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

現場》臺北文學往事,私密地圖與異鄉人,「臺北午後.漫步調」側記 ft.臺北文學館籌備處

空間 | by 瘋木聖上 | 2025-01-20

假日午後,位處城南的嘉禾新村不斷湧入人群,多數都是為了參與臺北文學館籌備處的「臺北午後.漫步調」文學講座。計畫主持人封德屏在開場致詞中回顧了十年來承辦臺北文學季的積累與成長,而未來預計於2027年正式運營的「臺北文學館」,可望透過展覽、典藏與作家互動等形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空間;而今日臺北文學館籌備處作為暖身,將蓄積更多的文學能量。

英國暢銷小說作家尼爾·蓋曼屢遭控性侵 發聲明堅稱「從未進行非自願性行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9

英國奇幻文學作家,暢銷小說《美國眾神》、《怪誕隨意門》以及《睡魔》作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自去年七月起陸續被多達十名女性指控性侵,當中包括其保姆、管家、書迷,以至作家茱莉亞霍布斯邦(Julia Hobsbawm)。他日前發聲明回應事件,堅稱自己「從未與任何人進行非自願性行為」,強調不接受自己作出任何暴虐或非自願性行為的指控,也不會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梁曉聆傳來小說,寫一對相附相依的戀人樂與諾。在超現實的時代,他們還是想盡辦法要在世上擠出一個角落一起做夢。他們緊貼在一起,有如床與棉被、番茄與炒蛋般恰如其份,互相接納。在抑鬱的宇宙、窒息的地球中找出同行的路徑。

【字遊行・米蘭】意大利製造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5-01-18

惟得遊意大利米蘭,先在中日合璧的飯店中嚐意大利的「米」,在米飯之下竟能看見半首七言詩句,還有旗袍歌女獻唱一曲《客途秋恨》,唱出飄洋過海的人間酸楚。之後到訪如雷貫耳的斯卡拉歌劇院,本身有感歌劇院其貌不揚,不過卻在其中聽到韓德爾正歌劇《帖木兒》(Tamerlano)的插曲,仿如替他拭去沾臉的灰塵,才發現斯卡拉歌劇院原來是空谷裡的幽「蘭」。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在70年代開始發表詩作的前輩詩人李金鳳傳來新作,悼念上星期與世長辭的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他有如鴿子一般飛回天家,留下了彩虹般的身影,讓彩虹佈滿天空,足以叫留下來的人好好惦念。讓我們在彩虹的彼端再會。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David Lynch)今日(17日)與世長辭,享年78歲。他的死訊由家人於社交媒體上發佈,形容他的離開有如此刻世界多了一個破洞。「但他必定會這樣說,『把目光集中在甜甜圈上,而不是甜甜圈中的洞。』(Keep your eye on the donut and not on the hole)」去年8月,大衛連治曾於訪談中透露自己因長年吸煙患上了肺氣腫,難以再執導任何作品。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中學選修經濟,學過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較優勢)的概念,意思是即使你做兩件事情都比別人好,也要選最有效益的一件來做,而非兩件都做。 菲傭姐姐快將回來,工作較彈性的我便做了兩天全職爸爸,先說結論,父母貼身教導兒女肯定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但無奈,返工比湊仔輕鬆,所以懦弱的我,比較之下,還是必須收回跟妻子說她工作、我靠她養的戲語。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當案頭還有整整三分之二本黑夜之後(After dark)未完成之際,我又肆意捲入另一個村上春樹的旋渦:沒有期待之下看了改編自村上同名小說的電影《東尼瀧谷》(Tony Takitani)。由一完場時有一點點嫌棄(故事帶出關於孤寂和其不可改變的宿命意味似乎未能深入呈現於大銀幕上),到反復思量後越發歡喜,這當中簡單不過的解釋, 莫不與自身性格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環顧身邊喜歡本片的朋友,或許不多不少與本身性格多慮、悲觀感強、富憐憫情感的居多。有朋友直指不明白電影有何可取之處,只感到沉悶、沒有真實需要交代的東西。喜歡的朋友則基於再一次得到角色代入,在孤絕的情緒下得見真正理解的人,如沙漠的綠洲,癮君子的海洛英,別人眼中的娛樂調劑實乃生活中缺乏的必需品。

《鬼才之道》的宿命輪迴 以躺平尋回生存價值

影評 | by 浮海 | 2025-01-14

庸碌一生,以為死後得以喘息,但在徐漢強新作《鬼才之道》(下稱《鬼才》)中,鬼與人同樣疲於奔命,扭盡六壬,折腰跳樓又撞車,只為嚇人取得業績,在世上留痕,不至灰飛煙滅。做鬼比做人還累,一如電影以雙關語定題:「鬼才」之道,意味要被所有人看見才能稱作「有才華」的鬼,然而有些道理,終究要做鬼時才會知道。

【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九龍城寨之圍城》膺最佳電影 劉青雲五度獲獎 談善言首封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4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昨(13日)公布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十部推薦電影,當中「最佳電影」大獎由鄭保瑞執導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獲得。而翁子光則憑《爸爸》榮獲「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由《臨時劫案》編劇陳偉斌、麥啟光、萬芫澄脫穎而出獲獎。「最佳男、女演員」獎項方面,劉青雲及談善言分別憑《爸爸》以及《虎毒不》獲封影帝影后,談善言更是首次獲得電影獎項,形容獲獎對她意義重大。

AI打敗艾略特? 美國研究顯示讀者無法分辨詩歌作者是AI還是人類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光速發展,AI 產生的影像與創作已逐漸達到與人類作品難以區分的境地。去年11月,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 Edouard Machery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研究顯示AI生成的詩歌在多數評分標準上超越艾略特、莎士比亞等不朽詩人。這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創作的傳統認知,也引發了對創作本質的哲學性思考。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香港導演翁子光執導的新作《爸爸》去年12月在港上映,由劉青雲、谷祖琳、蘇文濤及熊諾頤領銜主演。該片改編自荃灣一宗震驚社會的真實弒親案件,翁子光透過其細膩的畫面和深刻的情感描寫,將這起悲劇背後的家庭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探討家庭關係、創傷復原以及人性深處的掙扎與救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錄七篇文章。

滅絕——《焚城》,及其它故事

影評 | by 雙雙 | 2025-01-09

雙雙傳來文章,朋友在宿舍去教室遍佈行道樹的路上,說起惡魔核心(Demon Core)——它和兩起臨界事故(criticality accident)有關——的事,正好上映了《焚城》。想起在「三國殺」裡面,李儒的三個技能之一就是【焚城】。「就像三股繩,《焚城》對我來說,就是三個回憶中的文本交纏在一起,」其中一個是《星際效應》。他認為,災難的視覺化、視覺的放大化,都是很正常的敘事策略,但「輻射災難」如同一個奇點(singularity),而向外延開它的「場」(field)——輻射無法如火一樣被看見、如風一樣被感知,比鬼更鬼,很難視覺化——相比起量化、通過巨大的數字。

為甚麼失去了,還要被懲罰呢?:《少年來了》中那些留下來的,留不下來的

書評 | by 鄧皓天 | 2025-01-09

「見證」一詞弘深無際,它是深入歷史的幽黯的一縷薄光,也是冠冕人心的哀悼與憂鬱。費修珊(Shoshana Felman)稱「見證」敘事是窺視歷史中無法被記載的特殊事件的一道濾鏡,是為無言的犧牲者發聲的一種敘事。若「歷史」只是勝者講述過去的一種形式,那這代表了過去其實是由許多不同形式的敘事組成,有些塑造了現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有些在時代的洪流中化成灰燼。

子夜場遊樂的創作癡漢 給港產片的第一封情書 訪《曾經擁有》導演徐梓耀

專訪 | by 王兆基 | 2025-01-09

「最繽紛的花園遊樂過/但求動心」,當其他小朋友在遊樂場隨著鞦韆的影子盪走一個童年,徐梓耀(Keian)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都在已結業的尖沙咀華懋戲院遊樂,對港產片動了情,念念不忘的他形容自己首次擔任導演時,如天昏地暗般陷入初戀,便決意以鏡頭寫第一封給港產片的影像情書——《曾經擁有》,以曾經的記憶看見他擁有的那些年華。

以《金閣寺》和《完美物質》論美的追求

其他 | by  | 2025-01-09

何為美,美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美是永恆的還是稍縱即逝的?美是被創造還是被發現的?我們對美一無所知卻都痴迷於它,我們甚至不知爲何要追求它,或許人就是被設計成追求美的存在。

我的回憶不是我的——記《爸爸》點滴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5-01-08

平安夜的早上,我看了《爸爸》。並非刻意的想在普天同慶的節日中濫情,只是過去一個月工作至筋疲力竭,想看時已沒多少場次。結果挑了早上一場,場內冷清,旁邊卻正巧坐著年青人,我從劉青雲的演繹中反思如何作一個父親。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去年經濟不佳,書店亦不景氣,更有書店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因而步向結束。有備受注目的書店多人送別,亦有書店無聲結業。送別舊識,迎來新人,我們仍希望在書店尋找一些可能性,獲得啟迪與力量,盼望書店仍可與我們一起走得更遠。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任弘毅傳來文章,從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中文閱讀卷的諸多爭議探討作者的復活、文本詮釋之權力及教育的本質。他從天海的一篇文章,看到了「作者」復活的過程。另外,在考試的語境下,他解釋套語「藍色窗簾」的定義。由此發現:考卷上所謂「作者」二字,不過是虛幻的符號,擬題者的靈魂早已佔據了「作者」那虛晃的肉身。這也是為什麼「考試」是「作者」能夠復活的唯一場景——除了在「考試」這一場域中被賦權的設卷人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如此肯定地替作者代言、斷言。無條件服從擬卷者「遊戲規則」的學生,相比語文能力和文學造詣優秀如原作者的學生,反而能取得等級5或以上。制度是方便了評核機構,但這有使我們距離教育的本質更近嗎?

【文藝Follow Me)慢下來的時間——「復刻香港.在地實驗」展覽呈現4位藝術家 X 4本復刻香港文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5-01-07

第九屆香港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已經開幕,四位藝術家以自己的作品回應也斯、鍾玲玲及淮遠的四本復刻文學。香港文學如何與新媒體藝術連結?藝術家如何從舊文學文本中吸收養分,創作出新的作品?

【2025金球獎】真田廣之、狄美摩亞獲獎 亞裔演員首次包攬視帝視后

報導 | by  | 2025-01-06

第82屆金球獎頒獎典禮(Golden Globe Awards)在香港時間今早(1月6日)於洛杉磯舉行。62歲演員狄美摩亞憑電影《完美物質》(The Substance)奪得電影「音樂劇及喜劇類型最佳女主角」,首次收穫影壇大獎,她於台上興奮地表示這是她成為演員45年來第一次獲獎。

志記鎅木廠的終章 紀錄片《木送》特別場放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6

紀錄片《木送》由導演韓潔瑤和攝影師傅俊偉歷時 5 年拍攝,深入記錄新界古洞北志記鎅木廠的最後時光,亦記錄了老一輩木工匠人的堅持與奉獻。志記作為香港最後一間鎅木廠,卻面臨收地的本土故事,背後是香港新界北部的發展,帶出保育與環保的省思,更關乎人、物、地方的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循環、木的生命價值、一個鄉村何去何從 。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讀詩三首。王兆基傳來詩作〈阿修羅時間〉,平日刷牙、工作與咀嚼事件,面對如斯時代只能在車廂中吿解,寫作整年只是為了一隻鈕扣,萬物在找自己的位置;王培智詩作〈意義〉,寫廖孖記腐乳有人喜歡而有人不喜歡,城市由瓦礫、科技、國際化組成,在語言之中沒有更高尚者;王崢傳來詩作〈瀉湖〉,要向肉眼縮小的瀉湖告別,它從偷窺死亡的縫隙,有人正在倒影中,與偽船長因為交歡,滋養紅藻,引來了一群熱帶魚。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香港電影業凜冬之下,兩大傳奇笑匠許冠文及黃子華主演的電影《破.地獄》由去年11月上映,票房不足2個月即衝破1億3500萬港元,成為本地影史上最賣座的港產片。本片罕有見地以本地喪禮科儀法事「破地獄」作為題材,探討父權、倫常、生死教育等關係的重要議題。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五篇影評及一篇訪問。嚴瑋擇專訪《破 · 地獄》三位演員衛詩雅、梁雍婷、周家怡,她們談到戲裡女性角色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戲外也是如此;何兆彬影評認為該片寫兩代價值衝突,最顯著的是寫殯葬界裡(特別是道教喃嘸)視女人為不潔,這與現代男女平權有很大的洪溝;言水從死、生、破鏡等四個方面談電影,想起佛洛伊德將死亡與性愛並置;盧嘉傑亦透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戲中郭家三人分別對應三個人格:本我、自我、超我;雙雙則由祖師爺談到拉康的體系,引申至「橋」的象徵;葉嘉詠分析戲中的書信,認為電影的中英文名字都改得好,既指人生的最後一舞,也是電影的最後一個靈堂場景。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2024年有許多名人離我們而去,但他們帶來的悸動,卻永遠不會磨滅。

陰霾中找自己的天空——2024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2

2024的香港,好唔好景?文化業是經濟寒暑表,文化興則經濟興,反之亦然。人人皆知,3月23日廿三條通過後,真係由治及興喇,絕對marvelous。這個年度文化大事可能掛一漏萬,未能遍及所有重要的文化現象;但志在讓大家看到香港人的幽默與意志,文化界在諸種變幻中依然嘗試保持自我,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自己的天空,自求人間道。

《爸爸》:現實崩解,情緒洶湧,1234

影評 | by 吳芷寧 | 2025-01-01

吳芷寧寫影評〈《爸爸》:現實崩解,情緒洶湧〉,表示最深刻莫過於阮永年數1234那幾幕了。她認為「那種體現於數1234,要自己按捺住、撐著、堅強些、別直墜深淵、怎都得維持著某種秩序的想望與要求,亦似乎提示了觀眾,阮何以在現實崩解後仍然如常運作。」他在生活中寫信、照顧貓的日常種種,都是阮永年抒解壓抑的出口,「顯然是導演翁子光在這樣一個無解、無常的世界,讓觀眾看見的一些定錨」。她寄語眾人能「見攰就唞」,在漩渦中(死命)抓著自己的錨。

【2024・回顧】 窮得只剩下文>.<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私心之選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5

每年的虛詞排行榜又來了!今年五月開始虛詞有重大轉變,包括以網媒形式營運、編輯部只剩下全職一人、投稿不設稿費、增加文化新聞報導及流量PO等;這些轉變增加了虛詞的影響力及能見度,不過編輯部的辛苦都係一江春水說不盡⋯⋯今年的流行榜的特點是大量影評上榜,加上動漫、影視改編新聞,呈現的是影像化的一面倒趨勢,這就是網媒的真實嗎?虛詞編輯部沒這麼易放棄的,請留意排行榜後面的編輯部私心推薦文章!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

Sir. 春風燒傳來最新上線的劇集《魷魚遊戲2》的評論,分析劇集風靡歐美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東亞式的內捲焦慮、儒家式叢林法則、體制崇拜、對權威的恐懼、不要問為什麼的絕對服從、對成功的執著、失敗的羞恥感,乃至離他們很遙遠的集體主義和強權文化。」作者認為魷魚遊戲的機制就是一個壞的制度,無時無刻不在勾引人的惡,誘發人性中潛藏的陰暗面,譬如貪婪、恐懼、自私,還設計環境和規則來激化它們,讓人不得不順應遊戲的邏輯,甚至被迫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看《爸爸》後,對創傷與癒合的絮絮語

影評 | by 素黑 | 2024-12-30

素黑看《爸爸》流了幾次淚,喜歡戲中很多細膩的場景:木棉花開,每個角色的分章演繹的「不完整性」剛剛好,三花爪開沙發那蓋不住的傷口,幾場只拍爸爸的背影,大概是因為,對於人生太多委屈與無奈,無法理直氣壯地走到「前面」「拍」下來,說清楚,也許更多是因為,不忍。她作為二十多年的療癒師,陪過許多類似的「精神病患者」,感慨「我們都在不同的世界,又在相同的世界。是生命本身太殘忍。」

文藝未死得,問題係你睇唔睇——2024重點文藝出版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1

今年文學重點新作不多,倒是很多名家舊作復刻,大家可趁機親炙香港文學歷史,用更沉靜更深刻的方式,進入閱讀。本文檢視今年重點文藝出版,希望大家多多讀書,不論風吹雨打,香港人還是可以擁有自己的對話方式。

《康拉德手札》導讀——人生故事裡現身的主人翁

書序 | by 鄧鴻樹 | 2024-12-29

《康拉德手札》是康拉德唯一一部沒有扉頁獻詞的作品。肯定還有一個真正的「他」不願在現實世界曝光。不過,本書刻劃他的各種分身,皆以不同面貌掙脫往事的漩渦;他們的目光共同指向一名呼之欲出的主人翁。這名主角雖然在自己的人生故事裡缺席,卻早已現身於作家寫下的千百頁故事裡,在遙遠的異域落地生根。

王家衛導演《繁花》 番外篇短片《好久不見》 12月31日上線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30

王家衛執導的現象級電視劇《繁花》,播放一週年,將於明日(31日)在騰訊視頻上線番外篇短片《好久不見》。為此,王導製作了三條分別以三位女主角作題的MV預告,在「繁花」官方微博釋出:「汪小姐篇」、「李李篇」和「玲子篇」。各角色多年未見,番外篇會再擦出什麼火花,令觀眾期待。

話題》登入綠洲之前: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與獨立自主的條件(內有書單)

書評 | by 黃豆泥 | 2024-12-28

「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是一張各種拾人牙慧的圖表,把各式理論拼貼起來之後,方便自己判斷各地的數位社會樣貌。這幾個月使用下來意外地好用,尤其是認識海內外新朋友的時候,默默在心裡頭替他們貼標籤。 這篇文將描述如何閱讀這張圖表,並試著貼自己標籤,描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西藏雜記

字遊行 | by 口魚 | 2024-12-28

口魚傳來〈西藏雜記〉,寫路途上的人與物事。他輾轉從廣州坐上開往西藏的火車,「車上百無聊賴,我看書、寫詩、泡茶之類的事維持不了很久,大部分時間都在發吽哣,困倦時便睡去,醒着的話不時會有同車的人來攀談。」認識了來自不同地方的乘客。到埗後,在布達拉宮外閒逛,觀察紀念碑與肖像。夜晚,口魚與火車上剛認識的朋友吃氂牛火鍋,「聽得店裏傳來浮滑的音樂,身穿藏族衣衫的店員跳起不甚整齊的奇怪舞蹈,食客們紛紛叫好,都高興地錄影,增城朋友叫我快拿出手機。」他卻徒感「惘然與蒼涼」。

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4-12-27

蘇苑姍傳來詩作三首:〈相信的發自內在〉、〈那些身體一點一點變成的言說 〉、〈所指必然空泛 〉,訴說對於身體的感受。

曾為《胭脂扣》、《色,戒》等電影擔任藝術指導 香港著名美術指導、造型指導、監製朴若木逝世 享壽65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7

香港著名美術指導、造型指導、監製朴若木(Pan Lai),於星期三(25日)在北京家中過世,享壽65歲。消息從知名美指、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名譽會何劍雄社交媒體傳出。朴若木曾為《胭脂扣》、《色,戒》等電影擔任藝術指導。

有幾多經歷就有幾多刺痛:《爸爸》

影評 | by 洛楓 | 2024-12-31

洛楓傳來影評,敘述自己觀看電影《爸爸》時被打動,「無論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非常節制」。作者最欣賞兩個戲中場景:一是阮永年電話召妓後被騙,激烈地嚎哭和摔爛東西;二是關於過度活躍症兒童的小插曲。這設計和鋪排,「對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擔當了延伸呈示的作用」。洛楓將永年的家看成一個隱喻:「那個曾經是血案的現場、那個也曾經是溫馨建立的安身立命處,令他無法也不願離開,像極了我城,在這裏誕生和成長、在這裏受傷和痛苦,留守,是為了記憶、為了愛、為了不忍離去、為了將來的希望,導演希望用『愛』來延續和支撐,而我卻祗有不能忘記的恨!」

在口吃和口啞之間 ——香港電影,以《寄了一整個春天》和《看我今天怎麼說》再出發

影評 | by 陳嘉銘 | 2024-12-28

陳嘉銘對比近期兩齣港產片——《寄了一整個春天》和《看我今天怎麼說》的角色,「前者的中學女生許澄患有口吃,而後者的大學畢業女生素恩就因為兩歲發燒引致失聰,影響說話。」一方面IFVA與杜琪峯導演帶起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提攜了不少電影業新血;另一方面,作者列舉近十年香港電影的新晉導演與編劇,不少以與「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為登場之路,拍攝長片,如卓亦謙、黃綺琳、陳小娟等影人,在過去癲狂與過火的類型片傳統上穩進前行,「主流商業片向『正劇』進發,當然是作為一種論述,也可能是一種言情的包裝,以增強今日拍片說故事的嚴謹需要。」他認為這群年輕電影人,「以香港現實為本,正在發掘值得大家可見的人事和情感,去講更有『港味』的香港故事。」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5

近月,網絡興起「Chill Guy」的MEME圖潮流。聖誕佳節夜繽紛,一連幾日假期,與其看沿街的燈飾湊熱鬧,不如在家裏CHILL住看《虛詞》編輯部為大家推薦的書單。相信各位會找到:與你一起搬石伏匿匿躲貓貓靜雞雞飲水讀書的人。

當孤獨成了日常,我們需要怎樣的夜曲?

其他 | by 賴閃芳 | 2024-12-24

「風也清/晚空中我問句星/夜闌靜/問有誰共鳴」究竟是晚空、月亮或星星?夜晚就是有種神秘的力量能讓人靜下來,觀照自己。夜晚,一直都是人類喜歡的主題,不論文學、視覺藝術及音樂,不乏其身影。無數作曲家借題發揮,更發展出一種特別的音樂形式——夜曲。

《完美證供》:我在自己的法庭反覆敲問自身——訪演員蘇玉華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12-24

遠在澳洲的編劇Suzie Miller於2019年創作獨腳戲《Prima Facie》,講述一位如日中天的女大律師從性侵案的辯護方,轉為案中的受害者,由此以一切被顛覆的價值觀叩問法律及制度存在的意義。劇作於不同國家巡演,獲得多項大獎,包括2023年英國Laurence Olivier Awards的最佳新劇本,主演的Jodie Comer亦奪得多個最佳女主角獎。劇作如今移至香港舞台,由潘燦良執導,名為《完美證供》,由縱橫演藝界超過三十年的劇后蘇玉華獨挑大樑出演,這也是她自2002年演出高行健作品《生死界》後的獨腳戲。在我看來,這台戲她非做不可,甚或非她做不可。

終於得見天日的香港電影 《少年》於Youtube公開免費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4

任俠、林森聯合執導的香港電影《少年》(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由12月21日起於「豐美股肥」YouTube頻道免費公開,任俠稱「這是一部關於失敗和如何面對失敗的電影。」《少年》 編劇為「豐美股肥」的兩位成員,影評人陳力行和任俠,與林森合共自掏腰包六十萬拍攝。該片獲得業界肯定,於台北金馬影展作世界首映,並於第58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新導演、最佳剪輯2個獎項。此片自2021年起,一直無法在香港公開放映。

《久別重逢》以魔幻寫實回憶初戀悸動,更是回望初心的感動 導演梁禮彥:希望大家都不要忘記「最初的自己」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12-23

或許人到中年特別容易跟戲中的蘇昇華(鄭伊健飾)共情,所以才會被《久別重逢》觸動而在戲院裡黯然落淚。作為觀眾,看畢電影,自然忘不了少女夏文萱(許恩怡飾)的可愛靈動與一往情深,那份源於初戀的愛被演繹得如此真摯清澈;但沒想到真正放不下的卻是蘇昇華自我救贖,那段穿越時空的魔幻對話,竟是多麼的純粹善良卻又語味深長⋯⋯明白所謂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要成為一個能適應社會主旋律的大人便要放下心中那位往日少年。但導演JILL(梁禮彥)卻透過電影告訴我們,面對生命中各種苦惱糾結迷惘困惑哀怨時,或許正是「最初的那個自己」能給予你解窘的答案。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歷史 | by 范銘如 | 2024-12-23

聶華苓和瘂弦同是在1949年的逃難潮中被浪捲到了台灣。聶華苓是舉家連同母親與弟妹出逃,瘂弦則是隻身隨軍來台的流亡學生兵。在動盪倉惶的遷台過程中,聶華苓的幸運不僅在於全家同行,還順利進入甫創刊的《自由中國》雜誌社工作,隨後展開寫作生涯並主編文藝欄。

【文藝Follow Me】呼吸七十年代的空氣——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開幕暨開幕講座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12-23

11月29日,第十一屆香港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開幕,今屆開幕講座以「回到書的隱密洞穴,呼吸七十年代香港的文藝空氣」為題,請來作家鍾玲玲、董啟章及文化人莫昭如分享他們的七十年代回憶。鍾玲玲說到自己和文學。「我的寫作開始於七十年代,同樣非常遙遠了。從開始至這個年代 已經見證了文學曾經是甚麼?現在是甚麼?如果還有未來,請想像一下吧,將會是甚麼?又或者歷史在成為過去以後,㓿下的是甚麼?要是你問:文學有意義嗎?我會回答:有的。要是你問:能把這個意義說清楚嗎?我會回答:不能。像洞穴中的空談,請想像一下吧,如果時代沒有文學,甚麼時代?如果世界沒有文學,甚麼世界?」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迪士尼娛樂旗下知名的彼思動畫製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將明年上線的原創長篇動畫影集《Win or Lose》中的一位跨性別角色,修改為一位普通的順性別異性戀少女。《Win or Lose》講述了一支名為 Pickles 的男女混合中學壘球隊在冠軍賽前一周的故事。每一集都以一個角色的場外生活和他們的觀點為中心,包括球員、父母、教練乃至裁判。新劇情裡,一些涉及性別認同的對話均被刪除。迪士尼發言人回應傳媒,「當談到面向年輕觀眾的動畫內容時,我們了解許多父母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方式與節奏來與孩子討論某些主題」。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過兆基創意書院睇楊老師《病有我》展覽,記卡乎卡不卡矣有病有我筆記有佢附〈歷劫南音〉一首。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我醒來的時候,已在一輛貨車之內。車內開著刺骨的空調,各人亦說不出話來。與我一起大概有八九個素未謀面的人,共同到往未知之地。車顛簸著又停著。至有人打開車身狹窄的倉門,我們才次第步出。那是個下午的碼頭,無船。入口寬廣而四處空曠,彷彿只有碼頭裏談論不絕的人群。於是我們朝他們的方向,走到碼頭裏。

【無限亮2025】在盲人按摩店來一場「躲貓貓」之舞——訪舞蹈家何其沃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12-19

躲貓貓的快樂,在於相遇的瞬間。在那無憂無慮的時光,孩童你追我躲,隨意探索,期待著發現與被發現的驚喜。今年「無限亮」將帶來一場別樹一格的童年遊戲,呼應「認識不如感受」的主題,委約廣州舞蹈家何其沃(二高)與素人王澤宇,以內地盲人按摩師的故事為起點,創作結合舞蹈與錄像的作品《躲貓貓》,邀請觀眾親臨虛構的盲人按摩店,在遊戲中尋找、感受視障同伴的世界。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

影評 | by 雙雙 | 2024-12-17

雅努斯(Janus),一月(January)的語源,過道/渡(過渡在電影中被「翻譯」為「超渡」)的神明。道生和文哥是雅努斯的兩面,一面向生,一面向死:道生是服務「先人」的「行街」(喪禮經紀人),曾經是服務「新人」的婚禮策劃師;文哥久作喃嘸,遊遍地府冥關。

論《爸爸》的電影敘述方式及父親角色的複雜性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4-12-17

比起《正義迴廊》那種對真相的追求和對公義的思辨,《爸爸》這部作品中殺人犯的犯罪動機和真相等等,反而不是重點所在——我認為,案件發生後,爸爸面對同為親仇的兒子的相處課題和複雜的心路歷程,才是本部電影所欲探討的關鍵。

荷索記錄片「Theater of Thought」將在美國及加拿大部分城市放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17

這次,荷索把鏡頭聚焦在「人腦」上。「Theater of Thought」片長為108分鐘,在IMDb上的評分為7.3分。紀錄片以人腦為主題,透過與不同科學家的合作,探索心靈和意識,探討神經技術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所帶來的倫理議題及潛在影響,並讓觀眾思考我們思想是否擁有自主權。

《吉姆爺:一段軼事》導論

書序 | by  | 2024-12-16

《吉姆爺:一段軼事》(Lord Jim: A Tale, 1900)訴說一位淪落異域的英國水手如何忠於本性重拾個人榮譽的曲折故事。這部長篇小說以複雜的框架敘事手法探討失去榮譽的悲情、流離失所的無奈、國族認同的糾葛,是康拉德寫作生涯邁入巔峰之代表作。

牛津大學出版社年度字「Brain rot」出自梭羅作品 反映低質網上內容界對大眾的影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16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月初公佈了2024年年度字,「Brain rot」從六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中文可翻譯成「大腦腐蝕」,表達了對於人們過度觀看低品質線上內容的擔憂。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光是一道無聲的裂縫,它劃開夜的帷幕,讓黎明從中滲出。它不屬於我們的世界,卻在我們的時間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它滑過山巒與城市,像時間的呼吸,為萬物覆上一層無法捕捉的羽毛。它是那麼輕盈,卻讓一切變得深刻。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這兩天,Facebook有網民和《星島頭條》都轉載微博「張迷客廳」帖文(《星島》誤寫成「張述客聽」,不可思議),摘錄張愛玲、宋淇談及瓊瑤的對話,很多人都讀得津津有味。這些對話來自2020年皇冠出版的《張愛玲往來書信集》,我看了摘錄,覺得不妨補充一下,讓大家更了解當年「祖師奶奶」是如何評價「言情女王」。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24

《爸爸》每一幕、每一個細節,都展現了一名父親如何作為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在痛苦中尋找出路,走向和解。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悲劇的電影,更是一個關於愛、寬恕與和解的故事。

萬眾期待!《百年孤寂》影集 12月11日正式在Netflix上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11

Netflix在2019年買下《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影視版權,並在今年4月發佈其預告片,在觀眾翹首盼望數月後,終於在12月11日正式上映,共有16集,觀眾已可在Netflix上觀看頭8集。劇集在哥倫比亞取景,採用全哥倫比亞演員陣容,而製作團隊大部分來自拉丁美洲國家。導演為來自阿根廷的Alex García López及來自哥倫比亞的Laura Mora,原作者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兩位兒子Rodrigo García和Gonzalo García Barcha則擔任執行製片人。

此心光明,在林中路思考人生的絕望和意義——訪哲學學者陶國璋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12-11

絕望,一個香港人大概不會感到陌生的詞語,但實質是形容怎樣的處境?我們都不好說明。近年情緒健康成為一大公共議題,我們習慣疲於奔命,熬到槁木死灰,才發現原來對自己的感受如此不熟悉。早前香港哲學學者陶國璋出版《無聊、空虛、絕望……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承接去年《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的其中一節,從香港青年的困境與對策延伸,聚焦個體的複雜情感,以絕望和無助感為主要討論對象。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

看她們筆下對法協的回憶確實令人懷念,這些時光不僅有快樂,也處處映照著香港的曾擁有——與世界文化的聯通,文藝人的惺惺相惜,生活中易於觸發的機遇,離夢境都親近。有賴於網路和新近的整理出版,七八十年代香港作者們的專欄劄記也讓像我這樣未曾經歷過其時的人得以閱讀,看彼時語氣還有年輕女子純稚的西西和亦舒寫女孩子們時髦的裝飾,談論欣賞哪些邵氏影星,怎樣去看新浪潮電影。在文字中,我們尚可以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何超儀攜手LMF、黃貫中、廿四味、「海膽仔」英國共演「Dragon Rock Concert」 讓外國人見識過江龍音樂力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10

何超儀近日拉大隊,組成香港最強搖滾組合,明年到英國倫敦開騷,揚言要「讓外國人見識香港搖滾音樂力量」。

從改編到概論:劉偉霖《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

影評 | by 鄭政恆 | 2024-12-09

偉霖的寫作手法傳統而踏實,四平八穩,沒有任何奇觀花巧,在當下務求吸引讀者的趨勢下,尤其難能可貴。書中有作家生平以及作品評論,條理井然,對於文學及電影教育,也是十分適合的參考書。

【邁克專欄:拍子簿】凡哲里斯筆記

專欄 | by 邁克 | 2024-12-09

長途飛行,本來打算把鍾妮梅藻(Joni Mitchell)剛出版的開倉第四輯由頭聽到尾,六張鐳射碟,整整七小時,巴黎到東京漫漫的無聊正好打發一半。但是機艙聲音墊底,耳機聽混和雜音的現場錄音,負負原來並不得正,反而接近此消彼長,效果令人想起「攬炒」。那就無謂傷感情了,於是手指滑一滑,點了很少聽的《2020》(Blade Runner)原聲帶。

楊潤雄免職 羅淑佩接替文體局局長 網民熱數政績 難忘夜繽紛停電及美斯事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5

楊潤雄免職新聞傳出後,不同網民及網絡新聞平台都興奮熱數楊潤雄政績,有很多不同版本,大家來看看以下有無漏,岩唔岩你心水?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爸爸》的題旨是一家人,就算發生彌天慘劇,也只像飲茶埋單般沒有辦法算清楚。醫生給予一個類似思覺失調的名詞來解釋弒親原因,爸爸只能一往深情地相信,做出血案的人是那個崩壞了的腦袋和一個空洞了的靈魂。難免再三思量,爸爸如何承受這充滿矛盾的肝腸寸斷?再選擇義無反顧的救贖!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著名作家瓊瑤今日(4日)中午被發現於台灣淡水家中輕生,並留有遺書,享年86歲。其一生創作出不少家傳戶曉的作品,許多更翻拍成電影劇或電影,其中以《還珠格格》最廣為流傳,成就橫跨文學及影視領域。

書評》道聽途說的經典累積成幻夢,一趟打破生死界限的旅程:澀澤龍彥《高丘親王航海記》

書評 | by 瀟湘神 | 2024-12-02

9世紀中葉,已入佛門的日本皇族高丘親王來到中國。當時距唐武宗滅佛才經過十餘年,慘遭挫敗的佛教尚未恢復。或許正因如此,高丘親王未久留中國,而是前往佛教的故鄉天竺。然而,他卻從此踏入神祕,渺無聲息,有消息指出他在馬來西亞南部逝世,死因成謎。幾百年後,日本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親王的下場並不尋常,據稱他遇到猛虎,遭虎吞食而亡……這短短一年間,高丘親王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旅程?為何最終死於虎口?這份謎團無人知曉。但正是這懸於遙遠時空外的未知,封存了無限可能,才為澁澤龍彦創作《高丘親王航海記》提供了想像空間。《高丘親王航海記》並非解謎之作,而是一部想像力豐沛、異國情調濃厚的小說。高丘親王行經的古代諸國,皆採用當時中國譯名。然而,9世紀離大航海時代尚遠,即使是中國的記載,也多半是道聽途說,或原本有根有據的事物,在口耳相傳中失真而變得荒謬。作者無意描寫真實,不打算宣稱那些遙遠國度真有如此妖艷獵奇的風土民情。親王彷彿從未離開日本,只是一頭撞進那些道聽途說的經典累積而成的幻夢,經由幻想的濾鏡朝內在自省。作者為親王虛構了前往天竺的理由,這份虛幻的追尋不斷在旅程中閃現,他根本無暇「發現」,因為無論遇見什麼,都會透過那些異象與怪物回顧自己的人生。

詩三首:王兆基、馮曉彤、徐竟勛

詩歌 | by  | 2024-12-02

王兆基傳來詩作〈星期四與風球如常工作〉,二十三年的生活假裝重複,十一月裡有話未能說。口腔不再為語言服務,謊言剝離在瓦頂上,災難上庭,導演要剪接現場,秋季裡只可說風涼話,不如在十一月放過自己;馮曉彤傳來詩作〈有人含屈而終〉,歷史上、虛構中,那些不同意的事情還是在時代的巨輪的前行中被發生,當事人不能說不同意。但即便如此,那些不同意直至身死,也不會被改變;徐竟勛傳來詩作〈運滯〉,我來到寄梅亭時把子彈上膛,不成不就的助理教授在其中浮沉,珍貴的智識無補於事,時間的代價卻日益厚重。讓子彈再飛一會,不知行方,但湖底中研究月紋的那人,並非詩人。

【字遊行・阿拉木圖】阿拉木圖隨想

字遊行 | by 王崢 | 2024-12-02

王崢在阿拉木圖的雪夜中,再聽明星合唱金曲「We Are the World (我們就是世界)」,重回人類群星閃耀時。曲罷開窗,看見林立的高樓,遍佈街角的星巴克,漢堡王,以及虛擬貨幣的投資廣告—「機會如同雷電」;再看見小巷中下著小雪的赫魯曉夫樓,燈光閃爍,滯留著獨屬於過去的節奏,讓人無法不回憶他出生的九零年代。九零年代不僅終結於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也結束在了「九一一」的一聲巨響之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曾經相信有一些東西必然比動物性的生存本身——飲食男女更加偉大。緊接著歷史紀錄片視頻的,是一則有關手機的廣告——「流量比我們祖先騎的駿馬還快」。二十一世紀裡,儘管我們手中掌握了如此多的軟體和硬件,仍然感到了愈發強烈的悲傷和孤獨—因為人性就是這麽好玩,它一面如此的追求飲食男女,一面又不甘於這麽活著,既要又要的矛盾本質是人類靈肉掙扎的存在難題,但也是定義人性的基礎。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趙遠重讀《安提戈涅》。《安提戈涅》是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悲劇,講得是安提戈涅違抗忒拜城國王克瑞翁的旨意,執意要埋葬自己的哥哥而被治以死罪的故事。在文學課堂裏,《安提戈涅》通常被當作經典教材,講授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之間的矛盾。知道天律是智慧,但遵從天律卻需要莫大的勇氣。當人人都唯唯諾諾順從人的律法之時,一句大聲的「我敢」就是最大的美德。人的律法的審判不是真正的審判,身體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審判是道理、歷史、甚至信仰、真理的審判。安提戈涅不害怕觸犯人的法律,這才是對「生」有足夠的信念。她相信即使她的肉身滅亡,她的靈魂還會因爲公義而存在,她的「罪」還會被世人紀念。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香港作為一座公認的高密度城市,其實尚餘很多自然和鄉村散佈在高樓之外。自然書畫家葉曉文搬進了位於香港東北角落的荔枝窩,這幾年內,她獨自在這個藏身於自然的原始客家圍村裡生活,並一直保持創作,將居於此處所經歷,所體會的種種,寫成了自己的新書《隱山:山居日月筆記》。亞C傳來書評,指出此書不只有「寫」,更有「畫」。「書」與「畫」都是兩種十分重要的藝術創作形式,並且兩者編排在一起時,常會蘊藏著某種特別的聯結,產生各自單獨「存在」時所沒有的藝術效果。書中一切都是淡淡的,那份細緻與用心,並且配上與之呼應的文字,更為傳神地抓住那位於自然深處的日常所滲出的有趣細屑片刻。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9

每一部作品都是「單子」式地自成一體,評論界或文學史家卻想方設法將它們分類組合,藉以生產學術話語。黃子平指出,評論家公推武漢的方方是扛起了「新寫實」這面大旗的四位作家之一。他認為,「新寫實小說」無非是說老老實實地寫了中國老百姓過往幾十年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方方自己不承認自己曾「倡導」新寫實,但覺得這個名堂用來概括自己的寫作不無道理。新寫實小說始終關注現世社會最普通的人。它秉持著人道精神,對生活中普通人充滿同情和憐惜。同時,它對現世社會也秉持著不合作不苟同的態度。何為「實」,如何「寫」的問題,歸根結底要追問到「文學何為」的層面。文學即自由,即掙脫現實的束縛,將詞語和想象審美化,直達人心的深處。這就是「新寫實小說家」的異類方方的意義。

last but not least, shall WE dance?──評《破‧地獄》The Last Dance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4-12-02

電影《破・地獄》開畫三天的票房已超過二千萬,成績卓越。葉嘉詠傳來《破・地獄》的影評,認為電影的中英文名字都改得好,既指人生的最後一舞,也是電影的最後一個靈堂場景。她從「給文玥的信」和「The Last Dance」兩方面來討論,最後一幕如何達至「破」地獄的主題。首先,她指出,最後一幕以書信呈現,認為書信是一種儀式,由寄信人用文字表達想法,並由收信人閱讀文字和理解意思,過程中除了人,還有時間。信雖直接,但不直接文哥、志斌和文玥又無以理解。同時,信也是打破傳統的關鍵,信中不只是一字一句解釋,清楚地向女兒道歉,還有他要兒子承繼衣缽的原因。其次,The Last Dance指的是人生最後一程,既是死亡,也是「破地獄」儀式。這最後一舞也預示我們的最後一程,只是有的早一點有的遲一點,但永遠不會不到。破地獄一幕破除生人的地獄,解開生人的心結,但她說,我們並不需要到最後才跳這支舞吧,last but not least, shall WE dance ?

飛蛾——關於「恐怖」的浮想聯翩

散文 | by 雙雙 | 2024-12-02

雙雙傳來散文,引洛夫克拉夫特之語,說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是恐懼;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雙雙剖析,「對未知的恐懼」之中最強烈的恐懼,是對不應恐懼的物事之恐懼。作為感受到恐懼的主體,我有辦法消解、或者說,緩解它,我只需要硬著頭皮走過去。未知中所衍生的可能性被消滅。他說那是恐怖的降維——它由「二階恐怖」降為「一階恐怖」。然而,這種跨越只能克服缺乏「確定性」的二階恐怖,卻無法消減缺乏「可能性」的三階恐怖。他想起以前讀過的《情動於中》,當中第五章寫「毛骨悚然」說:「恐懼不單能在我們無法作出判斷時被引發,它甚至可以在我們判斷自己沒有危險時出現。」

【新書】陳慧《小暴力》序〈暴力與自由的賦格〉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2-02

楊佳嫻為陳慧新書《小暴力》寫序。小説主要通過小顧、白大順、洪安安、洪啟瑞、周郁芬、李立中、夏木、金理高這八個人物,講述暴力的流動,從上一代到下一代,從職場、歡場到家庭,遮蓋於親子關係或黑暗房間,而街頭上,陌生人之間,看似暴力的作為卻反而蘊含著愛。她問,暴力的反面,就是愛嗎?我們要怎麼分辨呢?——有些暴力,會以愛之名加諸於你我;有些愛,卻不得不以暴力型態現身。表面上,《小暴力》似乎講的是年輕人怎樣對抗父親,女人怎樣對抗男人,基層怎樣對抗體制。其實陳慧願意讓受壓迫者擁有更高的動能,讀者將發現,孩子知道自救,女人可以出走,基層也有他游擊、滲透的策略。「香港」和「文學」是兩條隱伏泉脈,它們自傷痛和回憶裡湧現,成為打開《小暴力》的另外兩個密碼。

幣圈富豪以逾四千萬港元拍下藝術品「喜劇演員」引發熱議 牆上的香蕉三度被吃掉 藝術的價值如何界定?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1

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用膠帶把一根香蕉黏在牆上,創作3幅名為《喜劇演員》(Comedian)的藝術品,其中一幅20日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以520萬美元(約港幣4100萬)拍出,遠遠超出100萬美元至150萬美元的初步估價,引發熱議。該作品以簡單的表現手法——把一根香蕉用封箱膠帶貼在牆上而作為藝術作品引起關註。大家當時紛紛討論,作為一個藝術創作,它的價值何在?該作品中的香蕉曾被兩次吃掉,這次拍賣完後,中國幣圈富豪孫宇晨透露得標10秒之後就決定要吃掉香蕉,以獲得獨一無二的藝術體驗,當時腦中還有一些「笨問題」,例如香蕉是否腐爛,或是該如何評估這件作品的價值。香蕉的原供應商、74歲的水果攤販阿拉拇(Shah Alam)得知消息落淚表示:「我是一個窮人,從未見過這麼多錢。這樣的事情竟然發生在一根普通的香蕉身上,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相愛的前提——《跨到彼岸尋找你》中邊界的概念

影評 | by 寧霧 | 2024-12-01

寧霧傳來今年獲柏林影展的泰迪熊評審團獎《跨到彼岸尋找你》的影評。故事講述老姨媽Lia和寄人籬下的Achi,一起踏上尋找跨性別姪女的旅程。一老一少,跨越了格魯吉亞和土耳其之間的國境線,但電影中的主題——跨越,並非在空間上,反而在他們抵達伊斯坦堡後才徐徐展開。 Lia在目睹了伊斯坦堡的眾生百態後說「每個人都來這裡消失。」在伊斯坦堡中,個體的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職業、階級、身分:律師、警察、性工作者......每個人被身上的標籤覆蓋。導演不只把那份憐憫和關懷投於跨性別群體,不是把所謂的「小眾」孤立出來,而是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完整的人間圖景。電影中的「Crossing/transition」,更深一層的含義在於跨越我們認知的邊界。旅程不僅意味着空間的變化,在景物與文化的切換中,也帶給我們心理和觀念上的轉變。

《鋼琴教師》:符號、反情慾、「我」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11-30

曾友俞傳來《鋼琴教師》的影評。從符號與(反)情慾兩方面剖析電影,從中談論自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他指出,《鋼琴教師》中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主角Erika 的性表現即是變態(perversion),但對於處於常態一方的 Walter 而言,所能給出的反應只有這令人反胃而從房間離開。二者的情慾無法吻合,互為侵擾。「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關於性,除了性本身。只有性是關於權力。」Walter 實現性慾的方式正是經由支配的方式以達到高潮,而這支配的關係即係源於其現實上所實施的權力。最後,Erika的自殺象征她對於超我的超越,死亡與新生發生在同一個瞬間,而只有在這個瞬間,存在才發生(過)。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雷根傳來散文,從投資回想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從小到大,學校沒有詳細地教授關於投資的事情。而所謂投資,即大家期望付出能在未來獲得收益或利潤,付出得到合理的回報。無他,人人都不願意見到自己的人生是徒勞無功。然而,成為母親這個選擇,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甚至可以說是投機。老一輩對「養子防老」的迷思,往往以「家用」來衡量子女的孝順,奇怪的事,他說自己的母親連這一計算上都不太精明,對家庭毫無保留、不求回報地付出,他覺得不懂計算的母愛令人心痛。那天他回到老家,母親又添了白髮。他們回看相簿,雷根十歲的那次農曆新年,母親尚帶有半點童稚卻疲累的臉上,流露出真摯的笑容,手上拿著的揮春,正是「快高長大」四個字。

7-Eleven便利店陸續取消店內的雜誌架 紙媒在新時代下如何生存?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9

DFI集團旗下的7-Eleven便利店近月傳出會陸續取消店內的雜誌架,不再售賣雜誌。近年來香港多間紙媒相繼停刊,包括經濟日報集團旗下、有23年歷史的科技生活雜誌《e-zone》,已在2021年12月20日停印紙本;創刊18年主打旅遊消費資訊的《U Magazine》,也在2023年8月31日停刊;創刊15年,主題多與時下與文化、社會議題與關的《Breakazine》也將於將於2025年4月之後停止出版。香港的實體紙本雜誌曾在八九十年代有過風光、興旺的年代。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的媒體消費習慣出現極大程度的改變,紙本實體雜誌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挑戰。這並非一時一地的現況或處境,而是全球傳統紙媒共同面對的困境與難題。而在這個處境下,如何「轉型」成為紙媒存活的關鍵所在。

韓江諾獎得獎滿月觀察 韓國書店網站一度癱瘓、翻譯問題再被提起 父親代開記者會,稱:「無法擺脫作為諾獎作家父親的感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8

距離韓國作家韓江榮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韓國作家已經過去一個月有餘,瑞典文學院盛讚韓江的作品「以極具衝擊力和充滿詩意的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每年諾貝爾獎開獎以後,公眾的焦點一時間都會聚焦在得獎者身上,為其人、作品、甚至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迴響。今年的得獎者韓江也不例外,在確定獲獎後,圍繞其人其作的討論絡繹不絕。虛詞編輯部整理了對韓江的滿月觀察,一同看看諾獎公布後的眾聲喧嘩。

地獄還需「行街」破--從精神分析談《破·地獄》中郭家角色的束縛與釋懷

影評 | by 盧嘉傑 | 2024-11-27

盧嘉傑傳來《破・地獄》的影評。他以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面解析破地獄,指出破·地獄》的郭家三人分別對應三個人格,將其放諸家庭的關係,由於三人的關係在父權、重男輕女的家庭關係下發展,遂三人互相拉扯、角力,家人之間產生矛盾,導致原生家庭成為他們各自的地獄。郭志斌代表的是本我,遵循享樂原則;郭文玥代表自我,遵循現實原則,盡其所能地調節本我的慾望、超我的嚴格要求,以及現實中所能提供的有限可能;郭文則代表超我,他的行為由道德原則支配,同時是父親形象的符號,亦可以從種種細節見到他對原則的執著。

耗時4年傾力新譯《源氏物語》九十萬字 「這是留給當代與未來的翻譯本。」 ——專訪林水福教授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28

由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語》,成書於千年前的日本,全書約100萬字,有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也代表了日本文學古典文學的高峰。川端康城在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感言裡就曾說,「《源氏物語》是日本小說的頂峰,即使到了現代,還沒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林水福教授耗時四年,傾力帶來全新九十萬字譯本。面對這項鉅作,他說「回首來時路,一切似乎都為翻譯《源氏物語》而準備。」過往解讀《源氏物語》都傾向以「物哀」(もののあはれ)作為題眼,林水福教授則認為物哀只是其中一種理解方法,他認為《源氏物語》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在唯美、浪漫、燦爛包裹下的宿世悲劇。「經典就是可以如此超越時空。」他說,這次的譯本既是留給當代的,也是留給未來的。

電影《秦俑》主題曲〈焚心以火〉的古典風

其他 | by 葉嘉詠 | 2024-11-26

11月24日是黃霑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葉嘉詠傳來由黃霑先生作詞及其與顧嘉煇先生作曲的電影《秦俑》主題曲〈焚心以火〉歌詞短評。電影《秦俑》改編自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講述冬兒與蒙天放的愛情故事,但這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還有長生不老、輪迴轉世、國族等議題,內容可謂相當豐富。她指出,主題曲〈焚心以火〉未必能完全承載這些內容,但在其句式和字詞上卻蘊含古典意味,與電影的秦朝背景是配合的。她以倒裝、典故以及單音節詞三個角度切入,認為這首主題曲配合電影中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三世情緣,表現如火熾般刺痛,還有悲涼的曲調,無不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拯救還是幫助•九七年•玫瑰念珠

書評 | by 董啟章 | 2024-11-26

《玫瑰念珠》裡面,敘述者說:「Y,好幾年前,我們談過寫作,當時你說,顏色、顏色的,除了顏色,會是什麼,為了更好地理解你的話,終於發現,我所致力的,不是寫作,而是拯救。」董啟章讀《玫瑰念珠》讀到中途差點放棄,或因沒時間、太難懂、風格太個人化、句子太零碎...但這些都是藉口,他總於終於還是把《玫瑰念珠》讀完了,而且讀了不止一次。玫瑰念珠,這名字的動人魔力,還有那些牽引著繁複的想象軌跡的小題,密密麻麻的線素,稀鬆散漫的交織,造成了既內聚又蔓延的張力,有整齊的秩序和呼應,也有多元的開放和模棱。

探尋社區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跑馬地:文化景觀》展覽:回看跑馬地的前生今生——專訪《跑馬地:文化景觀》的策展人鍾妙芬博士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11-25

每逢賽馬日,跑馬地都擠滿了人。刺激的比賽夾雜人們的喧叫聲響遍了整個社區。賽馬日以外的跑馬地其實是一個靜謐的社區,因為大家都會去銅鑼灣也會到灣仔去,但沒有特別原因的話,便不會轉入跑馬地。鬧市的氣息被不過百多米長的電車路隔斷了,這裡有一種自成一角的氛圍。正在大館舉辦的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更進一步呈現了自香港開埠以來,當初的黃泥涌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今天跑馬地的這個模樣。《跑馬地:文化景觀》的策展人鍾妙芬博士說,這次展覽是想透過跑馬地的歷史演變,引起公眾思考自然與人文環境之於城市規劃應該是環環相扣的。「展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去探想城市裡的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之間有什麼關聯,其歷史脈絡是怎樣,以後又會擔演一個什麼角色。」

【新書】《文學.老屋.好料理》序〈美食美文,在歷史中相輝映 ──從日本料亭到華文文學中心〉

書評 | by 封德屏 | 2024-11-25

封德屏為新經典文化11月新書《文學.老屋.好料理》寫序,談及台灣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大多會在家裡宴客。飯後喝茶聊天,交換創作、養兒育女心得,興致好的甚至來上四圈麻將。封德屏說自己在餐會中聽他們憶往思昔,臧否人事,談文論藝,成為他日後編輯台上寶貴的素材。二〇一一年,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封德屏帶領《文訊》專業團隊,負責經營紀州庵文學森林。承接歷史任務的她想借助實體空間進行文學展演與推廣的跨界實踐。但苦於沒有經驗,定位與特色頗費思量。早年前輩作家的美食豐盈了她的心與胃。她忽然靈光閃現,想到作家美食:可以透過美食講不同作家的美好故事,喚醒美食靈魂的第四覺「思覺」,有美食之「思」入菜的「作家私房菜」於焉誕生。作家私房菜每逢有新作發表,一如作家的新書發表會,總是聚焦吸睛。藝文界、美食界、作家親友、媒體朋友…齊聚一堂。作者登台顧盼生姿,作品呈現原汁原味,嚐美食、聽故事、聊心得,盛況空前!作家私房菜由作家本人執筆,細說從頭,如數家珍,美食、美文交會,相互輝映。

2024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順利舉行 香港電影獲最佳動畫短片獎、最佳紀錄短片 鍾雪瑩奪金馬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5

2024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23日晚間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石家俊憑《房間裡的你》獲第61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鄭佩佩獲第61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香港記者陳卓斯及王紀堯執導《顏色擷取樣本.mov》獲第61屆最佳紀錄短片;鍾雪瑩憑《看我今天怎麼說》素恩一角擊敗張艾嘉、吳君如、區嘉雯等資深前輩,拿下影后。最佳影片為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而入圍11項的《鬼才之道》最終則是斬獲5金。

蕭競聰展覽《不棄的日常 造形一家親》 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民間小物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1

由裝置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蕭競聰、姚妙麗、民間博物館計劃共同策劃,翻箱倒籠,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床下底珍藏。包括有全新小包即棄紙巾、膠餐具、茶餐廳即棄杯、膠吸塑等等。蕭競聰2002年參與成立民間博物館計劃,展品包括特殊設計的日常用品,一反博物館傳統,他形容那些都是「沒有人收藏或無法收藏」的東西。蕭競聰認為博物館的存在意義,在於令人對文化藝術產生好奇,博物館應嘗試以更創新的方法使人明白、使人好奇。是次展覽以「用博物館學的」策展方式表述日常的場景、本土文化和社區價值,讓公眾關注在城市裡沒有被收集的、無形的,或未得到足夠表述而看不見的社區的知識與實用智慧。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小學老師已經告訴她過,我們都是一樣的貨色。只能被教訓,或修理,然後在這教育的鏈條上不動聲色地被裝配的,貨色。在午後被老師懲罰去操場跑步,她忘記自己是何時停下的了,只覺得好像一直跑到後來的生命裡去。因為缺少合適的放鬆方法,小腿腫漲出粗壯的肌肉。它們的痠痛一直拉扯著她,它們會把我裝配成什麼?它們會問我,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嗎?被評分、被展示、被灌輸。她後來終於明白小學老師說的貨色是什麼意思了,就是成為這條流水線上的需要,乖巧和無聲地,用盡所能貼合一切的標準。人們可以可以停止成為貨物了嗎,如果我們厭倦了活著?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鄧皓天傳來小說。小說中寫他的好友,住在藍地的亞倫。他很特別,但要指認這個人的特別之處並不簡單,那是只處於特定的時刻,從特定的視角觀察到的一種異樣的樂觀。「我」與亞倫第一次遇見是十九歲,在友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同為兼職救生員的他。亞倫活得一副沒有重擔的姿態,但其實他的生活並沒有比其他人好許多。偶爾提及父母再婚一事,但他仍舊樂觀,只是之後亞倫從社交軟件上消聲匿跡。直至移民前夕,他再度出現,但感覺已經大為不同。問及對未來有否恐懼,他仍是一如既往的樂觀。

台灣作家楊双子奪美國國家圖書獎翻譯文學獎 「持續的書寫過去,是想要迎向更好的未來。」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1

作家楊双子以《臺灣漫遊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書中透過相知相惜的兩位女性,呈現上個世紀30年代台灣社會景象。《臺灣漫遊錄》是楊双子2020年作品,故事虛構出身富紳家族的青山千鶴子旅居台中時,偶然認識台灣大家族庶出的女子王千鶴,在全然不同文化教養下長大的兩人,因而有機會一起遊歷縱貫鐵道沿線城市,展開豐富的台灣鐵道旅行。小說呈現上個世紀30年代台灣社會景象,透過兩人互動,展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關係。《紐約時報》的書評指,這是一本討論殖民權力的俄羅斯娃娃,展現小說中的小說,翻譯裡的翻譯。楊双子是台灣小說家,本名楊若慈,楊双子是她與雙胞胎妹妹楊若暉共用的筆名,「双子」為日文漢字雙胞胎的意思,兩人 15 歲起雙依為命,2015 年她的妹妹因癌症去世,楊若慈持續使用楊双子作為筆名。

旅日作家李琴峰發 「被迫出櫃聲明」 六千字怒控霸凌者的嚴重數位性別暴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1

旅日作家李琴峰是史上第一位台籍芥川獎得主,於11月20日「跨性別追悼日」發超過6500字的「被迫出櫃聲明」,承認自己是跨性別者。文中檢視反跨性別浪潮,並控訴自己在台灣遭到一群網路霸凌者攻擊、言語性騷及誹謗,為保護家人、自己亦無法再屢受霸凌的台灣安心生活,於是才決定移居日本。然而,一群台灣的反跨霸凌者卻仍舊在許多社群平台上對她進行強迫出櫃(侵犯隱私)、言語性騷、誹謗中傷,至今尚未停止。她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台灣司法卻不起訴霸凌者,她說,「如果可以,我根本不想出這個櫃」。

徘徊來生的往生:《破地獄》的生死探究

影評 | by 言水 | 2024-11-20

言水傳來《破・地獄》的影評,認為當中對林林總總議題的探討,如傳統行業兩性不平等、同性伴侶於法律上無異於陌生人、走或留、甚或宗教等議題,電影中均恰到好處,不喧賓奪主——即生死之命題。關於死亡,最深刻的畫面莫過於身為救護員的文玥替病人心肺復甦,緊接著她與隊員做愛的一幕。他提及佛洛伊德將死亡與性愛並置,展現他們關聯性的理論,指出正因死亡不為我們所樂見,我們卻具有死亡的本能。破地獄中,藉殯儀而營造一場安詳的死亡,才可使人得到存在的理由:我們為著自身安寧的死而神聖化死亡,藉此聊解面對死亡的未知。在生方面,他寫到 希臘愛神厄洛斯總離不開界限。因界限的權力,愛者難以坦白。如巴特勒之說,在社會建構中我們成為既定的群體,卻從不探索、拷問自身的潛意識。最後他引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遜〈我無法因死亡而駐足〉,帶出電影朝觀眾訴說的是:在生一隅的我們,面對進行著的世界,誓可渡化自身,破自生的地獄。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

陳乜1987年為鍾玲玲訪問,最初沒有答應,後來又轉為應允。 每趟鍾玲玲接受訪問,話題總離不開「保釣」事件,舊事重提了這十數年。她反而說,「其實不算是什麼,很多當時真正搞運動的人看了我的訪問,準會笑死了。這麼芝蔴綠豆小事,也長年累月掛在口邊的。」 當時的人認為她是不入流的,「右派罵我左傾,罵我是革命黨,左派罵我太前衛,當時剛好是文革之後,他們都說我生活不夠純樸。」鍾玲玲當年在邵氏當過整整一年場記,也曾跟邱剛健拍風月片,但她說自己並不適合。後來她也有寫詩,但不認為自己是作家,她說自己只是個寫稿人。陳乜說鍾玲玲有一雙不快樂的眼睛,她說,「在你以為我不快樂的同時,我並不感到不快樂。只是,不快樂是累積的,這與我的家庭環境,從少的生長過程有關。」那年訪問,他們走出越南菜館時,鍾玲玲額頭兩腮都喝得駝彫彫的,她還是說:「別給自己壓力,我知道寫我是挺難的,這麼瑣碎,我不介意,反正說話是最空虛的 ……」

透過「擁有」而理解自己的「存有」 從內外之間感受存在的純粹 ——專訪 deTour 2024 設計節策展人陳濬人、《內外之間》創作單位張駿翔、趙曉旭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20

今年是香港設計師陳濬人(Adonian)第三次參與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的策展。deTour每屆都會由策展人選定一個主題,並圍繞着這個主題挑選展品和設計活動。今年的主題為「擁有→存有:內在的設計」。「擁有」與「存有」這對概念來自於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埃里希 · 弗洛姆,他認為在物質豐裕現代,「擁有」不過為滿足慾望所服務,但真正的價值應在於個人的「存有」。有意義的設計可以使人沉思,抽離由重複日常所賦予的慣性,重新審視生活中種種微細的感覺。這次的公開招募邀請到由建築師張駿翔與趙曉旭經營的營城計畫所帶來的作品《內外之間》。「存在」這個形而上的概念,透過實際的物與空間帶到觀者面前。一切都源自於他們的私密記憶,透過際的空間體驗,與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對話。Adonian認為一個展覽中有不理解的部分是重要的,那些不理解的地方,才是沉思的開始。

人生夢一場,不如珍惜眼前人

影評 | by 何兆彬 | 2024-11-20

何兆彬傳來影評,指港片年度重頭作《破·地獄》找來兩大笑匠出演,卻不搞笑,拍出一部嚴肅正劇,在香港電影業最低沉的時候上映,別具意義。陳茂賢開始寫《破·地獄》,是因為在三年疫情之下,陳茂賢有多個親人去世,他頻頻出入殯儀館,看了很多,也有不少感受。他一度情緒低落,第一版的《破·地獄》(原名《度脫之舞》)是一個相當悲觀的故事。在訪問中透露,演員金燕玲讀了每天都責罵他,一早口頭答應可以演出男主角的黃子華讀到初稿,跟導演說這實在不行,「萬一有人看了這齣戲,跳了下去,我們又怎負擔得起?」當中的轉折點,是有天母親要進醫院做手術,他頓然感到母子終有一天要分離,倒不如好好珍惜大家能共聚的日子,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電影裡面的中心思想:「死人要破地獄,生人也要破地獄,因為活人也有很多地獄啊。」何兆彬指,電影中有許多劇情安排,在藝術設計上大可不必,但如果能令電影大賣,或只是單純讓普羅觀眾對人生存有希望,也就功德圓滿。

英國小說家薩曼莎·哈維的 「太空田園詩」 《軌道》 榮獲2024年英國布克小說獎 「假如能夠離地球足夠遠,最終就能理解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2024年11月12日,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s)組委會宣布該年的布克獎由英國作家薩曼莎·哈維(Samantha Harvey)獲得,包括華人作家李翊雲在內的六位獎項評委,一致將選票投給了她的小說「太空田園詩」《軌道》(Orbital),以表彰這部作品透過描寫六名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邀請我們觀察地球的壯麗,同時反思每個生命的個人與集體價值」。《軌道》一書以一張真實的圖片開篇,這是一幅「地球軌道24小時與北半球日光」的示意圖,它展示了空間站在平面地球上飛行的軌跡。太空站上共有六名太空人,他們在這裡收集氣象數據,並進行科學實驗。但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凝望寂靜的藍色星球。他們開始思考:沒有地球,生命會變成怎樣?沒有人類,地球會變成怎樣?

話題》如果拌飯不能拌:從《黑白大廚》愛德華.李人生料理「鮪魚拌飯」,咀嚼美食與文化的認同

時評 | by 陳彥明 | 2024-11-30

近期熱播的實境節目《黑白大廚》,其中「人生料理」競賽項目中,韓裔美籍大廚愛德華.李(Edward Lee)端出一道「鮪魚拌飯」料理,以此闡述他人生的故事和自我認同的混亂。由於兩位評審給分和評論的角度差異甚大,後續引起眾多討論。強調「推廣韓食」的評審白種元,深受這道料理背後的故事感動,也高度接受這種為韓食注入新生命的作法,因此給了高分。韓西合併的食材、烹調方式,不知該用筷子、湯匙還是刀叉來吃的食用方式,都代表著愛德華混亂的身分認同。然而,愛德華的拌飯料理對安成宰而言有個致命傷:不能攪拌的飯,能稱之為拌飯嗎?一旦接受這是拌飯,那麼韓國拌飯的定義將就此改變,各種奇特的米飯料理都能稱之為拌飯了。詞彙背後代表龐大的文化累積,拌飯是傳統韓式料理,雖然烹飪競賽的本質在追求美味,然而一道料理背後,含帶著無限多種思考的層次。愛德華一直嘗試在不同文化中,找尋認同與定位。Openbook整理近期出版的韓國飲食相關書籍,邀請讀者一起品嚐書本裡的韓國美食與文化。

是枝裕和重拍經典之作 《宛如阿修羅》 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 蒼井優、廣瀨鈴聯袂共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Netflix 將於 2025 年 1 月 9 日推出日劇《宛如阿修羅》,此劇改編自日本家庭劇大師向田邦子的經典之作,由導演是枝裕和擔任監製、改編及執導,集結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蒼井優及廣瀨鈴等實力派演員,陣容鼎盛,讓人期待。《宛如阿修羅》電視劇原作於 1979 至 1980 年首次播出,劇情講述本身疏離的竹澤家四姊妹偶爾發現嚴肅的爸爸在外有情婦、小孩,為了傳統保守的媽媽著想,四姊妹特地齊聚一堂,商討如何設法不讓母親發現此事。然而四姊妹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秘密,問題紛紛浮現。「阿修羅是印度民間信仰一種的神祇,據說表面上標榜著仁義禮智信,但實際上氣量狹小,喜歡說別人的壞話,是憤怒和爭鬥的象徵。」《宛如阿修羅》一名出自二姐夫鷹男之口,他感嘆女人真像阿修羅,氣量狹小,又愛胡亂猜測。整部劇作透過細膩的敘事方式,呈現了姊妹之間複雜的情感流動,作為家人,她們時而尖銳對立、時而相互依賴,愛恨在其中糾纏,深刻描繪了東亞家庭家庭中複雜而細膩的家庭關係。是枝裕和表示:「向田邦子的劇作魅力在於,表面上的尖銳對話背後蘊藏著深刻的愛。這次四位演員完全捕捉到了這些複雜的層次,使整個拍攝過程變得非常有趣且充滿挑戰。」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6周年 田馥甄雨中哼唱禮讚自然 蔣勳以《祇樹給孤獨園》喻池上

報導 | by  | 2024-11-18

「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繫辭》裡的這句話,正是農業生活的寫照。然而,現代社會裡,流動成為生活的必要,城市化則構成了另一種遊牧;於是我們不只與大自然的距離變得愈來愈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顯得更為陌生;然後才發現,愛與自由,似乎也變得愈來愈難。台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出現,就彷似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讓我們知道世上還有一撮人仍然熱愛著這遍土地,並願意不辭勞苦地通過藝術等方法,把這份熱宣揚出去。自2009年台灣鋼琴家陳冠宇首次在池上稻田上演出開始,這個位於台東的鄉縣便被聚焦在兩岸三地文藝圈的鎂光燈下。今屆藝術節邀請到來自台東長濱國中的「海子樂團」、歌手許富凱、金曲歌后田馥甄。田馥甄在雨中一共為池上觀眾獻唱了12首流行曲。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蔣勳,及其學生亦是台灣知名藝術家曾永玲和董承濂,聯合舉辦的《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

【文藝Follow Me】感受人最深處的黑暗狀態——楊秀卓睽違22年最新個展《病有我》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11-15

《病有我》是一個關於精神病、情緒病的展覽,楊秀卓說,他不是研究精神病是甚麼、該怎樣去面對精神病,而是說香港和這個社會現象背後隱藏的時代精神面貌。經歷過2003年沙士的恐慌之後,楊秀卓隱約感受到香港人多了一種憂患意識。2004年,他在《明周》上看到一則關於抑鬱症的報導,他把報導剪下來,自此他只要在報紙上看到抑鬱症、躁鬱症都會剪下來收藏,20年間儲了厚厚一疊。《病有我》展覽本身便是一整件作品,楊秀卓和兆基創意書院的學生一起把五道大牆髹黑,楊秀卓再以白色、灰色顏料在黑牆上繪畫、寫字。參與這個展覽的學生都很投入,每天放學準時出現,有時髹到晚上六七時才離開。陳上城說,「所以我想,這會否是另一層面的希望?剛才提到的光,其實是盛載在活生生的人裡,而不是畫」。

香港年度設計盛事 deTour 2024 展出17組本地與海外設計師的裝置與展覽 由外而內探索設計未知的可能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8

全城年度設計盛事,由PMQ元創方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的deTour設計節將於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在中環PMQ元創方舉行。deTour 每屆都選定一個不同的主題,並圍繞着這個主題策展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展示本港和海外創意作品的裝置和展覽、互動工作坊、設計講座等。此外,亦會為學生和公眾人士安排的導賞團。deTour 2024的主題是「擁有 → 存有:內在的設計」。設計一直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deTour 2024策展人陳濬人(Adonian Chan)則從心理學家埃里希 · 佛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佔有還是存有》出發,探問設計可以如何使人從擁有達至存有。

女性角色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若死亡必然到來,我們該如何好好道別? ——專訪《破 · 地獄》演員衛詩雅、梁雍婷、周家怡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14

由許冠文、黃子華、衛詩雅、朱柏康主演的《破.地獄》 雖以道教喪葬儀式為核心,但不講奇幻詭譎的死後世界,而試圖破開的,是逝者離開以後,尚留在生者心中的地獄。它想超度的,是生者無法放下的執念。電影中一眾生者的地獄牽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權、傳統、新的情感型態,當中女性角色存在尤為呈現現代社會下的複雜面貌。戲內,女性身分在傳統祭儀的場域中受盡歧視,在戲外,飾演郭文玥的衛詩雅在求師學習破地獄的過程亦處處碰壁。儘管男女有別,但死亡卻是平等的。飾演美玉的周家怡從戲中談論的死亡反思生命、乃至個人的存在。她認為,也只有大家肯面對死亡,我們才有可能去探求生命的問題。梁雍婷認為,死亡其實一直存在,如果它是一個句號,在句號之前,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去填滿屬於生命的句子。

溫柔而硬頸地活著並註視著——《少年來了》書評

書評 | by Sir.春風燒 | 2024-11-14

春風燒傳來《少年來了》的書評,他認為這是韓江的一部很重要的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為核心,寫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韓國近20年井噴式湧現以轉型正義為題材的優秀敘事作品,彷彿提醒每個韓國公民,已經長出的現代文明的嫩芽,是靠無數手無寸鐵的平凡人篳路藍縷栽種出來的。過去韓江在專訪中提及,寫作這部小說時,每寫一章都很煎熬,有過動念不想再寫下去,停筆數日緩緩,才能又提筆。「少年來了」四個字充滿張力在立場各異的個體身上顯出不同的顏色,而韓江也正是用這樣的反差去體現真實和殘酷。他指出,韓江不是試圖解構某種抽象的機制或權力關係,而是將愛恨融入具體的人際關係和生命歷程中,細膩地刻畫出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隨之起伏與無力感,緩緩滲入讀者的皮膚內。但願我們都有如韓江的眼睛,溫柔而不失硬頸地活著,並冷眼註視著這個世界。

話題》看完黑白大廚,來一盤黑白切:從台灣飲食書看美食與文化

其他 | by 陳彥明 | 2024-11-13

不必攪拌的拌飯,能稱為拌飯嗎?近期熱播的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美籍廚師愛德華.李(Edward Lee)的一道拌飯料理,不僅在攝影棚內引起眾多討論,熱潮更漫延到海外各地。撇開命名的爭議,愛德華.李的拌飯,講述他身為韓裔美籍的認同困惑,同時也挑戰了韓國傳統飲食的界限。叫好連連的《黑白大廚》美食料理競賽,不僅僅是大廚們對廚藝的較量,更延展出關於文化底蘊與認同的探究。台灣的飲食文化在面對全球化和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同樣展現了對創新和文化延續的追求。而在台灣書市,飲食書一直是源源不絕枝繁葉茂的一脈。在眾多與飲食相關的著作中,我們可以讀到日常生活、家族記憶、在地認同乃至鄉土人情。陳彥明整理了講述台灣料理的書單,不僅看看食材與烹飪技術如何結合,更從中窺探一個時代或家庭的歷史與記憶。

以咒語呼喊名字 「在這個一無所有的地方,能不能生出一點什麼東西來。」 ——專訪導演張家駿《所有憂傷的年輕人》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12

《所有憂傷的年輕人》是導演張家駿和聯合編劇兼美術指導边禧暎(Hee Young Pyun)共同創作的首部長篇。電影由兩個部分「一無所有」(Nothing at All)和「所有」(All)共同組成。兩個故事以上海商場「環球港」為核心場景,由同一組演員出演。兩個故事中,演員的職業、裝扮、性格、彼此關係以及各自內在的情感核心皆不同,彼此既互不干涉、又遙遙呼應。而按照張家駿提出的概念,兩個版本可以按任意的先後順序放映。在「所有」或者「一無所有」的部分,其敘事核心都圍繞年輕世代在情感上的匱乏與虛無。「在這樣子同質化的空間裡,常常覺得信裡面有一點空空的,有一點一無所有的感覺。」他說。他試圖探問靈性,乃至更個體化的情緒,有多少是可以被商場這個場域所承接的呢?這一切,最後都化為一聲,如同咒語般的遙遠呼喊。

普通上班族如何讀完一萬本書? 從用600天完成《追憶逝水年華》開始

時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12

臉書用戶Proustian Hsu寫出〈關於我閱讀的一萬本書〉之貼文,談及隨著他在圖書館借閱數逐漸接近一萬本,加上自己家中四千多本藏書,自己的閱讀量應已超過一萬這個數字。閱讀一萬本書的起點源自於他自大學畢業十年後,有天偶發奇想,想讀完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歷經600多天後完成,從此改變他的閱讀生命。自閱讀普魯斯特後,他發現自己的閱讀視野豁然開朗。生活漸變成一種秩序、一種約束:一天至少要閱讀完兩三本書、必須維持同時閱讀七、八本書的節奏。和大部分人一樣,他是一般的上班族。早晚各有一小時的通勤時間,再加上提早到辦公室有一小時以上的空檔時間,這些就成為他每天最基本的閱讀時光。內文附有原文的推薦書單。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時評 | by 彭榮邦 | 2024-11-11

在當代心理學的主流氛圍中,佛洛伊德思想似乎更顯得格格不入。今天的心理學教科書中,佛洛伊德的理論往往被簡略提及,僅作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這樣一個強調生物決定論、速效、可量化和技術導向的時代,佛洛伊德那種深入探索個人歷史、重視主觀經驗、需要長期投入的方法,看起來就像是一種奢侈,甚至是一種過時的做法。然而,就在佛洛伊德思想看似即將被現代科學徹底淘汰的時刻,一股逆流悄然興起。這股逆流不是來自心理學界的保守派,而是來自神經科學的前沿:南非裔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姆斯等研究者所開拓的神經精神分析(neuropsychoanalysis)領域。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有可能重新審視並驗證佛洛伊德思想,在這個新的轉折時刻中,索姆斯的研究工作不僅橋接了佛洛伊德思想和現代神經科學,更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用最新的科學工具來重新檢視和發展佛洛伊德的後設心理學洞見。

【邁克專欄】輕得可以放手

專欄 | by 邁克 | 2024-11-11

邁克以前在三藩市,有一個時期生活無以為繼,靠出售自製明信片勉強維持生活。明信片上是加工的拚貼畫,題材以諧趣為主,影印後裁剪成四乘六吋,拿到住處附近小店寄賣,還添上未經正式註冊的公司名號哩——叫A Light Enough Card,斷章取義截自Leonard Cohen一首歌的歌詞,原句It’s light, light enough to let it go。這個故事他從來沒有跟黃愛玲說過。萬里以外絮絮閒話家常,原本便欠缺重量,寄出就忘了,再也想不到有重逢的一天。黃小姐辭世後雷先生整理遺物找出來,分兩三批寄到巴黎,打開信封,他千頭萬緒,說不出話來。

【記念唐書琨】記先敬「潮流」後敬人的香港八十年代

時評 | by 鄧小宇 | 2024-11-07

鄧小宇於週四(7日)收到唐書琨離世的消息。雖明知他年事已高,對此不感意外,但他仍不免有一絲神傷。唐書琨於70年代咤叱香港時裝設計界,是當年的時尚教父。大學主修繪畫,畢業於美國三藩市藝術學院,隨後前往法國巴黎從事布料圖案設計。其後到美國紐約Concord Fabrics工作3年。72年回流香港開辦自家品牌 David & David時裝出口公司,成功將自己設計的時裝系列(David &Sheekwan)外銷到日本、台灣、法國等地。唐書琨曾經替多部音樂舞台劇設計經典戲服和舞台服飾,作品包括72年由潘廸華製作之《白孃孃》音樂舞台劇、曹誠淵之《蘭陵王》及黎海寧之《證言》。90年代,唐書琨分別在著名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 Santa Fe College進修攝影。其後隱居於中山,在翠享藝術文化創作基地創作畫作。鄧小宇從1980年開業的麗晶酒店始,回顧八十年代的香港時尚界的百花齊放,以緬懷一個時代的風光紀念當年的時尚教父唐書琨。

《無中生有》:既把展覽變永存紙上作導賞 更是一本關於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的行業史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11-07

電影是一場集體的夢,卻從來沒有人會去紀錄和拆解夢的緣起緣滅。直至去年,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大型的展覽《無中生有》,史無前例地以其「築夢人」的專業身分,向公眾展現出美術及服裝造型,如何基於劇本上的文字,創建出實體的場景或裝置,以支撐並盛載起那些夢的真實性。策展人之一的TINA(劉天蘭)花了近一年將與展覽的相關內容編輯成書,成為電影業界不可多得的「築夢」文獻。「因為每一件展品都得來不易,可知電影煞科以後,很多道具和服裝未必都會保留下來,所以我們很想為它們留下紀錄。」電影是一場集體的夢。築夢人用美術為我們建構起夢的場景,而這次他們則通過一場展覽一本書為我們及自己,以電影以外的方式,築起了一個既偉大又浪漫的夢。

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展 《區凱琳:繪畫的理由》 以藝術創作 「關懷自身」 ,實踐傅柯 「存在的美學」 「繪畫,不只是實物,它永遠是概念上未完滿的行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香港畫家區凱琳睽違七年推出個人展覽《區凱琳:繪畫的理由》,她曾獲2000年諾基亞藝術獎以及2013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項–青年獎項(視覺藝術)。此次展覽整理及挑選三十多幅區氏不同時期的畫作,觸及二十年來的創作面向,以繪畫來辯證「繪畫的理由」。作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最新系列《沉思在隱密的房子》(2021-2024)和《質數或不完美的正方形》(2024)。區凱琳透過這次的展覽探問藝術創作與「關懷自身」的相互關係。「如果畫家並沒有憑藉自己的畫作而轉化,為何仍要繼續畫?」法國哲學家傅柯認為,權力無處不在,它既蘊含「禁錮」、「紀律」、「正常化」等陰謀機制,也有正面與積極的生產性功能。主體透過自身所從屬的技術機制,實現其自由選擇,並可以到自己所意欲成為的存在狀態,將權力的積極生產面與主體性相呼應,即可實現「存在的美學」(aesthetics of existence)。

一畢業就等於失業? 美國調查列出十大畢業後前景最差的學科 藝文學系佔半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據《CNBC》報導,美國金融公司Bankrate就根據畢業後的薪金、失業率等數據,列出大學畢業後前景最差的10個大學科,當中藝文學科佔半數。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CES)數據顯示,「工作室藝術」和「視覺和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收入低於高中畢業生,且失業率高達4.6%,被評為最不具價值的大學科系。「學位貶值」是全球現象,香港亦不例外。據2022年由政府統計處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20至24歲、擁有學士學位的「95後」平均月入較1994年同等學歷「70後」更低。研究同時發現,本港過去20年大學學歷勞工供應不斷增加,惟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亦不斷上升。從《CNBC》報導的數據中,第二個可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藝文科系對社會結構而言需求偏低,藝文學系的畢業生普遍需要面臨畢業後沒有直接對應的專門職業的難題。

【字遊行・新加坡】午膳於P.S.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4-11-05

惟得與親朋好友相約到新加坡的P.S. Cafe用膳。作為國境客,儘管事前小心翼翼在互聯網打探,又提早一個半小時啟程,依然趕不及宛如當地人的外甥女準時。人與食物也講究投緣,熱帶人多喜歡吃辣,但惟得卻受不了刺激,上一晚在意大利餐廳,小心挑選清淡的蝦仁西蘭花米粉,以為萬無一失,卻因紅椒碎而喉嚨不適。人在異地,這或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水土不服。大學畢業後外甥女在多倫多一間證券投資行任要職,經友人介紹,認識新加坡的未來外甥女婿,先通訊後見面,外甥女申請到新加坡一間銀行工作,結婚產子後,索性辭職,專心持家。命途在一念之間,惟得不知道外甥女自己作何感想。吃飽後,夥伴興致勃勃地提到,下午可要繞過羅伯遜碼頭,外甥女聽後大驚失色,說新加坡視惹蘭固哥為家醜,著意掩飾不可外揚,提議他們可別行差踏錯。外甥女趁機岔開話題,將食物分給大家。惟得發現雖身在西餐館,仍不忘華人的習性,一家人分甘同味。

村莊與全球:評沈艾娣《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1640-2000)》

書評 | by 梁右典 | 2024-11-05

全球史與地方史的關係在近年愈來愈受到矚目,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她是現今牛津大學中國史教授,主要研究是清代以來的社會文化、華北鄉村與宗教。梁右典傳來沈艾娣《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1640-2000)》的書評,書中特別指出在於其從「鄉村」的角度,指出一種以往被忽略的關聯性,以中國山西的鄉村洞兒溝,竟與遙遠的羅馬教廷有密切互動,成為史料記載與歷史記憶的事件,這就將歷史的面貌推進至鄉村內與全球化的可能關聯,由此爬梳它們千絲萬縷的線索,並透過微觀史學與宏觀視野的交相運用。作者是從村莊的角度出發,吸收學界過去從殖民史的研究角度與所得成果,所以作者看到的歷史面貌非常不同,呈現出「融化在參與的人群裏」的想法。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鄭明仁(老總)離世消息溘然,陳廣隆驚詫傷痛。他並非報界中人,原是不認識老總的,卻因為「老總書房」開張,愛書人多了一片聖地。最初只因好奇探訪,但爾後時常鑽到「老總書房」尋書、購書,才慢慢開始藏書的興趣,很多書界的人事都是跟老總學習,慢慢相熟起來。老總雖然嗜書成性,但從不吝嗇;看準時機無寶不落,同時也善價而沽以書養書,但若然遇上同好,也願意半賣半送的割愛,扶掖後進、助研學問,不遺餘力,是以老總書友處處,大家都愛聽他講故事。忽聞噩耗,陳廣隆一時間也不知道應該要寫哪些往事。他回想起今年最後一次見到老總,應是一兩個月前在北角「精神書局」,老總剛買完好一大袋書,呵呵呵笑著對他說︰「唏﹗賀禮士﹗你也來尋寶啊?剛剛食完咩好嘢啊?」只是可惜再也聽不到老總的笑聲了。

日本著名「恐怖漫畫大師」、《漂流教室》作者楳圖一雄離世,享年8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5

日本著名「恐怖漫畫大師」、《漂流教室》作者楳圖一雄(楳図かずお),近日由日本株式会社小学館釋出消息,大師於10月28日不幸離世,享年88歲。他以獨特筆法和驚悚氣氛開啟日本恐怖漫畫新時代,奠定了他恐怖大師的地位。小學館刊發新聞稿,文中小學館表示:「楳圖一雄老師不僅在恐怖、搞笑、科幻、漫畫等各式領域留下革命性的作品,包含電影製作、以及『楳圖一雄大美術展』中展出的 101 幅創作,持續各種超越漫畫表現手法的挑戰。對於老師生前的各種功績與貢獻,我們由衷表達敬意,並且致上最深的哀悼。」

「花樹留聲:詩性歌詞創作計劃」成果音樂會將於11月舉行 向香港已故詩人致敬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8

「花樹留聲:詩性歌詞創作計劃」是一項將文學與音樂交織的創作實驗,旨在向香港已故的詩人馬覺、梁秉鈞、蔡炎培和戴天致敬。這個計劃不僅是對詩句的回顧,更是一次對詩性文字及其演繹方式的探索。在這個特別的創作計劃中,四位當代活躍的詩人與四位獨立的音樂人攜手合作,推出多元化的音樂及歌詞作品。每對組合的創作都試圖尋求新穎的表達形式,為傳統詩詞注入現代的音樂元素,旨在向前輩致以最真摯的敬意,並激發觀眾對詩歌與音樂的共鳴。此次音樂會由策展人池荒懸與雷暐樂策劃,將邀請Peterson作為暖場嘉賓。

從欲望一座城到鍾愛一座城──《焚城》影後

影評 | by 陳志堅 | 2024-11-05

陳志堅傳來由潘耀明導演《焚城》的影評。他認為《焚城》是鍾愛這個城市的人所拍攝出來所謂後真相時代的影像真實。他指出整套電影所見的垃圾場來自五個空間,因導演的堅持,整個空間拍攝必須在香港之內,配合特效,呈現出高度真實感,亦是完全的香港意識。劇情張力龐大,自電影開始至結束,時間線被凝縮在一天以內,時間壓迫造成巨大的視聽性隱喻。,《焚城》的表層意義場在製造城市的空間絕望,然而最真實的隱喻其實在說城市快樂的失去。觀塘、深水埗、太平山頂的滅絕,在電影視覺化地展現香港成為下一個切爾諾貝爾,一百年裡不再可能有人居住,我城曾經作為引以為傲的現代化之城,然而,荒原一瞬,無所謂價值,在沒有快樂的年代,價值再也沒有其本身的意義。但是,他認為電影告訴我們,在大災難面前,人性與情義之角力到底一直存在,且完全沒有止盡。人性最終不能戰勝人情,甚或是,親情原來是人性欲望最有力的對抗。

楊秀卓「病有我」:以情感力量聯繫疾病的隱喻

藝評 | by 張煒森 | 2024-11-05

張煒森傳來楊秀卓個展「病有我」的評論。楊秀卓最近的個展以情緒病為主題,觀察到近年越來越多人有情緒病,因此想透過展覽創作回應。展覽以「病有我」為題,跟我們慣常說「我有病」不一樣,我有病」以我作為主體及疾病的載體,而我的世界只有病,相反,「病有我」則將病換成主體,我只有從屬於疾病之中,我(人類)之於病(不正常的狀態)中,實際是相當脆弱渺小,也去除了病以人作為唯一載體的想像。他提及,展覽以情緒病為題,議題在文化層面中被解讀,也是創作無法迴避的問題。疾病在社會層面中,往往會變成隱喻(metaphor),隱喻是以一種事物喻指另一種事物。這種隱喻與符號,正是楊秀卓創作時直接以感性的表達,讓觀眾不由自主地進入藝術家訂立的異質的、擾亂正常秩序的藝術視角,將情緒病的主題成為大眾的「共同語」,成為一種隱喻,藉此聯繫社會的關係。

人皆芻狗。 「生病的人還在生病,痛苦的人還在痛苦。那拍來幹什麼呢?」 ——專訪導演《白衣蒼狗》 導演曾威量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14

曾威量導演的《Mongrel》,中文譯名是《白衣蒼狗》,講述来自泰國的外籍勞工為養活老家而來台,非法兼職看護,在道德爭議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對比起亮麗的影視成就,曾威量說,自己是一個非常失敗的看護著,這也是《白衣蒼狗》的緣起。電影重現了記憶的苦痛,但現實永遠有辦法更加殘酷。在拍攝期間,曾威量親身經歷了意外的亡故。他在過程中不斷叩問自己:電影可以做些什麼呢?「生病的人還在生病,痛苦的人還在痛苦。」他想起,在他那屆金馬學院第一天開學的時候,侯孝賢導演就跟所有學員說,「你的電影就是你的人。」他曾經說他的每一步片都是憤怒,如今在《白衣蒼狗》裡,除了憤怒,還有認份。他提到,那是一種「不妥協的凝視」,不妥協的凝視即是「不讓那種痛苦在空氣裡面盤旋、迴蕩。」就算無法以身替苦更遑論承擔,起碼「我」在看著,一直在看著。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穆純傳來Yorgos Lanthimos導演《憐憫的種類》的影評,從憐憫的性質始論,指出電影中表現的,角色與角色之間掛勾着施與受的機制,既明明白白的不對等,又確確實實地不自由,不單只受方不自由,施方亦不自由,而互相依賴、享受、安定在這個遠離自由的機制中。他繼而用精神分析家Erich Fromm的「逃避自由」機制,解析《憐憫的種類》內神經質的人。「正常人」的觀眾看上去,就像看一齣精神病記錄片,但導演就是要觀眾反思,我們所謂的正常人,其實和神經質者別無二致。他認為,電影中的角色並不是劇情開初就已經逃避自由,他們只是把自由、自我用在非積極層面,導致服應權威、丈夫、宗教,但仍然是有自我,真正逃避自由、渴求憐憫是在劇情轉折從安全感中脫離之後。

暌違7年 村上春樹長編新作《城與不確定的牆》繁體中文版即將出版 由「村上御用譯者」賴明珠操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5

村上春樹新作《街とその不確かな壁》4月13日於日本由新潮社出版發行。時報出版社宣布,《城與不確定的牆》繁體中文版即將於11月22日正式出版。早在1980年,村上春樹便在文學雜誌《文學界》發表過中篇小說《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這部在43年前發布的作品,被村上春樹自己形容為「不理想的作品」,從未收錄在出版的書籍當中。村上春樹說到,這本新作是他從2020年3月開始創作,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肆虐之際。「我在疫情在日本開始猛烈爆發的三月初,正好開始寫這部作品,花了將近三年時間完成。這次翻譯由「村上御用譯者」賴明珠執筆。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

據說張愛玲很愛算命,出門也算,出書也算。她在小說裡寫過精彩的算命情節,《假仙女 Faux-cul》開篇也出現了類似情節。楊佳嫻指,到今世中我們依然可以見到作品在與命的對抗與拉扯,遠古的命說概念如何回應現代情境?顏訥說,這就看算命者「故事新編」的能力了。《假仙女 Faux-cul》既是「假」「仙女」,也是「假仙」「女」,台語「假仙」有假裝、裝蒜之意,比形容詞「假」更富於動態。然而,顏訥的「假仙」不針對別人,而總瞄準了自己,自我懷疑又否定這懷疑,過得辛苦還把辛苦當成笑話跟我們分享。

《方圓》「西線無戰事.雷馬克」——編者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今期《方圓》主題為德國作家雷馬克小說《西線無戰事》及其三部電影改編,故事講述一戰期間德國年輕士兵的遭遇,以其切身經歷呈現戰爭的殘酷,小說於2022年再度改編成電影,引起一時討論。一戰看似遙遠,但戰爭從沒離我們而去,在俄烏、以巴局勢仍未明朗的當下,重讀《西線無戰事》,反思戰爭的荒謬。對談邀得曾編輯香港影片大全的影評人、策展人傅慧儀女士,專門研究香港國防電影的趙傑鋒先生,探討三部改編電影之餘,亦深入探討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國防電影。本期亦特別邀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慕唯仁教授,刊出其新書《泛亞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遺產》的第四章,從竹內好的名作《魯迅》,觸及了「回心」說、革命論和泛亞主義思想。

詩三首:〈唐樓的竊聽術:收音集〉、〈寨城〉、〈從倫敦場離開閱讀巴塔耶泛黃〉

詩歌 | by 王兆基,徐竟勛,侯蔽 | 2024-11-04

讀詩三首。王兆基以即興創作方式回應第四屆「齊人詩歌X藝術節」中的音樂表演,載浮載沉,不同物象齊鳴;徐竟勛寫在九龍寨城中打的一局麻將,寫當中的燃燒與毀滅,與歷史失散的節點;侯蔽在倫敦的夜中讀巴塔耶,侵襲者的偶爾闖入與離去回應情慾生命中的無信仰可歸。

衝浪,為了那啟發與廣闊——虛詞十一月編輯室手記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浪奔浪流。過去的兩個月,虛詞也過得浪濤顛簸。有國際性的榮譽新聞,如韓江作為首位亞洲女性作家獲諾貝爾獎。也有地域性的小負面新聞,像九月中發生的「馴化事件」。虛詞判斷處理的原則是看怎樣可以催生更多意義的網絡交集,在幾件事件中,我們發現文學中的邊界往往是被逾越的,再微小者也孕育自星群的彙集,本土就是跨域。而與香港各行各業一樣,虛詞目前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我們感激仍然有作者,不介意我們現在無法付稿費,而繼續給我們高水平的投稿。同時,我們又要請人了,如果你也對文學及文化事務有熱情,有接受挑戰的決心,請來應徵加入我們,來這條不算易走,但路上風光優美的路。

繼莫扎特弦樂三重奏之後 蕭邦出 「新」 的圓舞曲? 朗朗: 「這不是蕭邦最複雜的音樂,卻是你能想像的最純正蕭邦風格之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繼上月莫扎特推出「新曲」弦樂三重奏後,最近古典音樂界又有大師發佈新曲。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於館藏約索引卡大小紙片中,找到蕭邦未發布圓舞曲(Waltz)作品。手稿由館長羅賓遜・麥克萊倫(Robinson McClellan)所發現。經博物館以及外部專家的紙張與墨水鑒定,以及手稿筆跡以及音樂風格分析後,被認為是蕭邦尚未被發現的圓舞曲作品,手稿的創作年份約在1830年至1835年之間,當時蕭邦只有約20多歲。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認為,手稿如此之小,可能意味著它本來是作為一份禮物,因此也沒被特別注意。此外,樂譜於2019年進入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收藏,由於新冠疫情等因素,這批收藏在5年內一直未經整理。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於10月11日上午在三角洲家中去世,享年92歲。瘂弦一生奉獻於文學,提攜無數文壇後輩,對當代文學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突然傳出辭世消息,震驚各方,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慟,寫下悼詩、悼文。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緬懷、追憶瘂弦。

影意志影院日前公布解散 前總監崔允信在台灣將開設同名專頁 首項短片獎於今日開始公開徵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香港電影發行商「影意志影院」日前公布,已於2023年經董事局一致通過於香港正式解散,但影意志將以前藝術總監崔允信個人名義在台灣重新開始,並公布首項活動「影意志獨立短片獎 2025 」(HK Indie Short Film Award 2025)將於今日(1日)開始公開徵件。崔允信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表示,當時影意志於2023年正式結業卻沒有公布,因為他們覺得影意志不過是一個團抵,如何延續背後精神才是最重要。在上週四(24日),「影意志影院」公布已解散的同時,崔允信開設名為「影意志Ying E Chi 」的社交媒體專頁,稱希望重新開始,包括推出獨立短片比賽、安排放映舊片及完成新片。他強調,新專頁跟香港已結業的影意志亳無關係。在台灣重新成立的影意志「旨在將有質素、具時代意義的獨立電影介紹給更多海外觀眾,並希望促進香港的獨立電影創作者與海外的創作者交流,擴闊眼界,滋養創意。」

身為不屬任何一國的Patriot——《我想理解:漢娜·阿倫特訪談與書信》書評

書評 | by Sir.春風燒 | 2024-11-04

身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阿倫特思想涵蓋政治學、哲學、歷史和社會學,尤其對極權主義、革命、自由、公共領域和人類境況有著深刻的認知見解。南京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書《我想理解:漢娜·阿倫特訪談與書信》,阿倫特的開放包容、敢於發表冒犯同民族人的意見的勇氣,在在可見,令人折服。春風燒在書評中點出阿倫特對當代社會權力結構與個人自由之間的關係的審視。他認為,阿倫特積極介入不同議題,但她並非屬於任何一國的Patriot,而是現代文明照臨下人類公民社會的Patriot。

《賽博格之戀》:(非)病態的存在的理由

影評 | by 張理晨 | 2024-11-04

張理晨傳來韓國導演朴贊郁《賽博格之戀》的影評,該片以精神病院為場景,也以精神病患為角色,精準刻劃出韓國社會的病態特徵對人的壓迫。她認為這些病徵的出現不只相互牽連,在2024年看來,仍深具洞見,並深切呼應著東亞社會的現況。張理晨透過分析電影中的精神病患凸顯出社會的五個病態特質,並在受存在問題困擾的男主角奕順和女主角詠君身上,探討在虛無主義瀰漫的當代社會,人們如何面對虛無、存在的理由為何、人類存在的價值為何此三個問題。

馬田 · 史高西斯 125套心水片單 「電影是關於啟示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馬田 · 史高西斯是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和電影歷史學家。曾執導過多部里程碑電影,例如《窮街陋巷》(1973年)、《的士司機》(1976年)、《蠻牛》(1980年)、《喜劇之王》、《盜亦有道》(1990年)和《賭城風雲》(1995年)等等。他曾在《帝國雜誌》的採訪中提到,比起他一生所了解和熱愛的那些電影,他覺得漫威電影不是電影。他認為,電影是關於啟示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它是關於人物的——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矛盾的、有時是悖謬的本質,他們可以彼此傷害、彼此相愛、突然面對自己的方式。他說自己既是電影創作人,也是電影的學生。虛詞編輯部整理了他所提及的125套心水電影,一同從這些經典之作中感受他對電影世界的理解。內文附完整片單。

一隻腳在過去,一隻腳在未來。 「我覺得它跟過去我所有電影都不一樣的是,它在講一個文明轉化的歷史時期。」 ——專訪賈樟柯《風流一代》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04

《風流一代》是賈樟柯第21部作品,亦是他首部將紀錄片結合敘事的電影。《風流一代》的緣起在2001年。那年賈樟柯開始一個拍攝計劃,叫《拿數碼攝影機的人》,一拍就是20年。賈樟柯認為,千禧年初的中國是一個混亂又無序的新時代,人們充滿了能量和興奮感去生活。從2001到2022年,賈樟柯積累了許多素材,疫情停擺的三年間,對賈樟柯而言是契機,可以靜下心來去面對、整理這二十年的素材。在剪輯的過程中,他想到了一個名字,《風流一代》。風流並不是指風流韻事,而是講述這的一代的不安份、渴望自由、與渴望革新。這二十年間,賈樟柯和他鏡頭下的演員都出現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延伸了後面的文字劇本,與傳統電影不一樣,《風》是從影像本身生長出來的。賈樟柯認為,在社會、人類新的處境下,我們需要用新的電影語言去呈現生活。面對時代的到來,賈樟柯說,自己毫不懷疑電影的革新性。

水、火、森林——相米慎二《搬家》中的自然意象

影評 | by 寧霧 | 2024-11-04

寧霧傳來相米慎二《搬家》的影評,他指,片名搬家隱含着 move on 的隱喻,蓮子相信幸福是永恆的,卻迫不得已要面對人生的無常。電影以小孩的天真、成熟,對比成人的虛偽、不守信諾。但也許成人和孩子並不存在根本上的不同,而似乎只有年齡上的差別。水在電影中寓意時間,喚起回憶,構築現在與過去之間的橋樑;火火光照亮瞳仁,見證了曾經存在過的事物是如何毀滅,意識到世間一切皆有被燒毀的可能;而蓮子所迷失的森林對習慣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而言,意味著暴露在危險和不確定性中。在不同的自然意象中,蓮子終於釋懷,不再執着於過去,宣示要向未來前進。

中央裁判司署重新對外開放 推出兩項全新常設古蹟展覽 「曾經來到這裡的大部分人不過是在日常生活中掙扎求存的人。」 ——專訪策展人鍾妙芬博士、文基賢博士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0-28

中環大館的中央裁判司署於10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並推出兩項全新常設文化古蹟展覽「執行法律」及「司法權與懲罰」。此展覽是大館繼「域多利監獄: B 倉與 D 倉」以全新面貌對外開放後,為期數年的文化古蹟常設展覽翻新工作中的第二期項目,希望激發大眾對其歷史的全面理解,鼓勵文化交流,並啟發大眾的反思與對話,連結當下與過去。中央裁判司署作為香港最早成立的法庭,它是香港刑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環,亦是香港早年法制的權威象征。作為承載歷史的文化古蹟,策展人鍾妙芬博士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讓人們與歷史在期間相遇、建立聯繫。關於中央裁判司署的歷史照片極少,且幾乎沒有在此中發生事件的照片、繪畫或其他形式的記錄。於是,是次展覽特別邀請兩位藝術家霍凱盛與鍾嘉莉,以藝術形式重現當時情景。「我們採用了不同的策略呈現是次展覽背後厚重的歷史。畢竟,我堅信遺產屬於公眾,屬於社區,是社區的資產。而我們的職責就是利用圖像、藝術家、學者的知識,幫助人們與古蹟建立聯繫。」鍾博士說。

從星盤讀聶華苓.水瓶座》廣袤而繽紛的木星之舞 ft.《桑青與桃紅》

書評 | by 曾彥晏 | 2024-11-04

「我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生命,而我們在一起和著一個旋律跳著不同的舞。」聶華苓1925年2月3日生於中國武漢,她的太陽星座落在水瓶,月亮星座則是雙子。太陽落在固定星座的水瓶,在追尋人生目標與意志展現上的作風獨樹一格,以一種友善卻疏離的姿態,堅定地關注自由的議題。變動星座的月亮雙子善變且敏銳,透過思想與訊息的傳遞分享,串聯人際網絡,飛舞於人群之間。聶華苓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中綿密迂迴的雙聲疊音對應著聶華苓星盤中同落魔羯的水星與金星。無言以對的困頓命運、無所依歸的身分認同讓聶華苓蓄積了精彩的創作能量,對於自由的想望驅使她建構一個泯除國境的理想創作環境。

【新書】Pazu薯伯伯《逍遙行稿:逆風翱翔》陳冠中推薦序

書序 | by 陳冠中 | 2024-11-04

薯伯伯新書《逍遙行稿:逆風翱翔》由過往數年的旅遊及心靈短文結集,內容由其豐富的旅行及人生體驗出發,提出各種關於人生際遇、面對限制與逆境的思考。從岡仁波齊到乞力馬扎羅,從塔斯曼尼亞到坦桑尼亞,從巴米揚石刻、珠峰大本營、恆河、瀘沽湖、戈壁到撒哈拉,薯伯伯的足跡廣而變動不居。薯伯伯到過「死前必須去」的打卡勝地,也曾認真待留在作家珍‧莫里斯所說看似零賣點的什麼都不是的nowhere。途中有長程徒步,也會用歐洲火車證暢遊神根公約國家。陳冠中看他的行旅,認為重要的是安於任何異地,也樂住此刻此間的態度。這是一種經得起審視的人生選擇。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1-04

我撿起一瓶酒,抬起頭一股腦灌進嘴裡,清苦又回甘的氣泡融進我的喉管,一飲而盡後,我用盡全身力氣把酒瓶扔向房間的水泥牆,玻璃破碎在水泥牆上裂成無數的碎片,模糊而晶瑩的綠色散落在這間屋子灰白的地面上,我聽著清脆的崩裂聲回蕩在整個空曠的地下室,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於是我把酒一瓶又一瓶往嘴裡灌,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摔碎那些空了的玻璃瓶。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鏈鋸人》完結半年後,被無數粉絲譽為奇想鬼才的藤本樹提前為讀者帶來《驀然回首》(ルックバック)。2024 年 6 月電影片商采昌驚喜宣布,改編自本作的同名動畫電影《驀然回首》。本次動畫電影的改編,由有「怪物動畫師」之稱的押山清高操刀。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記錄《驀然回首》的創作緣由,以及它為大家帶來的感動。虛詞編輯部搜集了藤本樹在《驀然回首》的幽微之處留下的四道痕跡,勉勵各位繼續為初心而創作,試著與更多過往和解;葉嘉詠認為近日大熱電影《Look Back》值得留意的是其直譯——「回首」,動畫的中文名字卻是《驀然回首》,她由此深入探討電影裡「驀然」和「回首」的意義,亦嘗試扣連到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意境;鄧小樺也談大熱漫畫改編電影《LOOK BACK》,她認為藤本樹是比她想像中更厲害的作者,而電影對她最大的療癒是,當藤野坐在窗前伏案狂畫,京本在她身後的榻榻米上安靜奮筆,然後隨著季節變換,二人姿勢依然不變,繪著窗前景色,一張一張疊加上去,在時光中重複練習。

生有所缺,因「恨」而完成——評《恨!》

劇評 | by 嚴瑋擇 | 2024-10-28

恨在韓國文化與華文中所指的仇恨、怨恨等激越而負面的主觀印象並不一樣。「『恨』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詞語。它通常被解作一種怨恨。但我認為,它同時意味着悲傷和希望。你可以把恨看作生命的核心,它是從出生到死亡的必經之路......」「恨」作為韓國民族「共同體」的情緒,作為他們試圖保護自己的民族、國家,以及生存權利的慾力,大部分韓國人認為這樣的情緒為韓國人固有的一部分,無法被翻譯更遑論理解。《恨!》是香港演藝博覽「國際精品演出」之一。在獨角戲《恨!》中,如何透過劇場語言呈現「恨」則變成它需回答之問題,這題不僅面向觀眾,亦面向創作團隊本身。敘述者孫女渴求經歷、渴求獲知史詩般的失敗,「恨」對她而言是生死欲力,背後是對被隔絕於世的恐懼。《恨!》最精彩的演繹不止在於它試圖召喚無根的傳統,附身在意義缺失的現代個體身上,更透過劇場語言,使個體限制的生命跨越三代人的歷史之限,完成生命之缺。

我就在後面,你看見了嗎?——《鬼才之道》裡最後的「同學」

影評 | by 雙雙 | 2024-10-23

雙雙評2024年上映的臺灣恐怖喜劇電影《鬼材之道》。電影裡的兩屆天后——凱薩琳(張榕容飾)和潔西卡(姚以緹飾)分別活躍於兩個時空,她們的齟齬也就是兩個時代、兩套模式的衝突。前者是旺來大飯店、八九十年代,那時網路未興,凱薩琳可以憑藉「鬼才」,僅需現身在旺來大飯店414房便成為鬼界天后。後來,社交媒體創造了新的風景,潔西卡明白,當下只有「鬼才」還不夠,還得有被看見之「道」,更進一步的是,網路還能一針見血地回報能見度,曝光數界定了人的存在感,反過來形塑著個人對自身的印象。被遺忘、沒被看見,鬼會魂飛魄散,人會被「同學化」。雙雙認為,「同學」的出現源於電影團隊的「後設觀點」,《鬼才之道》所關注及的,自然也應該包括在「電影」裡面——從製作到放映——被「同學化」的人們。因此,表達肯定的心意、讓被忽略的人被看見之為必要,也是電影所要表明的事:「妳不用當最特別的孩子,我也永遠愛你。」。

人物》有榮必有枯,但求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專訪第48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李賢文

專訪 | by 李華 | 2024-10-24

2024年的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分享在台灣的出版與美術這五十餘年來的故事。2023年「雄獅圖書」出版結束,李賢文只說:「那時(1996)隱約覺得雜誌的時代要結束了,網路的時代要來了,而且我很想要畫畫。」然而,結束不代表消失。李賢文將307期月刊、四百多本圖書、歷年的印刷網片以及資料室裡的上萬冊藝術藏書等文獻史料,全數捐贈給國家圖書館。回想當初創辦之時,他形容台灣是「美學沙漠」,1977年他創辦「雄獅美術新人獎」,成了鼓勵年輕人創作的一大推力。解嚴之後,社會氛圍快速變化,畫廊、美術館陸續出現,各式各樣的美術獎項也紛紛成立。於是,《雄獅美術》月刊便停刊了。雜誌停刊之後,李賢文恢復了畫家身分,畫了一系列山水寫生。50年來,仰望著許多的典範;50年後,他也成為了典範。

【悼念瘂弦】讀詩悼瘂弦

其他 | by 鍾國強 | 2024-11-01

鍾國強傳來悼文。瘂弦在他心中是那一代台灣最好的四位詩人之一,隨著瘂弦離去,光照一代詩歌的輝煌終告正式謝幕。他認為紀念瘂弦最好的方式,便是重讀瘂弦的詩。當中除了欣賞他用力猛厲的後期作品外,還特別偏愛他前期的詩。那時期的詩如〈野荸薺〉、〈秋歌〉、〈春日〉,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韻味。鍾國強認為瘂弦在這時期所試驗的詩語言追求一種變化與彈性,讓語言變得更富表現力。瘂弦雖然很早停筆,但在台港兩地影響深遠,包括蔡炎培、也斯等人。他們不會無語而去的。他們留有詩和傳承。

【悼念聶華苓、瘂弦】記得,我記得,當然記得

其他 | by 董啟章 | 2024-10-22

董啟章記2009、2017兩次踏足踏足愛荷華,悼念瘂弦先生及聶華苓老師。2017年,董啟章隨聶華苓老師一行人去為她的丈夫保羅.安格爾先生掃墓。瘂弦先生亦在,並由他來帶領,喊三鞠躬。大家拜過,灑酒,拍照留念。隔別八年,重遊舊地,董啟章覺得愛荷華的風貌一點也沒有變。唯一令他驚訝的,是愛荷華所有東西都比他印象中小。董啟章說,人的記憶,始終還是會流失的。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跟時間對抗。而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開始,聶華苓讓房子凝固起來,所有陳設與景觀都定格在一個時刻,二十多年來不遷不移。但始終物有盡時,人無不朽。而作家都把永恆寄望於文字,於是聶華苓寫成了回憶錄《三輩子》。記憶最後,是一晚他們一行人前往鄉間的德國移民村Amana吃晚飯,途中經過美麗景色,瘂弦先生與聶華苓老師指認窗外的房子與樹,重溫舊時日子。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1-07

黃戈三年前離港到台灣清華大學進修。初到日子正逢颱風,陰沉細雨不免有路盡途窮的錯覺,隔著海峽,煙濤微茫,香港已經不在身後。種種改變,儘管他不習慣,但變了就變了,變了就不想變,反覆循環,許多生活細節提醒已身在異處。一人在台灣,既隔斷香港但也不融入台灣,在獨處中群居,或在群居中獨處,不即不離,不冷清不熱鬧,他反而又自在之感。2023年畢業,清華大學的畢業歌叫〈清華大工地〉,後來便成了記憶的支點,偶爾想起,覺得痛,就好像還活著。三年後,臨近畢業,其中的生活記憶突然讓他有種此處是歸宿的感覺,尷尬的是,幻覺成形,卻住不久了。他想,離開香港的日子怎樣稱呼、回到香港的日子有怎樣稱呼。若未來又有更動,記憶會疊加下去,沒有就沒有。

《幸福晝鳴曲》:生死不息,唯愛長存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4-11-07

鄧皓天看《幸福晝鳴曲》,及同樣由導演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執導的《從前. 現在. 將來》,除了讚歎執意使用35mm菲林拍攝的唯美鏡頭,更喜歡電影中憂喜纏綿得過份真實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是充滿人性的,可憐之處不失可恨,可恨得又惹人憐惜。《幸福晝鳴曲》述一個單親媽媽如何奮身對抗中年危機的故事,偶然和老朋友擦出第二春,後來卻發現自己只是他的情婦。電影呈現出人生混沌的本質和人性的多面性,面對種種處境,珊迪娜起初都無法原諒自己,但她坦承面對自己的軟弱和慾望,並尊而從之。故事中沒有驚天駭人的大道理,主角也不是擁有完美人格的聖母。但那些由日常編織而成的小確幸和溫暖又偏偏那麼觸動心弦,好讓我們能與珊迪娜一起從無可逆轉的宿命中回顧、哀悼,和釋懷。

遊記的鋒利與零碎 欲辯已忘言——淮遠 × 廖偉棠《懶鬼出門》復刻版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7

詩人、作家淮遠的經典散文集《懶鬼出門》迎來復刻版,由作家鄧小樺主持,另邀得詩人廖偉棠作對談,一同分享旅遊的光景與旅行書寫的經驗。《懶鬼出門》於1991年初印,而淮遠的著作向來印刷數量不多,初版在現時坊間如同珍寶。淮遠回憶出版《懶鬼出門》的緣起,當時在港台工作,有點餘裕的錢去旅行,從八十年代開始積累,再由素葉出版社出版。廖偉棠指出淮遠的散文有著罕見的敘事方式,其遊記也有違我們的既有認知,令他聯想到以極其簡練的風格著稱的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廖偉棠認為有無感染力是判斷一個真正獨立的作家的標準,淮遠的抒情在克制得太好,所以如果要談論淮遠的話,其實是會破壞淮遠的,欲辯已忘言,當你想拆解它,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味道。鄧小樺指出其中篇章〈門〉可見淮遠的直率,續說淮遠的真實性裡有文學的純粹性,是我們這個年代要去理解的東西,即使「在我們眼中是很離經叛道的東西。」廖偉棠則表示淮遠像警醒小偷一樣,也警醒我們有一些文學陷阱,不要重複別人的說話。

《匙羹》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劇評 | by 江祈穎 | 2024-11-07

江祈穎觀香港話劇團主辦的「新戲匠」系列劇作《匙羹》,想起多年以前取笑電影《湯匙殺人魔》劇情荒謬。多年以後重看,發現原來這就是生活活,人活著又無法不受折磨,存在即苦難。《匙羹》同樣走荒誕戲路,但越後來越發現,這是寫實的,而寫實的盡頭絕是更荒誕,比些悲喜劇更為折磨苦難,與《湯匙殺人魔》不同的是,劇裡提供了一個疑似出路:逃離苦難的快捷方法,莫過於找個比你更痛苦更低沉的人,在他面前故作成功,找藉口把苦難轉移到他身上,一層一層尋找下線,最終在最低層找到一個無力發聲的替罪羔羊,無聲承擔一切。他認為編劇梁澤宇投入相當大的人生體驗,以平面設計師作底層人生為引子,種種可笑無意義而生的苦難,具體化成戲劇障礙,看到劇中人物儘力對抗,身為城巿人的觀眾更容易代入其中。他想起莊子《齊物論》指出,真宰不能在形軀生命及經驗世界中覓得,而人們都受形所限,在生存中與物相刃相靡磨耗生命,無窮追逐永不止息,陷落就成為必然的結局。若發現一生都是沒有旨趣與成就的無謂追逐,「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佑其所歸」,面對人的存在困境,最後面對的態度大概都需交由觀眾自己詮釋。面對細節豐富的文本,導演邱廷輝活用黑盒劇場的簡潔漆黑,利用投影營造出都巿的深夜浪漫。舞台建成反光平台,那正是都巿中被突出的獵奇事件,觀眾正是把詛咒轉嫁於他人的人們,事件背後的因由或匙羹為何都不重要,重要是看到那拼命掙扎與失敗後,人們如何疲役地找到下一場荒謬劇。

【2024諾貝爾文學獎】令人懼怖的溫柔——關於韓江小說裡的叛逆者

時評 | by 韓麗珠 | 2024-11-07

韓國作家韓江獲2024諾貝爾文學獎後,韓麗珠憶第一次讀《素食者》時的驚詫,以及深深著迷於小說世界的魅力。她認為韓江的小說或是女性敘事聲音的極致,而所謂的女性敘事,是從陰性的角度,映照世界的誠實之音。《素食者》裡做夢又反復醒來的英惠,以誠實之身成為一面鏡子,反映了整個世界乃至生命之中環環相扣的殘暴,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她指出,《素食者》是關於反抗的故事,而且深信個人的力量。儘管是悲劇,但並不恐怖,魔幻的敘事方式,令讀者得以和小說世界拉開距離。但以光州事件和真實人物為藍本寫成的《少年來了》則令人無處可逃。韓麗珠說自己始終沒法讀完這本書,因為此書比《素食者》更充份地體現韓江文字那可怖的溫柔。因為溫柔,網羅並承受世間可以道出的苦楚。書中的抗爭者、被害者以及其家屬有多堅韌,所需承受的痛苦就有多漫長。在韓江獲獎後,出現了許多異議的聲音,韓麗珠很樂見於不同的聲音,認為這代表了韓江的小說不是課室裡的模範生,並非文學正統至尊。她願更多文學叛逆者作品能被世界看到。

第十七屆花蹤文學獎開獎 龔萬輝憑首部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獲頒馬華文學大獎 台灣作家黃春明獲頒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第十七屆花蹤文學獎於10月11日晚舉行頒獎典,龔萬輝憑長篇小說《人工少女》獲頒馬華文學大獎,龔萬輝歷二十年首奪馬華文學大獎,喜悅萬分,「這個獎的重量當然跟之前的重量比起來,對我來說會更大一點。」他比喻長篇小說為高空跳傘,自己是以傘兵菜鳥姿態一躍而下,充滿不確定和挑戰,他希望得獎作品可以為馬華文學帶來新氣象。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發給89歲的台灣作家黃春明。黃春明得知消息後也頗感驚喜,直言道:「真的嗎?我九十歲了,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得獎?」黃春明因健康因素未克親臨現場,由兒子黃國珍代領獎項,本人透過線上參與典禮。黃國珍透露,父親非常想參與頒獎典禮,為此在住處爬樓梯,背兩公斤的背包走路,鍛鍊心臟和體力,但醫生擔心他心臟負荷不了,希望他留在台灣。黃國珍轉達,黃春明還會繼續寫作,最新的長篇小說已寫到最後兩章。內文附完整的得獎名單。

詩三首:《句子》,〈夜〉,〈風〉

詩歌 | by 周丹楓 | 2024-11-07

周丹楓傳來詩三首。《句子》寫在一個未名女人的睡夢期間,「我」與「你」在各處的遊移,女人醒來後,「我們」各被覆蓋;〈夜〉寫在在深夜中的孤獨,將將飛蟲當作香煙的燈,個體隱沒在數百萬張面控製中,每個人卻都想要被記載,最後只有名字才能逃亡;〈風〉寫每一件事背後的意志,愈巨大的意志所要扺達的地方愈遙遠,總有犧牲是值得的,其中所有的脆弱都無需超越,季節自然會被鳥所招來。

當代哲學名家Peter Singer來港 與好青年荼毒室展開對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Peter Singer將在十一月一日,與好青年荼毒室的關灝泉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郭柏年展開對談。題目為〈彼得·辛格專題座談會:有效利他主義——反思該如何行善〉。Peter Singer專事於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從效用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倫理問題,以著作《動物解放》、論文《飢荒、富裕和道德》而聞名。他認為道德的首要之務是增加快樂、減少痛苦,並主張說,若其他條件相同,不同個體、物種的快樂和痛苦應該被平等對待。是次講座將由Peter Singer介紹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價值和主張,並討論有效利他主義者尤其關心的三個範疇:消除極端貧窮及扶助極端貧困者、減少動物—特別是農場動物—的痛苦 ,以及降低人類滅絕的風險。講者將借這三個範疇,解釋依循理性思考和證據對行善而言有多重要。此次講座的對談無論題目或對談嘉賓都引人觸目,期待三人對話之間會為有效利他主義呈現怎樣的理解,以及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帶來怎樣的啟示。

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顧玉玲《一切都在此時此刻》新書分享會側記

專訪 | by 李小孟 | 2024-11-07

作家顧玉玲近日甫出版的新書《一切都在此時此刻》,記述多年前在工傷協會任職時,經歷勞安議題、工傷事件、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在新書分享會中,邀請到作家吳曉樂與談。吳曉樂分享關於承擔他人痛苦經驗的紛雜感受,她深有共鳴。顧玉玲說,很多痛苦其實是怎麼做都無法分擔的;但是分擔痛苦的意願,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光是這個感受即已足夠。顧玉玲大學畢業後加入任職的《自立晚報》工會並擔任祕書,後來到工傷協會任職,長期與工傷者緊密共事,她說,「回想起來,我在工傷協會9年多,其實哭的時候不多,經常看到的是力量、是想盡辦法。我們不一定是打贏才去打,我們經常是明知會輸,還非打不可。但是在那打的過程裡頭,人就長出力量來了。」工人的生命中憤怒與快樂並存,一方面他們經受不人道的壓榨以及許多工作帶來的後遺症,但另一方面給他們也為自己勞動而有尊嚴和感到驕傲。在書寫過程中,顧玉玲認為紀實與虛構相互滲透,成為了他者與自我的生命交織。記憶並不完全反映現實,但對她而言卻是生命之中的一部分。:「是他們滋養、挑戰了我的生命,交織在我的生命裡頭,我不是在寫他者的故事,是我的故事。對,這本《一切都在此時此刻》就是我要說的話。」

2024金典獎入圍名單公佈 曾獲文學雙年獎的《拾香記》續篇 《拾香記 ・焚香記》入圍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7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本週一(15日)揭曉入圍名單,文化部表示,今年共有293件作品參加徵獎,相較於去年,增加了超過5成(102件),創下新高,競爭激烈。而入圍的30部作品類型十分多元,包含小說、散文、詩集、非虛構書寫,當中包括由香港作家陳慧所著、由木馬文化出版的《拾香紀.焚香紀》。入圍評語稱:「《拾香記》的人情暖意,搭配《焚香記》的人性幽微,變得世故了、長大了的少年少女們,也像香港這座城市一樣,變得世故了、變得溫馴了,但那內裡的核心依然堅定、充滿榮光。」評審團表示,從本屆作品中觀察到由於文學邊界逐漸模糊,文學也因而成為更具彈性的有機載體。不僅文類可以相互跨越、議題指涉繁複,在風格上也都各擅其美,反映當前臺灣文壇的活力與動能。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林宇軒以〈「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事件備忘錄〉一文整理2023年金典獎自10月公布入圍名單始所引發的爭議,認為維持獎項的權威性,主辦方臺文館需在未來做出檢討與調整。

2024諾貝爾文學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7

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韓國作家韓江,是首位獲頒該獎項的韓國作家和亞洲女性作家。瑞典學院讚揚韓江「以激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性。」在公布結果之前的媒體報導及博彩榜預測,都認為殘雪與村上春樹是今年獲獎的熱門人選,韓江爆冷得獎,可謂出乎意料。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數篇討論文章。虛詞編輯部整理韓江的文學進路,簡單介紹韓江作品從根源的層面上隊生活的悲苦和創傷的回望,並呈現她理解政治運動、創傷以及寫作三者的關係;印卡翻譯Àlex Vicente在EL PAÍS發布的文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文中講述,對於一些獲獎者諾貝爾文學獎是一種詛咒,認為得獎者獲得最高認可後便停止了自己專業上的精進,或因其壓力而失去了寫作的天賦。亦有人因為得獎而被曝光在公眾的視野之下,摧毀了自己的私生活;洛楓則從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一事出發,認為村上並不會獲得諾貝爾獎,既因其創作高峰已過,也因為他的書寫對諾獎的意識形態和權力機制而言並不討喜,認為精明的讀者應該跳出獎項的結果框架;韓麗珠憶第一次讀《素食者》時的驚詫,認為韓江的小說或是女性敘事聲音的極致,而所謂的女性敘事,是從陰性的角度,映照世界的誠實之音。她指出,《素食者》是關於反抗的故事,而且深信個人的力量。儘管是悲劇,但並不恐怖,魔幻的敘事方式,令讀者得以和小說世界拉開距離。但以光州事件和真實人物為藍本寫成的《少年來了》則令人無處可逃。

左右逢源的終極尷尬——簡評《小丑:雙瘋》

影評 | by 朗天 | 2024-10-14

近日上映的《小丑:雙瘋》引起大批觀眾劣評,電影在外國市場調查網站CinemaScore更獲D級評分,成為首部最差成績的漫改電影。朗天認為是因為電影有種左右逢源的終極尷尬,例如亞瑟首日進入法庭前的配樂配歌,營造的反效果中斷了觀眾慣常期望,卻沒有足夠的藝術顛覆性,重新披上小丑人格面具的轉折位,也欠缺畫面支持的合理性;另一邊廂,小丑的自辯一手推翻自己建立的神話,要觀眾一起重新面對現實,又觀乎世界局勢的轉變,導致部分人心轉向,右傾觀眾自然也不再收貨。

【悼念瘂弦】 瘂弦:技術細節與解答之書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4-10-14

瘂弦先生過世之際,身處臺灣的鄧小樺排除萬般工作,重讀《瘂弦回憶錄》以及瘂弦與楊牧的書簡,恍如讀了現實的解答之書。瘂弦說臺灣的詩刊文化是以地下文學的方式崛起的,也有些改女性化筆名的趣事,而在鄧小樺看來,瘂弦、洛夫、張默三人胼手胝足捱窮辦詩刊,這些前人自掏腰包養文學的故事,倒像是啟示甚或預敘。除此之外,回憶錄也記載了在意識型態強力監控的當時,瘂弦一代人如何繞過審查、追求自由,令她記得在做到「懶洋洋之必要」之前,先要有必要的溫柔。

安藤忠雄最新作品「直島新美術館」2025年開幕 「建築應該保持沉默,讓陽光和風為它表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3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最新的建築作品——「直島新美術館」將坐落於日本直島本村地區附近的一座小山,預計會在2025年的春季正式開業亮相。安藤忠雄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於 1995 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與粗獷主義建築所用混凝土帶來的冷漠感不同,安藤忠雄的建築中不會有多餘的裝飾,透過純粹、簡潔的結構,幾何圖形的組成,強調建築與自然之間,形式與空間的融合。安藤忠雄的建築風格將西方的極簡主義美學與日本的文化底蘊完美融合。 一直以來,安藤忠雄十分喜歡直島的文化與風景,從1992年的倍樂生之家美術館,再到地中美術館,加上最新的直島新美術館,他在直島已經創作了第10座建築作品。即將八十三歲的安藤曾因患多種癌症,至今已摘除五個臟器,然而他仍然活躍在建築界。「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做『影』的艱苦現實,而為了要超越它,就必須鼓起勇氣向前邁進。」在他看來,時間的流逝以及其為萬物帶來的改變幾乎是必然的,「建築必須和你一起成長。看看外面的那棵樹。它曾經在屋簷下,就像你的生活一樣,從10年前開始,現在一切都改變了,房子也應該改變。」

美精英大學生「不懂閱讀」 娛樂至死將成為現代文明的歸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3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達梅斯教授表示,大部分大學生未有閱讀習慣,甚至有學生向他表示從未完整讀過一本書,他對此感到相當驚訝。在他們的公立高中,學生從未被要求完整閱讀一本書,只需閱讀摘錄、詩歌和新聞文章。達梅斯認為不是他們不想讀書,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閱讀,中學已經不再要求他們具備閱讀能力。根據第五十三屆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連合會所做的學生生活實態調查顯示,一天讀書時間為「零」的大學生占比全部大學生的53.1%。根據2015年微軟發表的報告,現代人的注意力持續的強度(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只有八秒,相比起2000年則為十二秒,下降三成有多。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指出媒介對生活的重構。紙本閱讀之所以重要,在於其賦予我們線性、深度的思考以及理性、有論證的辯論能力。回到當下語境,當人們沉醉在媒介技術帶來的生活狂歡時,技術也逐漸統治人思想、行為、思維與生活方式、乃至於意識形態。一如波茲曼所言,「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涵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那麼理解這些隱喻就會容易多了。」理解自己所用的工具,則不落入被工具奴役而不自知的處境之中。

【新書】《銅鑼灣企鵝——散步遊記》〈去邊散步?狗狗帶路〉

其他 | by 銅鑼灣企鵝 | 2024-10-13

非牟利人文圖書館「打書釘」在2021年底開始以「銅鑼灣企鵝」於社交平台分享觀察,深入探索社區內的城市現象,呈現銅鑼灣豐富的人文地景,最近更結集成《銅鑼灣企鵝——散步遊記》。如果你跟銅鑼灣企鵝一樣,經常在銅鑼灣出沒,可能曾遇過某男子在傍晚散步,並總是右手牽着西摩犬,左手牽着松鼠狗。在選篇中,主人Bone與兩隻狗狗由謝斐道的家出發,沿路分享相處之道,也說政府多年來的公園管理方式,以及康文署近年推出的寵物共享公園試驗計劃,探討寵物如何與人類走入社區。

尼采冥誕:「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5

10月15日尼采誕辰。尼采曾說,「哲學家生產的首先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他的作品);生命是他的藝術品。」尼采一生多舛,儘管他不斷試圖用各種概念來推進其對生命本質的肯定(上帝已死、超人、永恆回歸、權力意志、酒神戴奧尼索斯、觀點主義等等),但亦難逃疾病與孤獨為他帶來的折磨。因對其言論的片面摘取,後世談論尼采時很容易將其誤歸為「悲觀哲學」,然而,他一直試圖肯定的,是命運中苦難與痛苦的價值。「你們曾對一種快樂說『是』嗎?喔,我的朋友們,那你們也應對一切痛苦說『是』。」一同回顧尼采的一生,並從中觀察期思想轉變的三個時期,去觀察尼采是如何以生命面對苦難、肯定苦難、超越苦難,繼而成為超人。

【2024諾貝爾文學獎】放下獎項,拿起閱讀的力量:記村上春樹

時評 | by 洛楓 | 2024-10-14

洛楓是超級村上春樹迷,但她卻一直不覺得他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因其創作的高峰期已過,如晚期《刺殺騎士團長》和《1Q84》都出現疲態。第二因他的「不合時宜」,他採取prose novel的形式,以冷靜而疏離的位置,將血肉的現實隱藏在眾多的魔幻場景、平行時空和象徵系統中,跟諾貝爾文學獎評審要求的政治性是完全不同的版圖。但介乎流行與嚴肅之間的書寫景觀不討喜,卻反過來連繫了不同地域和世代的讀者。回過頭看諾貝爾獎本身,每一年都有得獎作家,然而真正被記得的人卻很少。相反,「陪跑」19年的村上卻每年都身不由己地被提及,比得獎人更令人議論紛紛和念茲在茲。洛楓認為每個獎項總有它的意識形態和權力機制,精明的讀者本來就不該被獎項的結果框架。對她而言,她早已放下村上始終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一事。

【邁克專欄:拍子簿】桑桃艾格曼筆記

專欄 | by 邁克 | 2024-10-15

在桑桃艾格曼自我了斷九年之後,她的電影回顧展才姍姍來遲。邁克最緊張的,是她的《盡在一宵》(Toute une nuit,1982),除了因為它堪稱史上最具翩娜包殊(Pina Bausch)神韻影片,猶如另類舞蹈劇場,也因為敘事結構挑戰觀眾對「劇情片」既定概念。邁克當年模仿其結構寫了份劇本大綱《二十四橋》,透過無名氏穿來插往講沒有故事的故事,儘管因結構概念過於匪夷所思而未能成片,後來類似的結構見於劉國昌導演的《眼眉跳》。邁克隔了幾乎半世紀再看《安娜有約》(Les Rendez-vous d’Anna,1978)亦沒有初次那麼震撼,但當中的女性視角從今回看仍是十分不凡。艾格曼的處女長片《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1974)當中呈現的如魚得水的快意亦是如此。

【悼念瘂弦】 整整的一生是多麼地、多麼地長啊 那少年把他的劍和名字全給忘了 楊佳嫻、朱少璋、蔣勳、鴻鴻、洪書勤、楊照、淮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27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本週五(11日)上午在三角洲家中去世,享年92歲。瘂弦一生奉獻於文學,提攜無數文壇後輩,對當代文學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突然傳出辭世消息,震驚各方,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哀慟。台北文化局指,「除文學創作外,瘂弦在報刊編輯、文藝組織等各方面亦有卓越貢獻,在文化界影響深遠。」以下整理楊佳嫻、朱少璋、蔣勳、鴻鴻、洪書勤、楊照以及淮遠之悼念詩文,追憶瘂弦。

【202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

時評 | by Àlex Vicente(翻譯:印卡) | 2024-10-11

印卡翻譯Àlex Vicente在EL PAÍS發布的文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文中講述,對於一些獲獎者諾貝爾文學獎是一種詛咒,如瑞典作家Harry Martinson,他認為 1974 年獲得該獎項毀了他作為作家和個人的存在。世紀之交,「諾貝爾詛咒」這個詞開始流行,指的是科學領域的獲獎者,他們在各自領域獲得了最高認可,卻停止了嚴謹的研究,在自己不是專家的問題上發表言論,或者休息了。曾擔任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的Horace Engdahl「多年來,少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將該獎項視為一種不幸,甚至是一種詛咒。據說,有些人失去了寫作的天賦,因為他們對這種情況感到害怕,不斷地問自己:這一頁配得上諾貝爾獎得主嗎?」著有《百年孤寂》的馬奎斯認為這個獎項相當於死刑:他觀察到許多獲獎者,如卡繆、 Jiménez、聶魯達、Pirandello和紀德,在獲獎後不到七年就去世了。最近的得獎者也有負面意見。 1996年獲獎的波蘭詩人辛波斯卡聲稱,這毀了他的私生活,讓她變成了「官方人士」。 2007 年獲獎者萊辛在回家的路上下出租車時發現了這一消息。最新獲獎者之一、 2022 年獲獎的安妮 · 艾諾承認,諾貝爾獎並沒有讓他高興:官方部分「沉重」,佔用了「寫作時間」。 「這個獎項讓我成為了公眾人物。在此之前,我只是個作家。現在我是一個偶像、一個象徵,所有那些浮誇的詞對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 文中指出,沙特是整個歷史上唯一拒絕獎座的作家,因為他擔心這會影響「他的著作的影響力」並避免被「制度化」。

【2024諾貝爾文學獎】韓國小說家韓江獲獎:「不論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永遠都能做些什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2

瑞典學院在今晚公布,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韓國作家韓江。瑞典學院讚揚韓江「以她那激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性。」(for her intense poetic prose that confronts historical traumas and exposes the fragility of human life.)諾貝爾委員會說,韓江面對歷史創傷和無形的規則,在每部作品中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她對肉體與靈魂、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有獨特認知,並以其詩意和實驗性風格成為當代散文的創新者。有「次世代韓國文學旗手」之稱的韓江,1970年11月生於光州,1993年畢業於韓國名校延世大學的國文學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韓江獲得大獎後曾在訪談中說自己是作家,兒子和女兒也是作家,這些成就都歸功於愛人。她更稱丈夫洪榮熙為「作家製造家」。他評價妻子是「每一個句子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對自己異常嚴格,具有驚異文學銳角、激烈文學追求的人。」 韓江作為當代韓國文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從更為根源的層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創傷,筆墨執著地袒護傷痕,充滿探索的力量。在韓江的最新著作《少年來了》,從15歲的少年「東浩」出發,以韓國的「光州事件」為主題。從個體的生存處境到大議題的書寫,韓江她認為,如果不先深入挖掘這些黑暗醜陋面,最終可能一輩子都寫不出陽光正面的小說,於是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提筆寫下這個故事。韓江自言她不是那種會現身在政治場合的人,她偏好透過寫作的方式將思想付諸行動,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在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示威活動中,韓江首次走入人群。她表示,「不論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永遠都能做些什麼。」

詩四首:〈悼瘂弦〉、〈夜話〉、〈船灣夜記〉、〈清單〉

詩歌 | by 嚴瀚欽 | 2024-10-12

詩人嚴瀚欽傳來詩四首,先有悼念大師瘂弦之作〈未完成〉,一則未完成的故事像在這個秋天悄悄完工;〈夜話〉以「幽靈」之眼,描繪人們在夜色的情景;〈船灣夜記〉寫一次後青春的夜遊,在淡水湖主壩沿路觀察,有詩和鬼故作伴,直至黎明再次把他們撕破;〈清單〉寫時間如何在生命中流逝,也談讓時間變得穩固的技巧,譬如行走、寫字、愛一個人,但終究要接受歲月靜止的事實。

島嶼同志,生死愛慾——訪談詩人陳牧宏

專訪 | by 小煬  | 2024-10-10

小煬訪談詩人陳牧宏,以〈島嶼同志,生死愛慾〉為題,意圖呈現其詩歌風格。陳牧宏是台灣詩人、精神科醫師,著有詩集《水手日誌》、《安安靜靜》、《眾神與野獸》。寫詩二十餘載,他始終執著於同志的生死愛慾,不斷探索島嶼與同志之間的深層聯結。成人片商將他的〈活著〉拍攝為影像詩,入圍台灣「Q Power」影像創作獎,跨越媒介與色情的邊界。二人圍繞什麼是同志詩、自我邊緣化、醫學與詩歌之間的關聯以及當今時代下同志回望創傷的處境進行討論,從中發掘詩參與社會議題的進路。

還有什麼能療癒你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鄧小樺也談大熱漫畫改編電影《LOOK BACK》,她認為藤本樹是比她想像中更厲害的作者,而電影對她最大的療癒是,當藤野坐在窗前伏案狂畫,京本在她身後的榻榻米上安靜奮筆,然後隨著季節變換,二人姿勢依然不變,繪著窗前景色,一張一張疊加上去,在時光中重複練習。從藤本樹的經歷,鄧小樺想起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在《閒談》一書寫到左翼理論家羅莎.盧森堡,伯格把她的書信與論述,與他當下的生活、友人、往波蘭旅行所見作平行剪貼,以自由筆觸超越生死,也有了清澈的尊嚴。

【馴化事件】舊香港人

散文 | by 韓麗珠 | 2024-10-10

作家韓麗珠昨日(8日)發文回應「馴化」爭議,她認為理解和馴化都是漫長的過程,作為舊香港人,她認為香港人即使不認同他人的言論,也會尊重其表達自由。但爭議帶來的討論碰撞,令她發現這幾年來的創傷其實比想像中的大,我們失去了一種無視他人評價的內在力量,在眾多聲音裡,必定有偏見、誤解、了解不足,或不想了解的,而這些都是理解過程的一部份。今非昔比,她認為身在反抗和馴化的現實之中,只可以在小說裡描繪當中無數複雜的刻度,但她始終會回答「我鍾意香港」,即使她害怕街上氣氛沉重,人們彼此遷怒和壓迫的香港。因為只有在香港,她才能專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同時儲存內在的力量。

【2024諾貝爾文學獎】賽前走勢:村上春樹第18次上榜位列第二 殘雪大熱位列榜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2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Nobel Prize)從昨(7)日開始陸續揭曉各獎項得主,其中文學獎將在10日頒發。米蘭昆德拉逝世以後,村上春樹就成為傳說中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根據英國博弈公司「立博」(Ladbrokes)發布的預測資料,今次的榜首則是中國女作家殘雪,村上春樹排名第二,排名第三則有五人,包括阿根廷的艾拉(César Aira)、澳洲的德穆南(Gerald Murnane)、美國的小湯瑪斯品欽(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加拿大的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以及希臘的索蒂羅普盧(Ersi Sotiropoulou)。

宮崎駿紀錄片《與夢前行》率先登陸台灣 回顧七年創作點滴與吉卜力三巨頭友誼 :一切都很值得,不做就甚麼都沒有了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07

大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吉卜力動畫,適逢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執導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蒼鷺與少年》在台灣上映將滿一年,近日台灣電影公司「甲上娛樂」宣布,記錄《蒼鷺與少年》完整創作歷程的紀錄片《與夢前行 宮崎駿:蒼鷺與少年創作全紀錄》將在10月10日登上台灣大銀幕,惟香港未有上映日期;而《蒼鷺與少年》亦將在10月7日上架Netflix。《與夢前行》是日本NHK製作團隊和導演荒川格透過長達七年獨家跟拍,揭露宮崎駿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創作過程,同時記載他投入動畫界61年的人生點滴,穿插吉卜力經典動畫場景及對白,讓觀眾深入了解宮崎駿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與人生哲學。

【馴化事件】沐羽、梁莉姿回應「被馴化」爭議: 寫字的人無法被馴服 作品作為面向凝視的答案

報導 | by 沐羽, 梁莉姿 | 2024-10-10

《文訊》「被馴化了」一語從評審對沐羽與梁莉姿兩位香港寫作者的感嘆而生,兩位寫作者於事件發酵以後各自作出回應。 沐羽言,在頒獎以前,《文訊》舉辦了一場閉門對談,由三位八○後作家來與我們這些九○後切磋交流。其中一條問題是:「文學在一種政治高度關切或互為表裡(或拒絕互為表裡)的狀態,存有何種功用?此外,這樣的功用是否會被輕易收編?」雖然「收編」與「馴化」的強度不一樣,但兩者意涵接近。沐羽認為,香港人應該是最難被馴化的人群了。文學所強調的又是一種批判精神,它是自願不被馴化的藝術。從中沐羽提到傅柯講述基督教發展了一種牧領的治理方法,透過大規模的馴化過程,每個人都要被治理然後被拯救。對沐羽而言,他認為文學就是去表達一種自主權,此前提下寫字的人是無法被馴服的,唯有文學可以馴化他,而他亦始終在嘗試馴化文學。 梁莉姿回應指,剛來台灣的第一年身邊話語都在告訴她香港多麼可憐悲情,當中亦有許多對香港鞏固印象而帶來的誤解,但她認為這不止於理解與否,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她要問的是,要怎樣面對不同意的凝視?她寫一本書去描述凝視與被凝視之難,想描摹更凹凸的輪廓與不客氣地挑釁。但字一旦寫出,就必然被納入、捲進浪潮,落入凝視之中,話語(被)成為對立。面對這樣的處境,對她而言,作品就是她的答案,是她面向凝視的答案。

在藝術科技熱潮下 《再媒體重奏》藉回歸媒體根本 解放日常認知

專訪 | by 黃靜美智子 | 2024-10-07

近幾年,本地積極推動藝術科技(Arts Tech),推出資助先導計劃等不同政策,成為熱潮。然而,當我們討論藝術科技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ProjectPlayaround的《再媒體重奏》將於10月17至19日假東九文化中心劇場舉行,由香港媒體藝術家林欣傑與日本聲音藝術家和田永聯手合作,黃靜美智子訪問二人,談談他們的創作概念如何回應當下本地藝術科技的提問與思考,重回媒體藝術的純粹。

【馴化事件】馴化沒那麼容易,二元對立的定見應被文學破除

時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鄧小樺撰文回應《文訊》「被馴化了」一事爭議,認為「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漠視、抹平的香港人,算是「冒犯」而非「侮辱」。同時整個評選讓香港90後作者得獎乃是善意,冒犯並非有心,而是出於誤會。誤會產生於結構主義中的對比結構,用意是為了彰顯留臺發展又表現突出的兩位90後香港青年作家十分珍貴,然而對比的的另一端常會受簡化與壓抑,因而產生不滿。但鄧小樺傾向相信,儘管二元對立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普遍思維結構,但文學的修辭結構產生二元對立,但文學也能非常銳利地破除二元對立,關鍵的信念是,相信群眾含有不可化約的可能性。 回到事件本身,這篇評審紀錄是側記,不易追究文責且追來亦無益,更感動於香港青年作家能有大氣魄,試圖讓自己文學作品有超越政治力量的獨立價值,不屑於借用政治的作用及反作用力,並以此與香港的朋友們共勉。而《文訊》能夠辦這樣專注於青年作者的特輯,又特別注意到香港在台青年作者,是美意亦是好事,到底瑕不掩瑜。《文訊》對此事亦反應迅速,處理恰當。事件以外,情緒過去之後還是文學界互相的愛護。在台的香港文藝人時常可感受到台灣文化界的厚意。認為在臺的香港作家很好,不必用留港的人反襯,也可以用正襯。

【馴化事件】香港青年「被馴化了」?香港作者群起反駁 《文訊》雜誌致歉並將修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0

台灣文學雜誌《文訊》早前舉辦〈MZ第一宇宙速度〉,觀察1990年後出生的作家群體,並嘗試整理他們在華文創作領域的發展動態。評選紀錄中提到「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引起爭議。不少回應指出「被馴化了」一詞過於論斷,不止不符合香港寫作者的寫作情狀,更抹殺了他們在艱難困境下堅持寫作的努力和尊嚴。《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迅速道歉,並指出將在2024年11月號的《文訊》作出更正。寄語兩地青年作家不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繼續持筆創作。在《文訊》致歉並承諾跟進事件後,香港寫作者洛楓與池荒懸隨即刪除對貼文的相關回應,表示期待透過是次爭議,加強台灣與香港兩地的文學交流和理解。

蒂莫西 · 博爾德納夫詩四首:〈大踏步〉、〈更多〉、〈在巴黎〉 、〈致一位年輕詩人〉

詩歌 | by 熒惑 | 2024-10-05

蒂莫西 · 博爾德納夫(Timothée Bordenave)生於法國,書寫詩歌、散文和小說,並創作平面藝術。他的詩作以個人化和敘事性見稱,個人詩集包括《Par Amour》和《Paris La Nuit》。熒惑找來他的三首詩作翻譯,與華文讀者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詩三首:〈讀〉、〈划行〉、〈分身術〉

詩歌 | by 曾詠聰 | 2024-10-05

詩人曾詠聰傳來詩三首,〈讀〉想起一些不被閱讀的人;〈划行〉寫宿醉的早上面對繁忙與空虛,人就如在時間裡面划行,只記得有人說我必須安慰他;〈分身術〉指出自己以往被人各種誤認和比擬,不同角色和身份就如分身術一般,但往往是這些造就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問題不在後現代,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悼詹明信,兼悼那些年我讀過的文化研究

如是我聞 | by 鄧正健 | 2024-10-13

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早前逝世,文化評論人鄧正健撰文追悼,也悼那些年他讀過的文化研究。他回憶本科時所寫的第一份功課就是關於「後現代主義」,那時第一次聽說詹明信的名字,後來他偶而都需要讀到詹明信,陸陸續續買了幾本他的原作和譯本,最後卻只留下北京三聯出版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然而,後來人們漸漸掌握了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文本歷史化」已成了常識,詹明信漸漸在他的文化批評語境中退場,但在詹明信逝世之時,鄧正健形容重讀他的「後現代書」,依然是一場令人十分快樂的閱讀過程,甚至想起當年對世界和理論思想充滿質樸的好奇,而正是這份情愫,才令人更容易進入詹明信的論述裡。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穆純從片名始論,《THE MONK AND THE GUN》中monk和gun是異質,甚至是對立,並從中談及當中不同角色的喻意。作為一部探討文明衝突與民主意義的電影,導演非向不丹人或渴望民主者傳達教訓,如貫通全戲的塔西喇嘛一樣,沒有立場,保持「如此的來,如此的去」的態度。穆純指出,影片中的小女孩及其擦膠象徵民主的脆弱與珍貴,她對選舉主任的回應「你比我更需要它」表達了對民主與和平的珍視。穆純從中提起「分別相」的佛教理念,指出人類仇恨源於自我與他者的分界。片中大陽具作為打破分別的象徵,提醒人們摒棄對立,尋求連結。隨著美國社會的撕裂,導演以「make love, not war」的口號喚醒觀眾,強調民主應建立在理解與和諧之上,從而民主由槍變成了佛塔的基礎,The Monk "and" The Gun。

經典喪屍電影《28 Days Later》推出續集《28 Years Later》 全球首齣以iPhone 拍攝的大型商業電影 金球獎影帝席尼 ・ 墨菲二十一年後重返主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05

由丹尼·波爾執導的英國恐怖片《28 Years Later》將成為首部以iPhone拍攝的大型商業電影,預算為7500萬美元。這部續集延續了2002年《28 Days Later》的故事,講述一種快速傳播的喪尸病毒摧毀倫敦的情節。導演波爾再次與攝影師安東尼 · 多德 · 曼妥合作,兩人曾因《一百萬零一夜》而獲得奧斯卡獎。製作團隊有針對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電影」一事要求工作人員簽下保密條約,但有照片顯示使用手機拍攝,此事尚未待官方確認。原作主角、憑《奧本海默》擔綱主角而獲金球獎視帝的席尼 · 墨菲將回歸,影片預計於2025年6月20日上映。

《莎莉》 :從台中到巴黎,演繹亞洲女性的出走日記 ——訪導演練建宏、演員劉品言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10-04

現代的愛情故事由網絡主宰,任誰要說永遠已經很傻,尤其在交友軟件的世界裡,交心彷彿就是第一大忌。奈何,說些埕埕塔塔的話,總有人落疊,網絡情騙全球化之下,受騙的又豈止香港少婦,生於台中的養雞農婦也深受其害,隻身勇闖巴黎只盼與情郎相見,卻在出走之中找到自我。台灣導演練建宏的首部劇情長片《莎莉》 正是講述這個故事,由著名演員劉品言擔綱演出,電影先後在釜山影展、金馬影展首映大受好評,也在台北電影節共獲五項提名,並獲最佳配樂,近日來到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為香港觀眾帶來農村與浪漫之都的網絡情緣。

盲女的韌性──讀黎紫書《流俗地》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4-10-03

《流俗地》繞在黎紫書的居住地怡保,透過寫一個沒落的鍚礦之都。在她眼中,怡保的大街小巷充滿了本土窮人的神話。陳慧寧聚焦在盲女銀霞的身上,透過她和其他平凡人描寫對夢魘的遐想,一種平靜的,使人安寧的遐想。黎紫書透過將讀者們引入的嚴肅遐想中,銀霞作為一種在錫都人世間流動的現象被表達出來,讓讀者體會到粗糙的火經受過何種苦難才變成白色火苗。遐想的詩意使黎紫書擁有一種家鄉的在場,它使意識保持清醒。銀霞身上顯現的白色火苗將使作家停留在前記憶的狀態中。

周俊輝設個展「失憶地圖」 重構香港地標 結合經典港產片場口 喚起城市共鳴與集體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02

繪畫舊城市面貌,很容易被理解成懷舊的行為,但藝術家周俊輝說是接受了現實的變化,他在畫作中重視的是探討這種變化是否「公道」。近日他於中環H Queen's空間舉行個展「失憶地圖」,於9⽉13⽇⾄10⽉15⽇展出14件畫作,延續他對描繪⾹港集體回憶與電影的實踐,找出一些消失當中或已消失的地方,繼續講舊香港,並配合經典港產電影《雞同鴨講》、《天若有情》、《甜蜜蜜》、《義膽紅唇》、 《無間道》、《⾏運⼀條龍》中的場⾯,呈現出如鴻運茶餐廳、砵蘭街⿇雀館、⽂武廟、⾹港藝術館和蓮⾹樓等⾹港重要地標。

第61屆台北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 八套香港電影入圍角逐獎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03

第61屆台北金馬獎入圍名單於10月2日公布,八部香港電影入圍。最受矚目的是《從今以後》和《看我今天怎麼說》,分別獲得四項和三項提名。《從今以後》探討年長女同志的困境,故事中伴侶因缺乏法律保障而被趕離故居,入圍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另一部《看我今天怎麼說》聚焦聾人青年勇敢面對挑戰,入圍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最佳紀錄短片和最佳女主角都有三部香港作品入圍。最佳女主角中則有區嘉雯、鍾雪瑩和吳君如競爭,競爭激烈。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孫樂欣寫探訪老人。老人獨居在小小的公屋單位,屋中種種物事與複雜味道形成了停滯的時間。老人身體可見的變差,但因為覺得自己時日無多,不願服藥、也不願看醫生。指認照片的不同人物時,老人不記得,無從答起。作者提醒老人,自己是他的孫女,但因記憶的缺失而顯得疏遠,猶如剛認識的陌生人。中秋節晚飯,等待其他家人過來時,他的眉頭皺起,如記憶在當中亂纏,顯得尤其疼痛。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維得滴酒不沾,但忍不住評主持《黑色電影巷》、知識淵博的艾迪梅勒之新著——《艾迪梅勒的黑色酒吧:黑色電影啟發的雞尾酒》(Eddie Muller's Noir Bar: Cocktails inspired by the world of Film Noir),這書不僅是雞尾酒食譜,更引用了許多電影中的經典對白,展示黑色電影的語言魅力。從《梟巢浴血戰》到《舊恨新歡》,無論是逃避現實還是自我安慰。酒精的微醺之下,黑色電影的對白聽來口甜舌滑,其實揭示人性。 梅勒對黑色電影情有獨鍾。他所描述電影中蛇蠍美人的角色,從冷酷無情的商界女強人到陷於人生困境的受害者,既迷人又復雜。他對不同電影都自有評斷,從《江湖俠侶》到《美日警探網》,如數家珍。就算不沾酒,惟得亦想與如此有魅力的論者共飲。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虛詞9月30日刊出張愛玲愛情金句出po,編輯過程出現疏漏失誤,得到方家包括邁克先生等指正,編輯部已經深自反省,也感謝各位方家讀者之抬愛與關切。又見作家馮睎乾為文,指出網絡文字越來越「抖音化」 ,內容文章不經實證,一句起、兩句止的名人語錄亦大行其道。他進一步言,比起引錯張愛玲金句更尷尬的,有時候可能是引對了張愛玲。 如《半生緣》中很多的金句,其實是對J.P.Marquand 的H.M. Pulham, Esq. 的抄襲。而張愛玲有些句子,聽起來不像她會說的偏偏就是她的原創,如「盡我最大力量/別的就管他娘。」 文中引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金句,內容可觀,更值得大家閱讀。故特向馮睎乾先生求得許可,轉載此文,以饗各方讀者,也誌編輯部虛心認錯,以誡日後。在此再向諸位誠摯致歉(鞠躬)

