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愚】愚人讀書雜憶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19-04-20

談到「愚」,魯迅該是這方面的專家或權威。在創作上,他筆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華老栓,無一不愚,而且愚得非常經典;此外,他出資印行過一部影響深遠的小書,此書絕對夠得上是「以愚攻愚」的經典。

民國三年九月在南京印行的《百喻經》卷末有附跋:「會稽周樹人施洋銀六十圓敬刻此經連圈計字二萬一千零八十一個印送功德書一百本……」此書伽斯那原著,南齊天竺法師求那毗地翻譯成漢文,共九十八個故事,多藉愚人癡事為譬喻,向無單行,魯迅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鉤出此經,1914年9月捐款給南京金陵刻經處印行一百冊;此書自此獨立單行,流傳至今。《百喻經》每則故事本來都附「教誡」,用以說明故事的主旨深意及宗教信息。1926年王品青重新整理改編,刪去「教誡」,只保留故事部份,並易名為「癡華鬘」,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魯迅對王品青的整理工作十分欣賞,在《癡華鬘》的題記中處處肯定王氏所作的改動。這篇題記後來收入了1935年出版的《集外集》,1938年呂叔湘、朱自清、葉聖陶合編《開明文言讀本》,心裁別出,選了魯迅這篇文言題記為教材。《開明文言讀本》是當年高中教學的參考讀物,三位編者選刊《癡華鬘》題記,眼光獨到,書中還細緻分析魯迅的文言與傳統文言的分別。當年的高中學生未知能否真正了解魯迅的文言風格,但對他推介的《癡華鬘》應該很感興趣。

「華鬘」是古印度人的裝飾品,以線貫穿花卉而成,多戴在胸前或頭上。以「癡」聯綴串合成「華鬘」,大概是愚癡故事集的意思。魯迅在題記中說「王君品青愛其設喻之妙,因除去教誡,獨留寓言」。王品青的做法是要去掉這批寓言的說教成份,像〈愚人食鹽喻〉,王品青只保留「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刪掉「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等十餘句「教誡」,讀起來故事的寓意依然豐富具體,卻又不只局限於外道斷食過猶不及的宗教信息。好文章都著重啟發,王品青刪去寓言故事的「教誡」,其動機、手段極具「接受理論」的味道。〈磨大石喻〉說某人花費許多氣力和時間,要把一塊大石磨成一隻玩具小牛。若不看「用功既重,所期甚輕」兩句評語,中國讀者也許會想到「鐵杵磨針」的積極寓意;中印寓言文本巧合互涉,亦甚有趣。由《百喻經》改編成《癡華鬘》,是宗教文獻蛻變成文學作品的典型成功個案。

通過讀故事了解甚麼是「愚」,比查閱工具書來得直接易懂。《康熙字典》解釋「愚」的意思:「戇也,闇也,蒙也,昧也,蠢也,鈍也,愗也,滯也,固也,蔽也,冥也。」十一個近義詞比不上一則虛構的故事。愚人癡事向來都惹人發笑,作者以故錯、歸謬或誇張等手法寫故事,讓讀者輕輕鬆鬆會心而笑——既笑別人,亦笑自己。我國經典中其實也有不少愚人癡事,都美其名曰「寓言」,如膾炙人口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揠苖助長」……看何日何時由誰動手整理蒐集,也湊個近百之數,以「愚癡」為主題,與魯迅推介的《癡華鬘》合刊,中外愚人癡事匯集,蔚為大觀,相信一定受歡迎。1926年12月魯迅在〈寫在《墳》後面〉提及「愚人」,行文語氣極富總結意味,對愚癡這回事,了解很深,感觸亦深:「然而世界卻正由愚人造成,聰明人決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聰明人。」這番話說得異常真實,真實得使人既難過,又絕望。看來世界各國各族的所謂歷史都不過是另一個版本的《癡華鬘》,卷卷帙帙章章節節所記所寫不外是一眾愚人所做過的一些蠢事;而所謂在歷史中汲取教訓,亦無非在這些愚人癡事中掏取信息,而已。黑格爾說得吊詭,說歷史給人們唯一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癡華鬘》的故事雖屬虛構卻寄寓了異常真實的教訓,細細品讀這九十八則愚人癡事,相信可以提升世人汲取歷史教訓的能力。

《癡華鬘》提到有一種稱為「阿伽陀」的「萬藥之王」,可解諸毒,能治眾病,但未知能否「醫愚」。讀宋代邱葵〈偶成〉:「風雨三間屋,乾坤一腐儒。營生妻笑拙,學古客言迂。坐久燈花落,吟成硯水枯。方書俱遍覽,無藥可醫愚。」末句又矚目又親切,正是粵諺「人蠢冇藥醫」的意思,詩雅而諺俗,都傳神,竟又同時與英諺「Ignorance can be cured and stupid is forever」意思暗合。如此看來,無論古今中外,「愚」都是棘手病症,不易療治。常見有心人引用「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說「藥方」出自劉向《說苑》,所據也不知是哪個版本。我翻的是「四部叢刊景明鈔本」,只找到意思相近似的「人皆知以食愈(癒)饑,莫知以學愈(癒)愚」,說是引用孟子的話。再查《孟子》原書,未見此語,後來互參宋代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及明代陳士元《孟子雜記》,才知道是《孟子》的逸文。前賢既說讀書學習可以「醫愚」、「癒愚」,愚人蠢人,不妨一試;而細讀《癡華鬘》或多翻各國歷史,下藥尤其對症。回想當年唸大專,前輩關懷,問我畢業後有何打算。我說希望進研究院繼續唸書,但不知能否應付。前輩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也好」,我登時放了寛心。前輩接著說:「別人聰明,本領多,做甚麼都可以;你繼續讀書,合適。」適合繼續讀書的原因到底是我「不夠聰明」還是「比聰明人還要聰明」?當時年輕臉皮薄,不好意思問;前輩厚道閱歷深,沒當面說穿。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朱少璋

香港作家,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舊香港人

散文 | by 韓麗珠 | 2024-10-09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