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樹、離開的人。
城市、風景、故事。
此時此刻,說香港事香港情,很容易讓人帶著某種想像或期望。
別誤會,創作團隊沒打算讓你笑或哭。只是給你空間自行發揮,尋找、沉思、想像。
像散文,還是新詩?
《寛容的樹》是楊怡孜首次跟大館的合作,從城市開始,也是很自然的事。大館位處中環,人來人往,滿載歷史的場景。「我在這個城市生活了二十年,希望梳理自己的一些情緒,或者是態度、看法。我覺得每個在這裡生活的人都應該有這個想法吧:香港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大家其實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楊怡孜二十一歲來港定居,曾於香港舞蹈團及城市當代舞蹈團任全職舞者,現為自由工作者。她的第一個香港印象,毫不意外地,是來自流行文化。「在大陸成長的八十、九十年代,港台的流行文化影響很大,就是不停聽著那些歌看著香港的電影。所以這次的創作也從這裡開始,去找一些自己有感覺,和自己有關的原素。當然這個只是出發點,現在的想法可能已經走到很遠。」
三小時的空間
她從那裡走到這裡,然後去找一些從這裡離開的人。「找一些離開的朋友, 讓他們分享一些歌曲,或者是文字,我會儲起來,或是拍一些相片,當我創作的時候, 就會把這些素材翻出來看一下。而『寬容的樹』來自其中的一個影像研究,就是拍一棵樹,好像那棵樹,在哪裡都可以生長 。自從有了這個名字以後,好像就找到了一扇門。」創作的種子最後變成怎樣的一棵樹,暫時還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一起灌溉的,就不只楊怡孜一個。楊怡孜說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創作,很少跟別人合作 ,這次難得有這樣的一個平台。「跟城市有關的題材,最直接就是想到影像。」舞蹈、影像,創作團隊還有視覺藝術家周俊輝、流動影像設計黃漢樑和聲景設計劉曉江。監製李海燕提到,團隊中沒有燈光設計師,而在節目介紹中,也沒有說明這是演出還是展覽,因為不想觀眾帶著某種期望。當然,可以很簡單,又或是很懶惰地用多媒體去形容。他們在創作初期已希望打破固有的思維:就是平日的演出,就是觀眾入場,乖乖坐著看台上,然後一、兩小時後離開,觀眾有沒有拿走甚麼,有時未免流於太消費。與此同時,做製作的人有沒有容許一個時間上的空間,還有空間上的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看去尋找?所以才有三小時節目的構思。說到團體中有不同媒體的人,特別是周俊輝甚至不是從事表演藝術工作,正是因為他們每個人擅長的媒體不同,以至思維也有所不同。負責舞蹈的楊怡孜認為:「關於一個城市的題材,我覺得需要去了解別人,而我們的創作過程就好像一起去砌Lego。」
離開的留下的
這個年頭,說香港,很容易墮入某種情懷。楊怡孜直言是有些害怕。「好像誰都有資格做這個題材, 只有我自己沒有資格, 因為我是外面來的,原來我還是抱著這種思維。」雖然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年, 楊怡孜說自己還是有一種在外面的感覺。「但我不知道可以去哪裡,就是沒有那種歸宿感,對自己的家鄉也沒有歸宿感。可是這個城市的某一些人 ,或者說是某一些地方,令我有一種踏踏實實,在這個地方存在過的感覺。」在創作過程中,楊怡孜不停問自己,為甚麼為什麼。「如果沒有感覺就千萬不要做,如果那個元素出現只是為了漂亮好看也就寧願不要它出現。」直接點說,就是害怕被說成是「抽水」。坦白說,要做一些標誌性的東西,打動人的東西其實不難。不過楊怡孜也認同,要完全避開是有困難的,太刻意也會變得很假。
原來有時候說愛很易,稱讚美麗也不難。「你說真的沒有感情嗎? 我覺得不可能。但是我不想用語言表達。對這個地方的感情是複雜的,肯定有喜歡也不喜歡。 這個創作的出發點,就是離開這個城市的朋友給了我一些元素。為什麼會去找這些要離開的人?我覺得離開的人跟留在這裡的人,他們帶給我的東西一定是不一樣的, 就是那種衝動的感情。我也是從小就離開家,到處走的一個人。留或離開一個地方,如果你是可以選擇的話,那個選擇是很需要勇氣的,我就是很想去了解。」
對楊怡孜來說,創作就是尋找未知。「我們為甚麼要做創作?就是因為不知道才要去做創作,因為創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些甚麼,發現別人,發現自己。」楊怡孜想到《寛容的樹》或許就像散文,平平淡淡的。
這篇散文,可以慢慢看,而最後可能發現是新詩。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3:《寬容的樹》
2023年4月7日: 2pm/7pm
2023年4月8日: 2pm/7pm
2023年4月9日: 2pm
地點:大館F倉
票價:$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