葉童與黃德斌首度合作 共演胡恩威改編黑色話劇《唔講得》 引入5.5G網絡打造科技劇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01

香港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向來注重探索藝術界限,而藝術科技作為未來趨勢,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於數月前就以戲曲結合藝術科技,為《笑傲江湖》翻新篇。近日他再推出創新作品,改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及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的舞台劇《不可說》,請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葉童、資深演員黃德斌攜手合作,並首次把5.5G網絡引入劇場,於11月14至1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為觀眾提供嶄新的無縫連接藝術科技劇場體驗。

從〈無人之境〉談哀悼──讀葉梓誦的《斷層路徑》

書評 | by 海鹽 | 2024-10-01

海鹽在讀葉梓誦的《斷層路徑》時,見到當中提到在「往事的種種罪疚與哀傷並不能消除,只能不停地重複着哀悼的手勢」。令他聯想起陳奕迅的〈無人之境〉所表達了對愛人分離的傷痛與追憶,以及遺忘的困難。當一段感情結束,外界要求人們將對方藏進心底,彷彿要抹去一切記憶,然而這種遺忘的要求反而顯示了遺忘的不可能性。歌詞中的「共你隔着空在秘密通電,挑戰道德底線」猶如生者與幽靈之間的隱秘對話,這種交流不斷生成與變化,強化了幽靈的存在。 他亦寫到他方這一詞彙令人思考,除了地理上的遙遠,它也可以指向內心深處的記憶與情感。在電影《情書》中,主角的目光始終追隨已故的未婚夫,彷彿在與過去的幽靈溝通,漸漸與當下的現實斷開聯繫。要將目光從他方拉回當下,需要不斷地哀悼與重複,從而讓幽靈的面容變得模糊。在書寫中,面對內心的痛苦,海鹽試圖建立一套新的文字系統來表達那些無以名狀的情感。他知這是一個艱辛的旅程,但仍舊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書寫,找到生存的意義與出口。並希望得到w的祝福。

「第二十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十月開映 觸目新作揭開序幕 對談呈現影畫之中聾人世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30

港亞洲電影節(HKAFF)將於2024年10月17日至11月10日舉行,門票將於10月3日中午12時開賣。今年的電影節陣容鼎盛,展映超過百套影片,並選出兩部影片作為開幕片:由兩大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主演的《破 · 地獄》,探討香港傳統道教送葬文化,以及COLLAR成員邱彥筒首次主演的《寄了一整個春天》,講述年輕女性在網絡上探索自我與情慾的故事。 電影節特別聚焦文化與身分認同,展出黃修平的新作《看我今天怎麼說》,以聾人文化為主題,展現聾人在社會中的掙扎與心聲。此外,還有多部來自亞洲各地的電影,關注當地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如《刺心切骨》和哈薩克導演的《羊辱》,反映社會困境與人性掙扎。 電影節的閉幕片包括《女兒的女兒》和《爸爸》,前者探討母女關係的複雜情感,後者則以2010年轟動的「荃灣少年弒母案」為題材,深入探討人性。這屆電影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也呈現不同導演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反思維度,期待觀眾的踴躍參與。

《異形:羅穆盧斯》:災難的隱喻與回歸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9-30

《異形系列》今年來到第七部作品,去月香港上映《異形:羅穆盧斯》,而電影開頭的種種意象引起雙雙對疫情期間封鎖的聯想,令他認為異形大可理解為某種新型疾病,殖民地和文藝復興太空站也可以被稱為「疫區」。雙雙深入挖掘電影中兩種恐怖的來源,又以中國科幻作家顧適的〈擇城〉看出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黑盒子效應往往和災難「相得益彰」,最後也說《異形系列》中重複的對白的回歸意義。

【新書】 班納迪克 · 安德森《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書摘——〈漫畫與紀念碑:政治溝通在新秩序之下的演變〉

其他 | by 班納迪克 · 安德森 | 2024-09-30

曾著《想像的共同體》、《全球化的時代》及《比較的幽靈》的著名民族主義大師班納迪克 · 安德森最新作品《語言與權力》推出繁體中譯版本。本書的研究核心重回印尼政治的各種面貌之中,印尼不僅是安德森長年研究的重心,更是他逝世之處。印尼的民族意識自17世紀早期荷蘭征服殖民後開始發芽茁壯,20世紀獨立後的當代政治更使用被稱為「印尼語」的語言,然而,語言與民族的關係,經歷了哪些篩選與內化?原本被視為高等語言詞彙的爪哇語,又是如何面臨城市語言的崛起而逐步消亡?這樣的文化撿選,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族群意識? 安德森在《語言與權力》中深入分析了這一複雜矛盾,透過古典詩歌、公共紀念碑和漫畫等多樣材料,探討印尼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困境。他指出,語言作為民族意識的重要元素,卻同時帶來矛盾之所在。安德森透過爪哇語揭示了語言與政治權力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語言在政治合法性中的困境。 本書不僅是對印尼政治的剖析,也是對東南亞民族主義的理解。安德森通過溫暖且有力的筆觸,描繪印尼在混亂與極權體制下的真實面貌,成為理解當代印尼與東南亞的必讀之作。 此次書摘選取了〈漫畫與紀念碑:政治溝通在新秩序之下的演變〉一章,一窺印尼政治在不同文本呈現中的演變。

英國著名獨立出版社Verso Books告急 被破產經銷商欠近百萬英鎊 眾籌火速達標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9

創立於1970年的英國著名出版社Verso Books,初以出版左翼理論著作聞名,後來每年出版約 100 本書籍,涵蓋政治、社會學、歷史、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成為英語世界中最大的獨立基進出版社。然而,受發行商申請破產拖累,上周(24日)Verso Books於Kickstarter 網站設立眾籌計劃,目標籌得 10 萬英鎊(約 103 萬港元),以繼續按計劃印刷和出版 2024 年秋季書籍,也可於英國書店銷售幾乎沒有收入的期間,繼續支付員工和日常費用;Verso也讓支持者認捐,換取不同禮品。眾籌目標於26日達成,Verso繼續開放捐助。

莫扎特268歲舉辦新歌發佈會?! 德國圖書館發現莫扎特少年時期的弦樂三重奏,今日在萊比錫歌劇院首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8

德國圖書館近日意外發現莫扎特從未發表過的弦樂三重奏,作品編號為KV 648,長約12分鐘,由兩把小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演奏。研究人員推測這部作品創作於莫扎特10至13歲之間,並由其姐姐保留作為對弟弟的紀念。該作品已於週四在莫扎特的家鄉薩爾茨堡演出,將於今日在萊比錫歌劇院首演。國際莫扎特基金會負責人烏爾里希 · 萊辛格指出,這是莫扎特早期室內樂作品的貴重發現,顯示他在1769年之前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天賦。

詩三首:〈羞澀的城市〉、〈舊物〉、〈代代相傳〉

詩歌 | by 枯毫,徐竟勛,驚雷 | 2024-09-27

讀詩三首。枯毫想像一個羞澀的城市,有人闖入路軌尋覓鮮明的捷徑;徐竟勛寫舊玩具,也紀錄香港老牌玩具店「三和玩具」和中記的過往,察覺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習慣失去,只願你我在今夜化成舊物,相濡以沫;驚雷則回應近月文學界紛沓而至的不同詩集,看見詩人之間代代相傳的文字,遙想數十年後還能從架上取下多少未被套上封膜的書。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

近日M+戲院上映陳上城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只是影畫》,是為拍攝團隊以三年多時間訪問香港著名藝術家楊東龍的紀錄片,當中記錄了他於2021年在香港刺點畫廊舉辦個展「日課」的過程。搬金字塔的螞蟻認為若觀眾能夠理解文字和影像是兩個語言系統,而楊東龍不會用文字去解釋畫作的話,那麼觀眾便能察覺電影頻頻出現導演提問,而受訪者沉默問的畫面,是一種失效的言語溝通,二人是各自利用影像媒介去對話。

ifva宣佈暫停舉辦今屆短片比賽 業界感可惜 藝術中心高層多變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7

網媒《Wave. 流行文化誌》報導,ifva(Incubator for Film and Visual Media in Asia)宣布將暫時停辦短片比賽,並重審未來方向,稱因需以應對短片發展及社交平台興起的影響。ifva自1995年以來至今共舉辦過29屆,歷年比賽鼓勵了多名別具潛力的影像創作者,其中不乏國際知名導演,為影視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第29屆金獎作品《直到我看見彼岸》探討移民潮。去年舉行的第28屆短片節及影像媒體節,有兩部本地入圍作品因有社運相關的畫面而遭電影報刊辦要求刪減情節,在未能放映完整版本下,導演決定取消放映。藝文業界人士對ifva的決定表示惋惜,認為ifva是許多創作者的重要啟發來源。回顧香港藝術中心近年人事變動頻繁,中心累計一年至少6高層離開,目前的監督團主席劉文邦於今年4月由特首委任。

香港五大電影晉身第37屆東京電影節 梁朝偉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 成香港第一人 劉青雲:希望更多港產片在國際上得到關注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6

日本年度影壇盛事第37屆東京電影節將於10月28日至11月6日舉行,主辦方昨日(25日)公布入圍名單,今年共有五部香港電影入圍東京電影節不同單元,分別有兩大神級笑匠黃子華及許冠文攜手主演的《破.地獄》入圍世界焦點單元,劉青雲主演翁子光的新作《爸爸》入圍主競賽單元,談善言、盧鎮業主演《淪落人》導演陳小娟的《虎毒不》入圍女性賦權單元,黃秋生、蘇玉華主演的《不赦之罪》入圍亞洲未來競賽單元,而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則入圍影展推介單元。 大會早前亦已宣布由梁朝偉擔任本年度競賽單元的評審團主席,他是繼鞏俐、張藝謀、陳凱歌及章子怡後,第五位華語影人擔此重任,成為香港第一人。

時差與救贖:《班雅明傳》新書講座側記

報導 | by 葉浩 | 2024-09-26

葉浩在講座中從班雅明的多重身份與其人生的「時差」開始講起,他在德國傳統哲學發展到極致的時候,轉而追求更具當代意義的哲學,卻因不合時宜而未能進入學術界。班雅明的生命中充滿各種時差,包括婚姻的匆忙、其後與身邊親友分離的漫長,以及最後逃避納粹追捕卻在邊界自殺的絕望結局。他的思想與作品,在他對克利《新天使》的歷史天使意象的反思之中,留下了對歷史與藝術的深刻理解。 在《班雅明傳》中,兩位作者既以批判的視角重新詮釋班雅明的生活與思想,展示他對藝術評論的看法;也詳細描繪了他的感情生活,以及他與當時許多天才文人的來往。透過私人軼事及藝術觀的相互和應,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氛圍變得立體而容易親近。 此外,班雅明的歷史唯物論挑戰了傳統的歷史觀,他在意被遺忘的群眾,並認為政治美學的危險在於將美感與政治混淆。與阿多諾的美學觀不同,班雅明寄希望於電影作為批判的工具,警示當代人應警惕威權主義的回潮。葉浩在講座尾聲亦提到「若在民主的時代底下,還擁抱著威權時代的各種想像,那就是擁抱舊時代的美感,在操作新時代的政治。」

為消逝的歷史引渡,以身不在其中的眼睛尋找舊日魅影——專訪葛亮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09-26

葛亮的作品中,無論是書寫歷史流遷的「家國三部曲」《朱雀》、《北鳶》至獲得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燕食記》,還是將匠人技藝延伸到小說核心意念的《瓦貓》、《飛髮》、《書匠》、及由三聯出版的新作《靈隱》等,都能見到葛亮捉住一個將要或已然消逝之物,試圖將其留在歷史的刻度上。 葛亮認為典型的「民間」文化場域,以邊緣化的位置提供了歷史觀看的獨特視角。這一微觀的空間,它賦予了歷史上某一個時刻的準確定義,甚而超越了集體回憶這個概念。對葛亮而言,空間不只是語言,更是一種語法。「城市由街巷所組成,哪怕是開闆與跌宕的都會。悲喜劇交相輝映的背後,也包藏了砥實的人生。」在書寫香港城市的細節中,發現自己對香港厚重的情感。就像人站在海邊,當意識到潮汐來的時候,海水已經漫過腳背。 葛亮試圖透過眼睛追溯歷史,繼而成為歷史的在場者。他的新作《靈隱》根據近年教授殺妻案為因由而寫成,將重心放置在個體對歷史的折射。在《靈隱》裡他想探討的是個體於城市見微知著的意義。主人公在不斷的進行內心的拷問,也在不斷檢省自己的身份認同,同時不斷地梳理與應和他與這個城市之間的關聯。最後,提出人可被超越時間的物所引渡,從無知到所知。 「人對自己往往是等不起的,但人可以等物。當真正到了某一個節點,物得以和人相遇。人便有了託付與安放。」

《螢火蟲之墓》登陸Netflix再引熱議!海軍上尉之子何以餓死?少年清太其實是殺人兇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6

《螢火蟲之墓》是高畑勳執導的經典動畫,於1988年上映,講述了14歲少年清太與妹妹節子在戰火中的悲慘生活。故事展現了戰爭對平民的無情傷害,清太面對親戚的嫌棄與排斥,選擇獨自與妹妹在防空洞中生活,最終導致妹妹因營養不良而死。該作品以溫情方式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成為許多人童年陰影的代表。 最近,《螢火蟲之墓》重返Netflix,再度引發網友熱議。是次討論一改對讚揚電影的評價,而將焦點集中在故事的背景設定及清太的道德選擇上,許多日本網友質疑清太作為海軍上尉之子卻未能獲得任何幫助,並批評他不願意向親戚妥協,才導致妹妹的死亡。部分觀眾甚至將清太視為妹妹的「殺人兇手」,認為他既自私又無知。 《螢火蟲之墓》改編自野坂昭如的自傳小說,描繪了更為髒污嘔心的餓死經歷,展現了戰爭對人性的侵蝕。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作品都深入探討了當時戰爭對一代人的影響,現在重返串流平台,無疑挑戰觀眾以現代的價值觀來理解歷史情境。

文學家與漫畫家的靈魂對話:阮光民X柳廣成談文學改編漫畫

專訪 | by 黃悠詩 | 2024-10-14

臺灣資深漫畫家阮光民,以及漂泊於世界的香港新銳漫畫家柳廣成,今年各自推出改編自文學的漫畫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漫畫版)》及《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Openbook邀請漫畫評論者、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針對兩位漫畫家提問,請他們分享創作的甘苦,以及在文學改編漫畫的過程中,撞擊出了甚麼不一樣的火花。

從閱讀到評論,從關係到距離﹕談《謎樣的森林》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4-09-25

早前李敬恒將他閱讀文學作品的文章,結集成《謎樣的森林》,並大受讀者歡迎。彭依仁由此思考文學家與哲學家的關係,也看李敬恒的閱讀經驗,發現他在《謎樣的森林》側重於文學作品的細節,比如詩中若隱若現的細節、小說的背景描寫,而不是像哲學家談微言大義,也不像很多正經的文學評論家避談流行曲。正如他分析顧城的〈遠和近〉時,其關注明顯地超越了文字本身,在各種各樣的文本中,也讀出每個人存在於世上的基本狀況。

《Look Back》:「驀然」、「回首」,「驀然回首」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4-09-25

葉嘉詠認為近日大熱電影《Look Back》值得留意的是其直譯——「回首」,動畫的中文名字卻是《驀然回首》,她由此深入探討電影裡「驀然」和「回首」的意義,亦嘗試扣連到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她發現「回首」的不只是回首藤野與京本的人生,更是可觸及至一般公眾關心的議題,在形式上亦打破了我們一直以為「回」的意義。

一個告別過去的書法展 馮以力《關於書法的二三事》傳統中隱藏暗湧

專訪 | by 黃桂桂 | 2024-09-24

平時多舉辦當代藝術展覽的九龍灣藝術空間WURE AREA正在舉辦一個書法展,是藝術家馮以力的個展《關於書法的二三事》。展廳靜謐無聲,超過二十件書法作品在兩旁排開,緩步走進,像一條通往馮以力思考深處的隧道。馮以力寫了書法二十多年,在大學時期開始以藝術角度閱讀書法,反思何謂臨摹和書法,卻開始厭棄直幅書法。但在是次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是直幅,他更提出不同問題和實驗,透露了他對書法的創新、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係的想法。

對現世的鄉愁與眷戀:《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

書評 | by 蕭宇翔 | 2024-09-23

蕭宇翔用書中故事等長的時間閱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作品《水果賊》,他指出書中由虛構與現實相互投射與消融。敘事者「我」的消失使水果賊作為真實人物的漫遊行旅投入到「故事般的世界」中。人物創造自己的故事,實踐一更大結構,去替代或補償現實人生。 水果賊在旅程中自我探索,拒絕特定命運,安於不確定性之中。隨機的細節與片段連結了更深層的主題意義免除了一部小說需不斷往前的敘事焦慮。邀請讀者無法「分類」為鋪陳、高潮、洗滌這樣的傳統結構,欣賞平凡中的深刻,質疑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作品不斷迴旋於空檔時光,打破線性因果,強調當下的重要性。水果賊在荒野中的旅程與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形成對話。漢德克的寫作將小說轉化為人生的冒險,無關輸贏,處處豁然。 讀者在細節中感受誠摯,忽略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因虛構而對現實產生鄉愁與眷戀。這一刻,讀者真正成為理想讀者,體驗到生命的深刻與豐富。非如此不可。

重燃港產動作片那團火 《武替道》:「因為愛,所以搏!」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9-24

港產動作片的「真實」風格,下下打落門牙和血吞的特色,成為了無數位國際級導演的童年啟蒙,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塔倫天奴。然而,大家都知道港產動作片的傳奇,也看到了巨星們的風彩,卻鮮有人記得在幕後默默付出的一眾龍虎武師。「在那個不靠特效的年代裡,港產動作片多閃亮,這些武師就有多少辛酸。一雙手一雙腿,怎麼能打得如此精彩?」有份參與電影《武替道》的伍允龍說,要多謝導演梁冠堯和梁冠舜,因為這些電影正是向香港武師這群無名英雄的致敬之作。

【新書】《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序〈記憶戰爭〉

書序 | by 楊治宜 | 2024-09-23

汪精衛作為現代中國政治和文學中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詩人與政治人物,愛國者或叛國賊,但其故事從未被妥善地講述過,甚至現時中國禁止任何關於戰時合作政權的學術研究,以汪精衛為最。在《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中,作者楊治宜認為汪精衛的抒情詩在建構他的政治身分上扮演了核心角色,而且深刻影響了大眾對他的身後記憶。她援引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美國、法國與德國的檔案,以及回憶錄、歷史期刊、報紙、訪談與其他學術作品,嘗試以批判的角度與客觀立場,來探究汪精衛政治、文學與個人生活的傳記。

《上流寄生族》奉俊昊 X 《吸血新世紀》羅拔.柏迪臣 2025年初科幻巨作《米奇17號》預告釋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1

以《上流寄生族》橫掃奧斯卡金像獎、康城影展、金球獎等國際獎項,受到全世界關注的韓國導演奉俊昊,早在 2022 年初宣布將改編美國作家Edward Ashton 於2022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Mickey 7》,推出自編自導的電影《米奇17號》,並邀請到《吸血新世紀》、《蝙蝠俠》的羅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擔綱出演。受到荷里活罷工潮及其他各種製作變動的影響,製作費高達1.5億美元的《米奇17號》的上映時間一再延遲,直到近日終於迎來首個預告。

不再存在的帝國,不曾存在的島嶼,以及疾病的隱喻:帕慕克《大疫之夜》

書評 | by 朱嘉漢 | 2024-09-21

關於瘟疫的小說,光是經典知名的部分,就可以列上許多:薄伽丘《十日談》、狄福《大疫年紀事》、卡繆《鼠疫》、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等。台灣作家朱嘉漢認為瘟疫的主題似乎可以迫使作者與讀者面對人性的極致、文明的脆弱、命運的無常,而幾乎不可能看到一個作者不嚴肅處理瘟疫。當他閱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大疫之夜》時,發現故事設定於克里特島與羅德島之間的明格島,令他凝視時會不免想起荷馬史詩《伊里亞德》的瘟疫,並且在這不存在的小島的偽歷史中,更清楚鄂圖曼土耳其在覆滅之前的那段矛盾的歷史氛圍。

迪士尼要求消除《玩轉腦朋友2》同志傾向 彼思動畫製作室大幅裁員 剝奪員工獎金 角色設計師:常態不代表我們必須正規化這種待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0

去年彼思動畫製作室遭遇《光年正傳》的票房滑鐵盧之後,不少人認為如果《玩轉腦朋友2》沒有取得巨大成功,他們相信彼思就會崩潰,許多彼思員工都認為這是「生死攸關的局面」。最後《玩轉腦朋友2》不但位居史上最高電影票房收入第十名,更正式成為首部國際票房超越十億美元的動畫電影。但對於許多幕後員工來說,這次成功卻是苦樂參半。根據今年稍早報導,彼思在完成電影後就從 5 月開始裁員,影響 175 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的 14%,被解僱的員工無法獲得《玩轉腦朋友2》的獎金,如今更爆出公司內部環境惡化,迪士尼領導層亦有意限制《玩轉腦朋友2》主角韋莉的同性傾向。

知名科幻小說家Ted Chiang論證「AI無法創造藝術」 ——因我們堅持述說自身歷史,故事才不會成為重複產物 同場加映卡爾維諾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20

Ted Chiang在《The New Yorker》上論證AI無法創造藝術,因為藝術是選擇的過程,涉及創作者的獨特歷史經驗。他指出,AI生成內容基於大數據,缺乏選擇的過程,且試圖消除創作中的乏味辛勞。這導致生成內容去人性化,降低人們對文本的期望。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則認為,文學需要具體的歷史個體來產生詩意,而AI的創作無法真正體現這一點。透過 Ted Chiang的觀點,我們反思未來人類與AI的對話權——因我們堅持述說自身歷史,故事才不會成為重複產物。

【字遊行・義大利】圓缺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9-20

在佛羅倫薩的學院美術館,大衛像吸引了廖子豐駐足欣賞。過程中,了解到米開朗基羅將未完成的作品稱為「囚犯」,因為他透過去除多餘的石材,解放了這些雕塑。大衛像的圓滿源於其剛好的「缺」,這讓他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缺憾。經歷了中學畢業、留學、疫情和離別,他逐漸理解這些「缺」讓生命更圓滿。他認為,許多人在面對缺失後選擇成長,最終發現自身的完整,欣賞美在於欣賞缺陷,一如大衛像的魅力所在。

Threads上熱議: 今日寫作搵幾多 類型小說與文學作品各自的生存之道 專業意見、作者苦水與網民摸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9

近期在Threads上有關小說家收入的討論引發關注,特別是文學獎和出版盈利模式的困境。許多作家雖獲文學獎肯定,但長期支持卻有限;出版市場風險高、回報低。Threads用戶@yu_tsz_1001 於2023年的訪問文章寫到,網絡小說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三位在香港的寫作者透過訂閱制獲得穩定收入,卻仍未足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林楷倫的在Threads上公布的收入數據顯示,雖出版成績斐然,但收入多來自獎項及其他活動。然則,儘管在當今時代下堅持創作如逆水行舟,但衷心祝願各位寫者砥礪前行,實現心中未竟之志業。

《我們唱在瘟疫蔓延時》 周耀輝作品集十月開唱 重溫詞人十首經典之作的異色魅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8

周耀輝自1989年起以其獨特的詞風在華語樂壇上留下深刻印記。他與林夕、黃偉文並稱為「香港三大詞人」,作品涉獵性別、社會、文化、歷史及宗教等多元主題。周耀輝從學院與流行文化共同交織的學養,在其詞作延伸出觀察世情與人性的多元視點以及擁抱曖昧的意識特質。 近期,周耀輝將與本地同志友善的男聲室樂合唱團Moderati合作,舉辦了一場名為「《我們唱在瘟疫蔓延時》周耀輝作品集」的音樂會。Moderati的名字象徵著音樂中的「中板」速度,寓意著團員帶著歌聲,互相砥礪,彳亍向前。籍此機會,一同重溫周耀輝的十首佳作,探尋箇中異色魅力如何撩動人心。

《飛往天際的那夜凌晨》:未知前路,但總會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舞台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09-17

《飛往天際的那夜凌晨》是由一群大學生在「音樂劇發現號」計劃中創作和演出的音樂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機場,關於青春、離別、迷惘與選擇的故事。他們大多沒有音樂劇經驗,卻在一年內完成劇本、編曲、填詞和表演。「音樂劇發現號」由演戲家族主辦,旨在讓大專生體驗音樂劇從創作到演出的全過程,推動香港音樂劇的傳承與發展。 計劃中,他們參加了工作坊、退修營和排練,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團隊默契。起初,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彼此陌生,但透過不同的活動,他們建立了關係,成為了彼此的夥伴。學員Esther提到退修營中的徒步活動,讓她有機會自我對話,並在營火會中與他人分享。學員Kin表示,這些經歷讓大家更熟悉,排戲更順利。而在音樂劇寫作工作坊中,學員小鋒和Hollye體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雖然過程中有挫折,但這些經驗讓他們成長,更加投入後續的創作。 他們選擇以機場為故事背景,因為這裡承載了青春之中,關於離別、選擇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情感。Esther為了理解角色Racheal,親自到機場觀察地勤人員的生活。透過深入體會角色的迷惘,她更能詮釋角色的內心世界。音樂劇探討了青春的迷惘與選擇,更反映了他們自身的經歷。導師黃旨穎和許晉邦表示,他們與學員一起經歷了這段旅程,看到他們的成長和團隊的凝聚力。他們認為,傳承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共同經歷和情感的連結。而學員們最珍貴的回憶,是與夥伴們相伴的時刻。在青春的迷惘與離別中,彼此的陪伴最為寶貴。

追蹤街頭塗鴉為何變了看賭博照?Instagram帳號出售潮 網絡營銷有隱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7

在現今世代,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媒體息息相關,我們追蹤不同專頁吸收資訊,又或接收娛樂,成為專頁「粉絲」,一眾商家亦逐漸利用平台推廣商品。香港近月就有一些熱門Instagram專頁被發現已售予第三方人士,其中「香港街上觀察」(@hkurbanrecord)的限時動態頻頻出現賭博照,引起粉絲不滿,甚至令人懷疑有個人資料外洩的隱患。這漸漸形成一個Instagram帳號出售潮,而這個文化現象背後連繫著一定程度的集體情緒,亦證明了現代的消費模式,及肯定了網絡社群品牌存在著出乎意料的商業價值,但其潛在危機依然令人無法忽視。以下整理早前香港一些Instagram專頁的出售情況,也看現代網絡營銷有何隱患。

懶鬼再出門——淮遠《懶鬼出門》復刻版新書發佈會記錄

報導 | by 韓祺疇 | 2024-09-19

《懶鬼出門》是詩人淮遠9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藏書家鄭明仁把他早年的三本作品《鸚鵡韆鞦》、《跳虱》和《懶鬼出門》並稱為「淮遠三寶」,前兩本都在十幾年前再版過,如今終於等來《懶鬼出門》的復刻。第一場新書發佈會「懶鬼的腿,銳利的眼:這樣寫旅行也可以?」也在2024年香港書展期間舉行,淮遠本人出門親臨,亦親自講解「懶鬼」的三大出門守則:不敬羅衣不畏惡人、少判斷多觀察、只抱怨不偷書,而旅途的見聞最重要寫得坦蕩,寫想要寫的事。

緩慢移動著的情感裝置——寫鄧廣燊走近第十年的創作迴旋

藝評 | by 馬琼珠 | 2024-09-19

香港90後藝術家鄧廣燊近日於gdm 爍樂畫廊設個展《砧木》,這亦是他在畫廊的首次個展。藝術家馬琼珠(Ivy)作為他曾經的指導老師,特此撰文仔細回顧他十年來的不同作品,指出他一直為紙品作品做特別設計的框架,框架有時成為畫面的平面(層疊)部份,有時形成窗口中的窗口,她也憶述他如何以鉛芯筆造成她教學生涯裏的小小迷思。說到鉛芯筆,馬琼珠想起比利時畫家Luc Tuymans早期只用一支畫筆畫畫,而這種對工具的選擇、物料運用的步驟和物質性效果的要求,是反映了藝術家的克制,但在鄧廣燊身上,她看見的還有固執和堅定。

一年容易又中秋 虛詞「中秋徵詩得月餅」大賽入圍與得獎作品出爐!

詩歌 | by 尹文羽,王培智,閒雲,任弘毅,雙雙,夜果 | 2024-09-16

向前看只有我,向背後看有「我們」:藤本樹《驀然回首》漫畫與電影

評論 | by 丁名慶 | 2024-09-16

《驀然回首》描述藤野與京本的友情與創作路,自童年至成年的情感旅程,以及平行時空中的遺憾與未來。丁名慶指出電影與原著同樣的敘事節奏,尤其在影片的三分之二處,藤野因一個無法逆轉的事件而失去與京本共同的時間,這種遺憾使得她在平行時空中探索彼此的心靈支柱。兩人之間的關係在此中顯得格外脆弱,彼此的感受和未曾表達的想法都成為了故事的核心。 藤本樹早期作品短篇集《22-26》中收錄的〈妹妹的姊姊〉同樣探討了姊妹之間未能真實看見彼此的情感,這種主題在《驀然回首》中延續。藤野與京本的相似之處在於她們都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但又彼此吸引,當一方缺席,另一方便無法完整。這種情感的缺失讓藤野後來回到京本的房間時,面對著她的漫畫與過去的回憶,無可抑止地生出懷念與歉意。 創作的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也能帶來快樂的回憶,這種情感的逆轉是藤本樹創作的核心。透過對過去的回顧,藤野和京本的故事未必在於重述、再現過去的、記憶的真實;而修補的真實,創造/虛構的真實,在心意與情感的真實統攝下,也是值得無比珍視的存在。於是可以真正地正視京本跟藤野相同的心情:「為自己,更為對方而畫,對方也因此開心」。

【新書】郭詩詠《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序〈追蹤文學「同代人」的秘響與軌跡〉

書序 | by 楊佳嫻 | 2024-09-16

郭詩詠博士近日出版《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當中收錄了十四位同代香港作家的七組對談,概括地勾勒出後九七香港文學的風景線。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灣作家楊佳嫻為此作序,認為讀來感應到一股內在騷動,可能因為共鳴,也可能來自參差對照下產生的趣味與體會。她在書裡看出一些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的文藝回憶,就如啟蒙者、刊物、獎項、書店、文化標記、閱讀經驗,也指出作家之間的差異,又正因為「差異」仍有「連結」為基底,使得對談成其可能——講文學,也講如何投入與融入不同程度的抗爭,而全書歸結在文學教育,以示延續與希望。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週年——母語的邊界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詩人阿多尼斯與俄羅斯詩人奧爾嘉 · 謝達科娃作嘉賓 以叮叮車作詩歌節的移動藝術舞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4

2024年將迎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十五週年,主題為「母語的邊界」。詩歌節於9月28日在中國會開幕,隨後在中環大館及多所高校舉辦系列活動,包括專題討論會、朗誦及音樂表演。活動匯聚來自全球的十七位詩人,如阿多尼斯、奧爾嘉·謝達科娃等,探討母語與世界語言的互動。特別出版物《母語的邊界》將於9月出版,集結詩人作品的中英譯本。香港電車將成為移動藝術舞台,觀眾可在城市中體驗詩歌的魅力。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詳情可參考官方網站。

【附完整名單】台灣第48屆金鼎獎頒獎典禮圓滿結束 梁莉姿觸動落淚: 願所有人都能保有免於恐懼的創作自由 廖偉棠:希望詩能帶給孤獨求索的人一個擁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第48屆金鼎獎頒獎典禮」於前日(11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當中榮獲文學圖書類獎共有4位得主,分別為楊莉敏的《濃霧特報》、馬尼尼為的《今生好好愛動物— 寶島收容所採訪錄》,以及香港作家廖偉棠的詩集《劫後書》和梁莉姿的小說《樹的憂鬱》;《雄獅美術》月刊的發行人李賢文則獲特別貢獻獎。

【教育侏羅紀】當我們在談教師節快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教育侏羅紀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13

9月10日是中國大陸的第四十個教師節。 Sir. 春風燒近年對職業相關的節日敬而遠之,甚至希望取消它們

悼阿倫狄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被譽為「法國第一美男」,於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法國傳奇電影明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昨日(18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告別人間,享壽 88 歲。虛詞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三篇悼念文章。虛詞編輯部回顧他的一生,記述他以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眼神成為法國電影的象徵,尤其在1960至1970年代的黑幫電影中備受矚目。獲得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多位影人的悼念,吳宇森也表達了對他的懷念。阿倫狄龍的演藝生涯起步於1957年,最初因其問題青年背景而受挫,後來因其才華而成名。他中塑造的角色深植人心,影響了無數影迷。陳廣隆想起2005年的「英雄式浪漫: 回顧阿倫狄龍」節目,正好有收藏當時的特刊,便重讀邁克論其美貌的文字。惟得回顧了阿倫狄龍的電影生涯,特別是他在維斯康堤的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早期的《械劫銷金窩》到《手足情仇》,展現了狄龍在不同角色中的魅力和複雜性。他認為維斯康堤成功藉助狄龍的俊朗反襯出角色的謙卑與馴良,深化電影中作出道德抉擇需承擔背後代價的題旨。

杏仁糖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9-12

周丹楓用純粵語書寫中年婦女阿蓮的日常生活之困頓。女兒大學畢業後成為躺平一族,身無正職;家中老貓回應亦漸少。阿蓮一人面對家頭細務,對餐廳食客與清潔環境同樣看不過眼,阿蓮失眠,不懂如何言說心中鬱結。疫情過後,因餐廳年輕同事都被炒魷,阿蓮成為年紀最大的人,與年輕一代有代溝。生意也不復往日,在無客的下午,阿蓮想起與老公的往事,忽然感受到生活的空乏。

《小丑:雙瘋》即將上映 回顧二十年來Joker面貌如何轉變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2

《小丑:雙瘋》將於今年10月3日在香港上映,正好呼應前作《小丑 Joker》的五週年紀念。兩作皆由Joaquin Phoenix主演,第一作描繪了Joker的起源和心理掙扎,展現了他在社會壓迫下的墮落與變化。相對於Heath Ledger在《蝙蝠俠:夜神起義》中神秘且混亂的Joker,Phoenix的角色更具人性和背景,使觀眾能同理其痛苦與憤怒。續集《小丑:雙瘋》將探索Joker與小丑女Harley Quinn的關係,題目延續對邊緣人物的關懷,期待在複雜的人性層面上將為Joker帶來怎樣的探討。

願成為自己的人——評《雲雀與夜鶯》

書評 | by 騷夏 | 2024-09-12

台灣著名詩人騷夏讀鍾玲玲與鍾曉陽合著的《雲雀與夜鶯》,認為是給追隨兩位大師幾十年的老粉絲限定禮物,當中有能量上的吸引力,有著排除現實以外最純粹的詞語,而「詞/語」這一章節她看得尤其目眩,可以看到作家凝視同一款的詞語,演奏出不同音頻。騷夏又指,她們往返的書信猶如仿日記式片段式隨筆,有著屬於那時代的優雅文字和色溫,讓她聯想起《惶然錄》裡莫名的通電感,或是《楊牧書簡Ⅰ:致瘂弦》的名句:「如果不能做偉大詩人,願做偉大的朋友。」

説好不丹故事

影評 | by 亞c | 2024-09-11

《黑神話:悟空》取得空前成功 下一部曲將是《黑神話:姜子牙》?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1

《黑神話:悟空》由遊戲科學開發,推出後迅速成為全球熱銷遊戲,兩周內銷售超過1800萬份,並在Steam上創下120萬的同時在線玩家記錄。遊戲融合了東方美學與中國傳統神話,吸引了大量玩家。據內部工作人員透露,將有兩個追加下載內容正在製作中。製作人馮驥表示未來《黑神話系列》將涵蓋多篇中國神話。據目前線索可得,《黑神話:姜子牙》最有機會成為下一部系列作品。

《背脊向天》書評:我們在看動物的時候,其實在看什麼?

書評 | by 梁璇筠 | 2024-09-11

作家梁璇筠認為,童年時的動物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講求快速和功利的城市,除了偶爾想起,我們似乎不再刻意記住它們。在近月出版的《背脊向天》裡,六位香港短篇小說家,以「動物」為題,各自撰寫風格迥異的小說。梁璇筠在每篇看見動物的命運,它們往往揭示了人類的命運,寫的是動物,但在在思考人類處境。

何妙祺、陳慶嘉藉《我談的那場戀愛》 講一個關於假戀愛真感情的故事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9-10

Alain de Botton在其成名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裡曾說過:把愛情虛幻的本質看得再透徹其實沒有太大幫助,畢竟知道了是自己傻,也沒法成為智者。即使每次失戀後我們都信誓旦旦地說再也不要愛了,但最後總是自打嘴巴地陷入另一場戀愛之中。 借用了Alain de Botton的書名,由陳慶嘉監製,何妙祺首次執導,師徒二人共同編劇的電影《我談的那場戀愛》,由吳君如、鄧麗欣與MC張天賦主演,通過一宗網絡情騙案,以浪漫喜劇的形式,細膩地呈現出一個笑中帶淚的「戀愛」故事,並藉此引領觀眾一起思考愛情的意義。

主公,仲尼醬申請出戰!文學 x 卡牌遊戲中的文本互涉!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0

《文學鬥》是郭紹洋老師改編自《三國殺》的文學卡牌遊戲,遊戲中的每張卡牌都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情節和主題緊密相連,讓學生在遊玩中主動探索文學知識。文學作品與卡牌會呈現出互文的狀態,讓應試文章脫離文本原來的敘事時空,更貼近同學的學習生態環境。文學文本在卡牌遊戲亦不止擔任背景設定的角色,更擔任了對時間斷代的社會記憶的召喚。玩家亦在遊戲之中巧妙地體驗席勒所言的:「只有當人完全成為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新書】劉偉成《窗池不皺》自序〈在窗和燈塔之間,是歲月的迴流〉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4-09-09

香港詩人、作家劉偉成繼2020年《果實微溫》後一再深挖自我的內核,出版《窗池不皺》,嘗試重現「一期一會」煞是迷人的初見與告別的一體兩面。在自序中,他指出《窗池不皺》的架構很大程度上啟發自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燈塔行》,其臨場感不斷縈繞於他的腦海,自傳意味甚濃的作品架構更是吸引他不時重温這部小說。,十八幅「窗池」小景牽出七輯七十多首對世情的體悟,隱隱呼應着吳爾芙《燈塔行》的結構,檢視封存心底的許多難忘的回憶片段,而窗景在回顧中日漸澄明,就如他完成了「窗池」和「燈猴」組詩後,有一種「大功告成」的舒坦,彷彿看清縈繞心頭多年的幻象。

港產片《你在嗎》在海外掃六獎 陸駿光於美國獨立短片獲最佳演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09

由麥婉欣導演執導的港產短片《你在嗎》(I Have Arrived)在美國獨立短片獎中獲得六項殊榮,包括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小演員。該片以鐘錶為核心意象,透過孩童視角探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旨在改善親子互動及情緒健康。影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並結合靜觀理念,提醒家長珍惜與孩子的相處時光。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Sir.春風燒在見山書店結業倒數時未能抽身來一趟,這次終於有空來港,可惜未有在大館藝術書展遇到Margaret。關於新書《雨中的香港》,他憶述有趣的購買經驗之外,也認為字裡行間充滿堅韌不拔的良善與可愛,Margaret在身體力行、認認真真地用溫柔的日常和童真童趣去抵抗、去消解每個虛無的荒謬,不亢不卑,看得人熱淚盈眶。即使緣慳一面,讀到《見字做功課》仍如臨場被老師點名批評和催交功課。那夜,他再讀到《郁鍵名饌》,想起離開大館後到訪的見山書店就潸然淚下,見山有此命途,有是一場圓滿。

「滿洲娘」李香蘭去世十週年紀念 —— 在香港的足跡

如是我聞 | by 鄭景元 | 2024-09-06

2014年9月7日,最後一位「滿洲娘」李香蘭於東京離世,享年94歲。李香蘭是滿州國頭牌女星,亦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民國上海「七大歌后」之一,更是上世紀晚期日本政壇的重要人物。李香蘭的波瀾萬丈人生,使其成為東亞近代史見證人。本文希望透過介紹李香蘭在香港的足跡,提及其在香港娛樂圈的發展及鮮為人知的行事作風,藉此表達對這位「一代歌后」的懷念和致敬。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曾友俞目睹一隻鳥被路殺的經歷,從死亡的瞬間中見到生命的脆弱。他從自己對死者物種的期待中質疑環境議題的自私與偽善,並指出死亡在不同意義系統中的不可詮釋性。曾友俞強調,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對其他生物,生命的價值並不因其被定義而改變。目擊路殺的瞬間讓他體會到,存在的意義並非由人類主觀賦予,而是透過死亡恆存的現象無情揭示,留下的是恐懼與虛無的感受。

為了活下去——論太宰治《斜陽》的美學式生存

書評 | by 海鹽 | 2024-09-05

太宰治自殺的前一年寫下《斜陽》,這部也是他女性獨白體的最後作品。海鹽重看女主人翁和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女性的生存境況,也看見她的愛欲挑戰社會禁忌,其實與她以前一直憎恨的直治,本質上是一致的。他認為和子即使不在意某個具體的欲望對象,但有一種強大的生的驅力要她不停地跨過禁忌,令她總是追求着不可能性、朝着死亡。和子經歷過價值斷裂,令她在自己的生命刻上巴塔耶式的詛咒「至死方休」,她必須為着新的價值戰鬥,並存活下去。

與高谷史郎共探時間真貌 坂本龍一最後舞台作品《TIME》 明年初登錄香港藝術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05

坂本龍一與高谷史郎合作的舞台作品《TIME》,將於2025年3月在香港藝術節上演,探索時間的真貌。該作品從多種夢境的文本出發,如夏目漱石的《夢十夜》、能劇故事《邯鄲夢》和莊子的《莊周夢蝶》,通過聲音、舞蹈、視覺裝置及由水形成的鏡面築構舞台,呈現夢境與時間的交錯。坂本龍一認為,夢破壞了時間的線性特質,並呈現出被邏輯掩埋的真貌。高谷史郎的設計將自然的時間尺度融入作品,探討生命的循環與無常。這部作品在坂本龍一逝世兩年後上演,延續了他對時間和存在的深刻思考。2025年「香港藝術節」完整節目及詳情將於10月公布。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

惟得偶爾在電影中被阿倫狄龍的眼神所迷。他回顧了阿倫狄龍的電影生涯,特別是他在維斯康堤的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從早期的《械劫銷金窩》到《手足情仇》,展現了狄龍在不同角色中的魅力和複雜性。在《手足情仇》中,狄龍飾演的洛可與其他兄弟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他身上對於故鄉的感性與責任感。相較於浮誇的西蒙尼,洛可體現出對命運的臣服,他認為維斯康堤成功藉助狄龍的俊朗反襯出角色的謙卑與馴良,深化電影中作出道德抉擇需承擔背後代價的題旨。

電影《胭脂扣》的主題曲〈胭脂扣〉

其他 | by 葉嘉詠 | 2024-09-04

葉嘉詠評電影《胭脂扣》的主題曲〈胭脂扣〉,從其在文學的意義切入,論述歌詞透過平凡的明喻找到新意,並透過代名詞的暗喻點出故事中時空交錯的幻想空間。她亦從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出現的場景,以及最後梅艷芳唱出整首歌曲的安排帶出歌詞如何與情節配合,進一步指出,「胭脂扣」只是連結二人愛情的表徵,由此隱含悲喜交集的感情才是重點。

打開你的開麥拉眼:打開《西西看電影》

書評 | by 鄧樂兒 | 2024-09-03

鄧樂兒也評鉅著《西西看電影》,她以西西於《新生晚報》和《香港影畫》的專欄名稱「開麥拉眼」為重心,闡述西西如何認為電影帶來填補肉眼不足的「快感」,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不能實現的視覺經驗。當中指出電影讓我們看見他人的世界,從單純的「看」,成為「感」,開麥拉眼(Camera Eye)就如打開我們的第三隻眼睛,和我們「雙眼」的配合和對話,構成「看」/「感」、客觀/主觀混和的表現和接受方式,繼而引起我們對電影的本質、對如何拍/看電影的思考,而西西希望的是觀眾、影評人都必須與電影一起奮力向前奔跑,實現「共同創造」的責任。

忘川嬉水,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 ——評《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劇評 | by 廖偉棠 | 2024-09-03

近日西九文化區與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合製作的《給美狄亞的男孩們》,以古希臘經典悲劇《美狄亞》結局為起點,以美狄亞的兒子為主角,由兒童與成年演員同台參演,結合了扮演、編作、即興、遊戲及多媒體影像等元素。詩人廖偉棠為了學習自身經驗以外的新生命而觀看,然後在小演員身上明白戲劇詩學的「淨化」(katharsis)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他認為劇作有著前進進一貫以來的現代文學意識、豐富的隱喻細節、龐雜的議題野心和嚴謹俐落的結構掌控,而小演員在「忘川嬉水」,為他們這一代的命運充權,解構所謂的戲劇性之外,也提醒我們要記住自己的本來面目。

【文藝Follow Me】當文字變成風景 M+互動媒體藝術作品《可讀城市香港》重現香港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9-23

在M+潛空間裡,有一台單車,正對著一個大螢幕,螢幕裡寫著大大的「荒蕪之地 地少山多」。只有當觀眾走上單車,雙腿往前蹬,螢幕跟著你踩的方向前進、移動,眼前的字沿著街道兩旁排開,一個個方格像一幢幢樓,讓觀眾遨遊在一片字海之中。這是藝術家Jeffrey Shaw(邵志飛)與作家董啟章合作創作的互動媒體藝術作品《可讀城市 香港》(Legible City Hong Kong)。

詩三首:〈共鳴板:致坂本龍一〉、〈月台〉、〈破音(節錄一)〉

詩歌 | by 王兆基,任弘毅,池荒懸 | 2024-08-28

讀詩三首。王兆基以共鳴板為題,描繪海水和鋼琴的對話之間,坂本龍一使音樂自由,也在自由當中;任弘毅不斷折返午夜的月台,寫關於母校的回憶,也悼念李衍樺教授;池荒懸以即興創作方式回應第一、二、三和五場「齊人詩歌X藝術節」中各項表演,場面接踵而至,也有眾聲喧嘩。

【新書】陶國璋《無聊、空虛、絕望… …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絕望的類型〉

其他 | by 陶國璋 | 2024-08-28

陶國璋在新作《無聊、空虛、絕望⋯⋯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也談到何謂絕望,他先指出齊克果的說法,認為絕望感是屬於人類特有的表現,進而以哲學的方式處理絕望的問題。他認為絕望從分析上可分成兩個類型:較普遍的沒有可能性的絕望(Despair of being without possibility),及沒有必然性的絕望(Despair of being without necessity),後者別具哲學性,又可分成三種型態。最後,他以愛情為例,有時我們容受苦難的理由,是我們相信這世界一定有另一半(another half)存在,只要找到,生命就有意義。但陶國璋提醒我們,這種想法存在危機。

生命的變奏曲:從十七年蟬到倏忽黃蝶——論潘國靈《身體變奏曲》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4-09-03

江俊豪評潘國靈的《身體變奏曲》,認為各短篇間既有自己的旋律,同時又逐漸匯集成一種「變奏曲體的小說」,而潘國靈刻意不依創作時序,採用變奏曲的分段結構,是為了對自身、生命、存在的問題作出扣問和追尋;自我與他者藉對話交流呈現多重面向,甚至上升至宗教層面,由此構成了多聲部的變奏。江俊豪進而回顧潘國靈過去結集的短篇集,發現他總會在變奏不定中尋覓一些恆定元素,也見證他如何堅持言身體必連繫上疾病,說疾病必心繫於我城。最後,當他重溫《存在之難》的自序時,猶如回眸那早過了十七年的蟬和倏忽黃蝶,令《身體變奏曲》的靈魂叫囂更見觸目驚心。

一隻鴨子的神聖死亡——讀盧真瑜〈陌生——於鴨川〉

書評 | by 施勁超 | 2024-08-27

去年香港詩人曾詠聰、嚴瀚欽、盧真瑜、胡世雅到日本參與「大久保詩會」,他們約定在那十天裡要「每日一詩」,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鑄於詩。今年6月,盧真瑜便出版她的首本詩集《入不退地》,且將那段旅程寫下的詩作輯錄於最後一輯「入不退地」。同為九十後的詩人施勁超,特別注意到其中的詩作〈陌生——於鴨川〉,認為其「陌生」可體現於三個方面;有趣的是,鴨川河有隻死去的鴨子,同時被曾詠聰和嚴瀚欽寫進詩裡,但鴨子的死亡在盧真瑜的佛教觀裡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由此體現詩人之間對生命的不同理解。

悼阿倫狄龍(Alain Delon):回顧英雄的獨行浪漫

如是我聞 | by 陳廣隆 | 2024-08-26

上周離世的法國殿堂級影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已在他法國杜希的莊園內落葬,約百名影迷在莊園大門外送別。陳廣隆想起2005年的「英雄式浪漫: 回顧阿倫狄龍」節目,正好有收藏當時的特刊,便重讀邁克論其美貌的文字。阿倫狄龍的作品超過80部,要完整地勾勒他的電影生涯絕非易事,當年回顧展便選映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中不少由名牌導演執導,包括安東尼奧尼、梅維爾、維斯康堤、約翰路斯等等,而這些演導的作品,亦正好拼湊出最優秀的法國電影。

《方圓》「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編者話〈哀愁中的美麗中的哀愁……〉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8-26

川端康成筆下的男女,多涉忘年、不倫之戀,其中的《美麗與哀愁》尤其經典——已有家室的作家大木年雄與十六歲的上野音子有段愛僧交織的戀情。過往《方圓》回應經典,甄拔濤在編者話簡介收編文章,如黃嘉瀛以性別理論讀川端,崔舜華和羊格的小說都有魔力,會反噬作者、或他身邊的人及現實生活,彭依仁評析黃燦然詩作,連繫到自然、靈魂、以致深刻的痛苦,都是我們時代的命題——我們的現實世界,同樣美麗、哀愁兼備。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副學士畢業展:是,但, yes, but

藝評 | by 馮曉彤 | 2024-08-26

本月初舉行的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副學士畢業展以「是,但…」為主題,聚合不同同學的想法,結合繪畫、攝影、混合媒介等,透過藝術而彼此提問及對話:「在學習與創作過程中,總會遇上各種雞蛋的畫法,在作出選擇的過程中產生自我懷疑,yes完又but,but完又yes,在橢圓上徘徊。」馮曉彤一邊遊走於展內,觀乎各個作品而發想,一邊思考如何在重複的日常生活裡,提煉美學藝術。

彼此的尊重——從《生之祝禱》看生命的平等

書評 | by 亞德里安 | 2024-08-26

台灣首位芥川獎得主李琴峰推出新作《生之祝禱》,以架空的方式假設胎兒有決定誕生的權利,由此審視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面向。亞德里安認為李琴峰的作品總有涉及性別/父權議題,即使《生之祝禱》雖是一個婚姻平權的時代,即便社會接受同性婚姻,但仍是充斥著父權。他亦指出胎兒的人權是小說的重心,李琴峰除了著墨於制度設定外,也著墨這制度如何影響人生。胎兒有決定誕生權利的話,人生會否變得順遂,作者表示無法回答,但亞德里安認為似乎從小說結尾可以窺視她的想法。

像旋律永恆——細讀潘國靈《身體變奏曲》

書評 | by 蔣曉薇 | 2024-08-26

潘國靈去月出版了他第八本小說,將自身病患經驗轉化,創作了11個獨立短篇,結集成《身體變奏曲》。著名作家蔣曉薇為此撰寫重磅書評,她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把書中的三個樂章逐一解構,找出身體書的母題及其變奏軌跡,也看潘國靈刻劃個人與時代的傷痕。她指出該書是一本構思龐大且思考慎密的作品,採用「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結構,也是仿照米蘭昆德拉《笑忘書》的複調結構,將身體經驗提煉至藝術層次,側面記錄城市的變幻,即使沒有得到鎂光燈照耀,在身體承受磨難時,仍致力創造他的小說美學世界。

愛是? ——談《千禧曼波》及愛的哲學與詩

影評 | by 寧霧 | 2024-08-25

由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電影《千禧曼波》,寫實又瑰麗地刻畫千禧年台北都會男女的愛慾生活,時隔23年以4K修復全新面貌重回大銀幕。寧霧從中先出愛的不同形狀,豪豪的索取和佔有,捷哥的沉默寡言和給予,令他陷入愛的沉思。他從美國哲學家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的《善的脆弱性》說起,我們可以把愛視為不完滿的個體對完整的渴求,在愛的對象找到美與崇高,而Vicky與二人的關係、北海道夕張的那場雪,令他聯想到辛波絲卡和紀伯特的詩。

【新書】《「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25個創作信念,用熱情跨越障礙、改變生命》推薦序——〈手塚治虫與戰後漫畫新文法〉

書序 | by 李衣雲 | 2024-08-25

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開創了日本戰後漫畫新文法。以誇張一點的說法來說,如果沒有手塚治虫,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得熟悉的日本漫畫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為《「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作推薦序,指出手塚治虫對日本漫畫文法結構的開創性:他是戰後首個將電影蒙太奇的技巧系統性地用進漫畫中,如各種鏡頭的混剪、對表情的重視,以及大量無文字畫面的運用,同時延續戰前漫畫以來狀聲字的使用,將聲音帶入漫畫中。

從日常透出現實感,抗現代主義的感冒——評《雷聲與蟬鳴》

書評 | by 序言書室 | 2024-08-25

最近,香港文學生活館重印了梁秉鈞的《雷聲與蟬鳴》,距離上次文化工房的復刻本,已差不多15個年頭了,序言書室有見文學館版的封面比之前的色彩更斑斕,而且15年以來很多人不曾買到舊版《雷聲與蟬鳴》,銷情一般倒是令他詫異,所以撰文淺談一下。序言從五十年代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說起,觀其脈絡,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影響一代香港詩人。然而,也斯回歸日常生活的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陌生化,或新古典的鄉土或家國題材的抗拒,其態度令序言想起英國政治思想家以撒・柏林的「現實感」。

《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新書對談── 協商、重構與超越 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施勁超 | 2024-08-24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鄺可怡早前出版鉅著《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並與張歷君、鄭政恆,陳智德舉行新書對談會,施勁超摘錄並整理了各位講者分享的內容。鄺可怡先以三個關鍵詞介紹編著《跨越歐亞》的過程和構思——「重構」、「超越」和「協商」;陳智德以三、四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視野,分享他作為讀者和研究者,對《跨越歐亞》的所思所感;張歷君回憶當年小思老師已強調戴望舒編《星島日報.星座》的重要性,他再以書中四篇提及瑪雅可夫斯基的著作為例,淺析鄺可怡如何以跨文化視野將俄國形式主義等議題帶到香港。

《汪汪夢裡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8-22

兩個月前在香港上映的西班牙、法國動畫電影《汪汪夢裡人》在第76屆康城影展特別展映單元進行全球首映,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卻囊括了相當豐富的情感議題,獲得影評界的正面評價,並問鼎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影評,亞c想起林夕的一篇文章,遂以中藥當歸比喻小狗和機械人的情感關係;嚴瑋擇則想起狹義相對論中的雙生悖論,二人在回憶中相聚只是物體的運動、意識的錯覺,但經歷過的感受不會流逝;吳騫桐以原著漫畫作對讀,發現夢與現實的界線在動畫中更顯模糊,二人互相成為想像的假幻,夢就如「人與人關係」的終極呈現。

作為影評人的西西——讀《西西看電影》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4-08-22

趙曉彤所編纂的重磅鉅著《西西看電影》分為三大冊,涵蓋西西於1960年代,在日報、晚報、電影或文藝刊物上談歐洲、荷里活、亞洲電影的文字。張錦泉認為閱讀西西的影評文章,不單帶領讀者回到上世紀的香港電影業場域,更使快被光影聲樂等感官享受刺激得接近麻木的我們,重新反思觀賞電影藝術作品的方式和意義,並且在文學創作以外,得以從「影評人」這特別的角度再次認識西西這位傑出的香港作家。除此之外,他反思我們作為觀眾,是否正與香港電影一起進步?他認為如未懂得欣賞本地創作者嘔心瀝血之作,西西正是提醒了我們,要覺察自身的「知」是否不足,是否令自己的心與眼有所偏差。

《盜墓奇美拉》考古指南

影評 | by 黃嘉瀛 | 2024-08-22

去年全球首映的《盜墓奇美拉》入選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首映場獲得全場9分鐘起立致敬。藝術家黃嘉瀛有見香港坊間影評多論述電影中的虛實、生死意象或拍攝手法,鮮有談及貫穿整條故事線的伊特魯里亞(Etruscan)古文明及其象徵意義,故撰此文,深入分析導演置放的劇情設計的用心,以及介紹一些歷史文物如萬獸女神像、躺臥餐廳墓的壁畫、伊特魯里亞銅鏡等等。

驚世駭俗的情慾世界——薩德侯爵《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原著和電影

評論 | by 李遨 | 2024-08-19

法國貴族薩德侯爵於十八世紀創作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內容與形式之離經叛道,一直啟發後世不同突破想像與禁忌的創作。香港劇團 一條褲製作今年載譽歸來,再度在台上演繹由美國得獎編劇Doug Wright大膽創作劇目《撒旦狂筆》(Quills),以薩德侯爵在精神病院的經歷為背景,為觀眾帶來連番震撼思緒及感官的演出。李遨因此對照薩德侯爵的原著和帕索里尼執導的同名改編電影,看他們如何將自由、勇敢追求情慾的精神傳世,令後世得以藉著「撒旦」之口,繼續狂筆。

玫瑰芳香情更濃 —— 民國上海灘「銀嗓子」姚莉逝世五週年紀念

如是我聞 | by 鄭景元 | 2024-08-19

去月19日乃四十年代民國上海七大歌后之一——姚莉去世五週年。姚莉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起,一直是樂壇地位崇高的巨星,亦是多位歌后的偶像,包括鄧麗君、徐小鳳、潘迪華等。鄭景元撰文追念,回憶其代表作《玫瑰玫瑰我愛你》紅遍世界,向彼邦輸出華語流行歌,其傳奇及漫長的一生,使她成為香港樂壇的歷史見證人。文中以民國上海時代曲歌迷的角度,透過鮮有提及的資料,講述香港早期流行樂壇的轉變和姚莉親民貼地的一生,以表達對她的懷念及致敬。

神醫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8-18

盧卓倫傳來短篇小說,寫一個半職家庭主婦被小姨指稱附了魔的故事。「我」找來醫生到場診症,但小姨面有難色,更激動要求醫生離開。小姨帶來自稱是「北京天安觀道長」的伯父,然後他大擺風水陣,令家徒四面紅色牆壁,但母親的房間漸漸傳出惡臭,而「我」只能無能為力……

蝴蝶過處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4-08-16

五年多後,從哥本哈根來的阿寶跨越幾千公里,回到香港與曾繁裕觀蝶。曾繁裕回想中六時參加的全港觀蝶比賽,當他們去到梧桐寨,由中瀑繼續前進而非沿路折返時,他漸發現自己老了。出於夾公仔的阿Q精神,覺得愈夾不到就愈要投放沉沒成本,他繼續躬身前行。在觀音山的全景前,看見主瀑像蝴蝶,35米高的水從天滾滾不絕劈下,二人大概都有點感動,然而重逢是短暫的,瀑布也不會為他們誌記,但他們都會因為依稀記得而期待重逢,即使分別後的短訊對話倉促結束。

藝術無界限——長者藝術探索之旅

藝評 | by 譚偉峰 | 2024-08-15

隨著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未來長者人口將迅速增加。儘管政府和各社福機構提供醫療福利,但對長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仍顯不足。譚偉峰介紹中大發起的《藝術與年長》計劃,當中以戲劇工作坊、紀錄片等藝術形式建立互助文化平台,豐富長者晚年生活,讓長者體驗和探索藝術。計畫核心為紀錄片《藝術老友「紀」》,以11部短片記錄長者在藝術中重拾活力和自信,並展現其獨特魅力,宣示「藝術無界限,能夠被各個年齡層的人所擁抱。 」

【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2024】以康城得獎作《狗陣》及《完美物質》開幕 黃綺琳參導閉幕電影《愛情城事》 懷念日本名導相米慎二、法國新浪潮先鋒杜魯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8-14

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Summer IFF)2024於昨日(14日)揭幕⁣,開幕電影皆為康城影展得獎作──由管虎執導、彭于晏主演的黑色寓言《狗陣》獲「某種觀點大獎」,而由法國女導演歌拉莉花潔(Coralie Fargeat)執導、狄美摩亞(Demi Moore)及瑪嘉烈戈利(Margaret Qualley)擔綱的肉體恐怖類型片《完美物質》獲「最佳劇本」,兼是亞洲首映,為一連十三日的光影盛事揭開序幕。

《汪汪夢裡人》:你是我想像的假幻

影評 | by 吳騫桐 | 2024-08-14

吳騫桐從《汪汪夢裡人》的原著漫畫作對讀,發現電影導演帕布貝加(Pablo Berger)和原著作者莎拉華倫(Sara Varon)皆從片段的個人經歷中想像紐約街頭和大都會景觀。媒介一定影響改編,填塞電影佈景的過千名配角供讀者自由穿過、想像,拓墾了主線籬外的敘述空間,而吳騫桐認為動畫的疤痕深了許多,導演把或友情或愛情的「關係」扻爛得徹徹底底。相比繪本,夢與現實的界線在動畫中更顯模糊,吳騫桐覺得「夢」作為內在世界的某種真實,或就是「人與人關係」的終極呈現,你是我想像的假幻,所以那些逝去的是否真的存在、回憶是否虛構、September的承諾有無兌現,也罷,現實不留痕。

復仇般的使命感:專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英文版推手與譯者Jenna

專訪 | by 林欣誼 | 2024-08-12

29歲的Jenna是林奕含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英文譯者。這本書的英譯版歷經多年版權推廣與商談後,在今年5月由美國知名出版集團HarperCollins旗下的HarperVia出版社發行。在臺灣出生成長的Jenna,擁有極高語言天賦,除了英文如母語般流利,同時精通法語、西語和相關翻譯。她形容《房思琪》「是一本五官感受很強烈的書,包括身體的碰觸、各種味道等。尤其是嗅覺,好多描述都讓我感覺『聞到這本書』。書中用很古典詩意的中文,連結的卻是讓人窒息的感受,這也是我從沒有過的閱讀經驗。」目前大部分臺灣文學作品的英譯,鮮有臺灣出身的譯者,但她認為臺灣小說家完全足以競爭。 儘管困難重重,然而不論是為弱勢爭取平權,或為臺灣在國際書市爭取發聲,Jenna總是充滿鬥志。

山羊

小說 | by 佘潁欣 | 2024-08-10

人類在飢荒之年,向神反覆祈求食糧,直至祂有晚牽來一頭羊分予人類食用,而犧牲自身。人類因此感到內疚,進食任何肉類都會自責得嘔吐。他們將所有羊封神,持續幾個世紀,但又逐漸被貪婪的本性推倒,再度吃起肉來⋯⋯阿陽宣揚全民素食,卻發現有高層政府官員光顧地下餐廳豪吃山羊肉火鍋放題,由此引起民憤,人們陸續組織遊行示威活動,強烈要求將山羊列入為受保護動物。阿陽帶領的激進派組織山羊教派,把山羊當作神明供奉,繼而掀起一場硝煙四起的警民衝突。此時,絕食多天的阿陽為羊除害,換來另一次犧牲⋯⋯

詩三首:〈只是一首詩 Just a poem〉、〈回復正常〉、〈夢〉

詩歌 | by 黃嘉瀛,驚雷,石堯丹 | 2024-08-10

讀三首沉重的詩。黃嘉瀛看過美國藝術家Judy Chicago和近日的奧運新聞後傳來雙語詩作,描述個人在性別認同問題上缺乏自主權,被外部各種力量所定義和控制的困境;驚雷描寫「我」在復常的社會下失語,人們卻在夜間尋求刺激,「尋找比正常更正常的事物與痕跡」,而下架過敏的書反成一種逆向行銷,他亦設問未來書架上還會剩下怎樣的書;石堯丹則迷失於虛幻夢境,時而感受到愛慾的纏繞,時而又感到肉體的無用,以至於想以暴力毀壞自己的身軀。

香港作家梁莉姿小說集《日常運動》美、法多國版權同時售出 :故事,就是通往一切的橋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8-08

在剛落幕的香港書展,香港新世代小說家梁莉姿於2022年出版的小說集的《日常運動》被投訴下架。然而,《日常運動》的出版社木馬文化發文表示,此書近日引起國際書市關注,一個月之間竟售出多國版權,英法譯本更將率先於2026年出版,成為首本有關2019年社會運動的完整外語譯本文學作品。梁莉姿在社交平台公布喜訊時,表示「讀完英文試稿後的感想,讓我長長的鬆一口氣。」她坦言一直猶豫,自己的文筆不夠世界性、過於在地,並思考作為亞洲作者,怎樣才能面向國際,但後來她發現,「故事,就是通往一切的橋樑。」

閱讀的樂趣如何在社交媒體年代消失⸺⸺讀宇野常寬《一個人遊玩的教科書》

書評 | by 張穎恒 | 2024-08-07

走在日本文化評論思潮最前端的評論家宇野常寬,過去發表作品以評論為主,從普及文化、次文化作品探討文化想像力的轉變。文化評論人張穎恒認為他的近作《一個人遊玩的教科書》一反過往主題,以正藉中二(病)的十四歲學生為對象讀者,設立4條遊戲的主要規則,討論不同遊戲活動,並特別強調是一個人玩。芸芸遊戲之中,書末才提到他最推薦的遊戲——讀書、看電影及動漫,認為閱讀的樂趣在於探索和思考他人的想法。在張穎恒看來,該書探討的是閱讀的樂趣如何在社交媒體年代消失,人們如何發表「自己的故事」,透過他人的認可自己的想法獲得滿足。

以設計鍊就書的肉身 《紙本鍊成》:進入陳曦成的書籍設計宇宙

專訪 | by Matt Wong, Nico Tang | 2024-08-07

每個人接觸書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追隨作者,有人因應題材,有人視乎功用。但好多時,縱使我們帶著不同的目的走進書店,總難免會被那些擁有漂亮封面,或是設計精美的書籍所吸引。「只要讀者願意停駐掀頁,去品嚐當中的文字和排版,對於書籍設計師來說,便算是成功了。」陳曦成形容書籍設計就像鍊金術,先要理解,然後分解,接著開始重組,最後鍊成書的「肉身」。「但內容才是靈魂!」所以,好的設計只是內容的延伸,而一名好的書籍設計不單設計書的外在,還要著重其內在的智慧與啟蒙。這樣才能為好的靈魂打造出最合適的「身體」。他剛出版的新書《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是他由出道至今這十多年來,對書籍設計這一門技藝的叩問和實踐結集,也猶如一部美學指南,教大家如何「靈肉合一」地欣賞書的美好。

《Robot Dreams》:一再被時間所欺,但我們還將毫無保留地到來。

影評 | by 嚴瑋擇 | 2024-08-07

嚴瑋擇看《汪汪夢裡人》,想起狹義相對論中的雙生悖論,以及愛恩斯坦給貝索家人的哀悼信,當中寫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分別,不過是持久而頑固的幻覺。」機械人和狗先生都想著回去過去的時間,最後無法再聚,因為他們其實不曾共享過同一個時間,他們對時間的體感經驗不過是事件的接續發生,是物體的運動,這一切只是意識帶來的錯覺。然而,他指出過去與現在與未來並無區別,不過是我們為人的限制無法越過時間,但我們所經歷或未經歷的一切歷史與感受,早已超越我們,一切從未流逝。此世可遇見,往後日子可偶爾想起,已是萬幸。

【新書】鄺可怡《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序

書序 | by 鄺可怡 | 2024-08-15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鄺可怡一直想把香港報刊的抗戰文藝重置於世界戰爭語境,面對近年的全球戰火、新冷戰格局、更逼近的本土社會政治發展,她知道那些研究課題,已到達必須回應的時刻。《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全書收錄中文報刊文章145篇、日文報刊文章51篇,體現香港如何成為戰爭語境之下不完全受制的「協商區域」,展現戰時意識形態的多樣性,並強調戰時中國知識分子不囿於民族主義的觀點,從全球視野、跨越歐亞的歷史和戰爭語境重新思考中日戰事。

在聒噪的城市裡重覓內心──談《無聲絕境外傳:首襲日》的壓抑與反抗

影評 | by 浮海 | 2024-08-05

獨立電影出身的Michael Sarnoski執導的末日幻想恐怖片《無聲絕境外傳:首襲日》早前上映,浮海認為戲裡戲外的寂靜無聲是一面鏡子,教人掂量著聲音與沉默的重量。他從精神分析理論說起,作為「他者」的怪物,可視為壓抑之物的反撲,而電影探討了聲音如何是個人與世界的橋樑,形成傷痛的共同體。同時, 他也指出聲音的力量不僅在於發聲,也在於靜謐,即使面對著把人「滅聲」的外星威權,人們尚能找到各種契機釋放自身的傷痛。

短詩的輕盈魅力:探析路雅婷的《祝你太太好》

書評 | by 謝曉陽 | 2024-08-03

最近詩人謝曉陽出席一個文學頒獎禮,新詩評審說他無法認同短詩,「好的東西沒一件是容易的,建金字塔、羅浮宮會容易嗎?好的詩是有架構的,精緻的……」這使她十分納悶,並認為這反映了:一、短詩沒可能在文學比賽獲獎,二、他喜歡金字塔和羅浮宮——莫奈筆下那種簡陋農舍大概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了?如果把這種眼光套在藝術,不夠大的畫面、沒有景深、陰影,也統統不算好畫了。她最近讀到北京八十後詩人路雅婷的「非賣品」詩集《祝你太太好》,書內統統都是短詩——句子短,行數也少,卻讓她感受到短詩的力量和魅力。

鎮靜劑

小說 | by Sabrina Yeung | 2024-08-05

三刷《情書》後,我所看到的

影評 | by 野客 | 2024-08-01

野客看完小說再來看第三次《情書》,情節早已沒有驚喜,在知道所有「淚點」後,他在想還有沒有可能會哭。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遺忘,然而在博子的內心世界,藤井樹一直還在,記憶與存在由此在電影中形成張力。他把女藤井樹和博子分別看成青春的爛漫與消亡的對立,前者帶着快樂的記憶走到故事的時間點,後者則帶着面對逝者的傷痛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如電影前部分的敍述引領我們走進博子的傷痛中,直至她對山問候「你好嗎」時情感得到昇華。

【巴黎奧運2024】文科有用論

如是我聞 | by 房慧真 | 2024-07-29

畫家金宇澄

散文 | by 閭丘露薇 | 2024-07-28

給下一個小說藝術冒險家的入行建議:挑選虛構寫作書的三原則

如是我聞 | by 李奕樵 | 2024-07-23

作為已被人類探索數百年的藝術形式,小說創作者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直覺與天賦去應付受眾,汲取已經存在的知識與理論是必要的。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二獎的台灣作家李奕樵,為了幫寫作同好們挑出可靠的小說創作理論書籍,在閱讀無數本創作理論書之後,也累積了一些心得。談心得前,他認為先要明白小說創作理論書籍之於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學習,然後方可談論挑選小說創作理論書的三個原則:熟悉作者的著作、在當代出版、內文是否語意明確,給出可執行的建議。

2024香港書展禁書的奧妙

時評 | by 真理夫人 | 2024-07-23

如蛇靈巧自在——〈百妖夜行的修行〉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4-07-22

獨立歌手陳凱詠(Jace)近月推出今年第一首派台歌〈百妖夜行的修行〉,由林夕填詞,而歌曲靈感源於徐克執導的《青蛇》和經典民間傳說《白蛇傳》。姚慶萬認為無論小說或電影,背叛再創造讓青蛇得以顛覆傳統配角的形象,與〈百〉的調性相似,當中分析到林夕如何重新定義「怪咖」與「異類」,並勸勉聽者秉持自我,而坊間對於「人夠獨有人群人」的解讀莫衷一是,姚慶萬則嘗試從英譯字幕入手。除此之外,他亦談到林夕如何使用六種語言貼合蛇的特性,提醒聽者要如蛇行遊走於世。

《方圓》「繁花・金宇澄/王家衛」——編者話〈繁花不響,生死有數〉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7-20

《方圓》今年的系列主題是文學與影視改編,旨在探討經典文學作品如何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並與時代及大眾產生共鳴。今期就以近期熱播的影視劇《繁花》作為切入點,探討原著與改編、上海與香港的對讀。其中幾篇評論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解讀《繁花》,包括女性視角、香港濾鏡、幕後秘辛等,亦收錄了一些散文和詩歌,營造出一種鬼氣森森、死亡旁觀的氛圍。

存在與本質.拋擲與流亡:《攝.相.現象學》中的影像追索

書序 | by 龔卓軍 | 2024-07-20

香港哲學學者張燦輝作為現象學家,認為「攝相」一詞更能精準表達英語「Photography」,結合現象學哲學理論,思考攝影藝術,在台灣再版作品集《攝相現象學》。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龔卓軍為他作序,認為他對於「為何要攝相、如何生產與使用相片」的關注,遠遠超過「如何拍出好相片」,而當中的相片形成了個人與集體記憶場域的脈絡。

【新書】陳志堅《記憶的錯序》序 ——〈純真的白旗,以懺悔連結 〉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4-07-19

香港作家陳志堅沉澱五年後出版第二冊散文集《記憶的錯序》,作品訴說記憶中的成長故事、生活中的人情冷暖,甚或是教育界的眾生相。劉偉成博士為他作序,認為他的文章有種「哽咽感」,並像在通過寫作尋找妥協的空間和分寸。又因為他是個工作狂,劉偉成認為書中讀到陳志堅所爭取的寧靜時光,都像是啟動「懺悔」的程序,而對於一位文化水平把關者的教育界高層來說,有勇氣接受妥協後的標準成為生活的常規,才是最難面對的窘境,但劉偉成又問,若不妥協,又如何尋回嚮往的寧謐?又怎可能再滋養自己的文學生命?

【新書】《拂石記》自序——〈此岸有人拂石〉

書序 | by 朱少璋 | 2024-07-18

朱少璋博士繼2020年出版散文集《消寒帖》,過了四年光景,出版最新結集的散文集《拂石記》。他在自序中訴說在此岸寫作的心情,先是感嘆此岸人事已有很大的變化,已搞不清是今非昔比還是昔非今比,但願大家都明白「得閒飲茶」的意思;「拂石」與「寫文章」同樣為漫長時間作證,不問勝負得失,而是驗證和體會;面對別人的暢銷秘技,他提醒自己要叛幟千秋。

做隻千里馬,飄洋過海來看你——訪國際賽馬攝影師Alex Evers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7-18

近日,香港賽馬會在2024賽季結束前,為國際賽馬攝影師Alex Evers舉辦他首個照片展覽《向星級人馬致敬》,分別在跑馬地及沙田馬場展出其30張大師作品,當中包括不少香港賽馬的歷史性時刻,如「浪漫勇士」攻下富衛保險女皇盃,騎師艾道拿(Brenton Avdulla)勝出阿喬斯短途錦標後親吻馬匹「加州星球」,亦有不同騎手與馬匹奪冠的瞬間以及互動場面。Alex Evers越洋來港工作已有七年,常言「七年之癢」,但他對香港名駒「金鎗六十」的熱情似乎從未減退。攝影多年,他仍在找尋一幀完美的照片。

【新書】《爆裂小念頭 葉偉信》編者序——〈只此一家葉偉信〉

書序 | by 卓男、曾肇弘 | 2024-07-18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為葉偉信導演出版《爆裂小念頭 葉偉信》,書名糅合了其名作《爆裂刑警》與詠春招式「小念頭」,強調其黑色幽默與逆向思維。在這編者序中,透露了該書訪問到多位台前幕後的工作夥伴和老拍檔,包括鄭保瑞、鄒凱光、彭玉琳、吳鎮宇、任達華等,更特別輯錄2008年葉偉信與中學同學兼編劇拍檔司徒錦源的對談,作為二人友情的紀念。該書專訪嘉賓及評論文章的數量,都足以呈現更深入、更多面向、更立體的葉偉信及其電影。

【文藝Follow Me】死過翻生開Talk Show 卓韻芝:人必然會受傷,要相信有痊癒的能力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7-18

訪問那天,卓韻芝說她寫到第六稿,「我的習慣是每寫完一稿就把上一份丟掉——Delete file——很變態!」她開懷大笑,「所以開會很麻煩,工作人員說:『你第四稿有一部分⋯⋯』我就說:『我沒有第四稿,已經丟掉了』。」這是她每次準備Talk Show都發生的戰爭,與工作人員的,也是與自己的戰爭。

【香港書展2024】無秩序編輯室私心之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17

又來到炎熱與抑鬱的夏天,自去年小型出版社在書展裡蹤跡難尋,更顯得閱讀有其必要與意義,更要用心發掘好書。「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紀念已逝作家的同時,但願也能重新發現城市中的文學寶藏。而今年書展以影視文學為主題,如王家衛的《繁花》所說:「時光如水,把人和事帶來,又一併帶走。」我們要珍惜在書展裡的相遇,在書中乘涼忘憂,但要堅信:有些價值與美好無法被沖刷走。

【油街焦點——襄見】鬧市日常,必有迴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20

有感於城市的聲音愈來愈躁動,可能不少人會選擇戴上耳機,調至降噪模式,試圖將自己隔絕於周圍的「紛擾」,然而,不同的聲音就一定等同「紛擾」?日常生活的痕跡,又可否透過聲音重現?是次油街實現的年度計劃「油街焦點」,邀來本地藝術團隊「敲擊襄」擔任策展夥伴,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聲音藝術展覽「襄見」,並於8月10日舉行公開演出,引領觀眾重新細聽生活中被遺忘的聲音,在鬧市中踏上一趟多元感官旅程。

致幻或寫實,服用此片須年滿18歲 :《來世還作人》

影評 | by 王兆基 | 2025-01-09

參展台北金馬影展的澳門電影《來世還作人》近日宣布於18日加開一場,王兆基認為負責編監導的歐陽永鋒擅長調動觀眾的神經,電影前段各種天馬行空的驚悚奇想,如絢麗透明的蘑菇綻放,而電影亦從獵奇轉向捕捉日常,在空間的敘事中透露了澳門青年的壓抑;澳門首位電影收音師劉志強的加入也為電影定調,與孔慶輝《海鷗來過的房間》形成一波澳門電影新浪潮。

【教育侏羅紀】木蘭的「一念關山」——再讀中一課文〈木蘭辭〉的浮想聯翩

教育侏羅紀 | by 雙雙 | 2024-07-16

中一課文〈木蘭辭〉為人傳誦,但如果木蘭根本沒有上戰場,而只是做了個代父從軍的夢?雙雙逐字逐句提出疑問,而最先引他遐想的,是為何在「昨夜見軍帖」?也許一切皆是夢,是木蘭昨晚做了很長的夢,像莊周一樣得到了自己想要/需要的身體,然後在這一念之間,飛渡關山。

獵人書店繼承見山意志 以「由字及興」為題 舉辦第二屆出版銷售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15

​​第三十四屆香港書展周三(17日)於灣仔會展開幕,去年書展有更多內地展商參展,反之中小型出版社則蹤跡難尋。書展以外,去年獨立書店獵人書店,聯同其他獨立書店及出版商合辦「小型出版銷售場」。今年,獵人書店表示繼承已於三月結業的見山書店的意志,以「由字及興」為題,在7月18至21日(星期四至日)再舉行第二屆,希望在貿發局書展外,為讀者創造獨立於體制外的選擇。

何取於水也?--孔銘隆的學習時代

書評 | by 徐竟勛 | 2024-07-14

孔銘隆這位九十後的年輕詩人,近來結集七年間的作品,成為首部詩集《海石敲響潮音》。徐竟勛引用法國哲學家巴什拉的著作,指出水如何作為意象,突顯出詩人的想像力,而在孔銘隆的新作中,處處圍繞水的命題,也尋索自己。當中看見他在教學與創作之中摸索平衡,有對於學生不正常行為的觀察,也有建制下老師的無奈,統統以寫詩解憂,同時成為一種紀錄,作為學習時代的開始,與終結。

再一次,回去森林

散文 | by YW | 2024-07-14

30年前的今天,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上映,為了捕捉王菲的身影,YW早已在家翻看過四、五十次了。30年後,罐頭早已過期,王菲成為了一個青春的暗號,電影再次在戲院上映,他第一次在大銀幕觀看,有了新的體會。歷時兩小時的光影世界,也是永恒,《重慶森林》提供了一道虛掩的門,我們可以隨時回去。

別人的deadline,就是我的快樂啊——讀《死線已是十天前:日本文豪的截稿地獄實錄》

書評 | by 許俐葳 | 2024-07-12

「編輯來信:早安,展信愉快,提醒截稿日為ˍˍˍˍˍˍ,字數ˍˍˍˍˍ,再麻煩了。」《聯合文學》雜誌副總編輯許俐葳讀《死線已是十天前:日本文豪的截稿地獄實錄》,認為只要是曾在截稿地獄打滾過的人,必定能在此書裡找到知音,且各方面的痛苦一應俱全,簡直是本恐怖大全,就如太宰治口口聲聲說「寫得慢是作家的恥辱!」,卻仍不斷撕破寫好的稿紙;橫光利一面對總是如期交稿的川端康成,則暗酸這麼準時根本是在諷刺大家。許俐葳表示此書看似笑鬧,實則表現了作家們如何在困境中奮力突圍的過程。寫不出來的時候,看看文豪們仍須為生活奔波,更為deadline所苦,或許也能生出一點安慰的快樂吧。

【字遊行・蘇格蘭】蘇格蘭最北海岸上的美術館Pier Arts Centre

字遊行 | by 黃嘉瀛 | 2024-07-13

黃嘉瀛與「島島共鳴」遠赴蘇格蘭奧克尼群島,當地面積僅約香港一半,多年來卻盛產藝術家,古語有云:「只要你輕刮地面,考古文物就會浮現。」他們參觀最北海岸上的美術館「Pier Arts Centre」,最令人神往的是美術館並不是由財閥巨擘或是政府主導設立,而是由反法西斯、反越戰的作家Margaret Gardiner和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建立,內裡收藏大量現代繪畫和雕塑作品,被認為是英國20世紀藝街最優秀的收藏之一,黃嘉瀛分享其中最喜歡的是Sylvia Wishart的田野景觀畫。

創作有惑,辯證文學的真與不真──筆訪閻連科《小說的信仰》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7-11

被譽為「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文學大師閻連科,其作品於國際享負盛名,今年集四十年寫作生涯之大成,轉而寫暌違已久的隨筆作品——《小說的信仰》。許多人都被他的「禁書」所吸引,但真正吸引閻連科的是《發現小說》和《小說的信仰》這類「作家隨悟」式寫作。他認為這種寫作,是為了創作中的困惑才去寫,由此方可重新回到創作中。他在書中談及如何思考文學創作、被哪些作品影響,又如何將自身理論實踐於小說之中等問題,並且回到當代,對新世紀的文學真實將如何突破發出探問。除了一般讀者所理解的「經驗真實」之外,循歷史之脈而下,他探索了文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無法驗證的真實」、「不真之真」、「超真之真」和「反真實」。在訪問中,他詳細談及到隨筆和小說創作的關係,也回溯過往的生活和恐懼,以及其對小說真實性的影響,甚至解釋了「晚年」不再去想「為什麼寫作」和「文學對我的意義」,而憑藉一種「妄念」正在寫一部「狗屁」小說的原因。

《Breakazine突破書誌》創刊16年 近年經營困難 於明年4月停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11

非牟利基督教青年機構「突破」從 2009 年開始出版《Breakazine 突破書誌》,創刊以來,致力回應通識教育及價值觀教育的需要,關注青年及文化議題,至今已走過 15 個年頭,曾任十年Breakazine 前總編輯李玉霞(山地)稱之為「全港最長壽的zine」。然而,編輯團隊今天(11日)在社交平台上,以「惜別.探索.重新想像」為題發文,表示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近年經營中面臨重重困難,因此決定於2025年4月後停止出版。

【中環「充氣奇觀」風波】主辦方致歉 原創者展前未收過實物照片 程展緯:追求公共打卡的模式令這座城市很虛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10

由Central Venue Management(CVM)主辦的中環海濱「充氣世界奇觀」展覽近日爭議不斷,藝術裝置曝光後,先是引來眾多網民批評,以及幾乎一面倒的嘲笑,認為巨石像的白色設計令人聯想到墓碑,而金字塔的形狀和綠色射燈就如屍體帳幕。主辦自稱是次藝術裝置乃「inspired by」亞美尼亞著名AI 藝術家 Joann (@joooo.ann)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的「Inflatable Wonders」系列,惟對方近日表示,她對展出的最終效果感到不滿意,而主辦方在展出前亦沒有將成品供她過目,及獲其批准,令事件涉嫌侵權問題。再者,活動開幕前已有新聞記者拍到金字塔裝置的綠色射燈,但主辦方多次否認此事,為大眾所質疑。 前日,主辦方委託「薈萃傳播有限公司」發表雙方聲明。Joann 表示,展前並未收到或審視任何實體作品的照片,首次看到的是媒體拍攝的照片。她認為,由於照片質量不佳和非專業(low quality and non-professional),難以準確評估實物外觀。Joann 解釋,她的作品源自於 AI,實體化會面臨重大挑戰,因此實物可能與 AI 作品有所不同,所以主辦方無須完全複製其設計。她澄清,自己未有參與任何與展覽相關的政治討論或事務,只集中在作品的藝術層面。她表示,任何關於展覽或相關政治的問題,應聯繫主辦方。CVM則在聲明中簡短回應,就「充氣奇觀」引起的爭議表示歉意,並希望市民能到場參觀並提出意見。

【新書】淮遠《懶鬼出門》復刻版序——出門就不是懶鬼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4-07-10

香港作家淮遠1991年出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懶鬼出門》,收錄他1981年至1990年期間撰寫的多篇旅遊散文,足跡遍佈中、歐、非洲多個國家,以其率性得來略帶尖酸的筆鋒記錄細節。本次「香港文學生活館」推出復刻版獲中大中文系退休教授樊善標專文作序,形容淮遠的散文「並非僅僅過癮自娛,而是隱含對現實的重新體察」,而《懶鬼出門》正正就是淮遠散文美學的入口:短小、精準、銳利、幽默。

《公開試當真》: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訪導演梁奕豪、監製許賢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7-09

去年香港大熱YouTube頻道「試當真」以八個月時間,拍了十集關於公開試的紀錄片《EA Exam真係驚》,由梁奕豪(贊師父)執導,講述在林溢欣傾盡「凝皓教育」人力的支持下,拍攝應屆考生滕毅康「臨急抱佛腳」,在試前四個月無盡地獄式追趕溫習進度,而「試當真」的開台元老許賢擔任監製之外,更半工讀走入戰場,陪伴阿康面對公開試與放榜的恐懼。「試當真」一如以往「認真試吓,試吓認真」搞破格,不但在該系列混合紀錄片和真人騷形式,他們更將數百小時的素材剪輯成電影《公開試當真》初版,尋得高先電影發行,再由其創辦人曾麗芬接頭,有了剪接大師張叔平的「金鉸剪」加持,令《公開試當真》成為香港首部網片轉型為電影的作品、探討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電影。

諾獎得主艾莉絲.孟若家事曝光 女兒揭童年遭繼父性侵 母親沉默縱容 愛特伍:很多孟若的作品中,都有一些黑暗的秘密被揭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14

有「加拿大契訶夫」之稱,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 早前去世,享壽 92 歲。其女兒斯金納(Andrea Robin Skinner)於前日(7日)在《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撰文,聲稱她的繼父在她9 歲時對她進行了性侵,但即使繼父承認性侵之後,孟若仍選擇和丈夫在一起。

【新書】《雷聲與蟬鳴》代序

書序 | by 黃楚喬 | 2024-07-08

香港重要作家、詩人梁秉鈞(也斯),1978年出版詩集《雷聲與蟬鳴》,旋即成為香港文學經典。梁秉鈞熱愛香港,也熱愛生活,是書寫本土生活詩的先行者,以平白淺淡的語言,發掘日常事物的尋常之美,寫出七十年代香港生活的獨特節奏,影響多代香港作家。是次「香港文學生活館」的復刻版獲也斯同代人兼好友黃楚喬作序,她先回憶了七十年代的文學、藝術氛圍,並描述了與也斯及其他朋友在東涌、蒲苔島等地的旅行經歷。後來也斯赴美修讀博士,又移居加拿大。在2006年,他特地到訪黃楚喬在多倫多新搬進的舊樓房,把當時裝修的混亂狀態一一寫進詩裡。

煲劇就是要失智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07-08

從去年以來,很辛苦的時候,鄧小樺都會以煲劇來刺激多巴胺分泌,二三四月分別看了《繁花》《3體》《馴鹿寶貝》。最近看的是大熱韓劇《淚之女王》,一反以往煲韓劇開最高倍速也看不完的定律,竟然有想追的感覺。她認為《淚之女王》的魅力是,明明劇情毫不合理,卻總是讓人產生快感。她逐一點評,如結婚三年但冷戰過後的擁抱竟如新婚夫妻、金秀賢的全能人設也是令她感到費解、金智媛有多漂亮不在話下,但男女主角在中學時一見傾情,成人後卻認不出對方,令她思疑是植入式推銷韓國的整容技術之高明......她的結論是:這部片集是鼓勵大家放棄智商的,但也如陶國璋先生所說,看完韓劇會好瞓啲。

李曼旎和她的幽靈詩學——評介《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

書評 | by 任弘毅 | 2024-07-07

任弘毅認為在香港和內地的90後乃至00後詩人當中,李曼旎的作品可謂令人眼前一亮,讀她的最近出版的首部詩集《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卻足以使他殫精竭慮。「李的詩作無疑散發著奇異的魅力、一種特殊的辨別色,但這卻難以被簡化為任何現存的套語。」任弘毅覺得這部詩集可以說是波特萊爾與愛蓮 · 西蘇的總和,用《惡之華》的筆法來進行陰性書寫,意象與意象之間的聯繫更多來自個人的殊異經驗,由此構成她自述中指出的「幽靈詩學」。其中的詩作〈正午幽靈〉也在早前的「虛詞」投稿小說〈懸浮的空心〉中引用,任弘毅認為她希望是透過幽靈的「現形」,向讀者指出人並沒有絕對的「解脫之日」,我們只有反覆地揭穿、反覆地使那些眾目睽睽的透明「現形」。

卡夫卡逝世百年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7

卡夫卡去世後,他的作品才真正受到世人重視。他的好友布羅德沒有遵守燒毀所有作品的遺囑,使我們得以接觸到這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如今卡夫卡逝世百年,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小輯先是收錄默言卡夫卡的「頹廢美」思想如何延展至中國,並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編輯部則報導去年未經刪減版的卡夫卡日記英譯本面世,當中重新發掘了卡夫卡對性、政治、疾病和猶太人身分等複雜困惑的關係;張歷君論述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如何曲折離奇,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又如何成為一場審判,文章亦借用阿甘本的概念分析了《審判》中的法律書寫;Sabrina Yeung探討了〈變形記〉的姐妹篇〈致某科學院的報告〉和〈一隻狗的研究〉,當中指出動物的自由之路其實是人類的被規訓之路,我們終究難逃孤獨。

【字遊行.巴黎】持手杖寫人間喜劇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4-07-06

惟得今年夏天遊走於巴黎的巴爾扎克故居紀念館,書房裡的扶手椅與寫字桌並不登對,承載他身軀的背墊和坐墊繡有華麗的花飾,伏案的書桌卻蓬頭垢面,彷彿背負着浮華的花都綺夢,面對的卻是貧瘠得可憐的人生;另一間房盡是巴爾扎克改動過的手稿和排版稿,他的認真成就了可讀性高的文本,讓讀者得益,卻造成自己的財政損失;陳列室擺放著那支名杖,金色旋紐鑲滿青綠色的小花,成為他撰寫《人間喜劇》的寫作靈感。

詩三首:〈伴手禮〉、〈聞訊有人讀我的詩〉、〈天黑請閉眼〉

詩歌 | by 飲江,阮文略,泛涵 | 2024-07-04

讀詩三首。飲江傳來新作,以加沙衝突為題,想像一個偉大的領導人,展開領導人之間對話,以及化干戈為伴手禮的可能;阮文略「聞訊有人讀我的詩」,回顧自己在創作過程的種種掙扎,反思自身與詩歌的關係,在沙漠中喘息時,也想在千萬光年以外尋求連結;泛涵以一組組詩開展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狼人殺,看見虛偽善意的預言家,殺人的村民,不被信任的小女孩,姿整的狼人,聽了許多哀號的獵人,以上的死亡,造就了野孩子的王座。

在流量時代更要讀好書 曾卓然:以文學對抗愚昧、庸俗和偽善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7-04

自從互聯網出現以後,「閱讀」便開始重新定義。網絡與書,成為閱讀的一體兩面;我們都希望兩者能相輔相成,但事實證明大多數人更依賴前者。作為一名文學研究學者,曾卓然其實相當活躍於網絡,有看過《五夜講場:歷史係咁話》的朋友,相信對他也不陌生,但他仍堅持寫書出書也介紹書。近日他出版《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便是通過各種散文,分享了多本對他有所啟發及感悟的,文學、文藝,或歷史相關書籍,同時繼續在《藝文在線等》擔任主持,以具思考性的角度帶來更多大眾關心的話題——因為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文學更足以抗衡世間的愚昧、庸俗和偽善,為人類文明的美好獻上一份祝福。

《戲棚》導演卓翔 X 《填詞L》導演黃綺琳 打造ViuTV 原創劇《島嶼協奏曲》 說三個在台港人的漂泊故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4

ViuTV於去年末舉辦 2024 節目發布會,其中宣布於今年推出原創劇《島嶼協奏曲》(The Floating Generation),該劇將於下周一(8日)首播。《島嶼協奏曲》由紀錄片《戲棚》導演卓翔執導,並與電影《填詞L》導演黃綺琳攜手編劇,眾多網民對此次合作表示翹首以待。劇集由鄧麗欣、MIRROR成員邱士縉(Stanley)、毛曄穎、何洛瑤(Sica)主演。故事講述三位身處不同處境及人生階段的香港女生,因著各自的原因及期望,決定離開香港,嘗試在台灣這個島嶼紮根。Faye(何洛瑤 飾 )被前夫背叛,決定勇敢徵婚;Lydia (毛曄穎 飾)事業遇上樽頸,冀望重新尋找落腳點,Yvonne(鄧麗欣 飾)沒辦法重新適應急促生活節奏,想長待異地。

《正義迴廊》班底翻拍70年代紙盒藏屍案 翁子光擔任編監 翁靜晶堅信歐陽炳強清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3

無綫節目《猜猜我是誰》日前揭發1974年轟動一時的「紙盒藏屍案」主角歐陽炳強,兩年前因病逝世,終年74歲。昨日(2日)有報導指,擅長改編殺人案,將「王嘉梅命案」、「大角咀肢解父母案」改編成電影《踏血尋梅》、《正義迴廊》的翁子光,將擔任監製兼編劇,重新改編這宗奇案為電影,而《正義迴廊》的編劇譚廣源將執導此片,令一眾網民好奇他們將會以甚麼角度詮釋案件。

「魔鏡歌詞網」成立19年無預警消失!更多更詳盡歌詞何處找?網民高呼:再次經歷失去CoolManMusic嘅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涵蓋近乎全球流行音樂歌詞的知名網站「魔鏡歌詞網」,於昨日(2日)突然無預警消失,訪問網址只顯示「無法連上這個網站」,即使Google搜索也找不到任何相關網站資料,讓不少香港人震驚說:「再次經歷失去CoolManMusic嘅痛」、「KKBOX 好多絕版歌都無」、「我兩日前仲用緊嚟自high 唱k喎」、「網頁都會過期!」

《長夜盡頭的微光》與病者靜待黎明破曉時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7-02

日本導演三宅唱新作《長夜盡頭的微光》近日上映,電影改編自瀬尾麻衣子的小說《關於黎明的一切》,石啟峰認為當中所呈現的病症,在生理和心理層面上也略顯單薄。除了尋找合適的環境安放病者之外,關於疾病如何成為生活的本身,電影其實著墨得不算深刻。但它間接向觀眾揭示了心理疾病之所以複雜,是在於患者個人經驗與主觀感受的差異。內隱的發病過程,細微得連患者也未必及時意識得到。何況,痊癒的路大多是曲折而漫長的。

【卡夫卡逝世百年】猴子變成了人──卡夫卡筆下動物的自由與規訓

評論 | by Sabrina Yeung | 2024-07-02

班雅明就曾說:「卡夫卡的所有造物中,動物擁有最多反思機會。」Sabrina Yeung指出《變形記》的姐妹篇──〈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講述一隻變成了人類的猿猴給科學院做報告的事;〈一隻狗的研究〉講述一隻以人類方式去思考狗生處境的狗,兩者皆有人類的憂傷與焦慮、思維能力、心理特徵,並且都在思考自由問題。但Sabrina Yeung認為,牠們的自由之路其實是人類的被規訓之路,就如猴子為了籠外的自由,開始模仿人類,逐漸遠離本我,甚至獲得語言能力,讓主體進入語言秩序,卻依然難逃孤獨。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7-02

南哥用魚骨撩緊牙嘅時候,阿成同佢講,晏晝自己有個親戚過嚟,叫佢幫手帶一帶。電視度,第一場馬啱啱跑完,茶餐廳裡面,大家都「X」一聲。喺「七仔」嘆多一陣冷氣,拎住罐青島,喺門口食埋支煙。見唔到「黑仔」。笠返個死人頭盔,爬兩層樓梯,繼續搵命博。34度,個新人乜柒都唔識,佢自己一邊燒,仲要一邊教,南哥都唔知自己到底流咗幾多汗,佢覺得個人似個天氣咁濕滯。

人少咗但Output多咗,究竟如何可能?——虛詞六月編輯室手記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七月一日高溫悶熱的夏季,虛詞面對人手縮減、方向調整的轉型也已過兩個月了。這兩個月的虛詞,是讓你覺得陌生了,還是更親切了呢?你點擊我們的次數有增加嗎?你覺得虛詞上的好文章是多了還是少了?在編輯部急風趕雨又像延綿無盡的工作中,我們有時亦會想向讀者這樣發出問詢。我們有時也想你們知道我們的熱切,我們的限制,及小小的激勵。是以,將來會有編輯室手記雙月刊出。 

國際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 撤出中國市場 網民慨嘆「時代的眼淚」 林輝:真正以旅行者福祉為依歸的旅遊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30

國際知名旅遊品牌「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26日在中國微信公眾號宣布,由於「過往疫情影響與公司戰略調整」,已關閉中國辦公室,停止在中國出版業務。同時,Lonely Planet在中國的所有官方社交媒體帳號已停止更新,包括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小紅書、知乎等。三位香港旅遊作家鄒頌華、薯伯伯、林輝接受「虛詞」訪問時,一致對Lonely Planet撤出中國市場不感意外,主因都是現今科技發達,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能取替《孤獨星球》的功能。

愛慕頭髮與人妻的好人——評論香港作家曾繁裕的短篇愛情小說

書評 | by 鄭淀濠 | 2024-06-29

曾繁裕今年連續兩屆獲得不同範疇的藝術新秀獎,說到他的愛情小說,不免會先想起《低水平愛情》與《後人類時代的它們》,但鄭淀濠認為他的短篇愛情小說與其長篇不同,沒有社會批判,亦無被情節框架限制,因此當中所談論的愛情就更純粹,實在不應被忽略。鄭淀濠研究曾繁裕小說散文集《三》裡的短篇愛情小說,當中有三種常見元素,包括頭髮、人妻與奪妻者,其筆下的頭髮分別寫出三種愛情:危險之愛、永恆之愛與悲慘之愛。

閒廢之時,仍可有詩——《閒物廢歌》新書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劉梓煬 | 2024-06-29

香港詩人池荒懸早前推出新詩集《閒物廢歌》,輯錄2016至2023年間沉澱所得的選詩,關於鄉愁、命運、閒物、家族、塔羅、音樂等。在新書講座中,由評論人鄭政恆與池荒懸對談,由填詞人雷暐樂主持,談及《閒物廢歌》的去留母題和過往詩集裡不容忽視的主題——與父輩的牽連。除此之外,池荒懸也分享出版第二本詩集後,開始思考「本土詩」的核心,也嘗試向廣東話的音樂性探問,於是他參與不同計劃、接觸不同藝術媒介,成為創作養份,轉化成觸及面廣闊的《閒物廢歌》。

《月明星稀》與漢娜鄂蘭

劇評 | by 蕭雲 | 2024-07-02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近日上演了全新劇作《月明星稀》,以香港、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多個地點的離散故事,構成多線交錯的敘事,其中一幕令蕭雲印象難忘。劇中主角之一「阿遠」(鍾益秀飾)堅持想還47本不復存在於圖書館目錄的書,被圖書館長(黃衍仁飾)勸退,當中一場「善意而溫柔」的對話,讓蕭雲想起 1933 年柏林警局的囚室裡,給了漢娜鄂蘭一條生路的警官,令世界從此不同。

黃秋生重演「大飛哥」! 與黃明志再度合唱推新歌〈揸FIT〉 致敬香港電影 復刻《古惑仔》經典場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8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獨特音樂風格加上敢言性格,使得他受到許多粉絲喜愛。他四年前曾邀黃秋生合作〈中國痛〉,黃秋生更以客家話唱出部分歌詞,當時MV推出時引來熱烈討論,影片至今有2600萬收看次數。 四年後,黃明志與黃秋生再度攜手,推出全新合唱歌曲〈揸FIT〉,特別邀請到〈友情歲月〉的填詞人劉卓輝執筆,MV復刻《古惑仔》經典場景,向昔日的古惑青春和香港電影致敬。

【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全新展覽】重組絲絲足跡——「絲織繁華:從中國到歐洲之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8

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從今年4月起,舉行展覽「絲織繁華:從中國到歐洲之路」,讓觀眾深入絲綢的歷史,剖析絲綢如何在過往數世紀連結東西方,成為國際交流的媒介。

遠離工作,重新當一個沒獎學金也毋須交學費的研究生:專訪沐羽《痞狗》

專訪 | by 梁莉姿 | 2024-07-02

2023年年初,沐羽憑首本個人小說集《煙街》先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再獲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組首獎,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得主。那時他落腳台北約一年,在港人創立的社科書出版社當全職編輯,如他在小說中所寫的,「為香港人做點事」。半年後,他決意辭職,成為寫作維生的自由工作者。今年初,他出版散文集《痞狗》,全書首兩篇文章討論工作意義:「沒有甚麼真正恆定,如今對於上班,I would prefer not can do。」

重現《魷魚遊戲》玻璃橋挑戰! Netflix House主題體驗館於2025 年啟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日前,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 宣布將打造一個主題體驗館 Netflix House,預計於 2025 年率先於賓州普魯士國王購物中心(King of Prussia Mall)及德州達拉斯藝廊(Galleria Dallas)開幕,將Netflix影集中的畫面帶入現實生活,讓影迷們親身感受沉浸式的體驗。

軍國主義vs戰爭恐懼?——談《哥斯拉-1.0》的上映策略

影評 | by 何兆彬 | 2024-07-02

日本電影《哥斯拉-1.0》在奧斯卡勇奪最佳特效獎項,以傳聞1,500萬美元的製作預算,打敗了眾多荷里活大製作,震驚世界,卻不在全亞洲戲院上映,只在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傳媒人何兆彬對此上映策略感到疑惑,由此解釋哥斯拉於日本的象徵意義,片中如同死神的哥斯拉,是代表著戰爭和日本人的核恐懼,對照浩一的懦弱無能;他亦談及到電影的軍國主義之嫌,以致哥斯拉也有其未能踏足之處。

《飢餓遊戲》第二部前傳《黎明收割》 小說明年出版 電影後年上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美國知名科幻反烏托邦電影《飢餓遊戲》系列,去年推出前傳電影《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於全球斬獲 $3.37 億美元後,早前小說作者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與學樂出版集團(Scholastic)宣布,系列最新作品《黎明收割》(暫譯,Sunrise on the Reaping)將於2025年3月18日問世。小說尚未付梓,改編電影已然敲定,製片公司獅門影業(Lionsgate)亦宣布將推出改編電影,同樣由系列三部曲與最新外傳的導演 Francis Lawrence 執導,預計於 2026 年11月20日正式上映。

【文藝Follow Me】以日常物料編織未來城市——訪CHAT六廠「明日工廠」藝術家朱頌琪、楊思嘉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6-28

我們該如何想像未來?為慶祝開幕五週年,CHTA六廠在2024年春季呈獻「明日工廠」聯展,以批判性思維審視過去,從而喚起對未來的想像。建築師及藝術家朱頌琪認為未來與昨日及今日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追尋歷史之中看到明日;另一藝術家楊思嘉則醉心研究新物料,以另類的方法想像未來世界。

索尼環球華納聯手美國唱片業協會 控告AI音樂新創Suno及Udio侵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人工智能(AI)生成音樂工具Suno的推出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它能在一分鐘內生成一首含人聲、歌詞、標題及封面的歌曲,令外界驚嘆。然而,路透社6月24日報導,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代表三大音樂公司索尼音樂(Sony Music)、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及華納唱片(Warner Records),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正式起訴AI音樂新創Suno及Udio的母公司Uncharted Labs 大規模侵犯版權,未經許可使用版權保護的錄音資料來訓練 AI 模型,而這些音樂將「直接與人類藝術家的作品競爭,降低其價值,最終淹沒人類藝術家。」

「奪目影像」 啟發想像 曾國祥:盼為香港電影傳承出一分力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6-25

自2021年由文藝復興基金會開展的「奪目影像」項目,不只是一個培育新導演的計劃,更希望可以打破類型、長度、主題和製作階段的限制,從創作到製作以至發行等方面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鮮浪潮」被削資的今天,對於想加入電影行業的年輕一代來說,這個項目便顯得更為難得,因為它雖立足香港卻面向世界,盼能把本地的創意,通過影像語言連結國際。曾參與拍攝Netflix版《三體》的導演曾國祥,會擔任今屆的宣傳大使和競賽評審;早已衝出國際的他,仍不忘初心,期望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繼續啟發電影想像。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說故事的權利,不管是自己的別人的,或是這座城市的,只要我們活著就一定有不少動人的故事可以書寫,或是把它影像化出來。而香港從來都是一個充滿了故事的地方,只等待我們去發現。」

過兒的右臂長回來了!澳門金庸展打卡位有訛? 楊過以右手打出黯然銷魂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5

適逢今年金庸百年誕辰,香港與澳門分別設展回顧金庸的各大作品,重現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及俠義精神。然而,今日傳媒人余家強在社交平台發文,貼出澳門「《俠現媽閣》金庸劇集服裝展及兵器展」的「黯然銷魂掌」打卡位宣傳照,指出圖中擊陷地面的掌印是以右手打出,與金庸原著的楊過斷右臂相悖,引來一眾網民紛紛留言。

英倫搖滾天團Coldplay 新專輯《Moon MUSiC》 實踐低碳永續 成為全球首張環保黑膠唱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4

時隔三年,英倫搖滾天團Coldplay即將推出第10張錄音室專輯《Moon MUSiC》。這張專輯定於2024年10月4日發行,首支單曲〈feelslikeimfallinginlove〉已於6月21日搶先登場,而身為最具環保意識的樂團之一,《Moon MUSiC》將是全球首張以環保黑膠唱片(Eco Record)形式發行的專輯。

恕我還未能接受網媒經營和呈現內容的形式

散文 | by 月巴氏 | 2024-06-24

已於去年9月停刊的《U Magazine》,上週傳出網上版解散的消息,初入行時被編入飲食版的月巴氏,也隨著《U Magazine》停刊而直言不再從事紙媒工作。他認為眼前的雜誌已所餘無幾,就算受聘,也必需兼顧網上平台內容,但他始終未能接受時下經營和呈現網上內容的形式。以往Foodie和記者有著明確的界線,各雜誌都會務求以不同切入點去報道,以求獨特角度,而在現時數據和演算法之下,娛樂新聞但求「相同」——將一篇文拆成多幅圖,訪問片被過度剪接成碎片,令他感到惋惜。

永遠與現實對話:杜正勝從人生歷程談向歷史及《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專訪 | by 吳雅婷, 劉靜貞 | 2024-06-30

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長,幾度立於文教政策浪頭上的杜正勝,今年出版的新作《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就展現出他如何融匯對於中國史的認識,並充分體現了現階段對於中國史的態度與想法。也讓我們看到,一位學者為學,如何從議題的選擇轉而藉由角度與方法,來重新反思原先的歷史認識。問起這本書的寫作緣起和構思過程,以及寫作中有什麼困難不易處?杜正勝表示:「寫這本書的過程,坦白講,沒有困難。」

【小克填詞】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二十一)

其他 | by 小克 | 2024-06-24

流行歌詞的主賓語問題,或許只有填詞人才會注意或執著。小克從「你我他」說起,解構自己以往的作品,發現「接近無我」的寫法經常出現,例如Cloud雲浩影《慢性分手》只在chorus前一句「最恐怖處是我跟你」出現了「我」和「你」字。他亦憶述了張學友的《生命之插曲》,這個同時出現「你我他她」的作品對他有著巨大影響,以致初入行時,每收到demo第一時間都會先想好分段結構,以及究竟有無「我」與「你」。所有你你我我的次序、加減、調換、重置,都有其用意。

詩三首:〈行刑的早上〉、〈奋斗青年的手搖日常〉、〈菲林〉

詩歌 | by 枯毫,曾繁裕,石堯丹 | 2024-06-23

讀詩三首。枯毫想像一個行刑的早上,女子點了一份蛇羹,於是在蛇、古巴詩歌〈Sensemayá〉和觀世音菩薩之間,詰問暴力與救贖之間的矛盾和糾結;曾繁裕則描繪蜜雪冰城「奋斗青年」的手搖日常,即使努力也不會加工資的;石堯丹則面對巨大社會變革時,試圖通過菲林來尋求心理慰藉,「把恐懼定格於鏡內」。

董啟章電子報《愛虛構》將獨立出版 由虛構作者連載小說 望結集成NFT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3

元宇宙的興起,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去年香港著名作家董啟章乘勢在華文世界開創先河,先後以NFT形式復刻《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心》及出版《自作集 Autofiction》,並開設電子報《董富記快報》,自主管理作品的發佈和收藏方式。近日,董啟章宣佈《董富記快報》其中一個欄目「愛虛構 Fiction Passion」將於七月獨立出版,連載不同虛構作者的創作,冀望能結集成 dBook(NFT 書)出版,以便收集和傳播。

日本藝術家松尾公也 利用影片生成工具Luma「復活」亡妻 :我認為是愛,人工智能變成了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7-02

近日,65歲的日本藝術家松尾公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利用人工智能影片生成工具「Luma Dream Machine」製作的影片。在這段影片中,他以11年前去世妻子的照片為基礎,利用AI技術重現妻子生前鮮活的形象。他再把妻子保留下來的聲音進行取樣,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音樂創作程式Suno的Voiceflex功能作詞作曲,並以取樣後的妻子聲音,替換到自己配唱的版本,完成了一支以妻子為主角的MV:《Can Dream Machine Dream?》

逸東酒店以「擁抱圓缺」 為題 設多元活動宣揚同志驕傲月 港首辦集體LGBTQ+婚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1

來到國際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泰國同婚合法化終於在參議院會上通過,成為亞洲第三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而香港今年的同志力量愈趨壯大,香港逸東酒店今年以「星體圓缺」這種天文現象為靈感,「擁抱圓缺 Eclipsed Bodies, Embraced Pride」作為主題,也響應7月的「身心障礙驕傲月」,舉辦30項多元化活動,包括座談、派對、工作坊、展覽、放映、彩虹雞尾酒和佳宿體驗等,希望反映性/別小眾及身心障礙社群被順性別異性戀霸權,及健全主義所遮蔽的身體和生活經驗,挑戰主流社會上對完美和殘缺的身體二元分類,鼓勵他們走出社會建構的陰影。

天注定或整○定──《九龍城寨之圍城》觀後感

散文 | by 阮文略 | 2024-06-20

詩人阮文略終於看了《九龍城寨之圍城》,「果然港式功夫片還是獨步全球。最怕貨比貨,歐美動作電影想學卻始終是欠了勁道。」雖然他認為電影的角色背景和性格塑造頗為粗疏,但他更關心的是電影的寓意,關於身分的轉移和外擴,到底身分外擴到哪個地步就會出現異化,是否有什麼可以/應該保衛和承傳,導演把答案懸置了。縱觀全片,最讓阮文略感動莫名的,是片尾的城寨日常生活剪影,有種久違了的無無聊聊,反觀當下,又不是全然失去,卻是那一絲半縷的、隱然的「仍在」,讓人心癢難消。

迂迴駁雜的系譜:評介《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

書評 | by 葉蔭聰 | 2024-06-20

葉蔭聰認為游靜的新書《天堂春夢》並沒有為「香港」下一個剛性定義,「若勉強歸納,大概就是香港公司籌劃的商業電影吧」,只要能用來理解香港電影的,她也嘗試追溯。因此,他認為游靜打開了不少超出我們想像共同體的系譜,而那些系譜呈現出人脈、電影類型及其演變、意識形態主題,三者互為貫穿。游靜的「史論」以周星馳收結,論述其電影的無厘頭與九七的關係,葉蔭聰看見游靜另闢蹊徑的解讀,點出了由粵語片的鄧寄塵、梁醒波等開始,至周星馳電影裡的醜女與反串,形成的一種奇怪的延續。

愛而不可得的當歸——評《汪汪夢裡人》

影評 | by 亞c | 2024-07-02

亞c看過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汪汪夢裡人》後,想起林夕的一篇關於愛和當歸的文章,想愛和該愛要分別開來。在城市中孤單的小狗和機器人一同漫遊城市各個角落,有過愉快而親密的美好時光,機械人卻在沙灘暢泳後故障,唯有分離一段日子,輾轉之下,機械人被一隻浣熊拾回重新安裝。林夕說當歸補血活血,但終究有人與之體質不合,就如對日後的小狗而言,機械人終是愛而不可得的當歸,即使在電影結尾看見熟悉的身影,也學會留著一份悠長的思念。

西西《哀悼乳房》英譯出版 旋即引來外國文學界關注 費正華:希望西西看見作品在英語世界產生新共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20

西西的文學成就及影響力,跨地域亦跨文化,繼《我城》德譯獲獎後,近日美國漢學家Jennifer Feeley(費正華)英譯了西西於199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Mourning a Breast),譯本由美國著名期刊《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旋即引來外國作家注意,並撰寫書評,繼續回應西西的偉大文字。

等某天,共同望銀河那時——訪《月明星稀》演員彭珮嵐、黃衍仁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6-20

香港的離散故事,始於香港,卻不必終於他方,把故事拓展開去,在幾千公里以外,有條無形的線,跨越不同時區,牽引著離開的人與留下來的人;在香港已成日常的離散,線就交織成網,看似脆弱但堅韌。近日,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將上演全新劇作《月明星稀》,由藝術總監陳炳釗擔任編劇,走訪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編織出多重故事線構成的網,將時空的拉扯收攏在劇場之中,其中演員彭珮嵐(Ivy)和黃衍仁正是手執線頭的人,演繹著香港人的離散故事,嘗試找尋更多連結。

從枝繁葉茂的香港到花果飄零的生命 陳寧:時代無好壞,每個當下都是選擇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6-19

若果把香港的發展史想像成一棵樹,那麼八九十年代或許就是這棵樹最為枝繁葉茂的時候。因為那時處處都有機會,人人都有希望,個個都相信自己能攀上這棵樹的高處,摘下絢麗的花收獲豐嫩的果。而事實上,只要你願意乖乖沿階梯向上爬,慢慢還是能抵達那個永續繁榮之地。但不跟大隊走的人,則註定會被雨打風吹去。「但最慘的,卻是那些夾了在中間,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本該大熟大勇,最終卻無勇無謀,一事無成⋯⋯他們都被所謂的希望困住了。」 《枝繁葉茂》也是陳寧的首本長篇小說,她以主角葉小路的成長故事出發,描述了那個美好的八九十年代,更記下了那些沒法成為主流、被卡住了的生命。然而,書裡的時代已然逝去,但現在讀起來竟也是你我似曾相識的經歷?

獻「給你」的「詩人之血」

評論 | by Cléo | 2024-06-18

Cléo聽著黃耀明《若水》的專輯,覺得由周耀輝填詞的〈給你〉Intro 和 Outro 部分都做得很像早期電影的配樂,讓人入迷般反覆循環,後來發現靈感是來自法國詩人尚.高克多(Jean Cocteau)的實驗電影《詩人之血》(1932)。作為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酷兒電影,在近百年前如夢境般的影像中,Cléo頓然解開了歌曲中曖昧迴旋的密碼,找到了上下文。《詩人之血》中晦澀的酷兒性,在〈給你〉中變得更加可讀,「給世上搖搖欲墜的我 / 給一切明明是對的錯」,如同整首歌的自述,不被接納的異類們,這首歌「給你」,這滴血「給你」。

人機之亂! 真.無頭紅鶴圖參加AI攝影賽 獲獎後被取消資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8

自從生成式人工智能(AI)面世以來,人機對抗的局面逐漸變得一面倒,但外國攝影師Miles Astray決心維護人類眼球所捕捉的畫面,在1839 彩色攝影比賽 (1839 Color Photography Awards)的「AI 照片組」以一張超現實的紅鶴真實照片,脫穎而出奪得第三名,同時獲得大眾投票獎。但被發現作品並非AI生成後,Astray被取消得獎資格,這行為藝術仍證明人類的藝術沒有在演算法橫行的世道失去影響力。

為什麼一部電影不能罵這世界真操蛋?——評《大象席地而坐》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24-06-17

當年廖偉棠看近四小時的導演版《大象席地而坐》後,在電影院裏如坐針氈,是因為絕望,每一個角色的絕望都讓他感同身受,甚至那隻沒有出場的滿洲里的大象,他感覺他就是它。他認為長途汽車站那場戲很重要,是導演的最後一次攤牌;夜半停車聽見了大象叫聲的長鏡頭,是一種胡波在現實中放棄了的修補。當王小帥對胡波說不要浮泛地罵這世界操蛋的時候,胡波始終惦記着少年的心氣,反問為什麼不罵,並任性地留下這部血氣盡含其中、拒絕刪剪的電影,代替他活下去,繼續罵這操蛋的世界。

【新書】《末日練習》序──「後來」的香港故事

書序 | by 王德威 | 2024-06-17

睽違二十年,廖偉棠繼《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後再度推出短篇小說集,《末日練習》集結2005年至近期的創作十六篇,王德威在序中指他的小說構思奇詭,形式多變,難以歸類,以詩人之筆敘述故事,「果然別具一格。」小說集充滿各種有關終末的情境,出入科幻和玄妙之間,甚至從AI生成或轉譯詩歌,用為情節的接駁。當中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雖然很少,卻經常在有意無意時,「點」到香港一鱗半爪,廖偉棠流露的情懷更讓王德威聯想到唐君毅讀《水滸傳》的心得。

男人不讀女人寫的書? 英國婦女獎信託基金會設獎 望消除閱讀性別偏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7

日前,英國的婦女獎信託基金會(Women's Prize Trust),宣布了第 29 屆女性小說獎和今年首辦的女性非小說獎的得主。該會旨在支持女性作家、向廣泛的讀者群推廣她們的著作,並希望解決圖書世界存在的性別偏見,因此先於1996年設立了女性小說獎。在公布得獎前,官方網站揭示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出女性同等地閱讀男性或女性的著作,但男性大多拒絕閱讀女性作者的著作,而傾向選擇男性作者。

卡繆親手造假?真的假不了! 《異鄉人》手稿拍賣以65萬歐元成交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5

我們都會記得《異鄉人》 (L'Étranger) 裡莫梭如何冷漠地出席母親的喪禮,這部卡繆 (Albert Camus) 在1942年出版的中篇小說,於納粹佔領法國的期間面世。據《衛報》報導,一份《異鄉人》的「手稿」於 6 月 5 日在巴黎拍賣會上以 65.6萬歐元(約548萬港元)售出,成為藏書界一大盛事,惟這份手稿標示了於 1944 年撰寫,亦即小說出版兩年後。這次的拍賣師 Alexia Taiclet 解釋:「很少有卡繆的手稿被拍賣」,拍賣行在介紹時強調:「它的歷史和確實的年代是神秘的」,人們認為當時巴黎被納粹佔領,卡繆靠著微薄的資源維持生計,為了籌集資金,「偽造」了這份手稿。

台北電影節取消王小帥評審之邀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之死事件整理 (更新至2024.06.17)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7

近日,關於中國導演王小帥與2018年自殺的《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之糾結,再度浮上公眾視野。王小師因此被台北電影節取消其評審團主席的職務;王因此首度開腔回應胡波事件,胡波之母亦發文指責王小帥。胡波自殺之事是華文電影界著名事件,外界一直對王小帥有強烈質疑,以下整理近期事件爆發的關鍵點,與事情前因。

【卡夫卡逝世百年】無望的訴訟: 論卡夫卡的法律書寫(節錄)

評論 | by 張歷君 | 2024-06-14

【卡夫卡逝世百年】眾所周知,卡夫卡與菲莉絲的戀愛關係堪稱曲折離奇,在五百多封致菲莉絲的信中,其中夾有幾十封是給另一女子——格蕾特.布洛赫(Grete Bloch)的,如是者「形成了一種文學上的三角關係」,引致後來的他們在阿斯肯尼夏霍夫酒店解除婚約。卡夫卡在日記屢次稱之為「在旅館的法庭」,以詮釋自己與格蕾特的關係和位置。張歷君由此事件,借用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 提出的自我誣陷(self-slander)書寫,分析卡夫卡在《審判》的法律書寫及其「軟弱無力的自衛手段」。

【法國五月】優雅而跳脫,一場港法爵士樂的靈魂碰撞——訪法國作曲家提耶里・梅拉德、香港口琴家何卓彥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6-13

香港作為東亞地區最早接觸爵士樂的地區之一,這地的爵士樂發展一直載浮載沉,但依然不改其根深蒂固的地位,其隨性與自由的音樂表達在現今世代更顯純粹和珍貴。「法國五月」和爵士世界(Jazz World)就於明天(14日)聯合呈獻爵士音樂會,由法國作曲家、鋼琴家提耶里・梅拉德(Thierry Maillard)領銜演出,一連兩日邀請大眾進入優雅而多元的爵士世界。首場音樂會請到龍小飛及約安・施密特(Yoann Schmidt)組成三重奏,更邀請到曾獲世界冠軍的香港年青口琴家何卓彥(CY Leo)同台表演,帶來梅拉德多首香頌(chanson)音樂,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巴黎右岸的抒情晚上,細味淡淡哀愁。在訪問中,除了合作想像之外,提耶里和何卓彥深入談到對爵士樂的看法,以及個人在音樂上的喜好。

張愛玲《第一爐香》的香港去留

評論 | by 冼麗婷 | 2024-06-17

《蘋果日報》前資深記者冼麗婷看見香港去與留的問題,想起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不同時代的走與留,都有不同原因,但一樣不好受。」重看小說與電影版本,她明白葛薇龍眼前有兩個世界,香港半山華宅的人與事是一個世界; 在嘗試回上海的船上,大媽搶她的行李不成,反駡她八輩子嫁不出,又預視了另一個世界,就怕回到那個她不想留下來的世界。薇龍只是其中一種沒有走的人,做了一個別人眼中「更差」的人,其原因也不必偉大,自願與自由,都是我們去留的關鍵。

鮮浪潮首次不獲藝發局資助 短片節規模縮小「並非不尋常」 主席杜琪峯:迎難而上,砥礪風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3

由杜琪峯在 2005 年發起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一向被視為香港電影搖籃。今屆第十八屆將於明天(14日)開幕,將會是短片節歷來第一次不獲藝術發展局資助,放映影片數目亦由 38 部減至 24 部,鮮浪潮回覆這「並非不尋常」情況。

【附完整名單】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 吳思遠籲政府支持年輕電影人的創意與反叛 黃龍斌:藝術人想走一條忠於自己的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2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昨日(11日)於香港大會堂舉行,共頒發了31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著名演藝及戲曲界全才藝人汪明荃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世界知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資深電影製作人吳思遠及國際建築師嚴迅奇。 文學藝術獎項方面,「藝術家年獎」由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葛亮奪得,「藝術新秀獎」則從缺;藝術評論獎項方面,「藝術新秀獎」由去年的文學藝術新秀獎得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曾繁裕奪得,「藝術家年獎」則從缺。而由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所舉辦的「虛詞無形YouTube頻道」亦獲藝術推廣獎,這是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第四度得到此獎項。

不寫愛,寫一種「近乎愛」:門羅的遠近與敵意

現象 | by 黃珍盈 | 2024-06-11

加拿大短篇小說作家愛麗絲.門羅於去月逝世,黃珍盈從她看的第一本門羅——《逃離》說起,當時認為門羅是近的,她擅於取材最難以言喻的女性生活經驗,賦予它們一種均勻有致的形狀。但早期的門羅會讓她感到挫敗,即使屢屢拾起《幸福陰影之舞》,翻了三頁便放下,卻執意把它放在床頭邊。後來,她發現必須承認門羅的遙遠,了解她的遙遠,才能真正地擁抱她的書寫。

與青年同行 探索多元可能 突破50周年展覽《在這裏 為彼此#HereWeAre》 譚淑美:青年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共同承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1

香港非牟利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服務機構「突破機構」立足香港已久,向來本著基督關懷全人發展的精神,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在邁向50周年之際,突破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為題,於6月6日至16日期間假中環大館,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突破機構期望連結社會各界夥伴,引起大眾對本地青少年現狀和需求的關注,並與青年一起探討未來的新出路。

母親的年少日記,回到寫作再活多一次——訪《再回到這裏來》黃敏華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6-10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回到過去,也許並不需要時光機器。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作家黃敏華,繼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今年四月中推出「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書寫那似曾相識的九十年代,以文字穿梭時空,重返九七前後的香港、剛搬到屯門虎地的嶺南大學、回到她的青春年代和寫作的起點。在訪問中,她回溯至自己的年少日記:「寫完這個之後,覺得好像時空倒流,仿如自己真的可以再活一次」,也一再思考現時的香港故事要如何說。

爆紅網片《nothing, except everything》 變電影 19歲亞裔美籍哈佛生Wesley Wang 成史上最年輕進軍荷里活導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8

在今天的GenZ世代,一掌成鏡,人人都可以是網絡媒體上的內容創作者,人人都可以是導演,但亦有不少人懷疑:YouTuber可以拍出電影嗎?去年遠在美國的一部YouTube片《nothing, except everything》爆紅,至今累積600萬觀看次數,引來多間片廠都爭相競逐的版權,最終在一個月前由TriStar Pictures奪得,短片將會改編成正式放映的長片。而該片的原創者Wesley Wang,將會擔任導演和編劇,19歲的他,成為史上最年輕進軍荷里活的導演,他在社交平台說:「曾有人說我太年輕去拍電影,但我希望這是一個提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講述。」

【卡夫卡逝世百年】矛盾天才的再挖掘!《卡夫卡日記》完整英譯本首度面世 八個一直被掩埋的細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7

據《衛報》的文章,在去年1月,美國企鵝蘭登旗下的Schocken Books出版了《卡夫卡日記》未經刪減版的英譯本,以紀念卡夫卡放下日記的百年時光,由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Ross Benjamin翻譯,他說:「布羅德堅定不移地相信,它們(卡夫卡的所有文字)對當代和未來人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他是對的。」這是卡夫卡的德文版完整日記面世的32年後,首個英語版本,在國外獲得一致好評,被認為這將日記恢復到本來混亂的格式,亦有人覺得重現了發現到卡夫卡的興奮。當中包含了未經刪減、未曝光的內容,展示了他與性、政治、疾病和猶太人身分之間,複雜且常常令人困惑的關係,讓我們更完整地迎向這位「巨人」的面貌,同時揭露了八個一直被掩埋的細節。

在小區樹立一支旗幟,宣告數學與詩相乘的可能——訪香港詩店「詩斧」創辦人石音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6-06

香港的獨立書店業近年有著萎縮的跡象,卻有人要在這個時代,這片近乎貧瘠的荒地栽種一盆花。回想起香港以詩為本位的書店,實在寥寥可數。獨立書店創業不易,選址尤為關鍵。兩個月多前,年青詩人石音(王錫欽)卻選擇在將軍澳區的慧安商場,一座小小的屋苑商場,創立詩集專門店「詩斧」,將新詩與數學結合成斧頭,嘗試在那裡砍出一片天地,see through種種人世。

林超英化身rapper不再講冷氣! 聯同獨立音樂人Luna Is A Bep推出〈超英歌〉 宣揚綠色時尚「Buy Less Buy Better」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6

從垃圾徵費到全城走塑,都證明環保是香港十分關注的議題。適逢昨日為「世界環境日」, 以「唔開冷氣」聞名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化身rapper,與獨立音樂人Luna Is A Bep推出單曲〈超英歌〉,宣揚綠色時尚「Buy Less Buy Better」,抗衡速食時裝。夏日將至,相信不少人會問:「喂超英哥,有冇開冷氣?」林超英在歌詞中率先回應:「唔好再問我有無開冷氣/如果我開冷氣我會通知你」。

戴望舒厚多士! 故居林泉居原址頻出錯上頭版 潘惠蓮:要有求真精神 應考慮新出現的史料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6

戴望舒抵港的八十多年後,在新設的中西區文學徑,及中央圖書館的展覽中,重新呼喚其「林泉居士」之名,卻誤列「林泉居」的地址和原貌,成為香港文學界的關注點。

中國著名作家殘雪榮獲美國文學獎 以新實驗寫作解剖自我 反思文革創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5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中國著名作家殘雪,近日據美國媒體報道,榮獲「美國文學獎」(America Award in Literature),以表揚其終身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該獎歷年得主中首位中國作家,而曾獲此獎的亞洲作家僅有2011年的韓國詩人高銀,以及2018年的村上春樹。

從星盤讀郭良蕙.獅子座:四分相能量,用文學衝撞社會,始終浴火重生的鳳凰

其他 | by 曾彥晏 | 2024-06-04

臺灣作家郭良蕙擅長描繪都會女性的情愛糾葛,可說是「兒女私情」的代表,卻總受到作家們的亂箭攻擊。曾彥晏深入考察其星盤,看見她的太陽落在獅子,月亮落在天蠍,展現自我,亦得以窺見繁華世間的幽微縫隙,就如她在《心鎖》裡毫無避諱地描繪「亂倫」和試圖探索自己身體,完美揉合畫面的感受文字蘊含了強大的情緒張力。此外,太陽與鄰近的海王星,形成度數相近的緊密合相,為郭良蕙帶來藝術鑑賞能力,也帶來了富有圖像思維且不避張揚的書寫與行事風格;太陽與土星的拉鋸,則令她以迥異於時代氛圍的「惡女」姿態挑戰禁忌。

康城評審朱利安.雷傑跨洋來港 出席第二屆Eye Catcher Global映後談 分享電影的前瞻性與歐亞創作者的差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4

文藝復興基金會繼「搶耳音樂」後,於2021年推出的全新企劃「奪目影像」,探索影像創作、製作及發行的新可能。由「奪目影像」及文藝復興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 Eye Catcher Global (ECG)影像競賽將於6月19-23日舉行。其中,6月23日(週日)將舉辦兩場短片放映,邀請到康城電影節「導演雙週」的藝術總監朱利安.雷傑(Julien Rejl)首次造訪香港,出席映後談嘉賓與本地影迷會面。

【新書】《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前言

書序 | by 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 | 2024-06-03

當代德國哲學家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聯同自由作家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出版《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以「愛欲的人文主義」(Erotischen Humanismus)為基本立場,探討了15個兩性主題,例如性別正義、色情片、藝術裡的色情、街頭性騷擾等問題,亦輔引自文學、電影橋段、電視影集或個人經驗,找出個人自主與社會規範間的平衡點,並對女性主義及性別正義的樣貌,進行全新的闡釋。

填詞人周耀輝新書《It's My Party》開放免費下載 剖析達明一派與香港流行音樂的後殖民政治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3

自四月周耀輝與黃耀明久違合體出席簽名見面會後,周耀輝再於上周為樂迷帶來喜訊。他於社交平台公布,聯同文化歷史學家Jeroen de Kloet (高偉雲)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研究學者Leonie Schmidt,即日由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英語學術著作《It’s My Party: Tat Ming Pair and the Postcolonial Politics of Popular Music in Hong Kong》,連結融貫達明一派、香港文化及流行音樂史,並開放予公眾免費下載取用全書。

【虛詞・◯】詩三首:〈永恆輪迴〉、〈火〉、〈無形和黑色月亮〉

詩歌 | by 林閒、泛涵、文津 | 2024-06-01

讀詩三首。林閒反復折返地探討文字、書籍與時間的關係,反映人類對於生命輪轉的體悟。泛涵則指出現代社會對文學的冷漠和遺棄,呼籲守護文學精神。文津則不斷重複的「悲傷」情緒,昭示了詩人對於時代變遷的深切感受。

《九龍城寨之圍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01

《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突破8,250萬,榮登香港電影史上華語電影總票房第2位,其精緻的拍攝場景更有望成為展覽。《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成功,令大眾重拾對懷舊和武打片的熱情,再次去了解九龍城寨的掌故。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電影中出演的作家喬靖夫的訪問文章,談及戲裡戲外的傳承精神,而月巴氏就認絫電影中拳拳到肉的快感,是一種失落多年的官能刺激,喚回了過去入場看港產動作片的爽快和簡單,亦同時展示了一種復古的價值觀。最後,有《九龍城寨簡史》的書評,看魯金如何仔細考據城寨的歷史與風俗。

【新書】游靜《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自序

書序 | by 游靜 | 2024-05-31

香港作家,電影導演與文化評論學者游靜去月重磅出版《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當中以文化歷史為經,以論述分析為緯,重溯香港上世紀20至90年代的文化脈絡,重構香港電影中文化政治的史觀,對昨日與今日的香港,提供不一樣的理解。在自序中,游靜回憶自己接觸香港電影的經驗,香港電影如何帶給他性別教育及民族意識培訓,又如何被推進殖民地教育機器時,迅速學習看外語片。直到遇上新浪潮,出國念電影成為他當時的唯一志願,電影最終成為他重新認識香港的最重要路徑。

《從今以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31

同志電影向來是香港電影的小眾題材,香港導演楊曜愷繼《叔・叔》後,更以少見的女同志題材創作出《從今以後》,此片不但在柏林影展獲得泰迪熊獎,又成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與歐洲多地完成發行協議,引發了文化界的高度期待。此小輯集合了得獎報導,及編輯部整理的五大看點,亦包含楊曜愷與演員梁仲恆的訪問,親談傳統家庭與女同性戀的矛盾,另收評論關於同性戀者在社會中的「隱身」處境,最後為大家推薦過往經典的香港女同志電影,觀看她們如何溫柔地反抗這禁色世界。

從劇場歸來當校長 甄拔濤:盼兆基學生能以創意連結世界!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5-30

劇場和學校,都是造夢的地方,而劇作家和教育家,就是造夢者,所以香港劇作家甄拔濤出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校長時,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在訪問中,甄拔濤說起自己與兆基書院的淵源,出任校長之後,他仍然堅持做個人創作,也鼓勵從事藝術教育的人不要放棄創作,要追趕時代的步伐。此外,甄拔濤也談到對學生的願景,希望他們學好不同語言,再利用他的國際網絡,邀請外國藝術家來到書院辦工作坊,或是出國參與劇場創作,以創意連結世界,把夢想造大。

一舖清唱:《____小事化有____________》——把歌唱成舞台劇再演成電影的戲法

劇評 | by 新八 | 2024-05-30

無伴奏合唱劇「一舖清唱」最近推出原創音樂劇場《____小事化有_______》,由「一舖清唱」聯合藝術總監盧宜均包辦作曲、編曲及合唱指導,加上著名填詞人梁栢堅執筆,捕捉了城市內小人物的聲音。新八回想十二個獨立的場景,當中充滿電影感的舞台處理,是他認為近年最出色的,觀眾能在〈草書〉感到「又去草被玩一餐,再揈手遊遊閒」的放鬆,〈霞氣〉則述說了淡然哀傷的愛情故事,而導演林俊浩充分利用劇場空間,營造出多變的場景,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體驗,在疲倦的生活中打開了一個休憩的空間。

【文藝Follow Me】從「Outsider」角度從新發現香港——訪一條褲製作《香西法蘭港》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5-30

誰是香港人?離開了是不是香港人?留下來的該如何做香港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故海輝在想這些問題時,倏地想起自己於2007及08年間去倫敦讀書的日子,那時每隔幾天,他便想到唐人街吃一碗叉燒飯。「我最覺得自己是香港人的時候,就是我離開香港的時候。」於是當他要思考甚麼是香港人,就想到不如用一個「外國人」的目光去看香港。

獨立書店「夕拾x閒社」被指違反大廈公契 實體店於月底停運 望另覓新址重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8

位於觀塘的獨立書店夕拾x閒社(Mellow Out)在本月初於社交平台宣布,因為收到地政署的通函,指榮昌工業大廈的現址用途違反大廈公契,必須於28日內更正用途,繼而在「無可奈何之下」決定於本月31日為實體店的最後營業日。結業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社區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許多書迷和街坊對書店的結業表示遺憾,並予以大量支持和鼓勵。

白鶴亮翅

散文 | by 曾詠聰 | 2024-05-28

詩人曾詠聰牙骹痛了多月,像給毒魔纏繞,又看見今年好像特別多人哭,卻又不諳small talk,說辭啃在喉內。被問及有沒有讀過學童自殺的新聞,他想說教學第二年就遇過,那一整年他都小心翼翼,有時還幻想被學生送上絞刑台。他與母親並肩走著一段路,他說今年好像較多人哭:成年人、孩子,傳染病般,想來自己也應不遠矣。轉眼在廣場上看見一群退休人士練習太極,他認得那是「白鶴亮翅」架式,大學的太極教練告訴過他實際用法,但對他而言,也就是抬起左腿,速速踢走襲擊。

【台北國際書展2024】以文字療傷,可能嗎?崔舜華X梁莉姿「傷口與文學的連繫」講座側記

報導 | by 陳諾霖 | 2024-05-27

有時我們從創傷中倖存,有的傷癒合成疤,有的卻不動如山,書寫者在裂口的邊緣來回踱步,看傷口湧動、沉靜、結痂、噴發、吞噬。痛苦如何轉化成創作的能量?時代的集體傷痕又該如何書寫?香港文學館邀請台灣作家崔舜華、90後香港作家梁莉姿,與主持鄧小樺一起於台北書展中,坦誠地揭開她們把傷口凝鍊成文學的過程。

在李歐梵教授的客廳聽師母講起──那些「婆婆媽媽的故事」

散文 | by 陳躬芳 | 2024-05-27

香港史研究學者陳躬芳在疫情期間,時常拜訪李歐梵教授家,與師母李玉瑩聊起各種話題。當她讀到師母的最新著作《婆婆媽媽的故事》,發現她系統地講述了師母外婆的一生、記憶中的母親及自己的生命歷程,當中敘述了外婆關於纏足及束胸的記憶,也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師母也在疫情間釋懷了往日母女間的疏離。如是者,她看見師母在一遍又一遍重述原生家庭的過去往事既療愈自己受傷的內在情緒,既在提起的同時,也放下了過往的執著,更看見師母與李教授兩顆「爛縵」的靈魂仍然結伴同行。

知道陳雪怎麼帶貨,就知道她怎麼寫小說

書評 | by 陳栢青 | 2024-05-27

臺灣最多產的同志文學作家之一陳雪,於年初推出短篇小說集《維納斯》,作家陳栢青從她的首本短篇小說《惡女書》說起,看她如何從當年的「惡女」蛻變成人妻,卻一路秉持惡女的核心,不必標榜超前,也不必譁眾取寵,僅是忠實地書寫自身,敢於寫人所不敢寫。陳栢青形容,陳雪在《維納斯》裡下手始終殘,依然狠,更顯示了夜市的女兒、老牌同志代言人如何重新召喚同志文學的「商業價值」,讓品牌再生,成為「新世紀網路團購帶貨女王」。

香港作家盧妤小說《蓉蓉》榮獲Q POWER文字創作獎 以女同志離散身分呼應酷兒精神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7

臺灣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第二屆Q POWER Awards以放膽追尋為主題,蒐羅各界多元性別為題的作品。早前香港作家盧妤的《蓉蓉》及逆彌的《蓋層記》入圍首次設立的「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決選,而主辦於上周(24日)暨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五週年舉行頒獎典禮,公佈盧妤的小說《蓉蓉》脫穎而出獲得獎項。

【虛詞・◯】一對母子

散文 | by 廖子豐 | 2024-05-26

廖子豐看到《無形》最後一期主題,想起以前寫下的這篇文章,關於母子如何注定要經歷兩次生、兩次死,又如何在生死之間留下有形的痕跡。「兒子的離去,母親的死去,看似是 。但其實是∞,因為關係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活,相信《無形》紙本的暫別也是如此。」

《喧嘩的碎片》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6

《喧嘩的碎片》為香港年輕文學作者周丹楓首部長篇小說,他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目光,遊走於城市的兩極,寫著我們城巿的沉重現實。這位「彷彿天外飛來,而且只是剛剛起步」的作家,引來了各方的專序與書評,朗天從他的片段表達會想起德國哲學家諾華利斯,謝曉虹認為書中的人臉碎片有著巴特勒的「危脆性」,鄧小樺則認為小說的社會關懷是超越現實和存在之上,葉嘉詠從宗教書寫的角度理解其人文精神,而鄧皓天不禁把周丹楓和卡夫卡的樣貌自然聯繫,並想到韓炳哲的《倦怠社會》。「虛詞」編輯部以此結集成輯,並收入周丹楓的訪問文章,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其筆下的碎片社會,以及當中每張面孔背後的空洞心靈。

【卡夫卡逝世百年】為何內地大幅紀念卡夫卡?卡夫卡與躺平的精神聯繫「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現象 | by 默言 | 2024-05-26

西方的現代主義小說先驅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轉眼已逝世百年,幸得他的好友布羅德 (Max Brod) 沒有如實遵從他的遺囑,把所有作品全數焚毀,我們才沒有錯過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這位「弱的天才」去世後才受到世人矚目,相信他本人也沒料到自己的頹廢美影響至遙遠的中國,一句「我無法朝著未來前進, 卻能面對未來,裹足不前。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荼毒不少青年,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

【虛詞・◯】三維福音

詩歌 | by 石音 | 2024-05-24

托爾金《魔戒》版權進入公有領域 中譯本爭相湧現 翻譯精靈語之難 譯本之間或衍侵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4

隨著奇幻文學鼻祖托爾金(J. R. R. Tolkien)逝世50周年,代表出版滿70周年的《魔戒》在部分國家正式進入公共版權領域,各出版社可自由翻譯出版,中譯本爭相湧現,引起讀者們比較新舊版本之優劣。

林家謙新歌〈喃嘸師感官漫遊〉 化批評為靈感 喃嘸腔配電音自嘲 「用感官體驗世界,以美感把握當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3

假裝冷靜的處女座林家謙,不再無答案,於去月推出新歌〈喃嘸師感官漫遊〉,對人生哲學交出戲謔答案,依舊親自操刀編曲和監製,與鄧百亨合作寫曲,並由近年多產的Oscar填詞。面對網民批評其唱腔「似破地獄、電音、拉鐵閘聲」,他反將這些批評化為創作靈感,在新歌一展喃嘸功力,於三分鐘的音樂裡誦經近650字,鼓勵大家放下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放大感官體驗,拼命無恙之餘,也要「拿著美感拼命量度」每個當下。

但是經歷過 最溫柔共震——訪三宅唱《長夜盡頭的微光》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5-23

《函館夜空更深藍》、《惠子的凝視》的導演三宅唱,其新作《長夜盡頭的微光》改編自瀬尾麻衣子的小說《關於黎明的一切》,獲選為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如流水落花淡然,卻又讓觀眾經歷了一場溫柔的共震。在訪問中,三宅唱談到改編的原因在於主角面對困境的態度,以及親密但又不越界的男女關係。除此之外,他亦說起戲中更宏大的比喻——人心與宇宙的關係,情緒病在人的身體內發生,就好比一些如週期活動在宇宙中起伏,隨著與他人互相了解,我們嘗試離開自我封閉的狀態。自社會學系畢業的三宅唱,常以電影反映當代青年、或是一些邊緣人的現況,卻從未意圖以電影解決日本社會問題,僅是守望長夜盡頭的微光。

華納兄弟串流媒體Max預告 《沙丘》前傳影集《沙丘:預言》 秋天上映 揭露姐妹會起源之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3

華納兄弟旗下的串流媒體 Max(前稱 HBO Max)公布了《沙丘:預言》(Dune: Prophecy) 的首支預告片,並預計將會在今年秋季正式推出包含六集內容的第一季,影集將會探索「姐妹會」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並深入挖掘這個神秘組織在銀河系中的影響力和作用。

別怕,愛本是無罪——回顧八部以女同志為題的香港電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2

同志平權在世界各地愈趨普及,近年在歐美各大影展與頒獎禮上,亦不乏以同志為題的電影獲獎,例如在2014年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2015年奪得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卡露的情人》、在2019年於康城影展獲得酷兒棕櫚獎與最佳劇本獎的《浴火的少女畫像》,以及在去年獲得奧斯卡六項提名,並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及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Tár》等等。上述電影均是女同志為題材,回顧香港電影,由《叔.叔》導演楊曜愷執導的新作《從今以後》,同樣是以一對廝守半生的女同志為主角,並在今年2月,在柏林影展上榮獲被譽為「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的泰迪熊獎,為香港電影揚威海外。在傾向陽剛風格的香港電影之中,以同志為題的電影僅屬少數,描述女同志生活處境的電影更為罕見,楊曜愷曾在訪問提及,在芸芸香港電影之中,以女同志為主題的不超過二十部,但當中亦不乏經典佳作。趁著《從今以後》於近日上映,不妨一起重溫曾描繪出女同愛戀的香港電影,觀看她們如何溫柔地反抗這禁色世界。

美國新生代創作歌手 Billie Eilish 藉新曲〈LUNCH〉出櫃 首次大談酷兒身分 探索女同性慾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2

美國新生代流行歌手、詞曲創作人Billie Eilish (比莉.艾利殊)相隔三年帶來全新專輯《HIT ME HARD AND SOFT》(溫柔重擊),她在其中的主打歌曲〈LUNCH〉首次直接表達了她對女性的慾望,以及自身性傾向的想法。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善喻 | 2024-05-22

善喻第一次到見山大概在2018年,當時它開始營運不久,來看書的人還不多,更顯清雅,後來見山成了名,他卻去得較少。為了讓自己的「賣不動的小書」找到好歸宿,他找到見山店主陳莘堯Sharon,「我當然不敢跟海明威比,對書本能找到一絲生機已心感滿足。」後來屋宇署發出清拆令,Sharon說:「你的書全賣出了,很喜歡你的筆觸,還有寫作嗎?」他向Sharon道別時,Sharon引他到門外小空地,望向閣樓說,已訂購了新的簷篷,合規格的。他心生好奇,「不是結業嗎,還是有新的計劃?」Sharon沒說,他也不便再問。

香港文化界連串版權風波 到底發生甚麼事?從中如何思考版權問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1

近日香港文化界發生連串的版權風波,先是中大中文系畢業生創作文集《吐露滋蘭》的作者授權問題,後有導演徐克的《上海之夜》4K修復版於康城首映,卻收到導演楊凡發出的律師信,重申擁有原創故事版權。而事件持續至今的,有香港攝記泰斗陳橋攝影集的出版風波,雙方仍在拉鋸,有待披露更多證據;香港文學舘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被指展板圖片侵犯香港文學重要研究者小思(盧瑋鑾教授)的版權,舘方修正的處理手法仍惹不滿。 這一連串的版權事件恰是契機,讓我們再去了解更多出版和著作權的問題,更尊重創作者的作品和意念。以下在概述以上事件後,再請香港著名作家及評論人朗天,以及香港藝術家及策展人黃嘉瀛,解說近日事件,也談他們對於侵權、版權糾紛的見聞和想法,藉此思考版權不同的可能性。

抱抱良音

散文 | by 黎哲舜 | 2024-05-21

早前歌手Tyson Yoshi的保時捷跑車引來小學生圍觀,校長在帖文下的留言被網民形容「識玩」,那是黎哲舜的小學音樂老師──Miss Chung。他們相隔十年聚舊,黎哲舜依然喜歡音樂,談起很多合唱團的往事,Miss Chung更說服了校長讓學生參加「抱抱良音」活動,讓他在那裡認識了at17。Miss Chung依舊開放豁達,接過黎哲舜的「壞男孩文學」《有毛有翼》後,還嫌他不夠壞,啤酒也不能多喝兩杯。道別時,黎哲舜記得給Miss Chung一個擁抱,「可以擁抱時/就要擁抱」。

【台北國際書展2024】不夠叛逆,怎可優雅——黃念欣x楊佳嫻x顏納「特殊趣味:女學者寫書評」講座記錄

報導 | by 韓祺疇 | 2024-05-21

在二月台北書展的「特殊趣味:女學者寫書評」講座中,學者黃念欣和楊佳嫻對談女性在學院的處境,也討論了寫書評文章的難處與好惡。黃念欣先憶述對台灣女作家/女學者的印象,是來自小思(盧瑋鑾)老師多年前來台灣開研討會的見聞,林文月也正好在場:「(那些作家學者)十分優雅,翡翠、珍珠首飾非常漂亮,小思老師就說在台下看得非常羨慕。」楊佳嫻則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她認為或許在場的學者作家們,都有較優渥的家境,反而是例外的情況,台灣對中文系女生的普遍印象卻是這樣的:穿長裙、留直長髮 、外表蒼白、以及會彈奏琵琶。

中國導演婁燁參戰康城 偽紀錄片保留疫情封城記憶 內地過審機會渺茫 婁燁:歐洲才是我最看重的市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0

第77屆法國康城影展近日開幕,中國著名獨立電影導演婁燁亦憑著偽紀錄片《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相隔十二年,第五次參戰康城影展,並入選特別展映單元,放映後更有觀眾以中文大喊:「婁燁中國最偉大的導演!」《一部未完成的電影》亦因為拍攝了武漢封城期間的真實場景,引起了爭議,電影至今未獲中國大陸的電影公映許可證,在「豆瓣」的影評也全被刪光,內地影迷皆料無法在國內放映,如今幸得以在康城影展上展映。

還沒愛夠阿嘉莎:評《阿嘉莎.克莉絲蒂:謀殺天后與她的未解之謎》

書評 | by 張亦絢 | 2024-05-20

台灣作家張亦絢最喜愛的書本之一是《克莉絲蒂自傳》,所以當她閱讀英國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Lucy Worsley)的《阿嘉莎.克莉絲蒂:謀殺天后與她的未解之謎》,她指自己在先天上有「非常不利的因子」。當沃斯利的說法與阿嘉莎衝突時,她幾乎都還是站在阿嘉莎那邊。在這書評裡,張亦絢談到阿嘉莎的1926年大失蹤事件,以及阿嘉莎拆解女性的世代心結,而她認為沃斯利面對女性文學世代的方式,雖然不無莽撞、血性的直率態度,但說不定連阿嘉莎都會欣賞。

邊緣與混雜:淮遠〈加拿大鹿〉的身份書寫

評論 | by 麥子 | 2024-05-18

香港身份問題,一直是本地文學歷久不衰的主題,又以上世紀回歸前夕的80年代尤為盛行。麥子以淮遠的〈加拿大鹿〉(1983)為例,展示當中香港身份建構具有「邊緣」和「混雜」的特質,及面對香港前途問題的無力感,而淮遠對香港身份在殖民體制下的反思,為後來建立主體的文化解殖運動奠定基礎,也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印記。

【虛詞・◯】懸浮的空心

小說 | by 李曼旎 | 2024-05-18

一個步入中年的物理學博士男作家,曾有過一個很年輕讀文學系的女友,女孩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聲稱自己除了他的書誰也不喜歡看,讓男作家感動不已。而他所留戀的,還有女孩那具潔白到不似真實的肉體。擁抱著它時,那份輕盈和柔軟,就好像能和文學中所描述的那種永恆的夢幻融為一體。他們聯同一些朋友創辦了名叫「氣生根」的文學雜誌,以最原始的方式尋找著能夠與它們相連的人。只是,後來編輯部起了爭執,男作家認為雜誌不如最初的純粹,部分朋友就此離去,男作家也與女孩漸生隔膜,雜誌也停辦了。直至女孩的文學系畢業論文,是寫一位生活在當代,他很不喜歡,覺得遠遠不如自己的作家,他們就此決裂,留下了一篇男作家只能用以回味的小說……

【新書】馬尼尼為《故鄉無用》自序〈我的父母沒甚麼好寫的〉

書序 | by 馬尼尼為 | 2024-05-17

馬尼尼為首部長篇小說《故鄉無用》,她以「無用」一詞形容自己的馬來西亞故鄉,以虛實交錯手法寫自己家族裡那些沒有學歷、艱苦謀生、病了瘋了甚至永無發達之日的人是無用之人,那片成長之地則成了無用之鄉。但她寫道:「但是這些東西已經在我體內生根發芽,只有我對這些人有興趣,對這些事有興趣。」她直面長期以來受壓抑的鄉愁,以及揮之不去的「無用」感,寫出這部曲折離奇的鄉土傳說,被劉克襄評為「小刀式的書寫,精準俐落,充滿張力」。

久石讓的不在場證明? 盜名音樂會、非法改編作品盛行 久石讓發聲明捍衛版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7

久石讓作為日本最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多產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他的旋律處處可聞,尤其為宮崎駿的吉卜力系列動畫電影配樂最是經典,如《天空之城》、《龍貓》、《千與千尋》、《魔女宅急便》,也在真人電影、遊戲、影集以及電視廣告上出現。久石讓於去年來港演出一票難求,然而近年濫用久石讓樂曲,或以其名義開辦的音樂演奏會於全球各地湧現,去月久石讓所屬的經紀公司Wonder City 於官方網站發出公告,強調著作權的重要性。

入世的玄奘,留戀良夜的過客——專訪蔡明亮《無所住》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5-21

曾有影評描述蔡明亮的電影美學,像在看牆壁的油漆在乾。蔡明亮的「行者」系列最新作《無所住》來到了美國華盛頓,在訪問中,他回顧了自己的電影修行,年輕時總是很有力氣,很多情緒,如今卻說以有違時代的慢,開拓新的觀影體驗。電影改變人的生命,演員反過來也改變了蔡明亮的電影,他分享了與李康生、亞儂的相遇,並談及如何在《無所住》裡安排兩者的對位。另外,蔡明亮也說起自己視香港為精神故鄉,這次來港,仍然熟悉,「只是苦難比較多一點」。

還有甚麼憧憬與憂鬱:從藝君子劇團《惡之華》看波特萊爾

劇評 | by 陳臻亮 | 2024-05-16

藝君子劇團的同名新作《惡之華》,以詩集為基礎,嘗試與觀眾探索波特萊爾的世界。創作過程中,陳臻亮與創作團隊共讀《惡之華》、《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書信集》、波特萊爾晚年隨筆集《我心赤裸》,以至後世對他的評價與剖析,嘗試尋找蛛絲馬跡,重塑波特萊爾的面貌。陳臻亮認為今次創作把詩集放入表演,不禁會問,身處在2024年的時空,比起十九世紀的巴黎,人們還有甚麼憧憬與憂鬱?

