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的演算法向我推薦鄭欣宜的〈先哭為敬〉時,我知道1997確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久遠得足以讓許美靜的〈傾城〉有了更悲傷的註腳。
去年黃偉文在IG公開〈傾城〉原版歌詞手稿(註1),補回當年被刪去的開首兩段,於是我們都確定歌詞裏的城市是受到外力輾壓而傾覆的,城中人身不由己卻不敢承認:「沒人願說:『我想歸去』/我看你跟我都心虛」。〈傾城〉裏城市盛衰乃戀情的具體呈現,敘事者的愛情卻又是城市命運的象徵。「煙花會謝/笙歌會停」既隱喻戀情走到尾聲,也指向她所熟悉的城市即將陷落,因此即使有「浮華盛世作分手佈景」,在敘事者眼中盛世的瓊樓玉宇也「倒了陣形」,不知還能屹立多久,只待「璀璨燈火隱進廢墟」。一切尚未發生,末日正在倒數,「共你已再沒破曉」預言的不僅是戀情,更是我們所熟知的城市。
或者可以這麼說:1997年推出的〈傾城〉充滿未來式的憂懼,這些預言到了2021年的〈先哭為敬〉以變形的方式一一應驗,成為現在完成式。
〈先哭為敬〉那雙哭乾的眼睛,大概便是〈傾城〉裏幽幽凝視城市的紅眼睛。「先哭為敬」當然脫胎自「先飲為敬」,而會說「先飲為敬」的敬酒場合,偏偏最不能忍受掃興的淚水。由〈傾城〉到〈先哭為敬〉,高樓似乎沒有如預言般倒塌,然而敘事者知道城市虛有其表,她所認識的美好時光早已消逝,因此並不買帳,在歌舞昇平的盛世流下不合時宜的淚水悼念。〈先哭為敬〉歌詞穿插着一連串反問句:「縱是以眼淚作結/誰認過命」、「到站二人又如何切割」,還有「誰要用嘆息沾污尾聲」。反問斬釘截鐵、滴水不漏,筆鋒一轉結論卻原來是「以我沾濕的眼睛/對美好光景致敬」。(不嘆息但流淚,到底有沒有比較好呢。)當然哭泣不一定代表軟弱,卻至少是觥籌交錯下的一道罅隙,流露表象之下的真實情感。
現在完成式是甚麼呢,事情在過去某個無從錨定的時間開始,影響至今縈繞不去。
〈先哭為敬〉有一個來來回回每段出現的結構:黃金時代已經逝去,但回憶閃閃發亮,我們因此可以在記憶中提取溫暖,度過艱難的當下。「携手看晚燈那感覺/教以後都振作」因此「往事發亮/潤澤了乾涸」,正如從「若分享過溫馨/定格在最滿足的表情」推論到「誰要用嘆息沾污尾聲」。傳統的今昔對比通常指示其中一方的缺失,〈先哭為敬〉的螺旋上升在於指出往昔其實包含在當下之中,是對抗現實寒冬的燃料。歌詞情節看似沒有推進,迴圈一般打轉,但這也反映〈先哭為敬〉與〈傾城〉的分別在於,前者的城市傾覆並不代表故事終結,城中的人並不認命,懷抱着溫暖的記憶,直到此刻成為過去。
註1:https://www.instagram.com/p/B_kUx5VFP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