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我和朋友李楊力(Colby)的藝術展終於落幕。那一晚,我和策展團隊成員Winston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便把一年來辛苦籌備的展覽成果全部拆了下來。
回望這一切,從誕生到拆毀,這是一個充滿機緣巧合的創作過程。五年前,如果Colby沒有確診感染了愛滋病病毒,他不會寫成〈陽〉這篇半自傳小說;一年多前,如果Colby沒有產生自殺的念頭,我不會逼自己在短時間之内,把一直掛在嘴邊要為〈陽〉創作插畫的想法付諸實行;去年暑假,如果HEvolution創辦人阿聰沒有邀請Colby擔任一次分享會嘉賓的打算,Colby就不會和他談及我們的小說和插畫創作,也就不會誕生這個由阿聰提議、以展覽形式展示我們作品的計劃。因此,這個創作展的出現,可以說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產物,缺一不可。然而,我寧願這一切不曾發生過。如果有如果,雖然文學世界會少一篇我個人很喜歡的小說作品,但至少在現實中,可以少一個需要承受如此創傷的人。
可惜世事就是沒如果。面對創傷,我們稍微有選擇權的,往往只有在傷害已造成的情況下自己的反應,而當年Colby便用了寫作來回應他的苦難。近來,Colby又和我分享他的一個最新領悟。他說,創傷原來是可以傳染的 —— 這句話其實也可以用來形容我當初創作一系列插畫的心境。固然,這些插畫很大原因是為了Colby而畫,但同時也是我面對朋友瀕臨死亡邊緣、無處宣泄自己情緒而作出的舉動。或許我的處境說不上是「創傷」的程度,但糾結於感性上「不想朋友死」和理性上「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左右朋友是否選擇死亡」兩種想法之間,我當時正是在焦慮和迷惘交織下才創作出這些作品。因此,如果要說這個展覽對我而言有甚麼意義,其中一點就是讓我這種很多時候都被忽略的創傷「旁觀者」聲音有被聽見的機會吧。
或許畫/字如其人,我和Colby也是在極度「自我中心」的心態下創作出這些作品,當初根本沒有想像過「然後還有然後」。因此,當要將這些很自我、如今看來充滿缺陷的小說和插畫公開展覽、被大家審視,我們的心情一度非常忐忑。不過如今沉澱下來,再回想不同觀衆對我們作品的評價,比起贊美,我最感激的反而是在這過程中得到能令人痛定思痛、激發思考的種種批評。
小說方面,部分觀衆曾指出内容不太吸引,認為部分文字雕琢而顯得稚嫩。在展覽對談會過後,擔任嘉賓主持、活動中沒有時間分享自己太多意見的葉嘉詠老師和我私下聊天時,也對小說提出一些改善建議。首先,葉老師認為段落之間跳接比較大,例如第一章第三段「陽光檸檬茶 唇乾 胸口痛」、第六段「背部壓在玻璃碎而流血」 —— 雖然同一章幾段可以說是有關連,但需要讀者自行想像的地方也不少,因而老師指出若作者本身無意為之,下次寫作不妨多思考行文結構。此外,承接對談會上不少人頗認同負面情緒和經驗是寫作起源的討論,葉老師又提出寫作延續性的問題,認為若要繼續創作更不能局限於一種寫作觀念,快樂的事其實也可以是被書寫的對象。或許,文學創作比我們想像中有更多可能性。
插畫方面,部分觀衆表示封面的「陽」字寫法和圖畫不太相襯,認為若沒有那一個字,視覺上會更舒服。其次,對於如何定性我的作品,葉老師表達了應稱作「繪畫」而非「插畫」的看法,因為在她看來,「插畫」只是輔助文字,未能表達文與圖相輔相成的關係。又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對談會結尾準備了一些插畫副本送給參加者、讓他們自行拿取,而最後剩下最多的便是第二章左邊畫有一個人拿著試紙、右下角畫有一隻我稱之為「地獄之手」的插畫。這在某程度上,亦反映了觀衆對不同插畫的喜愛程度(那幅其實正是我自己最不滿意的畫,證明人類的審美還是有相通的時候哈哈哈哈)。
固然,我對以上評論會有自己的看法,部分點出的不足之處「不認不認還需認」,部分則令我進一步反思自身的文學藝術觀念,認為和而不同。但無論如何,若果我的「一家之言」值得被聽見,我認為這些觀衆真誠的意見亦很值得被記錄下來,從而激起更多人討論相關問題的漣漪。除了批評,很多觀衆對我們作品的解讀也令我印象深刻,不論是葉老師對小說中家庭元素的關注、認爲只在結尾出場且描寫節制的主角母親應是全文最有溫度的一個人物(在此之前我不曾注意到小說可以有這個分析角度),還是記者朋友Nelson將我原意只是「一個人拿十字架祈禱」的第四章插畫解讀成「那人把十字架插入自己額頭自殺」、又認爲插畫的性愛呈現比小說更大膽(我其實一直覺得自己的畫比小說更含蓄隱晦),均促使我再次探索自己以及Colby作品的其他詮釋可能性。事實上,這亦是在我看來這個展覽的另一個意義所在:比起單向式給予觀衆一個絕對答案,我們更希望引起問題來刺激人們的思考,又通過雙向交流,反過來啓發我們作爲創作者的自身思維 —— 不僅是人生層面,藝術層面亦然。
最後,再次感謝來參觀展覽支持我們的觀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落手落腳」策劃的藝術展,當然,我不希望這是我人生最後一個展覽。不論是好是壞,至少我和Colby已把自己過去對人生、對文學藝術的想法,在這展覽中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但願在未來,我們各自也能如展覽結語所說,在生命路上「腐爛到盡頭便見花海」吧。
(注:雖然展覽已經完結,但有興趣的朋友仍可閲讀我們的小說和插畫電子版,連結如下: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UaWo2My0uyO62VQ9mV8GFsnnDohcN4S/view?fbclid=IwAR0V_ADxkx9cBQ8fPtzdOgp3Cq7p9hdPRJCp5FAOIDFiH4ClkBskCcMmJuc)
照片鳴謝:Kenton、鄧澤旻@yatman_n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