西西《我城》德譯獲大獎 何福仁感謝翻譯家白嘉琳:西西會喜歡、肯定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6

早前德國著名翻譯家白嘉琳Karin Betz把《我城》德譯成 “Meine Stadt”,讓西西的聲音走進不同的語言世界,於月初獲得2024年德國Helmut M. Braem(暫譯赫爾穆特・M・布雷姆)的翻譯雙年獎,同時表揚她過去的翻譯工作。

【台北國際書展2024】「港台老歌如何刻印我們的生命」講座側記

報導 | by 陳諾霖 | 2024-05-15

在台北國際書展的一隅,傳來泰迪羅賓〈點指兵兵〉、姚蘇蓉〈今天不回家〉的歌聲,60、70年代的港台老歌步過世道變幻,在此時此地,再作迴響。台灣廣播人馬世芳、學者作家陳智德、香港填詞人潘源良同台說起,港台老歌對時代、城市及他們個人生命的深刻意義。

陳橋攝影集《鏡頭下的歷史》出版風波整理(更新至2024.0518)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0

去月6日英女王榮譽獎章受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世,享年 96 歲。陳橋攝記生涯長達 30 年,見證香港多個重要時刻,如中國難民湧港、六七暴動、越南船民、中英談判,後於2006年在溫哥華出版《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其長女陳麗娟於安息禮公開談及父親多年來鬱鬱不快的往事:網台「城寨」、上書局創辦人劉細良未經授權於2017年「再版」父親的攝影集《鏡頭下的歷史》,劉細良後來發出自辯影片否認指控,由此引起一連串爭辯,在「消失的檔案」專頁加入戰團後,相關人士如前記協主席岑倚蘭、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導演羅恩惠等人相繼舉出證辭。鑒於事件為引發文化界熱議,亦是近年文化界一大版權風波,以下整理爭議的來龍去脈及幾個關鍵點,並非意圖對於整個爭議作出完整評價,只為盡可能讓大眾有更多探討著作權的空間,對事件有正面的推動效應。

《從今以後》:生前死後,「同」路艱難

影評 | by SC | 2024-05-15

SC認為《從今以後》與《叔·叔》兩部戲的矛盾張力類似,但從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上可看出兩種不同的隱身。SC再指出《從》是另類的「催婚」電影,它恰好說明愛就是一種權益,同性戀並不是不需要家庭,為了保障其自身而需要改變家庭,改變異性戀中心的法律條例。再者,《從》更講述了老年(養老、身後事)和女同性戀(不受道德法律保障)的多重難題,亦側面表達了香港的階層差異和房屋困局。

加拿大短篇小說作家、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逝世 享壽 92 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4

有「加拿大契訶夫」之稱,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已患有十多年認知障礙症,她於週一 (13日) 晚上在安大略省 (Ontario) 去世,享壽 92 歲。

Nexflix影集《馴鹿寶貝》揭跟蹤騷擾心理 臺灣著名律師作家呂秋遠勉受害者:不是你的錯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4

Nexflix最近上映的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在英國爆紅,更在Nexflix十大英語電視節目中排名首位。影集由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演,改編自其同名自傳獨腳劇,講述他年輕時被一位女性「瑪莎」跟蹤和被業界權威人士性侵的真實經歷。除了事件的倫理問題外,臺灣著名律師作家呂秋遠在社交平台發表意見,認為影集的重心,不在於呈現加害人有多可惡,而是提及了很多被害人的內心剖析。一些面臨跟蹤騷擾、性侵案件的被害人,會將不幸事情的發生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或犯錯所造成,由此自責,內化為自己的責任。香港網絡上亦有不少女性表示曾被跟蹤騷擾,呂秋遠的觀點可以告訴受害者們,抱有那些混亂的思緒和想法「不是你的錯」,也讓我們看完這部影集後,思考更多,成為值得他人信賴的求救對象。

臺灣彩虹平權大平台Q POWER 設文字創作獎 香港作家盧妤《蓉蓉》、逆彌《蓋層記》入圍決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4

正當香港的女同志電影《從今以後》於柏林影展得獎,另一邊廂,臺灣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第二屆Q POWER Awards於上周公佈決選名單,其中兩位香港作家盧妤《蓉蓉》、逆彌《蓋層記》入選首次開辦的「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以不同媒介書寫同志力量,讓更多香港同志族群的故事能被看見。

撿拾城市碎片,書寫當下的我們——周丹楓《喧嘩的碎片》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5-13

周丹楓第一本書《喧嘩的碎片》,由眾多記憶、臉孔、聲音的碎片組成,他在訪問提到嘗試繼承福克納在《我彌留之際》裡的反叛精神,提供一種自由閱讀的方式,亦談及到作為第一批網絡住民,現代人的虛無感與科技發達有著很大關連,這或許解釋了為何他說起自己比較喜歡理性克制的筆調,書中又不乏金句般的哲思。這篇訪問讓我們更認識周丹楓這位「橫空出世」的創作者,但他說不需要太認識我,「其實任何一個人,你探究到底都會變得膚淺。」

【虛詞・◯】夢中圓夢

散文 | by 陳慧寧 | 2024-05-13

當我們徘徊在過去的人和事:誰會被銘記?誰會被時空遺棄在歷史中?用什麼方式被永久懷念?當這些從記憶之書消散,是否意味著書寫終結?陳慧寧談「無形」結束,想起比利時文學批評家喬治・普萊的「圓圈蛻變」,而「無形」就像是個三重花園,從看見香港文學文化現象,城市轉變的變化,到觀看歷史,當中冉冉升起的是記憶的氤氳,可以目睹許多人在其中圓夢。

營運近三十載 獨立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宣布結業 丁南僑:就算是進一步不復存在,也會留存在我城的記憶之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3

成立於1997年的獨立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有關成員近年離開香港,令業務一度靜止,社長丁南僑今天在社交平台發出結業通告,表示難以再於香港「出版我們理想中的書」,出版社已於2024年5月8日正式結束。

敬啓者

小說 | by 阿元 | 2024-05-11

某天,公共圖書館總館長日前配了一副新眼鏡,既能自動調節度數,又能除霧、除藍光,他的視力突飛猛進起來,在書裡發現我們已被外星人入侵。館長於是致函給某位長官,報道說:「我們這裏快要變成一個異形的基地了,遍地魑魅魍魎,形狀不一,種類繁多。」

【新書】陳黎《淡藍色一百擊》後記

其他 | by 陳黎 | 2024-05-11

台灣詩人陳黎睽違九年出版最新詩集《淡藍色一百擊》,他在後記中記錄了病魔多次襲來的身心之困,甚至有段日子無一日不興「棄世」之念,但詩人依然以拳拳到位的語言,自我療傷。詩集揉雜日本俳句短歌、古希臘抒情詩、德國猶太裔詩人作品等血脈,其中最為堅實的祕密武器是花蓮的山風海雨、小城的家族日常。

《吐露滋蘭》授權風波完滿落幕 中大中文系致歉 停售文集 感謝校友「愛深責切」 梁莉姿:感謝大家一起點燃這微弱的燭光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0

事件持續發酵至今近兩星期,系方於前日(9日)首次作出回應,對涉事作者致歉,承認未有取得所有作者正式授權而付印出版《吐露滋蘭(第三輯)》,並已停止《吐露滋蘭》系列的一切公開銷售。系方表示現正積極跟進事件,將聯絡《吐露滋蘭(第三輯)》所有作者並安排簽署書面授權,亦歡迎此前兩輯的作者聯繫。系方更承諾日後出版同類作品集前,必先徵得作者同意及知會出版詳情,認真處理授權及相關事宜。最後系方感謝各界的關注及「愛深責切」,讓他們檢討疏失,並重申對校友的文藝創作成績與求真精神而感到驕傲。

《惡與他們的距離》伊朗導演拉穌羅夫被控危害國家安全 判八年監禁、鞭刑及沒收財產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0

憑《惡與他們的距離》(There Is No Evil)奪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的伊朗導演穆罕默德・拉穌羅夫(Mohammad Rasoulof)於5月8日被伊朗法院以「共謀危害國家安全罪」判囚8年、處以鞭刑、罰款及沒收財產。

《九龍城寨之圍城》——拚命,是為了生活

影評 | by 月巴氏 | 2024-05-10

月巴氏說看《九龍城寨之圍城》,份外輕鬆,輕鬆在入場前,擺明是為了欣賞連場激烈打鬥,在他成長年代入場觀看絕大部分香港電影前,都是如此:看笑片,就是為了笑;看鬼片,就是為了驚;看打片,自然是為了拳拳到肉的快感。等了好多年,才終於看見林峯飾演的陳洛軍在夜場打黑市拳,以及看見劉俊謙飾演的信一,在狹窄環境用快刀對付闖入城寨的陳洛軍,配合絕對凌厲的攝影,一種失落多年的官能刺激,喚回了過去入場看港產動作片的爽快和簡單,亦同時展示了一種復古的價值觀。月巴氏表示,散場時最想做的是去食碗叉燒飯,加頂帽。

鍾玲玲作品成炒賣對象? 名家教你考證辨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2

作家鍾玲玲作品成為文青暗地追捧之對象,此現象在文藝圈中已為人所知。鍾玲玲是七十年代湧現的香港本土作家群之一,誠摯寫作多年,結集成書的作品卻不多;從十年前左右,書展期間天地圖書攤位偶現鍾玲玲小說《愛蓮說》平價抛售,引來不少文青奮力「撲書」,傳奇持續數年。香港文學舊書有價有巿,一些載有作家作品的刊物亦同時水漲船高。然而如何辨別作者真偽、刊物之價值?資深文學編輯、鍾玲玲友人許迪鏘先生,日前就在臉書分享他與身為鍾玲玲大粉的青年作家黎哲舜的互動,並對網上一份標天價$12000的舊刊物上署名「玲玲」的作品進行了考證辨偽。

人從出生那一刻就是自由的——訪問獵人書店黃文萱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5-09

四月份是最殘忍的月份,對於本地獨立書店而言尤其如此。就在踏進四月的前一天,我們送別了見山書店。另一邊廂,經營近二十年的開益書店,也在四月結束實體店,以漫畫《葬送的芙莉蓮》中的一句「流淚道別不適合我們」向讀者告別。位於深水埗的獵人書店,今年初亦因滲水問題,告別了開業一年半的黃竹街地鋪。幸而這次重逢不需等得太久,相隔一個多月後,獵人書店便在相鄰的基隆街重開。面對層出不窮的規條掣肘,不安無力亦是人之常情,不過店長黃文萱卻淡然以對,「要面對恐懼,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恐懼甚麼,然後正視這種恐懼。當你能夠看清楚它,會發現它其實沒有想像那般可怕。」

後人類人身頌曲——李思颺《快樂頌 Evolving》

藝評 | by 陳冠而 | 2024-05-09

城市當代舞蹈團剛於上月發布以「禾火 45 °C」(An Ardent °Fall) 為主題的一連串舞季及誌慶節目,其中《快樂頌 Evolving》將作為舞季揭開序幕,由中生代編舞李思颺 (Justyne) 沿用其獨有的當代舞蹈語彙作為嚮導,邀請觀眾進入編程世界探究快樂所在。陳冠而先行觀演排練,認為《快樂頌》數年前作品中已使用,今次延續探索,但有趣的是,李思颺自經典古典元素擷取靈感,但她的編舞語彙與及目光卻是當代的,加上第九交響曲的恢宏,可見她企圖以更悠長的視角鳥瞰人類的演化,與及當刻眼下的局面。

刀劈任賢齊 血戰洪金寶 喬靖夫:《九龍城寨之圍城》傳承了港產武打片的精神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05-09

口碑載道的《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首周單在香港的票房已逾2500萬。相信接下來的成績將會如電影裡的「城寨四小強」般愈戰愈勇。而除了林峯、劉俊謙、胡子彤,及張文傑,這四位中生代演員拳拳到肉的精彩演出外,還有一位「超齡新人」粉墨登場讓大家都喜出望外;他就是先刀劈任賢齊,後血戰洪金寶,我們熟悉的武者作家喬靖夫!「能夠參與這部戲的演出,可以說是終於圓滿了我對武俠功夫文化幾十年來的夢。」不過最令喬靖夫感到興奮的是,看著老中青三代武打演員的落力演出,他不只見證了港產武打片的傳承,還看見中興的可能,「至少這部電影證明了武打片那雄健的底子其實從未消失!」

【法國五月】廟街算命x 法國奇幻劇場 尼古拉・卡森鮑姆編導《祈福》秘現香港地道文化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5-28

「法國五月藝術節」創立的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以兩年為期,如今來到計劃的最後階段,來自港法兩地的編導——胡海輝及尼古拉.卡森鮑姆(Nicolas Kerszenbaum)已完成多階段的駐留和文化交流。繼去年的現代寓言故事 《美麗的陌生人》,Nicolas此次親身求神問卜,造訪掌相八字,為香港卜算前世今生,試圖從異國視角將個人與城市的命運扣連,並交託於超自然世界,最終編寫出這部幽異奇幻劇場作品《祈福》(Good Fortune)。在訪問中,除了創作意念之外,他也談到駐留香港的經驗和觀察,由此看見法國人對於香港的不同想像。

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

散文 | by 楊小濱 | 2024-05-07

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台灣作家」的楊牧,其三十冊跨文類大全集《楊牧全集》在其逝世四週年隆重問世,當中包括全新編纂、增補逸作、未公開書信手稿等。上海學者楊小濱為此撰文,談起楊牧的不同面向,而學者王靖獻和散文家葉珊常常潛入楊牧詩歌寫作的領域,不同身分的楊牧使其詩歌體現出文化和美學的多樣性,但他依舊保持著基本一致的風格,可見他對生命與時間、人與自然關係的沉思。

【虛詞・◯】追憶90年代香港雜誌年華

散文 | by 梁璇筠 | 2024-05-07

梁璇筠藉著《無形》結束,追憶90年代香港雜誌的花樣年華——我們都曾經在雜誌之中找到生活的靈感,甚或不知不覺地被薰染了屬於一個時代的美學。就如亦舒小說裏,那男的一往情深要女主角嫁給他,女主角一貫冷血,或清醒︰「養我?只為我支付每天的五份報紙,每月十幾本雜誌都做不到?」能夠有閒情看雜誌就是好的生活,80到90年代是經濟最蓬勃,香港流行文化豐沛活潑的年代,每個區每個街角都有一個大大的報攤,而那裡就是當天的世界視窗。

康文署復辦文學獎 取消文學評論組 嚴禁影射及令人厭惡語言 文學界憂影響參賽意欲 內地文學獎亦無此類規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6

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舉辦的兩大文學獎因內部檢討停擺兩年多,其中「中文文學創作獎」(文學獎)停辦一屆後,將於今年復辦。館方取消文學評論組,並於「來稿須知」新增兩項條款,國安條款以外,亦規定參賽作品不得有影射或誹謗他人成分、暴力、色情、粗言穢語、不雅,及任何令人厭惡的語言及行為,違者取消參賽資格。中文文學創作獎向來為香港重要的創作比賽,是孕育新一代作家的搖籃,而這次新增的條例前所未見,引起文學界及公眾關注。故此,「虛詞」分別訪問七位香港作家及學者,包括曾任評審的學者及參與過不同文學獎的年輕作家。他們圍繞此次條款改動的事件,談到文學獎與創作空間的意義,獎項的認受性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關於文學創作的理念,以及現時香港文學創作的風氣。

黃耀明深情演繹經典台語歌〈港都夜雨〉〈望你早歸〉 李端嫻王武雄細說背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5

香港傳奇歌手「明哥」黃耀明最近推出〈港都夜雨〉、〈望你早歸〉兩首台語新曲,請來台灣著名的台語歌填詞人——王武雄擔任錄音配唱工作,三十年前他們同於「音樂工廠」工作,如今在其錄音室合作。二曲皆為台灣作曲家楊三郎的經典作品,連繫著台灣民主化過程,〈港都夜雨〉由蔡德才編曲,〈望你早歸〉由「人山人海」的李端嫻編曲。

【文藝Follow Me】「灰白質留言:文學X視藝」 鄧小樺:刪除與遺忘的過程中有銀光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5-05

第八屆香港文學季「灰白質留言:文學X視藝」已於4月18日在大南街合舍落下帷幕。這是一個探索「記憶」的展覽,而其所經歷的風波恰恰是個推翻、覆蓋、抹除記憶的行為,在記憶病變之前,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虛詞・◯】虛詞。是愛我們更多的那人。

散文 | by 張瀞 | 2024-05-04

張瀞在台灣。初次遇見虛詞,是2023年的八月夏季某日,亞熱帶無風的教師辦公室裡,同仁正管教學生。她鍵入「辛波絲卡」。螢幕跳出數個搜尋結果,其中之一是作者雙雙為「虛詞」舉辦的辛波絲卡活動而衍伸出的一首詩------《新詩課上的白日夢》,當時因而被其中幾句詩句深深地打動。

麥婉欣執導虐老議題短片 80歲馮素波奪康城世界短片節最佳女演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3

年近80歲的資深藝人馮素波(波姐)昨日(2日)透過社交平台宣布,她憑去年參演麥婉欣執導,葛民輝主演的「關注虐老」短片《垃圾》,於World Film Festival in Cannes(暫譯康城世界短片節)勇奪人生首個「最佳女演員」獎。同時,該片亦奪得最佳銀髮影片、最佳人道主義影片。

自主藝文空間「合舍」結業好來好去 舍長王天仁:存在過的都會留下意義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5-03

由藝術家王天仁創辦的複合藝文空間「合舍」,自2017年起落戶於深水埗大南街,七年來舉辦過不同展覽、工作坊、放映會、音樂會、分享或講座等各種各類藝文活動。王天仁早在去年預告,合舍會於今年正式結業,以餘下的400天來和大家好好說再見。轉眼間來到合舍的最後日子,合舍舉辦了一系列「散聚有時」告別活動,並宣布將營業至本月4日。王天仁指把合舍結束的原因並非業主加租、也不是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是他當初想透過這空間想嘗試的事,都已經得到答案。他笑言能把合舍經營至今已沒有遺憾,「對我自己而言,合舍是功德圓滿,可以善終了。」

港台文化界震驚 !中大中文系出版學生文集未獲作者授權 學生作品版權不屬於學生本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6

著有《日常運動》、《樹的憂鬱》的本地作家梁莉姿,於上月29日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於1月出版創作結集《吐露滋蘭》(第三輯),收錄數屆畢業生作品,但全書未曾獲任何作者授權,出版後亦無另行通知作者。梁莉姿曾去信該書主編,但不滿對方的官腔回應,於是連日在臉書出PO抨擊。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包括港台作家及出版界均表示關注,並在帖文下留言及分享,引起連串討論持續發酵,亦已有報章及網媒報導,而中大中文系至今未有作出公開回應。以下整理事件發展脈絡,謹望引起對作者權益與文藝價值的討論,讓同類事件不再發生。

《叔.叔》導演楊曜愷新作《從今以後》是日上映!罕見題材為何令文化界熱烈期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1

《叔.叔》導演楊曜愷新作《從今以後》引文化界熱烈期待,終於是日上映!楊曜愷的《從今以後》繼續探討同志處境,但今次以更為罕有的年長女同志為題材,由區嘉雯、太保主演,久未露面的李琳琳特別演出。在國際首映時,已備受香港影迷注意,隨後更成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又與多個歐洲地區完成發行協議,希望能令香港的同志權益邁向更大一步!在你猶豫入場之際,「虛詞」編輯部先為你來細數《從今以後》五大令人期待的重點吧!

虛詞五.一致讀者信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30

致親愛的讀者:或者你們也都知道,五月一日,虛詞要開始以文化網媒的方式營運了。

無業卡夫卡:《喧嘩的碎片》中的自chur文化和過剩現象

書評 | by 鄧皓天 | 2024-04-30

鄧皓天讀完周丹楓的《喧嘩的碎片》後,不禁把他和卡夫卡的樣貌聯繫起來,內裡的資本主義敘事和超現代化讓他想起韓炳哲的《倦怠社會》,和馬克・歐傑的「過剩」都市現象。人們自覺信奉「勞者多得」的說法,就會形成一種「自chur文化」,人們抱著「敢搏就會贏」的心態,自然就會chur爆自己去達成不同成就,把無止境的工作和拼搏目標填滿日常生活,最終弄得心力交瘁,成了「倦怠社會」的一員,亦是周所描繪的那些幽邃無明的空洞心靈。

小大之辨

影評 | by 亞c | 2024-04-29

由祝紫嫣自導自演的《但願人長久》於日前上映,亞c從新移民的議題說起,看見古今中外的不同移民,但他認為電影最為深刻的是不同年紀的父親,與女兒之間的牽繫,以及結局裡父親的背影。 最後亞c反思自傳性與虛構的關係,發現祝紫嫣最讓人掛上心頭的,是宏大議題之中的小敘事,尤其那情感複雜得無從言明的父親。

【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劇協自資舉辦頒獎禮 林海峰黃子華到場 田蕊妮首封劇后:舞台不可以消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30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今年初被藝發局中止資助,康文署亦拒絕繼續提供場地。在風雨之中劇協堅持舉辦頒獎禮,更進行義賣為頒獎禮籌集經費。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終在昨日(29日)於灣仔碼頭一間餐廳中舉行。今屆頒獎禮有別以往,不再邀請頒獎嘉賓及另設主持人主持頒獎禮,司儀由劇協的副會長及幹事擔任,獎項則由前一位得獎者或劇協人員頒授,不設外來嘉賓,並全程於網上直播。頒獎結果方面,賽前備受觸目的最佳男主角 (喜劇/鬧劇)獎,最終由歐陽駿憑《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一劇獲得 ,而《愛我別走》中的兩名主角林海峰及黃子華則雙雙失落獎項。而首次獲提名的田蕊妮,則成功憑《大離婚日》奪得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獎項。

新亞研究所圖書館的文化遺產保護

散文 | by 陳慧寧 | 2024-04-29

自1953年成立的新亞研究所,一直以「誠明」心性之學,作為個體道德修行的目標,逐步邁向聖賢之路。陳慧寧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藏書與狀況,不但保留目錄咭片的檢索系統,亦構建了新亞先哲的研究風範,而藏書空間的維護與設置,同樣足見其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最後陳慧寧想起圖書館作為社會的反映,電子閱讀逐步替代印刷圖書的閱讀,圖書館也開始了收藏的結構性調整,感慨紙質圖書終究會變為一種遺產。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二十)

專欄 | by 小克 | 2024-04-29

小克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來到最後20件事,決定全方位解構電視劇主題曲《撕裂的樂章》。遇上「未有歌詞已覺得很好唱」的罕有demo,又有謝安琪一千小時的劇情導讀,自然不難為法情對立的舊題增添新鮮感。小克想到法律與音樂的扣連,讓重要的hookline變得巧妙,亦在chorus後半段轉用溫馴的韻腳,提供了戲劇性的節奏轉變。最後,他反思自己先寫chorus的習慣,也在歌曲發表之後,從初稿中了解自己,並感謝謝安琪建議將原名《法律罅》改掉。

【字遊行.法蘭克福】歌德作為賴特的肖像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4-05-02

場景是人來人往的法蘭克福機場,旅客頂多把這裏視作憩腳站,最有興趣還是購物和填飽空肚,突然出現這尊高大威武的人像,穿著另一世紀的服裝,彷彿時空倒錯。歌德的雕塑如山般屹立不倒,冷眼看底下桌椅的人群聚了又散,有人閤上平板電腦,也懶得開口與手提電話交談,食指猛敲塑料套,也不是發送文字,拍一張眼前的照片,上傳到Instagram,面對愈來愈先進而又原始的資訊,不知歌德有什麼高見?

【無形・◯】〈莊周圓夢(給曉虹和沾樹)〉——「莊周都唔諗嘅嘢/留返畀佢哋諗啦」

詩歌 | by 飲江 | 2024-04-26

飲江聯想,莊周懷疑自己是機械人,又或莊周是機械人夢中的蝴蝶,又或蝴蝶愛上了機械人,誰又是誰的一生,如蝴蝶結一般難解,想解又捨不得解。飲江又說,平生不去窺人心事,半夜敲門佢會嚟話畀你知,敲門與否,還得看是穿繡花鞋抑或赤腳,抑或是否月圓——諗下都疏肝,要嚟嘅就留返俾佢諗啦。 這首詩,是贈給曉虹與沾樹的。

《老狐狸》——濫調、濫情、濫好人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05-06

電影《老狐狸》在金馬 60 成超級大贏家,上映後好口碑不斷、票房連連高漲,被影迷譽為「年度最美台灣電影」。曾友俞卻認為角色的動機與故事的情節在很多地方都有欠缺,又或價值觀的實踐在電影故事中顯得踉蹌,與老狐狸的角色性格產生矛盾,他認為更為基本的是,從廖泰來北漂的設定而言,不應存在於蛋黃區,而經歷過日治時期的老狐狸,也不可能說得一口標準的北京話。

《死亡處女》:真相、轉型正義與共生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06-20

曾友俞重看1994年的經典電影《死亡處女》,從法律、正義、政治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任何一個第三波民主國家都有與電影大同小異的歷史,面對民主化引起的當代問題:轉型正義;而吉拉多的律師正是代表一種秩序,在電影裡提出如倫理學經典的難題。曾友俞亦認為米蘭達固然也可以探討權力與性、與腐化或者個人因創傷所致的人格扭曲,但他覺得這個故事更重要的議題是:在一個社會中罪犯與被害人如何共存?

【佬訊專欄】爆檸

專欄 | by 佬訊 | 2024-05-05

近年香港檸茶界有異軍突起,檸茶專門店隨處可見,大多手搖店跟風售賣香水檸檬茶或「爆檸」,但佬編說:「叔叔真的老了,時下流行的口味實在很不習慣。對唔住,在座各位在佬編固執古板的口味中,都是垃圾。」港式檸茶,還是以美國新奇士檸檬製,香味最足苦澀味少的檸茶,方為上品。

《Yannick》——藝術恐怖份子的結局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06-02

以怪誕奇幻風格著稱的《轆地魔》法國鬼才導演昆汀杜皮爾(Quentin Dupieux),在《衝三小劇場》(Yannick)裡把荒謬鏡頭轉向劇場,曾友俞認為此片在一小時的片長中,探討了真善美以及權力等的大哉問。Yannick作為夜更保安,在假期選擇觀賞戲劇,卻遇上一齣爛劇,不滿的他持槍衝上舞台 ,講著自己的人生大道理而充滿黑色幽默。為何要等到手上有槍才願意聽別人說話?為何不能批評戲劇爛得透頂?有些人如同自己是把被榨取到所剩無幾的時間投注於此,被「即便是爛表演也不該打斷」這種習俗給約束的觀眾們,跟當下被槍脅持著的大家,又有何差別?

【浪人劇場】《緬甸歲月》精神的故鄉

劇評 | by 石啟峰 | 2024-05-17

浪人劇場回溯喬治.奧威爾文學世界的創作原點,根據他首本長篇小說《緬甸歲月》(1943年)的原型改編成同名舞台劇,繼2022年首演後,再次於本年四月登上文化中心劇場,引領觀眾一探他所緬述的精神故鄉。石啟峰看見劇作藉著援引薩依德對東方主義的定義,揭示了歐亞之間的不對稱關係,還呈現了緬甸社會中更多二元對立的權力結構。他慶幸,還能夠在劇場裡看到如《緬甸歲月》般真誠的作品,讓觀眾細思社會與個人的話語權,而不陷落迎合政治主旋律的俗套之中。

【無形・◯】太快還是太慢/蒼老或少不更事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4-04-24

「虛詞」、「無形」這兩個名字,定的時候當然是因為我喜歡「虛無」這個詞組。一如文學雜誌歷來以紙本為先,「無形」這名字是先有的,本來網站想叫「大象」,取《老子》「大象無形」之意;但發現當時中國已有個文化網媒叫「大象」,避諱之而有「虛詞」。也有人說過以「無」為名意頭不好,我沒有理會。如今《無形》紙本要結束,想起前事,微微一笑。

理解已知・拋棄已知的多元劇場實驗———《害獸》

專訪 | by Cliff Freya | 2024-04-24

多數人傾向以既定印象認知大自然和動植物,一見到飛蛾入屋,你會想起家中先人的魂魄回家?或是,想起飛蛾天生喜歡撲火?舞蹈裝置劇場《害獸》由電影導演許雅舒(Rita)、藝術家黃嘉瀛(KY)及舞蹈家黃碧琪聯手創作,她們在訪問中說起創作的意念與過程,旨在探索人類面對與回應真菌爆破、昆蟲逐漸消亡,以至哺乳類動物繁衍後代等生物自然循環的自我表現。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8

阿回記得,他把作家手稿燒掉那天,下著連綿大雨。那個星期像是下了八天的雨,街上途人的模樣,都被籠罩在一把把雨傘下,人們低頭趕路,誰也不認得誰。當天阿回收到了作家寄來的信件,那是一篇中長篇小說,阿回一口氣讀完後,但覺動彈不能,又重新讀了一遍。那真是優秀得讓人猝不及防的作品,文字就如傍晚時亮起的街燈一樣,散發著平實卻溫柔的力量,深深探進了人存在的內核。阿回盯著這份書稿,但覺體內有甚麼被磨損耗盡了,良久以後,從椅子上站起來,把書稿塞進外套口袋,提著紙皮箱與傘,離開了辦公室,走到公司附近的球場。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30

有形之物皆有時限,不論是感情、記憶,或是生命。喜愛文字的人,大概都會有種期盼,渴望將自己短如朝露的一生,化作可以流傳千秋的字句,讓一瞬成為永恆。而《無形》之所以名為「無形」,亦是希望以文字描繪各種抽象、不可見的「無形」之事物、關係與概念。不過在現實中,《無形》畢竟是本具有實相,可以拿上手翻閱的文學月刊,自然也有它的限期。

《骨肉同謀》:世上只有媽媽好,為子行兇沒煩惱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04-23

曾友俞說起2009年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骨肉同謀》,這部電影生不逢時,亦不政治正確,但保留了韓國電影的特徵:道德上的善惡並不被當作普世準則對待。曾友俞分析電影中的懸疑元素,看智能障礙的尹斗俊如何被視為頭號嫌疑犯,然後如何在劇情的層層誤導中,以為兇手是他身旁想栽贓給他的流氓朋友,最終我們會醒覺「母親」為何沒有名字只有身分,以及明白其「偉大」之處。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那些美好的與冷酷的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4-04-23

鄧小樺回港十日,主持文學生活館十週年感謝祭,感謝的話說不完,她另說些個人心情。她去年初回港,走在熟悉的彌敦道卻恍如身處異鄉,想起孤獨是因為欠缺「有意義的連結」,尤其對離散者及難民而言。今次回港與陳煒舜相聚,想起以前《文學放得開》的合作模式,吳靄儀的讀書會同樣是喜孜孜。但當遇到不願意和她打招呼的相識者,就會從不知身是客的熱烈的夢裡醒來,想到所做的一切很可能終將化為烏有,卻不曾後悔所有的愛都是短暫的誤認。

【無形・◯】閱讀乳房的?種方法

小說 | by 謝曉虹 | 2024-04-23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場景,回到那扇門內:姐的乳房,和我有甚麼關係? 問題其實可以換成:作為女性的,我的乳房和我有甚麼關係?又或,作為女性的,我們的乳房和我們有甚麼關係? 十一歲那年,在淋浴途中,我忽然摸到胸前有一微微突起的硬塊。那時,我誤把發育的跡象,視作癌症的徵兆,因而感到無比恐慌。現在回憶起來,當時的想法其實並不可笑。哪本書上說的?乳癌的頭號危險因子:擁有乳房。

【無形・◯】圓盡也是圓

散文 | by 曾繼賢 | 2024-04-22

關於「圓」,編輯曾繼賢想起〈生命之花〉的一句「圓盡也是圓」,然後嘗試尋找圓形的起點,沿著那些緣起順延下去,點與點之間的聯繫讓他看見了更多自己和香港文學的可能性。他說《無形》是一片園地,校稿散落於工作檯的四周,又像撒了一盤種子,而《無形》完了,失去確實觸摸得到的形態,園地卻未圓。

不要溫和地走進黑夜,向日葵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訪《戰場上的無仁通話》烏克蘭導演奧薩娜卡普維治(Oksana Karpovych)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24

持續已久的俄烏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烏克蘭人民的苦難與傷痛,需要藉由更多影像力量讓世人關注和支持。早前烏克蘭導演奧薩娜卡普維治(Oksana Karpovych)首次踏足亞洲,從家鄉攜來《戰場上的無仁通話》,以烏軍截取俄軍與家人的通話內容貫穿全片,入圍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的火鳥大獎,最終獲評審團特別表揚。戰爭面前,我們要如何立身處世?又應如何理解已逝的生命?紀錄片的價值何在?

因為電影存在,就有希望——訪《廣告牌殺人事件》導演馬田麥當奴(Martin McDonagh )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5-08

馬田麥當奴早憑劇作家身份在英美劇壇享負盛名,以機鋒的對白與黑色幽默見稱,劇情走向往往匪而所思,顛覆觀眾想像。如2012年的《癲狗喪七》(Seven Psychopaths)一反連環殺手公式,以大腦閉塞的編劇引出七個殺人狂,虛實交錯,荒誕瘋狂;近作《伊尼舍林的女妖》更大膽撰寫乍聽之下毫不吸引的故事——不過是兩個老男人絕交,原因不過一句:「我只是不再喜歡你」,卻極具戲劇張力,讓觀眾哭笑不得。馬田麥當奴笑言,「如果想賺錢,最好就採用與這套電影相反的敘事方式。但我不認為我的電影需要符合市場需求,好的故事與劇本應具備一些前所未見的元素,講述觀眾從未見過的角色,你的角色越是讓你感到驚訝,他們就越真實。」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他們從離岸很遠的海島回來 走入兩旁石屎屋苑的明渠 河流作比喻早已是陳辭 同一條河 不能踏足兩次 回歸卻可以 次數無限

吉卜力工作室獲康城影展榮譽金棕櫚獎 宮崎駿入選《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19

第77屆康城影展將於今年5月14日至25日期間舉辦。康城影展繼早前率先宣布「星戰之父」佐治魯卡斯(George Lucas)將獲頒榮譽金棕櫚獎後,日前主辦方再公布,今屆榮譽金棕櫚獎的另一位得主,為宮崎駿、高畑勳、鈴木敏夫等人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成為金棕櫚獎首個以團體名義,而非個人身份獲獎的得主。康城影展主席Iris Knobloch及總監Thierry Fremaux讚揚吉卜力工作室,「他們作品中的角色用豐富多彩的世界觀和感人至深的敘事,填充觀眾的想像力。透過吉卜力,日本動畫得以讓影迷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進行一場偉大的冒險。」與此同時,美國《時代雜誌》昨日(17日)亦公布2024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宮崎駿同樣榜上有名,被列在「時代象徵」類別,可謂好事成雙。

詩四首:〈我是一個香港詩人〉、〈鷹〉、〈花期〉、〈自首〉

詩歌 | by 枯毫,石堯丹,馮松興,黑土 | 2024-04-22

我今日 立懸崖邊 崩雲 而仍寫詩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不屈平仄格律險韻 字字如金

【無形・◯】沉悶的永恆回歸!——關於本雅明的時間佈置與物思維

理論 | by 勞緯洛 | 2024-04-19

勞緯洛藉著今期《無形》「◯」的主題發想,重思本雅明如何被布朗基事件啟發,去處理尼采永恆回歸問題的進路。文中闡述了本雅明在《拱廊街計畫》如何從沉悶經驗思考永恆回歸,發現唯有縱深永恆回歸,處身廢墟的歷史意識方能覺醒,終末論與時機學在彌賽亞時間佈置之中,可以辯證地統合。勞緯洛亦引入迴圈轉向 (recursive turn) 的解讀可能,推論出本雅明的永恆回歸時間佈置中,物本身構成了具備雙重運動的迴圈,並建立起一道提供偶然區隔 (contingent distinction) 的環狀虛線,物的能動性在此終獲挽救。於是,所有企圖恢復過去、立足現在,並且指向未來的思考,都是災異的思考;我們在終必毀滅的宿命中,救贖會以彌賽亞現時的方式,殘碎又圓滿地臨到。

作為一個詩人 ——筆訪丹麥詩人尼爾斯·哈夫(Niels Hav)

專訪 | by 阮文略 | 2024-04-19

尼爾斯·哈夫(Niels Hav)於1949年出生,是丹麥重要詩人和短篇小說作家,與他的妻子、鋼琴家克里斯蒂娜·比約克(Christina Bjørkøe)一同居住在哥本哈根。他的著作包括多部詩集和短篇小說集(如圖所示),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語、漢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土耳其語和意大利語。他為世界各地的文集和期刊撰稿,並獲得一些丹麥國家級文學獎項。

魔幻現實主義經典《百年孤寂》首次影視改編 Netflix釋出正式預告透露今年上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18

魔幻現實文學經典巨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最負盛名的小說《百年孤寂》,將首次以影像形式呈現觀眾眼前。Netflix在2019年宣布購下《百年孤寂》的改編權,更由馬奎斯的兩位兒子擔任此劇的執行製片人,務求令影集盡可能貼近小說的瑰麗幻想與孤寂情感。經歷超過四年的製作後,近日Netflix終於釋出影集版《百年孤寂》的正式預告,並透露這部在哥倫比亞拍攝,共有16集的劇集將於今年稍後時間上架,令世界各地深深喜愛《百年孤寂》的讀者翹首以盼。

「有一刻才發現我從來不懂得寫歌。」——訪朱彥龢(龢wo4)新EP《好似一直擁有那隻眼》

專訪 | by 張欣怡 | 2024-04-18

炎夏,粉嶺聯和墟圖書館自修室,朱彥龢(下稱龢wo4)埋首電腦前,空氣靜謐,聲音在耳機裡攘動。暑假過去,這位理著俐落寸頭的音樂人交出了全新EP《好似一直擁有那隻眼》。六首音樂以「夏」起,收結於「雨滴在紙張上」,彷彿發一場暑夜幻夢。

能花錢買一座移民的島,能不能買到港式混雜性?——楊佳嫻 × 鄧小樺 × 羅貴祥「臺北.香港.雙城跨域」講座側記

報導 | by 沐羽 | 2024-04-18

香港算不算一個島?這個問題牽涉的是島的定義,它是地理上的島,還是政治上的島,甚或是文學上的島?在2024臺北文學季系列講座「臺北.香港.雙城跨域」,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羅貴祥前往台灣,與楊佳嫻及鄧小樺對談兩座城市的差異。

爵士就是功夫——訪雷柏熹

專訪 | by 林喜兒 | 2024-04-18

小時候的雷柏熹 (Patrick),除了學琴,也學功夫,大概就是父母想到既要培養藝術,也要強身健體。音樂與武術,爵士與功夫,看來沒有甚麼關連。那麼多年後,Patrick 成了音樂人,出身古典音樂,亦涉獵爵士與流行音樂,這次卻把兒時的武術連繫起來,原來兩者的距離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遙遠,讓雙方交流的,就是「即興」。

【無形・◯】Bez końca

散文 | by 陳芷盈 | 2024-04-17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博爾赫斯又寫過,一本頁碼混亂、看過一頁後便會消失,以新一頁取而代之的沙之書。事情總如沙流失,如同遺忘才是記憶的主宰。那麼所謂寫作,是否在不斷的折損與消逝中,嘗試逼近,把當下的一點確定下來,留下可供記認的輪廓?

【無形・◯】無形易碎

散文 | by 李卓謙 | 2024-04-16

見證著《無形》創刊的李卓謙說起《無形》的尺吋和紙質,第一期有著連logo都幾不可見的銀白色封面,以及薄到透光的雜誌紙,與易碎品無異,由此念及因《無形》而遇上的人們。在愈是虛擬的年代,他愈相信實體,又或不久會有新的文學雜誌出現——野草總是燒不盡,野草總是充滿生命力,而又脆弱。

從美國回港,從漫舞尋找連結的可能——訪Lyman Heung、張銘耀《Unspoken》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4-15

這些年很多人離開,有人卻選擇回來。Lyman Heung,香胤宅,當初為表演夢遠赴美國,終於登上紐約百老匯大舞台,卻在一年前回到這個彈丸之地參加《全民造星5》。節目評審、主持多次疑問:為何你來香港?他用半鹹淡的中文說:幾歲時我看郭富城、梅艷芳,I’m thrilling that I come from this same place and I hope I can be part of them. 然後他雙眼直視鏡頭,真誠微笑: I’m ready to give it my all.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回家的路徑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4-04-15

某天,查映嵐想遠離灣區的風景,便與T前往兩小時航程外的亞利桑那州。接待她的V住在鳳凰城近郊,一個叫做噴泉山的地方,整個區域除柏油路以外是一片褐紅色,房子們呈現近乎一致的色調,讓她想起多年前看過的北非帕帕爾聚落。那裡附帶大噴泉的人工湖,足有16個足球場大小,小區的邊緣由一排電線隔開,電線另一邊就是阿瓦派部落的保留地,繼而說起阿瓦派人被和平地掠奪的歷史,以及他們奔逃過後得以保留的初經慶典。

【金像獎2024】《毒舌大狀》獲最佳電影 梁朝偉六度奪影帝 余香凝首封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15

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在昨晚(14日)續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其中在賽前備受矚目的「最佳男主角」獎項,由梁朝偉憑《金手指》第六次奪得。梁朝偉因在德國拍戲而未能現身出席,由太太劉嘉玲代為領獎。劉嘉玲盛讚梁朝偉是「好偉大的演員」,梁朝偉則苦笑否認,「好演員可以,偉大就唔係喇。」而「最佳女主角」則由余香凝憑《白日之下》以大熱姿態奪得,亦是她首次榮膺金像獎影后。她在台上勉勵兒女追求夢想,並指「作為女性,無論喺人生邊一個階段,我哋都可以努力去追求夢想。」在去年收獲過億票房的《毒舌大狀》,則獲領「最佳電影」,失落影帝的黃子華在台上一度哽咽,指他原本想自己若得到「最佳男主角」,會把獎項轉贈予導演,「但現在更好的結果出現了,多謝大家。」

【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 2024】「香港是一個讓國際文化藝術人士相遇的地方」——訪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館長Laurent Salomé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11

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辦的「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早前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圓滿落幕,為期三天的高峰論壇匯聚世界各地人士,最後一場專題討論為「後疫情時代合作與共享的新方式:國際視角」,由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嘉賓包括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博士、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館長Laurent Salomé、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藤原誠及美國史密森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Chase F. Robinson博士。高峰論壇期間,管理局與頂尖文藝機構簽訂合作意向書,標誌西九文化區一系列的項目正式開展。首批項目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於2024年12月將與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凡爾賽宮)合作籌劃特別展覽,聚焦探討中國和法國在18世紀文化藝術交流,令人翹首以待。論壇過後,館長Laurent Salomé接受各大媒體訪問,談及合作的機緣、藝術交流的意義與功能、營運博物館的方針。

在豹眼中相逢:觀萬瑪才旦《雪豹》

影評 | by 小煬 | 2024-04-10

小煬評已故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遺作《雪豹》反其道而行,以豹眼窺人,以動物視點揭開人類社會的假面,照見人無法自視的盲點。《雪豹》的故事由雪豹與小喇嘛的三次相遇串連,雪豹作為本能與人慾的化身,在相遇中展現出不同樣貌,但雪豹依舊是同一頭雪豹,變了的是人和時代。《雪豹》滿載萬瑪才旦對於藏地的深情厚愛,但同時呈現出時代性,藏地的故事,也是他方的故事,觀眾會發現藏人和我們一樣,「一樣經受著時代衝擊,一樣帶著焦灼與期待。」

【無形・◯】絕對的圓

散文 | by 黃思朗 | 2024-04-10

完了吧如無意外,但信人生路途上,只要一日尚未完場,波始終都係圓嘅,有緣的話,路上總會再相見,畢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世界,並不存在著絕對的圓/完呢。

【無形・◯】圓缺與離合:另一種紀念無形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4-04-09

香港就這樣,創建出一個紛雜、喧嚷、多元而自由、並存的雜誌時代。在那年代的某一刻,兩三人為志趣、為理想或至少為事業(卻很難是為賺錢),聯合起來構思專題、採訪、約稿、美術、排版、植字、跑印刷、招廣告、找訂閱,一兩年,或兩三年後,銷量不足、資不抵債,或更多情況是承辦者之間理念分歧、友情破裂,其後,再有另一夥同樣為期未來數年的志同道合者,籌辦同一類型、同一題材甚至同一「開度」的雜誌,又從零開始地構思專題、採訪、約稿⋯⋯製造另一刺激、緊張而不自知地哀傷的循環。

【無形・◯】給我畫個圓

小說 | by 劉平 | 2024-04-09

「給我畫個圓。」 星期天上午,森林中的小動物都來跟貓頭鷹老師上興趣班。這一天的興趣班內容是畫畫,貓頭鷹老師用樹枝在地上點了一下,出現了一個小圓點。他請小動物以圓點為基礎,在一小時內畫出一個完美的圓。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畫繢Netflix《3體》的雜色世界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4-04-09

Netflix的《3體》甫上架,愛國網民口誅筆伐劇集如何渲染文革,當中不無帶有政治和國族性的爭議。江俊豪由此評價「失去原著韻味」和「中國人不配」的批評是否屬實,從文革在劇情上的功能說起,檢視Netflix版有否刻意渲染和醜化,並依據文本的核心理論「宇宙社會學公理」比對,發現《三體》所著眼的是人類整體值不值得被拯救,亦未見「發達的中國」成為普世救主的依據,反而看見劉慈欣秉持著一套跨國族的政制觀。江俊豪所擔心的是,Netflix版在顧全大眾的觀賞意欲下,要對多個重大議題避而不談,恐怕淪為另一部純粹娛樂的地球反抗外星人侵略的俗套劇。

【新書】《○二四三(粵語歌詞創作工具)魔法書》導言:四十,不惑了(節錄)

書序 | by 黃志華 | 2024-04-11

「○二四三」,有個學術一點的名稱叫「類音階」,即是它們有類似音階的性質,卻又絕不等同於音階。它是一項在粵語歌詞創作中很有用的輔助工具,在新世紀以來,廣獲填詞愛好者採用,甚而到了2020年6月,有心人更編寫了一個相關的網站平台,名為0243.hk。

厭世輓歌:你敢去愛發生過的一切嗎?評《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書評 | by 蘇俊濠 | 2024-04-08

你是否曾認為人生在世「沒有意義」?要是自己「沒有出生」會更好?甚至覺得「人都不應該存在」,世界才會美好? 蘇俊濠評森岡正博的《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發現這種厭世的態度(反出生主義)其實在各民族的宗教、哲學、文學裡都有記載,包括否定自己誕生的「否定出生」和否定延續後代的「否定生育」,來回比對東、西方哲人的思想,看見眾生往往在肯定與否定出生一事上,拉扯終生。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世 享壽 96 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6

英女王榮譽獎章受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行稱「橋叔」)逝世,享年 96 歲。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引述家人指,橋叔於温哥華時間 4 月 6 日中午,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

【學童精神健康】救救孩子,要看見絕望之前的情緒警號——教師與情緒支援社企創辦人三人談

教育侏羅紀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19

去年電影《年少日記》,借學童自殺問題一再戳中社會的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引起公眾關注學生情緒問題。遺憾的是,學童自殺輕生情況愈趨嚴峻,教育局尚未予以適當的處理,對學童的心理狀況亦未有足夠研究。適逢DSE開考在即,編輯部邀請到陳志堅及曾繁裕兩位教育界作家,讓我們了解問題的普遍性,以至應對考試壓力的經驗和方法。教育界以外,也訪問到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的創辦人林詩詠(細C),從社福界角度透視現時制度的缺口,以較近的距離認識學生的心理面向,藉此說起情緒健康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新一代的成長至為關鍵,讓我們好好裝備自己,以同行者的姿態作陪伴,適時給予他人情緒支援,聆聽更多,讓學生表達自身,而不是說教、隨便拋下一句「加油」 作罷。在這吃人的教育制度下,救救孩子。

【文藝Follow Me】一趟走進山水的時空之旅——M+展覽「山鳴水應」

文藝Follow Me | by 黄桂桂 | 2024-04-06

宋代詞人蘇軾的《後赤壁賦》中有一句:「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指蘇軾大聲呼嘯,山谷風水皆洶湧回應。M+最新專題展覽「山鳴水應」則由山水出發,看山水與人、作品、大自然的呼應。

《周處除三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5

去年香港導演黃精甫推出其首部臺灣作品《周處除三害》,講述全臺三大通緝犯之一的陳桂林以惡制惡、誓要人死留名的故事,當中的懸疑與打鬥場景令人看個爽快。在臺灣及香港上映時,票房平平,卻在通過中國嚴格審查後,取得驚人成績,一度居於票房榜首,惟期間引起抄襲風波,有指抄襲臺灣導演錢人豪的劇本《無法無天》,令黃精甫及製片公司一度被暫時扣押財產。有見此現象級電影,編輯部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影評,談及電影的角色發展和電影節奏、文本互涉、善惡以及陳桂林的「瘋狂」,也說明抄襲風波的來龍去脈,讓我們思考更多電影的文化交流與原創性問題。

堂郎

小說 | by 李俊豪 | 2024-04-05

球場失修。地面坑窪不平、畫線模糊,球架有框無網。處處俱是侵蝕之痕,無皮肉,只有赤裸的骨頭。阿迪站在一條虛幻的線上,手臂彎曲呈L形,肩膀夾緊,雙腳微蹲,一切標準。籃球脫手而出,畫出一條漂亮的弧線,然後「噹」一聲,卡在籃框之中。非但沒有命中,還陷入最尷尬的境地。

一個清明,和無數個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4-03

清明節並不是新加坡的法定節日,但這並不影響街上的悼念活動,像某種可控的火災一般,點亮了以秩序和整潔著稱的獅城,在海霧中醞釀著一股不知飄向何處的憂愁。在每個排樓組屋的街口,政府都設有一個巨大鐵桶,不知是鏽跡還是油漆,在夜色中閃著暗暗的紅色。

陳湛銓與《修竹園文》:香港南來文人的治學風貌

現身說法 | by 劉禕泓 | 2024-04-13

陳湛銓是香港著名的「南來文人」之一,因其關於國學和文學的學識深厚,被同時代的文人尊稱為「國學之父」。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修竹園文》乃其著作系列的最後一本,收錄其自1935年至1985年在香港及內地各大報章上發表的學術文章、時事評論、講辭書信。此書為其幼子陳達生與孫廣海所編,陳達生圍繞此書作五問五答,介紹編校先嚴文集的經過及其「有自得之樂,人之心胸才得遠大;能安於最小享受,才可得到最高成就」的國學教授之道。

臺灣現代攝影之父張照堂離世 享壽8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3

被譽為「臺灣現代攝影之父」張照堂的家屬,今日(3日)透過影像文化獨立刊物《Voices of Photography》宣布,張照堂於2日晚上11時於臺北逝世,享壽81歲。

【有病自然香】這張人臉無法識別——臉盲症患者:奧利佛.薩克斯、查克.克洛斯、卡洛塔、畢彼特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2

臉盲症,又稱臉部失認症(英語:prosopagnosia),為一種與臉部知覺相關的認知障礙。患者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難以辨識他人容貌,覺得人人差唔多樣,但其視覺處理(如:物體辨識)和智能功能(如:決策能力)則保持完好。早於1890年代已知有視覺失認症,只是未有細分為臉部失認還是地方失認。1872年曾記述一病例,形容一男人中風後右腦後區受損,失去辨識地方和人物的能力,甚至一度不認得太太。1883年,亦有記述病人忽爾認不得自己的臉,無法在鏡中辨認自己的病況。

文學論戰該如何打?由香港打到台灣的一段往事——羅貴祥 x 朱宥勳「要不要直接說?」講座側記

報導 | by 沐羽 | 2024-04-02

由香港文學生活館主辦的對談「要不要直接說?——從論戰到小說」討論的就是這麼使人驚心動魄的議題,主持鄧小樺十多年來在社交媒體報章雜誌刀光劍影,開場就講句「打蛇要打七吋」。對談嘉賓是有「戰神」外號的台灣作家朱宥勳,以及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羅貴祥。鄧小樺與朱宥勳的筆戰我們時常都能看見,有時還會被颱風尾掃到,但鮮為人知的,是原來羅貴祥在八○年代也曾在報章打過筆戰,而且批評的對象還是余光中和他的弟子們——簡稱余派。「心口掛住個勇字就去打了,」時隔三十餘年,羅貴祥這樣回顧當年的青春歲月。

以後

散文 | by 黃戈 | 2024-04-06

黃戈從林峯的〈幼稚完〉說起成長與代際關係,穿插不同廣東歌與流行文化的嬗變,看〈依然睡公主〉與〈幼稚未完〉對照前作,再回望那些五四文人與文學主流,許多事情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所謂的任何一代的「後」,享受著「以後」的青春紅利,黃戈身為90後,卻無法代表一代90後,只能代表自己。最後他慨嘆20年代開始,8、90後漸退「以後」的青春印記,短短十幾年,少年維特變成中年維特,匆匆消散,還望繼續無知,無需妥協,堅持當時信念。

羽翼漸豐,回看那場躁動的酷兒成人禮——訪黎哲舜首作《有毛有翼》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02

近來談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希臘為東正教國家首例,泰國為東南亞首例,反觀香港同志的奮鬥歷程依然艱巨,在房屋政策上苦苦拉据。早前「後話文字工作室」,為年青同志黎哲舜出版首部作品《有毛有翼》,當中並非議題式的大敘述,而是傾向自我揭露的私小說。在這訪談中,黎哲舜述說同志困境的同時,也說起被躁鬱症所籠罩的過去,並由此寄語自己要溫柔地寫作,溫柔地生活。

從生死疲勞到得到青空——林夕《天生地夢》詞評

其他 | by 明月 | 2024-04-02

流行歌可能是商品,但無可否認的是往往有著哲學思想以及一眾歌手、填詞人、作曲、編曲、監製心中所表達的人生意象。明月探討在麥浚龍的大碟──《天生地夢》中〈生死疲勞〉、〈顛倒夢想〉與〈弱水三千〉的三首歌詞,逐一拆解。倘若浮生若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韓國出版》webtoon大爆發趨勢速寫、獨立書店與獨立出版的自我實踐、出版協會用社運影響政策

報導 | by 林欣誼 | 2024-03-31

在影音當道的浪潮下,全世界的出版閱讀產業都面臨巨大挑戰,我們都問要如何抵禦書市寒流,低谷中求生?在韓國卻出現實體書店與出版的熱潮,開啟了有別於傳統出版的新市場。今屆台北書展舉辦「韓國出版的活力」論壇,邀請三位韓國專家現身說法,分從韓國的webtoon(網路漫畫)和Web novel(網路小說)熱潮、社區書店與獨立出版、圖書定價制等三方面,分享韓國出版界的發展,由此或可觀照我們本地的去向。

台灣文學巨擘、《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29

台灣文學巨擘、《巨流河》作者齊邦媛昨日(3月28日凌晨1時)病逝,享壽101歲。

中國作家「蜀中五老」之一、《讓子彈飛》原著作者馬識途仙逝 享嵩壽110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28

中國四川現代作家、《讓子彈飛》原著作者馬識途於因病醫治無效仙逝,享嵩壽110歲,消息由其女兒馬萬梅傳出,她早於年初曾發出親父自擬的文稿《十齡記》。

第四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盛大揭幕 隆重呈獻《從今以後》亞洲首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28

第四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今晚(28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隆重開幕,以楊曜愷執導、榮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從今以後》亞洲首映,為一連12 天的電影節打響頭炮。電影節大使林嘉欣與焦點影人陳果,以及一眾嘉賓包括英國及愛爾蘭名導演兼劇作家馬田麥當奴(Martin McDonagh)、印度紀錄片大師晏納柏域丹(Anand Patwardhan)、《黃金少年》導演金子修介和主角岡田將生等出席開幕儀式;楊曜愷導演聯同《從今以後》主演演員與觀眾會面及分享電影拍攝感想,楊曜愷指出《從今以後》獲獎意義重大,希望觀眾可以更關注性別議題。

360度全視覺遊戲的可能——「LOOPED PLAY」遊戲體驗

其他 | by 楊喜盈 | 2024-03-28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化研究中心The Visualisation Research Centre早前建成了全球首個360度立體LED視覺化影院,將400個LED螢幕接連,成為讓觀眾可以「走進」的球體影院。除了可以觀影之外,影院還能夠玩遊戲,打開一種另類玩電子遊戲的視覺。最近前往由浸大所辦的活動「LOOPED PLAY」體驗360度的無死角遊戲,浸大邀請了三組藝術家The Plunderludics Working Group、 Optillusion Games以及Patrick LeMieux、Stephanie Boluk、Carlin Wing為圓形設備打造的遊戲《Mario Tag》、《The Waiting Game》以及《Ping》。

Ana《亞娜》:Haunting and Romantic的兩生花故事

劇評 | by 黃詠詩 | 2024-03-28

如果要選一個字去形容這個戲,我會用 "Haunting"。如果可以選第二個字,我會選 "Romantic"。 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平復。想不到,我估他本人也想不到,梁祖堯,寫了一篇《聊齋》。

【無形・◯】前置詞:《無形》紙本結束,虛詞不可取消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4-03-27

因為藝發局不再資助,今期《無形》的紙本是最後一期。本期亦以「。」為題,它可以是句號,可以是一個圓——圓玄奧中空,再加一個圓,就是無限∞,無始無終。感謝作者們賜稿,本期加厚,前半是作家們以「。」聯想,後半部是(新舊)編輯部的感言文章。

【虛詞・同病相連】詩四首:〈菠蘿包 ——記骨關節炎病人〉、〈記一位大腸癌病人〉、〈我在天上的父〉、〈痛症〉

詩歌 | by 逍遙,陳新宇,梁一丁 | 2024-04-05

你的膝蓋不知為何 種在床上 痛楚落地便碎成玻璃的後代 躺回床上你一一領養 眉皺成手術刀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這是一份自我診斷報告。病人姓李,洋名Eason,讀番書,養唐狗。今早上班後出現頭暈、頭痛、嘔心、焦慮、發冷、彷徨、失落、精神痛苦等症狀。初步判斷為錢財衰竭導致唔開心症候群,疑為醫學界新型病毒所感染。現在追蹤過去兩星期重點行程尋找感染源。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廖子豐當過導賞員,亦是導賞團常客,特別是墳場和死亡相關的導賞。近年他參加了英國倫敦海格特墓地導賞團(Highgate Cemetery Walking Tour)和法國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Walking Tour),分別令他對生死和導賞都有所反思。同樣是當地最有名的墳場,但導賞員的選材和講解帶給他兩個截然不同的感受。參加導賞團的時候,觀賞景點以外,其實導賞也是一門藝術,導的,可以是社區,可以是概念,可以是種生活態度。

新城市 舊巷弄|訪周漢輝《地納於心》

專訪 | by 韓祺疇 | 2024-03-27

《地納於心》分為三輯,輯一「公屋詩系」、輯二「街道及地誌詩系」、輯三「飲食詩系」,題材和部份美學傾向都與前行的香港詩人 呼應,看似是繼承脈絡,但周漢輝的創作動機十分純粹,起初是想寫最熟悉之物,漸漸就形成了一系列創作計劃。

回不去了,要去哪裡?——「文學的原鄉與異鄉:陳慧X沐羽」講座側記

報導 | by 沐羽 | 2024-03-27

作為繁體中文出版重鎮的台灣,數十年間持續出版來自世界各地的中文作品,直到最近,由於2019香港的政治局勢變化,新一批作家因各樣原因選擇台灣作為基地。除了文學出版以外,他們本人亦選擇移居台灣。在2024年1月28日,香港文學生活館在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文學的原鄉與異鄉」活動,邀得移居台灣並屢獲大獎的作家陳慧與沐羽對談,討論在台灣寫作的親身經驗。

以展場作為展品,凝視更替的瞬間——訪「情感幾何」策展人張海活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3-27

一個空間要消失、變換,我們能否容許悼念、過渡的片刻?1998年,1a 空間於油街創立,2年後被政府收回,2001年搬到牛棚藝術村,今年將會經歷轉變。歷經四份一世紀,展示過形形色色的藝術展覽,這個展場可有被誰記住? 張海活於是想到,以1a 空間作為展品,舉辦一個甚麼也沒有,只有展場自身的展覽,取名「情感幾何」,展覽歷時近六個月,分三階段呈現 1a 空間翻新的過程。這天到訪,只見1a空蕩赤裸,顯露出原初充滿斑駁污漬的牆身、水渠,拆下來的白牆被切割成不同形狀挨在綠框窗邊,一大堆木條堆疊地上。訪問開始前,張海活送我一塊小小的白色圓塊,說這是1a的碎片,手感冰涼堅硬,我從未想過,展場原來有形狀有重量,可以觸摸,與人連繫。

《填詞L》:當你真心發夢,整個宇宙會聯合起來幫你,但唔擔保成功——訪編導黃綺琳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08

《填詞L》上映當天,黃綺琳從大阪亞洲電影節返港,只睡了一小時,隨即展開奔波於各大戲院謝票的日子,這位編導卻有種倦容以外的亢奮。填詞夢過後,又追逐另一個夢。近來《填詞L》的訪問與影評滿天飛,我們都知道名詞加上「L」的後綴,就是一種嘲諷:填詞夢追了很久,卻沒有成為大熱填詞人,退而求其次就自稱狂熱分子,也就是英文戲名「wannabe」的意思。黃綺琳曾將這段經歷寫進自傳文集《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如今自資巨額開拍電影,將故事投映在大銀幕上,便是更落力宣傳,完成一場網上訪問後,緊接向曾繼賢繼續分享這個「填詞L」背後的故事。

忘了,忘不了:《無痛失戀》與愛的輪迴

影評 | by 黃紀真 | 2024-03-26

失戀時最常聽見的話,不外乎「忘了吧」;忘了那個人,忘了那段時光,彷彿就能忘掉悲傷。記憶似是痛苦的根源,就算戀愛的點滴本身極其美好,在求不得的當下,甜美頓成苦澀。然而忘記的過程總是漫長的折磨,反反覆覆,讓人在捨不得與留不住之間搖擺。如果可以一鍵刪除,把舊情人帶給你的喜怒哀樂通通忘掉,變回相遇之前無憂無愁的自己,你會按下那個按鈕嗎?沒了記憶,也就真的不愛了嗎?

【Art Basel香港2024】「光映現場」焦點放映:邱炯炯《椒麻堂會》、 Anne Imhof 《Sex》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25

2024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今日(3月26日)開幕,今年匯聚了來自 40 個國家及地區共 243 家藝廊,全面回復至疫情前規模。當中「光映現場」展區為亮點項目之一,由多媒體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李振華擔任策展人,合作文化影像頻道 Nowness Asia,以及致力於影像藝術的非營利組織「錄映太奇」(Videotage),於 3 月 27 日至 3 月 30 日間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 10 場免費放映會。

在擠迫之城擁抱情緒病患者——曾繁光 X 黃怡 X 曾卓然「都市病.病都市」講座記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25

黃怡繼而分享了四篇短篇小說,當中有三篇都收錄在《擠》裡。第一篇〈哭泣的女人〉啟發自畢卡索的名畫 ‘Weeping Woman’,講述一名OL隱瞞抑鬱病歷,以失戀掩飾情緒崩潰的故事。黃怡指,哭泣只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才被允許,否則會阻礙日常,帶來社交困擾,偏偏抑鬱引發的哭泣無可避免,為免被公司作個別看待甚或解僱,女主角選擇謊稱失戀。「主角深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分手是怎樣一回事,對失戀的人抱有必然的憐憫和同情,故哭泣是被容許的。然而,抑鬱是一種長期疾病,主角擔心旁人終有日會覺得她已哭夠,故她再度陷入掙扎,思考是否需要再假裝與新男友分手,甚至抄襲愛情小說的劇情,好讓同事不會追根究底,懷疑她有情緒病。」黃怡補充,這些情節看似荒謬,卻全都源於身邊人的真實分享、在社會中面對的不安與憂慮,黃怡的創作常以這些困擾為起點,書寫人物面對的困境。

獨立書店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意義——回應蔡志浩的「只逛不買」

其他 | by 李達寧 | 2024-03-25

最近一位台灣的「獨立書店訪視員」寫了一篇奇文,說自己不買實體書,業界嘩然。文化部適時回應,即時停止其職務,也是恰如其份。筆者以為,該訪視員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發願不買書,而是行文之間,顯見他根本不懂書,不懂書業,更不懂書及文化的重負。這樣的人物,實在有負民望。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九)

專欄 | by 小克 | 2024-03-25

小克去年發表的詞作中,第一首是電影《毒舌大狀》的宣傳曲《毒舌神曲》,而他說「法律」是他不熟識的主題,幸好歌曲是由影像作品所衍生,可以從已有的故事框架構想,詞人的責任只是把握劇本中心思想。小克憶述從Gareth. T收到旋律,知道歌曲要先聲奪人以chorus開章,便精準道出主角形象,並加入了黃子華的棟篤笑形象,同時具有已成病癮的斷句及食字遊戲,可見廣東口語入詞的玩味性。

【虛詞・同病相連】鐵花與烏鴉

小說 | by 王晉恆 | 2024-03-22

時值黃昏。和同事A行駛在北上的高速公路,烏鴉漫天飛旋,鴉叫如潮泛湧入車廂。擋風鏡前的視野過於擁擠,盡是黑黝黝色塊,彷彿再闖入一只鴉,整座州界收費站就會因無法承重而崩塌。

【虛詞・同病相連】當甲蟲國王寄居於我的身體

小說 | by 黑麥 | 2024-03-22

當我從煩躁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我正面臨與格里高爾·薩姆莎相似的處境。我的整個腰部似乎變成一塊鋼板,而那些連接大腿的神經也變成了鋼筋,我盡力起身,卻唯獨只有頭顱揚起。我感受到胸部以下身軀的僵硬,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將被子從我的身上扯去。

唐朝與舊香港:《元宵》粵語改編的雅與俗

其他 | by 江祈穎 | 2024-03-22

改編莎士比亞是大課題,近代改編幾乎清一色是當代化,但當中困難亦顯而易見:四百年前的世界觀及道德價值,早已今非昔比,如對國際視野與皇族身份的定位,甚至男女與膚色人種的政治定型,而生活模式及接收資訊的方法都不斷加速及簡化的今天,很多行動不再如往日單純,更莫提莎士比亞的詩意對白,要在現代人口中合理地讀出是有多困難。諸多劇種之中,《第十二夜》中的喜鬧劇是最難當代化的,因為在智能手機與網絡時代,錯摸、誤解與偶合,幾乎是難以成立的。但莎翁又是永恆的,幾乎現代所有戲劇故事,都能在其中找到最好的敘事結構與角色衝突參考,當中的主題總是永垂不朽,其劇情魔力是無所替代。

【無形・同病相連】文蟑

散文 | by 黃戈 | 2024-03-21

說到底,張郎究竟有咩好怕?我也不清楚。某年夜半,廁所門外,耳背風聲作響,狀若蜂鳴,飛物掠頭而過,稍觸髮梢,先落牆邊一角,數足齊動,潛伏雪櫃底端。目光依循而去,只見背翅油光,雙鬚並動,非為蜂類,實為張郎,其探出半身,似為別有圖謀。突然之間,San值驟降,好像直視一頭克蘇魯怪物,頓生「無以名狀的恐怖」。凝視僵持,無限沉思, 幸好想起殺蟲水,對著大致範圍噴射,不用精準命中,也很快失足反肚,危機解除。但殺蟲的不是我,也沒有大團圓結局。因為郎君遊子,浮雲白日,久不久就會舊地重遊。

從非人間的死後回到不假外求:《周處除三害》的善惡之外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3-23

雙雙從周處的典故看出陳桂林並非去惡遷善,而刑警的陳灰也超出了黑白的對立,苦苦追捕陳桂林多年,為的是社會,還是一報右眼之仇?陳桂林多番歷劫,甚至都已經入了土,仍然復活反殺,是因為一路受助於三種形式的「神」。電影的結局最終得到圓滿,在社會的層面上,正義得到伸張;在陳桂林內在層面上,他重新認同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救贖不在槍管或子彈,在自己的雙眼,在他真誠無害地落淚的那刻。

機械複製以後,人工智能時代的奇點藝術——訪「藝術・科技」展覽 2.0「過化存神」策展人梁學彬、藝術家黃進曦、麥影彤二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3-22

香港藝術發展局呈獻的「藝術・科技」展覽2.0的終章「過化存神」,於2024年3月16日至4月7日在黃竹坑藝發局的「展藝館」舉行。「過化存神」是香港首個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展覽,由藝術家、藝術文化研究學者梁學彬策展,參展藝術家則來自不同年代和藝術領域,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紛繁多姿的面向、語言和潛能,剖析其對整個人類社會及文藝創作的深遠影響。此次與策展人梁學彬、其中兩位參與藝術家黃進曦、麥影彤二進行對談訪問,分享如何將人工智能融於藝術,以及探討人工智能在未來會如何影響藝術。

【悼David Bordwell】大衛博維爾的香港緣

散文 | by 李焯桃 | 2024-03-28

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上月底病逝,全球悼念之聲此起彼落,遠遠超越了任何一位電影學者去世的反應。這其實也証明了他交遊之廣闊、影響之深遠絕不止於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除了學界的同道和門生,更多的反應來自他參加世界各地電影節認識的朋友、電影人和通過網誌Observations on Film Art神交的影迷。但我們最感親切的,當然是他寫出了《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一書,把香港電影推崇為荷里活以外另一個自足的工業系統,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美學。他在《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裡也有介紹世界各地不少國家的電影,但獨立成書的就只有美國和香港而已。

《特權樂園》:邪惡是對日常的毫不在意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4-03-20

藍玉雍看見《特權樂園》中三層「看不見」的暴力,那是一種超越體制、日常化的暴力,讓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去慢慢習慣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並產生分心和疏離的反應,最後對於現實的日常感到理所當然;而片中唯一與這種「理所當然」不同的情感反應,是這些加害者過度清潔的強迫衝動。經歷二戰之後,以及影像過載的當代,《特權樂園》選擇以聲音的顯現與缺席,來呈現猶太人的一切苦難。

《周處除三害》遭台導演控抄襲 導演黃精甫、製片公司逾700萬財產被暫時扣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9

由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3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後掀起現象級熱潮,近日更衝破5億人民幣票房。不過與此同時,電影亦陷入抄襲疑雲。台灣導演錢人豪早前曾多次發文控訴《周處除三害》涉嫌抄襲他多年前撰寫的劇本《無法無天》,並提出多項證據比對,指電影的故事大綱、主配角姓名、部分情節,均與《無法無天》極為相似,他更就此向法院提出起訴及民事假扣押(暫時扣押)。台北地方法院在本月裁定,錢人豪可向對方執行共3000萬新台幣 (約738萬港元)財產假扣押。錢人豪在昨(18)日前往法院遞交聲請狀後,發文要求《周處除三害》導演黃精甫、監製李烈公開道歉。《周處除三害》製作公司「一種態度」則否認抄襲,並強調「法院遭誤導」。

是枝裕和現身《怪物》映後談 親述與坂本龍一合作緣起 邀坂元裕二編寫愛情電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9

由亞洲電影大獎學院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繼去年邀請是枝裕和、濱口龍介來港分享後,今年再次邀請到是枝裕和,聯同在康城影展榮獲「最佳劇本獎」的坂元裕二,攜手出席電影《怪物》的映後分享,暢談他們合作創作電影的契機與經歷,以至《怪物》之中引人好奇的細節。是枝裕和亦提及邀請已故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為電影配樂的緣起,又即場向坂元裕二邀請,編寫愛情劇本讓他再次執導,令影迷充滿奇待。

【教育侏羅紀】由陽光穿梭到I-One

教育侏羅紀 | by 孔銘隆 | 2024-03-19

孔銘隆從Novel Flash的〈Underdog〉說起以往留連網吧的記憶,曾經有過輟學到網吧兼職網管的同學,當時只是不明所以,後來才發現社會的頓挫總是無聲。在大學師訓中,他看過某輔導個案影片,一再感受到學院以外的鋒利,許多學生有著纏結。他從而觀照自己額上的疤痕,同樣有過無法掙脫,忍受疼痛的絕望,但已長出了一層粗糙的皮,足夠抵禦鋒利的刮削,看見更多相似的孩子。

如何說好神的故事?──讀周丹楓《喧嘩的碎片》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4-03-27

神本就奇詭難測,作者應當寫得具體和實在,才能令讀者信服,但「奇」才是作者的焦點,出奇不意吧!在作者筆下,神的出場顯得相當隨意:「我」的母親從草叢撿到一尊彌勒佛。神明隨處可見,不是太離奇嗎?更奇的是,神跡顯現啊,母親左腳韌帶斷裂因此好了,神便更神化了。至此,作者理應抓住這個治療的奇幻之景大肆渲染神,誰不知作者又點到即止,拜神過程、心靈洗滌、還神結局都完全跳過,未能找到一絲神行神跡。這還不夠奇,最終之奇在於,神明顯靈理應繼續供奉,但母親卻請走這尊彌勒神!

台灣欠缺的那本史景遷:《中國縱橫》

書評 | by 陳榮彬 | 2024-03-18

臺北絲路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了一本翻譯書《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作者叫做「史班斯」,譯者為張連康——沒錯,這位「史班斯」就是後來在中文學術界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的作品也就此踏上在中文世界的旅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胡夢未於去年年末到訪臺北美術館中的台北雙年展後有所思,思考如何欣賞藝術和關於欣賞藝術的門檻會否因普及而改變。今屆台北雙年展以主題「小世界」代表希望,如策展人所述,讓藝術家以其作品透露著對世界時局的不安和表達他們的視野;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胡夢未亦以此反思香港的藝術風氣。

【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劇協公布4.29續辦 林海峰、黃子華角逐最佳男主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5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在今年1月初遭藝發局以「有損聲響」為由突削資助,亦遭康文署拒絕提供場地。在重重難關中,劇協表明會堅持舉辦頒獎禮,並在上月進行義賣籌款,為頒獎禮籌集經費。昨日(14日),劇協公布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入圍名單,當中以《愛我別走》主角林海峰、黃子華一同入圍最佳男主角一獎最受觸目。在女演員方面,田蕊妮亦憑《大離婚日》首次獲提名最佳女主角。而獲9項提名的藝君子劇團作品《植物人》,則成為本屆獲最多提名的劇作。劇協指本屆頒獎禮將於4月29日舉行,並會於稍後公佈詳情。

詩四首:〈帳〉、〈惟有〉、〈川流〉、〈浮世——參觀大阪今昔生活館後記〉

詩歌 | by 曾詠聰,嚴瀚欽 | 2024-03-15

鴨川之上,分辨不了河的規律與不規律 行人自風景屈折而過,錯開,剎那 分神的魚被攫住,沒有 更多生命垂注,像馬路,像街 像一首名為<街>的流行曲開端 回到河川的我們在另一端 拼命呼喊,輕散的自己快將受挫

審視內在損傷,從記憶到釋放:「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文學季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5

「生老病死」為人生必經階段,生而在世,疾病總是無可避免。疾病令我們感到未知、恐懼與創傷,但同時亦是驅使我們認識、調節自己的一個過程。經歷三年疫情,香港人對疾病都不會陌生,它既是這個社會的表徵,同時又是揭示深層社會面貌的隱喻。本年度文學季以「別來無恙」為主題,由作家袁兆昌主持的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更邀得藝術家白雙全、作家蔣曉薇及洛楓,與讀者分享疾病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何透過創作療癒傷痛。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日本影帝役所廣司以《新活日常》斬獲第76屆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及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世界一再首肯其實力,此片由德國「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其清新而優美的運鏡與日本的風景尤其投契,亦因此得以呈現電影中的日常感。為了役所廣司,為了雲溫達斯,編輯部組成小輯,包含影帝的珍貴專訪,親述演員的最大願望,亦有三篇影評從日本的侘寂美學、他者的樸實日常與「文青夢」、「木漏れ日」的構成與影子的意象出發,一同欣賞公廁生活浪漫。

【無形・同病相連】重闡本土 讀鍾國強《默讀餘溫》彭依仁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4-03-14

2023年是詩人鍾國強的豐收之年,除了小說集《動物家族》外,還有在中國大陸出版了由其翻譯的《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及《煙與鋼﹕桑德堡詩選》,然後是去年年底字花出版詩歌評論集《默讀餘溫》,我反覆閱讀當中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或為鍾閱讀詩歌、翻譯外國詩的筆記,或為闡述對本土詩或年輕一代詩歌創作的看法而寫的短文。

文藝不需要正確,只要發瘋——《周處除三害》影評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3-14

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去年底在台灣及香港陸續上映時,票房平平,卻在通過中國嚴格審查後,取得驚人成績,目前暫居大陸票房榜首。Sir. 春風燒因此認為迪士尼式的、荷里活式的政治正確價值已令人訥悶,《周處除三害》正跳出了某種corny的政治正確,是一股清流,作為犯罪片卻又拍出了公路電影自由奔放的感覺,見證主角在一段毫無意義的旅途上自我放逐、不斷成長,結局時選擇了死亡。

《Taylor Swift的女性主義精神:從音樂作品到行業生存》

其他 | by colorfrank | 2024-03-13

Taylor Swift是當今音樂產業強大的女性主義符號。在她巨大的成就下,無論是媒體還是她的音樂愛好者,都開始頻繁運用女性主義的話語來解釋她的音樂以及其成功的意義。而事實上,無論是歌曲內容、商業話語、職業策略,以至粉絲們之間的話題,Taylor的出現確實響應了當代女權主義者的心理與平權需求。所以在這個「藝術三月」,Taylor雖然沒能來港演出,但我們不妨一邊免費食著軟雪糕,一邊看看她如何在這個性別處境仍舊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下,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如何填寫輕盈的失敗?——《填詞撚》影評

影評 | by 張欣怡 | 2024-03-13

《填詞L》改編自導演黃綺琳的真實經歷,張欣怡認為羅穎詩之所以一次次做會落空的事,是源於一種童真——三人圍坐的暖黃飯桌,呈現家庭有渾然天成的輕鬆氛圍,因此即使失敗,也是輕盈。她再將這個追夢過程比喻為「愚公移山」,導演貫徹戲內外的愚公言論,半開玩笑地說,假如你想填詞但失敗,也可以先拍一部講自己想成為填詞人的電影,再自己為所有的電影歌曲填詞,如今《填詞L》上映,不知不覺,山就移到我們眼前。

【無形・◯】十二因緣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24-04-26

她記憶中,那夜他到了心的頂,就這樣走向沒餘地的盡頭。她拖著他的手在暗夜中散步,風暴剛過。餘風在原地盤旋,兜彎。雨粉撇得像細長的羅網。影子扁塌。髮絲如蛇。 萬物都在動中彎曲,變成圓。即使圓多次破滅。只有他的心不再迥轉、彎曲。 只有他的心從起處至末頂,直抵掘頭路,念像一枝箭穿心。

【奧斯卡2024】《奧本海默》橫掃七獎成大贏家 愛瑪史東再度封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1

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於香港時間今早(11日)舉行,賽前獲得最多提名的《奧本海默》眾望所歸成為大贏家,成功奪得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原創配樂等七個獎項。該戲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更成功奪得首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座,而在戲中飾演原子彈之父的演員施利安梅菲(Cillian Murphy)則獲封影帝,飾演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羅拔唐尼(Robert Downey Jr)亦獲頒最佳男配角,可謂滿載而歸。而由愛瑪史東主演的《可憐的東西》亦奪得四獎,愛瑪史東(Emma Stone)更憑電影再次獲封奧斯卡影后。

四百擊以後,創作就是我一生中的蠢事——訪黃仁逵新書《天一半地一半》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3-11

三個月後,曾繼賢重回上環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也是即將結業的見山書店。適逢繪畫人黃仁逵(阿鬼)於這裡出版散文集《天一半地一半》,告別見山之前,也想好好作個記錄,便邀請阿鬼做新書訪問,阿鬼說慶幸選了在見山會面,其實是滿足了他的儀式感。相約當天是平日,見山旁邊的「郁鍵快餐」人頭湧湧,幾個遊客四處踱步打咭,他在閣樓等著,眺望後方遊樂場的孩子。未幾,黃仁逵叼著香煙徐徐走來,像撤下了氣場,著他坐在門口旁的椅子上,他打趣說忘了帶上啤酒,就此在冷風中展開了訪談。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六問

教育侏羅紀 | by 小曹 | 2024-03-11

有一次,又再經歷挫敗後,我用了一程車的時間,在手機上打下了6條反躬自省的問題。我慢慢認知到,即使學生有她/他們要負的責任,我內心對此情此境所生起的反應,其實也透露出我自己的期望、想法、需要、投射和執取,以及一系列從我成長中習得和發展的對應方式(coping)。

【悼鳥山明】IQ博士理所當然的瘋狂日常

散文 | by 梁璇筠 | 2024-03-11

IQ博士已經遠去了,那段輕快的舊旋律主題曲以及歌詞竟一字不漏地打印在腦海裡。廣東歌填詞的是鄭國江,演唱者是梅艷芳。梅原本低沉滄桑的嗓子唱起IQ博士的主題曲有種滑稽感,今時今日,憶起「無愁無慮似天使,天天帶著笑」「古怪事情多得很」的天神村,便會憶起童年簡單純樸的生活,放學衝回家,為了看卡通,一邊吃水泡餅、花占餅。彷彿不會完結的春日。〈IQ博士〉所描繪的天神村,小雲和其他村民角色配以瘋狂的劇情,有說是「無厘頭」的始祖,現在想來有點懷念這理所當然的瘋狂,不著邊際的天馬行空。

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著你——編輯部精選世界經典教育電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1

香港的教育制度向來為人詬病,從十多年前「怪獸家長」一詞誕生,直至學童自殺潮,許多童年蒼白地逝去,我們意識到這是近乎整個華人社會也在面對的問題。早前香港電影《年少日記》上映,在社會獲得巨大迴響,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同時學會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但要救學童不可只靠社工,作為他們的朋友、家人、老師,甚至陌生人也可以一盡綿力,一句關懷已如鑿出一線曙光。而教育題材的電影數之不盡,此次編輯部的精選片單以反思教育制度為重,囊括星印日美法的經典作品。在DSE臨近之際,放眼世界各地在教育旅途的奮鬥故事,希望能為學生帶來溫暖,或是打打氣;而作為大眾,讓我們受電影的力量一直談論下去,或許某天這個制度就會變好一點點。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 役所広司獲封影帝 是枝裕和再摘最佳導演 《年少日記》卓亦謙獲最佳新導演 《白日之下》梁雍婷首獲最佳女配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0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於昨晚(10日)假西九戲曲中心內舉行,梁朝偉去年憑《風再起時》贏得「最佳男主角」,今年再憑《金手指》提名,惟被日本影帝役所広司以《新活日常》奪得,由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安藤裕康代領;蔣勤勤則憑《草木人間》封后。今年香港大熱的《年少日記》為卓亦謙帶來「最佳新導演」, 梁雍婷則憑《白日之下》擊敗幾位亞洲對手,首獲「最佳女配角」獎項。至於去年在威尼斯電影節屢獲殊榮的濱口龍介,其作《無邪之境》成為「最佳電影」獎項得主,是枝裕和則憑《怪物》連續兩屆獲頒「最佳導演」。

【文藝Follow Me】在瞬息萬變中記錄書店的一刻——訪《獨立書店似顏繪》Ikey、James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3-10

就在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到西貢一海鮮酒家午宴那天,我約了《獨立書店似顏繪》作者潘德恩(Ikey)及出版社Rolling Books創辦人莊國棟(James)到該海鮮酒家附近的神話書店做訪問。從熱鬧的西貢大街繞入一條清靜小巷,揭起神話書店門口的垂䈴,彷如進入另一個世界。

「第四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28日舉行 柏林影展得獎作《從今以後》於開幕首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9

「第四十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今年3月28日至4月8日舉行,展映來自62個國家和地區逾190部電影。本屆電影節大使由林嘉欣出任,開幕電影為剛於柏林影展勇奪泰迪熊獎,由楊矅愷執導、區嘉雯與李琳琳主演的新作《從今以後》。而本屆電影節「焦點影人」則是香港獨立電影先驅陳果,並將回顧他所執導的十部作品,不過原本在片單中的《去年煙花特別多》因「找不到合適拷貝」而未能放映。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生活在中英雜揉的新加坡,也許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殖民地的語言問題」才是一種既靈活,亦非離地的方法。對於新加坡的華語文學來說,台灣作家張紫蘭有一句評價:「看那個地區的中文,始終不能透徹,也不能很美。我在想為甚麼他們普遍這麼『不熟悉』?是因為他們太熟練他們的方言,而有所阻礙?」,而她也認為:「像這樣趨勢,要出現一個很強的哲學詩人,要很努力!」概括來看,實際上她在說:新加坡的華語,也許目前仍欠缺將複雜如哲學的思考轉化為語言的能力。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鵝頸橋下屬三叉路口。三叉路口煞氣大,古人化煞為用,這兒自然成為打小人的聖地。適逢驚蟄,橋下塞滿了人,人山人海,硝煙瀰漫。亂世下,果然小人當道。儘使擺攤的神婆比平日多了幾位,但依然供不應求。噼噼啪啪,拍打聲此起彼落。神婆手起鞋落,打過不停,人潮倒是有增無減。

馬奎斯最後遺作《八月見》出版 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逝世至今十年,在其誕辰3月6日全球同步出版其最後遺作《八月見》(En agosto nos vemos)。書名遙遙呼應與妻子的生死之約,此作更是馬奎斯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繁體中文版沿用葉淑吟翻譯,由皇冠文化出版。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日本著名導演濱口龍介擅於敘述當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以大量對白捕捉人與人的深度溝通,2021年出品《Drive My Car》於國際影展中屢獲殊榮後,去年推出風格迥異的《無邪之境》,借都市人的視角關注自然生態,並探尋人性的善惡。《無邪之境》沒有大量對白,更叫人專注於畫面所呈現的訊息,電影的結局最為人所討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編三篇不同角度的影評,如有從尼采的「奴隸道德」看人與自然、資本世界與自然的辯證,以及巧的殺人動機。

【HKDI Gallery 2024旗艦設計展覽】重塑城市景觀,讓空間流動再生——《馬岩松:流動的大地》X《意大利:設計新景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屬下的HKDI Gallery於今年1月起,舉行《馬岩松:流動的大地》及《意大利:設計新景觀》展覽,藉以啟發公眾對跨媒介設計的認識和鑒賞。

《龍珠》、《IQ博士》傳奇漫畫家鳥山明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以《龍珠》、《IQ博士》聞名的傳奇漫畫家鳥山明於2024年3月1日因急性硬膜下血腫辭世,終年68歲,其工作室「BIRD STUDIO」今日(3月8日)發表公告證實消息。

首有詩作登陸月球 可保存逾五千萬年 台灣詩人煮雪的人:「有部分的我已經在月球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7

假使真有一天,全人類於一剎那結束,經濟宗教文明毀於一旦,地平線盡頭還有否方舟接載?由美國拱門任務基金會(Arch Mission Foundation)所策劃的「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正是為這可能發生的最終幕未雨綢繆,是在世界末日之前,將人類文明永久保存在月球之上。台灣詩人煮雪的人日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其詩作〈月球博物館〉被獲選入計畫之中,與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在上個月乘搭登月艇奧德賽號(Odysseus)成功登陸月球,他們的作品預計能在月球上存放超過五千萬年。煮雪的人表示:「我可能是名單中唯一的詩人。有生之年我也許能到訪月球上的同個位置;若來不及,至少有部分的我已經在月球上。」

《沙丘:第二部》:作為電影文本的彌賽亞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03-07

《沙丘瀚戰》第一部被人詬病為「預告的預告」後,如今迎來第二部,曾友俞認為是面對批評的絕對反彈:只交代幾個重要環節,其餘全數留白,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中用大量的特效,以及動作畫面來填充劇情的貧乏。他再指出《沙丘2》充斥著角色迅速的轉變,就如Paul 在喝下生命之水後,就馬上黑化,卻沒有充足的交代——若電影的敘事循環無法經由電影自身來實踐,卻需經由外來物的補足,那麼這樣的作品是有缺陷的。

日常爐灶,文化人情——訪《小食部》作者鄒芷茵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3-06

飲食本是家常事,在網絡年代食評隨處可見。不過鄒芷茵所寫的飲食專欄,卻並非尋常可見的食評。本身從事文學研究,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著有散文集《食字餐桌》,結合研究者和作家的雙重身份的鄒芷茵,在專欄中既寫飲食,同時將各色各樣的文學典故與歷史資料順手拈來,文藝光影穿插在粥粉麵飯之中,把一道家常便菜寫得五味紛陳。緩緩讀著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小食部》,尤如喝下一碗老火湯般滋潤而營養豐富,非一般速食快餐可媲美。她笑說寫飲食文章與烹調同理,最重要的是用心。「不是隨便把食材放進鍋裡,不然每餐都是吃火鍋。」

《可憐的東西》人性的壯遊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3-06

石啟峰評《可憐的東西》為本年度荷里活的奇葩,由母親Victoria遭受丈夫施加的心理壓迫和虐待,到女兒Bella險被剝削身體和性的自主權,兩母女的前世今生面臨同樣的性別不平等。但他認為Bella的視野還要更加廣闊,讓觀眾遊歷了一場貴族少女的壯遊,隨著Bella漫遊各地,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運作方式,接受一場又一場的震撼教育,看她整個人生砍掉重來的學習歷程,本質上是驗證了英國經驗主義。

房子作爲身體的隱喻——韓麗珠《回家》的空間意涵

書評 | by 陳嘉歡 | 2024-03-05

韓麗珠小説裏的空間可以是實踐規訓與權力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是個體尋求自主的所在,要分析當中的關係,必須要先解答小説中的身體意象如何隱喻個體的主體性。

木漏れ日日和——《新活日常》的木、日、影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3-05

雙雙看完《新活日常》的那晚,想起中學圖書館西北隅存放卡片目錄的小木櫃,就像平山的生活日常——一沓重複的表格,統一,泛黃,手寫,沒有更新,但有一種極簡主義的質感。他亦分析「木漏れ日」的構成,指出並非日日是好日,公廁有很多種,日子也是,平山的睡房「精緻」但樓下的儲物間依然凌亂;而片中的「影子疊加」問題令他想起了房慧真〈聊齋〉與《燒失樂園》裡的海美,她們的影子想必是很輕,很輕。

台灣民藝出版第一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4

被譽為台灣民藝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在今日(4日)逝世,享壽80歲。他的作家好友楊渡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於今晨收黃永松兒子的簡訊,說父親因肝昏迷住在加護病房多日,並於今日凌晨4點30分辭世。楊渡表示,「黃永松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廟宇建築、古蹟保存、歷史真相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如今,守護世間的神仙,功德圓滿,要回去天庭了。願天上神仙一起來守護他,伴著他遠行。」

【新書】《喧嘩的碎片》序——荒城野境煙波未盡

書序 | by 朗天 | 2024-03-04

是的,讀周丹楓,不斷想起的不是盧梭,不是尼采,而是諾華利斯。是因為書寫者年紀或氣質相若嗎?不,作為解構的讀者,早慣於逼近和迎接文字的不可能性,在那些可以短至一行的文字碎片裡,見證有時甚至真的化為四處散失的單詞,肆意考驗所「置身」的空間,零落如即將被輾碎的花蕾(頁70-71),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作者的思絮。假如我們沒有被那反覆互織的心音餘韻導入歧途,竟妄想尋找某些故事,那我們大抵不難發現從碎言斷語間冉冉升起的,那個近年我們已不想再提起名字的城市,它(她)的剪影,它(她)的暗景,它(她)聽見或聽不見的雜音。

與史俱進的歷史學家:評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到不自由之路》

書評 | by 翁稷安 | 2024-03-04

翁稷安讀提摩希.史奈德的新作《到不自由之路:普丁的極權邏輯與全球民主的危機》,總是忍不住想起昆德拉的「永劫回歸」。書中討論普丁如何打造俄羅斯的極權統制,進而影響世界的著作裡,史奈德從宏觀的視角提出兩個左右當代政治的虛構幻象:「線性必然政治」和「永恆迴圈政治」,來解釋民主在今日世界的挫敗。他認為前往不自由之路已然展開,需要每個人排除雜訊,謙卑而真誠的面對歷史,重新肯定真相的追尋和價值的建立,才有機會懸崖勒馬,替未來的人們在史冊上寫下美好的轉折。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

鑽研並深愛港產片,曾出版《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的電影史學家大衞‧博維爾(David Bordwell)於2月29日逝世,享壽76歲。其任職的美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傳播藝術學系昨日(3月1日)公布消息,指 Bordwell 經歷長期患病,於周四離世。

黃燦然詩七首

詩歌 | by 黃燦然 | 2024-03-01

當誰所行之惡惡於惡魔,當誰 剝奪了每個人做人應盡的義務。 當誰引誘他們用自由換取安逸, 在陽光出現的地方讓陽光消失。

《年少日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1

去年由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年少日記》,借近年學童自殺問題探討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詰問世代創傷的形成,以長大成人之姿拯救那個年少無助的自己。此片迴響之大,社會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編輯部匯聚眾人的書寫力量,包括導演的現身說法與配樂張戩仁講述盧鎮業的拍攝軼事、以盧鎮業在黃妍一系列MV的演出作比對分析、討論電影中的日記和配音,最後有鄧小樺與卓盧二人的重磅對談,讓我們繼續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

【無形・同病相連】前置詞:生於憂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4-02-29

每年《無形》會有一期,全本承載香港文學季的主題創作,讓參加者可於展場即場閱讀作品。今期《無形》收錄今屆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的焦點展覽「灰白質留言」七個新創作文本,探索記憶之病。

陳凌軒與陳慧——以故事跨越童年創傷

報導 | by 陸悅 | 2024-02-29

在《拾香紀・焚香紀》面世前,陳慧和陳凌軒早就因《拾香紀》而結緣;前者是《拾香紀》作者,人盡皆知;後者則在《拾香紀》舞台劇版飾演女主角拾香。

【無形・進擊的動漫】反覆試錯——Monster Hunter : Rise

散文 | by 蘇朗欣 | 2024-02-29

《Monster Hunter》今年邁入二十周年,蘇朗欣卻說在前年才初次接觸。劇情通關以後,她決定挑戰自己:用弓速刷一隻角龍,但即使組合出當前版本最強裝備,又灌藥、灑粉塵、放閃光彈,依然是屢戰屢敗。當她的完成時間由最初的15分鐘縮短至5分鐘時,她決定放棄,體認到速刷玩家的悲與喜:循環決戰上千次,才拍到那僅僅一段完美的通關影片,那快感恰好可以抵消無數次的失落和飲恨,而現實人生總不能一直如此反覆試錯。

【財政預算案2024】政府向「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注資共43億 將每年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8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28 日)發表任內第二份財政預算案。在文化藝術方面,預算案提出政府將透過持續發展蓬勃多元的文化藝術、推廣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並發展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政府會於2024、2025年度分別向「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注資約14億元及29億元,支持電影、藝術、設計等不同範疇的項目。當中,政府會由今年起每年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目標是將活動打造成亞洲時裝設計盛事,讓香港時裝設計品牌享譽亞洲以至國際。

《墜惡真相》——事實與真相的隔閡、信仰之躍及審判本身的傷害

影評 | by 曾友俞 | 2024-02-28

臺灣律師作家曾友俞評《墮下的對證》,認為臺灣譯名《墜惡真相》使用「真相」一詞多少有些誤導性,因為「真相」從來不是法庭在意的,應以原文翻譯為「一個墜落的解剖」更為恰當。《墜》不但具有懸疑片與法庭片的外觀,實際上更讓觀眾意識到「決斷—判斷」的代價,以及提醒了我們審判程序——國家司法所具有的權力所帶來的傷害。

【無形・進擊的動漫】我看到的⼭就如你看到的水——《葬送的芙莉蓮》

散文 | by 李思汝 | 2024-02-27

被稱為近年的「暖⼼神作」,曾拿下漫畫大獎2021第1位的《葬送的芙莉蓮》並不是少女漫,但確確實實是我看過最浪漫的作品了,沒有之一。

【無形・進擊的動漫】叮噹、「76」與烏托邦

散文 | by 孔德維 | 2024-02-27

叮噹是以「柒碌」為主題的。基本上,讀者可以輕易發現,叮噹的主題其實離不開叮噹不斷以22世紀的未來道具介入20世紀主題。早在漫畫的第一回〈從遙遠的未來世界而來〉(未來の國からはるばると),叮噹在出場後對一臉懷疑的大雄作出一直陪伴和照顧的保證後,他就將應該放頭上的竹蜻蜓誤裝在大雄的屁股,由於頭尻不分,大雄首次飛行經驗以短褲子脫落,直插地面受傷告終。被救後的大雄說了大長篇以外最有智慧的一句對白:「那傢伙,真的靠得住嗎?」在兒童眼中,當然我們可以提出《叮噹》嘅漫長出版歷史,係以來自未來的藍色機械貓為中心,富有人性地協助20世紀日本比平凡小學生更低能一點嘅野比大雄改變未來的故事。但對成人讀者(或是長大後的兒童讀者)來說,很多人都會像杉田俊介在《ドラえもん論 ラジカルな「弱さ」の思想》的觀察一樣,留意到叮噹的主題其實在描繪「失敗」與「軟弱」在結構深嚴的日本社會的深層意義。

【無形.同病相連】樹 - 繞纏 - 歸人

詩歌 | by 枯毫 | 2024-04-11

風暴前枝葉最茂的樹先被鋸斷 斷肢裝滿一斗 剩光禿禿的主幹站立 失去機能站立

【無形.同病相連】齲齒

詩歌 | by 梁莉姿 | 2024-04-11

首先是手的剪影,偽裝一隻鳥 秘密寄到遠方 薄暮蹲伏,我們擲出的話語 悉數撞落一片透明的沉默 像羽毛般清晰稀薄

【無形.同病相連】銀光

詩歌 | by 鄧小樺 | 2024-04-17

那些孤獨的曠野亦偶然進入我的隱喻 攀援無從,涉水艱難,那些湍流 無人銘刻。風過度苛烈 我獨自叫喊如狼嘷 我記得激越是如何召喚了畏縮 星辰冷漠的光從頭頂降下

【無形.同病相連】鄧寄塵時間之 奧本默默和特特特根斯坦(問疾)

詩歌 | by 飲江 | 2024-04-11

奧本默默 卿何海默 愛因斯坦就這麼個樣子 望了我一眼 並幽我 於一默 量子中 一個梗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

我們曾想過 從此太空漫遊 恰如在夏日溫暖的水療中 你從未失足 左肘下一瞬的落空,不過是 跟我開玩笑的假動作

【無形.同病相連】心臟城市的病變

詩歌 | by 洛楓 | 2024-04-11

心臟被超聲波入侵 城市被捲進十級風暴 血管長在心臟裡面 城市的喉管被翻在外面 從此我們失去了自主跳動的脈搏

【無形.同病相連】WFH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24-04-11

深夜亮燈,發現他正獨自坐在原來的位置上讀報。你不再相信箴言;但不想錯過機會:「阿公過了身;但我們都不會去拜他。媽精神狀態不好,搬出了和弟一起住。姐一家即將要移民。你的孫子在房間裡睡。他像你⋯⋯」

文藝雜談:《特權樂園》、辛波絲卡、沙特

散文 | by 仰山 | 2024-02-27

仰山談及由美國、英國、波蘭三國合拍的《特權樂園》,卻在電影的上半部仰看那片波蘭的天空,想起辛波絲卡的〈天空〉和〈負片〉,一百分鐘的去情節式流水帳後,在片尾又看見一場沙特式的嘔吐。仰山又認為在一眾論點生鏽的二戰電影中,《特權樂園》相當偏鋒,將暴行隱而不現,將他人的存在視而不見,並希望觀眾對加害者共情,去念及赫斯是位稱職的員工。

【無形・進擊的動漫】李顥謙〈光之丘〉、枯毫〈罪原〉

詩歌 | by 李顥謙、枯毫 | 2024-02-26

今期無形也將動漫融入詩裡:《數碼暴龍》同樣伴隨一代人成長,李顥謙未忘當年的勇氣,即使失去了獸與同伴,也要抗衡那「無法改變世界」的傳說。有些人的童年並不美好,《章魚P的原罪》就是暗黑版叮噹,法寶無法救贖任何人,枯毫於是寫道,原罪源自誤解人間,最終彼此只能走往相反的路。

【無形・進擊的動漫】讀《空之境界》——「空」的觀看方式

散文 | by 化蛤堂的寒露 | 2024-02-26

化蛤堂的寒露分析過往的動漫作品,認為日本人是一個渴望動機的民族,甚至乎為此要定位了討論「動機」的範本。他指出《空之境界》推翻了總是強調動機的敘事模式,奈須蘑菇沿用扭曲的美學糖衣,包裹著佛學裡面稱為「空性」探究。而人類的動機,大概只是毫無秩序可言的理由串連產生的因果順序。所以謂「空」。

《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今迎來告別號 下期將與娛樂版合併 重返一書一冊模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6

在《明周文化》第2882期的編者話中,總編輯林栢昌宣布從下期開始,《明周》將取消一書兩冊的模式,即Book A 娛樂版與Book B 文化版合併,然後以全新形象出版,結合《明周》網站、社交媒體和視頻平台的特色,帶來更多獨家內容。《明報周刊》自1995年以一書兩冊模式營運,《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來提供時尚生活美學資訊,組成無數社會文化專題,消息傳出後大眾與文化界人士紛紛道不惜與感謝。

【文藝Follow Me】從傳統中尋找活水 香港藝術館「放懷天地——翟仕堯書法展」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2-26

香港藝術館的書法文字展覽三部曲由「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字由人——漢字創意集」,來到第三部「放懷天地——翟仕堯書法展」,展出香港書法家翟仕堯約百組中國書法及繪畫,並以四種視角引領觀眾走進翟仕堯的書法世界。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表示:「翟先生是香港重要的書法家,尤其是他在書法創作上融和中西,勇於突破的精神。」

《從今以後》揚威柏林影展奪泰迪熊獎 導演楊矅愷:「期望可為香港LGBTQ社群帶來改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4

香港電影揚威柏林影展!由楊矅愷執導、區嘉雯與李琳琳主演的新作《從今以後》,早前於柏林影展進行世界首映,今日(24日)更傳來喜訊,在柏林勇奪被譽為「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的泰迪熊獎,成為繼1998年關錦鵬執導的《愈快樂愈墮落》後,第二部獲此殊榮的香港電影。

《蒼鷺與少年》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2

宮崎駿說《風起了》後便封筆,十年後卻食言,無預警地帶來《蒼鷺與少年》延續其反戰思想。角逐今年奧斯卡之餘,有人認為動畫視覺效果與音樂維持一貫水準,但同時也有人認為故事艱澀不易理解。不知宮崎駿往後會否再撤回引退宣言,虛詞編輯部還是先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從存在哲學、異世界意象及角色的救贖旅程角度出發的影評,讓我們在災難時代學會尋找曙光。

【虛詞・進擊的動漫】人、神、機器和動物的記憶,與二次元世界

散文 | by 李譯喬 | 2024-02-22

相較同代香港人,無論動畫抑或漫畫我都看得不多,甚至少於我生之前寫就「小玉典珠釵/鉛華求長埋」、「庵中孤清清/長平難逃情」,與古爲徒那位詞人 ── 傳說林夕本來不看漫畫,直至朋友委以漫畫爲題包辦一張「概念大碟」、送去一棟一棟漫畫書供其閉關修煉,煉成一張包裝精美的個人音樂專輯,收錄〈大雄〉、〈愛與誠〉、〈飄流教室〉多首膾炙人口之作,封面封底模仿日本漫畫印刷於書套之上,內頁更綴以歌手扮演不同漫畫角色造型照片 ── 儘管歌詞未必有助我們認識同名漫畫作品,例如《愛與誠》主人公究竟養貓養狗還是兼容並蓄,筆者至今不得而知。

【虛詞・進擊的動漫】與吉永史共進晚餐

散文 | by 箋箋 | 2024-02-22

「女性主義」在這兩年可謂是中文世界的一個關鍵字,既有上野千鶴子成為出版機構的暢銷保證,又有《芭比》引起的粉色熱潮。在這時我會想起親愛的吉永史老師,身為一個以BL漫畫出道、而後一步步拓寬作品領域的漫畫家,她從來不是一個大書理論的女性主義作者,然而在她筆下,有著對東亞女性的處境極細微的洞察和溫柔的理解。她的故事對我產生啟發,遠在關於性別、性向條分縷析的理論之前。再加上同樣對美食的熱愛,我對素未謀面、遠在異國的吉永史幾乎懷有師友知己之情,自顧把她作為漫畫閱讀之路的導師一如維吉爾之於但丁。

【佬訊專欄】食女三不賣

專欄 | by 佬訊 | 2024-02-22

野葛菜水有三不賣:不夠材料不賣、不夠火候不賣、地方不夠乾淨不賣;「食女」嚟講,都有三不賣。適逢近來文壇(?)又有桃色糾紛,今日講下食女原則,希望大家玩得理性。

《新活日常》——公廁圖鑑看當下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2-22

電影《新活日常》於國際影展成績斐然。它原是一個獲日本財団及澀谷區的委約作品,以2020年的「The Tokyo Toilet」項目為背景,推廣區內十多個出自著名設計師之手的公共廁所,像是東京公廁圖鑑。石啟峰認為它不帶硬銷意味,又不失影像語言的美感,彷彿是「說好東京故事」的教科書式範例,也順勢輕敲了觀眾的腦勺一下,以他者的樸實日常,以及「文青夢」來提醒人細嚼每個當下的清雅。

亞洲電影大獎入圍電影精選放映 黑沢清、是枝裕和、坂元裕二來港分享創作歷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1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禮即將於下月10日在戲曲中心舉行,早前已公布各獎項入圍名單。而在下月初頒獎典禮前後,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將會舉辦「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精選放映7部入圍大獎的電影作品,以及兩場特別放映。放映活動更邀請到各地重量級影人,包括著名導演黑沢清、《怪物》導演是枝裕和以及編劇坂元裕二、著名音樂家石橋英子等來港出席映後座談,為一眾影迷深度剖析創作經歷。而在去年獲封最年輕金馬影后的林品彤、同在《小曉》中主演的香港演員劉俊謙,以及在《愛很自私》中飾演同志伴侶的鈴木亮平與宮澤冰魚等一眾演員,亦將現身影院與觀眾會面。活動嘉賓陣容鼎盛,令觀眾目不暇給。

「方圓兩三里」的詩——黃燦然《香港和香港詩與我》講座紀要

報導 | by 李盲 | 2024-02-21

黃燦然曾編過三本香港詩歌選集,自詡為「應該是讀香港詩最多的人」。過往談論香港詩歌多是介紹香港各個名家的個人風格,而甚少將香港當作一個「封閉的」整體、一個「有自己獨特語境的」地域,去談論這裡寫詩的風貌和氣候。黃燦然舉戴望舒為例:戴望舒在新詩史的正典地位,往往讓人忘記他寫作中最重要的十年是在香港度過的。在本次分享會中,黃燦然希望嘗試從「本土性」這一角度出發,談論「香港詩」:一個詩人詩如何從本土的語境和氛圍中建立自己個人風格?而反過來,「本土性」又是如何在他對個人風格的探索中烙下地方的印記?

半箭之鹿——巧——高橋:關於《無邪之境》的兩個問題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2-21

不少評論都已經通過資本、自然、溝通、暴力等關鍵詞來理解過《無邪之境》,更以資本、自然、溝通、暴力等關鍵詞來理解結局的象徵意義,但雙雙認為巧的殺機似乎缺乏動機。他在此提出兩個問題:巧的「半箭之鹿的逆襲」是否一種邪惡?而如果半箭之鹿的逆襲無邪、巧的襲擊有惡,「資本/邪惡—自然/無邪」的二元對立關係還是那麼不辯自明嗎?他由此試圖在兼顧情節的情況下,穿插不同文本與概念,給出讓兩個問題都能自圓其說的解讀。

【教育侏羅紀】校舍

教育侏羅紀 | by 孔銘隆 | 2024-02-20

每當孔銘隆乘車行經觀塘道,到啟業邨附近,他總會朝母校舊校舍張望。這座校舍一直荒廢,陰陰沉沉的,無人看管,承載著許多靈異故事,塗鴉反覆浮現。他想起中一那年所目睹的死亡,以及噩夢裡幽暗的燈光,而中學的記憶,大多植根於新校舍,同學們各奔前程,如今久未見面,課本和考卷在學校裡膨脹,成了一塊水泥地,吞噬僅餘的靈光。幸好,那年沒有凝視幽黑的深處,在新校舍能看見更開揚的風景。

【無形・進擊的動漫】非一般的主角:魚豊的《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其他 | by 李敬恒 | 2024-02-19

故事發生在15世紀初期歐洲的P國。當時C教盛行,天動說——一個在古希臘已經提出、由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與建立的宇宙觀——被視為唯一合乎教義的真理。然而,以天動說來解釋觀測時,行星的軌跡往往令人感到過於複雜凌亂,不夠簡潔優美。因此,有人開始提出另一種可能性——不是日月星宿圍繞我們轉動,而是地球跟其他星球一起圍繞太陽轉動的地動說。作出有關研究的人會被視為異端,一經發現初犯者會被警告與要求發誓放棄有關研究與學說,而有前科者則會被處以極刑。

【無形・進擊的動漫】少女與不怎麼少女的時代之淚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4-02-19

以上所提及的兩部作品雖在我看來均以少女為主角,但似乎並不怎麼被當成「少女動畫」。「少女漫畫 / 動畫」的定義本身就人言人殊,是專為少女而設的作品?是以少女為主角的作品?還是在情節、故事、主題、畫風上必須具備某些特質?又或是將之作為一種類型持續創作的作者的所有創作都自動歸入此類?一時間無法梳理清楚,我向來不喜歡用年齡或性別來規限生命的可能,也不太傾向用描述特定年齡階段或性別的標籤來分類作品,不過如果一套作品被業界和大眾歸屬「少女向」,可從中觀察他們對於「少女」或「少女特質」的理解。反過來說一個生理上屬於少女的人對於公認的少女向作品的接受程度,也可反映她的一些面向。因此對於過去的觀影經驗的反思,也是對自己的成長的檢視。《不思議遊戲》和2005年版《玻璃面具》這兩部經典少女動畫作品雖然題材相異,卻都是我從前下課後的精神食糧。

【新書】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 〈因為我們很愛香港── 梁樂民〉

專訪 | by 李展鵬、卓男 | 2024-02-19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出版十年後增訂,加入多個訪問,從梅艷芳的親人、徒弟、好友及工作拍檔的回憶中拼湊出梅姐的演藝人生,也可見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歲月。在此摘錄電影《梅艷芳》的主創人梁樂民的專訪,當中談及他對梅姐的印象,以及創作《梅艷芳》的意念,他說相比關錦鵬、杜琪峯那代導演,像他這種曾經在上海探過一次班,又隔了一代的電影人,要為她拍傳記反而有著剛好的距離。

【虛詞・進擊的動漫】夢的詮釋——看「The哆啦A夢展2023台北站」

其他 | by 李紹基 | 2024-02-16

這種意念能引伸出很多思考:叮噹在我這個男性動物心中又是甚麼樣的角色?他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同房室友,可以是兄弟,可以是家人,可以是人生導師,原來他可以是很多很多的,都很重要的角色。總之,他不止是一件機械產物或虛擬的動畫角色。而我最不能夠接受的,是叮噹只是子虛烏有,是大雄患自閉症期間設想出來的一個不曾存在的同行者,那不是戲謔,簡直是誣衊!

從個人傳承到浮沙幻影——論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4-02-16

自潘國靈發表了其首篇小說〈我到底失去了甚麼〉,疾病、尋找、失落、消散、擬物、愛情等主題均散見於他的結集。2016年,他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在歷近廿年的累積下,潘國靈建構了他那森羅萬象的寫托邦,一方既是沙城裡的寫作療養院,同時也是書寫人沉溺的洞穴和幻影,其中虛實交錯,留給一眾評論者在一切消失前竭力解咒。外界論者主要針對《寫托邦》的人物和不同意象作闡釋,江俊豪嘗試另辟蹊徑,以詮釋學「以經解經」的方法,重新審視潘國靈過去旁及《寫托邦》的創作文本,分析其中的核心敘事結構,並以故事中的三個主要角色:遊幽、悠悠與余心體現潘國靈對文學的傳承與創作《寫托邦》結構間的關係。

火車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4-02-16

是一種想望吧。而非堅持,並沒那麼難。因為不是一種責任,不可以是一種責任,像遙遠而美好的拉伸。拉伸。長度,舒緩,一種持續的東西,一種身體感覺。在兩極。感覺裡面有些事物不可壓縮。想要帶入一個想要變得龐大的東西,正湧向而不具體。當中需要很多熱情,而熱情會隨時消失,或消失之後又浮現。餘燼裡總藏著甚麼,不虛幻,而是現實的,漫長而燃燒

鮮明取態、藝術節制、成就解鎖——與卓亦謙、盧鎮業談《年少日記》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4-02-19

「結果我想起了,小時讀的馬克思的一句話: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心想屌咪就係咁囉!」盧鎮業指出,鄭SIR 本身其實不知道自己想怎樣,角色本身是創傷而迷茫的;要把握這個角色,就要進入他的社會關係的總和,不止是童年的他,還有他童年與所有人的關係,他當下的職業以及與學生的關係,他與妻子的關係,他被所有這些社會關係夾在一起,這才是他的內在。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過程:拉遠一點、宏觀一點,才能進入角色的真實內在。「有了這樣整體關係的理解,東西就自然出來了,不用再想加還是減、多不多、哭不哭,也沒有之後『無法出戲』的問題。」旁邊的卓亦謙說,這個真的沒有聽你說起過;盧鎮業承認是第一次對人講,然後指著我說,因為我知她會完全明白。

他們在銀幕中寫作——盤點十部以作家為題的獲獎電影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15

《墮下的對證》不僅在康城影展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時亦是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熱之選。文學與電影,既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兩者之間同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除《墮下的對證》以外,歷年各大影展和頒獎禮的得獎電影,以文學作家為主角的電影也為數不少。趁著近日《墮下的對證》在香港上映,「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部以作家為題的獲獎電影,讓我們一窺在銀幕之上呈現的文學作家。

【無形・進擊的動漫】由里比多到桑納托斯 ——緣結《新世紀福音戰士》

散文 | by 朗天 | 2024-02-14

不諱言,碇真嗣角色的倫理面向十分吸引我的注意。我對他投向的問號正是:為甚麼這麼多人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簡言之,就是從被動的處境中找到不用負責任的輕鬆,而由於仍有傳統的要求和「壓力」,於是就加上內疚令逃避責任顯得不那麼難看。EVA故事的最後真相在整個九十年代都是一大謎團,主創團隊在結局施展的強勢留白(字面上的留白!)手法,以及作者庵野秀明事後的語焉不詳、故弄玄虛,令大量觀眾和讀者陷入自行腦補、續作的詮釋泥淖,EVA神話由是逐漸經過集體建構而成形;缺乏終極解讀的文本和真嗣的人物設定無縫結合,變成百分之二百契合後現代文化蔓延下的消費群慾求,「溫柔男子/永恆受害人/另一意義下的女人湯丸」形象配合時代感性,變得無遠弗屆,深深切中每一顆自戀自憐的(自甘)脆弱心靈。

Heron——Hero——Heroine:《蒼鷺與少年》的三種旅程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2-13

雙雙認為近年的幾部日本動畫電影,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地方,可以讓原本身處不同時空的角色可以重逢或相遇,再相互救贖——在《蒼鷺與少年》裡,鷺沼使得喪母的真人與繼母夏子相遇,繼而展開雙線的救贖旅程。他亦從蒼鷺的字根hero出發,看真人與夏子對應hero與heroine的旅程,由此理解到真人對理想人生的回應。

《台灣經驗與「南洋」敘述》——劉以鬯的南洋敘事(節錄)

書序 | by 朱崇科 | 2024-02-12

整體而言,有關劉以鬯的研究是相對豐碩的,而若將之置於香港文學研究的平台上則更是如此。但相較而言,對劉以鬯作品著力最多的部分往往是其實驗性,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娛樂自己」的小說書寫,筆者也忝列其中,曾經寫過長文論述劉以鬯的小說的敘事創新以及香港性(Hongkongness)呈現等。而對其「娛人小說」研究相對較少,究其要因,一方面,人們會想當然認為其水平相對較低,缺乏可以細緻挖掘的空間,而另一方面,因為其數量較多,且往往散居於各地報刊上,不易搜集和閱讀。

品茗且品戲 現代粵劇需要Give and Take——訪「茶館新星劇團」演員譚穎倫、陳禧瑜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2-12

粵劇作為傳統技藝,如何面對現代是長久以來的命題,而標誌著前衛的西九戲曲中心已落成五年。回看建設西九文化區的目標,是為了將香港的文化藝術迎向國際,而戲曲中心正是首座落成於此的項目。當中的「茶館劇場」為香港唯一有駐場劇團的表演場地,由茶館新星劇團駐場,復刻清代茶園的演出模式,同時有所創新。曾繼賢訪問譚穎倫、陳禧瑜兩位演員,連同戲曲中心的製作人歐翊豪,談談駐場戲曲中心的往事和粵劇界的新與舊。

編輯部新年精選「引人飯聚」飲食電影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08

所謂食得是福,新年總是「引人飯聚」,出席各大飯局期間、飯局與飯局之間無所事事之際,賭片不是你唯一的選擇,講飲講食一樣咁開心,編輯部特意為大家搜羅電影中的「飯聚」證據,推介俾大家送個靚飯,過個肥年!

你不可不知的性智慧,評《男人的憂傷,只有屌知道》

書評 | by 辛曉雲 | 2024-02-08

在長期的文化累積與建制中,我們的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氣質與角色模板,有著單一而趨於封閉的形塑。這樣的形塑雖然為人們的性別發展帶來安全與定向感,卻也使得個人的差異及需要,隱身在角色模板之後,壓抑且隱晦。

圍棋思想教程:十個關鍵詞

散文 | by 勞緯洛 | 2024-02-09

我習圍棋,已有十六、七年之久。在圍棋這事上花耗過的時間,也算是目前活過的生命中,除了讀書寫作,數一數二的長。意想不到,最初那個把棋子當飛鏢亂丟的小孩,如今也教了五、六年棋,跑過不同棋院兼職,也斷續地當過私教,遇過一批又一批學生。我始終覺得,教圍棋是我生命中極為寶貴的經驗。在香港學棋的學生,大多都是小學、中學的歲數,他們對棋的想像力,遠比我來得豐富。在這些學生身上所感受到的生命力,於我而言,至少應與圍棋的魅力相等。從最初,會因為一對一而尷尬,一對多又不懂安排應對,到現在,總算漸漸掌握,怎樣與學生相處。我知道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因此,這些年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反而,是我最能體會謙卑的時間,聽他們說,與他們說。我始終難忘某個晴好的星期六早上,那個最愛搗蛋的學生(就像十多年前的我),笑得很燦爛,對我說:「我真的覺得很開心。」上圍棋課,原來會是最開心的事。

【字遊行.阿姆斯特丹】借銀燈照荷蘭影像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4-02-08

眾說紛紜可以令人一時迷惘,今次旅遊倒遇到一個例子,來到阿姆斯特丹,眼睛電影館告訴我,西洋鏡由英國數理學家威廉.喬治.霍納發明,分明記得前天在里斯本的青少年電影館,文字顯示西洋鏡的始創人是奧地利科學家西蒙.馮.斯坦普費爾,手頭上沒有百科全書可以翻查,一時又不方便上網叩問《維基百科》,難免興起「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慨嘆,繼續走下去,對眼睛電影館的資料也有點存疑。公平起見,常設展覽「廣角鏡」倒是經過精心設計,縷述電影史前史,資料旁邊都有儀器示範,桌面的數碼熒幕又詳細解釋器材的結構,另外「捕影網」縱容觀眾追蹤電影,豆莢廂座讓觀眾看過經典片段後參加無獎競猜遊戲,綠幕容許遊人自拍後收入手翻書,寓教育於娛樂,既然踏在荷蘭土壤,不如借眼睛電影館作銀燈,一照荷蘭電影的風采。

繁花番外:王家衛的執念(上篇)

影評 | by 李照興 | 2024-02-08

王家衛執導電視劇《繁花》,有人未看完開頭兩集就棄追,受不了那密集對話與調高聲綫的上海話,甚至劇情表面的流水作業情有可原,不過李照興認為說它不依原著就肯定不能當為理由,畢竟王家衛的風格本是如此。他認為如果真有王家衛上海香港電影宇宙的話,《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和《2046》是構成他那代上海人在香港的故事,《繁花》就似是六十年代他離開之後的上海,但終究不離「人面桃花」的意象。

王潤華「南洋書寫」中的記憶與空間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4-02-08

王潤華書寫橡膠樹,華人就跟它一樣,在同一個時候被英國人移植到南洋土地上,然後紮根開花結果,為當地帶來文明與經濟繁榮。〈在橡膠王國的西岸〉裡,王潤華描述站在南洋歷史上第一棵橡膠樹下,內容提到一些具體的地點,這些地點往往勾起作家對童年往事和個人社會關係的記憶。這種情形似乎就如巴舍拉所說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夢的狀態裡去,把自己放在一個日夢的門檻上,把自己棲身在過去的時光裡。也就是說,作家的記憶往往是與地志空間聯繫着的,而且是在生活的事件中存在着情節與人物的關係。因此,當他談論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就會唱起關於這個地方的思鄉曲,會寫下渴慕這個地方的詩句,就像一個戀愛中的人。

翻覆波瀾真亦幻 ──《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節錄)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4-02-08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於見山書店出版《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前言從歷史的角度釐清為何我們總是把散文和小說作比較,而此書各文大部份以散文或非虛構寫作為對象,各篇有其獨立論旨,觸及一些問題:在沒有絕對約束力的紀實文類契約下,讀者可以怎樣披文以入史,可以怎樣看待紀實中的凌虛,作者又曾經怎樣尋求文學性的認證。

我的電影如林振強的歌詞,帶有一份少少戇居的愛——訪《飯戲攻心2》導演陳詠燊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2-07

若拍喜劇是一場賭博,那麼陳詠燊就是連賭兩場,他坦言「喜劇就是踩鋼線,攞條命來玩。你拍文藝片,觀眾沒有共鳴,也大可推搪說是刻意為之,但笑片無可爭辯,觀眾覺得不好笑你就輸了。」為了一個punch,無論是對白、演繹、剪接、配樂、調色、字幕等都費盡心機。陳詠燊解釋,「punch與punch之間會互相影響,上一個的演繹會影響下一個,到了剪接時,你忘了剪另一人的反應近鏡,就不好笑了。配樂亦然,若為一場吵架戲配上過分凝重的音樂,當中的punch便會失效,混音時也要平衡對白與其他角色的笑聲,到調色時,也要設法讓好笑的主體突出。」說畢,陳詠燊一再強調,「要令觀眾笑一下,真是捽得嘔心瀝血。就算不至於爆笑,我也很想讓觀眾『嘻嘻』笑一下,為了這下真的會度到最後一秒,因為我希望電影中每句對白都有力量。」

【無形・進擊的動漫】煩惱即菩提,飄零當自植——訪哲學學者陶國璋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2-07

陶國璋常以莊子的「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自勉,在不斷追尋真理的同時,也不失對現實世情的關懷,把看似離地的哲學與日常生活緊緊扣連。他退而不休,今年與趙善軒合著《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下稱《再》),並出版《會通佛家、康德、海德格爾的〈齊物論〉》(下稱《會》),呼應先師唐君毅「花果飄零,靈根自值」一語,教人在動盪中安身立命。

【金像獎2024】《白日之下》獲16項提名 黃子華、盧鎮業首度入圍男主角 與梁朝偉競逐影帝寶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07

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於4月14日舉行,大會今日(6日)公布入圍名單。去年雙雙突破二千萬票房的社會議題電影《白日之下》及《年少日記》,分別獲得16項及12項提名。而梁朝偉、劉德華主演的大作《金手指》亦獲得12項提名,成為今屆獲最多提名的頭三位。今屆最佳男主角獎項競爭激烈,已5次獲頒最佳男主角的梁朝偉,今屆憑《金手指》再度入圍,爭取第6度登上「影帝寶座」。而他的對手今次均是首度入圍,包括《年少日記》盧鎮業、《毒舌大狀》黃子華、《白日之下》林保怡以及《第八個嫌疑人》大鵬。在記者會上,負責朗讀最佳男主角入圍名單的廖子妤,讀出其男友盧鎮業的名字時亦略顯激動,語氣微微顫抖。盧鎮業則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能夠同《年少日記》台前幕後共同經歷呢個創作,係近年最快樂嘅事。」

「只要我活著,我就要成為記錄者。」——筆訪《故城故事》作者王璞

專訪 | by 王璞 | 2024-02-06

生於香港,長於中國的作家王璞,在批鬥抄家的陰影下渡過了她的童年,八十年代後到上海攻讀研究所,經歷相信開放的希望年代。中年以後,她回到出生地香港,以「新移民」的身份擔任報社編輯和大學教師。經歷半個世紀的曲折跌宕,近年王璞專注寫作,去年九月,出版了她的回懷錄《故城故事》。書中敘述文革知青一代流轉多地,成長、讀書、謀生的故事,以及在她人生不同階段中的三個故城:長沙、上海、香港的往事。「虛詞」編輯部特意邀請王璞作筆訪,讓她分享撰寫這本回憶錄的心路歷程、年少時的遭遇對她的影響、閱讀和書本在她人生中的意義,以及她如何看待香港這個「故城」。

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Natalia Esquivel Benítez)(哥斯達黎加)詩選

詩歌 | by 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 | 2024-02-05

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Natalia Esquivel Benítez)(哥斯大黎加聖荷西,1973年12月15日出生)是哥斯大黎加/西班牙作曲家、結他手、創作歌手、詩人、翻譯、教育家和研究員。她的音樂專輯、教育書籍和詩集由大型出版社出版,最近出版的書籍包括:《Andamios de lluvia》(Poiesis Ediciones,2021年)、《太陽與大海的搖籃曲(Arrullos de Sol y Mar)》(Club de libros,2021年)、《Cancionero Nana de la luna: Poemas y Música para cantar, jugar y soñar. Vol. 1》(Ocarina Ediciones,2020年)。娜塔莉婭·埃斯基韋爾·賓尼迪斯的詩被收錄於由Carlos Javier Jarquín編纂的《星球之歌:地球上的兄弟情誼(Canto Planetario: Hermandad en la Tierra)》第一卷(H.C EDITORES,Amazon.com,2023)。

Is Adam Driver a good driver?—— ⼀篇充滿偏⾒的《法拉利》影評

影評 | by 謝曉陽 | 2024-02-05

美國電影《法拉利》改編自法拉利汽車創辦人恩佐・法拉利的傳記《恩佐・法拉利:人與機器》,去年提名金獅獎。謝曉陽指出《法拉利》是⼀部⼈多於機器的電影,它既非神話歌頌者,也非神話摧毀者,而是告訴觀眾「神話是如何產⽣和經營的」,當中亦刻劃了女性之間的微妙⾓⼒,也可窺見導演想擺脫男性凝視的決心,最後演員Adam Driver以⽊訥的⽅式展現天才的缺陷也是出色。

荷米斯的迴廊——《墮下的對證》中的視覺之外

影評 | by 雙雙 | 2024-02-05

獲法國金棕櫚獎的《墮下的對證》近日上映,講述一位德籍女作家因法籍丈夫離奇墮樓身亡,蒙上殺夫的嫌疑,繼而在法庭上展開自辯。雙雙認為在這場對證中,聲音的存在是如畫面般重要,他回到電影的起點——一場訪談,發現它就如一場審判的預演;而兒子再次上庭作證之前所彈奏的蕭邦《Prelude, Op. 28, No. 4》亦是暗有所指,呼應「迴廊」意象的同時,又展示出兒子對案件的詮釋,帶出電影中「詮釋」與「現實經驗與虛構寫作的關係」的探討。

【新書】《敘香園往事》〈敘香園飯店——銅鑼灣(1962年–1987年)〉

散文 | by 李恩霖 | 2024-02-05

香港百年餐飲業歷史,少不了一筆寫敍香園。第一間創辦於1926年,屹立於中環德輔道中,是街頭熙來攘往的一抹風景。敍香園先後開辦五間分店,分別位於中環、銅鑼灣、油麻地、尖沙咀和灣仔,是著名的粵菜餐館。敍香園家族後人李恩霖(Roger),透過多年資料篩選及整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寫成半自傳式的家族及餐廳故事,平實記錄背後卻有一份動人的溫情。

黃燦然詩七首

詩歌 | by 黃燦然 | 2024-02-02

那壞也許是父母給貼的。 那慫也許是學校給系的。 那邪也許是社會給穿的。 你認識他們?

《方圓》「曹雪芹・紅樓夢」——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2-02

訓詁

小說 | by 跂之 | 2024-02-02

古人會把濕透的郵票,放在膠紙上風乾。這時,郵票原有的背膠已經融解,取而代之是不完整的郵戳,油墨漫漶或乾涸,猶古之刺配。待郵票乾透,便把它放進郵票簿,固定在透明腰膠之後,那裏就是它的終點。原來一個以旅行為使命的郵票,只得一次遠行的機會。離開了它的產地,越洋過海之後,它便只剩下收藏的作用,或偶爾被展示的作用。

論《無邪之境》——論人類命運:原初、辯證與辯證的終結

影評 | by 海鹽 | 2024-02-01

濱口龍介在《無邪之境》之中建構出一個靜態的場域──原初自然,對於我們這些「現代人」,一切都是神祕而陌生。海鹽分析電影裡的原初世界和資本世界,是如何構成辯證關係,並點出當中暴力的隱蔽之處,而最後資本世界的人類作為獻祭,意味著辯證運動的終結,善惡的劃分消失了,自然世界復歸平靜、神聖與潔淨。

【無形・進擊的動漫】前置詞:我推的動漫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4-01-31

小時候總會跟著路飛說:「我要找到ONE PIECE,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人!」長大後才知道,傳說中的寶藏是否存在並不重要,只要擁有尋找的慾望,生命就可得救。沈浸在漫畫的世界,或許會不期然患上「中二病」,而所謂「中二病」,會否就是直面世界的殘酷扭曲,依然故我地叛逆、求索,不失熱血與善良?

對中國藝術,重新談論自由

其他 | by 王崢 | 2024-01-31

但是這樣想就掉入了一種思維陷阱,覺得越缺少自由反而越能逼人創作。這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缺少自由確實能逼著一部分人繼續創作好作品,因為一部分人類的本性就是創作,就算被關入監獄,總會有人想著拿衣服寫詩,拿牆壁畫畫,拿牙刷頭刺青。可是,藝術不僅逼問人類的底線,更是探索人類的極限。我們在這麽想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馬來西亞,韓國,甚至新加坡,這三個國家的電影和藝術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都和不斷「解凍」的政策有關。​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中國大陸藝術(包括文學、電影)的幾次爆發點,都正好是這三項自由稍有寬鬆的時候:二三十年代(1926-1937)(民國時期);一九八零年代的「文藝潮」和「八五新潮」;以及千禧年初的「媒體之春」。但這三種自由的不完全發展,意味著這些爆發都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會造成文化上的斷層,產生新的矛盾。

Chill得其樂:身所處為虛,心所嚮為實——《新活日常》中的侘寂之美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4-02-07

我們生活在日理萬機,瞬息萬變的大都會,總嚮往chill的生活模式。閒時偷啜一杯咖啡,歇時尋找小確幸。由「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的《新活日常》正好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鄧皓天卻認為說是故事,其實有點牽強,因為當中沒有融入強烈的故事性或戲劇張力,反而似小人物的紀錄片,而當中對「日常」精準的捕捉和呈現方式,貫徹了日本美學的侘寂。

作品與人品:讀董啟章的《心》有感

書評 | by 高重建 | 2024-01-30

即使你從未讀過 D 的小說,《心》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雖然字數不少,但分成 56 個數千字的章節,既連貫又不妨礙單篇閱讀,除了小量佛偈比較禪,全部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寫成,包含敘事、對話、獨白、寫景等多種文體,卻揉合得流暢自然,毫不突兀。此外,小說的核心隱喻也非常明顯,就連從未受過文學訓練的我都能意會,細聽 D 如何跟心對話,又如何從虛構中虛構出另一位女角安賽(anxiety),從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最終理清到身心不二,讀來驚心動魄,卻又趣味盎然。

【亞洲讀劇節:尋找春天】——透視各地民眾的苦難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30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花開花落終有時——論《繁花》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4-02-08

作為早已蜚聲國際的導演,王家衛在耳順之年仍選擇挑戰他不熟悉的範疇,放棄沿用的演員班底,把《花樣年華》和《2046》的第三部——《繁花》以電視劇的形式拍攝,江俊豪認為這念頭本身就需要具備非凡的勇氣和毅力。王家衛認識現代人對娛樂的要求,但他更明白國人缺乏對往日美好的回憶和深度的想像,間接帶動了當地經濟,或許正是國內觀眾對千篇一律的陸劇最直面的回應,惟香港觀眾對以滬語為主的上海故事並沒有共鳴。

【無形・過敏鳥】危險

詩歌 | by 嚴瀚欽 | 2024-01-29

今期「過敏鳥」邀請了詩人嚴瀚欽寫詩,他傳來了名為〈危險〉的組詩,記述了他深夜獨坐時,友人來訊,說著感謝他的文字讓他看見了高敏的自己,嚴瀚欽卻生出歉意,繼而思考自己與詩、詩人的危險關係。

【新書】《新亞問學記》〈我所體驗的新亞精神〉

散文 | by 陳萬雄 | 2024-01-29

資深出版人、曾任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的陳萬雄博士,在其求學生涯中,影響最深的是農圃道新亞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新亞問學記》是作者在不同時期撰寫的關於母校香港新亞書院的文章結集,上篇「承教與問學」,是記述新亞求學時期有緣親炙受教的幾位老師;下篇「新亞生活與新亞精神」,總結出他從四年的求學生活中,體驗到的新亞學風和新亞精神。

【文藝Follow Me】在書海中打書釘 訪「閱讀俱樂部」店主:觀迎大家做自己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1-27

「閱讀俱樂部」店主Melody在一堆書海中挑選出賴香吟的《文青之死》推薦給讀者,賴香吟在書中說:「如今文青當然不是個乾淨字,消費流行與裝腔作態使它討人厭」。恰好Melody與先生Parsons多年前開了一個Facebook專頁叫「文青信箱」,分享他們看過的文學書籍,是個「乾淨」的文青。而「文青信箱」正是「閱讀俱樂部」的起源。

【虛詞・過敏鳥】詩四首:〈我想變強〉、〈撫〉、〈皮膚的眼淚〉、〈指下山丘〉

詩歌 | by 謝曉陽,劉梓煬,王佳文 | 2024-01-26

教練很健碩 教練很認真 教練很聰明 教練很細心 教練面紅耳赤 教練結結巴巴 教練呼吸急促 教練嚶嚀低吟 教練說很久沒試過這樣

【虛詞・過敏鳥】止癢

散文 | by 王萊姆 | 2024-01-26

我開始思索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一個人的封閉,沒有性生活,每日洗澡,換洗乾淨內褲,以客觀角度來看,如此無暇,為何會裹挾疼痛與瘙癢,打轉。那一定是過敏,可是過敏的對象呢。

【虛詞・過敏鳥】高敏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1-26

這副身體,二十年來沒讓我好過,手臂、肚皮、跨下,全都可能是新一輪目標。不過最常過敏的還是眼睛,一旦腫起來就甚麼都看不見。阿敏介紹道,有個中醫很厲害,濕疹、皮膚炎、各式各樣的疹子都能醫。我始終認為中醫淨說精氣神,和甚麼看不見的風,沒有根據。可是西醫看了這麼多年,又有用嗎?醫好了誰管甚麼根據!

《無法達至如真的虛幻,倒不如讓一切還原到根本》——關於對一段合作、一個展演的觀察

其他 | by 劉曉江 | 2024-01-25

開展一段關係總有一個原因:可能是自身對關係的需要,可能是對某人的幻想,可能是誤打誤撞地開始,可能是目的為本地想要找個歸宿;而彷彿在每一段關係當中,我們都需要或多或少地面對自己,審視自己於這段關係的因,或者話:「了解自己多一點」。 而這次的關係不是關於愛情,是關於一段藝術家之間的合作。

【虛詞・過敏鳥】「用神用竅,令你會更多感覺」的填詞人周耀輝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4-01-25

曖昧容納的是可能性。「甚麼」是問號,代表不確定,但「知道」也非句號,周耀輝教我們重新理解一個詞語的可能性,知道可以不是終結,可以是繼續探索的開端。麥浚龍的〈True Romance〉裡,說的是即將萌芽的一段戀愛,周耀輝竟選擇用「知道」這個中性的詞語來形容這份美好,歌詞「這感覺多好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便繼續繼續想知道 / 繼續繼續虛得似天空」,便帶有希望一直一直探索下去的渴望。陳建安的〈未知道〉,「未」這個字便象徵著一種可能性,不是「不知道」,而是「未知道」,而歌詞「命運極妙妙在沒有根據 / 世界太怪怪到勇敢走過去」,更教人將對未知的恐懼,轉化為放膽相信「未知」。若〈彳亍〉是一個人的自我探索,在壞時代創作的〈未知道〉則與人同行,勉勵大家一路走在生命之中。

在推理之中看見香港——訪譚劍談《姓司武的都得死》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1-24

譚劍自中學起便創作科幻小說,曾在兩岸三地拿下不同獎項。不過他近年一改筆風,從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轉而創作寫實推理小說。去年他出版首部長篇推理小說《姓司武的都得死》,便在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中榮獲「小說獎」首獎,成為繼陳浩基之後,第二位憑推理小說獲此獎項的香港作家。在創作之外,譚劍又蒐集香港的推理小說書目,為香港推理小說作整理研究。對他而言,推理小說並非只在於解謎與疑團,更是在虛構的謎團之中,蘊藏真實的本地特色,讓讀者看見那些在你我身邊發生的香港故事。

【無形・過敏鳥】唇毒

散文 | by 依幕 | 2024-01-24

「紅燈如唇,微啟──口腔,橫於酒吧中央的漆黑長吧枱。枱上枱下的間接照明鼓漲著血,隔著口腔,映成豐潤唇瓣,濕霧般散染四周幽暗……哪怕身處人影疏落的邊緣,他的側臉,或許還有我的,都印上昏紅殘印。」今期《無形》「過敏鳥」,有依幕寫唇炎發作,想到過敏可能是沉積心底的陰影之泛現,也可能是一種暴烈的保護,畢竟過敏的唇比自身更洞悉一切。

自我切割、綻放、生命樹的救贖——《植物人》選讀

劇評 | by 張紫敏 | 2024-01-23

去年本土劇團「藝君子」推出舞台劇《植物人》,張紫敏看過後大量的劇句、畫面、聲音一直在心中縈繞不去,於是反覆重播植物思人「植物誘讀」《植物人》的劇本,然後在導讀劇本和實時演出的時空穿插間,歸納出《植物人》的三條記憶線索:女人的自我切割與流露、女人與姐夫纏綿與憐憫的契約,以及對存在的拷問。

與疾病共存的書寫——與董啟章談《心》

專訪 | by 葉秋弦 | 2024-01-23

早前在〈以最大的熱情灌溉其中——與董啟章談NFT書〉談過《心》以NFT書出版的理由,以及傳統紙本書的局限,比較過兩者分別。回到創作本身,《心》是董啟章一部重要的作品,因為它以真實的血與肉構築而成,是作家談坦率剖開自己的心,讓讀者探入其中。

【無形・過敏鳥】給阿蝦和阿蟹

散文 | by 鄒芷茵 | 2024-01-22

我自覺是個幸運兒,暫時沒發現任何食物過敏反應;但我偶爾討厭「食物敏感」,它帶來了對蝦、蟹產生過敏反應的人,以及對蝦、蟹產生過敏反應者的反應過敏的人。他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奪去我在餐桌上,理應獲得的樂趣。

沒有失去的部分: 第二十八屆ifva 比賽概觀

散文 | by 陳志華 | 2024-01-22

去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二十八屆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有兩部入圍作品因電檢處要求刪減內容,在無法放映完整版本的情況下,導演決定取消放映,亦因而失去競逐獎項的資格。影評人陳志華指出動畫組的《城堡裏的大象》(2021) 曾入選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公開組的《失去的部分》是香港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的委約作品,如今都成了這一屆ifva 失去的部分。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八)

專欄 | by 小克 | 2024-01-22

小克續說J1M3《Landscape》的自然生態書寫,專輯最後一首歌〈季候風〉是完成得最快的一首。 很多人好奇:歌詞是如何想出來?此次小克詳述一份歌詞創作的思路次序,先把旋律聽熟,拿捏好歌曲的重點,資料搜集期間被「比熱容量」 一詞所吸引,有抑揚頓挫之餘,「吸熱」與「散熱」也可扣連愛情關係,故而以此作為一切的開端,後來的靈光湧現也是印證了填詞人的直覺。

文化博物館或免「殺館」並將改成「流行文化館」 朱少璋:轉型構想名不正言不順 李展鵬:任何文化都應有好的展示空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9

去年12月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尖沙咀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沙田文化博物館則讓址給科學館重置。消息一出,隨即引起社會爭議,直至近日(1月15日)《明報》專欄聞風筆動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事情最新進展,指一輪擾攘過後,文化博物館如取得「免死金牌」,將逃過「殺館」命運,政府亦考慮將其重組為「流行文化館」,建議把現時文化博物館內6個常設展覽中的趙少昂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以及兒童探知館遷到其他博物館,只保留現時正在展出的李小龍、梅艷芳專題展,以及金庸館、粵劇文物館、瞧潮香港60+;同時考慮將「國家發展成就館」建於中環展城館作為臨時展館。

詩三首:〈活物〉、〈大俠愛吃漢堡包〉、〈下架〉

詩歌 | by 枯毫,周先陌,王兆基 | 2024-01-19

「大俠愛吃漢堡包?」 試圖對暗號,確認他生前 依舊有我們同樣的愛好。他不回答 曾被維多利亞港的風吹著,吹著那串招魂鈴 我把他的嘴闔上。不讓他問何處為故鄉

藝發局突削資助 劇協嚴正要求收回指控 「收到投訴後,完全不去了解, 不讓人辯解就下決定,這是甚麼年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9

香港戲劇協會前日(17日)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香港舞台劇頒獎禮「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康文署亦口頭知會劇協,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對此,劇協今早(19日)召開記者會,再三要求藝發局澄清對劇協之指控,並促請局方重新制訂處理投訴/查詢的程序,以免相關機制被濫用或誤用,窒礙本地藝術發展。

捕夢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1-22

我開始在像貧窮一樣愈來愈巨大的商場裡與其他同樣失去家人的少年們聚在一起,交換各自的鎖匙,每一晚睡在陌生的床上,試圖做既不涉及過去,亦與現在無關的夢。每天,我在不同的廚房裡翻看母親的食譜,餓的時候,我會抬頭望向天空,橋像網一樣相互交纏,在上面高速行駛,是我的夢想,但那比「捕夢」更難。人一旦丟失了習以為常的生活,就會變得焦躁,像找不到自己洞穴的兔子,紅色的眼睛像傍晚高速公路上的車尾燈,暴露在不安的城市之中。睡眠不再是避難所,人再也無法逃亡。

《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9

由許鞍華執導的紀錄片《詩》去年上映,為香港文學界一大盛事,片中訪問多位香港詩人,當中以黃燦然和廖偉棠為主軸。為此,編輯部組成或許歷年來最有份量的小輯,由許鞍華的錄像專訪,黃燦然訪問,再收入四篇來自崔舜華、張欣怡、李顥謙及鄧小樺的影評,從寫者、詩人的角度共同述說對香港詩的想像,另外收入兩位主角早前在深圳和台北的講座紀錄,作為電影的延伸。

曾國祥與《權力遊戲》團隊聯手執導 Netflix 影集《3體》改編中國科幻鉅著引起熱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23

中國當代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暢銷著作《三體》,由Netflix購入版權並開拍成影集《3體》(Three Body Problem),憑《少年的你》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曾國祥將會擔任首兩集的導演,聯同《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團隊攜手打造,影集已確定於3月21日上架,一共八集,每集片長一小時,正式預告片亦已於早前推出。

舞台劇獎頒獎禮遭指「有損聲響」不獲資助 藝發局:頒獎禮作不尋常安排 莊梅岩:劇協奉公守法、光明正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8

香港戲劇協會昨日(17日)在社交媒體發表聲明,表示在上月初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因收到外界查詢,質疑協會舉辦的香港舞台劇頒獎禮,內容「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與此同時,協會亦接獲康文署口頭知會,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在聲明中,協會形容頒獎禮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並對藝發局的「草率舉措甚表驚訝」。協會亦強調,雖然頒獎禮不獲資助,協會仍會堅持舉行舞台劇獎選舉及頒獎禮。藝發局在晚上回應事件,指去年6月舉行的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該局收到不少意見,指頒獎禮的「內容及安排有不妥之處,本局經深入了解後,認為有必要作出下調資助的決定。」

【無形・過敏鳥】藍瓶水母

散文 | by 王碧蔚 | 2024-01-18

我書寫,亦擦拭而去。重新畫一次母親,以橡皮擦搓揉打磨這張紙,遠觀者或許以為我修正與逼近正確,畫一顆蘋果上千次,得到迫真的素描光影。但我每次下筆所寫皆不同。那光所罩籠之記憶像晝日飛蟲透明閃滅,我描繪的亦空泛,水母觸肢舞動的線條,沒有相同可把握的瞬間。最後,當我寫母親時,至珍重地留下的,是擦不走的複疊筆痕,一張經受打磨為透明蟬翼的白紙慢慢服貼於桌面的木紋之上。

膜拜「學神」的校園文化,會埋下多少挫敗與憤恨?

書評 | by 楊鎮宇 | 2024-01-18

「怪獸家長」育成學霸小孩,並非香港的獨有現象,但天外有天,中國學生的階級極為分明,竟有「學神」之稱。遙看台灣的楊鎮宇評《學神》,審視北京菁英高中生的「地位體系」,以及他們在求學時代培養的技能如何有助於日後的職場發展,背後涉及到教育階層化、菁英研究、中國發展等研究領域的認識,楊鎮宇因而帶出台灣人為何需要認識中國「學神」的問題,香港又未嘗不可從中借鑒,反思家庭、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我們來真的,模糊劇場與展覽的虛實界線——訪「藝術・科技」展覽 2.0「同謀合裝」創作團隊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1-23

「藝術・科技」展覽2.0第二個展覽「同謀合裝」於2024年1月13至28日在中環大館F倉展室舉行,由跨界藝術家黎蘊賢(Orlean Lai)策劃及監製,延續去年完成的《我們來真的》劇場的主題:探討虛構與真實,又以同一班底將劇場元素移植到大館展場,化成表演式展覽。觀眾可以在場內隨意走動,因而成為「同謀」,「合裝」出與不同劇場元素互動的體驗。曾繼賢與聯創「同謀合裝」的藝術家進行對談訪問,包括黎蘊賢、董永康(機動裝置)、吳子昆(機動裝置)、吳鐵流(場域構作)及劉銘鏗(燈光),分享如何將藝術科技置入不同敘事場地,以及當中的創作理念和感受。

【無形・過敏鳥】左右右左移動

散文 | by 沐羽 | 2024-01-17

不過來到了台灣——就算是台北——走路的預設是不存在的。首先,它不算約定俗成,其次是雖然有依賴的設施,它們不是常設的。絕大部分並非大路的人行道,只容許一人行走。就是地上漆成綠色那種路,偶爾還會有機車違法停泊。基本上如果碰到對面有人走來,就只好一人讓半步,希望在讓路之時不被車撞死,又或被不讓路的大隻佬原地撞死,他們的自信與胸肌肩寬成正比。更不用說可能大部分人是活在沒有人行道的城市區域,只是偶爾上來台北旅遊。這座城市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左右逢源,詠春葉問,回到大路的人行道上只不過就像是游泳時的換氣,舒服歸舒服,但始終有些不知所措。

評《無邪之境》:邪惡何處尋?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1-16

導演濱口龍介2021年的作品《Drive My Car》於國際影展中屢獲殊榮,如今推出風格截然不同的新作《無邪之境》,關注了自然生態及人性善惡。石啟峰認為當中許多關於自然風景和鄉野生活的長鏡頭,看似只是瑣碎的日常片段,但觀眾可以從中發掘出許多隱喻和意義,他再以尼采的「奴隸道德」看見當中關於人與自然共處、善惡的主題,亦探問我們要如何辨認邪惡。

【教育侏羅紀】中國文學最後的十堂課——寫給讀文學的你

教育侏羅紀 | by YW | 2024-01-16

你還記得當年上中國文學課的畫面嗎?YW眼見修讀中國文學的學生每年遞減,首次任教文學科卻聽聞學校要殺科,如今迎來了最後的十堂課,有所感觸。文學科課程要讀的內容多、試題難、回報低,中途棄船的人很多,只有九位學生堅持留下。這段旅程令YW反思怎樣的語文教育才是成功,到底DSE是否衡量老師教育能力的場域,相比五星星,他更貪心的希望是,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無形・過敏鳥】漫說素心人── 誌記先行者及遠去的韶光

散文 | by 辛其氏 | 2024-01-16

12月18日早上,如常吃早餐,如常看電視新聞,如常打開手機,一個素葉群組訊息「西西走了」跳入眼簾,我捧著手機在廳廚之間踱步,重看幾遍何福仁(阿仁)傳來的訊息,得知西西入院三天,初時穩定,後因心臟衰竭病逝,去時安詳。同日上午,老友楚真與梁滇瑛(阿滇)通電話,了解西西大致情況,知道她留院期間,可能不慣醫院食物,吃得很少。阿滇分兩天帶去方便病人吞嚥的軟餐,梁家私房菜果然合口味,西西吃得一點不剩。滿腦子奇思妙想的她,忽爾「神奇女俠」(阿仁語)上身,撇下親人朋友,乘「飛氈」遨遊另一個世界,對她出發前吃得飽飽,失落中感到寬慰。

於無明世界,以音樂把悲喜照明——無限亮2024:訪視障鋼琴家李昇、小提琴家丁怡杰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1-15

光的追尋者莫奈,以幾近失明之目,畢生捕捉稍縱即逝的生命之光。他曾說要畫出無限、啟示無限,縱然眼裡的光早已幻滅,心靈卻流光溢彩。今年「無限亮」計劃以「展現溫度與角度」為主題,邀來兩位視障音樂家:鋼琴家李昇與小提琴家丁怡杰,分別以琴音傳遞溫度,訴說自身歷程故事,燃點觀眾心中亮光。

【新書】《喧嘩的碎片》序——無法再現的他人之臉

書序 | by 謝曉虹 | 2024-02-07

周丹楓出版新書《喧嘩的碎片》,有謝曉虹的專序導讀。謝曉虹以西西的《美麗大廈》和唐睿的《Footnotes》看作追溯這部小說的在地系譜的座標,而當中一句「我們都只是死前的租客」概括了「我」這一代真正「無根」的感受,就如故事傳達了居於此城一種深刻的焦慮:記憶,以及愛之失落——這種深情而哀傷的手勢,可見周丹楓正試圖沿碎片提供的起伏線索,來追溯更完整的生命圖景。

【佬訊專欄】飛機上可否除襪?

