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文空間開幕聯展 發聲與凝視︰窺視川龍人記憶原點

專訪 | by  劉平 | 2024-08-13

《傾城之戀》中,范柳原指著一棵樹對白流蘇說,「你看那種樹,是南邊的特產。英國人叫它『野火花』。」野火花,即是鳳凰木,在夏天像漫天火花一樣罩下來,燦爛而耐看,但小時候不懂得,只怪會引來吊絲蟲,每天上學都提心吊膽。後來才知道,不是每所學校都有鳳凰木。貫文學校就有一棵,那裡還有檸檬桉,搓揉葉片時散發檸檬香氣,芝蘭之室,樂育菁莪。到今天由香港國際攝影節翻新成攝影文化空間「貫文空間」,開幕聯展《石頭與凝視》和《影像發聲︰川龍村民二三事》邀請村民們一起分享與創作,在野火花下閃回關於川龍村與貫文學校的難忘片段,用一個空間「貫」「川」過去、現在與未來。


川龍文仔重拾相機尋找桃花源


貫文空間由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營運、香港國際攝影節策劃,其前身是貫文學校,曾是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的取景地,空間翻新後仍保留「貫文學校」四個大字,任由陽光灑出斑駁樹影,紅花綠樹白牆青草地,典型的村校模樣。學校座落在川龍村,由川龍村想起川龍街,這條龍一直由山上蜿蜒至市區,川龍村固然比川龍街老,卻又比於明朝永樂年間遷至荃灣的廣東龍川曾氏年輕。川龍,龍川,殖民官的一個美麗誤會,將土地歷史與人文發展永遠連結起來。



「我們會捉筍蟲來吃,用報紙包住燒,加點鹽,好好味。水氹現在得番三分一,生晒草,細時荃灣啲人會上來游水,最爆棚周圍都是人,根本游都游唔到。黑鬼油真係黑鬼(黑人)賣的,佢識講廣東話,又識少少客家話,巡迴新界賣黑鬼油,最緊要有氣球送,唔幫襯都有得送。」人稱「文哥」的曾劍文是川龍原居民,他如數家珍地回憶童年往事,甚至將這些片段畫入像川龍地圖一樣的《川龍文仔的生活圖鑑》,畫功細膩稚趣,他是臥虎藏(於川)龍。


文哥記性好,詳細畫出小時候的生活地圖,畫功細膩。


文哥拍攝了分別以山林風光及天空為題的兩組作品,影像銳利、光暗強烈,可見他對川龍之情。


《影像發聲》由影像藝術家柏齊與ki(黃淑琪)共同策劃,柏齊邀請文哥一同參與,鼓勵他重拾相機,透過影像來講述自己和川龍的故事。年輕時是攝影發燒友的文哥,至今依然寶刀未老,作品明暗對比強烈,有著六七十年代沙龍攝影的影子。他拍下了兒時所到之處,鏡頭下的川龍彷彿與世無爭,閒花雜草野貓被定格成一瞬,但今天的山林已非舊時模樣,人口遷入、遊人絡繹不斷,連大街都被戲稱「川龍彌敦道」。有時在大街上走著走著,文哥不禁想起昨天,回憶中的桃花源。多得貫文空間,如今他可以閒時回校,找尋喘息與緬懷的片刻。


飲茶吹水 多元活動促進在地交流


貫文學校的全名是「川龍公立貫文學校」,校舍百多年前已經存在,於日治時期倒塌,後得教育司津貼二萬元建築費,餘下半數由村民進行募捐,獲荃灣鄉委會前任主席陳永安、何傳耀及葉德範支持,終於在現址建成新室,並於1958年重開,為川龍及附近居民提供全日制複式小學教育。直至1988年因收生不足,貫文學校正式停運,從此大自然鵲巢鳩佔,廢校不廢。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貫文學校只有兩間課室,課室外便是青草地,想像下課鐘聲響起,學生一窩蜂湧到草地上奔跑跳走,今天的訪客,同樣可以自由享用貫文空間。「川龍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歷史,我們希望以影像為媒,創造更多川龍在地生活與當代生活的連結。但亦明白當我們嘗試進入社區,不能expect大家一開始就講晒所有歷史給我們聽,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兩間課室翻新後,「明室」主要作展覽用途,「茶室」則成為多用途空間,像柏齊的《影像發聲》目前便在「茶室」舉行,貫文空間研究員Nick(黃逸舜)說既然一切只能慢慢來,十分歡迎大家來「茶室」飲茶吹水,好好使用貫文空間,好好感受川龍。


