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SM的S,法國另類傳奇:評《薩德》

書評 | by  李招瑩 | 2023-08-04

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是法國當代傑出作家及18世紀自由精神文學研究專家,早年師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書寫受其影響甚深,2021年入選法蘭西文學院院士。


托瑪在巴特指導下開始研究薩德(Marquis de Sade),1978年完成論文。去(2022)年出版的《薩德》中譯本,依據的是脫胎於其論文的第二本薩德傳記,內容多了18世紀知識哲學背景、文體、多重觀點框架,以當代文學的研究方法,在法國學界傳統的文學檔案或書信檔案等客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論述。


薩德是18世紀法國情色文學的代表作者,向以顛覆、淫穢及邪惡聞名,但其作品一直是思想研究的重要課題,甚至被視為文學瑰寶。本書與一般文本分析或文學評論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是以薩德千變萬化的文體切入:家庭書信、旅遊文學、抨擊文體、私人警探紀錄的巴黎妓女社會史等,先客觀介紹這些文體,穿插薩德的文學檔案,並從薩德的模仿文體或創作,分析其個人哲學視點及美學品味。


sade-biberstein

1912年版《薩德選集》中的薩德畫像。(圖源:wikipedia



跳脫時代的書寫


雖然閱讀過程中,讀者彷彿被帶入旅遊文學的地理描述、社會史的新聞描述、宮廷日常風流生活、抨擊文學方式書寫法庭、戲劇劇本場景等,如同萬花筒般遊歷不同領域,但每個章節最後仍會回歸薩德書寫的原創文學:小說、書簡、散文、旅遊文學、黑色小說、抨擊文學、戲劇。


薩德以18世紀百科全書手法創作各種文學形式,捍衛書寫的自由。而香塔勒.托瑪也創作了新的文學評論與敍事方式。


同樣出於托瑪之手的《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解析媒體輿論如何影響公眾視野中的瑪麗王后;《回憶咖啡館》則以半自傳散文書寫個人記憶與社會的集體記憶。到了《薩德》,托瑪的創作形式更為多樣而複雜。



《薩德》全書架構延續《一代妖后》的多重主題,但沿著不同文類出發,以更複雜的觀點對話,先以社會史或司法面書寫,再以薩德或日常生活個人角度點出視角,擺盪在集體與個人之間。雖然經歷法國大革命,社會發生了重大思想與社會政治革命,但薩德仍留在舊制政權的思考模式,書寫創作不斷,絕對自由,以邏輯的古典語言結合違抗法律的幻想。



薩德在「薩德」之前


歷來的薩德專家很少研究他的父親薩德伯爵(comte de Sade),本書第一章〈父親之愛〉從薩德伯爵的書信直接取材,帶出他如何教育薩德開啟新視野,也打開了一些謎團。


薩德伯爵是傳統普羅旺斯親近王室的老貴族,扮演朝臣角色。他是當時的宮廷時事報導者,以第三人稱方式敘述,優美的法文報導當時前線的戰爭新聞、巴黎戲劇、宮廷中的戀愛與失戀,及得寵與失寵的依附關係。


薩德伯爵的婚姻只是表面,實質上則是一名浪蕩子(libertin)。薩德的童年教育由父系家族承擔,在普羅旺斯的城堡度過童年,放蕩情感的成分多於宗教的教育,依循父親規畫的高層貴族教育,進入路易大帝中學。薩德是他父親大量文稿的第一個讀者,並負責校稿與出版,他的思想及行為深受父親影響。


jean-baptiste_francois_joseph_de_sade

薩德的父親Jean-Baptiste François Joseph de Sade(圖源:wikipedia


第二章〈旅行者:古羅馬的壯麗〉提到,薩德走訪尼德蘭與義大利,這是當時知識分子必經的朝聖之旅。薩德手中拿著旅遊指南,以實證主義的精神對照遊歷的城市,以獨特文化之眼,去神聖化的重新書寫城市景觀及人事物。


18世紀的旅行文學帶來不同的地理、動植物及居住者風俗習慣的描述,而薩德選定的標題則是:


義大利遊記,或關於佛羅倫斯、羅馬、那布勒斯、羅雷托及與此四城毗鄰道路的評論性、歷史性與哲學性論文。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致力於深入探討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立法形式等等,古今兼顧,以一種迄今為止從未有過的、更特別且廣闊的方式進行。


此標題顯露了,18世紀的標題比其他時代更長,此外當時的旅遊文學彼此複製,未有抄襲的概念。薩德對於旅遊指南的作者充滿批評意見,並指出指南作者缺乏個人觀點,因此他所寫的旅遊指南特別在羅馬的描述上,引用伏爾泰題詞,突顯出自身不信神的個人觀點。他以主觀視角談論羅馬,將城市看成戲劇的布景,他也以「一口壞牙且眉目可憎」敘述佛羅倫斯神父的肖像。後面的幾個細節,讓人想到班雅明的《柏林童年》,但多了薩德的批判之眼。