專欄 | by 佬訊 | 2024-01-15

飛機上可否除襪?試討論並達成共識——這是一場關於個人利益與公共禮儀的論爭。佬訊經過一番觀察後,發現香港人似乎比外國人較為寬容,他們說除襪者漠視個人衛生,佬訊卻說「咁係因為佢哋悲觀,我睇到機上除襪帶嚟嘅好處」。不過,若然除襪者腳部的汗腺比較發達,或者腳皮屑灑遍滿地,還是好好自重護足吧。

【文藝Follow Me】活著是,除非好好地學習如何與⼿機共⽣死——訪崑南《人間零度醉醉念》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1-12

去年七月,作家崑南出版「手機書寫」系列之二《人間零度醉醉念》,收錄30首他在手機上即「機」揮毫的詩。自20多年前起,崑南已經想寫「天、地、人」三部曲小說,現時「天」有《天堂舞哉足下》;「地」有《地的門》;「人」則醞釀多年仍未寫成,崑南說他寫了三分一,「但都不滿意,」於是在未寫成「人」字小說前,「我就想不如用『人間』代替一下。」

復刻點石成金的舊香港——訪《金手指》美術指導文念中、林子僑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1-13

基於這樣的人物設定,梁朝偉的造型自然有別於觀眾對他的印象。文念中說,「起初梁朝偉的造型沒有那麼狂放,但他想挑戰以往未試過的造型,因此首試『攣毛』,西裝衣料也採用了反光布料,去加強他整個人的光芒。其實他也有刻意放縱自己身型,沒有那麼fit。」話至此,文念中特別提起蔡卓妍(飾張嘉文)玲瓏浮凸的身材,他解釋這也是基於導演要求,「因為這個女生周旋於金融大鱷之中,導演覺得她最好要有某些顯而易見的過人之處,於是我們利用特技化妝與CG去改造她的身形。」甚至參考了80年代的「女神」:《神探俏嬌娃》花拉科茜的髮型去打造蔡卓妍的角色。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入圍名單出爐 梁朝偉硬撼吳慷仁役所廣司角逐影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2

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今年繼續於香港舉辦,並將於3月10日在戲曲中心舉辦頒獎禮。今日(12日)大會邀請一眾香港新生代演員,包括陳湛文、陳苡臻、朱鑑然、麥沛東、栢天男、譚旻萱,公布獎項入圍名單。當中最佳男主角一項競爭激烈,去年憑《風再起時》奪獎的梁朝偉,今屆憑《金手指》再度入圍最佳男主角,有望連續兩年得獎。但梁朝偉要再下一城殊不輕鬆,對手包括去年憑《富都青年》獲封金馬影帝的吳慷仁,與憑《新活日堂》榮登康城影帝的役所廣司。除《金手指》外,香港電影《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和《但願人長久》同樣成功入圍今屆亞洲電影大獎,將合共競逐八個獎項。

「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訪《河邊的錯誤》導演魏書鈞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1-12

身為90後的中國導演魏書鈞,此前已憑短片《延邊少年》、首部長片《野馬分鬃》、2021年的作品《永安鎮故事集》,三度入圍康城影展。而他近日在香港上映,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的新作《河邊的錯誤》,同樣成功入圍去年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作為近年在康城最受矚目的中國新生代導演,魏書鈞的電影總是帶著獨有的反叛與荒誕感。正如《河邊的錯誤》看似是一部懸疑、推理電影,電影海報上卻已說明「沒有答案」。觀眾看畢面面相覷,沒有得到答案,反而帶著更多問號,而這正是魏書鈞所追求的。「沒有答案,是為讓更多答案出現。無數的觀眾,無數種看法,共同構築了這部電影。讓它超越了電影本身,我覺得這個過程很奇妙。」

關於數字的跨欄小記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4-01-15

「起跑,左腳前,右腳後,手臂直垂90度,左腳一腳掌,右腳加半腳掌。」這是記在學者型作家曾繁裕的手機的起跑提示。他重拾一次偶然的熱血青春,報名參加分區田徑比賽的最老組別,開始制定練習計劃,但多數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大概也有著各種束縛,抽不到時間而只好打一點天才波,而非生生死死志在必得,造就共享的公平和應戰心態。

《大狀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0

音樂劇《大狀王》去年首演囊括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個奬項,此劇雲集全港頂尖音樂劇台前幕後班底:高世章與岑偉宗的曲詞、張飛帆出人意表的文本、導演方俊杰精妙的佈局,劇中探討生死無常、善惡難辨,情節扣人心弦,亦糅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美學。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收錄填詞人岑偉宗的專訪,看填詞家如何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梁萬如與馮曉彤分別以歌詞和意象作為切入點,揭露《大狀王》的深刻主題。

【新書】《史學研究法講義》周佳榮訪問稿

專訪 | by 韓心雨、巫如雯 | 2024-01-12

早前商務印書館新出版歷史學家王德昭先生從未匯集成冊的《史學研究法講義》,由王德昭的學生、同為歷史學家的周佳榮教授將舊手稿整理成書,內容包括史學與史學方法、史料的蒐集,史料的本身鑒定、史料的內容鑒定、史事的綜合、史事的表達幾部分。成書過程複雜,耗時也近十年,所以韓心雨和巫如雯與周佳榮教授特別圍繞此書作了一個筆錄對談。

與現實的交匯:宮崎駿《蒼鷺與少年》的異世界探索

影評 | by 余達志 | 2024-01-10

宮崎駿說《風起了》後便封筆,十年後卻帶來更私密及更難入口的《蒼鷺與少年》。不同影評人都已為《蒼鷺與少年》解析當中的符號和角色運用,余達志藉著觀看宮崎駿電影的經驗,書寫「進」「出」異世界意象帶來的啟示,亦認為這部作品奠定了創作人就是宮崎駿的歸宿,在電影裡一點一滴滲入了反戰與生態保育的吶喊,在衰落和破敗的時代狹縫裡安插以人為本的生機和希望。

「去或留肝膽照應」——廖偉棠《詩的隱遁術:香港中青年詩的新變》講座紀要

報導 | by 李盲 | 2024-01-09

早前詩人廖偉棠在深圳飛地書局以《詩的隱遁術》為題設講座,向內地讀者介紹香港近年湧現出來的中青年詩人。之所以題為「隱遁術」,是用以歸納香港詩歌的新變,即在表達空間和資源逐漸萎縮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兩種可能:使「隱術」的是那些留下來的人,而使「遁術」的是那些離開的人。但在廖偉棠看來,他們都在堅持寫詩這一項「窮人的事業」,亦由此觀照兩代詩人的寫作。

詩人要如何在俗世中行走、戀愛、老去:記黃燦然《詩合集》新書台北發佈會

報導 | by 陳諾霖 | 2024-01-09

日前,黃燦然的新書《詩合集》發佈會在台北春秋書店舉行,詩人親臨主講,本書責任編輯鄧小樺主持。黃燦然抵台便先後出席金馬影展及讀詩會,行程雖奔波,抵達老宅書店迎見滿屋讀者時,還是雀躍地笑說要與大家一起好好讀詩。當中分享了編輯《詩合集》的軼事、香港詩人與土地的關係,也表示自己到了承擔宿命的年齡,要以詩人的身分繼續承受着時代變遷、家庭壓力、中年孤獨、身體痛苦的各種施壓。

我站在生命這一邊——悼巴勒斯坦眾詩人

其他 | by 宋子江 | 2024-01-08

以巴戰火不斷,生靈塗炭,宋子江因此介紹了一些罹難詩人,也翻譯了一些巴勒斯坦詩歌,但他認為這不代表他站於巴勒斯坦的立場,而是純粹站在生命的一邊。阿拉瑞爾的〈若我必須死去〉正是以死亡反過來歌頌生命的詩,是為宋子江翻譯巴勒斯坦詩歌的動機,讓更多讀者認識這些在紛亂的地域中依然書寫的人們。

明白美景良辰 原是似煙像雲——訪何秀萍新書《一陣塵煙》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1-08

媒體人何秀萍揣摩著各種人生劇本:「進念二十面體」創團成員、劇場演員、電台節目主持及監製、填詞人、專欄作家,也因在商台節目《妖獸都市》中獲得「母夜叉」一角,而人稱「叉姐」。她繼《一個女人》後再書寫現代女性多重身分的人生,相隔十年推出散文集《一陣塵煙》,時代變遷,她所呈現的面貌也更為多元。我們約定於見山書店訪談,初時眼前的是一日店長,一開始訪問又退回到何秀萍本身,去敘述關於作家身分的她,以及她自己。

為什麼大雄是主角?讀《哆啦A夢》論

書評 | by 張遠 | 2024-01-08

家喻戶曉且充滿趣味的漫畫《哆啦A夢》雖然主要是小學生取向,但其中包含了許多藤子.F.不二雄對於人和世界的理解和想法。「哆啦A夢wiki」創建者杉田俊介的《哆啦A夢論》,將《哆啦A夢》的短篇〈日常生活〉與大長篇(以在異世界為主)結合在一起探討,並輔以藤子.F.不二雄的《SF短篇集》作為佐證,提出了相當深入的詮釋。

日本攝影大師篠山紀信逝世 拍攝全裸寫真震撼亞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5

日本攝影大師篠山紀信,在本月4日病逝,享年83歲。據日本媒體報導,篠山紀信一直患有長期疾病,上年底身體開始感到不適,於前日病情突然惡化,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後宣告不治。

臺灣國寶級作家、「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5

臺灣國寶級作家、「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於除夕跌倒送醫,惟情況急轉直下,於昨日(4日)因急性肺炎逝世,享耆壽90歲。

【教育侏羅紀】論莊子如何安慰「失戀」的朋友——再讀課文〈逍遙遊〉(節錄)的浮想聯翩

教育侏羅紀 | by 雙雙 | 2024-01-04

《莊子・逍遙遊》被節錄出來變成高中「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十二篇範文)之一,但雙雙對惠子說五石之瓠「無用」卻又「掊之」,以及強調大瓠是魏王送的卻又表明將其打破感到不解。他認為只有對前度以前送下來的禮物才會如此,由此展開對惠子與魏王的分析,看莊子如何安慰「失戀」的朋友,為〈逍遙遊〉帶來另類的有趣解讀。

繼《給十九歲的我》後: 紀錄片工作者討論會紀錄(節錄)

報導 | by 黃珍盈、劉坤濤 | 2024-01-04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去年6月一眾紀錄片工作者出席討論會,深入論述拍攝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以及同意與授權的問題,以上由黃珍盈和劉坤濤紀錄及整理,收錄於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一書。有見紀錄片的議題未有更多後續討論,刊登此文不求爭議,只求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望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崩末》:抽離作為介入

書評 | by Jia Jia  | 2024-01-04

Jia Jia受到奧威爾的一句引言啟發而寫下了這篇《崩末》書評。他認為《崩末》將讀者帶入一種純粹閱讀的狀態,並將閱讀成為一種儀式或享受,而故事的無情節性擺脫了社會規範、教條、形式和文化符號,在缺乏歷史和社會背景的參照下,虛構的海洋成為故事的一切落腳點,描述一種餘生書寫。同時,他指出勞緯洛的寫作風格在於「抽離」,不讓讀者容易獲得「高潮、共鳴、共識」,反而是種介入。

【新書】《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一九四九年黃飛鴻電影首映〉

其他 | by 張彧 | 2024-01-04

在香港,黃飛鴻的名字幾乎無人不識,這與自1949年以來上映了逾百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不無關係,但他於1925年病逝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遺物,僅靠後人流傳其傳奇故事。《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透過文字和黃飛鴻相關紙本藏品,包括書籍、電影特刊、戲橋、相片等,分六個章節,將黃飛鴻傳奇的誕生、傳承和演化過程,一一呈現。

《我們來真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3

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首次執導劇場,以「《我們來真的》——一場假裝的演出」為題,從起始就提醒觀眾關注劇場內的虛實問題,以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邀請觀眾共建不可能的真實,合謀造假。編輯部組成小輯,囊括黎蘊賢的個人訪問,親述創作意念,以及對劇場的想像;參與繪畫的何倩彤撰寫後記,憶述創作過程,並反思文字被轉換成聽覺體驗的效果;黃小燕的劇評以拼貼式旁注,觸及協作、重複、極多主義等概念。

結構.乾燥.金絲:許鞍華《詩》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01-07

有人說《詩》並不能讓你知道甚麼是詩,這讓鄧小樺有點訝異。她指出《詩》的結構頗有詩學入門書甚或教科書的味道,可看出許鞍華港大比較文學系講師的基本功。她亦從大量收入廖偉棠講課的部分,一再認證許鞍華鍾愛拍知識份子談論事物的美學選擇,而全片以低調平實的影像語言,呈現香港獨有的異常美學,並不是為了改變香港詩界的甚麼,詩人依然無冕地生活,但它有著細如金絲的影響。

【2023・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3

2023年,有些生命離開了,讓我們念記這些逝去的名字,他們將如消逝的星光,在千萬年後再次到訪地球,我們亦將再重聚。

香港原創音樂劇《大狀王》:飛雪、金蜻蜓和欄柵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4-01-03

馮曉彤評《大狀王》,認為雖然它描畫清朝,卻宏觀地呈現了不少關於人類及世界的誠實觀點,在一片歌舞熱鬧中,默默折射出一片公義的荒涼。然而在亂世裡,誠實卻是需要技巧,不可以甚麼也明刀明槍、直腸直肚。馮曉彤由此分析《大狀王》裡的飛雪、金蜻蜓和欄柵的意象,三者岔出不同的解讀,在歧義重重的罩幕下,保護想像的自由。

韓國電影大師朴贊郁訪港 談成長及暗黑系電影背後:相比幸福更想聚焦人的痛苦

報導 | by 黃桂桂 | 2024-02-29

M+Cinema去月舉辦「細思極恐:朴贊郁回顧展」,並請到韓國導演朴贊郁來港出席大師班。黃桂桂整合大師班及傳媒訪問內容,當中朴贊郁談及如何看待「暗黑」、自己的暗黑歲月、父母的薰陶,也說到自己在片場的慣常做法,讓我們由此發現這位「暴力美學大師」的細思極「柔」處。

無力是我們最後難免的結局——訪《富都青年》導演王禮霖

專訪 | by 黃桂桂 | 2024-02-29

《富都青年》由金馬影帝吳慷仁、陳澤耀主演,在臺灣上映引發口碑熱潮。導演王禮霖於訪問中談及選址富都的原因,而創作意念乃源於三年前的一次田野考察,發現無身份證者的議題更值得關注,便定下了阿邦及阿廸的背景。他亦憶述處理多種語言台詞的同時,一邊拍攝一邊修改阿邦的劇情走向,甚至決定在緊絀的檔期中安排重拍,過程艱巨,但透過電影獲得了發聲的機會。

【無形・過敏鳥】前置詞:明明無餘地再過敏?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4-01-02

過敏,是人體接觸環境中一些過敏原後,所引發的一系列超敏反應現象。那既是一種身體症狀,也可是一種心理狀態,由日常小小搔癢煩惱,到人際間的磨擦,甚至放大到社會整體,過敏粒子時刻都在碰撞。這些過敏原無處不在,偏又微小隱密,讓人難以言說,甚至羞於表露,免得被冠上反應過敏甚至玻璃心的標籤。然而,文學的價值正在於為幽暗而難以知覺的物事,給予恰如其分的言說。近年社會開始關注高敏族人士,呼籲人們肯定自身獨特與感受,如今或許正是書寫的時候。

【2023・回顧】寒冬中逆風而行——2023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2

2023年的復常與夜繽紛,有沒有為香港文化界帶來歡喜豐收的一年呢?用易經卦象而言,或者近於「或躍在淵」。年末沙田文化博物館或殺館之消息,再回顧2023年文化界大事新聞,不禁令人唏噓。年初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的爭議,引發公眾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四字電影」發圍,香港電影業彷似迎來新的生機,然而鮮浪潮等各位培育電影新秀的平台卻面對電檢刪剪問題。今年出現文藝工作香港未能入境香港的新聞,為歷來最多。另一方面,復常通關後港人紛紛北上外遊,嚴重打擊本地餐飲及零售業,包括書業生意也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逆巿景氣的香港獨立書店業也屢受打擊,不排除未來將有結業潮;加上香港文學館的撞名爭議,香港文化未來前景頗有如履薄冰之情。然而,今年文化界也有值得慶賀之事,許鞍華拍攝紀錄片《詩》,首次把香港詩人帶到大銀幕;梁朝偉榮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帶來沖喜效果,而今年衝擊娛樂圈的AI尹光及ChatGPT,也引起科技與藝術的創作討論。未來不可預期,唯有繼續自強,支持並珍惜本地文化創作,讓我們在逆風中同行。

【2023・回顧】新書多珍重——2023年香港文學重點出版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3

自疫情解封後,市民紛紛離港消費,本地經濟持續下滑。根據入境處數字顯示,聖誕四日長假期間,合計逾140萬港人北上及外遊,不但香港零售及餐飲業大受打擊,聖誕檔期電影票房亦錄得20年新低。今年書業亦彷彿迎來寒冬,生意額大不如前,近月獨立書店更屢受打擊。在這時刻,買書除了是精神的滋養,也能給予作者、出版社及書業實際的支持。「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重點文藝書籍,羅列2023年不容錯過的佳作,在新一年,願好書有好報。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打包去2024的六堂課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4-01-01

我想,這或者也是大部份將興趣變成工作的人的困境吧:原本是因為喜歡做某個事情,所以下定決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結果卻愈走愈痛苦,因為外部的獎賞永遠是不穩定的,與此同時我們的內在動機已經消減。如果想持續透過工作獲得幸福感,我想重新強化自己的內在動機是很關鍵的:在無人給予獎勵的地方,找回當初的純粹愉悅吧。

【文藝Follow Me】創作作為一種藥——文學季「別來無恙」開幕暨開幕講座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2-30

本年度文學季「別來無恙」於12月初開幕,請來洛楓、白雙全及蔣曉薇出席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文學館總編輯鄧小樺在開幕時越洋致辭,她覺得疾病是一個身體內外連繫的反應,「是個認識及調節自己的過程,甚至能為創作提供養分,從這方面看,其實疾病並不是太負面。」洛楓、白雙全及蔣曉薇亦在講座上娓娓道來他們如何思考疾病與創作的關係。

【新書】《字造海洋:香港.文學.海洋讀本》——前言:在香港讀海洋

書序 | by 黃冠翔 | 2023-12-29

香港島及諸離島星懸海上,與九龍半島對望,九龍則背靠新界諸山,可說整個香港地勢是背山面海,但從文學、文化角度看,香港長期都是背海之城。在城市發展歷史中,尚未出現如西方《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Sea )和《白鯨記》(Moby Dick)一類磅礡的海洋文學名著,甚至在早期,海洋鮮少成為作家投射、想像、稱頌的對象,海洋隱身於陸地之下,被城界排拒於外,海洋在文學作品中佔比偏低。然而,這個現象到了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有了變化,受到本土意識興起的影響,作家們開始看到本地的海洋,一九九〇年代甚至到了千禧年代之後有更顯著的轉變,許多作家開始挖掘香港海洋文化的價值,以海洋意象及想像作為創作主體,「文學海洋」在香港開始受到創作者重視。本書的編輯初衷,便是想喚起讀者和研究者的興趣,去探尋香港文學中「海洋」的面貌,藉此找回這座城市的海洋文化及其意義。

【新書】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余生》:〈窗簾〉、〈我在〉

小說 | by 黎紫書 | 2023-12-29

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余生》,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在此選出〈窗簾〉與〈我在〉,一說出櫃議題,一說家庭照的歷史,故事短小但精幹。

香港作家李怡、譚劍同獲台北國際書展首獎 漫畫家智海奪金蝶獎銀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9

2024台北國際書展將於明年2月底舉行,近日(28日)公佈「國際書展大獎暨金蝶獎得獎名單」,當中香港科幻及推理小說作家譚劍新作《姓司武的都得死》,以及去年逝世的知名作家李怡晚年所寫的自傳《失敗者回憶錄》分別獲頒「小說獎」及「非小說獎」首獎。另一方面,本地漫畫家智海所設計的書籍《觀景窗》成功奪得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金蝶獎」銀獎。而近年移居英國的本地漫畫家黃照達,其由鄧彧、何萍萍操刀設計的漫畫結集《那城THAT CITY》,亦獲頒「金蝶獎」銅獎。

王家衛十年磨劍之作《繁花》上映 首播收視高企口碑兩極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8

由王家衛擔任導演及監製的中國電視劇《繁花》,經歷多年籌備及拍攝,萬眾期待下終在昨日(27日)在央視八套及騰訊視頻首播。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的《繁花》,是王家衛首次執導的電視劇,也是他自2013年上映的《一代宗師》。作為王家衛「十年磨一劍」的執導作品,《繁花》由籌備到拍攝、殺青、首播都一直備受關注,開播之後收視率同樣居高不下,更打破單集最高廣告紀錄。不過劇集播出後網上口碑褒貶不一,評價兩極。

【2023・回顧】掌握文青流量密碼!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精選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9

身處2023年的繽紛香港,虛詞平台沒有尖沙咀燒賣,也沒有廟街牛雜,但我們都明白到,Hardsell之前,必先有好的內容,才能吸引流量。虛詞好文不斷,今年戰況依然激烈,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最後出爐的十篇上弦佳作中,粵語流行曲及港產片繼續稱霸,佔領榜單中的六位,另外文藝界的快報,亦成功引起讀者關注。除此以外,編輯部也另有心水推薦,望能年終前海底撈月,為好文拉票爭取流量!

懷舊的意義——讀潘國靈《原初的彼岸》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3-12-28

自我的變化在《原初的彼岸》一書後半部分的數篇小說中就更加明顯。這變化首先體現在自我內在的分裂,卻以整合新的自我作結。無論是在〈信者與不信者之旅〉中踏上那片以資本和消費為地基的「應許之地」的「我」,還是〈面孔我皺褶〉中一邊撫摸情人一邊喃喃自語的「我」,人物在與他者對話的同時,也是向自身發出詰問,在過程中觸及分裂的自己,造就成長的契機,而這主題在小說集中最後一篇作品〈分裂的人〉中更為突出。可是,分裂在潘國靈的這些小說中都只是過程。人的自我在分裂中尋覓、反思,最後能夠把分裂在各處的東西整合成新的生命狀態,發出全新的自我的聲音或形態,那就是〈分裂的人〉結尾「我」在諸般分裂之後得到的領悟:「我與『你』的並存成為一個生命的鐘擺,我以鐘擺的兩極擺動來提取力量——存在的力量。」作者將鐘擺的意象運用得十分巧妙,它既是物質形態上的「一」,同時也因為運動的緣故,化作成不同時空的「二」,而運動的軌跡正是時間之體現。只看到其中一端的鐘擺是一種錯誤理解,正如只看到成長中處於未來時空的「彼岸」也並不是理想的成長,唯有回望過去,在未來與過去中回蕩,才有機會發現更真實的自我。

約恩・福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8

本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奪得,他的劇作曾兩度在香港公演,但其詩集、小說和劇作的中譯本不多,所以華語地區讀者一直未能窺見全貌。虛詞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有詩人阮文略借助翻譯軟件的輔助,並參考其他譯本推敲重譯六首福瑟的詩,而劇場編劇鄧世昌和甄拔濤分析福瑟的不同劇本,闡述其簡約特色,讓大家感受福瑟的文學魅力。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這味道是禁止事項

小說 | by 黎特 | 2023-12-28

根據本國法律,所有死刑犯在行刑之前,都有指定最後晚餐菜式的絕對權利。作為當了二十年資深獄警的我,以為早已在這座監獄裡見識過地球上所有菜式,有時心裡不禁讚嘆我國法律的慈悲,還有每次必定順利製作出指定菜式的廚師們的技藝。據我所知,他們一次都沒有失過手——不管是哪個家鄉的罕見餸菜,還是極盡奢華的九大簋,他們必定如死囚所願地送上。相信今次將會是他們面對過最大的難題——囚犯(編號98017)最後想吃的,是他自己的心臟。

專訪岑偉宗:一筆一宇宙 譜寫《大狀王》音樂劇歌詞的救贖與了悟

專訪 | by 朱鳳翎 | 2024-01-03

《大狀王》音樂劇於平安夜在一片如雷掌聲中謝幕。以全港頂尖音樂劇團隊醞釀八年製作的《大狀王》,正如劇中福全的對白「贏我就贏硬㗎喇,係爭在贏得有幾.....光彩亮麗嘅啫。」結果一舉取下香港舞台劇獎十個獎項,史無前例。曲詞是音樂劇的靈魂,填詞家如何乘著音樂,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建構出一個妙趣盎然又哲思深遠的音樂劇世界?且聽被劇場界尊稱為岑爺的岑偉宗娓娓道來。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吃物

小說 | by 黃言丹 | 2023-12-27

她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第一次進食異物的感覺。可能是外婆在收拾桌面時遺漏的,可能是她自己偷偷藏在手心中,那枚磨得只剩下尾部的深綠色蠟筆。她記得外婆在廚房裡煮晚餐,房子裡塞滿一片甜膩的油香,電視裡的卡通人物唱著無聊透頂的兒歌,而她只是專注地盯著飯桌上那個指頭大的綠色物體。要是外婆再遲一分鐘發現倒在地上窒息抽搐的她,她短小的生命大概就在那天畫上句號了。

【虛詞・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草莓謊言

散文 | by 澪 | 2023-12-23

「謊言令人作嘔,但若然是草莓味的,甜蜜既精緻,那便另當別論。」在澪的童年,草莓屬矜貴水果,一盒草莓足夠買一大袋蘋果。她回憶起草莓之所以香甜,是母親為他汲去草莓酸味、擋下生活苦澀,使他得以大快朵頤。如今香甜漸去,卻又顯得滋味雋永,格外耐吃、回味。

【虛詞・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燒賣食記

散文 | by 箋箋 | 2023-12-23

箋箋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香港燒賣關注組」的存在時,心裏不禁想,北到內蒙古,往南到香港,不同地域的燒賣內外有別,但大家對這粒點心的愛仍是「江南江北一般同」。她繼而憶起在呼和浩特的三年生活,天寒地凍中有暖色的光和熟悉的人,以及皮薄餡靚的羊肉大蔥燒賣。

香港粵劇藝術團首敲鑼鼓 兩代聯袂跨年演唐氏戲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3

今年成立的香港粵劇藝術團讓粵劇回歸藝術本身,旨在打造精品化粵劇。粵藝籌備多時,終在跨年檔期的西九戲曲中心上演首敲鑼鼓之作,挑選唐滌生的三齣經典戲寶:《洛神》、《白兔會》及《火網梵宮十四年》,龍貫天、黃成彬與梁心怡分享是次演出經驗,可見老倌與新秀的傳承互動引人入勝。門票現公開發售。

福瑟劇作心法初探

劇評 | by 甄拔濤 | 2023-12-22

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立即引爆華文文學界對他的興趣。他的小說、劇本較少中譯,但是他的劇作經常在世界各地上演,可說是最常被公演的在世劇作家。劇作家甄拔濤以《有人將至》及《我是風》為例,探尋福瑟的寫作減法,由此看到了他跟前人的分別:文本不必以營造戲劇衝突為手段或目標。

【新書】新生代的出走與反抗: 論2022年香港電影

影評 | by 查柏朗 | 2023-12-22

2023年的《年少日記》與《白日之下》,總讓人想起去年的四字電影熱潮。查柏朗在去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兩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論《流水落花》、《正義迴廊》曖昧地與建制共舞,還是《窄路微塵》、《白日青春》、《野草不盡》在不被看見與出走之間兜轉,新生代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要有相應行動支持理念,並建立自己一套影像美學,也在持續地揭露現成體系的不義的同時,寄望能時刻自省權力身位的轉移,不重蹈前人覆轍。

《我們來真的》旁注 At the marginalia of 'We are for Real'

劇評 | by 黃小燕 | 2023-12-27

黎蘊賢Orlean首次執導,棄文本、劇情、敘事主導的劇目,只就若干母題借題發揮,如擬真取信, 失敗(欲蓋彌彰地表演失敗)、重複等等,這些都連繫著劇場的脈絡,使這次演出甚有後設劇場的況味。至於作品的結構,anthropo-scenography 與object-oriented scenography 各佔一幕,屬過去20年來隨科技融入劇場的「新媒體劇場構作」(new media dramaturgy) 的格局。

【教育侏羅紀】思想實驗

教育侏羅紀 | by 曾詠聰 | 2023-12-21

第一次目睹有人「企跳」,是中二體育課後。那是一個還有電話亭、酒樓會宣布誰人有來電、要駁連電話線上網、傳訊息需時、下載前要搜索種子的年代,簡單來說,是習慣等待的千禧年代初。我和一位同學到小食部買了「孖條」,便投進人群,抬頭欣賞幾個老師和校工在五樓追逐著一位高中女生,校園真人版Tom and Jerry。後來才發現更要是恐怖版本。長連式的教學大樓設計,讓女生很快就進退失據,幾位大人慢慢夾擊之下,女生決定放手一搏,推開看似緊閉的鐵閘。操場上抬頭的眾生一同嘩然——原來我們都被規範蒙騙多年——那警告不在於視覺,是埋在我們不敢躁動的心裡,形同虛設。女生很快便闖入禁地,攀上天台。我已不記得「孖條」味道,每次憶起這場驚慄,指頭都有些微涼意,那時我應沒空去攝取任何糖粉,任由它融化,在我緊張小手上流去,滴於地上等待蒸發。

來一場文藝漫遊——無秩序編輯室聖誕打卡之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22

早前慈山寺宣佈舉辦「阿彌陀佛聖誕法會」,引來不少網民迴響,但聖誕一連幾日假期,總不能天天佛系,既然緣分來了,讓你看到這篇文章,不妨跟著「虛詞」編輯部的文藝漫步LIST,隨一本書或一套電影出走或精神漫遊,看看這個世界,今年聖誕,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筆記留情

散文 | by 何秀萍 | 2023-12-21

「記憶不過筆記留情人、時、地」,走進酒店玄關的時候,腦中竟兀自哼起這句自己寫的歌詞,我手寫我心,我從來只寫自己相信的事。這天沒有旋律限制我會想在這句子後面加添一隻字:「味」,變成「記憶不過筆記留情人、時、地、味」,存有氣味、味道、風味元素的記憶,於我而言,更加鮮活。食物的滋味,往往連結著時間、地點、人物,單單一道菜,只我一個人獨享,就算多好吃也不能教我念念不忘,必得加上當時的環境、心情、氣氛和同伴,才能令那段時間或短或長,份量或多或少,菜式或豐或儉的進餐過程格外難忘。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潛伏味蕾的密語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12-21

先是想起了炸油糍。是外婆植在家族記憶裡多年。外婆炸的酥軟可口豆沙油糍,過年便會出現在餐桌上,我們家族的人必然吃過。村裡左鄰右里沒有這項食物,為我們家獨有。一顆顆脹卜卜的啡色小圓球,內含豆沙餡料,咬下去酥脆柔軟粘牙爾後一絲空氣的縫隙會從中釋出。甜度剛好的紅豆沙餡料塌陷在口腔,纏綿舌尖侵襲味蕾使得我們一顆完了會忍不住送第二顆進嘴巴。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並不認識,存在的感觸 ——周丹楓及《喧嘩的碎片》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4-02-07

要怎麼形容《喧嘩的碎片》呢?理論上,《喧嘩的碎片》主要地理場景是主角「我」成長的黃大仙東頭邨的屋邨,及「我」後來任職金融的工作地點中環,兩者之間的貧富反差,構成小說的最重要成分。縫紉其間的是「我」與母親及其他人的關係,那些被統治與被奴役者對奴役他們的思維與邏輯的臣服,透過家庭關係而對「我」產生難以逃逸的掌控之力;而「我」對於周遭一切,既以精微細緻的鷹眼觀察之,亦同時哲學反省式的思考批判之,更對許多擦身而過、無名的社會底層畸零者,付以同情又距離適切的凝視睇盼。

《蒼鷺與少年》紛亂時代的自白與叩問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1-10

宮﨑駿再度食言,時隔十年後以最新作品《蒼鷺與少年》復出,延續其反戰思想。石啟峰分析二戰倖存者的主角——牧真人如何壓抑著喪母創傷,走進魔幻,卻終於選擇回到殘酷現實;他又以同樣經歷二戰的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從存在哲學說明真人的界限處境,及其超越自我的反思。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回憶是那道苦瓜

散文 | by 饒雙宜 | 2023-12-20

當時並不明白,客家菜重「鹹、燒、肥」,是基於貧困以及資源匱乏,還有客家人節儉的特質,慣以鹽油醃漬或燉煮食材,以作保存。舅婆又甚少倒掉食物,剩菜被一直翻熱,重回餐桌,讓人更沒胃口。又因為忙著生計農務,客家菜的烹調手法偏向實際,毫無花巧,把一切燉至天荒地老萬物變色⋯⋯每當父母不在家,由她打點膳食,我大多皺著眉草草扒飯了事。兒時幼稚,厭棄與故鄉有關的事物,故鄉給我一種下等的羞恥感,而舅婆代表了故鄉的一切,包括那碟糜爛的釀苦瓜。她不幸的命運,她的苦況,她的喜好與鄉愁,離當時的我太遠。

「荼毒社會」的激進哲學家——奈格里訃告

其他 | by 彭依仁 @序言書室 | 2023-12-20

在九十年代末,世界走向全球化、網絡化的時期,抗爭主體由「工人」轉變為「諸眾」,奈格里與哈特發表《帝國》(Empire, 2000) 探討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的「帝國」本質,並預言諸眾將以網絡化、去中心化形式進行抗爭﹔在下一本著作《諸眾》(Multitude, 2004)中,他們探討「諸眾」在「全球化」的帝國中爭取「民主」的角色。後來在2009年出版的《大同世界》(Commonwealth) 中,兩人指出一切憲政基礎源於對產權的保護,故倡導以「共同財產」(common) 反抗現代主權憲政基礎。兩人亦在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發表電子小冊子形式的佔領宣言。

對文學季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的一點回應

其他 | by 盧勁池 | 2023-12-20

正如洛楓的疏理提醒了我們,原來已經有那麼大批的香港作家,以華文書寫紀錄過新冠期間的疾病經驗,我們知道這些作家所記下的香港的經驗,不單是在覆寫現代文學,且延續著香港自身的疾病書寫傳統。若我們承認這些香港書寫中旳「疾病」隱喻,所承載的,像蔣曉薇所說的,是一種超越盲目的絕望與希望,像傳染病似的負面情感,我們似乎需要進一步肯定的,就是積累這些疾病的人文思考和文藝隱喻的過程,必須建基在一個,從來未曾被香港大專的中文教育和學科研究體制,甚至是所謂「疾病書寫」的研究範疇,所承認和涵蓋的,一直更多歸屬於香港中學和特殊學校的視藝教育,又或今日,所謂共融藝術的發展脈絡裡。它有助我們思考,不專心檔案庫這個概念,不單是描繪「健視」老師和「殘疾」學生共同享有的「創作」時刻,它還涵蓋著更廣泛的,隱沒在隱喻的意義以外 ,記錄不同社區、社群「失能」身體的創意潛能。

從香港詩到香港詩人,祛魅的觸動——談許鞍華《詩》

影評 | by 李顥謙 | 2023-12-20

詩人李顥謙認為即使近年風氣改變,一說到香港的現代詩與詩人,還是可以感到一些文青或評論人的蔑視針對,更徨論當下很多詩人不為人所知的邊緣處境。是故許鞍華的紀錄片《詩》有著一個非常關鍵的意義——香港詩與香港詩人,不僅值得由一位名導演拍進電影,而且更應該獲取一個被公開注視、公開討論,通行於時代與歷史的資格。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吃黑

小說 | by 韓麗珠 | 2023-12-19

暫託貓的女人委屈的八字眉偶爾會浮現在萬花的腦海:「或許黑貓是因為太愛植物,才會忍不住把所有花和葉,葉連枝也咬碎。那是牠表達愛的方式。」女人以哀傷的語調表達她盡力而為的體諒:「可是植物是我賴以維生的職業。這陣子,我一直胃痛,彷彿牠在啃咬的是我的胃。若非如此,我才捨不得讓牠離開呢。」女人撫摸著籠子欄柵,就像在撫摸莫黑身上閃閃發亮的黑暗。

三齣殺人後如常生活的活地阿倫電影

影評 | by 何兆彬 | 2023-12-19

活地阿倫第五十部電影作品《迷失幸運兒》上映,何兆彬認為這部電影充滿活地最愛寫的元素:上流社會、愛情、生命中的抉擇,與《歡情太暫》和《迷失決勝分》相似,三部作品都有「殺人後犯人沒有被抓,如常生活」的驚人橋段。他再作比對分析,發現這三部作品的情殺橋段出現了變奏,而《迷失幸運兒》沒有以往抹之不去的罪惡感,罪犯終被命運懲罰。

小悼思想家安東尼奧.奈格里

其他 | by 駱穎佳 | 2023-12-19

Antonio Negri 走了,其對身體潛在的生機力的討論,一直啟發我對身體的政治及反叛動力的思考,相比於尼采及Deleuze ,他較肯在猶太基督教的傳統裡找尋資源(他有另一本書討論約伯記),一如其同鄉Agamben。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年年有餘

散文 | by 呂嘉俊 | 2023-12-18

沒錯,鯪魚肉雖然是下價食材,但認真細作,同樣不失風雅,最極致版本自然是釀鯪魚。做煎釀鯪魚,工序繁複。起、切、撻、釀、煎,一個程序都不能少。第一關是起肉,關鍵是要保留魚皮完好無缺,刀鋒要從魚皮兩旁順刀而入,一剝即起出兩大片魚肉,剩下魚皮像洩了氣的皮球,靜靜置在一旁。起出的魚肉要即剁,但鯪魚骨多而細,在剁前一定要以薄切的刀章把魚肉片出,順道把魚骨橫斷,化於無形。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七)

專欄 | by 小克 | 2023-12-21

有趣是,J1M3說「原來總會出現喺最合適及最好嘅時間」。當「時間」一介入,就提醒著我們正身處這維度,我們都無法駕馭時間,亦根本不知時間為何物;有了時間,我們才能得到去體驗七情六慾的千萬個機會,但同時因為物質維度被這條時間線拖著走,我們又同時感到一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無力感」。所以《傳道書》才有那句「各按其時成為美好」,陳蕾才有那首非常好聽的《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我真喜歡這八隻字,這句說話彷如一塊膠布,往往能撫平一些傷口,儘管不信此道者會稱之自我安慰。但我經常想,你能找到一句說話作暫時安撫,也其實相當難得吧!

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辭世一周年紀念活動暨追思文集發佈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8

本日(18日)為西西辭世一周年,為紀念她並發揚其文藝美學及創作精神,西西基金會於昨日(17日)在灣仔富德樓7樓舉行紀念活動,並簡介「西西空間」計劃,發佈新書《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與《西西,她這樣的一個作家》。由作家黃怡擔任主持,並請來一眾作家如飲江、樊善標、謝曉虹、蔣曉薇、葉秋弦,朗讀西西作品,引來其他文友到場支持,現場座無虛席,場面熱鬧。

我想死 VS 我不想做人:從藝君子劇團《植物人》看自殺

劇評 | by 陳臻亮 | 2023-12-15

「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卡繆(Albert Camus)《薛西弗斯的神話》這樣說。近日社會再次泛起對自殺的關注,當中不乏關於情緒健康、生活壓力、社會前景的討論,似乎人們傾向分析自殺的外在因素,追究責任。事實上,自殺成因眾多,每個人的生命軌跡不盡相同,實在難以一概而論。但無論是突如其來地輕生,還是轟轟烈烈地尋死,死亡為生命帶來的衝擊都是充滿戲劇性。之所以用戲劇性來形容,在於尋短者所經歷的內心掙扎,以及所帶來的變化,都是強烈的、意料之外的。戲劇所能呈現的,正正是生死攸關的衝突。既然我們不可能經歷所有尋短者的決心,或許可以透過戲劇,去窺探尋短者的內心,思考自殺這回事。若果一個人走在自殺的關頭,表達「我想死」和「我不想做人」到底有沒有分別?

我們這一代:傷痕的權力

散文 | by 王崢 | 2023-12-15

王崢在新加坡的圖書館,偶然讀到了攝影師肖全記錄上一代人青春群像的作品,當中展示了彼時文化界的不同人物在八十到九十年代初的真實狀態。王崢認為與其說肖全記錄的是一代人的傷痕,不如說他記錄的是癒合的過程,這也讓人思考:作為年輕觀眾的「我們這一代」又該被如何記錄和總結?我們既要確認這一代人的某種共性和特性,也必須要看到在時間、血緣和文化上「承前啟後」的關係。

第三世界的底層文學 ──讀瑪哈綏塔.黛維的〈乳母〉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12-15

史碧瓦克透過解讀〈都勞帕蒂〉(別名都帕蒂/黑公主)﹝Draupadi 或作Dopdi﹞和〈乳母〉(“Stanadayini”, ﹝Breast Giver﹞),從比較文學的脈絡指出「世界文學」中的「世界」受限於美國視野,必須通過更多第三世界作品的再現與傳播,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其他世界」的存在及其差異的價值觀,而要避免文化霸權及對底層階級造成的壓迫。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哪個時勢能沒有歌|訪陳智德《樂文誌》

專訪 | by 韓祺疇 | 2023-12-14

〈年少無知〉與〈天與地〉代表了兩種態度,前者徬徨躊躇,後者是堅定與叛逆的rock and roll精神,但它們並不對立,因為頹廢與勵志的力量都是必須的。如何破除二元,以文藝的精神思索時代表徵下,眾多複雜的人性面貌,這是陳智德在《樂文誌》的課題。同樣地,也可以由外表迥異的兩首歌談起:陳百強的〈喝采〉與張國榮的〈風繼續吹〉。

穿越時空的奇幻旅程 探尋亙古不變人類慾望——「江康泉:戰國龐克」 大館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4

中國傳奇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的故事家傳戶曉,其不朽的風骨與浪漫的詩句至今仍為人所傳頌。假如屈原在死後二千年輪迴再生,在長生不老的秦始皇統治下的獨裁暴政中重獲新生,由汨羅江一下子被投擲到賽博龐克(cyberpunk)的香港之中,他會發生一段怎樣的故事?動畫導演兼視覺藝術家江康泉(江記)在大館舉辦的個人展覽「江康泉:戰國龐克」,從奇幻的想像出發,結合歷史與科幻,糅合了動畫、聲音、霓虹燈等多種元素,發掘歷史的可能性,探索人類自古至今的核心慾望,叩問科技、歷史與人類慾望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不是你的命,不要亂認命——藍奕邦〈命〉詞評

其他 | by Sir. 春風燒 | 2023-12-14

兩年前藍奕邦發表了〈生〉,詞曲由藍奕邦親手包辦,寫的是人的艱難掙扎,並探討生的意義。是次林夕所填的〈命〉除了延續這個話題以外,還討論一個人被隨機誕生在某個時空,似是探討人面對存在的拋擲性,是不是只能認命?Sir. 春風燒評此曲,認為歌詞將人的覺醒和大膽都歸因於先天遺傳而不是後天的識見,但只有人類才能做到知命但不認命,教人握緊尊嚴不認命。

訪葉梓誦《斷層路徑》:一個overthinker的溝通指南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3-12-13

年輕作家葉梓誦曾共同創辦本地文藝評論雜誌《SAMPLE樣本》,近來出版了首本個人文集《斷層路徑》。他在書裡寫書信,寫哀悼,寫人際和寵物的離別,夾雜不同的哲學和文化理論,又回過頭寫陳奕迅的〈不來也不去〉;旁徵博引,據說曾讓編輯和校對看到頭昏腦脹。但葉梓誦說,他要講的東西一直都很簡單:「就是一種溝通的慾望,想跨越的慾望,想在叢叢雜訊中找到可以連結對方的可能。」

在香港談詩,我們談的其實是甚麼?——《詩》影評

影評 | by 張欣怡 | 2023-12-13

午後,一列小火車試探地向前發動,或許莽莽撞向牆壁,又或許引起一些注意。紀錄片《詩》裡最富詩意的隱喻,來自幾分童稚——詩人廖偉棠害羞的兒子Marcus,對正在拍攝的爸爸感到好奇,以車代人率先發出探問。這列被笑言為「超現實」的玩具火車,其實也在導演許鞍華手裡,輕輕推向觀眾。

本地著名編劇、傳媒人林超榮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本地著名編劇、傳媒人林超榮今日(12日)逝世,享年61歲。林超榮的死訊由作家沈西城傳出,其生前好友田啟文指林超榮早前患上新冠肺炎,感染併發症,於昨晚突發入院,至今日中午離世。

被曝拖欠書款時隔一月 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獨立書店貳叄書房去月被曝拖欠巨款,引起業界迴響,時隔一月,本日(12日)貳叄書房發道歉啟事,承認過往未有清楚釐定與前店長楊喜盈(Joyce)的夥伴關係,並為早前失言「書店從來只有兩個老闆」致歉。除此之外,貳叄書房承認未能妥善處理帳目,導致拖欠書數;曾向朋友借款周轉,亦未在還款期內清還借款。現時,貳叄書房表示已付清Joyce為書店墊支的款項、供應商以及朋友的欠款,並就此事致歉。

【小津安二郎誕辰120週年】小津往生了,但…

其他 | by 惟得 | 2023-12-12

沒有火車從東京直接開往松阪,唯有拜託名古屋做中介。在新橫濱與靜崗的轉運站之間,車窗在軌道蜿蜒,提供弧型運動鏡頭,容許我朝覲富士山三次。初次只見白與棕兩色,像一件胸前勾出整列織花紋理的毛衣,還要是祖母親手編織的哪一種。富士山隱到山後又再重現,這次只露出皚皚白雪,像鋒芒畢露的青春,車過處,與我們不斷在似樂高的房屋和隔音板之間玩捉迷藏,一下子又湮沒,以為就這樣與富士山話別,不久又在我們面前坦蕩蕩,這次只有山頂被光臨幸,山腰的岩層與樹叢混成一片暗啞的棕與綠,恬靜的煙霞縈繞。松阪是小津安二郎紀念館的所在,東京出生,在松阪經歷少年期,青年時返回東京進入電影圈,起初用胡鬧喜劇反映莽撞的青春,逐漸心平氣和,反反復復居然摸出一條大師的路,小津的電影生涯,不就像若隱若現的富士山?靜崗月台懸掛一幅手繪的富士山,背後山的白襯托前景樹的綠,一覽無遺,反為顯得有點單調。

《燈火闌珊》無緣代表香港角逐奧斯卡 演員投票涉利益衝突被拒提名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由曾憲寧執導,張艾嘉、任達華主演的電影《燈火闌珊》,原在今年9月獲「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推薦,代表香港角逐「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項。不過,在奧斯卡近日公佈的候選名單中,香港代表《燈火闌珊》卻不在其列,香港電影因而無緣競逐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項。《燈火闌珊》劇組指對事件「深感可惜」,表示會靜候協會和奧斯卡方面進一步說明原因。「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洪祖星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解釋,事件源於該協會組成的選片委員會成員之中,包括有《燈火闌珊》的演員在內,並有份投下該片一票,被奧斯卡認為牽涉利益衝突,該片因而被拒絕提名。而協會最終亦沒有推薦其他電影,放棄今屆奧斯卡提名機會。

《富都青年》:最牢固的籠牢,往往是由血親的肢體所製成

影評 | by 梁洛蘭 | 2023-12-11

馬來西亞電影《富都青年》為吳慷仁帶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項,惟部分觀眾批評取材和情節俗套,僅是宣揚人性光輝的兄弟情。但梁洛蘭認為這不只是一部反映非法勞工問題的電影,當中的兄弟情也不只是單純「互相扶持」,而阿迪對阿邦的依賴和珍惜,似是形成了一座籠牢,為電影呈現了二人相依為命時「扶持」和「包袱」間的張力。

那些你不知道與未見過的小王子:記於《小王子》80周年

書評 | by 阮若缺 | 2023-12-11

今年《小王子》80歲了。它是截至目前為止,除《聖經》外發行量最多的書籍,更遑論各類書評、論文、延伸書寫,甚至周邊產品,堪稱「濫情爆點」。然而阮若缺在閱讀《遇見小王子》之後,卻意外獲得更多啟示,越發了解聖修伯里本人及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另兩位作者搜尋了有關聖修伯里或親友散落美、法各地博物館、基金會及私人收藏的珍貴史料、原稿,尤其是對相關繪圖加以研究分析,令《小王子》重生並另賦新意。

【新書】《余生──黎紫書微型小說自選集》張貴興推薦序——七十一顆糖漬無花果

書序 | by 張貴興 | 2023-12-11

黎紫書從舊作《簡寫》、《無巧不成書》中挑出47篇微型小說,另從尚未結集的作品中選出24篇,合成這本自選集《余生》,這也是她告別微型小說創作的一次回顧和總結。在僅僅千字的篇幅內,黎紫書以非線性、後設、甚至帶實驗性的多變敘事筆法,寫當代社會、記憶、情感與生死。旅台馬華作家張貴興為此撰推薦序,形容《余生》是無花果樹,沒有花枝招展,但葉茂果豐,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繼續發展。

「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開幕——擁抱生命與無常,以文學藝術療癒傷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9

「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昨日(8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舉行開幕典禮暨開幕講座,且邀得香港作家崑南、藝術家楊秀卓擔任開幕禮主禮嘉賓,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鍾小梅則代表香港文學館作開幕致辭。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雖然身在台灣,亦特意錄製短片向文學界友人問好。由作家袁兆昌主持的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則邀得作家洛楓、蔣曉薇以及藝術家白雙全作講座嘉賓,分享疾病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創作得到治癒。

呈現遊戲和過程導向的可疑——— 述評Unlock Body Lab︰Dance-to-be 2023 朱仟青以遊戲尋找一個表演者的在的研究呈現

藝評 | by 陳美彤 | 2023-12-07

實踐式藝術研究(practice based art research)屬後結構(poststructural)及後質化(post qualitative)研究的一種,由於藝術好多時是沒辦法用絕對的科學理性去量度,藝術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甚至是在實踐中後設的。後質化研究強調的不是直接轉達提問過程中找到的材料,而是強調研究員可以如何經驗和吸收所找到的材料再重溯(Re-tell)一個內化了經驗和知識的書寫。後質化研究實踐者認為,不論是提問﹑還是緣著提問的軌跡去找回來的材料都沒有可能是客觀的,真正真實的呈現倒是把研究者自己的知性﹑情感﹑身體都放進去所有在研究得來的材料裡,以研究者自己作為管道讓材料經過研究者自己,再由研究者自己去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藝術研究的質化呈現好應是一個內化了研究思索和從中所獲的藝術作品。

初始的詩——讀Louise Glück〈退隱的光〉

其他 | by 任弘毅 | 2023-12-07

任弘毅未及拜讀葛綠珂之詩,葛綠珂便因癌症逝世。近日他借閱《野鳶尾》,被廖偉棠「詠物的內涵是詠神」的評論一言驚醒,當他再讀〈退隱的光〉時,發現葛綠珂演繹著文學的神話,甚至將自己活成了神話。這令他聯想到臧隸的〈詩已將世界分為兩半〉,當中無窮遞歸的數列若要套用在詩歌上,葛綠珂或會說:詩就是那通項公式,那不斷被傳頌,甚至指向自身的神話。

人類與物件——國際級視覺藝術戲劇《Ink》

藝評 | by 王木木 | 2023-12-07

名聞遐邇的編舞師迪米特里斯・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在香港舉行了一連三場的Ink表演。11月10日更設有影後座談會。這是帕派約安努十年來首從親自踏上舞台。他在座談會上笑言說這是一個高估了自己的抉擇。他因為2015年進行國際巡迴演出,很羨慕表演者可以與全球的觀眾交流,於是他也好想自己可以有這個機會,便踏上了舞台,創造了這個動人心弦的演出。

情動身體、哀悼與脆弱政治:試談巴特勒《危脆生命》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12-07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政治哲學知識份子巴特勒在經歷2001年「九一一事件」的衝擊後,寫成《危脆生命》一書,著意探討戰爭、暴力、哀悼與生命的脆弱等主題,放諸今天再讀,並未顯得過時。手民出版社今年推出此書首度繁體中譯,勞緯洛試談一些切入此書的方法,並梳理巴特勒的洞見,尋索其於當今世界意義深重的靈光,思考如何理解戰爭、戰亂中離散失喪的生命。

《白日之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7

《白日之下》擲下一句「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拷問對象不單是死守第四權的記者們,而是大眾,隨即再次喚起一種公共性的無力感。電影迴響之大,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兩篇影評,探討電影中旁觀他人之痛苦、新聞工作者的掙扎、場面調度,以至大雨意象;也包含導演簡君晋現身說法,闡明電影的意義。讓我們秉持希望,也不要因為作出正確決定而內疚。

【文藝Follow Me】「我想寫玲瓏剔透的飲食文章」——專訪呂嘉俊《好好吃飯》、《味緣香港》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2-07

未正式開始訪問前,呂嘉俊首先慨歎:「開書店時訪問邀約接踵而至;出了兩本書沒有人找過我做訪問,你是第一個。」他搖了搖頭,「沒人對一個出書的作者有興趣。」從經營「字字研究社」做出版,到擴展成一間書店,呂嘉俊當然知道出書之難。

文化博物館或殺館讓址給科學館 科學館原址建國家發展和成就專館 巿民及文化界人士關心藏品去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爭歷史,除了把現時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外,昨日(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自1991年啟用至今、位於尖沙咀的科學館改建成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涵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和文化,深化市民對國家和國情的認識。而科學館將於沙田文化博物館重置,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有藏品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即2000年正式開放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會消失,不復存在。

【有病自然香】越甜越惹禍?糖尿病患梁實秋、杜甫、駱以軍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6

公元前1550年,在埃及的《埃伯斯紙莎草紙》醫學文獻中,記載一病的症狀表現為尿頻及體重異常減輕,據說當時的建議療法是要連續四天吃一鍋由骨頭、麥類、殼類與泥土煮成的鍋物。千年過後,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將此病命名為「diabetes」,希臘文解「篩」,因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而此病為不治之症。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年少日記》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3-12-07

《年少日記》榮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葉嘉詠撇除原生家庭問題、學童的心理健康等議題,集中討論電影中的日記和配音兩個細節,突顯文字與聲音與角色設定的關係。她認為電影由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開始,而遺書必需與「年少」合併討論才有意義,「年少」比「少年」所指涉的更為廣泛,藉此叩問大眾或許經歷過、旁觀過的痛苦。

香港如今無恙否?──略說紀錄片《詩》

影評 | by 崔舜華 | 2023-12-28

詩人崔舜華在台看《詩》,想起遠方香港的尋常風景,惟現況就是去了香港卻再回不去香港。眼見黃燦然現居深圳,廖偉棠安家台北,想來皆是離港人,以離港之眼凝望在港眾生,誰都不免是永恆的異鄉人,她認為這也許是導演許鞍華刻意取捨的距離。香港故事如此難說,崔舜華身為一個曾被香港深深擁抱的異地人,留下一句「香港,如今無恙否?」

見山書店宣布於明年3月結業 屢遭神秘人投訴 望不再收檢控信件 「這些日子的厚愛永銘於心,萬物有時」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6

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見山書店(Mount Zero)開業五年,昨日(5日)於社交平台宣布將於2024年3月31日結業,帖文中透露書店長期遭受神秘人投訴,以致每周都收到各政府部門的檢控信件;見山也感謝一眾讀者的厚愛,僅望可與顧客們平靜喜樂地過聖誕和新年。

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再演 沿襲400年女性書寫傳統 糅合黃碧雲、西西當代文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5

由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舞蹈團合辦,國際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將於今年12月15日至17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再度上演。

從散步學認識香港與其他城市之間的文化探討和聯想——《城市散步學》讀後感

書評 | by 峰光瑰 | 2023-12-05

我喜歡書中提及到香港都市當中的塗鴉和深井這個鵝的地標,深井這個鵝的地標讓我想起了新會睦州的黃沙蜆地標,金黃色的黃沙蜆地標設計顯得非常有金屬味道,整體有點財俗氣,但在書中看到深井這個鵝的地標還顯得有點綫條美學典雅之處,這兩者同是鄉郊特產地標在美學角度的對比來說,可以反映出香港和內地的城市審美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更好地瞭解一個城市如何優雅地表達其獨特美學信息。最近香港塗鴉最出眾者是松島安,他那幾首玩世不恭的鹹濕粵語詩讓每個城市散步觀察者引俊不禁,但論字體的美感還是九龍皇帝優勝于松島安。他們的文字塗鴉讓我想起內地的公廁塗鴉,這些塗鴉當中夾雜著一些不良廣告信息,或許在香港某個偏僻的公廁也有同類的廣告信息,但無形中成為城市之間共同的次文化表達,這點還是讓我會心一笑。

《年少日記》的有俊和有他的《4891》

影評 | by 雙雙 | 2023-12-07

《年少日記》引來全城對學童精神健康的關注,雙雙首先認為此電影可分為兩部分:「年少日記」與「餘生」。他再從盧鎮業早前出演過黃妍的一系列MV作比對分析,書寫年少日記的,有其「哀傷的作者」,而世界讓鄭sir承受痛苦,他卻以對學生、新的少年的陪伴作為如歌的回報;結尾的天台作為一個異世界之門,鄭Sir與有傑重逢,是補償了多年前沒有正式道別的虧欠。

【新書】《星球之歌》:地球上的兄弟情誼

書序 | by Luis Arias Manzo | 2023-12-04

詩人不可以被遺落,正如Vicente Huidobro(比森特·維多夫羅,智利著名詩人)所言︰「詩人是一個小神」,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比凡人更特殊的存在才能夠拯救我們倖免於難。這就是為甚麼我堅信並且不斷重複地指出「詩人必須站在為生命而戰的前線」。際此文明危機的時勢,《星球之歌》的詩人正是為世所需的使者。我們用以書寫的墨水正是我們靈魂的鮮血,此所以詩歌如同一頭渴求公義的狂怒怪物,從靈魂裡面闖出來。

【佬訊專欄】在婚禮自娛是一種美德

專欄 | by 佬訊 | 2023-12-04

踏入冬天,又是結婚的旺季。在這個幸福高峰期,望著一幅幅幸福畫面,很容易產生幻覺,經歷déjà vu的既視感。

床上讀《單人床》

書評 | by 許迪鏘 | 2023-12-01

《單人床》應該算是一部「社會小說」,十八、九世紀以來,英、法、德、俄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大師已經貢獻了無數經典作品,把一個一個大時代的社會民生呈現在往後世世代代的讀者眼底,讓他們同歌同哭。這類小說講求營造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豐富的細節、生動的筆觸,立刻就讓人意識到那是現實中的某一人,某一處地方,甚至某一個角落。《雙城記》記裡那甘為愛人的愛人步上斷頭台的偉大的青年,在現實中雖然不大可能存在,但他走上斷頭台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可信的。

【無形・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前置詞:尋味啟事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4-01-02

人最初的味覺記憶,潛藏在母親的肚子內。懷孕四五月起,胎兒開始發展嗅覺與味蕾,能辨識羊水的味道。口腔期階段,嬰兒透過吸吮、咀嚼、吞嚥獲得滿足,同時探索感知世界,約三歲起會找到自身的口味愛惡。然後隨著個體經驗的殊異,味道的記憶會日復一日累積、流變又遺失,我們懵然未知其意義,直到某日偶爾記起,才發現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消逝,不復往昔。本期《無形》說那陣時不知道的滋味,正要召喚獨一無二、在深處流淌的回憶。

在窄路之中編書 做一顆會發光的微塵——訪中華書局編輯葉秋弦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30

今年獲得香港出版雙年獎「新晉編輯獎」的中華書局編輯葉秋弦,在成為編輯之前,本身亦是文學作家,曾經著有《綠皮火車》一書。她形容自己平日工作是做書,閒餘的時候便寫字,寫不出來的話便閱讀,尤愛黃碧雲、潘國靈、西西、蘇偉貞、童偉格等的作品。由成為作家,到入行做編輯以至獲獎,一切的起點,是源自她對文學的熱愛。在這個文字、書本愈被輕視的時代裡,她堅持腳踏實地編一本書,因為這是她能夠做到「最卑微的一件事」。

香港年輕作家梁莉姿、蘇朗欣獲「新北市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 梁莉姿:「願離開的人記得一切背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近年香港作家於臺灣屢獲文學獎項,繼早前陳慧憑《弟弟》榮獲「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後,兩位香港年輕作家梁莉姿、蘇朗欣近月也再次獲獎。梁莉姿憑詩作〈媽媽給我寄口罩〉獲頒「2023新北市文學獎」新詩一般組優等獎,蘇朗欣則憑〈時間之外〉獲頒「2023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

躺平禮讚

散文 | by 黃戈 | 2023-11-28

最近幾年,我發現人類最偉大的本質,無過於「躺平」一詞。這是一個譜系,其他例子,包括划水、摸魚、擺爛云云。那張「我就爛」的過氣迷因,依舊長存在我心中。只要我還沒有死,一息尚存就代表還有一口氣,還有一口氣就證明我只是過氣,沒有斷氣。在這個時代,選擇躺平的人,我抱以無比敬意,所以我每天都被自己的「欽敬」喚醒。當躺平遭遇批評,每一段話,每一句話,乃至於一個字、一個標點,無限責難就是躺平的無限榮譽。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讀者票選十大詩人詩集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無形》編輯部較早前讓讀者在網上填寫心中的詩人偶像以及希望推薦給不讀詩的人的詩集,十強結果正式出爐!以下名單由《無形》讀者選出,排名不分先後,勿當成專業權威推介。十大詩人由華文作家佔據主流,足見華文詩讀者群人多勢眾,外國勢力人丁單薄,幸而亦有諾貝爾獎得主能突圍而出。(編輯部私心投選詩人也未能入榜,飲恨!)十大詩集之中古詩與現代詩集並舉,充分反映網絡社群的現象特色。你所喜愛的詩人和詩集假如沒有入選,也請勿批鬥(笑)。

記憶有味:聽王璞講故事

書評 | by 舒非 | 2023-11-2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王璞的故事發生在長沙、上海和香港。她以三個城市為題,寫下超過半輩子的真實故事,那就是她的回憶錄《故城故事》。 王璞的《故城故事》很好看,一翻開,就讓我停不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王璞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一向喜愛她的文字書寫,還因為她的回憶錄,除了寫出自己坎坷不平的經歷,還反映了她所處的那個時代,有很深刻的時代印記。

人與非人——周耀輝歌詞班後感

散文 | by 周子皓 | 2023-11-27

「最近終於有幸可以訪問耀輝——其實說是訪問也不太恰當,那更像是一個老師和學生的交談。原定三十分鐘內完成的,卻不小心成了一個小時半的閒話家常,結論是,我是一個爛透了的訪問者。」「一世唔畢業同學會」聽來就是一個邪教,周子皓卻懷着研究的心進入歌詞班,而第一堂課周耀輝便開宗明義,他不懂「教」,但可以「導」,「道以方寸」,透過展示自身的經驗,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寸去行各自的路。

《東尼瀧谷》與《在車上》裡的聲音

影評 | by 劉梓潔  | 2023-11-28

每當劉梓潔套進那雙黑皮鞋時,就會想起被封為「最忠於原著」的村上春樹改編電影《東尼瀧谷》。若問〈東尼瀧谷〉小說在講甚麼?劉梓潔想就是「孤獨」兩字,她認為市川準將「孤獨」改編到極致,後來對拍攝現場實務更加了解之後,對《東尼瀧谷》更加敬佩。她再談到濱口龍介想在《在車上》做的,是將語言聲音這項技藝逼迫到極致之後,探觸超越語言、甚至無需聲音的所在。

鐘響後的寂靜——〈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3-11-27

因為作曲人林家謙Demo的一句,Gin Lee(李幸倪)邀請周耀輝填出〈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姚慶萬回歸到川端康成的《雪國》解析歌詞,可見周耀輝寫出人的兩難:我們得到渴望的美麗,同時承受不少磨難。他認為周耀輝希望聽眾學會選擇,然後堅定內心,跨過美麗和哀愁的困局後獲得一種自由,而非立於原地不進不退。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鄰里狀況報告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11-27

查映嵐生活在搭訕之國,隨時隨地都要有被搭訕精靈球捕捉的心理準備。某日她忽然覺得,不記錄一下這些人實在太可惜了,於是展開了過去一星期的鄰里和路人狀況報告:抱怨小鎮上沒有髮型師理解Asian hair的女人、酷愛宋瓷而想交個朋友的中年男人、修理total loss車子的失婚男人,以及竟然養有一隻患糖尿病的貓的獨居男人。

【第60屆金馬獎】香港電影獲四獎 林品彤封最年輕金馬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7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於昨晚(25日)舉行。香港電影在今屆金馬獎共獲得十八項提名,最終奪得四獎,包括《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奪得「最佳新導演」,以及謝咏欣憑在《但願人長久》中飾演吳慷仁女兒贏得「最佳新演員」獎。而由何思蔚執導,以移民潮為背景的短片《直到我看見彼岸》則奪得「最佳劇情短片」。陳嘉言、黃曉傑製作的動畫作品《夏夢迴》亦榮獲「最佳動畫短片」。其他獎項方面,吳慷仁憑《富都青年》榮封金馬影帝。而年僅十二歲的台灣演員林品彤,則憑在電影《小曉》中飾演過動症小孩,榮登史上最年輕的「金馬影后」。

台灣金馬獎明揭曉 香港電影先拔頭籌 ——《年少日記》奪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但願人長久》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4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將於明晚(25日)舉行,金馬執委會今日舉行金馬獎入圍午宴,同時率先頒發「觀眾票選獎最佳影片」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兩個獎項均由香港電影奪得,其中由卓亦謙執導,獲得五項金馬獎提名的《年少日記》榮膺「觀眾票選獎最佳影片」。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則由祝紫嫣執導的《但願人長久》奪得,為香港電影在今屆台灣金馬獎中先拔頭籌。

【虛詞・給敬而遠詩的人】遺忘的意象

小說 | by 浮海 | 2023-11-24

賢活在自己的語言裡,寫一些不被稱為詩的詩。文字在他的腦中以極快的速度背離,以至當他看著事物在每一時刻衍生出來的無窮意思,在寫下來之際就被自己的文字所綑縛,最終發現描寫事物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去寫。別人都說,不快樂的人才會寫詩,所以賢覺得,自己彷彿變得快樂了。那天他一如過往飯後的習慣,夜裡獨自沿河道散步,街燈濛濛,風也停滯,遠處亮著一盞不尋常的燈,比整條橋的燈飾都要耀眼。

【虛詞・給敬而遠詩的人】詩四首:〈詩的初始:那些未曾被我們命名的〉、〈無中生詩〉、〈八難見佛〉、〈奇跡〉

詩歌 | by 李曼旎,李俊傑,洛駽,寧霧 | 2023-11-27

我問 佛在否 它轟然搧動 淹沒疑問的聲調 終止氣息 時間在此刻,落下 梅花朵朵開落 露水沒有棲地 它自晶鹽蒸發 共時誕化萬千事物的形象

【虛詞・給敬而遠詩的人】 仍在初始

散文 | by 心照 | 2023-11-24

上面談到,我一直沒有寫詩的念頭,這狀態其實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除了學業迫人這種學生通病以外,更多的是不敢寫。學制不允許劍走偏鋒,詩卻偏偏喜歡劍走偏鋒,誓要當DSE的頭號敵人。寫作需要浸淫,考試亦同。我不知道寫詩會否令人走火入魔,我只知道作為一個平平無奇的考生,倘若在禁寫新詩的中文科寫作試卷裡頭不小心用上詩化的語言,忽發奇想填上創作的詩句,極可能會被考評局打上問號。對我這一代來說,詩的開始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了文憑試結束後的一生,大概也只會留下此句。如果我沒有成為那一千多名文學選修生的其中之一,又或者不是在〈死水〉和〈錯誤〉成為大熱的這一屆應考,而被迫與之混熟,也許亦會跟他們一樣。

二十年前訪談錄音曝光 英國神秘街頭藝術家Banksy疑自揭真名「Robbie」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4

多年來從未向公眾揭露身分,像謎一般的英國知名街頭藝術家 Banksy再一次趨近大眾。周三(2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 Podcast 節目「The Banksy Story」釋出二十年前的錄音,當中疑似是Banksy的受訪者透露自己本名為「Robbie」。

【文藝Follow Me】許鞍華《詩》——把詩歌影像化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2-28

由許鞍華執導的紀錄片《詩》今日正式上映,《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短訪淮遠、飲江、鄧阿藍、馬諾,談詩是甚麼;第二部分篇幅最長,專訪黃燦然及廖偉棠,談他們對詩的態度;第三部分短訪年輕詩人黃潤宇,談詩的功能。自小愛詩的許鞍華即使執導多年,仍深深地覺得:「詩是很難講的。」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關於新詩的五大謬誤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看不明白,可以因為用詞晦澀難明,也有「每個字我都明,拼埋一齊就唔明」的情況;但更根本的,會否是我們都囿於考試答題的閱讀模式,總要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想要進入詩的世界就必須接受:詩不會馬上提供自身的答案,而且它有時希望每個人得到不同的答案。要懂得享受閱讀詩歌的樂趣,類似於享受漫步與迷路的樂趣。如同施蟄存所指:「對新詩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追隨感覺就好了。詩中大量的歧義與隱喻,就是想讓讀者停留在詩的迷宮中品味與咀嚼。一旦有了「標準答案」,就好像電影院完場開燈,你就要從夢幻與超現實的世界離開了,那才無趣。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關於新詩的七個關鍵詞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訪問過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後,編輯部再精選七個關於新詩的關鍵詞,由藝術手法、風格到語言特質,逐一簡介,給敬而遠詩的人一個概念的工具箱。

戀水癖與我們的距離——訪《(非)正常欲望》導演岸善幸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3

岸善幸也提到,片中不同角色與水的關聯性都有所不同,在對白以外,也設計了很多細節呈現「水」之於不同角色的感覺,諸如拍攝否定戀水癖的檢察官喝水的鏡頭、小孩子天真無邪在夏日嬉水的影片等,甚至連戀水癖的群體之中,也各自喜歡著水的不同樣態,可能有人喜歡濕漉的衣物,有人喜歡水柱噴湧的狀態,以此擴闊我們的想象。這也是他拍攝電影以來抱持的信條,「電影不只是娛樂,而是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伊丹十三說過,我們看的東西越多,知道的東西也越多。我也希望透過拍攝邊緣者的故事,讓觀眾知道這些人都真切存在,明白到觀看世界的方式不只得一種。」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訪《年少日記》導演卓亦謙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2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挪威的森林》裡,主角渡邊徹的大學好友、直子的男友木月自殺身亡,死亡陰影籠罩兩位生還者,改變了他們的生命軌跡,而卓亦謙也是一位留下來的人。14年前,他的一位大學朋友離開世界,死亡的重量一下子壓到卓亦謙身上,他一直耿耿於懷,先在2011年交出《至少在夢裏》,12年後他依舊念念不忘,拍下首部劇情片《年少日記》。

貳叄書房被曝拖欠書款 書店業界出文指證 序言書室:「對整個書業的傷害」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1

由三位90後少女在2019年開辦的獨立書店貳叄書房,近日陷入欠債風波。早在十月初,出版社德慧文化宣佈荃灣書室結業後,一拳書館已曾出帖表示惋惜並指出書業有害群之馬;直到本月7日,一拳書館再發表不點名的限時帖文,透露業界出現騙子。貳叄書房前店長楊喜盈(Joyce)則同日發文釐清已退出書店,並透露書店欠款問題嚴重。貳叄書房在14日發聲明回應,強調書店「從沒做出仼何刻意拖欠書款的行為」,卻在業界引起連串反響。包括一拳書館、獵人書店以及序言書室等獨立書店紛紛發文指貳叄書房長期欠債真有其事,並指貳叄書房的行逕不但影響供應商員工生計,更對整個書業造成傷害。

【教育侏羅紀】大孝慈烏、小說吳起——再讀中一課文〈慈烏夜啼〉的浮想聯翩

教育侏羅紀 | by 雙雙 | 2023-11-21

雙雙重讀中一上學期的白居易〈慈烏夜啼〉,課文相信大家都應該不陌生。他再認識慈烏本來的孝心,理順了白居易可能的創作邏輯:從慈烏想到大孝子曾參,最後才想到處於自己、慈烏、曾參的「對立面」的吳起,轉而以寫小說的眼光重新審度《史記》對吳起的記述中,字裡行間、因果關係的種種可能。

《成功補習班》:為陳俊志而寫的後青春霓虹詩——訪導演藍正龍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1-22

由臺北電影節的閉幕片,轉戰到香港亞洲電影節「影迷別注」單元的《成功補習班》,是為金鐘視帝藍正龍演而優則導,轉型導演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故事源自藍正龍14歲時遇上補習班老師,亦是後來成為著名男同性戀紀錄片導演的陳俊志,多年來亦師亦友的情誼,以及青蔥歲月的片段,引導他以真實改編的方式,記錄這些已然逝去、無法忘懷的人和事。早前藍正龍出席香港的放映場次與觀眾會面,事前接受訪問,分享關於同志題材、與陳俊志老師的往事,以及執導心得。

老友記變身花孩子 放肆玩樂跳出彩虹:記十八有藝「身體年輪」《一、二…二個半》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3-11-20

西貢市中心有座廢棄村校,近年被活化成為文娛康樂中心,《一、二…二個半》演出當日,連日大雨洗滌過後天空久違地放晴,在不加鎖舞踊館的年輕人引領下,一群長者穿上五彩繽紛的童趣服裝粉墨登場,讓村校變身為一座彩虹色的遊樂場,也令人想起老一輩成長的年代,曾有一群充滿活力和理想的花孩子,在大地上高唱愛與和平之歌。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那些你以為不寫詩的人

詩歌 | by 許鞍華,生抽王,陳慧,邁克 | 2023-11-20

I looked down at my red clogs Showing through the red hem Of my dress A bruise on my arm Andre had kissed me there My father by my side Near the harbour To board a liner and to dine In style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歷史、初戀、英雄,及追尋的主體——評《尚未完場》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3-11-20

紀錄片《尚未完場》以香港文藝拓荒者、猶太籍娛樂大亨歐德禮和皇都戲院為主角,鄧小樺看了兩遍都有些微落淚。因為當中描繪了「大初戀時代」的五十年代,蘊含著混雜而具有無限可能的生命力,並且電影旁及到歐德禮參軍二戰、與妻子救濟戰俘的故事同樣動人,而戰後的他卻成為娛樂大亨,這種難以言喻的夢想有巨大劇力。她最後歸結:雖然那些史實既遙遠陌生,且不為我們所知,卻又讓我們由血液裡生出一種共同體的認同,是為一種香港精神。

【字遊行.維也納】嬉遊莫札特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3-11-17

樓下就是莫札特的舊宅,站在窗前外望,兩旁的聯排屋,修復到十八世紀的模樣,藍天白雲,倒是宇宙洪荒前的長相,不被時間染指,猛然驚覺,二百多年前,莫札特憑窗眺矚,不就是同樣的景緻?有一個方位,據說莫札特就站著撰寫《費加羅婚禮》序曲,全長四分十秒,剛好是煮熟一隻雞蛋的時間,每被人調侃為「煮蛋計時器」,會不會是莫札特又一個鬼主意?他對海頓卻是真誠的,在自傳裡就說海頓爸爸「對真正的優點有高評價,尊重個人,影響我對藝術作品的判斷。」他撰了六首海頓四重奏獻給恩師,海頓到訪,莫札特兩父子還合奏墨翰淋漓的一首,聽在海頓耳裡盡是天籟。

王鷗行《夜空穿透傷》:在詞語破碎處尋找黑暗的明亮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3-11-17

王鷗行的詩集《夜空穿透傷》(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讀起來有一種疏離和複雜的感受,這種疏離首先在於他的詩文雖然優美,但描寫的卻是各種他所遭遇和在身邊週遭人身上見證到的暴力與傷害。比如在《夜空穿透傷》中,有很多越南女性被美國大兵強暴的場景,也有許多戰火殘暴的畫面,瀰滿著子彈、炸藥以及美軍軍武的意象。但詩中暴力的意象不只是戰爭的殘酷,而是也出現在許多同志性慾和性愛場景的描繪。這些場景無疑反映了作者內在的慾望,但同時這些慾望也是內心的傷口展示。與其說性是慾望,不如說是個人所承受的傷害與痛苦以慾望、性的方式表現出來,試圖填補自身,但卻只是在求愛的過程中一再受挫。在這之中,慾望無法成為癒合傷口的出口,反而我們可以看到,慾望本身就是人們內在的創傷。

《命案》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7

《命案》罕以風水命理入題,導演鄭保瑞視之為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演員林家棟身為佛教徒,現實中不會刻意尋求命理指引,深信每種因果是有天修。《命案》有一對白:「對抗命運,是人類的最大悲劇」,相信我們都曾經反覆敲問命運的喜與悲,「虛詞」編輯部特此整理小輯,收納鄭保瑞與林家棟的專訪,窺見二人對命運的取態,也包括作為觀眾的鄧小樺的專欄文章,明白原來一些日常中浮淺的話語,穿過表象後,可以讓我們捱過艱難的路。

中文系學者的散文――陳煒舜《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

書評 | by 鄭政恆 | 2023-11-17

陳煒舜作為中大中文系副教授,鄭政恆認為其新作《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者散文集,當中分為師友憶舊、文化隨筆、影劇聲光三輯,幾乎每篇文章都附有古典格律詩,可見其智慧與文化內涵。鄭政恆再指這本書難免是屬於精英小眾的,但無礙其中的文學和文化價值。

被歷史遺忘的香江「吟遊詩人」杜煥,最後的地水南音——訪《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作者榮鴻曾、吳瑞卿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16

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有一道瘦削身影,身穿素色唐裝,手持紅白兩色盲公竹,背負一張十三弦古箏,走過香港禁娼禁煙、日治、傳媒發展、經濟起飛時期,在妓寨娼寮、煙館、街頭、公園、茶樓、大學、大會堂、香港電台等地流連,賣唱早已被時代淘汰的地水南音。 此人此情俱不復再。他所學所唱、以失明之目見證的一切,本將煙消雲散,消亡於歷史之中。然而一場世紀之緣,讓鑽研中國傳統音樂的學者榮鴻曾與其相遇,不僅完整錄下他平生所唱曲目,更讓他譜曲自唱一生往事,從此這個名字永被刻進歷史,他是一代瞽師——杜煥。

《年少日記》:關於盧鎮業和主角成為等號的那件事

其他 | by 張戩仁 | 2023-11-19

《年少日記》是一個ensemble piece,沒了哪一個演員都會倒塌,而在這ensemble的中心,就是盧鎮業。我喜歡《年少日記》這部電影,很喜歡鄭sir,很喜歡盧鎮業。我很希望大家也會喜歡《年少日記》,也會喜歡盧鎮業,喜歡這個上半身穿西裝打蝶形領結,下半身穿波褲拖鞋的,確實就是一個既優雅知性又可以很麻甩很「地」的獨一無二的好演員。

《白日之下》:受害者濕透的身體是否公義的不在場證明?

影評 | by 凜 | 2023-11-15

白日之下,本應是莊嚴而神聖的,但在這威光下,惡行原形畢露。凜分析《白日之下》的兩個場景,指出報館的燈光在彩橋之家被揭發惡行後,與殘疾人變成無家者後產生強烈對比;而尾段一場大雨所隱含的意義,正是對曉琪作出關於公義的靈魂拷問,曉琪分不清楚令視線變得模糊的是自己眼眶容不下的淚水、殘疾人和家屬們飛濺的唾液、還是為白日提供不在場證明的雨水。

從厭惡巨人到「厭人」——《進擊的巨人》全劇終後感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3-11-15

動漫《進擊的巨人》終於迎來最後一次放送,十年來我們見證著這個原本被認為只是少年英雄打怪的「熱血番」「少年番」動漫,如何一步步變成許多觀眾心中的神作。Sir. 春風燒借用英國哲學家伯林的理論,探討當中自由的積極與消極,而艾連又是怎樣的一個「自由的奴隸」,再談及諫山創如何化用「電車難題」,引起觀眾熱烈討論。對於艾連死在正義審判之下的結局,他認為很精彩,也不覺得爛尾,只覺更「厭人」了。

「要擁抱希望,必先了解絕望」——訪《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14

電影《白日之下》的故事改編自2015至2016年間,香港傳媒揭發一連串殘疾護老院舍院友被虐待、性侵的真實事件。電影中余香凝飾演的偵查組記者曉琪,以臥底形式潛入院舍,揭發院舍內的非人道生活。由可見的肢體暴力,到無形的制度暴力,不公義的事情每天都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電影的故事並不新奇,現實比電影更加荒謬。但《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想透過電影說的,不是荒謬,而是堅持。「現實縱使是這樣,但仍然有很多人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去追求真相,他們的堅持,是我最想寫的東西。」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二十一世紀網絡詩時代?——訪「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池荒懸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14

網絡興起,無疑改變著詩的生態。「晚安詩」的臉書粉絲專頁吸引了44萬人按讚,「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專頁(下稱「每詩」)共有14萬人按讚,其部落格則累積了超過 400萬瀏覽人數(1),這些詩頁的帖文讚數及轉載量往往破千計,甚至帶動了出版。自2016年起,博客來、誠品、TAAZE讀冊生活等年度報告,均指出詩集銷售量大幅上升,如2013年任明信出版的詩集《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在2016年的發行量達至第7刷(2);陳繁齊的詩集銷售量更超過一萬本。(3)2018年,《遠見》雜誌撰文〈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 〉,卻引來廖偉棠、沈眠等詩人的批判(4),直指所謂復興實為詩的馴化,由此引發「晚安詩」論戰。而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

《周處除三害》虛發的子彈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11-13

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由香港導演黃精甫身兼編導,講述全台三大通緝犯之一的陳桂林以惡制惡、誓要人死留名的故事。石啟峰認為導演大膽運用燈光、構圖、運鏡和音樂等電影元素,精心打造追逐、打鬥、槍戰和血腥等場景,亦蘊含充分的互文性,惟導演在處理角色發展和電影節奏時的功架略遜一籌,削弱了善惡流變的主題深度,令原本鮮明且飽滿的主題猶如虛發的子彈一樣,流於表面。

【新書】《遇上好時光:書與人的故事》——照我思索 可認識「人」——對沈從文先生的片斷回憶

書序 | by 陳萬雄 | 2023-11-13

一個生長於湖南邊陲之地,整日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野孩子,青年時代混跡於龍蛇混雜的軍旅;忽然靈光閃動,隻身遠闖人文薈萃的北京,浪跡於文學園地。三十歲後名氣漸顯,奠定在文壇的地位。中年由作家而晉身大學教壇,一身而兼作家、教授和文學刊物主編多職,享譽日隆。1949 年後打入另冊,離開文壇,擔任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講解員,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午門樓上轉了十年,學了十年」。幾十年陰晴不定的政治空氣下,他長時間絕跡於文學界和教壇,苦心孤詣,自甘寂寞,從事文物的研究。這樣曲折的人生過程,這種甜酸苦辣的閱歷,在沈先生的行止容貌上,竟然沒有留下任何應有的世故和滄桑的印記。年過古稀,仍然一派純真,真是不可思議。這種純真,沒摻入一點造作,又不同於長於富貴、少不更事、不通世務的天真。沈從文先生保持着的,原是一顆赤子之心。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六)

專欄 | by 小克 | 2023-11-13

小克續談J1M3的作品,在曲、詞、編三方面中,《風蝕崖岸》都是《Terra: LandeScape》專輯中他最愛的一首,亦是一首「徹底離地之作」,當中完全客觀描述,且極度冷漠的感覺模擬著大自然的本質:no mercy。對小克來說,《風蝕崖岸》似是《風靈物語》的延伸,兩曲雖無直接關係,但風也似飾演同一角色,《風蝕崖岸》像是《風靈物語》裡沒篇幅敘述的某些內容補遺。

一場關於「刻板」的文學論爭:吳明益、羅智成、朱宥勳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3

本屆2023臺灣文學獎爭議連連,其中吳明益的入圍作品《海風酒店》被決審團評為「在水泥建廠抗爭的情節中,角色的塑造過於刻板」,引來吳明益以及出版社「小寫出版」總編虹風一同發表文章回應。決審委員會主席羅智成於臉書迅速回應,事件掀起文學界的熱議,其中作家朱宥勳也一表己見,順道探討「刻板」的文學涵義。「虛詞」編輯部整理此次關於「刻板」的文學爭議,梳理其中的文學論點和批評脈絡,了解「刻板」的不同面向,以供讀者思考。

【文藝Follow Me】關於三個在邊境互相取暖的青年 《燃冬》導演陳哲藝:我曾陷入很深的存在危機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1-11

由陳哲藝導演的電影《燃冬》11月9日上映,電影講述三個受傷的年輕靈魂因各自的因素去到中國最東北的城市延邊,在短暫的幾天裡,他們互相依靠、取暖、給予慰藉。劇本是陳哲藝先有故事梗概後再到延邊去一邊感受當地的氣氛、環境,一邊撰寫定稿的。一個在新加坡長大的導演,又會如何寫一個大冬天的故事?

悼王文興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0

臺灣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文藝界眾人於社交媒體憑弔,回憶其人溫潤如玉,個性低調謙遜。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的崔舜華,形容王文興有著時光珍稀的嚴謹的心靈,在雜草叢生的城市一隅,自在自得地煥發光芒。陳麗芬曾是王文興的學生,則描繪出其怡然外表下狂野恣意的靈魂,如何以寫作動粗,抵抗生命中的風暴。寫小說之於王文興,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地求生,在荒謬無意義的人生中無中生有,生出沒有自由中的自由。

名園之龜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3-11-10

因為養過龜,所以在外看到龜類,都會份外留心,比起身價不菲又稀罕的陸龜,數量多且售價廉宜的巴西龜經常被輕賤。香港的公園池塘擠滿了兩耳有紅色斑紋的巴西龜,這些龜在金魚街五元硬幣大小一隻不過賣二十元,人們在買的時候沒有深思熟慮,待龜成長後體型龐大無法繼續飼養便被隨意丟棄,實在可憐。而在某些打著行善積福旗號的團體舉辦的所謂「放生」活動中遭殃的也經常是巴西龜,看著大量原本生活在淡水的龜隻被綑綁著扔進海洋卻無力阻止,實在教人既憤怒又揪心。年前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檔節目,訪問一名甘願每月花費近萬元照顧數百隻龜的健身教練,這些龜隻為數不少是他人因移民而放棄的寵物,牠們的原主人有的因難以負擔寵物移民費用,有的則是因為其愛寵為移民國禁止進口的物種,不得不將龜隻託付他人,其中又以轉運成本高昂又受嚴格入境規管的巴西龜首當其衝,成了最容易被遺棄的龜隻。其實巴西龜的智商為眾龜之首,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即使離開了原產地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仍能所向披靡,是叢林法則下的常勝將軍。無奈在人類統治的世界裡,每每為人所用而落入進退失據的窘逼處境。動物被如何對待並不取決於其作為天地滋養的生靈之價值,而是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的善惡。

《方圓》「卡繆.異鄉人」——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11-10

1957年,卡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大名在香港、台灣不逕而走,其中篇小說《異鄉人》由於被沙特深入討論,廣受關注,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經典。今期《方圓》以此作為主題,由李敬恒和楊彩杰的《異鄉人》閱讀經驗出發,連結到不同作家的文本互涉,再由朗天的論述文章串連分析《局外人》及《麥田捕手》,構成一個局外人的系譜。

《從金鐘到莫斯科》 人生如此契訶夫

劇評 | by 黃子翔 | 2023-11-10

香港話劇團的《從金鐘到莫斯科》,編劇潘惠森發揮鬼才本色,夥拍回港出山再做導演的李鎮洲,以俄國大文豪契訶夫多則精采短篇小說取經,加以挪用、修飾、改寫、拼貼、戲劇化,信手拈來,一揮而就,揮灑自如,舉重若輕,湊合一個荒誕瘋狂又好玩的契訶夫宇宙,妙筆佳句奇想異趣皆處處,不時叫人抱腹大笑拍爛手掌,同時提醒諸君各位,現實如此荒謬,超現實如此日常,喜劇如此憂鬱,悲劇如此幽默,香港如此莫斯科,人生如此契訶夫。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詩人有多驕傲,就有多謙卑——訪黃燦然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8

許鞍華的《詩》,黃燦然看了兩次。 黃燦然說,曾有人為他拍攝紀錄片,錄影帶寄來後,他從未打開。後來他受邀出席映後談,卻缺席了放映會,只因「詩人最怕看到自己在銀幕出現,好恐怖。」這次他拍許鞍華的《詩》,初看同樣驚嚇,後來放飛自我豁出去,首映那天他在觀眾席,突然覺得可抽離地觀看這套為詩而拍的紀錄片。問及接拍原因,他輕描淡寫地說:「沒甚麼,拍就拍。許鞍華是有點不同,她是一個藝術家。」

記豐子愷誕辰一二五周年——兼談新域劇團《豐子愷》和明川《豐子愷漫畫選繹》

其他 | by 葉嘉詠 | 2023-11-09

「漫畫」這個詞,我們首先可能聯想到日本動漫,而在中國最早使用「漫畫」二字的是豐子愷。他的畫作「逐期刊登在《文學週報》上,編者代為定名曰:『子愷漫畫』」。他在〈我的漫畫〉一文中解說過「漫畫」的意思:「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畫,都不妨稱為漫畫,因為我作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由此可見,漫不是「求其」,只是未必有很嚴謹的計劃。豐子愷準確地指出漫畫和文字的差別,也代表他了解這兩個媒介的微妙關係。

《盛夏餘燼》:工作與謎團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3-11-08

德國導演基斯頓.柏索(Christian Petzold)的《盛夏餘燼》是其「元素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圍繞年輕作家里昂(湯瑪士舒伯特 Thomas Schubert 飾)與友人往波羅的海小屋避暑,在創作與逼在眉睫的森林大火之間,與同住女子娜迪亞(寶娜比爾 Paula Beer 飾)相遇,並渡過畢生難忘的一個夏天。電影從里昂的視點出發,從他作為新晉創作者的高傲,觀照封閉在自己世界的里昂與身邊友人的矛盾,引發不少幽默笑點,與柏索前作的氣氛頗有分別。

復得返自然 新作《花草箋》為西西基金募款——筆訪何福仁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8

《愛在瘟疫時》出版兩年過後,近日何福仁推出新詩集《花草箋》,復得返自然。《花草箋》除了可從出版社及各大書店購得,何福仁另以私人名義出售簽名本,其收益將會全數撥入剛剛起步的「西西基金」,集腋成裘,為未來的「西西空間」添置用具,欲購買者請移玉步至何福仁臉書專頁(本月底30日截止)。有見及此,「虛詞」編輯部特意邀請何福仁先生作筆訪,分享對於詩的思考、重寫舊作、出版,也透露一些與西西相關的消息。

「我希望電影能帶給人生存的勇氣」——訪康城影帝役所廣司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07

曾出演《談談情 跳跳舞》、《鰻魚》、《失樂園》等經典電影,三奪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的役所廣司,今年憑藉在《新活日常》(Perfect Days)中飾演公廁清潔工平山一角,成功在康城影展上登上「影帝」寶座。役所廣司近日接受香港亞洲電影節邀請到港宣傳新作,並接受傳媒訪問。這名新鮮出爐的康城影帝,訪問中卻說會努力讓自己生活得像一般人,因為他認為「像普通人一樣關心事物,對人保持強烈的好奇心,是作為演員的重要特質。」

《白日之下》—— 讓新聞及弱者超越旁觀痛苦的視野

影評 | by 肥力 | 2023-11-07

由簡君晉執導、爾冬陞監製的《白日之下》改篇自真實事件,肥力將開首情節形容為:「將所有香港護養院可見幾乎一切最壞情況共冶一爐」,電影借主角新聞記者曉琪之眼,重新叩問了新聞作為「第四權」的特質,也旁觀他人痛苦,以報導的視角來超越單一事件的悲情,呈現關注社會現狀的高度。肥力在此發現香港觀眾比較薄情,難以為別人的不幸而傷感,但反而會為一些不憤、無可奈何的事情而共情。

長者「郁」的意義——看「身體年輪」的結業演出《一、二…二個半!》

其他 | by 俞若玫 | 2023-11-07

「身體年輪」跟其他社區舞蹈計劃最大的分別是︰蹲點和固定班底,三年間,幾位專業舞者跟同一班長者相處 (期間有新舊人出入),和同一個社福基構合作,建立較深厚的關係及信任。跟八或十二堂工作坊為單元的操作很不同,「不加鎖」有了時間作為厚墊,經年的專注,我們可以細看「身體年輪」如何實踐社區舞蹈及為長者帶來怎樣的藝術經驗,作為以後的參考。

我的老師王文興

其他 | by 陳麗芬 | 2023-11-10

陳麗芬教授師從王文興多年,從沒看過老師發脾氣,卻道是個憤怒青年。回憶昔日種種,王文興曾在鄉土文學運動、口號泛濫的文學論戰中,舉辦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演講會,又在戒嚴時期去信警務處處長抗議。往後的他為了寫作,脫離音樂和電影,將「生活」簡化再簡化到「沒有」,每日和文字浴血奮戰,在他看來,最驚世駭俗的文學,往往就生自最單調無聊的生活。

《弟弟》榮獲「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陳慧:「香港是被關注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6

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是文學界每年的盛事,本屆「一場素樸又華麗的文學盛宴」的得獎名單已於上周揭曉,香港作家陳慧的《弟弟》(木馬文化)榮獲金典獎,並列於一眾臺灣作家之中,向華文界述說香港的傷痕故事。為此,我們幸得請來陳慧分享得獎感受,也談到《弟弟》之於她、之於外界的意義。

【佬訊專欄】想去肥西

專欄 | by 佬訊 | 2023-11-06

佬訊專欄此次作導遊,帶我們到訪比香港小一點的肥西縣,即合肥之西。中式連鎖快餐店「肥西老母雞」也許早已聞名,但當地的「雞文化」絕對在你的想像之外,當地的肥西老母雞生態園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更是中國首個以雞文化為噱頭的生態旅遊度假村。肥西也不乏文化景點,如肥西書院以及肥西法治一條街,足見肥西的魅力實在引人入勝。

【新書】《一生一事:做書的日子》——楊振寧先生的兩次新書發佈會

書序 | by 李昕 | 2023-11-06

編輯這本書大約用了兩年時間,我們原本希望快一點出書,但因為楊先生對書稿精益求精,翻譯和編輯的過程很長,出版日期便一拖再拖。楊先生的嚴謹和認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只是一本散文隨筆集,但是楊先生完全是以編輯科學論文的態度來工作的。他在每篇稿子上都加上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科學符號,然後告訴我們,書稿的目錄和次序是他親自編定的,不可以隨意調換。對於文中,某個詞應當如何翻譯,他都曾與翁帆再三討論,反覆斟酌。他交給我們的是一大摞非常清楚、乾淨的列印稿,對我們說,這稿子我們可以複印一份使用,原稿要退還給他。

《怪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3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與知名編劇坂元裕二首次合作帶來《怪物》,更由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親自操刀電影配樂,電影延續是枝裕和式的社會關懷,於2023康城影展斬獲近十分鐘掌聲,引來全球矚目。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先有A同學分析劇本結構和人物設定,指出單親家庭的同性情誼電影已是陳腔濫調;雙雙以坂元裕二的舊作《她和他的戀愛花期》作比對,說起感情戲的處理方式與「怪物」的定義;鄧小樺則深受感動,在推理的表面下一再反思「是否相信表面下還有另一故事」。

發掘海港兩岸的意義 填補時間洪流的空白 ——「藝術.科技」展覽2.0:「見幽覓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4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今年舉辦第二屆「藝術·科技」展覽,當中包括近日開幕的首個主題展「見幽覓微」,將藝術家吳子昆,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的作品投射在尖東海傍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之上,以一系列數碼藝術作品,將維港兩岸幻化在光影之中,跨越現實與虛幻,讓大眾一同發掘在海港「空白」之間的獨特意義。

《大亨小傳》——一場永不腐蝕的盛世舞曲?

其他 | by 蔣曉薇 | 2023-11-03

《大亨小傳》不但是美國文學的經典傑作,更得世界各地文人的青睞,如村上春樹便為之迷戀,要親自將之翻譯。村上曾言:「如果只能選擇一本,我會毫不猶疑地選擇《大亨小傳》。若不是因為費茲傑羅的小說,我不會寫出今天這樣的文學作品。事實上,我甚至可能根本不會寫作。」可見村上春樹認為這本小說對他日後的創作至關重要;而故事中瑰麗的場景、男女主角情感細緻的流動,以及字裡行間對浮華世界與人性貪婪腐敗的刻劃,也令無數導演、編舞為之傾慕,爭相將之帶到鏡頭前或舞台上,與觀眾見面。

【以巴詩輯】我們憑甚麼可以書寫,別人千年的仇恨與悽戚?

詩歌 | by 飲江、熒惑、李顥謙 | 2023-11-05

以巴衝突,別人的千年仇恨,我們憑何書寫?或許我們只能在世界地圖之上,祈求一分鐘的相擁。

暗香浮過雙城記

書評 | by 箋箋 | 2023-11-02

因著雙妹嚜的香港血統,它偶爾作為故夢的香氣出現,也多出現在香港作家筆下和港產影視作品裡。李碧華為它寫了一篇散文和一篇小說,都叫《雙妹嚜》,幾乎可說為之作傳。散文〈雙妹嚜〉收錄在文集《鏡花》裡,那是李碧華在豆腐塊文章中用意精雕細琢的一個時期,她寫雙妹嚜,「是三十年代,全國女子一齊作的綺夢。」「像可樂瓶那種幽幽的綠,像一頭貓在靜夜裡的眼睛。而商標,沒用過也見過,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一種巧笑倩兮的靜定的魂。永遠有兩個不知是甚麼關係的女子,曖昧地依偎相擁。」

如回憶都失去了 由我們幫她記住這個家 ——訪《4拍4家族》導演賴恩慈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1-01

繼2010年首次執導的獨立電影《1+1》及延續篇《N+N》後,賴恩慈在新作《4拍4家族》之中,再次講述一個家的故事,不過這次她以音樂為題材,透過搖滾音樂,把支離破碎的一家重新連結。創作是一種自我剖白,賴恩慈在訪問中透露,對家的故事念念不忘,是因為她在成長之中沒有機會感受尋常家庭的溫暖,於是把這份溫暖放進電影之中,與觀眾分享她的記憶。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前置詞:詩入門,好(不)容易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4-03-27

終究有這樣的機緣,文學雜誌《無形》要來做詩的專題,恍如考牌。本期主題為「給敬而遠詩的人」,意在推廣詩的入門知識——編輯部中大部分人詩齡極淺,與讀者有同樣的入門心情。這是一個詩更面向大眾的機緣。一來是我們在網絡生態、學校書展與詩歌活動中都明顯感覺到詩的受眾增加,不少學生甚至會主動過來詢問詩集。編輯部估計這和社交媒體上推廣詩的專頁和IG增加、並具影響力有關,致令即使是本來對詩「敬而遠之」的人,都可能在各種渠道中接觸到詩。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呈現了他們在這個時代如何透露各種形式與渠道來推廣詩,如何在向大眾推廣時思考深度與多元性,也讓讀者了解到詩的讀者是如何多起來的。由網絡的路徑入門,接下來是關於新詩的七個關鍵詞與五個常見謬誤,給詩的愛好者做觀念與論辯的工具箱。

露易絲.葛綠珂:詩人發現了死亡的秘密

其他 | by 廖偉棠 | 2023-10-31

死亡與源頭,是每一個詩人不可避開的主題,在葛綠珂這裏,更是由始至終纏繞一生。對於迷戀死亡書寫的葛綠珂來說:沒有一語成讖這回事,她活了八十歲,是大多數自殺的自白派詩人的好幾倍,這是一種神奇的魔術:她把源頭書寫召喚過來,保護了她的死亡書寫,祛除了自己和讀者都不免的死亡情結。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3——五月的玫瑰 阿根廷當代國寶級詩人迪亞娜.貝列西作嘉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31

今年香港詩歌節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3——五月的玫瑰」,於10月15日至11月6日在北京、秦皇島、上海、杭州和香港舉行,廣邀海內外眾多詩人、學者、譯者、舞蹈家、音樂家、藝術家,參加朗誦、對談、舞蹈、音樂、影像和跨媒介藝術表演等形式的一系列節目,更邀來阿根廷的當代國寶級詩人迪亞娜.貝列西(Diana Bellessi)作為活動主要嘉賓,貝列西更為是次活動編選詩歌選集,中文版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於 10 月推出。

用思考抵抗狂熱,用愛擁抱日常

其他 | by Sir. 春風燒 | 2023-10-30

移居西班牙的前央視女主持兼記者柴靜沉寂多年,推出關於歐洲恐怖主義的紀錄片《陌生人——對話聖戰分子》。Sir. 春風燒看畢心生敬佩,又心有戚戚,不禁思索生活安定的人為何成為聖戰分子,只剩下一張殘暴而狂熱的臉。他又認為在文明世界中,用常識、理性和人道主義對抗狂熱,在求知和接觸個體認識自我以及周圍的一切,以此抵抗各式各樣的蒙昧和狹隘,是每個個體的責任。

忘懷時代,但謹記時光──略記小說家王文興

其他 | by 崔舜華 | 2023-11-02

台灣女詩人崔舜華傳來王文興的悼文,想起他輩文青的現代文學啟蒙讀物,書單之中必然列有《家變》,而王文興的小說語法有「破中文」一說,令他得以忘掉70年代社會的勒喉令。文中也憶述了崔舜華於《聯合文學雜誌》和《文訊雜誌》任編輯的時光,關於《剪翼史》難忘的新書訪問,以及截稿日傳真機發出的嗶嗶聲。

【虛詞・文學館在他方】馬華文學館的文化樞紐作用

其他 | by 陳慧寧 | 2023-10-30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所成立的馬華文學館,致力於收藏及保存馬華作品及史料,成為現今東南亞華文研究資較為齊全的文學館。陳慧寧講述了馬華文學館與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純文藝期刊《蕉風》的關係,也分析了馬華文學館如何作為一個文化樞紐,講好文物文獻的故事。

別問出版社和書店為何倒閉

其他 | by 譚劍 | 2023-10-30

現在整個實體書市場不管出版社、發行商、書店都只是在賺微利。 一個讀者買一本書省下幾十塊錢,但出版社用同一價錢賣一刷書(假設二千本)卻少賺幾萬塊錢,那就可能是一個員工的月薪。

H. Halloween 萬聖節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3-10-30

中環蘭桂坊的一間夜店裡,Joe的意識一半沉醉在澎湃音樂中,一半沉醉於野格炸彈的餘韻裡。激烈的旋律帶動埸內的閃燈。光影下,青春的胴體在舞池中律動,像一格格凝定的畫面,富電影感的現實,若隱若現。人影幢幢間,Joe在昏暗舞池中看見一名婀娜多姿的少女。少女身穿淺粉紅色寬身旗袍,小雞翼袖,領口、袖口、襟上緄了紫跟桃紅雙緄條。Joe深深被她的身影吸引著。她沒有像旁人般狂歡,只是跟隨節拍微微搖擺身子,在原地踏步,蒼白的皮膚配上一副淺笑,紅紅綠綠的燈光下,她顯得尤其自在。

如回憶因人太多而失去了——評《4拍4家族》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3-10-30

由賴恩慈執導的《4拍4家族》透過來自四個不同年代的音樂人,戲劇化地組成的樂隊,呈現各自對音樂(節拍)的感知、期待、碰撞和理解的過程。江俊豪認為故事表面是一個失職父親向女兒贖罪的故事,內裡卻是從個人、家庭,到城市回憶、失憶、尋找與保存的嚴肅課題,但曲目與曲目之間應要讓觀眾對歌詞與角色有多一層靜默的思考。

【新書】《一生一事:做書的日子》後記

書序 | by 李昕 | 2023-11-06

李昕曾於不同的出版社和大型書店任職高位,此次出版《一生一事:做書的日子》,回顧四十年的編輯生涯,不但述及與諸位名家在編輯過程中的交往,也從編輯層面抒發自己的心得與遺憾,是編書讀書愛書人的必讀之書,亦正如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鄭勇所言:「是傳世可期的當代出版史」。

76歲侯孝賢證實罹阿茲海默症 放下台灣新浪潮導演筒退休 新作《舒蘭河上》停擺 、《刺客聶隱娘》成終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7

時值76歲的台灣新浪潮電影先驅侯孝賢,於25日由家屬證實罹阿茲海默症,無奈宣佈退休,回歸平靜的家庭生活。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館流放他方:烏克蘭到摩爾多瓦

其他 | by 艾苦 | 2023-10-27

從烏克蘭首都基輔,到摩爾多瓦的首都基希涅夫,曾經就有一班從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開出的火車,火車到達基輔,已經是子夜時分。我踏上火車,走到屬於自己的床舖,旁邊的一對母女,女兒正在上格床呼呼大睡。我不肯定自己能否入睡,那位母親也似乎有著同樣的問題。她手中拿一本書,在熹微的燈光下閱讀,讀的大概是俄國文學。我不肯定。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7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被譽為香港電視劇「天花板」,好評如潮。改編自何晞賢在連登連載的網絡小說《已讀不回死全家》,此劇的製作班底與演員均讓人眼前一亮,劇中種種隱喻更惹來網民多重解讀。黃宇軒印象最深刻的是取景,認為劇組善用馬鞍山恆安邨和商場的「剩餘空間」,塑造了存在於作品那特殊時空中的城市。鄧正健則從人物,指出主角何晞賢跟楊悅盈是雌雄一體的兩面,這套劇亦成功勾起數年來的集體情感。查柏朗更撰文兩篇,一篇講述此劇如何從燈光、色調、場景、構圖、音樂、選角等,革新港劇的電影美學,一篇則講述劇集演繹手法的效果及局限。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香港文學館」:名與實

現身說法 | by 鄧小樺 | 2023-10-27

2023年的「香港文學館鬧雙胞」事件,應該會成為香港文化史上一個被人銘記的事件。鄧小樺重申在聲明中未有正式回應「撞名」這點,是出於尷尬,然後提出了以往撞名的解決方法,並簡略憶述了「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至今變為「香港文學生活館」的淵源,最後思考了一座文學館的名實關係,還是以凝聚人群為重。

烏鴉之城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3-10-27

幾年前在馬來西亞,我跟電線桿上那雙黑溜溜的眼珠對上眼了。牠死瞪著我。夜裡我夢見自己也變成了一隻烏鴉,漫無目的地盤旋在雪蘭莪的天空,俯瞰生活在巴生城的人們。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館當刻:實現、想像、時間線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6

因著早前「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無形》特別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當中整理了有關潘耀明談及「香港文學館」的詳情,以及過往文化界認識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文學對電影的逆襲

影評 | by 艾苦 | 2023-10-26

近來,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以短片導演的身份出席了第八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帶上了片長41分鐘的新作《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艾苦認為安德森是次再改編羅爾德・達爾的小說是一種轉型,而電影中大量呈現文學獨有的敘事元素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形式的固有理解。

回首向來蕭瑟處——淺談《尚未劇終》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10-25

黃自鴻把在《信報》專欄《優雅的生活》裡的撰文結集,編成這部《尚未劇終》,但這並非一般的文章結集。當中每篇散文都在透過經典的文本和大眾喜愛的流行文化,輔以適切的文哲理論,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地認識、理解、甚至愛上文學。重編文章的用心處,是作者以論文結構的方式,把原本龐雜的散文以文學的形式、語言、價值、倫理、讀者、形象、心理、身體、生活、評論分成十類,再從這類別中以「文學的價值」作為整本書的問題意識。結構上以文評理論所熟悉的「作者」、「作品與社會功能」與「文本」作為編輯內容的核心,文本以顧城的〈錯過〉、魯迅的〈臉孔〉、端木蕻良的〈爺爺為甚麼不吃高粱米粥〉、白先勇的〈一把青〉、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等作為文本分析例證,讓整部書稿結構分明。心水清的讀者或會發現,在文評理論中欠缺了「讀者」的部分,這從讀者而來的接受美學,正是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本書的經驗過程,同時也是在這無涯之旅中發現文學尚未劇終的原因。

《七月返歸》從目連救母到聖母憐子

影評 | by 深然 | 2023-10-25

《七月返歸》作為孩子回家見母親的故事,令深然聯想起中元節的典故——目連救母。當中最廣為人知的版本,便是目連透過神通看見母親生前因多作惡,死後身受餓鬼之苦,目連最終借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使母親解脫,深然看起來《七月返歸》就似是目連救母的變奏。

岩井俊二攜新作《祈憐之歌》來港會影迷 親述一生不能磨滅的傷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1

曾拍出《情書》、《燕尾蝶》、《青春電幻物語》、《花與愛麗絲》等經典作品,在亞洲掀起青春愛情電影風潮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日前來港出席香港亞洲電影節及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合辦的「電影技術工作坊」,分享其新作《祈憐之歌》的創作歷程和感受,並道出電影中蘊藏着他終其一生都不能磨滅的傷痛。

台灣歷史最悠久、創刊69年 文學月刊《幼獅文藝》宣佈於年底停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4

台灣歷史最悠久、創刊69年的文學月刊《幼獅文藝》,今日宣佈將於2023年12月發行後停刊,消息由幼獅文化公司總經理洪明輝署名公告。

【文藝Follow Me】專訪阮兆輝、鄧樹榮《老人與他的海》——一場戲曲與現代劇場的殊途同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0-24

「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日子,走運當然很好,不過,我寧可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這樣,等到機會來臨時,我就有充分的準備了。」《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牙哥說。

暢講粵語音樂劇《大狀王》三首歌詞的詞境

劇評 | by 梁萬如 | 2023-10-25

《有陣時》、《撒一場白米》和《道德經》三首歌詞,最能展現粵語音樂劇《大狀王》深刻的主題。由於歌詞蘊藏深層的意思,非得從文學和宗教哲學的角度解讀,無法讀懂歌詞內容,更遑論欣賞歌詞的境界。《有陣時》由角色宋大媽和阿細主唱;《撒一場白米》由阿細主唱;而《道德經》則由方唐鏡主唱。三首歌詞寫就三種人生境界:宋大媽的看遍老病死,豁達淡然;阿細經歷死亡,尋道問究竟時歷盡苦楚;而方唐鏡由迷入悟,迎來人生重大的轉變。

【教育侏羅紀】自由題大魔王

教育侏羅紀 | by 孫樂欣 | 2023-10-24

孫樂欣每次考中文寫作,都希望有一條開放式題目,感覺不會暗藏那麼多條條框框。經歷兩年文憑試操練的洗禮後,她發現開放式題目是最難的,發揮空間大,卻令人容易離題。直至大學的畢業論文,方遇上一道真正自由的自由題,這份考題,由誰評分呢?

訪問鄭宗龍《池上專屬版——天光.霞》:將身體交付天地,剝開內在霞光

專訪 | by 張欣怡 | 2023-10-23

池上氣候生猛,一邊低著厚雲,另一邊太陽就亮晃晃地撒下燙熱。 沿著滿街的標示,搭乘前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舞台的接駁車,從池上市區逐漸駛入金黃稻海,人也變得燦爛。如同某種朝聖旅途,距離秋收舞台十分鐘路程外下車,來自五湖四海(包括香港)的觀眾披著日光徒步,身旁無數稻穗飽滿折腰。 一整個地方的慷慨展現眼前。 池上的學生們夾道歡迎,喊出熱情口號;居民們作為志工指引方向,猝不及防送上一個笑容。外界紛擾似乎就此止步,心靈無負重地邁進山巒環繞的田野。

重溫浪漫經典 感受愛情真諦——「戀愛的模樣:韓國愛情電影系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0

韓國電影近年風靡全球,深受世界各地觀眾喜愛。當中不乏浪漫的愛情電影,時而催淚揪心,時而溫馨動人,讓人體會愛情之中的美好與殘酷。香港藝術中心及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十月底將合辦「戀愛的模樣:韓國愛情電影系列」,播放《八月照相館》、《兩個婚禮一個葬禮》等八部不同類型的愛情作品,並邀請重量級影人作映後分享。讓香港觀眾能夠再次在影院之中,細味韓國電影中獨特的浪漫氣息,重新感受不同的戀愛滋味。

【新書】《林若寧——藏在歌詞後的人》——〈林若寧,作為風格〉

書序 | by 張書瑋 | 2023-10-20

林若寧的風格,是否一種方法,或者說是否一種可以歸類的文學風格,這也許充滿了不確定性。先暫且不討論他早期寫過的音樂劇/舞台劇歌詞,那與流行歌詞的創作重點不盡相同。以林若寧自己的話來說,他明白流行歌詞是要為歌手和旋律服務的,甚至他喜歡旋律給歌詞帶來的限制。正如他以與本名完全無關聯的筆名寫詞,將生活中的自我與作詞者分開,這些都影響了他一直以來的歌詞創作,也融為他早期風格的一部分。他是觀察者和陳述者,講述別人的故事,講述歌手的想像,盡量無悲無喜,可堪是一位「歌詞後的人」。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艾密利在耶路撒冷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10-20

在回去之前,艾密利已經離開很久了。 艾密利她自知是幸運兒,縱使她偶爾還會想起幼年時每個清晨喚醒她的氣味;在沒有硝煙和火藥的日子,依稀是塵土混和花瓣分泌的甜香。一旦離開,故鄉便成了抽象的名詞。在沙地阿拉伯、意大利、德州之間她輾轉長大,最終落腳在紐約,居然還取得護照——從此便是第一世界的公民了。自由女神像俯首對她微笑。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開幕了,然後呢?------我看澳門文學館

其他 | by 寂然 | 2023-10-20

寂然見證著澳門文學館由籌劃到落實的過程,皆由官方主導。他最初於2011年末聽聞這個計劃,時任文化局長的著名藝術家吳衛鳴表明開始對文學館的建設諮詢意見,以及開展澳門文學史料徵集工作,但後來變得沉寂,「饒宗頤學藝館」更後來居上率先建成。文化局又因種種原因而出現一些人事變動,澳門文學館的計劃歷經多年,終於在2022年9月正式開幕。

宋康昊攜新戲《韓戲逼人》來港 談韓國電影發展:從審查走到今天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間的累積

報導 | by 黃桂桂 | 2023-10-20

最近,韓國影帝宋康昊來港,其新戲《韓戲逼人》為香港亞洲電影節其中一部開幕電影,除了宣傳新戲,宋康昊亦出席假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宋康昊大師班」,與演員林嘉欣、鍾雪瑩及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從演心得。黃桂桂整理「宋康昊大師班」及宋康昊接受傳媒訪問內容,看看這位影帝在從影30年間如何走自己的演員之路,及韓國電影之路。

【虛詞・文學館在他方】村上春樹.圖書館.橙子貓

其他 | by 黃子翔 | 2023-10-18

黃子翔作為村上春樹長期讀者,首次踏足由著名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2021年落成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因為村上對圖書館不可思議的描述,令他心生驚奇。遊覽過後沒有另成一章「世界奇妙物語」,但他發現村上春樹圖書館沒有小說世界那麼超現實,卻有叫人一見難忘的建築特色。

《長安三萬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18

論及中國古詩,必舉唐詩。雖說唐詩千古不朽,但你有多久沒讀過唐詩呢?日前由追光動畫製作,謝君偉和鄒靖執導電影《長安三萬里》,旨在重現長安的繁華,以唐詩情懷勾起萬眾期待。虛詞編輯部特地挑選一些唐詩的「滄海遺珠」,來一次唐詩Challenge,也收編了詩人廖偉棠的影評,引出一些隱藏於《長安三萬里》的唐詩與詩人情誼;以及曾繼賢的影評,談論電影的史實爭議,嘗試判斷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從藝術與史實之間作取捨。說起「詩之初始」,不如重溫一下《唐詩三百首》吧。

關於《我們來真的》,只能是後話的話

現身說法 | by 何倩彤 | 2023-10-18

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首次執導的劇場《我們來真的》完滿結束,藝術家何倩彤回想起 Orlean 邀請她寫一個關於「隱形人」的短篇故事。她從沒多想這個故事會以甚麼形式被演繹,或者會佔多少篇幅,也不清楚整個演出的主題和具體內容,如今在演員和裝置的演出之中,她看到了非常難忘的東西。

詩人化身小說家,寫一個另類武俠世界——訪韓祺疇新書《虛風構雨》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20

詩人寫小說,也許平常不過,但如果詩人寫武俠小說呢?曾拿下台灣金車現代詩獎的「最年輕得主」韓祺疇,於本年的「天行小說賞徵文比賽」獲獎而得以出版其參賽作品《虛風構雨》。與傳統武俠小說不同,這部具有後設元素的武俠小說,不僅以「九流十家」作為派別,更將不入流的「小說家」秦顧設為主人公,連同縱橫家懷玉,兩個末代傳人,對抗儒法大道,足見其破格創新與匠心獨運。

以巴問題選邊邊,看齊澤克點講

時評 | by 趙遠 | 2023-10-18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激進武裝組織哈馬斯發動對以色列地區的突然襲擊,以色列當局隨之以武力回應。巴勒斯坦地區重陷人道主義危機,隨時會出現難民潮問題,全球輿論也出現了廣泛的爭論——到底是支持巴勒斯坦,還是支持以色列?10月13日,齊澤克發表評論,針對該支持和同情哪一方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詩人Louise Glück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31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於10月13日因癌症逝世,享年八十歲。 露伊絲.葛綠珂是猶太人,生於紐約,十六歲患上厭食症,因而停學。當時精神分析師建議她寫詩,九年後,她出版第一本詩集《頭生子》,展露出她詩歌技藝上的精確敏感,以及對孤獨、死亡等議題的洞察。葛綠珂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最有才華的詩人之一,瑞典學院頒獎時形容她是 ”clarifying poet”,「以帶有素樸之美的詩性心聲,帶出個人存在的普遍處境」。

歧義的藝術——施遠、楊東龍聯展「橫睇掂睇」

藝評 | by 昌明 | 2023-10-18

近日「刺點畫廊」舉辦楊東龍及施遠的聯展「兩・個・展 II - 橫睇掂睇」,二人畫風迥異,但對香港有著同一的感情。昌明發覺這次聯展最奇異的,是兩位畫家都在追求歧義的藝術,楊東龍擅於用歧義手法來組織畫面,卻不是爲了傳達一個整體訊息;施遠則擅於以模糊形象來製造歧義,挑戰我們的視覺。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我想說的其實是...... Jon Fosse

劇評 | by 鄧世昌 | 2023-10-16

Fosse 筆下所描繪的角色內心非常敏感,甚至有點過頭,接近毫無根據的妄想。故事一開始二人在房子內, “她” 開始疑心有人會來,後來 “男人” 真的到來,讓 “他” 對 “她” 生起了懷疑,角色心底的疑心持續地在劇本發揮作用,為劇本故事向前推進提供燃料。傳統戲劇以情節推動故事發展,角色之間的關係在情節的安排下產生變化,而 Fosse 的劇本寫作法並非如此,他的劇本絕大部份都沒有明顯的劇情,讓觀眾一直追看下去的不是峰迴路轉的情節橋段,而是猶如置放於顯微鏡下放大了的人物內心,Fosse 把人物內心的敏感度推至極致,疑心的盡頭不但不能尋找到答案,而是進一步的更大的懷疑,劇本維持故事的吸引力的手段並不是依靠傳統戲劇的衝突,而是人物之間內心敏感度的相互交戰。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寫字人視角的文學策展:臺灣文學館及其他文學館舍

其他 | by 朱宥勳 | 2023-10-16

​2019年,我接到一個讓我非常興奮的邀約: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文學館」,要更新下一個十年的常設展,邀請我加入策展團隊,負責展覽文字的撰寫。長年以來,我一直是臺灣文學館的擁躉,每到臺南必走一趟;同一時間,我也心知肚明,過往臺灣文學館的策展有強烈的「學院氣息」,難以擴大觀眾群。如果能夠加入團隊,豈不是剛好能為我熱愛的館舍盡一點力?

潘氏歷史人物劇場 柳如是的才與情

劇評 | by 黃子翔 | 2023-10-16

今年起擔當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潘惠森,黃子翔認為他過往劇作鮮以女性主角和題材為重心,於去月上演的《親愛的.柳如是》作出了新嘗試,領着團隊與觀眾一起冒險。黃子翔分析出因為題材、形式使然,挑戰當然不少,男人戲雖然似是得心應手,而柳如是的性別議題、身份認同、知性才情,以至家國情懷,似乎尚有更多發揮空間,那就是創作上的取與捨了。

卡爾維諾誕辰百周年:從經典到科學書寫

書評 | by 艾苦 | 2023-10-16

艾苦續說卡爾維諾,一生傳奇著作之多,其中有為人津津樂道的《看不見的城市》和《樹上的男爵》。在其文學評論的文章中,當提到自己的寫作理念,卡爾維諾往往喜歡從遠古的史詩說起,絮說自己結構主義的思想。但即使不從結構主義的角度思考,卡爾維諾還是鼓勵年輕的一代閱讀經典,寫下了《為何讀經典?》。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說甚麼/相信甚麼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3-10-16

鄧小樺覺得人到中年,便愈來愈相信直接內心的簡潔寫作,卻同時會面對很多難以言喻的狀況,不知是中年的軟弱,還是心靈被渾濁,周遭看似沒有善意接收話語的環境。時間過去,終可以自己的語速談及已下畫或「過氣」的電影,說起如何繼續抱有信念、如何振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忍耐浮淺的話語,暗地裡卻有種希望自己過時的心態。

「我城我書」2023:以吳煦斌《牛》作嚮導 探索香港邊緣生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16

從2019年起,社區閱讀計劃「我城我書」由香港教育大學的文學及文化學系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推行,繼2020年度的選書《我城》過後,因疫情而停辦一年。如今迎來第四個年頭,挑選了香港作家吳煦斌的短篇小說集《牛》,早前已展開一連串中英雙語、線下線下活動,引發大家想像更多城市之外的空間。

卡爾維諾誕辰百周年:向東的自尋之旅

書評 | by 艾苦 | 2023-10-16

提到意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不少人會想到他的《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小說講述旅行家馬可波羅的向東之旅,和他與忽必烈大汗關於城市的對話。忽必烈有各種繪製精緻的地圖,連到過不同城市的馬可波羅也為之驚艷。接着他們進入了關於地圖的哲學討論:一幅把一座城市如實反映的地圖,不應該就畫跟現實大小一樣?但如果地圖畫得跟現實城市一樣大,我們還需要地圖嗎?對話延續下去,馬可波羅會發現,忽必烈所說的地圖就是現實世界。只要他想,就能在現實的疆土畫地圖。

以器物說話 讓故事進入生活 ── 台灣物語「在地作為方法」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14

《18/22》既是一間文化媒體,同時亦是一家網店。網站主編鄧烱榕(Nico Tang)的目標,是讓讀者從觸手可及的產品之中,感受到真正在地的故事。《18/22》去年曾舉辦「茶物語」展覽,邀請超過20個本地單位,以「茶」為主題,製作出9件全新的「聯乘器物」。今年則在見山書店舉辦的「台灣物語──在地作為方法」展覽,精選了8個「MADE IN TAIWAN」的品牌,以器物呈現出各自的「台灣故事」。

龔萬輝文學的流動記憶與時空概念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10-13

龔萬輝終究沒有成為一個職業作家,他在馬來西亞,主要以教畫、參展、賣畫為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也為報章繪製插畫和發表寫生小品,作品廣泛得到認同和受到歡迎。我們看龔萬輝的作品,他的「遺棄美學」(這是鍾文音為龔萬輝2006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隔壁的房間》寫序時直接指出龔氏深受駱以軍風格的影響)仍然是一座時空迷宮,讓他的小說處理最後往往回到記憶或夢中,成為另一場永無目的地的途中。這「記憶或夢中」恍惚成為龔萬輝美文書寫的特色,揮之不去。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信仰在科技面前不卑不亢

藝評 | by 黃嘉瀛 | 2023-10-13

每兩年舉辦一屆的藝術雙年展,是國際當代藝術體系中重要的展示活動,是不同地區將其文化藝術成就推廣到世界舞台的重要窗口。這種跨國界藝術活動深具歷史,是世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指標型盛會,是當刻社會面貌及當代藝術最前端的探索,亦是全球文化互鑒融合的催化劑。這種定期舉辦、互相檢示學習的國際展覽,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有過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約六十年歷史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以及始於二戰後的德國卡賽爾(Kassel)文獻展(Documenta)。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越來越多城市致力舉辦代表自己的藝術雙年展,致全球迄今多於200個雙年展,這些展覽大多以主辦城市、藝術媒介或主辦的美術館命名,新的雙年展數量還在各大洲際持續增加,近年來備受注目的亞洲地區雙年展當數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黃燦然詩七首

詩歌 | by 黃燦然 | 2024-02-02

他們在重磅中輕鬆,在實錘中 虛晃,在突發中安於稍煩勿躁。 道德的風,厄運的風,尤其是 且過的風,吹襲他們的無定向。 他們等待明天就像等待進監獄。 他們沒有勇氣就像他們有房子。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館與文學的正典化:中國現代文學館

其他 | by 郭詩詠 | 2023-10-12

近來文學館的相關議題再次受到關注,各界對文學館的想像和期望也大有不同。不過歸根究底,若要尋求一個最大最大公約數的話,文學館的基本工作大抵離不開文學的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和展示幾個大項。文學相關資料繁多,即使能夠大量收藏和保存,一時也無法全數整理和展示,當中必然涉及主次和取捨。各地文學館因其不同的主題、規模和運作方針,實際操作時會有不同的取態。小型文學館限於規模,在策展和舉辦活動時,往往會針對目標對象的趣味和需要;至於大型文學館,則往往更多地考慮到正典論述和文學地位,務求向國民和外國訪客具體呈現一國文學的歷史,並兼具研究機構和圖書館的功能。在此,我們不妨以目前世界最大的國立文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也就是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為例子,檢視國立文學館的功能和意義。

《A.I. 創世者》排遣恐懼的戰爭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10-12

科幻片一向具備想像未來的意涵,所呈現的構想大多是根植於當下的現實世界。石啟峰認為《A.I. 創世者》跟許多以人工智能為題材的電影相似,聚焦社會對這項科技高速發展(或失控)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透過「人機大戰」的形式將這些情感具象化,同時亦引發觀眾反思人類與機械人的存在。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四代香港詩人問卷

專訪 | by 關夢南,陳滅,熒惑,梁莉姿 | 2023-11-16

我1962年5月從廣州經澳門偷渡來港,開始接觸文學,尤其是新詩。 因何寫詩?大概因為形式簡單,三幾行構思,一揮而就;其次是虛榮:詩人於中國文學史的地位最高。第三個原因也許要說到客觀因素:家居狹窄,甚至沒有一張桌子,比較適宜詩歌的微型創作。 幾時開始寫第一首詩,恐怕大部分人都不記得。不若說甚麼時候發表第一首詩更有意義。印象中是1970年《中國學生周報》的「登樓賦」。這首詩曾獲《畤代青年》月刊徵詩比賽的優異獎。

【文藝Follow Me】入雀仔街拜師寫成《開雀籠》 郭達麟:籠中鳥不是被困,是羈絆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0-09

2022年,郭達麟在雀仔街「財記」向雀籠師傅陳樂財(財叔)拜師,他依照傳統下跪、斟茶拜師,自此正式成為財叔的入室弟子。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建館,錢從何來?探討香港文化資源政策現況與出路——訪May Fung及雷子興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0-09

本地倡議設立香港文學館的聲音一直存在,能否爭取成功都與香港文化政策及撥款息息相關。政府揚言要將香港打造成「中外藝術文化之都」,但資源有否恰當運用,還是只是「燒煙花」?而據說文學本來就窮,申請資助時一直處於弱勢,到底實況與出路又如何?本文希望展開香港文藝資源及政策的討論,思考如何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尤其探討文學獲得資助的可能。我們分別邀請了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May Fung(馮美華)及文化政策研究者雷子興,分享其經驗及觀察。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館建成中!——訪臺北須文蔚、上海周立民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11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被文學館包圍!除了已建成的文學館之外,還有不少文學館在爭取、倡議與籌備中,就此我們採訪了臺灣文學學者須文蔚講述正在籌備中的臺北文學館,以及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講述預期明年開幕的上海文學博物館,了解其爭取及倡議過程,其間的官方與民間之互動關係,並由此觀察建立城巿文學館的核心關懷及關鍵問題。要做好一間城巿文學館,必須思考地方特質之文學體現,甚至以城巿為單位通向國際對話。

【新書】《大埔故事》——〈吐露港〉 (節錄)

書序 | by 孔慧怡 | 2023-10-09

到了1942年底,日本佔領了香港,能夠制止走私嗎?其實日治時期的吐露港情況極為混亂,既有不同的賊幫橫行,也有平民百姓為了生計而做「水客」,被不同的賊幫「抽水」;加上本地人協助中國文化人和英國義勇軍人員偷渡離境,這片海域真的很繁忙。據說當時情況那麽亂七八糟,連賊幫也看不過眼,其中一些受了義氣鼓動,決定要在吐露港維持一定程度的安全。(從集中營逃出來的英軍也見證了匪幫的義氣:他們拿著一張簡陋的地圖,日間躲藏,黑夜上路,希望走到廣東未淪陷的地區,中途遇上劫匪,要把他們僅有的物資搶去。但劫匪弄明白他們是英軍之後,不但物歸原主,而且一直護送他們到達惠州。)

七月、第七天:《七月返歸》中的東方、西方和希望意象

影評 | by 雙雙 | 2023-10-11

最近由Anson Kong和白靈主演的《七月返歸》延續港式恐怖片潮,雙雙分析電影中似是桃花源的「鬼地方」屋邨,並以文本互涉的方法深入挖掘《七月返歸》的公屋怪異。另外,電影的結局在雙雙看來是充滿宗教意象,宇仔就像聖子,即世界、人間的救贖,而電影的七天分節也大有發揮的空間,對應著神創造世界的那七天。

庸・福瑟譯詩六首

詩歌 | by 阮文略 | 2023-12-28

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早前由挪威作家庸・福瑟(Jon Fosse)奪得,但其作品只曾兩度被翻譯成漢語,阮文略借助翻譯軟件,並參考其他中譯本,從英語版或挪威語版推敲重譯六首福瑟的詩。他說或許比不上專業譯者,但在翻譯時有好好記住福瑟的風格、注意原文中的韻腳和節奏,在遣詞方面下工夫,亦盡可能比照原文與英譯本的字句,希望可以帶動北歐詩的閱讀和討論。

〈流離者的海〉:一隻慢慢找自己的小蝸牛

其他 | by 孫樂欣 | 2023-10-13

林家謙承襲去年創作「季後歌」的做法,推出新曲《流離者的海》。孫樂欣刻意沒有在電台聽創作原意,先寫下詞評。她認為香港一度充斥關於離散的流行曲,但《流離者的海》卻如同清涼的秋風,吹散流離者的孤單和迷茫。流離者的海,或許波光粼粼,或許波濤洶湧,漂泊的靈魂雖各自上路,但看著同一片海,仍有所依靠。

浪人劇場《千年幻戀》:追尋跨越宇宙的愛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3-10-09

浪人劇場與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共同創作《千年幻戀》,改編聶小倩與寧采臣的悲淒故事,結合數碼投影及傳統布袋戲技藝。馮曉彤分析劇中的舞台設計和意象,大幅的布幕背景暗示台上的真人演員都如布偶,偶爾出現的投影幻象配合輪迴及轉世等東方概念,間接地折射出宇宙幻變的面貌,既有點紛亂不協調,卻又其實和諧對稱,把綿綿無絕期的愛恨拖延到千年之後的時空維度。

(1992年12月)是日也:心安理得,也理所當然

小說 | by 張錦滿 | 2023-10-06

荔枝角道與塘尾道交界舊樓是我居,數十步距離外,是「雷生春」藥局,那屬九龍中部一個地標,乃建築師W.H. Bourne設計的一棟典型戰前中西合璧樓宇。其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配以長方形框架及有設計特色的欄杆,具新古典主義符號。地下有八根花崗石柱,使遊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迴廊,而迴廊上方乃寬闊遊廊。建築物「下舖上居」,而在頂部有灰塑刻上「雷生春」店名。

【字遊行.新加坡】單簧管的旅行

字遊行 | by 王崢 | 2023-10-06

人們的表情令人想起白天那些過於乾淨的路面。在烈日下,更多時候,他們顯得過於生硬。準確來說,是在空調裡的烈日下,正如新加坡作家雪裡安喬治先生所說的:新加坡的表情,是在空調房中待的太久,所產生出的一種矛盾:那是一種倦怠和活力並存的狀態。此時的車廂裡,一位留著70年代髮型的安哥正陷入了睡眠,他兩腿間的吉他正滑向列車的反向。他的裝束令人想起南洋大學的學生,過於寬大的衣領一直延伸到一個深深的袖口,那裡不是香菸,便是變調夾。他們曾作為新加坡的高音,在主流的C調中,總會奏起A調的小號。但和單簧管比起來,他們的小號過於悲壯了。彷彿列車的低音仍在持續。在他的身邊,有一位工人模樣的印度青年,他黑色被汗水浸濕的襯衫上,寫著「Born Lucky (生來幸運)」的字樣。他也許也曾在羅釐車「後座」的熱風中想起遠在德里的兄弟;亦或許他就是「生來幸運」的一群,可以用他腳下的筆電穿梭於新加坡的兩端。

我讀《感世與自適》

書評 | by 黃子程 | 2023-10-06

這本份量不輕的著述,研究著眼於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曹錕四位北洋元首的詩文,這四位長期投身軍旅的「軍閥」――元首,原來對中國傳統的「詩教」非常重視,在他們的詩文中,或憂心時局,或憤懣懷才不遇,或以山水隱逸自適其間,或寄情禪悅、書畫,並在其書寫之中,流露了各自的感世之言、塑造出自我的形象,作者在書中特別論述到他們藉著自己的詩作,多「感世」與「自適」之情,以北洋元首塑造自我形象,並進而透過其詩作影響輿論時局、世道人心。這是否能為幾位亂世元首塑造出一個合乎本人心願的自我形象?

能夠逃離城市 也不能消除記憶——訪《柏林的金魚》編導甄拔濤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0-06

甄拔濤在劇作《柏林的金魚》中描寫一個遷泊不定的遊人,一段發生在異地的戀情,與一些他無法放下的記憶。他在兩個女子、兩個城市之間來回往復,不論身處何方,都無以安心,永遠在希冀與失落之間拉扯糾結。這套在2019年首演的舞台劇,當中探討關於去留與離散,記憶與遺忘的命題,如今再次上演,或許觀眾更能感受到共鳴。近年遊走在德國與香港之間的甄拔濤則說,不論身處何地,人所需要的,是一個能令心靈停泊的船錨。

《我們來真的》:清醒地墮入虛實交錯的劇場——訪跨媒體藝術家黎蘊賢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06

我們說布萊希特的敘事劇所營造的疏離效果,是為了刻意打斷觀眾沉浸於戲劇的幻覺,然而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成立藝術團體No Discipline Limited後,首次執導劇場,將這效果搬移到劇名,直接以「《我們來真的》——一場假裝的演出」為題,從起始就提醒觀眾關注劇場內的虛實問題,以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邀請觀眾共建不可能的真實,合謀造假。

【2023諾貝爾文學獎】 挪威作家、劇作家Jon Fosse奪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05

瑞典學院在今晚公布,202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瑞典學院讚揚約恩・福瑟「以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無法言說者發聲」(innovative plays and prose which give voice to the unsayable.)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好的文學館不能只靠手稿,要有個性和多元的故事——訪周蜜蜜、黃念欣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10-05

香港一直未為文學立館,香港作家的手跡、手稿或珍稀的報刊書籍,主要由圖書館進行蒐集、整理以及保存,包括位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八樓的香港文學資料室,以及由中大圖書館內的香港文學特藏等。多年來圖書館搜集了豐富、珍貴的藏品,亦會定期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以推廣香港文學。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在7月表示,其籌辦的「香港文學館」將在明年4月開幕,隨即引起文化界人士關注及爭議。潘耀明曾表示,「香港文學館」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資料檔案,收藏香港作家手跡、手稿、出版物版本等等,而這些工作歷年來各藏館已在進行中。而對於本地文學資料檔案的研究者、收藏者而言,他們如何看待文學收藏的價值?他們期望香港有一個怎樣的文學館?

關於表演書寫,三種可能的意圖

散文 | by 雷暐樂 | 2023-10-05

在書寫前,雷暐樂嘗試思考本文的意圖,亦即「關於表演書寫,三種可能的意圖」的意圖。但只要把它書寫下來,這就成為書寫本身,所以書寫的意圖無法說起,因為它可能並不存在。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活在時間之上,時間因而將我們載往遠方,使一切發生過的事都變得零碎和模糊;那麼作為觀者,書寫非關表演的可能,又是否存在?譬如在記憶裏,蒐集計劃過程中產生的每段書寫,重現表演或表演以外的,也許有一絲可能,得以講述一切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人噬魂與鬼晝行——《釀魂》的埕裡埕外

影評 | by 雙雙 | 2023-10-04

新晉導演岑嘉彥執導的懸疑驚悚片《釀魂》由盧瀚霆主演,雙雙分析劇中的四位死者,重新組織事實的真相。他假定人物所說的都是實情,所有鬼也是真有其鬼,那麼在阿武之外、在鐵槌和開山刀之外,還有更厲的鬼、更血的暴力,它不但能橫行在失序、恐怖的夜,還可以安然曝露於陽光的規矩底下。

《記不起一個人,哼得出一首歌》:記憶無非尚存快樂的一切——訪唱作人馮穎琪、歌手黃妍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04

半年前,大館聯合非牟利音樂機構「一個人一首歌」和「大台主」,以及高錕慈善基金,舉辦社區藝術計劃《記不起一個人,哼得出一首歌》,招募年輕家庭及新晉音樂創作人深入認識腦退化症,希望透過共創音樂讓大眾以正面態度面對疾病。上月一眾參加者於大館出席成果音樂會,計劃的策劃人、創作總監兼創作培訓導師的唱作人馮穎琪更請來歌手黃妍任演出嘉賓,一同分享關於腦退化症的故事,傳揚正面信息。

「第60屆台灣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 《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均獲五項提名 《詩》入圍「最佳紀錄片」;余香凝、鍾雪瑩競逐金馬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04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於11月25日舉行。週二(3日)公布各個獎項入圍名單,香港電影獲得多項提名。包括被選為今屆「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的《年少日記》及《白日之下》,分別獲得五項提名,為今屆獲最多提名的香港電影,其中《年少日記》更成功入圍「最佳劇情片」。今屆金馬影后有兩名香港演員同時入圍競逐,去年憑《緣路山旯旮》入圍「最佳女配角」的余香凝,今屆則憑在《白日之下》中飾演記者成功入圍「最佳女主角」。本身為填詞人的鍾雪瑩,則憑《填詞撚》首度入圍金馬影后。其他獎項方面,由許鞍華執導,以香港詩人為主題的紀錄片《詩》,亦成功入圍「最佳紀錄片」。

臺灣現代文學小說家、《家變》作者王文興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03

臺大外文系昨晚發出信件,證實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為尊重其遺願,彌撒儀式將不公開,僅至親家人參加。

2023諾貝爾文學獎走勢:村上春樹位列第九;殘雪和閻連科打入十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03

村上春樹與米蘭昆德拉一直是傳說中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大師殞落,這年村上春樹失去了一個對手,據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彙整的賭盤顯示(截至10月2日晚上十時),今年排行第一的是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第二位則為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Ngũgĩ wa Thiong'o),中國兩位作家殘雪(第三位)和閻連科(第六位)均打入十大,至於村上春樹則名列第九位。

「第二十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十月開映 三觸目新作揭開序幕 邀宋康昊、役所廣司、岩井俊二來港會影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30

一年一度的「香港亞洲電影節」將於今年在10月13日至11月12日舉行,門票於9月30日中午12時開賣。今屆電影節陣容鼎盛,搜羅過百套影片向影迷展映,並首次選出三部電影作為開幕電影,包括兩套探討社會議題的香港電影《年少日記》、《白日之下》,以及韓國重量級新片,金知雲與宋康昊合作的電影《韓戲逼人》,宋康昊更會親身來港與影迷見面。除宋康昊之外,電影節亦邀得多個重量級影人到臨參與活動,包括今年獲得康城影帝的役所廣司、《情書》導演岩井俊二等等,實屬影迷之福。而由新晉導演執導的港產電影《但願人長久》及《填詞L》則被選為今屆閉幕電影。

凝住的臉

藝評 | by 徐皓霖 | 2023-09-29

音樂開始播放,舞者並沒有起舞。 螢幕顯示:動至你覺得這是舞蹈。 Celine Dion開始在唱——舞者黃寶娜和李振宇仍然佇立著。低頭、側頭,眉頭深鎖,煞有介事。然後張開雙眼,仰望上空,動作來得浮誇,卻自然,頭顱隨音樂擺動;快到副歌了,儼如水沸騰起來,時間、物理自有定律⋯⋯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從校園到社會的連結與盲點

劇評 | by 查柏朗 | 2023-10-03

當這情節忠實地改編成第12集時,竟引起了網絡上情緒反彈的聲音,跟連載時一面倒對佈局精彩的肯定,可算天淵之別。質疑的聲音不外乎「欺負人的始作俑者不去針對,反而跟你選擇做朋友,嘗試溝通及幫忙,竟然成為目標」,而解惑的答案就同時通往本作的兩大題旨:一. 社會管治倚靠科技運算的危險:人工智能 (AI) 不可靠,模擬不到人類思考與感受的複雜,只簡單看到先後次序並將其因果連結:四人沒有回覆羅彥輝,然後羅彥輝自殺身亡,於是這四人要負上責任;二. 怎樣面對校園欺凌。受害者對欺凌者沒有期望,卻對身邊關心自己的人有著情感依附,並很容易就感受到被背叛而絕望。惡人繼續行惡,符合其預定人設;但旁觀的他人是否可多走一步,去展現世間尚有善的一面,去給予希望的曙光?然而一旦不能持續,當僅有微弱的光芒都是虛假,才是最難接受。

【新書】《危脆生命》——〈無限期拘留〉(節錄)

書序 | by 朱迪斯.巴特勒 | 2023-09-29

2002 年3 月21 日,美國國防部與司法部頒佈新的軍事審判機關指導方針,指示美方該如何審判被拘留在美國與關塔那摩灣的囚犯。這些拘留案件中最令人驚訝且持續引起眾人關注的,是大多數戰俘皆無權諮詢法律顧問,也無權參與審判程序。新的軍事審判機關並非阿富汗戰俘有權參與的法庭。某些人會接受審判,而某些人不會。本文書寫之際,美方剛宣佈:650名被拘留超過一年的犯人中,只有六人會接受審判。《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規定的諮詢權、上訴管道與回國受審等,皆不適用於關塔那摩灣的戰俘。而美國雖然主張塔利班亦受《日內瓦公約》保障,但卻同時說道,塔利班就如同關塔那摩灣的囚犯一樣,並不符合戰俘地位。

【字遊行・廣島】在歷史黑雨的水窪前停駐——2023年5月廣島巿內行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3-09-29

我一直以為廣島是個陰雨迷濛的灰暗之地,但在親身踏足這片土地後,卻有另一番體會。陽光流瀉的明淨街道、謙恭有禮的行人、時尚而不落俗套的商店、連帶着吸進去的空氣都是明亮的,把我內在潛藏的暗影也點亮了。我尤其喜歡在不疾不徐的路面電車上,坐在與行車方向平行的椅子上看對面窗戶外的風景,隨着電車每下拐彎翻開新頁,如同走進一本體驗式的活繪本。

我們都是怪胎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3-09-28

「喂喂,你相信這世上有鬼嗎?」阿志的聲音很微弱,但足以蓋過老師的講課。我和後座的小肥不約而同地側耳傾聽他的話。「聽說,她回來了⋯⋯」阿志說話時壓低嗓子,神色凝重,倍添寒意。「你說什麼,你說什麼啊⋯⋯」小肥總是耳朵不靈光。別入的說話不是聽不到,就是聽不懂。阿志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嘴巴上:「殊⋯⋯這是個秘密⋯⋯聽說,長髮姑娘回來了⋯⋯」

善惡何曾涇渭分明?——聽林家謙〈怪我只敢做好人〉

其他 | by 任弘毅 | 2023-10-17

再談林家謙新作〈怪我只敢做好人〉,任弘毅在一面倒支持「邪不壓正」、「不論代價堅持做好人」的詮釋下,重新反思歌名的含意,發現當中刻意的不協調性,世間的好壞不是純粹的二分法,才需要「思考」和「質疑」。他認為這首詞珍貴之處在於林夕以細微違和感提醒我們:好壞往往只是表象,而當中的詩性辯證、覺悟之高,即使非林夕本意,也是一份十分寶貴的解讀。

《燈火闌珊》獲推薦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導演曾憲寧:「能夠代表香港是我的光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27

由陳心遙監製,曾憲寧執導,張艾嘉、任達華、蔡思韵及周漢寧主演的電影《燈火闌珊》,周一(25日)獲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董事局,按照美國電影學院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之選片準則,推薦代表香港角逐「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項。

惦念著「如常生活」的我們:《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觀後

劇評 | by 鄧正健 | 2023-09-27

這是全劇給予我們的訊息——其實不然。劇並沒有「給予」訊息,「訊息」早就在網民的集體意識裡。網上討論早在第一集播映時已趨熱烈,當代電視媒體不再在是單向的broadcasting,上代學者說「電視能『建構』觀眾集體身份」的理論早已過時,如今電視既是呈現集體身份的徵兆,也作為一個連結網民、形塑共同體意識的「平台」。被動地「安坐家中收看電視」的「觀眾」已不存在了,網民——一個由諸眾構成的集體,既觀看劇集,也在高度參與網絡討論中,形成各種對電視作品的詮譯角度、集體共識和種種分歧。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廁所的安琪兒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9-27

但我總是分數較高。命運會知道誰更想要什麼,便故意將其取走,如此刻薄的戲弄。後來我得了試卷便匆匆收藏。但安琪兒又把試卷要去,抄寫她無法算出的公式,和理解錯誤的選項。抄完她闔起試卷,有分數的那面朝上,輕輕盈盈地遞過來,眼裡只一刻閃爍,我幾乎以為是錯覺。

《親愛的・柳如是》:國家興亡,名妓滄桑⋯⋯

劇評 | by 石琪 | 2023-09-28

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潘惠森推出新作《親愛的・柳如是》,展示這位明末清初歌妓心繫家國,卻又忠於本我,愛情至上的故事。資深影評人石琪認為,潘惠森選擇這個「高難度」題材,做到豐富多變而大體上清楚明白,是必須佩服的,而全劇涉及歷史、人物甚多,比《奧本海默》更考驗觀眾的知識,看得他慚言自己「孤陋寡聞,越看越覺得自己無知。」

《從前的我們》:每個移民故事,都有一個留下的人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3-09-27

由韓裔加拿大籍導演宋席琳(Celine Song)首次編導的《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黃柏熹認為它不是聚焦移民和美國夢的糾纏,也不是透過多重宇宙訴說移民對自身的肯定,而是透過一個兒時玩伴的目光,透過一段沒有發生的感情,透過身體和凝視,來訴說身份和回憶的曖昧,訴說離開離不開。導演透過電影說有些跨越要以一生作為代價,所謂「一生」終究是在時間的荒野裡,遇見一個人。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小食部的此刻

小說 | by 劉綺華 | 2023-09-26

起初琪覺得啟是個絕世好男人,他剛入職時總是坐在座位裡不說話,他倆開始熟絡的那天,是琪看到啟在小食部被一群女學生圍著,琪沒聽清楚學生們說甚麼,只見女學生們拿著時興隆魷魚絲在吃,說說笑笑,啟像柱一般呆站在女學生中間,支吾以對,臉紅了。臉紅的男人總能啟發女人的母性,就是那刻琪開始注意到啟。小息過後,女學生回課室去,琪在小食部買了一包魷魚絲,走到啟身邊,打開,請啟吃,啟一愣,傻傻一笑,就取了一大把放進嘴巴,琪看著只覺好笑,你好肚餓呀,慢慢食啦。琪則喜歡慢條斯里地取出一條,撕開兩半,細細回味魷魚絲的味道。

【教育侏羅紀】一次百感交雜的同學聚會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23-09-26

考評局幾乎每年都指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導致寫作題材單一,而本年DSE中文卷的作文題目為「一次百感交集的聚餐」,此題落在既是中學老師,也是詩人的梁璇筠手上,寫成一次成年人的聚餐。中學一別過後,各自經歷了無數新鮮而艱難的日子,走到了無人不「社恐」的中年,這場聚餐又會是個怎樣的光景?

