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之廚房》,來一場靈魂餵飼

影評 | by  林兆軒 | 2021-11-04

第18屆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日前正式開幕,南韓導演任順禮獲選為電影節焦點導演,展期中一共放映六部作品。其中任順禮執導的最近作《森之廚房》(2018),正好以四季分明的鄉村風景及地道美食,為視旅行為「返鄉下」的香港觀眾,帶來一場餵飼靈魂的盛宴。

假若對南韓影視作品稍有關注,不難發現學業、就業、工作等年青人的主要壓力來源一直是他們銳意處理的題材。2014年《未生》及2018年《天空之城》(Sky Castle)兩部電視劇所掀動的風潮,足以說明相關議題在韓國社會的嚴重性,同時亦側寫了南韓年青一代日常面對的重重壓力。電影的故事同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中展開,講述未能通過教師資格試的惠媛無法忍受都市高速運轉的異化壓力所折磨,回到自高中畢業起便十分抗拒的故鄉。惠媛抗拒回鄉,主要因為自幼在鄉下生活而對都市莫名嚮往,同時亦作為對離家出走的母親的一種反叛。


【文藝Follow me】坐困愁城看電影 訪「香港亞洲電影節」談解禁、破格與多元



電影開首以惠媛的一段旁白帶出故鄉所在地的交通不便,旨在引出惠媛一日三餐皆要親自下廚準備的重要線索。回到家鄉後每一次開火做飯,惠媛實際上都在透過重現、調整母親的食譜與她對話;依沿母親的食譜,惠媛漸逐解開對母親的心結,繼而認清自身的渴求。母女二人的關係,實際上隱藏着電影的重要訊息:對家鄉及其衍生有關「根」的思考。

母親一言不發地離家出走後,惠媛找到母親留下的信,當中提到在丈夫死後母女二人沒有回到城市生活,是希望把惠媛「種」在鄉間,讓她從鄉土之中汲取養份,好好茁壯成長。將「養育」比喻成「種植」再為常見不過,但母親的信中刻意提及要讓惠媛根植在鄉間,讓鄉野的泥土、陽光、空氣成為惠媛的依傍,而事實上當惠媛在城市飽受折磨而疲憊不堪時,她亦的確如母親所說回到鄉土的懷抱之中。如此一來,電影的原名 리틀 포레스트(Little Forest)便變得不難理解。利用常見的城鄉對立的二元結構,電影藉惠媛母親對於「根」的強調似乎在傳遞一種訊息:正當社會期望視城市為唯一出路,在營役的城市之中打拼的人為此承受莫大壓力,電影無疑是要指引一條回鄉的路——正如惠媛友人載夏同樣選擇辭去城市的工作回鄉務農——提醒大家回到自然,找到靈魂得以暫歇的退思之地,那片恬靜的小森林。(值得注意的是,惠媛以回鄉作為解脫,她的母親卻選擇離開,二人的生命軌跡恰好構成對照。)

依循這樣的脈絡進一步思考電影另一個重要元素:「煮/食」,它不但構成惠媛回鄉的動機(她回鄉後與友人談笑間交代回鄉的原因是因為在城市「吃不飽」),更是她在思想、記憶上趨近母親的重要橋樑(在電影中母親只在惠媛的回憶中出現),同時亦是她藉着烹調不同菜式的繁複工序逐步尋回自身的重要手段。惠媛回鄉是因為她「吃不飽」,電影交代她在城市為了生活開支必須不斷兼職,每餐只能草草以飯糰果腹。這種「吃不飽」不只是身體上的飢餓,更是生活於異化環境而造成的靈魂匱乏。穿插出現於電影之中的種種美食,不只解決了惠媛生命本能上的飢餓,亦慰藉了她被異化都市傷害的靈魂。電影的情節非常簡單,就是惠媛回鄉後一年間自炊生活的日常記錄。情節淡然如水,電影的色、香、味於是來自鄉野風景及時令美食的細緻呈現:嚴冬漫天的銀白飄雪,春夏兩季萬物生發的嫰綠苗芽,秋收時鋪天蓋地的金黄稻麥,鮮紅的蕃茄,褐紅的糖漬栗子,過冬製作的風乾柿子,即便是熱水沸騰時薰蒸的水氣亦一一為鏡頭所捕捉。電影中對動植物及食材色彩鮮度、濕度和溫度的敏銳感知及高度還原(電影中自然動植物及食物的特寫鏡頭甚至比人物更多),以及對於親手製作食物的強調,正是要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與放縱的同時,諷刺都市生活紛繁的慾望。

《森之廚房》在南韓上映後大多被視為「療癒」(힐링,Healing的韓文音譯)之作。生活在鄉野空間越見稀罕的香港,或許是時候暫時從紛繁的都市抽身,遁入影院,讓靈魂好好吃一頓103分鐘的韓國菜,靜下心來,好好觀影,好好「Heal靈」。

【無形.Comfort Food】 「我的理想是平靜的生活」——筆訪杜杜《飲食魔幻錄》《甜美的悠閒》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