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很完美,但現實是剪不斷,理還亂。鄧小樺與方嘉欣從個人情感出發,二人不約而同談論到主體與他者的關係,指出「無痛」及「丟棄」的不可能,趙遠與鄧志堅則嘗試以角色性格作分析,探討「斷捨離」這個行為的本質。閱讀《無痛斷捨離》小輯後,願各位也能好好面對過去,了解自己。
毋寧說,瑞典式的極簡主義美學圖景,顯示了一種非人化的目標,它完美到幾乎不像人可以達到的;斷捨離是達到這種非人化目標的手段,把物件背後的記憶與情感壓縮、簡化、丟棄如物,「人總要為自己打算」,為了做一個完美的人,就要不像人;但在檢視的過程中,靜為了做一個更好的人,於是想把物件好好歸還原主,等於好好處理過去的關係,兩不相欠。關於情感和回憶,難的不單是丟棄,還有「安頓」,安頓經常比丟棄更複雜。
阿靜謊編一個她想要的終章,騙得過友人,但騙不了自己。原來斷捨離不過是自欺欺人,借來之物逾期歸還,友贈之禮隨手即棄,中斷之情未被饒恕,即使送走了物件,阿靜卻無法為所作之孽自圓其說,她只能直視殘忍的本性,承認自私的人性真相。「每個人都選擇對自己好的決定」阿安亦告訴阿靜,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他也選擇想要的生活罷了。 至於遺憾,誠如片尾曲所言「只想把它放在老地方/成為秘密 不讓其他人發現/就讓它永遠放在那裡留著吧﹗封存那美好的回憶」。
「斷捨離」既是行爲,也是心理狀態,但更多的時候,這不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卻是節奏上的錯拍。要達到合一的斷絕,需要當事人智行上的努力,經歷他者無法理解體會的痛苦。彼時,靜突然離開立安,一聲不響,是在心理上準備好了「斷捨離」,但彼此有很多東西沒有交割清楚,是物質上「斷捨離」的滯後,更毋寧說,雙方心理上對於「斷捨離」準備得也並不同步。
我相信阿靜絕非立壞心腸去做這些事,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大抵我們也都曾經歷過。明明做著利己的事情,卻套上一句「我是為你好!」來讓良心好過,這畫面再熟悉不過吧?然而我們卻偏偏不願意正視自己的自私,没有將心比己了解我們所施予的「好」並非對方所想要的。因此當阿安直斥其非﹕「承認你的自私吧!我們都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這段話不只像打了阿靜一巴掌,也是對我們觀眾當頭棒喝。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