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行・日本】太陽之塔

字遊行 | by  陳韻紅 | 2023-06-23

乘大阪單軌電車至「萬博紀念公園站」,順著站外的斜坡走向寛廣之地,流瀉的豔陽滙聚成旋渦狀的光流,在沖刷疲乏雙腳的同時,亦為我傾注能量迎接將要到來的朝聖之旅。《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面對太陽,我深感卑微力弱,自問比夸父更有自知之明,未敢與之競走,只管漫行低眉不直視,內心盼望因著謙恭得到眷顧。直到感應到一股潛藏在靈魂深處的原始騷動,剎時舉目,一張太陽之臉在不遠處神色肅然地向我皺眉嘟嘴。


「人生來不是為了追逐太陽,而是成為太陽。」在更早出現的另一個相似的神奇瞬間,如同海上旋起旋滅之微小光屑般的瞬間,我得到了太陽的教誨。儘管從未忘記,卻總是知易行難,而無論多麼智慧的神諭,如果無法在物理世界實踐便只流於空洞的口號。那隱秘的實踐之道,唯有走過的人知曉,如今他們都成了各種各樣的太陽。


其中一位就是1967年被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委任為主題展覽製作人的藝術家岡本太郎,他透過鮮明狂放的風格創造象徵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萬物能量的太陽之塔。塔的外觀體現著既非西洋也非傳統日本之美,在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上大放異彩,以前衞的空間體驗衝擊超過六千四百萬位參觀者,並在5年後落實作為這項戰後日本最觸目盛事的永恆象徵被保留在活動遺址改建成的萬博紀念公園。以太陽作為方法,讓自己與當時正處於復興巨變後的日本一同躍升成光耀世界的太陽,沒有比這更直接了當的了。


在內進探索之前,我安於作為一顆被引力捕獲的渺小塵埃,繞著這樓高70米、基底直徑20米、左右分別伸出25米牛角狀手臂,以鋼骨架和鋼筋混凝土建造、小怪獸似的白色建築慢步。太陽的三張臉如走馬燈來了又去,去了又來。象徵未來的「黃金之臉」位於頂端,與位於腹部並象徵現在的「太陽之臉」朝向相同的方向,共同背負背面象徵過去的「黑太陽」。創作者岡本太郎並未對外觀的設計多作解釋,所知的只有他曾有過:「人的身體、精神的內在,任何時候都與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合一,不斷輪廻。」這樣的思考。或許其中精粹不可言傳,只有通過不斷迴遊方可領略一二。


太陽究竟有多少張臉?即使是對世界最好奇的童稚時期,我也未曾萌生過這樣的疑惑。大約是因為那過於耀眼的光芒妨礙了肉眼直視,以致於對太陽的印象,每每局限在對光與熱的身體感受,不似柔美的月亮,有著輕易被觀察到的月相盈虧。形容月亮不同週期臉面的名字就有:新月、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殘月八個,而且每一張臉面都被賦予了各自的意義,彷彿相互分割的獨立個體。網上有不少精品店推出為客人訂製出生那天月亮圖片的擺設,我就曾訂購過一個,望著如同標本被鑲嵌在玻璃底下的一條略為單薄的白弧,我的反應是,為甚麼是這個,而不是另一個?為甚麼?為甚麼我不曾疑惑如今的太陽並非后羿除去的另外九個中的任何一個?為何不曾思考被后羿射中的太陽在受傷痛苦時會作何種表情?那些我們失去的太陽究竟流落何方?


「我要這個!」

「不,這是我的!」

「爸爸!」

「每次都是這樣!上次在名古屋也是這樣,沒有一刻消停,別人笑你們,其實是在笑我、丟的是我的臉面,懂不懂?」


在太陽臂膀的陰影底下,一個疲乏的遊客嘗試說服一對年幼子女服從,但毫無效果,如同太陽底下任何一個無法駕馭孩子的父親,太陽底下無新事。


不久,我便發現了太陽的第四張臉。今天的訪客也如同當年一樣須經由地下展覽區域進入太陽之塔的內部,而就在重現當年大阪萬博太陽之塔前段位置的地下展覽「過去:根源的世界」氛圍的空間之中心,擺放著被神像與面具簇擁的「地底的太陽」。這個岡本太郎製作的巨型面具,在萬博閉幕後下落不明達半世紀,伴隨2018年太陽之塔內部重新對外開放的決定得以修復,方才再現人間。此處的布置對應的是1970年以浮空面具和神像推疊,名為「祈」的咒術空間。場地小冊子上還介紹了另外兩個氣勢宏偉的主題空間,分別是讓觀眾置身基因與蛋白質等支撐生命的神秘物質包圍之中的「命」的空間及表現必須與自然鬥爭才能生存的狩獵時代人類劇場之「人」的空間,遺憾無緣得見真貎。


太陽之塔的內部放置了一棵高41公尺的生命之樹,從底部至頂端展示33種共292個生物模型,呈現地球生命從原生生物時期、三葉蟲時期、魚類時期、兩棲類時期、爬蟲類時期發展至哺乳類時期的整個歷程。為配合加強耐震度的工程,塔在加固的同時也作了內部設計的調整,把當年的扶手電梯改成樓梯。這改動雖增加了參觀的體力要求,卻也讓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行進,隨心駐足,欣賞每一層的細節。想自由拍攝底層以上的空間需額外補票,我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專注感受螺旋上升的過程。無法得知岡本太郎在這個表現萬博主題「人類的進步與調和」的展館中設計這種形態之爬升路徑背後的思考,但此形態的上升路徑,卻巧合地呼應多年後學者田中素子在談論2011年311大地震海潚引發福島核災後的末日想像時所提出的一種螺旋上升的時間概念。


田中指出日本處在一個螺旋時間的世代,因著重復相似的末日事件,人們持續回到原點。面對核災帶來的黯淡前景,人們很難發現根源於自身而非他者的醜惡,並逐漸對災難的種種麻木與遺忘。田中認為當人們能在承認自己受到嚴重創傷的同時亦能對曾經發生的事負起責任,那即使處身在看似無法擺脫的螺旋,仍可通過微小的改變,在每次重復中向上爬升一點點。


回程看到車站的海報,宣告時間螺旋將在2025年再次把萬博帶回大阪,是次主題定為「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旨在推動世界團結,齊心建構多元永續社會。與此同時又聽聞日本政府將於今年把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排入大海,並為應對缺電危機逐步重啟更多核電廠。再放眼全球,各處烽火未有消停之象,核戰陰霾縈繞不散。我被糾纏的思緒所牽絆,突兀地停在了閘口,不知該何去何從。然而下一刻,如亂竄蟻群的人潮再次把我捲進陳腐日常,我只得帶著上升的幻覺再次陷進那沒有終點的跑輪。


【字遊行・日本】日本紀遊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陳韻紅

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亞軍、香港文學季「海」徵文比賽冠軍等;畫作曾入選「向也斯致意︰詩遊異鄉」展覽。臉書專頁︰rakathepainter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

西藏雜記

字遊行 | by 口魚 | 2024-12-28

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4-12-27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