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盡消費券,見字買書!無秩序編輯室All in購書清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04

新一輪電子消費券再度發放,心大心細仲未諗到五千蚊點使,讀書永遠都有意義。得閒時,要看書;動盪時,要看書;覺得無力時,更加要看書。《虛詞》編輯部分享自家購書清單,並邀請浸大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最近分別出版新書的作家洛楓、李顥謙、本地獨立女歌手Luna Is A Bep聯合推介,與各位讀者一齊用盡消費券,All in 買書!



駱頴佳:思考生命中的日常之選


思考遊樂場與社區的關係——《香港抽象遊戲地景》樊樂怡/brownie publishing ltd.


樊樂怡這本有關香港遊樂場發展史的書及圖冊相當有趣,一方面她介紹了本地兒童遊樂場的發展歷史及特色;另一方面,她從公共藝術的角度思考遊樂場與社區的關係,無論在資料上及分析上都是上乘之作。加上政府一直沒有好好保存香港遊樂場的資料及檔案,以致坊間對這方面的討論及認識少得可憐,本書可以補上這重要的一頁。


我特別有興趣書裡花頗多的篇幅,介紹70年代由美國設計師Paul Selinger(書中提及發現這位設計師的過程也曲折動人),在石籬邨所興建設計頗前衞大膽的兒童遊樂場內,用色大膽的設計,及如幾何雕塑的玩樂裝置,遠看像極了Miró的畫作,即使放在今日的香港,在品味及設計上仍然相當超前。可惜後來改建成工業大厦,也就失去了這一重要的公共建築。聽聞本書印量有限,要買趁手。


創造自己玩的空間,遊樂場連繫社區——訪《香港抽象遊戲地景》樊樂怡



對隱性暴力作更多批判——《閱讀生命政治》黃涵榆/春山出版



黃涵榆教授的《閱讀生命政治》對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發展及理論有仔細及清楚的討論及介紹。除了Foucault 及Agamben 等必然之選外,本書也引用Arendt、Aristotle、Hobbes、Butler、Orwell、Esposito及Badiou等著作進行討論,亦附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解說(例如疫情)。


當今天我們的日常大小事務生活,以致自我形象身體管理情緒控制,在「道德正確」或「健康管理」等「為你好」的原因下被治理得妥妥貼貼之際,我們實在需要對當中的隱性暴力作更多的思考及批判,而生命政治的討論是一個好好的切入點。




洛楓:面對時代勇氣之選


破碎傷痕與城市同在——《黑日》韓麗珠/衛城出版



相隔三年,我在2022年4月開始讀韓麗珠的《黑日》。《黑日》是日記體散文集,記錄從2019年4月到11月這個城市發生的事情,中間夾雜社會事件進程的時間表,記錄的文字有時候像故事,有時候像詩,寫街道衝突的人臉、氣溫和濕度,寫夜裏惡夢被驚醒的黑暗、或無眠時刻天空逐漸的發白,關於吃飯、教課、呼吸、療傷、跟人和貓相處的取暖。韓麗珠藉着書寫治療自己、修理崩壞的情緒,同時聆聽身體的顫抖和沉入思慮的底層;我不知道其他讀者通過閱讀會得到甚麽,但我必須隔了三年才能翻開那些黑色日子的記錄,因為當中需要一種面對時代的勇氣!韓麗珠寫下的那些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胡椒噴霧的氣味、催淚彈的火光、白日遊行的歌聲、夜裏道路被堵塞的後巷,還有電視屏幕經過剪接的畫面,以及一些謊言與名字……我們曾經那樣堅持,但日子已經回不去了,祗有文字才可以將我帶回現場,再回頭尋找如何走下去的路程。從《回家》開始,總覺得《黑日》是韓麗珠文學創作的轉捩點,她的肉身與藝術觀照自此從輸水管和洞穴通向地面,同樣充滿破碎的傷痕,但與城市同在!


20.4.2022


日子的肉身:讀韓麗珠《黑日》



李顥謙:對抗惡世的文學之選


滅頂前找一種不太壞的死法——《草莓與灰燼》房慧真/麥田出版



從明煉纖巧的報導採訪,轉到內省綿密的散文結集,房慧真的書寫始終散發警世迷人的魅力。今次的《草莓與灰燼》,封面藉艷紅黯黑二色拉扯出煉獄焰影,奪目之餘,更教人不自覺地思考書名預示的矛盾與隱喻,期待她如何以甜膩蘼爛的微物,諷襯滅頂惡世的現況。書裡她寫到「冷死」這種死法的好處,有道理得忍不住要將之抄寫出來默念——「身體失溫時像酒醉的微醺,醺醺然一陣便想睡,睡了就永遠醒不來,在普遍過勞的現世⋯⋯並不是件多壞的事。」



