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症踏入第三個年頭,威尼斯雙年展重整旗鼓再度回歸;香港於波瀾萬丈的三年過後亦排除萬難,再度踏上世界藝術舞台。這一年的威尼斯,除了參與雙年展外圍展的「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同期展出的還有珠寶雕刻暨雕塑藝術家陳世英個展「TOTEM」,兩位香港藝術家面向世界,述說兩種不盡相同的香港身體故事。
陳世英(Wallace Chan)在當代藝術界或許仍是相對陌生的名字,但在珠寶設計界卻是舉世知名。訪問前做了點資料搜集,知道陳世英對物料及其科技研究甚豐,多年來研發多種珠寶切割技術及新物料專利,根據其團隊公關提供的資料,亦可能是世上將航空科技物料鈦金屬使用於大型雕塑的第一人。去年首次於威尼斯大運河畔的Fondaco Marcello 舉辦個展「鈦坦:物質與時空對話」,陳世英就展出了由鈦金屬及鋼鐵支架組成的大型雕塑作品。是次展覧「TOTEM」於同一展場展出,可視為「鈦坦」的延續:鈦金屬泰坦們被一一肢解,扭曲的頭部、獨立放大或凹雕的五官與原本作為支撐的鋼鐵支架亂中有序的散落暗黑的展場四周,一片未來廢墟風景。
按陳世英的說法,將雕塑拆件裝置也是對應了現今失序的世界、去中心化等議題。問及這幾年的大事件及疫情如何影響其創作,他的回答不置可否中流露一種正面態度:正如他在疫情下排除萬難也要完成夢想來威尼斯展出,展場末端牆上貼了一幅雕塑的組合圖,喻意肢離破碎的世界也有重回正軌的可能。只是這回應於我來說略嫌簡單樂觀(回到「原本」的藍圖,世界就會變好嗎?),拆件裝置感覺也像是一種回應當代藝術形式的考量,此一更可從展覧兩件委約媒體作品看出:除了地上的裝置,展場上空亦迴盪着由音樂治療師Alistair Smith 為展覽創作的沉浸式空靈音樂,以大地頻率與一地金屬斷片相互碰撞共振共鳴;另一小房間內則播放一錄像作品,西班牙藝術家Javier Ideami 以電腦編程製作的畫面裡鈦坦的頭像不斷分裂分離又重新組合,時空被無限放大壓縮,在浩瀚宇宙的宏觀世界裡個體身體或意識的完整顯得不再重要。
不執着於批判俗世事件、追求內在靈性的微觀也跟陳世英的佛教背景有關,碎裂的形象據聞亦是來自他一次冥想所見的意象。一身黑色素衣、灰白鬍子輕垂、一臉祥和的陳世英外觀上亦完全符合東方哲者的形象;與之合作多年的英國策展人James Putnam 更稱之為「煉金術士」。問陳世英在威尼斯雙年展這個國際藝術競技場上,想述說一種何樣的香港或中國藝術故事?他的回答有點教我意外:雖然來自香港並深受中國文化薰陶,自學成材的他的藝術教育更大部份來自西洋雕塑及美術;例如之前的展覽取材於古希臘神話的泰坦,是次展覧則回歸中國古代的圖騰。這次來到威尼斯,他最喜歡的是佩姬·古根漢美術館現正展出的超現實主義展覽,幾天內來回看了三次。當代藝術他也看,不甚明白但也樂此不疲。一副東方僧侶模樣,卻樂於發掘最新的物料科技,遊走西方世界以英語跟世人打交道,這一方面也顯示了香港人的國際面貌。陳世英的人像雕塑臉孔無分性別國籍,呈現一種普世的抽象概念。於陳世英來說,國籍、古今、雕刻與雕塑⋯⋯任何界線的概念均不存在。他的空間與時間觀是佛家的;他追求的是透過工藝與物料的探索達至物我兩忘的境界,但同時亦承認鈦金屬的持久性能使他的創作得以流傳後世。即使身體是普世且分裂的,藝術家的意志仍在,超越時間與空間。
在展場走了一圈,我可以想像現正處於身份與存在危機的西方世界對此類傳統東方哲學會有多受落,同時聯想起二十世紀藝術中現代主義和東方主義的交匯,嘗試思考普世抽象主義或超現實主義(今屆威尼斯雙年展「The Milk of Dreams」重點探討的主題)能否回應廿一世紀的問題,然而最觸動我的卻是一些工字鐵枝上,以白油在上方塗寫了作為裝置記號的中文字符,在一片抽象普世的人頭肢體斷片之間成為了唯一指向香港的能指,在這相隔半個世界的威尼斯、於我這個隔離香港已三年多的離民感覺尤其親切。或許那是藝術家刻意留下的回家的線索也未可知。
一邊廂是被西方世界崇尚為煉金術士、東方哲者的擁有足以療癒世界的超然智慧的還俗僧侶,另一邊廂卻迎來暗黑歌德龐克形像的惡巫女。距離「TOTEM」展場步行約三十分鐘,威尼斯雙年展Arsenale 主場館正對面的香港展場於今屆展出徐世琪個展「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陳徐二人均來自香港,卻展示了截然不同的香港面貌與世界觀,對於自己的藝術跟香港與世界的關連亦有相非常不同的答案。雖同是一身黑衣,徐世琪粉色短髮粗邊眼鏡破爛龐克的裝扮有如她的作品,讓人很難定義其出處。徐世琪(Angela Su)於香港出生、後赴加拿大留學,先後獲得生物化學及視覺藝術學位,也解釋了其於取材及風格上的國際化視野。徐世琪的作品向來表達了她對身體的迷思,其最為著名的繪畫系列挪用西方科學繪圖的風格,創造各種天馬行空的動植物人體機械混種生物圖鑑,思考人與其他物種/非物種的關係;亦使用其他媒體如刺繡、裝置、表演、錄像、藝術書寫等,探討主題諸如女體與其壓迫史、自然科學與醫學、精神病學與疫症、科技/科幻以想像另類世界的可能。驟眼看去,徐世琪的作品沒有半點香港或東方的味道,亦鮮有直接討論香港議題,那她所代表的香港是一個如何的香港?還是因為她是最不「香港」的香港藝術家,才可以在國安法以降的香港,代表香港出展威尼斯?
