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欣 X 董啟章: 共談書評、散文與《夕拾朝花》的對話性

報導 | by  陳熙 | 2023-06-07

二零二三年三月十八日,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攜同作家董啟章先生到達佐敦吳松街突破中心禮堂進行ChatDKC︰書評、散文與《夕拾朝花》的對話性——黃念欣、董啟章對談會。黃念欣提到本次對談的背景,笑稱這是出版《夕拾朝花》的附帶條件,為了完成出版的最後任務,於是邀請了「最難又最容易邀請」的董啟章來進行本次對談。她十分感謝剛獲「第三十五屆梁實秋文學散文大師獎」首獎的他能放下往日小說家的身份,以一個新鮮的身份與她一同談散文,一同探討對話性的重要。



對話.之前


對談02


對談由余光中一句政治不太正確的說話開始:「散文是一切文學類別裡對於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類:譬如選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裝。散文家無所依憑,只有憑自己的本色。」甚麼是散文?其實,散文、文章與我們息息相關,小學時寫作便是由文章開始。傳統的美文、小品文都講求作者自身的個性,只要是有文學氣質的人,能把心中所思抒發出來便是好的散文。散文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背後往往都有對話意識。董直言,平日無意識寫散文卻獲得散文獎,一開始其實有點心虛,比較之下,他認為黃寫專欄散文比他寫得好,提到黃的散文中有一種靈氣,閱讀時會令人感到享受和愉悅。


說到對話性,黃和董認識之初便是由對話展開,由《講話文章》計劃到電台節目「開卷樂」,無論是尋求意見、節目間、又或是節目前,往往都需要對談。黃回憶,印象中董是一位「很文學」的作家,對談期間的話題卻很新潮,她認為在書評、評論世界的他和在小說世界的他很不同。



對話.之前——你是我的預設讀者


黃踏入第四年的專欄寫作,回憶一切由「每週一千五百字」的框限開始,過程中給予她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生活中很多刺激都是透過反差才帶來對話性。《夕拾朝花》中有數部分都是透過對話衍生而成,一般來說,讀者最有反應的往往都是很生活化的題材,也是一般人認為「中大中文系老師」不會寫的,殊不知娛樂新聞也會是他們討論的話題。她說:「你(董)的反差很有趣,與你談論娛樂新聞……你對話題的提昇,令我感到人生很有希望,很多人生的階段還(可以)有飛躍。」


另外,電影也是黃寫散文時認為能夠尋求對話的話題。對於愛講戲、愛劇透的她把董作為預設讀者,會透過觀察他的反應判斷自己的觀點能否被承認程度,或表達觀點時的清晰度。另一種情況就是在她與大多數不同時的支持,令她有信心提出質疑。董立即澄清:「我不是刻意的,我不是去附和你,你說好看就說好看,並不是的」他認為很大部分原因在於雙方品味、價值觀相似,但觀點當然不會絕對相同,而往往就是這種差異帶來了對話。


食物亦是一個在《夕拾朝花》中能引起讀者討論的話題,黃直言董面對美食時通常都很冷靜,她覺得:「我一定要寫出來,要是我不寫的話就沒有人知道這道牛腸鍋是甚麼。」指出聆聽在對話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說到本職工作,黃在教學和研究相關的課題也會與董談論。董分享:「在她交稿前的一、兩天,突然就會有一個時刻,可能是吃著東西坐在客廳的時候,她就會突然開始說一個話題,我就知道這大概是她要下筆的題目了。」在她概述一次後盡量提供一些意見。黃認為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能大膽和放鬆地與他談論,再發展成階段性的專欄,最後甚至能發展成學術論文。


最後說到閱讀,黃和董之間也是一段由閱讀開始的緣份,想到當初做《講話文章》、「開卷樂」的初衷,嘗試不同教學以外的其他方法,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閱讀的興趣。董認為這些方法令文學變得很有趣,也直言「民國課室」的心理測驗很好笑,想像不了民國大人物聚首一堂的畫面,更想像不了坐他們旁邊。



對話.之後—重新開始、精神分裂


黃說:「思想、想法、智慧在對話過程中產生。」西方哲學來說,有學者認為對話是西方文明的開始。中方則以《論語》為例,作為記錄孔子思想的作品,內容很多都是先有問題才有回答,這種對答是有啟發性的,帶出了對話能產生智慧的意義。董提到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很多時候都以語錄體形式記錄,透過人物對話帶出他們的思想。對比起帶有鮮明立場的文章而言,對話可被作為發掘思想和反映思想慢慢產生的過程。在現今以自我出發為主的時代中,很多人似乎忘記對話的特性,令寫作有偏向,失去了平衡。


回到散文寫作,一般的散文如美文、小品文都是由自我成形,閱讀散文就是在閱讀作者。但專欄寫作的經歷令黃有機會呈現自己的不同面向,一星期一次的快節奏讓她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她笑稱這就像精神分裂。董則回應這是基於黃獨特的處理方法,其他專欄作家多會保持文章的一致性,但她會給自己設置很多角度,時而有趣時而嚴肅,這種不常見的寫作方式令她能展現自己的各種面貌,究其原因在於對話對象的不同,因此不同關係面貌呈現的不同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黃寫專欄的態度是在表達意見、提出回應而非表達自我,這與對話的特質很相似。


董說:「對話最重要的一點是其開放性。」自我觀點表達往往都是封閉的,但對話可以呈現多樣性,且不需要有結論,為讀者帶來很多刺激、參考、思考的開放。對談最後,黃以巴金的復調理論作結,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且是獨立的,對話才變得可能。


專訪董啟章:為了自主,進入Web3



香港人要懂得珍惜自己的專欄文化


對談完結之際,一直在台下不願介入甜蜜氣氛的鄧小樺受黃邀請上台,以談論香港專欄文化作結。專欄寫作在台灣被視為功利消費,但她認為:「香港專欄作家都很有知識,像念欣老師一樣,行文經過經營,需要相當的解讀能力,又不會崖岸自高,可以帶給人驚喜。專欄並不是用完即棄的消費品。」這種文化是小品而精緻的,當中有很多高水平的內容卻被人輕視,香港文學館故而出版一本本小小的專欄書籍,寄望這種文化能自然地滋養下一代,以保留香港重要的特質。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1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0-26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25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