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侏羅紀.英華二百】誰消費了英華

教育侏羅紀 | by  黃顯鈞 | 2018-12-26

【編按︰英華書院200周年校慶後,校友兼藝術家王天仁曾撰文抒述感受,在校生黃顯鈞受王天仁文章〈「甚麼我們欣賞?」〉啟發,亦撰文回應,直陳校慶背後幾項荒謬之處。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擬。】


隨著Morrison Concert的完結,英華書院創校200年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式宣告結束,我也趁這個機會在這裡發表一下個人意見。我不認為英華是一間不好的學校,然而這次皕載慶祝活動卻實在有多項荒謬之處。

校慶作風鋪張 奢談「實而不華」
創校200年,毫無疑問確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但難道這樣就可以忘卻英華「實而不華,卓而不傲」的核心價值了嗎?

從牛津道年代甚至是弼街年代開始,英華仔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樸實無華,這點在我就讀英華時親身感覺到。但是,自從學校開始籌備創校200年的慶祝活動,似乎這種精神正在逐漸消逝——摒除平日校內的高調宣傳不說,對外也是作風鋪張,例如早前的柬埔寨義工服務團,本來這是一項義舉,而宣揚義工服務精神也無不妥,但學校的宣傳重心卻在於學校貢獻何其大;又例如《天地人》的拍攝,本來邀請許冠傑為母校創作歌曲及回校拍攝MV並無不妥,但真的需要鋪天蓋地的宣傳嗎?

更可笑的是,幾天前校長還特地在聖誕崇拜之後提醒我們不要遺忘「實而不華,卓而不傲」,我心中不禁暗忖:首先將這種精神拋諸腦後的究竟是誰?

學生淪為展品 誰消費誰的價值?
「你們不要忘記,你們現在消費的是學校的名字!」有一次校長訓話時曾經這麼說。這句話聲聲入耳,到現在仍徘徊在我腦海中。

學生消費學校的名字?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也許,我們穿著英華的校服,帶著英華的校名,別人對我們的印象的確會好一點,但我不認同這就是所謂的「消費」。加上,英華的名聲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建好,而是靠著每一代英華人苦心經營而來,當然也包括我們這些在校生,試問這又何以稱得上是消費?

另一位教職員在歷史展覽的開幕典禮上曾提醒我們:「嘉賓在看展品,也在看你們……你們也是英華的展品。」這樣的比喻可能有欠恰當,但其意思不無道理。不論校友在外面有多成功,但真正最能代表學校、最容易帶給其他人對於這所學校的感覺與印象的,還是一眾在校生。

教職員疲於奔命 誰來保障教學質素?
一所學校的意義在於甚麼?在於如何教育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格的人,並且授予知識,以便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樑,為社會做出貢獻。由此,學校應該將心力集中在教育方面。

正如上文提到,創校200年的活動宣傳鋪天蓋地,在各大報章不時也能看到有關報導,有一日的《明報》甚至能看見彩色的A2廣告。另一方面,學校藉著創校200年的時機舉辦了大大小小的活動,也出版了大量紀念品,從開學到現在教職員與同學們也無片刻喘息。花費這麼多的心神在這些方面,何不多花點心思提升教學質素與設施?加上,不論老師或是學生皆因為校慶活動而身心俱疲,這對於知識的傳授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影響。

校長曾寄語學生,在追求個人卓越的同時,要懂得回饋社會,做一個僕人領袖。然而,先達己而後達人,如果未能裝備自己,又如何當一個領袖呢?

獻媚從俗敗風骨 往日崎嶇還記否?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200年前,校祖馬禮遜牧師不顧清政府反對,冒著生命危險來華傳道,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成功創立了英華書院,一直屹立至今。時至今日,「艱險我奮進」的精神是否仍在呢?

眼見各項活動邀請的嘉賓,從以往的校友及各界別人士,漸漸變成愈來愈多政府官員,我不禁感到一陣唏噓。我唏噓的是這所學校失去了以往從一而終的堅持,更失去了以往不從流俗的風骨。固然,我並不是對達官貴人有甚麼偏見,只是學校三番四次找一些政府高官為座上客,背後又有何心思呢?我想只有學校自己才有答案。

對於校政,我作為一個學生固然無權過問;更何況,對一個快將離開學校應考DSE的中六學生,學校會變得如何似乎已不太重要。只是,在這所青年之家度過了12個寒暑,我對學校難免會「日久生情」,看見這樣的事,實在難以無動於衷。

你說我的意見代表甚麼?沒有甚麼,就是一個英華中六學生,僅此而已。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周處除三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5

堂郎

小說 | by 李俊豪 | 2024-04-05

一個清明,和無數個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4-03

臺灣現代攝影之父張照堂離世 享壽8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3

以後

散文 | by 黃戈 | 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