第三章〈書簡作家:懲罰的失敗〉延續上章的書寫,作者以紀年方式進入薩德獄中的書簡紀錄,從中可看出他對童年的懷念及對岳母的憎恨。薩德與太太聯繫的書信中要求寄送的日常必需品,包括巧克力蛋糕、鮪魚醬、刺繡上衣及蘇威火山的版畫,反映出他完全活在貴族生活講究細節的方式。作者特別挑出薩德書信中對於食衣住行的要求,這一段的書寫風格特別可見羅蘭.巴特的影響。



1777 年,薩德被關押在文森城堡 (Château de Vincennes),直到1784年被轉移到巴士底監獄(左);薩德在文森被監禁期間的想像肖像。(圖源:wikipedia



狂歡的開始


第四章〈風俗特徵:警探的散文〉以社會學方式,書寫巴黎的妓院如何滿足上流社會。當時的警察因參與者社會地位的高下,而對妓女的處置有巨大的差別待遇。警探同時也對王室提供完整的妓女社會報告,例如妓女生涯、健康報告及面容的描述。作者藉由此案例,書寫階級間的區隔。


警探散文從警察與高貴浪蕩子的關係,帶入薩德的醜聞。第五章〈專制的嗜好〉提到:「1772年7月25日。馬賽傳來的消息說,薩德伯爵,就是那個在1768年,因為藉口要測試藥效,對一個女孩子做出諸多瘋狂的恐怖事情而惹出很多議論的那個人……」


薩德伯爵在這場邀約了許多人的舞會上,在甜品撒上添加了斑蝥(mouches cantharides)的巧克力糖片,「服過的人燃起淫蕩的烈焰,沉溺於極端情慾的狂熱引發的過度行為。」但薩德感興趣的並不是對於妓女,而是對於浪蕩子們的描繪。他的小說探索慾望的醜惡,也必然揭露了社會結構中不道德的背景。


菁英階級的寬容體制結合政治專制,意味著浪蕩子無視一切法律。第六章〈狂歡沙龍〉提到,從人民的角度來看,薩德踐踏了美德與宗教,但他也揭開了貴族的虛偽與內部權力隱密的串通。


薩德在《索多瑪120天》(Les Cents vingt journées de Sodome)特別提到,路易十四時期,因戰爭帶來可觀的財富,豢養出一大群吸血蟲。在席林城堡的狂歡活動中,「受虐者遇到浪蕩子時需下跪並用第三人稱同他說話,尊稱他為閣下。」感官享樂從來不是免費的,而是由財富所限定。感官享樂的權力與社會階級的畫分密不可分,富有的階層注定走向「邪惡的富足」,而貧窮的階級則因遵從美德的教誨而導致災禍。


《索多瑪120天》小說推進中,穿插著「講故事的女人」(老鴇),加上薩德以社會學角度書寫的《茱麗葉特的故事》,呈現出對賣淫族群的廣泛取樣。老鴇的名字體現出乏味平庸的特質,姑娘們的名字很耀眼,成為警方的報告,也成為薩德的《專名學》。尋芳客的社會屬性則包含國王的指導神父、高等法院的庭長、高階公務員(鹽稅的收稅員),還有宮廷貴族的階級波尼福特公爵等。小說中女性的分級與工作分配,在在可以看出薩德對於社會階級的縝密觀察。


香塔勒.托瑪傾向於站在18世紀文學而非精神分析的立場,從18世紀情感地理學和愛情國地圖,描繪各種感覺的細微差別,就如同《索多瑪120天》提供一系列的人物肖像。


《索多瑪120天》局部手稿(圖源:wikipedia




放蕩還要更放蕩


第七章〈欺壓的篇章〉談《朱斯蒂娜或美德的不幸》,兩姊妹一個天性浪蕩,生活幸福美滿且飛黃騰達;另一個極其貞潔,卻無數次受騙上當,最後以死亡為結局。薩德對黑色小說有特別的熱愛,對死亡葬禮情有獨鍾。他抨擊哥特小說家的想像世界,而傾向於理性邏輯建構的社會階級世界。


第八章〈同性戀女子〉談《茱麗葉特的故事或邪惡的富足》。年輕女孩原來注定成為受虐者要被除掉,卻發現存活的藝術。這是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故事,以動感及流浪漢小說來書寫,茱麗葉特在罪惡尺度方面更上一層樓。



拿破崙將《朱斯蒂娜或美德的不幸》付之一炬,他對小說內容的道德墮落厭惡至極(左);荷蘭語《茱麗葉特的故事或邪惡的富足》插圖(圖源:wikipedia


第九章〈大革命的插曲〉提到,薩德於1790年4月2日被釋放後,失去了忠誠的伴侶及作品手稿。薩德的個人造反與巴黎人民的造反結合在一起,革命與鐵窗內的哲學帶來劇烈的衝撞。他質問自己是誰,不清楚自己是貴族抑或是民主派。1792年10月薩德被任命為控訴陪審團,但他在性別詞彙裡又陷入了讓人懷疑的胡言亂語,面對任何黨派都成為邊緣人。


