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小輯"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日本影帝役所廣司以《新活日常》斬獲第76屆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及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世界一再首肯其實力,此片由德國「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其清新而優美的運鏡與日本的風景尤其投契,亦因此得以呈現電影中的日常感。為了役所廣司,為了雲溫達斯,編輯部組成小輯,包含影帝的珍貴專訪,親述演員的最大願望,亦有三篇影評從日本的侘寂美學、他者的樸實日常與「文青夢」、「木漏れ日」的構成與影子的意象出發,一同欣賞公廁生活浪漫。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日本著名導演濱口龍介擅於敘述當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以大量對白捕捉人與人的深度溝通,2021年出品《Drive My Car》於國際影展中屢獲殊榮後,去年推出風格迥異的《無邪之境》,借都市人的視角關注自然生態,並探尋人性的善惡。《無邪之境》沒有大量對白,更叫人專注於畫面所呈現的訊息,電影的結局最為人所討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編三篇不同角度的影評,如有從尼采的「奴隸道德」看人與自然、資本世界與自然的辯證,以及巧的殺人動機。

《年少日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1

去年由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年少日記》,借近年學童自殺問題探討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詰問世代創傷的形成,以長大成人之姿拯救那個年少無助的自己。此片迴響之大,社會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編輯部匯聚眾人的書寫力量,包括導演的現身說法與配樂張戩仁講述盧鎮業的拍攝軼事、以盧鎮業在黃妍一系列MV的演出作比對分析、討論電影中的日記和配音,最後有鄧小樺與卓盧二人的重磅對談,讓我們繼續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

《蒼鷺與少年》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2

宮崎駿說《風起了》後便封筆,十年後卻食言,無預警地帶來《蒼鷺與少年》延續其反戰思想。角逐今年奧斯卡之餘,有人認為動畫視覺效果與音樂維持一貫水準,但同時也有人認為故事艱澀不易理解。不知宮崎駿往後會否再撤回引退宣言,虛詞編輯部還是先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從存在哲學、異世界意象及角色的救贖旅程角度出發的影評,讓我們在災難時代學會尋找曙光。

《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9

由許鞍華執導的紀錄片《詩》去年上映,為香港文學界一大盛事,片中訪問多位香港詩人,當中以黃燦然和廖偉棠為主軸。為此,編輯部組成或許歷年來最有份量的小輯,由許鞍華的錄像專訪,黃燦然訪問,再收入四篇來自崔舜華、張欣怡、李顥謙及鄧小樺的影評,從寫者、詩人的角度共同述說對香港詩的想像,另外收入兩位主角早前在深圳和台北的講座紀錄,作為電影的延伸。

《大狀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0

音樂劇《大狀王》去年首演囊括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個奬項,此劇雲集全港頂尖音樂劇台前幕後班底:高世章與岑偉宗的曲詞、張飛帆出人意表的文本、導演方俊杰精妙的佈局,劇中探討生死無常、善惡難辨,情節扣人心弦,亦糅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美學。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收錄填詞人岑偉宗的專訪,看填詞家如何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梁萬如與馮曉彤分別以歌詞和意象作為切入點,揭露《大狀王》的深刻主題。

《我們來真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3

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首次執導劇場,以「《我們來真的》——一場假裝的演出」為題,從起始就提醒觀眾關注劇場內的虛實問題,以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邀請觀眾共建不可能的真實,合謀造假。編輯部組成小輯,囊括黎蘊賢的個人訪問,親述創作意念,以及對劇場的想像;參與繪畫的何倩彤撰寫後記,憶述創作過程,並反思文字被轉換成聽覺體驗的效果;黃小燕的劇評以拼貼式旁注,觸及協作、重複、極多主義等概念。

約恩・福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8

本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奪得,他的劇作曾兩度在香港公演,但其詩集、小說和劇作的中譯本不多,所以華語地區讀者一直未能窺見全貌。虛詞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有詩人阮文略借助翻譯軟件的輔助,並參考其他譯本推敲重譯六首福瑟的詩,而劇場編劇鄧世昌和甄拔濤分析福瑟的不同劇本,闡述其簡約特色,讓大家感受福瑟的文學魅力。

《白日之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7

《白日之下》擲下一句「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拷問對象不單是死守第四權的記者們,而是大眾,隨即再次喚起一種公共性的無力感。電影迴響之大,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兩篇影評,探討電影中旁觀他人之痛苦、新聞工作者的掙扎、場面調度,以至大雨意象;也包含導演簡君晋現身說法,闡明電影的意義。讓我們秉持希望,也不要因為作出正確決定而內疚。

《命案》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7

《命案》罕以風水命理入題,導演鄭保瑞視之為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演員林家棟身為佛教徒,現實中不會刻意尋求命理指引,深信每種因果是有天修。《命案》有一對白:「對抗命運,是人類的最大悲劇」,相信我們都曾經反覆敲問命運的喜與悲,「虛詞」編輯部特此整理小輯,收納鄭保瑞與林家棟的專訪,窺見二人對命運的取態,也包括作為觀眾的鄧小樺的專欄文章,明白原來一些日常中浮淺的話語,穿過表象後,可以讓我們捱過艱難的路。

悼王文興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0

臺灣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文藝界眾人於社交媒體憑弔,回憶其人溫潤如玉,個性低調謙遜。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的崔舜華,形容王文興有著時光珍稀的嚴謹的心靈,在雜草叢生的城市一隅,自在自得地煥發光芒。陳麗芬曾是王文興的學生,則描繪出其怡然外表下狂野恣意的靈魂,如何以寫作動粗,抵抗生命中的風暴。寫小說之於王文興,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地求生,在荒謬無意義的人生中無中生有,生出沒有自由中的自由。

《怪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3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與知名編劇坂元裕二首次合作帶來《怪物》,更由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親自操刀電影配樂,電影延續是枝裕和式的社會關懷,於2023康城影展斬獲近十分鐘掌聲,引來全球矚目。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先有A同學分析劇本結構和人物設定,指出單親家庭的同性情誼電影已是陳腔濫調;雙雙以坂元裕二的舊作《她和他的戀愛花期》作比對,說起感情戲的處理方式與「怪物」的定義;鄧小樺則深受感動,在推理的表面下一再反思「是否相信表面下還有另一故事」。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7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被譽為香港電視劇「天花板」,好評如潮。改編自何晞賢在連登連載的網絡小說《已讀不回死全家》,此劇的製作班底與演員均讓人眼前一亮,劇中種種隱喻更惹來網民多重解讀。黃宇軒印象最深刻的是取景,認為劇組善用馬鞍山恆安邨和商場的「剩餘空間」,塑造了存在於作品那特殊時空中的城市。鄧正健則從人物,指出主角何晞賢跟楊悅盈是雌雄一體的兩面,這套劇亦成功勾起數年來的集體情感。查柏朗更撰文兩篇,一篇講述此劇如何從燈光、色調、場景、構圖、音樂、選角等,革新港劇的電影美學,一篇則講述劇集演繹手法的效果及局限。

《長安三萬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18

論及中國古詩,必舉唐詩。雖說唐詩千古不朽,但你有多久沒讀過唐詩呢?日前由追光動畫製作,謝君偉和鄒靖執導電影《長安三萬里》,旨在重現長安的繁華,以唐詩情懷勾起萬眾期待。虛詞編輯部特地挑選一些唐詩的「滄海遺珠」,來一次唐詩Challenge,也收編了詩人廖偉棠的影評,引出一些隱藏於《長安三萬里》的唐詩與詩人情誼;以及曾繼賢的影評,談論電影的史實爭議,嘗試判斷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從藝術與史實之間作取捨。說起「詩之初始」,不如重溫一下《唐詩三百首》吧。

悼米蘭昆德拉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22

2023年7月11日,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因長期患病,在巴黎離世,享壽94歲。他一生以作品揭示命運的現實和時代的荒誕,卻因諷刺共產政權而全面被禁,被開除黨籍和革職,但依然無阻他的寫作。 2021年上映的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是他的首部紀錄片,也是他的最後寫照。故此《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朗天、鄧正健、李敬恒的悼文,以及飲江的悼亡詩,讓我們繼續追悼這位當代文學大師。

《夜行紀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15

面對這些年的風雨,我們都有一言難盡的感慨,要如何下筆,才能寄託現實的種種感慨,投射未來憧憬的有無?羅貴祥作為香港知名學者,也是極優秀的作家。他的詩歌和敘事創作受現代、後現代主義啟發,對文字形式的實驗每有神來之筆。但學者王德威認為《夜行記錄》顯現此前作品中少見的內斂和自覺。小說不僅意在記錄作家曾關心、參與的社會經驗,也反省書寫是否或如何能承載一代香港人的心聲。《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王德威撰寫的推薦序、勞緯洛和Sabrina Yeung的書評、言不的專訪和紫翹的分享會紀錄,讓我們以不同角度切入這本幽闇之書。