多用途活動室「茶室」歡迎村民及大眾隨意享用。當中特設閱讀角,歡迎大家翻閱攝影書籍,從影像探索香港鄉村與田野。


「2018年攝影節首次舉辦衛星展覽,慢慢地我們發現,我們需要擁有自己的空間搞展覽、搞活動,於是在發展局『支援非政府機構善用空置政府用地』資助計劃的支持下,提出將貫文學校改建成全新藝術空間。」嘗言很多香港問題都是「土地問題」,偏偏貫文學校長久被廢棄,香港攝影文化協會董事會成員Carol(周佩霞博士)說感謝攝影界前輩翟Sir翟偉良引路,讓他們重新發掘川龍之美不止打卡茶樓,還有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我們還有一個攝影書角落,邀請本地資深攝影師揀書,再買來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畢竟攝影書一般較貴,而網上睇和欣賞印刷本是兩回事。」Carol表示,攝影書主題環繞鄉村、家、生態,善用不同藝術媒介擴闊大眾對鄉村與田野的想像。未來,貫文空間亦會一系列恆常項目和工作坊,包括攝影沙龍、河溪生態研究及生態導賞班,以及與不同單位合作的研究計劃等等,藉此與村民及大眾進行深入的在地交流。


每次聽文哥(中)分享川龍今昔,Nick(右)都對川龍及貫文學校多了一分感情。


讓記憶重生 讓川龍重生


川龍村在1830年創立,像不少傳統村落一樣,靠家庭凝聚出向心力。曾在西貢實踐「可以居」藝術考察計劃的Ki,被邀請成為貫文空間首位駐村藝術家,以「一個家的結構」為題展開考察,最終給出了《石頭與凝視》的成果。「如何落地生根?如何重新開始?我自身對這些議題的情感特別大。」Ki記起家中四伯,來港後花了十年時間,在山林間用雙手築起自己的家,一開始甚麼都沒有,連被和床都沒有,後來慢慢做了水井,又築起豬欄,這種由雙手做起的人味和能量,最教Ki動容,亦是她思考「如何落地生根」的起點。



展覽中有兩張先人照,正本在一次颱風中被浸爛了。Ki將村民的遺憾記在心上,於是在一張3R家庭照中擷取背景裡的兩張先人照,放大後以絲網印刷出來,像俯視眾生一樣,成為展覽中的獨特風光。「我覺得有種重生的感覺。先人不在還將他們的照片擺在屋企,要記住係有緣,他們不是無端端在這裡的,我們可以追溯背後的故事和歷史。」


曾幾何時,不少人都會在家中放置先人照,那是營造家的感覺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哥媽媽年輕時的照片,亦是展品之一。「我見到佢媽媽在相中的笑容好靚,好有少女況味。第一時間好奇係咩人影佢呢?相信是有愛意的人凝視佢,才會有這種情感。」鄉村女性的故事尤其動人,Ki藉著考察計劃邀請村民取出家庭舊照,回憶照片被拍下時的情景,從照片切入回憶,並從村民的訪談中擷取內容,以放大聚焦、重新繪畫及文字轉化等不同方式再呈現,文字創作部份邀請到詩人劉芷韻負責,以小小說形式把照片中的瞬間想像及延伸,透過圖文並讀一起探討鄉村女性在舊時代的角色與經歷,內容挖深而豐富。


文哥媽媽的笑容與少女氣質令Ki特別深刻。


「《石頭與凝視》是我和劉芷韻以及村民的共同創作。一開始我跟這個地方並無任何聯繫,我對川龍的認識亦很遊客,我常說自己只是個visitor,觀察者,多謝翟偉良先生,多謝村民為我展示川龍的美好。」《石頭與凝視》不同一般攝影展,展出的都是村民的作品或收藏,卻因此能上通川龍歷史,從村民的視角讀懂這個地方。


《石頭與凝視》與《影像發聲︰川龍村民二三事》

日期︰即日至9月30日

時間︰星期四(預約開放)

星期五至日11am-2pm、3pm-6pm

星期一至三休息


貫文空間

地址︰荃灣川龍村338荃錦公路

查詢︰2777 0955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劉平

《無形》執行編輯。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