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語:生身之地。冥冥之中

其他 | by  陳國慧 | 2021-09-10

最近一次與林克歡老師在香港吃飯,是2020年初;街頭已歷千瘡百孔。我約了老師在他工作後,於香港藝術中心大門前等,見到老師,心裡有點激動,翻天覆地,老師經過的怎會少,我說不上來的,太多,也可能,在老師面前,最後能說得到的,總是太少。

林老師在2007年出版的《戲劇香港香港戲劇》的〈後記〉中寫道:「香港是我的生身之地。冥冥之中,我對香港總懷有一種割捨不去的情結。」佢真係好愛香港。「生身之地」那句接去下句「冥冥之中」,用的是句號,這些都早就說了,而林老師有很多早就說了的,有關劇場的觀點與看法,很多時候有如預言般精準。他恍如來自未來般,是想要提醒我們甚麼,嘗試改變些甚麼。他諄諄善誘,但字裡行間卻處處是嚴厲的指出問題所在,他本人應該不太惡,但不要懷疑他對一些「毫無根據的信口開河」的作品之惡會輕鬆放過。〈《北京人》與「北京人」〉一文在網上瘋傳,林老師有根有據,從劇本到表演的不同版本仔細分析,文章尾聲是這樣的:「我們並不反對天馬行空、獨標一格的藝術探索,也不反對當代導演大膽嘗試各種破除傳統戲劇的惰性與陳規的藝術手法,但只有當破格成為一種修辭,一種敘述(呈現)手段,才能拓展人們新的藝術視野。否則便只是一種無人能夠辨識的亂碼。」

林老師1999年在香港出版的首本劇評集《詰問與嬉戲》,編輯之一楊慧儀老師曾在《分崩離析的戲劇年代》的後記中指出,相較於2010年出版的《分崩離析的戲劇年代》「對戲劇作品尖銳的評論,與十年前他在《詰問與嬉戲》中那隱拙揚善的策略完全不同。」

《分崩離析的戲劇年代》以首篇文章命名,文章寫於1999年,最後兩段這樣說:

行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危險與機緣並存的時代,是一個舊的已去、新的未生的時代。正像社會發展難以預測一樣,戲劇藝術的未來發展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但有一點似乎可能肯定,隨着幻覺主義聲譽掃地,古老的禁忌逐漸被突破,隨着範式性歷史的衰落,人們對於歷史、新聞、政治生活中難以消弭的虛構成分日漸增長的認識,獨斷性的話語,神話式的謊言,將愈來愈無人喝彩。


中國內地、香港、台灣三地的戲劇,近年來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缺憾是既缺乏上述這些大戲劇家的思想深度,又極難理解西方藝術家對後現代主義那種去中心、平面化、零散化刻骨銘心的悲痛。觀念的襲用,技法的移置,都無法改變整個華文戲劇滯後的局面。


的確尖銳。《分崩離析的戲劇年代》中所論及的香港作品林老師都是在香港看的,而「PIP文化產業」在香港還在迸發着極大的火花,至於國際響噹噹導演的作品,香港也會是林老師能直面接上的空間。十年後,來到這一套林老師的第三輯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出版的戲劇評論集《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有些名字能留下來,有些已然不再。有些香港作品林老師會能在北京看到巡演版本,而極大量的國際大規模舞台製作在內地不同的大劇院上演,這情況在他寫2019年內地話劇發展總評〈話劇2019:新熱鬧與老問題〉內,是這樣的:


從「第五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2019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第三屆老舍戲劇節」、「2019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2019北京喜劇周」、「北京故事」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第四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2019林兆華戲劇邀請展」、「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2019柏林戲劇節在中國」、「愛丁堡前沿劇展2019」,到「烏鎮戲劇節」、「南鑼鼓巷戲劇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以及各地名目繁多的這個節、那個節,熱鬧得彷彿戲劇人天天都在忙過節。


本書中這些看來好像會在香港發生的盛會,不可能在這十年間,當西九文化區部分場地才剛在兩年前落成的這地出現。香港沒法不錯過,要發生的就會發生,內地劇場產業生態發展在這十年就像兔子一般跑在前面,但這反映戲劇發展就騰飛起來了嗎?即使是產業的大推手,但林老師的尖銳只有更直接,即使是觀眾無意識地不斷買單,林老師的尖銳,直顯騰飛背後的蒼白。他在〈恐懼的喜劇──《欽差大臣》的複雜感與審美意識〉寫道:「……在嬉鬧、搞怪、無厘頭泛濫成災的今日劇界,反而成為不可多得的稀珍之物,其諷刺性不僅指向吏治腐敗的社會現實,也指向戲劇藝術自身。」好些落在後面的,有時甚至是連與兔子一起爬的份兒也好像沒有,然而林老師特別對條件較不理想的地方與製作多加愛護,在脈絡中欣賞的同時,也在在鞭策,每每提點,這包括了很多港澳台的作品,還有內地的實驗劇場:「在主流戲劇與商業戲劇的不斷擴張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實驗戲劇生存空間愈來愈小,然而有志於此者如林兆華、李六乙、易立明、王翀、趙川、李建軍……仍孜孜不倦地做着各種各樣的舞台實驗,矢志不渝地堅守着這一片藝術淨土。」