《奧本海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08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史詩級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日前重磅上映。改編自一千多頁的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劇情圍繞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擔任曼哈頓計劃總監,在「三位一體」核試驗後引發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卻遭受政客打壓。如此具爭議的議題,路蘭如何呈現處理?電影引申的影評眾多,《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由電影敘述手法、聲畫展示、角色造型、當中的道德議題、電影與文學的關係,甚至連主演員在《浴血黑幫》裡的演出也一一展示。

《崩末》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09

勞緯洛新書以敘事構築《崩末》的環形迷宮,整部小說建立於「餘生」的體認上,《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作者勞緯洛的專訪、王碧蔚的封面繪畫日記,以及謝曉虹的書序。即使文學指向不在場且無法回應的他者,《崩末》仍然展現出嘗試靠近的姿勢,勞緯洛認為「願意打開自己本身比我說甚麼更加珍貴」。

《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2

研讀觀念與思想哲學多年的朗天,將多年來當代哲學的思想結晶集結成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讓潛行於思想的讀者們,消化他過去閱讀過的思想精華,轉化成在新時代中自處的一種啟示,這個小輯收錄朗天專訪、江祈穎的書評,以及朗天與張歷君教授的講座紀錄,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何為理論,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覓尋出路。

《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1

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最近推出《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以回憶錄帶出成長的磨難、戀愛情感、文化及生活見聞。「虛詞編輯部」整理相關小輯,收錄本書作者周蜜蜜的訪問、吳鈞堯的讀後感,以及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舉行的講座報導,從周蜜蜜經歷的大時代苦難,懷想她真實紀錄下的舊香港。

《Tár》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14

距離前作16年,Todd Field 交出《Tár》,是為 Cate Blanchett的個人秀,電影成功塑造出 Tár ,一個有缺陷但引人入勝的角色,也忠實展現「取消文化」甚囂塵上的文化環境,這個小輯收錄石啟峰、蘇麗真、劉建均的影評,朗天也從《Tár》與取消文化議題,談及傑出藝術家是否可享有倫理免死金牌。

悼大江健三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於2023年3月3日離逝,享年88歲。董啟章自言大江健三郎是他最崇敬、影響他最深遠的當代作家,這位高產的作家,堅持以「曖昧」戰鬥,小說以繁複和艱深著稱,深入政治、社會、宗教思考,以及知識與文學的討論。至於鄧正健則視大江健三郎為一位父親,因為大江健三郎小說創作的關鍵起點,正是他那個被稱為殘障的兒子大江光。他以向死而生至走近終點的心靈,表述出對未來孩子「共同生活」與「和解」的寄望。

《千鳥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4

曾詠聰去年出版的《千鳥足》,是為三千多種自我苦難以後,收拾成的小書,在回憶的散落處,領略成長的苦澀與回甘。散讀《千鳥足》後,周漢輝覺得既然作者有意於不完整,作為讀者又何不以此為樂?翟彥君認為作者吐真言式道出自己的無奈及不愉快,蘇麗真專訪曾詠聰,則談及結集成書的想法,出書也是成長過程經歷的一個里程碑。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4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在奧斯卡奪得七項大獎,楊紫瓊更成為首位華裔影后,「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輯錄何兆彬、李薇婷、廖偉棠、紅眼等評論,看電影如何為從影三十多年的楊紫瓊帶來機會難逢的新突破,提醒觀眾觀眾她仍是個多麼厲害的演員。

悼劉紹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已故學者劉紹銘寫作大半生,多年來著作甚豐,學貫中西,題材不囿於一時一地,更是張愛玲研究的重要學者。在1984年初,劉紹銘應林行止邀請而翻譯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反烏托邦名著《一九八四》,時值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的白熱化階段。晚年他繼續執筆,最後一部譯作是2020年出版的《動物農莊》。曾卓然記憶中的劉紹銘教授是非常瀟灑的,戴上墨鏡在嶺大校園行走,遠遠就能看到他。而陳智德則提到劉紹銘的雜文寫作,兼具文人與學者風格,談翻譯、電影、人物、時事、報刊文化、異國生活的文字,在析論以外,時帶幽默、諷喻、警世甚或自嘲筆鋒。

悼顧嘉煇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27

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嘉煇不幸離世,令人感慨。陳煒舜撰文悼念,並提起顧嘉煇的的出道作品,1961年邵氏國語電影《不了情》的插曲〈夢〉。研究粵語流行曲歷史的黃志華,也憶起九十年代初曾有機會訪問顧嘉煇,對方談及他在1950年代與粵語歌文化的淵源。林綸詩則提起陳奕迅在自己Fears and Dreams演唱會裡,選了其作品〈畫出彩虹〉來向他致敬,彷彿代我們所有人向顧先生說,你的歌曲你的作品你的人品,都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邊。

《參差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20

在張婉雯出版的散文集《參差杪》,見盡作家自省,有中大生活的閑話,有理想主義的失諸交臂,也有時代創傷和失語。文章寫作年期橫跨九十年代至今,篇幅長短不一,如一棵參天大樹的枝葉末節,從不同的方向伸向廣闊的天空。「虛詞編輯部」整理的《參差杪》小輯,看這本散文集如何向讀者呈現張婉雯的柔和與不屈。

《過時.過節》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4

「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食餐飯」,這是貫穿《過時·過節》整套戲的主題。電影始於冬至飯,也終結於冬至飯,導演曾慶宏將自己的經歷拍成電影,深入探討「屋企」的意義,反應卻頗為兩極,亦被影評人認為欠缺說服力。到底離家的原因是否充分,又是為了甚麼而再次回家,導演並沒打算要說服別人,只希望觀眾看到這些角色,能夠嘗試理解他們面對的困局,無論最終選擇去或留,都能尊重每個人在每刻的決定。

悼李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李怡晚年於2020年定居台灣,形容「遺憾必須離開生活一輩子的香港」、「離開是完成最後的人生」,並認為「關心兩岸三地民主運動是知識份子的責任」。一生追求言論自由的李怡,稱得上至死方休,尤其他近年從《蘋果日報》到社交平台都在連載「失敗者回憶錄」,回顧前塵往事,敘述自己的立場轉變。對香港前途的看法,李怡亦曾引專欄「題記」自評:「單從事業、家庭、生活等去考量,我這一生當然不算失敗,『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5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奪得。現年82歲的安妮.艾諾,在法國諾曼底大區伊韋托的小鎮長大,曾先後就讀於魯昂大學和波爾多大學,取得學校教師的資格,其作家之路漫長而艱辛,1974年以34歲之齡出版《Les Armoires vides》開始文學生涯,1984年憑自傳體作品《La Place》,榮獲法國知名文學獎「勒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瑞典文學院讚揚安妮.艾諾的作品,「以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與集體限制」,並持續以不同角度探討生命,文學成就令人敬佩。

《明日戰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11

《明日戰記》上映以來,票房極佳,評價卻走向兩極。有指是香港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但也有影評人認為劇本鬆散,角色描寫不足,甚至是一部沒有扣緊主題的電影,只聽到乒乒乓乓地聲響,不是一部好電影,不要浪費時間去看。但亦有人從電影解讀到各種呼應香港社會的隱喻。

悼高達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4

帶領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病逝,享年 91 歲,也同時象徵著 60 年前為全球影壇帶來深遠影響的法國新浪潮,終於劃上句號。在 2019 年,隨著法國新浪潮電影教母安妮華妲(Agnès Varda)逝世,仍然在世的同代導演便只剩下尚盧高達一人。當時已近九旬的他,剛憑著《圖像策》(Le Livre d'image)獲得康城金棕櫚獎,並在訪問中感慨提到,其電影生涯已近尾聲,但仍有未了心願,計畫再拍兩部電影便會放下導演筒,正式退休,也終將成為法國新浪潮的最後餘音:「在這之後,我會說 ── 再見,電影。」

稿費論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28

有關稿費的討論,在港台作者間成為熱話,文藝待遇的議題備受大眾關注。鄧小樺先後撰文談論稿費,也講及文學園地資助的現實;張婉雯坦言認識的寫作人,全部都要兼職打工;彭依仁舉歷史為例,闡述寫作如何體現金融資本主義的本質;孔德維博士則談文字定價的歷史觀察;高重建從局內人、局外人和超越者的概念,講述如何應用在追求文字有價的例子。互相尊重,相輔相成,無論是追求文字有價,抑或爭取其他改變也如是。

〈老派約會之必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15

張天賦的新歌〈老派約會之必要〉,是香港近年鮮有年青男歌手唱的中國風。黃偉文為張天賦填的兩首歌,曲風截然不同,也為新派與老派的愛情留下可堪玩味的思考。江俊豪、葉嘉詠和四葉,分別評論黃偉文歌詞與李維菁原著的《老派約會之必要》的異同。

