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游靜《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自序

書序 | by  游靜 | 2024-05-31

本書以電影歷史切入,重溯香港上世紀三十至九十年代的文化脈絡,希望藉著重構香港電影中文化政治的史觀,對昨日與今日的香港,提供不一樣的理解。


全書維度橫跨七十年,企圖更有系統地審視香港電影作為上世紀文化生產的重要場域,剖析不同時代階段、電影類型、不同政治背景影人的承傳與參與,並非以整合式、誇言全局的全視點出發,而是選擇以顯微鏡下的歷史碎片拼湊出,一幅幅多元豐富,既有矛盾糾結也有傳承演化的香港電影圖像,綜述並解讀每一幅的當代政治意涵及之間的關係,從而體味今天華語以致全球流行文化,如何依舊從這份龐大深厚的歷史遺產中取經。本書以文化歷史為經,以論述分析為緯。為避免概論式流於虛泛的敘述,本書著重具體案例細讀,及案例與案例之間的承傳、變異關係,組成的論述與對話。案例涵蓋同時代、跨時代或跨地域不同電影文本之間的對照、文學與電影改編之間的對話,同時不忘討論影星與導演作為電影「作者」的貢獻、電影公司的理念與出品的時代意義,及一些持久的類型電影淵源。書中以不同時期具代表性的實例,粵語、國語片兼論,從而顯現香港電影的多元豐富面向,讓不同種類的資料構成的敘事顯得更具體生動,展現切入與解讀電影歷史的諸種方法、不同方法的組合與相互補足的可能。透過進一步深思香港過去耳熟能詳的電影、人名、文化歷史及其構成,也許能夠加深了解這城走過來的步履,及如何走到今天的過程。


我生於六十年代香港,是戰後的第二或第三代,成長的資源遠比家中姊姊或哥哥充裕。整個童年都在公共屋邨渡過,並沒有體驗過父母來港初期住在山邊木屋與板間房的生活。至母親去世前幾年,透過與她斷斷續續的訪談,才發現家人盡經歷過《一板之隔》(一九五二,朱石麟)、《危樓春曉》(一九五三,李鐵)、《木屋沙甸魚》(一九六五,黃鶴聲)中的場景。從中國大陸隻身逃來,熬過最艱難的十多年難民期,他們心中的倖存與危機感,伴隨他們一生。在朝不保夕的環境下求存,並沒有紀錄生活的餘暇與心情,但我父親在抽屜最角落處一直埋藏著一部沉甸甸的照相機,那個黑色皮囊大概包裹著他們在廣州黃金時代的記憶。


電影成為重新認識我出生前的家、我出生前的香港的最重要路徑。據母親憶述,父母在四十年代廣州拍拖時,看的都是國語片。難怪童年僅有幾次看電影的記憶,都是被母親帶去看《蘇小小》(一九六二,李晨風)及《梁山伯與祝英台》(一九六三,李翰祥)等國語片。應該是一個字都聽不懂,但四十多年後,仍然記得銀幕上白茵與江南風光相互映照、凌波與樂蒂服裝相襯的顏色,與母親從戲院內哭到戲院外,半天總是眼眨淚光的無言。看電影是我與她難得獨處的時光,也是她與自己獨處的時光。疑似共同分享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用說破。這便是電影。


童年時模仿黑白電視上的女殺手與黑玫瑰,肯定是我最早的性別教育。戲院放《唐山大兄》(一九七一,羅維、吳家驤)與《精武門》(一九七二,羅維)久不下片,父母在家有事要辦,給哥哥一手零錢,遣散他帶我去看。只覺得李小龍真笨,可見我自小便對肌肉男沒好感。初中時迷上的《長腿姊姊》(一九六,唐煌)、《星星月亮太陽》(一九六一,易文)等,給予最及時的民族意識培訓,想像一個終於脫離苦難期的現代中國。


所以我這一代完全是冷戰的產物。殖民地給現代華人提供了避秦之地。母親以左右兩方建構的前現代中國憶悼她的過去。我被推進殖民地教育機器,迅速學習看外語片;姊姊拍拖看占士邦(台譯:龐德)帶上我,反正有男的買單。至我賺到自己的零用錢,就一頭栽進歐日藝術電影堆中。抬頭,新浪潮導演出道了,他們的美學與風格,中介的歐美日電影教育,也在書寫我。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集體宣言寫在屏幕上,我們對於這時代,有話要說;七十年代流行的功夫與風月,不足以表達這社會,不足以表達「我」。


八十年代後期,從港大畢業,應金炳興之邀,為香港《電影雙周刊》出任執行編輯,後接任總編輯。當時新浪潮氣勢已過,但影響還在。現在回看,如果不是新浪潮,我大概不會視出國念電影為當時唯一志願。後來在倫敦大學攻博,論文選擇以唐書璇為題,大概也跟十年前的《電影雙周刊》經驗有關。出國前在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部負責文宣工作,與電影部主管黃愛玲朝夕相對,孕育了往後三十年,亦師亦友的因緣。


