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因為片長只有76分鐘,或者因為導演只是一名21歲的日本青年,又或者因為片名《耶穌真係落咗黎》這個譯名抽水味濃,就看輕這套電影。它沒有因為片長而限制了故事豐富性;沒有因為導演年紀輕輕而欠缺深度;更不是一部像片名一樣的輕鬆小品。《耶》雖然以小朋友為主角,整部電影的視點也是由他出發,但透過這位主角所看到、所想到的層層問題及思考,意味深長,不論是小朋友或大人、有沒有信仰,相信都有所體會。《耶》毫不簡單,說是導演奧山大史一鳴驚人之作絕不為過。
電影講述男主角由來跟父母從東京搬到鄉郊生活,他在新就讀的基督教學校認識了兩位影響他生命很重要的人物,一位是耶穌,另一位是他的好友和馬。前者就像燈神一樣,每次由來有甚麼願望,向祂祈禱皆有求必應(包括他想要一個好朋友),後者——可說是耶穌達成由來願望的禮物——則成為由來到達這冰天雪地的異地生活後解除孤獨感的珍物。由來與和馬那種一拍即合成為好友的率真友誼,令我聯想起早兩年前在港上映的美國電影Little Men 《窮朋友・富朋友》 入面一對好友。他們的友誼與世無爭,羨煞觀眾,看起來在他們眼中沒有甚麼比這段友誼重要。但同樣地,兩套電影的主角都因為多少疾妒而面臨友情考驗。更天意弄人的是,他們皆需要提早面對不應該是他們年紀面對的問題,經歷一段段友誼/人生難關 ,從悲痛中成長(也就是一套青春片最好看、最揪心的地方)。
由來的成長與信仰有莫大關聯,畢竟這部電影就是以由來遇上耶穌開始。電影中有很多看似與故事主線無關,但可解讀的細節,是以衍生出好幾種對故事的解讀和問題,例如是「在電影中的耶穌究竟是不是真的,抑或是(主角的)一種想像」等。這些問題引申到的是《耶》究竟想表達甚麼,以下是我的看法。
——————劇透線——————
相對其他朋友提出對電影各種論點,我還是認為這套戲的主題如「牌面」一樣,是以小朋友角度,透過一次殘酷的成長,看信仰這回事。由來自從在老師身上拿到一張耶穌閃卡,到「耶穌顯靈」有求必應,他其實並沒有認真看待信仰一回事。直至遇上難關,他發覺過去幾個月行之有效的方法失靈,才懷疑自己與耶穌之間的關係。耶穌在消失了一會後又再現身,此時由來決意與祂「割席」,否認耶穌過去的神蹟(流星雨),更一搥揼走耶穌;晚上又劃黑耶穌閃卡上的聖經金句,行為仿如電影原片名一樣(電影日文片名中譯為:我討厭耶穌)。
不得不提的是,《耶》還有很多很怪異的描寫,例如是由來曖昧的妒忌心(他在足球場上不敵和馬而早早離去,回家後自己一人玩「生命之旅」,替和馬用的藍色棋子完成遊戲);又例如是好幾位配角,包括由來母親(有兩場戲好奇怪,一場是她丈夫問她為甚麼突然化妝,而另一場戲則是她晚飯中係佢話佢聽晚唔返屋企食飯) 、主角好友母親 (那種帶瘋癲的失笑/ 最後完全一個活死人模樣) 、同學們老師們(除了和馬)帶有距離感的存在著;還有,戲中大量寂靜空間以及雪景氛圍等 (想起The Shining 《閃靈》,哈哈!),都在營造著一種非常不安的感覺。
但是,整套戲充斥著的沉鬱、由來的「壞心腸」(如有),及後來躁動的舉動要表達甚麼? 表達這是一套反映人性黑暗面,反基督教、反宗教的電影?片中的耶穌孰真孰假?在電影最後兩場已有答案。
尾二一場戲是由來失眠,他(可能)想起嫲嫲說過爺爺離世前很常篤穿房間紙窗(就是電影開首很弔詭的一場戲),他也依樣葫蘆地篤穿了一下,然後在洞口往外看。爺爺究竟為甚麼要這樣做?電影中沒有答案,但在僅餘的線索中我們知道爺爺有去周日教會的習慣。可能他知道自己生命將到尾聲,在房間篤空紙窗有種對尋找光、尋找信仰的投射?而由來依樣葫蘆,看看洞外究竟是甚麼,也可算是一種「摒棄耶穌」後對信仰真正的探尋。無論由來最後相信或不相信任何東西,那段經歷確實令他開始探索「信仰是甚麼」。
而最後一場戲,最後一個鏡頭,更為電影一錘定音。那是一段閃回片段,回到由來跟和馬初相識成為好友的一刻(所有耶穌為由來進行的「神蹟」中,最真善美的一個) 。 鏡頭慢慢升起,直至天上,我們看到了耶穌的衣服。在這個「神」的視點,我們得知不論片中那個小耶穌是真實顯靈或是由來想像出來、一次又一次的「神蹟」是刻意抑或巧合、小鎮上各人有多古怪、他們心裏有沒有神,耶穌皆在見證著。
那不就是史高西斯的電影Silence《沉默》的喻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