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22】無秩序編輯室亂世看得開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22

活在2022年的香港,「失去」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即使萬事俱備,一個活動都會在開幕前夕臨時被取消,教人無奈且無力。亂世之下,難以心安,唯閱讀能夠使人自由,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通過文學與大家直面各種愁緒與黑暗,哪怕身處複雜混沌的世界,仍能存活下來繼續看得開,並信一切付諸的心血都不會白費。




眾星拱照西西,詩畫對話,中英對譯,——《動物嘉年華:西西的動物詩Carnival of Animals(中英雙語版本)》西西 著、何福仁 編、費正華 譯/中大出版社

西西的作品在華文世界膾炙人口,近年除了寫作長篇歷史小說​​《欽天監》,也寫下大量的「動物詩」。最新詩集以動物為題,寫來似跟動物通靈,同時也是為動物發聲,彼此平等、和平地相處,合而為「動物嘉年華」。是次的動物詩新著,也是西西繼《縫熊志》、《猿猴志》後,另一種動物書寫,並且跟二十多位香港年輕畫家和插畫師合作,包括高立、黃怡、貓珊、林建才等等,每首詩配以不同的繪畫,風格迥異,不拘一格。


西西:其人其事



六十年來依然前衛——《地的門》 (第四版) 崑南/藍藍的天出版社


1961 年,年僅 23 歲的崑南自資出版第一部中長篇小說《地的門》,寫剛畢業的文藝青年葉文海,面對冷戰時期的世界衝突不斷,山雨欲來的解殖反戰浪潮,生於殖民地的他陷入國族身份的迷惘,文學和愛情的盼望落空,這些事物像一座朝他滾過來的大山,找不到到天上的一道門,就在慾望中生出一道地的門,遁入其中尋求短暫而空虛的快樂。


每一次再版對崑南來說都是「把葉文海從地的門拉出來,讓他有機會見到陽光」,也相等於作者的再生。2001 年《地的門》由青文書屋再版,2010 年文化工房發行復刻版,今年再由藍藍的天出版社出版第四版,作為香港文學劃時代的意識流作品,通篇拼貼式的文字實驗,六十年後重讀仍覺是不失時代感的前衛之作。葉文海的孤獨和憤世,天門不進就得入地門的偏執,那種「live fast die young」的暴烈,興許是每個時代的青年共有的鬱結,永不過時的寫照。



睽違十二年睿智新作——《於是搬石伏匿匿躱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飲江著/水煮魚文化


293781774_730242528250105_5540332097446201867_n


久睽十二年,頑童哲學家詩人飲江終於出版最新詩集《於是搬石伏匿匿躱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精選12年來發表作品,加上編輯團隊及作者私心舊作選,共112首,也是飲江繼早年兩本詩作《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和《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後,再一次不依章法,行文錯亂,卻飽含諧謔、俚俗而顯睿智之作。



想知道更多中生代香港文學重點出版?跳到這裡




林夕「絕後空前」的自我眉批——《別人的歌+我的詞》林夕著/亮光文化



寫詞寫了三十年,林夕散文寫過很多,卻很少評論往昔歌詞手筆,曾言:「張愛玲說過,忙著談戀愛,就沒空戀愛,忙著寫歌詞,就沒時間也沒心情講歌詞。」繼 2018 年出版《別人的歌》,亮光文化今年書展首發續作《別人的歌+我的詞》,輯錄自 2014 年《非關音樂》專欄,回顧一批國語歌詞,那些寫於年青時代有關歌詞的一些雜事,講流行曲的是非、講歌詞創作的閒話,林夕謂這舉動「絕後空前」:「是超越旋律,在歌詞未曾盡情處追加:延伸、補白、聯想、註釋、眉批,我手眉批自己的詞。」新書還收錄林夕寫在原稿紙上的歌詞手稿,夕爺書迷不容錯過。



浩浩蕩蕩迎來樂壇新世紀——《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 香港樂壇變奏》陳嘉銘、吳子瑜、海邊欄/突破出版社



