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香港人?離開了是不是香港人?留下來的該如何做香港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故海輝在想這些問題時,倏地想起自己於2007及08年間去倫敦讀書的日子,那時每隔幾天,他便想到唐人街吃一碗叉燒飯。「我最覺得自己是香港人的時候,就是我離開香港的時候。」於是當他要思考甚麼是香港人,就想到不如用一個「外國人」的目光去看香港。
「Outsider」視角
胡海輝將於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期間執導劇作《香西法蘭港》。《香西法蘭港》是一套紀錄劇場與人種誌戲劇,人種誌戲劇強調聚焦特定社群作研究及深入了解,再透過戲劇形式呈現其研究結果。胡海輝於過去兩年間與30名居港法國人進行訪談,了解為何他們會來香港,香港吸引他們的地方是甚麼。《香西法蘭港》部分內容直接引用了受訪者的說話及經歷,有的則經過胡海輝的創作互相結合。
居港外國人多的是,可是撇除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東南亞裔人士,以及與香港淵源較深的英國人之外,胡海輝隱隱覺得法國人或許也是一個大群體,因為在眾多西方國家中,就只有法國人在香港設有「法國文化協會」。「其實劇情講的都是香港,只是我們借一個『Outsider』的視角而已。」
胡海輝每次說「Outsider」或「外國人」時都舉起左右手的食指及中指,強調有個引號。他說在訪問居港法國人初期,其中一條問題是「The beauty of Hong Kong through the eyes of an outsider」,後來有位受訪者說看到「Outsider」這個字時感到不舒服,他明白自己的外表不同、語言不通,是很容易被視為「Outsider」,但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了十年的人,「我不會想覺得自己是Outsider。」
「香港人」的漂流
「香港人這個字眼其實不斷漂流,不斷有新的元素加入。」胡海輝想起香港是一個混雜的地方,例如他的父母便是從南海過來。「香港最出名的法國餐廳是哪裡?大家樂。」胡海輝吃吃地笑起來,「我們會挪用一些外國的東西,據為己有,這是一件十分『香港』的事。」這套劇原本叫《法蘭西香港》,後來他把「香」、「港」分拆開,像括號一樣包著調亂後的「法蘭西」,取而名為《香西法蘭港》。
胡海輝說起有一個長著越南人外表的受訪者,由於越南曾是法國殖民地,他自小隨父母由越南搬到法國後,在法國成長,因此在身份認同上,他覺得自己是法國人;還有一個男生,父母是香港人,後來去法國定居誕下他,他只有偶爾回香港探親,因此不太會說廣東話,但在身份認同上,他仍覺得自己是法國人,也是香港人。「在全球化的年代,身份認同越來越複雜,同一個人可以擁有不同的身份認同。」
見證香港的生或死
「在離與留的問題上,香港人好像有很大掙扎,我們對於搬家、離開有很大包袱,我們不容易走出這一步。當我們想離開、移民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就是永遠,所以他們這麼大掙扎。」胡海輝說,法國人則不同,他們自小習慣離鄉別井,例如很多人都不在自己的城市讀大學,「他們對離開這個概念沒那麼大包袱。」
這與兩地的文化差異有關,在法文裡,沒有一個能完全代表到「家」的詞語,法文有「La Maison」指房子,又有「La Famille」指家人,而中文的「家」或「屋企」,不只指涉一間由磚頭砌成的房子,還包涵家人、情感、牽連、羈絆等等。大部分受訪者都跟胡海輝說自己來香港時並沒有打算留這麼久,只是因緣際會,一年又一年,但他們都說「可能下一秒會走」,只是即使要走,「他們一定會帶著一部分的香港離開,香港永遠是他們的一部分。」
而胡海輝是個有包袱的香港人,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後,他還是決定留下來,一來他的家人都在香港,二來他沒有下一代,變相他沒有另一個驅使他離開的「包袱」。「我做表演藝術這一行,語言文字是很重要的,很難去另一個語言的地方進行創作,如果離開使我無法創作,留下來也無法創作,倒不如留下來,讓我見證香港的生或死。」
《香西法蘭港》演出詳情
日期:2024年5月31日下午8時
2024年6月1日下午3時及8時
2024年6月2日下午3時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220
(6月1日晚演出後將設演後座談會,有關演出詳情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