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流行】封城小說解封時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4

正當武漢肺炎從亞洲席捲歐洲一帶,一個塵封多年的舊記憶,亦從一位作家的抽屜中被撈起,這個記憶並非關於「人」,而是關於一份塵封多年的小說稿。主角是蘇格蘭驚悚小說家彼得‧梅(Peter May),早在2005年禽流感肆虐之時,他就寫了一部叫為《封城》(Lockdown)的小說,講述倫敦變成全世界的大流行症重災區,政府決定封城,實施軍法統治等等。十五年前,出版社以該小說內容「極不現實,極不合理」(extremely unrealistic and unreasonable)為由,拒絕出版該部小說,作者自然把小說放在抽屜裡。想不到此時此刻,竟遇上全球大流行病,有讀者在作者的推特賬戶中請作者寫一部關於大流行病的小說,梅想了一分鐘,才記起十五年前曾經寫過這樣一部小說,於是立即把小說寄給編輯看,編輯看過後,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最終彼得‧梅所屬的倫敦櫟樹出版社(Quercus Press)決定於4月2日推出電子書,並於4月底推出平裝版本。


彼得‧梅在1951年生於蘇格蘭城市格拉斯哥,是蘇格蘭最成功的犯罪小說作家,他不單寫作小說,還長期英國廣播公司撰寫電視劇集系列。21歲的時候,他當上了記者,獲得弗雷澤奬(Fraser Award)並被表揚為蘇格蘭年度青年記者。對於鍾情於小說創作的彼得‧梅來說,這純粹是為了餬口的工作,他仍念念不忘19歲那年,曾把一篇小說稿寄給在Collins出版社當編輯的著名歷史學家及傳記作者齊格勒(Philip Ziegler)。後者雖在回信中拒絕出版他的小說稿,但同時也鼓勵他繼續寫作。26歲那年(1978年),梅出版小說「新聞報道員」(The Reporter),大受歡迎,英國廣播公司將小說拍成電視劇集,梅見小說如此成功,便毅然辭掉了記者的工作,當起了電視編劇來。


【粵語文學期刊】「風吹皇帝褲」下的官話和香港文學


此後梅一直為電視台撰寫多個長壽劇集,除BBC外,也與獨立電視台及蘇格蘭電視台(Scottish Television)合作,他撰寫的劇集還包括有蘇格蘭方言蓋爾語(Gaelic)對白的作品。可是到底他還是喜歡當全職作家,直至1996年,他終於決定不再當編劇,以後潛心寫作。他的代表作有《路易斯島三部曲》(Lewis Trilogy,包括《黑屋》"The Blackhouse"、《路易斯人》"The Lewis Man"和《棋子》"The Chessman”)。他的名聲不限於英倫三島,2011年,《黑屋》獲得法國的「塞扎姆讀者文學奬」(Cezam Prix Littéraire Inter CE),這個奬項由法國讀者票選最受歡迎的歐洲作家小說作品,獲奬者大多是法國或法語國家作家,不過當時梅已經寓居法國多年。彼得‧梅還寫了名為《中國懸疑小說》(China Thrillers)的一系列懸疑犯罪小說,那時候彼得‧梅正好辭掉了電視編劇的工作,為了研究創作內容,他每年都去中國一次,與中國大陸的鑑證醫科專家和兇殺案偵探進行交流。中國犯罪作家協會(Chines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甚至授予其北京分部榮譽會藉資格。


除路易斯島外,彼得‧梅還有一部以昂特雷島(Entry Island,法語作Île-d'Entrée,位於魅北克)命名的小說,他有部份小說以孤島作題材,島上人丁稀少的居民,他們微妙的關係,還有與世隔絕的天然環境,都成為犯罪小說的理想場景,字裡行間亦同時流露出作者對蘇格蘭島嶼的思念之情。《昂特雷島》的主人翁,偵探西姆‧麥肯齊(Sime MacKenzie)到達魅北克小島上查案的時候一直失眠,直至後來夢見3000哩外蘇格蘭小島上的一名寡婦。談及《路易斯島三部曲》的時候,個人網誌中表示,路易斯島是蘇格蘭境內最遙遠,最難稱得上美麗的地方,那裡的人艱難地生存,惟有對上帝的畏懼足以匹敵。