【文藝Follow Me】林奕華實驗劇場作品《艱辛歲月》探索日常與未來 演員金燕玲:每一天都很艱辛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9-26

甚麼是艱辛歲月?今年一月,演員金燕玲在非常林奕華實驗劇場《艱辛歲月》的階段展演時,一邊打麻雀,一邊訴說她的人生故事,婚姻離異、母親離世、患癌,那時她理解的艱辛歲月就是「很大件事的、很慘的」。隨著劇場作品不斷發展,慢慢的,金燕玲對「艱辛」有了另一番體悟。

梁啟超身為祖國的敵人——《梁啟超:亡命》書評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3-09-25

戊戌政變失敗,維新派依然認為光緒總是好的,因此要保皇;平民是聽勸的,因此用盡方法令他們覺醒——維新派搖擺的性格帶來的一大弊端,就是容易軟弱和對事業陷入浪漫而不切實際的想象。譚嗣同行刑前的想法是「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但所謂「去留肝膽兩昆崙」的默契分工,極可能是浪漫的一廂情願,在道德勇氣和行動勇氣的驅使下,決定表演就義,最終換來了甚麼?許知遠寫道:「公開處決是朝廷彰顯權威的一種儀式,它也是一場暴力狂歡,總吸引著圍觀者的雀躍,作為他們單調日常生活的調劑。在一張記錄犯人被砍頭的舊照片上,圍觀者幾乎擁到了受刑者的身前,眼裡並沒有同情或恐懼。」用就義的精彩表演激起清國人的義憤、引起他們不滿專政的共鳴,也是一廂情願,事實上,權力崇拜的傳統極深的清國人,有著令外國人都驚異的極強忍耐能力,清國人但求有一個秉公執法的好政府,「完全沒有流露出打算報復的意思,而是默默地生活,對任何人都彬彬有禮」。福澤諭吉在明治初年引發的強烈迴響,很可惜沒有在另一片土地發生。

《豐子愷》:張達明闊別舞台十二年之作 演活中國漫畫鼻祖善美人生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25

談及漫畫大師,我們大抵會先想起日本的手塚治虫和鳥山明,卻忘了「中國現代漫畫鼻祖」的豐子愷。適逢新域劇團三十週年誌慶,盧偉力博士接任藝術總監,隨即宣布籌備《豐子愷》舞台劇,由盧偉力擔任編劇和導演,請來好友張達明飾演豐子愷。故事將在兩個多小時內重現豐子愷青年、中年、老年的三段人生,也呈現豐子愷與李叔同、夏丏尊的師生關係,講述一段在動盪時代裡守護善良童心的時光。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五)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9-25

小克續談J1M3的作品,由《雪崩》的創作靈感說起,聽過英文版《Avalanche》後想像著人類攀登梅里雪山的神聖畫面及其詛咒,寫下了《雪崩》的副歌,但小克認為它不應該只涉及愛情,於是又聯想起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的名句、電影《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以及淨空法師的開示DVD,便決定「共業」這兩個字必須要入詞。

「M+希克藏品:別傳」開幕 艾未未、岳敏君等作品探討90年代中國變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22

M+博物館所收藏的希克藏品,是世界上最豐富及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之一,紀錄了中國藝術自1972年至2012年的發展。繼啟幕起展出的「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後,第二個希克藏品展覽,「M+希克藏品:別傳」於今日(22日)起在希克展廳向公眾開放,展出希克藏品中超過120件藏品,呈現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中國藝術,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探討他們如何透過表現自身的存在,並運用獨特的視覺手法,以與別不同的視角審視中國當代藝術。

歡迎光臨搏擊會

小說 | by 蘇麗真 | 2023-09-22

Boxing Day 的一夜燈紅酒綠,通勝上寫著:宜鬥陣。工廈沉重的鐵閘像狗頭鍘,我把它徐徐拉下,techno 震耳欲聾的重低音從門縫溢出,滲滿整片地板,轟轟轟轟,包圍著室內的整片空間。 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you d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 搏擊會的第一條法則:你不能談及搏擊會。

【虛詞・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反鎖

小說 | by 譚棱欣 | 2023-09-22

「那年在更衣室裡的壁虎,是你殺死的嗎?」珞問綾,而綾只是沈默。 珞獨自奔向下山的校巴,像個注定錯過一切的人。綾站在百萬大道看她的背影漸成飛蟲似的一點。旁邊長椅上一束氫氣球緩緩擺盪,坐在石椅上的男人用尖銳的聲音大笑,氦氣撐不完他的一段笑聲,甚麼被刺破,徒留最後那聲哈突兀赤裸。綾知道珞將不再與她聯繫,正如她也不會去找珞,都無所謂。

悼米蘭昆德拉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22

2023年7月11日,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因長期患病,在巴黎離世,享壽94歲。他一生以作品揭示命運的現實和時代的荒誕,卻因諷刺共產政權而全面被禁,被開除黨籍和革職,但依然無阻他的寫作。 2021年上映的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是他的首部紀錄片,也是他的最後寫照。故此《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朗天、鄧正健、李敬恒的悼文,以及飲江的悼亡詩,讓我們繼續追悼這位當代文學大師。

從記者成為作者 自玫瑰化作薔薇——訪閭丘露薇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9-21

閭丘露薇有「戰地玫瑰」的美譽,她是第一位於阿富汗反恐戰爭現場報導的華人女記者,也曾在伊拉克戰爭、南亞海嘯、阿拉伯之春等國際大事親赴現場採訪,成為華人記者中的傳奇。離開了記者崗位的她,今年創作出第一部長篇小說《浮世薔薇》,以三代華人女性故事,由1970年代的上海,寫到今天的香港,寫下兩個城市各自糾纏的命運,以及三代女性在時代變遷中的抉擇。《浮世薔薇》既是虛構小說,故事間卻不斷穿插真實歷史,與她的成長經歷。不論是虛構或是記實,是記者或是作者,她一直覺得,「有些故事需要人寫下來」。

藝術與史實差距三萬里?談《長安三萬里》的史實爭議

影評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日前由追光動畫製作的電影《長安三萬里》在國內上映後大賣,亦同時惹來爭議,作為一部「動畫歷史片」,又以「還原大唐氣象」作為賣點,卻被指斥電影內容與史實不符。曾繼賢談論此次《長安三萬里》的史實爭議,分析電影中的「失實」和藝術手法,也看看以往的「失實」電影,比對而論。當我們在創作過程中要從藝術與史實之間取捨時,兩者是否必然為「魚與熊掌」的難題?我們應以怎樣的尺度去判斷?

身處他鄉說我城 詠唱香港失散史——廖偉棠、黃衍仁主創詩劇《說吧,香港》台北重演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9-21

「當盾牌碰撞聲聲漸進。/她的名字叫香港/她只是恰巧不是你家鄉。」今年台北藝術節的壓軸節目,「再拒劇團」的作品《說吧,香港》,以詩人廖偉棠的十五首編年組詩為本,描繪香港二百年的跌宕起伏。劇作以詩歌結合音樂、聲音與劇場,導演黃思農偕台港音樂人黃衍仁、曾韻方為詩作譜曲演唱,以聲述史,呈現香港的失語和喧囂。廖偉棠說,希望作品能提供一個香港歷史的脈絡,讓觀眾體會到,「香港為甚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中的「那座城市」

劇評 | by 黃宇軒 | 2023-09-19

馬鞍山恆安邨是此劇用得最淋漓盡致的環境,這屋邨落成不久,就曾在1989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獎嘉許其商場及中央花園,它是很早期決定將商場設計成開放空間的嘗試。這屋邨的各種公共空間,用了很多中式庭園的元素,放在劇中,不僅沒有讓人覺得「出戲」,反而獨特又陌生的商場設計,讓不少觀眾覺得日常但又不平凡。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雜物房的忍耐

散文 | by 陳志堅 | 2023-09-26

為甚麼雜物房裡會堆成校刊山丘呢﹖這是基於功德的起頭源於過度刊印,刊印學校成就與功德,快樂嘛!滿足嘛!只是,校刊的價值在校慶往後的年份逐年遞減,因為我們要有新的計劃,新的發展。校刊從此慶幸以散貨式派發,能減少雜物房倉存的壓力,也是大人的管理之道。如果有天友校校長來訪,這種時機不可錯過,學校必然一本兩本安排作送禮之用,而收禮者配合地端起笑靨接收,回校後把校刊隨手交予副校長或老師參酌,以後學校也要造一本更好的校刊,證明學校也有別校的功績,還有別校沒有的功勳,雜物房該提早預留空位。

重構自我的反思——〈怪我只敢做好人〉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3-09-20

林家謙在最新作品〈怪我只敢做好人〉之中,似是探討人的好壞,姚慶萬從中解構自我和客我的矛盾,是源於社會的目光和普世價值。我們既想與周遭環境建立並維護和諧的關係,卻又想忠於赤子心 ,而兩者的拉扯,讓我生出自責,於是歌詞中不斷出現怪責自我的想法,對不起的不止「某人」,更是和自己的告解。林夕在詞中沒有過分強調善惡,但姚慶萬認為所謂「好人」,大概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堅持自身的內在價值,問心無愧。

戲寶作魔氈 讓新秀飛——訪粵劇名伶尹飛燕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香港八和會館推出「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已有十年之多,讓年輕演員在二級歷史建築油麻地戲院踏台板,最近名伶尹飛燕與新劍郎擔任藝術總監,籌備微系列「1950-1960經典粵劇戲寶欣賞」,挑選了四場折子戲於高山劇場演出,包括《雙仙拜月亭》之〈抱石投江〉、《無情寶劍有情天》之〈琴簫怨〉,以及《燕歸人未歸》之〈別妻〉及〈團圓〉,執手相教新秀演員,永續傳承粵劇戲寶。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 後台與東方三博士英靈

散文 | by 曾詠聰 | 2023-09-20

香港地少人多,鬼怪的籍貫及出身亦少不免相像。我的母校便流傳七宗不思議事件,除了校名招牌的「中」字某年擲斃路過老伯的傳聞外,另一荒誕的要數禮堂後被密封的大型掛畫——東方三博士圖。江湖傳聞掛畫內的三博士偶爾會動起來,參拜馬槽內的聖嬰,又或是張羅聖物。不少後台工作的學生異口同聲,說三博士被發現後會立即擰過頭來,卻沒有跳出來吃人,反而予以微笑點頭,分享普世歡騰的喜悅。倒是那些沒禮貌的廢青啊自然雞飛狗走,有一次更跌撞到前台,打亂周會講者栩栩如生的發言,以及台下過千師生的清夢。

唯一的人就是所有的人——談張馨儀的藝術

藝評 | by 馮以力 | 2023-09-18

我讀到《殘疾資歷》時很深刻的部分是它引述一名德國精神科醫生寫的:「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精神分裂症,沒有抑鬱症,沒有成癮症,有的只是承受著不同痛苦現象的人。」我想這個城市裡每個人或多或少也有些傷痛,也因而需要一些排解。當不再以醫學分類,大家在痛苦面前其實是平等,所以張馨儀在〈時拭迴〉展覽中的另一房間展示她很個人的那張由精神科醫生開出的康復證明書正正並不是想觀眾用醫療框架去看待她和其創作,而相反是希望直視過去而超越過去,從一個整全的時間同時性(simultaneity)將過去和未來都聚於她的當下。說到這裡,應該會更感受到她由一個人權倡導者轉向做藝術家的因由,藝術那種從意識上長年累月的改變,雖然沒有搞campaign、project那些objectives和數據去check the boxes,藝術無形亦不自知,但先處理好自己心情,才去處理事情,釋放出來的人格力量可能更大。

【新書】小傳記式的空間詩學——序周漢輝《地納於心》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9-18

周漢輝繼《光隱於塵》以真摯而平實的情感帶來《地納於心》,他特有的生活化書寫,承襲香港詩自也斯、葉輝、鄧阿藍、關夢南等以降的獨特脈絡,廖偉棠認為他不但沒有因為「公權」對詩的不公而停筆,反而越寫越好,以空間詩學彰顯香港公屋,也以小傳紀式寫作為詩作具備時間維度,交出了這本稱得上香港詩之正典的詩集。

詩四首:〈秘密〉、〈四幕日常〉、 〈真空〉、〈無雲——記慈山寺行〉

詩歌 | by 嚴瀚欽、鄭點、鄭偉謙、任弘毅 | 2023-09-15

木箱子依舊在肩膀搖晃 你推車遊走的路線 有白色粉末飛揚 九龍城,過於潮濕的春天

這時這地,在香港創作香港——訪「叱咤903 THIS THIS展」策展人急急子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9-17

急急子希望展覽可引起共鳴,帶給觀眾力量,故她也很自覺地確保展覽不是純粹給藝術愛好者觀賞,而是開放給大眾。她舉例說Giraffe Leung曾讓她在兩幅作品中二選其中,她毫不猶豫便選擇了較具體的作品。「我希望大眾看展後會更有興趣接觸藝術,而非感覺藝術觸不可及,高深莫測。」說到這裡,不得不重提「THIS THIS 展」的名字由來,心水清的讀者或已猜到,這是由「THIS THIS RICE」(兩餸飯) 借用而來,正好呼應著急急子的策展宗旨:走進社區,讓任何人都能有所共鳴;手指指,指向開放多元的想像。

《夜行紀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15

面對這些年的風雨,我們都有一言難盡的感慨,要如何下筆,才能寄託現實的種種感慨,投射未來憧憬的有無?羅貴祥作為香港知名學者,也是極優秀的作家。他的詩歌和敘事創作受現代、後現代主義啟發,對文字形式的實驗每有神來之筆。但學者王德威認為《夜行記錄》顯現此前作品中少見的內斂和自覺。小說不僅意在記錄作家曾關心、參與的社會經驗,也反省書寫是否或如何能承載一代香港人的心聲。《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王德威撰寫的推薦序、勞緯洛和Sabrina Yeung的書評、言不的專訪和紫翹的分享會紀錄,讓我們以不同角度切入這本幽闇之書。

【新書】王璞回憶錄《故城故事》——〈大食會上的理論派〉

書序 | by 王璞 | 2023-09-15

後來,當我跟桑穆成為情侶,我才知道,柏拉圖之所以頻繁出現在九二一室,大食會並非唯一的誘因,還有一誘因便是桑穆。那一陣子他與桑穆打得火熱。據柏拉圖自己後來在一篇文章說,他是被桑穆的奇思異想所蠱惑,才像中了邪似地每天一起床就往那個房間跑。桑穆的室友們對此儘管心存疑惑,也漸漸習慣了這道奇異的風景,常常是,桑穆還在蚊帳裡元龍高臥,這夥計就來了,坐在旁邊一邊看書一邊等他起床。

【新書】王璞回憶錄《故城故事》——〈大食會(吃的是才子)〉

書序 | by 王璞 | 2023-09-14

大食會乃香港俗語,意為一班朋友相聚一堂,胡吃海喝。就其生動性而言,比華東師大時代我們口中的「聚餐」,更接地氣。大者,狂也,一幫被那飯堂青菜肉丸大排吃得「口裡淡出鳥來」的學子,將一些胡亂搜羅來的食物聚集一處,以一些也是胡亂搜羅來的鍋盆碗盞煮炒燜拌,海吃海喝。

如何閱讀梁朝偉

散文 | by 林喜兒 | 2023-09-14

早前梁朝偉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金獅獎,他在台上真情流露,向世界說感謝香港電影的培養。林喜兒作為影迷,除了歌頌梁朝偉的精緻五官之外,更盤點他出道以來的作品,重溫那雙憂鬱眼神所說的故事,看他如何逐步實踐那年代「歌影視三棲」的流行標籤,又看他在螢幕背後的低調的努力。

【台灣金音獎】黃衍仁憑《窄路微塵》電影配樂成功入圍 與日本、中國、泰國音樂人角逐「亞洲創作音樂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13

第14屆台灣金音創作獎於12日公布入圍名單,香港音樂人黃衍仁憑電影《窄路微塵》原聲配樂,入圍「亞洲創作音樂獎」,成為本屆金音獎入圍名單中唯一來自香港的音樂人。同樣入圍角逐該獎項的音樂單位包括來自日本的東京塩麴、中國的王澳珂、火星電台,以及泰國的 Ham Tanid(Tanid Sintaratana)。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28日(星期六)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行。

張愛玲的一貫道——以《雷峰塔》作觀察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09-13

在〈童言無忌〉中,張愛玲提過「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可見顯赫的家世雖然不住走下坡,但童年的張愛玲姊弟仍不愁穿吃。當然,坐食山崩的結果自是張愛玲要面對家庭帶來的冷酷:「我不能忘記小時候怎樣向父親要錢去付鋼琴教師的薪水。」這段在《雷峰塔》有相當擴充的篇幅,首先寫後母榮珠嘲弄讓俄國老師教琴是祟洋媚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理據,實質是想僱用收費較廉的中國先生,然後琵琶直問「換個先生一個月能省多少錢?」引發一場金錢衝突,最後以琵琶放棄學習鋼琴告終。

沙中淘金,談香港通俗文學之承傳和流變——陳國球 x 黃仲鳴 x 陳惠英「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陸景揚 | 2023-09-13

承接五四文學轉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正處於擺脫傳統文學格局的轉型期,文學風氣亦逐漸走向通俗化,使文學展向更廣的受眾,因而成為通俗文學最蓬勃的年代。回顧上世紀末的文學發展,本年度書展邀請到《香港文學大系》主編陳國球教授、黃仲鳴博士,及陳惠英博士,以《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為題,從各自在《香港文學大系》中所負責的研究,對談香港通俗文學於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演變。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 有人坐在我對面——校長室素描

散文 | by 潘步釗 | 2023-09-12

為了謹慎一點,我們不妨將推論過程縮短﹕看看校長室,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校長。這大概應該沒有甚麼人反對,就像我們走進一間房子,看看「歐洲風」、「韓國風」、遷就孩子、利便寵物等的家居設計與用心方向,推算房子主人心儀與關注何在,合情更合理。如果你有足夠的緣份,人生中看過許多不同的校長室,你又真會發覺中間有很大的不同,至於「同」和「異」,往往辯證地互相發展滲入。書桌連「大班椅」常居於當中要塞,然後電腦、打印機、文件櫃、書櫃、電話,總有空間放著出席某某典禮、交流訪問的嘉賓留念銀碟,哪一個都差不多……不過校長的氣派與心事,在裝璜佈置中又透露一二,例如數十尺的私人洗手間、來一組英式設計的古典吊燈、一套三件的歐洲皮沙發配意大利磚木紋地板,想像圍坐時談笑風生,或好茶慢煮,或几淨無塵,哪一個都不一樣。

【虛詞・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更衣室

小說 | by 張羨青 | 2023-09-12

家在街市賣水果,她手心沾染果皮的鮮,或者是因霧氣而生的餲罨,不過,相比起其他檔口,已經無甚異味。「嘖嘖嘖嘖,已經咁大個女。」有些中年男客,每次見她到攤檔幫忙,都重複同一句話,然後請她親自挑選水果,全程盯著她的臉,又移目光至胸部。也許是她敏感多心,可是,總相信即使自己將一個爛橙放進去,以後他們還是會光顧。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前置詞:理想在他方,永遠面對目前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4-03-27

面對目前,面對真實。2023年的文學館議題再成熱話,是因為潘耀明先生七月時宣佈「香港文學館」將於明年四月在灣仔開幕,而引來「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在公共空間中再起一輪討論;而同時,由2009年以來文化界對於建設香港文學館的大量討論,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十年來的倡議與爭取,又應置於何地?所以本期〈文學館當刻:實現、想像、時間線〉首先融匯整理今年七月以來,潘耀明先生在各處訪問中提及過的2024年將於灣仔開幕之「香港文學館」之詳情與進度;再者是從《文學是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一書中所收的文章(2009-2015年間),擷取過往文化界人士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紀錄歷史對照當下。並花大心力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這應是目前媒體上首度將作聯及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兩方的工作在同一平台並置——希望留下歷史的真實,供後人及傳媒行家參考使用。面對「鬧雙胞」這個新聞爆發點,鄧小樺討論名實問題,申述撞名的尷尬和造成的公司損失,表示不會放棄使用「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這個名字。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逛日本各地文學館的旨趣與追想

其他 | by 陳蕙慧 | 2023-10-19

長年浸淫於日本文學的我,不覺中,或因工作,或純粹是個人偏好,赴日時,腳步總不由得朝當地周邊的文學館而去。從南到輕井澤造訪各地的文學館如下:九州小倉的松本清張紀念館、同在小倉,被列為史蹟的森鷗外故居、和歌山縣的佐藤春夫紀念館、南方熊楠紀念館、奈良的志賀直哉故居、神戶文學館、茨木市川端康成文學館、追手門學院大學宮本輝Muesum、鎌倉文學館、位於橫濱的神奈川近代文學館、金澤文藝館,以及以東京為最多去處的文學館,例如世田谷文學館、三鷹的太宰治文學沙龍、山本有三紀念館、星與森與繪本之家、新宿早稻田的漱石山房紀念館及中井的林芙美子紀念館、文京區千駄木森鷗外紀念館、田端文市紀念館、日本近代文學館、池袋舊江戶川亂步邸書庫、講談社不對外開放的書庫、日本推理文學資料館、市谷之社書與活字館,輕井澤高原文庫、繪本之森美術館等。

【新書】《馬來姑娘》第七章

書序 | by 劉以鬯 | 2023-09-11

鄭九連忙掏出手電筒來,用電光照射那條大鱷魚,等牠的眼睛轉成紅色時,縱身下樹,敏捷地將獵叉插住牠的長嘴,以為得手了,冷不防給另外一條鱷魚用尾巴掃倒在地上。 幸而鄭九身體茁壯,摔了一跤,沒有暈過去。 際此生死關頭,鄭九立刻在地上打了個滾,滾到大樹底下,閃身樹幹背後,那條用尾巴掃他的鱷魚已經張開長長的大嘴露出一副凶相。

【佬訊專欄】竊書不能算偷,唔還書就是狗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9-11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猶記得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的孔乙己,是出自魯迅筆下,而佬訊竟真被朋友竊了書,他甚至否認借書的事實,令佬訊得以用一本書看透了一個人。但他沒打算放棄追問,決定和朋友來個鬥長命的遊戲,對方扮忘記,他也可以扮忘記。

【文藝Follow Me】於死寂裡闢一條流動的河 白雙全創辦HASS Lab:在障礙中尋找啟發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9-10

吃飯時,每當看到有飯粒掉到飯桌上,白雙全的左手便偷偷伸上前去,捏起米飯,放在手掌上搓,當飯桌上再沒有多餘飯粒,他便悄悄把飯粒從飯碗撥到桌上,左手又摸上去,順進掌內,與之前的飯粒一起搓揉。飯粒黏著他的手指,黐笠笠,他搓呀搓,搓得手汗驅走米飯的黏性,變成滑溜溜的「飯珠」,就像把織錯的頸巾拆過再織順一樣,白雙全覺得內心舒服多了。

《奧本海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08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史詩級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日前重磅上映。改編自一千多頁的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劇情圍繞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擔任曼哈頓計劃總監,在「三位一體」核試驗後引發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卻遭受政客打壓。如此具爭議的議題,路蘭如何呈現處理?電影引申的影評眾多,《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由電影敘述手法、聲畫展示、角色造型、當中的道德議題、電影與文學的關係,甚至連主演員在《浴血黑幫》裡的演出也一一展示。

濱之城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3-09-09

從遙遠的地方看過來,你是如此地安靜,像一面鏡子般沒有自己的歷史。只有當有人走近,在容易擱淺的地方,才會聽見彷如自己來時腳步的微弱浪聲。在某些特別的日子,整座城市會投身你的懷抱,隨著微弱的浪起伏。那些需要時刻忙碌的人們,總是試圖立刻捕獲城市最新的動態,他們不斷跟著你體內的形狀扭曲城市與自己的面貌,聽不見風說:「我只是在清潔。」不過還是有樣東西是恒定的——夜躺到你身上的光。如果你是蒙羅麗莎,夜之光便是蒙羅麗莎的雙眼,凝視我們到每一個天涯與海角。

T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09-08

葉秋弦在夜䦨人靜處想起了好友T,憶起她們如何相遇,又如何一同走遍嶺南大學、中文大學、校園以外的文藝活動。那時交情很深,直至T當了報紙編輯和天主教徒,隱形牆在兩人中間漸漸築起。多年後,葉秋弦曾想過找T,後來念頭打消,失聯過久,電郵、手機號碼、手機、電腦在時間軌道中符碼一一變更替換,生活不至於荒腔走板但實際上,二人已經相距遙遠。

漣漪繁波漾,參差層峰峙 ——許廸鏘 X 張詠梅「筆落言詮:侶倫《向水屋筆語》注釋的意義和價值」講座記錄

報導 | by 林穎茵 | 2023-09-09

在《向水屋筆語》中能看見作品與時代的關係,也能看見作者情感的變化與矛盾。張詠梅提到:「侶倫自身喜歡感傷頹美的東西,又認為自己的創作很嚴肅等,但侶倫整體的文風是很真誠、樸素、溫和的色彩。」許廸鏘對侶倫的戰時日記更是感受深刻:「就算在戰亂途中仍創作不斷,四周寄稿追求發表。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環境混亂、砲火連天,出版社竟然也能將稿費寄到侶倫的手中。」他更笑言:「慚愧自己編了幾十年雜誌連一個仙都沒有給作者。」

《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的二向箔抵抗

影評 | by 雙雙 | 2023-09-07

電影《全個世界都有電話》令人聯想起〈小心地滑〉和《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的英文譯名,但雙雙認為這部電影與兩者無關,但這另外兩個文本之間確實有共通之處——它們都是故事發生的2022年的,也就是主權移交25周年。而雙雙借用科幻作品《三體3》中的「二向箔」形容電影中的智能手機,它的平面延展在某程度上化約了距離、消融了距離造成的邊界,產生一種訊息/瞬息全宇宙的便捷,但界線的移動與消融卻又在那程度下造成了些新的困擾。

金枝玉葉

小說 | by 張婉雯 | 2023-09-06

「嗰個女人呢,其實我都同佢一齊晨運過一排既。佢見我哋成班街坊朝頭早晨運,佢都落嚟玩過幾朝。佢同黃太講,話呢兩年無得上深圳揼骨,周身唔舒服。」 「很多人喜歡上深圳揼骨。」我答。 「不是正正經經揼骨啦,」母親覺得我太天真,「佢同黃太講,話嗰度啲後生仔好力啲,服侍得好喎。」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訪黃志華《本可成佳話》——懷粵語歌的舊,乘著老歌走進昨天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9-06

近年本地流行樂壇再次熱鬧起來,廣東歌不時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當不少香港人重新投入粵語歌曲的懷抱,資深樂評人黃志華新作《本可成佳話──粵語老歌故事及觀賞》,結集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的文化與歷史,以及有關粵語流行歌創作的理論。藉著九十多首粵語老歌與相關論述文章,讓讀者重新細味半世紀以至八九十年前的歌曲,探究那些年的廣東歌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落花時節又逢君:《長安三萬里》裡沒讀出的詩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23-09-05

看過《長安三萬里》後,廖偉棠想起美國詩人默溫「超譯」《早發白帝城》的〈大江〉,從而說起片中如群星閃耀般輪流登場的詩人,以及他們所附帶的潛文本。細味過後,他認為杜甫可能才是《長安三萬里》的主角,而不是電影的敘事者高適,但二人沒能在片中完全呈現的情誼是一番更驚心動魄的「落花時節又逢君」。

十年神戲 一葉知秋——「《秋生回憶》生命互動」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趁著黃秋生與張珮華創立的神戲劇場走過第十個春夏,黃秋生從26年前親筆寫《狂秋日記》,到今年出版由林蕾訪問和筆錄的《秋生回憶》,此次「《秋生回憶》生命互動」分享會,三人分享成書的過程和感受,以及與席間的觀眾們互動,讓我們認識更多螢幕以外的黃秋生。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小對話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09-04

美國各處鄉村文化迥異,但在查映嵐居住的北加州,日常小對話(small talk)是必備的技能,但對於來自亞洲的內向型人也是日常無預警微小恐懼的來源。經過一些糾結和奇妙的偶遇後,今夏回港她確切感受到自己開始異變成加州人的體質,同時發現缺席別處的「家」所帶來的牽掛和不適會變得必然,但有時候還是會生出妙趣。

【新書】《馬來姑娘》〈代前言:我為甚麼寫馬來姑娘〉

書序 | by 劉以鬯 | 2023-09-04

《馬來姑娘》是劉以鬯未曾結集出版的中篇小說,一九五九年在《星島晚報》連載,現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馬來姑娘》搬上銀幕時才寫了這篇前言,當中交代了宏大而純正的寫作動機:各民族必須相親相愛,和諧共處,他亦透露了故事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的原因,而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一個馬來少女怎樣忠實於自己感情的故事。

梁朝偉獲威尼斯終身成就金獅獎鮮有落淚 李安頒獎辭形容其為「導演的夢想」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03

今年第80屆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之一梁朝偉,昨日從導演李安手上接過獎項,成為歷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演員,並鮮有地激動落淚。致辭時,他先感激太太劉嘉玲、家人朋友以及全球影迷的支持,並感恩在香港電影界獲栽培,希望將獎項和 41 年來一同工作的人分享,「將此獻給香港電影。」

塚本晉也《鐵男:⾦屬獸》:聲⾳的「⾝體」狂想曲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3-08-31

⾳樂在這部作品中似乎不是為了表現⾓⾊強烈的情緒,⽽是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各種⾦屬製物本⾝的 聲⾳,加上時常晃動、劇烈抖動與過量剪輯的畫⾯,使聲⾳的擊打都像是重疊著視覺銘刻在我們觀 影的⾝軀上,甚⾄讓我們的感官對某些聲⾳的性質敏感度變⾼。彷彿我們和主⾓⼀樣,⾝上產⽣了 ⼀種異變,這種異變讓我們在這種宛若⾦屬牢獄的聲響中,去感受⼀種新的⾝體和不穩定的情感。

【字遊行.日本】大久野島與有毒的兔子

字遊行 | by 陳韻紅 | 2023-08-31

卡爾維諾的小說集《馬可瓦多》中有一篇〈有毒的兔子〉,描述經濟拮据的主人翁馬可瓦多從醫院中偷走一隻被注射了可怕病菌的兔子,幻想將牠養肥後作為一家人聖誕節的美食,最終美夢隨着兔子身份敗露引來多方圍捕而落空。小說對於兔子面對利誘的心理描寫尤為細緻: 「小動物注意到這些詭計,這些靜悄悄的食物的供應。儘管牠很餓,仍抱持懷疑。因為牠知道每一次人類試圖用食物引誘牠,就會發生一些不知名的和痛苦的事:把一支針管或手術刀插在牠身上;或把牠塞進一件扣扣子的夾克裡;或用一條彩帶拖着脖子走……。這些醜陋的記憶跟牠所承受的體內的痛楚,器官的緩慢變化,和死的預感結合在一起。還有饑餓。但彷佛牠知道所有這些不舒適中只有饑餓是可以被減輕的,並承認這些不可信賴的人類—除了給牠殘忍的折磨外—還能給牠—也是牠所需要—一種保護,一種家庭的溫暖,便決定投降,把自己交托給人類的遊戲:聽天由命吧。」

【無形・致我們終將遠去的校園】前置詞:這些年,我們一起漫遊的校園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9-13

你好,你現在翻開的,是由七位作家建構的校園地圖。這裡展現的場域,可能是你記憶中某個鮮明座標,也可能是你從未到訪的異域。但無論如何,這場漫遊與探索,定必讓你重新想像觀看校園的方式。 就讓《無形》編輯部為你導航。

【新書】《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顧城的城〉

其他 | by 劉以鬯 | 2023-08-31

香港中華書局今年推出劉以鬯散文集《同道心影》,收錄了〈顧城的城〉一文,又適逢顧城離世三十週年,當年《香港文學》第108期特此設計專輯,劉以鬯為其撰文,說明顧城、謝燁夫妻倆與《香港文學》的緣分與通信內容,由此表達對兩人的不捨哀逝,紀念這名詩人。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結局的意義──讀羅貴祥的《夜行紀錄》

書評 | by Sabrina Yeung | 2023-08-31

Sabrina Yeung在看《夜行紀錄》時,同時也在看《結局的意義》,這樣交錯的閱讀,令她加倍關注《夜行紀錄》那些作品的結局,因為當中的轉折似乎都是發生在結局之中,與古希臘戲劇的「突轉」不相符。故此,她思考這些發生在結局的轉折開啟了甚麼意義,呈現出怎樣的藏在事件背後的現實。

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於下年末舉辦 本地與國際共襄盛舉 今開放報名參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30

今日(30/8)香港藝術發展局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記者會,正式宣布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博覽)將於2024年10月14至18日在港舉行,並且宣布國際精品演出及項目推介將於今天公開報名,邀請全球藝術人員及團體提交申請,參與亞洲文化藝術的重要里程碑,惟所有提案將由專家審視是否符合《國安法》,博覽亦將與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接連舉辦。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戀/血戰沖繩

其他 | by 紅眼 | 2023-08-30

或者許多人心目中,張國榮總是近乎完美的,甚至隨著年代而昇華到神聖不可侵犯,但他當然並不完美。他有好勝的一面,也有過失意焦慮的日子,有過俗套的流行情歌,也演過粗製濫造、只為收割票房的電影。要數張國榮歷年最好的電影作品,個人最愛多年不變,是《東邪西毒》(1994)、《霸王別姬》(1993)和《阿飛正傳》(1990),也是張國榮九十年代初轉戰影壇最為耀眼的那段時間,而不計客串演出作品,於千禧年上映的《戀戰沖繩》幾乎包尾。一部包尾的電影有甚麼討論價值?它不但是張國榮從影生涯其中一部最差的作品,更可能是他精神狀態最差時期的作品。張國榮是在 2003 年愚人節墮樓自殺,人生最後幾年接的電影不多,最後三部順序是《鎗王》(2000)、《戀戰沖繩》(2000)和《異度空間》(2002)。他在《鎗王》和《異度空間》的角色都展現了神情恍惚、情緒繃緊的一面,過去是甚少出現在這張俊俏自信的面容上。雖說演戲只是演戲,但在那個人生階段的張國榮,連唱的歌都是心聲,舞台上的造型都要做回自己,他願意接下的電影角色,相信多少都有著自身一些內心鬱結的投射,後來有傳聞指張國榮拍完《異度空間》無法抽離角色,我想,可能剛好相反,是他把一些情緒放了在角色身上。

毛姆有30個愛馬仕包,都是專櫃買的:讀《毛姆閱讀課》

書評 | by 盧郁佳 | 2023-08-30

顯然毛姆無法忍受史特福這個渣男死得淒慘,調派各路文豪下場,全力營救,只差沒動手替狄更斯改結局起死回生。因為毛姆本人就相當渣,他研究十大名家的生平,當然有助於挖掘小說精髓,但也可以向自己證明他不是唯一的爛人,要比爛還排不進前十名。至少他將心比心很懂變態心理,那麼解讀起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小說,深度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孩子的多重視角 在紛亂世界中看見純真——法國紀錄片《給現在的我》

影評 | by 王瀚樑 | 2023-08-29

談起在巴黎取景的電影,你會想起哪一部作品?是《斷了氣》、《天使愛美麗》、《日落巴黎》,抑或是《情迷午夜巴黎》?不論是尚盧·高達,還是活地阿倫,在大師的鏡頭下,巴黎總是充滿浪漫迷離的愛情與邂逅。不過,在電影中的浪漫之外,對於成長在巴黎的孩子,又會怎樣看待這個他們身處的社會?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持攝影機的女人:女性電影攝影師作品」,當中放映的紀錄片《給現在的我》,導演走出想像中的浪漫巴黎,把攝錄機交給在巴黎「危險禁區」中生活的學生,以他們的鏡頭向觀眾呈現不一樣的巴黎故事。

法國五月跨媒介演出 《His Temple》 :在膜拜誰的廟宇

藝評 | by Mental Laziness | 2023-08-28

黃榮祿及譚之卓的形象能對照文本中的父角與少女,近尾聲一段,他們緊貼木壁,想要相互控制,於是輪流把對方的肢體壓在光滑的壁上,捽出吱吱聲。然而除了這段,不見兩位關係,並非必然指對應文本角色那種有情節的關係,而是不見舞蹈上的關係,像是兩人各自思考何為美的頓悟,便放上台各說各話。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四)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9-21

小克此次談及近日為電子音樂人J1M3包辦其新專輯《Terra: LandeScape》的歌詞,除了沿用自然現象外,大都涉及形而上精神層面,正當小克想減少寫玄虛的題材,宇宙卻給他機會多寫五首。當中《樹海》的韻腳處理是希望把愛情建構於流動電話及社交網絡之中,讓歌曲更有時代感,他亦再三感謝黃浩琳對他的提點:創作人在表達理念之同時,也應顧及受眾的反應。

心田先祖種 福地後人耕——郭詩詠X何福仁X劉偉成「從未離開的西西」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許茵茵 | 2023-09-07

西西一生筆耕不綴,書寫我城,為香港塑造了豐富的文學形象。故人已逝,但她的文字滋潤著一代代讀者們,從未離開。今年香港書展的第一天,大會便邀請到郭詩詠、何福仁和劉偉成三人舉辦題為「從未離開的西西」的研討會,和廣大讀者分享他們對於西西作品的看法,帶領大家走進西西作品中的世界。本次介紹的書籍包括電影評論《西西看電影(中冊)》,以及今年出版的詩集《左手之思》和散文集《港島吾愛》,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西西的作品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她的生命。

【字遊行.倫敦】牆紙戲弄希治閣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3-08-25

回說《奪魄驚魂》,霍利斯阿爾珀特最是明察秋毫:「只有當你接受加利格蘭不會作惡的基本觀念,希治閣的反話意味才滲出來。」銀幕下希治閣也會經常說反話,他把瑪蓮德烈治捧成萬能泰斗,從演戲到導演無所不能,其實是希治閣用另一個形式指責她霸道。還是杜魯福說得好:「他最喜歡被人誤解,因為他一生就圍繞著誤解這個課題。」似乎把希治閣說得太過嚴肅了,加利格蘭說:「每天我吹著口哨到片場拍希治閣的電影。」不如就讓我們輕鬆一下,珍納李追憶拍《觸目驚心》的體驗:「…皮膚都揉皺了,淋浴戲拍了七天,幸好他保證水溫還暖。」

暴力、性與死亡下,扮演不知悲傷為何物的小孩:讀安西水丸《青之時代》、《東京輓歌》

其他 | by 翁稷安 | 2023-08-25

在這靜謐、甜美的表面下,似乎隱隱潛藏著某種難以言說的陰暗。畫面之下佈滿著近乎與現實斷裂的縫隙,是安西水丸作品給我的一貫感受。這種張力隱匿在安西的插畫乃至文字作品中,多半處於模糊的樣態,在看似恬靜怡人的畫面、表現出大叔趣味的字裡行間,提供著無聲卻深沉的厚度。然而,翻開安西的短篇漫畫集《青之時代》、《東京輓歌》,卻能見到他在早期作品中,卻毫不保留地完全展露。

這些唐詩的滄海遺珠你讀過嗎?——《長安三萬里》中的15首唐詩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31

雖說唐詩千古不朽,但你有多久沒讀過唐詩呢?日前由追光動畫製作,謝君偉和鄒靖執導電影《長安三萬里》,電影從盛唐到安史之亂,重複響起「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的意念,電影中生動「立體」的人物吟唱48首唐詩,〈春曉〉、〈靜夜思〉、〈將進酒〉等經典以外,不妨細數以下15顆在《長安三萬里》被打撈起的滄海遺珠(你識就不是遺珠!),來一次唐詩 Challenge,且讓我們領略更多唐詩的偉大。

【虛詞・沖繩.虛實之旅】旅程.女情

散文 | by 林關關 | 2023-08-25

沖繩,那記憶中澄靜的海、澄明的藍,錄下了年少純真的歲月。預科的三人行,三個女生,各有性格,一個熱情有主見、一個文藝慢熱、一個淡然隱逸,湊起來又居然有種平和,真要說,其實大家都不是那麼女生的女生,甚至各自都帶有或多或少的邊緣性在內。或許那時不察,卻也是這樣彼此陪伴,才安然支撐、渡過了那敏感的成長階段——敏感,是後來才意識到的,像失去彼此,我們原來可以隨時陷於人群中孤立的境地。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非中亦非日——既熟悉又陌生的琉球王國

散文 | by 林皓賢 | 2023-08-24

琉球,現時更多人熟悉的名字是沖繩,對香港人而言算是繼台灣以外另一個後花園。林皓賢挖掘對於沖繩前世今生的印象,回想當年被2018年奧特曼捷德劇場版《連繫起來!願望!!》引發對琉球歷史的興趣,從琉球遠古的三部官修史書出發,講述當地的風俗文化、國際關係和王朝趣事,可見琉球與周邊的民族的文化,如日本、朝鮮、臺灣原住民、漢族等都有一定區別,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吳煒倫、何爵天畢業作品8月放映:在電影理想中摸到臉黃肌瘦的真實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3-08-24

吳煒倫的畢業作品《転生 = Metempsychosis》(2000) 講述冷色系格調的頹廢都市中,人們都用機器幫自己洗去記憶、免除痛苦;至於何爵天的《FOUL》(2012)就藉一個中學生與其他同輩及師長的對抗,反思權力社會的種種弊病。如果說兩者都有甚麼共通,可能是有關自殺的情景,並獲電檢處評為「兒童不宜」。

【新書】《閱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導言

其他 | by 李立峯 | 2023-08-23

李立峯作為一位在大學新聞與傳播院系任教的老師,在少了學生讀新聞系的情況下出版《閱讀新聞-專業價值和媒體批判》,並深信其價值。導言中談到新聞的本質與功能,也許只是一些理念,卻不無現實意義。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層面,又受到傳播媒介和社會文化價值等因素影響,故此新書中談論了很多關於新聞的有趣現象,為讀者建立一種關於新聞、新聞工作,和新聞媒體的立體理解。

怕神仙眷屬也要歷興亡:電影《李後主》觀後感

影評 | by 戴侶 | 2023-08-23

任劍輝、白雪仙主演的電影《李後主》面世五十五週年,片主廖先生以最新技術修復本片,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再度放映。戴侶分享觀後感,圍繞其歷史與愛情的主題、于粦作譜的插曲,以及任劍輝把亡國之君的複雜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演技,藉此追憶和悼念五、六十年代的明星,感歎他們巨額斥資的傻勁,只是一切已成追憶。

遊歷世間苦難 歸來家之所在——訪《獨行的距離》李雨夢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4-30

「無論你去到幾遠,記得要返屋企」。打開李雨夢的新書《獨行的距離——記錄者的觀察手記》,便看見她引用這句LMF在二十年前寫下的歌詞,作為書的前言。這本書記載她自大學開始,獨個兒遠走他鄉,一直往外闖盪的遊歷見聞。這十年間,她見證過世界大事、政局變遷,也曾穿越東歐,旅居異地,體會各地風情文化。在這個人們紛紛逃離的時代,她卻回到香港出書。「為甚麼要回來?」大概是她回來後,被人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她說,因為只有這個地方,是她的「屋企」。

劉翁笑談中,亂世顯神功——劉天賜X馬鼎盛X文潔華「小寶神功的亂世啟示」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陳慶 | 2023-08-22

香港知名媒體人劉天賜偕同馬鼎盛以及文潔華教授,講解其新作《小寶神功再現——賜官精選文集》和《三國啟示學——賜官精選文集》,由《鹿鼎記》談起,解析韋小寶的神功所在,到論及《三國演義》常被世人所忽視的人情世故,顛覆我們對劉備的既有認知,最後歸結到賜官的職場經歷,讓觀眾對照兩本新作,學習真誠待人的處世之道。

【新書】《港島吾愛》——〈港島吾愛〉

書序 | by 西西 | 2023-08-21

你總是在那個車站上,穿一件白色的制服,漿得硬硬的領,配着銀色的銅扣。你說,車子該開了,車就開了。於是我從一個火車停泊的場所過來,我們就在那邊的座位上舐雪糕。這是尖沙咀,這是九龍,這是香港。我們怎麼會來到這裏﹖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天道酬勤李敬恒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3-08-21

李敬恒早前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尋常與作樂——關於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卻缺了編者序,同為普及知識夥伴的鄧小樺在此為他補上一個編者序。她認為以哲學觀念闡釋人生與藝術的書並不普遍,而Roger的書寫態度甚至是謙退的,以平等和欣賞的態度去看評論對象,更透露了定書名和封面的一波三折。此書得到跨界讀者的注意,皆因Roger日常的辛勤付出,是為天道酬勤。

姊妹

小說 | by 依幕 | 2023-08-18

所以有時,我想念女性的敏銳,無論那是出於直覺,還是觀察所得的結果。偶爾,天會藍得很乾淨,連雲與太陽也被抹去,但我們仍在,在教員室門口,與高中中文老師笑著東拉西扯。當扯到我們身上,她說她一直覺得我們「糖黐豆咁款」,似姊妹。我與F愣著對視,莫名興奮傻笑,大概是因為,她在我們以這段關係的答案為恥之前,主觀承認它的輪廓和存在。而對我而言,姊妹的關係,宛若兩片唇瓣,之間滿是說不盡的話,但又可選擇長久地抿著,陷入類似睡眠的狀態,而這反而是最親密、自然的時光。所以,這兩片唇是不分上下的──只要將視角扭轉九十度,就能看見,在牀上依偎的兩個人,正一左一右地寐睡著。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短篇小說:因為短而產生無限可能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3-08-18

短篇小說作為較親近日常生活的文學類型,到底是如何興起?又有何特徵使然?鄧小樺在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一一拆解,徵引中西作品,疏理其發展脈絡,指出短篇小說的核心在於結構和人物,但是作品的短小不能規限其詩意、深度及時間跨度。

讀「神來之筆」,聽「弦外之音」——評惟得《戲謔麥加芬》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3-08-18

惟得對於電影的涉獵,無所不包,從不偏食,更曾出版影評集《戲謔麥加芬》,而陳廣隆評論此影評集,認為他比對不同大師級導演的鏡頭、引用配樂的源頭,以及自信地賞析劇本,皆是源於其觀察之細膩、而其文筆予人溫柔敦厚、義正詞嚴、細密美文的感覺,更展示了他對電影真摰的熱誠。

樹木之美──西西〈土瓜灣敘事〉的自然書寫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3-08-17

在西西作品的研究中,《我城》、《美麗大廈》的城市書寫,《哀悼乳房》的身體書寫等,都是熱門的課題,但較少人關注西西作品中的自然書寫。雖然《縫熊志》、《動物嘉年華》的動物形象已為論者留意,但自然書寫的範圍頗廣泛,除了動物,還有山嶺、海洋、植物等生態環境與生物,都屬於自然書寫一類,而西西作品中的植物,尤其是樹木,暫時還未有深入討論,葉嘉詠以〈土瓜灣敘事〉為例,嘗試為西西研究提供另一角度,展現西西作品中自然書寫的特色和價值。

No turning back:全個世界都有電話

影評 | by 余達志 | 2023-08-17

二十五年時間,改變了一段友誼,亦足以扣連一座城市的命運。電影末段三人拿出舊電話,打開過去留給未來的SMS時間囊,鍾哲看到後思索不語,只係因為上面寫住一句「我哋自己冇變就得啦」。諷刺的是,當年的青梅竹馬,早已成為別人的老婆與母親,但真係冇變的,是摰友Raymond再次遠赴英國,只是今次或未有歸期。時代的浪潮擋也擋不住,唯有適應變幻原是永恆,觥籌交錯間,消弭離散的愁緒。映像之外,記得世代矛盾常與政治取態劃上等號,九十後與零零後要如何撼動時勢,但今日的移民潮,父母與子女分隔異地,劇中的麗英隨父親前往英倫之地,竟在迴異的時空下與他們口中的七八十後一脈相承。

【文藝Follow Me】《賦予無意義》以宜家傢俬拼砌相機、鋼琴、印刷機 曾梓洋:創作像瀨尿牛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8-17

前攝影記者、現時在中大任教新聞攝影的曾梓洋(Eric)指著兩張朦朧的照片說:「這是我,這是我爸爸。」2014年,曾梓洋就讀中大藝術文學碩士(MAFA),在畢業展上他展出一部自己和爸爸用宜家傢俬的產品拼砌而成的相機,Eric的爺爺與爸爸都從事室內裝修,他則跑去當攝影記者,直至讀MAFA,他才有機會走進父輩的世界,把造傢俬與攝影兩樣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像瀨尿牛丸一樣結合起來。

【新書】《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序——杜煥.南音.榮鴻曾.吳瑞卿.古箏

書序 | by 冼玉儀 | 2023-08-16

從研究香港史的角度看,我認為杜煥的南音對香港文化具獨特的意義。2000年代初,榮鴻曾送了他製作的《失明人杜煥憶往》光碟給我,是杜煥憶述自己生平的歌曲——是他的回憶錄!我感到很震撼。除了動人的曲詞外,它還是一套很有研究價值的原始資料,勾畫出香港不同時代的社會面目,他以第一身的經歷唱出來,十分真實,也十分真摯。最令我佩服的是一個失明人,怎麼能「寫」出這樣的歌詞來?普通人要寫一篇這樣又長又有條理,內容充實豐富的「文章」也不容易!而杜煥唱出來的時候,有板有眼,一字不漏。對我來說,這個無法先把歌詞用筆墨寫出來的作詞人,竟能完成這神奇的創作工程,簡直是不可思議,教我怎不五體投地?

與年輕詩人有染,談詩的姿態——筆訪陳康濤、施勁超

專訪 | by 陳康濤、施勁超 | 2023-08-15

(編按:在許鞍華《詩》的開幕禮上,黃燦然致辭時提到,希望廿幾、三十歲香港詩人的前途會更好,有更多詩的空間和可能性。近年香港有不少年輕詩人出版詩集,香港詩似迎來新氣象,但與此同時,去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得獎名單被無故除名,近日更表示將完善作品提名及評審準則。所謂「好」詩為何?香港詩的未來將是甚麼模樣?在這個時代下催生的詩人是怎樣的?寫詩、出版詩集又有何意義? 「虛詞」編輯部邀請了過去一年同樣出版個人首本詩集的兩位年輕詩人——陳康濤(《與靈魂有染》)與施勁超(《行走的姿態》)進行筆訪,各自分享寫詩緣起及出版詩集的過程,也談個人的詩觀、香港詩的發展等,讓讀者們可一窺當下年輕詩人的靈魂與姿態。)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訪陳慧《弟弟》:當我想穿牆時,我就會寫作

專訪 | by 張欣怡 | 2023-08-14

還有呼喚弟弟的人。小說敘事者譚可意自弟弟可樂誕生便陪伴在側,這個姊姊強悍如石。父母吵架,十三歲少女抱走襁褓中的弟弟離家出走,逃得毫無眷戀。「因為那是必須的。你甚麼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反叛,你有的就僅是跟整個世界過不去。」拒絕「現在的年輕人…」式說教,陳慧把矛頭對準大人們。「所以假如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突然說要反叛,省省吧。」彷彿可意在面前譏諷,「簡直討厭!你已經甚麼都有了,還說要反叛。」

史爾特爾的劍火:《奧本海默》的反普羅米修斯解讀

影評 | by 雙雙 | 2023-08-22

《奧本海默》此史詩級電影上映以來,仍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空間。雙雙從聲畫效果和場面調度剖析戲中的兩性關係,甚至借用精神分析學解構核試爆與性之於奧本海默的意義,最後重新闡述「非零但近乎零」其實是對原事件的局部放大,奧本海默在試爆前猶如薛丁格貓,而結果是盜火或滅世都是帶出一種「可怕的可能性」。

在細雨中呼喊人文的希望——余華「文學自由談」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陸裕欣 | 2023-08-15

以小說《兄弟》、《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等作品成名的中國作家余華,在今年香港書展舉行期間,獲邀出席以「文學自由談」為主題的講座,活動吸引約一萬人報名,講座開始前,場內三千座位早早爆滿,部分書迷亦因未能進場而引起一陣騷動。為了讓更多讀者聽到余華老師的演講,大會臨時安排講座分成上、下兩場進行,余華與主持施志咏從創作靈感開始說起,由此談及他花上21年時間寫成的近作《文城》,以及回應未來人工智能的威脅。

美國傳奇民謠歌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主角羅德里格斯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11

美國傳奇民謠歌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主角羅德里格斯(Sixto Rodriguez)在周二(8日)逝世,享年81歲。他的死訊在其官方網站公佈,並對他的離世表達哀悼。

By Order of the Peaky Oppenheimer

影評 | by 許朗 | 2023-08-11

飾演奧本海默的愛爾蘭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的一雙憂鬱藍眼令觀眾印象深刻,許朗從對照其在代表作《浴血黑幫》與《奧本海默》的造型切入,探討兩部作品的主角的sigma male特質,繼而延伸到歷史背景,指出兩個故事的核心,始終是個人與集體的角力,吉卜賽人與猶大人具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共同經驗,惟兩位主角皆活於死亡的陰霾,餘生都躲不過戰爭烙下的詛咒。

【新書】《左手之思》編者序——重讀西西的詩(節錄)

書序 | by 何福仁 | 2023-08-14

西西的創作,始於詩也終於詩。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由何福仁主編的詩集《左手之思》,當中收錄了西西未曾結集的七十二首詩作,記錄其寫作生涯的原點、軌跡與終點,書末更附詩論九篇,是西西少見的談詩之作,反映她形成於青年時代、成熟而周延的詩觀,讓我們得以更貼近西西的步伐。何福仁形容西西對詩有自己一貫的看法,所以若要評價她的詩,則必須重新閱讀,重新認識像她這麼一個詩作者。

冷風院灣

小說 | by 跂之 | 2023-08-09

我醒來時,正在結半跏趺坐。我已厭了讀一份閹割了的報紙,報導另一份報紙如何被閹割,然後明天對換。與其往圖書館,看原本有書的地方變成空洞,然然透過這些空洞看另一重又另一重書架的空洞,我還是喜歡看地圖。我剛發現了一個地方叫冷風院灣。便領了一把刀,帶了一本書前往。

【字在食.埋地芙娜】突尼西亞菜的女性主義

字在食 | by 艾苦 | 2023-08-09

埋地芙娜,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有點怪,但它的字面意思確實就是「埋在地下的女人」。不但名字奇怪,它的長相看起來亦極不討喜:是一盤在碟裡,深綠色到發黑程度的醬,醬裡放的是染成了黑色的肉塊。名副其實,像埋在地下的東西,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是女人。

如何譜寫黑暗時代之歌?——「書寫災異的時間」勞緯洛、葉梓誦對談《崩末》紀錄

報導 | by 陸景揚 | 2023-08-16

早前文學館邀請到小說《崩末》作者勞緯洛與《字花》執行編輯葉梓誦對談,以「書寫災異的時間」為題,圍繞這本以災異為題的新出版小說,顯現勞緯洛思考黑暗時代的歌如何唱的歷程路徑,也分享兩人平時在文學創作的思考歷程,以及對於當代文學方向和災異書寫的看法。

由口噏噏到粵語本字研究,箋注兩大粵語開山之作——筆訪《廣府俚語字詞考析》作者陳小朗

專訪 | by 陳小朗 | 2023-08-10

從古至今,人們大多是口耳相傳中學習粵語,粵語較少用作書寫應用,也缺少專門書籍紀錄,故大部分粵語使用者都是會講不會寫:為何「昨日」叫「尋日」?「明日」叫「聽日」?「口噏噏」的「噏」字、「發吽哣」的「吽哣」又是甚麼意思? 從方言字詞中尋找漢語的根,令人明白粵語字詞的歷史、意義和用法,讓粵語得以傳承下去,是研究粵語本字的意義所在。《廣府俚語字詞考析》一書,由「民間」粵語研究者陳小朗所寫,自2003年至今,陳小朗日夕捧讀兩本粵語開山之作——詹憲慈的《廣州語本字》與孔仲南《廣東俗語考》,查考釋義、搜羅用例、鉤沉掌故,在博客寫下300多萬字的筆記,公諸同好。學界有關粵語本字研究眾多,但專門針對《廣州語本字》與《廣東俗語考》箋注和考證的研究,卻是難得一見。有見及此,「虛詞」編輯部特意邀請陳小朗先生作筆訪,分享其珍貴的研究經驗,也讓讀者們對日常使用的粵語多一份了解,更加有效地傳承並保育我們的語言。

在所有溫柔與暴烈之間的知名不具

其他 | by Charlotte Wong | 2023-08-10

通過不同的即興課題,Adrienn將誘發的身體反應和情緒放在不同的容器/調度裡面,按捏再按捏,當中包含著她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又包含她對這個舞者的了解,也包含著她眼中七個舞者的共同或關聯。就這樣,舞者被安置在一種極端中的狀態徘徊,而你感受到舞者的內在游離在不同情感的界線之間,不由自主卻又悠然自得。一度讓我想起《墮落天使》中的哭泣,從自我的歡愉到哀悼一段模糊不清卻確實存在的感情,鏡頭還是落在同樣抽搐的肢體上,但觀者都可以感受到那情感的每秒變形。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加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那樣巨大的孤獨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3-08-09

在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鄧小樺從經典名著《百年孤寂》說起,談到書中令人神魂顛倒的孤獨形態、魔幻和現實之間的關係,以及此書之於現今世代的意義。不論古今,原來在壓抑的時代,我們總可以憑藉想像力找到自由。

Can You Hear The Music? |Oppenheimer 觀後雜感

影評 | by 周達智 | 2023-09-08

隨着Barbiehemier的熱潮,自稱為物理過客的著名哲學人周達智也傳來觀後感。他從歷史角度切入,認為奧本海默在這核事件上的定位猶如量子狀態般充滿矛盾,也向他的選擇作出叩問,從而引伸到談論現代政局的困境,以及未來難以預算其破壞力的人工智能。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面對沖繩,解構日本

書評 | by 董啟章 | 2023-08-08

在《沖繩札記》中,因為面對「他者」的挑戰而照見自身問題的大江,發現了多重的倒置。這對大江作為小說家的思維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甚至大膽地提出了「日本屬於沖繩」這樣聽來匪夷所思的觀點。大江沒有清晰說明「日本屬於沖繩」是甚麼意思,但把常見的「沖繩屬於日本」的觀點倒轉過來,便可以猜知,這是一個主客關係的對換。真正的「沖繩返還」不是把沖繩及其人民像物件似的由美國手上歸還給日本,也不是甚麼「回歸祖國」,而是從此以後,日本要以沖繩為定義。所謂「日本」,是「有作為主體的沖繩參與在內的日本」,也即是「屬於沖繩的日本」。假使沖繩的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沖繩人民沒法充分參與日本的國政,而繼續被歧視、排除和壓抑,「沖繩返還」就沒有真正地實現。

香港專欄.台灣文學獎——兩地文化上升階梯與機制對照:鄧小樺、黃麗群對談紀錄

報導 | by 韓祺疇 | 2023-08-08

鄧小樺、黃麗群兩位擁有豐富媒體與出版經驗的作家,日前在台北飛地書店對談「台港都市的文學養成生態」,討論香港的專欄文化和台灣(以單篇為主)的文學獎機制,在過去如何成為作者事業的上升階梯;在舊有權威消失的當下,作家們面對沒有邊界的網絡文化,文學生態又將出現怎樣的挑戰。

〈情定唐人街〉:在地下街環迴迷路的武陵人

其他 | by 四葉 | 2023-08-12

〈情定唐人街〉作為林夕在2023年的第二首作品,是為述說港人移居的懷舊小調。四葉配合MV解析,認為曲中先借用〈桃花源記〉典故,聽眾猶如武陵人長居於此桃花源,久而久之卻意識到懷舊的傷痛,舊家已不復得,此地恍如失樂園,但他認為林夕想藉此寄語港人要認清飄落的是落英還是雪,情定方可開始,找到回歸家園的路。

不朽的詩人與城市:佩索亞與里斯本

書評 | by 張淑英 | 2023-08-07

佩索亞告知里卡多.雷伊斯他的魂魄在人間有8到9個月的期限,他會來拜訪他。多麼耐人尋味的諷喻與靈異,人在逝世後開始發聲說話了,而且是跟自己對話。這個「超自然」敘事再現了經典作品──魯佛的《佩德羅.巴拉莫》和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靈異。於是,每每在里卡多不經意的時候,佩索亞便出現在他下榻的布拉干薩旅館的房間。這幾個月裡,第一次是里卡多到墓塚弔唁,其餘有10次是佩索亞來訪。在醫師和詩人的叨叨絮絮之間,薩拉馬戈悄悄地參與其中,展開了三個文人對世事和思想的辯證與反省。

本地著名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陳匡榮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07

本地著名音樂人,樂隊Anodize及LMF成員陳匡榮(Davy)昨晚(6日)突傳出死訊,享年52歲。與他相識多年,Anodize及LMF的隊友Jimmy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他離世的噩耗,並寫道「別了…摯友…少了…一路好走…R.I.P…」。LMF的另一名成員MC仁,則寫上「香港人應該認真聽下香港人認真做嘅音樂」。在LMF樂隊專頁上,亦貼上陳匡榮在台上一邊吸煙,一邊彈琴的黑白相片,寫道「See you next life our big bro」。

【新書】《異鄉港孩》:三子女教養需要大不同 因材施教超越地域——訪鄧正健

專訪 | by 希望學編輯團隊 | 2023-08-07

由希望學編輯團隊製作的《異鄉港孩》剛剛出版,當中訪談了文化評論人鄧正健一家五口移遷英國的故事,以及他對於兒童教育、身份認同的想法,但他認為自己難以再藉着香港人的身份說話,而是更明確地構成了一種離散的身份,同時亦不欲將香港人的身份強行灌輸到子女身上,因為他們應當擁有選擇自我身份的權利。

韓國獨立紀錄片《母女攻心》——她們像平行線般相近而不能觸碰

影評 | by 王瀚樑 | 2023-08-04

能夠將情緒病宣之於口並非易事,人們在評論他們「為甚麼不開心」之前,對於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又了解多少?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挑選八部由韓國女性執導的獨立電影放映。其中由金見覽導演的紀錄片《母女攻心》,從一對母女的對話展開,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情緒病背後,埋藏着的壓抑與創傷。

代表SM的S,法國另類傳奇:評《薩德》

書評 | by 李招瑩 | 2023-08-04

薩德是18世紀法國情色文學的代表作者,向以顛覆、淫穢及邪惡聞名,但其作品一直是思想研究的重要課題,甚至被視為文學瑰寶。本書與一般文本分析或文學評論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是以薩德千變萬化的文體切入:家庭書信、旅遊文學、抨擊文體、私人警探紀錄的巴黎妓女社會史等,先客觀介紹這些文體,穿插薩德的文學檔案,並從薩德的模仿文體或創作,分析其個人哲學視點及美學品味。

【字遊行.波蘭】旅行在歷史開始與結束之間的日常

字遊行 | by 阿海 | 2023-08-04

阿海從布拉格走到波蘭的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行走於街道上有如穿越不同的歷史維度,在遊訪維利奇卡鹽礦和奧斯威辛集中營時,更見逼真的歷史,由此勾起他對宗教與戰爭的思考。旅行本應輕鬆,但他認為與世界的歷史時間相接成為了這趟旅行的意義。

【新書】從地誌到樂文──《樂文誌》出版前記

書序 | by 陳智德 | 2023-08-04

本書由三卷形式體制不同的散文組成,卷一從歌曲到文學、從文學到電影、從歌手到樂人和填詞人、從歌詞分析到時代文化與個體生命的抒懷,細述一重又一重的歌曲與文學文本的互涉。卷二書寫音樂與文學與人生的隱然聯繫,以至幾段時代變遷與個人成長的軌跡。卷三從舊唱片和舊書刊的復刻、文學舊作的重寫及「香港字」的文化復刻,展望文藝的前景與可能。

【悼鯨詩輯】 而牠沒打算來,卻獨自聽見陌生的渦輪攪動

詩歌 | by 淮遠、陳志堅、曾詠聰、枯毫 | 2023-08-03

鴨走、鯨亡。又怎樣? 我們善於一鬨而散。

「MIKI HO 人人畫社」展覽——以藝術展現弱勢力量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8-03

藝術、深水埗與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看似毫不相關,年輕插畫家MIKI HO卻在她的「人人畫社」創作展覽之中,以插畫作品將深水埗社區與SEN學童連結起來。MIKI表示,她希望透過作品「以弱呈強」,呈現在「弱勢」、「邊緣」群體當中,蘊藏着的強大能量,展示它們在主流敘述中不被看見的面貌。

同名.冒名.張愛玲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3-08-03

「香港文學館」一名所引起的雙胞胎風波,令張婉雯回想起張愛玲曾經被冒名出版《笑聲淚痕》的軼事,張婉雯認為她當年的回應似是無奈地自嘲,而那年台北書展展出該書的時候,就會發現世人其實並非一樣精明,全都懂得明辨是非,幸好冒牌作留下了「空白」的餘地,或許已成功德。

由《聽風的歌》到《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那些年他們改編過的村上春樹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03

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悼米蘭昆德拉】嚴肅的輕蔑:米蘭昆德拉的〈愛德華與上帝〉

散文 | by 李敬恒 | 2023-08-03

繼續悼念昆德拉,李敬恒從《可笑的愛》的〈愛德華與上帝〉揭示了主角在原則和宗教信仰之間的掙扎,並由此發現昆德拉待人處世的獨特視點,到底何謂活得真誠、真誠有何代價,以及嚴肅與輕浮的界線如何促成道德問題。

Barbie一路向西遊記

影評 | by 易山 | 2023-08-03

《Barbie芭比》上映接近兩週仍備受關注,大賣童年情懷之外,男女平權的主題亦得到大眾熱烈迴響。易山以粵語書寫影評,他認為Barbie一直於虛妄的平權思想,內裡實為破爛不堪,他提出男性在現今提倡平權的社會亦有其難處,亦令他反思上世紀的女權運動,其實女性真正地選擇平凡也未嘗不可。

【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2023】九把刀、山田洋次新作開幕及閉幕 致敬亞洲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萬瑪才旦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8-02

暌違兩年,Cine Fan夏日國際電影節一償影迷的期待,將於8月15日至8月30日進行,選映來自11個國家及地區共52部作品。開幕電影以台灣導演九把刀的黑幫愛情喜劇《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揭開帷幕,由日本殿堂級導演山田洋次的《媽,是您嗎?!》作為閉幕電影,並設兩個專題致敬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和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鴻鴻〈我相信,我不相信〉、周漢輝〈多見以後〉、鄧小樺〈黑色的歌〉

詩歌 | by 鴻鴻,周漢輝,鄧小樺 | 2023-08-01

可怖的詩,可怖的時代 目擊戰爭,所有的詩意都被蒸發 然後吸納到全部的現實中,蕈狀雲爆破 如果那之後她寫得更好了那又如何 如果那之後他變得更壞了那又如何

相信光的情感教育——香港戲劇工程《銀河鐵道之夜》觀後感

劇評 | by 勞緯洛 | 2023-08-01

藝術總監把這次演出稱為「兒童戲劇」,關鍵乃是「成長」。「成長小說」是為文體,德文中稱為「bildungsroman」,有著生命與靈性經歷漸漸長成一個圖像(bild)的意味;我會說,這齣《銀河鐵道之夜》同樣是一場濃縮的、象徵化的「bildungsroman」。劇中阿喬因為父親的長期缺席、母親的病弱無力,因而被許多同學取笑、誤解,卻仍然保持純真、勤儉,始終是「一心為了他人的幸福著想」的人。舞台上的寓言正是將阿喬這個圖像,深深印刻在觀眾的眼睛裡、心靈裡。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乘搭銀河鐵道列車來到此處,就彷彿都成為了置身「天真」(naïveté)狀態的兒童,重新學習成為人的情感條件:不滅的勇氣與智慧,面對逝亡的莊重哀悼,立足此刻、謙柔待人的意志,以及仰望未來的信心。

訪《少數民族》編舞家楊朕——藝術家的蛻變 撕下標籤回歸創作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8-03

來自湖南的90後編舞家楊朕,一向以社會生活的感知作為他的創作泉源。他自2014年開始創作「革命遊戲」系列,談論個體於大環境及體制下的身份認同與認知。今年「#非關舞蹈祭」帶來他在「革命遊戲」系列第三部作品——《少數民族》的「封箱」演出,以邊緣族裔為題材,在舞蹈之中探討身份的複雜與多樣性。

【無形・沖繩.虛實之旅】前置詞:陽光與海灘背後,沖繩的歷史傷痕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9-13

踏入八月,正值溽暑,應是出走的好機會,不如來一趟陽光與海灘之旅?想必沖繩是不少香港人的熱門旅遊地,沖繩也因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而成為眾多作家的舞台。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者漫談沖繩,發掘一些文學風景,也揭露當中或許早已被人遺忘的歷史面貌,帶領我們於想像遨遊。

經過那些年 恰似長流細水優雅——「八和的華麗轉身:傳統品牌的現代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演藝界傳奇汪明荃(阿姐)出任粵劇團體香港八和會館主席已有廿載,在多番考慮下,於7月宣布不再參選下屆理事會。她與總幹事岑金倩推出《八和的華麗轉身——重塑傳統品牌》,該書記錄了二人攜手打造八和亮麗牌匾的故事。她們亦於書展期間舉辦新書發佈會,與一眾知音細說這個粵劇界「老字號」的品牌故事,也談粵劇發展史。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謝曉陽〈女性的肖像〉、生抽王〈烏托邦〉

詩歌 | by 謝曉陽 | 2024-01-30

⼤家好,歡迎出席今天的講座 我是⼀位醫⽣,育有三名⼦女 看不出來?是的是的…… 你們都結婚了嗎?很好很好……

《奧本海默》入場前你要補的文學課:物理學—文學—神話的Trinity

其他 | by 曾繼賢 | 2023-10-04

憑着令人目眩的敘事技法成名的導演基斯杜化・路蘭,由他執導的《奧本海默》日前重磅上映,把奧本海默生平中的三十多年濃縮於180分鐘內,成為了路蘭從影以來最長的電影。據說大自然的物理現象是「造物者的詩篇」,原來物理學和文學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水火不容。曾繼賢概述了與《奧本海默》有關聯的文學作品, 一窺物理學的文學性,或文學的物理性,藉此展現奧本海默更全面的形象。

【佬訊專欄】牛雜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7-31

牛雜作為香港常見的街頭美食,佬訊對此可謂大有心得。由初體驗說起,判別廣式與潮式牛雜的差異,到分享食牛雜的樂趣,雖然他說不懂得欣賞牛膀,但多年來的情懷令他願意對牛雜許下矢志不渝的承諾。

【文藝Follow Me】《雲雀與夜鶯》:世上的好友中有一對是我們,多麼好 訪鍾曉陽、鍾玲玲

報導 | by 黃桂桂 | 2023-08-01

在《雲雀與夜鶯》新書對談未開始之前,趁著主持黃念欣未到場,作家鍾曉陽及鍾玲玲在台上小聲商量著甚麼,然後鍾曉陽坐在左邊的椅子,鍾玲玲坐在右邊的椅子,空出中間的椅子讓黃念欣坐。出版社負責人走過去,示意她們其中一人坐中間比較好,二人互相推讓,都說對方不願坐,「你坐中間。」鍾曉陽說,「我不坐中間。」鍾玲玲耍手道,最終鍾玲玲抵不住眾人勸說,笑著對鍾曉陽說:「我為念欣㗎咋,我不是為你。」移玉步到中間的椅子去。

【新書】《我的二十世紀:李歐梵回憶錄》後記——我的香港

書序 | by 李歐梵 | 2023-07-28

為什麼我對香港情有獨鍾?我想離不開兩個因素:它的時空處境,和獨特的通俗文化傳統,前者是我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後者則是我眾多雜文的主題。我寫香港的都市不乏批判,特別對於它的建築,因為我對於「石屎森林」式的高樓大廈密集建築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因為它是人口和空間逼迫下的必然產物。也有美國朋友問我:為什麼我不在美國退休,搬到一個中西部的小城,買一棟房子,享受田園式的生活?我的回答是:這是我作為都市人必須付出的代價。香港的人口密集,然而恰是在這個密集的空間臥虎藏龍,人才濟濟,相互激盪,冒出火花。因此我願意把我的「作家」榮譽拱手讓出,獻給這些深藏於香港中西混雜的文化森林中的各路英雄。最吸引我的當然是港產影片,演藝文化也不遑多讓,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可惜的是,這些都成了歷史遺產。

【虛詞・辛波絲卡,種種可能】一樁關於辛波絲卡〈我們何其幸運〉的荒謬事件

其他 | by 陸思澔 | 2023-07-31

看過原作甚具諷刺意味的詩句以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杜撰作不但未能把握原作的意義,甚至恰恰與其違背。因為如果要用一句說話歸納原作的主題,應為:「我們何其『不』幸運,不確知自己生活在甚麼樣的世界。」的確,辛波絲卡常以自然生態入文,也表現了對觀察萬物的熱情,但這種熱情,是基於她對知識的好奇心,近日出版的辛波絲卡傳記中文版《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裡面有提到辛波絲卡在她的讀書專欄「非必要閱讀」中,介紹最多的不是文學書籍,卻是各種各樣的科普書、指南,範疇包括但不限於:自然(譬如,關於蜻蜓或蝴蝶的書)、歷史、人類學等等,她甚至認為費曼的《費曼物理學講義》是她讀過最有趣的書籍之一。[註2] 像她這樣的一位讀者,怎麼可能會寫出「我何其幸運/因為我不是氣象學家/不用知道雲彩如何形成或氣流裡有甚麼成分」?

作家聯會籌建「香港文學館」鬧雙胞胎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發聲明正視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29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在書展舉行活動期間,表示「香港文學館」正式籌建並預告明年開幕,然而自從2013年開始,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已組成「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本地文化界以至一般文藝愛好者熟知的「香港文學館」印象,均來自此。「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日前發表聲明,以正視聽,強調「從未和香港作家聯會有過任何形式的合作」,認為「若有文學館建立之如此大事,確保業界持份者的知情權與參與度,屬應有之義」。

【虛詞・辛波絲卡,種種可能】詩三首:〈種種原則〉、〈種種(不)可能〉、〈新詩課上的白日夢〉——因為〈種種可能〉

詩歌 | by 陳娉婷、驚雷、雙雙 | 2023-07-28

我偏愛在深夜無人的街頭練習迷失 多於撿拾前人遺落的影子 (那裡的地已被踐踏,爛透) 我偏愛沒有被蛀蝕的骷髏骨頭 偏愛自由創作的時間和空間,偏愛 訴說種種喜惡的權利

【藝文在線等】第十二集:今晚聊齋女鬼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30

今個星期繼續有劇場編導、演員、靈界KOL 黃詠詩一齊講蒲松齡《聊齋誌異》!今集深入探討聊齋女鬼、女妖、女狐嘅種種型態,主持們將會詳細分析〈阿英〉、〈狐變〉、〈狐諧〉等經典故事!星期三晚11點,同主持黃詠詩、小樺、紫翹一起暢談《聊齋》!

【藝文在線等】第十一集:今晚聊齋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30

今個星期繼續有重量級嘉賓坐陣!劇場編導、演員、靈界KOL黃詠詩年紀輕輕,已經熟讀 《聊齋誌異》,今集在線等細數歷年《聊齋》影視改編,深入探討故事激進的核心思想,分析科舉失利如何令蒲松齡變得偏激,並以寫作衝擊傳統封建思想、門第觀念!星期三晚11點,同主持黃詠詩、小樺、紫翹一起暢談《聊齋》!

【藝文在線等】第十集:今晚東坡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28

捲入烏臺詩案,在獄中遭遇殺生之禍;仕途失意,連連被貶,經歷重重災劫,如何令蘇軾脫胎換骨,成為千古傳誦的文學大家?星期三晚11點,繼續有「歷史係咁話」才子譚家齊、曾卓然、紫翹重點賞析名作〈山村五絕〉、〈念奴嬌〉、〈定風波〉等作品,並討論在壞時代蘇東坡逆境向上的精神!

【藝文在線等】第九集:今晚蘇軾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28

「歷史係咁話」老拍檔譚家齊、曾卓然 重出江湖!今集在線等會講下兩位都非常欣賞的才子蘇軾!除了重點賞析多首名作如〈水調歌頭〉、〈江城子〉等,亦會講下歐陽修、蘇軾一家等南方文人,如何在宋朝官場中努力掙扎,以及「雪泥鴻爪」的典故!星期三晚11點,聽聽家齊、卓然、紫翹 ,一齊傾下蘇軾!

【藝文在線等】第八集:西西玩嘢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28

紀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讀她的書。西西在〈肥土鎮灰闌記〉中的政治寓言,如何書寫我城身分危機?患癌後遺症導致右手漸漸失靈,無阻她用左手寫成《看房子》、《我的喬治亞》、《縫熊志》、《欽天監》等作品,寓創作於遊戲,在不同藝術之間跨界遊走。星期三晚11點,繼續與 #黃念欣 教授、主持小樺、Emily一起暢談西西作品的遊戲性與跨界!

【藝文在線等】第七集:今晚西西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28

「我覺得生命既不可愛,也不見得不可愛,一朵花,就算只開一個短短的早晨,也沒有甚麼不好。」紀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讀她的書。西西在2022年12月18日辭世,今集「藝文在線等」請來黃念欣 教授,與主持小樺、Emily一起討論西西近70年的寫作生涯,懷緬這位我城重要的作家。

文學製造了我們的相遇——鍾玲玲、鍾曉陽《雲雀與夜鶯》新書對談紀錄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7-28

鍾玲玲與鍾曉陽,二人都是香港的傳奇女作家,不過寫作風格迥異。鍾曉陽的筆觸細膩動人,其作品在中學教科書中,為人所必讀。鍾玲玲則自言是小眾作家,其文字充滿哲思與實驗色彩。而她們同樣曾沉潛二十年,直至近年又各自重寫舊作。今年她們合寫了一本新書——《雲雀與夜鶯》,透過對話、書信和小說文本,以各自的文字凝練走過的時光,私語她們在寫作路上的心跡。

【藝文在線等】第六集:長江古義人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江健三郎依然勤於寫作,其摯友伊丹十三的離世,激發他寫出《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令他的文學達至新的高度。「藝文在線等」今個星期繼續有作家 #董啟章,與主持卓然、Emily,和大家導讀這位知識份子型作家的作品。

【藝文在線等】第五集:大江健三郎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8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近月離世,作家董啟章自言大江是他最崇敬、影響他最深遠的當代作家。「藝文在線等」一連兩集,請來董生與主持卓然、Emily暢談大江這位受人景仰,出名難讀的知識份子型作家,並探討其作品在時代當下的意義。

【藝文在線等】第四集:今晚主題曲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浪奔,浪流~做隻普通的馬仔~萬水千山縱橫~小丸子又有心事~⋯⋯」上星期討論廣東歌大家也意猶未盡,今集用文學角度講講陪伴大家成長的劇集/卡通片主題曲!究竟主題曲如何團結香港人,又如何塑造我們的共同文化身份?今晚11點,聽聽主持卓然、小樺、紫翹的講法~

【藝文在線等】第三集:今晚歌詞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粵語歌作為香港流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究竟歌詞能否當作文學研究的文本去理解?歌詞作為文本具文學性 嗎?今晚11點,聽聽主持卓然、小樺,加上新主持——文學館打雜王紫翹 ,一同討論香港歌詞研究!

【藝文在線等】第二集:AI有機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上回講到,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強勢來襲,人工智能浪潮勢不可擋,但究竟 AI 能否產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人作為「語言的定義者」,可以如何在 AI 普及化的世界中生存?聽聽主持卓然、小樺、Emily 講法!

【藝文在線等】第一集:今晚AI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強勢來襲,全球文化、學術界嚴陣以待。文藝界如何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ChatGPT的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是否真的無敵?主持曾卓然博士、小樺、Emily 話創意還可殺出生天?!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遇上從前的自己:辛波絲卡的〈少年〉

散文 | by 李敬恒 | 2023-07-27

你有否幻想過遇上少年時期的自己嗎?你又會有何反應?李敬恒是次分析辛波絲卡的〈少年〉,寫「我」和少年的「她」偶遇,然而二人在各方面都大相徑庭,關係幾乎形同陌路,最後發現盛載着母愛的圍巾一直連結着她們,從而延伸到李敬恒對少年的聯想,原來有些話題終究是難以啟齒。

【悼米蘭昆德拉】文青的界線,並悼米蘭.昆德拉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7-26

因著米蘭.昆德拉辭世,鄧正健撰文悼念自己文青時代的偶像之死。生命是輕,但因為不能承受,所以讀來沉重。昆德拉之所以能在他的文青時代紮根在心,是因為展示了一種文學哲學化的敘事可能。

《奧本海默》:在內爆的聲響與影像中延遲展現的「線性敘事」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3-09-08

《奧本海默》近期成為電影熱話,甚至在美國票房與《Barbie芭比》處於角力狀態。藍玉雍認為與其說《奧本海默》是非線性敘事,路蘭更像是先以多線敘事講述奧本海默的⼈⽣,最後歸結成⼀條完整、沒有縫隙但延遲展現的「線性敘事」,加上⾼張壓迫的⾳樂和⾳效,令此片流露着無法安棲於當下的焦慮。

《The Dreaming》:意識之河的色度

劇評 | by 吳騫桐 | 2023-07-25

江逸天和蔡宛蓉攜手打造的舞台《The Dreaming》是一場關於人類原始習俗的典禮,吳騫桐在這個儼如聖所的地方,卻難以走進澳洲原住民如夢的意識之河,從而認為兩類人似乎是難以靠近,不可能產生共鳴,城市人與原始人其實有種根本性的分野。

《Barbie 芭比》娃娃看天下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7-25

只有粉紅色的世界,終於在大銀幕上誕生。電影《Barbie 芭比》由Greta Gerwig擔任導演及聯合編劇。她以往的作品,例如 《不得鳥小姐》和《小婦人》,一向抽繪女性故事為主。顧名思義,這部電影以芭比娃娃的女性視角出發,探討的主題並不浮淺。除了性別平等的議題之外,還包括了無生命的玩偶對存在意義和自主權的反思。導演利用天真可愛的喜劇元素,傳遞這些深刻的意涵,實在妙趣橫生。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絕世爽劇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07-24

近年KOL風氣盛行,你有懷疑過那些光鮮亮麗的表面嗎?查映嵐趁着休假,看着Netflix上個月上架的《絕世KOL》,劇中揭破KOL界各種醜陋,原本以為又是韓國財閥、特權階級的隻手遮天,然後階級復仇的大熱韓劇戲碼,劇末卻以另一面展現網絡暴民的殘酷現實,發現在網絡時代裡,有時匿名網民的暴行和身世比鬼怪更為可怖和可悲。

黃燦然詩七首

詩歌 | by 黃燦然 | 2023-10-12

他的他曾經是從他深處的暗牢裡 發出的悲憤哀鳴被他的他現在是 緊緊地關閉和隔絕著,不是一個 而是多個暗牢:一份又一份履歷, 一份又一份檔案。而他的我將是 在他腦海裡某個高處閃爍著怯光 ——也可能是冷光,視乎他怎樣 定義他自己,怎樣把他的我將是 變成他的他將是:別人眼中的他。

在崩壞世代中活得真實 ——《並置的聲音》跨媒介文藝展覽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22

在劇場出身的袁曉嵐、謝昊丹,與在建築系畢業的林入,策劃了超過一年的「織梭跨媒介文化計劃」,讓文學、視覺藝術、劇場、建築背景的藝術家,一起思考以創作回應當下,論述真實的香港故事。作為計劃的成果,今個月他們在牛棚舉辦《並置的聲音》藝術展覽、展演及工作坊。袁曉嵐說她想知道,「不同媒介的藝術家,共同面對此刻的香港。他們由衷想講的一件事,會是甚麼呢?」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品篇)》序——文學的世界:折映人心 時代共振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7-21

你有覺得身邊的世界過度熟悉而變得狹窄嗎?你有覺得自己與主流格格不入而感到孤單嗎?你有覺得人性複雜,耳邊又充斥老生常談的解釋,讓你覺得不可信而加倍煩厭嗎?你有覺得萬物都短暫而傾向幻滅,你缺乏信念與參照嗎?若你遇到以上問題,也許已聽過很多人叫你上網/煲劇/去旅行——但我們相信,你需要的其實是,進入文學那豐繁幽異的世界。

【書展開幕】中小型出版社大減 獨立書店體制內外各尋出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21

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周三(19日)於灣仔會展開幕,是自疫情復常後首個書展,主辦方貿發局預計入場人次會比往年多。今年書展有更多內地展商參展,反之中小型出版社則蹤跡難尋。不過也有書店於今年首次參展,期望令讀者可在書展中發掘獨立出版書籍。而在書展以外,亦有獨立書店及出版商自行舉辦「小型出版銷售場」,為讀者提供接觸本地出版的另類選擇。

訪患癌作家小書——「閱讀拯救了我」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20

死亡是一場可以預知的意外,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當它出現之際,卻總是令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兩年前,小書出版了她的首本散文集,在鬧市之中開辦了書店「小書舍」,獲邀請在電台節目中說書,一下子實現了三個夢想,能做着一切與書相關的工作,她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但就在這一年,她患上了骨癌。在病榻之中,她繼續看書、寫書。她說,是閱讀拯救了她。「當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書本和文字是我最大的安慰」。

【香港書展2023】無秩序編輯室用盡消費券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19

亂世之下,前路難行,但愈是艱辛的日子,愈要好好閱讀。今年書展舉行期間,適逢第二期消費券剛剛開始發放,就讓我們將彈藥投放在閱讀之上,藉此排解內心的一切鬱結與苦悶。「虛詞編輯部」今年特意精選以下書單,紀念已逝作家的同時,但願也能重新發現城內仍然蘊藏的美好。世界很壞,但我們依然深信,有燈就有人,有書就有光,讀書永遠都有其意義所在。

金盆洗字──讀楊佳嫻《以脆弱冶金》

書評 | by 崔舜華 | 2023-07-19

無可避諱地,楊佳嫻動用大幅互文互映(書中有著那麼多學問的旁徵博引,從詩句到歌詞)的閱讀技法,恍若點石成金的魔術。他書是玉石,等待著像佳嫻這樣的讀者予以鍍煉披金。書名「以脆弱冶金」來自書中第一輯中,評寫年輕詩人李雲顥之詩集《河與童》的同名之篇──「這也許是我的偏見:情詩的奧秘在於脆弱,脆弱然而帶電。……他(雲顥)以脆弱冶金,烏雲金邊裡是隱伏閃電的。」

【教育侏羅紀】文字工作絮語

教育侏羅紀 | by 梁耀霖 | 2023-07-18

我知道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終歸會在新學年開始前化成一欄「2022-2023」,靜待有心人打開。九月自是新開始,有新的活動,新的物事,新的想像。習慣既成,代表新的文字會繼續進駐。我相信,有了過去的基礎,往後的記憶,會更有溫度。

【悼米蘭昆德拉】笑與忘,輕與重——略談米蘭昆德拉的傳世辯證

其他 | by 朗天 | 2023-07-17

故事與說理,固然屬於兩個層次,把明顯不同的層面置入角色的遭遇、他們之間的衝突、處境的變化發展等,與其說會帶來抽離的效果,鼓吹讀者進行相關主題的思考,時刻意識到敘事的意圖和局限,不如說是一種精心布置的風格。用得好的話,便宛如將邏各斯(logos)和迷思(myth)兩大人類文明的表達式,交叉運用,相互配合,宛如《莊子》所謂的兩行之道。而昆德拉在其創作黃金期(六十至八十年代),庶幾近之。

《方圓》「卡夫卡.審判」——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7-17

飲江〈那曾經所在之處〉(悼昆德拉)、〈媚俗三題〉(外一首)、〈衰年變法〉(擬蔡炎培教授)

詩歌 | by 飲江 | 2023-07-14

早上詩人林江泉傳我消息,昆德拉離世,更引來帕斯寫給昆德拉的最後一句:「我留、我走、我是一個停頓」。記起當年邂逅昆德拉的書不能自持,不能承受似的更寫了〈媚俗三題〉(外一首),並許多「人一發笑 / 思索,上帝就扑頭」故事。於焉於今又許當年。

【新書】《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序——我在這兩三年的二三事

書序 | by 李敬恒 | 2023-07-14

大學哲學講師、《哲學有偈傾》主持李敬恒新作《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內容涵蓋生活、文藝、哲學等不同範疇,同時亦緊貼時事熱話,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為讀者提供哲學入門路徑,大師兄Roger在書序分享自己這兩三年的二三事,談及本書之所以可能,一切都是由「五夜講場」開始。

《悲情城市》詩輯:在每一處無人之境,我們心中有鬼

詩歌 | by 嚴瀚欽、枯毫、韓祺疇 | 2023-07-14

侯孝賢執導的史詩鉅作《悲情城市》,時隔三十三年後,今年以4K數位版本重新上映,嚴瀚欽、枯毫與韓祺疇分別寫詩,以筆代語,好好記錄那些不被言說的,引領讀者重新細味這部轟動一時的經典電影。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逛博物館之樂

散文 | by 艾苦 | 2023-07-13

本月是波蘭著名詩人辛波絲卡的誕辰百周年紀念,艾苦回憶多年前讀到其詩作〈博物館〉,當時年紀還少仍覺不明所以,直到後來三次到訪她生前長住的克拉科夫,除了找到逛博物館的樂趣,對詩作也好像明白得更多。

學寫如詩的小說,見天地與眾生——鍾逆新書《動物家族》訪問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1-24

如在〈野豬城〉裡,鍾國強著力描寫野豬和城市的關係,「野豬不喜歡離島,情願冒生命危險走進市區,很多香港人也一樣,情願留在此地。如今大環境改變,我更深感要把這些關係呈現出來,詩的畫面可能讓人有一剎那的觸動,但要說明一些具體的東西,還得依靠故事。」又如在〈家鼠〉裡,一個個「家」便呼應著主角不同處境:主角父親那被迫拆卸的老屋裡,本來只有怕人的家鼠,後來竟引來蝙蝠與蛇寄居;中段主角到廣州影城搭建虛有其表的香港公屋,卻遇到一群目中無人的溝鼠;最後主角受內地客人委託為劏房裝修,只見一隻蒼老瘦小,以垃圾渣滓求存的家鼠。《動》就是這樣,透過種種艱難的生存形相書寫,描劃寓托我城變化。

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13

據捷克圖書館發言人表示,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因長期患病,昨天在巴黎離世,享壽94歲。

感情戲的出戲與遊戲:《怪物》(與《她和他的戀愛花期》)

影評 | by 雙雙 | 2023-07-12

坂元裕二編劇的兩部「感情戲」《怪物》與《她和他的戀愛花期》,結局都稱不上大團圓,甚至可說是多少有點悲劇——一步一步地走向命中注定、無可挽救的悲劇,前者分手,後者化蝶,然而雙雙看來,兩部電影也未嘗沒有導向快樂的潛力。

雨林生態的探索、宇宙星空的揭示──讀張貴興的《鱷眼晨曦》

書評 | by 陳慧寧 | 2023-07-12

小說家的想像力具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這種想像力不只能創造,而且能洞見。它是一種強化劑,哪怕是平凡普通的日常事物,一經想像渲染,也具有了力量和特殊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真實,更富有內在的現實性。 張貴興的小說就具有獨特的力量,他靠著奇特的想像力,對宇宙星空的揭示投射到人物和婆羅洲雨林穹蒼的處境中。描述金樹在祖父田金虹對逝世愛人方蕪熱切的眼神和追思中,他以自己的天文知識,想像星座和方蕪連成一體,追蹤紅髮少女到灌木叢中祖父生前建造的方蕪堡壘,這是特別鋪設的抵達場景。此時抵達場景充當框定接觸關係和設定其表徵條件的特別有效的場所。金樹的幽靈想像,方蕪和油紙傘上的女子,在堡壘,抑或在婆羅洲「地獄深淵」那兒轉化成了一個更徹底的幽靈:神出鬼沒的紅髮少女露西。然而,無論露西去向何處,她彷彿以彗星核體的狀態存在著。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用詩奪回個人的完整性:談辛波絲卡的政治詩

其他 | by 林蔚昀 | 2023-07-11

我個人認為,說她很有意識地寫社會詩、政治詩(尤其是那種要熱血改變社會的議題詩),有點過頭。但是她的詩中確實有政治。那是不直接的政治詩,是「可是可不是」的政治詩,是讀者可以創造、互動、參與的政治詩。和〈與石頭交談〉裡面那顆冷冷拒人於千里之外的石頭相較,辛波絲卡的詩邀請人走進來,你可以在她詩中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你可以感覺,可以思考,甚至可以發笑。

我們的「不得不」——讀施勁超《行走的姿態》

書評 | by 許頤蘅 | 2023-07-11

在「不得不」後面的地方是詩。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專制國家的真實世界與卡夫卡的『詩』的相逢將永遠保留神秘的意味,它表明:詩人的行為就其本質而言,是無法估量的、是悖論的。……若詩人不去尋找『在那後面某個地方』的『詩』,而是介入到一個為人們早已熟知的真理的服務中,那麼他就因此放棄了詩的自身使命。」施勁超「不得不」的詩是美好的。我們也需要這樣的「不得不」。

「自由舞2023」: 繁花與餘香

其他 | by 俞若玫 | 2023-07-13

喜見「自由舞2023」沒有淪為一個只為娛樂及旅遊服務的舞蹈節。策劃團隊在選取節目上顯出平衡功夫,既要考慮票房,又要培養及刺激觀眾口味,同時支援本地編舞家持續創作。可以說,一手安排優質的節目,另一手新增形體導賞,普及舞蹈知識和眼界,同時打開編舞視野。不過,在性別議題論述及討論方面,還可以再深入,女藝術家也不一定有很強的性別意識。希望來屆對「自由」的意義有更多元及豐富的呈現,在選取節目時,不妨多引入白人以外的作品,舞種也可以更豐富,如果以社會議題為焦點,期待有更深刻的論述及研究,讓繁花餘香四散。

《原初的彼岸》編後記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07-10

新書《原初的彼岸》由作家陳志堅主編,帶領讀者走進其中,從眾多脈絡中取其一支,以廣義的「成長」為主題編選作品,剖析潘國靈小說世界裡的存在探挖及其他。葉秋弦分享編輯此書過程的想法,如何藉此讓讀者站在原初的彼岸,一起回首青春、成長以及文學的初衷——天性、自性與個性。

【文藝Follow Me】一場正在發生的夢 《The Dreaming》江逸天 蔡宛蓉尋找連結之旅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7-31

在一片圓形的紅色沙地中央,舞者侯叙臣破土而出,如同祭品般在祭台上蜷縮、掙扎、伸展、釋放,圍繞著他的是六條會發聲的柱樑,咿咿呀呀、叮叮噹噹、鏜鏜咚咚,旁邊的觀眾也圍成一個又一個圓,目睹、經歷祭典,在音樂落幕之際,與侯叙臣一同走向光茫。

「香港文學散步」計劃——十年・圓滿

報導 | by 葉嘉詠 | 2023-07-11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文學散步」計劃已有十年,葉嘉詠撰文回顧過去十年點滴,也分享近日舉行以「書寫少年文學地景」為題目的大型公開講座,並期待在這十年計劃裡參與過活動的同學,都能發現寫作和閱讀的樂趣,繼續為香港各個地區的風景寫下屬於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字遊行.德國】猜想巴赫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3-07-07

從萊比錫火車站步行到巴赫紀念館,惟得沿途碰口碰面的,都是巴赫晚年的肖像,在書店、在廣場、在聖湯瑪斯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假髮下一張圓臉,生命的最後二十七年巴赫在萊比錫工作,惟得由此談及巴赫的古典音樂創作,借用音樂的對位法,自小到老,巴赫都是音樂的頑童。

【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後記——你道是浮花浪蕊,他須是靈根異卉

其他 | by 崔舜華 | 2023-07-07

崔舜華在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的後記,談到自己必須不斷地寫作,直到再無分毫握筆的氣力。寫作十餘年,追尋的文學的誠實與生存的真實,究竟被握在何方神聖的大掌心裡,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離這世界很遠很遠,放棄了期盼卻依舊期盼著,自己是那天選的靈根異卉。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哲思下的眾生——漫談辛波絲卡的動物詩

散文 | by 鍾國強 | 2023-07-06

今年是辛波絲卡誕辰百周年紀念,印在鍾國強腦海裡的,除了她的詩的睿智閃光外,還有她充滿知性美的微笑。辛波絲卡的詩作境界睿智冷峭,鍾國強漫談她筆下的動物,如何在發展意念時用為隱喻。

追尋皇都故事 編寫我城歷史——訪《尚未完場》導演徐岱靈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06

《尚未完場》中的主角歐德禮(Harry Odell),是曾叱吒一時的娛樂大亨,香港的文藝拓荒者。時至今日,他的名字卻似被遺忘。徐岱靈與電影另一導演祁凱達卻因對這段歷史的痴戀,執意把歐德禮的故事拍成電影,讓他的名字在歷史洪流中不致湮沒。「自己歷史自己寫」,是電影中的對白,也是導演徐岱靈拍攝這電影時的感悟。「我想大家愈來愈意識到,歷史中很多東西被埋藏了。歷史是汰弱留強的,沒有人去說的話,真的會被世人遺忘。」電影名稱定為《尚未完場》。因為她相信,只要有人願意記得,我城的故事仍然尚未完場。

《怪物》:保留自家和煦風格,突出情感的純粹

影評 | by A同學 | 2023-07-06

是枝裕和執導、坂元裕二編劇的電影《怪物》,寧靜純樸的鄉郊小鎮景色在日系鏡頭下拍得唯美,鏡頭選取與坂本龍一的配樂相得益彰,突出到情感的純粹,A同學認為導演這次在題材上創新,同時盡力保留自家的和煦風格,然而劇本卻略略令她失望,尤其覺得人物設定方面有點失真,後段看得人出戲,浪費了前頭累積的張力與鋪排。

第十七屆「鮮浪潮」本地短片札記

其他 | by 曾肇弘 | 2023-07-05

剛過去的「第十七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十四部本地競賽短片中,何思蔚的《直到我看見彼岸》奪得「鮮浪潮大獎」與「最佳攝影」,今屆擔任映後談主持的曾肇弘,趁著賽果塵埃落定之際,總結看過本地競賽與非競賽短片的個人感想,並分享兩部與獎項無緣的遺珠。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三)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7-04

小克專欄續談近幾年填詞嘗試的轉韻實驗,並從《作品的說話》、《量子糾纏》等歌曲說起。押韻,足足寫了共十幾期,只因讀設計出身的小克,相信功能主義、結構主義,認為Forms一定要Follow Function,詞人亦如設計師,於定韻轉韻之前,先要想一想原因。

「夜行的文學,文學的夜行」——羅貴祥《夜行紀錄》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紫翹 | 2023-07-04

香港作家兼學者羅貴祥近月在台出版短篇小說集《夜行紀錄》,早前於一拳書館舉辦「夜行的文學,文學的夜行」分享會,由作者羅貴祥、小說家董啟章、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對話,三人聚首一堂,並從學者與作家的不同角度,以文學為本位進行延伸討論。

命題貫穿生與死與神,探問人性本質:談韓國導演李滄東的文學與電影

其他 | by 胡椒筒 | 2023-07-03

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作品往往表現出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懷,其經典電影《薄荷糖》、《綠洲》近年在台灣重映,引起熱烈迴響,也促使李滄東的創作被接連出版。回顧一年內,亮光文化推出李滄東小說《燒紙》、《鹿川有許多糞》,馬可孛羅則出版劇本書《生命之詩》以饗讀者。Openbook特邀《生命之詩》譯者胡椒筒執筆,為讀者深入介紹李滄東的家庭成長背景,從教書、寫作到拍電影,甚至意外出任長官的人生轉折,也分析他如何透過作品對命運與人性困境不間斷的叩問。

【台灣金曲獎】首位以廣東歌獲「最佳作詞人獎」周耀輝:「獻給所有以中文寫歌詞的音樂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03

第34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於7月1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行。香港填詞人周耀輝,憑陳奕迅演唱的歌曲《人啊人》,奪得「最佳作詞人獎」。這是歷屆台灣金曲獎中,首次有填詞人以廣東歌作品獲得該獎項,也是周耀輝首次獲得金曲獎。周耀輝未有親身出席典禮領獎,由代領人發表感言,更由代領人以粵語在頒獎台上說出「真係痴線㗎!咁都得?」他表示,「以中文做的音樂就是我們的音樂。這個獎我想獻給所有以中文寫歌詞的音樂人。」

有線年代的影迷自述

散文 | by 陳衍誥 | 2023-07-03

有線電視在6月1號終止收費頻道服務,網上也有零零星星的文章討論,陳衍誥作為有線年代的影迷,分享自己曾經長期閱讀《有線月刊》,並將各大電影台的節目表由頭看到尾,電影一台長期播放著的港產片,也成為其日後逐漸增加電影知識的橋樑。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完成總結 師生同營造幸福校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02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並由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 及持續教育學院、保良局、東華三院及15所本地中小學主辦,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接近尾聲,近日(29日)舉辦名為「創變力量‧幸福校園」的計劃總結研討會。

詩三首:〈夢中摔跤〉、〈明天早餐要吃什麼〉、〈思想實驗〉

詩歌 | by 韓祺疇,周先陌,唐華量 | 2023-06-30

想像細菌透過顯微鏡看我們,學會變異 而我們看它,學懂分裂 想像眼窩就是恐龍足印,剛好也是 隕石的輪廓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善良的人坐在善良的樹下之 拖延(懷所羅門並葉輝叔叔)

詩歌 | by 飲江 | 2023-06-30

善良的人坐在善良的樹下吃善良的果子。 上帝說樹上善良的果子你們可以吃但掉在地上的果子你們不可以吃。吃了會怎麼樣呢,上帝。那就會變成一棵善良的樹嘍。那不是很好嗎。想都沒想過就變成一顆善良的樹,很好嗎。

昨日世界與動物生活的消逝:讀鍾逆《動物家族》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3-06-29

這些動物有時的確營造了不少像喬伊斯提倡的頓悟(epiphany,或譯「靈光乍現」)效果。所謂「頓悟」源於中世紀阿奎那的觀念,最初在喬伊斯《一個年青藝術家的畫像》原稿《史提芬英雄》中出現,指一些「纖細、飄忽的瞬間感受的具體顯現。」小說主人翁從這瞹間的光照中,瞥見了事物深刻的意義,甚至自身的存在本質。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前置詞:瞬間迸發的熱情,讓我們與辛波絲卡相遇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7-13

出生於波蘭的著名詩人辛波絲卡,兼得暢銷大眾與殿堂文學的光環,筆下許多詩作都淺白易讀,自生活細節取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都能找到她作品的入口。本月是這位詩人的誕辰百周年紀念,今期整本《無形》特意以辛波絲卡為題,邀請不同作者分享閱讀辛波絲卡之所得,並廣邀詩人發揮想像,撰寫辛波絲卡的同題對話詩作,讓讀者得以進入她的不同文學世界。

想像的永恆避世島——談林夕〈情定唐人街〉

其他 | by 莫凱傑 | 2023-06-29

近年書寫移民的歌詞甚多,莫凱傑聽過林夕填詞的〈情定唐人街〉,頓覺往事如煙,心感悲涼又安慰。雖然「唐人街」是似樂實悲的虛幻國度,但若失散的人終在高於現實的地方再次連結,它大概已是那個最佳的心靈落腳點了。

【虛詞・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我的拖延日記

其他 | by 孫樂欣 | 2023-06-28

但我有方法不讓自己沉淪YouTube世界的。我如常地點進所有我想看的影片,讓它們乖乖站進「觀看歷史」的隊伍,這樣我就當自己已經看了影片,順便把它們存下來,以免之後找不到。我發現我在「觀看歷史」的頁面,應該還有十段未看但想看的影片。喜歡的YouTuber又跟新了,我還沒看她上一段影片。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拖延時間的技藝

散文 | by 葉梓誦 | 2023-06-28

以工作來說,拖延或許是種障礙,時間上的調配失衡,葉梓誦卻從卡爾維諾的寫作習慣說起,在文字創作上,能夠在紙頁上見證的拖延,就是敘事的拖沓與延長,故事以外的潛在空間,我們並不知道藏有甚麼,拖延有用與否,還看最後的成果。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床的問題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6-27

拖延是世間最具力量的行為,張欣怡所寫的短篇小說,所有感情問題都將在床上解決,或在床上產生。結婚十一年的夫妻,床上兩人已無任何翻滾交疊,公司新來的實習生成為已婚男新歡,當加班的痛恨拖延成喜愛,但迎來高潮的片刻,床卻如同天一樣塌下。

那些屬於以及不屬於我們的女性經驗:李昂、楊佳嫻談《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報導 | by Openbook閱讀誌 | 2023-06-27

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及運動的領袖人物上野千鶴子,最近與知名「散文漫畫家」田房永子合作《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就著書中談及的兩代日本女性經驗,李昂與楊佳嫻兩位不同世代的女性作家,早前亦曾進行對談,互相交流彼此經歷過和觀察到的台灣經驗,並從各自與上野教授及這本書的淵源開始說起。

「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視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在父權色彩濃厚的韓國社會中,女性導演如何透過電影說故事?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將上映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以女性視角描繪個人及社會關注的題目,探討禁忌之愛、洩露私密影像、女性在工作中的掙扎、母性、外貌形象等故事。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延緩小記

詩歌 | by 淮遠 | 2023-06-26

面對日常生活形形式式的期限,人類總是不免重複拖延的習慣,淮遠以此為題寫成短詩〈延緩小記〉,每天用餐服用一枚小藥丸,但求延緩身體退化對抗衰老。

【文藝Follow Me】把時間摺成一棵樹 黎肖嫻與Parasite展覽「Signal 瞬息 展與接」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7-31

三年新冠疫情漫長而瞬忽,時間是掉拍的指針,時而沉重地跳動,時而平白跳過一整格。藝術空間Para Site展覽「瞬息⋯⋯signals」來到第二章「瞬息⋯⋯展與接」聚焦新冠疫情之後的這段過渡期,在分展與連接之間看時間如何非線性地一拍一拍跳動。

從台灣 #MeToo浪潮,香港可以參考什麼?個案整理及專業回應——訪性別研究學者及風雨蘭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5

#Me Too運動,是一場自2017年底始於美國,旋即席捲全球的反性侵及性騷擾社會運動,運動的核心宗旨在於「用同理心實現賦權」,讓不同種族與階層的人都可參與,並互相團結起來。然而,這場運動發展以來,也引發很多爭議及討論,如對於構成性騷擾的條件、性表達的自由、如何確認指證的可信性、對受害者的協助和支援等等。這些對Me Too支持者和批評者而言,都是值得去思考的問題,而有效的討論,正是性別平權上重要一步。

【字遊行・日本】太陽之塔

字遊行 | by 陳韻紅 | 2023-06-23

1967年被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委任為主題展覽製作人的藝術家岡本太郎,透過鮮明狂放的風格創造象徵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萬物能量的太陽之塔,陳韻紅乘大阪單軌電車至「萬博紀念公園站」,順著站外的斜坡走向寛廣之地,流瀉的豔陽滙聚成旋渦狀的光流,為她傾注能量迎接將這趟朝聖之旅。

遲到的轉型正義:以《測量之人》開啟德國的後殖民主義反思

影評 | by 趙崇任 | 2023-06-23

今年柏林影展的「特別展映」單元,安排了德國電影導演Lars Kraume最新作品《測量之人》的首映,有鑒於複雜的殖民歷史,電影採用了線性敘述,大幅降低觀眾理解的阻礙,趙崇任認為作品雖然並不完美,但它在德國社會引發的討論效應,無論在社會意義上或德國的電影史上,都是一部成功與重要的作品。

【虛詞・到底拖延過甚麼事】還

小說 | by 嚴瑋擇 | 2023-06-23

繞過陰冷潮濕的走廊,門內罕見地有聲音,我聽不太清,像我父親母親在吵架。我記得他們好久沒有說過話,有預感或有甚麼要發生,只是此刻我只覺得這天好長好長,十分渴切地想睡一睡,我開門後就徑直走回房間,他們像沒有看見我,繼續吵。一躺上牀就昏睡過去。又夢見那朵透明的花,好遠好遠,我見到有個我拔起那朵花,一片片捻下花瓣、枝葉,地上又長出新的一朵,我又再拔。我低頭,看不到自己的手、腳或身體,只能遠遠見到有個我,蹲在那裏,來回拔花。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讀飲江《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3-06-21

這種「我與你」的關係,發展到後來,越發透過宗教寓言的方式得到體現。陳澤霖在文章中認為,運用宗教符號和口頭粵語是飲江詩的特色,他還指出飲江詩中經常出現對立意念。其實,只有運用詩人本身的口語及思辯性的矛盾修辭時,將詩歌置於干涉上帝干涉和人類存在經驗的戲劇場景中,宗教經驗才變得更具體,更不抽象。然而飲江詩中的「我與你」並不是人與上帝的關係,很多論者指出飲江的上帝是一個命運般的主宰,詩中「我與你」的關係反而建基於「有情」的條件之上,而作為AI的「阿法狗」,正是詩中其中一種「我與你」關係的展現。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拖延的故事

散文 | by 杜杜 | 2023-06-21

安坦聖依修百里在這本童話故事裏面忽然訓話了。我認為無可無不可。一篇文章裏面是否可以容許抒情和說理並存?而其實情感和理性又會不會不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形態和階段而已?極端明淨的感情也就是理性,通達的理性不外乎是人情。

【附完整名單】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公布得獎名單 西西詩集《動物嘉年華》獲出版大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1

今屆「出版大獎」及「最佳出版獎」(文學及小說)均由西西著作、何福仁主編的《動物嘉年華:西西的動物詩(中英雙語版本)》奪得。而「優秀編輯獎」得主為《保育黃霑》責任編輯寧礎鋒。今屆增設的「新晉編輯獎」則由《由電線車說起:駛過百年的軌跡》責任編輯葉秋弦獲獎。

住即不住,不住即住——論《魑魅人間》的異化觀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06-20

開篇〈一宗生意的抉擇〉以身體器官象徵資本主義城市內的醉生夢死。被形容如便秘的高速公路,一到繁忙時間頓成栓塞的血管、中風的經絡,煩囂的城市彷如定格,「發達的光景和美好的前途,互相堆疊成一幅美麗的城市圖畫」,但外表的風光掩蓋不了內部的積疾:「我城的樓宇只得框架般的輪廓」。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我」毫無顧忌指出「賣人賣己是我純粹的想法」,布希亞所批評的商品拜物,把人矮化成商品,正是馬克思理論的幽浮在現代都市具體呈現。殷培基書寫都市人不止甘於異化成物,更要異化成魑魅的怪獸。 「我」的同事劉仔,在燈紅酒綠的鏡像映照下,「張開血盆巨口,噬咬鏡中的我」。那時劉仔終於完全現出真身,「顯露鱷魚和蟒蛇的原形」,是人、非人? 馬克思以物質與階級間的動物性衝突代替人的心性與精神,但人畢竟是追求自由的,〈變鳥〉正是被迫異化的人尋求解脫的故事。只是我城早成樊籠,「我」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離開現實,逃入夢境;但現實早已脫離想像,我唯有再次進行自我異化,成為鳥,飛向遠方,當然,現實最終只會是斷骨殘羽而歸。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獨立自由精神,卻跟牛鬼蛇神的幽靈再次弔詭地重疊。

楊牧瘂弦談「登與不登」

散文 | by 楊佳嫻 | 2023-06-23

近日讀過《瘂弦書簡Ⅰ──致楊牧》、《楊牧書簡Ⅰ──致瘂弦》的楊佳嫻,談及兩人往來頻密的信件,內容可驚可感之處甚多,語辭之中流露信賴與關愛,也顯示出兩人性格之南北,其中,並從楊牧與瘂弦往來的幾封書信,談到他們如何對應時勢討論詩作「登與不登」。

會不會我們都活在被修正幸福一點的大洋國?評漫畫版《1984》

書評 | by 李家沂 | 2023-06-20

因為媒介的載體不同,小說《1984》的許多細節與微言大義,很難在漫畫的空間與篇幅限制下全面重現,李家沂評漫畫版《1984》,卻認為它的色彩與構圖,以及其中豐富的象徵,是小說永遠無法再現的。這種時候,不論是小說的文字還是漫畫的圖像,只要願意去讀,都給了我們跳脫「無知即知識」這個迴圈的可能性。

【教育侏羅紀】暖在心間

教育侏羅紀 | by 施勁超 | 2023-06-20

出版詩集《行走的姿態》的施勁超,談及自己在剛過去的三、四月,於中學指導幾位中三學生創作新詩的經驗,鼓勵學生從詩作感受生活的「詩意」並從中擷取意象,並分享自己贈予寫作班學生的詩作,以及幾位學生經過學習,在他們人生裡寫成的第一首詩。

【附完整名單】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公布 獲獎作家洛楓:用作品記錄日常、見證時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0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七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上週六(17日)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共頒發了27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創立香港兒童合唱團、葉氏兒童合唱團及香港泛亞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葉惠康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本港著名編劇杜國威、芭蕾舞教育家王仁曼及著名指揮家閻惠昌。文學藝術獎項方面,洛楓以小說集《第三身》及詩集《頹城裝瘋》奪得「藝術家年獎」,曾繁裕則憑小說集《三》奪得「藝術新秀獎」。

【新書】《耳窩》序——一種脫序的紀事:囚豢窩內,考掘聲音

書序 | by 何映宜 | 2023-06-19

匯集眾多年輕寫作者聽覺記憶的新書《耳窩》,以聲入文,關切的不止聲音本身的事體,書寫聲音,實在是我們如何觀察日常。細讀不同寫作人以年輕作家之姿,納聲紀事,何映宜在這篇書序提到,幻想奇思的夢田在其眼前敞開,最讀進心裡的,卻從來是薄物細故,是日常。

【佬訊專欄】不讀不回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6-19

從以前開始,佬編就常因為已讀不回而惹人微言,有見近年詐騙電話與訊息越來越多,佬編在這篇專欄分享他的兩個反制措施,如何為他解決詐騙訊息騷擾的問題,並意外地解決了已讀不回令他人有hard feeling的問題。

《本日公休》小品裡的懷舊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6-16

「剪的是人情,留的是思念」是臺灣電影《本日公休》的宣傳語,石啟峰評這部小品電影,認為它點出細膩而輕淡的懷舊情懷,劇情溫馨而不落俗套,雖然劇本仍有彆扭之處,但卻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整部電影以臺語為主,亦能勾勒出家和鄉的象徵意義。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拖

詩歌 | by 李顥謙 | 2023-06-16

光在我們的指縫穿過 石逐漸下沉 氣流裡有動詞 我們揹不起九年前的雲塵 看著記憶數算禮物 時間擊中所有昂貴的答案

讓我們共在文學裡──2023臺北文學季【讀書俱樂部】特展

報導 | by 崔舜華 | 2023-06-16

臺北文學季於每年的三至五月間舉辦,至今已十多年,曾啟發香港文學人開創「香港文學季」。近年的臺北文學季均設特展,其策展意念與方式,均可讓香港這邊參照。由於特展由有長久歷史的文訊雜誌社舉辦,較諸香港文學季強調文學與視覺藝術溝通對話的核心展覽,臺北文學季的特展的資料與歷史更為豐富;較諸香港各大圖書館所舉辦的文學資料展,又更立體及具有溫度;因此甚具民間特色。虛詞無形特邀臺灣詩人崔舜華撰寫報導,揭露臺北文學季特展【讀書俱樂部】的策展理念及心得,以供香港文學界參考。

AI開創音樂製作新時代 已故音樂人被「復活」,以科技跨越時間界限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藉助現今科技的進步,已經離世的音樂人亦可再次重現樂迷眼前,隨著AI技術的急速發展,近月在網絡上亦出現愈來愈多可以模仿歌手聲線、演譯任何歌曲的AI Vocal工具,以科技「復活」已故歌手的聲線。迎接人工智能的時代,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未來將為音樂藝術帶來甚麼新常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道德倫理責任,勢將繼續成為大眾討論話題。

撿拾記憶 一個孤讀者的洞穴穿行

散文 | by 蔣曉薇 | 2023-06-15

由第一本小說《傷城記》開始,潘國靈致力實驗各種書寫的可能,蔣曉薇從「孤讀者」和「洞穴」這兩個概念,分享閱讀潘國靈作品的一點想法,也談收集了他橫跨十五年短篇小說的《原初的彼岸》,從中可以見到其靈活創新的寫作手法,並對疾病書寫、消失物、記憶與遺忘等母題的關注。

在浮城的角落造書 寫母親的愛與掙扎——訪周翊琳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04

周翊琳既是作家、畫家,同時是書店店長,但對她而言最重要的身份,是照顧兩個女兒的母親。她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這兩個女孩子,葉頁和葉安,首兩本著作《日落午睡》和《孩子開的洞》都是以女兒的生活為主要題材。女兒,是她把創作結集成書的原因,她希望能把一些東西留給她們。但她又形容創作是最自私的時間,因為創作的時間就是丟下她們的時候。她的詩句中經常蘊藏着她的愛與掙扎。對女兒而言,母親是她們世界的全部。但母親觀看到的世界,卻盡是無法言說的傷痕與自己的無能為力。

中國國寶級畫家、詩人黃永玉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15

中國國寶級畫家、詩人黃永玉在6月13日逝世,享年98歲。在他的遺囑上,他表明希望離世之後,將遺體進行火化,而且「任何人和機構,包括我的子女、孫子女及親朋友好,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取回我的骨灰。我希望我的骨灰作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文學需要關心人——訪《夜行紀錄》作者羅貴祥

專訪 | by 言不 | 2023-06-14

羅貴祥在台灣出版的小說集《夜行紀錄》,收錄他2014年起寫就的十二篇短篇小說,在這篇關於新書的訪問裡,羅貴祥提到甚麼是文學的社會功能,以及文學、小說在這個時代發揮的作用,書中彷彿告訴我們,事情不止有一種看法,憂懼或許無可避免,但更加需要保持信念,走出自己的世界。

【教育侏羅紀】食,山城,隨想

教育侏羅紀 | by 鍾柏謙 | 2023-06-13

偶爾滿懷希望去嘗鮮也和期望不符,不知是否我的選擇出了問題。某大學遙遠角落之中,有間咖啡館糅合了簡約風格,少量的榻榻米卡座營造環境,明明如此雅緻,明明好評如潮,上桌的味增豚肉烏冬卻與環境格格不入。湯底肉末載浮載沉,豬肉片乾韌且帶餿味,分量只有一個中型碗,配上不菲的價格,可真貴精不貴多。你說是配著環境下飯吧,那裡跟酒樓一樣吵鬧,位置比拉麵店還狹小,煞風景得很。跟友人對了眼,一致認同「可一不可再」。

《海鷗來過的房間》:寫情・寫景・寫意

影評 | by 曾肇弘 | 2023-06-13

孔慶輝導演的《海鷗來過的房間》口碑不絕,在本地文化圈颳起一陣小旋風,曾肇弘在熊貓國際電影節欣賞此片,看完驚嘆在澳門這個比香港更擠逼、喧囂的小城裡,孔慶輝拍出一部如此純粹、冷靜,充滿靈氣和巧思的文藝電影,他背後那份沉着、專注、敏銳的創作態度亦令人讚賞。

【悼馮建中】一個物種的消失——記John Fung

其他 | by 李照興 | 2023-06-12

第一次認識John Fung已經是在西貢的Black Sheep。晚市,沒有人,又或根本沒開鋪。他一個人坐在空空的餐廳或酒吧。是的,一個中年男人開着一間無客人的店播放着Tom Waits。那應該是當時為止,認識的人之中,一樣最cool的事了。較少人提起的是,他還演了戲。在陳耀成的《浮世戀曲》演過一角。所以是店主、客串演員、廚子,但更被記得的,是作為攝影師。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泰國廣場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06-12

可是,願意信任人、信任世界,溫柔善意地對待他人,那並不是罪,那是我們作為人類用心養成的高貴品質。犯罪的是踐踏那份信任,毫不猶疑、毫無悔疚地污辱他人自尊的人,那些粗暴對待世界和他人的人。那個事發當下的自己,應該得到原諒,以及擁抱,因為她當時已經盡力,已經做得夠好了。

本地著名攝影師馮建中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12

譯者也能牽動國際情勢?!觀賞翻譯繩索上的舞技:評《鋼索上的譯者》

書評 | by 單德興 | 2023-06-09

《鋼索上的譯者》的作者安娜.艾斯蘭揚,以一則則有關譯者(主要是口譯者)的史實、故事、軼聞,以及親身體驗與觀察,生動再現譯者在歷史上扮演的或顯或隱的角色。單德興這篇書評,認為作者穿梭、飛舞於不同時空,以具體事例證明譯者在人類溝通上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中譯者也努力隨之共舞,在中英溝通的鋼索上發揮技巧。

《崩末》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09

勞緯洛新書以敘事構築《崩末》的環形迷宮,整部小說建立於「餘生」的體認上,《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作者勞緯洛的專訪、王碧蔚的封面繪畫日記,以及謝曉虹的書序。即使文學指向不在場且無法回應的他者,《崩末》仍然展現出嘗試靠近的姿勢,勞緯洛認為「願意打開自己本身比我說甚麼更加珍貴」。

五味紛陳,期待更多——「自由舞2023」

藝評 | by 李海燕 | 2023-06-09

西九大型舞蹈節「自由舞2023」,聚焦世界各地優秀女編舞家,李海燕認為這固然是其特色,但是當代舞中的「身體」意涵複雜,不少創作者和觀眾會自覺地把「肉體身體」與文化身體分別處理,她觀賞時則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而不是「女性」,察覺面向與面向的交織和重疊如何為個人帶來壓迫,或賦權。

【有病自然香】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往酒館的路上——酗酒的費茲傑羅、約翰齊弗、福克納、杜拉斯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3-11-30

的確曾有統計指出,酒精能「促進想像力和內在感知力」,血液酒精濃度達 0.07% 時就是「創作力的旺盛點」(1)——只是,一旦超出這個量,足以導致嗜睡、視力模糊,到了0.25%以上,就會導致意識不清、嘔吐,而超越0.35%,更會引發可能致命的酒精中毒。回看文章開首那句說話,那絕對是侮辱了血液就是酒的海明威,他真正說的是:「酒精唯一對你沒好處的時候,就是寫作或者打架。這兩件事情都得清醒著來。」海明威正是堅持把工作和喝酒分開的那一派。 所謂小飲怡情,酗酒亂性。酗酒,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所載,正式診斷分類為酒精使用疾患,或酒精依賴,具體病症包括:長期大量飲酒後難以減量、為取得酒精及飲用花費大量時間,而後產生問題、戒酒時會發生酒精戒斷症候群等等;另外,根據美國成癮藥物協會的說法,酒精依賴者不但會「思維混亂」,更會「非常固執地否認自己酗酒」。過量飲酒會導致所有器官系統都遭受損害,尤其會影響到大腦、心臟、肝臟、胰臟、以及免疫系統,引發多種併發症,在社會層面上,酗酒的人常被聯想為缺乏自控能力、有暴力傾向、情緒不穩的「失敗者」。

【法國五月】江逸天✕林嘉欣✕王榮祿✕譚之卓《His Temple》:月光淨化人心,迷霧裡靜候覺醒時刻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6-08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呈獻跨媒介藝術演出《His Temple》,將小說中抽象的美的覺醒,在獨立音樂人江逸天的創作藍本和藝術節大使林嘉欣的聲音導航下,與編舞家王榮祿、譚之卓展開一場美學對話,通過專注與痴迷的角度去理解何謂美,並追尋純粹的愛與工藝的關係。

黃念欣 X 董啟章: 共談書評、散文與《夕拾朝花》的對話性

報導 | by 陳熙 | 2023-06-07

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與作家董啟章,早前在突破中心禮堂進行「ChatDKC︰書評、散文與《夕拾朝花》的對話性」對談會,一同探討對話性的重要。由《講話文章》計劃到電台節目「開卷樂」,兩人認識之初亦是由對話展開,對比帶有鮮明立場的文章而言,對話也可被作為發掘思想和反映思想慢慢產生的過程。

〈萬一你是個好人〉:從黑白的土、衛到「綠」

其他 | by 四葉 | 2023-06-07

林家謙最近推出的新歌〈萬一你是個好人〉,封面上巨大的土星,讓四葉聯想到歌詞中的「我」,即是畫面上土星的本體,以「行星—衛星」來比喻人際關係,意思明白不過——衛星圍繞行星,軌跡穩定,保證了兩者之間的無形羈絆,同時永遠拒絕了有形的接觸。

沉桴於海,幽道其變——羅貴祥《夜行紀錄》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6-06

在勞緯洛心目中,羅貴祥是位很特別的老師,僅僅是與文學相關的身分,也難以一言界定。當讀到羅貴祥的新書《夜行紀錄》,勞緯洛覺得首次朝他那無法觸摸的睿智與憂傷,與他深藏的意志,都更親近些微了,或許亦是首次和他在小說與小說之間,可以「坐而論道」。

黃秋生 X 游學修舞台劇《極地謎情》訪問——游學修的「反」自我修養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6-06

認識游學修的方式有很多種。他是演員、導演、編劇、Youtuber、「試當真」創辦人,演出橫跨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網片,這許許多多的身份與媒介,就像是要向觀眾展示他所有的面向,而他總有很多想法要表達。游學修承認自己一直是個「好想講嘢,好多嘢想講,郁啲就要開個post」的人,不過,訪問一開始他卻說,「我近期最大的想法,是想講少啲嘢。作為一個演員,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以作品說話,但網絡不同影視舞台,網絡一定要挖自己出來先好睇,至少要讓觀眾覺得很了解我,我會講粗口,會講我點睇每件事,但我覺得我開始踏入另一階段,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喜歡將自己攞出來。我覺得在如今這個社會,說話只會變成噪音,會影響他人對我的看法。」

【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序——迤邐.刺青.沉香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6-05

崔崔也必是理解,與我同樣的矛盾:極其痛苦而現實中難以承受的事物,在另一個層次看其實是理想。只是任執一端都好像磨滅了當中的複雜度,於是只能一再迎戰──我發現在書中,崔舜華的特殊成長型態是:能力與困境同時提升。像她有愈來愈強的搬家能力,就搬愈來愈難搬的家。像她喝了酒又服藥,酒量和藥量都一直增加,因為它們互相抵消,無有任何累積。

「寫給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粵語片的情書」——筆訪邁克「一舖清唱」《庵藏不露》

專訪 | by 邁克 | 2023-11-07

將《帝女花》crossover A Cappella,再加上妙筆生花、嬉笑怒罵的邁克,單看這個組合已覺新奇刺激又好玩。成就此事的,正是香港首個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yatposingers),這次找來素來關注性別議題,又喜好鑽研戲曲文化的邁克編劇,以粵劇戲寶《帝女花.庵遇》一折為故事骨幹,炮製《庵藏不露》一劇,用現代角度加上瘋狂惹笑的情節玩轉經典,講述全男班粵劇團的當家男花旦突然退團,劇團緊急招募新人卻引來一位女旦,由此引爆關乎性別與人性的有趣思辨。

【文藝Follow Me】為電影造世界的幕後功臣 張西美談「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6-03

香港文化博物館近期舉辦「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策展人之一有著名服裝指導張西美。張西美原本修讀時裝設計,畢業後曾做過時裝設計的工作,後來在同學介紹下入行做電影服裝,「以前都是根據明星買名牌,我不喜歡,所以做古裝,古裝沒有名牌。」她第一套參與的電影便是徐克和胡金銓導演的《笑傲江湖》,「我覺得做古裝可以發揮多一點自己的想法。」

《持攝影機的女人:女性電影攝影師作品》——以女性的鏡頭,呈現她們的壓逼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03

電影攝影一向被視為男性的專業,是技術及勞動工作,並非女性所長。在奧斯卡金像獎接近一百年的歷史當中,最佳攝影獎得主仍然清一色為男性。最佳攝影獎也是金像獎所有幕後獎項中,最後一個有女性獲得提名的獎項,直至2018年才出現首位女性攝影師Rachel Morrison獲提名。她曾對此表示:「電影攝影呼應了女性天生擅長的所有: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效率、同理心、將影像轉化為人類情感的能力」。

【新書】《動物家族》序——蝶戀花

書序 | by 張貴興 | 2023-06-06

大海嘯中亡母但鍥而不捨在濁河中追捕鯰魚王的日本學生、清洗糞便時無意看見失智父親私處像鼠窩的青年、昏厥後重遇亡友的少年、在跛子丈夫家暴中虛度青春的女孩、透過流鶯肉體追尋過往戀情的縱火者、聽懂野豬話語的青年學子,作者調動的人間百態,正如他筆下香江不常出現的鳥魚蟲獸,勾勒出人世和一個國際大港逐漸陷入的變遷和絕境。

【法國五月藝術節】訪《美麗的陌生人》藝術總監尼古拉・卡森鮑姆:「一把聲音,能代表成千上萬角色」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6-02

作為亞洲文化盛事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每年都為觀眾帶來豐富劇場演出與戲劇節目,《虛詞》編輯部邀得來自法國的編導的尼古拉・卡森鮑姆,從駐留香港期間的所見所聞,談及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編劇的《美麗的陌生人》 ,分享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的過程之中,如何回溯自身文化與城市脈絡的關係,讓港法文化互相映照。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前置詞:拖延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6-01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類總是重複拖延的習慣。面對日常生活形形式式的期限,相信每個人都總會試過「拖延症」發作,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家以此為題,分享各自與拖延相關的故事,我們拖延,正是怕煩,不斷拖延下去,又有甚麼好處?反正拖得就拖,一切明天再說。

在變幻之中保存真實——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6-01

老店倒閉了,街道的招牌變換了,霓虹燈牌拆了下來,整個社區也可以被重建,所有記憶都仿似再無憑藉。當人們每天都在電視裡放聲高呼香港故事,她卻走進富德樓,開辦小小的地區出版圖書館——「臨時庫存」,收藏超過二百本地區出版刊物。在這裡她不談「香港」,只講社區。在這些地區出版中,她看見人在此地生活的真實面貌。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肉身做星

散文 | by 崔舜華 | 2023-05-31

從春初開始,過得一片混亂,生活不斷斷岐出預行的軌道,崔舜華以肉身做星,等待灰飛湮滅,在那裡我們全都是星星,各自運軌,互取引力。往往某顆星在眼前消失,遁入墨漆如銀的虛空,那又是另一個故事。

專訪董啟章:為了自主,進入Web3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5-30

元宇宙的興起,加上ChatGPT橫空出世,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科技進步迎來的鉅變,作家董啟章上月選擇以NFT形式,重新出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華文世界的文學出版開創先河。踏入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董啟章說他的所有新嘗試,都為達致完全自主的寫作模式,力求打破舊有傳統的枷鎖限制,與讀者建立真正屬於他們的社群。

【教育侏羅紀】水槽生物學

教育侏羅紀 | by 曾詠聰 | 2023-05-30

曾詠聰從《咒術迴戰》的前期故事,談及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關係,認為這個行業很容易把一個人捧起,深怕自己成為只活於單一水槽,卻自以為是的老師,因此狠下決心,觀課依從一貫作風,不用突兀地邀請學生向副校長和觀課老師敬禮,那份多出來的感恩大可省下。

【新書】廖偉棠《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代序——致十年後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5-29

廖偉棠最新出版的《有托邦〔索隱〕》,穿梭於文學、影像、藝術等各種文本,反思疫情、自然災害等議題,激勵我們對「有托邦」的想像,廖偉棠亦寫了四篇〈致十年後〉的代序,本文收錄他寫給十年後的兒女、朋友與AI的篇章,讓讀者感受他對未來的希冀與想像。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出發到冥王星的男人

小說 | by 朗天 | 2023-05-29

朗天小說以〈出發到冥王星的男人〉為題,透過冥王星與其主要衛星,沒有主次之分的雙星系統來比喻關係。在夢裡,他死了,還舉行了喪禮,但禮成之後他好像又活過來了。把他封王的,與將他降格的,都是同一個人,只是現在,他該出發往冥王星去了。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二)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5-29

小克專欄承接上期,從近幾年填詞嘗試的數個轉韻實驗,其中包括為柳應廷填過的幾首歌曲,分享自己對韻腳運用的心得,談及轉韻定必有其「原因」,而該原因並非純理性或純感性,更像是介乎於兩者之間的混合操作。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體認餘生,預想救贖——訪問《崩末》作者勞緯洛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5-25

「我期望讀者在閱讀中會陷入不安或失眠的狀態,失眠就是你去了另一個空間/時間,雖然這樣聽來有點搞笑,但比起容易跟從的小說,不斷扯停和攔截讀者,讓他們讀到下一頁又拆返上一頁,這樣的閱讀經驗更加珍貴。」文學應該是可以不斷重覆閱讀、不斷詮釋的東西,這才是對他而言天才的作品,而他理解的寫作更接近苦行僧的姿態,「將每日每個時刻都服務於這個寫作的姿勢,將生存轉化寫成寓言,我的寫作者姿態應該跟生存的姿態是同一回事。」

【虛詞・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冥王星女孩並非百分百

小說 | by 黑麥 | 2023-05-25

「不談不會死的,我不想談這些,我們都不在那。」她還想説,他又不是香港人,爲什麽要在意海島上的事情。 他沮喪地說:「我們都是沙子,海水遲早是要漫過來的。」

千年之宅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3-05-25

老人將麻雀的傷癒的叫聲視之為大宅對他的讚賞,每個早上,他向小鳥訴說家族偉大的歷史——他們從遙遠的地方來,驅趕走吃人的老虎,通過自身的勤奮與智慧,買下大量農地,在上天眷顧的年份裡,迅速累積了巨大的財富,然後,在這塊風水寶地上興建了這座大宅。在書架上那些字跡已難以辨認的書裡,記載著家族每一代人為這座城市所做出的功續,戰勝鼠疫、修葺神廟、捐助孤兒、舉辦盛典⋯⋯除了一件事。在老人還是小孩的時候,這座大宅已經是現在這副模樣,他曾害怕樓梯,甚至是整座大宅的塌陷,母親按撫他說,太過漫長的歷史已經停止前進,這裡只會永遠衰老,而不能死亡。

【字遊行・波羅的海】心中法羅島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3-05-25

座落波羅的海的法羅島,憑海蝕柱馳名,是海蝕柱在瑞典境內最集中的地方,惟得專誠從斯德哥爾摩輾轉到維斯比,租車後出發航向法羅島的輪渡,訪尋英瑪褒曼在法羅島取景拍攝電影的足跡。

文字來過,影像永恆 ────《海鷗來過的房間》導演孔慶輝、編劇葉玉君創作對談

報導 | by 李爾 | 2023-05-25

取得金馬獎三項入圍提名的澳門電影《海鷗來過的房間》,像股小旋風掠過台灣、香港,再駐停在它的家澳門,掀起不少有關電影與創作、文字與影像的思考和討論。澳門寫作人李爾早前曾於導演孔慶輝、編劇葉玉君進行對談,提及電影的最初版本,是個瘋狂的黑色喜劇設定,而當《海鷗》接觸過不同地區的華語觀眾群,導演最深刻的是仍是電影在公映期間,直接感受到那種澳門人的感覺。

【虛詞・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冥王星的生死神話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3-05-24

中、日、韓都將Pluto譯為冥王星,顯然是承繼了天王星、海王星的命名法。有趣的是,越南語卻將之譯為「閻王星」(Sao Diêm Vương),這顯然是將西洋神話與佛教傳說對應了起來。閻王一詞來自梵語閻摩羅闍(Yamaraja),本義為雙王。婆羅門教中,閻摩乃是日神之子,娶龍鳳胎姊妹閻糜(Yami)為妻。閻摩為了替人類尋找到達天界之路,自願死亡,因此主掌冥界。他常帶著兩條狼狗在人間巡遊,將死者的靈魂接引到天界。不難發現,人類早期神話中對於死神、冥王都不吝「賜予」一個伴侶,普路托如此,閻摩如此。巴比倫的女性冥王埃列什基伽勒(Ereshkigal)的丈夫為疫神奈伽爾(Nergal),古埃及冥王奧西里斯(Osiris)之妻為魔法女神伊西斯(Isis),中國先秦神話中北方天帝顓頊的神佐玄冥(或玄武)則是龜蛇合體,有「媾精」之象。至於普路托的搶婚,也非出於瞬間的情慾爆發;作為死亡化身的他,卻仰慕象徵著春天生機的小女仙。這大抵是基於先民「生死同構」的觀念:生命與死亡只隔著一扇門,悟得此理,就能推開這道門,「死而復蘇」。

《椒麻堂會》的世故與天真:從小丑精神與間離劇場談起

影評 | by 丁珍珍 | 2023-05-24

邱炯炯的電影一直關注歷史中的邊緣小人物,或以極簡的黑白影像,或極繁的舞台、行為藝術、繪畫交織而成的影像語言,描繪人物及所處身世界的「有趣」之處。丁珍珍評《椒麻堂會》,認為電影展現了一種相當強悍的專屬小丑的精神力量。

推理空間—本土再造:《重慶大廈的非洲雄獅》——專訪譚劍、張飛帆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5-23

張飛帆銳意跨越種族界限,故這套音樂劇除了沿用一些非洲音樂、以非洲話唱歌,更引入來自五湖四海的角色,如越南、非洲、巴基斯坦等,通通都不是香港人,這正反映了重慶大廈的真實狀況,背負著不同過去的人,都曾在香港聚集。張飛帆說,「香港一直住了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人,即使我們去重慶大廈,最多都是去吃吃咖喱而已,但真正在裡面生存的人面對著甚麼、經歷過甚麼,我們只能靠想像。」故張飛帆豐富了每個角色的過去,他們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各自掙扎著,為了自由不得不付上代價,唯獨記者簡慧詩是相對自由的「局外人」——在原著裡,她本在重慶大廈的志願機構工作,但改編後卻成為富裕、受高等教育的記者。張飛帆解釋,這代表「香港人」的眼睛,以此理解、關懷外面的世界,亦象徵小小的希望,即使最後甚麼都改變不了,也並非毫無價值,「這幾年很多香港人的無力感都很重,即使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多一個好人,或者多一個幸福的人,世界就會少一個受苦的人,這就是我們最微小的力量。」

【新書】《又一個時代》編者序:懷揣無數時代的陳冠中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5-23

陳冠中全新評論集《又一個時代》,收錄其近年的評論隨筆,演示他作為華文界重要知識份子的博學與精準判斷力,編織歷史與當下,鄧小樺撰寫的這篇編者序,談到陳冠中的論述一貫清明理性,但又有一種微妙動人的感性,一如《又一個時代》這個書名,既是一覽眾山小的氣度,又是詩意的感嘆。

【佬訊專欄】通粉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5-22

最基本的港式通粉,是放入雞湯或豬骨湯,佬編覺得以澳牛的出品最好。Next level的話,就是番茄湯底的通粉,佬編覺得配牛肉最滋味。中環勝香園的茄牛通遠近馳名,不過上環法文古書店Indosiam的老闆Yves Azemar,就曾經說過他們只用罐頭番茄(雖然是地捫牌)比較削,佬編不得不同意。自己喜愛的茄牛通version,是用茄膏(或任何番茄湯底)做base,加入大量新鮮番茄和一點糖熬制,再加入用豉油炆過的牛腩或牛肋條粒同煮,埋尾還要打入一隻生蛋poach兩三分鐘。這樣的茄牛通,醇厚鮮美,吸滿湯汁的通粉和poached egg,配凍奶茶或凍鴦,是早餐的最高享受。

《方圓》「Re:/復」——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5-22

今期《方圓》專題題目「Re:/復」,既是重複,亦指回覆,落到文學創作,重複與回覆的雙重涵義,就體現於重讀與重寫的實踐中,藉此探索在文學領域中,重讀的意義以及它可開創的未來。

【文藝Follow Me】在新蒲崗翻騰三周半 七名「有爵之士」轉出四千呎自由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5-21

從新蒲崗一幢工廈的電梯中走出來,一道黑色大門上掛著一個尿兜,下方貼著兩張紅色揮春,寫著「I GOT翻騰」、「I GOT MUSIC」,這裡就是七名「有爵之士」開的爵士樂平台「翻騰三周半」(下稱「翻騰」)。

〈兩生花的自癒〉——舞蹈歌劇《兩生花》觀劇筆記

劇評 | by 驚雷 | 2023-05-19

由《兩個女子》和《蕭紅》兩部劇作組成的 《兩生花》,是今年香港藝術節的舞蹈歌劇作品,曾於2021年看過網上首映的驚雷,最近再看尾場的現場版後,感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觀賞經驗正相互交織、補足,作為觀眾親身坐於劇場不同的位置,亦為他帶來不同的感知經驗。

第十屆Affordable Art Fair開幕 以藝術重現香港情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9

收藏藝術品並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藝術收藏亦能豐儉由人。Affordable Art Fair的名稱正表達出這個理念:藝術收藏是「負擔得起」的。這個親民的藝博會中,展出的藝術品定價由一千至十萬港元不等,目的是讓普羅大眾也能發掘藝術收藏的樂趣。第十屆Affordable Art Fair本週四開始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今年展會邀請共1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90間畫廊,展出逾千件當代藝術作品,包括本地新晉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讓這些平易近人的藝術品能夠呈現在大眾眼前。

詩三首:〈在又一城麥當勞坐著的肥仔〉、〈陰與陽性〉、〈殺貓〉

詩歌 | by 曾繁裕、王兆基、石堯丹 | 2023-05-25

肥仔看 他們的母親讚他們: 「好犀利喎,食得晒成個包」 然後她把最後一個包食掉 旁邊的人原本想請肥仔食包 最後打消念頭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序章

詩歌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革命,階級,權力的更動 自由,解放,復興,摧毀與重生 人們總是迷戀於此類 可以四處拼置的詞語 若把它們串連成線,或許 也是橢圓形的

閒看「神州」雲起時:《販書追憶》讀後感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3-05-18

在《販書追憶》書題中,歐陽先生先後用了三年時間斷斷續續書寫從事售賣舊書的歷程及行業裡其他同行的興起與沒落。不僅記載了港島各區的書商、小書店、小人物──「收買佬」等各類市井人物的影跡,也同時讓讀者走進了時光隧道,彷彿聽到太平山街上吆喝聲、看到三角碼頭的帆影、樓梯街旁的街坊忙著四方城戰況的情景。此書用上了「販」字,買賤賣貴者也。本身職業既具有流動性,既市井又高雅,既是經商者,也是愛惜舊物者。在歐陽先生的描述中,看到他心懷感恩,追憶過去香港的社會,生命中的一段又一段知遇之情,並寄望將來循環不止的舊書生命,藉著「環保」之概念,或者正如此前所言:在環保的表皮之下,是那顆愛書、惜書之心,希望延續輪迴舊書的生命。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地球很危險,有機會就去冥王星吧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5-18

位於太陽系最外圍的冥王星,曾經被視為第九顆行星,鄧正健從冥王星在「行星」之列被除名,由此談及自己的次子,覺得他神經多樣性的氣質,在孩子們之間就像冥王星一樣在外圍漫走,他那位隱形的「內在朋友」,自他多樣而美麗的心靈裡投射出來的偉大友誼,亦如同查隆跟冥王星一樣。

【台灣金曲獎】林夕周耀輝獲提名「最佳作詞人獎」 首見以廣東歌入圍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7

第34屆台灣金曲獎公布入圍名單,香港填詞人林夕及周耀輝均獲提名「最佳作詞人獎」。他們的入圍作品分別是林家謙演唱的《某種老朋友》,以及陳奕迅演唱的《人啊人》。這是歷屆台灣金曲獎中,首次有廣東歌詞入圍該獎項。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冥王星筆記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3-05-17

對冥王星的分析,我看過最好的是《占星.業力與轉化》一書,作者是占星師史蒂芬.阿若優,譯者是胡因夢。書中主要談幾顆常被視為不祥的行星:土星、天王、海王、冥王,而重點是觀念上,此書一再推動我們把所面對的困難視為生命的成長功課,重點不止在「如何解決面前的困難」,而是「經歷後我們會得到什麼」——因此代表災變不祥的行星,只是助你完成生命功課、提升到更高層次的推動力。

《殺神John Wick》系列如何詮釋西方版的江湖?

影評 | by 余達志 | 2023-08-17

渺小的個體不免隨波逐流,如何安身立命成為每個現代人的課題,余達志評《殺神John Wick》系列,四集電影的動作場面固然紛花撩亂,再多推一步思考,整個系列想舖墊的是西方世界如何理解江湖,最後隨著John Wick與Caine的決鬥告終而徐徐落幕,但走岀電影院,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江湖。

【教育侏羅紀】另類的際遇

教育侏羅紀 | by 吳俊賢 | 2023-05-16

既然無從專注工作,無從躲避代堂的噩夢,我只好換個角度來看待這段流離於不同教室的時光。我發現每間課室窗外的景色都儼然拼圖的一片片板塊,只呈現局部的校園特徵。我學習倚在教師椅上,根據桌上擺放的座位表,嘗試辨認學生的容貌,並與其名字對應。有些流傳於教員室的名字,如今有了堅固的落點,久仰大名,今天我終於看到其廬山真面目。也經常能找到熟悉的,任教過的學生,相隔一兩年再次相遇,他們展現出熟悉卻有點遙遠的臉孔,這無疑在我的心湖擊出小小的漣漪。他們或許不會再主動向我點頭問好,未必會表現得如初中時那麽青澀和率真,但我始終喜見他們的成長,慶幸自己曾是他們路上的一位過客。

〈隱形遊樂場〉:彩色的時刻——滿洲里之象

其他 | by 四葉 | 2023-06-07

聽張敬軒的新歌〈隱形遊樂場〉,四葉注意到歌詞出現三次故意的延宕或「猶豫」,認為這種「猶豫」不僅僅是停頓與時間上的延遲,並由此談及它們每次出現的理由與意義何在。

面對疾病/身障,寫作者的職責為何?韓國小說家金息、日本星野智幸、台灣何致和、張亦絢對談

報導 | by 吳致良整理 | 2023-05-15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多年來深耕東亞文學研究,自2014年起,舉辦多屆台日韓作家跨國研討會,在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今年3月以「疾病與文學」為主題,邀請多位台日韓作家與會。曾以《最後一個人》獲「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的韓國小說家金息也在受邀之列,Openbook閱讀誌特別摘錄研討會中,金息與日本作家星野智幸、台灣小說家何致和及張亦絢四人的對談菁華,現由文學媒體「虛詞」轉載,以饗讀者。

兆基創意書院首屆雙年展 《缺口長出了尾巴》——讓傷痕得以顯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5

在這幾年間,你過得還好嗎?生活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一道道傷疤?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書院舉辦第一屆老虎巖雙年展 —《缺口長出了尾巴》,邀請39位於書院畢業的藝術家,以創作回應「治癒/創傷」這個主題。39位藝術家以不同的手法、媒介展現各自背負的生活和傷痕,以藝術替我們刮開缺口、疏理創傷。

評舞台劇《流幻。空臉人》——貫注意象的文學劇場

劇評 | by 石啟峰 | 2023-05-12

意象和文學,是浪人劇場獨樹一幟的創作標誌,石啟峰評舞台劇《流幻。空臉人》,演出分為兩個部分,先是形體劇場,後是粵語歌劇,兩個段落各自游移於虛實之間,過程創造出豐饒的意象,巧思不斷。

《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2

研讀觀念與思想哲學多年的朗天,將多年來當代哲學的思想結晶集結成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讓潛行於思想的讀者們,消化他過去閱讀過的思想精華,轉化成在新時代中自處的一種啟示,這個小輯收錄朗天專訪、江祈穎的書評,以及朗天與張歷君教授的講座紀錄,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何為理論,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覓尋出路。

皮膚無病

小說 | by 張羨青 | 2023-05-12

起碼只是肚子,後來變成手臂、手肘,再到腳。隨著痕癢程度增加,皮膚也開始染了紅,蔓延到脖子,最後是臉。所以,她不往家中住,暫時避開。一方面是因為怕日漸失控的脾氣會嚇壞兒女,另一方面又怕裝出笑臉的可信性都失去。衣服能夠蓋住的地方,她都可以戲一句「眼不見為淨」,然而口罩以外的額頭,會使別人流露詫異的神色,她清楚看見。 因此受不來。被人看見不夠得體的話,會丢臉,既丢自己的臉,也是丢丈夫的那一張,街坊鄰居的口亦如眼睛。 神奇地,在朋友家寄住的那幾天,母親身上的紅印慢慢減退,痕癢的感覺慢慢攤涼。因此,她才回家。她如此驚訝,皮膚好了一點之後,她的第一個想法是:回家,不過,只隨便買菜。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的現實感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3-05-11

文藝理論之中有一種名為「魔幻現實主義」,分拆開來便有「魔幻」和「現實」兩個關鍵詞,葉嘉詠觀看近期上映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認為電影同樣集合許多「魔幻」元素,電影的鬼是一位具備多重身份的鬼,讓觀眾更能聯想自己的生活,從而切身處地投入其中。

年月很惡,尚有些仍然能保衛——八套香港保育電影推介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1

疫症過後,街道又擠逼如故,逼滿異地遊人,廣告牌鋪天蓋地,寫著「你好,香港」四個大字,城市彷彿得到重生。但過去幾年,我城的人卻經歷離別,不少店舖結業,沙田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深水埗梁添刀廠招牌拆卸,城市的人還未學懂講再見,就要學會說你好。建造有時,拆毀有時,有人棄之不顧,也有人選擇堅守,一直用光影保存我城面貌,讓消失的歷史與文化再次被看見。虛詞編輯部在此推介八套與香港有關的港產保育電影與紀錄片,藉此與過去的事物說句你好。

與「酷兒」的距離:一場接通溝通的可能?