二〇〇二年博士口試剛過,獲愛玲邀稿,參與國泰/電懋專題研究,於是開展了我與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合作。本書中第八章的初稿,是應愛玲策劃《風花雪月李翰祥》(二○○七)專題而作,後來收入甯應斌、何春蕤編《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二○○八)一書中。第一章及第四章的初稿,寫成後的第一位讀者,也是黃愛玲。若非愛玲持續督促、鼓勵,這個橫跨二十年的計劃,不可能長成今日的面貌。自從她去了不再需要書的地方,雷競璇先生饋贈愛玲珍藏的資料,這些一直貼身陪伴我,彷彿她仍在耳邊叮嚀,必須脫離與超越人云亦云,包括過去的我,各種定見與謬誤。


感謝過去十年來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夥伴:郭靜寧、吳君玉、陳彩玉、華哥、傅慧儀、吳若琪,惠賜研究及講座上的支援。本書第二章及第十章初稿曾收錄於香港電影資料館《探索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香港電影》(二二二)及《創意搖籃──德寶的童話》(二)專書中。第三章與第五章中的部分段落,曾於電影資料館出版的《尋存與啟迪:香港早期聲影遺珍》(二一五)、《李萍倩》(二一八)上發表。謝謝上述刊物的所有編輯及校對付出的心血。


書中的大部分內容,為我在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工作時構思;謝謝九年來關照我的陳清僑、墨美姬(Meaghan Morris)、許寶強與羅永生。此書得以定稿,感激近年在台給我家的感覺,各兄弟妹的扶持:吳靜如、司黛蕊(Teri Silvio)、白瑞梅(Amie Parry)、林建廷、宋玉雯、陳祐禎、黃道明。特別感恩如天降甘露般、多年來對我不離不棄的(前)學生與助理們:蕭美芳、洪榮杰陳浩勤、黃誼綝、羅冠杰、鄭晴韻;尤其感謝蕭美芳犧牲一整個暑假,不厭其煩反覆查核斟校書中引述的文字及影像資料;沒她的兩脇插刀,此書面世肯定是綿綿無絕期。


謝謝陳曉婷及蕭淑芳慷慨分享香港圖書館資源;楊小賢在查找電影資料方面一而再的協助。謝謝Raymond Tsang及Tom Cunliffe對第四章英文稿修訂過程中的支持、匿名評審的寶貴意見。謝謝羅卡先生(卡叔)多年前接受我的訪問、上海大學王曉明老師的啟發與提點、劉成漢先生接受我的筆談。書中第三、四、五、六、七、九、十一章,以及全書的重新修訂,為過去三年在台灣與疫情搏鬥下,在病隙及工餘課餘擠出來的成果,在此感謝漢學研究中心及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慷慨提供研究資源,尤其是黃文德、陳相因、葉毅均、歐陽及蔣宜芳小姐的幫忙。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同仁的指正激勵,及《電影研究的方法及議題》、《流動影像中的政治》、《英國殖民現代性》等課上與同學的熱烈討論,為滋養寫作的泉源。


聯經出版公司逸華兄如定海神針般多年來對這計劃的信任、耐心與溫柔的鞭策,叫我不得不擠出吃奶的力,為求有所交代。最後得謝謝本書論及的所有導演及作品,是您們對香港奮不顧身的再現與論述,提供給本書反思歷史、反思來路的條件。給最早帶我看電影,讓我陪哭的母親。感謝Polly的照顧、dnf的同行。


本書中提及的電影,在第一次出現時,除非其他背景資料如電影公司或主要工作人員如編劇等為本書討論對象也會一併列出外,基本上資料格式如下:《片名》(導演,出品年分);引文中提及的電影如資料不全,則儘量在註腳中補遺。礙於篇幅、個人能力與體力,必有疏漏,一切文責自負。一如周星馳的至尊寶執意介入歷史又悟其無法逆轉,或李翰祥至尊寶的處變不驚:「操那,嘎小個」;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游靜

二三,炎夏

台北、香港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游靜

八零年代開始在香港報章雜誌上寫專欄,並發表詩、散文、小說、文化藝術評論等。長期關注性與性別、媒體及再現議題,近年研究香港文化史、民國及中國現代性。電影及錄像作品曾入圍臺灣金馬獎、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展等。專書多種,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兩次獲中文文學創作獎(散文組)、Words Without Borders 國際翻譯詩獎等,並獲邀參加新加坡作家節、臺北詩歌節、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坊等。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獻「給你」的「詩人之血」

評論 | by Cléo | 2024-06-18

張愛玲《第一爐香》的香港去留

評論 | by 冼麗婷 |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