凝練散碎,寶瓶座年代的語言標桿——《夜的大赦》曹馭博/雙囍出版



愈顛簸的夜世,愈需要愈閃爍的語言。曹馭博的詩就是其中之一。我還記得初次在詩人本人臉書讀到〈人工的光〉的深刻感覺:「汽車駛進巷尾,大燈像一把柴刀​/揭開一棵樹幹的內在──​」、「杜鵑鳥逃入我的詩行,踢掉了​/幾個詞:移居、流亡、自殺。」準確放散的斷句承接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的躍猛語感,加上節制乾淨的敘事,令他的詩作流露出近年市場少見的精邃深度。雖然已在讀墨買了《夜的大赦》的電子版,我還是打算待這本詩集在香港書店上架,然後用寶瓶座年代獨有的消費券消費方法,再刷一本。




LUNA:懷疑工作就讀書之選


人類學家教我們的生存反思——《為工作而活》+《原始富足》



有本書我係好想睇嘅,見博客來做埋package嗰本都好有興趣。人大咗對錢睇法唔同咗,因為我嘅工作多元同特別啲,發現用錢交換嘅價值可以好唔同又可以差好遠(用名氣?用勞動?用創作?等等)又會令我反思咁究竟乜嘢先叫夠,要做幾多要囤積幾多先有安全感,想知原始民族點樣同世界共處,即使明知我生活喺2022年嘅城市都無可能模仿到,但當中肯定有啲智慧嘅。




蘇麗真︰烈女作家彩虹之選


現存最完整的才女傳記——《桑塔格》本傑明.莫瑟/衛城出版




自從大學時期看過《論攝影》、《旁觀他人之痛苦》,不得不欣羨美國傳奇女性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行雲流水的靈思。沒有一代人不是在戰爭、天災中成長,儘管未必親歷其境,但攝影讓我們得以旁觀他人的痛苦,也找到了共情的位置。香港人經歷過社會動盪,以及疫情封鎖,我認識幾位攝影記者,無不經歷過忐忑、悔疚、自我懷疑︰將他人的苦難,製造成吸引眼球的新聞照片,將別人的犧牲,打印成自己的榮耀。旁觀苦難,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面對這種道德掙扎,是否不得不麻木,將自己異化成一部攝影機?桑塔格的思想、批評,像活水一樣超越了時間。


作為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者之一,除了她的後現代、美學理論,生前與著名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的一段戀情更令人遐思。作家與攝影師相愛,彷彿是一對美好的神仙眷侶。最近在獨立書店專頁發現《桑塔格》上架,這本書獲得 2020 年普立茲傳記文學獎,是現存的最完整傳記,收錄了桑塔格生前從未曝光的日記,展現了才女在各類小說、評論集中看不見的一面。書中有她對酷兒情慾的各種掙扎,充滿自我懷疑、恐懼與不確定,也爆出了不為人知的秘聞,比如是為前夫著作代筆、私下的浪蕩生活,與公共知識份子典型相違的種種事情,因此本書的寫法帶來不少爭議,被評為「the unholy practice of biography」。不過,傳記的目的本是為了求真,為甚麼要虛美隱惡,為她加冕造神?


新傳記揭秘聞︰蘇珊.桑塔格為前夫著作代筆



從學術理論出發,肯定流行音樂——《獨角獸的彳亍:周耀輝的音樂群像》洛楓/匯智出版



勤於寫作的洛楓,在愛情小小說《第三身》以後火速推出學術專著《獨角獸的彳亍:周耀輝的音樂群像》,這是我必買之選,因為我實在很喜歡周耀輝。浸大讀書時期,「周耀輝歌詞班」向來是學生必爭之地,數百位同學跟我一樣仰慕耀輝的綺旎倜儻,盼望成為他的門生,沾染詞人的靈光與才氣,而我是其中一位幸運兒,獲抽中跟他學習歌詞創作、人生處世,更有幸在他與王樂儀的指導下訪問了社會上的弱勢——一名跨性別性工作者,將其經歷寫成歌詞,在即將成為歷史的大學會堂(AC Hall)親自演繹,實在是我很大的榮幸。


我的音樂口味並不主流,然而周耀輝的創作風格儼然是香港流行曲的異數。比如是麥浚龍唱出周所作的《酷兒》,詩化的歌詞洄環往復,化成對酷兒的祝福﹐是中學年代唱 K 必點的歌。另一首「神作」是《借火》,起手四句沒有休止符,耀輝用四十二字一氣呵成︰「剛剛要去便利店裡/為著香煙無人點火/湊巧你正走出路上搖搖盪盪/明明喊過不借得太多也想借點火」。作曲人考驗詞人功力,詞人考驗歌手肺活量和記憶力。化用香煙與打火機的意象,寥寥幾筆就塑造出人與若即若離的情感,陪伴我走過許多寂寞的夜。而他為達明一派寫的詞作,例如《1+4=14》寄托的異托邦想像,令我驚艷非常。


