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電影大師洛伊.安德森的新作《千日千夜》,雖然全片只有76分鐘,但卻足夠的深刻、震撼且餘韻悠長。
本片並無主線劇情,僅由一幕幕看似「毫無關聯」的獨立情節串聯而成,而幾乎每段情節的主角,都在遭遇著各自的困難和苦痛。最後,有人喜樂,亦有人憂愁;有人沉淪,亦有人釋然。本片的英文原名About Endlessness,開宗明義直述主題:這是一部探討「無盡」的電影。人類自從誕生開始,便因與生俱來的情感和慾望而陷入永恆無盡的痛苦之中,世界各地所有的宗教和信仰,皆是為了解除人類根本存在的痛苦。然而,片中唯一多次出場的角色卻是一名失去了信仰、自認被上帝捨棄的牧師(導演甚至表示「可以說他是電影的唯一主角」),這實在是對人性莫大的諷刺。
電影的每段情節,都在一個水平視線並充滿舞台感的長鏡頭內完成,部分會配以旁白「我看見一個男人/女人在⋯⋯」作為切入,語調中不帶情感,令整部電影就彷如以上帝的角度將眾生盡收眼底一樣。在視覺設計上,本片的每個鏡頭簡潔而精緻,像極了一幀幀現實主義的油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均採用了以裸色為主調的配色風格,予人乾淨冷靜同時又平和溫暖的感覺。導演應是有意通過中性的視覺氣氛,嘗試將觀眾多餘的情緒抽走,加強「上帝視角」的觀感。
全片的篇幅精煉,看似形散實則神聚。導演極擅長在生活的深入觀察之中選取素材,例如片中有一段情節,是一名拖著行李的女子獨自坐在月台上寂寥等待,良久,其丈夫終於趕到車站迎接,她才驟然轉憂為喜。這種對生活微小情感的捕捉,真實平淡又細膩動人,讓人印象深刻。
而最令筆者難忘的片段,則是描述柏林戰役期間,希特勒躲於昏暗的地下室內,周遭傳來蘇聯紅軍反擊的隆隆炮聲,讓他恍悟自己即將兵敗,此時希特勒臉上的無助與失望,原來亦與常人無異,即便他是平素殺人如麻的魔頭。這一段落初看時或許會感到不解:何以影片會在現代的敘事時空中,陡然加插二戰時期的情節?其實,本片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敘事時空」,或者說導演是刻意擺脫所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呈現出一種形而上的思考方式——無論是誰都不能完全遠離痛苦——而且世間上的任何人皆無法擺脫歷史的巨輪,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塊拼圖,誠可謂匠心獨運!
片中雖一再呈現著人類渺小而脆弱的一面,但正如導演在談起本片的創作原意時所說:「我作品中探討的主題是關於人類的脆弱。而我認為創造出展現脆弱面的東西是一種希望之舉。人如果意識到存在的脆弱,就能更尊重和謹慎地保護自己所擁有的。」
影片兼具豐富的藝術與哲學意味,藉著千百個日與夜的某一瞬間,呈現出人世間的種種悲歡離合,既化用了《一千零一夜》的意念,亦頗與當代戲劇流行的「新文本劇場」有類同之處。實際上,電影中一個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在冥冥之中都隱隱有著聯繫,因為我們每個人既是被觀察著的眾生,但同時我們又觀察著世間其他的眾生!
誰說他人的故事絕對與自己無關?我們不都是無盡眾生的其中一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