《分崩離析的戲劇年代》裡論及與香港作品和劇場發展有關的文章,佔約一半;《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收錄文章近百篇超過三十萬字,分成「信疑」、「善惡」和「論及附錄」三冊出版,與香港有關的只佔五分一,過半是內地作品,更多是在內地演出的海外大型製作。這不是林老師對香港與香港劇場不再關愛,而的確是這十年,內地劇場向世界所展示的爆炸式的活力(與財力),吸引着特別是歐洲大型製作的青睞。然而,隨着香港在世界舞台又成為了焦點,這後疫情時代亦改變着觀與演的可能性,舞台上轉台一動,場景游移,另一場戲即將開始。在這個分崩離析的世代,當價值與信念被不斷撼動,記憶與歷史被暴烈撕毀,戲劇就是我們賴以憑藉的可能,信、疑、善、惡,林老師見到的不只是發生在舞台上的、在角色之間的人性滑動,他本人亦居其中,透過其書寫,坦誠地以文字尖刻出這時代的劇場。


【無形.澳門時間】戲劇城市現場



「信」這篇章反映了林老師筆下對劇場信念的堅持,同時也見劇場人及其作品,對他們所相信的理念與藝術的承擔。「疑」既有藝術家追求劇場美學另類進路的探索,也有林老師對這些探索的叩問。「善」很能看到忠於自己與藝術的創作人,和不同作品裡所描繪的世界,其真誠美善的一面;同時,林老師了解不同文化和資源背景下發展的劇場多少會有參差,有時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包容背後有更多善意的體現。「惡」固然是直白地歸納一些呈現人性弱點的作品,但也有創作人所不意識的惡在蠶食着劇場,這些林老師就沒有太手軟了。「論及附錄」收錄較長篇的總論式文章,附錄則有林老師談及戲劇評論與研究的重要性,和兩篇寫得相當深入的有關林老師的訪問。

是次出版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我必須感謝兩位編輯同事楊寶霖和郭嘉棋的投入參與,肩負起執行的大量工作。這次也是本會首度與「手民出版社」合作,感謝出版社團隊提供編製上的各種支援,和設計師付出的努力。另外,我還有一些編輯凡例需要說明。本書文章牽涉很多譯名,各地處理也有異,因此這次編輯一概以文章內所論及的文化語境採用相應的譯名,如有其他譯名而我們認為需要讓讀者知悉,則在文末說明。是次出版的文章有經作者修訂,因此內容可能會與文章注明出處的版本略有不同。如文章在原來的刊物發表時,經當時的編輯加入小題,是次出版會予以保留。此外因應不同情況,是次出版的文章題目也可能會略作修訂。我們亦盡力為文中提及過的外國作品、書目、人物補充簡單的資料,讓讀者知悉所論及的作品背景。而「製作團隊」一欄,除了該演出的製作團隊以外,亦會標示林老師在文中詳細談論過的其他主要創作人員。

生身之地,林老師每次來港都會買多份本地報紙和跑書店,在追看劇場外也會追看新聞,當然更多時候,是與不同的香港人「收風」:社會、社區、劇場、文化、生活,林老師甚麼風都收,也似乎是甚麼風都會自然地向他吹去。本書應該在數年前就當出版,感謝林老師容忍着我一直耽擱這大事,老在其他小事上忙亂,也感謝他對我們的信任,把出版的重任交予我們。這幾年工作上不免遇到些轉折與迷失,林老師都剛好在那些時刻在港,我每每煩着他,他都在聽着聽着,點着頭,然後給出精準的意見。2020年將盡,當說真話成了禁忌,來自未來的林老師,冥冥之中,在2019年底寫下給劇評與劇評人的備忘錄:


在今天這個將戲劇評論當作行銷廣告或人情投資的消費時代,各種各樣隨感、隨意、隨性的評論,流竄在網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洪流中,喧囂競起,準的無依,不畏因言樹敵、因言獲罪、敢於說真話的批評是需要勇氣的。「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文心雕龍.知音》)是批評家應有的素養與責任擔當。


linkehuan-web




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共III冊)

作者|林克歡
編輯|陳國慧
出版|手民出版社
定價|HK$258

詳情:https://typesetter.hk/2021/06/30/linkehuan/
購買:按此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