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大西北——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結業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3-01

書業氣氛不景,連鎖書店如Page one、突破書廊、還有專營教科書的齡記都相繼結業;最近,坐落於元朗青山公路的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下稱「生活薈」)亦在Facebook專頁上宣佈租約期滿,將在3月3日之後終止店務營運的消息。


新界西地區向來缺乏綜合式書店的身影。2013年開業的「生活薈」,前身是1997年開在千色廣場的分店。搬到現址後,「生活薈」連地舖樓高4層,佔地2萬呎,還結合門市部、咖啡店、影音部、精品檔與展覽空間,是三聯、甚至聯合集團首間開在元朗區、甚至新界區的大型圖書中心。


聯合集團業務發展部總經理梁榮錝曾在訪問形容:在元朗試辦旗艦店是一早計劃的事,並否認與2012年誠品在香港開設的首間分店有關。然而「生活薈」強調生活品味包裝,柔和黃燈與木紋書櫃組成的格調佈置,不免帶著「誠品風」的味道;重視本地作者與藝術家的書籍作品、招攬各類中檔品牌進書店以提高顧客消費意欲,也是參考誠品的營運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薈」 算是本地連鎖書店意識到市場挑戰、潮流風向,主動作出的一次回應。


強調人文格調、知性形象,「生活薈」僅運作6年就結束營業。對於這所旗艦店的結業,出版人袁兆昌、作家關天林與周漢輝、還有三聯的前員工會有甚麼看法?他們又如何總結這場本地連鎖書店的業務實驗?


DSC_0793

夜幕低垂,「元朗文化生活薈」散發最後的霞光。(李顥謙攝)


難得文藝書


獨立出版社「文化工房」創辦人袁兆昌就形容,「生活薈」擺書擺得用心,誠意推動文藝。「逛過幾次書店,本土歷史、本地作家的新品都會放在當眼處。地鋪亦不時有減價品、日用品擺賣。在媒體副刊工作時,還收過開幕邀請。」


成長於元朗、身兼文學雜誌《字花》主編的詩人關天林,就特別留意這家分店的雜誌期刊架。「位置擺得幾前,並沒有被分到深處暗角,這其實是合理妥善的安排。按期推出的刊物,理應更易被讀者看到。」同樣在1樓,讀者亦能找到較小眾的翻譯文藝讀物。如阿多尼斯《時光的皺紋》、卡柔布拉《在時間的核中》等譯詩選。


居於屯門的詩人周漢輝,間中會在周末傍晚流連書店。「對它最深刻的印象倒不是文學書,而是角落處的電影書架,經常找到驚喜。例如關於奧地利導演漢內克的《漢尼克談漢尼克》,他曾在3年內接連奪下康城影展金棕櫚獎、歐洲電影獎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這種好書,我估到最後都沒有人買走吧?」


DSC_0796

最新出版的《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西西、何福仁對談》,甚至方太初《衣飾無憂》也放在1樓當眼處。(李顥謙攝)


DSC_0795

1樓的雜誌架擺放了最新一期《字花》、《大人》與《Breakazine 》等雜誌。(李顥謙攝)


「生活薈」亦嘗試在元朗社區舉辦不同類型的課程與展覽。如傳承特色文化的「篆刻印章創作工作坊」;也曾聯同艺鵠、碧波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等藝文空間,提供場地予「『憧憬世界』 攝影教育計劃」,展覽「Folding / Unfolding:流動攝影展」的作品。周漢輝肯定書店在這方面的努力:「賣書或咖啡,與其他藝文或社區機構合辦活動,都顯現帶旺店面、營造文化氛圍的用心。」


人流不足,未成人文聚腳點


懂擺書、有辦展覽的空間,「生活薈」還是無法擺脫結業的命運。M曾在三聯的另一同區分店——元朗廣場的3樓門市任職數年,可說是見證著「生活薈」的興衰變遷。「附近沒有學校、商場,又不近元朗西鐵站。週末或是放學時間其實應是最多人的時候,但偏偏就是水靜鵝飛。元朗廣場分店的人流,反而還比它多。」