薩德與大革命的理念之間存在著矛盾,他對人民團結無感,嘲笑博愛的理念,對新體制的口號也不贊同。大革命慢慢走向恐怖統治,薩德堅定反對死刑則為他帶來麻煩。薩德是代表性的法西斯主體,其作品呈現不受他人指導的知性。


第十章〈薩德與抨擊刊物的世界〉談到法國大革命之下審查制度廢除,造成新聞業蓬勃及情色出版物大量出現。過去薩德的作品被禁止,如今他在《閨房哲學》(La Philosophie dans le boudoir)內硬生生塞進抨擊刊物。這類文字在舊制度下只能在地下傳播,但法國大革命帶出的出版自由,讓地下或非法傳播的東西暴露在陽光底下,多少有暴力的色彩。


不管在細節或整體幻想上,薩德與抨擊刊物都相當契合,都在勾勒有權有勢者享有的無罪豁免權。在《閨房哲學》中,薩德嘲笑一切價值,國家的所有價值都崩塌或顯得自相矛盾,平等為偷盜正名,博愛滋生亂倫,而誹謗、褻瀆、賣淫、通姦、強姦、雞姦、謀殺等等共和政府認為需要禁止之事,都屬於無止盡自由運動的一部份。薩德的文本所針對的國家,不是不夠共和,而是不夠放蕩。


《閨房哲學》(圖源:wikipedia



傳奇的尾聲


薩德的最後一本著作《法國王后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祕史》依循抨擊刊物的慣用手法,以整本書的篇幅來獻給罪惡的國王和王后。薩德運用抨擊刊物的誇張、重複和偏執狂,揭發王后的罪刑,將伊莎貝拉描繪成所有罪惡的唯一原因。


最後一章〈精心佈局〉談論薩德對戲劇的熱愛,這是他的人格特徵之一,也與他的貴族身分緊密相依。薩德就讀耶穌會中學,戲劇是教學的重點,朋友間以此作為消遣的媒介,而在大革命的監獄裡,死刑犯也會運用戲劇的抽離效果,以面對走上斷頭台的前景。


戲劇是薩德在同代人中維持活躍的必要紐帶,在獄中,他藉著緊追戲劇界動態,從未遠離他的時代。即使最後在極度貧困時,他找到的唯一職業仍然與戲劇相關。薩德小說中也經常提到小說人物對戲劇的喜愛,他對舞台上燈光及布景劇本等等掌握極高的技術,也透過口音的描繪放入小說中。


夏倫敦國立收容所(La maison nationale de Charenton)是精神病院,也是薩德度過最後11年的地方。院長支持透過戲劇的方式治療精神病人,因此薩德寫的劇本得以在院內上演。全書最後以薩德日記的最後一頁作為終結,其中薩德與家人情感及醫療過程的描述,充滿日常生活感。


《薩德》的結尾帶有戲劇及音樂性,宛如樂章中最後一個音符嘎然而止。如同《一代妖后》結尾提到瑪麗王后最後不是以王后頭銜,而是如同一般女公民,以卡貝(Capet)遺孀身分判處死刑送上斷頭台,代表世界場景變了;《回憶咖啡廳》的結尾則描繪羅蘭.巴特作為其文學啟蒙與生命的亮光。香塔勒.托瑪這位18世紀的專家,著作的結尾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磅礡氣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薩德
Sade
作者: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
譯者:沈亞男
出版:無境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


生於1945年,法國當代傑出作家與18世紀專家。悠遊於學術及文學創作間,深受早年師從羅蘭.巴特的影響,托瑪的書寫聯繫了知識與想像。


學術著作以關於薩德、瑪麗.安托奈特以及18世紀自由精神之書寫最為知名。如《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薩德》。


小說則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與戲劇,如2002年獲得費米娜文學獎的《再見吾后》。近年出版了多部半自傳體的散文,膾炙人口。如《我的老師羅蘭.巴特》,《回憶咖啡館》,從二戰戰後海邊的童年,1968年5月學運,到與羅蘭.巴特的師生情誼……在含蓄的文字中具有詩性的韻味,細膩的描繪中處處顯露思辯的睿智,自成一家。


香塔勒.托瑪於2021年獲選為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成為法國最高文學榮譽殿堂的「不朽者」。


(文章授權轉載自「Openbook閱讀誌」,原文連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584。)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李招瑩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藝術史、博物館理論與實務、18世紀中法藝術文化交流、法國藝術、族群藝術。曾至巴黎第十大學藝術史系擔任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訪問學者、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兼課。重要著作為《Visions de l’Empire du Milieu au 18e siècle en France:Illustrations des Mémoires concernant les Chinois 1776-1791》、《原住民族藝術教育論:理論方法、工藝展示、圖像研究》。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