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藝術】垃圾就是我們的歷史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26

文:鄧小樺

藝術家丹尼爾.克諾(Daniel Knorr)生於羅馬尼亞,九十年代於慕尼黑美術學院畢業後,他移往柏林居住、開始創作;至今作品已被世界各地藝術館收藏。他的持續性計劃「藝術家的書」(Artist Book)於2007年開展,至今已為世界十一個不同地方,包括新西蘭、愛爾蘭、瑞士、洛杉磯等地,製作出獨有的書籍。今年他應油街實現邀請來到香港,為「藝術家的書」製作第十二號作品。

垃圾造書


克諾的書籍製作並不是一般的書;他在不同的公共場域中收集非有機丟棄物(即垃圾),加以三十噸的壓力把物件壓進書內的空白頁。藝術家利用這種打印模式使物件在書頁上留下痕跡、形成紙浮雕,再用保鮮膜保存。這是改造現成物,重組了複數無名者的生活歷史。克諾稱這種是當下的考古學(contemporary archaeology),紀錄時代與城巿的各種型態。

所以克諾的工作過程總是像工人一般搬運著垃圾,操作著大型壓力機械,以至纖白純潔的紙張。克諾說,無意特地去追尋一些「當代」的東西,「但作品出來之後,它就成為了當代藝術品。」這些已經不再承載價值的物件(value free object),克諾相信它們在未來可以一一展示我們是誰,如何存在,我們當下在何處,我們的社會之真相。

有一本書叫《垃圾之歌》(Rubbish! The Archaeology of Garbage),是人類學教授威廉.拉什傑(William Rathje)和美國專欄作家庫倫.默菲(Cullen Murphy)所著,乃由研究紐約巿史坦頓島的巨大垃圾山,以及世界各地及人類史上的各式大型掩埋場之所見。書中說到,考古學家可以在一條垃圾場的大型濠溝裡,清楚地從垃圾地層中看到人類文化由鯨魚油燈至電燈泡的轉變。不過,大型掩埋場的成分結構都是類似的,克諾的計劃則是個別的、變化的。

克諾看香港


克諾在青馬大橋對面的灘頭掇拾,覺得這個沙灘非常獨特,許多維度集中到一起:工業(破輪胎、鐵枝)、製造業(膠瓶)、漁業(釣具、魚蝦)等等,而又有些人則只想在這裡找到一些城巿的慰藉。他說從此可看出,香港是獨特的城巿,具有獨特的層次,「非常具啟發性,每個角度都有啟發性的事物。」

克諾說,剛到香港時當然被震撼,「所有東西都這麼大、這麼高,又這麼小。這些維度比以往我遇到的都更具挑戰性,一開始有點迷惑。現在愈來愈舒服了。」吸引他的首先是旺角、中環這些地方,然後他在新界建立了工作室,又接觸到九龍。

克諾住在重慶大廈的棺材式旅館,真是太有香港特色了。他這樣說明他的房間:非常小,只容得下一張床,但要有的東西全都有。他竟敢打開房間中密閉的窗子,窗外是重慶大廈著名的迷宮一樣的天井,沒有陽光,只見到縱橫密佈的冷氣機,樓上會掉下垃圾、衣物、硫酸、化學物、老鼠……但克諾說,他也可以覺得這樣是自己的家。他也想問重慶大廈裡的人,為何選擇這裡作為家。

克諾在重慶大廈中行走,與印巴、南亞裔人士都交言甚歡,已經熟絡起來了。那幽暗的商場和店鋪,他並不排斥。一如他在垃圾堆中發現許多的層次與故事。他認為,藝術家並不一定持老師指導學生那樣的態度;而如果通過藝術,我們能對周圍的環境更敏感,對周圍的人們更理解,更開放,這將會對我們的城巿更好。克諾認為,藝術和政治是同構的,就像我們必須理解藝術,我們對政治運動也要更理解,我們必須知道發生著甚麼事。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好想藝術》(本集於6月10日播放),逢星期日晚上10時在港台電視31及31A播映;逢星期三晚上6時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提供節目重溫;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好想藝術

香港電台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製作——演藝文化雜誌式節目《好想藝術》,以輕鬆、幽默方式,介紹各種藝術知識和軼事趣聞,希望觀眾從繃緊的生活中釋放出來,清空自己,享受藝術,Make A Change。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一年容易又中秋 虛詞「中秋徵詩得月餅」大賽入圍與得獎作品出爐!

詩歌 | by 尹文羽,王培智,閒雲,任弘毅,雙雙,夜果 | 2024-09-16

悼阿倫狄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杏仁糖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9-12

説好不丹故事

影評 | by 亞c | 2024-09-11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