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時代,我地有菜——了解蔬菜和農業不可不讀的十本書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疫下百業蕭條,早前更有多個跨境貨車司機確診影響蔬菜進口,令街市菜價水漲船高,菜心翻倍至四、五十元一斤,豆苗更一度飆升到近百元高位。如果不想捱貴中國菜,支持本地菜是一條出路,有小店發起社區共購齊撐本地菜農,將疫市轉化成生機。


疫情之前我們天天吃菜,卻很少探究菜從何來,「虛詞」編輯部精選十本有關蔬菜的書籍,由農業到食譜到詩歌,翻開書頁發掘蔬菜的美好,思索餐桌上的公義,以及香港農業的未來。


《蔬菜的政治》梁秉鈞著


22030962613352_592


著名作家、詩人梁秉鈞(也斯)的一部重要詩集,談食物,也讓食物在詩中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或起興,或比喻,微物之間,盡見詩人的詼諧趣味。書中收錄了也斯與羅貴祥的對談記錄,提到 1997 年是他書寫食物詩的起點,他亦曾於溫哥華舉行名為《食事地域誌》的詩歌及攝影展覽,由香港文化出發,寫及散居海外的華人。比如〈菜乾湯〉一詩借菜乾湯「逐漸喚回舊日的滋味,煮出了記憶」,引出味覺的地域性。小詩讀來雖平白雋永,後殖民書寫的政治性不可不察。


面對這個蜂蝶亂飛,花草雜生的世界,也許無法片刻活得像也斯筆下那〈黃色的辣椒〉,發出頑皮的高音,對抗平庸的口味,倒不如學習〈給苦瓜的頌詩〉中,把苦味留給自己,不隨風擺動,不討好的苦瓜︰「疫倦地垂下/也許不過是暫時憩息/不一定高歌才是慷慨」。



《香港人食香港菜》梁祖堯著

香港人食香港菜_02


早前在造星節目頻頻亮相的梁祖堯,疫情以來卸下舞台劇演員的身份,走進郊野歸園田居,當上全職農夫,耕作令他重新與土地連結,走訪不同農場與農夫,記錄耕種體驗,以春夏秋冬為分野,設計出 48 道用香港蔬菜製作的鄉土料理,夏天有涼瓜炒蛋,用上本地名種雷公鑿,冬天就有金銀白菜湯,全部從田間即摘即煮,每一道菜都有他的耕種心得和農家智慧。此書還邀得土地正義聯盟幹事吳卓恆,書寫香港農業的不同面向。書末附有「購買香港蔬菜指南」,方便讀者支持本地優質的農作物,從購買到煮食,由味蕾連結土地,從簡單的生活習慣開始,或者可以改變香港土地的未來。


延伸閱讀︰尋根究柢,種菜無國界?香港文學季《親蔬遠近—本地菜與異地菜》講座記錄


《香港正菜》陳曉蕾著

香港正菜


擅寫報導文學的獨立記者陳曉蕾,2010 年出版《香港正菜》,是香港農業書寫的先驅之一。現在我們大多從街市或超市購買進口或急凍蔬菜,不太講求「當造」與否,不時不食的文化,對農作物的名字、時令等基本認識,似乎變得不太重要。本書從一年四季出產的本地菜起興,成為菜農一整年深耕細作的寒暑表。作者拜訪多個農場種植不同作物的農夫,乍看似是人物故事,卻可見到田園生活背後的困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產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在都市化急劇發展,農業被邊緣化的年代,我們更應該感恩餐桌上的蔬菜,因為每一棵香港菜都是得來不易,作者寫道︰「從一條粟米、三粒蒜頭,看到香港的好。」如今我們都知道。



《有米》陳曉蕾著

有米


My Little Airport 唱道︰「我話/香港有啲年青人開始學種田/你話香港咁繁榮/點會有人去種田?」很多人將「有米」等同富足,其實香港曾經「有米」,新界元朗在未發展為新市鎮之前,曾經盛產絲苗,而多年來有人默默耕耘,冀能復興香港米。繼《香港正菜》後,陳曉蕾在 2012 年出版的《有米》繼續關注香港鄉郊的農耕生活模式,書寫石屎森林以外的另一種生活。夏天沒有冷氣,種菜不用農藥,田裡即摘即煮自給自足,用西蘭花求婚,在家生小孩不去醫院,家中沒有垃圾……能不能?十年前已經有人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在香港生活有另一種可能。假如疫症年代商場食店無處安心,不妨回看受訪者多年的實踐經驗,箇中有我們值得借鏡之處。



《種植香港》袁易天編

種植香港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港英漁農處期刊《香港農友》後,香港農業沒落,未嘗有過一本關於農業的書誌。近年城鄉共生與保育議題進入大眾視線,2016 年以來農夫袁易天、周思中等人創辦農業雜誌《種植香港》,書中採訪寫作拍攝插圖排版都是義務性質,至今已出版《立秋.創刊號》、《夏至.老農夫啟示錄》、《小暑.希望在田間》、《小滿 .美麗蕉徑》四期以廿四節氣為主題,全彩印刷和精美紙質都看出是用心之作。雜誌圖文並茂勾勒香港農業的每個點、線、面﹐踏遍阡陌尋訪昔日老農的光輝歲月,側記學農耕耘之道與鄉土情懷,亦有農業政策分析,願在推土機侵蝕之前記錄我們有過的每一畝土地,手把手種出我城的未來,關注本地農業的你不可不看。


