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的文學成就及影響力,跨地域亦跨文化,繼《我城》德譯獲獎後,近日美國漢學家Jennifer Feeley(費正華)英譯了西西於199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Mourning a Breast),譯本由美國著名期刊《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旋即引來外國作家注意,並撰寫書評,繼續回應西西的偉大文字。
在《哀悼乳房》裡,西西以半自傳的方式,敘述她從發現罹患乳癌到切除、藥物治療的過程。在等待手術的同時,她比較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的三個譯本,由此反思翻譯的本質。書中以敘事文、說明文、新詩等不同文體,詳細記錄個人對生命的掙扎和期許,此書在西西的寫作生涯和香港文學界中有著獨特的意義。
在過往《字花》的訪問中,Jennifer Feeley曾談及翻譯《哀悼乳房》原因。她認為《哀悼乳房》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當中的題材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意義,更是最早探討乳癌議題的中文著作之一,可惜目前只有部分內容被翻譯成英文。《哀悼乳房》更連結到她的生命經驗,
其祖母在四十多歲時不幸罹患乳癌而離世,令她成年後時常擔心自己患病,在做檢查的那段焦慮和不確定的時間裡,她想起西西的作品,內心就感到安定。「我知道如果我接到的是壞消息,西西(她本人以及她的作品)都會陪我一起走過去。那時候我便發現翻譯這本書的重要性,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每一個受乳癌及任何癌症影響的生命。」
出版得到外界迴響後,Jennifer Feeley在社交平台表示:「我深深希望西西還在我們身邊,能看到她的作品如何在英語世界裡與新一代讀者產生共鳴。」
美國作家Susan Blumberg-Kason也聯想起自己曾患乳癌的祖母,並指出:「(其他作品)通常以年輕女性生活的劇變為中心,因為她們為了照顧自己的健康,必須把母親和妻子的角色放在一邊。西西卻有所不同,因為她沒有結婚,也沒有生孩子,她必須獨自完成診斷、乳房切除和治療的過程。《哀悼乳房》是一個發人深省而又振奮人心的故事。」
加拿大作家Lydia Kwa形容《哀悼乳房》是一部堅毅而不感傷的作品,但也充滿了許多溫柔動人的時刻,她推斷西西有雙重動機:「一是為了對抗談論疾病的文化禁忌;二是想激勵癌症倖存者,也好讓其他人降低患癌風險。身為知識分子和女性主義者,西西相信揭露的重要性,它是羞恥和秘密的解藥,也是治癒的必要條件。」她表示透過《哀悼乳房》,「感覺自己好像有機會與西西建立親密的聯繫。她博學而活潑,不僅深入探討和研究各個時期、各種文化的藝術與文學,而且對人也充滿極大的好奇和興趣。」
《出版者周刊》則評西西平實的筆調和深入的分析令人賞心悅目,更指出在西西的筆下,「翻譯的行為成為醫生工作的隱喻,儘管醫生是解讀身體信號的專家,但他們對於診斷和治療方案的結論往往不盡相同。這些見解啟發了西西對自身身體的誤讀,以及對不同治療方式的考量。」
何福仁在「虛詞」最近一次的訪問中提到,西西向來對翻譯愛理不理,尊重翻譯,但不願意浪費時間,直至遇到Jennifer Feeley,才開展了真誠的合作。Jennifer Feeley與西西建立出深厚的友誼,西西曾準確猜中她最喜歡的香港商店,並送她一對魚形耳環作為禮物。
Jennifer Feeley對於將香港文學推廣到國際舞台作出了重大貢獻,她曾翻譯梁秉鈞、黃怡、梁莉姿、劉綺華等作品,尤其是她對西西作品的英譯工作最為人熟知,如英譯西西詩集《不是文字》(Not Written Words)獲得2017年美國Lucien Stryk Asian Translation Prize,以及《動物嘉年華》(Carnival of Animals),近年更著手翻譯《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