十年人事幾番新,尤其最近兩三年,歷經社會鉅變與疫情,城內很多東西都已不再相同。然而,就在這個亂世的離散之年,曾經低迷的本地樂壇,近年卻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此書三位作者陳嘉銘、吳子瑜、海邊欄,從社會大環境的背景與氣氛,由大眾娛樂至小眾歌手,由抗疫談到追星,記錄2010年後的香港樂壇,是如何走到今時今日再次熱鬧起來,彷彿重回那個大家都很願意擁抱廣東歌與本地歌手的時代。



本地語境重塑經典——《一九八四(香港版)》喬治.奧威爾著/山道出版社(網上書展)



在 1+4=14 的年代,舉頭三尺都有老大哥睇住,第四權變成真理部,人們漸漸說起新語。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著名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1949 年的極權政治預言彷似一一應驗,令人齒冷。繼《動物農莊(港豬版)》後,山道文化再為香港人帶來《一九八四(香港版)》,套用本地語境及設定,有興趣的讀者可到山道網頁預購。


業主突指違反條款終止租借 「第一屆香港人書展」被迫取消



山系文青收藏之選——《香港原生植物圖鑑》劉大偉、李敏貞、王曉欣著/中大出版社



由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胡秀英植物標本館館長劉大偉博士及其團隊編寫的《香港原生植物圖鑑》,糅合科學與藝術,紀錄 20 個香港原生品種,當中包括 15 種稀有及瀕危植物,附有憑證植物標本和詳細參考文獻,讓讀者了解植物鑒定的原則和資訊。團隊選取胡秀英教授親自命名的香港原生品種「白簕」和「小果鐵冬青」作為封面,向這位對香港植物研究饒有建樹的世界植物學權威致敬。推介山系文青、喜歡大自然的讀者入手,假日去郊野走一趟,拾遺腳邊的野花野草,發掘走馬看花處的「香港製造」!




隱於市井的香港史——《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裏的城市脈絡(1842-1981)》徐頌雯著/中大出版社



千禧年以降本土意識濫觴,香港人愈發關注自己身處的社區、街道與城市空間,隨著都市人消費模式的改變,超級市場、便利店甚至網絡興起,以及領展的進駐,販夫風景在不久的將來可會成為歷史?恐怕這個璀燦街市光輝到此?究竟我們如何理解街市的源起,如何評估街市對香港的歷史意義?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徐頌雯爬梳 1840 年代以來香港街市的建築歷史,研究街市如何從古典走向現代,以建築風格回應社會需求,其管理、分佈和功能上的轉變。


有別於以往的建築學研究,本書拋除對標誌性建築的崇尚,選取日常卻獨特的公眾街市進行縱向研究。透過廣泛參考一手歷史資料,追溯殖民地時期街市建築的發展軌跡,梳理背後的社會、政治、經濟脈絡。作者將建築史和香港史聯繫起來,讓讀者重新認識「街市」,發掘當中承載的城市記憶——街市作為城市的縮影,正是隱於市井的香港史。




街頭巷尾,補漏拾遺——《聽講我城──香港在地故事拾憶記》余震宇著/格子合作室




掌故專頁「香港舊照片」版主、中學教師余震宇:在《港島海岸線》、《九龍海岸線》、《壹街一個故事》等作品多以地圖和街道為經緯,新書就換一換玩法,由他最熟悉的家庭出發,跟祖母、父親展開跨代對話,整理橫跨一個世紀的回憶,寫成三代人的 30 篇香港口述歷史故事,配上本地插畫家劉佩佩的繪圖,見證時代變遷;由二戰前後的患難歲月,到 50、60 年代的社會日常,再到街頭巷尾、家庭故事,揉合文學與歷史,拾回香港憶記。他的新書正正為讀者給予一個示範:紀錄歷史並不是學術界的專利,只要你願意,每一個香港人,庶民妯娌也可以是一本活字典,有許多值得被聽見的香港故事,值得我們一起補漏拾遺。