延伸閱讀︰《寂靜春天來臨前》展覽:反高鐵護菜園運動十年 有人堅持農耕抗爭



《四分之三的香港》劉克襄著

四分之三的香港


熱愛自然的台灣作家劉克襄旅居香港之時,踏遍港九新界離島的荒村郊野,將沿途所見所聞結集成這本自然風物志。畫功了得的他除了圖文並茂描繪行山路線,更對野菜果實有相當仔細的查考,比如常被非法砍伐的土沉香、大帽山名產川龍西洋菜、西貢野生鹹水稻、常作茶果的雞屎藤等等,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學多才!疫下不妨多看書出遊,漫步四分之三的香港。



《男人的菜市場》劉克襄著

男人的菜市場

劉克襄另著散文集《男人的菜市場》,記載作者走訪台灣不同菜市場的販夫風景,蘿蔔、芋頭土、肉桂、油菜花,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尋常食材,實是盛載不同地方民間智慧和飲食文化的大哉問,讀者可與《四分之三的香港》作互文參照,比對兩地風物大不同。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莊祖宜著

做菜


台灣作家莊祖宜,既是人類學碩士,亦是一位經廚藝學校、飯店錘煉的廚師,她隨外交官夫婿周遊列國,將做菜秘笈與人生感悟輯錄成書。她旅居香港期間到西餐廳學廚,也不時跟居港的台灣作家蔡珠兒一起研究做香港菜,〈灣仔買菜〉一文便拾遺了她在灣仔街市一帶的中式、印度、泰國雜貨店和本地菜檔的遊歷,因無法辨認香港菜名,央求蔡珠兒為她帶路的軼事。


很多人也跟《愛在瘟疫蔓延時》的弗敏娜一樣厭惡茄子,在〈一樣茄養百樣人〉中,她談到魚香茄子的精妙,更仿效《紅樓夢》煮出大觀園名菜「茄鮝」,為茄子正名。不得不提〈從香菜談挑食〉,從科學角度剖析為何很多人對芫荽避之則吉,相信也是不少香港人關注的話題。



《紅燜廚娘》蔡珠兒著

紅


擅寫飲食和生活散文的蔡珠兒,居港十多年間沉醉農務和炊事,寫下《紅燜廚娘》,由不同食材菜式展開聯想,也親自下廚,爬梳文學裡的經典菜式。比如作者在南投吃筍長大,來到香港反而少見,體會到周作人〈閒話毛筍〉中所謂「思鄉的蠱惑」。她還在〈乾菜燘魯迅〉想像後人將魯迅作品中的乾菜包、臭豆腐和他愛吃的筍乾菜開連鎖店賺錢,讓天秤座的老作家氣瘋了,鄙夷後人吃他的人血饅頭之餘,更是煮不出百子園雞冠芥的家鄉味道,令人看得捧腹,更是食指大動。


延伸閱讀︰野菜的滋味,素食 L 的煩惱——蔬菜有偈傾︰于逸堯、鄧小樺、李敬恒


《故鄉的野菜》周作人著

故鄉的野菜


香港近九成蔬菜由中國大陸進口,本地供應量不足百分之二。香港是移民社會,人如浮萍,蔬菜亦然,異地菜種在本土生根,便成了本地菜,因此難為蔬菜分國界。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如是破題︰「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妻子說西單市場有賣薺菜,家鄉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由是聯想到另一種春天常吃的黃花麥果(鼠曲草),再由它掃墓時作貢品想到另一種掃墓時常吃的野菜紫雲英。周作人的散文嚼來平白,恰似港人流落異鄉,吃不到的香港菜,是一口淡淡然的鄉愁。



同場加映︰《無形.蔬泥》香港文學館出版

無形


最後少不了敝館之作。去年舉辦的香港文學季主題為「親蔬」,親近我們的蔬菜植物,在種植和飲食中重拾與大自然的關係,11 月號的《無形》就以與「sorry」諧音,具玩味的「蔬泥」為題,收錄了五位作家對植物的想像。何秀萍以紅菜頭為喻,寫給友人的書信;詩人熒惑以生物課教的馬蹄題詩四首,大地對植物的滋長,不就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張婉雯出人意表的小說,恰似一棵辛辣嗆鼻的山葵;還有盧卓倫以小說虛構出與現實交錯的一場保育之戰,推土機之下有鄉民所種,辛而不燥的薑;意象深遠的蓮藕,流轉於四言、楚辭、五絕、七律、小令、元曲、和歌之間,化為陳煒舜的組詩〈蓮華辭〉,乃是工筆之作。


延伸閱讀:在香港土壤中 文學藝術不斷生成:「蔬根蔬——展覽分享」講座紀錄


延伸閱讀

投藥與下石

小說 | by 跂之 | 2022-12-02

隔離

小說 | by 蔡正軒 | 2022-04-07

淮山

小說 | by 李瑞寧 | 2022-04-04

乖孩子不偏食

小說 | by 陳在心 | 2022-03-07

【虛詞.蔬泥】非典型蔬菜

散文 | by 林銘深 | 2021-11-30

作者其他文章

蘇麗真

素食女子,喜歡文字、電影、音樂、旅行、動物。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