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藝術】陶藝烏托邦——尹麗娟在信樂與京都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8-21

文︰鄧小樺


陶藝是一個慢慢模塑的過程,成形的藝術品當然盛載藝術家苦心,器具裡也有觀照的境界。陶藝家尹麗娟,在日本找到美好的事物。


日本陶藝名陶藝之森,尹麗娟曾在那裡駐場兩次與一群陶藝藝術家共同生活創作。重返此處,她如數家珍:大門門把都是陶瓷,常人看不出來,尹麗娟淡淡地說「上了粙」。她曾在那裡的石膏房躲藏一段時間,每天製造大量倒模,從一張桌搬到另一張桌。日光靜好,陰禮讚,模具與作品推置在走廊與工作室中,靜默無言。茂盛草地都散置著陶像


陶藝的友誼

但尹麗娟在那裡曾感到細緻的溫暖,做完倒模,她本可以回自己的工作室,但夜晚卻會想和其他人一起看電視喝酒聊天,「好像是個烏托邦,脫離了現實的。」尹麗娟說。


她在那裡有許多朋友。像青年陶藝家伍嘉浩,曾是她的學生,在京都讀完碩士後留下發展,月前開始在陶藝之森留駐。像她每次來都會去探望的石山哲也,他們已經是老朋友了。石山也曾來香港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部,砌了個柴燒窯,他還留著當年在尹麗娟工作室燒成的一個天線得B。由當代到仿古,雙子座的石山風格變化很多,他造成的佛像身上刺滿蜂巢一樣的洞,他笑言這像殺人,尹笑道你做完舒服多了吧,二人大笑。尹麗娟去到石山家,熟到連可以任抱。吃飯喝酒後再嘗茶道,石山展示他的收藏,這是漢朝的古物,這是元,這是南宋——尹麗娟像行家一樣輕敲一隻黑碗的表面,石山終於心疼地說「這個好貴」。大家莞爾。


日本六大古窯之一的信樂現在還大量保留舊日的梯級型古窯。由於陶土含鐵量高,且摻雜有矽石等小沙粒,經約1300度高溫燒後,這些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呈現緋紅色,而矽石等熔化後像小冰雹粒一樣點綴在陶瓷表面,故稱「雹眼石山一直製作「柴燒」,他喜歡燒出來有厚重的灰,不加控制。


尹麗娟的另一位朋友小島修做老藝術家的助手開始的,他的作品都是大型而極具份量,置於戶外,重一噸。大型雕塑由粗糙陶土製作上面粙仍保持流動狀態有種純粹及原始的美感。尹麗娟說這整個作品要燒三次,第三次逐塊加入玻璃,玻璃燒溶後就留在作品的表面,晶瑩燦爛。


平淡的光芒

尹麗娟說以前的小島修,永遠想逃離日本,但小島修說現在已不一樣。他每日規律而投入地工作,從早到晚,很早就睡。


尹麗娟在京都,去何必館看北大路魯山的作品。魯山是日本國寶級多才藝術家,既是食家、且擅書法版畫何必館.京都現代美術館館長梶川芳友說,魯山的名言是「食器是料理的衣服」,其作出的本身出乎意料地平平無奇,但視乎置入內的事物它發出不同的光芒。「器皿本質就是要放置東西。」


器皿是具體而日常之物,其中的境界又是如何呢?魯山最後一幅完成的書法是「聽雪」。雪落無聲,本是聽不到的。意即要有一雙眼睛,觀看不到的事物;要有一雙耳朵,傾聽不到的聲音。器皿的日常與具體,原來是觀照表象背後無形之物的境界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好想藝術》,本集於7月29日播放,逢星期日晚上10時在港台電視31及31A播映;逢星期三晚上6時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提供節目重溫;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好想藝術

香港電台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製作——演藝文化雜誌式節目《好想藝術》,以輕鬆、幽默方式,介紹各種藝術知識和軼事趣聞,希望觀眾從繃緊的生活中釋放出來,清空自己,享受藝術,Make A Change。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