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書,佬編有個粗略的光譜,有時覺得好像是深度與廣度的分別,有時又好像不是:光譜的一端,是整本都在講同一件事的書;另一端,則是想將最多不同的東西都塞進去的書。杜杜的《飲食魔幻錄》,屬於偏向後者的一類。
這種書是一個迷你的社交網絡,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作者會帶你去那裡,就像不知道youtube的下一段推介影片是甚麼。唯一不同的是,社交媒體背後是冰冷、消費導向的algorithm,而書本背後卻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你看到開頭,卻不會估到結尾。
讀《飲食魔幻錄》,第一層享受是滿足好奇心,吸收各種奇怪的知識,例如梁實秋原來不抗拒味精,而周作人認為味之素令餐廳墜落。由《Codex Seraphinianus》講到《山海經》、由鮭魚好有靈性講到升仙的鴨子、由乞丐的食物講到中產的晚餐,未讀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原來你需要這些知識。
很多明明好像没有關聯的事物,在作者筆下奇妙地串連起來,這是第二層樂趣。一個下午過去了,人仍在沙發上,思想早已隨作者飄到不知那裡。你會忍不著想猜度,下一站會去那裡;到了之後,又會不禁回頭望,想知道是如何過來的。
其中一篇從魚刺身的鮮味,講到魚的靈異性,佬編特別深刻:傳說世上有一種飛魚,最大的心願就是被人吃掉,然後化為有翅膀的小人飛走。
聽來很魔幻,作者說要這樣看:「我們看了覺得滑稽,是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吃任何生物皆不離血腥殘暴。」對,魔幻當中有現實。轉個角度看,化為小人的飛魚,很可能只是古人殺生後安慰自己而作的故事。
正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一樣有老虎與叢林小島,對於活下去來說,有時信仰比科學與現實更管用。重要的是甚麼能夠讓我們自圓其說,又或者給予我們力量。何況,誰又能徹底否定飛魚真的會化作肉眼看不到的小人呢?
胡思亂想的壞習慣又來了,但再翻下去,竟然是一頁臭豆腐的食譜。
丁香100克、甘草75克、桂皮150克、八角50克...一個個精準的數字,又帶你回到現實。都說不會估到結尾,書名叫《飲食魔幻錄》,整本書卻以這樣的句子作結:
「是的肚子飽了會再餓,碗碟洗乾淨了又再狼籍。但不妨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地去做,從最卑微的勞動之中和物質的世界作直接的接觸,擯棄了魔幻的童話世界,從而體驗這世界的真實。」
當現實陌生如魔幻時,還請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好好守護我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