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虛構的「烏托邦」——〈無門〉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06-02

一、 引言

甫聽〈無門〉,腦海便自然聯想到per se的歌曲,旋律伴隨歌詞,一種隱喻的風景浮在眼前,讓聽者希望沿著歌曲探索更多,當然,填詞人王樂儀同樣功不可沒。承接〈粉碎糖果屋〉的童話路線,〈無門〉的取材理念也來自童話故事——藍鬍子(註1)。故事當中的好奇、慾望、血腥皆呈現在歌詞,讓我們可以細味童話與現實的交錯。

【歌詞小輯︰王嘉儀 X 王樂儀】音樂是欲望的深淵



二、歌詞分析


「虔誠能安於烏托邦/為何仍偷窺可怕的暗角/如渴望/如肚餓/虔誠能醫好一些痛楚/為何仍奢想風的探訪/耳邊是你/哼著兒歌」

歌曲開首一句用了烏托邦和可怕的暗角形成張力,烏托邦自然是一個理想的無何有之鄉,但何解我們仍要在本能的驅使下嘗試接觸暗角?烏托邦有問題?從這裡我們便開始認為烏托邦並非自己想要,或並不適合自己。談及烏托邦的猜疑,劉再復在《自由與文學》的序提過「高行健和我這一代大陸知識人,從小就接受『改造世界』的宏大理念,也可以說是『抱負』與『使命』。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產生的是烏托邦狂熱與暴力革命崇拜……」(註2)第一句中虔誠一詞同樣可圈可點,我們需要虔誠,如同劉再復提及接近宗教狂熱的相信。在歌詞中,這代表假設我們產生異心,就不能待在美好的烏托邦,被規條限制,不禁反思,這樣的「烏托邦」可以稱為完美嗎?第二句延續氣氛,只要虔誠,甚至連痛楚都可以遺忘,舒緩肉體痛楚,快活得心中痛楚都能放下。即管有此神跡,本能仍舊驅使我們接觸烏托邦的外界,即使在這裡如同童話故事、兒歌一般純真美好。至於風,筆者個人認為是一種長久焗促之下的渴望,要維持這個所謂「樂土」,必須用規矩維持,我們處處受制,內心便渴望有一股自由的風慰藉我們,帶走我們。耳邊一直有人灌輸「美好」,灌輸一種意識形態,塑造我們並不能夠離開這樂園,從而對這不知名的地方產生崇拜,不敢違抗,讓我們有一種如劉再復所言的心態,對烏托邦有期盼。

「無意找到一抹血的痕跡/那種紅色/滲出縫隙/門前有一切挑撥我的神經/渴想無聲/寧願清醒」

到副歌沿著血跡尋找到「門」,這便貼近藍鬍子的劇情。故事中女孩打開房間,看見血流遍地,方知道藍鬍子的秘密。然而不需要打開,代表殘酷的血液已經從門縫警示我們,門外的動靜開始挑動我被「兒歌」催眠的神經,不希望有人再在我耳邊灌輸規範我們思想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功能在於維護現行秩序,「烏托邦」則在於反對這種上位者管制的秩序。(註3)當「烏托邦」需要被意識去粉飾時,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身處的地方是否真正適合我們,即便是刻意建構的「烏托邦」。

「如前頭根本不透光/如前頭只得冰凍的雪國/祈求仍天真的拓荒/哪怕/終於/滿身有血/如駭浪/沖散著快樂」

終於我們希望打開門,血跡可能會讓我們害怕,害怕前面有不同的劫難、困境,所有都不確定,充滿未知。清醒過後,幸得一顆天真的心仍在,就堅定了逃離「烏托邦」的想法,因此哪怕需要拓荒,哪怕不快樂,哪怕現實殘酷得如同藍鬍子般血肉淋漓,我們寧願活到渴望的好奇,渴望的真相之中,這比一切遠來得重要。

「懷疑無盤古之初/懷疑童謠詩歌/如何能重新相信你安心躲於被窩/懷疑無時間季節/懷疑靈魂骯髒/如何能重新擁抱你假裝不想說謊/我不是我」

盤古之初的歷史、所有的童謠詩歌、乃至整個世界的日月星辰會不會多是假的,歌詞用了幾個道具概括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產生懷疑。這裡便呼應第一句的「虔誠」,我們如果一直深信烏托邦灌輸給我們的訊息,大抵就風平浪靜。但因為本能,因為滲透的血,讓我們知道門外有一個新世界,一個完全未知的新世界,對「烏托邦」的信仰產生動搖。而回到第一句的「安於」,不僅僅是「烏托邦」對我們不包容,更多是自己讓自己如坐針氈,在這地坐立不安,因此也不能繼續自欺欺人,「我」不在是當初只接受意識的「我」,「我」也開始有渴望,有自己的思想。

「無意找到一抹血的痕跡(看著看著看到異國)/那種紅色/滲出縫隙(那麼神聖)/門前有一切挑撥我的神經(碰著碰著碰到絕嶺)/渴想無聲/無盡風景懷疑無甚麼黑房/懷疑無門可鎖/原來門前的只有我不敢跨出更多(轉眼不見你的痕跡)/懷疑無城市世界/懷疑無人可鎖/原來門前的一抹血歸於新的遠方/更寬廣」

到了第二段副歌強化門外的光景,比起第一段,我們看得到門外有什麼,或許是幻想,但仍舊是一種希望。隨後碰到絕嶺就令門外整個世界更加真實,不是天下太平,而是有風景亦有難關。甚至連「烏托邦」、「意識形態」、「人」統統都是自己畫地為牢,一切一切只不過是我們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歌詞最後便鼓勵人,所有東西均沒有界限,沒有人、沒有物件可以真正被牢牢套死,只要自己願意踏出自己幻想的「門外」,便可以去到寬廣的地方,更是心境的寬廣。


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 以AI角度探討人心的反烏托邦小說



三、總結

在per se〈無門〉歌曲簡介中有一句「而我們的好奇與欲望,根本無門可擋,無門可鎖。」(註),究竟我們的好奇和慾望是什麼?每一個人也不一樣。有恐懼是人之常情,不過很多時候值得恐懼的除了恐懼本身,就只有我們自己的庸人自擾。回想初生之犢不為虎,面對好奇,我們用於探險;為何長大了,卻開始被世界,被別人、被自己控制,不再鼓起勇氣,跨出一步邁向外面的廣袤。

〈無門〉的烏托邦儼如per se之前的〈波雅斯〉,承諾的烏托邦最後不復存在,這次大眾渴望的「烏托邦」卻不是大同世界,而是一個規限自己尋覓於探求的意識。倘若配合歌曲MV,相信各位可以感受更多創作者的想法,抽血、小紅書、宗教儀式、反抗等等的畫面,皆使筆者個人認為政治味道就越發濃烈,然單論歌詞,留給我們的空白處就更多,我們可以填上的色彩,亦可以更豐富。


註釋:

1. 法國詩人Charles Perrault創作的童話故事
2. 高行健:《自由與文學》
3. (德)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4. 摘自per se〈無門〉KKbox 專輯介紹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姚慶萬

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生,現職中學教師。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