《最後禮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09

由莊梅岩編劇,黃子華和潘燦良主演的舞台劇《最後禮物》,早前在香港演藝學院公演,稱得上是近期舞台劇界的盛事。安十五的劇評,從劇中兩兄弟心中的「恨」說起,查映嵐則透過故事探討如何理解幸福,即便那是一份不完美的愛,難道不是人一生中所能得到最好的禮物嗎?另外亦有編劇莊梅岩和導演黃曉初的講座紀錄,細談二人對創作和閱讀劇本的心得。

三宅一生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07

著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因癌症離世,享年84歲。以極富工藝創新服飾設計聞名的三宅一生,「一塊布」的獨特皺褶剪裁震撼時裝界,這個創作理念亦被他不斷發展變化,並沿用至今,90年代設計推出「三宅褶皺」(一生摺)系列,打破先入為主的服裝概念。三宅一生以日本文化及日式美學融入服裝,並將時裝提升至另一境界,被譽為「這個時代中最偉大的服裝創造家」,其離世消息震撼日本以至世界各地,全球同聲哀悼這位一代設計大師。

《七人樂隊》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9

杜琪峯在香港還相對風平浪靜的時候,牽頭拍攝一部抒發「香港情懷」,由香港導演講香港故事的電影《七人樂隊》。但香港故事從來難說,新時代下的香港恐怕難上加難,紅眼認為導演們各有政治包袱,面對歷史處處避忌及失語,葉七城感慨提到,電影取態很穩陣,遠距離地懷緬過去,只能把這個合作計劃看成導演們的輕鬆聚舊,不過,曾肇弘認為,也該慶幸他們只是懷懷舊,沒有過份遷就大陸市場,或為歷史塗脂抹粉。而陳智德卻從方思的長詩〈豎琴與長笛〉去看《別夜》所拍攝的離散時代的愛慾流瀉。

《孩子轉運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2

闊別多年,是枝裕和從法國回到日本,然後又轉戰韓國,終於帶來了新作《孩子轉運站》。電影在上映之前,還早已贏得康城影展的滿場掌聲,宋康昊更刷新紀錄,成為首位獲封康城影帝的韓國演員。然而⋯⋯

悼倪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6

一代作家倪匡早前離世,全城哀悼,張婉雯憶及童年讀《衛斯理》的種種往事,洛楓談及對這位小時候陪伴自己度過寂寞童年的科幻大師的回憶,崑南寫詩悼念,何兆彬翻起其的散文、雜文,特別喜愛倪匡寫的《我看金庸小說》系列,鄧小樺則提起當年經典的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雖然每個人讀的方法和目的都不相同,也不一定每個人都看過倪匡的東西,但讀過了便有一種跨代的聯繫。

《無處安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儘管相對小眾,但《無處安心》卻是其中一部相當重要的年度之作,電影講述的不只代表著眾多顛沛喪失家園者的縮影,同時透過真實的故事去叩問,為甚麼主角要對所有人隱藏真正的秘密?紅眼、藍筠雅、葉嘉詠的影評,讓讀者從這部出色又精彩的「紀錄動畫片」,發現更多箇中意義。

《鐵行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鐵行里》以導演陳炳釗的家族故事為靈感,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雖然劇場演出告一段落,但緊接的《潛行者地圖》活動,將與觀眾從鐵行里出發,一起潛行,不妨趁此重溫創作團隊的訪問、雄仔叔叔看過綵排而寫的隨筆,以及馮曉彤的劇評,再踏上穿越潛行的旅程。

《變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3

《變鈦》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但可能題材較「溝」,討論沒有預想的多。然而,電影在男女性別、人機分界的設計上意識大膽,「女」主角 Alexia 小時候因為車禍而被植入鈦金屬,擁有半人半機械的混合身體,在「懷孕」後期,「母乳」也變成機油。另一方面,她是雌雄同體的,雖是生理女性,卻為了躲避通緝扮成男兒身,並為此束胸和削髮,展現「大肚男」的形象。

梅艷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24

「香港女兒」梅艷芳的傳奇,自拍成電影後,有人落淚,但亦有人認為拍得刻板,風評兩極。然而,這一部人物紀錄片同時也是一部回憶香港的懷舊電影,即使無法呈現人物的整個人生,卻有評者欣賞製片人的心意,讓新一代的年青人記住梅艷芳,單是這一點,電影就意義重大。

姜濤〈作品的說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MIRROR成員姜濤近日推出新歌《作品的說話》,以反戰主題呼應時代,亦激發全城討論。雖有陶傑的「虛火論」在前,但文學界普遍回響正面,就連董啟章都撰文大讚,形容姜濤在三年間經歷了極速的演化,並且從內到外,從自我到世界,方向分明。

悼曾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深演員曾江日前於檢疫酒店房間內猝逝,享年 87 歲,令人惋惜不已。從影近六十年的曾江,為後世留下過百部影視作品,戲路涵蓋古裝時裝、亦正亦邪,演盡小人物大梟雄。較少為人知道的是,曾江年輕時赴美留學,還考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建築系,學成回港後當了三年建築師,據指旺角上海街一幢唐樓的設計是其手筆,惟因工作沉悶才萌生轉行之意,差點便做不成一名演員。

奧斯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8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一巴掌,結果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有人即時「政治正確判官」上身,但亦有人認為一時講笑,始終不應動手。但說來諷刺,相比這一巴掌,今年真正得獎的幾部電影,至今卻乏人談論。

《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2

三島由紀夫與日本左翼學生組成的「全共鬪」,在東大就著社運、暴力、時間、自然、命名、他者、語言及天皇進行公開辯論,被後世稱為「昭和最強辯論」,駱頴佳、藍玉雍、蕭雲、易山各自分享看過這部《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紀錄片的感覺,談熱情、尊重與文字的重要。

《Drive My Car》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11

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Drive My Car》,由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並穿插著同一本書裡的〈雪哈拉莎德〉和〈木野〉,以至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幾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卻在電影角色的層面上起了情感的互文作用,從文學改編、電影語言以至劇場理論的實踐,作品面世至今一直廣被談論,更讓濱口龍介的電影成就更上一層樓。

《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1

詞人潘源良一生浪子生涯,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以訪談形式記錄,配以潘源良撰寫回應文章,合著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這個小輯收錄余家強專訪,以及梁栢堅、王樂儀、雷暐樂的書評,部分章節亦可讓讀者先睹為快。

〈某種老朋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11

林夕為林家謙所寫的新作〈某種老朋友〉,近期成為流行曲的大熱之選,有人認為這首歌是諷刺老朋友,亦有人細味歌詞中的意境,看出愛與悟的交戰,從歌詞的句式、停頓、押韻與典故運用,分析各種「詩」意,或從佛學觀看,感受到林夕字句之間參透的禪機。

排隊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04

排隊強檢已成為當下香港的常態,搶購熱潮下人人自危,其中的荒謬和非人性化,連一向權威的醫療體系都解釋不了。三位詩人淮遠、鄭點和獱獺笑,以及張婉雯、佬訊和張欣怡,各以詩句或小說,觀照今日香港的民間苦況。

【排隊小輯】邊緣世界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4-24

瓶子不是沒幻想過遇見受傷的鴿子。只是那天實在沒有心思去想。渾身深灰的鴿子脖頸不太轉動,很艱難的樣子。腦袋上的毛不知因何變得疏落凌亂,黑不溜秋小眼睛在他靠近時眨動著驚懼,茸茸身子卻沒有移動半步。他倆對視,然後瓶子移開視線。一覺醒來就成了要檢測的人,瓶子充滿焦慮,撥給正在放假的同事,電話接通後總會按到揚聲器,喂喂喂掛斷,再撥喂喂喂。桌上又散落天花板掉下新鮮的灰,像老朋友一樣瓶子決定先冷待它們。

【排隊小輯】早晚會輪到你

小說 | by 佬訊 | 2022-02-24

流動檢測站的人龍蛇餅,就像水樽裏的煙灰,渾渾噩噩擠在一團。佬編這篇小說的男主角,藉排隊漁翁撒網式般溝女,卻遭遇堪比滑鐵盧的大敗仗,一切原地踏步,人龍慢慢移動,卻依然不見隊頭。

【排隊小輯】跟大隊專業服務公司

小說 | by 張婉雯 | 2022-02-22

市民每天要排隊等候檢測,彷彿已成某種生活常態,張婉雯由此現象,創作短篇小說,各種由排隊檢測而來的服務應運而生,「跟大隊專業服務公司」亦因此誕生。

王晶《倚天屠龍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19

只有王晶可以超越王晶,時隔29年再拍新版《倚天屠龍記》,前後篇《九陽神功》與《聖火雄風》一出,網絡上恥笑聲不絕,不少網民已將兩集電影偏離原著或不合邏輯的地方逐點細列。即使拋開正常邏輯、帶著恥笑預期去看這兩部電影,還是不忍卒睹︰《九陽神功》爛,《聖火雄風》悶。前者劇情去得太快,漏洞處處,未建立好角色就一味打打打;後者想寫感情線,但演出無甚魅力,去掉了恩仇主題,根本串不起高潮。