思考未來的城市文化發展——《城市如何文化》茹國烈著/中華書局




擁有豐富藝術行政管理經驗的茹國烈,經常發表關於城市與文化的文章,至今舉辦超過50場《城市如何文化?》的演講,現任香港藝術學院院長的他,書展期間更推出同名新書,藉此探討城市文化,並針對香港未來的城市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建議。除了詳細分析香港十八區的文化發展程度外,此書由下而上思考城市文化,分析一個城市的文化面貌、背景與配套等,探究文化如何呈現在城市生活的各個細節,與讀者一起思考未來香港的城市文化發展。



對人類前途的關注和思考——《天人與古今》古兆申 著/三聯書店



原名古兆申的​​香港詩人古蒼梧,早於60年代中開始在《中國學生周報》和《大學生活》發表評論及詩作,其後與友人創辦《盤古》、《八方》等刊物,亦曾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可惜古兆申於今年初不幸離逝,晚年撰寫的專欄文章則集結成《天人與古今》一書,書中分為三輯,第一輯「詩言志」,以詩作的形式介入社會、政治問題,第二輯「不誕生於水 誕生於火」,則涉及探討保釣運動、香港回歸和回歸後的社會運動等主題。第三輯「天人與古今」,寄託了古兆申晚年對世界大局,尤其是對人類前途的關注和思考,是他一生最為成熟的見解。




回味那些年的文化足跡——《香港文壇回味錄》鄭明仁著/天地圖書





人稱「老總」的資深傳媒人鄭明仁,藏書數以萬計,武俠小說、三毫子小說、廟街文學、報章雜誌、珍稀手稿等包羅萬有。自設「老總書房」,在北角商場的隱秘角落以書會友外,獵書半世紀、走遍無數書店的鄭明仁,亦將買書賣書的種種奇遇,以及一堆堆舊書刊背後的故事,輯錄成《香港文壇回味錄》,並親述與名家作者們結下的不解之緣,藉著此書的出版,與讀者回味那些年的文化足跡。


【無形・書來也書去】趁在生之年,好好照顧舊書——訪「老總書房」鄭明仁



要讓全世界都看到我們的低調——《文學看得開(作家篇)》鄧小樺、米哈、甄拔濤、黃嘉瀛、鄧正健、紅眼 合著/香港文學館


我們是因為低調才最後談自己!你已進入文學館的植入宣傳力場:文學最新出版的三本自家新作,網羅中生代作家:包括找來鄧小樺、米哈、甄拔濤、黃嘉瀛等熟悉臉孔,合著的《文學看得開(作家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古今中外,超過三十位文學大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在大氣電波以外的媒介,與讀者再度暢談文學,讓大眾能以此入門書為踏腳石,開啟對文學及讀書的興趣。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前言



可以粲然微笑面對亂世——《夕拾朝花》黃念欣著/香港文學館


中大中文系資深副教授黃念欣首度推出《明報》專欄結集的《夕拾朝花》,全書收錄二零一八年起共四十篇明報專欄文章,題材環繞文學、文化作品評介,結合社會時事與作者教研工作所見所聞。欄名「夕拾朝花」向魯迅與亦舒致敬,書本封面更是出自香港名作家黃碧雲之手,極具收藏價值,屬香港文學愛好者必買之選。




【新書】《夕拾朝花》自序



淡雅真誠的散文結集——《參差杪》張婉雯著/香港文學館


小說家張婉雯相隔十載,再度推出的散文集《參差杪》,則收錄其二十餘年散文書寫,橫跨兩個世紀的寫作年期,作品見證時代更迭,重構記憶與生命、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種種連結,並藉此探索散文寫作的各種可能,盡見作者感受生命的矛盾與反思。



【新書】於不齊處見精神──《參差杪》推薦序



購書LINK:https://bit.ly/3aSya7e



書展期間,歡迎各位讀者前來文學館攤位,讓我們在「失去」成為常態的當下,多讀書多見面,通過香港文學繼續同行。


閱讀微光,找一條書的出路——香港文學館香港書展2022攤位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Hall 1B-A21

日期:7月20日至26日

時間:

7月20、21、24、25日/10:00 - 22:00

7月22、23日/10:00 - 23:00

7月26日/09:00 - 17:00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