在彼得.梅創造的人物中,有一點點自我影射的況味,《恩佐檔案》中的主角恩佐‧麥克萊德(Enzo MacLeod)的父親是蘇格蘭人,母親是意大利人,他曾經是蘇格蘭首屈一指的鑑證科學家,後在法國土盧斯大學任教。彼得、梅把這位鑑證天才寫成曾經歷離婚、喪妻,及與女兒分開之苦,最後變成喜愛華衣美食的花花公子。系列圍繞著發生在巴黎的七宗難解的兇殺案,第一部曲《非凡人物》(The Extraordinary People)從大學教授Jacques Gaillard在巴黎一教堂失蹤的傳聞開始,二部曲《評酒人》(The Critic)講述一評酒人吉爾‧佩蒂(Gil Petty)在一酒窖被殺一事,其後的《暗夜藍光》(Blacklight Blue),麥克萊德患上重病,他的女兒也差點被殺死,第五部曲《後座力》(Blowback)與一名巴黎名廚的死有關,最後一部曲《鑄鐵》(Cast Iron)則講述一宗發生在1989年的兇殺案,並以麥克萊德破解七宗懸案作結。《恩佐檔案》以巴黎及周邊中產地區為背景。在《愛爾蘭時報》2017年1月11日一篇名為「再見恩佐‧麥克萊德﹕彼得‧梅談他的破案者第二自我」(Adieu Enzo Macleod: Peter May on his crime-solving alter ego)的文章中,彼得‧梅坦言麥克萊德算得上依據自己形像創造出來的人物﹕麥克萊德喜愛音樂,年紀輕輕就和別人組成樂隊﹔作者和像麥克萊德一樣,有過一段破碎的婚姻,作者顯然在麥克萊德身上投放了許多個人情感。整個系列建基於小說中一次打賭﹕即使麥克萊德懂得最尖端的鑑證科技,但在面對法國七宗最棘手、最聲名狼藉的兇殺案時,仍會一籌莫展。書中重案並非憑空想像,如《鑄鐵》中的連環殺手,就以英國六、七十年代著名持械劫匪(他本人亦曾多番逃獄,以致蘇格蘭場將他列為英國頭號公敵)約翰‧麥克維卡(John McVicar)為原型。在七十年代尾,作者曾親身採訪假釋後成為記者的麥克維卡,當時彼得‧梅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在日後把麥克維卡部份異於常人的性格寫進小說裡。


《恩佐檔案》洋溢著法國風格的簡練明潔,與《路易斯島》濃重的鄉土氣息大異其趣,而《封城》似乎又與他最著名的幾個系列截然有別。《封城》的環境設定在世界大都會倫敦,不再影射七十年代的傳奇重案,而是想像一個禽流感肆虐下宣佈緊急狀態的倫敦。對於一向喜歡研究兇案鑑證,影射著名案件的彼得‧梅來說,這種反烏托邦小說的背景設定可會意味著一次新鮮的嘗試呢﹖


惟一沒變的,也許是作者對主角的塑造,《封城》主角傑克‧麥克尼爾(Jack MacNeil)的事業正陷入低谷,而且婚姻破裂。但困擾着他的不只於個人的困厄,他也像小說中許多同樣生活的倫敦的人們一樣,家人染上禽流感病毒。一次偶爾在臨時醫院發現一兒童的骸骨,驅使他設法查明真相。但麥克尼爾每走一步,那不祥的力量就似乎為了隱瞞真相而令越來越多的人被殺害,在《封城》裡,除了一個有形的兇手,還有一個無形的兇手,那就是病毒本身。一向喜歡做詳細研究的彼得‧梅,在談及2005年寫的這篇小說時,也提及無法事前研究,並準確地描繪出這幅反烏托邦式圖景,不過在當下,這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經歷。


【無形.夏至】專訪馬家輝《鴛鴦六七四》:弱男.滾友.命運是對手


一向考據犯罪史及鑑證科學的彼得‧梅,這次試圖撰寫另一種文類的小說,難怪當年出版社會以「極不現實,極不合理」為由拒絕出版。彼得‧梅這次以倫敦疫症為題材,令人想起十七世紀《魯濱遜漂流記》作者笛福描寫倫敦瘟疫的《大疫症紀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但彼得‧梅肯定不是第一位設定緊急狀態背景的犯罪小說作者,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工廠」小說(“Factory” novels)聞名的德瑞克‧雷蒙(Derek Raymond,真名Robin Cook),就曾在1970年發表過一部名為《丹麥國家》(A State of Denmark)的犯罪小說,就把英國寫成一個實行軍法統治的極權國家,在小說中,英國建立起蓋世太保般的祕密警察,所有非白人移民被遞解出境,國內廣設集中營。德瑞克‧雷蒙本人生平有點類似《1984》作者喬治‧奧威爾,都出身於較為優渥的中產家庭,就讀名牌學校的伊頓公學,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算得上傳統英國的自由派知識份子,對於社會主義背後的極權統治,大抵都有本能上的恐懼。彼得‧梅則來自於福利主義退潮的蘇格蘭,《封城》所描述的軍法統治與《丹麥國家》相比,或許更反映出奉行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倫敦,而不是戴卓爾夫人執政前夕的英國。至於《封城》裡面的緊急狀態圖景與今日防疫下的社會圖景有多大分別,則要待讀畢全書才能作出判斷。


不過根據作者在博客上的文章〈封城——在隔離的世界裡對抗罪惡〉(LOCKDOWN--fighting crime in a world in quarantine),在他的故事中有不少情節最後都「不幸地」成了事實。早在蘇格蘭電視台編寫電視劇〈走正路〉(Take the High Road)的時候,彼得‧梅曾寫一角色跌傷手臂,而三星期後飾演該角色的演員後來果然從樓梯上跌下來傷了手臂。在另一個故事裡,彼得‧梅安排某位角色懷孕,飾演該角色的女演員後來果然懷了孕。以致曾有演員戲言,希望作者不要編寫自己的角色被殺,或希望自己的角色中六合彩,目下這一部以禽流感為題材的小說,已不幸言中了「封城」及「隔離」的事實。對每位小說家來說,這也許是最愜意的事情,因為作者不僅對小說人物都操有生殺大權,還有預言家的能力﹔但如果這種權力能變成「事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意味著災難,就像能預知未來的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最終被國民嫌惡。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彭依仁

詩人、評論人,著有詩集《灰鴿自由行》、書評集《日光之下》。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