《鏡中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18

姜濤早前推出的新歌〈鏡中鏡〉,在坊間已有不同分析,填詞人小克也親自撰文解畫,分享創作源頭與由來,更自言這首歌是他寫過最難寫的歌詞頭三甲,姚慶萬這篇詞評,亦從歌詞剖析到MV鏡頭的運用,心起則起,心無則無,其實所有的「誰」都是自己。

【渡歲迎春虎年小輯】虎海繼續浮沉,各方文友大吐「虎」水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04

踏入虎年,本該虎虎生威,但活在疫情陰霾下的香港人,只得繼續在「虎」海中浮沉。趁著虎年的來臨,「虛詞編輯部」邀請六位文化界友好,包括梁栢堅、潘源良、鄧烱榕、何倩彤、熒惑、余家強,以虎為引子作分享,讓各位吐吐「虎」水之餘,也盼能讓讀者在苦中尋得一點樂趣。

【渡歲迎春虎年小輯】點只「今晚打老虎」!虎年窩居煲劇指南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02

新年流流,戲院繼續停業,窩居在家煲劇煲戲,幾乎成為唯一可做之事。「虛詞編輯部」與藝術家黃嘉瀛、影評人Mike Kwan、詩人熒惑提供心水,陪住大家煲劇過新年!

古蒼梧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27

詩人古蒼梧日前病逝,昔日文友無不婉惜。飲江以詩悼念,受其啓蒙的關夢南憶想與良師相識往事,作為晚輩的何福仁形容他是世代少見的通才。重讀古蒼梧的文集《書想戲夢》,亦令江俊豪百般滋味在心頭。

《第一爐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4

儘管不少人批評《第一爐香》未夠忠於原著,但任何欣賞者都可以有一己之詮釋權,陳煒舜、江俊豪、葉嘉詠的影評,分享他們各自對電影的想法,鄧小樺跟許鞍華的訪談,則說到電影如何把香港作為主題,保留那種不倫不類的獨有魅力。

【紋心雕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2

隨著身體自主成為時代呼聲,以往難登大雅之堂的紋身藝術逐漸成為時尚寵兒,是個人風格的展現,更是銘記回憶的烙印。儘管昔日黑社會和罪惡掛鈎的刻板印象漸被洗脫,例如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已有近半人口擁有紋身,但在韓國等國家,紋身仍未得到官方認可﹐紋身師只能遊走於法律邊緣,不能光明正大營業。在香港,即使紋身合法,紋身友走在街上可能比一般人更易招來查身份證之虞,若生在保守家庭少不免遭到奚落、歧視。【紋心雕龍】小輯追想紋身的文化和風俗想像,探索紋身在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影子,願有朝一日不同國家、種族的紋藝青年不再偷摸,能讓身上的圖騰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

《樹心邊.新蒲崗》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17

時至今日,恐怕新蒲崗直接會讓外界想到一幅工廈林立的街景,卻甚少與盤根錯節的樹木串聯在一起。然而樹木從未離開過幾經時代變遷的新蒲崗。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邀請了多位本地作家及新蒲崗街坊參與,既有新舊兩代人,有本身並非居於新蒲崗的作家,亦有素人初次執筆投稿,圍繞「住、做、食、玩」的範疇,共同勾勒新蒲崗的社區日常,正好是一個擴闊印象,讓人重新認識此地的機會。

蔡炎培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14

香港文壇瑰寶蔡爺蔡炎培,於今年九月不幸逝世。蔡爺為人親切,文思靈動創作不輟,遽逝之後,不同詩人作家及生前好友皆發表悼文及悼詩,並且舉辦文學追思會,致詞獻詩,以表對這位文壇老頑童的追悼之情。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9

蘇苑姍以信念、毅力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的六萬多字文稿,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這個小輯收錄律銘與江俊豪的書評,以及劉平專訪蘇苑姍的文章,願我們都不會被絕望逼死,有天能夠為她搣開一個更好的世界。

李琴峰「芥川賞」得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15

李琴峰憑《彼岸花盛開之島》成為首位榮獲「芥川賞」的台灣籍作家,早前卻被日本網民翻出曾經批評安倍晉三的言論。對於被指「反日」,對於文學賦予的力量,李琴峰在頒獎典禮發表的演說,震撼不少文壇中人的心靈,楊佳嫻由此深感「語言往往是最鮮明的界線」,蔣曉薇亦撰寫長文表達感想,詳談那道從文學而來的救贖之光。

《保育黃霑》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08

要認真梳理黃霑,其實並不容易。黃霑出名,又到處留情,他離世時,來自民間的集體留言鋪天蓋地。說得誇張一點,似乎每一個留意香港流行文化的人都認識黃霑,心中可能都有一個自家的霑叔故事。黃霑自己說過,他其實是一個不太透明的透明體。他自幼喜歡大笑,性格開門見山,但思想和感情卻山外有山,由外表到內心,有一段不短的路。想認真認識黃霑,這段路,要再行。同樣道理,香港文化有趣的地方,在它行過的路。

《無遮鬼》小輯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09

謝曉虹第二本短篇小說集《無遮鬼》,秉持她一向的魔幻寫實風格,而觸發點多與時事新聞有關。但世道荒謬,魔幻何以寫實?紅眼形容,《無遮鬼》交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讓魔幻寫實逐漸走向失實。賴展堂則認為,其魔幻筆法東歪西倒,更見文學與政治、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張力,而文學與人的關係必然在某個當下的交感與頓悟中微弱地顯露。誠如專訪之中,謝曉虹本人所說:「我覺得,我只是用一些方法嘗試去接近我經驗過的那件事。」

《殺出個黃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03

題材冷門卻獲得不少好評的《殺出個黃昏》,監製林家棟其實在背後花了許多年的心血,除了邀得謝賢復出,成為一時佳話,戲中與四哥做對手戲的鍾雪瑩,演出亦相當亮眼。電影殺出個怎樣的黃昏?是電影業的「黃昏」,還是香港「黃昏」的隱喻?

《東京蒼穹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8-06

《東京蒼穹下》電影片名充滿反諷意味,由役所廣司主演前黑幫成員三上正夫,因謀殺罪成判監十幾年;出獄後重投社會,奈何處處碰壁,歷盡艱辛。出獄原來並非自由,因為社會只是另一座更大的牢獄,生活中處處是無形的鐵欄,框起不准跨越的界線。其實《東京蒼穹下》日本原名為「美好的世界」,當中的許多細節,都讓人聯想起現在的「美麗新香港」。

《手捲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30

手捲煙有種獨特的浪慢,「捲一手,點一口」,一呼一吸,在吞雲吐霧之間,可以放慢自身速度之餘,亦是情感的交流。電影《手捲煙》以此為名,徘徊迷陣,寄霧重生,利用煙作為引旨並貫穿全劇,不但道出退役英兵關超與南亞少年文尼之間的情義,更讓觀眾回望已逝的繁華年代,重採香港電影的美學記憶。

《我香港,我街道2》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25

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我香港,我街道2》,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而多位評者如鄭政恆、葉嘉詠、崔舜華等,都從書中篇章回望自身對這一座城市的想像。過去一年,香港社會以至全球或已改變甚多,但作為離散的共同體,各地的華文寫作者都有著某種精神維繫,節同時異,初衷不改。

《蘋果》結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09

《濁水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02

以露宿者被不合理逼遷的真人真事為題的《濁水漂流》,自上映以來,引起不少社會迴響。江俊豪以蘇珊.桑塔格1960年代圍繞比亞法拉饑荒所寫的《旁觀他人之痛苦》作為對讀,盧鎮業則以自己曾於深水埗劏房居住的親身經歷,回看深水埗這個城市縮影。而對於《濁水漂流》與《烈佬傳》相似一說,導演李駿碩在專訪中則提到故事當中的「溫柔與暴烈」,以及那清場過後,卻變成名為「數碼龐克號」的展覽場地。

《浪跡天地》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17

雖然《浪跡天地》和導演趙婷已經橫掃多個國際電影獎項,不過,坊間對《浪跡天地》評價不一,有人認同電影中借遊牧生活打破城市迷思,追尋真正人生意義,但同時亦有人認為電影過度美化美國的houseless現況,迴避了真正的社會議題。

