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雞、白米及其他︰《地下情》的先鋒目光

影評 | by  曾肇弘 | 2019-01-03

love unto waste

《地下情》劇照。


電影愈看得多,往往忘了某部電影是在哪裡看,有時甚至連有沒有看過也不很確定。不過,不知何故,我到今天仍十分記得第一次看關錦鵬的《地下情》(1986),是大學時在陸佑堂的課室裡。那時我剛開始喜歡看電影,某天在報告板上留意到比較文學系有個小型放映會,因為之前未聽過這部電影,在好奇心驅使下便去看了。記憶中觀眾只有寥寥數人,放映後,我糊裡糊塗走出課室,不斷問自己︰為甚麼劇本要安排蔡琴突然被殺?為何電影要在垂死的周潤發與梁朝偉的一段對談中結束?雖然腦海中浮起許多問號,但我很喜歡電影的調子和慧黠的對白,跟主流的港產片很不一樣。回家後,我還不自量力寫了篇影評,投稿到影評網站。


很多年後,《地下情》有次在大銀幕重映,我把握機會重看了一遍,彷彿明白多一點。身邊的朋友嫌此片矯情,我倒認為是關錦鵬被忽略的佳作。不過,關錦鵬說電影大致是跟著邱剛健的劇本去拍,而邱剛健生前接受訪問,也自言《地下情》是他最滿意的編劇作品。最近《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出版,當中收入了《地下情》的分場、初稿與完整劇本。按片頭編劇一欄,此片是由黎傑與邱戴安平(邱剛健化名)合編。關錦鵬憶述當年他們三人討論完劇情後,由黎傑負責撰寫初稿,拍攝時則靠邱剛健前一天「飛紙仔」給他。現在將初稿與電影劇本比較,兩者確實有頗多出入,好像不少有關飲食的精彩橋段,並不見於劇本初稿,卻出現在電影裡,值得細談。


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_封面500

《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封面。(圖片︰三聯書店)


要數《地下情》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很多人都會提到趙淑玲(蔡琴飾)在家中炮製豬肚雞,給好友廖玉屏(金燕玲飾)慶祝生日。據說邱剛健首任太太善於廚藝,看來邱也深受影響,這場戲趙淑玲的對白,幾乎鉅細無遺地示範豬肚雞的烹調過程,有心人大可抄錄下來照辦煮碗︰「我先用鹽洗一遍,再用鷹粟粉洗一遍,然後再用鹽洗一遍,然後再用鷹粟粉洗一遍,豬肚呀就不會有臭味。」「這個豬肚裡面有一層黏膜,要用刀子把它刮乾淨,不然也是會有臭味的。如果刮不乾淨的話,可以用熱水燙一燙,再刮!」「好了,現在我要把整隻雞都塞到豬肚裡面去。」「我媽媽都用線縫,我比較懶,用牙籤。」


豬肚雞最花工夫和時間就是清洗豬肚,今天人們貪方便可以在凍肉店購買急凍豬肚,只要解凍後汆水便可。電影沒說的是,當豬肚雞下鍋烹調時,通常要下胡椒粒,一是為了辟除豬肚異味,二來亦惹味一點,有的甚至會加入黨參、北芪等藥材,那就更加滋補。


其實,豬肚雞這道趙淑玲的家傳菜式,是客家的傳統湯水。後來電影拍到趙淑玲的家鄉新竹內灣,那裡正是台灣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她跑來香港唱歌,跟同樣來自台灣的廖玉屏同居,又是另一重客居身份。


當然,邱剛健選擇寫豬肚雞,而不是別的菜式,自然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所在。那一幕,趙淑玲在廚房忙得團團轉,阮貝兒(溫碧霞飾)與張樹海(梁朝偉飾)這對小戀人在旁觀,廖玉屏則多次來回客廳與廚房,展示新買的名牌時裝。在一片歡快的氣氛下,冷不防阮貝兒趁其他人走開時,以其一貫冷冷的聲調,問趙淑玲有沒有墮胎,淑玲馬上收起了笑容,不置可否。接著的晚飯上,蔡琴剖開浮在湯中的豬肚,豬肚雞的隱喻可謂呼之欲出(這道菜的另一個名字,正是叫「鳳凰投胎」)。而鏡頭不時出現豬肚的特寫,除了刻意令人噁心不安,也有不祥之兆。這一晚瘋狂過後,趙淑玲在家中遇害,驗屍時證實她的子宮有被刮過的痕跡。之後廖玉屏搭上張樹海,懷有他的骨肉,結果要在台灣把胎兒打掉。


《地下情》另一樣富象徵意義的食物是白米。張樹海從加拿大輟學回來,在父親西環的米舖當個掛名經理,對白米的價格和種類,卻遠不及在米舖打工的女孩鍾錦裳(周秀蘭飾)清楚。張的父母昔日在米堆做愛而有了他,父親說起初有意給他取名「米生」。後來,張樹海深夜帶阮貝兒回米舖,欲有樣學樣在米堆玉成好事,結果還是挽回不了瀕臨破碎的感情。事後阮貝兒承認在米堆那一晚好像愛上他,甚至有衝動為他生孩子,但實情只不過是怕被白米淹死。時代不同了,上一代白米催生小生命,並建立了家庭,相比之下,新一代每個人都只愛自己。當張樹海割開米袋,讓白米從高處傾瀉而下,展現的是生命與感情的虛耗,對阮貝兒而言,甚至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地下情》所流露的蒼涼,正是源於人與人之間的麻木和冷漠,以為能互相取暖,到頭來卻只是在對方心裡「滴鏹水」。片首酒廊慶生與台灣鄉間筵席兩場戲裡,張樹海都是旁若無人興奮地飲酒、猜枚,冷落身邊的女伴(前者是鍾錦裳,後者是阮貝兒與廖玉屏)。還有藍探長(周潤發飾)幾乎家徒四壁的客廳,擺放了一部前妻留下的大型freezer,昔日用來放滿他喜愛吃的牛排,如今卻變得空空如也。孤獨的他請眾人上來飲啤酒,說是要悼念自己……今天手機與網絡流行,彼此聯繫看似密切,卻是更加疏離。因此,邱剛健細膩敏感的筆觸,隨著時間過去,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愈發顯出其作為先鋒的眼光。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曾肇弘

文化評論人,無可救藥的戀舊癖。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

西藏雜記

字遊行 | by 口魚 | 2024-12-28

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4-12-27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