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未來表演實驗室》:高等科技低端人口,日没前的藝術預言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前身為空置校舍的大埔藝術中心,操場上有一隻不動的「牛」。乘電梯上四樓找尋「403 室」,門口張貼了一些甚具地區色彩的海報,也懸掛了一些貌似雪山可見的七彩布旗,上寫有若干詩化文字。隨策展團隊的帶領,《虛詞》記者來到一個看得見夕陽的《未來表演實驗室》,訪問四位核心創作人,大談下月初假牛棚藝術村 12 號單位「實驗中期展演」前,發生在「403 室」的一些預言故事。


【聲音導航,短暫停留】陳冠而

fee


恤著一頭俐落婉約短髮的陳冠而(Fee),這天推著嬰兒車來到 403 室。403 室有不少網上專頁,比如「小息跨媒介創作室」,以及推廣舞蹈教育、身體探索的小息.蹈場等。蹈,是身體隨意識流動繁衍出的蹈緒,是創作人辛勤耕種結出的稻絮。


Fee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CM),專注於當代表演及經驗塑造,卻不囿於一種既定的劇場表現手法,挑戰導演、策劃、跨媒介創作等多項形式。今次一眾「實驗室研究員」就搬出一本謎之《OOO書》(下文將有更多解說),她試從植物或細菌的角度看世界,想像另一種時間與距離感,眺望人類消失的未來。


開宗明義,Fee 讀的是《Dark Ecology》,關注的是環境保護、氣候暖化、能源危機等等,跟不少患有「鄰避症候群」(Not in My Backyard)心態的香港人看似不太相關的議題。她談到環境中心主義(Ecocentrism),以及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的論爭。事實上,全球暖化作為一種批評人類過度發展的本身,很可能也是基於人類以自身利益,害怕會面臨種族滅絕,或是人類作為宇宙中心作為理論基礎所得出的結論。


Fee 在文案直言:「人類在這個宇宙的蒼茫歷史中,充其量是短暫停留。」而且,萬物也可能有所謂的「靈」:感知、痛覺等等,正如貓狗能夠馴化,鸚鵡可以學舌,「有沒有可能代入其他事物的位置去思考?例如植物、細菌?」無疑,用人類五感較難認知的生物單位,比動物往往更難想像、比擬、代入。


結果,她在電子遊戲《Everything》中找到答案,在哲學家阿倫.沃茨(Alan Watts)的旁白之下,玩家在股掌之間蛻變為粒子、細胞、菇菌、花草、塵土、禽獸、星體、黑洞等等。她提到環保酵素,是一種發酵、腐化、再生的過程。疫情未止,消毒作為一種注重個人衛生的表徵,已成為當代新範式。儘管人類一直與細菌並存、共生,只是眼不見為淨。我們無法完全消滅細菌,因為興許在某種科學未能或無法察驗的維度裡,我們不過是一些細菌,一顆微塵。


【破浪音牆,未來報告】羅潤庭

edwin

羅潤庭 (Edwin)是另一名城大「CM人」,他身穿英國搖滾樂隊 Joy Division 1979 年《Unknown Pleasure》專輯的黑色 T 恤達陣。二維平面上相交的不平行線是列陣的後龐克聲波,峰位令它看起來像是一幅流動的心電圖,以科技驗證生命的存在;又看似是層層堆疊的一座山脈,組成一連串似破未破的音牆。


Edwin 是多媒體藝術家,亦是哲學迷、科幻研究者。他以聲音作藝術實踐重點,涉足錄像、圖像、裝置和遊戲,曾到東京藝術空間(TOKAS)擔任在地研究員,與其他涉獵不同媒介的多國藝術匠人共居、共學。


在討論綵排期間,他在地上躺平,後來倚著等身大沙包陷入思海。合照時獨他皺下眉頭若有所思,一副「羅丹的沉思者」模樣。正如他在訪問中再三反芻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三部曲》,書中勾勒出作者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想像。讀在瘟疫蔓延時,Edwin 一語道破:「人最大的阻礙,就是好難再想像未來。」


他預言 11月初的表演,將會以其擅長的音律,混和其他「研究員」對意大利未來主義哲學家、行動者貝拉迪(Franco Berardi)的《After the Future》,以及英國左翼加速主義哲學家、音樂人、行動者費雪(Mark Fisher),亦即「K-Punk」的《Ghosts of My Life》,指出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搞清楚「甚麼是科技」。他說:「如果片面地單從目的論、工具論出發去分析,是不足以理清人類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一小時除以四的演出中,他的 25 分鐘,將會是一場「未來報告」:「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出發,思考現今種種未來的論述,從而重新思考想像多元未來的可能性。在這種多元性被當下科技的單進程所蓋過之時,這個問題尤其迫切。」