戴天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5-21

詩人戴天於加拿大多倫多離世,享年84歲。作為推動香港文學發展的重要人物,戴天的離世,讓不少香港詩人及作家感到可惜。飲江和淮遠分別寫下〈家常之阿仔唔睇阿爸嘅詩〉與〈炸彈〉兩首悼詩,紀念文友離去,關夢南亦撰文細說與戴天當年的文壇往事。

《飲食魔幻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5-07

專欄寫作逾半世紀,杜杜經典文集《飲食魔幻錄》去年再度復刻,以魔幻童話般的文字,從飲食寫到一座城市的記憶。杜杜新書《甜美的悠閒》亦準備出版,筆訪中提到自己的文學啟蒙,以至寫作日常的各種趣事。如杜杜所言,即使時代再壞,快樂仍是很簡單。

奧斯卡2021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30

今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是香港52年來首次沒有電視台轉播,各方揣測背後原因是否與政治有關,例如以「反送中運動」作為主題的《Do Not Split》(不割席)入圍最佳外語片,會否就是禁播的主因?抑或《浪跡天地》連奪三獎,「最佳導演」趙婷成為焦點,過去的言論被翻出,再次引起一輪「辱華」風波?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23

謝曉虹的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魔幻與現實交錯,環環相扣,既日常而又超越常理,在曖昧的寫實氛圍中,教授Q對發條人偶的情意結,卻藏著「機器造夢人」的反抗意志,魔幻背後,隱約對照了社會運動裡,人們想改變某些從上而下的政策,想超越自己的信念。

《進擊的巨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16

連載多時的人氣日漫《進擊的巨人》終於迎來大結局,不過,卻有不少讀者對諫山創的收筆有所不滿,有評者形容是「大跌watt」,認為「神作」值得一個更好的結尾。但亦有讀者認同反高潮,覺得呈現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政治觀,對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影射,正好與現世的紛亂一一對照。

《五夜講場》驚魂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6

自新任廣播處長李百全上任後,整頓之風趨強,香港電台多個節目都相繼「出事」,不是被臨時抽起,就是加強審查。過去多年集文史哲社科於一身的清談節目《五夜講場》近日亦引發一場腰斬風波,多位台前幕後的文化界人士都表示關注,認為節目不但是學術與公眾之間的橋樑,同時是對社會現況一種不可缺少的深入觀察。

《好好拍電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4

是什麼驅使許鞍華走上漫長的電影路?由合作多年的美術指導文念中所執導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用鏡頭側寫了許鞍華:煙不離手,不停走路,並整理了其四十年的電影人生。紀錄片不但呼應了許鞍華與香港特色、歷史、本土議題的串連,亦以其電影折射出許鞍華的自身經歷。好好拍電影,是電影人的寄語,其實也是許鞍華一生的寫照。

《靈魂奇遇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3

Pixar新作《靈魂奇遇記》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評者如洪榮杰和朱嘉榮讚揚電影走出了傳統追尋理想目標的框架,讓觀眾思考該以甚麼態度面對現今社會,吳騫桐則從爵士樂探討文本背後對自由的反思。不過,紅眼卻認為電影看似蘊藏大智慧,實則充滿虛偽正能量,只不過為觀眾提供一種放棄理想、回歸安逸享樂生活的想像。

悼念扎加耶夫斯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日前病逝,本地詩人對其離世紛表哀悼。熒惑與鄭政恆分享與詩人的一面之緣,李敬恒翻譯了他的三首詩作,飲江則寫詩悼念,致敬這位波蘭「新浪潮詩歌」的代表人物致敬。

「UA結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2

受疫情影響,經營前景慘淡,連鎖戲院UA一夜之間宣布全線結業,有影迷傷感,懷念那些年的美好時光,同時亦有人從一個戲院品牌的終結,觀照香港時勢的轉變。UA的終結,卻可能只是一場大劫的開始,未來只會更加艱難,但回首這段日子失去的一切,可能已經太多。

《天堂舞哉足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0

崑南經典小說《天堂舞哉足下》復刻,再一次的「回歸」,或意味著相距多年再次與新讀者、新香港文本對話。誠如勞緯洛所指,書中以「回歸」為關注點,所展現的香港命運,如今再讀,或正好產生一種「永劫回歸」的觀感。

《文學單身動物園》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12

從才子卡夫卡到對拒絕婚姻的西蒙.波娃,以及經歷情傷再無法振作的安徒生、周夢蝶,《文學單身動物園》寫及古今中外、千百年間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獨身故事,並引介他們的愛情觀。年代替換,但「單身」的無形壓力,或者不曾減少。獨身與否,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我想結束這一切》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05

早前在Netflix上架的燒腦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傳聞是著名編劇兼導演查理荷夫曼的收山之作,卻被觀眾評為艱澀難懂,極度考驗耐性的一部作品。在此送上虛詞編輯部的《我想結束這一切》小輯,從精神分析、中年人的焦慮,以及與原著小說的比對,嘗試拆解這部「難看」的電影實驗。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31

文青小店進駐深水埗,帶來人流亦令地價飆升,士紳化的討論由此而生。「虛詞編輯部」就此作專題報導,透過城市研究者與文化經濟創業者的對談、跟當區居民的訪問、文青小店聚義的講座,嘗試探究深水埗的多元面貌,也思考我們可以為社區做些甚麼。

《戲棚》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17

天、海、竹、風、戲台、巴哈,構成了卓翔的《戲棚》。《香港電影2019:時代影像》的影評說竹是物質元素,也是精神元素,宇宙有竹生成,空實自足,竹構成了空間,空間構成了電影。而這套電影是安靜的,鄧小樺說這讓我們得以注視空間的本質,是一種有情的低語,卓翔則在專訪裡解釋,靜是為了不打破空間的能量,因為戲棚這個空間最精彩的,導演最想帶給觀眾的,是一種身在其中的純粹體驗。

《渡日若渡海》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04

在苦痛的時代裡,「我們竟還活著,不懂安慰」,謝曉虹在序裡形容《渡日若渡海》是對他人痛苦的體察,在與李智良的訪問中,他表達了「向他人傾出」的欲望,在勞緯洛的閱讀札記中,他說寫作成為照見自身及他者的療癒過程。或許在一切關於寫作與時代的焦慮與懷疑中,仍然要信守的,是接近他人的必要。

《看牛集》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1

也斯說,吳煦斌的作品是「少數能給與我們溫暖和希望的東西」,香港文學館此時復刻《看牛集》,恰好為亂世帶來一抹暖光,此次小輯有李孝聰的跋,一語道出吳煦斌對人的深厚感情和尊重,樊善標的書評則道出吳煦斌寫散文藝術的精妙,指出限制其實是創新的助力,最後有賴展堂的書評,為書作加上了魔幻現實及神話的解讀,彷彿是吳煦斌向塵土吹了一口氣,從此萬物便活了過來,有了靈氣。

《幻愛》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31

戲院停業前成為話題電影的《幻愛》,大部分評論都集中在性別意識的批判上,電影另一個核心元素「精神病患」則較少人談及。在此送上虛詞編輯部的《幻愛》小輯,從導演周冠威的專訪、葉嘉詠提出的七問,以及黃柏熹探究的倫理困局,嘗試解讀更多。

辰衝結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7

百年英文書店辰衝結業,本以為會引來大眾懷緬,誰料一些文化人卻並未留戀,反認為辰衝早應走進歷史。彭依仁指出辰衝營銷策略無法與時並進,難以吸引年輕讀者;茹國烈則記下年輕時「拜訪」辰衝的經驗,講述那時曾經尋獲的好書;虛詞編輯部則在辰衝結業當天,為書店最後一天作紀錄。

《鴛鴦六七四》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30

人生就是一場賭局,與命運對賭。在歷史洪流之中,爛牌能否變成好牌?還是無論好牌爛牌,誰也逃不了虛無終局?廖偉棠說傳奇已隨《龍頭鳳尾》遠去,道出慘澹便是人生;沐羽以《龍頭鳳尾》與《鴛鴦六七四》作對比,並以辯證分析主角哨牙炳的起落無常;勞緯洛引出古龍所言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只要有命,賭局還在,就沒有徹底的end game。或許如馬家輝的專訪後記裡所言,在壞與更壞的年代,記著此三要素才能堅強,那是「選擇、善良、意志」。

《北京零公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5

甚麼是歷史,甚麼是真相?《北京零公里》以三十萬字開啟出一個虛實交錯的地下城歷史,別開生面。亞然以舌頭吃喝的開放自由為開首,指出千年歷史只是循環;賴展堂則從小說與大說的歷史之間介入,質疑小說過分真實,反而失去想像;最後附上無形編輯部與陳冠中的筆訪,一句「歷史何曾有逗號句號」,彷彿為著作落下更遼闊的註解。