這麼想的人也許對徐世琪並不熟悉。為期兩年的《暗流體:徐世琪的科幻創作實驗計劃》(2017年)以科幻小說為方法,是一個關於香港未來想像的思考練習。計劃邀請了本地藝術文化工作者以及社會行動者共同參與寫作工作坊,探討科幻小說如何作為一個為弱勢充權的方法,批判各種現今社會問題。虛構敘事是徐世琪愛用的創作手法,她於作品中加插另我(alter ego)的敘事,進一步模糊真實與虛擬的邊界。像是《Rosy Leavers 的前世今生》(2017年)中的Rosy Leavers,這次徐世琪在威尼斯的主角是超能力懸浮者暨民權運動份子Lauren O,名字來自已故美國科幻作家奧克塔維婭·巴特勒(Octavia Butler)的小說《Parable of the Sower》(1993年)中在亂世尋求自由的女主角Lauren Oya Olamina,以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研究著名案例暨女權份子Anna O。在徐世琪於威尼斯構建的世界裡,Lauren O 的身體不住遊移於懸浮與下墜之間,勉力在兩者的拉扯之間找出平衡。
「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由裝置、錄像、繪畫、刺繡等多件新舊作品組成,宛如藝術家作品大曬冷,然而細心觀看下去便越能發現藝術家鋪排的精密巧妙。甫一進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露天庭園中央兩件大型裝置:以混凝土及鋼鐵鑄成的高空鞦韆與彷彿隱如泰山、貼地卻實質詭異地飄浮離地的馬戲圈帶領觀眾進入Lauren O 的暗黑馬戲團世界,紅磚圍牆上推銷馬戲團戲碼的色彩鮮豔的海報畫有展翅中的鳥類生物,懸浮的意像已悄然確立。揭開膠幕,第一間室內展廳從天花懸掛三組幕屏,分別循環播放走鋼絲、空中飛人及作展翅狀的舞者的歷史影片,跳躍的畫面不時出現閃爍的紅線,場內間歇響起警報聲、犬吠聲、藝術家低沈的片言隻語的警示,於觀眾心理營造了一種彷彿雙腳踏空的眩暈的張力。再一層紅幕背後,深紅牆身的展廳分左右兩邊,展出部份繪畫、頭髮刺繡及錄像舊作,闡述藝術家各個時期的身體想像,而焦點在於鎂光燈下一幅輕浮於半空的白色布幕,海報上的展翅巨鳥形象再次出現,並在地上投落攝人的影子。走近一看,巨鳥不但是以指骨及人類胚胎所組成的藝術家標誌的奇想異獸,更是其至今最大型的頭髮刺繡作品,製作耗時四個月。
來到最裡面的展廳,展覧重心的新錄像作品《The Magnificent Levitation Act of Lauren O》整合串連展覽各個部份。藝術家化身為Lauren O,以英語親述一段驚心動魄的關於懸浮與反抗的故事:設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Lauren O 所屬的名為Laden Raven 的組織成員既是馬戲團班子亦是社運人士,他們在反抗地心吸力與自由之間找到關聯性,於當時美國許多反戰運動中引用了懸浮的概念,包括1967年五萬名反越戰示威者嘗試使用精神力量使五角大樓懸浮從而終結戰爭的歷史事件。反抗地心吸力的身體同時也是被邊緣化的異質/化身體,像馬戲團的畸形秀、徐世琪想像世界裡無法歸類的生物。真真假假之間,爭取自由的身體一再被囚禁,故事忽地來到尾聲,畫面亦從歷史影片跳到高清影像,徐世琪所飾演的遭運動背棄的Lauren O 一蹶不振的萎頓在地。然而她續說:
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that’s the sacred law of gravity.
But now, we must quietly wait for our time to rise again.
In the meantime, we will lie flat, eat dirt and sleep.
(上升的終將下來,那是神聖的重力使然。
而現在,我們必須靜心等待再次起來之時。
在那之前,就讓我們躺平、吃泥、睡一睡。)
最後,一根繩索將Lauren O 緩緩凌空吊起,上升的身體在半空旋轉,漸漸幻化成一顆的士高球,在黑暗中折射出無與倫比的光芒。我想這也許就是徐世琪的香港身體故事,她在世界對香港人的寄語。
陳世英個展「TOTEM」 ,Fondaco Marcello ©Massimo Pistore
Javier Ideami 錄像作品《TOTEM》圖片 ©Javier Ideami
陳世英個展「TOTEM」 ,藝術家陳世英,Fondaco Marcello ©Massimo Pistore
徐世琪錄像作品《The Magnificent Levitation Act of Lauren O》表演圖片,2022年,錄像由M+委約創作,攝影:Ka La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徐世琪《Laden Raven》(局部),2022年,髮繡布本,290 x 140厘米,M+委約創作,攝影:鄭樂天,圖片由M+提供
「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展覽開幕儀式,2022,客席策展人周安曼(左)及藝術家徐世琪(右),攝影:David Levene © David Levene,圖片由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