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洞天:歷史、當下與想像的空間

書評 | by  黃潤宇 | 2018-09-10

小時候蹲於廁格之中,也想像一番天地出來:這是住屋、那是籃球場、垃圾桶就是主題公園的巨型滑梯……而如今每天都在各種空間裡穿梭,小到房間、家宅,大至樓宇、社區、都市,不自覺間,卻把觀察空間的好奇心擱在一旁,因而錯失了不少有趣的發現。


近來有幾本關於空間的書,分別講述建築設計世界、蕩然無存的歷史空間、藝術創作的抽象空間。虛實相錯間,既有理性考據、過程趣史,又有情懷回憶、靈感流竄,從中可以一覽其中的歷史與記憶、慾望與想像,也重新檢視那些被我們「冷漠相待」過的空間。




不是偷窺的偷窺:《畫家宅》/ 啡白 著


5302041928951684

(《畫家宅》封面簡約卻不失設計感)


《畫家宅》一書從訪問、撰寫到出版,歷時數年,絕對是心血之作。全書共訪問了十五位年代不同、風格各異的畫家,鋪展他們從童年到現在的經歷,試圖找出靈感的來源。其作者啡白也是一位非常細心、又很關切人的動向及狀態的訪問者,綿密而扎實的訪問中,他為我們打開不少被畫家上鎖、塵封的記憶空間,例如曾翠微上學時的小憩之地——靜默教堂、智海派發漫畫作品的飯堂門口、呂振光時偷渡來港時,那艘危險的夜航獨木舟……穿插其中的相片則記錄了他們當下的狀態,不同空間、事件相互疊加,讓讀者更能接近畫家們獨特的生命。


宅,所託也。畫家宅,說的不僅是畫家的居住、創作空間,更是藝術家們寄託靈感的巢穴,是可以張弛的概念。巴舍拉在《空間詩學》中如此闡述「宅」:「家宅,就像火,像水,讓我們能夠在接下來的篇章中談起夢想的微光,它照亮了回憶與無法憶起之物的結合。」進入畫家的居所,也是進入他們廣袤的精神世界,需要輕盈但不可輕率。

《畫家宅》的敘述方式類似紀錄片:簡約、直接、不費解。但平實之中卻也暗藏許多獨特的玄機。例如封面角落的小字「2018 | 148x210mm」,似乎是想說明:這是書本,也是藝術品;又如封面上的畫家名字都以同色陰刻呈現,設計饒有意思。此外,每篇訪問後都設有一頁「藝術家繪畫創作分享」,如食譜一般列出各人創作的一二三四個步驟,是實實在在的技法記錄,也仿佛意圖告訴讀者:藝術家的空間看似充滿靈感,實際上大都還是他們最結實的苦心。



為賭命的遊魂們撰史:《九龍城寨簡史》/ 魯金 著


010136822154575231

(《九龍城寨簡史》目錄小覽)

九零後、零零後想了解九龍城寨黑暗而混雜的風貌,只能透過大熒幕上的《攻殼特工隊》略估一二?這大概是很多香港人都不願接受的現實。


九龍城寨是香港人的半集體記憶。它自成一角(恍若獨立國家)、因無人管制而成為法律的模糊地帶,混雜的特性也使其衍生出不少故事,不少被拍成了電影,也有攝影集如《City of Darkness》直接用影像記錄城寨最後黑暗而複雜的角落。而相關的文字作品亦不少,例如這本1988年寫成的《九龍城寨簡史》,三十年後新編再版,是城寨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本書作者魯金是「不可多得的香港學專家」(黃仲鳴語),在民俗、舊語研究上有不少心得。這本書的前半部以九龍城寨的歷史考據為主,講述城寨從初始命名到殖民時期的命運;後半部則著重於城寨的流行風俗、人民生活形態詳述。例如「兩人各執一槍(槍中只有一顆子彈),背向站定,發號施令後背道而馳二十五步,同時向對方開槍」的賭命決鬥之壯烈情景;時而又有看完脫衣舞、又前去吃「三六」(狗肉)或「打高射砲」(吸毒)的中年男人在城寨雜亂的街上經過……這些與文字與相冊之功效相近,可為無緣走近城寨的人開啟一道窺看的縫隙。


然整體而言,魯金先生寫九龍城寨,用的仍是古代誌史之法,多時還是將城寨當作一位帝王或名仕,說其生平大事多過內裡掙扎。實際上,城寨或更近乎於浮游紅塵之中的女人,其妝容變化、黑暗與邊緣中的處境與內心活動,才是有血有肉的。



建築裡的尷尬事:《築覺IV 閱讀北京建築》/建築遊人 著


4983608672829629

(《築覺IV 閱讀北京建築》封面有貝律銘的名句)


對香港人而言,北京建築中的權利、歷史網絡和關係都太複雜了。《築覺》系列卻在今年推出了「閱讀北京建築」,是否會很沉悶呢?不然。作者建築遊人一一剖析人民大會堂、天主教堂神哲學院、中央電視台總部大廈的興建源起,以及它們所面臨的種種狀況。(例如廣電大廈因其令人意淫的形狀而被網民嘲笑了很久,作者卻意外為其「平反」了一下。)除此之外,作者也挖出不少建築趣事,例如貝律銘苦心翻新的香山飯店,卻被空降的「大老粗」主管管理得一團糟,此後貝就甚少接手中國的建築案件……這些「中國特色現象」的尷尬事件,讓人哭笑不得的同時,也拉緊了與北京建築的距離。


當然搞笑趣事只是書的一部分,《築覺》系列還是走「硬核」路線,其中建築理念、演化過程配以不少設計草稿、建築剖面圖,一樣都不少。不過請不用擔心被專業知識拒於門外,始終作為通識讀物的作者,建築遊人也以很平實、有趣的語調不斷引領讀者進入建築語境。


《築覺》系列已經出了四本,前三本分別羅列了香港、倫敦、東京的出名建築,從工程設計、商業都市,講到人文生活、歷史宗教、空間環境,如封面上貝律銘的名句:「建築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作者給出不同角度、層次的觀察,絕無水份。跟著建築遊人的獨特「築覺」再遊北京,或許也可以與或宏偉、或搖搖欲墜的建築稍稍接通感應。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潤宇

《無形》編輯。青年寫作者。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