《迴響》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粵語文學期刊《迴響》引發不少討論,李薇婷以「風吹皇帝褲」總結個人想法,佬訊則在專欄談論在他眼中,構成香港文學的元素;至於惹起熱議的《明報》和《立場新聞》報導,沐羽和黎國威也節錄其中內容,並各自延伸看法。混雜而遊移,是腳下這片水土的魅力所在,也是香港這個地方神奇而偉大的原因。

《叔.叔》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0

電影《叔.叔》如白開水,情深而細膩,淡然中見暗湧,影評亦開啟出多種面向。王樂儀從關係著眼,在細微之中挖掘傷害的痕跡;陳廣隆以十八場食事為題,述說家庭便飯之下的慾望與遺憾;邱嘉耀則著力研究「同志」在電影裡的呈現及處理手法。小輯的最後,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導演及原著作者專訪,訴說電影背後,真實世界裡年長男同志的愛慾和抉擇。

《無痛斷捨離》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斷捨離很完美,但現實是剪不斷,理還亂。鄧小樺與方嘉欣從個人情感出發,二人不約而同談論到主體與他者的關係,指出「無痛」及「丟棄」的不可能,趙遠與鄧志堅則嘗試以角色性格作分析,探討「斷捨離」這個行為的本質。閱讀《無痛斷捨離》小輯後,願各位也能好好面對過去,了解自己。

韓麗珠新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比起血的苦難,墨的書寫似乎過於輕易。然而亂世有書,香港作家韓麗珠出版小說集《人皮刺繡》及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那是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即使難以書寫,但我們仍可無限迫近,因著對不可能的承擔而可能。為此,虛詞編輯部特意製作小輯,當中有書評,亦有作者專訪,作為血與墨的時代紀錄。

悼念張鐵樑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2020年3月21日,獨立電影策展人、青年學者張鐵樑因胃癌逝世,終年37歲。他是本地獨立電影策展者,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的唯一香港成員,也是雨傘運動紀錄片《亂世備忘》的監製。英年早逝,獨立電影導演陳梓桓與作家鄧小樺懷著悲痛,記下與張鐵樑那些未竟之事。

網上教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3-26

靈異的2020年,學界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網上教學,一時間老師與學生無所適從。為此虛詞特意製作網上教學小輯,黎國威冷靜地剖析網上教學及面授課程的差異,野之道盡老師對網上教學工具的陌生、學生無心上課等慘況,梁璇筠則盡力以輕鬆的姿態,營造互動的教學氣氛,務求不要太「甩轆」......

《上流寄生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查映嵐、凌志誠、麥曦茵 | 2020-02-20

成為今屆奧斯卡大贏家的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導演奉俊昊將商業電影的可能性推到巔峰,那點「像醃菜又像晾不乾的地布」的霉臭味,表現出窮人與富人之間無可踰越的鴻溝。在此送上《上流寄生族》小輯,集合查映嵐的觀後感與凌志誠的影評,麥曦茵更從導演的訪問,講到韓國電影與政策、法例互相牽引的關係。

《婚姻故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05

入圍奧斯卡六項提名的Neflix原創電影《婚姻故事》,上架後瞬即受到不少觀眾讚賞,電影描寫離婚愛侶經歷的真實性,更被大讚「到肉」;然而,幾位影評人卻對此有不同評價。凌志誠認為電影細緻且具張力,體現導演的功力和技藝;區皓棕疑惑赤裸的關係破裂情節是否值得觀眾同情;劉建均則以「好的離婚故事,卻非好的婚姻故事」評之。閱讀《婚姻故事》小輯前,不妨先好好細味電影,再看那篇反映閣下心聲。

《浴火的少女畫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22

凝視,是法國女同志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的關鍵詞。它是一部極需要專注的電影,看懂了的人會覺得刻骨銘心,誤入的人會覺得導演處理太過簡單。然而,只有非常專注地留意每個細節,才能把握電影使觀眾動情的地方。影評人魏時煜踏出戲院,立刻買票次日重溫;如也前後看過三遍,感嘆所有凝望化作記憶的回眸都成了詩;或許就如《虛詞》記者黃柏熹所言,觀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凝視」的行為,而這正是電影使人觸動的魔力所在。

《返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27

當一個個時代的見證人逝去,異議聲音漸漸失去,我們該從何處找回那段被埋葬的歷史?後人從書本、報章、電影,甚至遊戲等媒體裡所「看到」的歷史,能否讓我們理解到歷史的全貌及重量?在此為大家送上《返校》小輯,由查映嵐分析《返校》的電影原型:赤觸遊戲的敘事手法,亦有朗天評論遊戲與電影兩種新舊媒體的優點與不足,以及陳子雲指出《返校》作為歷史電影,導演在改編上的掙扎和權宜的後果。

亂世俠客行:胡金銓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13

在胡金銓的電影裡,一個客棧便是一個江湖,胡金銓擅於經營封閉空間裡的武打場面調度,在客棧空間裡,最精彩的是試探、圖謀等「暗鬥」,這個江湖雖小,卻絕不單薄,胡金銓在有限的空間裡呈現無限可能,更顯其靈動性。

《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他的女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02

漫畫《文豪野犬》重點描寫的自殺癖,書封書背必印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與女子殉情而死等,全是我們耳熟能詳浪漫得殘酷的「太宰賣點」,然而在蜷川実花鏡頭下的太宰治,渣男故事卻不再局限於此,也更令人著意那些女人在太宰治的生命裡,擔當著怎樣的角色和地位。在這個專題小輯裡,結集鄭政恆與梁偉怡的兩篇影評,亦包括沐羽對太宰治的延伸思考,《虛詞》記者黃柏熹也找來電影以外的改編,讓讀者從不同面向去理解和正視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悼亡者詩輯:生者與死者的眼淚匯聚

詩歌 | by 劉芷韻、熒惑、陳麗娟、洪曉嫻、陳暉健 | 2021-10-05

蒙面詩輯:戴著面罩繼續行走

詩歌 | by 陸穎魚、逆彌、淮遠 | 2021-12-09

《花椒之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麥曦茵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烈日當空》時只有23歲,那時她拿著200萬港元經費,並要在24日內把電影拍完。事隔10年,由麥曦茵執導及編劇的中港台電影《花椒之味》(Fagara),台前幕後陣容鼎盛,然而探討的命題,卻從未離開《烈日當空》,說的是自我發現、自我療癒的過程。《花椒之味》小輯包括劉建均與高琳達的精彩影評,同是以《海街日記》作比對,前者麻辣、後者芬香,也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麥曦茵專訪,揭開了電影對導演的特殊意義。

《大象席地而坐》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30

2018年2月16日,中國導演、作家胡波的電影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在德國柏林電影節首映。我們羅列出刊登於「虛詞」的三篇評論,包括羅昊培與陳子雲的影評、以及忤尚寫關於電影原著《大裂》的書評,三位皆是年輕評論人,或也因此呈現出一道獨特的青春殘酷物語。他們細膩的觀察和閱讀中,又找出了甚麼我們未能發現的事物?

【五四百年小輯】鄭振鐸︰風雷中的新探索

現象 | by 書摘 | 2019-05-04

像許多親歷過「五四」的人一樣,從一個學工科的普通學生,到一名優秀的學者和文化活動家,對於鄭振鐸而言,這迥然不同的人生選擇的轉折點,正是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不但完全改變了自己生活的方向,還為以後的事業開闢了全新的天地。

【五四百年小輯】五四書單:一百年之後,還有甚麼可以說?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6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內部複雜紛紜,一方面,它被視為新思想萌芽的時刻——批判儒家傳統,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提倡白話文、自由戀愛;另一方面,又被視為一場愛國運動——抵制日貨、「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一百年過去了,這股曾經在中國造成文化與思想衝擊的浪潮,時至今日仍然是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今年,不少大型老牌出版社紛紛出版五四相關書籍,作為展示實力的機會,雖然新論述貴精不貴多,但在今天重溫五四精神亦未嘗不可。虛詞編輯部將這些書大致分為四類。

【五四百年小輯】文人學生入獄:穿梭監獄與研究所,才是最高尚的生活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07

因傘運入罪而坐監的,不少是學生學者;而細數在五四前後入獄之學生學者,也著實不少。百年已過,兩者的待遇與命運相照,又有何異同?

