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傷——從關係中找回自我》展覽:文學 X 背叛 在療傷的路上匍匐前行

報導 | by  定尞 | 2022-09-23

我一直懷疑,時間沖淡的並非傷痛,只是我們對痛楚的知覺。


每次療傷過後,我們都以全新的方式裝備自己,然後再透過下一段關係發掘心靈的另一個缺口——本來沒有電視劇熏陶的戀愛就是幸福和殘忍並存,但如果甘心繼續相信愛情,參觀由詩人熒惑(阮文略先生)和家計會合作舉辦的《聊.傷——從關係中找回自我》的免費展覽,藉此更了解關係如何運作,未嘗不是一個避免自己重蹈覆轍的方法,至少下一次,受傷的部位不再一樣。


展覽以「叛」為題,由背叛的五個章節串連,形式為新詩和互動遊戲的碰撞,文學與兩性關係的互相配合下,發現新詩的留白,以及關係中曖昧不清的恩怨很相近。詩人陣容十分鼎盛,除了熒惑親自提筆外,香港著名詩人宋子江,嚴瀚欽,和音樂評論作家姚慶萬,英文詩歌代表Tim Tim Cheng,以及台灣詩人徐珮芬也有參與其中。然而在眾多情感的傷害之中,為何會選擇「叛」呢?家計會教育經理李明英女士解釋,過往香港的性教育大抵只可以停留於保障安全的層面,未能更深入針對心靈上的創傷,「會見好多學生,但見嘅時間唔多。」,熒惑更笑言:「啲學生擾攘一陣已經過咗時間」,的確,在旁觀香蕉穿戴安全套的年代,我們不曾關心伴隨情慾而生的破壞。



章節一:背叛的多重角度對照




主辦機構列出一系列可被視為背叛的行為,然後由參加者選擇,從中了解自己對於感情的價值觀,當然沒有正確答案,傷害的行徑和程度本來就因人而異,彌天大罪可被寬恕,雞毛蒜皮的事卻可以釀成決裂,最使人眼前一亮的是配合徐珮芬詩人的《樹冠》,「為了接近太陽/我把你舉得好高/不擔心你落下」,短短三句詩詞,配合詩題《樹冠》作為出發角度,將背叛的意思推到另一個比較無奈的層面,也許感情上的傷害,本來就無法擺上天枰抽秤,我們常說有心與否,傷害已經釀成,徐珮芬則揭開這句說話背後,其實意味着,到頭來只視乎受傷的人接受與否,因為施予傷害的人可能甚至不會自覺。



章節二:背叛的因由



像遊樂場設施的數個聽筒裝置,底部連接着低聲細語的故事,同一段經歷,兩個版本,每個都卑微,每個都無奈地受害,聽筒面向完全相反的方位,他們注定不能理解彼此的傷痕,這個城市的關係,只有訴說而沒有聆聽。詩人嚴瀚欽的《無題》,講述一段注視水灘的故事, 「或許會在它的消失中/看到同樣正在消失的/癱臥著的自己」,關係上的爭執,其實就是不斷消耗自己的無限輪迴,那些互相攻擊的說話,有哪些會傳到對方的耳中,又有哪些只是在剝削自己的心靈?也許詩歌的意思是,本來已經連結的兩人,根本無法抽身地避免一同磨蝕,共同築起的,就不能單方面只清拆自己的部分。



章節三:背叛的創傷後遺




非常有意思的熱感裝置以及椅子,用人體的溫度,揭開每段關係的表象,只是本來手腳冰冷的我,似乎沒有餘溫承擔愛情的真相,不過每個句子都頗有意境,隱藏着「Life is no Ctrl+Z」的熱感椅子,彷彿在刻劃,那些多年之後才湧現的傷痕,以及無緣無故觸發的情感,原來這一切一切都早已埋下伏線,只是我們以為已經痊愈。英文詩人Tim Tim Cheng則分享了一隻被自己尾巴影子所嚇怕的蠍子的視覺,「I crossed—/you are gone./Are you my/shadow all along—」,配合背叛的主題,這其實就像一個,受傷後畏首畏尾的悲涼故事,值得思考的是,製造劇毒的人,會否迎來害怕報應的一日,而我們又能否避免自己體內那些,油然而生的毒素?



章節四:連接背叛與釋懷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後,我們周遭會長成逐漸完整的牆壁,接下來決定戀愛路上會否重蹈覆轍的關鍵,便在於能否認清自己重視的價值觀,以及是否「每道牆壁都不可撼動」的問題,主辦機構於是築起了兩道盡是空格的牆壁,邀請參加者把重視之物相對應的顏色填滿空白,目的是為了共同建構一幅「五光十色」(熒惑說也許純粹是「五顏六色」)的價值之壁,詩人宋子江的《連詞》則刻在旁邊,「春天的喇叭盛讚絕筆/如何轉折/沉默傾瀉瘋狂的回聲」,最後短短三句完美勾劃出戀愛過後殘忍的反差,似乎沒有一個連詞可以為失戀承上啟下,也許釋懷只是習慣凌遲的疼痛——一個無法加速的過程。



章節五:療傷必須的孤獨



最後的章節展覽用返老還童的方法帶我們回到童年時的遊戲——東南西北,配合自己的生日日期等資訊,抽出為自己療傷的書籍,而書名盡是著作及其經典字句,場地更設有外借的服務,彷彿在說,所有人都可以令你失望,但好的書本不會,而自理傷痛,本來就是個孤獨的旅程,文字,畫,和歌只是媒介,也許就是我們疤痕的投影。最後一首詩是姚慶萬的《漣漪》,第一句已經道出分手的後遺症,「不要讓他們手腳的叛逆在你體內膨脹」,回應整個展覽的主題,療傷,其實就是從已經損壞的地方,尋找自己剩餘的部份,有些可能經已無法重整,一系列的漣漪過後,我們已經身處不同的方位,重要是他人殘留在我們心底的惡念不再滋生。


「教育只係淋花,然後唔抱有期待。」



如果一個展覽就可以解決年年月月的傷痕,我會第一個報名,而事實是,感情的了解可以是一個無底洞,熒惑用一句概括香港教育的悲哀,始終學習需要有自己摸索和碰撞的部份,也許療傷並非一個直線進行的過程,我們會在中間的階段徘徊流浪,李女士也坦言,只希望傷心的人透過展覽獲得少許力量,明白療癒的終點始終存在,當成讓心靈放鬆的地方亦可。


你可能有留意到,熒惑的詩《眾生》並沒有套入任何章節,反而作為場地封面畫布的點綴,熒惑透露,《眾生》或多或少回應着往後的五首詩,雖然詩歌並非猜燈謎,但作為文字遊戲,又能把五個章節抽離,有宏觀審視眾生的感覺,遙看這個傷城,到處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疤痕,眾生都在療傷。只可以說,六首佳作各有千秋。展覽還有許多後續的藝術治療活動和對談,未能盡錄,亦有許多頗有心思的紀念品派發,誠意推薦各位參與。



檔案是記憶的累積,也是記憶的遺失——談Para Site展覽「人為/狀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