中國有句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究其出處,說法不一。或說出自南宋范曄《後漢書 · 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或說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耳聒義方之灌,若罔聞知,睹一行之善而中心惕然者,身教親於言教也。」時移世易,雖筆者亦認同「身教」,但發現如今很多家長似乎都忘記了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而且現今社會的資訊以光速流傳,無論大人小孩均沉迷在電子平板的科技世界中,「身教」的重要性似乎亦被這種社會主流文化的氛圍沖淡了不少。
若以教育專業的角度來說,「言教」及「身教」大可不必分出高低上下,反而可視為不同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是因應教學內容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去達致教學目標。那麽,在當下這個什麼知識都可以網上學習的時代中,家長還可以「身教」些什麼給孩子呢?
首先,帶著孩子上山去吧!從認識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開始,課本中說:「香港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爬到高山上,向遠處望,高高低低、連綿不斷的山脈,獅子山、飛鵝山、鳳凰山、水牛山、狗牙嶺、雞公山……山峰數量超過300座。站在山頂向下望,橋咀島、千島湖、破邊洲、糧船灣……大大小小的離島共有262個。香港的山陵、島嶼、水庫、港灣等均具特色,當孩子親歷令人驚嘆的美境時,課本中的語句將不再是書面上的知識,而是生活中的一部份,並伴隨著一種身份及自我意識上的體認:「我住在如此壯麗的香港啊!」
上山的路上,看過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家長。有典型的「港童」:「我好攰啦!唔想行啦!」然後跺跺腳,站在原地不動發脾氣。有的家長一昧以「駡」了事:「行唔到都要行嘅,仲唔快啲行……」有的家長實施「利誘」手段:「加油啦!行完帶你去買你鐘意嘅……」亦有好奇心「爆棚」的孩子:「媽媽,呢個係咩花?爬來爬去嘅係咩昆蟲?」有的家長很有耐性地一一解說:「呢個係洋紫荊,係香港成日見到嘅……呢個係羊蹄甲,有啲似洋紫荊……」有的家長實行科技解難:「爸爸唔知呢朵咩花,不過呢個apps可以查到哦!」短短的一段路程,可算見盡家庭教育的千姿百態,你的家庭是哪一種呢?家長對著孩子時能建立一套正面的應答機制,將大大影響他們終身的學習態度。
走在山徑上,偶然看見隨處丟棄的紙巾和口罩,抓緊這種機會問問孩子:「你看見什麼?」、「為什麼人們會這樣丟棄垃圾在山上呢?」、「這樣對環境有什麼影響?」、「我們看見可以怎麼處理呢?」遠足時帶備一個小垃圾袋,隨處撿起垃圾,這已經為孩子上了一堂公民教育和環境教育課,勝過千言萬語。
此外,值得家長在生活中與孩子一起身體力行的,還有助養兒童。筆者聽朋友說,他前後助養了三名不同國家的兒童,從二十年前開始,當中有兩位已經大學畢業。每月只花費二百多元,對香港人來說,只是一餐飯的價錢,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何樂而不為?受這位朋友的影響,筆者亦開始助養兒童,定期收到受助者的相片和資訊,定期寫信或寄卡片給受助者,似乎從中得到快樂的反而是我,真正明白了「施比受,更有福」的感受。
家長如能教導孩子從小犧牲一點小娛樂用以儲蓄,並拿出其中一部分金錢,一起助養一個孩子,從書信的往返中和受助者一起成長、分享生活的日常,你的孩子定必獲益良多,從此再不用跟他說長大後要做一個幫助他人、貢獻社會的人了,因為他已經在做了,付出和奉獻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當很多成年人感慨著「個社會教壞細路、D電視教壞細路、上網上壞個腦」時,別忘記選擇權其實在家長手中。你是將教育子女的責任交給社會、電視節目或網絡,還是握在自己手中呢?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陪伴孩子做些有意義的事,從小耳濡目染,你的價值觀就是孩子的價值觀。這就是「身教」的重要性,雖是老生常談,但絕對有效。所以,少教訓孩子幾句,多做一些值得孩子學習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