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28歲。
地點是藝術之都,法國巴黎,在兩次大戰之間,不少文學藝術思潮百花怒放,當中名堂最響當數達達主義(Dadaism)。1919年,布勒東與蘇波、阿拉貢創辦《文學》雜誌,隨著布勒東與達達思想愈走愈近,《文學》也成為達達主義的刊物,然而,這位曾經慷慨激昂地朗讀《1918年達達宣言》的詩人,卻在1922年與達達主義創始人查拉發生分歧,最終令他決定另起爐灶。
1921年,布勒東曾希望為戰後紛陳的新思想召開巴黎大會,目的是「比較各種新的價值,從中得出最有意義的東西」,他提出兩個問題——「一、所謂現代思想是否一直存在?二、在所謂現代的物品中,高筒大禮帽是否比火車頭更現代?」可是當他邀請查拉出席會議時卻遭到回絕,查拉在信中如是說︰「我認為,目前死氣沉沉的局勢正是各種流派糅合在一起的結果,是各種風格雜亂地混同在一起的結果,也是由團體代替個人的結果。這種局勢比反對意見還要危險。」這件事最終令到布勒東與查拉分道揚鑣。
那是超現實主義掘起的前兆,在它真正成形之前,布勒東與他一眾伙伴進行了一連串實驗,並將其定命為「模糊運動」,試圖將達達精神與新思想糅合起來。在幾場催眠(幾近通靈)實驗中,他們將超現實主義延伸至心理活動之中,以自動書寫、夢境描述、睡眠寫作等操作來呈現潛意識的狀態,為超現實主義打下基礎。超現實主義誓必掀起一場革命,而此刻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於是在28歲那年,布勒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
「超現實主義是純粹心靈之無意識行為(pure psychic automatism),旨在通過它用口語或文學表現思想的真正功能。」這是布勒東在宣言中對超現實主義提出的定義。無意識行為(automatism)及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路徑,超現實主義者透過這兩種方式得以擺脫理性、道德以至美學的規限,最終達至想像力的解放。
超現實主義原是一場文學、政治與哲學的運動,儘管後來視覺藝術在這場運動中進佔核心位置。達達主義,以至由它衍生出來的超現實主義,同樣講究遊戲性與實驗性,然而,達達從一而終地反抗秩序(由上述查拉之言可見一斑),超現實主義卻跌落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悖論之中——超現實主義一邊主張打破規條、解放想像力,然而,發起人布勒東卻要求超現實主義的一眾信徒遵守他定下的規則。
布勒東從這裡開始展露出他的獨裁本性。這也是他為後人詬病之處。他要求在他組織裡的作家、藝術家必須受他控制——「超現實主義組織成員必須拋開個人意志,接受集體行動;他們只能在超現實主義展中展出作品,禁止參與一般活動。」若這些規條被人忽視或觸犯,他則會召開會議,將該位「犯禁」的藝術家開除,還要求在座的所有成員簽署文件表示贊同,若然不簽,也即時開除。被他開除過的藝術家中,達利與畢卡索也榜上有名。
這位小獨裁者,既傲慢、小器又矛盾,甚至連他的追隨者也不喜歡他,可是他卻是支撐超現實主義的一名重要推手。事實毋庸置疑,卻又叫人無奈。
1924年,布勒東,28歲,距離《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發表,尚有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