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重回理性,感覺可惜

影評 | by  逸文 | 2022-12-20

只看《她說》的電影標題,不難令人聯想起近年已漸變質的 #MeToo 運動,由最初運動鼓勵受害者挺身而出,訴說自己經歷;到現在包辦網絡公審,無證無據就迅速入罪。


畢竟不少性侵經歷都沒有旁觀者,變得死無對證。在政治正確風潮下,盲目聽從「她說」,甚至作為社會性謀殺他人的憑據,顯然矯枉過正。但這部《她說》回到原點,讓人看到運動初期的另一種極端——社會對女性的蔑視,並刻劃出當初大家仍然謹慎、理性的一面。


改編自同名傳記,德國導演 Maria Schrader 描述 Jodi Kantor 和 Megan Twohey —— 兩位《紐約時報》記者,揭發Miramax 老闆 Harvey Weinstein 橫跨二十年的性侵事件。荷里活片商出產一部荷里活醜聞為題的電影,可算是莫大諷刺,而導演也沒有用糖衣包裝事件,反而走向另一極端:以最寫實的手法,百分百呈現整個偵查過程。求真風格別樹一幟,但執行時粗枝大葉,成品可曉之以理,卻未動之以情。


細看碎片優秀 整體觀感散亂


電影開場很快就將觀眾引入新聞業那急得喘不過氣的節奏,展示《紐約時報》在特朗普當選後內部一片混亂、軍心散渙的狀況,同時將觀眾置於「輸了場仗」的絕望氛圍。


一片愁雲慘霧下, Megan(Carey Mulligan飾)和 Jodi(Zoe Kazan飾)隨即聯手開展新的偵查式報導,今次對抗家財萬貫、呼風喚雨的 Weinstein。但受制於保密協議和傳媒操守,二人即使得知真相卻苦無證據,無法將 Weinstein 惡行公諸於世。望着每條線索都引至掘頭路,觀眾確實感到記者的無力感。


然而,結局過於倉促,受訪者和 Mirmax 員工突然回心轉意,認可資料來源。如斯鋪排不足令結局說服力欠奉,未能解決一路以來累積的無力感。


諷剌的是,結局的問題貫穿全劇。


《她說》為忠實地呈現記者的偵查過程,將不少記者繁瑣無趣的工作都納入劇本,結構無可避免重覆,兩位主角陷入「開會、訪問、再開會」的循環。


如果內容爆炸性十足,戲劇張力高,重覆得來也可以很精彩。例如 Jodi 查到 Weinstein 侵犯 Ambra Gutierrez 時,鏡頭影着空無一人的酒店房間,背景播放當時錄音,戲院迴盪 Weinstein 一系列荒唐霸道的要求,表達手法簡潔有力。


可惜同樣劇情之後複製了三次,難免令觀眾感到沉悶。那三名受訪者性格各異,但遭遇與 Gutierrez 一樣,即使演員們表現卓越,能演繹出受害者那不岔和恐懼的矛盾心情,但三者串連一起時使劇情原地踏步。


尤其觀眾一早在第一單案中就得知 Weinstein 的作案套路和事後安排,導演沒留下重大懸念,使兩位主角真正面對的困難,非尋真相,而是找證據。即是整個迷團已經一早解開,大家只是看着主角執拾地上的線頭,將其整理成一篇報導,這樣鋪排確實更貼近真相,但劇力銳減是不爭事實,難以牽動觀眾情緒。


但是從記者視覺出發、以寫實為基調的電影,是否就必然無趣?1976年以「水門案」為藍本的《驚天大陰謀》可以說是記者主題電影的教科書,它亦有着「開會、訪問、再開會」的結構,這點與《她說》大分接近,但《驚》優秀之處,在於每個受訪者透露的訊息不同,案件間相互關連,又有層遞感,將一宗入室案慢慢演變成共和黨的滲透事件,偵查過程由下至上的縱向發展;相較下,《她說》主要描述受害人數增加,偵查過程只有橫向延伸。


此外,《驚》能夠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訪問中,營造劇情張力,因為兩位主角記者用各種方式盤問受訪者,剛柔並濟,互相試探;但《她說》中 Jodi 和 Megan 大多數時間在訪問中身為聆聽者,只有受訪者單向輸出,二人感覺被動,未能突出個人性格。


其實劇中偶爾都有交鋒場景,如 Megan 兩度訪問 Weinstein 律師 Lanny Davis (Peter Friedman 飾),他們的互動甚有火花,貌似從容不迫的 Lanny 實際如履薄冰,處處隱藏着 Weinstein 的不是。Megan 洞悉他受軟不受硬,以幽默的態度,慢慢誘導 Lanny,可見 Megan 能屈能申。


之於 Jodi 和 Megan 的角色建立,導演選擇以二人均為母親作切入點。受害者訴說著年輕時受性侵的可怕遭遇,激發兩個記者想保護下一代的母性本能;另外,昔日受傷的女孩現已成人母,「母親」的身份連結了受害者和兩位記者。正如 Jodi 說,只有全部受害女性連成一線,她們才願意發聲,而母愛正正鼓勵二人咬緊牙關,也鼓勵受害者正視恐懼。


可惜的是,以上篇幅甚少,唯一亮點是 Jodi 與女兒間的真摯互動,演員 Zoe 演繹對女兒的愛含蓄又不失温度,簡單兩三句對白就活現母女間的感情,如果有更多發揮空間,觀眾必更能投入主角的處境。


藝術與事實的失衡 題材比電影更精彩


如此批評《她說》看似過份苛刻,始終它基於真實事件,改編時自然有其限制,受訪者內容類同亦無所避免。但《她說》以劇情片自居,比起一板一眼地陳述事實,理應有更流暢的表達方式,和更高藝術價值。若以一套 Netflix 紀錄片的標準評價《她說》,它表現卓越,但以鑑賞劇情片標準而言,只能說導演太過貪心,將過多細節囊括其中,作繭自縛,最終犧牲了角色塑造和劇情鋪排。


更可況,不少畫面枯燥乏味,有種 Netflix 紀錄片的質感——大量無意義的罐頭鏡頭、同一角度拍攝的辦公室狀況、主角在不同街道上走來走去等等。一套好的電影不代表要有花巧的鏡頭技巧,但屢屢用一式一樣鐘頭作間場,就顯得有點懶惰。單單開首十五分鐘,最少有三次紐約時報大樓的罐頭鏡頭作間場;每次想強調主角費盡心神,就影着她們在辦公室埋頭打字,再度反映導演藝術性欠奉。


當然,觀賞電影最後都是用心感受。再多技法上不足,只要打動到觀眾,就是套稱職的電影。聽完一個個受害人的故事,我也為此憤怒,但那種是義憤,是得知不公義後大腦的自然反應。若單純播放新聞片段,任何人都可感到那種義憤。所以這部電影的訊息極具意義,卻沒有真正「打動」到我。如你完全不知道 Weinstein 醜聞,或想體驗當今傳媒的工作生態,絕對值得入場。但《她說》帶來的遺憾比亮點多,表現只算中規中矩。


延伸閱讀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