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時候才到他?」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禮,Philip Roth(港曾譯菲臘羅夫,台譯菲利‧浦羅斯)都是呼聲最高的美國作家之一。由1959年出版第一本書《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到2012年正式表示退休,他在長達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了超過三十本小說。Philip Roth被認為是美國戰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地位等同於二十年代的海明威和三十年代的福克納。除諾獎以外,應該得到的獎他都得過了。諾獎雖然沒有頒給逝世者的先例,但我們仍然可以用閱讀來向這位終年85歲的美國文學巨匠表達敬意。
情慾描寫、反猶太爭議與政治正確
Philip Roth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紐華克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猶太背景一直是其創作的重要元素,但其小說作品裡對猶太背景的處理卻又一直存在著爭議。第一部小說《再見,哥倫布》的內容關於猶太裔的年輕美國人在美國所面臨的身份缺失,以及猶太傳統和美國文化之間的衝突。《再見,哥倫布》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為其創作生涯打響了頭炮,但真正使他被廣泛認知的則是1969年出版的第四部作品《波特諾伊的怨訴》(Portnoy's Complaint):作品以一個猶太男子對精神科醫師的對白,展現了猶太人的苦難意識與精神壓抑,以更為狂放的文筆還原了猶太裔在道德和性慾上的掙扎,書中不少露骨的情慾書寫一度挑戰了美國讀者的閱讀經驗。
「美國三部曲」︰《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I Married a Communist)、《人性污點》(The Human Stain)是Philip Roth走進殿堂級的關鍵作品。作品背景橫跨美國二十世紀後期的三個時期:尼克遜時期、越戰時期再到克林頓時期,儘管自己的猶太背景一直是創作的母題,但事實上Philip Roth一直拒絕被標籤為「美籍猶太裔作家」,而強調自己絕對是美國人。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內經常出現一個叫「祖克曼」(Nathan Zuckerman)的猶太裔敍事者。1997年出版的《美國牧歌》,講第三代猶太人Levov正在逐步融入美國社會,有資產有地位,女兒卻成為了激進的炸彈客,美國夢照樣破碎。《人性污點》的主角是一個有黑人血統但假裝成猶太裔的大學教授,不但有種族歧視學生之嫌,同時也愛上了一個無論知識還是地位都遠不如他的清潔婦。儘管以猶太人身份出發,但Philip Roth始終在意的是美國社會的變化和社會狀況。「美國三部曲」雖奠定了他的地位,但對美國政治形勢的冷嘲熱諷、書寫猶太族群的手法亦一度引來爭議,將他推到風高浪尖的位置。
1972年出版的中篇小說《乳房》(The Breast),講文學教授變成了155磅重的乳房,是Philip Roth比較著名的荒誕小說試驗。2001年出版的《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描述老教授女學生的親密關係,檢視了六十年代性解放老年人對年輕肉體既渴望又焦慮的糾結心情。2004年出版的《反美陰謀》,架空美國歷史,寫一名飛行員在1940年當選了美國總統,美國與納粹德國合作反猶太主義計劃使猶太人在美國成為二等公民。在特朗普執政年代,這部小說再度被提出來引起討論。Philip Roth在其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既不避諱回應時代,同時亦孜孜不倦地嘗試著不同的寫作手法。作為小說家的Philip Roth以自己的真實經歷進行變奏,以自身的猶太背景出發虛構出不同故事,探討了生活在美國大社會裡人們的各種生存環境。
小說閱讀將變成小眾活動
美國國內的重要文學獎項包括福克納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普立茲文學獎還有國外的布克獎及卡夫卡獎等,「著作等身」、「榮譽無數」對Philip Roth而言是非常貼切的形容。儘管一直留在普林斯頓大學及愛荷華大學等等的學院從事教學,Philip Roth在市場上的號召力也不少,包括《再見,哥倫布》和《美國牧歌》等作品都曾改編成電影,書籍的銷量亦一直處於高位。即便如此,對於小說的未來,Philip Roth仍然不那麼樂觀。
2009年接受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訪問時,提到他預計小說閱讀會在二十五年內變成小眾的活動,可能比當時閱讀拉丁詩的人更多一點。他指小說閱讀所需要的專注和耐性等質素並非人人俱有,而且書本沒有辦法跟熒幕競爭。在《巴黎評論》(Paris Review)的訪問中他提到「小說只是讓讀者有些東西可以讀,最好的情況是作家能改變讀者的閱讀方式。這對於我來說是惟一現實的期待,對我而言也足夠了。」2012年宣佈封筆之後,Philip Roth在《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的訪問中談到自己與寫作的「搏鬥」結束了:「五十年來我日復一日,全無準備地面對一張又一張的稿紙。寫作於我而言是自我保護的事業。如果不寫作,我可能會死。所以我就寫了。是頑固拯救了我的人生,而非天賦。」如今,Philip Roth已經完成了他與寫作、與自己的搏鬥,他留下的經典作品也將繼續與這個拒絕小說的時代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