流行與藝術價值是否二元對立,不可兼得?在這本新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近年香港人愈來愈關注廣東歌,除了「虛詞」收錄更多詞評,我們亦需要更多從學術理論出發的專著,肯定流行音樂的藝術成就。而作為獨立音樂愛好者,我亦期待不遠的將來,會有一本研究 indie 的書誌面世。至少身披逆麟的我們還可以,來一場浩浩蕩蕩的文藝復興,作為抵抗壞世界的方法,用自由而囂張的溫柔,做美好的獨角獸。


我自求我道:書寫周耀輝




思朗:重新認識香港之選


反思我城優勢從何而來——《東方之珠的三斤釘——25個奠基香港的歷史故事》港識多史/亮光文化



離散年代,移民潮再現,此時此刻,反倒覺得我們更應好好認識香港的歷史。繼上一本書《教科書不會教的36個香港歷史人物》,以歷史人物帶出何謂香港人的思考後,「港識多史」年初出版的《東方之珠的三斤釘——25個奠基香港的歷史故事》,再與讀者回溯我城的種種歷史,從不同小故事解構香港歷年來的成長經過。為何一場大火會引發香港公屋的誕生,為何我們經常用到的二元硬幣會是波浪形設計,為何港元會與美元掛鈎...諸如此類像在《十萬個為甚麼》裡會看到的問題,卻發現自己對每道問題都一無所知。原來,那些看似在日常微不足道的瑣碎,足以建構成今天我們所生活的都市,也令仍然留在這個城市的我們,不禁反思香港一直以來的優勢從何而來,而這個令城內人百感交雜的香港,又是如何從百多年前的小漁港,建成今時今日的模樣。


【港史Backspace.1】旺角唐樓歎「港識多史」,記一段教科書不會教的性別史



以史為鑑,從苦難中捱過來——《香港保衛戰紀——十八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Watershed Hong Kong/蜂鳥出版



烏俄戰爭牽動全球人心,除了時刻關注當地最新局勢外,看到烏克蘭人如何奮力保衛自己家園,或許也喚起我們對昔日二戰時期,那段關於香港保衛戰的歷史。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入侵香港,守衛我城的各路部隊,包括駐港英軍、加拿大援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義勇防衛軍、一眾民防部隊和平民等,雖以寡敵眾,仍頑強抵抗。書中記錄一個個捨身成仁、力戰到底的動人故事,可惜最終仍難逃淪陷命運,歷時十八日的香港保衛戰結束,下啟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淪陷時期,這場香港保衛戰亦成為無數人的人生分水嶺。苦難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烙印,卻為後代換來和平與自由,閱讀書裡那些見證犧牲不幸的人,卻活下來捱到重光的故事,放諸今時今日亦絕不過時。




紅眼:研究文化歷史之選


溫故知新,認識暴君 ——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由《暴政》作者Timothy Snyder​​執筆的另一部著作《血色大地》,最近正式推出了繁體中文版,也算是一部呼應今日政治動盪的重要文。所謂「血色大地」,其實泛指今日的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與烏克蘭等東歐地區。於過去一個世紀,這些地方曾發生包括烏克蘭大饑荒、猶太大屠殺等殘暴行為,但由於它們長期籠罩在納粹和蘇聯共產政權的鐵幕統治底下,消息對外完全封鎖,國際間能掌握的情況有限,難以拼湊這段慘痛歷史的全貌,世人亦普遍都是只知其事,不知詳情。


本書則回顧歷史,重新梳理1930到1940年代間發生在東歐的一連串屠殺事件,並細數納粹與蘇聯當時推出的各種暴政。儘管歷史總是一再重複,而每個時代都有新的暴君捲土重來。當這片土地再一次被戰亂血洗,溫故知新,提高警覺,或是認清新獨裁者的最佳辦法。



兩代哲人的相遇 —— 《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



幾乎每個從事文化研究的人,都會在班雅明的文章裡偷師,事實上,班雅明著作豐富,但偏偏行文詩意抽象,而且散見數量驚人的文學評論、書信、隨筆等,既不易解讀,也很難逐一整理。當然,這種龐雜也為不少偷師的後輩提供了參考和創作空間。而同樣是當代學術哲人代表的詹明信,後現代主義大師不需要找前人偷師,但如此認真寫書去解讀另一位哲人的著作,甚至分門別類拆解成歷史、寫作、語言、戲劇、寓言、城市、評論、媒體與神學共九個章節,各自演繹其思想迷宮,除了讓班雅明變得更平易近人,估計當今有資格為班雅明「代言」甚至是正面對決的人,亦可能只有詹明信。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1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0-26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25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