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鬪》的魅力

影評 | by  蕭雲 | 2022-01-25

「只要你們肯尊稱一聲天皇,我就陪你們佔領安田講堂。」

5



1.



導演似乎太想打圓場,以情操蓋過分歧,硬要詮釋雙方異少同多,形容兩造都「反美愛國」。



雙方固然都反美:全共鬪反對美國鎮壓全球各地的共產革命;三島由紀夫不屑戰後日本淪為美國附庸。但反美背後所爭取的是全然不同的共同體:全共鬪追求的是類似巴黎公社的社會聯合,擺脫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解放區」(註:當年日本學運會將其領地稱為「解放區」,相當於香港學運的「佔領區」和「自治區」);三島由紀夫捍衛的是「萬世一系」的日本民族。


討論何謂「自然」的時候,三島由紀夫辛辣地譏刺全共鬪︰警察大有可能是來自低下階層的農民子弟,其手上的警棍都來自農村樹林,所以當警察用警棍打你們時,你們就會感受到何謂「自然」。

三島用相當黑格爾的攻勢批判全共鬪……現實就是自然。你們手上的煙都來自「解放區」外萬惡的資本主義;你們心底裡清楚「解放區」無法持久自足,唯有民族國家才能長存。

然而全共鬪的芥正彥也不遑多讓,毫不留情反駁三島:你我都是藝術家,你也相信文字可以說服大家實現尊王攘夷,同樣不合時宜。

面對全共鬪多番打斷,三島由紀夫幾乎從不搶白,一再主動遞咪讓人家先說;面對難以招架的詰難,三島也一概直認不諱,風度和坦然令人折服,全共鬪的主持情不自禁敬稱他為「老師」。

雙方的惺惺相惜不在政見,而是同懷不可實現的理想主義。

3

延伸閱讀︰熱情、尊重與文字的重要——《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文︰駱頴佳)


2.

三島由紀夫在辯論中有點刻意逞才,展示自己熟悉沙特,好讓自己在一眾左翼面前不落下風。然而他亦揚言討厭沙特,並非無的放矢。

反共的三島顯然不齒沙特迴護蘇聯。沙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滿當年唯一拿過諾獎的蘇聯作家是巴斯特納克,他遭蘇聯迫害,代表作《齊瓦哥醫生》被禁。當年沙特的自是被後世視為污點。

另一方面三島亦迥別於沙特的孤介。沙特很警惕主體與他者接觸後,雙方都要在對方的目光下生存,因而有喪失自我的風險,今人常說的「物化女性」即源於此。

然而德國哲學則強調人都有承認的需要,而承認必須是相互而非單向的。費希特的解釋就是「如果雙方不相互承認,就沒有一方會承認對方」。互相承認能建立平等的關係,雙方既不落入自我中心,也能夠保存自我。

儘管有左翼學生鬧場說「我們叫三島由紀夫過來就是要揍他的」,但去到台上他其實是針對芥正彥的理論太玄,失於蹈空,所以不耐煩。

這場交鋒就像「親愛的敵人」,雙方彼此承認,承認對方是相埒的對手,值得像武士般公平決鬥,直到你死我亡。儘管全共鬪乘著主場之利,對單刀赴會的三島不免盛氣凌人,但沒有以眾暴寡,他們的武力本來只針對恃強凌弱,不肯認錯的政權。可惜面對無可奈何的世界,他們最後失去了分寸。

1

3.

導演發掘這場對決的歷史意義,三島由紀夫在台上暗示不會落後於左翼,自己也會奮起抗爭,一旦失敗將自行了斷。

可是無論學生還是導演,似乎都難以理解三島為何突兀地提到年輕時曾覲見裕仁天皇——向左翼學生憶述這件往事,只會討打絕非自炫,真情流露的背後是觸景傷情。

在昭和年代,只有最出色的學生,最頂尖的精英才有資格面聖。若果三島由紀夫身體好些,不是進入東大法學部而是軍部,他獲得的賞賜就不是銀錶,而是軍人最大的榮耀——御賜軍刀。

那些優秀的年輕人,後來都在東南亞某座小島、某艘戰艦面對絕望的山窮水盡,先叩頭向天皇謝恩,再用御賜軍刀切腹。

那些年輕人都死了,而他卻活下來。隔著螢幕都感到三島由紀夫對年輕人的同理心︰無論對錯,真誠信奉理想的人都會委於荒草。

電影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他對滿場年輕人說,只要你們願意奉天皇名號,我立即陪你們赴湯蹈火,一起去佔領安田講堂。

他是認真的,可惜年輕人不明瞭,反而捉字蝨回應他的誠意,謂對答之間他們都已言及天皇,是否可以並肩作戰。然而三島的意思當然不止說說,而是要真心肯定天皇,所以他答要假以時日才知道答案。

最後的勝出者當然是三島由紀夫。儘管芥正彥和小熊英二都或明或晦地點出,三島一生行事不無向公眾表演。但他沒有僅僅去說,而是化身為小說,自我實現《金閣寺》的壯麗終篇。

無數左翼右翼都無法為理想殉道,唯有他說到做到。


rose
細江英公的名作〈薔薇刑〉,一系列照片捕捉三島由紀夫犀利眼神和健美胴體,由蕭雲攝於 JCCAC 展覽。


* * *

參考文獻

阿克塞爾・霍耐特《承認︰一部歐洲觀念史》


(原文刊於作者 Facebook,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