《淪落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04

《淪落人》係由陳果監製、新導演陳小娟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作品,自去年成為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片已口碑載道。陳小娟先後勇奪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大獎及金像獎新晉導演獎,而男主角黃秋生更憑飾演半身不遂的中年漢昌榮,眾望所歸第三度奪得金像獎影帝殊榮。電影以低成本溫馨小品格局衝破千五萬票房,絕對是近年不容忽視的香港電影。《淪落人》小輯包括出爐影帝黃秋生深度專訪〈黃秋生,黐乸線〉和幕後製作訪問〈黃秋生評陳小娟,李璨琛講黃秋生〉、兼有由廖偉棠、盧勁池和李顥謙撰寫的三篇角度取態各異的影評。

【五四百年小輯】李歐梵X張歷君:曹聚仁與魯迅「內面」研究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5-06

五四一百周年,香港卻少見討論之聲。月前,由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與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五四文學遺產在香港」講座,就以李歐梵、曹聚仁與香港魯迅閱讀史為主題。主持張歷君請得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與談,如此陣容,引來網上多人關注,反應之熱烈,宛如魯迅筆下「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詩句。

【《淪落人》小輯】無性的越軌──電影《淪落人》的港式健全主義

影評 | by 盧勁池 | 2023-12-20

最近廣受關注的香港電影《淪落人》,跟早前同獲政府劇情片資助的《一念無名》一樣,似乎背負著一種宣揚殘疾人權利的政治正確目標。在盡力迴避對弱勢社群的悲情消費之餘,同時更力圖展現一種香港人認可的共融精神。當然《一念無明》的敘事風格文藝氣質較強,為達成政治正確的目標,就得更遷就復康組織的復元模式立場。《淪落人》則打正愛情電影的名號,劇本只要依據新聞、社會政策的現實基礎去寫,本該沒太大包伏,可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結果,其愛情觀卻出奇地來得過份保守。

【《淪落人》小輯】刀仔鋸大樹——談《淪落人》的淡定與凝練

影評 | by 李顥謙 | 2019-04-28

《淪落人》毫不淪落。戲內,癱瘓獨居的中年男梁昌榮與年輕外傭Evelyn建立起一段相知相交的關係,成就對方夢想,淡然中見深情,善心滿如童話,溫暖而動人;戲外,男主角黃秋生、女主角Crisel Consunji與編導陳小娟均獲得多個獎項肯定,還在多齣超級英雄電影的檔期夾擊下,累積超過一千萬的票房進賬。電影既成逆市奇蹟,也算是在「多事之秋」的當下,給身於惡劣處境的港人,一道微小舒氣的安慰。

【世界閱讀日】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自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此能夠推廣閱讀與寫作,並推廣版權意識。但關於世界閱讀日,還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呢?今個世界閱讀日,你又是否趁著假期在家好好讀書了呢?

【《淪落人》小輯】好在,這是花生雞腳湯,不是雞湯——評《淪落人》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19-04-24

雖然阿輝(李燦琛)帶來的湯壺打開,那雙撐出來的鳳爪頗有「死雞撐飯蓋」的既視感——相信不少人是這樣看香港和香港電影的——但是熟悉香港飲食文化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一煲濃滑的花生雞腳湯,既可以給男人補腳骨力,又可以給女人補膠原蛋白,「好嘢嚟㗎」。

《G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1

《G殺》由新導演李卓斌執導,屬「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得獎作品。電影備受工業和評論界關注,榮獲金像獎六項提名,也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推薦電影」。它有港片少見的風格,如非線性敍事、細碎的蒙太奇,撕破社會虛偽的道德假面。《G殺》小輯包括台前幕後專訪:編導拍檔李卓斌、蔣仲宇、演員林善、李任燊、美指梁子賢。還有蘇苑姍和陳子雲風格各異的影評。

【《G殺》小輯】G殺:製造與殺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9-04-09

與其說《G殺》有意模仿日本電影,不如說它更像是新一代的《香港製造》。兩者都有一個核心命題——痛陳成年人的偽善。

【《G殺》小輯】如何設計一份乖張?——專訪《G殺》美指梁子賢

專訪 | by 忤尚 | 2019-04-17

銳利是因為梁子賢的edge——許些年後,他仍覺得自己「新」、經得起「撞」、還願意當一張白紙,「想玩、想試」。以前拍戲,「像真」是首要考慮,梁形容就像「如果有個碗,就要喺個碗裡面放啲飯,旁邊一雙筷,咁先夠『真』」。可是面對小本製作的《G殺》,他意念一轉,覺得「連買飯嘅錢都冇,不如索性打爛個碗啦」。

【《G殺》小輯】香港崩壞G大調——專訪李卓斌、蔣仲宇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9-03-16

一個從窗外滾進屋內的人頭,一曲悠長的巴哈〈G大調第一無伴奏組曲〉,奏響了繁華城市的哀歌。資優女學生、孤僻大提琴手、亞氏保加症患者、內地來港妓女、偽善老師與黑警⋯⋯因著懸疑命案而串連起來,並順勢捲入師生戀、世代衝突、中港融合等敏感的社會議題。港產片《G殺》,成功憑著大膽主題與偏鋒風格,引起關注,更得到金像獎的六項提名。導演李卓斌與編劇蔣仲宇不禁笑嘆︰「be yourself,幾時都咁困難。能夠做到一部這樣任性的電影,得到肯定,真係冇乜幾可。」

【《G殺》小輯】香港慢性自殺,有種玩法叫《G殺》——專訪林善、李任燊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3-12

喜歡玩桌遊「三國殺」,裡面有個角色叫「內奸」,先要扮成忠臣撲殺反賊,再除掉忠臣直搗主公,取得最後勝利。不擇手段、傷人利己,內奸不易做,但大人的世界,偏偏就是個內奸世界,年輕人不懂遊戲規則,往往輸得慘,輸得一敗塗地。Don仔徘徊邊緣人善被人欺、傅以泰一心追夢義無反顧,飾演他們的年輕演員,一個叫李任燊、一個叫林善,二人都演活了今天青年人的典型,睇到人眼濕濕、毛管戙。《G殺》獲得金像獎六項提名,代表了甚麼?內奸的世界,或者,有種新玩法叫《G殺》。

己亥豬年新年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2-12

踏入己亥豬年,虛詞編輯部仝人祝讀者新年快樂,家肥屋潤!過肥年少不了吃喝,張婉雯寫下味蕾記憶,最令她記掛的年菜是蛋餃。拜年遇上長輩問候的尷尬時刻,千邦自有「醍醐味變法」應對。適逢年假,文藝發燒友也可到深水埗地攤尋寶,由歐陽生帶你一窺地攤戰利品。港產賀歲片有人唾棄也總有捧場客,凝蹄玉不惜臥薪嘗膽,點評今年賀歲片特色。最後,吳易叡一文遊走於豬的不同文化時事聯想,思考豬在香港的文化意義。

【新年小輯】東方之豬,整夜未眠

現象 | by 吳易叡 | 2019-02-10

然後豬年來了。 滄海桑田,曾經許下的諾言不斷變換。唯有東方之豬,是香江永遠不變的愛恨。 而甚麼都具備,就是缺乏精神分析的香港,永遠仍然無法理解為何自己對豬的愛憎依然如此強烈,只好不斷藉著豬投射自己的好惡,任憑都市傳說在這座燈火輝煌的昇平港裡無盡蔓延。

【新年小輯】深水埗過年地攤尋寶

現象 | by 歐陽生 | 2019-02-06

好多人都知,但唔好太大聲:深水埗有好多地攤檔由年三十晚到初四擺賣,亦係一班電影、音樂發燒友尋寶嘅好時機。你會睇到好多檔口有客人深蹲膝蓋,好投入咁去翻閱每張DVD、VCD、藍光、Game、CD、黑膠、LD、書刊。新年期間,深水埗鴨寮街成為大割價嘅影音產品散貨集中地 ,但最吸引地方係檔主並非賣市面上一般新貨品——好多檔主都會搜羅到來自唔同年代嘅產品,趁新年幾日紅假供大家尋寶——尤其係,你完全預計唔到你會搵到幾咁千奇百怪嘅電影。

【新年小輯】肥佬.八婆.茄喱啡——2019豬年港產賀歲片

影評 | by 凝蹄玉 | 2019-02-06

論正能量,敬老很好,也關心青年,只是出於口味會分流,年長觀眾還是去看《你咪理》及《如珠如寶》,青年則多取《恭喜八婆》及《反轉全家福》——周星馳通殺。政治抑壓當然存在,諷刺時弊是少了,難道只看劉玉翠批判商場女廁等好耐?賀歲片在這裡希望摸索出一條路,不要斷自己半臂。支持本土電影,也要高質才順氣。

【新年小輯】失傳的蛋餃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19-02-04

外祖父母家曾是我每年農曆年初一必到之處。外祖父母是寧波人,過年菜色沿本幫菜口味,所謂旳「濃油赤醬」,冰糖元蹄、東坡肉、炸過的烤夫炆花生雲耳金針;孩子的下飯菜也是皮蛋叉燒炒雞蛋,擱上芫茜冷吃。清淡的海鮮不是他們所長;但為了遷就來自潮洲與珠海的女婿們,也會蒸魚或白灼蝦。老火湯是在香港落腳後才學起來的,用的還是大砂煲。那砂煲像古井,大伙兒飯後拿著湯勺往裡掏,掏來掏去掏不完,往裡望,湯料與湯水交融,深不見底。 這都不是我最記掛的。五湖四海的年菜中,沒甚麼能取代蛋餃的地位。