書店面積大了,不代表匯聚到人流。M坦言,「生活薈」最多人流的時候就是1年裡的3次大減價,還有開賣教科書的季度。「春、夏與秋各搞一次,暑假教科書檔亦不長。要人流就只有在這些時候。平日疏落冷清,試問生意又能有多少呢?」


地區偏遠,也使得「生活薈」無法吸納生活在市區的文藝愛好者。「想過這場地其實也可多用作搞講座或甚麼的,但一想到地處偏僻,會有多少人從市區跑進來?」關天林一度希望「生活薈」能變成新的人文活動聚腳點,但是回歸現實,賣書始終是一門生意。維持不了生計,難言營造濃厚的文化與生活品味。「搞很多課程也是生存策略之一,但大多和書、閱讀無關。無法帶動銷售。徒然說營造生活品味,是有點本末倒置。」


DSC_0802

2樓原來用來辦活動展覽的「文化生活工作坊」位置,現在變成特賣場。(李顥謙攝)


寸金尺土,難營社區味


三聯的品牌口號是「人文關懷‧生活品味」。作為航往大西北「開荒」的旗艦店,「生活薈」的結業象徵市場拓展、品牌經營的失敗。店裡的手工製攤檔、合作單位等,都能在其他地區的書店、店舖找到。袁兆昌也認為:「品牌選擇方面,似無對應當區、跨區的需求。」


「生活薈」座落的青山公路,素有「大馬路」俗稱。這條幹道的功能,等於油尖旺區的彌敦道、東區的英皇道。要在如此繁忙的路段營運四層樓高的書店,舖租必然昂貴。「業主沒可能不圖利,不斷加租。書店經營者,姑勿論背景如何,都在面對困擾一般香港人的租金問題。」後來店面空間多轉為分租或改賣其它商品,如1樓當眼處的角度,由賣特色書籍、推銷教參字典、最後變成擺特價醬油的攤檔。隔鄰有銀行做信用卡推廣;3樓影音部也被割走一半,變成兒童教育軟件展場。


關天林笑言,上一次在「生活薈」的購物經驗已是買耳筒。「1樓有一個獨立的賣音響空間。有專門的店員,還和我聊了蠻久,仔細分析不同型號和性能。」買了,他才想起這是家書店。「即使到結業那天,可能也不會有多少人在意那醬油檔口,思考其在書店存在的原因。」


DSC_0807

從地下乘電梯到一樓,就見到銀行職員推廣,背後則是一排特價的醬油。(李顥謙攝)


旗艦店的「覆舟」啟示


從數據上看,元朗的中產人口不多(2016年的個人收入中位數數據中,元朗區的是14000元,在18區排14。)社區未完全仕紳化,「生活薈」的貨品價格亦不會來得特別昂貴。書店營運的最大困局,相比其他書店,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社會愈來愈少看書買書的人。沒有足夠的人流、穩定的顧客,當然無法支持四層舖位的運作。


看著「生活薈」的倒閉,周漢輝坦言有可惜的感覺。「大書店可以聚焦到大眾的目光。但問題就是:不知會否扯掉對小書店的關注。我還是喜歡回憶,以前在這間大三聯附近,先後有過的幾間舊/二手書店。」


無論是連鎖集團還是獨立小店,書店倒一家就是沒一家。在時代浪潮之下,出版界與文化界的寒冬好像永沒有完結的一天。「可能有人因三聯的中資背景而對結業額手稱慶。而我則覺得,將有一大批書店前線工作者,快要調到不同崗位,甚至失掉工作。這對書店業、還有接下來想入行的人,都不是一件好事。」袁兆昌的這記補充,提醒大家要更認真地思考眼前的現實——當連聯合集團都無法供養多一間旗艦書店,獨立書店又可以怎樣在市場自處?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李顥謙

太多阻擋,太多粉碎。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