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度年華.廿八】余華︰二十八歲出門遠行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2

1988年,余華,28歲。


「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的開頭,曾經勾起太多讀者對於搖蕩不定的青春的回憶。而我們不知道,1987年坐在案臺前寫這小說的余華是否也預見到,兩年後他將成為自己小說中的主角,踏上離開家鄉浙江海鹽、去往北京的長途。


28歲離家遠行,現在看來已經算很晚了;但對於當時的余華而言,遠行意味著放棄家鄉穩定的工作,開始一樁無人知其前景如何的、名為「先鋒寫作」的事業。早在1978年,余華高考落榜後,就曾聽從父母安排進入海鹽當地的衛生院,一連做了六年牙醫。後來回憶起這段醫生時光,余華還仍會抱怨:「我實在不喜歡牙醫工作,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一輩子都要去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牙醫的人生道路讓我感到一片灰暗。」(雖然現在牙醫是令人艷羨的工作,但要文藝男青年每天擺弄陌生人的牙齒,實在難為了他。)


到了1983年尾,余華終於擺脫了牙醫的工作,調職到衛生所對面的「海鹽縣文化館」,此後便有機會四處奔走。他曽短途去過杭州,在大城市的書店裡收穫心儀的卡夫卡小說集;也曾到北京參加過《北京文學》的筆會,〈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文就是在此受到評論家李陀的盛讚;更因工作關係與作家趙銳勇一同遊歷長江沿線城市……然而以上所有都是旅行,兜兜轉轉之後余華總會回到海鹽老家;1988年,余華前往北京讀研究所,而這一次出行就沒有明確的歸期了。


80年代末期,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經歷一次能量爆發,蘇童、閻連科、莫言等作家陸續發表了轟動一時的作品。這現象不僅是由作家的個人天賦引起的,更與作家們之間的交往、產生的化學反應有關。當時魯迅文學院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了創作研究生班,余華在28歲離鄉北上,正是為了讀此課程;而在讀期間,他與莫言、劉毅然等作家成為同學。


後來余華回憶起讀書的日子,記憶猶新。他與莫言當了兩年roommate,據說兩人中間隔了一個有縫的櫃子,莫言特意找掛曆遮擋住彼此偷窺的縫隙,兩人才得以安心寫作;《酒國》寫成之後,各大出版社因內容敏感而拒絕出版,也是余華四處奔波尋求方法。此外,作家馬原也常常來探望余華,借住於余、莫二人宿舍裡,通宵達旦地聊文學。這樣的氛圍之下,怎麼可能不瘋狂寫作?單是1988年間,余華就在《北京文學》、《收穫》雜誌發表了《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重要作品。後來在訪問中回味而立以前的年華,余華也不禁感歎道:「那真是一個很美好的時代。」


離開故鄉,也是更接近想像中故鄉的一種方式;遠行之中,視野從縣城到大城擴張,也從大城返歸縣城、凝聚於自身之上,於此意識到故鄉、方言對於文學寫作的重要性。在自傳中余華表白道:「雖然我人離開了海鹽,但我的寫作不會離開那裏。我在海鹽生活了差不多有30年,我熟悉那裏的一切,在我成長的時候,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長,河流的成長。那裏的每個角落我都能在腦子裏找到,那裏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語時會脫口而出。我過去的靈感都來自於那裏,今後的靈感也會從那裏產生。」獨特的故鄉記憶碰上一個美好的時代,是巧合,也是種文學的註定。


1988年,余華,28歲。距離《活著》出版,尚有5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