藝評 | by 小東 | 2023-05-10

每一次展示,都是一種溝通的可能。大館的觀眾群很廣,因此在寫這段文字時,溝通可能的對象分為「公眾」,以及LGBTQ+或對性別性向有質疑的人(Q也亦被認知為questioning)。讓我先說說後者。當一個藝術館點出「這些是酷兒藝術」、「這是酷兒藝術家」,作品自然對LGBTQ+群體有某種再現(representations)。由於展覽的議題性很重,即使很多參與藝術家亦是LGBTQ+社群,我好奇策展團隊在準備過程中,有否及如何接收香港其他LGBTQ+的意見,事前進行訪問調查等,惟現在未能考究。這也是不少博物館在面向社會弱勢群體時常用的方法,一方面提高參考度及尊重對方的敘述方式,同時有更多第一身看法以供參考,避免展出方式獵奇性過高而加深標籤。

《正在思想》,否則我們就會被整體所吞沒

書評 | by 江祈穎 | 2023-05-10

江祈穎讀朗天新書《正在思想》,認為書中每介紹一位哲思家,都會由一個現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導入,導引出那位哲思家對這些議題的洞見,並由他的一本著作開始說起,指出他的厲害之處後,再說其實他不止於此,還有更厲害的下一本,然後說到他對時代的影響,讓讀者一個一個思想家去理解,學習哲學理論亦該如此。

【教育侏羅紀】論模仿缺乏個性——二零二三年DSE中文卷二有感

教育侏羅紀 | by 江俊豪 | 2023-05-09

回到文憑試,我們從有範文的會考過渡到聲稱跟世界學術接軌沒有範文的文憑試,幾年被譏為死亡之卷再到十二篇範文重現,從高考的個人短講和小組討論,再到文憑試的說話聆聽卷從有到無,考評局像在教導莘莘學子中國文化的緣起性空,或是西方尼采式的永劫回歸,甚或是以本年命題作文總結以上中西文化對談再以布希亞式擬像模仿討論中學生個性的自我建立。 認識中華文化是學習中國語文的重中之重,考評局的用心更是要同學學貫中西,兼容並包,師夷長技以制夷,故英語需聽說讀寫並行而母語只求由心出發作書寫而安矣。鄙民淺陋,不知當局寬之至此也。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欲再聽靡靡之音綠袖子,以倫敦交響樂團版本為善。

真的戀愛了還是被逼戀愛了?愛情電影給予觀眾的糖衣藥

評論 | by 林皓賢 | 2023-05-09

愛情主題的影視作品,不論事後影評是好是壞,總會有一定的吸引力,林皓賢談及二十年前的經典電影《真的戀愛了》,認為電影結局看來動人快樂,但它揭示了人們所身處的環境,並不是能單純地自主選擇的行為模式,人們的愛究竟是一種自願還是被逼,其實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藏族導演、編劇、小說家萬瑪才旦逝世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08

萬瑪才旦是中國境內第一位拍攝純藏語電影的導演,其小說改編成電影後於國際影展屢獲獎項。2005年,首作《靜靜的嘛呢石》描述了一個小喇嘛對電視劇的愛好,刻畫了藏族傳統文化、宗教與現代、世俗生活之間的衝突,獲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那年剛好是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萬瑪才旦曾指「100多年的歷程中,才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藏族自己的電影」,雖是一種肯定,卻也「感到了一種深深的悲哀」。2015年,他憑《塔洛》贏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當中「塔洛」在藏語意指「逃離的人」,全片雖以藏語發音,但主角塔洛卻能以漢語流暢地背誦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2018年,由王家衛監製的劇情片《撞死了一隻羊》涉及藏傳佛教中的「輪迴」命題,是首部在香港公映的藏語電影,獲頒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獎。

【鄧麗君逝世28周年】一代歌后與香港的淵源

其他 | by 鄭景元 | 2023-05-08

1995年5月8日是華人樂壇悲痛的日子,一代巨星鄧麗君因氣喘病發在泰國清邁辭世,享年42歲,但她的歌聲經久不衰,人們以「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來讚頌其成就。今年是鄧麗君逝世28周年,亦是其70歲冥壽,鄭景元撰文悼念這位一代歌后,談及她的成名之路,如何與香港關係密切。

在剛強的反面,見證時代的孤獨與連帶:川本三郎談書、生命與創作

報導 | by 李小孟 | 2023-05-08

日本藝文評論家川本三郎早前造訪台灣,出席在紀州庵展開的個人座談會,並由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擔綱主持,引介川本的職業生涯及在台出版代表作。持續筆耕逾四十年的他,藉此機會回顧東京生活、與妻子的旅行及飲食回憶,以及311災變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種種。

荷里活編劇要求規管使用AI創作劇本、改善薪酬待遇 15年來首次發動大罷工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0

代表荷里活電影及電視節目逾萬名編劇的「美國編劇工會」,與代表影視製片公司利益的「電影電視製片人聯盟」進行談判,除了要求改善薪酬待遇外,亦在合約提出加入「規管使用人工智能或類似技術製作的材料」,要求對運用AI創作影視劇本加以限制,唯勞資雙方未能就此達成協議,工會日前開始發動大規模罷工,也是2007年以來荷里活影視編劇的首次大罷工。

誠品24小時書店進駐松菸 延續不打烊書店文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05

台灣誠品自1999年開辦「24小時書店」以來,廣受書迷、夜貓子的熱愛,也成為誠品書店的最大特色,令誠品書店在國際揚名。現時24小時營業的誠品信義店將於今年底租約期滿,外界一直關注是否還會有下一家24小時書店。誠品董事長吳旻潔5月4日宣佈,誠品下間24小時書店會進駐松菸。松菸店亦將大幅改裝,圖書量擴增3倍至超過10萬種,以大片落地窗引接松菸園區的天光綠意,打造成一家「看得見天空晨昏雲影」的24小時書店。吳旻潔更承諾,「只要我活著還經營誠品,誠品就一定會有不打烊書店」。

飲江〈浪跡天地蝦球與亞娣〉、黃燦然詩七首

詩歌 | by 飲江、黃燦然 | 2023-05-10

小心你所希望的東西。小心 腦內亂。千萬個答案,只有 一個問題。你的問題。別提。

【字遊行・日本】日本紀遊

字遊行 | by 跂之 | 2023-05-04

人類自認有智慧,但他們的智慧有限,無法聯想到智慧可以以與自身不同的其他模式出現。人從不明白群是一種生命體。單一隻蟻和蜜蜂稱不上有智慧,但它的群落呈現了智慧的模式。這些昆蟲無智慧,但它自身成為了智慧體的一部分。正如你說一條柱,本身的筆直堅挺是沒有意義的;若把它置入一座大樓,它就消失在整體建築物當中,成為支撐整座建築物的原件。廢墟的樑柱有意義,因為我們聯想得到它們曾經是建築物的一部分,是尚未被海面淹沒的孤島。我們去看一座已經圮塌的東西,所謂宏偉,只是一種個人的情懷。

「通過實踐得到答案,就是要你心甘命抵」——訪《命案》林家棟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5-16

命理也好,信仰也好,林家棟抱持的心態,都是尊敬而不倚賴,只要內心夠強大,命運終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嘗試過,實踐過,如此重重複複,就像他在新戲《命案》在天台所拍的戲份,拍了演藝生涯最多的53個take,不論結果如何,通過實踐而得到答案,至少讓他心甘命抵。

岑朗天x張歷君——「《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新書分享會——為什麼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悠 | 2023-05-04

朗天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不同當代理論家的哲學思想,而在這次的新書分享會中,朗天與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張歷君教授,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究竟何為理論,現今時代為何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分享他們對於「理論」二字的不同理解和想法。

【悼吳耀漢】點只搞笑咁簡單

其他 | by 曾肇弘 | 2023-05-03

七十年代不止是香港社會走向本土化的開端,也是香港電影重要的轉捩點。早前逝世的吳耀漢,正是在這個新舊交替、轉型時期冒起的諧星。曾肇弘撰文悼念,回顧吳耀漢的演藝生涯,即使他與他的喜劇時代畢竟已經過去,但依然無改他是香港其中一位膾炙人口的笑匠地位。

【新書】一種史詩英雄的征(歸)途——讀勞緯洛的《崩末》

書序 | by 謝曉虹 | 2023-05-03

讀勞緯洛的新書《崩末》,謝曉虹認為它是具野心的文本,其實驗性的文體抗拒被界定,但卻決意把其讀成一部史詩,不僅因為它詩化文字所追求的莊嚴與神聖,也因為其中半人半神的英雄,以及祂/他在自身所連結的文明歷史及其崩壞裡,渴求的救贖與超越。

記錄香港電影美術發展 「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揭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02

籌備多時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今日(2/5)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典禮及傳媒預展,透過展出一系列經典服飾造型、道具、場景設計、手稿圖、行業用具、影片及重構工作間等,引領觀眾走入電影幕後世界,呈現美術及服裝造型在電影創作上的功能和重要性。

江美香的孤獨探戈:《燈火闌珊》的魅影、倒影、光影

影評 | by 雙雙 | 2023-05-02

其實到了後期,燒製「妙麗」與「遺願」之間的距離已經相當轉折迂迴——楊留下來的「鹿」字另有用途,根本與「妙麗」無關;楊的匣中信沒有提過計劃重製「妙麗」——那可只是劉妙麗的願望;「遺願」執行的依據表面看來是夫妻之誼(對亡夫至死不渝的愛),但在她發現楊的「不軌」後,「遺願」還能不能循夫妻之誼的軌走下去?江在燒掉楊致劉的信時,摘下了戒指,許是動搖(夫妻之誼)的表現,卻絕對沒動搖到她重製「妙麗」的決心——因為「倒影」般虛假的「遺言」本來也只是一個應付別人(比如彩虹)的藉口——是她想「跳舞」,她想親手創造自己的「光影」。

【藝局】劉詩敏、陳嘉翹對談——眼睛/模棱兩可/咋咋臨

如是我聞 | by 陳嘉翹筆錄 | 2023-06-12

哈哈寫這個字也是因為我們大學一起看的書,昆德拉說了一種「非如此不可」,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那東西,這樣可以、那樣亦可以。所以說會有點妒忌擁有「非如此不可」的人,覺得你擁有了就變得很特別,因為有一個非常實在的追求,有一個想去的地方,我也很想變得特別。但慢慢長大了有點會慢慢承認自己非常普通,就是個普通平民百姓,而原來這感覺有點「解放」。令我覺得更自由了。在創作上,我猜是一種灰色地帶,就像我喜歡曖昧地使用一些現成物或是現成錄像,有時候一個片段可能有3、4層(只有我自己看到)的message,即使意義無法完全傳達,我相信他們一起建構的畫面。亦指我沒有真的「指定」什麼媒介,什麼都瑣瑣碎碎有一些。

【藝局】陳嘉翹、王思遨對談——時間、黑洞、故事

如是我聞 | by 王思遨筆錄 | 2023-06-12

創作對於自身有什麼意義因人而異。不過我認為自己偏向於悲觀主義,覺得創作像黑洞。黑洞質量極大,沒有事物可逃避被扭曲,包括空間與光。擁有創作的人,生活中所有事都被創作扭曲,成為最有利創作的模式。另外在恆星的死亡的坍塌時形成,吸收周邊的物質來繼續生長,所以我們也會詩意的比喻黑洞為負能量或不祥。遇到情感上解決不來的事,用創作去梳理和整頓,漸變成了驅使創作的動力。

藝術家的工運生涯 以真實超越界限——專訪程展緯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5-04

5月1日除了是勞動節,也是程展緯的生日。一年前的5月1日,程展緯穿著港鐵清潔工制服,披上自製的垃圾膠袋,在港鐵站裡默站抗議政府防疫抗疫基金不包括在前線抗疫的清潔工人。今年51歲的他則披著「垃圾蟲」的裝束,批評港鐵的外判標書設計,仍然只是「價低者得」,令港鐵外判清潔工人的薪金遠比食環署外判為低。 自從2021年11月開始,程展緯成為港鐵的外判清潔工,在疫情爆發期間,他以工人的身份,不斷提出外判清潔工薪金過低、支援不足、不受保障等等問題。他也經常運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做清潔工的感受和趣事。在傳統組織土崩瓦解的當下,繼續令工人的聲音被大眾聽見。

【文藝Follow Me】像西西與何福仁這樣的一段友誼 何福仁談中文大學「西西藏品展」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4-29

2022年12月15日晚上,何福仁突然接到西西家中印傭的電話,他馬上趕到西西位於土瓜灣的家,把她送去醫院。18日早上,西西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5歲。

《烈火青春》詩輯:永遠張望未來,今夜卻只有你

詩歌 | by 李顥謙、璇筠、鄭點 | 2023-04-28

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相隔41年最近再度於大銀幕上映,導演重新剪輯的4K修復版本,讓觀眾重溫戲中兩對男女的青春殘酷,愛慾橫流。李顥謙、璇筠、鄭點分別寫詩,組成《烈火青春》詩輯,烏鴉飛回尚未破滅的黑房,代替流離的觀眾,親吻曾經被禁的月色與訊號。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前置詞:冥王星的毀滅與重生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4-28

無論是否認真研究過月亮上升太陽,星座與星盤都有種令人著迷的魔力。位於太陽系最外圍的冥王星,曾經被視為第九顆行星,雖然現在已被降格為矮行星,但它在占星學卻有著獨特的意義,神秘得非常清晰。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家圍繞冥王星進行書寫,把所有未能顯形的影子,投放在星軌的輪迴之中。

【周末好去處】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 行為藝術、現場實驗音樂表演創新猷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3-04-28

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五度歸來,一連四天於賽馬會藝方及 F 倉展廳舉行,今屆更帶來全新項目 「聲書相印」,展現「聲音」和「印刷」可以如何交融契合,特設現場持續音樂表演及行為藝術表演,並設有手製小誌工作坊等一系列精彩的對談和活動,不失為長假期的藝文好去處。

疫後DSE中文寫作考「 聚餐」 詩人教師點評試題方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8

今年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於25、26日開考,隨着高中核心科課程改革明年落實,判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卷將被廢除,因此今年是考生最後一次應考這份試卷。卷一閱讀考卷課外篇章則有兩篇白話文和一篇文言文,分為是台灣作家陳列的《我們去唱歌》、台灣作家簡媜的《一竿冷》和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節錄,讓考生答出文章當中的寓意和哲理。而卷二寫作卷中,其中一條作文題目為「 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有考生笑稱題目「離地」,過往數年間因為疫情關係,沒有機會聚餐。也有人認為,正因為經歷過數年疫情,考生如作答這條題目中「百感交集的聚餐」會有更深刻和複雜的感受。本身為詩人、作家的中文科教師跂之則說,考生應從生活中寫出真情實感,帶出深刻立意,便可乎合文憑試的準則。

給漫遊者的百年老宅書店——專訪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

專訪 | by 陳娉婷 | 2023-04-28

大稻程老街車水馬龍,最喧鬧繁華的迪化街一帶,門牌129號是巴洛克式的三層紅磚建築,去年底進駐「郭怡美書店」,配搭木質古雅洋房裝潢,飄散滿室書香,讓遊人享受一刻恬靜。 這棟百年建築命運曲折,在18世紀是台灣富商郭烏隆的祖厝,後因經營不善而一度易手他人,去年郭烏隆之孫郭重興把它承租下來,重振祖傳老宅之光,商行變成文化氣息濃厚的書店。

腦霧小熊——協助整理西西故居有感

詩歌 | by 劉偉成 | 2023-04-28

華文世界的重要作家西西去年離世,劉偉成憶起年前與黃怡一起給西西買的小熊,帶著小熊去聽愛德荷大學裡的當代世界文學課,然後再送給西西,近日到西西故居協助整理遺物有感,寫成這首詩作〈腦霧小熊〉。

【無形・開門】三道門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23-04-27

一門之隔,引發無限想像。在余婉蘭的小說〈三道門〉,靈魂抖動,靈魂卸罪,黑夜讓萬物逐一都沉沒在意識、記憶的深淵。穿過這一道門,如像從一則寓言的隱喻裡穿出來。十支長劍立於橫陳的身體上,但沒有誰能肯定那代表甚麼。

《命案》:戲裡戲外,都是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訪鄭保瑞

專訪 | by 黃創筠 | 2023-05-11

宿命原是悲劇,人越要去改命,越見迷失。哪怕是多以對抗命運為題的鄭保瑞,直言拍攝《命案》時也多次迷失。電影以風水命理入題,能否改命,最後還是還是取決於心。幾次推倒重來,重拍過後,主題顯現,鄭保瑞將過往自己的電影風格重新演繹,戲裡戲外,都是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

記錄,不止為了傷春悲秋——專訪《燈火闌珊》曾憲寧導演、陳心遙監製

專訪 | by 邱旻誼 | 2023-04-26

以霓虹燈為主題的《燈火闌珊》,以雙線情節觸及失去這個主題,曾憲寧導演與陳心遙監製在訪問裡分享創作意念,談及團隊拍攝前做了大量資料搜集,走訪霓虹燈行內現存的老師傅,發掘到霓虹燈牌的製作,恰與電影拍攝有相似之處,決定將霓虹燈放到觀眾面前,讓霓虹燈成為電影的主角。

在香港逛書店才是正經事 獨立書店清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8

如果閱讀的意義,是為了守護屬於內心的一寸自由。那麼書店的存在,或許是為這侷促的都市,創造出一個可以稱為自由的空間,我們能夠在這裡探索書本,讓思想漫遊。在香港這個變幻不定的城市裡,仍然有書店屹立超過半個世紀,見證時代變遷。有些書店則生於亂世,盼望為這都市中的人提供一片心靈綠洲。《虛詞》編輯部為讀者介紹城中超過二十間獨立書店,遍佈不同地區。若有時間,何妨去書店一遊,也許當我們手中有書,才能夠相信另一個世界,仍然是可能的。

《天工開物》復刻出版NFT書 董啟章盼新模式開出自由之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5

過去一年,NFT、元宇宙的興起,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新的市場和營運模式。NFT能否同樣為文學出版帶來轉變?香港作家董啟章與台灣飛地出版社一同探索這種全新的出版方式,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以NFT書的形式重新出版,讀者可在網上購買限量1000本的NFT書,並在電腦、平板或手機上閱讀。在NFT、區塊鏈、虛擬貨幣的世界上,開始文學出版的一場實驗。

為全港公園動手術——2004年對聯置換事件一瞥

其他 | by 陳煒舜 | 2023-04-25

千禧年時,佘汝豐老師在中文大學「詩選及習作」課上講過一則故事:他有次到九龍寨城公園遊覽,在某處觀讀鐫刻的文字。一位老翁走過來對他說:「文字都不對、都不對!」佘老師點了點頭。老翁見狀很欣喜,問道:「你也懂?你也知道文字不對?」佘老師微笑回答:「懂一丁點吧。」講到這裡,同學滿座粲然。由此可見,寨城公園落成初期新鐫的詩詞聯語出現問題,已有市民覺察。

狼戾廢人,精緻靈魂——訪黃秋生《白日青春》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3-04-28

黃秋生憑《白日青春》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電影拍了二十多組戲,黃秋生來回咀嚼劇本的細緻人皆共知,鄧小樺這篇訪問,從他的狼戾表面,走到靈魂之中,表面以下還有許多層次,永遠有一股創作的內在動力,讓他不絕追求,同時可能隨時變化騰動,如同青春少年。

【無形・開門】藍鬍子與更多鬍子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4-24

光是體形就足以壓至絕望,巴掌凌亂地呼過來,摔倒,碰撞。茶几上的相框掉地,一家三口和樂融融地注視眼前黑暗。越來越多紅痕爬上妳身,妳發出狗的嗚鳴,卻於事無補。窗外霓虹燈慷慨地把妖綠塞入房間,在小沙發上映出別緻光芒。那是妳得到第一份工資後購買的家具,小巧卻剛好承載妳,以及妳的夢。

鄭怡敏 X 劉家俊《飄零印記》:超放大、極縮細——歷史傷痕的再定格

空間 | by 小東 | 2023-04-24

鄭怡敏與劉家俊的聯展《飄零印記》,前者恆有油本及素描作品,後者專注版畫,均有好些黑白主調之作,展覽定位於反映身份、地域邊界、移民與家等這兩三年依然熾熱的討論,小東參觀展覽後撰文,談及二人如何涉足香港的飄零歷史,卻用不同的比例尺碼來定格審視。

回應金像獎風波及機制爭議——訪新晉導演、業界代表、文化評論人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5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可能是歷來賽果最受外界質疑的一屆。新一代電影以過半數提名,撐起了半張提名名單,惟最終得獎比例卻相對少,引來坊間質疑:到底金像獎有否真心希望扶持新人、推動世代交替?再加上《給十九歲的我》獲最佳電影的爭議,更增加了外界對金像獎機制的質疑。網絡狠批者眾,但真正在做電影的人怎麼看,到底新世代電影如何能夠有更多支持和機會、機制能否更開放和公平,這些問題都需要具體而切實地談論,也需要業內人士的真誠回應。

媚俗的進化

理論 | by 任弘毅 | 2023-04-21

「媚俗」已經不只是被動地、被政權脅迫認同主流價值;它的主導角色已經從政府移到每個人身上了——每個人既是被脅迫認同主流價值的,也是主動脅迫他人認同主流價值的。就是透過這種「藉否定自己來否定他人」的手法,一種集體的、自發的、對自身價值的否定便就此形成。它所利用的是人性迴避傷痛、對同一立場者具有親切感這兩個漏洞。

【世界閱讀日】閱讀是個好東西!編輯部精選華文說書頻道PLAYLIST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2

書海茫茫,未必每個人都能在忙碌日常,抽空閱讀各類文學作品,透過影像方式吸收不同書種的精華,由此選擇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書,成為不少人獲取閱讀資訊的途徑。《虛詞》編輯部今年為響應「世界閱讀日」,精選在華文世界透過影像配合內容,鼓勵大眾閱讀的說書頻道,藉著以下這個播放清單,願我們都能在百忙之中,找得一本靜下心來細讀的好書。

《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1

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最近推出《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以回憶錄帶出成長的磨難、戀愛情感、文化及生活見聞。「虛詞編輯部」整理相關小輯,收錄本書作者周蜜蜜的訪問、吳鈞堯的讀後感,以及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舉行的講座報導,從周蜜蜜經歷的大時代苦難,懷想她真實紀錄下的舊香港。

死亡三部曲終章《殉爆》 如果命運能選擇?

劇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0

生命誠可貴,但若有一種更崇高的理念,是否值得為之犧牲性命?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坦言自小恐懼死亡,因為害怕看到一個生命由存在變成消失。一休發現死亡是如此難以面對、消化,於是將恐懼轉化為藝術,以戲劇去探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繼2002年創作了《想死》、2007年推出姊妹作《大笑喪》之後,事隔21年後,死亡三部曲迎來最終章《殉爆》。一休依然透過戲劇,與觀眾談生論死,詰問死亡的意義。

【新書】《夜行紀錄》推薦序——夜行者羅貴祥

書序 | by 王德威 | 2023-04-26

香港過去十年的故事該從何說起?作家、學者、詩人羅貴祥最新作品《夜行紀錄》,嘗試將二○一四年與二○一九年連繫思考,王德威撰寫的這篇推薦序,提及小說在異鄉出版,更說明了「夜行」的幽閉性,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出綿延不輟的能量。

在變幻的空港,我們依然相愛——一筆《變相》展覽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4-20

若〈島相一〉象徵毅然的離開,〈島相二〉卻說明一種牽絆。西西說香港是浮城,一筆也總思考島為何會浮,考證之下才驚覺「除了一些岩礁以外,世界上沒有島是浮的,它們原來都有相連的根,只是被大海遮蓋,所以無法被看見。」故這幅創作便由「島嶼」這一詞組出發,寫出連綿的、手牽手的島嶼,由此呼應「嶼」字「山」「與」與共的連結。這想像亦為看似最混亂、被切割成一截截的〈島相三〉增添了解讀空間,一筆說,「潮汐會把一個島的碎石帶走,也會把別的島的石帶回來,島就這樣在亂序中重組。」

【無形・開門】櫻桃真理奈之門

小說 | by 紅眼 | 2023-04-19

屍體乃由阿麥這些持牌醫生負責處理再交由我們運送到地底的門。醫生、軍人、殺手,業界掩人耳目的名號眾多。普遍來說,無法外洩、滯留或暴露於地面城市的東西都會被棄置於門後。經處理的屍體雖然佔最大比重,但也只是其中一種。故障失靈的電器、上一季度的時裝、或微小如不新鮮的蔬果食物以及龐大如被清拆的整幢樓宇,各行各業的門徒都在地底辛勤工作。大大小小的機構都在這裡開店,並經營各自的門。

修辭與戀像:評嚴瀚欽詩集《碎與拍打之間》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4-19

近年香港詩集出版頗盛,且尤多青年詩人交出首部結集,勞緯洛認為嚴瀚欽去年出版的《碎與拍打之間》,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其寫作在詩藝上嫻熟並迷人,就詩的觀念本身也有豐富省思。身為詩人的嚴瀚欽,究竟是如何看待詩,以及寫詩?勞緯洛認為《碎》給予讀者的其中一道關鍵提示,就是「修辭」。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一)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4-18

而由「過千山過千海」開始,兩人「一生一世也不分」這承諾已毋須用相同韻腳去暗喻,反更像兩個主體合二為一,走到天涯海角每一處,遂以四隻不同韻腳――「海」、「果」、「端」、「行」去montage表達;收尾之際,肉身已無力前行,於是靈魂結伴雙飛去,「跟我一起飛去」那個「去」字,正是粵語第三聲「陰去」,去得很遠,很遠,無論音韻或字意,都餘音裊裊;詞曲之配合,以及這個收筆之處理,簡直妙到毫巔。

【新書】《崩末》封面繪畫日記

其他 | by 王碧蔚 | 2023-04-17

勞緯洛以敘事構築《崩末》的環形迷宮,新書封面找來王碧蔚繪畫,以其直覺決定色調與構圖。在這篇封面繪畫日記,王碧蔚分享自己的落筆過程,在畫作,在書中,醒著行走,唯盼事物皆模糊一瞬,帶霧色溫沉的光度。

【無形・開門】門

散文 | by 藍一澄 | 2023-04-17

但是,不,其實我也曾有過那些,打開門後,與人彼此之間真摯和美好的觸碰。這些不可思議得閃閃發亮的回憶,是足以在日後每一天支撐和予我力量的珍貴收藏。想起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戀愛的薩姆沙 〉,故事開首,失去一切記憶的主角赤裸地從房間的床上醒來;原本被牢牢鎖上的房門門鎖不知為何被破壞了,他得以走出房間,重新學習一切作為人類的事。然後大門門鈴響起,他打開家門,迎來一位修鎖的駝背女孩;雖然什麼狀況也還未搞清楚,但自己的胸膛深處隨著遇見這位女孩,漸漸溫暖起來。正是那如初生嬰兒一般的笨拙、單純和對這世界無可救藥的希望(萬一他打開大門時,迎來的是危險的軍隊或者那些不懷好意的鳥的話,怎麼辦?),令這篇小說至今仍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一則故事。

暌違6年 村上春樹長編新作《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出版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17

村上書迷久候了,村上春樹新作《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街とその不確かな壁》,暫譯)4月13日於日本由新潮社出版發行。這本耗時近三年完成,達672頁的作品,是村上春樹自2017年《刺殺騎士團長》出版後,相隔六年首次推出的長篇小說,書迷當然引頸以待。

【金像獎】鄭秀文憑《流水落花》首封影后、《給十九歲的我》獲頒「最佳電影」再起爭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17

2022年香港電影捲土重來,創出票房奇蹟,讓今年金像獎提名名單「大洗牌」,但得獎結果卻出人意料,惹來爭議。隨著疫情漸卻,「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今年以實體形式,重返香港文化中心舉辦。憑《神探大戰》第四次獲頒「最佳男主角」的劉青雲及曾入圍競逐十次「最佳女主角」,最終憑《流水落花》首封影后的鄭秀文,異口同聲鼓勵「有夢想的人要繼續追夢」。另一方面,今屆「專業精神獎」破天荒頒發給電影文字工作者羅卡與石琪,而非業界人士,乃前所未有。至於今屆「最佳電影」則頒給捲入倫理風波,現已腰斬放映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如今獲獎再度引起網上熱議。

【無形・開門】亂掀塔羅三張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23-04-14

多數時間你沒有甚麼追求 戒律更像是一種背叛 卻非無欲,也非清淨 換一副牌:有蛾有火有青鳥 「我有白髮在山裡奔流」 這是突然閃進腦袋的句子

《Tár》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14

距離前作16年,Todd Field 交出《Tár》,是為 Cate Blanchett的個人秀,電影成功塑造出 Tár ,一個有缺陷但引人入勝的角色,也忠實展現「取消文化」甚囂塵上的文化環境,這個小輯收錄石啟峰、蘇麗真、劉建均的影評,朗天也從《Tár》與取消文化議題,談及傑出藝術家是否可享有倫理免死金牌。

薩德侯爵與色情文學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23-04-14

《撒旦狂筆》最近被搬上香港的舞台,透過講述「SM之父」薩德侯爵在精神病院的經歷,展現藝術家如何在困境中堅持創作。薩德侯爵一生與性、暴力、原慾無可分割,讀黃嘉瀛這篇導賞文章,欣賞這部劇作時更能感受薩德侯爵的瘋狂不羈。

AI能學習反諷嗎?曾卓然、董啟章、鄧正健如何給AI下指令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8

香港文學館製作的全新文藝清談節目《藝文在線等》,上月底開始在網絡平台首播,首兩集話題圍繞近期大熱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從文學角度討論人工智能現時的限制,並談及幽默、反諷、侘寂等關鍵詞,節目播出後亦在文藝界引來不少後續討論,《虛詞》編輯部整理相關內容,並與曾卓然、鄧正健再作訪談,更深入探討 AI 是否能夠學習自我反諷的寫作風格。

【無形・開門】暴力鄰舍

散文 | by 沐羽 | 2023-04-14

一門之隔,這麼近那麼遠,往往亦可惹來無限遐想。現居台灣的沐羽,則從門外那個背對家門口低著頭的女人,談到丈夫假裝毆打妻子的某個部落傳統故事。對於隔離鄰舍打架是否應該插手幫忙,沐羽覺得它反而合理化了自己出門前先確定外面沒人再去坐電梯的小癖好。

玩一場囍事,舞出關係支點——自由舞2023:訪梅卓燕、陳建文《囍 — 紅色的承諾》

專訪 | by 鄧小樺、陳芷盈 | 2023-04-13

故《囍》以三條主線切入婚嫁的不同面向,主線一把港粵婚嫁儀式袪魅,一一轉化成舞蹈重現,主線二加入了舊時圍村的哭嫁歌揭穿悲涼本質,主線三則以《帝女花》借古諷今。當中第二主線尤其令人心傷,原來在六十年代以前,香港仍流行著哭嫁儀式,在新娘出嫁前一晚,新娘會睡在一張「攤屍蓆」,一群姊妹就圍著她唱歌哭別,一直到新娘快要到達男家才止住哭聲,此時新娘便要把「愁巾」(3x3吋的小方巾)丟下,意指放下舊事,換上新身份。梅卓燕指,「我覺得哭嫁歌就像心理治療。在盲婚啞嫁的年代,為免同姓近婚,新娘會嫁到遠方,窮人家更如同賣女,所以真是生離死別,一別就是一生,哭嫁根本是人之常情。」

窮途過後,青春才剛開始 —— 訪《白日青春》劉國瑞

專訪 | by 紅眼 | 2023-04-12

離開,還是留下,走與不走,是這幾年許多香港人都必須做的抉擇,也是劉國瑞在《白日青春》裡借巴基斯坦男孩哈山/莫青春的偷渡故事所提出的問題。「我覺得要『走』很正常。在這部電影,所有人都嚮往更好的生活,哈山便問陳白日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來香港。陳白日說:因為人人都嚮往安穩的生活。」故事裡,陳白日就是年輕時從中國大陸游水偷渡到香港,幾十年後,他決定送一個萍水相逢的小男孩偷渡,讓他走出香港。「『走』是一個很自然的本能生理反應,大家都想去一個更好的地方,所以我不覺得就是一個壞事,亦不覺得『走』是一個不好的決定。不論是難民,或者是以前偷渡來香港的人,甚至現在想移民的人都好,實際上是一種本能反應,而這種本能反應走出去,會令到我們的社會世界更多元。」

《鯨》:鯨落或擱淺,以真誠為最大本領

影評 | by 默言 | 2023-04-12

Brendan Fraser憑著電影《鯨》裡賺人熱淚的演出,早前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鄧皓天認為《鯨》的底蘊就是真誠,雖是一齣悲劇,卻蘊含教人振作的力量,猶如一個警鐘提示我們要對自己的感受誠實,頹靡處仍可見光明。

殺人一舉:「暴力」應該如何被觀看?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3-04-11

《殺⼈⼀舉》雖然以印尼⼤屠殺——九三O政變為主題,但藍玉雍認為它真正在省思的,其實是⼤屠殺的歷史如何被呈現的問題,這部紀錄片並不只讓我們知道印尼曾經發⽣過什麼事情,更是⼀部省思「暴⼒」如何被觀看與呈現的影像實踐。

世代合作,鹹魚也能翻生——訪何爵天《死屍死時四十四》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04-11

戲中不停強調,香港是個「荒謬」社會,《死》的荒謬始於一隻蜜蜂。一隻蜜蜂,一條死屍,足以破壞一群業主美好和諧的「法式生活」,這種以昆蟲作意象的手法,在《正》裡則以蜘蛛出現。叫何爵天解畫,他笑言「因為昆蟲畫面靚囉。」想了想,他又說「可能是潛意識受了David Cronenberg,或一些超現實電影影響,令我覺得昆蟲與人有特別的聯繫,像是有一種有機性及荒謬感。」他逐指出《死》裡的蜜蜂便是種種荒謬現實種下來的惡果,「蜂巢的出現,是因為問題累積下來沒有處理,如果當初不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就不會出現這次危機,引發此後的故事,所以一切都是自食其果,因果循環。」但有趣的是,若從另一觀點理解,蜜蜂的意象,或許也象徵一種分工合作的精神。

【文藝Follow Me】面對逆境,藝術家才最精神——胡海輝搬演劇作《撒旦狂筆》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4-08

BDSM是一種施虐與受虐的性愛模式:綑綁(Bondage)、調教(Discipline)、虐待(Sadism)、被虐(Masochism),當中Sadism一詞其實來自SM之父薩德侯爵的名字。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胡海輝最近翻譯美國編劇道格.懷特(Doug Wright)的劇本《撒旦狂筆》,搬上香港舞台,重演薩德侯爵(所身處的時代)有多「狂」。

關於城市的詩五首

詩歌 | by 周丹楓 | 2023-04-06

夜空是具巨大的屍體 完美 的仿制品 佔領著博物館 肖像無處不在 發著光 都要與你結合 黑暗 躲進摩天大廈 它被奪走的身體 變成一面鏡子 在裡面 每一個字 都是一項預備罪名

【佬訊專欄】廣東牌留返飲醉先打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4-06

好多人話廣東牌悶,佬編覺得是捉錯用神,廣東牌的精髓,不是當board game玩,而是要觀人於微,透過鬆章、扣牌等各種打牌的習慣,會慢慢在麻雀枱上了解一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悼大江健三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於2023年3月3日離逝,享年88歲。董啟章自言大江健三郎是他最崇敬、影響他最深遠的當代作家,這位高產的作家,堅持以「曖昧」戰鬥,小說以繁複和艱深著稱,深入政治、社會、宗教思考,以及知識與文學的討論。至於鄧正健則視大江健三郎為一位父親,因為大江健三郎小說創作的關鍵起點,正是他那個被稱為殘障的兒子大江光。他以向死而生至走近終點的心靈,表述出對未來孩子「共同生活」與「和解」的寄望。

多虧了溫柔,茶壺才能開口說話

如是我聞 | by 馮程程 | 2023-04-07

橫跨四星期的西九全新大型舞蹈節「自由舞」,聚焦女性舞蹈藝術家,透過全方位的節目和周邊活動,包括開幕節目《女俠傳奇》、本地舞蹈藝術家梅卓燕新作《囍 — 紅色的承諾》、壓軸登場的《群眾》等,邀請觀眾體驗多元的舞蹈世界。當身體自由地起舞,我們將會看到一份溫柔的力量正在我們彼此之間蔓生,牽手延展。

從久仰的作家到成為自己「老師」——悼劉公紹銘先生

其他 | by 林逸清 | 2023-05-03

從中學年代閱讀劉紹銘的著作,到後來入讀嶺南大學中文系,發現文學院院長兼翻譯系講座教授,就是這位自己久仰的作家,林逸清回憶劉教授的溫文談吐,生命中流露出暖暖的溫度,哀傷之餘亦盼對方在天之靈得享安息。

【無形・開門】大時代裡保持獨立思考,文學就是重現記憶——訪周蜜蜜《亂世孤魂》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4-06

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最近推出回憶錄《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追憶其丈夫、民主運動家羅海星被關押在中國的創傷經歷,也寫其家翁羅孚被告以間諜罪軟禁多年、終被釋放前後的種種軼事。經歷大時代的苦難,周蜜蜜回望自己人生走過的路,將那些曾經真實發生的事情一一紀錄,內容寫得有血有肉,除了要讓讀者與後代知道真相,亦是對家人對自己的一點交代。

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突宣布結業 作者書迷均感不捨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亞馬遜旗下網絡書店Book Depository在其網站上宣布將於4月底陸續停止營運。Book Depository指,顧客仍可在4月26日之前在網站上購買書籍。書本送運及支援服務則會運作至6月23日後結束。

為書闢路,堅持專業與廣度——專訪Openbook閱讀誌總編周月英

專訪 | by 陳娉婷 | 2023-04-07

現代人的閱讀能耐正在消減,零散而參差的書評偏佈網絡,令人難以在知識叢林中找到適合深潛的一席之地。2017年誕生的臺灣網絡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以嚴謹的編輯方針為導向,並貫通國際與本土,讓讀者能有更好的指標來翻尋讀物,總編周月英在這篇訪問,分享如何配合多媒體的各種嶄新形式,讓Openbook繼續成為愛書人的探路者。

【有病自然香】絕處逢生的大腸癌:高行健、張曉風、楊德昌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3-04-04

大腸癌泛指結腸癌(Colon Cancer)與直腸癌(Rectal Cancer)兩種,通常都是從原本無害的良性「息肉」或稱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變而造成。醫學界對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有定論,但據統計其成因或與飲食習慣有關:吃過多動物性脂肪、蛋白質,而少吃植物纖維,有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大腸癌第一期存活率高達 90%,但初期不易察覺,拖到末期,最多只能活兩年,相當危險。

【教育侏羅紀】評卷會

教育侏羅紀 | by 吳俊賢 | 2023-04-04

我們不喜歡評卷會議,但要承認它跟考試一樣,是必須存在的邪惡。我曾於一所不太著重學業發展的第二級別學校代課,原任老師剛過了考試週便放產假,於是我第一天上班,便背著一大疊陌生的學生的卷子回家批改。學校沒有開評卷會議的風俗,不問緣由,無從考證,所有評分的灰色地帶需要我自行釐定黑與白,無須與鄰班劃一。我計算總分,寫在卷面的頂部,但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想到兩班回答一樣答案的學生,有機會一個被評為正確,一個錯誤,總分只是一個因應老師嚴寬、個人好惡或當下的情緒而浮動的符號,心底便亂了方寸。

【文藝Follow Me】文字來自人民——香港藝術館與劉小康策劃「字由人——漢字創意集」看漢字的多重宇宙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4-04

「漢字藝術不一定只有文人才做到。」著名設計師劉小康說,他是香港藝術館「字由人——漢字創意集」展覽的客席策展人。由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時今日電腦字,漢字經歷數千年歷史變遷,說起漢字,很多人會想起詩詞歌賦、書法,看似文人專屬,實則民間亦創意大爆發。

《Tár》:一部關於權力腐敗的黑色喜劇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3-04-03

闊別16年,美國導演Todd Field為《Tár》重拾導筒。劉建均認為故事旨在回應現今社會所關注的權力濫用文化,以及它衍生的不實指控問題。作為一部講女同性戀掌權者被「取消」的黑色喜劇,《Tár》提供了不無爭議但富洞察力的進階思辯空間。

日本音樂巨匠坂本龍一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2

根據日本傳媒報道,日本殿堂級音樂大師坂本龍一逝世,享壽71歲。抗癌多年的日本音樂巨匠坂本龍一,3月28日在東京都內的醫院離世,其官方代表亦已證實消息,並且轉達了坂本龍一生前最喜愛的一句拉丁文格言:「Ars longa,vita brevis」(藝術是長久的、而人生短暫)。

【無形・開門】前置詞:打開門後的新世界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3-31

開門,關門,開門的動作,我們每天總是要重覆好幾遍。門內的人想走出去,門外的人想走進來,一門之隔,這麼近那麼遠,往往亦可惹來無限遐想。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者,由「開門」這個動作引發各種想像,也在寫作過程敞開自己的門,帶領我們觀看門後的新世界。

【藝文短訊】經典應該跟上政治正確嗎?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

報導 | by Sway、Bambook | 2023-03-31

英國海雀出版(Puffin Books)對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童書原著進行百來處的「字詞修改」,調整關於體重、身心狀況、性別與種族的相關敘述。眾多作家抨擊出版社的作法,本文從Roald Dahl童書字詞修改爭議說起,並收錄幾則與藝文相關的短訊。

自傳與公轉——周蜜蜜《亂世孤魂》的滄桑留痕

書評 | by 吳鈞堯 | 2023-03-30

《亂世孤魂》是周蜜蜜與娘家、夫家的自傳,副標題「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道唐寧街十號」,空間移動跨越香港與倫敦,時間軸上則從出生、成長與茁壯,所面對的各種衝擊,吳鈞堯認為此書帶領讀者重新撫觸歲月的疙瘩,不特別強調經歷過的苦日子,而對不同世代的讀者提問,「你到底要什麼?」

流水很清楚惜花這個責任:訪《流水落花》導演賈勝楓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4-11

此片若叫「七個小孩的父母」,大可更入屋更溫情,但賈勝楓親自取名《流水落花》,則有著淡淡的哀愁。隨著電影劇情推移,「流水落花」的意義上層層遞進。起初寄養家長像流水,寄養小朋友則像落花,流水帶著落花去更好更遠的地方,但看到中間,觀眾會懷疑,到底流水是否一定是家長?可能父母才是落花,小朋友才是流水,反過來幫助夫婦,啟發他們如何做更好的父母。直至故事尾聲,何者才是運送的那個?所有生命都是落花,而時間是流水。這是電影的第三層意蘊。

回歸音樂本身的純粹:《Tár》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3-03-29

Tár 最重要的一層社會身份,不是性小眾,也不是女性,而是金字塔尖的特權人士,屬於 1%的社會精英。Tár 以 男性的 maestro 並非女性的 maestra 自居,平素以中性打扮西裝視人,流露出一陣陽剛氣質(masculinity),恐嚇霸凌女兒的同學時亦以父親之名告狀,當有憤怒時會用拳擊洩忿。即使身為生理女性,她跟典型的「老白男」並沒有兩樣,同樣賺取從上而下的父權紅利,也讓位處下游的女性攀附,從她身上索取利益,作為一種等價交換。多年後,她去東南亞按摩店,無數按摩技師跪坐著,穿上號碼牌供她選擇。先前的自己也正像這樣,在一個容易獲得獵物的圈子裡進行捕捉,這種異樣的感覺令她嘔吐。

哈囉,香港!——駛出劇場框架的《遙距在場》

劇評 | by 鍾善昕 | 2023-03-29

平日在劇場做觀眾,是乖乖等事情發生,做《遙》的「車手」卻是相當忙碌。之所以感覺真實而不覺虛擬,加插的大量互動元素,亦反映製作團隊的巧妙心思,揭示他們對「在場」(Presence)的理解與實驗。遊走場景的方式甚為好玩,車手需要「打機做任務」,畫面一角列有儀表板,顯示需要完成的任務數目。找出場景裡佈置的黃色旗幟。將車駛向旗幟按「X」鍵(一如遊戲手掣), 畫面右方會出現跟旗幟有所聯繫的物件背景,場景角色與別人的對話,甚至是錄音。透過收集旗幟的片段,「車手」 可更了解角色的故事,或是場景帶出的訊息。我進去的第一個場景,是一位獨居女生的家,佈置簡單舒適,有個小露台,地面鋪了她寫的書法,乍看並無特別。後來透過露台上的種子,和廚房的煎魚食譜,才得悉獨居女生身患紅斑狼瘡症,沒辦法曬太陽,推論出她需要尋求脊醫的協助減輕病症帶來的疼痛,脊醫也要求她多吃魚攝取更多Omega-3。《遙》除了讓車手組織場景故事,當中亦加入提示向演員索取物件道具。比如說獨居女生因為不能曬太陽,家裏有用不了的種子。車手跟演員索要種子後,演員便會把真的種子放到車上,畫面同時顯示得到相應物件,增強了整個場景的互動真實感。

「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3.30開映 許鞍華執導紀錄片《詩》揭開序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9

「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回歸一貫春季檔期,將於3月30日至4月10日以實體及網上混合模式舉行,開幕電影選來兩部港產重頭戲,包括許鞍華執導以詩會友的紀錄片《詩》,以及「焦點影人」鄭保瑞執導、影帝林家棟夥拍楊樂文主演的黑色驚慄電影《命案》,為今屆盛事揭開序幕。

梁朝偉獲頒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演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8

與梁朝偉合作過的導演,無不對他讚譽有加,像李安便形容他是「天才演員」以及「導演的夢想」,更有一種「很特殊的靈性」,像一個磁貼甚至黑洞一樣,可以「把你內心深處最神秘、最秘密的心事都想傾吐出來。」杜琪峰亦放言「所有導演有梁朝偉在便很放心」,並形容梁朝偉別具一格,「當他靜坐在一邊時,其實是在醞釀和了解對手或導演的要求。」與梁朝偉多次合作的王家衛說「梁朝偉無需語言,靠眼睛便能傳達一切」,至於侯孝賢則評價「梁朝偉的外表很平靜,內裡卻很暴烈」。

【教育侏羅紀】飽

教育侏羅紀 | by 蘇柏文 | 2023-03-28

飲飽食醉,二宿萬歲,這是二宿宿生會的宣傳口號,蘇柏文談中大宿舍的生活,每晚夜裡都會聽到這句口號,覺得飽是個挺有趣的字,飽後面似乎還藏了個膩字,放在味蕾上很爽的東西變成了只剩視覺和嗅覺上的美感,飽了就膩了,吃飽就躺下。

【圖書賤售戰】兩大電商競相削價,超低折扣震盪市場,最終誰得利?

報導 | by 林欣誼 | 2023-03-30

今年3月初,台灣最大網路書店博客來在「三八女神節」系列活動中,未知會出版社,便連續祭出多檔暢銷書折扣促銷,引發出版界的反彈與討論聲浪,一系列關於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折扣戰的論爭,也正在台灣當地持續發酵,如何平衡商業與文化,是產業求生不能迴避面對的問題。

GPT-4 翻譯成本幾何級數下降 作家董啟章:「不駕馭它,就是我們被它駕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7

由 OpenAI 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 ChatGPT 全球爆紅,隨著本月中(14/3)發表全新升級版GPT-4模型,除了準確度、創造力和協作性更高,也展現更成熟的語言及應變能力,同時支援圖片輸入功能,其升級後的功能引起網民另一番熱烈討論,尤其對比傳統的人工翻譯,GPT-4 翻譯成本幾何級數下降,其發展速度之快,亦令大眾更加關注它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勞動市場。

活出「生猛、啜核、抵死」的粵語精神——訪歐陽應霽「食住上」漫畫展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4-02-15

屎尿橫流,但道在便溺。以原始的食慾、市井的粵語,甚至「低俗」的糞便,呈現抵死貼地的藝術,介紹返,呢個係歐陽應霽「Sik6 Zyu6 Soeng5 食住上」漫畫展。 撕下過往「飲食文化研究」之高雅標籤,結合食物、漫畫同粵語,朝不分雅俗之路「食住上」,歐陽應霽自嘲,「好多朋友話我癲咗」,但他偏樂於回歸本我。「將飲食抬高到文化,只會離一般人越來越遠。食本來係人類共通嘅原始慾望,我哋喺進食過程入面,有時壓抑,有時放縱,人性入面嘅貪婪、搶奪、色情、是非顛倒,共冶一爐。呢一次,我都想將我粗俗、蠱惑嗰一面俾其他人睇。」所以這個畫展他返璞歸真,放手實驗,以36句「食」字有關的廣東話俚語,生成一條不雅粗俗,卻激盪生命力的人間道。

【無形.褲作用】飛鼠的形狀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3-03-27

自古以來,人類喜歡以動物毛皮禦寒保暖、改造形貌、虛張聲勢,即使現代製衣流行使用人造纖維,但動物的特徵仍時常被參照挪用到設計之中,蝙蝠袖、飛鼠褲、鴨嘴帽、燕尾服、魚尾裙,無不透露出人類深藏的變形渴望,科技發展歷經多時才讓人類駕馭飛行及深海潛行這些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似乎再發達的心智也無法抵消身體脆弱的自卑情結。人類就是如此口是心非,一面構造出鼯鼠之技、鼠目寸光、抱頭鼠竄、膽小如鼠、獐頭鼠目等一系列貶損鼠類的成語,一面卻又穿起飛鼠褲嘻哈度日,好不得意,以為佔盡了鼠類的便宜,毫不知曉有時候人還不如鼠。

《回首爾後》:國界是一道不會綻放的傷痕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3-03-27

黃柏熹認為電影《回首爾後》(Return to Seoul)有個非常準確的中文譯名,相比「回到」,「後」可能才是電影的真正關鍵。看著主角Freddie橫渡八年的成長歷程,歸根究底,所謂「根」不是指國族或家族上的認同,而是她如何攜著身軀穿過一切,最後回到自己身上。相比尋根電影,它可能更似一部超越國界的成長電影。

你好,香港Art Basel核心外圍的本地創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7

Art Basel香港2023正式開幕,今次展覽為2019年後最大規模,展示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共177家藝廊的精彩作品。網上眾多媒體已搶先報導一系列國際名家大作,列出吸睛看點,固然引人入勝,但虛詞編輯部卻希望走進核心外圍,介紹Art Basel場館的本地作品,藉此機會了解來自本地藝廊與機構,同樣值得注目的創作。

「有些東西,不一定透過語言去感受」——專訪宋芸樺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3-03-27

從電影《等一個人咖啡》開始演員生涯,翌年主演《我的少女時代》更紅遍台港兩地,久未來港的宋芸樺,早前應邀出席「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活動與頒獎典禮,相隔六年再度訪港。終於能夠除低口罩,與香港影迷面對面相見,對她來說,一切既陌生卻又很熟悉。雖然行程緊密來去匆匆,宋芸樺亦有抽空接受《虛詞》專訪,除了談及她踏足演藝事業將近十年的心境,也從自己遠赴紐約與巴黎拍攝電影的經歷,講述如何藉此尋回表演的初衷與魅力。

【虛詞.褲作用】十年前的褲子在盯著我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3-03-24

其實我中學以後,好像真的沒怎麼買新褲子了。衣服上的圖案會過時,個人口味也會改變,但我的褲子來來去去都是運動褲牛仔褲緊身褲,基本上都是淨色,沒有特別的設計和圖案,不時髦但也不會過時。而且褲子會越穿越軟,越穿越舒服,有些牛仔褲還會褪色,從深藍色穿到淺藍色,一條褲子帶來多種體驗。再加上我沒有長高,腿、臀部和腰圍通通沒有改變,完全不需要買新褲子。 大學後,我就完全沒有買過新褲子了。我總覺得英國的衣物都不太好看,或者說比起我衣櫃裡的選手,它們沒什麼特別。我也不介意別人知道我的衣服是快十年前買的,他們驚訝的神情,總讓我自豪。

【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大師的靈感繆斯:尚盧高達×安娜卡蓮娜回顧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4

1960 至 67 年,七年之間,高達以安娜為主角,拍攝了七支長片、一支短片。二人首度合作的《小兵》是一部政治通俗敘事,敘述法國社會的兩個邊緣國家,法國青年布魯諾拒服兵役,他偶然遇見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並墜入愛河,他開始對任務猶豫不決。電影透過崇拜者布魯諾的媒介,以內心獨白的形式,表達出對卡蓮娜的讚美。卡蓮娜本身纖細、脆弱的特質將年輕間諜女孩的憂鬱表現得極為動人,女孩受盡折磨而痛苦地死去的身影,是深深烙在觀眾心中一枚陰暗的歷史印記。在這次合作期間高達追求卡蓮娜,二人旋即步入教堂成婚。

《千鳥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4

曾詠聰去年出版的《千鳥足》,是為三千多種自我苦難以後,收拾成的小書,在回憶的散落處,領略成長的苦澀與回甘。散讀《千鳥足》後,周漢輝覺得既然作者有意於不完整,作為讀者又何不以此為樂?翟彥君認為作者吐真言式道出自己的無奈及不愉快,蘇麗真專訪曾詠聰,則談及結集成書的想法,出書也是成長過程經歷的一個里程碑。

【無形.褲作用】波褲

散文 | by 李文雋 | 2023-03-23

自此,波衫被打造成足球產業中的最強商品。印有球星名字、號碼和球隊徽章的波衫,成為身份認同的共同符號,既是族群的旗幟,也是與偶像的連繫。波衫也成為時尚潮流的產物,例如88年荷蘭的漸變色幾何圖案和98年墨西哥的原住民圖騰暗花,都成為備受追捧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是,喀麥隆成為破革的代表,先於02年推出無袖背版波衫,再於04年推出「波衫波褲一體」的連身裝,但都被國際足協一一拒絕。 相反,不起眼的波褲,並未如波衫甚至波鞋般高度商品化。波褲印上號碼於80、90年代後始變得普遍,雖然也有球隊徽章,但卻未受到贊助商的青睞。波褲的長度似乎也限制了它跟時尚的結合,畢竟波衫配牛仔褲或短裙,總比恤衫配短波褲更得體。

關於浪漫愛情,我說的其實是……——《風再起時》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3-03-23

不少影評都討論過《風再起時》反映的香港政治、導演疑似模仿的風格、還原舊香港的場景等,而「浪漫」很多時候與「愛情」連在一起,葉嘉詠這篇文章集中討論磊樂、蔡真和小愉,南江、蔡真和Cora的愛情,深思他們到底浪不浪漫,而浪漫的愛情又是如何在電影中展現。

【無形.褲作用】瑜珈褲

散文 | by 佬訊 | 2023-03-22

女人應否著瑜珈褲出街,佬編無意評論,只分享自己著瑜珈褲的經驗。雖然佬編的恥力和公德心,不容許自己在人山人海的香港穿瑜珈褲,但它仍感恩世上有瑜珈褲,令社會吹起健康的風氣。

青春是一場回不去的遷徙:專訪曾詠聰《千鳥足》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3-24

高頭大馬的曾詠聰是個運動健將,對他而言,寫作是一場需要意志力的長跑,「跑步有時一齊跑,有時自己跑,自己一個跑是可以有計劃的,可以有不同路線,跑到一半覺得攰,可以自己停的﹐又可以跑回頭。回憶過去就是返轉頭;要比賽或出書,就要有計劃地寫作,寫作就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運動。」出書是一個階段的小總結,也是成長過程經歷的一個里程碑,他去年出版的《千鳥足》,是為三千多種自我苦難以後,收拾成的小書,在回憶的散落處,領略成長的苦澀與回甘。

傑出藝術家可享有倫理免死金牌嗎?——從《Tár》和取消文化議題談起

影評 | by 朗天 | 2023-03-21

美學上,我們一直有天才首出抑或受眾首出的歧異。天才首出的美學以天才藝術家生產「美」,「美」當然是由他們界定,因而他們自然擁有這方面的無上權威;受眾首出的美學則強調美學判斷由鑒賞者提供,所以「美」該由審美判斷保證。大家都講究品味和想像力(尼采和佛洛伊德之後則加上無意識),但天才美學還多出了創意或創造力的尊崇,所以一直在理念上主導著藝術文化界的意識形態。 一但考慮到天才問題,便來到那殘酷的事實認證——人人都可以(嘗試)做藝術家,但不是人人都是好的藝術家。創作的確有天份之分,賢愚之別。為了平權,我們必須接受平庸,以至有意無意混漫評鑒標準,弄得模糊難辨。當美醜高低不再能輕易判別,藝術評論便順理成章成為「畀面派對」或赤裸的權力遊戲。

流水落花的每天──以〈愛是...2.0〉作註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3-03-20

人類因愛情而建立家庭,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愛情是君子的彰顯,是親情,即父母之愛的承載與延續;是恩情、友情,合異姓之好,期望白首偕老。豬文以柏拉圖的《對話錄》看愛情現象,指出愛情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故柏拉圖的理想愛情並非指現實中的愛情,因世上的愛皆不完美。若要愛,就如他老師蘇格拉底所說的只可愛慕真理,因為唯有真理才是完全的,但甚麼是真理呢?這是巡撫彼拉多對耶穌的詰問。人能靠理性啟蒙逃離Eros欲望的洞穴,但柏拉圖的理想國,那理型世界裡的Agape愛情,多少人能觸得到,摸得透?

回到「自己的樹」的根部——悼老人大江健三郎

其他 | by 鄧正健 | 2023-04-06

大江健三郎首先是一個父親,還是一個小說家?得知他逝世的消息,鄧正健不期然想到這個問題。從《致新人》開始,一本一本讀回到《康復的家庭》,儼如聆聽著老去的大江健三郎,既在跟童年的自己說話,也在跟未來的新人說話,之間的紐帶,就是一棵樹,連結著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歷史、社群與未來,小說家大去,但樹仍在。

迎接升級版ChatGPT-4 喬姆斯基質疑道德冷漠:「表現出類似邪惡的平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24

由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全球爆紅,美國華裔科幻小說家姜峯楠以及語言學家兼哲學家喬姆斯基,與另外兩位作者Ian Roberts及 Jeffrey Watmull近期發表的文章,都在坊間引起不少關注及迴響。隨著OpenAI日前正式發表全新升級版的GPT-4模型,其後續發展勢必將會引起網民的另一番熱烈討論。

離別島

小說 | by 葉秋弦 | 2023-03-17

那天獨自一人在和平到公園轉了一圈,像自我完成了一種拒絕想像的儀式。由步道、涼亭、沙灘、水池、營地與遊客中心組成的主題式公園,映入眼簾這種一條龍式的觀光/消費行為,新建工程始終誘惑不了我的視線。唯一駐足停在涼亭邊倚欄眺望,還是那麼多年來灰藍灰藍的海。大風大浪滾在眼前,捲起腦勺後一把長髮,我終於認清了傳說中的和平島模樣。大漠無疆,大海無垠,雪白浪花熱烈拍打著岸邊礁石,散去後又恢復幾秒的寂靜。

【無形.褲作用】直立行走的重心轉移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3-03-17

但這並非你「死去」的原因。你與「美」的鬥爭是直立行走保持前進的平衝。你的「死」因是「膨脹」,野心想要用「身體」佔據更多的實際空間,野心不斷吞食碟、酒杯、叉、碗、筷子⋯⋯野心要填滿隧道,填滿是他所想到惟一馴服事物的方法,他要馴服「隧道」。他將牛的肩裝到自己的肩上,他將雞的腿塞進你的體內,你的雙眼被無法置換的骨頭強行擘大,肉潮水般湧過來,氧氣的饑荒。你成為他擴張的阻礙,你成了痛苦的「根」源,因為,「膨脹」轉移了直立行走的重心。你被遺棄到衣櫃的角落。這一次,他們要走進一條笨重且緩慢的隧道。

石頭公社《未境作業.挫敗之慾》——藝術平權的實踐與挑戰

劇評 | by 丘思詠 | 2023-03-17

《未境作業.挫敗之慾》是石頭公社(澳門)繼2021年於第三十一屆澳門藝術節首演後,再於「香港藝術節@大館」的演出,結合了澳門及瑞士兩地共十一位特殊演員及四位分別來自澳門及德國的演教員的共同創作,導演之一的莫倩婷希望利用創作能達到「藝術平權」的理念。

時代賦予我主題——悼大江健三郎先生

其他 | by 董啟章 | 2023-03-16

對於董啟章來說,大江健三郎不但是一位他欣賞和敬仰的作家,也是他私淑的文學老師,是他曾經刻意模仿的典範,也是在文學精神承傳上的一位父親的形象,在這篇悼文不厭其煩地列出其著作,除了想顯示出他過人的勤奮和創造力,也想強調閱讀大江作品,「不厭其煩」是多麼的重要。

【無形.褲作用】前花園裡的思想回歸——訪朗天《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3-16

活在後真相年代,世界向右轉,世事雜亂紛陳,思想經常缺席,甚至愈來愈多人視思考為苦差,「樂於反智,奢言放空」,研讀觀念與思想哲學多年的朗天,將多年來當代哲學的思想結晶集結成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介述十七加一名哲學大家,在成書的過程中化作記憶的回歸者,讓潛行於思想的讀者們,消化他過去閱讀過的思想精華,轉化成在新時代中自處的一種啟示,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覓尋出路。

【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鬼才導演伊丹十三全展 十部經典作全新修復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6

時值日本諷刺喜劇大師伊丹十三(1933-1997)誕生九十周年,第四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7)特別呈獻其電影全展,向這位多才多藝的傳奇導演致敬。十部經典作品均為全新 4K 數碼修復版,讓影迷重新感受伊丹十三鏡頭下的世態人情。

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孩子轉運站》、濱口龍介《Drive My Car》映後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7

伊力盧馬對我的影響,我想在《偶然與想像》裡已充分表現出來。積葵利維特的元素亦有在《Drive My Car》裡出現,不過不是那麼明顯,反而是有點曖昧不明的關係。這種曖昧的表達,其實也出現在積葵利維特的電影裡:究竟故事發展下去會是甚麼結局?觀眾看著可能會有心驚膽顫的感覺,我很享受這種感覺,也希望把這個手法放在作品中。 至於創作故事與人生真實的關係,本來攝影機就是寫實的工具,拍電影時雖然以虛構故事為背景,但電影呈現的畫面全都真實發生過,所以電影是介乎小說與紀實片之間。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可厭物的拯救——喜歡《媽的多重宇宙》的理由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3-03-14

從看過《奇異女俠玩救宇宙》之後,鄧小樺已認定這部電影會獲得很多獎項,最重要也最值得獲獎的,是它將「庸俗」提升到不止美學且是哲學層次的提法,這又以其嶄新的多重宇宙意念來增強力量。多元不會全是精華,必然包括庸俗,就算年輕時受到許多美學的哲學的超越澆灌,到達中年,往往不得不接受自己身處的世界不過是庸俗的,自己在活著一個庸俗的人生。

【奧斯卡2023】《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奪最佳電影七項大獎 楊紫瓊膺首位華裔影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3

奧斯卡頒獎禮於香港時間 3 月 13 日舉行,《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楊紫瓊奪得最佳女主角,成為史上首位華裔影后,關繼威則奪最佳男配角。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4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在奧斯卡奪得七項大獎,楊紫瓊更成為首位華裔影后,「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輯錄何兆彬、李薇婷、廖偉棠、紅眼等評論,看電影如何為從影三十多年的楊紫瓊帶來機會難逢的新突破,提醒觀眾觀眾她仍是個多麼厲害的演員。

日本文壇巨匠大江健三郎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3

【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眾星雲集!梁朝偉再封影帝 麥沛東奪最佳新演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3

過去兩屆移師韓國釜山舉行的「亞洲電影大獎」,今年重臨香港,並於昨晚(12日)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舉行,梁朝偉繼2008年的《色,戒》後,今年再憑《風再起時》第二度贏得最佳男主角,湯唯則憑《分手的決心》封后。至於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Drive My Car》,大熱成為最佳電影獎項得主,是枝裕和亦憑《孩子轉運站》獲頒最佳導演,麥沛東則憑《正義迴廊》擊敗幾位亞洲對手,獲頒今屆最佳新演員獎項。

【文藝Follow Me】從現實循入神話看世界另一可能 大館大型酷兒展覽「神話製造者」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3-11

站在印度藝術家Bhupen Khakhar晚期的作品《來訪者》(Visitors)前,孫啟越萬慨萬千。Bhupen Khakhar雖於六十年代已經靠畫市井生活、明媚風光成名,惟至1980年他媽媽去世後,他才開始描畫自己的同志生活,「他擔心畫同志生活會傷害到媽媽的心,」孫啟越抿了抿嘴,「我很感觸,我於2014年創辦驕陽基金會,我媽媽亦於該年逝世。我並非刻意為之,是無意中為了不讓媽媽傷心而配合的。」

《椒麻堂會》:一場生死的流水席

影評 | by 朱嘉喬 | 2023-03-10

《椒麻堂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羅加諾影展的評語如是寫道。觀看這部電影,朱嘉喬覺得就如緩緩打開一幅卷軸畫,畫內畫外,戲內戲外,是跨越半世紀的歷史變遷,又是一個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

關於畫漫畫,在香港

其他 | by 江康泉 | 2023-03-10

《離騷幻覺》創作十年首次出版全新漫畫結集《離騷幻覺:宇宙旅行社》,江康泉(江記)表示因為動畫的製作,有機會連結很多人,令「離騷幻覺」成為一個很廣闊的世界,亦在寫過許多不同故事大綱與劇本的過程中,意識到原來「漫畫」不單純是一種媒介,還是一種「思考的工具」,因此決定要畫一本「離騷幻覺」的漫畫,重新肯定創作應該有的「不可理喻」。

【藝局】梁嘉文、劉詩敏對談——便於攜帶、星星、緩緩的蹊徑

如是我聞 | by 劉詩敏筆錄 | 2023-03-09

不定期邀請藝術創作者進行對談的《虛詞》欄目「藝局」,繼上次找來鄭婷婷與梁嘉文進行對談,這篇梁嘉文與劉詩敏的對談,從後者到台北唸書開始說起,談及「便於攜帶」的創作,也從重覆在腦裡出現的意象,講到「緩緩的蹊徑」的意思,除了意象停留得夠久,時間的累積亦是創作的一部份。

兩個梁朝偉,一眾旁觀者 ——為《風再起時》與《悲情城市》擔任歷史「配角」

影評 | by 陳嘉銘 | 2023-03-09

《風再起時》在當下回溯五十年前的香港往事,無獨有偶,是同期上映的《悲情城市》復修版,是在八十年代回望也將近半世紀的台灣歷史,兩部電影都用上梁朝偉做主角,讓陳嘉銘聯想到,原來兩片何其像平行對照,讓影帝的光芒內藏起來,卻更燃亮了歷史旁觀者的角色。

踩紅地氈打卡,電影海報抽獎——卓越光影十五年:亞洲電影大獎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8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將於 3 月 5 日至 3 月 11 日,假海港城海運大廈展覽大堂舉行「卓越光影十五年︰亞洲電影大獎展覽」,是次展覽作為第 16 屆亞洲電影大獎的前哨活動,將設置紅地氈佈置供參觀者拍照留念,並會展出歷屆亞洲電影大獎得獎影人的珍貴照片、亞洲電影大獎獎盃,更有扭蛋機隨機發放亞洲電影大獎紀念品、咖啡優惠券及明星親筆簽名海報。多個打卡位猶如帶你親臨頒獎典禮現場,體驗明星光芒。

老友記的「瑜珈波危機」

劇評 | by 胡筱雯 | 2023-03-10

看老友記彎腰,躺在地板上舞動手腳時,總聽到有觀眾問「得唔得㗎」、「好牙煙呀」、「會唔會整親㗎」。只要是人,總得花一生與自己的血肉之軀相處,每日我們都會郁動身體,累積的力量與慣性就像樹木的年輪彎曲、壓縮,筆者是如此理解不加鎖舞踊館「身體年輪」這個意象;摺疊在年輪的,該是身體的韌性,為什麼我們越是年長,越不信任自己的身體有舒展、綻放的可能?

【有病自然香】愛滋,無法根治的致命誘惑——傅柯、基夫哈靈、李楊力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3-03-08

愛滋病,全稱後天免疫力缺乏綜合症﹐是由於免疫系統因受到愛滋病毒(HIV)感染後而逐漸衰弱所引發出的多種疾病,患者多與帶有愛滋病病毒的人有直接性接觸而感染,共用染有愛滋病病毒血液的注射工具或個人物品,又或帶有愛滋病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或分娩時將病毒傳染給嬰兒。 愛滋病病毒帶菌者可能毫無病徵,患者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潛伏期可達 10 至 15 年。受感染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感冒似的徵狀、發燒、體重下降、疲倦、淋巴腺腫脹等。經過長時間後,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受到嚴重的破壞,逐漸失去抵抗嚴重疾病的能力。病者會患上較罕見的肺炎及皮膚癌等「機會性感染」,最終會導致患者死亡。 80 年代以降愛滋病席捲世界各地,其中在紐約、愛丁堡等城市的同性戀社區瞬速擴散,一夕間奪走了許多名人和藝術家的性命。預防愛滋,「要有一套」,採取安全性行為是減低受感染風險的最佳方法。現時愛滋病仍是一種無法根治的傳染病,但卻可以透過治療控制病情。患者可服用處方藥物,降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減慢病毒惡化,延長及改善生活質素。

【一眼關七】《海邊電影院》:靜觀時代的門窗

影評 | by 葉七城 | 2023-03-07

情書有溫柔,也有暴烈,如果《法貝曼:造夢大師》是溫柔的情話;Damien Chazele的情書《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Babylon),是混和了迷幻藥,會令人上癮。Sam Mendes導演的《海邊電影院》(Empire of Light)在兩者之間,身兼編劇的他,沒有強調半自傳(或誰的自傳)色彩,但影片每處都流露著細緻的感情,它喚回某個時代的記憶,也將「電影院」這地方蘸上浪漫色彩:愛這地方,也愛電影。

羅蘭巴特入詞 好青年荼毒室初嘗 RAP 滋味 feat. 鄭秀文新歌《愛是… 2.0》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7

鄭秀文推出新歌《愛是… 2.0》,由哲學普及團體好青年荼毒室再獻新猷,豬文、白水、鹽叔包辦rap詞,由 DaiShin、Novel Fergus 和 SoWhat @Yack Studio 負責監製,饒舌唱出愛情哲學。

【教育侏羅紀】假期功課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3-03-07

「既然要學的都學會了,習作是否派回來,有那麼重要嗎?」,這句話在她的腦海內繚繞不散。讓她更不解的是,身為學生的時候,老師是否批改完全不在意,到變成家長,卻對老師們有所要求。是自己太刻板嗎?又是什麼原因令學生抗拒功課?他們小時候,也曾經熱愛過做功課嗎? 在胡同裡越想越糊塗的她禁不住一再問自己,真的沒有批改假期功課的需要了嗎?假期作業真的失卻意義了嗎?

虛詞精選 ifva片單:《極樂招財貓》、《煨燼》、《群鼠》

影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7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於 3 月 2 日至 11 日舉行,虛詞編輯部精選三套放映作品與各位分享,分別為楊光宗《極樂招財貓》、崔紹輝《煨燼》和譚善揚、胡天朗《群鼠》。

【一眼關七】《海邊電影院》:舞吧,趁著光影時代還未倒下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3-07

估計「電影」這幾年很忙,個個導演都爭著示愛,應該收情書都收到手軟。來自 Sam Mendes 的這一封《海邊電影院》(Empire of Light),據聞不是太多人喜歡,可能關乎劇本不夠激情,嫌它致敬得平凡過頭。其實不需要歷經大時代的波瀾,不用跟觀眾一起見證歲月動盪,每間戲院都藏著很多平凡事、很多秘密,而這些就是與「電影」最親密的距離。《海邊電影院》於字裡行間都很淺白,但那扇窗、那些光,以及那片平靜的海,有其微小的詩意。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十)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3-06

現今流行歌詞,大部分都不只一隻韻腳。八十年代的流行歌詞大都跟隨古詩規格,比方說一段四句,第三句可轉韻,但尾句一定要回到主韻。但現代曲式已不如從前工整、段落也沒那麼分明,也就無法跟上老規矩了。今天看詞人轉韻,如看電影導演怎樣轉鏡頭。

【除罩詩輯】臉在追逐,臉在逃亡

詩歌 | by 陳李才、璇筠、陳煒舜、熒惑 | 2023-03-06

在本港實施長達959日的「口罩令」,上周起終於全面撤銷, 陳李才、璇筠、陳煒舜、熒惑分別寫詩,辭別「雙面」,記錄脫下口罩的感覺,把嘴唇貼在臉上,裝成三年前的日常,肌肉鬆弛的面頰,狠狠呼吸濕潤的風。

黃珏基、陳庭軒的無對白劇場《掂行掂過》:我們掂行掂過了鄰居、悲劇與政治

藝評 | by 馮曉彤 | 2023-03-05

「掂行掂過」是廣東話成語,意指無論經過甚麼怪誕或悲慘的事,街道行人仍可保持「掂」(不錯)的狀態,繼續如常地行走。它的近義詞包括「視若無睹」,但掂行掂過可能是見不到,只是剛好路過了一場災難;「直行直過」在客觀意義上較接近,惟失去了那種處之泰然、很「掂」(不錯)的意境。鄧樹榮工作室主辦的無對白劇場《掂行掂過》由黃珏基及陳庭軒執導,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劇作以香港的城市街頭為座標,詰問我們平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甚麼,背後的動機與緣由又是為何。如果將《掂行掂過》當中的母題精神放大,也許我們也可以自我叩問:我們為甚麼「掂行掂過」他人的困難、痛苦,與城市裡的政治禁忌。

詩四首:徐竟勛 X 任弘毅 X 鄭點

詩歌 | by 徐竟勛、任弘毅、鄭點 | 2023-03-04

我還不會忘記 那個微溫的下午 天空是方格的,生命也是 交集相融的生命 正思量如何在肩摩的時代裏 保持純真的命題

【華語作家創作坊】風格之重要性

散文 | by 楊志演 | 2023-03-07

浸大文學院成立的「華語作家創作坊」,去年10月5及6日舉行「2022年度卓越華語作家」活動,邀得著名中國內地詩人西川主講個人講座及主持創作大師班,與廣大讀者交流,「CWW學生大使」楊志演參與活動後,寫成這篇〈風格的重要性〉的文章。

獨立之志與同胞之誼:《伊尼舍林的女妖》 的荒涼寓言

影評 | by 丁珍珍 | 2023-03-02

Colm不要和Pádraic做朋友的理由是生命易逝,自己想專心作曲留下作品, Pádraic笨蛋無趣,和他在一起太浪費生命。而Pádraic就左思右想:這是不是Colm April Fool的惡作劇?是不是他憂鬱症發作?那作爲他最好的朋友豈不是更不應該在這時拋下他不管?是不是等他把這首曲子寫完,就能回到從前那樣?昨天我被別人打的時候他出手相助,那是不是代表他不生氣了?兩個長久朝夕相伴的好朋友,有一個決定不要在一起了,是不是就應該/可以和平分手?那些傷心難過,又該如何處置?

香港流行曲中的台灣,形塑出香港人之間的連結:潘源良 X 梁栢堅對談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3-02

近年來不少港人移居台灣,因而有許多香港文化人在台灣繼續推廣香港文化,再次匯聚起台港文化的交流。這樣的交流絕非頭一遭,台港兩地的流行音樂一直有著悠長的淵源,從七十年代的鄧麗君到後來的羅大佑,台灣流行音樂的養份早已扎根在香港的流行曲中。香港文學館邀請到兩代香港作詞人潘源良和梁栢堅對談,由鄧小樺主持,以「國語歌養份、粵語歌經驗」為題,於台北大稻埕新開的郭怡美書店,追尋台灣流行音樂在香港樂壇的足跡。

大館辦全港首個大型LGBTQ+展覽 立足神話展望未來 「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2

神話,是世界的起源,塑造出不同社會基本的自身論述﹐與經常伴隨而至的身份、傳統和信仰體系,一起構成了宇宙矩陣,當不受束縛的酷兒出現,與神話又會激撞出怎樣的火花?學者向在榮在《古怪之道:一種去殖民探究》激發出一種「古怪之道」(Queer Ancient Ways),思考殖民的框架以外,拋開性別的二元劃分,性、愛、慾以千姿百態的面貌出現時,世界又會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呈現眼前?大館「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展覽以此為開端,探索在被俗世排斥的年代,性小眾如何透過藝術作品構築出自己的小小世界,開創了斑斕的異色神話。

《To Leslie》:演技誠可貴,人脈價更高?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3-01

今屆奧斯卡舉行前夕鬧出一場風波,矛頭直指荷里活長久以來秘而不宣的小圈子文化。被質疑手法踩界,甚至妨礙奧斯卡票選程序正當性的《To Leslie》,幾天之間,就從一部寂寂無名的小品電影,變成被網民炮轟的小圈子電影。隨著《To Leslie》帶來了備受爭議的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的「獎季操作」爭議兩極,更惹人憂慮會否大大改變今後電影業的宣傳策略。

【無形・褲作用】前置詞:在日常生活中「褲」起來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3-01

今期《無形》以「褲」作為主題,夠生活化之餘且貼近日常,亦旨在取其諧音大「褲」大貴的意頭,並邀請不同作家從「褲」出發,書寫形形式式的不同種類,例如瑜珈褲、校褲、波褲、飛鼠褲,甚至內褲,各自都有它們衍生的故事。

【第 35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董啟章獲散文大師獎首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2

第 35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公布結果,香港著名作家董啟章憑《董啟章隨筆集》摘下散文大師獎首獎,獲得獎金新臺幣 20 萬元正。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與西西從容出入於浮城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3-02-28

《我城》裡的麥快樂、悠悠、阿果、阿髮、阿游、阿北、阿探和阿傻,一個一個直面無根,特立獨行的青年,彷彿也就是陳智德童年認識的、啟發過他的香港七〇年代青年,忘不了那飛揚的生命情調,他們一定活在那自由鮮活的、以文藝或信仰或一切的理想作護照、從容出入於無邊境、無國籍的浮城。

「西西.春望」港台齊念西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28

西西(1937–2022)是香港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詩人、作家之一。她一輩子紮根香港,專注創作頗具香港在地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並讓香港文學為世界文壇所矚目。香港詩歌節基金會將於今年 3 月舉辦五場線上線下「西西 · 春望」專題活動,邀請更多的海內外讀者一同緬懷西西,春望香港。故人已逝,她的文字依舊溫暖「我城」如春。

亂世中漂泊的溫柔,「亂世文人,大歷史中的微妙緣份」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2-28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推出的自傳《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經歷時代磨練的周蜜蜜記錄下顛簸的遭遇,曾經歷文革和種種風波的她,以回憶錄帶出成長的磨難、戀愛情感、文化及生活見聞。台北國際書展邀請到周蜜蜜及台灣作家吳鈞堯,由鄧小樺主持,以「亂世文人,大歷史中的微妙緣份」為題,談談亂世中的文人緣份。

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離家出展 網民二次創作於博物館展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01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的鎮館之寶,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2 月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維梅爾特展,《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自然也是借展之列。當少女「離家出走」,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想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方法,在線上收集各界對畫作的二次創作,用以代替原畫展出,掀起一番二創熱潮。

當家與性的並置不再是禁忌:登曼波攝影集《父親的錄影帶》與個展「居家娛樂」

散文 | by 李小孟 | 2023-02-27

以攝影師身分廣為人知的藝術家登曼波,總能讓名人明星在他的鏡頭下散發出奇異耀眼的魅力,生猛、奔放、華麗的視覺風格,讓讀者驚為天人。讓登曼波拿起相機拍攝的動機,來自家庭。年少時他翻找父親房間,意外觀看到性愛錄影帶,影響至今強烈。 Openbook閱讀誌擷取攝影書《父親的錄影帶》分享會活動菁華,前往集攝影、影像、物件與裝置於一體的北美館「居家娛樂」個展現場,並透過訪談,為讀者梳理登曼波的創作脈絡及背後的觀點。

走在返璞歸真的路上——和H課後談文學

散文 | by 寧霧 | 2023-02-24

和H相約在日本餐廳,敘舊,談文學。H做過雜誌、戲院,讀比較和日本文學,學禪,為人沉靜穩重。有的人見面,絮絮聒聒,半天說不上一句有意思的話,大抵是由於志趣不同;H則不然,一群人聚會,他總是安靜地聽著,默不作聲。H說出的話就像茶壼裡瀉出的清茶,澄明簡樸,仿佛帶著回甘。在一個過於喧囂的時代,像他這樣誠實的人並不多。侍應端來魚生飯,蘸一點醬油,兩勺白飯下肚,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跨越記憶與想像的邊境 ——「跨文化對話、協商與現代性: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紀錄

報導 | by 蔡樂佳 | 2023-02-24

去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聯合主辦「跨文化對話、協商與現代性: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的多位學者,於線下及線上同步參與會議。來自多個領域的研究者乘著工業、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羽翼,齊聚於此,得以跨越地理空間的界線討論交流,與會議主題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呼應。

跨越生死維度的靈魂之窗:瑪莉娜的凝望與救贖

書評 | by 蘇麗真 | 2023-02-24

行為藝術是當今受誤解最多的藝術形式,談到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她和烏雷(Ulay)對立拉緊弓箭的一幀照片,在她的自傳《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中,道盡這位行為藝術教母和情人多年來的相生相剋、相愛相殺,一路將自己推向恐懼、痛苦、筋疲力盡的極限,追求情感與靈性轉化、絕不妥協的危險旅程。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象是笨蛋

小說 | by 謝曉虹 | 2023-02-23

我叫阿象,今年二十二歲。警察問我,我就這樣回答。為什麼到這裡來?我其實也不太清楚。我不應該再走上這條路的。這條我在動物管理局工作時,常走的路。辭職的時候,我便下定過決心。這倒不是因為,我有多麼討厭我的工作。只是,走在那條路上時,我不免聽到一些令人悲傷的聲音。他們拿了我的證件,低下頭在一本筆記本上抄寫,彷彿正在做著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他們什麼都沒聽見。

詩人不害怕AI:訪《谷川俊太郎詩選全集》譯者田原

專訪 | by 煮雪的人 | 2023-02-23

華文世界幾乎所有谷川俊太郎的詩,都是由詩人田原翻譯,他們不僅是作者與譯者的關係,田原也是谷川的研究者與多年好友。煮雪的人訪《谷川俊太郎詩選全集》譯者田原,談到谷川是位經得起「時間、讀者、翻譯」三者考驗的詩人,也從急速發展的AI談寫詩。

詩與影的距離:香港藝術節@大館《讀音:進山.看海.未嘗不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7

自 2019 年起,聲韻詩刊以《讀音》之名,發起一個多媒體詩歌保育計劃,持續記錄不同年代的本地詩人朗誦詩歌的聲音。在 2 月 18 至 26 日,「香港藝術節@大館」進一步為詩歌帶來多角度美感體驗,舉辦《讀音:進山.看海.未嘗不可》,邀請視覺藝術家曾敏富(Matthew)和梁山丹(Lily),聯乘本地三位詩人飲江、關夢南、王良和跨界合作,探討視覺、科技與詩歌藝術的互換關係,在全新感官領域下轉化詩歌成為多媒體的互動裝置,引領觀眾進入全新的詩意想像。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西西的換衫遊戲:《縫熊志》的工藝與文字

散文 | by 洛楓 | 2023-02-22

洛楓憶述,西西曾說莊子是世上最多故事的妙人,充滿想像和吊詭,有時甚至讓自己也成為裏面的主人翁,最著名的是他一次做夢,夢見蝴蝶,於是從蝴蝶設想,到底是莊周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莊周?西西說這是人類最甜美的夢,而甚麽時候我們失去了這種美夢?這是《縫熊志》的記述,但願夢中有書、書中有夢。

《TÁR》直擊權力崩裂的虛構傳記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4-14

以角色名字作電影標題,記錄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兼指揮家Lydia Tár(姬蒂白蘭芝飾),由事業頂峰走向衰敗的經歷,石啟峰認為《TÁR》的角色、情節及劇本直面當代社會,除了讚嘆演員的出色表現之外,身兼編劇導演的Todd Field,精心鋪陳Lydia Tár的角色視角,揭露了性別、藝術和權力的政治命題。

時變、世變、人變 真實的荒涼:記「周蜜蜜x陶傑《亂世孤魂》對談:相聚冬日,撫今追昔」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22

2046出版社早前為新近出版的周蜜蜜新作《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州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舉辦對談會,由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擔任主持,並邀得知名作家陶傑和因傷未能親身出席座談會的本書作者周蜜蜜作視像分享。與會的講者和聽眾,在冬晚的氣溫中團聚,一同於仿60年代裝潢的復古餐室中,藉著絲襪奶茶的氤氳餘香,懷想周蜜蜜真實紀錄下的舊香港。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怎麼可以這樣快樂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3-02-22

散文一般被認為與作者真實個人非常接近的文類,但鄧小樺認為,西西在她的散文裡常常是相當隱身的,隱於她所陳述的現實細節與知識背後,負面情緒很少,永遠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童,只是非常偶然地流露出一點半點的驚心動魄。讀西西,看她寫出來的知識與門道已經豐富到消化不來,還要看到她沒有寫出來的。

【教育侏羅紀】查簿

教育侏羅紀 | by 吳俊賢 | 2023-02-21

假如學生的噩夢是考試期,吳俊賢覺得老師的噩夢是查簿期。通過老師間的互相審查,保障每位同事的批改質素和教學進度良好,老師需要收齊足夠數量的習作,完成所有批改,然後呈交科主任審核,查簿的挑戰不在於趕進度做課業,而在於追收改正。

著名漫畫家、動畫家松本零士病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20

苦難中的痛感覺醒:記「無遮之鬼,災難之書——社運後女性書寫」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20

在早前舉行的台北國際書展,謝曉虹和鄧小樺就著「無遮之鬼,災難之書——社運後女性書寫」為題,抒發作為女性作家,在社運之後,如何以當中的觀察為書寫題目,並分享當中虛構與寫實間的平衡處理,並與本次講座主持、也是一位女性作家的楊佳嫻,從橫跨港台兩地的視野,帶出兩地作者在不同的處境中,文學觀點和處理上的差異性。

《伊尼舍林的女妖》:不再尖叫的女妖,觀賞永恆中的一段無聊

影評 | by 逸文 | 2023-02-20

Martin McDonagh 過去編導的悲喜劇都有種年代感,一眾現代人在被歷史遺忘的場景中,上演一幕幕悲喜交集的恩怨情仇,感覺與觀眾又遠且近。今年《伊舍利林的女妖》直接設定在1923年的愛爾蘭,看似遙遠的過去,故事卻比以往貼近觀眾心房。導演就似戲中那隻不再尖叫的報喪女妖(Banshee),看膩了人世恩怨,所以默默地旁觀着人類的荒謬,並將永恆的死結娓娓道來:創造與毀滅的共生關係會無聊地循環下去。

碎步與探戈——讀過《千鳥足》

書評 | by 翟彥君 | 2023-02-20

「千鳥足」是日文,意指醉後腳步搖晃的狀態,我們也是步履蹣跚,迷惘的每一瞬都是醉酒。翟彥君評曾詠聰的《千鳥足》,認為作者算是吐真言式道出自己的無奈及不愉快,並邀請了對方到學校談談這本書,讓學生們看看一位文學老師的樣子。

悼劉紹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已故學者劉紹銘寫作大半生,多年來著作甚豐,學貫中西,題材不囿於一時一地,更是張愛玲研究的重要學者。在1984年初,劉紹銘應林行止邀請而翻譯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反烏托邦名著《一九八四》,時值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的白熱化階段。晚年他繼續執筆,最後一部譯作是2020年出版的《動物農莊》。曾卓然記憶中的劉紹銘教授是非常瀟灑的,戴上墨鏡在嶺大校園行走,遠遠就能看到他。而陳智德則提到劉紹銘的雜文寫作,兼具文人與學者風格,談翻譯、電影、人物、時事、報刊文化、異國生活的文字,在析論以外,時帶幽默、諷喻、警世甚或自嘲筆鋒。

【文藝Follow Me】從飲食男女到飲食書店 「字字研究所」呂嘉俊:食物不是機器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2-18

富德樓一樓的「字字研究所」是一間書店,也是出版社,特別的是書店琳瑯滿目都是關於飲食的書籍,《香港人食香港菜》、《圖解香港燒賣》、《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米其林精神:執著、堅持、精進》。負責人呂嘉俊說他本來只想開間普通書店,直至有次「七分一書店」店長James對他說:「不如你做飲食書店,全香港沒有飲食書店,而你最熟悉飲食。」讓他下定決心在2021年6月開了「字字研究所」。

詩四首:蔡琳森 X 陳柏煜 X 熒惑 X 曾瑞明

詩歌 | by 蔡琳森, 陳柏煜, 熒惑, 曾瑞明 | 2023-02-17

此下,在我顱蓋骨的下方 有一只自我法西斯的義眼 它正埋陷雷電交加大雨中  它看著我,同時看著芸芸眾生相 且不忘也望向每一個不在眼前的死者—— 我還能只是生活在誰的一場夢裡嗎? 這太過僭越的非分貪想 這屬於軟弱者的奢望

【新書】《重回舊地》序——重回(不了)舊地

書序 | by 亞然 | 2023-04-26

亞然在新書《重回舊地》記下來的,除了是書裡面想要記住的內容,更多時候,記下了讀書時的心情起伏和時代背景,變成一種另類的日記。回看這些書稿,彷彿就是重讀那兩三年的日記,這些文字正正記錄了變化的前後,捕捉著城市隕落的一刻。

劉紹銘教授眼中的「人間煙火」

散文 | by 梁淑雯 | 2023-02-16

〈人間煙火〉是劉紹銘教授和梁淑雯合編的一本港臺散文集的序題。要看懂這些人間煙火,最緊要是有童心,如劉教授很喜歡動物。嶺南貓雖然聞名天下,但劉教授每次到海天花園酒家時,必訪旁邊海鮮檔的狗狗Billy。「Billy! Billy!」溫暖親切的聲音,再加打招呼的手勢。那次來到海天,劉教授不見Billy,有些失望,不過他仍然不停叫老闆選一條最新鮮的海魚,用來清蒸!

香港歷史在電光幻影中——陳慧X陳滅X顏訥:「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2-16

電影,無疑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環;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記錄了無數歷史故事,亦與香港文學緊密扣連。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兩位書寫香港文化的作家陳慧和陳滅擔任講者,並由台灣作家顏訥主持,來談談文學、電影和歷史如何勾勒出香港獨特的輪廓。

【懶人包整理】聊天機械人ChatGPT全球爆紅 AI寫作能否取代人類原創再掀熱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16

自從OpenAI的聊天機械人ChatGPT橫空出世,短短兩個多月已吸引全球逾億人使用,不少用家亦嘗試利用AI系統寫詩寫小說、撰寫電影劇本與學術論文等,在社會掀起一片熱潮的同時,也令大眾再次關注AI寫作是否能夠取代人類的原創性,以至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與衝擊。

求同存異,兩地文學人為時代尋找新出路:記「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15

近年有多本香港作品選擇在台灣出版,這個現象促進了兩地出版界之間的交流融合,同時造就了更多合作上的新契機。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的第一場主題廣場之講座,以「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為題,邀得「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和「2046出版社」總編輯鄧小樺就著香港作品近年在台灣出版的觀察,交換了關於兩地出版業的不同想法與實況分析,並提出展望,同場還有台灣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員會召集人、藝評人謝佩霓擔任主持人。

在監倉裡笑著跳舞:香港藝術節@大館《於無聲處徑相隨》

空間 | by 蘇麗真 | 2023-02-20

日暮時份,人群浩浩蕩蕩的在大館監獄操場出發,分成兩組,參與《於無聲處徑相隨》的觀默導賞。《於無聲處徑相隨》由上海創作藝術家小珂與子涵攜同 6 位香港表演者,於過去半年在香港及上海開展深入訪談,結集人們的故事與城市記憶,轉化成作品安置於大館的各個角落。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遇見西西:「老派約會」之外(或曰例外)

散文 | by 潘國靈 | 2023-02-15

西西曾深情地形容書本為「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她本人也自築了一隻「西西的羊皮筏子」,讓讀者在各自的生命激流中靜靜航行。作為眾多讀者之一的潘國靈,也憶述自己如何在西西作品的字裡行間與其相遇,並談及過去多年與西西的幾面之緣。人去了無法再見,但文字猶存,作品仍是活的,並且會一直延續下去。

【有病自然香】乳癌不是末日——西西、桑塔格、艾倫瑞克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3-03-08

乳癌是全世界婦女,也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病,發病率隨年齡上升,香港每年有三千五百多宗乳癌新症,現時本港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為五十四歲。乳房是一個腺體的器官,由乳腺組織、脂肪、結締組織組成,當婦女懷孕時,乳腺可以製造和分泌乳汁喂哺嬰兒,但當乳腺細胞失控分裂和生長,就會形成腫瘤,乳房內的惡性腫瘤就是乳癌。乳癌會侵襲乳房組織,擴散至腋下淋巴腺,以至身體其他部位如肺部﹑骨骼﹑肝臟甚至腦部,損害受感染器官的功能,更會威脅患者生命。手術可說是治療乳癌的關鍵元素,包括全乳切除術(mastectomy)、局部乳房腫瘤切除術(lumpectomy)等。女士在接受全乳切除後,可在術後立即進行乳房重建手術。今期介紹的三位女作家,正正經歷過切除乳房的手術,然而乳癌並非末日,她們無不憑強大的求生意志戰勝癌魔。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火奴魯魯的司機們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02-14

我在火奴魯魯待了幾天,去了幾個地方,主要靠Uber出入,很快發現夏威夷可能是全世界最適合Uber的地方,遇到的司機每一個都似乎心情很好,每一部車都瀰漫著輕快歡暢的氣氛——像是人生的過雲雨散去、陽光隨最後的雨點灑落、滿街行人全都鬆一口氣的瞬間。周六中午接我的Scott來自芝加哥,熱愛夏威夷的氣候,他說,這裡全年溫差不大,你看幾乎都沒有昆蟲,那是因為海洋颱來的風把牠們都吹走了。我問,真的嗎,連曱甴也沒有?他說哎,這裡偏偏就是有曱甴。

情人與書——那些年作家們收過贈過的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25

情人節,你可曾、可會考慮送心上人一本書,表達你複雜的情意?《虛詞》編輯部邀請文藝界友好,包括潘國靈、畢明、黃鈺螢與熒惑,用文字記下曾經收過、送過的書,追憶一些值得記念的關係,一些值得閱讀的好書。

愛情小小說五篇 : 〈日曆〉、〈祝福〉、〈角色扮演〉、〈靜音〉、〈恐怖情人〉

散文 | by 盧卓倫 | 2023-02-14

在一年一度中學同學聚會上,阿良環顧四周,看看每一張似曾相識的面孔,別了十七八歲的青澀,臉上都帶著三十多歲的滄桑。「係喎,阿良你都拍咗咁耐拖,幾時帶佢出嚟比我哋見吓?」阿良笑而不語。散席後,阿良來到砵蘭街接他的女朋友微微下班。兩人牽着手,走在眾多的霓虹燈牌下。這段長達八年的關係,到底是上帝給他的祝福,還是考驗呢,阿良思疑著。

《Ecoutez-moi》——「對話節錄體」歌詞

其他 | by Whitemusk | 2023-02-22

有時喜歡聽舊歌,心態大抵和喜歡逛古著店的人一樣,透過曾經的流行,短暫地沉浸在已逝去的時光裡,就像是相隔著名為時間的磨砂玻璃,似有若無地觸碰已經錯過的,偶爾還會發現一些以前從未發現的小驚喜。今次發掘到的小驚喜,是收錄在何韻詩21年前出的專輯free{love}裡一首非主打 《Ecoutez-moi》,由英師傅作曲,黃偉文填詞。

《不存在的書》:在影像與文字中尋找「不存在」的真實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3-02-13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除了想要研究世上存在的一切外,也對許多「不存在」的東西感到著迷,且著迷的程度可能往往還比現實中的事物還要來得巨大。《不存在的書》收錄了二十八篇極短篇小說,雖然這樣說,但翻開後會發現裡頭的每一則故事其實都來自於某本小說的片段,可能是小說的開頭,也可能是其中的某個情節,彷彿在逗弄讀者的心一樣,每則故事的結尾都有一種強烈的懸疑感,讓人很想知道後續。但更吊人胃口的是,作者在這裡面為我們介紹的二十八本小說,都是實際上不存在的書。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望春——懷我城的一位作家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3-02-12

人去了而文字還在 想法與記憶親近 緣是陪伴成長的一部分 就算未見真身只是讀著無時無刻的再現

跳飛機

散文 | by 陳俊熹 | 2023-02-10

那天感覺漫長之極,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只想攤在梳化午睡。正義、公平等等,似乎變得不怎麼要緊。比起喧囂揚厲的大義,此刻安靜較有利於癒合。六時的倦日是夏天僅有的温柔,樓下的車聲很遙遠,我在寧靜中小睡。不知何故我記起了幼稚園的事情,想起了那些雪糕筒帽子、還有跳飛機的方格……我今天的表現比那時候堅強得多了,在班主任面前沒有哭,在訓導面前沒有哭,在班副校長面前也沒有哭。這些事情我都獨力擔荷了。我這麼了不起,最後卻還是沒拿到貼紙呢,我想。

【字在食.葡式蛋撻】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之旅

字在食 | by 艾苦 | 2023-02-10

對於葡萄牙文化,我們最熟悉的必定是葡撻了。我們之所以吃蛋撻,也全因為葡萄牙於澳門的殖民史,葡撻最早出現於1800-1820年左右,里斯本貝倫區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來到里斯本的艾苦,有幸參加修道院的聖誕演奏會,之後再到世上第一間葡撻專賣店,享用最經典的葡撻。

【虛詞.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當西西乘著飛氈升起

散文 | by 廖梅璇 | 2023-02-09

西西的文字讓廖梅璇看見了香港文學的獨特性,一種未曾受過戒嚴壓抑的自由輕盈,望向世界的多元廣博,她的寫作是出於對世間萬物的純然愛悅。儘管西西現已乘坐飛氈浮升,她不會離這個世界太遠,或許仍停留在香港上空,俯望她一生書寫的島嶼。

選擇的理由:「港文存檔——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二十周年展」觀後感

其他 | by 麥芷琦 | 2023-02-09

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的「港文存檔」紀念展,館方向公眾展示這些年間持續搜集整理所得的豐富香港文學藏品,參觀過這個展覽的麥芷琦,認為當中涉及的「選擇」問題與取捨準則,或能反映館方所欲呈現的香港文學面貌,背後理由值得深思。

「亞洲電影大獎」前瞻——盤點入圍矚目焦點,編輯部滄海遺珠之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09

過去兩屆在南韓釜山舉行的「亞洲電影大獎」,今年將重臨香港,並於下月12日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舉行頒獎禮,大會早前已公佈各獎項的入圍名單,其中包括將於本地戲院上演的電影,也不乏國際影壇口碑載譽的佳作,《虛詞》編輯部精選今屆頒獎禮的焦點片單,為各位讀者在頒獎禮舉行前稍作熱身。

【金像獎 2023】《給十九歲的我》入圍最佳電影等三獎 校方宣布退出最佳電影遴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09

最近奪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的話題作《給十九歲的我》因爆出拍攝倫理風波,上映四日急急煞停。第 4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於 4 月 16 日舉行,大會今(9日)公布入圍名單,《給十九歲的我》在一片爭議聲中入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剪接」三獎,英華女學校今午發文,指校方經過審慎考慮,決定退出今屆金像獎「最佳電影」的遴選。

演活一個神話──《毒舌大狀》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3-02-08

《毒舌大狀》在新年上映,票房驚人,葉嘉詠認為,演員演技出眾、對白金句具時代意義等,都是這部電影的致勝關鍵。至於黃子華綻放聖光的海報,更突顯他「神」一般的存在,觀眾進場感受子華神如何彰顯公義、為民請命,怎不令人神往?

〈只是恰好重疊〉——散讀曾詠聰散文集《千鳥足》

書評 | by 周漢輝 | 2023-03-24

散讀曾詠聰散文集《千鳥足》,周漢輝認為既然作者有意於不完整,作為讀者又何不以此為樂?千鳥足的醉步在他和曾詠聰的性情、喜好、時差之間,成長軌跡互相交錯又偏離,卻無礙他在書中找尋自己的影子。

當我們反抗失敗,音樂使人自由——青春音樂電影《27》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2-08

Live Fast, Die young,27 歲是一道分水嶺,搖滾名人堂上赫赫有名的 Brian Jones, Jimi Hendrix, Jim Morrison, Prince, Amy Winehouse, Kurt Cobain,都是在人生最燦爛的日子——27 歲逝去,活不過 27,死因大多與沉溺濫藥有關,太多藝術家選擇借毒銷愁,最終活不過 27 大關。青年導演郭頌儀(Erica Kwok)就以「27」這個憂鬱的年歲為題,將 27 歲的迷茫拍成一齣喜劇微電影《27》,演繹出一種在死亡大限前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人生(hedonism)。

【虛詞.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會飛的不一定只有飛氈

小說 | by 袁兆昌 | 2023-02-10

妹妹拉著我手臂要我抬眼望去她的天空,說有一朵雲跑得很快很快。我看著她的天空,那個天空裏跑步的其實是發泡膠盒蓋。 我跟她說,那不是雲。她說,會在天空跑步的就可以叫牠「雲兒」。妹妹就是這樣看她的天空,連偶爾飛經這區的小白鷺,她都把牠說成「長了腿子和嘴巴、跑很快的雲兒」。 妹妹不是我妹妹。她是爸爸與上海一個女子生下來的小孩。上海媽媽染疫被困在一個小區,抱著妹妹想跑出去,許多穿大白衣的人堵住她去路;她邁步,他們不理這對母女安全,硬生生把她們推倒。

【新書】致陳苑珊函兼《演藝之城》序

書序 | by 伍淑賢 | 2023-04-26

陳苑珊新書《演藝之城》在臺出版,伍淑賢在推薦序談及與對方的結緣,認為這本書一如她以往的作品,全盤布局細密有致,思慮周詳,層層揭開男主角淳的天生幸運和自選的不幸,也期望新書這次 在臺出版,除了建立臺灣讀者群,也能讓港人藉此多讀其作品,享受箇中的文字妙趣。

《愛登士家庭》:最反社會的家庭,卻讓三代人欲罷不能

影評 | by 逸文 | 2023-02-06

Netflix 最近熱門劇集《星期三》,在短短三星期內就突破10億小時觀看時數,黑色幽默再次成為時髦的風格。這個充滿死亡氣息、崇尚哥德文化的美國家庭在30年代僅為報紙上的漫畫,60年代跳進電視機,90年代爬上大銀幕,到2022年經串流平台竄進全球每個角落。為何我們這三代人都會被這個怪畸家庭吸引?

《給十九歲的我》陷倫理爭議 公映即日急煞停 張婉婷:望會談後有一線曙光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06

歷時十年製作,由張婉婷執導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最佳電影,已於上周四(2日)正式公映。惟電影上映後爆出一連串倫理爭議,先是受訪女生阿聆、阿余透過媒體控訴在沒有同意下被拍攝,亦未經阿聆同意下將電影公開上映。而「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亦發文指不滿受訪片段在未被知會下用作紀錄片用途。張婉婷昨(5日)回應事件時,指與已跟英華女學校校董會達成共識,由今日(2月6日)開始暫停公映,讓各方有時間釐清有關問題,對於作品近日引起外界激烈討論,亦為師生造成困擾,張導就此致歉。

Dance-to-be 2022第一部分——不妨來個深呼吸

劇評 | by 新八 | 2023-02-03

「呼吸,很日常。但經歷窒息,更會覺知它的存在。如果身體經歷不慣常的呼吸節奏,會帶來甚麼經驗?」這次是以呼吸為主導的一次實驗展演。至於怎樣用呼吸主導呢?首先就是要令呼吸具體化。編舞選擇以口琴作為媒介,令呼吸化為音樂,讓觀眾能夠聽見。這個想法十分有趣,當呼吸能夠被聽見,我們便更能夠感受到表演者的節奏。而口琴的聲音質地柔軟,亦帶有一絲詩意,而且亦不阻礙表演者的四肢。作為起點是一個很好選擇。

黑人娃娃

散文 | by 程皎暘 | 2023-02-05

這麼多年,這麼多與黑人有關的電影,大家看了哭了沉默了憤怒了,Instagram上的tag此起彼伏。 然後呢。如今黑人移民的處境有所改善嗎。 這些問題在程皎暘看完《兩小無懼》後不斷回蕩。反反覆覆。「於是我只好把它寫下來。 讓它不再阻礙我。然而,寫下來,然後呢? 然後呢。 」

【悼念西西詩輯】走可以很沉重,但也可以很輕巧

詩歌 | by 飲江、陳麗娟、關夢南 | 2023-02-03

華文世界的重要作家西西離世,飲江、陳麗娟、關夢南分別寫詩,以〈掛網──「吾愛美斯,尤愛美斯擁躉」〉、〈雪花玻璃球〉及〈懷念西西〉的詩作,悼念這位殿堂級的傳奇作家。

【悼劉紹銘】從《靈台書簡》到《二殘遊記》──劉紹銘的文藝歷程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3-02-02

陳智德形容,雜文是劉紹銘文藝生命的最核心,兼具文人與學者風格,談翻譯、電影、人物、時事、報刊文化、異國生活的文字,在析論以外,時帶幽默、諷喻、警世甚或自嘲筆鋒,融會為夏濟安所讚許的「雋味」。六七十年代,劉紹銘在台、港兩地的報刊發表雜文,其後結集的《靈台書簡》、《二殘雜記》、《傳香火》可說是這雜文寫作階段的總結。

【有病自然香】有苦痔己知——蘇軾、胡適、哈維爾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3-02-02

痔瘡,後病也,英名 haemorrhoids 來自古希臘字 「haima」(出血)和「rhoos」(流出)。痔墊是位於肛管的血管組織,在正常情形下可協助控制排便,當它腫脹或發炎時便會變成痔瘡。痔瘡困繞人間後庭二千年,約 50% 至 66%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時期會罹患痔瘡,且男女罹患比例相當,民間甚至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不過由於生病的部位比較尷尬,很多人都避免宣之於口,是為隱疾,但其實有不少文人雅士也身受其害,甚至將其視為寫作的題材,包括為人熟知的酒鬼蘇軾、風流民國才子胡適,以及捷克前總統哈維爾,也難以對抗這種「pain in the ass」。

《SLAM DUNK》二十六年後歸來,井上雄彥的成長超渡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3-02-01

電影從宮城良田的視角開展成長故事,宮城在爆發的咆哮中將哥哥的夢想內化為自己的夢想,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可能只是一再肯定《SD》是熱血的運動漫畫,但對於鄧小樺來說,《SD》的魅力,一直來自其深刻的矛盾性格。憂鬱者的熱血,離群者的團結,沒有目標的人在奇蹟的瞬間中肯定了自己人生唯一的目標,然後忘我地純粹地投入。某些奇蹟的瞬間,這些憂鬱者離群者無所用心者,離開了原本的自我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像言叔夏在《沒有的生活》中所說,某些時候我不想成為的就是自己。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前置詞:西西別去,文字猶存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2-01

華文世界的重要作家西西,去年12月18日安祥離世,享年85歲。回顧西西一生,筆耕不綴,創作類型豐富,替香港塑造了豐富文學形象,供養一代又一代青年文學養分。為悼念這位殿堂級作家,今期《無形》特意抽調原有期數,改成悼念西西專輯,邀請不同作家撰寫悼文,一起從字裡行間緬懷這位傳奇作家。

《兒子可否不要走》:愛之深,父之痛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1-31

《兒子可否不要走》這個港譯片名,教人會心一笑。因為導演的前作就是《爸爸可否不要老》。電影主題雖圍繞「兒子」,其實著墨更多的是為父之難。對兒子一廂情願的愛與犧牲,都來自他自己的成長創傷,他對自己父親的怨恨。「你不覺得一個五十幾歲的男人還放不低自己的童年創傷,是很丟臉的事情嗎?」老父親就是那麼冷漠毒舌,卻完全看穿了兒子的心事。他要醫好兒子的情緒病,都可能出於某程度上的自私念頭,其實是要成為一個比自己父親稱職出色的父親,驗證「我並不會成為另一個你」。隨著劇情發展,那才明白電影標題「兒子」同時暗示了兩個角色。每個為人父親的,都曾經是另一個父親的兒子,都在上一段父子關係中受過創傷,然後遺傳到下一段父子關係。

相顧無言到不如不見——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其他 | by 佟本月 | 2023-01-31

聽Dear Jane的〈到底發生過什麼事〉,讓佟本月想起由林夕填詞的〈不如不見〉,兩者都是以舊戀人再次相見的情景而起,見面後卻難以訴說心中的情感,那種複雜的情緒,有內疚、有不甘、有痛恨,但最終都只歸咎於「愛」這一個字。

筆訪三青年詩人:李顥謙、枯毫、嚴瀚欽——書寫時代,直面自己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31

香港青年詩人對社會詩事的感觸,屢屢寫出個人化的視角與獨特風格,「虛詞」編輯部邀請去年同樣出版了個人第一本詩集的幾位作者進行筆訪,包括李顥謙(《夢或者無明》)、枯毫(《史後生物》)與嚴瀚欽(《碎與拍打之間》)。有份共同協力完成《史後生物》詩集的Harrison Wong,亦從設計師的角度參與是次筆訪,各自分享出版詩集的意義,也談個人詩作與時代的距離,以及對詩集獎項的一點看法。各位的答案於同一題目下並置,以見參差的對照。

斷捨離被捨離,教主近藤麻理惠的「變節」

散文 | by 紅眼 | 2023-01-30

剛出版新作《Marie Kondo's Kurashi at Home》的極簡教主近藤麻理惠,日前終於轉身,承認自己推廣多年的斷捨離法則,連自己都守不住了。「我有點放棄了,其實我的家很亂。」她形容自己在 2021 年誕下第三名孩子之後,照顧孩子所花的時間實在太多了,整理家居雜物已不是日常生活的最優先事項。但不打倒昨日的自己,新書新思維就不吸引了。她轉而鼓勵讀者不要被斷捨離一說困住自己,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節奏。其心態轉變除了「生仔經」,可能還有更多「生意經」。頻頻接受訪問,寫書,拍電視節目、網片,還要經營自家網店的她,已逐漸遠離了最初的極簡生活。

【虛詞.突然又已一年】域多利城苦行記

散文 | by 周昭端 | 2023-01-30

域多利城憑藉著天然地理的優勢而世代累積財富,然而此平穩的盛世終於也走到盡頭。當山城被塞進這麼多的苛令和限制,域多利城已然元氣大傷,曾經的繁華和生氣勃勃景象蕩然無存。一年到頭該是興奮辭舊迎新的時刻,而哀悼卻是我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遺憾。

【虛詞.突然又已一年】維多利亞城苦行記

散文 | by 章可陳 | 2023-01-29

出生於二十年代的天佑女王在戰時許下一生謹守「服務人民」之誓言,此時終以九十六歲高齡駕崩了。剛剛仙逝的港產作家西西筆下的「我城」子民全程從螢幕上觀看倫敦街頭的送喪隊伍,以及全球直播的所有喪禮儀式。當風笛手在教堂及院長修道院中間的長廊吹奏起了最後的輓歌〈睡吧,親愛的,睡吧……〉,並緩緩轉身及在風笛聲中沿著長廊離去的畫面,觸動了戀戀不忘的英殖情懷,我們也終於告別了一個的時代。在金鐘領使館外,那插滿鮮花的路邊讓我們發現了一條不可跨越的界線,界內是過去,界外是現在。我們的文明在一條紅線、死線中也崩塌了,「香港傳奇」也落幕了。

悼顧嘉煇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27

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嘉煇不幸離世,令人感慨。陳煒舜撰文悼念,並提起顧嘉煇的的出道作品,1961年邵氏國語電影《不了情》的插曲〈夢〉。研究粵語流行曲歷史的黃志華,也憶起九十年代初曾有機會訪問顧嘉煇,對方談及他在1950年代與粵語歌文化的淵源。林綸詩則提起陳奕迅在自己Fears and Dreams演唱會裡,選了其作品〈畫出彩虹〉來向他致敬,彷彿代我們所有人向顧先生說,你的歌曲你的作品你的人品,都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邊。

《方圓》「後/Post」——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3-01-27

訪《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編者葉倬瑋、李卓賢——香江東去浪淘盡:談昔日香港的「三毫子」現象

專訪 | by 鄧皓天 | 2023-01-25

由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修編的《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最近出版,鄧皓天與兩位編者葉倬瑋及李卓賢進行訪問,談及編輯此書時的不同考量,也希望能透過此書引起公眾及各範疇研究者的興趣。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跨國.跨年

散文 | by 雲妮 | 2023-01-24

萬萬沒想到,近年的社會動盪,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兒子提出要和她一起移民去英國,重新開始⋯⋯移民,她是不敢想,也不能想的。儘管他這一世人,已經見過不止一次的移民潮,也不是無動於衷,但想來想去,自己還是生於斯,長於斯,而且做到退休了,一把年紀,怎麼適應得了外域的生活?行不得也。

【虛詞.突然又已一年】我們必須長大,但不要隨便老去

散文 | by 曾詠聰 | 2023-01-24

二〇二二年,我讀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名字,聽得更多的,是安慰。熟悉的、多年未見的、講座後留下來的、私下傳訊的、訪問過後的、不知來龍去脈的。好些安慰語叫我懷疑,事情是否比想像嚴重,會否有人更接近事情真相,看見我若無其事,所以好意提醒:你是必須更泄氣、更失望的。二伯跟我說:「這是一次讓你從男孩成長為男人的契機。」第二天他如期到來為我修理家具,我依然是個小孩,在他身邊遞螺絲飲品,其餘都只能張望,和今年大部分發生的不幸相像:無力,漫長的等待。事情好像過去了,我沒有任何得著,就似成年那天駕輕就熟地按下「同意」,沒有刻意購買六合彩,長大是累積的過程,一些壓力或變數,不足以要我們一夜白頭,笑看風雲。

祝福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3-01-23

天色漸亮。冬日晨光宣佈新一天的開始,驅散黃泥涌山谷的薄霧,照遍灣仔和跑馬地一帶。正值農曆初六。每年這個時候,寶雲道都變得熙熙攘攘,特別熱鬧,特別香火鼎盛。來自不同地方的善男信女都會特意前來焚香拜祭。

回家

散文 | by 郝偉凡 | 2023-01-30

「今天是你到這裡的多少天了?」每當有人這麼問你的的時候,你總能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第28天,第36天,第52天。數日子,是你保持記憶的方法。華麗的假期在春天啟動,時至今日,你認識的許多人已忘了今昔是何年。你不能忘記,你緊緊握住理性。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再蒸一會吧

詩歌 | by 韓祺疇 | 2023-01-22

我也曾遇上一個雞兔同籠的難題 寫在食譜裏 蒸著蒸著就過時了 新的日子 新的年份 肉質粗糙但也許精神長存。

年近歲晚,長居於離散核心的外圍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1-21

年近歲晚,最常聽說的話就是「年近歲晚」,但對於人在異國的鄧正健來說,這一年卻心情複雜。終於不用到銀行唱定紙幣封利是了,因為拜年不是今年的過年活動了,利是自然不用多封。「我只在那小包利是封裡抽出六個紅撲撲的,再在銀包裡抽出六張金黃色十英鎊紙幣,一封一張的封好,待大年初一,便派給三個孩子。從今以後,他們再沒多少利是逗了。」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意頭

散文 | by 謝傲霜 | 2023-01-20

「啲人話大年初一嘈交,嗰年就會容易招惹官非。」峻曦說著站起來,輕輕走到嫣茹背後,彎下腰來抱著她。「對唔住,對唔住,對唔住……」峻曦啞然失聲抱著嫣茹嗚咽痛哭起來。嫣茹兩腮滿滿的盛著食物,像那些因驚慌過度死命把食物塞進頰囊的倉鼠。她也想哭,可眼淚卻流不下來。寒冷的飄雪之夜特別令人需要擁抱,像語言不足夠表達的一切可以透過皮膚的磨擦來傳達。雪偷走了人間的熙攘,無聲勝有聲。

《兒子可否不要走》:愛所無法觸及的抑鬱症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3-01-20

在抑鬱症流行的時代,到底我們如何理解它?法國導演Florian Zeller今年交出三部曲的第二部《兒子可否不要走》,講述高中的兒子患有急性抑鬱,在他身邊的父母,如何應對日漸失效的溝通及倍增的煩惱。在神話經典裡,愛經常被描繪成偉大、神奇、可化解一切困難,馮曉彤認為電影把我們拉到現實世界反思——原來在疾病面前,愛也變得無能。

回歸諸神的黃昏——看〈誅神的黃昏〉的浮想聯翩

其他 | by 四葉 | 2023-05-16

四葉嘗試在重新閱讀〈誅神的黃昏〉時,讀出MV如何在種種巧妙/巧合中與「諸神的黃昏」存在(也許並不存在的)「秘密聯繫」,換言之,並在預先假定兩者有關連的情況下,浮想聯「編」出兩者互通的路徑——如此閱讀,目的不在「解讀」,純粹在一己之讀之「悅」。

見證之書:繞道與痕跡——評李嘉儀散文集《曝光》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3-01-20

李嘉儀近來出版散文集《曝光》,勞緯洛認為她寫得簡單、清煉與溫柔,此中大概自有深意。一場場的書寫下來,為的並非純粹展現作者對他方的興趣,《曝光》所曝光的,僅是作者的內心,除此無他,那些繞道外部而得見的風景,因而成為了作者內心最珍視的某份憑據,足以支撐其言說下去、寫作下去和存活下去的憑據。

阿彼察邦「靜默星球」:我的無音流向你體內消失

藝評 | by 吳騫桐 | 2023-01-20

馬凌畫廊正展出阿彼察邦的「靜默星球:2021-2022作品選集」,吳騫桐走進那夾在樓梯窄街裡一幢六層的水泥盒子,像坑上的隕石,要讓人撿拾異星碎片似地彎在那裡。抽掉日常語言,阿彼察邦在展覽佈置給我們一顆顆生命維度以內的自轉異星。上方,光流淌繞行,靜默發出巨響。這難道不是聽得見大音的矛盾謎題?

白紙詩輯:一種屏息的顏色,一種刪字的意圖

詩歌 | by 蔡琳森、鴻鴻、三木 | 2023-01-20

無須點火,一張白紙,也能燃燒。無須塗寫,一張白紙,也能不絕滔滔。蔡琳森、鴻鴻、三木以此為題分別寫詩。白紙的白,是抹去歷史,抹去所有敏感詞的白,也是所有光的集合,最寬闊的期待。

《參差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20

在張婉雯出版的散文集《參差杪》,見盡作家自省,有中大生活的閑話,有理想主義的失諸交臂,也有時代創傷和失語。文章寫作年期橫跨九十年代至今,篇幅長短不一,如一棵參天大樹的枝葉末節,從不同的方向伸向廣闊的天空。「虛詞編輯部」整理的《參差杪》小輯,看這本散文集如何向讀者呈現張婉雯的柔和與不屈。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新年隨想

散文 | by 杜杜 | 2023-01-19

移民之後,過年的氣氛真的是越來越淡了。父親在的時候,還能夠發揮長者的凝聚力量;一衆兄弟姊妹趁著過年齊聚一堂,頗為熱鬧高興。父親走了之後,大家就都意意思思的失去了興趣;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大家也都漸漸的老了。要相見要花費許多心力精神,克服重重心理、生理和時空的困難。只好自我安慰説:只要知道大家平安就好,見面與否倒在其次。最大的安慰莫過於大家都依然在順著軌道過日子。來日是怎樣的一個光景,誰可預知?

大會堂腹語——側記成書的日子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01-19

匆忙從北角搭地鐵到中環出地鐵站後,先從太子大廈穿過對面馬路,鑽進行人隧道再繞過紀念花園,終於來到正門。隨後半年,這段路我多次折返又重踏,深深淺淺印滿足跡與記憶。項目長達半年時間——製作一本大會堂專書,以是開始。二〇二二,是香港大會堂滿六十周歲的生日,我們想為這棟法定古蹟留下什麼。

與西西不熟,但她曾這樣感動過我們——記「處處可以說西西:西西朗讀追思會@臺北」

如是我聞 | by 凝蹄玉 | 2023-01-25

上星期在臺北「窩窩咖啡」舉行的西西朗讀追思會,感傷者都是因為西西的美好與舉重若輕,與自身面對的困難起了共鳴。因為都是讀者,發言者之間亦多對話交流,都是西西繼續帶給我們的事物。本次追思會的特色是,朗讀會中許多人都沒有見過西西本人,這個真人並未識荊、卻在作品中得到心靈的重要組成之形式,或者恰恰證明了文學的價值。

劉紹銘教授與我

散文 | by 曾卓然 | 2023-01-18

曾卓然記憶中的劉紹銘教授是非常瀟灑的,戴上墨鏡在嶺大校園行走,遠遠就能看到他。「發現」了《一九八四》是劉紹銘翻譯的,但在香港買不到。於是有一次鼓起勇氣在路上問他有沒有《一九八四》。「《一九八四》已經無得賣,我自己都無,你知啦我都唔需要睇。」劉教授的課堂是那種充滿「洞見」的課堂,而且非常有「趣味」。例如教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說到「感時憂國」精神,劉教授會說現代文學是「涕淚交零」。說到《駱駝祥子》則要我們留意對祥子肌肉的描述,認為「外在與內心的枯萎相一致」⋯⋯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處決」團年飯

散文 | by 呂嘉俊 | 2023-01-18

其實在「處決」前,好些人早忘了有團年飯的存在,就算記得,亦只抱著應酬心態,一臉厭惡,不情不願很勉強始能吃完歲末的一桌飯菜,當然食不知肉味,更惶論有甚麼完滿感覺。團年飯其中一樣令人尷尬的地方,是它不純粹,如果簡單吃頓飯,專心完成,反而簡單,偏偏它有很多象徵意義,太多的符號,團年飯代表了一家人的團聚,年尾的總結,長幼之間的問候,還有桌上說不清的忌諱呢。

黎明前的星光——評《給十九歲的我》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3-01-18

捕捉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追尋,一直是張婉婷導演生涯所探究的課題,江俊豪認為《給十九歲的我》既有記錄片的紀實,更有劇情片的神韻。電影主軸放在六位千禧年出生的女孩,在英華遷校時期的十年成長故事。拍過大歷史和小人物的張婉婷,不願放棄的,正是這群走進歲月裡的青年人。

【教育侏羅紀】升留級會議

教育侏羅紀 | by 吳俊賢 | 2023-01-17

當老師的,或許習慣了俯瞰一眾學生,疫情下,他們同樣戴著口罩,我們僅能透過髮型和半張臉辨識他們,何況他們穿一樣的服裝、上一樣的課、出現在同一地點,很容易視他們為一體,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只有一群真誠的老師,才樂意深入發掘學生口罩後埋藏的不同面貌,因材施教,從而根據個案的需要做裁決。

村上春樹新書,漫談音樂和文學兩個月亮——《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

報導 | by 陳娉婷 | 2023-01-18

在台北永康街巷弄裡的音樂空間「聲色Sound」,早前舉行了一場村上春樹的新書發佈會,在琳瑯滿目的黑膠唱片跟前,古典音樂評論家、專欄作家焦元溥捧著厚實的隨筆散文集《村上私藏——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偶爾拿起身後的唱片,逐一展示及與書中內文對讀。

訪李嘉儀《曝光》:透過文字來攝影,直面回憶的療癒術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3-01-18

李嘉儀新近出版、以旅行為主軸的散文集《曝光》,文章經年修改,一趟文字旅程,把不同時間點的自己疊加在回憶的影像之上,一再敘述它、橫越它,並且保留一個再被橫越的可能。「這是我的曝光。」李嘉儀說。對於不諳攝影的她而言,文字就是她的攝影術。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出爐 《給十九歲的我》膺最佳電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7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昨(16日)公布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九部推薦電影,「最佳電影」大獎為張婉婷、郭偉倫聯合導演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而「最佳導演」由《神探大戰》韋家輝和《窄路微塵》林森 雙雙奪得。

《正義迴廊》的一堂公民教育課

影評 | by 余達志 | 2023-08-17

這幾年,社會運動同疫情掀起對於一波「離散潮」的討論,無論是《飯戲攻心》定是《闔家辣》,內容都是圍繞聚與離,「不論地理上處於甚麼地方,只要人喺邊,屋企就喺邊」。偏偏只有《正義迴廊》,透過法律電影的題材,點出對這刻香港最重要的叩問:面對最嚴重的創傷,一個個體,乃至一個社會,可以又應該如何?

記「dance-to-be」:觀眾在階段性呈現的參與和與藝術家的交流

報導 | by 陳偉洛 | 2023-01-16

去年是不加鎖舞踊館駐場編舞平台「Unlock Body Lab: dance-to-be 」(dance-to-be)舉辦的第三年。對參與者來說,最珍貴的除了能擁有一定的場地支援外,與不同人發生交流及討論都是參與者重視的一環。在dance-to-be計劃尾聲,參與編舞會集合近半年的研究和創作成果,並作階段性呈現。呈現過後創作者與觀眾的交流環節有一個特別的框架,有别於一般演後坐談, dance-to-be 創作者或創作同行會準備問題,拋予觀眾回答並引領延伸思考,大大改變了觀眾於演後在創作者身上尋找答案的慣性。

時空、身體與「玫瑰小史」——廖偉棠《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細讀

書評 | by 李曉 | 2023-01-14

在廖偉棠總結性的詩集《半夜待雪喊我》中,寫於2001年的《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被收錄至輯一部分,屬於詩人早期的代表作。俯覽全詩,首尾對稱式的設計遙相呼應,似有一種大巧若拙的周全趴伏在直陳的語言背後。詩人藉助語序的顛倒,在視覺上營造出一股上下圍攏之勢,彼此咬合如《包法利夫人》中男主角的兩次出場,分別安排在開端與結局,用其寡淡無望的生活封堵所有浪漫的願景。

《過時.過節》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4

「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食餐飯」,這是貫穿《過時·過節》整套戲的主題。電影始於冬至飯,也終結於冬至飯,導演曾慶宏將自己的經歷拍成電影,深入探討「屋企」的意義,反應卻頗為兩極,亦被影評人認為欠缺說服力。到底離家的原因是否充分,又是為了甚麼而再次回家,導演並沒打算要說服別人,只希望觀眾看到這些角色,能夠嘗試理解他們面對的困局,無論最終選擇去或留,都能尊重每個人在每刻的決定。

跌在神與塵之間的陳奕迅 —— 〈人啊人〉

藝評 | by 紅眼 | 2023-01-13

闊別多時,陳奕迅終於回歸香港樂壇。再三延期的演唱會「Fear and Dreams」,儘管人心離散,門票還是瞬間售罄。經歷過前些年巡迴演唱會的疲憊失態,嗓音變壞,如今重新專注歌唱演出,有人形容他已再返巔峰狀態,仍是香港目前最好的歌手。然而,隔了如此關鍵的三年,社會發生了許多動盪跌宕,在這之前已將事業重心移到內地發展,做選秀節目導師,有份護旗唱好新疆的陳奕迅,某程度亦變成了部分香港人所痛斥的罪人。今非昔比,深有「陳奕迅不了」這種想法的人已不算少。

口述如何「真實」?——讀何兆武《上學記》與《上班記》

書評 | by 梁世韜 | 2023-01-13

梁世韜讀何兆武的《上學記》與《上班記》,認為這兩本書被稱為最不可或缺的知識份子記錄也絕不為過,即使歷盡苦難,何兆武仍在回溯歷史,直面荒誕,誠實以對,探問在現實政治環境下不宜提出但至關重要的問題,有如耳提面命,警醒我們要免於虛無,免於放棄求真。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世界尚未大獲全勝:漫畫家柳廣成的畫筆始終指向前衛

專訪 | by 林圃君 | 2023-01-12

來到臺灣超過一年,原本就對臺灣懷有莫名熟悉感的柳廣成,如今更顯得自在與從容,雖這回李昂領著他,改編自己25年前出版的驚世名作《北港香爐人人插》成漫畫,李昂非常欣賞柳廣成,藉由柳廣成的男性視角,過去像迷霧一般的故事核心,終於逐漸變得立體、明朗起來。

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資深書店人的回望

現象 | by 羅玫玲 | 2023-01-12

資深書店人羅玫玲自1991年進入書業工作,經歷了台灣書店最後的黃金時代,見證過此後的風起雲湧。30年行來,儘管有不少書店已急流勇退,但新血仍不斷萌生。透過一手觀察及各項統計數據,羅玫玲細數網路興起普及後書店的流變,涵蓋實體與網路書店,勾勒出數位時代的書店現況與質變。文末並有詳實附錄,彙整自19世紀末以來,百餘年間台灣書業的消長形貌,邀請新舊讀者回望台灣書店與時代的變遷,思索書業的未來契機。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二)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3-30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即將出版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分成兩篇文章刊載內容,此文承接〈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上篇,讓讀者先睹為快。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一)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3-30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將分兩篇文章刊載內容,讓讀者先睹為快。

《窄路微塵》:和光同塵,思屬風雲

影評 | by 梅迪斯 | 2023-01-11

《窄路微塵》早前於金馬入圍提名男主角、女主角、並奪得原創電影音樂獎項。以一小製作的電影來說,成績令人鼓舞。《窄路微塵》沒有高超的電影技巧、戲劇化的情節或者華麗的視覺效果,是相當平實的都市小人物電影。但暗藏背後的暗示卻耐人尋味。

【金球獎 2023】《法貝曼︰造夢大師》膺最佳電影 楊紫瓊大熱封后:我們都是平凡的超級英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1

第80屆金球獎美國時間星期二晚舉行,史提芬史匹堡憑《法貝曼︰造夢大師》獲得戲劇類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殊榮。今屆大熱之一,取得六項提名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帶挈華裔女星楊紫瓊首次贏得音樂及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在戲中飾演其丈夫的關繼威,亦斬獲最佳男配角,兩個獎項也是第二次由亞裔演員奪得,以夫妻檔姿態為亞裔演員吐氣揚眉。

永恆的片段,片段即永恆:我看《給十九歲的我》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3-01-11

看完張婉婷導演的細膩之作《給十九歲的我》,回想起小時第一志願是英華女學校,因小學呈分試失手,最終考入第三志願,同樣穿長藍色長衫的母校。若然沒有考試失利,也就不會在這個冬夜,跟一位當年一起搞罷課的中學同學入場流淚。我們是九七年出生的,是最後一代擁有 BNO 的港英餘孽,與片中六位千禧女生只差三年,一二年反國教、一四年雨傘運動、直至一九年畢業時碰上反修例,因此看著她們一步步長大,也有重新檢視自己青春與我城歷史的感覺。

林夕的割席美學:《某種老朋友》詞評

其他 | by Sir. 春風燒 | 2023-01-10

詞人以「各撐一葉舟」點破割席之事,然後以「總少不免驟然遇上當然就為美好光影感激可以隨身走」一句將遺憾之意推到極致——「總少不免」四字極其無奈,「驟然遇上當然」拉滿了禪意,世事和人情變故不但快而且彷彿是命定的,令人感慨現實難以捉摸⋯⋯

「北魏真書體」眾籌反應超預期 字體設計師陳濬人:「不斷日常運用,才會有新的生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1

自從2012年起,字體設計師陳濬人(Adon)與團隊開始研究香港北魏和設計,並以香港北魏體為藍本,開發「北魏真書」字體設計企劃,經過多年研究與設計雕琢,這套字體終於在去年12月開放眾籌,短短72小時內已獲逾千人支持。雖然眾籌計劃達到了最初的基礎目標,但「北魏真書體」文字創意總監陳濬人表示,後續仍有更多解鎖目標,希望是次開放至1月17日的眾籌計劃,繼續能得到大眾支持。

【悼顧嘉煇】從「家輝」到「嘉煇」,見證粵語流行曲歷史

其他 | by 黃志華 | 2023-01-12

獲悉顧嘉煇辭世的消息後,研究粵語流行曲歷史的黃志華,憶起九十年代初曾有機會訪問顧嘉煇,對方談及他在1950年代與粵語歌文化的淵源。這樣一轉眼,便三十餘年過去,但現在每當說到說顧嘉煇年輕時的音樂經歷,黃志華都會立刻提醒讀者,其實顧嘉煇早至1956年已曾為粵語歌編曲。

再見白日再見,再見草地再見——西西追思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0

香港作家西西於 2022 年 12 月 18 日早上安祥離世,享年 85 歲。為紀念這位一生摯誠寫作,以創作回應世界,為香港塑造出豐富文學形象的作家,一眾文壇友好於 1 月 8 日於西西母校協恩中學舉辦追思會,其間一眾海內外作家朗讀西西的詩文,並播放西西生前片段,一同緬懷這位「作家中的作家」的精彩人生。

【悼顧嘉煇】從他人的音樂去看顧嘉煇

散文 | by 林綸詩 | 2023-01-10

顧嘉煇離世,林綸詩則提起陳奕迅在自己Fears and Dreams演唱會裡,選了其作品〈畫出彩虹〉(原唱:陳百強)來向他致敬。這首歌亦是黃耀明重唱過的。對顧嘉煇,當然是羡慕長輩對其的回憶,但更重要是,顧嘉煇代表的香港故事是如何迷人。那時的香港,充滿著活力與資金,是娛樂工業爆發的年代。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九)

專欄 | by 小克 | 2023-01-09

廣東話,並非每隻韻腳都有齊基本六聲。所以,有時填詞人選了某個韻,押得好順暢好舒服,冷不防寫到某句尾音,才發現該韻沒有這聲調的字,唯有魚目混珠,找一個類近韻的字去替代。小克笑言,自己聽歌就經常去捉這些假扮珍珠的魚眼,當成遊戲。

漫遊深水埗追溯香港命水 文學季「水字部:文學×藝術」導賞暨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9

水,是構成香港這座城市的重要部份,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題,邀請五位本地視覺藝術家聯乘五位本地作家參與計劃,灑落四間香港獨立書店,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回憶、感情和關係,以文學和藝術創造出再次賦予街道生氣的風景,12 月 17 日一個悠閒的周六下午於大南街展開公眾導賞,共同遊歷一拳書館、半杯寮和獵人書店,其後返回 THY LAB 昊堂分享會,拾遺灑落在深水埗這個水字部社區的溫度和細碎。

口罩組詩

詩歌 | by 周丹楓 | 2023-01-08

你戴上口罩後的輪廓,像個機器人 比陌生人更不值得信任 我戴上口罩後,與其他人距離更遠 曾共同呼吸的空氣裡出生了一層不透風的膜 比手機上的那一張更厚

新一屆藝發局大會委員就任 霍啟剛接替王英偉任主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7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昨日(1月6日)公布香港藝術發展局新一屆大會委員名單,並委任霍啟剛擔任藝發局主席,任期三年,接替自2011年起擔任藝發局主席、現年70歲的王英偉。

《參差杪》作者被忽略的面向

書評 | by 風緣 | 2023-01-06

風緣嘗試用一個比較不傳統的方法切入,談張婉雯的散文集《參差杪》,認為文章調子的幽暗反映作者世界觀的灰霾,但作者的幽默不是嬉笑而是對世界真實的深刻確切認識中找到其荒謬詼諧之處,讓人放心讀下去亦會讀到會心微笑。

「第16屆亞洲電影大獎」重臨香港 梁朝偉入圍爭影帝 《分手的決心》10項提名成大贏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0

過去兩屆移師韓國釜山舉行的「亞洲電影大獎」,今年將重臨香港,並定於3月12日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舉行。大會今日公布各獎項的入圍名單,朴贊郁執導、湯唯主演電影《分手的決心》榮獲十項提名,成為本屆最多提名電影,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Drive My Car》,則入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等八個獎項。另外,包括《風再起時》、《正義迴廊》、《燈火闌珊》在內的五部香港電影,亦入圍今屆各個獎項類別,其中曾兩度提名「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的梁朝偉,今屆再憑《風再起時》競逐獎項,力爭繼2008年《色,戒》後再次封帝。

【悼顧嘉煇】顧曲餘情悼嘉煇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3-01-10

新一年剛開始,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嘉煇便不幸離世,令人感慨。陳煒舜撰文悼念,並提起顧嘉煇的的出道作品,1961年邵氏國語電影《不了情》的插曲〈夢〉,由其親姐顧媚演唱。原來顧嘉煇不但是跟與黃霑、鄭國江、鄧偉雄等填詞人合作無間的粵語樂壇「教父」,其創作多元多變,更身兼最後一代國語時代曲的創作人。

人間苦味:梁秉鈞(也斯)〈給苦瓜的頌詩〉和陳奕迅〈苦瓜〉

散文 | by 葉嘉詠 | 2023-01-05

梁秉鈞(也斯)〈給苦瓜的頌詩〉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距今雖然已超過三十年,但依然是文學界、學術界的集體回憶,黃偉文填詞、陳奕迅主唱的〈苦瓜〉同樣以苦瓜為題,不過表達方式各異,葉嘉詠將兩首作品對讀,探討各自的視野和體驗。

【藝局】鄭婷婷、梁嘉文對談——明陣、不確定、寫作

如是我聞 | by 梁嘉文筆錄 | 2023-01-05

不定期邀請藝術創作者進行對談的《虛詞》欄目「藝局」,繼上次找來容穎怡與鄭婷婷進行對談,這篇鄭婷婷與梁嘉文的對談,從去年十月剛完成的《挪移夜無眠》裝置展覽開始說起,講到每次創作的源起意象,也從「明陣」與「不確定」談平日創作的狀態。

【悼西西】像你這樣跳呀,跳呀跳的女孩——約定再見

散文 | by 蔣曉薇 | 2023-01-05

讀者喜歡西西是自然不過的事,就像冬日喜歡火鍋、旋律喜歡音符、蝴蝶喜歡花粉一樣的自然。蔣曉薇形容,好的作品能喚起人性,把沉睡了的靈魂喚醒,而西西的作品總是帶著色彩和陽光,讓人照見生命真正重要的內容。她的文字散射善良,筆調平靜、有種欲語還休的美麗,只要細細的讀,就可以發現她對美善的執著。她始終關心邊緣人的處境,相信人性永遠比秩序和制度重要。

《一九八四》中文譯者、學者劉紹銘去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4

【2022・回顧】窄路中尋生機:2022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4

身處壞時代裡,2022年沒有比往年過得更好,每天等候著我們的,仍是一堆接一堆的壞消息。不同社會與文化大事,固然牽動著我們的內心,多名重要作家的離逝,更讓人感覺無比惋惜。踏入後疫情的年代,大環境依舊充滿不確定性,猶幸去年仍見本地電影在票房屢創佳績,文壇後起之秀亦在大舞台發光發亮,離散年代的新媒體也無懼傳媒寒冬,嘗試開拓海外戰線,縱然前路滿佈困阻,狹窄而難行,文藝界同路人仍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努力尋找出口,守護每片值得堅持的陣地。

骯髒的年代,都總有些被外判的人負責抹塵 ——《窄路微塵》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1-03

《窄路微塵》的步調很特別,林森沒有將一些陳義太高的社會抱負壓在兩個為口奔馳的主角身上,他們就是買不起炒價口罩,連買兩根雪條都要等半價的渺小人物,只顧著低頭勞動,沒有大學問的洗禮,更沒有閒暇仰望大時代。活在時勢裡,隨時飄起,隨時四散。萬般帶不走,打拼過、掙扎過,然後一敗塗地,又再從頭開始。俗世浮沉,始終只是一粒塵。每個骯髒的年代,都會有些塵是胸懷抱負的,亦有些塵自認平凡,但低頭耕耘,不讓自己淪為平庸之惡。前者很少,後者很難,難在人逢困窘時,當世界太壞,你仍然可以保持骨氣,金剛不壞。窮忙一生,本來無一物,到處惹塵埃。

【佬訊專欄】意粉事必要al dente嗎?

專欄 | by 佬訊 | 2023-01-02

Al dente什麼時候在香港人的飲食詞彙中出現,佬編已經沒有印象了,但記得當這個表達彈牙口感的詞出現了以後,好像一講起意粉就一定會提到al dente,甚至乎有意菜餐廳直接用al dente來做名字。佬編可能見識少,感覺雖然大家都在講al dente,但香港真正al dente的意粉並不多,起碼本人就還未食過麵條中間還帶著白點的意粉。意粉要煮到al dente並不難,基本煮個5、6分鐘,撈起麵條掐斷,看到中間帶有一點半生的白芯就可以,當然混合醬汁煮的時間不能太長,不然白芯就會消失。Al dente的彈牙口感,的確令到意粉更加可口開胃,用優質的初榨橄欖油、新鮮蕃茄和新鮮羅勒葉配搭已經相當完美。

【2022・回顧】鄧小樺、楊佳嫻、潘國靈——2022讀過的好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1

踏入2023年,「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並展望來年,繼之前的「給2023的十首歌」、「2022看過的十套戲」,這篇請來作家鄧小樺、楊佳嫻、潘國靈,各自分享他們在2022年讀過的每本好書。

如所願

散文 | by 崔舜華 | 2023-01-01

這座城市裡,有著某處繁花座落的所在,從車水沸鬧的馬路轉進巷弄,幾十步巷路之內,一間間花坊併肩而生,花束與香炷相倚相映,花瓣葉梢猶冒著嬌嫩水露,露珠上明明白白映出標價,從數百到上千不等,各人大可依隨思愿濃淡或錢袋深淺而擇之。而心願至大者,更可以約要專業的舞者,讓光色妖嬈的鍍金指盔在神明座像前翩轉起舞,像大蝶繞飛一朵花。

【2022・回顧】起碼我們還有好書,2022年重點文藝書籍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1

要將每篇文章集結成書,一點一滴,統統都是功夫的累積,尤其經歷近年社會環境的改變,來自四方八面的不可抗力,更令每本書的出版變得絲毫不簡單。「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重點文藝書籍,羅列2022年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哪怕世界有很多難過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如何走下去,但起碼我們還有彼此,起碼我們還有好書相伴,暫且忘卻世間煩憂,一解心頭悶氣。

【無形・突然又已一年】前置詞:年關難過年年過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3-01-01

不經不覺,就此踏入2023年。世道艱難,日子難捱,翻開掛曆,重溫一年過去的時光,美好事物可有多少?除夕跨年的日常瑣碎,總有無數事情可以分享。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家以此為題,寫團年飯也寫離散,年關難過年年過,見面與否也好,互道一聲平安已足夠。

【2022・回顧】不要核酸要閱讀!虛詞年度熱點文章 & 編輯部精選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31

2022年疫情繼續肆虐,在與病毒共存的浪潮後,世界各國開始通關,社會經濟開始復常,戲院、劇場等藝文場地陸續解封,香港電影出現小陽春,民間亦復辦演唱會、音樂節,掀起全城撲飛潮。而本年度虛詞十大是粵語流行歌的天下,未知今次十大文章有沒有你的心水呢?

一隻陌生的塑膠手錶(一則新冠病染十日談)

散文 | by 潘國靈 | 2022-12-30

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有了一隻新錶。這隻錶比較特別,不在鐘錶鋪買,不是朋友送我,它不請而來,由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傍晚連著一個膠明袋子親自送上門。錶是塑膠製的,沒有美感可言,陌生人給我戴上手腕,錶帶有幾個孔扣鬆扣緊沒多大關係,就是這段期間你要天天戴著,陌生人上門送錶前還先來個電話,叫我在手機裡下載一個程式,他給我戴上新的塑膠手錶後就在那程式上點了點,拍了一張照⋯⋯「不用怕,我全家人都中過。早中好過遲中。你中了現在就等於多打一針。」

【2022・回顧】林三維——2022年讀過的十本好書

其他 | by 林三維 | 2022-12-31

年尾又是回顧的季節,「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年。這篇請來作家林三維,挑選2022讀過的十本中外好書。

【2022・回顧】朗天、鄭政恆、紅眼——2022看過的十套戲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31

年尾又是回顧的季節,「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並展望來年,這篇請來影評人朗天、鄭政恆、紅眼,每人各自挑選2022看過的十套好戲。

【新書】《上班記》序:他的一生,是觀看的

書序 | by 文靖 | 2023-04-26

「歷史學本身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歷史學家所賦予的。人生本來也沒有意義,它的意義,是你所賦予的。」千萬不要被任何烏托邦的幻想唬住。甭管甚麼宗教、主義,不論它多麼壯闊、多麼的美輪美奐,只要一世俗化就完蛋。包括自由主義,這是我師兄補充的,自由主義也是一種烏托邦。當我讀亨廷頓的書,意識到「普世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時候,又一次陷入了恐慌。如今,左派、右派都迷失了,整個人類陷入了信仰危機。但,人生依舊值得追求,人生必須值得追求。

【2022・回顧】張婉雯、姚慶萬、阿果——給2023的十首歌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31

年尾又是回顧的季節,「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並展望來年,這篇請來作家張婉雯、寫歌詞評論的姚慶萬,以及流行文化評論人阿果,每人各自挑選十首流行曲,作為給2023年的點播歌曲。

《窄路微塵》:「窄」的雙重意義——生活使人狹窄/我們要進窄門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2-12-29

《窄路微塵》講述張繼聰飾演的清潔公司老闆窄哥、和袁澧林飾演的年輕單親媽媽Candy,兩個萍水相逢的人如何在困境下掙扎求存。縱然坎坷,但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從絕處看到充滿朝氣的生命意象,也是導演林森為黑暗悲情的城市滲進一絲光線,寄語留在這裡努力的人意志頑強且堅靭。

困局之下,還有甚麼可以做——訪《過時·過節》導演曾慶宏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12-29

電影始於冬至飯,也終結於冬至飯,導演曾慶宏將自己的經歷拍成《過時·過節》,深入探討「屋企」的意義,觀眾反應卻頗為兩極。到底離家的原因是否充分,又是為了甚麼而再次回家,導演並沒打算要說服別人,只希望觀眾看到這些角色,能夠嘗試理解他們面對的困局,無論最終選擇去或留,都能尊重每個人在每刻的決定。

我們與島的距離——「隔離島嶼的回憶與遺忘:香港離島與文藝創作」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2-12-28

關於島,一方面充滿人的想像,另一方面,又盡是未說完的問題。今年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早前舉辦「隔離島嶼的回憶與遺忘:香港離島與文藝創作」講座,由作家羅貴祥、張婉雯和攝影師尹子聰主講,從不同角度切入島嶼與文藝創作的關係。看似孤立隔絕的島,實際充滿想像,充滿不同的可能性。我們與島的距離,總是既近且遠的。

最壞時代開一扇窗,別放棄僅有的善良——訪《窄路微塵》導演林森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12-28

這幾年的世界很壞,用《窄路微塵》主人公窄哥的口吻講,是「好閪」。社區被重重圍封、劇場戲院關閉,遊樂場被拉上封條,口罩遮蔽了彼此的笑靨。香港人大歎:為何時代選中了我們,時間卻不站在我們這邊?抱著大疫時代的愁緒,《少年》聯合導演之一的林森,在新作《窄路微塵》拍出一個古肅的清潔公司老闆窄哥,遇上一個浪蕩的年輕單親媽媽 Candy,兩人相濡而沬的故事。電影作為獻給香港的影像情書,寄托了在壞時代中對善良的堅持,像是冬夜裡一杯手搖暖飲般窩心,也是導演送給在疫情期間去世的爸爸的一份最後禮物:「我們連一粒塵也稱不上,上天不是常常看見我們,不過不要緊,我們能看見對方就可以了。」

讓我們再坐一次飛氈來趟星際之旅——悼西西

散文 | by 江俊豪 | 2022-12-29

江俊豪撰文悼念西西的離世,特別提到其生前最後一書《欽天監》。從個人的主體昇華,仰望星空,家、國、民族、歷史的關懷在《欽天監》裡集大成。老作家像昔日的獨臂刀,以筆桿寫下香港作家從沒涉獵過的主題。這部一字一血的著作彷彿預知自己主人的日子,並早已決定把背後的思想和出處都明白地寫在參考文獻裡。

《東京女子圖鑑》中的都市全貌——現代女性的生活與夢剪貼簿

劇評 | by Darius | 2022-12-25

Disney+的原創台劇《台北女子圖鑑》遭到台灣網民的大量負評,大部分留言都拿台北版的和原作《東京女子圖鑑》比較。原版雖沒網民所言拍得那麼出色,某些橋段例如角色對著鏡頭說出內心獨白的橋段在如今看來更顯突兀,卻依舊難掩劇本的出色之處。

浪淘盡的書

小說 | by 陳智德 | 2022-12-24

二〇二二年八月上旬的週一,咖啡店休息,麗玫托姊姊照顧女兒一會,午飯後自己坐車到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公車站下車,她沒有固定目的地,只因姊姊曾帶她逛過,認得附近街道。來台只有半年的麗玫,沿著「台灣大道」一直走,她知道這樣走至少不會迷路。麗玫心裡面有點不舒服,但不太知道原因,可能是懷念香港,也可能是擔心香港,此刻,香港風雨飄搖,而她一人走在台中市一條名為「台灣大道」的路上。

【已讀不回 S2 #40】美斯捧盃、麗英大悲咒、衍仁擤鼻涕、Sarah校園生活、KY離別感言|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終極花絮!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12-23

Book Channel 第二季經已全部播映完畢,過去幾個月嘅嘉賓,包括世界級生態攝影師 Samson 蘇毅雄、金馬獎得主黃衍仁、歌手、演員麗英、「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將 Book Channel 推向世界級嘅高度,多謝大家!聽晚11點,睇埋我哋最後一條終極花絮! 金馬獎得主黃衍仁離港得獎前訪問曝光!麗英 分享入行心得!即睇Book Channel終極花絮!

評《蒙面騎士》:拿起槍是為了放下槍的革命

書評 | by Louis @ 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 2022-12-23

哪怕冷戰以降的群眾運動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是受壓迫者的境況和這些男男女女因不公而生的怒火終究是不會消散的,他們的怒火必將會展現出來,永不消滅,《蒙面騎士》一書正是訴說這個故事,戴錦華先生對薩帕塔運動精神的推崇,對女性主義的渴望和高呼「受夠了就是受夠了」的筆觸,更是教人動容。

【2022聖誕節】擊退空虛寂寞凍!無秩序編輯室孤獨也平安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23

聖誕佳節,望見街裡愛人一對對,又係考驗單身狗意志力的時候,不過一眾「毒L們」今年有福了,《虛詞》編輯部會跟大家一齊「獨」住過聖誕,為此誠意向各位推薦以下「讀L」書單,以書相伴,一個人過聖誕都唔怕空虛寂寞凍,反正每個人到最後都會孤獨,倒不如趁聖誕連假讀多啲書,就算只有一個人,都要善待自己,好好活著。

【悼西西】理想主義者無愧於人世的一生

其他 | by 顏純鈎 | 2022-12-22

作家顏純鈎撰文悼念西西,憶述自己與對方兩次工作上的交集,談到西西對創作的認真態度,以及對香港文學的一往情深,認為西西是香港獨特的存在,本就是稀有人種,在今日這種荒唐末世,更應份絕種了。

從繪畫到寫作,我都離不開母親——訪方迦南《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2-12-21

在社交平台上搜尋「脂脂肪」,你會看見一個嚮往自由、聲言要「狠狠做自己」的麻甩肉感女子,常常以自在的裸體形象示人,毫無保留地在網絡世界散佈愛和真我的勇氣。這個狠狠做自己的角色是方迦南的創作,也是方迦南「做自己」的方法之一。迦南近來出版了名為《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的故事集。由2017年開始斷斷續續寫下的故事,彷彿終於抵達一個彼岸,那名為「方迦南」的景點。「好像終於能夠接受自己是這樣的。」她在訪問中說。

【教育侏羅紀】疫境波——笑中有淚

教育侏羅紀 | by 鄧澤旻 | 2022-12-20

不消一會兒,她們一邊拿著照相機互相拍下彼此的醜態,一邊起哄。「影佢啦!咁樣衰。」儘她們要不哈哈大笑,把眼淚掉到鼻邊的臉容烘到照相機前。漸漸,眾人陸續收起剛剛的哭臉,互相嘲諷其他還在哭的同儕。互相嘲笑過以後,她們還著攝影師笑中帶淚過後的眾生相:「嚟!我哋影張farewell相,」也許,這就是她們快將畢業,步入成人禮的禮物。

一生奇妙眼睛看世界,作家中的作家——華語文壇同悼西西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20

香港著名作家西西日前離世,享年 85 歲。西西文學生涯從寫詩開始,寫過眾多小說、散文、書評、藝評,編過三部電影劇本,寫過多首歌詞,其中《我城》、〈店鋪〉、〈碗〉、〈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均曾被編入中學中文及文學科教材,講述其抗癌經歷的小說《哀悼乳房》亦曾被改編拍成電影《天生一對》,晚年亦有陳果所拍攝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傳世。 回顧西西一生藉文學廣結善緣,與何福仁、適然、也斯等人創辦的《大姆指周報》,以及與許迪鏘、何福仁、鍾玲玲和康夫等成立的「素葉出版社」,均對香港幾代文藝青年頗具影響。虛詞編輯部整合各界對西西的悼文,一起從字裡行間緬懷這位殿堂級作家。

金在德的《棕色》、反本質主義與當代跨文化舞蹈

劇評 | by 尹水蓮 | 2022-12-19

城市當代舞蹈團即將上演《棕色》一劇,尹水蓮教授形容,劇中的舞者,宛若大樹分杈出來的樹枝。他們動作一致,一同傾斜身軀,一同背着手、小踢腿。他們膝蓋微曲,保持彈跳,讓身體上下擺動。背景音樂由金在德本人創作,以弦樂器與打擊樂器組成一闕混合曲,造出敲木般的聲音,慢慢把氣氛推上高潮,然而這種重複的節拍和旋律,卻不斷地阻撓音樂演得過於戲劇化。作品有部份元素來自傳統音樂和舞蹈,像韓國的巫俗舞salpuri的步法以及小鼓舞chaesangsogochum中的反覆彈跳,而聲音則近似牙箏ajaeng(七弦低音樂器)和韓國傳統鼓buk。

【文藝Follow Me】散落四間書店的「香港文學季——水字部:文學X藝術」 黃嘉瀛:在起伏之間掙扎求存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2-19

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主題,流動的水與沉穩的土形成一方水土,我們在這裡札根,沒有「不服」,重要的是「不伏」,不要趴伏,不要伏貼,因為這個城市一點也「不伏」。「水字部:文學X藝術」活動今年如水般灑落深水埗、太子四間獨立書店,旨在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人與人之間的回憶、感情和關係。策劃人黃嘉瀛帶大家走一遍,嘗試蒐集這些散落的回憶,「香港與水土環環相扣,很多人到來、離開,但這裡永不會平伏,我們就在起伏之間掙扎求存。」

示我明鑑:《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初集》讀後感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2-12-18

《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共分八個專輯,收錄了孔德成先生、王叔磐教授、吳匡教授、李傑教授、黃兆傑教授、李勉教授、陳捷先教授和石立善教授(等八位已故學人的相關事蹟,包括回憶錄、口述歷史、雜談、隨筆、札記等體例。這些的追憶錄或以自述或他人敘述的方式進行書寫,窺見一代學者對家國社會、治學教學、待人處世及人格修養等方面,呈現出他們一代的傳統知識份子,雖歷經近世的顛沛流離,仍保留著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的氣魄。無論在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海外各地等始終對根屬的地方有一份安身立命之心,以真實的生命歷程印證近現代中國的種種變革及苦難。

【已讀不回 S2 #39】李慧詩|集氣!一起修復殘缺的我城:石井朋彥《回憶修理工廠》

已讀不回 | by 李慧詩 | 2022-12-18

Book Channel 最後一位嘉賓,將會介紹今季(希望唔係最後一季)嘅最後一本書——今集繼續有請「牛下女車神」 Sarah 李慧詩介紹吉卜力 動畫製作人石井朋彥《回憶修理工廠》!

著名香港作家西西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8

角力

小說 | by 鄭點 | 2022-12-17

那天晚上有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他問我叫什麼名字,明天有沒有空去陪他喝一杯咖啡。他說話時直勾勾盯著我腿上的字,好像在想那是哪一個國家的語言。我說我叫Bershka,我沒有空和他喝咖啡,我明天要回西班牙了。我猜他已經有妻子,他的衣領散發著淡淡的洗衣粉味,襯衫上有一處小洞被細緻的針線遮住。黝黑的無名指上有一環白色的印子。

在分崩離析的世界中,我們能如何重新連結與聚合?

其他 | by 蔡倩怡 | 2022-12-16

本地當代舞蹈團體不加鎖舞踊館,最近邀請了舞蹈藝術家Albert GARCIA作駐留創作研究,以探索身體如何穿梭流徙於不同城市之間,並以訪談的田野調研方式,深入探索其一直關心的主題:你的生存之道是甚麼?

《驢子伊艾奧》——動物和人類知道了甚麼?

影評 | by 陳嘉銘 | 2022-12-16

牠在最後跟隨牛群,走入倉庫;對觀眾來說,相信是牠命不久矣,因為那個黑暗環境,似預示走入屠場前,動物會被昏迷處理。說的是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作品《驢子伊艾奧》的尾聲,那頭再次流浪的驢,或瀕臨死亡。這幕死亡的預示,尤其逼迫筆者多想英文片名《EO》的台譯——《如果驢知道》,而EO是牠的名字,卻被譯成如同詰問的茫然,因為這個詰問沒有主體:如果有甚麼必需要驢知道,那究竟會是甚麼?