【新年小輯】過年的醍醐味變法

詩歌 | by 千邦 | 2019-02-04

身旁的親戚乘機抓住了我分散了的注意力 問大個仔了沒

新晉作家勞緯洛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26

18歲還不到、DSE還未考,勞緯洛已經交出了亮麗的成績表,長篇小說《卷施》不但令大家對他投以注目禮,他投給「虛詞」的五千字長文,更以新鮮的角度深入分析李商隱與李斯特的異同及浪漫精神。此輯更收有勞緯洛的詩歌創作,成熟細膩,比同代人走得更遠更前,難怪他在接受訪問時說,「榮格就在十歲發現被權力排斥,從而感到強烈的孤獨。於是他叩問自我,流露反抗體制與師長的獨立意識。比起榮格,我可能更早就進入這階段。」

2018回顧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25

港珠澳大橋啟用、高鐵通車、蓮塘口岸落成、中史獨立成科……2018年,香港社會、經濟以至民生,每一天都在經歷重大轉變,文學和藝術作為一個地方的軟實力,過去一年的發展,又反映了甚麼樣的社會面貌?《刺殺騎士團長》被禁、馬建被拒絕、西洋菜南街被殺,正面衝擊創作自由之餘,一位又一位作家、導演、演員、藝術家甚至是科學家和廚師的逝世,彷彿都在暗示著一個時代的沒落。「虛詞」作為後起的文藝媒體,有責任記錄歷史和事實,一方面盤點過去一年重要之出版,另一方面也捕撈了滄海遺珠,將好文再呈讀者眼前!

悼念孟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2

2018年12月12日,詩人孟浪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壽57歲。廖偉棠、關天林、熒惑、淮遠、劉振周等一眾詩人以詩歌追悼孟浪。馬建的悼文則書寫孟浪的流亡詩歌的道德力量。楊小濱從生活細節訴說詩人的高尚情操。最後,黃潤宇的筆訪紀錄讓我們了解孟浪對離散身份的思考。

《沉默發條》書評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2014年董啟章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他發表題為「必要的沉默」的文章,引起連串討論。事隔數年,《沉默發條》一書輯錄各方論述,再思沉默的可能。小輯收錄Edith So的書序、沐羽和彭依仁對《沉默》的回響。

話說金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6

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明報》創辦人之一金庸先生逝世。金庸小說長踞圖書館借閱榜首,且多被改編為電影、遊戲、影視劇,是不同年代人共同回憶。虛詞編輯部邀請了鄧小樺、洛楓、nico tang、鄭明仁、霍驚覺等作家撰文話說他們的金庸記憶……

歌詞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歌詞小輯集合不同世代的詞人專訪,包括鄭國江老師、創作組合王嘉儀x王樂儀、說唱歌手Heyo,還有周耀輝及其浸大歌詞班學生。

董啟章《愛妻》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作家董啟章今年發表長篇小說《愛妻》,既成「精神史三部曲」壓軸一部,又是鍾曉陽同名經典的重寫。專題小輯包括作家本人的專訪,以及兩位年輕評論人的書評。

邱剛健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電影編劇、導演、詩人邱剛健小輯,集合羅卡、廖偉棠、楊殿安三位評論人的不同視角深度剖析,再度進入邱剛健作品中的愛慾與死亡。

【歌詞小輯.鄭國江】用歌詞慰藉一個時代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02

鄭國江的名字跟他填的詞一樣家傳戶曉,但「填詞人鄭國江」這身份卻得來不易。他記得第一首填詞的唱片歌曲,是劉鳳屏的《一串淚珠》,想不到歌曲錄好後,《一串淚珠》不只成為大碟的名字,鄭國江更憑著「鄭一川」的名字,開始踏上專業填詞之路。

【歌詞小輯︰周耀輝】學填詞就是學做人——周耀輝的歌詞班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9-28

周耀輝的歌詞班早已是浸大傳說級課程,就連鄰校城市大學都曾有學生過來sit堂,由2011年開辦至今已經七個年頭,7x30就是210個學生,然而,桃李滿門的周耀輝卻說:「我唔知點教架。」

【歌詞小輯︰王嘉儀 X 王樂儀】音樂是欲望的深淵

專訪 | by 李顯華 | 2018-09-27

王嘉儀Sophy,在2009年參加《超級巨聲》後,沒有像其他「巨聲幫」在流行音樂的路上發展。畢業後以半獨立歌手開展音樂之路,需要一位填詞人,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王樂儀Yvette,自第一張專輯Sophrology開始,兩人便走在主流音樂以外,忠於自己的內心,以靈魂創作,譜不一樣的樂曲。

【歌詞小輯︰Heyo】創作沒有comfort zone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8-09-26

Heyo是一個思路跳脫的人——至少他自己也這樣形容自己。上一秒,他還在批評坐巴士時那難以適應的節奏;下一秒,卻反問我的年紀。

【邱剛健小輯】「愛比恨更毒辣」:邱剛健電影的性與死亡

評論 | by 楊殿安 | 2018-10-03

「愛比恨更毒辣」。這是1972年邱剛健電影《愛奴》當中的描寫:四季春老鴇春姨(貝蒂飾)綁走愛奴(何莉莉飾)並施以凌虐,愛奴被鞭打得皮開肉綻,她恨透了春姨。只見春姨笑看愛奴,用舌頭舔了一下傷口。愛奴越恨春姨,春姨越愛她。

【邱剛健小輯】他在影劇詩之間徘徊蕩漾

評論 | by 羅卡 | 2018-09-22

邱剛健最早發表的劇作是《我父之家》(《現代文學》第15期,1962 )。山林邊緣一所鄉村別墅內,躺著病成植物人的父親,虔誠孝順的女兒每天來為他洗滌潔淨,屋中還有個怕事又愛理人閒事的女僕,一個瞎眼的無所事事的老僕人。山上不時傳來工人伐木聲。

【邱剛健小輯】東西南北人、生死愛慾雪

評論 | by 廖偉棠 | 2019-01-03

邱剛健生於福建,長於台灣,作為編劇成名於香港,中年移居紐約,晚年卒於北京,身份的歸屬並不分明──也許他只屬於他所鍾情的豪放盛唐和縱慾晚明。

再見旺角西洋菜街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9-01-01

二零零零年,香港政府宣布永久實施「旺角行人專用區計劃」,禁止車輛於特定時段進入西洋菜南街部分路段。十八載過去,油尖旺區議會以滋擾民生為由,於五月通過「殺街」動議。七月二十九日,行人專用區開放的最後一天,有逾千名市民和遊客聚集到菜街,見證曲終人散的歷史時刻。殺街不只關乎民生問題,也是空間政治的角力:街頭表演的權力與自由,正牽涉到我們對文藝生態與民主社會的想像。

鍾曉陽《遺恨》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30

事隔二十多年,香港作家鍾曉陽改寫舊作《遺恨傳奇》,重新出版《遺恨》闊別傳奇。李卓謙訪問過鍾曉陽,談到小說家續寫長篇的心路歷程和她平日生活的「省電模式」。陳進權由新書「讀者見面會」說起,憶述當年《大拇指》出版《春在綠蕪中》的舊事。朗天從新舊作的細節比較入手,詮釋「傳奇」退場本身的意義。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8-10-04

日前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被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判定暫列為第二類不雅物品,在書展要「包膠」方可出售,惹來全城嘩然。淫審處判決的先例一開,恐怕對日後的出版業和文化界造成極負面的影響。虛詞編輯部將繼續關注事態發展,同時邀請大家參與聯署聲明,要求淫審處撤回令香港蒙羞的裁決。

《小偷家族》影評小輯

影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22

是枝裕和憑自編自導新作《小偷家族》摘下第71屆康城金棕櫚獎,故事圍繞住在東京舊區傳統平房的一家六口,延續導演舊作的家庭、倫理和成長等主題。鄧小樺感傷於這個無血緣烏托邦家庭的破碎,直指電影最尖銳的社會性反思。王樂儀談到微弱者之愛,以及是枝裕和釋出的溫暖善意。Edith So則從食物的微觀角度切入,闡述看似隨意的餐桌如何蘊藏家庭關係的深思。

劉以鬯紀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香港小說家、編輯劉以鬯先生於2018年6月8日逝世。劉以鬯先生創作超過八十年,著有《酒徒》、《對倒》等現代主義作品,亦是勇於求新和試驗的副刊編輯,提拔過不少作家,如西西、董橋、也斯等。對他來說,寫小說的原則是四個字:「與眾不同」。

緬懷林燕妮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8-10-04

著名專欄作家、電台主持、廣告業人物林燕妮於2018年5月31日逝世,蔡炎培、梁璇筠、方太初於「虛詞」平台撰文,緬懷作家林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