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盧妤小說《蓉蓉》榮獲Q POWER文字創作獎 以女同志離散身分呼應酷兒精神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7

臺灣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第二屆Q POWER Awards以放膽追尋為主題,蒐羅各界多元性別為題的作品。早前香港作家盧妤的《蓉蓉》及逆彌的《蓋層記》入圍首次設立的「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決選,而主辦於上周(24日)暨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五週年舉行頒獎典禮,公佈盧妤的小說《蓉蓉》脫穎而出獲得獎項。


「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由臺灣最多產的同志文學作家之一陳雪頒獎,她在頒獎辭表示:「同志可以結婚之前,很漫長的時間,文學一直是受侮辱、受傷害、邊緣的人最好的避風港。同志運動中有一大部分的人,他們是靠著文學創作,不管有沒有名氣,有沒有發表——文字是貧窮的人,孤獨的人最好的港灣。」


遠在英國倫敦的盧妤未能到場領獎,由《蓉蓉》的出版社松鼠文化代為領獎,並宣讀致謝辭。盧妤先感謝評審的肯定,但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從沒想過《蓉蓉》會被人看見,她「只是很純粹地想把作品完成,也有懷疑過,這麼個人的作品,對其他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每當有讀者表示感到共鳴的時候,「我當時的憂慮就消失了,找到繼續寫作的動力。」她認為《蓉蓉》能夠得獎,不但把同志的故事傳開去,也把她非常關心的海外華僑的故事帶到聚光燈下。她除了感謝松鼠文化、設計師Echo之外,也向讀者致謝,「把這本書帶到更遠的地方,讓隱藏的故事得見光,也讓更多人從故事中得到力量。」


《蓉蓉》寫於2018年,並於今年年初再版,亦曾為2022年Aesop酷兒文學圖書館香港站的選書。作品描繪女同志的愛慾日常,穿越倫敦、巴黎、香港、臺北,夾雜四種語言,觸及各種認同、身分、國籍、文化的流動,道出離散身分的獨特面貌。評審團稱之為一部誠實而動人的小說,在評語中指:「以成熟的語言打開女同志文學的新局面,全書的故事真摯動人,也直視身體以及慾望,作品兼顧個人情感與議題性,令讀者在各種認同、身分、國籍文化的邊界流動,呼應了酷兒的精神。」


已移居英國的盧妤一直寫小說,作品觸及酷兒、性及慾望,本月出版小說《接木法》,書寫海外亞裔女同志的僑居生活與感情面貌,而下部小說《人間兔洞》亦正在成形,將會繼續圍繞酷兒、身分政治、慾望、移民和當代離散主題。


今屆「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評審包括專研酷兒批判的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芳婷、臺灣新生代小說家盛浩為,及臺灣電影研究者蘇致亨。其他入圍作品皆為臺灣創作者,據主辦的決選評語,羅毓嘉的散文集《阿姨們》描述了過往數十年間同志運動的軌跡,直接書寫愛滋議題,「替感染者族群留下記憶」;周紘立《夢時年》則「幾乎以懺悔告白的方式,赤裸裸挖掘作者生命經驗裡的不堪,呈現了有別於主流陽光男同志的生命圖像」;臺灣旅美編導陳品蓉的劇本《第二個媽媽》觸及女同志家庭議題,「以此探討血緣與親緣的張力,超前現狀引領讀者思考可能面臨的未來。」


Q POWER Awards 共有五大獎項,包含影像創作、創意行銷、文字創作、音樂創作、以及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獎,各獎項評審根據「呈現多元性別」、「促進友善同志」、「具正面影響力」、「創意呈現」等標準選出五件作品入圍決選。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獻「給你」的「詩人之血」

評論 | by Cléo | 2024-06-18

張愛玲《第一爐香》的香港去留

評論 | by 冼麗婷 |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