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讀】慢人細讀

散文 | by  麥敬暉 | 2020-07-03

說來慚愧,我大概是唸大學時才開始有閱讀的習慣,而且很低效。單是一本三百頁的小說別人兩三天便讀完,而我可能要花一至兩星期才讀完。這無關我的眼部健康,也無關我的認知能力,就單純的「懶」。讀一頁,看看電腦有沒有電郵未覆;看一段,看看電話有沒有訊息未覆。心神常游離於書本與他方,難以聚焦。書櫃裏有許多本只看了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書藉,書籤盒內十多塊書籤,都被我用作成多本書的進度條。一本小說只看到前三分之一,世界觀還未成形,心思早就飄至遠方。在我煩惱如何改變這種壞習慣之際,不知哪個天才跟我說:「如果你認為讀長小說是困難的話,那就去看詩集吧。」至此便踏上了條不歸路……

詩集由多首詩組成,短詩最短一至兩行讀完,長詩可能六、七十行(不一定,單憑我自身的閱讀經驗),頂多就可能七、八百字,以字數作粗略估計,其量應該比大多散文集、小說少吧?但我攤開詩集,一行裏每隻字粒我都讀懂,但湊合在一起就偏偏不明所以,有時,第一行的意思可能要到第七行才能摸到,更困擾的是,有時確實讀完了整首詩,但總是看不見裡頭的意涵,像在一座小島上原地打轉,寸步難行。然而,有趣的是閱讀經驗本來就比我豐富的朋友卻讀得比我慢,一下子地提升了我對閱讀的信心。


【無形・讀L】前置詞:正是小眾才讀書


後來發現,習慣慢讀的人反而更能掌握節奏。正因為慢讀本身更花費心神於句子細節,遇上較晦澀的句子會習慣多花時間理解,於一句句子或一首詩,慢讀的人會比閱讀速度快的人多點耐性,常思前想後,十分有利於理解詩這類語言彈性和分解度高的文體。尤其是短詩,講求語言精煉的程度,短短三行詩,其每句的字數限制、取字都是重點,同時,在有限字句裏跨越多種比喻就更難了。與日本的俳句相似,但新詩對格律的限制相對較小,其創意和玩味更大,當簡單讀完一首用白描寫的現象,心裡卻不然連繫上另一種現象,此亦印證了俄國文學評論家的說話:「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當脫離了正常知識範圍後,依賴的便是直覺與心情的引導。於此,我們理解詩的時間也大不同。


香港詩歌的轉折:《市場,去死吧》


有別於散文和小說,詩相對是難以進入的。若想真正貼近了解作者的用意,是需要花時間重讀、對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我第一本讀的詩集是文於天的《狼狽》,當其時是為了做一份文學鑑賞的功課,但單單闡析一首詩的理解是有限的,畢竟詩本來就能跨越文法,善用陌生化來比喻,某些意義更需重疊意象有能領會。於是,一首詩的賞析論文,我就默默讀了大半本詩集,從多首詩中了解詩人的創作習慣,繼而提高對那單首詩的理解。正因我閱讀速度較慢,常花時間思考一句詩或一段詩建構的目的和意義,並把自身經驗代入,嘗試進一步了解詩人創作情緒,也因此,許多時能延伸詩的理解,讓詩意錯開成不同的象徵。而詩集雖由不同的詩組成,其閱讀速度時會慢慢提升的,當你細讀了三分之一本詩集後,你大概能意會到作者的創作習慣,例如意象類近或重複時,你大概能加快理解詩人於該句或該段想展現的情緒,繼而了解該首詩想表達的真正意義。又如呂永佳的《而我們行走》,常把空城意象扣連於寂寞、孤獨的情緒,每當讀到描寫城市異常的詩時,便大概能理解當下詩人的情緒狀態,而以上的狀態常出現於時事或愛情的作品,繼而能了解詩人對時代和愛情的憂傷情感。

總而言之,讀懂一本詩集所花費的時間往往比讀懂一本小說和散文集多,小說或散文能較單純地吸收文字意義,其閱讀速度就個人看字速度來判斷,而詩則是文字轉換的遊戲,其閱讀速度包含大部分思考的時間,而因應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每個人對於詩的理解速度也不同,更何況某些詩不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其尋找詩中「共性」的時間便可能更長了。詩集一向不是熱門的書類型,但詩集本身所帶來的體驗很獨特。不受文法所限制,意象搭建和展現亦講究詩人本身的詩藝,其對文字的掌握和活用本來就是詩集的賣點。不擅於閱讀長篇小說或資訊量高的書籍的讀者們,不妨嘗試進入詩的領域,一同細讀詩獨特的語言展現和創意想像。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麥敬暉

香港人,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較多寫散文和評論,偶爾寫詩。作品散見於《微批》、《聲韻詩刊》及《香港作家》等刊物。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