《她說》:重回理性,感覺可惜

影評 | by 逸文 | 2022-12-20

只看《她說》的電影標題,不難令人聯想起近年已漸變質的 #MeToo 運動,由最初運動鼓勵受害者挺身而出,訴說自己經歷;到現在包辦網絡公審,無證無據就迅速入罪。畢竟不少性侵經歷都沒有旁觀者,變得死無對證。在政治正確風潮下,盲目聽從「她說」,甚至作為社會性謀殺他人的憑據,顯然矯枉過正。但這部《她說》回到原點,讓人看到運動初期的另一種極端——社會對女性的蔑視,並刻劃出當初大家仍然謹慎、理性的一面。

【有病自然香】善忘是病,但忘記也許是幸福的——阿嘉莎.克莉絲蒂、泰瑞.普萊契、高錕

其他 | by 紅眼 | 2022-12-14

早在 1906 年,由德國精神學家與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首先提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直到今日仍然是無法根治,發病成因不明,具有相當濃厚神秘色彩的遺傳學病症。近代醫學界一直致力從基因修改工程入手,期望找到抑制、消除此病的方法,但始終未有具體成果,普遍認為能於早期發現並診斷,將有助於改善失智情況。而美國麻省總醫院心理評估中心最近便有一個跟文學作品息息相關的發現⋯⋯

《成為真正的人》獲頒「紅樓夢獎」首獎 甘耀明親身出席典禮:「訴說生命成長的故事,獻給美麗的香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4

香港浸會大會文學院每兩年一屆舉辦的「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上月(25/11)假中環藝穗會舉行頒獎典禮,頒發首獎予小說《成為真正的人》的作者、台灣作家甘耀明。親自來港領獎的甘耀明表示,「願以這次得獎作品《成為真正的人》的歷史事件,訴說一場生命成長的故事,獻給美麗的香港。」

世界盃看南美,烏拉圭看加萊亞諾

散文 | by 房慧真 | 2022-12-13

和蘇亞雷斯同是烏拉圭人的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作者,同時也是個足球迷(在南美洲誰不是呢?)他有一本《足球往事:那些陽光與陰影下的美麗和憂傷》好看極了,每四年我都要拿出來重看一次。加萊亞諾寫到1950年在巴西舉辦的世界盃,那時候他還小,只有十歲,和所有的烏拉圭人一樣,他把耳朵貼在收音機旁收聽那一屆的決賽直播。決賽,地主巴西對烏拉圭,當男孩在廣播裡聽到巴西隊先進球,他的心沉到海底,「然後我求助於我最強大的朋友,上帝,我向他許諾說如果他能降臨球場讓烏拉圭隊扭轉敗局,我願意做出很多犧牲。」

【教育侏羅紀】我為何突然當上文學老師?——兼致八位文學科開山老祖

教育侏羅紀 | by 曾詠聰 | 2022-12-13

曾詠聰每次跟同行說現在兼教文學,對方都投以羨慕目光,繼而問他如何說服校長、怎樣宣傳和收生。教了兩個多月文學,曾詠聰盡可能不以「教」的形式指導寫作,而是替他們把原有能力「尋找」出來,去掉雜訊,並在這篇文章分享成為文學老師的點滴。

【新書序】《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生死有時,花語綿長

其他 | by 洪曉嫻 | 2022-12-12

盛夏日子,客廳裡放著的切花一天一天衰敗,本周的瓶花放著朱蕉、鬱金香、桔梗、蠟梅、庭園玫瑰、地榆、小菊、粉雪、胡蘿蔔花、黃花、金合歡與尤加利葉,一大把繁花盛放。我總是以為,一室有花,就能在平凡日子裡平添許些精緻。然而,剪花易謝,鬱金香一晚就凋謝,玫瑰不耐熱,就算每天剪枝換水,還是緩緩垂下了頭,其他的花開到荼靡,散發著濃重的乙烯,一大束花從豔麗到凋謝,不過是幾天之間的事。花瓶從大換到小,一束花慢慢變成一小把,最後剩下幾支最是耐放的,比如菊花,比如乾燥了的尤加利葉。

《煙街》奪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小說組史上最年輕得主 沐羽:願台港繼續站在一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2

2023 台北國際書展於明年 1 月底舉行,國際書展大獎日前(9 日)公布得獎名單,90 後青年作家、「虛詞」編輯沐羽憑首部小說集《煙街》獲頒小說獎首獎,是該組別第一位 30 歲以下的得主。沐羽接受「虛詞」編輯部訪問時表示,現時專注在台北寫作,希望未來寫一本以移民台灣港人為題的小說。

【虛詞.在水中央】詩兩首:〈蘇州河依然悲傷 〉、〈靜安寺網球場宣言〉

詩歌 | by 郝偉凡 | 2022-12-15

每個時辰都是我們的忌日。 有人站在寒冷的橋上點起一支蠟燭, 帶著不死的漢語那燃燒的淚。 蘇州河繼續向前奔湧。

【已讀不回 S2 #38】李慧詩|踩單車、讀文學我全都要!: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已讀不回 | by 李慧詩 | 2022-12-10

Book Channel進入本季完結最後倒數,有請今個禮拜世界級壓軸嘉賓——牛下女車神——Sarah李慧詩同我哋講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方圓》「元/Meta」——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12-10

填詞人周耀輝生日前收大禮 獲史丹福大學列「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美國史丹福大學月前公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以反映各地學者在不同領域的實力及其學術論文所帶來的影響力,其中浸大人文及創作系教授、香港資深填詞人周耀輝獲列入其中,與另外約二十萬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科學家齊名。

港口性格,意義何在?香港文學季「港口/港女,離岸/上岸:香港身份認同面面觀」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12-13

第八屆「香港文學季」早前在深水埗大南街的Openground舉行開幕禮暨開幕講座,本屆文學季以「水土不伏」作為主題,開幕講座「港口/港女,離岸/上岸:香港身份認同面面觀」由文化人鄭政恆主持,並邀得黃念欣教授與影評人馮家明,分別從文學與電影入手,談談離岸/上岸、港口/港女,與香港身份認同曖昧而千絲萬縷的關係。

【2022世界盃】以書代波,無秩序編輯室列強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今屆世界盃賽事在卡塔爾進行得如火如荼,淘汰賽階段的連番激戰亦令球迷大呼過癮,每晚捱夜睇波之餘,「虛詞編輯部」亦趁著世界盃熱潮,以書代波,為讀者整合成「2022世界盃書單」,讓球迷靜候最終王者誕生的同時,也可藉此書單了解足球以外的更廣闊世界。

悼李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李怡晚年於2020年定居台灣,形容「遺憾必須離開生活一輩子的香港」、「離開是完成最後的人生」,並認為「關心兩岸三地民主運動是知識份子的責任」。一生追求言論自由的李怡,稱得上至死方休,尤其他近年從《蘋果日報》到社交平台都在連載「失敗者回憶錄」,回顧前塵往事,敘述自己的立場轉變。對香港前途的看法,李怡亦曾引專欄「題記」自評:「單從事業、家庭、生活等去考量,我這一生當然不算失敗,『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者』。」

【一眼關七】《過時.過節》:齊齊整整吃一盆支離破碎的菜

影評 | by 紅眼 | 2022-12-08

作品不需要為社會現實的問題找答案,更沒責任幫大家搵出路,提供解決方案。然而,為了不讓主流觀眾帶著問號離場,要大家看得明白、心安理得,故事最後偏偏就用了最難看、最粗暴的解決方案,以阿媽教仔、老竇認錯的傳統哲理迅速修補所有關係缺口,劃上句號。作為一名獲得多次獎項肯定的獨立電影人,曾慶宏以溫情倫理走入主流的嘗試,確實教人失望,但在某種意義上未必是「壞事」。在這個多線並行的煽情故事之中,個人認為,只有談善言獨自登山那一段不落俗,它既是電影不至於與《阿媽有咗第二個》和《假冒女團》被歸類為同系作品的最大原因,也可能是導演心中尚未崩壞的一隅。

溫婉而頑強的抵抗 —— 《參差杪》書評

書評 | by 謝傲霜 | 2022-12-07

杪,樹枝之末端。樹下抬頭看天,會見到這些參差不齊的幼弱枝葉在編織天空的圖案,又恍如頂著頃將倒塌的天空。如遇疾風暴雨,樹杪能屈能伸,狂亂的舞姿或許讓部分已經走過磨人歲月的殘枝脫飛,但那些新枝嫩芽,卻往往在風雨過後英姿煥發。張婉雯的隨筆集《參差杪》,就是有這種溫婉和頑強,一如作者本人。

大波電波的浪漫邂逅,愛與夢的殘餘——《巴黎夜旅人間》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12-07

自 1968 年五月風暴後,一場因左派政府推銷教育改革衍生的抗議運動在 1984 年席捲法國,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陷於意識形態之爭的法國社會,一場眾聲喧嘩的藍白紅風格練習,隱隱沒入《巴黎夜旅人間》作為鋪墊的時代背景。生於躁動不安卻又紫醉金迷的八十年代,巴黎陷入一場集體失眠。夜未央,人未眠,溫黛主理的烽煙(phone-in)深夜電台節目《夜間旅人》像一個樹洞,也像沒有神的告解室,在大氣電波中傾聽寂寞人們訴說心事。

【無形.在水中央】寫小說是沙上乩占、園裏做農──專訪小說家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

專訪 | by 崔舜華 | 2022-12-06

崔舜華專訪小說家甘耀明,分享他最新推出的長篇《成為真正的人》。透過這部奪下三項大獎的優異小說,盡見甘耀明建構場景、鑄造細節的本領,箇中的本事從何而現,甘耀明在訪問裡談及如何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

山水仍非山水——〈坐看雲起時〉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2-12-06

柳應廷(Jer)推出新歌〈坐看雲起時〉,歌名來自王維《終南別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經歷《離別的規矩》、《自毁的程序》到這首歌,主角能否逃出枯山水的情感漩渦?似乎,那片雲霧最終又會輪迴成雨,成為一場水的酷刑。執著恐怖,這份因為執著而生的因果驅使男主角仍不放棄,水窮處何來浮雲,人力如何升起雲霧,那雲霧帶便是《離別的規矩》中那隨風再度襲來的遺憾眼淚。天空終究承載不了怨恨的雲,漫過臨界,遺憾和怨念便化雨,隨風漲滿以為枯乾的山水,成為深淵,懷抱怨恨,投進水裡終生。

【無形.在水中央】水的萬有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22-12-15

水域是構成香港這座城市的重要部份,本屆文學季以「水土不伏」作為主題,藉著文學重新窺探我們的所在地。余婉蘭取水字部的「源」字,寫代代相傳的祖先與子孫,見證水滴萬象的生成。子子孫孫在多於三種的傳說之間搖擺,或許只能一代一代以肉身、性命輪替,以記憶、文字圖象過渡其龜真貌。

【無形.在水中央】鳥島

詩歌 | by 李顥謙 | 2022-12-19

今屆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的焦點計劃「水字部:文學 X 藝術」,共有五組本地作家與視覺藝術家參與,李顥謙的詩作〈鳥島〉,則源自水字部的「泅」字。從鳥變成島,用一條繩綁住你我,無法承重的腰間,模糊的時代反覆訴說成一道確鑿的支流。

譜寫瘟疫城市的各種聲音:評《疫托邦之歌》

劇評 | by 紫翹 | 2022-12-05

疫情已踏入N年,早已習慣與病毒在城市遊走的我們,掃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門票與場刊,走進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戴著口罩,手持搓手液與各種保持距離的QR code,觀眾像是悉心cosplay出席以「瘟疫」為題聯篇音樂會,力求對表演百份百尊重。此時此刻的音樂會,很是合時,對於飽歷風霜的我們,亦算是一種回顧。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八)

專欄 | by 小克 | 2022-12-05

能夠在這押韻魔咒之下,以創意及幻想力去破開了魔咒的困囿,卻又巧妙地保留了魔咒該有的形式,對追隨押韻傳統的詞人來說,這就是功力;而對施咒者來說(如果真的有),吖咁都畀你諗到又真係吹你唔脹!

【已讀不回 S2 #37】麗英|少女の樂與怒!:kakifly《K-ON!輕音部》

已讀不回 | by 麗英 | 2022-12-04

今個星期麗英繼續同我哋深入佢嘅宅女本源,並帶來一套空氣系 經典作品——《K-ON!輕音部》,敬請期待!

【虛詞.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十個救火的少年

散文 | by Greensheep | 2022-12-03

你們的離去發生在2022年世界盃分組賽的某一個火光熊熊的夜。當時我們總算可以透過家中那個長方框突破圍牆,看見比賽場內那些清晰無掩的樣子,但世界卻無法透過任何窗口看見你們在火災中那最後的身影。對於你們的離去,本來就連悼念的聲音都盡力收得細壓得低,無奈即儘管聲音再細再低,聲音還是自然而然地在不同時空交錯中找到共鳴,隨著彼此共振的音頻而生的悲鳴最終直通天際。

投藥與下石

小說 | by 跂之 | 2022-12-02

H城正流行一場瘟疫。瘟疫的傳染性很高,我也染上了。衛生當局有令,市民發現自己染疫,須自行申報,留在家中,不得上班上學。起初是少許喉痛、幾聲咳、流鼻水。申報後第二天,我以為來的是加百列。開門,只是一個普通的送貨員。他沒有穿防護衣,後來聽說,這些應徵做送貨員的,都已病癒有抗體。他們不是天使,也不是死士。他們直抵病人家門,與培養病毒的容器對話,沒有好像其他人般,一知道你發瘟便趕緊退後,口中沒有但看得出心底裏在詈罵。他們看起來很隨和,不當作一回事的,他們在奉命把我拘禁起來。送貨員把一個手環綁在我手腕上,說在家隔離期間不得脫下。我便從此關上了門。

長年服務富德樓看更黃生辭世 藝文界同悼念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02

多年過去,富德樓仍然是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藝文地段,走上長樓梯,坐在電梯旁邊的黃生,已是這個社群、這個地方的共同語言,共同回憶。

寫信師張愛玲

散文 | by 邁克 | 2022-12-01

不說不知道,我們面冷心熱的祖師奶奶,原來是個如假包換的寫信師,尤喜向影壇進攻,不論對方是明星抑或導演,她都像個小影迷般寫一大爛餐,合作過的更無可倖免,隔三差五就被按門鈴的郵差慣性騷擾。以《情場如戰場》為例,不但女主角林黛收過,導演岳楓收過,睇怕合演的陳厚張揚劉恩甲也不會沒有收過,暫時未曾流進市場,只因時辰未到。岳先生的一封大概是神智不清時動筆的,連老公姓名都寫錯,Ferdinand Reyher變成Edinand Royhor,粵語不妨音譯「愛的郎,老漢」,毋庸勞煩弗洛伊德解畫,都可以判定為悔恨嫁錯郎的心靈走光。至於postcard寫成posicard,串錯字事小暴露唔熟戲行事大,好萊塢戲院或電影院(不是信中所謂的「劇院」)張貼的那些宣傳品,不叫明信片叫lobby card,枉張愛玲在上海時高調自稱影迷,到了彼邦竟犯這種低級錯誤,又試證明在美國生活弊多於利。

草間彌生:離經叛道的女人,離經叛道的藝術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01

儘管跌宕,草間彌生憑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燦爛至今,正如她所說,創作成為了支撐生命的力量。這份強大的力量,邀請我們走進她的無限世界裡,比起名聲和市場價值,更藉得我們好好珍惜。

【無形.在水中央】前置詞:水土不伏,讓幽微的美好生長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12-01

《無形》每年會有一期,全本承載香港文學季的主題創作,讓參加者可以即場閱讀的作品,今期《無形》就承載了今屆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的焦點計劃「水字部:文學 X 藝術」的新創作文本。「水字部:文學 X 藝術」計劃共有五組本地作家與視覺藝術家參與,其中四個新寫的創作文本,均收錄於今期《無形》。

【浸大文學院線上演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書寫是在我內在一場無盡的對話」

報導 | by 沐羽 | 2022-11-30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日前(22/11)邀請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進行線上演講,這位波蘭作家亦有就其文學創作,與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 Dr. Patrick Holland 作對談,沐羽聽過線上演講就此稍作紀錄。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把破碎的世界再度拼回到一起: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思考與行動

其他 | by 蔡竣宇 | 2022-11-30

「變得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老到可以死》這樣寫過。「左岸文化」的蔡竣宇覺得,這位美國著名的社會運動家,也是多本書籍與無數評論文章的作者,只是再進入一個生機勃勃的宇宙,我們也一樣參與其中。

《她說》:吹哨者之痛

影評 | by 紅眼 | 2022-11-29

有別於近年氾濫的政治正確電影,《她說》剛剛反其道而行,嘗試從女權角度以外,表揚了前線記者屢敗屢戰、追查真相,勇於踢爆 metoo 黑幕的新聞精神。標題「她說」固然是指受害女性挺身而出,公開揭破影壇陋習,從而鼓勵其他受害者現身說法。但電影將焦點放後一步,落在事件之中如何「讓她說」甚至是「為她說」的《紐約時報》編輯室。對於今日香港仍然有志加入新聞行列的人來說,《她說》更是一段值得被好好記住的故事,倒不是因為它成功擊倒巨人歌利亞所以很勵志,而是它殘酷地描述了成功之前,你要記住多少挫敗、多少痛,然後繼續寫你所想。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出走天堂的大玩樂家 我所認識的歐陽乃沾

散文 | by 鄭天儀 | 2022-11-29

認識沾叔的時候他已屆八十,但仍到處寫生,經常去他家太子道附近的「狗屎巷」,為此我曾在《蘋果日報》寫過一篇他的專訪叫《狗屎巷的大玩樂家》。自此,我不時去他的家連工作室探望沾叔。於我,他的工作室猶如遊樂場,除了滿室畫、書法、畫冊外,最讓我沉迷的是散落每個角落的小手作,包括用蠔殼和火柴頭砌成的小烏龜擺設、用竹削成的蜻蜓掛飾,一大堆奇形怪狀的小石頭印章等等。他應該是香港第一代Upcycling 藝術家,用棄置的汽車零件做裝飾、松木酒塞加牙線做出栩栩如生的一頭鹿,他統統視之為「謙卑的玩具」。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悼余家安

散文 | by 林喜兒 | 2022-11-30

曾為不少電影擔任服裝設計與美術指導的余家安,今年七月突然離逝,雖然沒有留下甚麼說話,卻留下了無數經典作品,讓林喜兒得以從這些作品,悼念這位圈中數一數二低調的服裝指導。

詩三首:〈為二〇二二年十一月所作〉、〈像一道閃電〉、〈疆外人〉

詩歌 | by 李盲、Sir. 春風燒 | 2022-11-28

新疆烏魯木齊一場大火,讓內地積累已久的民怨直接沸騰,越來越多國民走上街頭以示不滿,並開始拿起白紙,走上街頭,表達他們對防疫措施與無法自由表達言論的不滿。雖然白紙上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都知道在說什麼。詩人李盲及Sir. 春風燒亦決定以詩歌聲援抗爭。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ALIEN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11-28

最近,我終於成功申請到第一張美國信用卡,又在加州車管局(DMV)辦好申請車牌的手續。在這邊,車牌也當成身份證用,所以考到車牌後我就有本地身份證了,又可以把外來人的印記多洗刷一點點。當然,想要成為真正的本地人,目前還是遙遙無期。拿到信用卡後至少要過六個月,才會有屬於我的「信用評分」,然後不知要過多久,才能把評分建立到一個社會普遍接納的標準。在此之前,我只會是一個在社會上沒有信用的外來人,一個不時被要求提供I-94出入境紀錄的alien⋯⋯

鄭伊健和我們:消失天與地之後

其他 | by 林綸詩 | 2022-11-30

經歷過光怪陸離的三年,鄭伊健再次舉行演唱會,林綸詩覺得聽鄭伊健的現場,總比聽CD好聽,因為全場合唱助攻。新舊歌迷,在這三年,儲了甚麼情緒,在這個簡單快樂知足的偶像面前,體驗著歌者至愛的打機既視感,投入這種集體的、同步的回憶。

【文藝Follow Me】像黃念欣這樣的一個中文系女子 《夕拾朝花》:在限度中尋找自由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1-28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在她的新書《夕拾朝花》中常常說「像我這樣的一個中文系女子」,那麼她是怎樣一個中文系女子呢?她領我們到她位於中文大學馮景禧樓五樓的中文系辦公室,那是細小、明亮又整潔的一個房間。她拉開窗䈴,外面是中大的蓊鬱與天空的藍。裡面有裊裊的白煙、書及畫。

【無形.2022年,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無何有之鄉

散文 | by 章可陳 | 2022-11-27

我在叮叮噹噹的響聲中恍恍惚惚地下了車,沿著德輔道上的電車路走到東邊街;空氣中飄散著似有若無的鹹味、時而濃烈,時而夾雜著其他不知名的味道衝上鼻腔,讓人為之一怔,不禁忽為奇想:這裡的人和事早已滄海桑田,也許這氣味混和歷史的塵埃,持續穿行在那古舊的時代與現世的時空。這想法是那麼的魔幻與怪誕,可又是那麼的實在。當我們登上凌霄閣最高處,極目四顧所及維港兩岸,這片曾經屬於我們的風光,那九百九十九年的約定,五十年的盟誓,在硝煙中散去。從此山城飄紅離人淚垂,西去故人再無歸期,盡是東風催落紫荊太匆匆!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霧港話別──變奏自鄭敏〈池塘〉、〈悵悵〉

詩歌 | by 陳滅 | 2022-11-26

城市跌墜時人們圍繞過來 大廈崩塌時發現未散的心 停頓了又默默唱和起 一整個社會遺忘的歌 音調從獅子噤聲的口角溢出 「落粉的白牆圍繞著沒落的人家 沒落的人家環繞著舊日的池塘」 市民知道什麼是不由自主的苦楚

已讀即回:不信則無!信則有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11-26

又嚟到月尾,今次 Book Channel Live 以想像為題,請到劉學成同埋黃詠詩,講下創作心得,又講下文藝界撞鬼事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5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奪得。現年82歲的安妮.艾諾,在法國諾曼底大區伊韋托的小鎮長大,曾先後就讀於魯昂大學和波爾多大學,取得學校教師的資格,其作家之路漫長而艱辛,1974年以34歲之齡出版《Les Armoires vides》開始文學生涯,1984年憑自傳體作品《La Place》,榮獲法國知名文學獎「勒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瑞典文學院讚揚安妮.艾諾的作品,「以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與集體限制」,並持續以不同角度探討生命,文學成就令人敬佩。

【網絡熱話】有錢人先去見山?讀書型怪X去晒序言?最常光顧的書店反映你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4

古有十二星座性格測驗,今有十二書店性格分析……網絡廣傳一張網上論壇截圖「法唔法國行開咩書店反映你係咩人?」,網民以十二間香港書店,戲稱十二種最常光顧這些書店的人的特徵。截圖獲不少書店員工和讀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形容「XX個分類都幾岩」。

「走遍香港是表達愛的方法」——訪《香港散步學》黃宇軒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11-24

一場疫情,令城市人無法外遊,直接或間接都驅使大家重新細看自己生活的地方,城市研究者黃宇軒年前更以「城市散步學」為題撰寫文章,將心目中的這門學問與興趣公諸同好,最近圍繞「散步」主題出版新書《香港散步學》,希望能讓大眾得以從另一角度,探索這個大家都自以為很熟悉的城市。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悼念烏克蘭戰死軍民:自己的土地自己救,英雄般的烏克蘭軍民

散文 | by 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 2022-11-24

在當代人類戰爭的領域裡,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軍民在抵抗侵略強權面前表現過這麼大的勇氣和智慧。縱使八年來面對世界第二強國俄羅斯的入侵,烏克蘭卻也從未缺少過為這片黑土地拋頭顱灑熱血的人。烏克蘭軍民堅毅不屈的抵抗精神震驚了世界,讓他們最終贏得了整個世界的支持。烏克蘭軍民向我們證明了自由從來也不是免費的,更不是從壓迫者手上乞求來的,而是要以自己雙手爭取回來。

無伴奏唱離別的話──訪一舖清唱雙劇目劇作《一舖兩劇》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2-11-24

本地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最新劇作《一舖兩劇》,以雙劇目的形式呈現兩個離別故事,分別是圍繞中學生生活的《2022才藝表演(ITQ)》,和講述在時差裡透過網絡重聚的《GMT+8》。儘管故事不同,隨著時間變化或不變的情誼,其實一樣在我們身邊,像抬頭看見一個月亮。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高橋和希與我

散文 | by 紅眼 | 2022-11-23

在《遊戲王》集換式卡牌遊戲剛剛冒起的年代,大概就是我經常被老師誇讚上課不專心,唯獨作文不錯,開始萌生如果有朝一天能夠成為作家好像也挺得意的那段日子。怎想像得到若干年之後《遊戲王》會變成網上課金手遊?但斷網年代實在有著斷網年代的美好,亦因此為我帶來一些那個年代才擁有的樂趣。譬如說,在《遊戲王》裡每一張卡牌的效果,今日隨便上網都會找到中文翻譯及標準用法,但當初幾個不諳日文的理科男一起圍爐,簡直是學術研討會。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雲不會死去——紀念老師一行禪師

散文 | by 汪橋 | 2022-11-22

一月二十九日清晨,越南的街道寂靜,載著老師一行禪師靈柩的車輛,從禪師的祖庭慈孝寺徐徐駛向舉辦荼毘典禮的永恆公園。禪師在全世界的學生透過直播看到了這個過程,也聽到了背景音樂,由禪師的詩譜成的歌曲——大自然之歌:我是白雲,我是藍天,我是鳥兒展翅飛翔⋯⋯禪師的荼毘典禮是富有梅村特色的佛法盛宴,是老師在這世間的最後一課:「沒有生,也沒有死。雲不可能死,其他一切也不可能死去,不可能變成無。」

樂隊per se聯乘各區獨立書店 推末日企劃共組「最終の本」書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2

將於下月舉行成軍十周年演唱會的樂隊per se,最近與全港超過二十間獨立書店聯乘合作,以「末日」作為主題,邀請書店店主與店員各自分享「最終の本」,讓樂迷與讀者藉此從文字出發,想像末日將至面對的抉擇,思考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教育侏羅紀】當孩子問:「甚麼是生命?」

教育侏羅紀 | by 謝傲霜 | 2022-11-30

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在我邊忙著督促他完成功課,邊預備一家大小共六人的晚餐時,他突然問道:「甚麼是生命?」這問題很複雜,我自己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他?於是只反射式地回答說:「生命就是時間,你還在拖拖拉拉,不快點開始做功課,就是浪費了生命。」這當然不是合適的答案⋯⋯

《西線無戰事》:你以為戰爭是什麼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2-11-22

生活是無意義的,追名逐利可以掩蓋這種無意義,給人「充實」的幻覺。Netflix《西線無戰事》的故事則編織了一張虛無主義的巨大之網,網裡裝滿了為「虛無」獻身而最終為之吞噬的人。主角保爾和他的損友,就像德意志許多熱血方剛的青年一樣,自以為是patriots,其實不過是idiots。保爾被沙文主義畫的大餅吸引,深陷虛頭巴腦的宏大敘事不能自拔,意淫自己投身於這場偉大光榮的事業中,英勇地擊敗法軍、操著正步挺進巴黎⋯⋯

【已讀不回 S2 #36】麗英|乘着風傾聽誰故事:雪乃紗衣《彩雲國物語》

已讀不回 | by 麗英 | 2022-11-20

雖然麗英而家已經成為一位演員、歌手,但係佢並冇忘記到身為一位腐女嘅初心!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佢介紹《彩雲國物語》!

【第59屆金馬獎】香港電影共奪9獎 黃秋生首封金馬影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20

昨晚(19/11)舉行的「第59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雖然多名參演並獲提名的香港演員均缺席,但香港電影合計仍共奪九獎,其中黃秋生憑《白日青春》首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導演劉國瑞亦憑該片先後獲頒「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新導演」;張艾嘉則憑《燈火闌珊》三度封后,本地音樂人黃衍仁也憑《窄路微塵》獲「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獲得今屆最多入圍提名的《智齒》,最終亦取得「最佳攝影」在內的四個獎項。

香港二○二○

詩歌 | by 蔡琳森 | 2022-11-30

據說,此地曾經可以 同時兼容兩種相互牴觸的主觀性 與乎縮起手腳,揖讓而升的幾種 私家的真理? 據說它們曾經在此地 嘗試長長久久 相安無事 頤養和平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思念的時間像海綿裡的水——憶魯凡之

散文 | by 朗天 | 2022-11-17

朗天追懷魯凡之,尤記得在當年各方瀰漫「馬克思已經過時」的議論氛圍中,要看到左翼以理論系統作有力反駁,並非易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報章,無論是《信報》、《財經日報》抑或較晚出現的《香港經濟日報》,都鼓吹一種資本主義優於社會主義,大勢所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意識形態⋯⋯唯獨魯凡之在這方面彷彿不斷作出獨孤求敗式的實踐與示範。

嶺大虎地書室結業 指校方收回管理權 違成立原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17

成立至今有5年歷史,在嶺南大學以自負盈虧方式由學生自主經營的「虎地書室」,早前公佈即將結業。書室在社交媒體上指,結業決定與校方收回空間管理權有關。 虎地書室前身是售賣教科書和大學紀念品的書店,2017年經校友、學生會成員和書室委員爭取下成立由嶺大學生自主經營的獨立書店,除售賣書籍外,亦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連繫校內外不同的社群。

「他」(不)和XX一起吃早餐 ── 讀紀大偉〈早餐〉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2-11-17

紀大偉〈早餐〉榮獲第二十一屆聯合報文學獎極短篇小說獎首獎,內容不難理解,丈夫「他」、妻子和兒子,三人家庭,妻子憂鬱及患有神經衰弱,兒子還在學;這位丈夫晚上不回家而在情人家過夜,但第二天早上必定回家做早餐給妻兒吃。我們很容易便會把這篇小說當作是個三角戀和外遇的故事,但細緻地閱讀,便會發現這篇極短篇小說,細節是多麼的深藏不露,並指向小說的核心。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痛快倪匡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2-11-16

倪匡的逝去,鄧小樺覺得是今年頭等大事。七月的悼念潮中未能寫成文章,但又難以全部擱下,鄧小樺散碎撿拾與之相關的東西,最難忘的還是倪匡的痛快淋漓。

【教育侏羅紀】「十年樹人」

教育侏羅紀 | by 驚雷 | 2022-11-15

過往,在身份上,我很強調自己兼備教師與學生的雙棲身份:在中學,我是教師;在大學,我是學生,在那裏,可以找到很多同為教師的同路人,一邊上堂(偷偷做學校文件),一邊睡眼惺忪(儘管在上課前已灌下一杯齋啡)。然而,轉到新學校以後,我才體會到多元身份的互換,即使自己身處同一地方(place),也可以有時當教師教授知識,有時當學生向學生們討教,兩者並無衝突。

於是去坪洲搬石學荷索行舟同AI伏匿匿寫寫詩——訪飲江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11-18

蘇麗真訪詩人飲江,相約在坪洲碼頭見面。飲江叔叔謙謙君子,順手拈起新詩集《Moving a Stone》、《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在記憶裡漫遊新填地和尖沙嘴碼頭,又見蝦頭亞娣忘川嬉水,上帝和AI下棋,俚俗童趣中見智者玄奧,在宗教和宇宙,存在與虛無的弔詭中,領受人類的終極關懷。

【無形.在水中央】傾城之戀2022

小說 | by 張婉雯 | 2022-12-14

今屆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的焦點計劃「水字部:文學 X 藝術」,共有五組本地作家與視覺藝術家參與,張婉雯從「漬」字展開創作,寫成疫情之下的《傾城之戀2022》。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無處容身,只容得下一對平凡男女,大麻成與珍妮本來單純的生意買賣關係,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卻成全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他們可真奇怪」——《甘草薄餅》裡的現實與幻想

影評 | by 雙雙 | 2022-11-14

Paul Thomas Anderson的《甘草薄餅》在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三項提名,最近在M+上映。電影設定於San Fernando Valley 1973,講述25歲女主角Alana和年下男Gary的分分合合。如果說teens是青澀、thirties(及以上)是成熟,Alana正好處於兩者中點,有的評論將之解讀為一種面臨抉擇的處境。電影前段關於Alana和Gary的青春與創業,過半之後,Alana決定離開她的「B612」,到「另一個世界」走一轉。她先後到訪了老演員 (Jack Holden)、製片人 (Jon Peters) 和市長候選人 (Joel Wachs) 的星球,但都沒有逗留——在見識過他們的現實與魔幻的現實之後,她對men徹底失望,於是重返B612——kids的世界,與Gary言歸於好、彼此確認——電影就落幕在她的最後對白:“I love you, Gary.”

《機場客運站》 主角原型機場辭世 原籍伊朗 長居法國戴高樂機場18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14

史提芬.史匹堡經典電影《機場客運站》(The Terminal)故事取材自長居法國戴高樂機場的伊朗籍難民納賽里(Mehran Karimi Nasseri),他自1988年起滯留在機場一號客運大樓長達18年。上週六(11月12日)他在機場心臟病發不治,最終在這個「成名地」結束他的一生。

《飯戲攻心》的純粹

影評 | by 風緣 | 2022-11-14

風緣評近期大熱的《飯戲攻心》,認為自整體演員的發揮都很好,到片尾出現「陳詠燊出品」,有膽出自己名,是自信和對作品滿意的表現。陳詠燊主修編劇出身,編過多套電影,劇本不會有大問題。至於導演,第一套是2018年自編自導的《逆流大叔》,口碑和票房皆不錯。如果《逆》是一個成功的開始,那麼陳導就某程度上沿著那 formula 照板煮碗一次,再獲得一次成功。

【策展序】與憂思糾纏──雜記游靜作品展的策展思路

藝評 | by 陳若怡 | 2022-11-12

作品展的標題框架了被討論、被解讀的視線範圍,那些家國的、移動的、性/別的,會否一旦命名便被設限了?於是,此次「非家非類」游靜作品展決計以「非」作為態度上的宣告,「非」是不然、不是、不對,不「只」是這樣,有抵拒定義的用意。最初的命題僅有「非家」,在仍必得窘迫地談論著的離與返、有家與無家、流動游離這些離散的家國命題之外,試圖以「非家」的「非」容納更多討論的可能,並且將「家」容納身分、性/別與各種在定義上難以歸類的討論。

【已讀不回 S2 #35】黃衍仁|黑暗中的民謠浪子:周雲蓬《綠皮火車》

已讀不回 | by 黃衍仁 | 2022-11-11

喺健全嘅人眼中,有時難免會用一種悲情嘅眼光嚟睇失明人士,但係喺中國獨立民謠歌手、詩人周雲蓬嘅歌曲,同埋詩入邊,佢成日都會提醒我哋,失明除咗係一個缺陷之外,同時亦俾咗一個完全唔同嘅角度佢去感知世界。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黃衍仁講周雲蓬《綠皮火車》。

《明日戰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11

《明日戰記》上映以來,票房極佳,評價卻走向兩極。有指是香港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但也有影評人認為劇本鬆散,角色描寫不足,甚至是一部沒有扣緊主題的電影,只聽到乒乒乓乓地聲響,不是一部好電影,不要浪費時間去看。但亦有人從電影解讀到各種呼應香港社會的隱喻。

帶什麼香港故事去金馬創投

專訪 | by 紅眼 | 2022-11-10

作為年底華語影壇盛事的台北金馬影展,除了眾星雲集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事實上,還有同期舉行的金馬創投會議。綜觀今屆金馬創投的入圍名單之中,當中便有許多香港導演的新作,《求救訊號》是周冠威於去年交出反修例社運紀錄片《時代革命》之後,目前唯一已公佈的最新作品。同樣帶著新作《我愛過的那個時代》遠征金馬創投的人,還有去年執導《少年》的導演之一任俠。「當你在香港失去了創作自由,台灣有,最近的出路就在台灣,我想,這很自然會是香港電影發展的軌跡。」

存在的叩問——《帶個腦返學》新書會:楊秀卓對談楊秀卓,火種燃點自我

報導 | by 周子皓 | 2023-04-15

聽着楊秀卓訴說對於自己個人信仰的質疑,腦內正在想像的,卻是他獨自坐在美心快餐店裡面,向窗叩問自己倒影的模樣。作為楊秀卓徒弟以及當日對談的主持陳景輝,一共整合了四個重點,創意書院副校長蔡芷筠亦有作出有關傳承的回應,當日的對話彷如散落於地的拼圖,最後由楊秀卓一塊一塊拼湊出屬於自己完整的圖畫,一切一切,原來源於一個獨自排街症,在等待醫院安排期間觀察旁人苦況,長期浸淫於別人痛苦的小孩。

警方尖沙咀碼頭掛禁奏樂告示 歌手MC感無奈 笑言「清唱好似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10

香港街頭表演空間或再縮減。近日警方於尖沙咀碼頭掛上「請勿在此公眾地方玩奏樂器」告示,該告示旋即成為網絡熱話,曾是街頭表演者的歌手MC張天賦亦表達無奈。立法會於2019年曾討論街頭表演發牌規管,惜政策至今仍未落實,令街頭表演更形困難。

【藝局】容穎怡、鄭婷婷對談 —— 夜遊光園

如是我聞 | by 鄭婷婷筆錄 | 2022-11-17

《虛詞》新欄目「藝局」將不定期邀請藝術創作者進行對談,繼上篇「藝局」找來勞麗麗與容穎怡進行對談,這篇容穎怡與鄭婷婷的對談,則從後者最近在Gallery EXIT舉行的《夜行》展覽,說到「城市散步」的心態,也談及創作就像處於一個長曝光的狀態,讓各樣影像都能走進鏡頭,從而最後產生出豐富又交疊的畫面。

《獨行月球》:為甚麼漫畫比電影更耐看

影評 | by 賴勇衡 | 2022-11-08

《明日戰記》票房失利,不少人將之與大收過三十億的《獨行月球》比較。有評論者指《明日戰記》劇本不濟,作為科幻類型,只是玩機甲打外星生物,世界觀落後而狹窄。《獨行月球》的劇本和視野又如何?賴勇衡認為,電影改編自韓國漫畫,基調是荒誕的黑色幽默,格局上有先天優勢。但電影經過大幅改編,變成了切合當今中國主流兼「正確」的口味。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獲頒台灣「金鼎獎」 鍾耀華:我們真誠創造,我們始終自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7

由台灣文化部主辦的「第46屆金鼎獎」,日前(3/11)舉行頒獎典禮,傘運學生代表、前學聯常務秘書鍾耀華的文集《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與另外三本文學作品,包括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與胡長松《幻影號的奇航》,獲頒「文學圖書獎」。對於獲獎,鍾耀華亦有在社交平台發表得獎感言,談及寫作對他的意義,並借用書名勉勵各位,「所謂命定是自己的選擇,我們真誠創造,我們始終自由」。

【佬訊專欄】點樣寫文?

專欄 | by 佬訊 | 2022-11-07

之前寫過,為了持續兼職寫作,佬編會將所有突如其來的想法及靈感,用最簡單的方法記下來,定期做分類整理,待有需要時能快速取用。現在過了三四年,佬編依然在寫文,但流程有點不同了,或者又可以update下大家。首先學到的,是筆記還筆記,寫文還寫文,任何不會成為文章的東西,極其量只能刺激思考,很多時根本無用。

「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開幕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7

「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前言——以文學藝術回應時代,讓幽微的美好生長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2-11-07

海港與島嶼,經歷無數變遷、潮漲潮退,從文學世界中,我們總能回顧一二,重新建構變幻以前的社區。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主題,透過文學,我們創作、感受,連結這座熟悉且獨特的城市,以文學藝術視角重新觀察「水」在香港所擔當的角色,重看舊日回憶,認識本土歷史,再往理想出發。

【字遊行.英國】學習成為倫敦人的過程

其他 | by 何雪瑩 | 2022-12-08

裸辭踏上三年來的首次旅行,何雪瑩反思,看了那麼多書和研究,到目的地繞半小時拍照和放飛思緒,然後再回家讀書。這種旅行習慣持續多年,第一次懷疑有沒有變得更有智慧?書寫倫敦的人愛倫敦,但愛的並不盡是英倫文化的優雅與大度,恨的也不必是黨報藍絲KOL臚列的破落與缺憾。跨過從書本讀到的倫敦,學著與不同膚色、種族、階層的人寒暄共存,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和巴士上流淚,一切都是我學習成為倫敦人的過程。

【文藝Follow Me】致在艱難之中仍堅持拍電影的人 香港亞洲電影節尋找光影中的虛實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1-05

「我們總是不夠悲憫,無法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尚盧.高達在電影《高達與高列斯坦的29封信》中反覆呢喃作家Elias Canetti的這一句。電影,總是揭露世界的壞,並嘗試帶來一點美好。

從《憂鬱之島》的爭議,談紀錄片敘事上的真實與虛擬

其他 | by 潘達培 | 2022-12-08

陳梓桓執導的紀錄片《憂鬱之島》,近日引起不少爭議與相關討論,《鏗鏘集》前資深編導潘達培,談及《憂鬱之島》讓他印象深刻的場面,以及那場引起爭議的監獄對話,認為電影是真誠的作品,讓更多人參與映後討論,以至去問:「對你來說,香港是什麼?」看過了,褒貶隨意,也自由表達。權力無處不在,抗衡也應如此。

悼高達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4

帶領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病逝,享年 91 歲,也同時象徵著 60 年前為全球影壇帶來深遠影響的法國新浪潮,終於劃上句號。在 2019 年,隨著法國新浪潮電影教母安妮華妲(Agnès Varda)逝世,仍然在世的同代導演便只剩下尚盧高達一人。當時已近九旬的他,剛憑著《圖像策》(Le Livre d'image)獲得康城金棕櫚獎,並在訪問中感慨提到,其電影生涯已近尾聲,但仍有未了心願,計畫再拍兩部電影便會放下導演筒,正式退休,也終將成為法國新浪潮的最後餘音:「在這之後,我會說 ── 再見,電影。」

【已讀不回 S2 #34】黃衍仁|打開讓光進來的缺口:Leonard Cohen《渴望之書》

已讀不回 | by 黃衍仁 | 2022-11-05

Book Channel第二季就嚟嚟到尾聲,今個星期同樣有重量級嘉賓同我哋講書——佢有多重身份,佢係一個獨立音樂人、演員、靚仔,亦有為電影配樂(仲有金馬、金像獎提名!)——有請黃衍仁為我哋介紹傳奇音樂人 Leonard Cohen 詩集《渴望之書》!

做爸爸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2-11-11

孩兒似乎對自己發育健全的身體十足自信,要快點爬出來,搖著小拳跟大家打招呼,護士把他推往產後病房,直至出院才能親見。合上兩眼之際,仍未夢醒,幾經轉折,才躺進床裡,在不真實的感覺中補眠。

《流浪之月》:讓角色、讓觀眾拋下一切的覺悟

影評 | by 逸文 | 2022-11-03

繼六年前的《怒》,導演李相日推出最新作品,同樣是改編自暢銷小說的《流浪之月》。即使攝影師洪垌杓的鏡頭下,一切景物均是悠閒自然,和《怒》那種嘔心、腐爛的場景截然不同;然而成品與《怒》一樣,令觀眾如坐針氈,全程兩個半小時懷著不安的情緒。到底一名十九歲青年,與一名十歲的女孩,能否、應否、可否相愛?

台灣現代詩推廣策略

散文 | by 陳嘉樺 | 2022-11-03

相比起小說或散文的親民,詩在過往所給予大眾的艱辛難懂的印象。但陳嘉樺認為,詩在社群媒體的討論與擴散上,因其精煉的語法切中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因此得以擠身大眾視野當中。以台北市文化局舉辦的台北文學季為例,其中除了舉辦實體講座、城市走讀等活動,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公車捷運詩文」。

起舞無幽影,何似在人間——「瘋日:方圓之展」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11-03

《方圓》自2021年以降的「1984」、「正午」、「劫」及「敵」四期專題,共同回應香港當下時局、集體意識與思考空間。為了響應這一連串議題,早前(7/10)香港文學生活館在灣仔富德樓舉行開幕講座「瘋日日常──使徒意象」,請來文化評論人朗天與藝術家韓承灝共同主講,勾起了這時代所帶來的種種怠倦與疲乏。

《金髮夢露》:夢露若果莊重高雅

影評 | by 許朗 | 2022-11-02

《金髮夢露》以及原著小說以Blonde為名,借瑪麗蓮夢露一頭矯揉的金髮織出一個表象世界。近三小時的片長通通構築在女神的胴體上。白裙翻飛,驚鴻一瞥,舉國男人都拜倒在一人裙擺下。許朗認為,電影頻換長寬比、畫面顏色,又將Snorricam裝在演員身上,凹凸鏡將豔情畫面扭曲、解構,本來實在高章;可鏡頭過於執迷於性器與畸戀,無論是閃回的陽具,還是被扒開的陰道都教觀眾汗毛直豎。

悼城市理論家Mike Davis——書寫城市和空間,要有一種態度

其他 | by 黃宇軒 | 2022-12-08

作為全球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Mike Davis寫過十多本有無比影響力的書,揭露有權有勢的力量,如何重塑城市空間、重塑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深深影響著城市研究者黃宇軒,並將繼續提醒著他,書寫城市和空間要有的態度。

【藝發局選舉】取百票夠當選!不足兩成投票率創七屆新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1

年底換屆的香港藝術發展局,日前(24/10)完成民選委員選舉,除了自動當選的五席,其餘五席藝術界代表,經過為期四天的選民投票後全部產生。今屆藝發局選舉入閘門檻改制,在五個須投票選出的藝術範疇,投票率創下近七屆以來的新低,參選者只需取得百多票即告當選,與上屆2019年藝發局選舉相比差天共地,單以總投票人數來計算的話,跌幅更超過七成。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前置詞:如果終究要道別,好好說再見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12-01

年尾將至,又是編輯部準備回顧系列的時候,其中少不了盤點年度逝世名人,看到一個個出現在名單裡的人物,只教人感到無限唏噓。在「失去」的時代,一切來得太快,就連說聲道別也如此匆匆。有見於此,今期《無形》邀請不同作者與文化人,各自揀選想要悼念卻來不及道別的對象,將彼此之間的點滴緣分化成文字,向這些心中佔有份量的人物好好作別。

【教育侏羅紀】疫境波——球員在場內與友隊作賽,教練在場外與疫情競賽

教育侏羅紀 | by 鄧澤旻 | 2022-11-04

因疫情緣故,不少康體設施均被徵用作防疫用途,絕大部分的比賽場次均需要跨區作賽,鄧澤旻以「疫境波」為題,談新學年的排球學界比賽,球員在場內與友隊作賽的同時,教練如何在場外與疫情競賽。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螢火蟲之墓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31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螢火蟲之墓》揭露了青少年清太如何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度過戰爭的恐怖及戰後地獄般的日子,不論就動畫還是故事而言都屬上乘藝術;同時它也是有史以來極為悲傷的電影之一。

酷兒文學圖書館首度登陸香港 本地文化人:「城市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浪漫pop-up」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31

繼英國、美國和台北後,「酷兒文學圖書館」(Aesop Queer Library)終於首度登陸香港,活動期間精選45本橫跨小說、非小說及詩集等不同類別的作品,以書取代店內產品作陳列,讓大眾接觸來自本地、亞洲與世界各地的LGBTQIA+ 作家與盟友的作品,共同經歷酷兒文學的歷史演變。

已讀即回:動物矛盾大對決!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10-30

五夜講場返嚟喇!文學放得開 x 真係好科學跨界合作,有作家張婉雯、Karen博士上嚟Book Channel開Live,加埋黃嘉瀛(KY),三個一齊講下動物話題之矛盾大對決!

【虛詞.中過又如何】人體盛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22-10-28

我是病毒的 人體盛 女兒看著我 兒子看著我 吃我的時候 毫不猶豫 用我生出來的 尖嫩的舌

【無形.中過又如何】零次元隔離筆記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22-10-28

用一隻蜘蛛遺留 在它的噩夢裡的幻肢 把門拉開:從此我是一個有抗體的 人類。從此適應末日 晝夜等待著 血管中那些不蒙面的詩 揭竿起義

稿費論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28

有關稿費的討論,在港台作者間成為熱話,文藝待遇的議題備受大眾關注。鄧小樺先後撰文談論稿費,也講及文學園地資助的現實;張婉雯坦言認識的寫作人,全部都要兼職打工;彭依仁舉歷史為例,闡述寫作如何體現金融資本主義的本質;孔德維博士則談文字定價的歷史觀察;高重建從局內人、局外人和超越者的概念,講述如何應用在追求文字有價的例子。互相尊重,相輔相成,無論是追求文字有價,抑或爭取其他改變也如是。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逆旅務實主義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2-10-28

在時間的窄縫中,地理偶合以撞擊生產出的短暫性事物。我們以一種化繁為簡、minimalistic的方式去拆解各種難題,鄧小樺稱之為「逆旅務實主義」——其實也是「逆境務實主義」。有乜食乜,是為腦細的逆旅務實主義,也是說今年以「水土不伏」為主題的香港文學季。

末日絕境與太虛幻境──專訪駱以軍《大疫》

專訪 | by 崔舜華 | 2022-12-06

駱以軍最新長篇小說《大疫》,有如一洞深不可窺且分歧為無限螞蟻窩的龐複迷宮,讀者隨著小說家的引誘,像是懵懂孩童一路跟隨著吹笛人,舉步涉入那神隱魅現的故事森林。《大疫》體現了小說家最繁華的敘事技藝,以及某種變形的存在主義式的創作關懷,且鞣合了跨領域的知識元素。或可說,《大疫》是一部科幻意味濃厚卻不止步於科幻邊界的作品。而駱以軍動用了小說家所能具備的無所不用其極的心智能量,疊加建造出一則則極度炫目而又至深哀傷的小說謎,有心解謎者,且隨小說家之自道,解答屬於各自身靈內部最隱密的慾望、哀告與創傷。

【無形.中過又如何】困獸鬥

散文 | by 黃桂桂 | 2022-10-27

黃桂桂以「困獸鬥」形容自己一家自後確診的狀況,家裡突然變成鬥獸場,沒有防禦裝備,沒有武器,沒有隊友。我只有自己,以及敵人,而「白色的測試棒上出現兩條被猛獸尖銳的指甲劃過的殷紅血痕」,被家人感染到痊癒的過程,彷彿就是跟無形的獸作戰。

與「你」對話——〈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2-10-30

九月初Dear Jane在電台先行推出〈到底發生過什麼事〉,由黃偉文填詞,Howie作曲。歌詞內容圍繞看待情感的看法,讓姚慶萬感興趣的反而是副歌的編排。黃偉文為Dear Jane所填的〈人類不宜飛行〉或〈脫骹的華爾茲〉,第一、二段的副歌皆是重複,這與大部分廣東歌的結構相像,但〈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卻在作曲上改變了一點結構,而黃偉文在這個帶有稍微變化的作曲上,注入了敘事的巧思。

文字定價的歷史觀察

其他 | by 孔德維 | 2022-10-26

港台作者最近就稿費問題展開連串討論,孔德維博士這篇文章談文字定價的歷史觀察。今天我們所熟悉,由出版社、刊物與報章「賣紙」換來金錢,再派予作者的「稿費制度」有多長的歷史呢?以華文世界為例推想,「稿費」大概不會在邸報、小報、小抄、揭帖等私人刊出品出現。然而,非制度化的用「字」換「錢」,畢竟有漫長歷史。

【文藝Follow Me】建築雙年展北角碼頭部分——在隱閉的生活空間中尋找人與城市的連結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0-26

今年「港深建築雙城雙年展」(下稱雙年展)共有四個展場,包括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與中環及尖沙咀展場不同,北角(東)渡輪碼頭平日會有居民垂釣、午睡、溜狗、跑步,只有偶爾才迎來轟隆隆的渡輪泊岸。這裡比起說是一個交通樞紐,更像居民生活的夾岸。

【第十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遲來一年的得獎名單——被消失的新詩組,龍應台林青霞竟有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25

遲遲沒有公布結果的「第十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香港公共圖書館日前(24/10)在官方網站公布各組別得獎名單,唯新詩組卻無故被除名,名單只見散文組、小說組、文學評論組、兒童少年文學組得獎作者與作品,館方也沒就此進行任何說明,只以極微細的字句在得獎名單表示「新詩組雙年獎及推薦獎從缺」。另外,來自台灣的林青霞與龍應台竟有作品得獎,同樣惹來極大爭議。

【無形.中過又如何】凌空日記

散文 | by 沐羽 | 2022-10-25

沐羽形容,懷念住隔離酒店的日子,而在香港與台灣的隔離日子感覺不同,「在香港的二十一天我住銅鑼灣八樓好高騖遠,在台灣的十四天我在高雄二樓看著美麗島站⋯⋯在香港時我與朋友們線上喝酒,聊文學聊感情聊工作;在台灣時有朋友剛好騎車南下,一台紅色檔車停在酒店樓下,隔窗講電話像探監。他帶啤酒給我,我把一本文學理論從窗戶丟下去給他。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啤酒,那麼,以物易物就這樣成了。」

【一眼關七】觀眾需要隱喻

影評 | by 葉七城 | 2022-10-25

電影中的社工楊琦(周家怡飾)有句勉勵自己的座右銘:「體制夾縫中盡做」。今日的香港電影在這個體制之下,遭遇很大的打擊,在「新時代」的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電影不能描述與2019年社會運動有關的事情,創作空間被收窄,很多導演只有在還可以拍的題材下,滲進一些「隱喻」,抒發情懷,自我砥礪一番。《深宵閃避球》屢次提出:「喺邊度跌低,就要喺邊度再跌低!」是很中聽的,它消極中帶點積極,雖然放在電影的脈絡中有點語意不明,但不打緊,在這些年來有挫敗感的人,定能夠對號入座,找到箇中意義。

追求文字有價的局內人、局外人和超越者

其他 | by 高重建 | 2022-12-08

港台兩地作者早前就稿費問題展開連串討論,高重建撰文分享自己在稿費與勞動報酬方面的經驗,也從其著作《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談到的局內人、局外人和超越者,講述如何應用在追求文字有價的例子,即使路徑不同,但目標一致,互相尊重,相輔相成。

【一眼關七】猛鬼.凶間.閃避球

影評 | by 紅眼 | 2022-10-24

這年頭,常有感於言論自由被打壓,真心話很難說,甚至不敢說,你不怕,團隊之中都有其他人怕,怕踩到無形的政治紅線,所以,於大眾娛樂作品裡能夠接收到某些聲音,就總是覺得份外討好。然而,借作品去說話,為反映當下政治現實,滲入各種弦外之音,說穿了其實不足以令它變成好作品。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七)

專欄 | by 小克 | 2022-10-24

小克專欄續談填詞,從包含大量廣東口語字眼的韻腳說起,談及細微的語言習慣,必定要在本城土生土長的人才懂,當填詞人的最重要條件,是對語言本身的熱愛,不是只「懂」廣東話,而是要極「愛」廣東話。

277A往沙頭角

散文 | by 王宛 | 2022-10-23

曾經,整個沙頭角都被劃入禁區範圍,戒備森嚴。但自從政府十年前解禁大部分區域,現在只有尾站的沙頭角墟仍為禁區,幾乎只有居民能夠出入。而王宛居住的担水坑村,正好位於禁區界線前。 巴士站附近豎立了白色的告示牌,冷冰冰的電腦字體清楚表明「邊境禁區 前面200米」200米——只要全力奔跑30秒就能到達的距離,為甚麼在禁區的界線面前,卻這樣遙不可及?

【無形.中過又如何】十日痰

詩歌 | by 淮遠 | 2022-10-22

喉痛像老鼠 白天假寐 夜深才跑出來 「你們這裡沒有Wi-Fi嗎?」把監控手帶送來吾園的年輕外判工問道? 「沒有。那怎麼監控?」 「我也不知道,管他呢。」 幾小時後,我聽見直升機在上空反覆盤旋。

【已讀不回 S2 #33】蘇毅雄Samson|天災滅絕真攬炒:David Quammen《多多鳥之歌》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21

自然學家逵曼(David Quammen)指出,多多鳥可能是第一種由於直接人為干預而絕種的生物,他以此為引子,探討日益嚴重的生態系統破壞問題,並寫成此書⋯⋯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National Geographic攝影大賽評審、香港生態攝影第一人Samson 蘇毅雄介紹《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

遠走何太遲?評《飯戲攻心》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2-10-21

透過四場主要的「飯戲」,〈飯戲攻心〉既莊重又溫情地回應一家人吃飯的傳統,同時也以吃和歡樂為武器,打破家庭這長久以來作為維繫道統倫理的關係,讓江俊豪印象深刻的,是導演陳詠燊為電影設計了大量金句,其中也有以零碎張愛玲腔調嘲弄家庭成員的。

為甚麼寫作人都要兼職打工呢?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2-12-08

張婉雯坦言,她認識的寫作人,全部都要兼職打工,多數是教書,不然就是編輯。對很多人來說,香港文學就是金庸衛斯理;他們自然有他們的貢獻,但其他同樣在貢獻自己的人,只能當教/社畜。生活安穩最重要,讀理科做醫生最好,夢想不能當飯吃啊。

【建築雙年展 2022】尋找群展以外的行動者

空間 | by 蔡寶賢 | 2022-10-20

本屆《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以「集籽種城」為題集結兩地各建築專業、社區設計等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的參展單位,共同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的議題。混雜些許疑惑與期盼參觀展覽,蔡寶賢認為每個參展單位背後所屬的策劃團隊、協作成員涵蓋不同界別的成員,箇中的社會影響力亦感染作為觀眾的她。

鍾情手繪,留住第一手感覺 —— Pen So

專訪 | by 紅眼 | 2022-10-19

香港年輕畫家之中,Pen So 的黑白世界彷彿有種老派的浪漫,特別在電腦繪畫甚至近期舉世熱議的 AI 繪畫技術盛行之際,他仍樂於挑戰自己,憑著簡單的素描線條,構成一連串複雜和宏偉的城市景象。於筆法以外,Pen So 作品還有另一鮮明特色,從最早期的《香港災難》,到《災難之後》、《禁靈書》和《回憶見》,幾乎每年的精裝繪本都會明確呼應當時的社會現象。「這幾年都會反問自己,作品是否一定要具備公共性呢?有時我也只是想畫畫抒發自己心情,未必要讀者全部明白。但如果是做實體書,交出一部作品,還是想爭取讀者共鳴,透過自己的作品找到知音人,是很開心的事情。」

【無形.中過又如何】從焦慮到釋放

散文 | by 董新果 | 2022-12-08

董新果認為,會分為四個時期去描寫他和家人確診前後的身心狀況。而迎接後疫情時代,COVID 的走向仍然有待觀察,但我們的心理狀態肯定有所不同。我們重新了解世界,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們看透了宿命的現實。事情有時會來個大洗牌,一些以經濟發展為傲的人口大國,卻會因為人口密度過高而爆發疫情。病毒會繼續變異,疫情不會如某些人在新年許願所說般「消失」。如何重新計劃人生,張開雙臂,擁抱新時代的來臨,是我們這代人的命題。

網絡的君主:略談布魯諾拉圖的思想遺產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2-10-20

當俄烏雙方仍在酣戰,因而導致全球糧食及能源問題時,倡議「新氣候制度」的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卻因為胰臟癌而離開這個世界。拉圖試圖以其著作重塑人們對自身,對自然生態及對地球的認識,但彭依仁認為這對於描述拉圖這樣一位人物,其實遠遠不夠,並藉此文略談拉圖給人們的思想遺產。

【文藝Follow Me】你、我、他的「虛空之地」 藝術家曲淵澈建構流動城市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0-19

618上海街地下有一個雪白的空間,白淨的地氈,上面有白色的方塊及白皚皚的水形雕塑。這是藝術家曲淵澈的展覽「虛空之地」 。「虛空之地」這名稱源自波蘭學者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一本著作《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2022諾貝爾文學獎】在至痛摯愛各種之間,我們書寫——論安妮・艾諾的文學風格

散文 | by 白樵 | 2022-12-08

沒有陰道,亦無子宮。我的身體是座荒涼的空城。它未曾等待,與迎接任何事物。它唯一的作用,是排斥。身為創作者,貫穿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作品的最大特質,許是「共感」(l’empathie)。將自我溶解於群體,用串連起的複數經驗感同身受,在不同的生命節點,叩問當時對應的政治經濟,與法律情境。異秀之人必然無比挑惕,有甚至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安妮・艾諾此方特質,或反映在她回覆外界評價其作時所貼上的任何標籤分類。

尚盧高達從沒脫下悲觀的墨鏡

散文 | by 皮亞 | 2023-06-02

皮亞形容,每個喜歡看電影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投射出來的高達。律師證實,高達選擇「輔助自殺」來結束生命,理由是,他覺得疲累,在尚能清醒時,有尊嚴地離開。皮亞想起《斷了氣》結局,男主角尚保羅貝蒙多中槍後長路前行,直至整個人倒下,演成漫長的告別。那一槍,變相是由他最愛的女人珍茜寶打出,他斷氣前,吐出遺言:「這讓我想嘔吐」。珍茜寶不明白,旁人便告訴她,「你讓他想嘔吐」——我相信,《斷了氣》的結局,對高達的生死而言,是一部預言書。

人人都同意稿費要加,但為什麼不成功?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2-10-17

近日有關稿費的討論,在港台作者間成為熱話,文藝待遇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鄧小樺延續前篇〈稿費這回事〉再次撰文,談及文學園地資助的現實,也講到既然「文章稿費要加」已是共識,為何仍然不成功的背後原因。

作者與編輯的共生關係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2-10-17

港台作者近日群起討論稿費問題,彭依仁撰文說明自己看法,談到作者與編輯其實是種共生的關係,並舉歷史為例,闡述寫作如何體現金融資本主義的本質,現代作者的定義則是由「群眾」的出現而被形塑的。

【已讀不回 S2 #32】蘇毅雄Samson|香港大自然的前世今生!:葉靈鳳《香港方物志》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16

自1938年從廣州南下,香港便成為作家葉靈鳳的第二故鄉。「香港在種種方面都是一個值得研究且充滿有趣的地方,不論你注意的是國際問題也好,中英關系也好,歷史考古也好,甚至草木蟲魚也好,香港這個地方都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料不使你失望。」因此,他寫出一系列有關香港的著作,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生態研究員、環境教育工作者Samson 蘇毅雄介紹《香港方物志》。

〈老派約會之必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15

張天賦的新歌〈老派約會之必要〉,是香港近年鮮有年青男歌手唱的中國風。黃偉文為張天賦填的兩首歌,曲風截然不同,也為新派與老派的愛情留下可堪玩味的思考。江俊豪、葉嘉詠和四葉,分別評論黃偉文歌詞與李維菁原著的《老派約會之必要》的異同。

稿費這回事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2-10-17

稿費海鮮價是行內現實,面對比較惡的成名作者,多給一點讓他滿意很平常——但我總是做不到,因為我給你多了,其實就要減少另一些人的稿費或刊出機會。而且犧牲的往往是文化資本不多的弱勢新人。這就是把要求給自己加稿費說成為群體爭取的英雄主義,背後的殘忍現實。如果給自己抬價是為了群體謀福利,那就該等到稿費整體改善比如每個人都$0.5一字,才答應寫;但我見許多人只要自己加了稿費就接受了,會犧牲什麼,他們其實是不理的。

《情色戲院》:女性跟蹤狂情欲流動的機制

影評 | by 蛙泳的倉鼠 | 2022-10-14

紐約獨立電影代表作《情色戲院》,最近被選作第29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漩渦迷情」單元。根據策展人陳慧穎的介紹,此次「漩渦迷情」的選片方向,會指向情欲、性、權力關系背後的運作機制,《情色戲院》講述的正是一個女性被情色電影和男性凝視深刻影響後,接著將發生甚麼的故事。

一個特立獨行的香港知識分子—— 憶李怡先生

散文 | by 陳雅明 | 2022-10-13

「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李怡不時在報章、講座引用馬爾羅的名言,回顧自己思想、政治、陣營的轉變,在他生後仍然承受前期背景而來的罵名。陳雅明憶述在港大唸書前後,與李怡的數面之緣。仍記得他白髮翩翩,踽踽獨行,不必拐杖,沒有助手,穿著卡其色的西裝外套,總是我行我素,如武俠小說大隱隱於市的高人,像文藝電影的作家瀟灑自若。

【無形.中過又如何】面向社區,混沌裡重新發現——訪「2022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策展團隊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10-13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協辦的本地建築界盛事「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今屆香港的四個展覽場地選址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中環與尖沙咀的天星碼頭進行,並以「集籽種城」作為主題,集合五十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共同探索我城未來的方向。今屆策展團隊的其中四位成員何尚衡、盧韻淇、徐卓華與龍文菁,除了分享在碼頭舉辦「雙年展」的原因,也從「Resilience」蘊含的意義,談及今屆參展作品如何體現城市的韌性。

《明日戰記》:刑天與明天的距離

影評 | by 雙雙 | 2022-10-12

作為近來最受熱議的電影,很多影評早已探討過《明日戰記》與現實之間的對應或不對應關係(後者比如是地名上的去語境化)。而把《戰記》抽離機甲科幻片和香港電影的語境,它最使我深刻的就是三句對白——第一句肯定是未看其片先聞其聲的「天幕就係我,我就係天幕」,其次是作為電影主旨而刻意(且)重覆的:「Ending係點,我哋自己決定㗎。」和不無巧思的:「刑天?打到你冇明天!」在電影情節上,「明天」自然屬於「我們」而非「刑天」,但在我看來,「刑天」和「明天」毋寧是銅板的兩面——而這個銅板的「公定字」正正決定著「我們」的ending:一邊是「Ending係點,我哋自己決定㗎」,一邊是「刑天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刑天」。

香港文學特藏二十周年展:水曲悠悠無盡時,回眸香港文學的身世

報導 | by 鄧皓天 | 2022-10-17

正於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行的「香港文學特藏二十周年展」,展覽不一味以書籍為主題,同時希望給大眾展現作家的更多面向。回顧當初文學資料庫成立的初衷,黃念欣教授笑言香港文學資料庫在有心人的悉心整理和作家們的慷慨捐贈下變得愈來愈豐富,館方希望能夠提供予大眾有系統,方便且詳細的資料庫,讓人們有興趣時可自發查找香港的文學作品,甚於以積極的姿態推廣香港文學。

專訪作詞人潘源良:我不懷舊,只向前看,人生下半場在台回望香港,繼續探索創作空間

專訪 | by 張詠然 | 2022-10-27

在香港有「浪子詞人」之稱的潘源良,作詞逾千,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代表作有《愛情陷阱》、《誰明浪子心》、《情已逝》等,均是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熱的男歌手走紅的歌曲。早於1983年初次訪台,對他來說,台灣毫不陌生,卻沒想過這裡成為了人生下半場探索創作空間的地方。他如何看台港兩地發展?回溯大半生香港經驗,他又如何看廣東歌及香港文化?

【教育侏羅紀】寫字和造句:「正寫」如何令小學生不喜歡學中文?

教育侏羅紀 | by 跂之 | 2022-10-11

不知何時起,經常聽見老師說學生寫錯字,家長對所謂的錯都莫名其妙,不明所以。原來小學有一本規範的常用字表,老師必須嚴格遵從。小孩學寫字是非常重要的認知階段,對於筆劃、部件的裝嵌無疑都必須錙銖必較,小學老師在此作了很努力的工作。

時代遍地磚瓦,銀髮族跳老舞:評十八有藝「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2-10-17

受不加鎖舞踊館(Unlock)邀請,得以到牛池灣文娛中心,觀賞一班長者跳舞。劇場入得多,現代舞也看不少,看長者跳現代舞可是第一次。向來破格的 Unlock 繼續深耕社區,製作由康文署主辦、西貢區議會贊助的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進場之時,收到一貫精緻的場刊之餘,還有一盒錄音帶,輯錄了一眾長者的聲音故事,以及聲音藝術家劉曉江為他們創作的音樂,令人驚喜非常,想趕快到鴨寮街買二手卡式機試聽。長者與現代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在花巧的 add-on 以外,作品主體怎樣呈現兩者之間的化學作用實在令人期待。

【新書】《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序——中國快槍手(上)

書序 | by 徐敬亞 | 2023-04-26

作為一位縱貫三十多年的詩歌寫作者,孟浪一生清苦、奔波。他素然地把冰與火集於一身。幾十年順從於命運,漂泊的生存,淡漠的寫作……他內心的火焰總是以苛刻的角度噴放。在最近出版的《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常被其黃金句子打動的徐敬亞,以「中國快槍手」為題寫序,《虛詞》將分成上、下兩篇轉載全文,讓讀者藉此了解更多關於孟浪的詩歌美學。

《最後禮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09

由莊梅岩編劇,黃子華和潘燦良主演的舞台劇《最後禮物》,早前在香港演藝學院公演,稱得上是近期舞台劇界的盛事。安十五的劇評,從劇中兩兄弟心中的「恨」說起,查映嵐則透過故事探討如何理解幸福,即便那是一份不完美的愛,難道不是人一生中所能得到最好的禮物嗎?另外亦有編劇莊梅岩和導演黃曉初的講座紀錄,細談二人對創作和閱讀劇本的心得。

【已讀不回 S2 #31】蘇毅雄Samson|香港郊遊遊!:香樂思《野外香港歲時記》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08

已故的學者香樂思(Geoffrey Herklots)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其《野外香港歲時記》以「歲時記」方式記載香港四季的變化及動植物的品種,是香港生態環境、鄉村風俗、自然歷史等的重要記錄。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生態研究員、自然攝影師 Samson 蘇毅雄介紹這位香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藝文界悼作家李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08

著名作家、評論人李怡於台北病逝,享年 86 歲。李怡早年創辦《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雜誌,成為一代公共知識份子的思想啟蒙,後來他轉而批判左派陣營,支持民主運動和獎掖後進的態度,為他留下「青年導師」的美名。李怡生前向友人表示最掛心香港,令不少書迷亦期待他生前在社交平台連載的《失敗者回憶錄》出版傳世。「虛詞」編輯部摘錄幾位文人雅士為李怡撰寫的悼念文字,重溫作家一生的足印。

【2022諾貝爾文學獎】書寫是死與生的創造──安妮.艾諾《Happening》

書評 | by 黃柏熹 | 2022-10-07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大熱當選,成為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黃柏熹細讀其半自傳小說《Happening》(L’événement,中譯《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形容小說是以「敘述」(narrative)為目的,讓記憶和回憶的過程──包括所有遲疑和內心掙扎──都得以被赤裸呈現的書寫。赤裸的意思是,它總是分心和分裂的,這邊廂以冷靜的口吻敘述往事,那邊廂在剖析回憶之於自己的意義和其不可能性,突然停頓又重新開始。

「Substance」何耀燊攝影展——讓時間停留在相片裡

如是我聞 | by 林喜兒 | 2022-10-07

正在JCCAC舉行的「Substance」何耀燊攝影展,主角是這裡的藝術家,他們未必是大眾認識的名字,卻默默在這幢工廠大廈活化的藝術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攝影師從商業到藝術的一個轉變,其中的分野是不在於對象屬何許人,拍攝的過程才是值得細味之處。

哲心總共詩心好——關子尹教授詩集《我心歸隱處》讀後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2-10-06

陳煒舜收到關子尹教授賜贈新梓詩集《我心歸隱處》,並撰文細說與他相識多年的往事,及探討網絡時代寫舊體詩的一些心得:「逐字語譯己詩,未免過於貢高,予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印象。不過在臉書發表光禿禿一首舊詩,大抵引不起太多人的興趣,作者與讀者互動的本意難以達到⋯⋯因此,我的帖文也逐漸採用這種「紀事詩」體裁,讀者即便無意於讀詩,卻也能從散文部分略知本旨。」

【藝發局選舉】入閘門檻改制 半數界別無競爭料自動當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06

今屆藝發局民選委員選舉修改選制,除了取消跨界別投票外,各參選人取得有效提名的門檻亦與過往有別,在今屆十個藝術範疇之中,半數界別包括文學、電影藝術、藝術教育、藝術評論、戲曲,同樣只有一位參選人,預料將悉數自動當選,在今屆參選名單中,最受大眾關注的是「電影藝術」界別的唯一代表馬浚偉,至於「文學」範疇的唯一候選人,則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人羅光萍。

【藝局】勞麗麗、容穎怡對談——11宮的共享、Sue Tompkins 的地圖論、藝術八字

如是我聞 | by 容穎怡筆錄 | 2022-10-05

《虛詞》新欄目「藝局」,將會不定期邀請藝術創作者進行對談,繼首篇「藝局」找來黃嘉瀛與勞麗麗對談,第二篇再有勞麗麗與容穎怡進行對談,從早次Para/Site講座「擱 角 覺」展覽系列活動延伸討論,談及藝術家在個人和群體的定位,圍繞西洋占星11宮的共享、Sue Tompkins的地圖論,以及藝術八字的話題進行對談。

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家李怡病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記威尼斯雙年展的靜

評論 | by 李海燕 | 2022-10-04

八月的威尼斯遊人雖眾,但不至於人滿。避開聖馬可廣場、里阿爾托橋、嘆息橋等熱點的話,即使太陽狠狠地炙著皮膚,還有不少地方可以悠閒地逛,包括雙年展的主要場館。第五十九屆雙年展已於四個月前開幕,各國的文化官員、藝術家、策展人、記者,等等,早已辦完公事離開了。雙年展策展人Cecilia Alemani在官方網站表示,主題「The Milk of Dreams」取材自超現實主義藝術家Leonora Carrington (1917–2011)的著作,書中描寫的是個「任何人都可以轉化為另一物或另一人的世界」,Alemani期望雙年展參觀者「以世外生物以及各種蛻變物(figures of transformation)為伴,走上一趟肉身變態以及思考人何以為人的幻想之旅。」

《給阿媽的一封信》:那些無從說起的歷史空白,她們畫下拍下記下

影評 | by 林英華 | 2022-10-17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A Letter to A’ma)源自於導演陳慧齡在2004年任職高雄女中美術老師時給學生的一份課業。「我們從一張臉開始練習起。從今天開始,大家可以回去找阿公阿媽,跟他們聊聊天,收集他們的生命故事。」這是紀錄片的開首,亦是陳慧齡與她的學生決意踏上電影之路,用影像去找尋自我認同的開端。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千與千尋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03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正好展現了吉卜力擁有創造令人著迷的世界的獨特能力。

誤解辭典:讀〈老派約會之必要〉的浮想聯翩

其他 | by 四葉 | 2023-05-16

四葉解讀李維菁的《老派約會之必要》,在這篇〈誤解辭典〉,行文間亦引用了張天賦同名新歌歌詞,浮想聯翩,「彩虹」之必要,在於它把對「老派」的反諷推到高峰。

已讀即回:叫得「潮語」已經好唔「潮」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9-30

咩話?!Francis李立峯話佢最鍾意嘅Youtuber係鄧小樺?!我哋決定俾佢上嚟Book Channel Live親自澄清下!同場仲會有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Witness得獎攝影師曾梓洋擔任嘉賓,一齊傾下網絡文化、memes、潮語、偶像、動漫、串流平台之類~~

【無形.中過又如何】前置詞:全個世界都有確診者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10-02

疫情至今快將三年,世界各國從最初的束手無策,到逐漸解封開關重新接軌,地球大部分的國家早已將此當成常態,適應疫情為人類帶來的改變。今期《無形》邀請曾經確診的作者,分享他們染疫前後的身體狀況與心境,以及確診隔離期間的各種思考。

三宅一生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07

著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因癌症離世,享年84歲。以極富工藝創新服飾設計聞名的三宅一生,「一塊布」的獨特皺褶剪裁震撼時裝界,這個創作理念亦被他不斷發展變化,並沿用至今,90年代設計推出「三宅褶皺」(一生摺)系列,打破先入為主的服裝概念。三宅一生以日本文化及日式美學融入服裝,並將時裝提升至另一境界,被譽為「這個時代中最偉大的服裝創造家」,其離世消息震撼日本以至世界各地,全球同聲哀悼這位一代設計大師。

與其拼命打廣告,不如說好香港品牌故事 —— 訪「18/22」編集長鄧烱榕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9-29

這幾年,有人想離開愁城困局,找自己的新跑道,至於曾任《號外》主編及《what.》創刊人的鄧烱榕(Nico),自言屢敗屢試,不怕重頭開始。這一年,他繼續留在香港,卻離開了長年累月的 comfort zone,尋找人生的第三條跑道 —— 名為「18/22」的複合平台,一個將媒體、銷售、設計、本地文化等概念結合的營運模式。網媒時代,百家爭鳴,Nico 卻不滿足於只是安份守己做一個追逐點擊率的網媒。念茲在茲都是那句,有骨氣的文化人不等於要做個出色的推銷員,空降網絡演算法世代,他仍然想尋找不靠廣告都足以經營下去的路向。

【無形.老派街市的必要】莫忘豆腐的美好

散文 | by 呂嘉俊 | 2022-09-28

呂嘉俊形容,記憶中的老派街市一片濕滑,是小朋友的惡夢,豆腐檔則成為街市的小驛站,一個人一碗豆腐花,就能消磨獨處時光,何況豆腐花有種美態,在手中如掬一朵雲絮,逗得人滿心歡喜。街市的豆腐檔有小孩專用的椅桌,相識不相識的小朋友便圍坐一起,吃面前的柔滑細嫩。人生的「搭枱」經驗也在這兒累積,與陌生人同桌吃喝變得極為尋常。

悼周魯逸:香港最後一個毛左

散文 | by 許平 | 2022-09-29

周魯逸在東莞樟木頭逝世,許平從網上得知。撰文悼念故友,並形容老周是獨來獨往的文化人,50年代60年代後生的香港一輩文化人,多會知其名。老周是戰後一代生的民族主義者,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就有着基因性的執着,但我觀察是毛左那一套蓋過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晚年住進內地更樂此不疲。黎則奮說周是香港最後一個毛左,只對一半,七八十的毛左老頭仍不少哩,只是遠沒有老周書呆,教條頑固則老樣貨式。只消看兩端已可蓋其餘。

【金馬獎提名】多部香港電影入圍!《智齒》橫掃14項提名,三港星角逐影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30

「第59屆金馬獎」昨天(27/9)公布入圍名單,不少香港電影均有份入圍,其中《智齒》橫掃14項提名,林家棟、黃秋生、與張繼聰三位香港演員更同時入圍角逐影帝寶座;憑《智齒》榮登金像影后的劉雅瑟,則與首次入圍的袁澧林競逐金馬影后。另外,劉國瑞拍攝的第一部長片電影作品《白日青春》,取得「最佳劇情片」在內的五項提名,余香凝亦憑本地票房剛破千萬的《緣路山旮旯》,首獲提名「最佳女配角」,獨立電影導演陳梓桓亦憑《憂鬱之島》入圍「最佳紀錄片」。

【無形.老派街市的必要】大隱隱於巿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2-12-08

雖說超巿方便,但張婉雯總覺得,附近還是有個街巿較令人安心。超巿多為連鎖經營,幾百間分店都入同一批貨,不比攤檔各自為政,較多選擇。樓下的街巿,除了肉檔,還有報紙檔、香燭檔,有駐診中醫的中藥材店等。菜檔常常按時令轉換顏色:洛神花、夜香花、帶泥的蓮藕、西洋菜,教人看見知道春夏秋冬,這是超巿不提供的驚喜。

迷睡裡再體驗時空

如是我聞 | by 吉暝水 | 2022-09-28

去年,No Discipline Limited 邀請視覺藝術家踏足劇場,聯同編舞家創作演出《躺在桌上的物件》,經已露出探索跨界形式的端倪,《桑莉吟》似是再下一城,進一步鬆動視藝與演藝的觀賞框架,其碎片式的呈現更打破傳統歌劇的觀賞經驗,鼓勵大家進去「睡覺」,然後發夢,用「睡覺」的方法參與,從而得到「迷睡」的經驗。

《惡的序章》:無名的人,無聲之惡

影評 | by 逸文 | 2022-09-27

《惡的序章》講述一位居住塔斯曼尼亞,患有心理疾病的男子,如何成為一位無差別襲擊平民的殺人犯。然而戲中卻沒有任何暴力鏡頭都,只描述主角的心路歷程,讓觀眾見證惡如何逐步萌生。逸天認為電影雖沒沒有特殊的運鏡或特效,卻處處讓人心情難以平息,這都要歸功於音效、演技和劇情鋪排。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中環街市流浪記

散文 | by 余震宇 | 2022-12-08

不久,中環街市便映入眼簾,這座人稱全中國最大的街市,建築風格摩登時髦,一些上穿白色斜襟唐裝衫、下著黑褲的女傭,正在魚貫步入街市選購餸菜,為晚膳作好準備。中環街市有四個入口,傳聞各有千秋,她決定都上前一窺究竟,滿足一下好奇心。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六)

專欄 | by 小克 | 2022-09-26

小克專欄續談填詞,並提及堪稱其中一個最難韻腳的「車」韻,詞人一旦選中,便不容易埋尾,不論題材為何,都見詞人跟這韻腳艱苦博鬥的痕跡,並隨之分享個人以此韻腳入詞的經驗,當中包括為張繼聰所寫的《David Harleyson》,更為讀者送上兩個關於此曲的秘密彩蛋!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小塵埃——給外婆

詩歌 | by 洪曉嫻 | 2022-09-25

「我知道你也不再上菜市場了/年月是沉重的背負/你的腰身僵直再也無法彎腰為我摘一盤豆芽/我狹小的冰箱深處存著的蔥油/想必是你從前捧來/把蔥白切的細細、油封/有時我禁不住會想望從前/溪流、泥土與陽光/我可以蜷曲雙腳在午夜的後座/不必站在冰箱的燈下/挖一勺油膏/逐哩逐吋靠向你」

【文藝Follow Me】二手書店「精神書局」的經營日常:賣書、收書、無時間看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9-24

Sam說他出外收書很少問客人原因,但從他收書的規模中,他感受到移民潮漲得有多高。「因為很多人是全屋的書都不要,甚至會問我要不要把書櫃也收了。真的很多,一個月最少一兩單,每次收書都有六七袋紅白藍膠袋,有時多起上來有三四十袋,以前很少這樣的。」人走了,書也搬家,都去了像精神書局這樣的二手書店,在書海中等待有緣人。

【已讀不回 S2 #30】鹽叔感情世界、李立峯IG follow靚女?!6號剖白與小樺的一段情(?)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9-23

平時上堂風度翩翩嘅 Francis 李立峯,原來係ACG宅?!仲喺IG follow好多靚女?!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le,入嚟睇下佢分享二次元世界嘅夫妻相處之道!

【建築雙年展 2022】懷疑人生,不如集籽種城!碼頭展覽遊蹤+坐天星暢遊藍巴勒海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23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協辦,「創意香港」主要贊助,兩年一度的本地建築界盛事——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已經開鑼,今屆雙年展主題為「集籽種城」,聚集了 50 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將展場延伸到中環街市及天星、北角、觀塘等碼頭的公共空間,展示多個社區保育項目的成果,亦帶大家深入荔枝窩客家古村,探討疫境下城市和自然共榮共生的可能。今屆焦點之一,由「懷疑人生就去」團隊策劃的「天星沙龍」,帶大家在日落下走一條平時無得搭的航線,暢遊藍巴勒海峽,通過歷史、文學和流行文化,重溫與這片海港緊密相連的城市故事,讀者不容錯過!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屬於農人的街市

散文 | by 艾苦 | 2022-09-23

街市從來是個社區網絡,也是人際關係的載體,艾苦對街市文化的認知,卻是從歐洲求學時期到訪烏克蘭利維夫某農貿市場開始。這個充滿著市井氣息的地方,讓艾苦自覺人生中第一次吃到真正的番茄,連隨想起其居於烏克蘭的友人。

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22

《聊.傷——從關係中找回自我》展覽:文學 X 背叛 在療傷的路上匍匐前行

報導 | by 定尞 | 2022-09-23

由詩人熒惑與家計會合作舉辦的《聊.傷——從關係中找回自我》,展覽以「叛」為題,由背叛的五個章節串連,形式為新詩和互動遊戲的碰撞,藉此讓傷心的人透過展覽獲得少許力量,明白療癒的終點始終存在,當成讓心靈放鬆的地方。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最好的禮物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9-22

當被其他人問及,你的成長幸福嗎,查映嵐認為關乎我們如何理解幸福,對她而言,這是個困難的問題,並由此說起最近看過莊梅岩編劇的《最後禮物》,無比真實的虛構故事,現實有時卻比戲劇更怪奇、殘忍,同時也想到被愛著長大的自己,即便那是一份不完美的愛,難道不是人一生中所能得到最好的禮物嗎?

一半凡人一半神,異色瞳的病變神話 —— 歌德、班尼狄甘巴貝治、大衛寶兒

散文 | by 紅眼 | 2022-09-22

「異色瞳」現象主要是來自名叫虹膜異色症的基因異變,雖然此病變對人體幾乎無害,但人對於賴以視物的眼睛一直附帶許多迷信與想像,而「異色瞳」之獨特,從亞歷山大帝的英雄神格、女巫的邪惡之眼,以至近代樂壇變色龍大衛寶兒的不對稱異色眼眸,都在人類社會千百年間產生了大量關乎美感、靈性、超自然的神話式猜想。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今晚煮乜餸

小說 | by 鄧烱榕 | 2022-12-08

郭家琪拖著女兒在街市裡閒逛著。她一邊思考著今晚煮乜餸,另一邊則忙著安撫著女兒的情緒。女兒今年七歲,本應就讀小二,奈何因為這幾年疫情的關係,那間幼稚園時不時就要被逼停課,結果現在才能準備升上小一。處女座愛潔淨的她,從小到大就很討厭逛街市;她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街市牆壁上明明舖滿了乾淨的白色的磁磚,可以磁磚與磁磚相連的那條邊卻是黑色的:究竟是什麼污蹟,經過了多少年的累積,才會結聚出這一種洗不掉的黑?其他人為什麼都能視若無睹?為什麼新鮮的食物要在這麼臟的地方出售?

《明日戰記》:那些飄盪在廢墟中的硝煙

影評 | by 章可陳 | 2022-09-21

章可陳評近期熱議的《明日戰記》,片中那些漫天漂浮的黑煙、懸吊著橋上的逃生者、讓人窒息的藤蔓張牙舞爪肆意無情地生長、無助的小女孩、慌亂亂闖的人群、沒有色彩的世界充滿了絕望的畫面、鏡頭一轉中姜皓文那桀驁不馴的獨眼,甚至只有怪物在嘶吼或偶而出來嚇唬已經極度恐懼的人們、乃至於據說有16萬卻沒露出臉隱匿於廢墟的人影,像極了昨日曾經各方對峙的香港和今日荒誕無稽而蔓藤窒礙城市中居住人群的景況。即便如此,也就是泰來在即將失去重生的那個片刻,那一滴掛在眼簾上的淚珠,讓人相信失去手足還是會悲痛的,心仍是熱的,情懷還俱在。

著名評論人、思想家魯凡之逝世 沈旭暉撰文悼念:「知識浩瀚如海的奇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22

曾撰寫多部引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著名評論人、思想家魯凡之(原名周魯逸)早前離世,享壽74歲。對於魯凡之逝世的消息,文化評論人朗天對此表達傷感之情,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以「一代奇人」稱之,認為他「無論能否經得起推敲,能夠以一家之言貫穿古今中外大歷史,絕對是知識浩瀚如海的奇人」。

吟鞭東指悼高達

散文 | by 朗天 | 2022-12-08

有些人,活了一段日子之後,已經在「無何有」同時「有何無」之處,那現實時空之外的某個地方佔據了他/她的位置。朗天悼念一代電影巨人高達的離去,深信許多年之後,我們腦海仍久不久便閃現《十二月自畫像》、《電影史》、《愛之頌》以至隔離短片裡的高達,仍然是那副臉容,那種語調,向我們問好,提醒我們,理想的界域,可以在那裡。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是否欣賞,他們都在那裡,盤坐如石,不可動搖。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不知曉你的床邊是否溫暖──略談孫維民《床邊故事》

書評 | by 崔舜華 | 2022-09-20

從小,我們的床頭堆疊著各式各樣的故事,那些古老的童話、神話與傳說,一度讓我們感到離奇翩綣,心神搖蕩。後來,當我們學會了一個人睡,或是一個人醒,手機與被褥俱冰冷而孤獨,再沒有一個簡單的故事能夠撫慰我們的睡眠與不眠,能夠從語言中遞出能量,讓我們一覺天明。孫維民的新詩集《床邊故事》,包含著這樣一個簡潔的願望:願所有長大後的我們,能從詩的話語中,溫暖我們的床,以及夢。至於詩要怎麼說故事?詩人不做典型的敘事示範,而是讓出空間,容納需要故事的人,在詩意的微光下,暖一張床。

倫敦橋——悼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詩歌 | by 驚雷 | 2022-09-19

「在上班日不情願地醒來,忽而/傳來遠方倫敦橋倒塌的消息——/女皇在巴爾莫勒爾城堡的/夢中安然睡去⋯⋯」

連結現實虛幻,挖掘純粹內在——「第二十八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的跨界合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19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二十八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今屆以「本能挖掘純粹內在‧瘋狂世界橫空誕生」作為主題,鼓勵創作者去除雜質,直面內心,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並將舉行一連串的跨界合作項目,包括本地首次展演的虛擬實境(VR)作品《無舞之間》,並首度增設VR特別獎項,鼓勵本地導演與新媒體藝術家,藉此探索無盡的想像空間與創作可能。

魚亡

小說 | by 李楊力 | 2022-09-17

余正雄記得以前上生物課時,老師有說過魚確實是有分性別的,每個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染色體,那這條魚的染色體到底是什麼組合呢?如果這條魚是雄性的話,他有沒有陰莖呢?如果是雌性,她有沒有乳房和子宮呢?人們怎麼鑑定自己吃下的魚到底是雄性還是雌性呢?雄性的魚會不會比雌性的肌肉含量更多,所以更加肥美鮮甜呢?只是人們吃魚的時候,比較在乎魚好吃與否。

【已讀不回 S2 #29】Francis 李立峯|此訊息已被屏蔽: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16

學者Margaret Roberts喺《Censored》詳細解釋咗審查嘅三種機制,第一種係「恐懼」,一個威權社會,會利用一啲模糊嘅法律、規條,令大家喺講某一種言論或者表達批評嘅時候有所顧忌。但Roberts指出,恐懼作為一種審查機制,其實有其局限。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李立峯主講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詩三首:〈危〉、〈細語〉、〈請求〉

詩歌 | by 五口 | 2022-09-16

五口傳來詩作三首,以〈危〉、〈細語〉、〈請求〉為題,分別寫給不同對象:「讓我活在世間的一顆心裏/彷彿時光倒流 我回到世界起點/而終點——臍帶的另一端——僅僅是你」。

以音樂作為行動,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陳嘉銘 x 馬世芳 對談側記

報導 | by 飛地 | 2022-09-16

什麼是盛世?飛地台港對談沙龍「為盛世備忘」,邀請香港流行文化研究博士、《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的共同作者陳嘉銘,與台灣廣播人、知名樂評作家馬世芳演講對談。兩人分別用約 30 首歌,描繪出各自心中香港與台灣的盛世。

停下來的舞蹈與哲學——關於《停格中的塑像》及《哲學係咁跳》

劇評 | by 肥力 | 2022-09-15

如果有追看臉書的「劇場界刂櫈區 - Re-Run」貼文,就知道城市當代舞蹈團製作的舞蹈雙演《停格中的塑像》及《哲學係咁跳》, 由公演前到演後,被大量討論,主要內容乃針對好青年荼毒室獲邀參與《哲學》演出,包括充滿憤恨如詛咒式的指控,當然也有仔細分析雙演的關係與好壞。肥力認為,上半場《停格》完成了一場出色的舞蹈,下半場《哲學》則促成一個哲人走進劇場的火熱話題,也成就一場精彩的何為舞蹈,及任何人也可以舞出美的討論。

古書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新書發佈會」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09-15

資深傳媒人「老總」鄭明仁出版《香港文壇回味錄》,讓港人夕拾鮮為人知的朝花,重溫昔日書店繁花盛放的七八十年代,適逢香港書展以「歷史文化 ‧ 城市書寫」為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日前書展舉辦了舉辦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的新書發佈會,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任嘉賓講者,與台下一眾老朋友談舊書、舊書店、舊報紙的小故事。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無用的勇氣:專訪張婉雯《參差杪》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9-14

張婉雯像貓。像她家十九歲半的老唐貓,自我、獨立的表皮下,其實驚驚青青,有點怕人,「不過癲起上來都會抓人!」見文如見人,令人記起許迪鏘為她的小說集《微塵記》寫的序:「張婉雯人如其名的溫婉,文中冷不防來一記潑悍。」在她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參差杪》,見盡作家自省,有中大生活的閑話,有理想主義的失諸交臂,也有時代創傷和失語。文章寫作年期橫跨九十年代至今,篇幅長短不一,如一棵參天大樹的枝葉末節,從不同的方向伸向廣闊的天空,令人聯想到《莊子》之語,文學就是她的無何有之鄉,讓她領受無用之勇。

《靜靜》:靜靜愛你,靜靜愛自己

其他 | by 孫樂欣 | 2022-09-14

邊吃早餐,邊聽Serrini的新歌《靜靜》,孫樂欣覺得這是一首畫面感極強的歌,既像是在情人耳邊說的密語,也是和自己的內心對話,讓心得以靜下來,也提醒聽者別忘記每天留點時間,欣賞那個不完美,但最趣緻的自己。

《緣路山旮旯》的「食」與「色」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2-09-15

所謂「食色,性也。」葉嘉詠形容,《緣路山旮旯》的故事便是圍繞這兩方面。故事開首是岑珈琪飾演的IT宅男阿厚與同事寫了個dating app,最終失敗,後再寫「外賣仔」app成功,這不是最明顯的又「食」又「色」嗎?至於由「食」與「色」,再引起「香港真係好靚」的主題,包括了日常的、小眾的、文化的、經濟的描述、都不只是表面上的美景美食,更在於香港本土關懷、感情和歷史。

【悼三宅一生】不曾擁有的Issey Miyaki

散文 | by 林喜兒 | 2022-09-14

三宅一生猝然離世,對時裝界和文化界都是一大悲號。林喜兒回想認識三宅一生這個名字,很可能是來自軟硬天師,1991年的〈川保久齡大戰山本耀司〉。歌詞背得滾瓜爛熟,一個又一個設計師的名字琅琅上口。學生時代被流行文化熏陶,大概是貪慕虛榮的因子開始發作,漸漸也被時尚雜誌吸引。但三宅一生的實驗性與藝術性超越了時代。藝術就是改變甚至顛覆社會某些既定看法,84歲的三宅一生告別人間,透過門生、透過追隨者,透過建築、他的DNA 永留人間。

讀《蜃氣樓》作療癒自己的儀式

書評 | by Zeny | 2022-09-12

夢是現實的折射。榮枯流轉,每個人每一天生起多少雜陳的感受。在長夜開始與終結之間,人們終於可以在夢這個與世隔絕的境界,找到比寂靜更靜的空間。若試著窺看夢的細節,可能還會發現另一個更貼近深層意識的自我。Zeny形容,閱讀歐陽龍太郎(紅眼)筆下的奇幻小說《蜃氣樓》,或能喚起對夢(生活)的敏感度,從幽暗的晚上醒來時,找到自惡夢解脫的出口。

説不出的未來——記《永劫回歸的幽靈》

如是我聞 | by 王佳文 | 2022-09-10

睜開眼,鋪天蓋地的新聞湧到眼前。早前光影作坊舉辦了展覽《永劫回歸的幽靈》,王佳文藉著這個特殊的日子,決定探訪這個魂牽夢縈、亦真亦幻的時空展廊。展覽展出了九位藝術家的作品,分出三個時空通道:1997、1982<>2046、2047。在這幾個香港的關鍵時刻,藝術家用若干日常化的現場作爲回應。

去中心的對話場域——Para Site群展《擱 角 覺》

如是我聞 | by 王佳文 | 2022-10-01

打開門,進入場地,空間被間隔出層疊、錯落的走廊。今年五月起,位於鰂魚涌的Para Site舉辦群展《擱 角 覺》,展出七組藝術家的作品,圍繞「擱置、角色、覺察」這三個關鍵概念, 「希望走進展覽空間的觀眾先把對觀展的任何預設都擱置,藉此叩問展覽中不同持份者的角色,嘗試探索觀眾、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被動既主動的權力關係。」

【英女王逝世】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香港人懷念「事頭婆」時,在懷念甚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10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離世,享年 96 歲,英女王 25 歲登基,在位 70 年後倫敦橋終於倒下,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性國家元首。「事頭婆」(Boss Lady)曾在 1975 年及 1986 年兩度來港,在街頭巷尾留下不少足跡,盡顯親民風範,跟市民打成一片的彩照在網上洗版。不少網民曬出殖民地時期的「女王頭」錢幣、郵票、紀念品,亦有人到英國總領事館獻花。「虛詞」編輯部整理藝文界為英女王辭世留下的悼言,看港人如何藉懷念英女王,懷念褪色的美麗舊香港,哀悼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亦有論者指出悼念帶有戀殖情緒,質疑港人仍然懷念殖民宗主、擁護王室,在解殖方面仍有漫漫長路……

【文藝Follow Me】「激發的細胞連在一起」產生記憶 而記憶是無法觸摸的煙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9-13

「激發的細胞連在一起」是大腦產生記憶的過程,亦是灣仔茂蘿街7號一個展覽的名稱。策展人兼參展藝術家之一的梁基爵說,展覽是想借助這幢重建後的歷史建築講記憶。

【已讀不回 S2 #28】Francis 李立峯|有圖無真相?:Natalia Roudakova《Losing Pravda》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9

擁有權力嘅人愈發肆無忌憚,可以公然講大話冇後果;無權力者對公共討論失去希望,唔相信溝通能夠帶來任何意義⋯⋯我哋究竟點解會行到嚟呢一步?學者Natalia Roudakova寫咗《Losing Pravda》呢本書,直譯就係「失去真理」,並嘗試分析我哋所身處嘅後真相社會形成嘅原因。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專研政治傳播嘅Francis李立峯點講。

《隱入塵煙》:馬有鐵和他的精靈馬

影評 | by 雙雙 | 2022-09-09

反映西北農村苦況的電影《隱入塵煙》,在柏林影展與大陸院線放映的版本,據說結局截然相反,作用在於通過審查,但雙雙卻認為如果審查存在且原意是希望通過修正結局來取消陰暗,則在某種意義上恐怕是難竟全功,反而可能產生一種將引向更灰暗、淒涼未來的結局解讀。

《他還年輕》:台灣詩人吳晟,從左統轉向本土的政治意識

報導 | by 飛地 | 2022-09-09

「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紀錄片《他還年輕》預計下月初上映,台灣詩人吳晟最近也參加了兩場公開講座,第一場是青平台辦理,主要談樹木與自然保育議題,第二場則是辦理在飛地書店,主要從他1980年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經歷,來探討其政治思想、創作職涯軌跡。吳晟形容,在美麗島事件前的黨外,主要分成左翼與美麗島兩大系統,而自己雖然和後者交往親近,但思想根源是左統的,也嚮往社會主義祖國。結果來到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的四個月時間,帶來巨大的世界觀衝擊,甚至影響了後來三四十年從不出國離開台灣。

《七人樂隊》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9

杜琪峯在香港還相對風平浪靜的時候,牽頭拍攝一部抒發「香港情懷」,由香港導演講香港故事的電影《七人樂隊》。但香港故事從來難說,新時代下的香港恐怕難上加難,紅眼認為導演們各有政治包袱,面對歷史處處避忌及失語,葉七城感慨提到,電影取態很穩陣,遠距離地懷緬過去,只能把這個合作計劃看成導演們的輕鬆聚舊,不過,曾肇弘認為,也該慶幸他們只是懷懷舊,沒有過份遷就大陸市場,或為歷史塗脂抹粉。而陳智德卻從方思的長詩〈豎琴與長笛〉去看《別夜》所拍攝的離散時代的愛慾流瀉。

【一眼關七】《明日戰記》與香港電影的「昨日」轉世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9-07

無論質素如何,古天樂的《明日戰記》始終掀起了一場本地科幻片的熱潮,捨易行難於新領域開荒,電影難拍,回本大賺更難,古天樂應該心知肚明。評價好壞參半,紅眼卻以同期上映的韓國科幻穿越喜劇《祖宗膠戰外星人》(Alienoid)與之對照。這邊廂《明日戰記》想要成為香港電影的新里程碑,走向明日,而被視為「尋日戰記」的《祖宗膠戰外星人》,卻讓觀眾於時空錯亂之中看見過去的香港電影。戲中那些飛車追逐、槍戰、武術打鬥場面,全部來自「昨日」的香港電影。不需要自製一些香港電影被打壓和杯葛的自悲感去引發盲撐效應,事實上,香港電影從來沒被看不起過,甚至還一直受到仰慕仿效,深深影響著其他國家的電影工業。

尿出一個坑來溺死爸爸 —— 賈淺淺與她的偉大父親賈平凹

其他 | by 紅眼 | 2022-09-07

內地詩壇風頭躉賈淺淺最近獲選入中國作家協會,引發了連場冷嘲熱諷。一來賈淺淺素擅長屎尿入詩,行文既低且陋,其二,賈淺淺父親就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消息傳出,變成一則只要「靠爸」就算是拉屎撒尿都可上位的醜聞。笑過賈淺淺的人數以億計,但未必很多人看過賈淺淺與父親賈平凹同場「談文學」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對話裡,更能感覺到她從小到大被父親/著名作家打壓,默默接受的心情。賈淺淺除了「屎尿體」和「淫詩」以外,還寫過自己父親賈平凹。她的表白很直接,崇拜父親,但同時討厭這個著名作家,想得到他的認同,卻在字裡行間又習慣了低姿態奉承討好。

《阿媽有咗第二個》——選擇的困頓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2-09-07

彭秀慧自編、自導、監製的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寫兩代家庭事,也是現代人對自身、事業與家庭選擇的寫照。重拾往昔的輝煌並非為了補償今日的年華老去,更恰當的說法是想掩蓋那早已形同陌路的愛人選擇。對女強人來說,修補婚姻的裂痕就是把時間悉數填滿,故當她遇到方晴後,便打算以栽培他成偶像為目標。在一切算無遺策中,卻發現在沒計上摯愛兒子同樣面對人生的抉擇。

著作對抗社會不公義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離世:「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7

曾以「臥底報導」深入美國低下階層,寫成著作《我在底層的生活》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日前因中風離世,享年81歲。擅於批判思考的她,筆觸辛辣而幽默,歷年著作的主題相當廣泛,遍及婦女權利與社會不公等議題,勇於為那些被忽視的群體發聲。

【一眼關七】《明日戰記》:安全抵達

影評 | by 葉七城 | 2022-09-07

近期最矚目的電影,必然是古天樂以4.5億元打造的科幻鉅製《明日戰記》。《明》更是個特殊情況,香港人要守護古天樂老闆的冒險精神,但目的是什麼呢?讓他有信心繼續投資下一部?但葉七城指出,大家不必過份擔心古天樂會蝕本,作為一位投資者,他深明中港合拍科幻片的限制,如何保障這次投資不會因為內容而節外生枝,惹來中國電檢的干預。在這個層面來看,《明日戰記》是部欠缺想像力的科幻片,它沒有想像力才安全地通過審查。古天樂明白,故事不重要,以不誤觸電檢禁區為大前提,簡單便好,主力是特技。

【悼三宅一生】一生懸命——三宅一生超越的設計魂

散文 | by 楊華慶 | 2022-09-06

三宅一生的離世,令不少其時裝設計的追隨者大感婉惜。楊華慶細數三宅一生如何從一名年輕設計師開創事業,貫穿東西、超越流派,成為引領潮流的人,並以非凡的想像力追求融合傳統的創新。我們當然無法簡單以服裝設計概括形容他的一生,而三宅一生以及其品牌的成功,更是因為他一段令人驚嘆的試驗、研究及超越之旅,一次又一次帶給大家無盡的驚喜及啟發,帶來了源自衣著而發展出來的哲學、藝術以及技術。

如何不做一個自大的編輯

散文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作為資深編輯,許迪鏘認為編輯其實也是一種服務行業,但編輯的權力很大,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自大,絕大部分編輯都有一個職業病,就是愛改別人的東西,但不同作者有不同文字風格,有的作者故意讓文字顯得彆扭,你改順了就抹殺了個人風格。

【佬訊專欄】演唱會風紀

專欄 | by 佬訊 | 2022-09-06

作為一個introvert,人多的地方之於佬編,本來就是一個地獄,演唱會也不例外。佬編分享過往入場睇show經驗,自言做受害者的次數,比起遇人不淑的經歷還多。

讀葉秋弦《綠皮火車》引起的思考

書評 | by 風緣 | 2022-09-05

風緣讀葉秋弦的近作《綠皮火車》,形容作者厲害在於情懷的仔細描寫中表達出對社會和文化的關懷,而選字的重量,對人生的篤定和對世情表現出的蒼老,令本應年輕的心境洗刷出一份世故。「而這些並不是綠皮火車帶她離開故鄉才有,是早早流在她的血液裡,後來發生的事只是讓她更有技巧和力量和媒介去呈現出一切。」

聽講所有撕裂,搞show可以補救——淺談周國賢「我們・今生・在」三部曲的隱喻

其他 | by 默言 | 2023-10-24

周國賢睽違三年終於帶來新專輯《When The Sun Goes Dark》,更迎來出道18年首個紅館演唱會《THE END 紅磡香港體育館演唱會 2022》,不少作品都以隱喻的方式反映近年香港社會狀況。此次演唱會周仔明言來得不遲也不早,希望帶同觀眾走進新時空,似乎有心跨越「我們・今生・在」的愁雲慘霧,欲攜着傷痛、迷惘和愧疚由開始走到終結,再由終結展開新時代。

在安全與危險間擺盪:文藝作品中的升降機

散文 | by 綠色衫 | 2022-09-04

升降機是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部件,亦是大多數人每日必經的空間。不過,文章作者綠色衫分析了大量科幻、懸疑或恐怖電影,以至中外文學作品,探討了升降機作為安全與危險的空間,兩個面向的並存和不斷轉換的雙重意義。伴隨乘升降機過程的隔絕狀態,能帶來某種安全感,但同時也是陷阱和死胡同。

《孩子轉運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02

闊別多年,是枝裕和從法國回到日本,然後又轉戰韓國,終於帶來了新作《孩子轉運站》。電影在上映之前,還早已贏得康城影展的滿場掌聲,宋康昊更刷新紀錄,成為首位獲封康城影帝的韓國演員。然而⋯⋯

【已讀不回 S2 #27】Francis 李立峯|獨毒毒不如眾毒毒: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2

當傳播同溝通嘅科技日新月異,更先進嘅傳播科技,係唔係就帶嚟更好嘅傳播,更好嘅溝通?今時今日可以用通訊程式隨時免費視像對話,保持恒常嘅聯繫狀態,但人與人之間嘅關係 咪真係更加緊密呢?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李立峯同我哋一齊探討種種問題!

【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持攝影機的舞者——宋周爰與吉開菜央

其他 | by 蔡倩怡 | 2022-09-02

討論舞蹈影像,我們常以影像的角度來觀看舞蹈。若舞者或編舞持攝影機,影像會否有所不同?本屆「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下簡稱跳格)的焦點藝術家節目,Daniele Wilmouth與卓翔以電影創作者的位置介入舞蹈與表演藝術;而宋周爰(Song Joowon)與吉開菜央(Nao Yoshigai)兩位舞者,則轉向以影像來編舞,兩組藝術家互為映照。

跨界和挑戰——評《停格中的塑像》與《哲學係咁跳》

劇評 | by 洛楓 | 2022-09-01

以上下半場形式上演的《停格中的塑像》和《哲學係咁跳》,洛楓形容,在《停格中的塑像》能看到CCDC舞者的能量回來了,即使是黃振邦、麥卓鴻和楊怡孜,臨陣代替因健康問題未能演出的舞者,也交出亮麗的舞影。至於下半場的《哲學係咁跳》原是有趣的跨界和挑戰,「但似乎我不是被target的觀眾,所以錯置了自己在劇場」⋯⋯

解憂新店進駐大埔藝術中心 店主Phyllis:「第一步要有人閱讀先得」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09-01

2016年在大埔寶湖道街市開設的「解憂舊書店」,不經不覺已迎來開業第六年,期間經歷疫情與社會鉅變,店主Phyllis依然堅守陣地,為愛書人提供療癒身心之地。在本地獨立書店愈開愈多之際,「解憂舊書店」月前亦正式進駐大埔藝術中心,對於開設書店的願景,Phyllis的想法從來沒變,只要仍然有人願意閱讀,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前置詞: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巿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9-01

普羅大眾平日走進街市,自然不會是為了「豬肉檔威威」,街市從來是個社區網絡,也是人際關係的載體,背後情懷亦非連鎖超市可以取代。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此為題,分享各自逛街市的回憶與印象,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何讓我們對此產生歸屬感,甚至有種家的感覺。

【無形.某種通行證】別離草地

散文 | by 張欣怡 | 2023-04-24

機場離港大堂燈火通明,你的貓害怕,我只能陪牠顫抖。眼睛遺漏在口罩外無法隱藏,以為要說的很多,最後還是再見,bye bye⋯⋯照片裡我和你肩碰肩,笑臉凝固。只有你嫲嫲不懂面對鏡頭,滿眼是淚,我不敢望她的皺紋。時時想到底從哪一步開始命運把你送上這班客機,想到最後人如季節般疲倦,航班起飛。

「明日之戰」來臨時,不要忘記姜皓文的左眼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22-09-13

剛上映的《明日戰記》,香港票房非常成功,電影評價則好壞參半。不廖偉棠則認為裡面可以附會的隱喻太多了。雖然和現實的風起雲湧沒有關係,但看到姜皓文飾演的「臭鼬」那隻被打爆的左眼的時候,還是心痛如絞。電影沒有說這隻左眼是因為什麼戰鬥失去的,只給了臭鼬的舊頭盔上的裂口一個特寫——這頂頭盔,他也沒有在後來重返戰場時再戴上。臭鼬就像另一場戰爭裡的逃逸者,不卑不亢地混跡於市井嘗試生活下去。

【無形.某種通行證】紙達尼號

小說 | by 望日 | 2022-08-31

荒謬時代,光怪陸離,作家望日以早前圍繞海鮮舫的連串新聞作靈感,加添懸疑元素寫成〈紙達尼號〉。留地不留船,把這艘空有名氣、卻不懂如何有效利用的紙船燒掉,真正用意何在?

【無形.某種通行證】枳首

小說 | by 王碧蔚 | 2022-08-30

雨勢稍緩,膠袋紙屑吸附地面水跡上,鞋印泥濘錯落疊增。一個約七歲的男孩半蹲羅湖免稅店外,打開鯊魚書包拉鍊,把五條萬寶路煙分拆、堆砌進袋,行舉間是擺弄積木的專注及喜悅。比他高許多的男子站在一旁抖腳,拍小孩的頭,促他快些。這種焦躁,蔓延整個羅湖關口,染成一層雨霧沙塵的粉肉色光影,牆壁天花灰中帶紅,像掉痂後的新生皮膚、腸腔與軀體的內部。

【教育侏羅紀】碎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2-08-30

舊日老時光真的特別美好,特別教人陶醉嗎?事實或許未盡然,不一定因為從前過的是苦日子,所以不堪回首,反倒是因為年月漸長,訝然於舊日輕狂,輕易對人對事上心動情動氣,才會覺得一切感覺都特別深刻,特別有份量。然而,歲月始終是無情的,能留下來的真正的銘心刻骨,多半是傷,是痛。所謂美好,不過是明知道生活沉重而刻意演化的輕巧。

【藝局】黃嘉瀛、勞麗麗對談——割禾青、食穀種、身土不二

如是我聞 | by 勞麗麗筆錄 | 2022-09-01

《虛詞》全新欄目「藝局」,將會不定期邀請藝術創作者進行對談,首篇「藝局」對談者為黃嘉瀛與勞麗麗,兩人從「割禾青」、「食穀種」、「身土不二」等有關耕種的字詞展開討論,並跳進藝術相關的範疇,分享「藝術」與「農耕」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們為甚麼覺得賈淺淺好笑?

散文 | by 沐羽 | 2022-08-29

賈淺淺寫的詩描述男人尿出條線女人又尿出個坑,好笑之餘其實也相當神奇。沐羽形容,寫屎寫尿,本身在文學裡是常見的事,畢竟文學緣於人性,人性就是吃喝撒拉。至於我們為甚麼覺得賈淺淺好笑?不是屎,不是尿,而是因為詩應該是寫得好的,尤其是當她作為作協成員。

香港最後一場演唱會:記「林家謙 Summer Blues 演唱會」

其他 | by 李譯喬 | 2022-08-29

李譯喬形容,林家謙初次進軍紅磡,秣馬厲兵,既備妥新曲〈夏之風物詩〉點題、〈邊一個發明了 Encore〉謝幕,多年幕後創作成果亦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毫無年輕歌手缺乏自家作品之憂慮,單論場次更加超越陳奕迅首次紅館騷將近一倍,實力超班。

【虛詞.某種通行證】學校通行證

散文 | by 驚雷 | 2022-08-27

校服是學生進入學校的通行證,老師的西裝卻不一定,實際上也沒有明文規定老師必須穿著西裝上班,一切皆是既定俗成的規則,久而久之便形成習慣。由校長、老師、學生進行上而下、下而上與同級的層級監視,誰沒有把制服穿好,誰就要按照契約(校規或教職員手冊)接受懲罰。

【文藝Follow Me】「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 何兆基、林嵐:我們是整理魔術師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8-27

「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策展人歐陽憲找來七位一邊教書,一邊當藝術家的「教學藝術家」進行聯展,參展人包括何兆基、林嵐、譚偉平、鄧凝姿、謝明莊、黃麗貞及余偉聯。他們七人的身份是明確的,當他們在學校教書,他們被稱為「老師」,但他們舉辦展覽時,就是「藝術家」。是次「傳導/蛻變——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則特別強調他們的雙重身份。他們又如何兼顧兩者呢?

已讀即回:冇得去旅行做人仲有咩意義?!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8-26

聽完6號過去幾星期嘅分享,有冇人忍唔住手買咗機票去旅行?輕背包 Sherpas 嘅兩位成員 Sonya 同 Franky 早前上嚟Book Channel做Live,分享下呢兩年冇得去旅行嘅感想,同旅行嘅意義!

【無形.某種通行證】兩個前往救贖的詞

詩歌 | by 曹馭博 | 2022-12-08

曹馭博的組詩〈兩個前往救贖的詞〉分別以〈Yizkor〉和〈Kaddish〉為題,書寫那道通往救贖之路。時候到了,無盡的自己無須去救,用一種回聲的嘴去給予寬恕。

《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表演創作日常自我小練習

其他 | by 仟青 | 2022-08-26

「創作靈感」總給人虛無飄渺的印象、不知從何而來靈機一觸的迷思。上月參加過不加鎖舞踊館舉辦的《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的仟青,將箇中體驗與自身感受寫成文章,讓讀者從一個更立體的角度,窺探其創作剛開始的内心狀態。

《分手的決心》:海枯之愛

影評 | by 吳騫桐 | 2022-08-26

我們的愛將一直一直淹溺對方,直至海枯。朴贊郁最後將《分手的決心》凝定在男主角聲嘶力竭地呼喊女主角名字的一片海潮。海貫穿着整套電影;深不見底,扔進波濤裏的物事自此沉沒至無人知曉的地表他端,延伸的喻象或是:秘密與隱藏。「愛是一種關係,雙方必須展現自己到底是誰」,記者會中,朴贊郁如此回應何謂愛的提問。

【無形.某種通行證】牽掛的人們

散文 | by 李智良 | 2022-12-08

最近一個朋友問到,「你有幾多朋友走了?」李智良數算著,加拿大,英國,日本,台灣,馬來西亞、澳洲,從星球的北到南⋯⋯近一兩年間,幾乎沒有一次與人相敘,能避開「有沒有打算走」的話題,幾個月前碰面時說會留下的,有些都已經覺得待不下去,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如此不確定,每一次碰面都已經在道別。

百般文藝——「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吳偉康 | 2022-08-25

西西的著作至今有四十四本,雖已年過八十,但其卻能在2022年出版四部作品——《動物嘉年華》、《石頭與桃花》、《西西看電影》、《欽天監》,月前在書展舉辦的「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請來講者何福仁,嘉賓黃怡、劉偉成和潘國靈對談,分享個人對西西文學宇宙的看法。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林夕的執著與看破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2-08-25

林夕是香港最重要的詞人之一,他的歌詞曾陪許多人渡過人生許多困難的時刻,難以輕易抹去;他的作品既富文學修養,也極追求新意,情感細微矛盾之處,他寫出了不少人所難及的高度。他對於香港的愛,也是香港人應該銘記於心的。

在黑暗時代閱讀 陳健民X房慧真對談側記

報導 | by 飛地 | 2022-08-25

在黑暗時代寫作,在黑暗時代閱讀。閱讀跟寫作,都是動盪時代下自己能夠掌握的,最小單位的自由。飛地書店主辦的首場沙龍,圍繞著在台出版的《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由來自香港的教授陳健民,及來自台灣的作家房慧真對話。陳健民出獄後,感受到許多在囚者家屬深深的焦慮與不安,他意識到自己的入獄經驗分享能夠協助他們稍稍安頓;因此,他在香港將自己的獄中日記出版,並參與了上百場簽書會,連結關心在囚者的人們,也是自己可以做的「微小而有意義的事情」。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神廟與泥砂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8-23

柬埔寨人口販賣的新聞最近炸開了,這個本來沒多少人關心的小國忽然成了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人口販賣當然一直存在,網絡詐騙也屢見不鮮,只是無人想到事情如此近身,而且不僅是騙財,原來可以連人帶錢全部騙走。一宗大型跨國詐騙案,從地氈下牽扯出一堆糾結的毛髮塵埃:柬國被中國操控,如今儼然是其附庸;通過資本實現的新型殖民一度應許繁榮盛景,但當資本洪水急速退潮,遺害牽連之廣超乎一般人想像。

渚薰連續被殺事件搜查本部——《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

影評 | by 化蛤堂的寒露 | 2022-08-23

《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近日正式在香港院線公映,這部橫跨廿多年的日本動漫經典,終於劃上句號,而Eva之父、系列總監督庵野秀明,從過去到現在,又說了多少個版本的故事?在故事裡又有多少不同的投射?這部作品不僅是寫給讀者的情書,也是給自己的情書。只有這種形式的結束,一個作者才能不留遺憾地放過自己。「碇真嗣的確引發了第三次衝擊,但他不那樣做的話結果大概我們早就滅絕。他既是救世主,也是破壞者。但就算這樣我們還是要感謝你,即使再來一次第三次衝擊。」

是幸福抑或痛苦:「終把他鄉作故鄉──葉靈鳳與香港文史研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2-08-23

考證香港歷史,很難繞過著有《香港方物志》和一系列香港史著的作家葉靈鳳。今年香港書展找來葉靈鳳的女兒葉中敏女士,舉辦題為「終把他鄉作故鄉」的講座,葉女士在講座中提到,父親除了忙於寫作謀生,亦非常熱衷於考察和書寫香港,縱使一生未曾返回上海,「最緊要是他在這裡時為這個地方做了些事」。

與雲君逾半世紀的情誼——資深編輯劉榜的悼念

散文 | by 潘惠蓮 | 2022-08-23

筆名雲君的香港著名插畫家姜雲行,於今年6月22日在美國加州逝世,享年94歲。雖然他向來低調,但筆名與畫作早已為人熟識,消息傳出後,不少畫迷、小說迷、金庸迷紛紛在網上「曬畫」悼念,推崇雲君是一代插畫大師。資深編輯劉榜與雲君亦師亦友,早在香港任職《良友》畫報的美術編輯期間,便因工作關係,常與雲君合作。劉榜曾多次往美國探望雲君,最後一次在2017年,到他位於湖邊的大宅相聚,暢談甚歡,並看到不少他在晚年創作的油畫。

眾聲喧嘩《只不過是世界末日》:留下來的人帶著罪疚、疑惑、麻木,生活下去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2-08-22

由眾聲喧嘩創作、方祺端執導的《只不過是世界末日》,改編自法國著名劇作家尚.李盧克.拉高斯(Jean-Luc Lagarce)的《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今年8月5至7日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上演。劇作講述多年前,一語不發就背棄家人出走的遊子,在發現自己患上絕症之後,重返舊地與家人見面。乍聽起來,遊子似乎是全劇的中心主角,但愈看下去,愈是發現劇本慢慢傾斜到他家人。他們被黑暗的絕望慢慢啄食,帶著罪疚、疑惑、麻木,生活下去。

documenta15 散記:藝術與反藝術、西方解殖論述之虛偽、反猶恐伊與種族、德國人的恥與辱種種

報導 | by 李挽靈 | 2022-08-21

六月中開幕至今,documenta15 的百天展期已過了一半,李挽靈則記下一點八月初在卡塞爾短短三天的個人觀感。何以一個如此大型的國際展覽可以公然犧牲藝術性?documenta15 詰問了這西方及市場主導的傳統裡潛在的各種不公義,若以一貫的國際雙年展標準去評,documenta15 一定是不好看的,但那就完全失去了問題的重點。然而又如何要求一般觀眾了解這所有背景呢?

唔聲唔聲,嚇你一跳:評不加鎖舞踊館《走走》+《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

藝評 | by 蘇麗真 | 2022-08-19

銳意探索及打破舞蹈與各種藝術界限的不加鎖舞踊館(不加鎖),七月舉辦《Unlock Body Lab:公開研習週》,「Open Field vol.1」以排練室展演(studio-showing)形式呈現帶來兩套風格各異的作品:聲音藝術家鄭雅茵和孫禮賢的實驗作品《走走》,以及中國舞出身的舞者伍詠豪首部個人創作《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驟看文案:「讓創作者不受特定媒介、形式、觀賞方式、觀眾群、票房期望所限(…)分享發展中的創作脈絡和世界觀」,一個以創作者本位寫出的文案,開宗名義「Open Field」,就像是一個 jack-in-the-box,團隊不僅是物理地打開舞團的排練室,更是打開在座各位觀眾的腦洞——去「舞團」唔睇跳舞,究竟我睇緊啲咩?我想睇到啲咩?

【無形.某種通行證】菜翁嘟碼

詩歌 | by 淮遠 | 2022-12-08

今時今日,進出戲院餐廳,請先舉機掃描QR Code,否則免談。疫苗通行證代表一切,緊接而至的「健康碼」也似勢在必行。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此為題,從疫苗通行證寫到其他驗證身份的文件,淮遠則以詩作〈菜翁嘟碼〉寫及自己與妻子跟把守街市後門兼差大嬸的「嘟碼日常」。

【已讀不回 S2 #26】6號@RubberBand|自由與牽絆之間:Judith Schalansky《寂寞島嶼》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19

《寂寞島嶼》的作者Judith Schalansky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東德,不能出境的她從小未曾有過旅行的經驗。地圖成為她探索世界的起點,通過觀察國家的版塊形狀,她幻想出當地不同的歷史故事。無法出境的我們,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不妨與Rubberband 6號 一起,跟著Schalansky在書海上航行。

【新書】《黎紫書小小說》前言

其他 | by 鮑國鴻、林惠娟 | 2022-08-19

早前在香港出版的《黎紫書小小說》,收錄著名馬華作家黎紫書的 60 篇微型小說作品,涵蓋「家庭」、「人際」、「情愛」、「抉擇」、「世情」、「理想」、「善性」七大主題。編者鮑國鴻、林惠娟在前言中寫道,黎紫書無意美化現實人生,她筆下的家庭每多矛盾紛爭,人際每多冷漠疏離,情愛每多沉湎執着,雖然顯得灰暗,其中散發的卻是人文關懷的光輝,相信可以提醒讀者積極追求人生的幸福圓滿,以關愛與尊重待人,「止於至善」。

《最後禮物》:生命中的甜酸苦辣 vs 大叔的恨

劇評 | by 安十五 | 2022-08-19

由黃子華和潘燦良主演的舞台劇《最後禮物》,現正於香港演藝學院公演,安十五這篇劇評,從劇中兩兄弟心中的「恨」說起。多年以來,即使兩人經歷迥然不同,他們都沒有真正成長,因為他們都沒有正視和放下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傷害。

廣東話與客家話填詞的特色與困境:潘源良 X 鍾永豐

報導 | by 飛地書店 | 2022-08-18

飛地活動【香港來的風】來到第三場,請到香港著名作詞人潘源良以及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鍾永豐分享廣東話以及客家話填詞彼此的特色與困境。潘源良以自己的童年記憶出發,講述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流程。鍾永豐則提到客語跟粵語歌曲之間無法等量,主要來自人口分布及傳播能力的問題,客語歌曲一直都處於弱勢,直言羨慕香港創作環境能讓粵語歌能持續現代化成長。

《七人樂隊》:七個關鍵詞

影評 | by 曾肇弘 | 2022-08-18

香港故事從來難說,新時代下的香港恐怕難上加難,曾肇弘從七個關鍵詞作切入,包括導演、傳承、死亡、音樂、飲食、城市與時代,評論七位被公認為大師級導演主理的《七人樂隊》。電影拍於2019年前,那個相對雲淡風輕的時期,如今已經回不去了,或許觀眾因此更應珍惜這次合作。

【無形.某種通行證】在陰影覆蓋下,走過虛妄與窄路 —— 訪余婉蘭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8-19

余婉蘭的第二部作品《島之肉》,像封面那顆以羽毛、樹木與人臉縫起來的心臟,把零散的血肉結集成詩,詩句之中總帶著一些佛學殘影,如思考愛情幻象,輪迥,痛苦與執迷的無明,基督教的聖潔、罪性等。沒有某種堅定信仰的人,幾乎無法在這樣的時代裡繼續寫作,余婉蘭自言不是揚起抗爭旗幟的詩人,因此,無論寫作還是信仰,都是她生命中難以擺脫的考驗。「你知道有些傷口永遠不會癒合,會在作品不時閃跳這些很深的傷口,你嘗試透過書寫去望清楚,但更多時候是別過臉,有時是不夠勇氣,也沒有思考清楚。」

魯西迪在美遇襲,寫下《撒旦詩篇》而被追殺三十多年的逃亡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19

因《撒旦詩篇》而被伊斯蘭組織懸紅追殺三十多年的印裔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日前於美國紐約州的一場演講活動中遇襲,包括頸部、臉部在內嚴重受傷,被刺至少十刀,手臂神經被切斷,一隻眼睛可能永久失明。事件震驚國際,被視為對言論自由的一次血腥打擊。更諷刺的是,魯西迪這次演講的主題,就是美國如何成為全球被迫害作家與藝術家的避難所。

【教育侏羅紀】落日照千山,故土而異域

教育侏羅紀 | by 陳躬芳 | 2022-08-16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三十周年,不僅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軌跡,也見證了香港社會的種種變遷。那坐落在校園廣場正中央的火紅日晷(常被稱為「火鳥」),展翅高飛如同普羅米修斯所帶來的天火般賜於人間以光明與溫暖,也象徵著智慧與文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位於西貢灣畔的學府帶來了享譽國際的榮耀,也培育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學子。

離散時代的愛慾流瀉:《七人樂隊.別夜》期許的更生

影評 | by 陳智德 | 2022-08-19

看到電影《七人樂隊》裡,以八零年代為背景的短片《別夜》,少女翻開《六十年代詩選》朗讀的一幕,陳智德知道詩句來自該書收錄的方思的長詩〈豎琴與長笛〉,再由此看《別夜》所拍攝的離散時代的愛慾流瀉,既是同屬一段人與香港的離散別夜,也是以一段詩情的更生。

【華語作家創作坊】「離」留的創作人們 ——賀淑芳

如是我聞 | by 楓柴 | 2022-08-23

香港浸會大學學院華語作家創作坊今年邀請馬來西亞作家賀淑芳擔任「華語駐校作家」,並舉行線上公開講座,主題為「何以需要講故事?棲居地方,或如旅人」。楓柴受其講座啟發,尤其當新聞無法而把當中最深層次的事情和問題挖出來時,這時便需要文學。而創作人就是透過文學參與事件,把虛構世界延伸到相關議題。

《緣路山旮旯》:港男和香港的成長課

影評 | by 謝愷忻 | 2022-08-15

小品製作《緣路山旮旯》放映後備受討論,並陸續加院加場,謝愷忻 這篇影評,認為這部愛情小品在對白、鏡頭都有頗為濃厚的香港感情,雖然不乏尚待刻劃或改善之處,但若然能有更多人支持此齣電影和相關文化產業,甚至香港各地的社區故事,拾級而上,讓香港文化、地景不再「山旮旯」。

淺析「消費」一詞在當今中文世界正面性使用的一種可能根源

其他 | by 周丹楓 | 2022-12-08

在古代的中文中,「消費」一詞常具有負面涵意,如唐代詩人姚合在《答竇知言》中寫到的的「金玉日消費,好句長存存。」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相加」一起使用加強原意的方式是中文的經典用法,如「耗損」。但「耗損」一詞在當下依舊是負面意思而不像「消費」那樣取得正面性。究其原因,就是在中文裡,「消費」一詞嵌入經濟學,成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代名詞,所以才能夠在以工業革命後用之應對巨大生產力的帶來的問題的解決方法——經濟發展為一切導向的當代社會中變得「負負得正」。

【字在食.深水埗】小城食記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2-08-13

孫樂欣的〈小城食記〉憶述了一場深水埗的覓食之行。某一天,父親在家庭聊天群組裏發了一張照片,說他去吃深水埗的「番茄師兄」,雖然不是番茄迷,但時不時就會想念番茄酸酸甜甜的滋味。天氣熱也不要緊,吃比較重要。

【文藝Follow Me】「後人類敘事:以科學巫術之名」展覽 探索邊界中模糊的可能性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8-13

在古斯拉夫的神話中,太陽神有一個女兒叫Zorya,代表黎明女神。關於Zorya的故事在烏克蘭、波蘭、斯洛維尼亞、俄羅斯等地因應各地文化被描繪成不同故事版本。她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兩姊妹、三姊妹,各自代表著天上不同時候的光:黎明時她是「晨星」(Zorya Utrennyaya),黃昏時她是晚星(Zorya Vechernyaya),午夜時她就是午夜(Zorya Polunochnaya)。

【已讀不回 S2 #25】6號揭開拉丁美洲隱世秘史!: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12

6號 @RubberBand 對南美洲的愛,始於這本書──「困難時期,民主 成為反對國家安全的罪行⋯⋯我們這些剁人肉的機器是國際機器的一部分,全社會正在軍事化,非常時期成為永久的時期。」加萊亞諾以一個個小故事串連起歷史碎片,成就《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這一部有關南美洲人文歷史的經典之作。

【蓮香樓結業】蓮香不香,茶樓不留

其他 | by 呂嘉俊 | 2022-08-12

自從蓮香樓結業的消息傳出後,一時間議論紛紛,有人惋惜香港又少了一家百年老店,亦有人說他們本來就經營不善,衛生差,食物質素今非昔比。呂嘉俊認為歷經數度搬遷的香港蓮香,舊派茶樓的味道,已漸見失卻,苦苦支撐,追不上時代,也保不住從前。

親密的外星人與跨物種的外交家:略談《生之奧義》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2-08-11

去年法國年輕哲學家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的著作《生之奧義》被譯成中文,莫席左在書中直言當今的生態危機就是人類感受力的危機,彭礪青認為此書摒棄了把自然視作神聖或崇高的念頭,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從自然生命而來,也應該回到生物紛繁多變的政治世界裡,而不是自縛在「人類」這個孤獨的身份裡。

如何在同質化的空間中尋找可能——記駱頴佳「否定性的否定——韓炳哲論他者缺席下的無痛社會」講座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近年不少著作被翻譯成中文,但其書寫方式的跳脫,有時卻被指不夠嚴謹紮實,駱頴佳認為閱讀韓炳哲的書還是能為他帶來衝擊,在早前以「否定性的否定——韓炳哲論他者缺席下的無痛社會」為題的講座裡,則聚焦兩個問題,一是韓炳哲如何看待「否定性」,二是「他者缺席」會為當代社會帶來什麼問題。

文學與歌詞,「我」和「你」與愛情:〈老派約會之必要〉

其他 | by 葉嘉詠 | 2022-08-10

看過〈老派約會之必要〉一文和聽過〈老派約會之必要〉一曲,我們可以肯定李維菁是啟發黃偉文填寫歌詞的泉源,但文學與歌詞是兩種不同的載體,未能將文字直接挪用到歌詞,葉嘉詠對比李維菁原文與黃偉文的歌詞,從中解讀當中的「港式中國風」。

【一眼關七】《七人樂隊》:奏不出的未來

影評 | by 葉七城 | 2022-08-10

杜琪峯在香港還相對風平浪靜的時候,牽頭拍攝一部抒發「香港情懷」,由香港導演講香港故事的電影,但《七人樂隊》意外地誕生在一個「由亂而治」的年代,為「香港故事」劃了一條分界線。述說香港故事,離不開「移民」這因素,但葉七城感慨提到,《七人樂隊》的七個故事中,導演們都很聰明,講移民的故事時,會避開談移民的原因。電影取態很穩陣,遠距離地懷緬過去,把這個合作計劃看成導演們的輕鬆聚舊,也有它的趣味,重要的是可一不可再,香港人已經喪失書寫香港歷史的話語權,

【一眼關七】《七人樂隊》:勝在還有不跟大隊的徐克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8-10

久聞樓梯響的《七人樂隊》,號稱香港影壇夢幻隊的傾力之作,以電影見證香港歷史變遷。但紅眼認為導演們各有政治包袱,面對歷史處處避忌及失語,唯有顧左右而言他,仍離不開老調重彈。除了孤僻離群的徐克,《深度對話》借瘋人院裡裝傻扮懵的幾段對話,像故意彈錯音、不跟旋律,甚至表明了對於「以電影回應歷史、致敬時代」這種想法的種種質疑、褻玩和嘲諷。其實徐克的導演包袱應該是七人之中最沉重,但他拍得最輕,也最聰明。

遇見世上另一個我的兩種形式 —— 《迷你孖媽》與《幸福的私生活》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8-09

同期在香港上映的兩部小眾電影,一部是來自法國導演 Céline Sciamma 的《迷你孖媽》,另一部是在香港藝術中心「韓女獨有戲」系列特別放映、由韓國導演崔珍瑛執導的《幸福的私生活》,無獨有偶,兩部作品分別展現了遇見世界上另一個我的兩種形式。而且,她們的故事都跟房子的記憶有關。《迷你孖媽》用舊房子藏著一個童年約誓,《幸福的私生活》裡,房子既是對未來的憧憬,也是來自過去的束縛。不是所有時空旅行都必然跟「祖父悖論」扯上關係,還可以是母女之間難離難捨的心靈感應。

《幻愛》社區放映遭「放蛇」 47 人「犯聚」一年後獲撤控 周冠威:仍是不公義的示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09

時任油尖旺區議員朱江瑋去年在辦事處舉行《幻愛》電影放映會,其間警方及食環署採取聯合行動,向在場 47 人發限聚令告票,包括導演周冠威。朱江瑋上周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全數參加者已獲撤控,已交罰款人士亦獲退還罰款。他批評部門上演「大龍鳳」但無人道歉。

【教育侏羅紀】一個慷慨的爸爸

教育侏羅紀 | by 顏擇雅 | 2022-08-15

孩子到了某一年齡,就會抱怨父母會拿別家孩子跟自己比較。但顏擇雅認為,很少孩子會完全不拿別人父母跟自己父母比較,但一個爸爸有多厲害,不是看他有多會賺錢,而是看他有多慷慨了。文化資源上的慷慨,時間上的慷慨,尊重上的慷慨,信任上的慷慨,但爸爸是否真有好壞之分?這問題似乎沒有答案。

瘋女人的房間

藝評 | by 劉清華 | 2022-08-09

《智理想情人》:為慾望存在的科技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2-08-08

由瑪麗亞施拉德(Maria Schrader)執導的德語片《智理想情人》(I’m Your Man),講述古文字學家艾瑪試用一個為她度身訂造的「情人機械人」湯姆。理想的愛侶能否被科學家計算、量化?馮曉彤形容電影哲學與情感兼備,深入挖掘人性的多重面貌,並辯論以機械科技滿足人類慾望的正當性。

寶劍八(Eight of Swords):牆壁的裂痕

其他 | by 定尞 | 2022-08-08

當聽到的聲音開始形象化成某種真實的存在時,我們都無法認清那些是幻覺,假如整個城市的人都染上同一種病徵,那算是病還是日常?從塔羅牌裡看到這個城市影子的定尞,彷彿看到每個路人頭頂都是八道裂痕,整個社會都淹沒在粉碎下。

腐爛和花海 —— 「愛之後存在:〈陽〉小說 x 插畫創作展」後記

散文 | by 麥芷琦 | 2022-08-06

麥芷琦和朋友李楊力(Colby)早前舉辦了「愛之後存在:〈陽〉小說 x 插畫創作展」,她認為,如今看來充滿缺陷的小說和插畫公開展覽、被大家審視,心情一度非常忐忑。但沉澱下來,再回想不同觀衆對我們作品的評價,最感激的反而是在這過程中得到能令人痛定思痛、激發思考的種種批評。

伊坂幸太郎和電影《殺手列車》

影評 | by 譚劍 | 2022-08-05

電影《殺手列車》改編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原著小說《瓢蟲》,譚劍認為伊坂的故事和其他日本推理小說很不一樣,沒有什麼複雜的詭計可言,但是人物非常鮮活有趣。他抽取本格派的設計感而不著驚天動地的詭計,抽取社會派的人物設計卻不沉重,再注入他取自黑色電影(特別是Tarantino)的荒謬感和幽默,寫出他自成一家的伊坂系娛樂小說。

【已讀不回 S2 #24】6號|在異世界轉生成為…馬奎斯?!:馬奎斯《異鄉客》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05

這些年間,很多人因各種原因離開香港。《#百年孤寂》的作者 #馬奎斯 早年因揭發政府醜聞,被逼離開出生地 #哥倫比亞。流落在 #異鄉,他寫下十二個有關 #流浪 的故事,成就了《#異鄉客》一書。今集聽6號@RubberBand主講《異鄉客》,探討我們 #旅行 的意義。

我們拆牆!我們有話!——記石頭公社《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線上演出

劇評 | by 安娜 | 2022-08-05

繼去年一組五段的「娛樂至死新世界」短片計劃後,澳門石頭公社上月再把這個放眼未來與烏托邦的概念延伸,創作出線上串流表演《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比起之前單向的影片拍攝與放映,安娜認為在這一小時多的演出裡,更深入地試驗了表演與網上互動的可能性。

香港國際電影節八月開映 兩大港產鉅製揭開光影序幕(另附編輯部心水片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05

因疫情延至八月舉行的「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將於本月15至31日再度以實體與網上的混合模式舉行,選映來自67個國家逾二百部電影,本地觀眾久候多時的兩部重頭大製作,包括兩大影帝郭富城與梁朝偉主演的《風再起時》,以及科幻鉅製動作電影《明日戰記》,則被選作今屆揭幕電影,為一連十七天的映期打響頭炮。

悼倪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6

一代作家倪匡早前離世,全城哀悼,張婉雯憶及童年讀《衛斯理》的種種往事,洛楓談及對這位小時候陪伴自己度過寂寞童年的科幻大師的回憶,崑南寫詩悼念,何兆彬翻起其的散文、雜文,特別喜愛倪匡寫的《我看金庸小說》系列,鄧小樺則提起當年經典的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雖然每個人讀的方法和目的都不相同,也不一定每個人都看過倪匡的東西,但讀過了便有一種跨代的聯繫。

張天賦的天賦與黃偉文的老古

其他 | by 江俊豪 | 2022-08-04

張天賦的新歌〈老派約會之必要〉,是香港近年鮮有年青男歌手唱的中國風,由黃偉文填詞,源出於已故女作家李維菁的同名作品。但江俊豪認為,黃偉文的詞以古典小說配以民初背景來穿越古今,既承繼不了李維菁,更帶不出老派的情感。非老非新,反倒有點失衡。

【有病自然香】色盲的異色世界:錢鍾書、基斯杜化路蘭、朱克伯格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8-04

根據統計,約 12 名男性中就有一位患有色盲。色盲患者分不清顏色,在駕駛、從事軍事或藝術工作方面比常人遭遇到更多困難。有研究推測梵高可能是紅綠色盲,還有大導演路蘭、作家錢鍾書、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等,往往能突破視力障礙取得個人成就。因此色盲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

讓詞語以任何方式落下吧——談《帕特森》及其他

書評 | by 廖偉棠 | 2022-08-03

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帕特森》(Paterson)是美國二十世紀本土詩歌最重要的長詩,也被視為後現代詩的濫觴。最近終於由上海的雅眾文化出版了第一本簡體中文全譯本,譯者是青年詩人連晗生。廖偉棠形容,閱讀足本《帕特森》跟以前只選讀其中一些短章斷片很不一樣,尤其放在整個當代美國詩歌的脈絡裡看,美國詩人會用長詩來奠定自己的位置,長詩裡還有一個明爭暗鬥——所謂的開放的、非學院的詩風,跟學院詩之間的競爭。

檔案是記憶的累積,也是記憶的遺失——談Para Site展覽「人為/狀態」

藝評 | by 黃桂桂 | 2022-08-04

早前兩位藝術家鄭子峰、李曉華於藝術空間Para Site的天台工作室舉辦雙人展「人為/狀態」,在翻閱、瀏覽過Para Site多年來的檔案後,鄭子峰以微距攝影將歷史圖片反覆重製;李曉華則復活達蓋爾銀板技術,進行「無對象」攝影。當人類建構檔案以記錄自己的存在,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教育侏羅紀】那年七月以後

教育侏羅紀 | by 張靜 | 2022-08-02

中六的日常就像泥濘一樣,緊緊困著這班學生,讓人難以脫身。她們每天都在奮力備戰,為那將會定斷她們未來的那場仗作準備。在這十八年的人生中,有將近六分一的時間都貢獻給這個文憑試。無論如何,這對她們未來幾年的人生都一定有影響,這種壓力並不是旁人幾句說話就能紓解。所以,她們現在坐在這裏,相對無言,誰也不知道該說些甚麼。

【MIRROR演唱會事故】「靜態演出論」惹舞台從業員不滿 工會:「不可讓他們受此推諉對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8-05

MIRROR演唱會早前發生嚴重事故,引起本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大眾關切追究舞台事故的責任誰屬外,對舞台從業員所受到的安全保障也深表關注。對於紅館八月檔期的其他演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日前「建議歌手企喺度或者坐喺度唱歌」,言論亦惹來舞台從業員不滿,認為這是把責任推卸給舞蹈員。

《藍色大門》:身體與曖昧的親密感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2-08-01

對於男女朋友之間的親密感,我們引發的想像常常是快樂、正向而且和諧、充滿回應的互動,並把親密感視為一種體貼、具有分享性質的情緒。藍玉雍認為,從這樣的背景下去看電影《藍色大門》是很有趣的。因為這部電影描述的親密感,是時遠時近的。而電影表現這種情感的方式也很特別。它是透過身體在空間中不和諧的移動、互動產生的效果。

【無形・某種通行證】手執通行證,心安了沒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8-01

今時今日,進出戲院餐廳,請先舉機掃描QR Code,否則免談。疫苗通行證代表一切,緊接而至的「健康碼」也似勢在必行,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此為題,從疫苗通行證寫到其他驗證身份的文件,在這個離散的年代,各自丟失剩低的又有些甚麼。

【虛詞.書來也書去】教科書沒有教的事

散文 | by 宸詩極 | 2022-07-31

「十五元一本,不能再貴了。賣不賣?」「要不,你們拿去廢紙店賣吧!」教科書每年也改版,即使內容沒太大變動,也總要把封面換一換。改版是二手書販們壓價的慣用藉口。更重要的是,每家書販的回收價也相去不遠,甚至更低。如果家裡的環境沒有這麼擠迫,有那麼一點空間的話,也不必如此賤價把舊書賣出,更不需要,把自己變成沒有議價能力的存在。教科書沒有教的是,當付出與所得之間失去平衡,一條不完整的問題出現在考卷上,答案又該從何寫起?

【文藝Follow Me】寫生,是把生命寫出來:香港藝術館《吳冠中:速寫生命》展出漢柏原稿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8-01

1974年,吳冠中隨友人到蘇州司徒廟寫生,見到廟外那四棵漢柏,吳冠中震驚不已,內心有強烈的想把那四棵漢柏畫下來的意慾,但由於他在此之前畫油彩畫居多,因此只帶了油畫箱,他圍著漢柏繞了一圈又一圈後,都找不到下筆的角度,他意識到眼前的景色難以用油彩處理,於是向朋友借了三張高麗筆接駁起來,棄用油彩改用箱頭筆,一邊在四棵漢柏中間穿梭,一邊作畫,畫出《漢柏寫生原稿》。

已讀即回:左手又係哲學 手背又係哲學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7-29

中大哲學系兩大長髮型男──鹽叔(楊俊賢)、阿凡(王劍凡)──齊集Book Channel講哲學!今個sem reg唔到阿凡course嘅同學仔唔好走寶!

詩三首:鄭點 X 周丹楓 X 沁谷

詩歌 | by 鄭點、周丹楓、沁谷 | 2022-07-29

鄭點、周丹楓、沁谷分別傳來詩作〈啞縣〉、〈影〉與〈第一千八百二十六天〉。風吹散了幼嫩的髮絲,掠過襟翼的聲音滑進了耳道,下一個五年,你我會否仍然依舊?

《案內人Hongkongshima》 :呢度係邊度,我諗我哋都明白

劇評 | by 王佳文 | 2022-07-29

我們的文化空間被壓縮,再壓縮,本地的劇場可以如何在縫隙中掘出小徑?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案內人Hongkongshima》或許提供了其中一個解——隱喻,再隱喻。總說去日本是「返鄉下」,如果讓日本作為香港的鏡像去解讀,大概再合適不過。

【無形・書來也書去】書架

小說 | by 陳慧 | 2022-07-28

紙箱來了,一場災難,又像不會醒來的夢。然後木匠又來了,帶著漂流木,在房子最寬廣的一面牆前動工。他說,你媽媽給我看你書架的照片,這漂流木是我為你挑的,你放心,地震都不會倒。書架完工,我又花了兩週的時間,將漂洋過海而來的書本逐一排列到架上。女友上前來,檢視我的排序與擺置,說,對,這就是你。我在書架前,鎮定下來;無論我在哪裡。

【悼倪匡】倪匡的金學研究,人要怎活才不枉此生

其他 | by 何兆彬 | 2022-08-05

何兆彬念倪匡,沒重讀他的科幻小說,卻翻起了他的散文、雜文,特別喜愛的是倪匡寫《我看金庸小說》系列,之所以好看,是他為人直率,大有武俠小說「快意恩仇」的那種俠氣,將十五部金庸小說排名,引來爭議,但寫來都好看。

【無形・書來也書去】托孤之地禁書指南(組詩選4)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22-07-27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各自創作,廖偉棠則選來四本不同年代的禁書,寫成〈托孤之地禁書指南〉的組詩。

【書展 2022】85萬人入場 參展商:「提早放暑假」影響人流,不旺丁不旺財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27

一連七日的第 32 屆香港書展昨日(26日)下午閉幕,未見掃貨人流,大會錄得 85 萬人次入場,略高於去年的 83 萬;人均消費達 879 元。有參展商認為,受中小學今年提早放暑假、有書商被拒參展等一籃子因素影響,今年人流及生意均未如理想。

《貝爾法斯特》:Don’t Look Back,少小離家別回來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7-26

「我們不能全部都離開,否則這裡就只剩下瘋子了……我們之中,需要有一半人留下,才能為另一半離開的人傷感。」作為一封簡潔而沒刻意鋪排太多戲劇效果的「家書」,《貝爾法斯特》並沒有渲染太多濃情澎湃的鄉愁,或許本身作為離開的那一半人,Kenneth Branagh 有著一種「沒有資格去為故鄉傷感」的自覺。鄉愁本身是痛,是不能說的秘密,像個信誓旦旦永遠不會打開的匣子。而無論當初選擇了哪一種生活,經歷過的往事都不會淡忘,如電影結束前的兩段字幕: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教育侏羅紀】孩童之靈光

教育侏羅紀 | by 曹疏影 | 2022-07-26

本雅明有個本子,紀錄他的兒子的話,和行動。觀察兒童的語言和舉動,對我來說,也是接近這世界真相的一種方式。蒙特梭利仔細講述過很多片段,關於成人如何在一間教室坐下,進入一種冥想般的狀態,去「觀察」眼前的孩子們,這些每個有著獨特想法的個體,在對世界的關係中發出暗示般的邀請,觸摸世界的形狀,進而將自身連結其中。

愛,是我渴望你繼續存在:讀《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書評 | by 傅元罄 | 2022-07-26

一個通常是從事物的普遍性或共通性來思考問題的人,會否超出當下的感受、想法、存在狀態,冒著改變和摧毀「我之為我」的風險,依然想要接觸某個不能完全掌控的事物,參與到它的存在之中?傅元罄 讀這本《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認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實例,讓讀者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不要留住風景和自己——讀《碎與拍打之間》輯一

書評 | by 姚慶萬 | 2022-07-26

翻開嚴瀚欽的詩集《碎與拍打之間》之前,姚慶萬就猜想其中會否有壞日記的詩存在。誠如他的詩句所寫,雲中會有甚麼沒人知道,可能有刀,可能會死,選擇將〈四年〉放到這一輯最後來讀,換個角度來想,或許不是作者對愛情的總結,而是其對一場感情的總結。

【悼倪匡】有一種來客,叫倪匡

其他 | by 易山 | 2022-07-28

倪匡一直強調的「外星本源論」,即所有地球上的文明,乃至人類本身,皆源自外太空,這種說法對六十年代的香港人而言,簡直是石破天驚,匪夷所思,然而,當今天大家對「新時代信仰」已經耳熟能詳,甚至深信不疑,一切竟又如此吻合,如此順理成章。

【佬訊專欄】雲南米線就是香港米線

專欄 | by 佬訊 | 2022-07-25

雖然香港的米線大多自稱雲南,但其實雲南的米線並不長成這個樣子,名字只是標示這種食物的根源,食物內涵早已給識飲識食的香港人,消化成我們喜愛的模樣。佬編在這篇專欄談香港的米線,分享自己偏好的個人口味之外,也推介譚仔米線以外的驚喜之選。

是否厭女?再思父權結構

理論 | by 三木 | 2022-07-25

早前,社會發生一樁女性謀殺案,網民針對受害人評頭品足,引發一連串有關「厭女」的論爭。女性也會厭女嗎?強調生理女性也會厭女,會否模糊背後制度的性別霸權?文化評論人三木(@samwoodculture)撰文,梳理女性主義者及好青年荼毒室文章的各種觀點,同時慨歎女性主義擁有其複雜性,要普及化有一定困難,如何持續地增加公共場域的討論和能見度,是他在文末拋出的一道問題,值得同道反思。

【新書】《憑空而來》推薦序:伍迪.艾倫的呈堂證供

書序 | by 鴻鴻 | 2023-04-26

伍迪.艾倫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的「現象」。他一生住在紐約,熱愛紐約,電影多以紐約為背景,充滿在地色彩與生活情味,也成為紐約電影的頭號代表人物,直到晚近才遊走倫敦、巴黎、威尼斯、羅馬、巴塞隆納,為這些歷史名城拍片,卻魅力不減。從一九六九年《傻瓜入獄記》入行,平均每年拍出一部作品,以低成本換取創作自由,不受大片廠箝制。他向來自編自導(還經常自演),代表作多不勝數,往往創造風潮。雖然已有諸多傳記及訪談問世,這本由他自己寫作的告白,卻顯得無可取代

【已讀不回 S2 #23】鹽叔:如真如假~如可分身讀哲學~:Julian Young《The Death of God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22

關於人生意義呢個問題,哲學家已經討論咗成二千年。Julian Young用《The Death of God and The Meaning of Life》總結咗呢兩千年一班大哲人講嘅嘢,從尼采「上帝已死」,海德格到沙特,卡繆到德里達,鹽叔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用10分鐘帶你睇睇。

《方圓》「敵/Anti」——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7-22

【香港書展2022】無秩序編輯室亂世看得開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22

活在2022年的香港,「失去」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亂世之下,難以心安,唯閱讀能夠使人自由,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書單,通過文學與大家直面各種愁緒與黑暗,哪怕身處複雜混沌的世界,仍能存活下來繼續看得開,並信一切付諸的心血都不會白費。

【新書】於不齊處見精神──《參差杪》推薦序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3-04-26

樊善標為張婉雯新作《參差杪》撰序,也探討了張婉雯在小說創作和散文上呈現的兩種面貌。畢竟,小說無論怎樣寫實,在虛構這文類契約的作用下,也只是現實世界的平行宇宙。散文卻像一幢房子,總坐落於某處,有一個地址。

【新書】《夕拾朝花》自序

書序 | by 黃念欣 | 2023-04-26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夕拾朝花》,為中大中文系資深副教授黃念欣的《明報》專欄首度結集,封面畫作更是來自香港名作家黃碧雲,極具收藏價值。在新書的自序中,黃念欣提及「限制」給予我們重壓,但與「限制」周旋,未必不能享有樂趣與自由,書裡一字一句,正是她全心全意的所思所想。

逆旅暫借問:《逆 inverse》香港藝術學院藝術文學士畢業展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7-21

炎熱的七月迎來各大藝術院校畢業展的季節。香港藝術學院/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畢業展以《逆 inverse》為題,展出主修繪畫、攝影或陶瓷的三十八位藝術家,展現了藝術家在疫症年代的逆境,對於社會、城市和自身的反思。

【無形・書來也書去】趁在生之年,好好照顧舊書——訪「老總書房」鄭明仁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7-21

對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來說,讀書與藏書的興趣早已融入生活,家裡藏書更多得要另置單位擺放,年前自辦「老總書房」的他,書房,除了想在這個隱秘角落以書會友外,亦因他見盡買賣舊書背後的悲歡離合,明白要趁自己在生仍有餘力時,將手頭上的豐富藏書妥善處理,讓古書珍藏得以一代傳一代。

【無形・書來也書去】書店風景 書展幻象

散文 | by 鄭天儀 | 2022-11-29

書展又來了,鄭天儀卻形容,每年書展,都會想起「活」在書堆中,也「活」在書堆下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羅志華的「二樓書店」精神,猶如其書店之英文名字Evergreen,意義深遠。「開書店」是不少人美好的夢想。但開過書店的人,大抵會告訴你夢想與情懷可不能替你交租。開書店很易,有錢有蠻勁就行;但經營好一間書店,是心力交瘁的事情,守業難過創業,尤其是在消費模式劇變的年代。

故鄉或異地,變幻裡安心定志 訪《案內人Hongkongshima》胡境陽、李穎蕾

專訪 | by 馮曉彤 | 2022-07-24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最新製作《案內人Hongkongshima》,即將於牛棚劇場上演,導演胡境陽與李穎蕾其中一個想探討的問題,是一道手機屏幕,會阻隔觀者與被觀者,抑或可把兩個各異的人連繫?在地圖上來來回回,反覆對比香港與日本之間,港人在何處生活,才可感到舒適與熟悉?