【廢棄社會,解體再造】曲淵澈

vv

曲淵澈(VV),降生於杭州,同是「CM人」,在城大取得藝術碩士(創意媒體)學位,在 2016 至 2020 年創作《機密錄》系列展,以多媒體帶領觀眾從實驗場地回望九龍城寨,繼而走上街道,察驗反烏托邦社會中的個體抗爭,以及極權政府的集體共性。VV 現跟親友居於大埔,閑時踏單車到白石角,到三門仔踏浪,又到沙頭角探索邊城——這位「真.大埔街坊」比起同場不少「流動人口」﹐更加熟路。


炫麗短髮、煙熏眼妝、深藍指甲的 VV,知其名未聞其聲,眉宇之間已見先鋒前衛;聞其聲看其畫,意知她的表達手法涵蓋聲音、視覺、劇場、電腦動畫、繪畫等等,一如她在文案所言:「注重跨媒介的敘事性」。


排練期間,VV 向各藝術伙伴介紹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所著的《廢棄社會》,書介直言︰「時代的難民,低端的悲吟」。又如她讀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記下幾筆:「李奧尼亞人(Leonians)每天享受天堂般的新奇生活,卻同時被無法毀滅的由廢棄物堆砌的堡壘環繞。」


「被經濟進步廢棄的物,被社會秩序建構遺棄的人,甚麼樣的堆填區,才可以掩蓋現代性的惡性反噬?」VV 用一本畫簿,疊加上一層又一層的牛油紙,以點、線、面、色、字,對社科理論進行圖像化分析。她介紹伊朗裔美籍導演米拉格切爾(Samira Goetschel)突破禁拍令,潛入前蘇聯秘密的「封閉行政區域型態」(ZATO),製作紀錄片《40 號城市》,講述史冊上不存在,地圖也看不見的城市,一群活在核污染陰霾下的人民,一段鮮為人知的黑暗歷史。


她繼而解釋一種彷如金字塔般精密的層壓式官僚系統(bureaucracy),在流水式作業和工序之中,無形是分攤了個體的邪惡,彷彿將人類異化成一具沒有感情的齒輪,行刑只須一個按鈕,呈現出一種「平庸的邪惡」(banality of evil)。如果說世間是個無間地獄,她的畫簿有一頁小地獄,在漆黑的交雜線條寥落處,展現出一片傅柯(Foucault)想像的環型監獄(panopticon)。


【童畫躍動,大人小語】余巧兒

carmen

余巧兒(Carmen)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當代舞系,是今次實驗展演公開幕集宣言的優勝者,舞者出身,曾與多個藝術單位及世界各地的獨立編舞家合作,近期演出包括《4分33秒》,致敬美國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不按牌理出牌的偶然音樂(Aleatoric Music)經典。


展演文案中多次出現的神秘文本《OOO書》,甚有符號學的影子,跟不詳姓名「XXX」有得揮,究竟是何方神聖?Carmen 拿出平板電腦,亮出一本《Objected-Oriented Ontology: 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薄荷綠底色墊起一塊紅色樂高(LEGO)積木。Graham Harman 於 2019 年提出的「物導向本體論」,希望擺脫以人類自我中心的世界觀,指出「人並非萬物的尺度」。


對於某些手不釋卷的知識份子而言,它可能是一本曠世奇書;對於沒有哲學興味的一群而言,它可能是一本「枕頭書」,或是另一場《4 分 33 秒》,容易令人不明所以,昏昏欲睡,甚至割凳離場。


Carmen 曾在連鎖藝文書店打工,被安排到兒童繪本部任職,與大人的當代藝術擦肩而過。正如一部作品被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研究,過程會產生出不一樣的解讀。已是成人的她翻開吉竹伸介的得獎兒童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讀到書衣上的「充滿創意、想像與哲學!日本大轟動!」舞者便在一頁頁斑爛色彩和跳躍意象的海中翻騰,研究不同繪本的顏色、擬人、角度、物件及聲音等,在牛棚藝術村的 12 號單位,用形體拼湊出一個由童話衍生的異世界。


她在展演文案寫道:「小念頭創作,回歸純粹與直覺。」對於一群形體的(physical)觀眾而言,抽象的肢體語言,可能比形而上的(metaphysical)學術理論更加淺白(laymen)。大城市小故事,不論是販夫俗子,老嫗門漢,都應該看得見。


group


演資訊

FPAL banner 1920x1005 0

票價:$180 或 $120 (優惠價)

日期:2021 年 11 月 9 至 13 日(二至六)晚上 8 時

地點:牛棚藝術村 12 號單位

**每場均設演後討論

網上購票: https://ticket.urbtix.hk/internet/zh_TW/eventDetail/42519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蘇麗真

素食女子,喜歡文字、電影、音樂、旅行、動物。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1-04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