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詩推廣策略

散文 | by  陳嘉樺 | 2022-11-03

現代詩近年來在台灣蔚為風潮,這與詩的本質不能脫離關係。相比起小說或散文的親民,詩在過往所給予大眾的艱辛難懂的印象。但詩在社群媒體的討論與擴散上,因其精煉的語法切中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因此得以擠身大眾視野當中;這種風潮亦反映在詩集的銷量上。詩人陳繁齊於2016年11月推出首本詩集《下雨的人》,在2021年3月已再版25次。而博客來作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線上書籍銷售平台,其文化事業部部長張靜如在2017年亦指出現代詩的市場「每年業績成長4成以上,甚至華文現代詩業績量約是5年前的三倍左右。」(1)由此可見,台灣現代詩在現今樹立起自身的新形象,文學以外,亦是成功的商品。


台灣現代詩的興起與社群媒體關係密切。2013年,臉書專頁「晚安詩」成立,其專頁經營者每天貼出一首自己喜愛的現代詩,至今粉絲量已累積44萬。而在2014年,「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專頁成立,同樣以張貼詩作為主,但同時加入詩作的分析與導讀,至今粉絲量亦達到14萬。社群媒體使現代詩得以頻繁進入大眾視野;而對詩作的分析與導讀,則提供了讀者初步理解詩作內涵的渠道,使詩得以逐漸脫離艱辛難懂的刻版印象。事實上,不少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現代詩在創作內容與風格上,相較過往是有所轉向的。其內容與表達形式更切合當代人的需求與想像,而這亦是現代詩得以進入大眾視野的重要原因。因與本文主軸不符,如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回到正題,面對日漸擴展的市場,市場上對詩作的需求增加時,除了過去已具有名氣的詩人外,新生代與中生代詩人的創作亦絡繹不絕,這與台灣較為完整的創作者培養制度有關。台灣對於創作者的鼓勵相當可觀,除了政府各類型的創作補助外,文學獎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自中學起,學生除了參與校內舉辦的文學獎外,亦有中台灣聯合文學獎等規模較大的區域性文學獎。全國性的文學獎亦大行其道:如青少年學生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等。這類型門檻較高的文學獎,不少是由政府所主導。


以臺北文學獎為例,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998年開始舉辦;文學的普及,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些文學獎層層遞進,為有志創作的學生提供足夠的平台。同時,這類文學獎的「決審會議」是開放予進入決審的學生旁聽的。這些學生能親身感受前輩作家對於自身作品的意見,會後亦能與作家及其他創作者交流;這些機會對於創作者精進自身,保持創作熱情的驅動力是相當大的。以我自身為例,我大學時參與的校內文學獎決審會議,評審就請來向陽、林婉瑜與孫梓評,能夠親身接觸前輩詩人,收獲他們對自己作品的意見,實在相當「奢侈」。


新世代接觸文學與詩的渠道越豐富,他們對詩的興趣自然越發濃厚。在這樣的背景下,詩得以躋身主流似乎就不這麼讓人意外了。現代詩的風潮在台灣看似蔓延迅速;但讀者、創作者的積累,政府的文藝政策,資本的支持,實在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在我出生的城市裡,文學的發展並非靜默無聲,但它潛伏在經濟發展的巨大聲響背面,從來不被注重。我想,這些無聲的積累猶如七月颱風將臨我城,人們依舊無瑕顧及,那些逐漸厚重的雲層。當雷神與蟬嗚劃過天際時,但願人們驚覺,文學從來就在身邊。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由台北市文化局舉辦的活動——「台北文學季」。其中除了舉辦實體講座、城市走讀等活動,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公車捷運詩文」。這活動每一季都會邀請不同文類與領域的作家擔任活動選詩人,其獲選作品將能刊登在公車與捷運中——我不禁想到我熟悉的巴士,它們總隨四季漆上各種太合時宜的廣告。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在車內車外遇見現代詩?


(1) 文學銷售排行 華文現代詩銷量增三倍 (yahoo.com),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6%87%E5%AD%B8%E9%8A%B7%E5%94%AE%E6%8E%92%E 8%A1%8C- %E8%8F%AF%E6%96%87%E7%8F%BE%E4%BB%A3%E8%A9%A9%E9%8A%B7%E9%87%8F%E5%A2%9 E%E4%B8%89%E5%80%8D-032631377.html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