【無形・書來也書去】一百一十箱書魂不散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2-07-19

陳智德憶述,去年底執拾家中的藏書、雜物和學校研究室的書本、資料、文件,終於整理成一百一十箱書,寄到台北。搬運工人花一個上午搬走他積聚數十年的藏書,移到一個倉庫。一百一十箱書待命顛渡,像無聲的戰友相隨。

【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前言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2-07-22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請來六位本地作家、大學講師、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古今中外,超過三十位文學大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內容深入且多元,意在給更多讀者帶來知識、啟發與感通,打開更多的眼界。鄧小樺在本書前言分享成書過程,那些曾經灑過的心血,一切都不會是了無痕跡。

極致被動與傾述之愛 ——再談李智良《渡日若渡海》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2-07-19

除了將李智良的作品視為某種越界書寫外,勞緯洛認為值得更進一步思考的是,在這些基礎上,其書寫呈現或隱藏了怎樣的倫理前提。勞緯洛這篇書評,先稍討論語言本身作為暴力的事實,繼而引出《渡日若渡海》頗具中性、匿名與外邊特質的書寫,如何以極致被動的姿態,猶向讀者仰視並交出無盡的信任。

閱讀歐陽龍太郎《蜃氣樓》的三個方法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2-07-18

葉嘉詠簡評並導讀,紅眼以故事角色「歐陽龍太郎」為筆名發表的長篇小說《蜃氣樓》,在略帶後設小說手法,借用了許多弗洛依德和精神分析理論的同時,小說不只要編織美夢,更在夢魘的常見形態如恐懼、失落、絕望、死亡以外,為「夢境」注入更豐富的面貌,它既牽涉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社會監控等科幻元素,亦轉向婚外情、校園欺凌等感情範疇的社會問題。這要比鉅細無遺地運用心理學名詞、醫學理論和數據來拆穿夢境的虛假和荒謬,來得更有感情和更加動人。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四)

專欄 | by 小克 | 2022-07-18

小克在專欄續與讀者分享填詞心得,一份詞的好與壞,涉及太多因素,也很難定下客觀標準先決條件,但先決是對該種語言無條件的熱愛,慢慢從日常談話中領略每個音韻每個音調的特性,再配合內容或主題去適當運用,最後歌有歌命,即使上不了金榜淪為滄海遺珠對不起歌手,也起碼對得住語言本身。

【金像獎】謝賢劉雅瑟首封影帝影后 許冠文獲頒終身成就獎:「就算喊,都係笑住嚟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7

以實體形式舉辦的「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謝賢與劉雅瑟分別憑《殺出個黃昏》及《智齒》封影帝影后,其中謝賢更以85歲之齡,成為金像獎歷來最年老影帝得獎者,電影《梅艷芳》則合計奪得五獎成為大贏家,獲頒「終身成就獎」的許冠文,台上致辭時亦特別勉勵香港電影從業員,縱使未來日子艱難,但香港人永遠有種精神,「就算喊,我哋都係笑住嚟喊。」

余秀華爆紅是因為「人設」嗎?

時評 | by 宋尚緯 | 2023-03-27

最近余秀華的新聞很多,看到有人說到「人設」,說他不要賣這個人設就不會有這些評論。但余秀華本人並不喜歡人家稱他為腦癱詩人,他曾在自己的簡介裡寫過:「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所謂人設本來就是編輯或者出版社為他所下的一個標籤。這個社會善於替所有人分發標籤,你是誰,他是誰,他又是誰,但沒有人真正關心真正的模樣到底是什麼。

【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前瞻】回顧歷屆得獎名單 盤點影迷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6

香港電影年度盛事,受疫情影響取消實體頒獎禮一年後,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將於明日(17日)舉行,花落誰家令人期待。金像獎由 1980 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四十個年頭,是華語影壇最具代表性的獎項之一。適逢頒獎禮前夕,虛詞編輯部跟大家溫故知新,回顧歷年來的得獎名單,盤點重要得獎數據:金像影史中,哪部電影是大贏家?哪些導演斬獲最多?哪些演員奪得最多影帝、影后殊榮?而史上得獎最多的,竟是一位幕後製作人員?事不宜遲,立即跟各位揭曉!

從奧斯卡回到盧旺達:鄭一山電影與無家可歸的異鄉人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7-16

憑著《農情家園》一鳴驚人的美籍韓裔導演鄭一山(Lee Isaac Chung),其電影之路始於 2007 年,以《盧旺達阿寶》一片於康城影展獲得評審讚揚,而且是該影展創辦以來第一部盧旺達語電影。當然,外界對於鄭一山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為何像他這樣一個名牌大學出身,在美國成長的韓裔電影人,居然想拍一個發生在非洲窮困小國盧旺達的故事?背後故事,便從鄭一山在香港與妻子相遇講起⋯⋯

【文藝Follow Me】中大藝術文學碩士畢業展《瞬間漫漫》:一場生活與藝術並置的展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7-16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畢業展主題為《瞬間漫漫》,課程總監譚偉平認為這代表了一個空間及時間,指向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及面對時代。是次展覽正展出了15名不同背景的同學如何藉藝術回應時代。

【已讀不回 S2 #22】鹽叔:生而為人,我很抱歉!:Thomas Nagel《Mortal Questions》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22

生而為人,我哋嘅人生究竟有冇意義?宇宙咁大,人生咁短暫,我哋嘅生命對世界似乎微不足道。既然最後注定歸於虛無,我哋做嘅嘢究竟有咩意義?以上嘅問題,#鹽叔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 將會為你一一解答。今集 #已讀不回BookChannel,由 #鹽叔 主講Thomas Nagel名作《Mortal Questions》,聽下佢點樣解答人生嘅荒謬!

訪《羅密歐與茱麗葉》鄧灝威、董朗生、鄧天心、林堅信——不要被莎士比亞的文字框死自己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7-16

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曾多次被改編,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是次呈獻「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來自西班牙的劇團Project Ingenu提供內容,再由本地團隊排練搬演,以玩味十足的輕鬆方式,與觀眾講述這個故事,參與此劇的團隊分享他們翻譯文本以及綵排點滴,並將如何以新穎方式重新演繹經典莎劇。

不止一個枯山水——〈自毀的程序〉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2-07-14

在日本許多寺廟、傳統建築的庭園都會以砂、石、綠樹、苔蘚設計成「枯山水」,顧名思義便是一種不使用水,而以砂石模擬山水景象的造景手法。姚慶萬認為,面對情感難以放下,填詞人小克將枯山水中的象徵漩渦的「渦紋」變成流沙般的地獄纏繞歌者。枯山水砂紋線條的變化暗喻著人內心波動狀況,「渦紋」本為悟道、真理的意味,但在歌詞中屬於這段關係的枯山水卻是一種束縛,致使「你」逃不出自己的情感漩渦。

【無形・書來也書去】人移,書移不移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2-07-18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蘇賡哲從某位最近移民的朋友說起,「人移書不移」的背後,是因令其著迷的並非書籍內容,而是搶購的氣氛,人移書也移的,都是真正讀書人,那些曾在戰火紛飛中運走藏書的人,更加令他佩服。

金庸御用畫家雲君離世 奠定一代武俠插畫風格 《衛斯理》挑戰現代科幻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4

一代作家倪匡上周仙逝,海內外華文讀者紛紛曬書悼念,電台電視重播《衛斯理》系列,掀起集體回憶。曾為多部金庸及衛斯理小說繪製插圖的香港著名插畫家雲君,於 6 月 22 日在美國加州安詳辭世,享年 93 歲,遺體已於 7 月 7 日入土為安。

業主突指違反條款終止租借 「第一屆香港人書展」被迫取消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3

原定明天(14/7)開始在銅鑼灣Mall Plus商場舉行的「第一屆香港人書展」活動,主辦方之一、山道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表示,收到業主書面通知,指他們涉違反租約,須即時撤走場內所有物資,主辦單位宣佈「香港人書展」取消舉辦,並會保留民事追究權利,明早十時前再公布替代方案。

被家暴的女人余秀華,與求生的詩

時評 | by 廖偉棠 | 2022-07-14

2015年,湖北詩人余秀華突然因為一首大膽火辣的詩《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廣為人知。於是余秀華成名、走紅至今,她的書成了暢銷書冠軍,她名利雙收,她成功離婚,她收穫了愛情。然而當這個咬牙切齒的抗爭者終於漸歸平凡的幸福的時候,今年5月份,余秀華才與男友楊櫧策發佈了婚紗照,但兩個月後,余秀華在微博自述遭遇家暴⋯⋯

《人類群星閃耀時:電影中的褚威格世界》——亂世中的放逐,見證美好時代告終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3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善於閲讀人性錯綜複雜的激情與慾望,歷年來也有不少電影改編或啟發自他的作品,適逢今年褚威格逝世八十周年, 香港藝術中心與香港歌德學院合辦《人類群星閃耀時:電影中的褚威格世界 》,精選幾部與其相關的電影進行放映,更邀得《布達佩斯大酒店》視覺特效師擔任座談嘉賓,從箇中美學探究此片的核心靈魂褚威格,如何為電影帶來深遠影響。

《孩子轉運站》:關於墮胎,他想說的是……

影評 | by 雙雙 | 2022-07-13

有關《孩子轉運站》的評價不一,但似乎離不開「是枝裕和的(又一)成功電影」或者「失敗的是枝裕和電影」。雙雙認為從《小偷家族》到《孩子轉運站》、從日本到韓國、從房屋到公路、從高買到人口販賣,過程中似乎有些重要的東西消形了、破碎了。

奉旨闖禍的 Minions 與黑格爾的主奴辯證

散文 | by 紅眼 | 2022-07-12

懷著周末享受一齣爆笑喜劇的心情去看《迷你兵團》(Minions)的最新續集,烏龍百出的瘋狂情節自然沒有令人失望。不過,圍繞新角色箍牙仔 Otto 的一段傻蛋情節,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黑格爾的主奴辯證。很想知道黑格爾如果在生,會否也仰天苦笑,深深愛上這些既不聽從支配,又不曾擺脫主人的奴隸兵團。

【教育侏羅紀】最後一堂圖書館課

教育侏羅紀 | by 熒惑 | 2022-07-12

來年要讓路給 STEAM 課堂,熒惑分享接手教圖書館課的這一年,跟學生談過異想天開背後的人文關懷,也推介過《生命樹》及《永恆與一天》的電影,籠統地用一個字概括,無論是在那兩套電影,抑或在所有的書中,其實都是同一個字︰「緣」。

《竊聽者》:夜愈暗,愈曉人之善惡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2-07-11

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Das Leben der Anderen。 中文譯名為《竊聽者》,故事虛構自一九八〇年的東德,講述了身為Stasi(東德國安)的主角威斯勒(Gerd Wiesler)在監聽嫌疑作家德里曼(Georg Dreyman)時逐漸對目標產生同情而無法自拔,在人性和任務之間不斷掙扎後,放棄了自己的前程轉而暗中幫助德里曼逃過搜捕的故事。

【2021文學季結集】《文以菜道》前言:你也還在種植些什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2-07-12

「文以載道」是文學中常思考的宏大問題,香港文學季今年結集書名「文以菜道」,則嘗試以蔬菜的微小親切,來表達文學的大道,以「親蔬」作為主題,探討土地與耕耘的意義,與市民一同種植未來。耕耘必須長期堅持才有成果,願在這裡為堅持的人打氣:我們一起,不要放棄。

【悼倪匡】衛斯理與我的十二歲

散文 | by YW | 2022-07-13

隨著年歲漸長,閱讀的喜好已大大不同。衞斯理早已淡出,但難忘的是透過閱讀,進入了一個魔術時刻,從此在懵懂而孤獨的時光裡,找到一個自在的容身之所。 喜歡冒險、對世界抱有好奇和想像力,甚至也隱約有對正義及自由的嚮往。

【已讀不回 S2 #21】鹽叔:做乜諗嘢咁理性?: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08

雖然而家喺樂壇、娛樂圈、電影界都可以見到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嘅身影,但好感謝佢哋冇忘記我哋虛室呢個小小嘅文學推廣頻道已讀不回BookChannel~今集有集有請鹽叔主講David Hume名作《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同齡的跑道上——悼念倪匡〉、〈童話神偷〉

詩歌 | by 崑南、驚雷 | 2022-08-15

作家倪匡及導演羅啟銳日前先後離世,文化界人士紛表悼念,崑南與驚雷分別寫詩,以〈同齡的跑道上〉與〈童話神偷〉作悼念。未曾攜手其實早已攜手,銀河上書寫不二的自由;人生多變幻,奢望一步難,然後就能一步佳。

比較文學先驅黃德偉教授逝世 佛光文學系前系主任懷念詩人:「雷霆手段,菩薩心腸」

其他 | by 趙孝萱口述、陳煒舜筆錄 | 2022-07-08

香港詩人、比較文學先驅黃德偉教授逝世,與其相識共事過的佛光大學文學系前系主任趙孝萱,口述回憶當時同事間互動那種令人懷念的溫馨,並由陳煒舜將內容筆錄整理,藉此懷念菩薩心腸、雷霆手段的德偉老師。

【悼倪匡】穿梭古今的老頑童

其他 | by 江俊豪 | 2022-07-13

倪匡仙逝,江俊豪認為媒體大都聚焦他的政治取向,或曾經放浪形骸的浪子生活,卻鮮有看到一眾名流談及他對香港文學的具體影響。在學術殿堂上研究倪匡作品的專著不多,但他對香港通俗小說的影響,絕不下於金庸。而倪匡除了是科幻小說的領頭人,更是推動「金庸學(金學)」研究的第一人。

《森山大道:過去常新 未來總是回顧》紀錄片——不帶執著,探求攝影本質

影評 | by 黃思朗 | 2022-07-07

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充滿傳奇色彩,導演岩間玄透過這部紀錄片,細緻刻劃其創作歷程,記錄了2018年森山大道首部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復活版」的製作過程,藉著重構這本包含149張大作的經典攝影集,回顧森山大道過去五十年的人生、作品、靈感與感受。

韓國獨立紀錄片《逆權烈女》:要站得夠近,才能看得更真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7-07

香港藝術中心與首爾獨立電影節合作「韓女獨有戲」,六至八月放映八部由韓國女性執導的獨立電影。繼早年「逆權三部曲」, 電影節繼續「逆權」,今次放映的《逆權烈女》(Boundary: Flaming Feminist Action)由尹佳賢執導,再次以影像介入政治,將民權律師世正、性別研究學者美賢和她自己的女權運動日常,那些裸露的悸動、抹過的唇膏,拍成一部 107 分鐘的女權「教育電視」。

《怪奇物語 4》:未能帶 Netflix 走出谷底,卻創造了 Kate Bush 的巔峰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7-06

Netflix 旗下皇牌電視劇《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第 4 季開播便即讓人刮目相看,一洗上季劣評如潮的窘況,亦刷新了串流影視的多項觀影紀錄。劇中插曲〈Running Up that Hill (A Deal with God) 〉不但成為一眾主角對抗妖魔的關鍵,現實中這首「驅魔神曲」亦隨著此劇贏得觀眾追看而聲名大噪,甚至創造了一次不可思議的上榜奇蹟,讓現年 63 歲的英國歌手 Kate Bush 走上了遲來的人生巔峰。

【悼羅啟銳】《非法移民》:移民首曲,啼笑悲涼之調

影評 | by 攸心 | 2022-07-06

談起張婉婷和羅啟銳的移民題材電影,不少人會想起船頭尺、十三妹和《秋天的童話》。然而,早在秋日童話之前,其實還有一部關於非法移民的冬日戀曲。在1984年拍攝的《非法移民》,原本是張、羅二人在紐約的讀書習作,因得到邵氏電影的資助而在次年上映。電影以羅氏一貫盞鬼有趣的人物對白,帶出有笑有淚的離散故事,而底子是悲涼的。

【倪匡離世】「蒙 C 寵召」一切從簡 遺體低調火化  《衛斯理》《今夜不設防》再成熱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06

一代作家倪匡周日(3日)離世,全城哀悼。不論引領華文世界科幻風潮的《衛斯理》、《原振俠》系列,《獨臂刀》及《精武門》等四百多部電影劇本,或是夥拍黃霑、蔡瀾主持《今夜不設防》風花雪月,都是香港人上世紀的集體回憶,引來各界好友、全球書迷追悼,晒出家中珍藏小說全集,緬懷倪匡的才氣和風骨。

【教育侏羅紀】望子成龍的家族重任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2-07-05

游欣妮形容,在網課與實體課相間的這兩三年,退學的欲望時而湧現,也相信許多人同樣在學海裡載浮載沉,然而,「我們家族就是從沒出過一個大學生。」肩負整個宗族的期望和必須「學有所成」的重任,前路叫人卻步,卻又偏偏無處可逃。

何從孤島說情懷——悼羅啟銳導演

其他 | by 陳煒舜 | 2022-07-05

導演羅啟銳日前因心臟病突發離世,作為同校師弟的陳煒舜撰文悼念,談及彼此曾在不同時期,先後擔任校刊《阰報》的編務工作,羅導以中學母校為製作背景的電影《歲月神偷》,亦令陳煒舜看得心潮起伏,深受啟發。

跨代的聯繫:悼念倪匡

其他 | by 洛楓 | 2022-07-04

洛楓撰文悼念倪匡,談及對這位小時候陪伴自己度過寂寞童年的科幻大師的回憶。在人來人往的細小城市,卻充滿著奇幻的書寫和際遇,生產了像倪匡這樣的寫作人,每個人讀的方法和目的都不相同,也不一定每個人都看過倪匡的東西,但讀過了便有一種跨代的聯繫。

【悼倪匡】憶衛斯理,與我的童年

其他 | by 張婉雯 | 2022-07-05

倪匡離世,張婉雯憶及童年讀《衛斯理》的種種往事,而印象最深刻還是早期的《尋夢》、《老貓》、《無名髮》、《藍血人》等。那時沒有手提電話也沒有互聯網,閱讀是庶民的重要娛樂。事隔半生,具體情節已淡忘,但這些小說其實都在提出同樣的問題:地球人是宇宙唯一的中心嗎﹖我們現在身處的時空是唯一的世界嗎﹖那時還沒有「元宇宙」、「平行時空」等概念,卻啟發了像她這樣的小學生對於「現實」的質疑與好奇。

遠方不遠──送Peter Brook

詩歌 | by 鴻鴻 | 2022-08-15

劇壇巨人Peter Brook以高齡謝世,詩人鴻鴻想起曾受他的劇場啟迪與感召,領會劇場作為大同藍圖的理想。前塵種種,無以為報,僅能以小詩〈遠方不遠──送Peter Brook〉送行。

明天之後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2-07-03

日前元朗電纜橋發生大火,導致元朗、天水圍及屯門大停電,十多萬居民受到影響。葉秋弦親歷其境,並寫下當晚的所聞所悟。失城的定義。不是我們具體地失去什麼,而是一瞬間,不再擁有什麼。沒遇過的不一定不會發生。正如一九九七、二〇一九前,你不曾想過,二〇二二年的香港,充滿了詭異風景。

何處是吾家?《撈鬆》與《大鄉下話》的靈魂拷問

藝評 | by 林皓賢 | 2022-07-05

藝術表現離不開與時代的互動,從去年的《大鄉下話》到今年《撈鬆》,伍宇烈、盧宜均及劉榮豐三人組利用舞台,創作了一系列的歌曲去述說三代香港人對於身份認同的迷惘,透過兩次表演,回應這個時代香港人最關心的問題,

已讀即回:將今晚今晚交給我…冶癒你心窩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6-30

「療癒」係現今好多人關注嘅課題,生活喺香港呢個城市,我哋可以點樣得到慰藉呢?黃嘉瀛、何潔泓,同埋《鐵行里》演員梁天尺同大家一齊探討!

獲邀任奧斯卡評審 榜上唯一香港演員 吳君如:打入奧斯卡權力核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30

明年 3 月 舉行的第 95 屆奧斯卡頒獎禮,日前公布評審邀請名單。憑著《媽媽的神奇小子》角逐金像影后的吳君如獲邀成為評審,是榜上唯一香港演員。君如向影迷報喜時大呼興奮,笑言可同湯告魯斯、梅麗史翠普齊名,「終於可以打入荷里活的權力核心!」

【無形・書來也書去】前置詞:時代流動,書魂不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30

城內再現移民潮,香港人離散到世上不同地方,與之作別的,除了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城市,一本本呼應自由與開放之靈的舊書,也靜候著藏書者忍痛斷捨離。適逢七月書展將至,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書」為題,從個人離散的體驗與經歷,分享各自封箱搬運或無法帶走的舊書,並從賣書藏書的角度,談及人與書之間的點滴。

高立畫展《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破碎又專注,善忘又頑固

藝評 | by 《禮樂》蕭華敬 | 2022-06-30

最近在大南街Parallel Space舉行的《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畫展,高立以畫回應六十四位作家的不同創作,《禮樂》作者蕭華敬觀展後,認為這是個難能可貴的展覽,勇氣與視野均屬高手,「破碎又專注,善忘又頑固」的副題,更顯這個項目的意義。

光影看我城——綜論「鮮浪潮」本地競賽短片

影評 | by 曾肇弘 | 2022-06-30

積極發掘年輕電影人才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今年14部本地競賽作品亦不乏對社會現狀的回應與關注,曾肇弘逐一點評參賽的獨立短片,看這些年輕創作者如何在艱難困頓的年代,努力尋找方法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用作品繼續說話。

《誰和誰共母》:沒有男人的女人們

影評 | by 雙雙 | 2022-06-29

「沒有男人的女人們」本來已是艾慕杜華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母」題,而在《誰和誰共母》中,艾慕杜華更試圖把「宏大的」歷史和「瑣碎的」家事冶於一爐,從第一分鐘就為整部電影定下基調:這是一齣屬於女人們的電影——由「女性的」視角(鏡頭)凝視生命、家事和歷史——而不止是關於女人們的電影。

劃時代的藝術造物主威力——Antony Gormley亞洲土地

藝評 | by 張紫敏 | 2022-07-05

現時在M+舉行的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即將完展,張紫敏在網絡上搜尋後發現不多對這位大師的分析,嘗試拋磚引玉,順道疏理這份不易被碎化的震撼感,認為展覽的深度與廣度,同樣天衣無縫,是超越地域、時空、文化場域的劃時代藝術創作。

【虛詞.夠鐘食藥】貓醫施藥記

小說 | by 文秉懿 | 2022-06-29

似乎是村上春樹說的,主旨大概是只要有貓,就不管什麼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要是我記憶錯亂,你不要責怪我,因為我患上腦霧,即是腦袋被一層霧氣籠罩,矇矓混沌,比上帝創造天地前的情況更加混亂蕪雜。思想模糊,認知障礙,有時我連話都說不清楚。你不要誤會,我沒有感染新冠肺炎,所以你不用躲避我,像躲避吸血鬼似的,我只是吸入過多肺炎信息,腦細胞和神經受到污染。

【無形.夠鐘食藥】西藥

散文 | by 風緣 | 2022-06-28

西藥和東藥有一個重要的分別。W 常說:「東藥為本。」藥本來都只是食物,植物,生物,死物。西藥是找到病理和病因,然後按身體的需要,從物件中提煉相應會發生效用的原素,按所需份量去施予。藥丸、藥水、針藥的成份通常比較單一,就只能每次回應身體其中一項訴求。 W 說東藥講求固本培元, T 不置可否。T 問自己,若果藥要種要採擷,會有質量問題嗎?藥的質量,採藥的質量,採藥人的質量。W 懂得寫藥方,卻從沒有深究藥從何來。

《孩子轉運站》:誰賣走了是枝裕和的勇氣?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6-28

闊別多年,是枝裕和終於帶來新作《孩子轉運站》,但紅眼形容,電影與其舊作實在有著太多共通點,說得好聽就是「集大成」之作,但事實上,就是將過去最成功的幾部作品新拼貼一次,是自我重複、缺乏創新勇氣之作。當初《小偷家族》對倫理傳統的挑釁,在《孩子轉運站》卻變成了妥協、良善,以及更多一廂情願的守望互愛好人好事。最終,濫情的大團圓群戲就讓一切對於人性的刻劃都顯得俗氣,而且偽善。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記憶的責任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6-28

查映嵐看Georges Didi-Huberman那四幀在納粹滅絕營偷拍的照片,想到當下我們因為言說危險而痛苦,那些曾共同經歷、親眼目擊的事情,全都成了各自收藏的秘密。或者,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還是能夠找到新的方法,持續以當時的傷牽繫彼此。

前AV女優當作家入圍「芥川賞」 鈴木涼美驚艷文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8

日本文壇指標性大獎「芥川賞」,日前公佈第167屆入圍名單,由於五部候選著作皆出自女性作家,屬歷來首次,本已得到不少關注,而當中憑小說《資優》(ギフテッド)脫穎而出的鈴木涼美,更是引起媒體及網上熱烈討論。現年38歲的鈴木涼美,既擁有名校高學歷,拍過AV,做過陪酒小姐,但也做過記者,是一流大學的碩士生,複雜多樣的身份以及波折離奇的人生經歷,恰恰成就了她的作家之路。

【虛詞・夠鐘食藥】詩三首:蘇麗真 X 驚雷

詩歌 | by 蘇麗真、驚雷 | 2022-06-27

【無形.夠鐘食藥】偉哥,以及其顏色的隱喻

散文 | by 周丹楓 | 2022-12-08

疲情反覆的季節裡,《無形》邀請作者以「藥」為題,將各款中藥西藥共冶一爐,從文學角度為讀者開出一帖逆境下的藥方。周丹楓則寫「偉哥」這顆神奇藍色小藥丸,並從它被賦予的這一身「藍」,聯想到與其顏色相關的各種隱喻。藍是宇宙中最本質的顏色,在這顆星球上,生於意外的事物,與孕育其環境之間的張力,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力量。

焚不掉的禁書!Margaret Atwood著作《使女的故事》推「不可燒毀」版本 證「文字的強大力量永不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6

企鵝蘭登書屋近日與女作家Margaret Atwood合作,為她其中一本長期被列入禁書名單的《使女的故事》,以防火物料特製「不可燒毀」(Unburnable edition)的版本,藉此抗議當地書籍的審查制度,提高大眾對言論自由的意識,並證明「文字的強大力量永遠不會被滅」。

【無形.夠鐘食藥】微密的神蹟──Depakine Chrono 500mg/tab

詩歌 | by 崔舜華 | 2022-06-25

酒杯,冰角,白日之繭/作繭自縛的晝夜之替/貓在服藥的時候照看/微密的神蹟即將啟動/舉行袖珍的儀式,張揚個體性/與明日慎重地握手道別

【文藝Follow Me】給讀不懂外國文學的人 唐睿《異國文學行腳》介紹23位外國作家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6-25

作家唐睿的《異國文學行腳》是一本向讀者介紹外國文學、文藝思潮及歷史的書籍。書中共介紹23位外國著名作家,當中以法國為主線,再輻射至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豪巨著。選擇以法國文學作為中心,一方面是因為法國文學本來就是歐洲文學一大主流,另一方面,也與唐睿本人修讀外國文學的淵源有關。

【已讀不回 S2 #20】Luna串錯字、Willis好純情?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嘉賓私下人品大揭秘!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6-24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絕密花絮曝光!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現身解釋,點解上星期落到水浸都仲係黃雨,Luna Is A Bep 同KY黃嘉瀛亦會分享藝名由來,到底Luna真名又係乜,睇完你就知!

【珍寶下沉詩輯】饒舌的歷史課,航向眾人的假面

詩歌 | by 陳李才、李顥謙、朱少璋、璇筠 | 2022-06-25

當所有人都以為珍寶海鮮舫已經沉沒,最近卻又有說珍寶尚在海面,過程峰迴路轉且耐人尋味,陳李才、李顥謙、朱少璋、璇筠寫詩與之作別,但所有遺失的事,遺失的人,一切終有自己的航線。

《離魂暗逐》「人機戀」揚威康城獨立電影節 —— 訪導演陳偉武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6-27

由陳偉武自編自導,談善言、廖子妤、岑珈其、陳凱詠等主演的科幻短片《離魂暗逐》最近揚威康城獨立短片大獎,談善言更奪得最佳女演員。電影承接了中國古代民間小說《離魂記》所探討的「靈肉二分」之說,再透過「人機戀」的科幻世界觀,重新探問靈與肉、愛與慾的多元可能。近年香港電影作品數量大減,但陳偉武深信,浴火重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今次電影獲獎,正是得來不易的一番鼓勵。

珍寶舫自沉的最後身影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22-06-23

珍寶舫離開香港不久便自沉大海,引來不少陰謀論,同時亦帶有不少對照今日城市命運的聯想。曹疏影便從珍寶舫的昏昧身影,想到小周后臨別尾句:「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明明是俗豔,又豔得哀戚入浪。窮途末路如李後主,亡國的人質,可有什麼去處?有,就是接入超越之物。

玫瑰的名字、愛妻與命子——董啟章給黃念欣的〈銀婚紀念詩〉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4

作家董啟章與黃念欣,因讀書邂逅,以文學相愛,相伴走過四分一世紀,育有愛兒董新果,寫成《命子》等作。適逢二人銀婚紀念,董啟章週一(21 日)在臉書貼出給愛妻的〈銀婚紀念詩〉,全詩以婚姻中寫過看過的二十五本書名拼湊而成,吸引廖偉棠、白雙全等藝文界友好,以及兩人教過的學生紛紛留言,祝他倆幸福快樂。

【無形.夠鐘食藥】本草摭談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2-06-22

朱少璋談藥,談的自然是魯迅筆下的經典小說〈藥〉。魯迅以傳聞中能治癆病的「人血饅頭」象徵犧牲別人以成就一己之利益,亦兼含愚昧無知之意,取譬精警,既寫實又虛妄,意味深長。而「人血饅頭」其實先見於袁枚《新齊諧》的〈還我血〉,不過「人血饅頭」的文學深意在袁枚筆下一直都沒有展現出來,一百三十年後魯迅把這味藥寫進他的作品裡,世人才細味得到此藥的深意。

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歌生產有沒有本土意識?

書評 | by 黃志華 | 2022-06-22

談香港流行樂壇的新書《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最近出版,向來關注粵語流行歌曲的黃志華,讀到書中第一篇講本土意識的文章,想及1974年以前的二十多年漫長歲月,粵語流行歌曲生產會否關乎本土意識,生產粵語流行曲的念頭又是如何閃現?

文學藝術交感共振,獻給香港的十二因緣:訪畫家高立《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7-28

多少願望石沉大海,多少美夢撒手塵寰,人們丟失希望,丟失為未來奮鬥的理由,畫家高立懷著這種時代鬱結,邀請六十四位作家在《明報》「星期日生活」「流城對睹」專欄撰文寫詩,畫了一年零三個月,近月「水煮魚文化」將連載專欄結集成新書《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是為一本獻給香港的情書,把那些隕落的細碎,煉成永恆。

乜水跳《乜》spring?煉緊乜?——評CCDC《乜》跨界舞蹈試煉場2022

劇評 | by 俞若玫 | 2022-06-23

世界崩塌,本地創作可以如何實驗?當下疫情及世情夾擊下,本地舞者的實驗性往哪裡去?如何修煉視界?還會有純粹的藝術推展嗎?俞若玫撰文評論跨界舞蹈試煉場計劃《乜》,從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反過來看到香港的不同樣貌。

她就是她的城市:《再生瑪莉亞》的女性形象,永劫與完全

劇評 | by 蘇麗真 | 2022-06-21

聖經說︰你們不可荒宴醉酒;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說:上帝喝醉,創造出一個女子。聖母瑪利亞有卒世童貞,始孕無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漫遊酒館和妓院裡縱情聲色,墮落的化身偏偏又有聖潔。編舞大師黎海寧將《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María de Buenos Aires)這部劃時代的探戈輕歌劇,先改編為《被遺忘的瑪麗亞》獻給台灣,上月再演《再生瑪莉亞》獻給香港,不啻是獻給女性,還有無權力者的魔幻現實史詩。

專訪賴燕婷、梁騫仁、江逸天:我們與後人類的距離

專訪 | by 瀧澤勳 | 2022-06-23

本地藝團「前半生藝術概念有限公司」的概念音樂會《後人類景觀》,靈感來自董啟章的《後人間喜劇》,邀得本地作曲家梁騫仁及音樂人江逸天合作,糅合極簡主義音樂,以及一系列效果攝影和錄像,編織未來城市的聲音和畫面,牽引觀眾遊進異想世界。

Top Gun與Logan:香港人的另類角度

影評 | by 易山 | 2022-06-21

三十六年後,Top Gun回歸,享譽更勝從前,易山將此與五年前的《Logan》一併而論,並以香港社會視野作另類解讀。過去幾年,香港不少中生代都在思考,我還可以做些甚麼?看著滿目蒼夷遍體鱗傷,懷緬昔日光輝歲月之餘,同時亦深感過去沉醉夢幻的罪咎,只想盡餘生之力補償,這亦恰如兩齣電影訴說的中年危機命題。

香港中國舞者八年血淚史:訪《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6-22

土生土長的中國舞者伍詠豪(Skinny)經歷八年演藝修羅場洗禮,打滾過多少舞林盛會,橫掃多少獎學金,相隔十二年重返不加鎖舞踊館,在他的首部個人創作《专业不专业 Zhuānyè bù zhuānyè》,帶來一場舞蹈專業和身份認同的自我探索,尋找學院從沒教的「香港舞」,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舞蹈。

情色青蛇

影評 | by 梁靖芬 | 2022-06-20

大馬作家梁靖芬形容,重看徐克《青蛇》,才知道這電影當年多大膽。戲裡的人妖神都以為自己看得清,以為自己知道怎麼修、美好的生活應該怎麼求,然而最後真正搞懂了自己,並發現大家根本不懂此生(包括不懂得情愛)的其實是青蛇。男男女女又怎樣?一直被認為有缺陷、甚麼都學不到家的青蛇,反而心水清。

森山大道紀錄片M+上映 菅田將暉四分鐘獨白被刪走

影評 | by 寫在攝影邊上 | 2022-06-21

已正式開幕的M+戲院,早前放映首場森山大道紀錄片《過去常新未來總是回顧》,電影當初公開時曾發表過旁述是演員菅田將暉,但有入場觀眾發現其開頭獨白被刪去,雖不至於對劇情敘事有太大影響,但這四分鐘卻記錄了菅田將暉與森山大道之間的微妙緣分。

【新書】散文集《時候》序——多才多藝的文化人陳耀成

書序 | by 李歐梵 | 2023-04-26

陳耀成新書《時候》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他早期和近期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李歐梵為這本散文集寫序,分享自己與作者的相識緣分,藉此向港台讀者介紹這位才華滿溢、身兼多種身分的作家導演。

關於藝術發展局選舉

如是我聞 | by 甄拔濤 | 2022-12-08

早前有傳媒報導來屆藝術發展局將改選制,甄拔濤撰文回應並提出幾點思考,認為藝發局是值得守住的一個小角落,關於這場選舉的思考,也是一次讓每個藝術家思考自己定位及事業方向,以致整個業界發展的好機會。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降生塵世是越級打怪的開端

影評 | by Booklynn | 2022-06-19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這部電影有雙 Daniel 導演、A24 的金漆招牌加持,勝過 Marvel 版本的多重宇宙也是意料中事。Booklynn則以此片與關於兩代美籍華人的電影《喜福會》(Joy Luck Club)作比較,討論美籍華人女兒與母親產生嫌隙,搞不懂母親為何不擁抱美國價值,而母親又時刻提醒女兒體內「華人血統」的倫理糾紛。

《無處安心》:一個必須用一輩子的化名

影評 | by 黃嘉華 | 2022-06-17

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未必一樣,但就在電影《無處安心》開首,主角Amin以自白形式講出了他個人對「家」的主觀想像。Amin是導演的好友,一名看似普通的阿富汗移民,現已和男伴侶結婚並定居在丹麥。不過在幸福現況背後,卻藏著一段無逃可逃的慘痛經歷,也正正是Amin會在大銀幕上對觀眾坦開的赤裸自白。

【已讀不回 S2 #19】陳濬靈:你的情緒健康嗎?: Farhad Dalal《CBT: Th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sunami》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7

古語有云:「病向淺中醫。」但醫病都要小心選擇唔同療法。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可以話係現今最普及嘅一種心理治療療法,但當中有唔少爭議性,《學人串社科》前主持、港大心理學副教授陳濬靈引用學者 Farhad Dalal 講法,同你探討下「CBT霸權」!

「韓女獨有戲」六月開映——紛亂世界,從女性獨立電影反思現實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0

隨著近年韓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更受關注,愈來愈多獨立電影也被發行至全球戲院及影展作放映,近年韓國亦有不少女性投身電影產業,香港藝術中心與首爾獨立電影節繼去年舉辦「韓女獨有戲」的活動後,今年再度為本地影迷挑選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從每部作品刻劃的多元化故事,了解不同世代韓國女性所面對的困難。

超現實形體劇《大眼望細眼》:愈全神貫注,距離真相愈遠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2-06-16

正於葵青劇院黑盒上演的綠葉劇團作品《大眼望細眼》,導演黃俊達把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繪畫哲學家瑪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作風搬上舞台,將現實種種荒謬折疊成黑色喜劇,在凝固時空中享受劇作的過程,如同看畫,愈是全神貫注,真相愈是像光一樣從我們雙眼的盲點溜走,不留半點印象。

【無形.夠鐘食藥】她和她們的解藥

小說 | by 朗天 | 2022-06-16

疫情之下,坐困愁城,大家都想尋獲那顆除卻人生痛苦的解藥。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藥」為題,將各款中藥西藥共冶一爐,從文學角度為讀者開出一帖逆境下的藥方。朗天的短篇小說〈她和她們的解藥〉則從荒誕的中醫求診經驗開始,寫到更為荒謬的全城疫苗通行證。

枝榦生機看不足——「吳冠中.速寫生命」觀後散記

藝評 | by 陳煒舜 | 2022-06-16

繼2020年底的「吳冠中.速寫生活」展覽後,香港藝術館近期再舉辦題為「吳冠中.速寫生命」的續集,展場以吳冠中的《漢柏寫生原稿》為主角,陳煒舜入場觀展後寫下這篇散記,從多年前讀到吳冠中的〈憶初戀〉,談及吳氏創作強調寫生的關鍵在於「生」,也就是捕捉生命的瞬間,其畫其文一直也是他重要的精神食糧。

【無形・夠鐘食藥】藥引

散文 | by 韓麗珠 | 2022-06-16

貓來到我家時,眼球已被摘去,眼眶只剩了一個洞。洞已被縫上,除了貓之外,誰都無法感受那種被藏在皮膚底部的空蕩蕩。獸醫交給我一些藥物,部份塗在貓眼腫脹的位置,部份磨成粉末,混在飼料中。剛抵新家的貓,即使被關在籠內,也食慾旺盛,而且因為無處可逃,上藥並不困難。那段日子,為了陪伴被關在籠裡的貓,我並不外出,也沒有對貓說話,只是分享屋裡的靜默,就像很小的時候,我常獨自留在家裡,無聊得發荒時,我會去擁抱家具。

悼楊智深:暫時就此打住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22-06-15

醉心粵劇與茶學的文化界前輩楊智深日前離世,朱少璋撰文悼念,憶起最後一次見面的情景,由此分享彼此結緣的經過,讚揚對方在茶學及戲曲方面,學問和見解都有過人之處,處處皆可體現他在美學上的追求。

《if you could see me now》:在韓麗珠的文字中觀照自己

劇評 | by 葉嘉兒 | 2022-06-14

在春夏交接的日子,看海大概是最好的活動。《if you could see me now》(午後看海)以看海為主題,由Olivier Cong 江逸天與香港知名作家韓麗珠聯合創作。在初次接觸江逸天時已聽聞他的演出一票難求,然而不見得他刻意配合觀眾口味。這是第二次看Olivier音樂會的日子,同樣是帶雨的晚上,空氣中帶點雨水的氣味,熟悉的感覺,但Olivier卻帶來嶄新的音樂。

【教育侏羅紀】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課程文化大不同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2-06-14

如果在香港的幼稚園中提出要「帶著兩歲的孩子們去爬山」,雅言形容,那大抵會被校方革職,或被同事認定瘋了,可是在台灣,老師卻經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參觀,稱之為「校外教學」,地點包羅萬有,有公園、展覽館、茶園、商店、農地、古蹟等等,而且從來不需要邀請家長義工伴隨。香港的幼稚園也經常有參觀活動,但去的地方往往是博物館、美術館⋯⋯

【無形・夠鐘食藥】聲光轉逝,用新眼光看粵語片——訪楊紫燁主編新書《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6-14

曾獲奧斯卡與金像奬的導演楊紫燁,花耗五年心力,策劃主編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粵語片劇照風華半世紀》,透過四百多幅精挑細選的珍貴劇照,帶領讀者進入粵語片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回顧昔日美好的同時,亦希望喚起年輕一代對粵語片的興趣,嘗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經典。

他們的音樂現場——訪「下一個現場」劉曉江、張靜瑜、孫禮賢

專訪 | by 林喜兒 | 2022-06-13

近年因為疫情,表演藝術紛紛轉戰網上,不過對劉曉江、張靜瑜和孫禮賢來說,網上節目與劇院現場其實不是彼此的替代品,只是媒介不同,工具不同。「是否現場,經驗其實一樣,在音樂廳發生的事其實沒有改變。」這三位年輕音樂人,同是畢業於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從作曲開始,然後各自走出不同的聲音與跨媒體創作。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三)

專欄 | by 小克 | 2022-06-14

上次談到寫慘情歌用「我」韻,因為同韻字夠多,而且每句都我我我,容易投入情感,小克最新專欄續談廣東歌填詞,並從我oh韻、你ei韻、我與你、水ui韻、手au韻,分享不同韻腳的使用,內文更配以大量歌曲作例子分析,值得細讀。

【文藝Follow Me】重新把《無動物戲劇》搬上劇場 導演陳曙曦:荒誕劇已變成寫實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6-11

由法國五月主辦、陳曙曦執導及他的學生們製作的劇作《無動物戲劇》將於六月中演出。《無動物戲劇》是法國著名劇作家、編導、導演及演員Jean-Michel Ribes的代表作之一。全劇由八個短篇荒誕喜劇組成,描繪法國人的荒唐日常;各個短篇均獨立成篇,彼此沒有關係。

猶記當年年紀小(4分33秒又3秒)

詩歌 | by 飲江 | 2022-06-10

「一粒棋子如何在棋局中/成為一粒棋子/你睇美斯/一句詩如何在詩中/成就一首詩/你讀也斯」;「何物美斯?何物也斯?/你是何物/你就是美斯/你不只是何物/你就是也斯」。

被秒的高手

散文 | by 黃戈 | 2022-06-10

對評價欠佳的Marvel電影近作《奇異博士2》,黃戈另有一番解讀。劇情發展雖然急墜崩解,但統統都似曾相似。大師和高手們,被秒總是如此有趣。被封口秒殺的黑蝠王,或成最大贏家。還沒落畫,黑蝠王翹手在前,嘴角兩邊微微上揚,一副自信爆燈的姿勢和表情,就被製成各種迷恩、表情包。換個角度,黑蝠王才是這個時代的主角。總有人會記住上將潘鳳,很少有人關心華雄。

【已讀不回 S2 #18】陳濬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Christopher Jamison《Finding Happiness》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0

香港人,你快樂嗎?要怎樣才能成就快樂的人生呢?《學人串社科》前主持、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藉《Finding Happiness》提出「淨心」概念,拆解尋找快樂嘅終極竅門,香港人必睇!

《無處安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儘管相對小眾,但《無處安心》卻是其中一部相當重要的年度之作,電影講述的不只代表著眾多顛沛喪失家園者的縮影,同時透過真實的故事去叩問,為甚麼主角要對所有人隱藏真正的秘密?紅眼、藍筠雅、葉嘉詠的影評,讓讀者從這部出色又精彩的「紀錄動畫片」,發現更多箇中意義。

《鐵行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鐵行里》以導演陳炳釗的家族故事為靈感,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雖然劇場演出告一段落,但緊接的《潛行者地圖》活動,將與觀眾從鐵行里出發,一起潛行,不妨趁此重溫創作團隊的訪問、雄仔叔叔看過綵排而寫的隨筆,以及馮曉彤的劇評,再踏上穿越潛行的旅程。

誠品信義旗艦店明年恐結業 「24小時書店」模式或成絕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目前為全台灣唯一24小時書店的「誠品信義店」,近日傳出因無法就續約一事與房東達成共識,待明年底租約期滿將面臨「熄燈」命運,不少台灣民眾對此感到可惜,同時關注該店的24小時書店經營模式,會否隨之成為絕唱。

《無處安心》:重新定義紀錄片的意義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2-06-09

《無處安心》講述主角阿密從阿富汗逃難到俄羅斯再到丹麥,一直無法獲得心靈安穩的人生,直至拍攝這部紀錄片,他才向導演透露隱藏已久的身世秘密。電影最特別之處是混合紀錄片和動畫片兩種模式,模糊既有電影類別的定型定義,在紀錄的真貌之中虛構假象,在動畫的想像之中帶來真實。

空戰以外的人情和音樂——談《壯志凌雲:獨行俠》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2-06-10

36年後,再看續集《壯志凌雲:獨行俠》,江俊豪注意的不單是懷舊或回憶,或既真實又華麗的空戰糾纏,反而是人情和音樂。經歷歲月的洗禮,電影描寫親情、友情、愛情,以至新舊交替的衝突和理解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帶給中佬們的也不止於懷舊話當年。

MIRROR 演唱會撲飛之亂 實名制救不了「鏡粉」 佛系、課金票何求?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8

香港人氣男團 MIRROR 暑假舉行一連十二場紅館演唱會,為打擊黃牛炒風,開先河以實名制售票,不過系統在引流下仍出現網絡大塞車,令一眾「鏡粉」墮入「結界」。而在內部認購和公開發售維持「七三比」的情況下,座位表仍然是一片「絕望黑洞」,有買不到飛的「鏡粉」鬧爆主辦方有錢賺到盡,直斥購票由「藍色資本」一條龍操控,有「前夫」甚至聲言會關閉數十萬人的臉書粉絲團抗議。虛詞訪問了在台「鏡粉」,了解其成功購票的心得,以及其對於售票安排的看法。

《我在流浮山滴眼水.jpg》——從私密的日常看一個時代的境況

其他 | by 熊蔚婷 | 2022-06-08

唱作歌手Serrini的《我在流浮山滴眼水.jpg》,歌名看似無厘頭,但若理解全首歌詞,自會發現箇中意味,熊蔚婷認為這首歌取材日常,歌詞風格直白質樸,當中抒發的愁緒亦是老生常談——在這個充滿荊棘的時代,面對未知仍要勇於冒險,接受失去作為人生常態,而非一昧逃避。

紅地氈現赤裸抗議,遇害導演遺作獲獎:俄烏戰雲下的康城影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8

因疫情睽違兩年的第 75 屆康城影展上周閉幕,今屆朴贊郁、宋康昊、是次枝和等亞洲影人贏盡掌聲。然而在俄烏戰爭陰霾下,電影藝術難與現實政治切割,是以今屆大會反戰立場鮮明,除了禁止俄國官媒參與影展,亦在開幕禮播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錄影發言,在戰爭中遇害的紀錄片導演曼塔斯.科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cius)的遺作《馬里烏波爾 2》(Mariupolis 2)首映並獲「金眼睛獎-特別提名」。不過在官方明確表態的同時,容許撐普京網紅「踩場」,驅逐反戰示威者並阻礙記者拍攝等舉動,引來外界質疑大會「偽善」的批評聲浪。

跳線神經.絕望貝果.媽的第三眼:《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狂想曲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6-08

不論你喜歡與否,《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港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確實是 2022 話題作,雙導演 The Daniels 將近年被英雄片玩爛的多重宇宙套路,以實驗性的剪輯重新演繹,教人腦洞大開。儘管迷幻異色的糖衣包裝下,難免因為照顧主流商業片觀眾口味,以致電影離不開「一家人齊齊整整」的舊酒新瓶,不過無處不在的電影彩蛋,以及傾巢而出的性別、存在 vs 虛無主義、老莊哲學、各種東方宗教與神秘學符號,能帶領觀眾飛到另一個維度思索宇宙、存在等命題,不失為上乘之作。

自由空間音樂會《午後看海》:所有人類都是海的囚徒

劇評 | by 吳騫桐 | 2022-06-07

混揉文學與音樂的跨界演出《午後看海》放置在城市邊陲的海堤地帶。夜間跋涉,下車走一段長長的路,已讓人有種全黑潛游的錯覺。《午後看海》場刊小誌內的七篇散文,如同散文集《回家》的後續。策劃演出的音樂人江逸天說,這次合作始於兩年前閱讀了《回家》。我很好奇人們從作家投映自身的文字裏,終究看到怎樣一面倒映自己的內部海域。能借取別人的骨架來繫住漂流的心靈嗎?他們是安坐於船上的過客,划撥浪尖的泅水者,還是水下很深很深的失溺遊魂?

【教育侏羅紀】從天線得得B事件看香港人對小孩的要求

教育侏羅紀 | by 張靜 | 2022-06-07

天線得得B事件經過幾日發酵,最終以模型公司跪低作結。如今,網上各大論壇風向一面倒支持孩子和家長,並批評公司處理手法有問題。但最初,網上有不少針對孩子和家長的罵聲,無非是指責孩子「好曳」、「唔乖」或者家長「唔識教」等等。一直以來,香港人都對小朋友非常嚴格,要求他們無時無刻都乖:「乖先有糖食」的心態早已深植民心。

母系/父系,平行/交會——《誰和誰共母》觀後

影評 | by 陳煒舜 | 2022-06-07

艾慕杜華執導的電影素以奇情著稱,陳煒舜認為其新作《誰和誰共母》,就主題而言,有著史無前例的深廣,入場觀賞後亦感片中貫徹了「始於奇,終於正」的敘事脈絡,更凸顯「以正馭奇」的傾向,唯美中不足之處,是沒有安排一首悅耳而點題的歌曲。

《方圓》「劫」——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6-06

世道很壞,運氣不佳,難免沮喪,「劫」的觀念,令遭逢災難有了一個說法。今期《方圓》以此作為主題,部分源於「在劫難逃」這一句話。劫作為源於佛家的時間觀念,承載了考驗、磨難而指向某一終極目標這複合意義,一難也是一劫,歷劫方可得道,方可成佛。

【佬訊專欄】回復正常come on James

專欄 | by 佬訊 | 2022-06-06

在生活開始回復正常的這一兩個月,佬編聽得最多的是情侶分手,箇中籍口就像辭職理由,長篇大論只是自圓其說,真相往往不外乎因為新戀情與不夠愛,所謂對或錯,從來都不是絕對,可惜失戀的人,卻偏偏需要分對錯。

【康城影展】韓國電影人豐收 宋康昊封帝朴贊郁奪最佳導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3

第75屆康城影展得獎名單日前揭盅,亞洲電影榮獲多項大獎,宋康昊憑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首次執導的韓語電影《孩子轉運站》,成為韓國首位奪得康城影帝的演員,第四次入圍康城主競賽單元的朴贊郁,亦憑《分手的決心》奪得最佳導演,讓韓國電影人成為今屆焦點。

《變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3

《變鈦》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但可能題材較「溝」,討論沒有預想的多。然而,電影在男女性別、人機分界的設計上意識大膽,「女」主角 Alexia 小時候因為車禍而被植入鈦金屬,擁有半人半機械的混合身體,在「懷孕」後期,「母乳」也變成機油。另一方面,她是雌雄同體的,雖是生理女性,卻為了躲避通緝扮成男兒身,並為此束胸和削髮,展現「大肚男」的形象。

【已讀不回 S2 #17】何潔泓:與傷痛和解:柏慕克《純真博物館》

已讀不回 | by 何潔泓 | 2022-06-02

在亂世之中,每個人也需要被治癒一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柏慕克(Orhan Pamuk)通過《純真博物館》,創作出一個發生在伊斯坦堡,情約半生的愛情故事。今集已讀不回 BookChannel由何潔泓主講,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曾被愛情撕扯得體無完膚的凡夫俗子。

詩三首:石堯丹 X 曾繁裕 X 歧在

詩歌 | by 石堯丹、曾繁裕、歧在 | 2023-10-24

【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風車草《新聞小花的告白2》膺最佳製作:再困難也要走下去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03

香港劇場界年度盛事,受疫情而多次順延的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昨晚(1日)在葵青劇院演藝廳舉行。因應表演場地多次關閉,多個演出取消或延期,大會將 2020 及 2021 年的參選劇目合併計算。而為了慶賀劇場工作者終能聚首一堂,本屆主題定為「團聚」,共頒發 22 個獎項,由《新聞小花的告白2:白屋之夏》連奪「最佳製作」、「最佳導演 (悲劇/正劇)」等大獎,而《雄顏一笑》以及《一水南天》各獲四獎。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無可迴避的性別閱讀

影評 | by 李薇婷 | 2022-06-02

看完《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李薇婷認為電影有意將性別問題前置,並由此談及無可迴避的性別閱讀,透過戲裡的不同情節,從中都能看見電影突顯性別議題,是有意道出「性別研究」的困境:所有問題都要自己來扛。

在記憶亂碼中潛行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鐵行里》談空間的三層意義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2-06-04

以陳炳釗獨白開場,《鐵行里》早已預告這是圍繞個人的劇作,飽含私密的情緒,同時對於空間的解讀亦很有層次,除了提及人民與空間的關係,劇作亦聚焦於極權如何利用空間,壓迫人民,我們如何以保存記憶,以及肯定自己記憶是真實,作為另一種論述對抗?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媽的多重解讀

影評 | by 易山 | 2022-06-02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的觀影經驗,易山認為的確是奇異,甚至是怪誕的,在視覺衝擊、敍事結構及世界觀設定上,久未有如此一部電影能如此過癮,如此興奮,各種電影類型元素:科幻、武俠、喜劇、倫理、佛理、東方奇幻等等,如此多變、混雜、突兀、怪雞,整體卻又高度一致地在訴說著一個宏大的宇宙觀。

一場「愛」與「戰爭」的拔河比賽 與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談《姊妹》

專訪 | by 郭永康 | 2022-06-02

初看《姊妹》,顧名思義,劇目圍繞一對姊妹周旋,當中必定包括戲劇性的衝突、角力,攝人心魄。香港話劇團文學部邀得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訪談,道出這個作品的感染力,是為劇團45周年挑選這個劇目的原因,更談到對法國導演Pascal Rambert的敬佩,深度解剖劇本的挑戰,當中的意義比親情更為遠大。

《世上最爛的人》:迷失一輩子好像也不錯

影評 | by 黃嘉華 | 2022-06-01

「嘗遍人生各種可能後,我卻根本不知道想要甚麼。」回想起《世上最爛的人》女主角的迷路過程,黃嘉華形容,心裡有兩種很微妙的感覺,一是覺得準確地道出生活現狀與一般都市人的心理狀態二來則是很羨慕女主角在迷路時能過得如此精彩,在正常標準的人生軌跡上出現了浪漫的偏航誤差。來一場羨煞眾人的迷失之旅。

趁金黃色的舊世界完全逝去之前,趕緊去瞻仰一下——《壯志凌雲:獨行俠》

影評 | by Melody Chan | 2022-06-01

《Top Gun》一開畫全球轟動,懷舊主題更不止吸引中年人,入場年輕觀眾亦為數不少,已把戲看了兩次的Melody Chan,強烈推薦讀者欣賞這部《Top Gun》,除了當中的硬特技外,連劇情都還有升級,整個戲的phasing亦很準確,一低一高的對比拉出熱血主線,每個細節同樣養眼,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各取所需。

【無形・夠鐘食藥】前置詞:病態社會,準時服藥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01

疫情之下,坐困愁城,無止境的如此不斷循環,看不見曙光,也找不到出路,城內眾人彷彿早已鬱到病,大家都想尋獲那顆除卻人生痛苦的解藥。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藥」為題,將各款中藥西藥共冶一爐,從文學角度為讀者開出一帖逆境下的藥方。

【虛詞.防空洞與避難所】地下不容——讀貝克特《The End》

其他 | by 李海燕 | 2022-06-01

從防空洞與地下通道的聯想,李海燕想到貝克特的劇作。貝克特在五年之間發表了《等待果陀》(1952),《The End》(1955)以及《終局》(1957)。三個作品描繪的存在,是因為經歷戰爭的蹂躪而無法復原,還是本來如此虛無?人日復日地像倉鼠般不停地跑,是因為還未察覺到重複的徒勞,還是為了忘記沒有將來的停滯?任由無力感推倒和製造改變的幻覺,哪樣更需要勇氣?也許,絕望,才是唯一的希望。

【教育侏羅紀】對小朋友的教養,並非靠積聚仇恨

教育侏羅紀 | by 葉一知 | 2022-05-31

男童在玩具店撞跌「天線得得B」公仔一事,早前成為網絡熱話,也引發「生仔要考牌」的討論,葉一知對此不吐不快,認為每個人均在大量錯誤中成長,養育小朋友最重要的不是憎恨和譴責,而是讓兒童知道錯誤,教曉他們避免重複犯錯和承擔責任。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瓤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22-05-31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遠處的槍炮和戰火卻讓詩人曹疏影想起兒時某年,與母親在通勤車上的回憶。零下三十多度,不見路燈,但雪地有自然的反光,一場幽暝裡巨大的柔光,鋪展開去⋯⋯

【新書】《文藝星座馬戲團》編者序:那些星座帶你認識的

書序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6

星座和文學藝術有何關係?這大概是個很多人問過的問題。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藝星座馬戲團》,以各個星座的特質作為切入點,探索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性格、創作的觀念與過程,立題輕鬆,但同時深入到星座及文藝的內部。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仍然在呼吸都應該要慶賀,在一切都易被剝奪的年代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2-05-31

第十六屆藝術發展獎日前舉行網上頒發禮,鄧小樺恭喜所有得獎者之餘,更認為這是她看過最好看的一屆。亂世中能有一個文藝的頒獎禮,實在並不容易,在一切都易被剝奪的年代,自己文學自己養,一切美好事物存在並非必然。

【虛詞.防空洞與避難所】住在山下的人

散文 | by 林英華 | 2022-05-29

從香港抵達花蓮,展開新生活的林英華,最初以為跑到山裏去,河裏去,逃離了高樓大廈,市聲車聲,去到一片澄明而完整的天空,便會懂得什麼是逍遙。原來不是的,執念只會更重。二戰時花蓮有大量的防空洞,供當時的軍兵和民眾躲避美軍的空襲,「現在大多數都已經拆毀了,花蓮港那邊還剩一個『海角防空洞』,蠻小的,不值得參觀。」

已讀即回:由外執到內,再由內執返到外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5-29

疫情之下,大家留喺屋企嘅時間都多咗,面對眾多雜物,可以點樣有效斷捨離?執屋執到懷疑人生,點先可以下定決心同雜物斷捨離?執屋達人阿橙 @執屋.告別雜物 JuppUk 同埋演員 Ceci Chan 陳秄沁 有計!

【文藝Follow Me】大館《雙同》遊走虛幻與現實 梁御東的紅色椅子:該倒下的沒倒下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5-28

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中有一幕是Neo看見一隻黑貓在眼前經過,數秒後同一隻黑貓再次經過,Neo方驚覺他們生存的世界是虛構的。這種似曾相識(Déjà vu)的感覺,就是大館展覽《雙同》希望大家體驗到的。

超級幻想中的超級現實:媽的她玩救不了宇宙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22-06-02

光看片名就被先聲奪人,加上海報的炫酷藝術拼貼,明顯在致敬半個世紀前那些迷幻文化影響的僞科幻片,廖偉棠認為電影裡的的超現實,也許從開始就是爲了觸及華裔和女性面臨的雙重現實困境,多重宇宙?不必了,就這一重宇宙已夠沉重了。

河瀨直美的聖光騙了你嗎

散文 | by 紅眼 | 2022-05-27

過去從未出現過一個能將園子溫、中島哲也與河瀨直美扣連在一起的說法。但日本路邊社暨八卦雜誌龍頭《周刊文春》做到了。數天時間,河瀨直美便從一道溫暖人心的影壇聖光,變成醜出康城紅地毯的偽善女魔頭。那個在電影裡總是帶著暖光,而自己特別喜歡在背光位置被拍攝,因此總是頭上有光的河瀨直美,會否從此身敗名裂?還是放下光環,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專制自私、腹黑惡毒難相處的女魔頭?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防空洞精神:不免恐懼,與之共存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2-05-26

鄧正健雖沒有親身的戰爭記憶,但聽過、讀過不少。兩次大戰(尤其是二次大戰)改變了人們逃避戰爭的模式:防空洞終於被發明了。空軍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戰爭模式,陸軍未到,空軍先至,空襲既成了軍事行動中的重要戰術,也構成了平民對戰爭恐懼的原始記憶。美國畫家洛克威爾有一幅名為《免於恐懼的自由》的作品,畫中有一對美國夫婦,妻子正為睡得正香的一對孩子蓋被,父親則拿著報紙站在一旁。此畫產生一顯一隱兩重意涵:顯是在沒有戰爭的美國國土上,孩子尚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而在畫裡沒繪出來的倫敦孩子,這種自由則被戰爭剝奪了。

從協音及旋律創作角度賞析《海闊天空》

其他 | by 黃志華 | 2022-05-26

在「虛詞」寫過兩篇普及粵語歌協音理論知識的文字,黃志華這次選來最近在YouTube點擊數破億的《海闊天空》,從協音及旋律創作角度,細緻賞析當中佳處,並由此介紹一些較深入的協音理論知識。

專訪小塵埃新歌〈finish it don’t quit〉︰傷愛過後,給摯愛的輕聲細語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27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本是老生常談,能夠相戀相依幾多個十年,活在變幻莫測的時代,或許是每對戀人更難答的問題。小塵埃(Lil’ Ashes)的 Pollie 和 Jonathan,從讀書時期邂逅、夾Band、相戀到出道,不知不覺走過第一個十年。繼前作〈第二次告白〉回歸微觀的感情關係,5 月 20 日派台的新歌〈finish it don’t quit〉,隨電子節拍訴說戀人磨擦漸多的階段,二人以音樂展開對話︰如何以愛化解一切矛盾,在時間的歷煉中讓感情昇華,在紛擾的世道裡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 一路向歐

散文 | by 區區愚生及安迪 @ Gunslinger 不曾遠去的硝煙 | 2022-05-25

今年2月,俄羅斯以「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入侵鄰國烏克蘭,並快速突進烏國首都基輔,但烏克蘭政府依然不屈不降,在澤連斯基向全世界宣佈自己與首都共存亡後,揭開了烏克蘭奮力抵抗惡魔的史詩。而在彼方的莫斯科,依然繼續著燈紅酒綠,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仍在,在普京和國家機器的操持下,敢於發聲站出來的人都會遭到嚴厲懲罰甚至消失。

《世上最爛的人》:對照齊克果哲學 詰問生命中永恆的悔恨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2-05-25

無論在處理手法、主題、情感上,《世上最爛的人》呈現的形態,都極為斷裂,但馮曉彤認為電影對於現今世代的特性,卻勾勒得不錯,並對照導演著迷的齊克果著作,談及我們要面對的困局。沒有真理是一勞永逸,沒有答案是永恆不變,人類終將被伴隨自由的焦慮折磨到永遠。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偶像的醍醐味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5-24

初接觸防彈就注意到Jin的人大概不多,查映嵐分享自己對偶像的喜愛,由此談及這種職業的心理質素要求之高,而她對這些偶像的最大想望亦只有一個:願他們有一天能夠做回毋須被誰仰望的普通人,得到那些普通的、微小的哀愁與快樂,身邊有普通地愛著他們的人。

真正失控的多元宇宙,楊紫瓊的瘋狂進化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6-02

過去幾年,觀眾於主流科幻電影所接觸到的多元宇宙,說穿了只是一個用作商業偽裝的平面概念,但格局雖小奇峰處處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卻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將「多元宇宙」概念玩弄於股掌間的奇想之作,並結合了楊紫瓊的身世,讓電影有著一點自傳色彩。它再次提醒觀眾,過去多年總是在歐美電影被迫「降級」擔任次要角色,飾演一些華人母親閒角的楊紫瓊,其實仍是個多麼厲害的演員。

粵劇名伶任冰兒夢中辭世 圈中名人悼念「細女姐」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24

粵劇名伶任冰兒日前(21日)凌晨時份,在家於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91歲。有「二幫王」之稱的任冰兒,從藝八十年,在粵劇界備受尊崇,被戲行中人稱為「細女姐」,也是粵劇紅伶任劍輝的堂妹,一生貢獻粵劇舞台,人緣甚佳,對於她的離世、汪明荃、方國珊、徐蓉蓉等多位名人,亦有發文表達懷念與不捨。

【附完整名單】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出爐 西西奪「終身成就獎」最高殊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23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昨晚(22日)舉行網上頒獎禮,合共頒發 25 個獎項表揚本地藝術家或團體的成就,以及推動藝術發展的貢獻。著名作家西西(張彥)榮獲「終身成就獎」的最高榮譽,而「傑出藝術貢獻獎」則由實驗藝術家榮念曾、知名作家董橋,以及舞蹈家梅卓燕同時獲得。另外,謝曉虹憑《無遮鬼》奪得「藝術家年獎」,蘇苑姍則憑《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奪得「藝術新秀獎」。

從閾限看《變鈦》:父親陰影、閾限身體及存在

影評 | by 綠色衫 | 2022-05-23

《變鈦》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但可能題材較「溝」,討論沒有預想的多。但文章作者綠色衫對「女」主角 Alexia 的身體呈現則大感興趣,並希望從閾限角度分析她兼具賽柏格和雌雄同體的身體意義,以及她和「父親」的關係,並解構她和耶穌共通的閾限角色狀態。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姜濤

其他 | by 江俊豪 | 2022-05-25

從2019年的第一首派台歌〈一號種籽〉,姜濤推出的作品至今已有十三首。新作〈作品的說話〉之所以可貴,江俊豪認為,不止在少年人生日當天導演出一部高水準的MV,或指出那五件已成經典的圖騰以說明反戰意識,而是努力地向我們說明,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昇華到以作品向極權醜惡作出控訴,對普世渴望反戰價值的一種說明。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詩歌 | by 飲江 | 2022-05-25

災異時代,我們與戰爭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今期《無形》廣邀作家以防空洞與避難所為題寫下各自的感受,其中飲江以詩作〈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書寫硝煙戰火下的恐懼、陰暗與希望。

梅艷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24

「香港女兒」梅艷芳的傳奇,自拍成電影後,有人落淚,但亦有人認為拍得刻板,風評兩極。然而,這一部人物紀錄片同時也是一部回憶香港的懷舊電影,即使無法呈現人物的整個人生,卻有評者欣賞製片人的心意,讓新一代的年青人記住梅艷芳,單是這一點,電影就意義重大。

香港在威尼斯2022:兩種香港身體敘述

報導 | by 李挽靈 | 2022-05-19

全球新冠肺炎疫症踏入第三個年頭,威尼斯雙年展重整旗鼓再度回歸;香港於波瀾萬丈的三年過後亦排除萬難,再度踏上世界藝術舞台。這一年的威尼斯,除了參與雙年展外圍展的「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同期展出的還有珠寶雕刻暨雕塑藝術家陳世英個展「TOTEM」,兩位香港藝術家面向世界,述說兩種不盡相同的香港身體故事。

【已讀不回 S2 #16】梁榮武:人類細自然大!Janine Benyus《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19

人類通過仿生學(Biomimicry)系統化學習及模仿生物結構和大自然運作原理,以研製新技術及改善現有科技,今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Janine Benyus《Biomimicry –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看看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甚麼!

詩三首:〈植物園〉、〈鐵抽屜〉、〈魔鬼山〉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22-05-19

池荒懸傳來〈植物園〉、〈鐵抽屜〉、〈魔鬼山〉三首詩作。植物園內的詩人觀賞生命,見證繁盛與凋零,山如名字般住著魔鬼,碉堡的牆遮擋著人和視野,曾經的一座山城,在低迷的海拔間,搖撼潮汐。

全網化閱讀習慣會讓紙本雜誌消失嗎?——曹疏影、鄧小樺《VERSE》雜誌節對談

報導 | by 沐羽 | 2022-05-25

在年輕一代的閱讀模式轉變過後,紙媒在不遠的將來會徹底消失嗎?香港人的功利性格會越洋影響到台灣人辦雜誌的品味和辦事模式嗎?在九十分鐘的對談裡,鄧小樺與曹疏影兩位資深媒體人,就著這些話題展開了精彩的碰撞和闡述,並談到線上化年代之中,分別對媒體將來發展的願景。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以為自己失敗,其實潛力無限

影評 | by 何兆彬 | 2022-05-24

楊紫瓊主演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本周上映,故事線不斷在不同的平行時空中跳躍,但導演要寫的故事並不複雜,來自另一世界的武林高手找中年大媽,說你別管自己的人生,你可以拯救整個宇宙,電影由頭到尾反覆講述的,都是態度決定一切。對世界善良,也許世界就對你善良,最後拯救你自己。

不能觸摸的「觸感」藝術節?疫後開展有感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22-05-17

細思觸感本質,同理實無殘健之分,「觸感藝術節」來到第三階段,黃嘉瀛分享疫後開展的感想,展覽《每年》綜合歷位視障藝術家,過往一年藝術創作與交流後的反思,由自身最微細的日常生活觀察出發,推展至思考與身邊事物和其他人的共存方式。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防空洞可以抵禦些什麼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2-05-25

回溯抵台輾轉入住隔離旅館的首晚,夜半昏睡時,陳智德感到房間輕微搖晃,翌日新聞報道,稱這是一次「全台有感地震」。時代從深處動蕩,有沒有搖撼我們的心?我們終於自願或半自願地,容忍歲月改換了外貌,縹緲流動中,不知何地是下一個懸空心靈的避難所?

【教育侏羅紀】終於什麼都不缺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2-05-17

自疫情爆發後,美其名個個應屆考生都獨當一面,說穿了只是被迫孤軍上陣單打獨鬥,勉力各自為政。老師們花盡心思竭力線上同行,但所謂線上同行,很多時候不過是大家的面孔一同在螢幕上出現,沒有人不明白,卻也沒有人會說穿。

雄仔叔叔談《鐵行里》︰返鄉下講古,無權者的力量

劇評 | by 雄仔叔叔 | 2022-05-17

「講古佬」雄仔叔叔看過《鐵行里》綵排寫來隨筆。沒有打針無法進場觀演,他由城市空間、人情聯想到權力關係,也在腦海重構九十年代,陳炳釗一台獨腳戲中,等待的一個哈維爾。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身份在潛行,他信我們總會領略到無權勢者的力量,守護記憶中的原鄉。

窺探者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2-05-17

在我而言,窺探他們在用手機遠比自己在玩手機有趣。無需要超高的監控科技便可以享有如上帝般的視覺。不但可以同時看多部手機,我同時看到螢幕內外的人。表演者和觀眾,在我而言,都是一場戲。我可以短暫地、安靜地潛入別人的對話,可以與闖關的手遊玩家同喜同悲,甚至可以窺探別人的私生活。即使我把窺探得來的秘密當作與朋友茶餘飯後的話題,也無傷大雅,因為我和我的朋友也不會再與事主重遇。

看畫展的日子

藝評 | by 古可欣 | 2022-05-17

在富利來商場一樓的Mist Gallery中,空間很小,像一人睡房,由門到四面牆均是大約五、六步左右,走一圈約莫只需十五步。畫展《軼事》,屬於實驗性質,展出畫家文櫻瑺的小型畫作。畫家Joyce駐場守候,推門進內時我便跟她在入口相視點頭,她繼續安靜地坐在角落,我則抱住兩臂慢慢遊走在畫內的日常城市風景中。

【文藝Follow Me】CHAT六廠「邊織邊拆的網」探索絲線的矛盾、擴散與張力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5-14

「我在做展覽的所有過程,包括現在的心情都是矛盾的。」CHAT六廠「再紡東亞系列二:邊織邊拆的網」策展人王慰慰說。隨後她笑道這樣推廣展覽也許不太恰當,但的確「矛盾」是最適合形容這個展覽的詞語。

姜濤〈作品的說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MIRROR成員姜濤近日推出新歌《作品的說話》,以反戰主題呼應時代,亦激發全城討論。雖有陶傑的「虛火論」在前,但文學界普遍回響正面,就連董啟章都撰文大讚,形容姜濤在三年間經歷了極速的演化,並且從內到外,從自我到世界,方向分明。

【已讀不回 S2 #15】梁榮武:人善人欺天不欺!梁榮武同你細讀林超英《天地變何處安心》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13

在《天地變何處安心》,林超英以「天人合一」闡述其世界觀──「人類」是自然 的一部份,天地萬物是互為因果的循環,生活中不起眼的微細生物,皆為我們創造了生命的條件。今集聽聽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如何詮釋林超英的自然思想。

《熱帶季風》:紀實漫畫的獨特與意涵

書評 | by 謝愷忻 | 2022-05-13

台灣慢工出版社發起的四期刊物計畫《熱帶季風》,嘗試借紀實漫畫的內容,讓讀者關注文化生活、甚至勞工和環境等社會問題,謝愷忻從刊物的繪畫和編輯風格,探討紀實漫畫的特點和意義,並淺談台灣的文化身分定位。

收集百人畫作喚起同理心 藝術家文晶瑩動畫《後 #MeToo》獲國際短片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向來關注人權、性別議題的本地藝術家、獨立策展人文晶瑩,2020 年創作的影像作品《後 #MeToo》(Post #MeToo)入圍 11 個國際影展,最近在美國 FOLCS 國際短片大賽獲得榮譽獎項,她發文感謝主辦單位讓作品入選,讓她能為公義、人權議題出一分力,亦感謝支持及投入 #MeToo 運動的人,「希望更多的理解可以減少暴力。」

侵略詩輯(四):島是山鳥是山烏更是山

詩歌 | by 崑南、驚雷、鄭子健 | 2022-05-13

烏俄戰事持續,活在大亂時代,崑南、驚雷、鄭子健寫詩抒懷。一個紅藍白的Z島,埋葬三千萬頭黃藍的鳥,遍地戰火的硝煙與灰燼,記憶彌留誰人的惡夢,誰人的美夢?

城市變幻時,心靈如何安頓?——訪《鐵行里》陳炳釗、朱栢康、梁天尺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5-12

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許多人與事彷彿都也留不住,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變遷,也令熟悉的社區變得陌生。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們該如何安頓心靈,這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新作《鐵行里》,想與觀眾一起探討的領域。導演陳炳釗以家族故事為靈感,與朱栢康、梁天尺等舞台劇演員,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

莎娣.史密斯被時代壓垮的喜劇

書評 | by 沐羽 | 2022-05-11

從第一部小說《白牙》開始,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就冠上了天才作家的名聲,出版這部繁中譯本長達七百頁的小說時,她才廿五歲。也從這部開始,史密斯的小說人物全都跟家庭密切相關,掙扎不只是個人的掙扎,是整個家庭都壓縮在內的複合掙扎,這使得史密斯的小說厚重而動人。家庭即歷史,即宿命,即故事引擎,引領著故事在悠長的篇幅上風馳電掣,飆向註定爆發衝突的結局。

〈作品的說話〉︰誰是「作者」?

其他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姜濤新曲〈作品的說話〉以反戰為題,帶來不少有關偶像與文本的公共討論。流行音樂作為跨媒介、專業分工的複合體,作/編曲人、詞人、監製、導演,還是歌手本人,誰才是歌曲的「作者」?而論者和聽眾,如何避免墮入一味以字面「讀」歌的思想陷阱?作為一個喜歡聽歌的人,賴展堂試在這篇文章回應一二。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Slava Ukraini,出版是我們的武器︰訪兩本烏克蘭戰爭書編者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25

俄烏戰火綿延兩月,獨立廣場的藍黃星海,被蹂躝成一片頹垣敗瓦,怵目驚心的戰爭暴行,令隔岸觀火的台、港人民同仇敵㑶。港人在台灣成立的 1841 出版社,趕編出華文世界首兩本有關烏克蘭戰爭的書籍,並向烏方捐出港幣十萬元。《無形》越洋訪問兩書編者鄧小樺和孔德維,了解成書過程經歷的種種,亦為反抗者的意志留下札記。

走近波特萊爾的人生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2-05-10

波特萊爾崇尚唯美主義嗎﹖歌頌惡嗎﹖是個浪漫派嗎﹖但彭礪青認為,如果只知道其詩歌主張,而不知他一生與家人、朋友與及不同畫家作家的愛恨情仇,或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以致整個歐洲的文藝風潮和社會氛圍缺乏瞭解,那麼我們眼中的波特萊爾就只是一個空洞的形象。

【教育侏羅紀】在學校圖書館辦姜濤〈作品的說話〉主題書展,可以嗎?

教育侏羅紀 | by 熒惑 | 2022-05-10

身為學校圖書館主任的詩人熒惑,最近在校內策劃了〈作品的說話〉主題書展,希望由流行歌延伸開去,讓學生看見書架上塵封的,有關戰爭苦難的紀錄和文學書寫。 在學校提起姜濤是否合適?播放 MIRROR 會否惹來誰的不悅?用心佈置的書展會否門可羅雀?還有辦下一次的機會嗎?這正正是當下教師每日要面對的難題。

陶傑批 MIRROR 「虛火」全城熱議 姜濤開腔︰努力進步變成「實火」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07

MIRROR 成員姜濤上周六(30日)生日,全城「姜糖」逼爆銅鑼灣賀壽,萬人空巷。而早前「才子」陶傑狠批 MIRROR 沒有真材實料,難救香港音樂和影視產業的「虛火論」成為「炎上」,董啟章、葉一知等人紛紛發文回應,蕭若元更與陶傑隔岸開火。姜濤昨天(7日)出席活動時,謙稱沒有資格作評論,承認有進步空間,又指會努力變成眾人認同的「實火」。

悼曾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深演員曾江日前於檢疫酒店房間內猝逝,享年 87 歲,令人惋惜不已。從影近六十年的曾江,為後世留下過百部影視作品,戲路涵蓋古裝時裝、亦正亦邪,演盡小人物大梟雄。較少為人知道的是,曾江年輕時赴美留學,還考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主修建築系,學成回港後當了三年建築師,據指旺角上海街一幢唐樓的設計是其手筆,惟因工作沉悶才萌生轉行之意,差點便做不成一名演員。

【已讀不回 S2 #14】梁榮武:出動吧!地球保衛隊!李逆熵《喚醒69億隻青蛙》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08

相信各位都感覺到,香港近年愈來愈熱了。在《喚醒69億隻青蛙》中,作者李逆熵把全球人口比喻為熱鍋中的青蛙,若大家持續忽視氣候變化問題,那全世界都會在溫水中「一鑊熟」!今集請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李逆熵的《喚醒69億隻青蛙》,以及面對氣候危機如何自救!

安身立命,何以為家:《無處安心》

影評 | by 藍筠雅 | 2022-05-06

以往不乏以難民作為題材的電影,榮獲多項奧斯卡提名的《無處安心》,藍筠雅認為這部動畫紀錄片的野心,在於從主角揭破種種真象後的叩問,讓我們反思需要的東西,純粹是悲慘傷痛的難民故事,抑或是真實的共情?

詩三首:櫹槮 X 披靈 X 曾子芯

詩歌 | by 櫹槮、披靈、曾子芯 | 2022-05-08

新界的故事如何說:「新界研究及其後」圓桌論壇記錄

報導 | by 蘇朗欣 | 2022-05-05

新界一直是香港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討論議題,從早期的新市鎮開發,到現在的東北發展爭議和大珠三角規劃,皆成就一場延燒數十載的「新界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香港研究小組主辦的「臨界:香港研究及其不滿」研討會,便邀來鄭肇祺、劉海龍和黃山參與會談,從個人經驗到研究方向,分享自身和新界之間的關係。

《無處安心》:重獲自由的安穩日子,讓你羞恥嗎?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5-05

作為一部動畫紀錄片,《無處安心》(Flee)的動人之處,是它儘管那麼迂迴虛構和粗糙,但仍能令人相信它的真實細膩。故事講述阿富汗少年阿密,生逢戰亂年代,與家人逃亡出國,但最痛苦並不是那些險象環生,甚至死在貨倉裡的逃難歲月,而是逃亡過後,他的餘生從未獲得真正的安心自由。他的第二人生是真的用第二個身份去刷掉真正的過去,換取粉飾太平的生活。離開故鄉,換上新的身份,為脫離苦海而矯情作假,結果讓阿密一輩子都無法釋懷。

《Drive My Car》Hit the Road

影評 | by 林關關 | 2022-05-05

戲院解禁重開,濱口龍介執導的《Drive My Car》再度上映,林關關形容,電影是那種一層旋進一層的結構,直探人心底蘊,挖開瘡疤的同時,也是在解著結。就像在等待著一個完好的契機,將一切混沌、隱忍的情感,有序的從體內釋出,近乎一種精密計算⋯⋯

回到小生時——曾江的早期演出

散文 | by 曾肇弘 | 2022-05-05

曾江跟他那個播足數十年的染髮劑廣告一樣,已是家喻戶曉,陪伴着幾代觀眾成長。據說他這次最後出門,就是前往新加坡拍戲,誰料回來後不幸猝然離世。作為資深影迷,曾肇弘追懷曾江入行和走紅的經過,也見證了香港影視王國上世紀的興衰變遷。

用盡消費券,見字買書!無秩序編輯室All in購書清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04

得閒時,要看書;動盪時,要看書;覺得無力時,更加要看書。《虛詞》編輯部分享自家購書清單,並邀請浸大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駱頴佳、最近分別出版新書的作家洛楓、李顥謙、本地獨立女歌手Luna Is A Bep聯合推介,與各位讀者一齊用盡消費券,All in 買書!

【教育侏羅紀】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 —— 工作文化的比較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2-05-03

在香港幼教界打滾了差不多二十年,雅言移民到台灣,一直對幼教工作蠢蠢欲動,就像香港人初來乍到,對台灣的印象也是如此,但開始了解之後,之前的憧憬一一瓦解,並深深地體會到「各處鄉村各處例」。

該死的戰爭,該活的人︰俄烏戰爭裡的藝文界殉難者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俄烏戰爭持續逾兩月,烏克蘭首都基輔久攻不下,俄軍從周邊地區撤出,將戰線東移至頓巴斯地區,轟炸醫院和避難所、打家劫舍、性侵婦孺、屠殺平民等戰爭罪行隨之而曝光。據烏克蘭官方估計,至今約五百萬國民淪為難民,超過二萬人罹難。該死的戰爭仍未停歇,該活的人一一陣亡,除了追悼前線作戰的士兵,讓我們在這篇文章裡,記念那些在這場侵略之中倏忽逝去的藝文界人士,記念他們為後世留下的文化瑰寶。

陶傑抽水論MIRROR,向後生抽刀說不過去

其他 | by 葉一知 | 2022-05-02

陶傑論MIRROR引起對罵,葉一知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批評,但對於一群正努力打破時代限制的年輕人,即使不存厚望,也應值得欣賞與鼓勵,而真正令他感到失望的,是貼了又刪刪了又貼的「抽姜濤誕」post,如此的抽水post不能反映權力一方的荒謬,感覺變成在向弱者抽刀。

從作者到作品——姜濤的光速演化

其他 | by 董啟章 | 2022-05-04

從《鏡中鏡》的自我探索,到《作品的說話》的世界關懷,董啟章認為這種從內到外,從自我到世界的跳躍,亦如見證姜濤在三年間經歷的極速演化,而姜濤很有意識地把粉絲對他個人的崇拜,轉化為更廣大的愛與善的力量,也是非常可貴和可敬。

《作品的說話》:把世間留給善良的人

其他 | by 小克 | 2022-05-02

姜濤23歲生日推出新歌《作品的說話》,更親自執導以反戰為主題的MV,為這首新歌填詞的小克,看過MV亦有感而發,除了談及詞作背後的構思,也分享自己對MV的感動。

【虛詞.校服有惑】頸喉鈕

小說 | by 蔡崇智 | 2022-04-30

捋起衣袖,鬆開頸喉鈕,校呔丟在地上,灰白的校服濕貼青春卻發臭的肉體,校服代表了中學時期的種種回憶,有一些像青春偶像劇,但同時亦有一片狼藉之中匆匆離散,一種被逼遷的感覺。學生證有限期,校服就算不會過時,都會成為青春的喪服,時間的白髮。

【文藝Follow me】三個女生「一坪半」:能治癒大家的性別空間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4-30

Janice及Louise面對面坐在榻榻米上,取出一疊情緒卡攤放席上,各自從中選出幾張卡片代表自己當下的感受,Louise選了困惑、不安、擔心、感動,Janice則感到驚慌、內疚、後悔,她們看著對方的眼睛,分享彼此的故事。

已讀即回: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4-29

文藝界兩大唱得之人──LunaIsABep同Roger大師兄回歸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Book Channel 四月鉅獻,Roger X LunaIsABep X 黃嘉瀛,2 girls 1 guy一齊講下有關「成長」嘅話題,Roger自爆愛情經歷之餘,仲同Luna合唱!

【無形.校服有惑】一個人的香港

詩歌 | by 陳滅 | 2022-04-29

雲散,有沒有現出香港的心?霧散,只暴露人民的心。香港就此煙消雲散,因為一個人的心不算是心,一個人的香港不算是香港。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二)

專欄 | by 小克 | 2022-04-28

小克續與讀者淺談填詞,這篇談「一韻到底」與「韻腳」,並從廣東流行歌史的經典《好心分手》,談及填詞人曾幾何時的功能,就是寫一些文字讓聽者在K房送酒,演好受害者角色的台詞,寫情歌,揀「我」,無衰!

【無形.校服有惑】「你說你不想遠離/煙霧的滋味」——專訪沐羽《煙街》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從浸大人文及創作系畢業的沐羽,當過哲學新媒體的記者,也算在香港文化江湖打滾過; 2017 年夏天赴台深造文學,今年初在台灣出版首部個人短篇小說集《煙街》,苦難年代裡,27 歲的香港作家透過文學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他相信作家筆下無數高低跌宕的人物,總會有天交織成錯綜複雜的一張製圖,跨越膚色與國界,呼召出尚未來臨的成千上萬張臉。

【無形.校服有惑】害怕穿校服 的人/害怕 穿校服的人

散文 | by 黃嘉瀛 | 2022-04-28

最靚校服排行榜中有兩間長倨榜首的中學,一間出名粉紅色,一間出名全白色兼且女生多清湯掛麵,黃嘉瀛原來都有讀過。明明以校風純樸嚴厲見稱,卻長年成為意淫對象,更三不五時就有露體狂來山邊校舍籬笆擾擾攘攘,而兩間中學的學生的被偷拍照,到今時今日仍然常常出現在網絡上,可見校服就是這麼一個徘徊在禁和慾之間的矛盾體。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前置詞:硝煙戰火下的防空洞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5-25

時代從深處動蕩,俄烏戰爭的局勢發展,牽動搖撼著每個人的心靈,在如此縹緲流動的空間,各人內心都有一處可以幽隱的防空洞。今期《無形》廣邀作家以防空洞與避難所為題,書寫硝煙戰火下的恐懼、陰暗與希望,以創作回應時局,讓人摸索自身與戰爭的關係。

悼曾江︰一生的藝術家,為保育建築仗義發聲

其他 | by 黃宇軒 | 2022-04-28

資深演員曾江昨天(27日)猝逝,全城哀悼。在名校柏克萊建築系畢業的曾江,在 60 年代上海街遺下設計手筆,引來城市研究者黃宇軒的遐思,亦難忘這位縱橫演藝界的老前輩,近年在保育皇都戲院方面不遺餘力發聲,踏上舞台仍不沒有放下對繪畫藝術、建築美學的嚮往,戲裡戲外追求自我超越和學習,值得後人尊敬。

曾江逝世享壽八十七 柏克萊建築系畢業 演盡小人物大梟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8

據傳媒消息指,資深演員曾江今午(27日)於尖沙嘴一間檢疫酒店房間內猝逝,享年 87 歲。曾江從影近六十年,為後世留下過百部影視作品,戲路涵蓋古裝時裝、亦正亦邪。他亦是少數憑文戲進軍荷里活的香港演員,晚年憑《竊聽風雲 3》奪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演技備受肯定。

【無形.校服有惑】膝上校裙

散文 | by 何潔泓 | 2022-04-28

回想十七十八歲的時光,何潔泓形容是溫柔得那麼與世無爭,早上醒來、中午吃飯、下午放學、黃昏拍拖、晚上睡覺,不會失眠、不會陷在深夜的寂靜裡,偶然在被窩裡會有戀愛的苦澀、對龐然未知世界的無可奈何,但都是幸福的懊惱,如純白的校裙般純粹,青春可以浪擲而沒有後果,錯失了便追回來,時間等人。

好青年荼毒室、豐美股肥熱議「流行VS藝術」:「流行」的標籤,應是評論的開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8

好青年荼毒室與豐美股肥早前在網上直播節目,就電影相關主題展開熱烈討論,豬文與安娜在直播節目後,亦有分別撰文繼續回應對方,分享彼此對流行文化與藝術關係的思考,吸引不少網友留言追post。最近,好青年荼毒室更邀請安娜與郭梓琪等嘉賓,每集挑選一部文藝經典電影,製作暫定十集的新節目《電影洞穴》,與觀眾一起討論電影。

《舒特拉的名單》紅衣女孩長大 為烏克蘭難民籌款捐書︰再當一次希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7

史提芬史匹堡執導,1993 年上映的經典電影《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講述納粹時期德國商人舒特拉營救數千波蘭猶太人倖免於集中營的感人故事,影迷不會忘記電影海報上一名穿著亮紅色洋裝的小女孩,正正是舒特拉良心發現的轉捩點。時光荏苒,當年等待救援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三十二歲的奧利維亞.達波絲卡(Oliwia Dabrowska)穿上黃背心現身波蘭與烏克蘭邊境,為戰爭難民安排房屋、籌募人道救援物資和書籍,她表示「小女孩向來是希望的象徵,讓她再來一次。」

戲院表演場地終重開 文化界名人報復式入場Wish List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9

苦候多時,終迎來防疫措施放寬,城市逐步解封,各大戲院、表演場地、文娛設施亦於上周四(21/4)重開。《虛詞》訪問幾位文化界名人,包括李敬恒、黃嘉瀛、Luna Is A Bep、黃宇軒、任俠與余家強,分享他們如何摩拳擦掌,準備「報復式入場」支持本地文藝!

《變鈦》:穿越一切暴力與謊言,抵達無條件的愛

影評 | by 吳騫桐 | 2022-04-26

沒有任何條件,究竟愛如何生成?吳騫桐去年聖誕夜看茱莉亞・杜康諾的《變鈦》,從電影感受到的不是恐怖,更是痛楚移植至體內後的激烈震盪。銀幕上襲來的變化幻覺,似乎暗示:「我」存有無限可能性。

【虛詞.校服有惑】那些年我們見過的校服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2-04-26

陳煒舜從憶述中學年代的幾件校服軼聞開始,講到為何男裝校服不穿短褲,也曾經有過視乎所屬不同社堂而穿不同社色運動衫的做法。及後再追溯歷史,回顧香港校服中式長衫、旗袍的傳統由來,其實也跟香港中西文化交雜的背景有關。但說到校服留給自己的啟示,最重要還是衣著合宜,便是自愛愛人、自敬敬人。

【虛詞.校服有惑】如初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2-04-28

一對不再童話的夫妻,打算嘗試穿上校服,便以為一切如初,可以找回當初相戀的感覺。即使,他知道她有外遇。他也知道,她知道他有外遇。可是,為了他們的孩子,他們不得不在一起,不得不想辦法在一起。誰先有外遇、誰先離開這段關係也再不重要。他和她都知道,這段關係留不住任何人。

奧斯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8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一巴掌,結果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有人即時「政治正確判官」上身,但亦有人認為一時講笑,始終不應動手。但說來諷刺,相比這一巴掌,今年真正得獎的幾部電影,至今卻乏人談論。

岳敏君個展《拈花一笑》:被遮蔽的中國人臉和真相

藝評 | by 馮曉彤 | 2022-04-28

淺緋色的頭顱掛著大得不成比例的咧嘴笑,連額頭、眼尾和面頰都跟著失控抽搐,大笑背後藏著不安與躁動 —- 中國當代藝術家岳敏君的招牌「笑臉人」,曾刷新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紀錄。今年四月,位於中環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岳敏君個展《拈花一笑》,從經典的「笑臉」到疫情時期全新創作的「花」系列,一共展出約二十幅作品,讓觀眾在文化符號之間窺視中國更多的面貌。

【已讀不回 S2 #13】黃嘉瀛:只在乎曾經擁有…最美好的香港:陳慧《拾香紀》

已讀不回 | by 黃嘉瀛 | 2022-04-22

陳慧憑藉處女作《拾香紀》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一鳴驚人。《拾香紀》的主角連十香生活於1974至1996年的香港,「那是香港最美好的二十二年。」陳慧道。今集已讀不回BookChannel,黃嘉瀛介紹令她與香港文學 結下不解之緣的《拾香紀》,不要錯過!

《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2

三島由紀夫與日本左翼學生組成的「全共鬪」,在東大就著社運、暴力、時間、自然、命名、他者、語言及天皇進行公開辯論,被後世稱為「昭和最強辯論」,駱頴佳、藍玉雍、蕭雲、易山各自分享看過這部《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紀錄片的感覺,談熱情、尊重與文字的重要。

【無形.校服有惑】那些年的校服,與這些年的中庸之道

散文 | by 沈旭暉 | 2022-04-26

回望家中塵封的校服,沈旭暉憶述,當時懂得打扮的同學,總能夠在千篇一律的校服,往「非建制」方向變出不同花樣。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又會在校服之上,再賦予種種「建制」標記的花花草草,像領袖生章、學生會章之類。在兩極之間遊走,正是校園生存智慧。

探求音樂在文字裡的意義——訪「香港藝術節@大館」《璃屋》作曲家盧定彰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4-21

作為今年「香港藝術節@大館」其中一項委約節目,《璃屋》聲音藝術裝置從德國詩人迪特里希·潘霍華在獄中所寫的詩作取得靈感,揉合文學與音樂的元素創作而成。負責裝置概念與作曲的盧定彰,分享如何透過這個藝術裝置,讓觀眾反思並叩問個人身分與價值觀。

【有病自然香】失語者之痛與文學上的失語 —— 布斯韋利士、愛默生、貝克特

其他 | by 紅眼 | 2022-04-25

著名影星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證實患上失語症(Aphasia),悄然淡出影壇。各界震驚和感慨之餘,網絡上也激起了大量關於失語症的討論。源自大腦損傷的失語症並不常見,不過,醫學以外的「失語」作為某種文化現象的隱喻則很普遍,常見於以非母語從事文學創作的移民作家,有時更被視為來自移居地文化霸權的後遺症,是一種更難「言說」的深層焦慮。

【無形.校服有惑】白裙子的盛開與萎蘼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2-04-20

回想中學年代,洪曉嫻憶述,當年為了讓校服穿起來好看,女生們想盡方法讓校服看起來沒那麼差。例如用複雜華麗的編髮去抵抗不能穿戴頭飾的髮禁,要不然剪一頭厚重的水母頭齊眉瀏海挑戰頭髮不能過長的限制,用睫毛夾細細夾圈睫毛,皮鞋要光面的,更講究的會穿Dr Marten,襪子是寬大的泡泡襪。進入中學彷彿是時尚的花花世界,在悶蛋的白裙裡我目睹女孩們如何在暗處爭妍鬥麗。

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良幣終會戰勝劣幣 —— 訪鄧小樺、黃嘉瀛

專訪 | by 紅眼 | 2022-04-19

在強調大數據、演算法,甚至來到 NFT 虛擬概念橫行的新媒體時代,點擊率就是一切。要賺取追蹤人數,拍一條最快、最新的開箱影片,推介你不知道的隱世 XX,甚至開 live 直播打機、暴飲暴食、素顏爆喊⋯⋯但作為一個推廣閱讀的平台,「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則在順流逆流之間展現了其獨特的姿態,一方面順應網絡世代,認真拍片吸納年輕觀眾,與之同時逆潮流而行,不嘩眾取寵,謝絕內容農場,在大數據的汪洋中繼續說書。

方皓玟《HW1》= 許冠傑式本土?

藝評 | by 綠色衫 | 2022-04-19

這兩年,樂壇產出不少回應離散的歌曲,寫出面對離散的複雜情感。日前方皓玟推出新歌《HW1》,同樣寫離散,卻寫出「就說聲 we are hkers yea yea yea」,強調香港本土身份,寫法上令人想起樂壇前輩許冠傑的《鐵塔凌雲》和《香港製造》等幾首作品。橫跨50年,《HW1》是舊酒新瓶,還是暗藏對香港身份的不同解讀?

菜心五態

散文 | by 陳在心 | 2022-04-27

菜心,又稱菜薹或油菜,白菜變種,又稱蕓薹。菜心是廣東人的菜,在香港酒樓普遍人會叫菜心而非芥蘭,在餃子店會叫菜心而非豬紅或蘿蔔。在小學常識書中「家庭關係」課插圖,捲髮婦人為家人張羅晚飯的五碟餸中,塗上綠色那份就是菜心了。

生蛋拌飯之味

散文 | by 陳廣隆 | 2022-04-17

疫症肆虐以來,大家一直期望能夠「復活」,無奈兩年後仍是一片死寂,結果不少人在家學成了絕活,煮食是其一,網購好食材是其二,而這一兩年流行的日本蛋,也可說在此推波助瀾。陳廣隆則從而想到西川美和導演的《東京蒼穹下》,飯熟後,打一隻生雞蛋,澆點醬油,拌勻後,獨個兒這樣子就是一餐。最普通的家常滋味,這是故事主角「重生」的盼望,是他為「復活」而作的努力。

詩三首:石堯丹 X 李俊浩 X 李曼旎

詩歌 | by 石堯丹, 李俊浩, 李曼旎 | 2022-04-16

石堯丹、李俊浩和李曼旎三位詩人,分別以〈有時在觀察中發現〉、〈港島南風〉和〈思北〉三首作品寫下對城市的觀察。如〈港島南風〉寫道:「復見那霓虹燈的/幻光伴隨/一種閉目的心靈/沒有噪吵的引擎/卻有電車之總和」,或也道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舊香港記憶。

【文藝Follow Me】退休後重訪年輕 陳育強個展《天雨粟》:創作熱情需被看見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4-16

「本來我租studio是想用來hea的,但歎下歎走就走了一些不太歎的東西出來。」藝術家陳育強打趣道,他口中那些「不太歎的東西」就包括他最近正在舉辦的展覽「天雨粟」中,一系列糅合中國書法與西方繪畫的作品。

【已讀不回 S2 #12】Luna is A Bep: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 Luna同你講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已讀不回 | by Luna is A Bep | 2022-04-14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失去一些朋友。面對人際關係的疏離,生活的孤獨、無奈與痛苦,我們該如何自處?本地獨立女歌手 Luna Is A Bep 今次講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也許能給予大家一些解答。

「節點斷開效應」續篇——以《世界真細小》為例,為詞意黃霑寧願……

其他 | by 黃志華 | 2022-04-14

延續上篇關於「節點斷開效應」的文章,黃志華再以黃霑詞作《世界真細小》為例,談粵語歌協音理論的普及文字,並介紹若干粵語歌協音方面的現象與知識。

《娛樂大亨》中的「檢疫隔離」與「未來的路」

影評 | by 劉子萱 | 2022-04-14

在家避疫,Netflix成為疫下恩物,劉子萱分享最近看過的《娛樂大亨》,並談及電影裡反覆出現的quarantine與the way of the future,以及兩者之間存在的關係。電影的留白,有意識地加強觀眾對主角後半生的模糊,也是對於一切皆未知的投射。

【新書】有緣有幸同半世——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

其他 | by 金耀基 | 2022-04-18

金耀基教授最近出版的新書《有緣有幸同斯世》,收錄教授近三十年來的人物書寫,透過作者感性的筆觸,追憶與故人交往的舊事,這篇書摘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與其相知相交半世紀的金教授,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的幸事,深感「有緣有幸同半世」。

【無形.校服有惑】校服二事

散文 | by 佬訊 | 2022-04-14

哪間學校的校服最正最好看,總是歷久不衰的話題。返校的穿搭有校規可守,但佬編覺得我們的教育,卻沒認真地去對待校服,乃至是儀容這一門學問,因此沒有辦法把我們校服的潛能發揮出來。

紀錄片 《F@ck This Job》:在天鵝湖之前,獨立電視台與普京的探戈

其他 | by Dennis | 2022-04-13

俄羅斯獨立電視台TV Rain在上月初被逼暫停營運,並在和觀眾說再見後播出芭蕾舞劇《天鵝湖》,意有所指,因為《天鵝湖》是蘇聯領導層更替時電視台循環播放的劇目。TV Rain如何在國家牢牢控制的夾縫中,走出十多年的獨立新聞之路?關於TV Rain的紀錄片 《F@ck This Job》則呈現了一班傳媒人與政權、與觀眾跳的連場探戈。

【教育侏羅紀】對不起,我只敢偷偷議論你

教育侏羅紀 | by 孫樂欣 | 2022-04-12

來了英國讀書的第二個月,在某個晚上,孫樂欣突然收到短訊:「可唔可以繼續幫我個仔補習? 你走左之後,我一路都搵唔到補習老師。」正開始適應外國的大學生活,又剛好有點財困,本以為只是舒舒服服地坐在房間,對著電腦,教授簡單的小學課程,就能賺取一點零用錢,結果卻遇上一位意想不到的雇主⋯⋯

一巴掌, 兩個男人的戰爭

其他 | by 易山 | 2022-04-13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一巴掌,結果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有人即時「政治正確判官」上身,但亦有人說喜劇是將悲劇用極誇張手法去演繹,一個「政治正確」的潔癖世界或毁滅了它的本質。棟篤笑究竟有無底線?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笑話以及代名詞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4-11

在紐約,棟篤笑很受歡迎,查映嵐形容甚至是「很紐約」的節目,場地不是大型劇院、體育館,而是像小酒館般的固定場地。據說這種場地的表演者有不少是主流綜藝節目的寫手,喜劇酒館是他們的試驗場,他們在此收集觀眾反應、再調整笑話。每時每刻保持政治正確所造成的壓力,至少有一部份經由棟篤笑這個特殊的形式來排解。

訪《品品》︰三小時展演放題,揀飲擇食的自由意志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4-11

表演場地解封在即,不加鎖舞踊館為觀眾獻上年度製作《品品》,由六個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以「食」為題發揮天馬行空想像,打破表演者與觀眾的界限,在三小時的演出時間,讓你我享受「揀飲擇食」的自由意志。

【字在食.香港】避風塘炒蟹的遷徙歷史

字在食 | by 紅眼 | 2022-04-09

以辣見稱的香港菜式不多,避風塘炒蟹算是土生土長的辣菜代表。在漁業仍然蓬勃一時的舊香港,避風塘泊滿捕魚維生的水上人家,以一些能夠長期保存的薑、蔥、豆豉、蒜蓉和辣椒為配料,將海鮮快炒上碟,跟岸上飲食文化相比,有著一番獨特風味。避風塘炒蟹的命運,與它的出生地一樣,或都隨著香港城市發展而不斷遷徙。

一生的漫畫道︰《忍者小靈精》之父藤子不二雄Ⓐ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8

《忍者小靈精》、《Q太郎》、《叮噹》陪伴不少人長大,其作者日本漫畫家藤子不二雄Ⓐ(藤子Ⓐ)4 月 7 日於家中離世,終年 88 歲。

《Drive My Car》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11

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Drive My Car》,由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並穿插著同一本書裡的〈雪哈拉莎德〉和〈木野〉,以至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幾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卻在電影角色的層面上起了情感的互文作用,從文學改編、電影語言以至劇場理論的實踐,作品面世至今一直廣被談論,更讓濱口龍介的電影成就更上一層樓。

《願榮光》版權爭議圓滿化解 周冠威引《聖經》名言:「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8

以2019年反修例運動為題材、周冠威執導的紀錄片《時代革命》,近日因片中收錄的《願榮光歸香港》一曲,捲入連串版權爭議。幾經波折,事件日前迎來圓滿解決,雙方發表以「香港人,團結!」為題的聯合聲明,呼籲大家停止互相指摘,無忘初心,共同用藝術凝聚人心。

【已讀不回 S2 #11】Luna is A Bep:係愛呀?定係責任?係Luna同你講《愛的藝術》

已讀不回 | by Luna is A Bep | 2022-04-08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究竟在談論甚麼?在日常生活中,愛看似無所不在,但我們真的具備愛的能力嗎?今晚十一點,Luna唔說唱,轉行說書,講Erich Fromm《愛的藝術》!

《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動畫後的日本兒童和家庭殘酷現象

影評 | by 米高 | 2022-04-07

深受歡迎的《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原為日本漫畫家津村麻美的作品,及後改編成電視劇及最近播放的動畫,雖然媒介不同,但仍然保留探討「兒童與家庭暴力」的命題,米高這篇評論淺談動畫版的設置,以及背後日本的社會問題。

Henry—Phil—Peter:《犬山記》的感情線

影評 | by 雙雙 | 2022-04-07

榮獲今屆奧斯卡12項提名的《犬山記》,Jane Campion亦憑此片奪得「最佳導演」獎項,雙雙以故事較受忽略的感情線作評論,並從電影的開場畫面,剖析背後暗含的巧思。

武打影星王羽逝世 告別永遠的「獨臂刀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6

知名武打影星、導演王羽 4 月 5 日於台北因呼吸衰竭辭世,享年 80 歲。名導李安三年前向王羽頒發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時表示︰「很多人心中都有個武俠世界,王羽在國片裡則是永遠的武俠巨星。」

《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編者序:對烏克蘭,曳光彈中的學習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4-26

港人在台灣成立的1841出版社,趕編出兩本關於烏克蘭的書籍,虛詞轉載其中《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一書,由鄧小樺撰文的編者序,以饗讀者,接下來還請各位通過閱讀本書來支持烏克蘭。

【有病自然香】口吃的人,心裡都有太多話 —— 毛姆、路易斯卡羅、韓非子

其他 | by 紅眼 | 2022-04-07

口吃,廣東話又稱漏口,常被形容跟心虛、撒謊有關,但其實最主要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翻查古今中外的口吃名人,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幾乎佔了最大比例,或者就是因為不擅言辭,讓他們更潛心專注寫作,或雕琢出一套更有力量的完整論述,以文字整理無法口頭一言以蔽之的靈感,不鳴則已,一鳴,則換來更不凡的成就。

無處可逃的時代——論沐羽《煙街》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4-06

沐羽的短篇小說集《煙街》,把逃逸的、被打碎的記憶重組回不同的故事,江俊豪認為在殘存零碎的記憶裡,我們再回頭、重塑,甚至為過去的人和事肆意招魂,才能喚回人的回憶。

隔離

小說 | by 蔡正軒 | 2022-04-07

蔡正軒以短篇小說〈隔離〉回應當下疫情及隨時因確診被隔離的恐懼。當日常時期突然就變成了非常時期,而昨天才剛好正常地生活、談天說地,今天卻突然被住進了一個細小的隔離空間。五十呎的房間在五百呎的公寓裏,卻要建起一道無形的牆壁用於隔離,隔離看不見的病毒。

復刻 01 年反戰歌曲 坂本龍一推出《Zero Landmine 2022》為烏克蘭籌款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6

多年來積極就反戰、環保議題發聲的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昨天(4日)發表《Zero Landmine 2022》,重製 2001 年的《Zero Landmine》,收益扣除成本後悉數撥捐人道組織,聲援烏克蘭。

《方圓》「正午」——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2-04-04

尼采很喜歡講「正午」,那是超人降臨的光景。而用正午代表盛極一時,更是東西文學的共同想像。今期《方圓》以此為題,讓我們得以在酷烈的「正午」政治中,吁一口氣,遇上躺平之外的閱讀選擇。

淮山

小說 | by 李瑞寧 | 2022-04-04

李瑞寧以「淮山」為題,寫下一篇關於母親的短篇小說。故事從母親帶著一根大淮山回家,鮮淮山的外型跟牛蒡相似,毛孔疙瘩,顆粒感很重,毛鬚分佈稠密,去皮後黏液較多。但母親獨愛清蒸鮮淮山佐酒,味如嚼蠟,如穿起白袍的書呆子喃喃自語,泛起陣陣納悶。

如果我仍能和你一起走下去

散文 | by 黃照達 | 2022-04-03

離開可以有很多種,有些人可以隨時回來,有些卻可能永不能再踏足自己的家園,最可怕是我不知道自己屬於那一種。黃照達感慨提到,記得離開前還有很多東西想做,但到最後這些情節都沒有發生。現實會突然向你偷襲,在你出其不意時一下子把你和這地方的關係切斷。掛念在香港失去自由的人,掛念被迫離開的人,掛念愛惜自己的人。這種傷感,恐怕要伴隨離開的人好一段時間。

【文藝Follow me】紀實漫畫展中的真實故事 《異鄉人》曾耀慶:被世界吞沒同時與世界對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4-04

「爸爸,錢不重要了,我要帶你回家。」潘文善伏在父親的遺體上說。這是台灣記者鐘聖雄《窮得只剩一條命》的報道。報道中台灣移工潘文善的父親潘同甘在由越南偷渡去台灣尋找兒子期間遇溺死亡,潘文善為了替父親舉辦喪禮,不得不冒著被遞解出境的危險自動投案。

【無形.校服有惑】前置詞:校服與校規之間的僭越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01

疫情以來,斷斷續續的多次停課,還破天荒提早放暑假,走在凋落清零的街道,以往總覺喧鬧的校服男女,此刻也不見他們的身影。校服背後,蘊含無數回憶。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校服」為題,分享他們的校園點滴之餘,並各附昔日的校服照,從限制學生穿著的校規,說到那些年曾經錯過的時光。壞時代裡,規矩重重,校園內的規限也日漸增多,然而限制人的從來並非規矩和服飾,正如校服與校規不能限制學生一樣。衣服底下,人性與良心的存在,比起外面包裝的服飾,更加可貴。

英國國家詩歌比賽最年輕冠軍!19歲劍橋港生書寫離散:「能寫這詩是種特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1

2021年「英國國家詩歌比賽」(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公布得獎名單,來自香港、正在劍橋大學修讀經濟系的葉晉瑋(Eric Yip),憑《Fricatives》這首詩作脫穎而出,更以十九歲之齡,成為該獎項自1978年頒發以來,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藉著此詩,Eric希望能審視我城轉變,以及伴隨而来的憤怒、沮喪、離散的內疚情緒。

蝶衣

詩歌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飾演的程蝶衣,至今仍是華語影史的經典。嚴瀚欽以此為題,在每年都勾起無數人傷心回憶的愚人節,寫下〈蝶衣〉一詩,紀念巨星的離世。

已讀即回:歷史組小Re-U!文學歷史就咁話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4-01

歷史組戰隊成員范小毛、譚家齊歸位!多謝大家嘅留言,小毛、家齊收到晒!未睇嘅朋友快啲入去重溫,支持五夜歷史組啦!

《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01

詞人潘源良一生浪子生涯,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以訪談形式記錄,配以潘源良撰寫回應文章,合著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這個小輯收錄余家強專訪,以及梁栢堅、王樂儀、雷暐樂的書評,部分章節亦可讓讀者先睹為快。

《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建立關係與面對他人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2-03-31

觀看《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讓藍玉雍收穫最多的地方,是認識芥正彥以及他的想法,在這部精彩的紀錄片裡,不少地方都會讓很想停下,先讓感受沉澱,才繼續看下去整場辯論,其中芥正彥和三島之間的對話,更讓人印象深刻。

【無形・殺出個效應】一度半度

散文 | by 陳苑珊 | 2022-03-31

地球靠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使我們不論何時何地,也不會因為失去陽光而冷死。陳苑珊由她身穿的發熱內衣,談到日漸加劇的「溫室效應」。短視地看待生命的人類,只顧貪圖垂手可得的便利,惡果其實早已在溫室裡張牙舞爪。

從《忘形水》到《毒心術》:為何 Del Toro 失去了一切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3-30

紅眼形容,今屆圍爐作樂的奧斯卡,只有Will Smith出手打人,為這平淡無奇的一年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花邊新聞,也興許為一些被人遺忘的真正輸家做了下台階。五年前,墨西哥導演Guillermo Del Toro憑著《忘形水》獲奧斯卡十三項提名,最終贏得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等四座金人,但今年Del Toro終於交出下一部作品《毒心術》,結果影卻完全被無視,捧蛋收場。不禁令人懷疑,那個曾經深受奧斯卡評審喜愛的 Del Toro,如今已經失寵了嗎?獎項固然不代表一切,但從奧斯卡神檯跌下來,影壇金童光環粉碎,還是有些原因。

分成兩半的軌跡:讀《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

書評 | by 雷暐樂 | 2022-03-30

讀畢《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讓雷暐樂意識到自己與對方橫跨三十八年的浪漫聯繫。潘源良的經驗之談,跟余家強文筆相輔相成,但凡對電台、電視、電影、流行音樂、體育評述、文化研究甚或香港史等稍有興致的讀者,拜讀此書自會津津有味。

【無形.殺出個效應】模仿者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2-03-29

今期《無形》以「效應」為題,書寫大時代裡的各種小觀察。盧卓倫的短篇小說〈模仿者〉寫一段校園青春奇遇,每天出現在主角面前的同學,猶如影子般存在,直到某天她了結自己的生命。一切看似如常,但當影子消失,肉身從哪裡來,亦往哪裡去。

好人的創痛、罪惡與救贖電影——《Drive My Car》窺隅

影評 | by 陳煒舜 | 2022-04-07

榮獲今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Drive My Car》,陳煒舜認為這部電影是一條龐大而精巧的互文馬賽克隧道,自愛情與慾望的摹刻,至戰爭與和平的隱喻,無所不包,其面世亦與《羅生門》一樣,是作家與導演的相互造就。

【奧斯卡2022】韋史密夫打人搶盡風頭?盤點頒獎禮八大經典尷尬場面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29

今屆奧斯卡的焦點,意外落在出爐影帝韋史密夫(Will Smith)不忿妻子 Jada Pinkett Smith 被嘲,衝上台怒摑基斯洛克(Chris Rock)爆粗暴走一幕,被評為電影史上最嚴重的轉播事故。虛詞編輯部回顧歷屆奧斯卡,盤點八大經典尷尬場面,哪些畫面在影迷心中歷久常新?又有幾多段學院或影星不堪回首的黑歷史?

《Drive My Car》:不偶然的想像

影評 | by 孔嘉琪 | 2022-03-29

孔嘉琪形容,濱口龍介的《Drive My Car》是一套讓人找線索找得很過癮的電影。三小時的電影,看到最後一場戲才當頭棒喝。女司機拿著一大袋剛從超市買的東西,在個偌大的露天停車場走回自己的車位。電影鏡頭遠鏡拍著女司機走過一輛又一輛泊在停車場的車,白色,白色,白色,雖然是刻意裝作自然的錯落泊位和吉位,但當女司機走到自己的紅色SAAB時,「萬白叢中一點紅」,那是什麼?日本國旗。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一)

專欄 | by 小克 | 2022-03-28

廣東歌詞,是香港人最積極參與討論或批判的一種文學形式,有見及此,也喜逢廣東歌突然復興重生,身為填詞人的小克,在這個新專欄就跟讀者輕鬆淺談填詞,分享或許只有廣東填詞人才知道的技巧、常識、習慣、趣聞等。

【虛詞.殺出個效應】節點斷開效應

散文 | by 黃志華 | 2022-03-26

邊際效應、羊群效應、馬太效應、蝴蝶效應……網上一搜,諸種效應撲面來,但黃志華要說的「節點斷開效應」,卻是於研究粵語歌協音理論時,把某種協音現象作此命名。所謂「節點斷開」,是由於受詞句句讀或者音樂節拍的影響,使一個詞句或樂句內部某個節點有斷開的感覺,當有這種斷開的感覺,就彷彿斷成兩個小句,更因為句與句之間不存在節點,故此那個斷開的節點也像是變得不存在。

【已讀不回 S2 #10】大爆料!已讀不回BookChannel鏡頭後馬田/Roger /小毛的真面目…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3-24

有冇人想知 Book Channel 邊位嘉賓NG最多次?江湖盛傳 #小樺 因為拍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太辛苦,所以避走台灣?#小樺 鏡頭前睇落好Nice咁,原來鏡頭後又另一個樣?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第二季花絮片段絕密流出,睇完記得留底!

【無形.殺出個效應】安慰劑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2-03-26

醫學之中,有所謂「安慰劑」的藥物,以心理作用對患者產生療效。陳芷盈的短篇小說則以心理治療藥物「忘情水」為例,形容服用一定劑量後,可將人類情感淡化,消除創傷記憶中的情感傷痛。或許也呼應著當下這個人人都疑似感染,活在隔離時代下的無形恐懼。

〈懺悔錄〉、絮語

詩歌 | by 五口 | 2022-03-24

五口傳來詩作〈懺悔錄〉與絮語,藉此表達自己、抒發情感。寫詩越多,越覺迷茫,越是想表達幽微、複雜的情感,越需要琢磨用字,和內省自己的存在和心靈,就像把某部分的自己,交託給了詩。

【新書】談陳韻文《長短句》的編書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陳韻文的《長短句》終印出來,許迪鏘談編書過程的點滴。讀這部書,感受最深的是〈喪了〉,一面讀著一面心上彷彿有一塊大石頭。另一篇〈舊事重提〉,由一件交通意外引發,也令許迪鏘想起另一篇舊報的類似報導。

憑歌寄意聲援烏克蘭 DJ 村上春樹的反戰歌單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DJ 村上」主持的臨時廣播節目「村上 RADIO 特別版︰旨在讓戰爭停止的音樂」,18 日晚上在日本全國 38 個廣播電台播出,長約 55 分鐘的節目選播 11 首歌曲,介紹歌曲創作背景和他翻譯的歌詞等。村上表示︰「在烏克蘭爆發了一場沒有人想看到的戰爭,音樂可以停止戰爭嗎?或許不能。但我相信音樂確實能令聽眾思考必須停止戰爭。」

液態之愛下的流動與追尋——讀黃怡《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2-03-24

黃怡去年出版的《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以「談戀愛」之名,速寫後社會運動與疫症時代下的香港景貌,張錦泉借助波蘭籍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對當代人際關係與愛情的觀點閱讀此書,藉此對小說展現的城市人性愛慾作更深入的思考。

資深文化人邵國華逝世 香港棟篤笑第一人 創《YES!》雜誌成集體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24

資深電台節目主持、《YES!》雜誌創辦人邵國華 3 月 18 日 離世,享年 64 歲。邵國華涉足不同文化領域,曾任《號外》雜誌總編輯,先後在商台、新城與港台擔任節目主持,他主持的《三個寂寞的心》帶他踏上事業高峰,亦成為他和倪震創立年輕人雜誌《YES!》的契機,掀起幾代人的追星文化風潮。此外,他參與編劇的《三人世界》獲得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編劇獎,亦留下多部文化著作和小說傳世。

26歲烏克蘭數學家、詩人因戰爭痛苦自殺 遺書表達對基輔與莫斯科的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30

正在俄羅斯求學的烏克蘭數學家奧爾梅佐夫(Konstantin Olmezov),日前因對失去自由感到絕望,在莫斯科自殺身亡,終年26歲。這名喜愛寫詩的數學家在遺書裡表明,自己之所以選擇死亡,是為戰爭的每一方都感到痛苦,對他來說,「不自由比死亡更可怕」。

【無形・殺出個效應】支離疏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22-03-23

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爲真理。余婉蘭以著名的戈培爾效應為題,寫下一篇關於假太陽、香港都市傳說的小說。假的太陽二十四小時都在,卻只佈維多利亞港沿岸遊客光顧的幾區。只有維多利亞城對岸的半島,潦倒落泊,像廢墟沉沒一半,真正的闇夜才存在。故此連鬼、罪犯和渴睡者也能棲居。

《天裂》詩人黃裕邦再為港爭光 《Besiege Me》入圍美國同志詩歌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23

詩人黃裕邦(Nicholas Wong)再次在國際文壇為港爭光!繼 2016 年憑英文詩集《Crevasse》(中譯《天裂》)奪得美國蘭布達文學獎男同志詩歌首獎,黃再憑詩集《Besiege Me》入圍今屆蘭布達文學獎男同志詩歌組別獎項。

相信光明,就不畏懼黑暗——訪《凪》導演祝紫嫣 短片入圍大阪亞洲電影節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3-23

奪得「第二十七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公開組金獎的作品《凪》,自導自演的祝紫嫣(Sasha)早前與《虛詞》進行視像訪談,分享疫情下拍攝的艱苦點滴,也談自己跟兩位導演李駿碩與關錦鵬的合作經歷,並從短片裡那段港日異鄉人的愛情故事,看城內人身處無力現實裡的逃避心態。

華燈初上 light others

劇評 | by 何舒湄 | 2022-03-22

期待已久的《華燈初上》第三季終於上線,何舒湄之前一直在猜兇手是誰,挖掘每個人的嫌疑和動機,和朋友討論劇情,但到第三季,又覺得誰是兇手也不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而編劇試圖交代每個人物的故事,讓觀眾知道過去如何造就現在的他們。

【無形・殺出個效應】對鏡照天鵝

散文 | by 黃戈 | 2022-03-23

談論「黑天鵝效應」,最常回溯以前歐洲人看待天鵝的觀念,黃戈則以史事作為參照。歷史最經典的比喻就是「鏡子」,像鏡子一樣,反映出治亂興衰背後的理路。對鏡照天鵝,既在鏡中又不在鏡中。

全球藝術家聲援烏克蘭 街頭合繪大型反戰畫作 烏國旗 NFT 籌五千萬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22

俄烏戰爭踏入第 27 日,戰火中多間博物館、歌劇院成為俄軍轟炸目標,不少文化珍藏付之一炬,與此同時,海內外藝術家在線上線下用作品聲援烏克蘭人民,亦為人道組織募捐,祈求和平早日來臨。

我自求我道:書寫周耀輝

其他 | by 洛楓 | 2022-03-21

雖以流行曲歌詞為題,但洛楓形容,新著《獨角獸的彳亍:周耀輝的音樂群像》是一本學術味道濃厚的書,既不想做坊間那種所謂「詞評」的短篇文章,同時亦不是想神化周耀輝或做「明星研究」,而是要從音樂、字詞、嗓音、歌手形象、工業體制,到歷史、性別、文化、媒體、文化身份和社會學的分析,借一個詞人研究去建構香港的流行音樂論述。

【新書】第一面世界獎牌——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書摘

其他 | by 李慧詩 | 2022-03-21

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李慧詩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談到成為世界級選手之前,自己也曾試過大部分運動員都必經的平台期階段。這篇摘自新書章節〈軀幹之無奈〉的文章,看「牛下女車神」如何成功克服停滯,並攀上更高的水平。

【文藝Follow me】「WOMEN我們:女也彳亍」展覽 潘浩欣談女同志的手與性愛:私密、歡愉及創傷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3-19

藝術家潘浩欣(Nicole)以女同志的手作為拍攝對象,展示女同志的性愛,私密、歡愉、創傷,作品名為《In & Out》,在「入」與「出」中間,是否存有第三個空間?

烏克蘭沒有戰爭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2-03-21

機關槍掃射人群的影像,一位不到十歲的小男孩在流浪,穿一身棉襖右手提著塑料袋,從烏克蘭走到波蘭,醫院、核電廠、民居相繼受到空襲。烏克蘭至今仍然陷入戰火之中,但葉秋弦形容,在某些人眼中,烏克蘭沒有戰爭。他們只是想知道盧布的匯率是多少,想留著以後到俄羅斯去旅行⋯⋯

RNH Space 展覽「盲彎處」:珍珠少女的救溺

評論 | by 吳騫桐 | 2022-03-18

在吳騫桐眼中,徐皓霖的個展「盲彎處」夾帶着一個時空久遠的救溺行動。Blind Curve。取自日本女歌手菊池桃子1984年的同名歌曲,典型的city-pop,精準地剪下了八十年代初日本民眾被捲入經濟奇蹟的迷失感:駕駛寶馬漫無目的地馳騁,沉迷於一段一段沿路的隨興愛情,如此逃逸,皆因覺察當下的熠熠糜爛不過是一戳即破的泡沫幻相。而徐皓霖的救溺對象,正是那些被社會挪用、消費的女性人偶空殼。

【已讀不回 S2 #9】李敬恒:人講你就信?歷史係咁讀:Keith Jenkins《Re-thinking History》

已讀不回 | by 李敬恒 | 2022-03-18

讀歷史,同時要反省歷史。喺九十年代,歷史學家Keith Jenkins有感學界對於歷史研究本身嘅理論反思非常不足,因而著書《重新思考歷史》(Re-thinking History)。全能哲人大師兄Roger同大家講下歷史嘅本質,一齊思考身處後現代世界,究竟如何看待歷史。

雜錦童話一則

其他 | by 曾繁裕 | 2022-03-20

曾繁裕這篇小小說,將不同經典畫話故事串連,講述女兒與父親愈漸破損的關係。在女兒的理想中,父親可以寬恕她接二連三的放任,而在父親的理想中,女兒可以給他養老的承諾,然而這一切都被那些不能藉問答澄清的誤解,堵住了他們之間的溝通。

我的丈夫是烏克蘭人——從基輔逃亡的港人Charlotte專訪

專訪 | by 謝傲霜 | 2022-03-17

烏俄戰爭持續,戰火從烏克蘭東部擴展至西部,謝傲霜訪問從基輔逃亡的港人Charlotte。帶著女兒的她,從烏克蘭出逃輾轉來到瑞士,丈夫卻仍身在當地擔任地區防衛工作,如此一別,生死難料,此刻Charlotte只盼望戰事盡快結束,能夠早日一家團聚。

【無形・殺出個效應】骨牌效應

散文 | by 梁栢堅 | 2022-03-22

「骨牌, 鬼佬叫Dominoes,華夏文化產物就係天九。」梁栢堅疫情期間,得到高人指點,學識這一過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暨賭術,為沉悶的中年人生找到一個燈塔。當然,「骨牌效應」又是另一概念,失戀搞到全城大亂,香港割讓給英國,其實都是某種骨牌效應。

永恆的華燈初上——論古典小說《賣油郎獨占花魁》的風月計算

劇評 | by 利志華 | 2022-03-22

台劇《華燈初上》以台灣80年代的條通文化作為故事背景,描繪出日式酒店(夜總會)的人生百態,利志華則由此聯想到古典名著《賣油郎獨占花魁》。端看古今世道,但凡與人類慾望息息相關的行業皆歷久不衰,風月行業尤甚。中國古典小說不乏風月題材,不論時代、亦不問貴賤,盡顯權貴與市井之人欲橫流、世情冷暖,《賣油郎獨占花魁》更處處可見主角花魁娘子所經歷的風月磨難和從良計算。

《柏林蒼穹下》:詩畫交織的現代哲學神話

影評 | by 鄧皓天 | 2022-03-16

作為一部如詩似畫的現代哲學神話,《柏林蒼穹下》當中探討的議題如天上繁星:生與死,永恆與即殞,記憶與遺忘,時間與空間,鄧皓天評論這部攝於西柏林關於天使想像的電影,也談導演對同行前輩們的致敬。

【教育侏羅紀】在網絡的另一端,你還好嗎?——寫給與我網上補習的學生

專欄 | by 吳詠彤 | 2022-03-15

疫情時代裡,師生關係也變得有點耐人尋味,如吳詠彤所說,打從第一課開始,「你我」總是網上相見,甚至也不算是相見,因為上網課的時候,對方總關了鏡頭,並未真正「見」到你。我只能看著一片黑色的視像畫面,聽著你那邊無端傳出一些打字聲,也不知道你還開了些什麼視窗,在打什麼,忙什麼,納悶什麼。「你我」的溝通,竟只能靠著這虛無縹緲、狀態不穩的網絡連線。

【無形・殺出個效應】她的偏執,是一齣瘋狂世界的愛情屍變——訪洛楓《第三身》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日漫《死亡筆記》講述死神的筆記掉落人間,被天才大學生夜神月拾獲,將罪犯名字紀錄在冊將他們一一處死,去創造一個沒有罪惡的新世界。洛楓(陳少紅)也有一本黑色的死亡筆記,記下作家的情感絮語,三年光景煉成《第三身》,三十八篇愛情小小說中,作家自我分裂成千百個無以名狀的幽靈,在解離、謊言、讀心術、驚恐症、語言滑胎相交折射的異色空間裡,鋪滿了城市的殘骸和愛情的屍體。

親普京音樂家被各國杯葛 古典音樂界聲援烏克蘭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03-15

自從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愈加強烈,古典音樂界亦不例外,陸續有大型音樂機構加入杯葛俄羅斯的行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亦對俄烏局勢相繼表態。這場持續蔓延的戰火,往後將如何影響俄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同樣值得大眾關注。

在美國寫作的「邊緣人」——哈金

散文 | by 楓柴 | 2022-03-14

每位到外國的創作人,在當地都是「邊緣人」,哈金認為「邊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別人把你從主流邊緣化,二是指自己無法融入或不願融入主流,而主流中心則是指當地傳統和保守的文化。作為一個當地的外來者,難免會有文化差異,甚至抵觸。所寫出的作品也難以讓當地讀者引起共鳴,從而創作人的道路也變得崎嶇。

香港大會堂列法定古蹟︰遲來的一聲確認,未完的一場仗

空間 | by 黃宇軒 | 2022-12-08

1962年啟用的香港大會堂,日前獲古諮會通過升格,成為香港最年輕法定古蹟。城市研究者黃宇軒特地重遊大會堂,回顧這座歷史地標的時代意義。即使是二戰後落成的現代建築,也可以反映出殖民地時期建築師對公共文娛空間的形塑,以及對戰後本土身份的建構。對經歷過天星、皇后碼頭保育浪潮洗禮的一代人而言,這個「遲來的確認」實在令人鼓舞︰他們走了十多年的路,可能終於見到隧道盡頭,比較明確的一點光。

Last Girl I Loved

散文 | by 鄭展熙 | 2022-03-13

「男又好女又好啦,我淨係知道我鍾意你。」鄭展熙參照電影《喜歡妳是妳》改編成短篇小說〈Last Girl I Loved〉,亦同時以電影為線索,從《金枝玉葉》、《阿飛正傳》等經典作品,重寫當代人對愛情和性別認同的各種掙扎。

〈某種老朋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11

林夕為林家謙所寫的新作〈某種老朋友〉,近期成為流行曲的大熱之選,有人認為這首歌是諷刺老朋友,亦有人細味歌詞中的意境,看出愛與悟的交戰,從歌詞的句式、停頓、押韻與典故運用,分析各種「詩」意,或從佛學觀看,感受到林夕字句之間參透的禪機。

【已讀不回 S2 #8】范永聰:歷史佬辣評中日韓民族性:金文學《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

已讀不回 | by 范永聰 | 2022-03-11

歷史學者金文學的著作《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首創以「隨筆」方式比較「漢字文化圈三大成員國」歷史與文化,震撼東亞學術界。「五夜歷史佬」范永聰(范小毛)聲音導航,同我哋講下呢本書有咩咁厲害!

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以「他人」視角,審視成長的烏東城市

其他 | by 彭礪青 | 2022-03-10

彭礪青找來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作譯介,透過他簡單直接的文字,感受當下烏克蘭人流離失所的情景。扎丹的詩都是些典型的東歐詩歌,以超現實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現充滿鄉土氣息的尋常事物,同時也夾雜著民族之痛。

伊利亞・卡明斯基譯詩三首:〈我們在戰爭中幸福地生活〉、〈問題〉、〈作者的祈禱〉

詩歌 | by 李敬恒 | 2022-03-11

出生於敖德薩猶太家庭的詩人伊利亞‧卡明斯基,四歲失去聽力,十二、三歲開始發表散文和詩,著名詩集包括《Dancing in Odessa》及《Deaf Republic: Poems》,李敬恒找來他的三首詩作翻譯,與華文讀者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米蘭.昆德拉小說中不能承受之輕

散文 | by 沐羽 | 2022-03-09

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裡這樣闡釋他的文學觀:「一部小說如果沒有發現一件至今不為人知的事物,是不道德的。認識,是小說唯一的道德。」昆德拉嘗試帶我們去認識的,大多是現代人忽視的生活狀況,比如某種懷舊心理,又或思鄉、媚俗、無解的性慾,沐羽形容他總像個交通警察,伸手把故事截停,再插入一段哲學討論或夾敘夾議,把人物的頭擰向他的思考。但如果只有認識作為小說的道德,那我們為甚麼需要小說?為甚麼是文學,而非哲學,又或其他?因為這概念,昆德拉讓不少文學家感到困惑。

傳奇外的旁觀者——論《小團圓》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3-09

對於張愛玲的《小團圓》,不同論者有以成長和疾病書寫作分析,亦有運用佛洛伊德學說作研究,喜歡看戲的江俊豪,則談《小團圓》與短篇小說集《傳奇》的關係,在其小說裡新舊碰撞所造成的不安氛圍,亦如那傳奇封面般旁觀作品裡的眾生。

林家謙〈某種老朋友〉的「詩」意

其他 | by 葉嘉詠 | 2022-03-08

對於林家謙的〈某種老朋友〉,坊間分析已有不少,葉嘉詠希望從另一角度討論,談談歌詞與另一種文類──新詩的關係,並以歌詞的句式、停頓、押韻與典故運用,分析此曲所蘊藏的各種「詩」意。

侵略詩輯(三):血流激盪整夜,堅信還有下一個黎明

詩歌 | by 羅貴祥、彭礪青、鄭點 | 2022-03-10

烏克蘭局勢變化莫測,此刻難料下一個剎那,傷亡與囚禁,逃離的倉皇,羅貴祥、彭礪青、鄭點寫詩感懷。生命剩下唯善唯惡,終有一天,我們會抵達他們的海港,彼此問起健康和近況,穿越密集的砲火迎接明天。

【教育侏羅紀】誤中副車的美好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2-03-08

游欣妮回想前陣子仍可實體課時,有一段時日圖書館天天都相當熱鬧,參加推廣閱讀活動的人數眾多,大家一起來聽不同類型的書籍簡介、合力砌長城紙模型、砌lego士兵和戰車,進而排兵陣、圍讀中秋月餅充滿傳奇色彩的民俗故事、各自飲飽食滯後圍坐研究五分鐘健康操……無奈點算展出書籍的借出數字,卻仍然是「0」。設計以致籌備這些活動,真的沒有偏離「推廣閱讀」此一終極目標嗎?

乖孩子不偏食

小說 | by 陳在心 | 2022-03-07

陳在心在〈乖孩子不偏食〉寫的兩個女生,不吃雞的以喬與不吃菜的今夢。以喬好喜歡鳥,因此對吃雞有了陰影,而對雞肉的恐懼為以喬帶來不少煩惱。今夢對蔬菜的記憶,則與父親拿著滕條或皮帶的抽擊有關。今夢不僅討厭所有細長而綠色的東西,也不再吃菜。

【新書】原來矛盾,一直在她心中,像車輪滾動——李慧詩《身上的每道傷疤》序

書序 | by 劉偉成 | 2023-04-26

賽場上鏡頭前的「牛下女車神」李慧詩,總是予人冷靜且不失幽默的感覺,在新書《身上的每道傷疤》,Sarah真情剖白內心的矛盾,給她出版這本書的劉偉成,歸納這三年來跟她相處的體會,以及對這本書的讀後感,當作是給香港人走出陰霾、做好本分的小錦囊。

殖民者之愛

小說 | by 黃安瀾 | 2022-03-06

思明和戀人走在節日彩燈下,說若把軟革蝴蝶結反穿,就能變成了羽翼,只是她太重,只能有將飛未飛之勢。他聽得那麽認真,把每個字和她的手抓得那麽緊,仿佛她的語音想要離開地球只能斷尾求生。啊我果真學會了開玩笑或識別玩笑呢,她想,畢竟她很迷你,是輕輕的,世界是輕輕的,是屬於藍莓蛋糕外送,粉紅包裝紙和昂貴蝴蝶結的,是輕生的輕。

【文藝follow me】前區議員造字師陳敬倫 爆北魏體承傳香港文化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2-03-05

以「倒下的自由」和「差一點真相」兩個由字體配合欄杆組合而成的街頭裝置藝術廣為人知的藝術家陳敬倫(K sir),去年七月辭任區議員後,著手將富有香港特色的書法字體北魏體製作成電腦字款,並命名為「爆北魏體」,希望將這種又爆又霸氣的書法字體保育下來。

【已讀不回 S2 #7】范永聰:用歷史佬眼光看香港流行音樂:于逸堯《香港好聲音》

已讀不回 | by 范永聰 | 2022-03-04

在商業掛帥的社會,追求「真正音樂」是否不切實際?小毛老師講由著名作曲家暨「人山人海」創辦人于逸堯所寫的《香港好聲音》,收錄十二個香港音樂創作人投身流行音樂工業的故事,以口述歷史方式,重塑香港流行音樂文化圖景。

排隊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04

排隊強檢已成為當下香港的常態,搶購熱潮下人人自危,其中的荒謬和非人性化,連一向權威的醫療體系都解釋不了。三位詩人淮遠、鄭點和獱獺笑,以及張婉雯、佬訊和張欣怡,各以詩句或小說,觀照今日香港的民間苦況。

詩、槍枝與向日葵︰戰火中的烏克蘭女性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多日,大批民眾湧到鄰國迴避戰火,留下來的人用各種方式捍衛家園。除了紀錄片《凜冬烈火》(Winter on Fire)中為人熟悉的硬漢再次披甲上陣,戰場上也不乏女性身影,執起槍枝的國會議員,製作燃燒彈的歌唱家,當上救援兵的詩人,她們用行動告訴世人︰烏克蘭女性並不是等待別國收留的搪瓷娃娃,從不少烏克蘭詩篇都可以讀到,她們披上迷彩的勇悍與溫柔。

疫症時代,我地有菜——了解蔬菜和農業不可不讀的十本書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疫下百業蕭條,早前更有多個跨境貨車司機確診影響蔬菜進口,令街市菜價水漲船高,菜心翻倍至四、五十元一斤,豆苗更一度飆升到近百元高位。如果不想捱貴中國菜,支持本地菜是一條出路,有小店發起社區共購齊撐本地菜農,將疫市轉化成生機。 疫情之前我們天天吃菜,卻很少探究菜從何來,「虛詞」編輯部精選十本有關蔬菜的書籍,由農業到食譜到詩歌,翻開書頁發掘蔬菜的美好,思索餐桌上的公義,以及香港農業的未來。

詩三首:披靈 X 藍玉雍 X 曾子芯

詩歌 | by 披靈、藍玉雍、曾子芯 | 2022-03-03

披靈、藍玉雍、曾子芯分別以〈故鄉〉、〈影子們的花園〉及〈故鄉〉為題,傳來詩作。故鄉萬物,早已寂靜成謎,那條一直沒有盡頭的道路,日漸變為一道漫長的凝視,孤單地想像成一座重重的花園。

流水落花春去也——楚原的文藝世界

其他 | by 曾肇弘 | 2022-03-03

楚原辭世,曾肇弘以文悼念這位充滿睿智的導演。在楚原的世界裡,藝術家縱使名成利就,但很快就被勢利的商業社會拋棄,吟誦詩詞亦也是其電影的一大特色。如今斯人遠去,但楚原的浪漫不羈,將永留觀眾心中。

【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楊渡六四紀實《未燒書》奪散文首獎 董橋、韓麗珠榜上有名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03

台灣文學界盛事,第 34 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在 3 月 1 日公佈獲獎名單。台灣作家楊渡憑六四報導文學作品《未燒書》奪得「​散文大師獎首獎」,香港作家董橋、韓麗珠分別憑《文林回想錄》和《半蝕》​奪得「散文大師獎優選」。

全場鼓掌傳譯員落淚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歐洲議會演說全文

如是我聞 | by 王樂儀譯 | 2022-03-03

為爭取歐盟通過烏克蘭入歐的申請,總統澤連斯基在歐洲議會發表視像演說,表示烏克蘭人將以生命捍衛自由,並為自己的地方作戰到底,演說撼動人心,受其觸動的王樂儀將演說全文翻譯,期望讓大家都能讀到、看到。

【排隊小輯】邊緣世界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4-24

瓶子不是沒幻想過遇見受傷的鴿子。只是那天實在沒有心思去想。渾身深灰的鴿子脖頸不太轉動,很艱難的樣子。腦袋上的毛不知因何變得疏落凌亂,黑不溜秋小眼睛在他靠近時眨動著驚懼,茸茸身子卻沒有移動半步。他倆對視,然後瓶子移開視線。一覺醒來就成了要檢測的人,瓶子充滿焦慮,撥給正在放假的同事,電話接通後總會按到揚聲器,喂喂喂掛斷,再撥喂喂喂。桌上又散落天花板掉下新鮮的灰,像老朋友一樣瓶子決定先冷待它們。

我們的葉枯死在秋——〈某種老朋友〉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2-03-02

〈某種老朋友〉近期大熱,姚慶萬認為歌詞解讀可有很多面向,不一定要局限於愛情之論,並從它與不同歌詞互文對讀,以及當中的愛情和佛學觀看,感受創作團隊帶予我們的感情,嘗試從林夕的字句之間,參透禪機。

鋼鐵烏克蘭,亂瓦香港 —— 再看《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

散文 | by 紅眼 | 2022-03-13

嚴寒下全港高度防疫,聲稱現況已達戰爭狀態,但當然我們心照不宣,香港再冷都不如烏克蘭的冬夜。從《凜冬烈火》的革命者變成今日為國獻身的義勇軍,烏克蘭人民向世界證明了他們歷盡劫難的磨練,並非一無所有,更不是那麼不堪一擊、唾手可得,從總統到義勇之民,都有著鋼鐵般不可摧毀的心理質素。而香港呢,人心紛亂,超市清零銀行擠提,藥房外面還有人炒賣止痛藥和快速檢測包。其實最貧乏的都是心理質素。

侵略詩輯(二):當我仍然可以選擇,這世界還餘有善良

詩歌 | by 飲江、劉偉成、璇筠 | 2022-03-02

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飲江、劉偉成、璇筠寫詩感懷。戰爭打響了,軍人各自在對方的戰場說愛,同時說夢。相互猜疑、糾纏、旋繞,映在眼底是仇恨的風暴,灼熱的真相卻提醒我們,如果仍可選擇,這世間還餘有善良。

【無形・殺出個效應】前置詞:瘋狂世界,迸發不絕效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01

萬事萬物,皆有存在的意義,只在於我們能否參透箇中因果。基於某些因素與結果而構成的因果現象,亦是「效應」一詞的含意。無論是科普研究、經濟定律、心理分析等,不同效應總能滲透每個人的日常。今期《無形》廣邀作者各選一種效應,從骨牌效應、戈培爾效應、模仿效應、曼德拉效應到安慰劑效應,書寫這個瘋狂的世界裡的種種效應。

烏克蘭危機與人類歷史的方向

時評 | by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李敬恒譯 | 2022-03-17

著名歷史學家哈拉瑞早前撰文評論烏克蘭危機,認為其核心是關乎歷史與人類本質的一個基本問題:改變是否可能?儘管有過難以忍受的歷史,烏克蘭人還是建立了一個民主體制,一切都取決於人類的選擇。李敬恒將全篇文章予以翻譯,讓更多華文讀者能更深入了解哈拉瑞的觀點。

烏克蘭戰爭在NFT與crypto世界

散文 | by 何潔泓 | 2022-03-17

近日烏克蘭局勢成為全球關心的焦點,何潔泓則留意到戰爭現場以外的各種行動。俄羅斯女性政治活動家 Pussy Riot 和數位藝術家 Trippy Labs、PleasrDAO發起了「烏克蘭DAO」,鑄造一萬張烏克蘭國旗 NFT,籌集資金幫助受戰火影響的烏克蘭人。而烏克蘭副總理 Mykhailo Fedorov 亦表示烏克蘭接受比特幣、以太幣與USDT捐款。虛擬世界的資產,似乎對現實中正在發生的戰事產生了實際作用。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這就是戰爭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2-03-13

遙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新聞,鄧小樺自嘲軟弱港燦,內心只能欽佩烏克蘭果然也是戰鬥民族,戰前一般認為烏國兵力和俄國相差很遠,但看來這次戰意相去太遠,烏國不畏犧牲全民皆兵,每一個小處都有捨生就義的英雄。「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都聽過這句話,現在看到它的實現版。

東/西烏克蘭與待讀書

其他 | by 房慧真 | 2022-03-01

戰爭不斷,上一場關於阿富汗的戰事仍記憶猶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又再牽動全球人心。談近代史中烏克蘭與俄國的關聯,必須把波蘭拉進來一起說,房慧真分享她閱讀烏克蘭的書單,一本本與之相關的書籍,如今都因為烏克蘭又再被拿起。

侵略詩輯:孩子問我,戰爭是為了甚麼

詩歌 | by 朱少璋、淮遠、熒惑 | 2022-03-01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火遍布基輔等地,朱少璋寫詩致普京、淮遠、熒惑亦寫詩抒懷,要是不再有戰爭,就不再有人寫戰爭詩,然而只要暴君一日仍在,這都成為了絕無可能的想法。

容不下異類的地方

散文 | by 譚嘉琪 | 2022-02-27

移民到香港前,一直在委內瑞拉生活的譚嘉琪,回想年幼時曾覺得自己不屬於這繁華的城市,現在才驚覺自己只是另類。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親戚們像動物園的旅客看奇異動物一樣,對自己評頭品足。但日子告訴她,這石屎森林並不容納這位異客。

「蛇島」上的最後錄音

散文 | by 紅眼 | 2022-02-26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位於黑海上、原屬烏克蘭管轄的小島「蛇島」亦遭到俄軍佔領。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證實,駐守島上的十幾名士兵寧死不降,已全數陣亡。網絡上廣傳他們的最後錄音,面對來勢洶洶的俄軍,只覆了一聲:「GO FXXK YOURSELF!」

詩四首:〈總是〉、〈三個關鍵詞〉、〈睏了〉、〈永別〉

詩歌 | by 五口 | 2022-02-25

五口傳來四首詩作〈總是〉、〈三個關鍵詞〉、〈睏了〉與〈永別〉,同樣的太陽招來,同樣的黎明降臨,雨後剩下的天空,一無所有。倒地之時,離別是琴聲,從屬於藍天的記憶裡被除名,偕同燃燒的香煙灰燼被遺忘。

野菜的滋味,素食 L 的煩惱 —— 蔬菜有偈傾:于逸堯、鄧小樺、李敬恒

報導 | by 紅眼 | 2022-02-25

強檢時代人心惶惶,最近就有不少素食人士抱怨,被圍封隔離,久候多時卻慘獲派發幾罐午餐肉和燒味飯,無奈之餘,更被回贈一句「咁嘅時勢,邊有得揀?」連身而為人選擇茹素的自由都被剝奪。素不素食在此非常時期好像是個奢侈的問題,甚至予人一種固執自我、不懂變通的感覺。如音樂人兼研究素食多年的于逸堯所形容,只要你堅持素食,就意味要背負許多負面標籤和誤解,甚至連素食主義者和食齋的差別都分不清。

〈某種老朋友〉:覺悟之痛,不正正是愛的一部分?

散文 | by 呂永佳 | 2022-02-24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一葉舟隨水飄流,能有便有的放下哲學,林夕為林家謙所寫的新作〈某種老朋友〉,姑勿論這首歌是否諷刺老朋友,呂永佳細味歌詞中的意境,愛與悟的交戰,看來這是林夕也是我們一生的戰場,或者說,覺悟之痛,不正正是愛的一部分?

創造自己玩的空間,遊樂場連繫社區——訪《香港抽象遊戲地景》樊樂怡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2-24

香港的遊樂場常常予人感覺單一,設計概念千篇一律,從事城市研究和藝術策劃的樊樂怡,卻花上長達五年時間,重新整理本地遊樂場的發展脈絡,去年輯錄成書,分成兩冊限量出版的《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瞬間售完,是其探索研究之旅的成果,也讓街坊藉著對遊樂場的共同回憶,重新連繫。

【排隊小輯】早晚會輪到你

小說 | by 佬訊 | 2022-02-24

流動檢測站的人龍蛇餅,就像水樽裏的煙灰,渾渾噩噩擠在一團。佬編這篇小說的男主角,藉排隊漁翁撒網式般溝女,卻遭遇堪比滑鐵盧的大敗仗,一切原地踏步,人龍慢慢移動,卻依然不見隊頭。

這真實 當初怎能預告——《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

書評 | by 王樂儀 | 2022-02-23

作為填詞人後輩同時也是文化研究學者,王樂儀形容《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對研究香港流行音樂來說是一部相當及時的書。由潘源良這位由八十年代初入行、在年青時所見證的香港的火紅年代,保釣、中文運動等社會大事,並跨界至今的前輩,講述其創作生涯,正好記錄了香港流行音樂工業神奇又詭異的變化。

【無形・虎中作樂】訪余家強《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拋磚引玉,見證時代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2-23

前年移居台灣的潘源良,找來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合著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以訪談形式記錄半生創作點滴,配以其親自執筆的回應補充,側記香港流行工業興衰史,整理正在沒落的的香港流行文化。時代急劇變化,正如余家強所說,有些東西,「要做快啲好做」。

【髮型屋關門】理髮成男人之苦,這些文人竟能逍遙「髮」外……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23

政府勒令全港理髮店關門之先,大批男士為免顏值受創,急急腳排隊剪髮,被稱為「飛髮集結」,後來更有好心人登上大帽山英雄亭免費提供「流動理髮」。擁有烏黑濃密的頭髮,代表身體機能健康,本身應當高興,但理髮店休業至四月,理髮誓必成為各位愛美男士的煩惱。「虛詞」細數藝文界,哪些高人能倖免於這場髮型危機,逍遙「髮」外?

悼楚原:人生確是由「歡聲淚影」四個字砌成

散文 | by 金成 | 2022-02-22

香港導演楚原辭世,電影及文化界無不婉惜。一生拍過百多部電影、提攜無數新人,年少風光的楚原,晚年則活得相當低調,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已是2018年的金像獎頒獎台,淡看名利,仍然句句鏗鏘。如金成所言:「八十多歲人,走出來領取終生成就獎,可以嘻嘻哈哈歌功頌德,也可以語重深長說句大半生人的心底話。人沒有求,就沒有甚麼不可以說。」

林夕與千嬅:一封寫給「過期老朋友」的絕交信

散文 | by 紅眼 | 2022-02-22

情人節過後,林家謙剛剛推出新作〈某種老朋友〉,唱來帶著淡淡的傷怨,卻在細水長流的低吟間,悄然滲出排遣不了的沉重。如果本身熟悉林夕作品,應該看得出歌詞實際上另有所指,正是寫給他相識廿多年的老朋友楊千嬅。林夕沒打算隱藏,甚至寫得很淺白,淺白到要全世界明白。碎碎念的歌詞裡,接連幾次寫到「未能共享一葉舟」,而這一葉枯了的蚱蜢舟,其實是林夕十多年前送給楊千嬅的〈一葉舟〉。

【已讀不回 S2 #6】鄧小樺:吃吧吃吧不是罪!弗羅杭.柯立葉《饞——貪吃的歷史》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2-03-04

疫情之下,出街食飯諸多限制,簡直係全港為食一族嘅惡夢!已連月無啖好食,體重驟降嘅小樺唯有睇書抗衡饑餓感,仲拍埋片,佢揀咗歷史學者柯立葉嘅《饞——貪吃的歷史》,呢本書以文化角度講解人類為食 嘅歷史,作者引用咗大量藝術繪畫、文學作品解構飲食文化,大家快啲入嚟補充營養!!

【已讀不回 S2 #5】馬田:暢銷八萬本的食譜是...?村上春樹廚房閱讀同好會《村上RECIPE》

已讀不回 | by 馬田 | 2022-02-22

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 第五回請來「點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村上RECIPE》!這本絕版人氣食譜是「村上春樹廚房閱讀同好會」一眾書迷的心血結晶,嚴選村上作品中三十五道菜色,將其化為食譜,以食的角度解構村上的文學世界。

【已讀不回 S2 #4】馬田:香港之味:呂嘉俊編《本土情味——飲食男女文章結集》

已讀不回 | by 馬田 | 2022-02-22

第四回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請來「點 Cook Guide」馬田為大家介紹《本土情味——飲食男女文章結集》。這本書由已停刊的《飲食男女》雜誌文章結集而成,收錄了過往十四年間大大小小的老字號食店專訪,寫飲寫食的同時,紀錄了珍貴的香港本土故事。

【已讀不回 S2 #3】鄧小樺:自戀心理學:克雷格.馬爾肯《不用怕,自戀》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2-02-22

第三集已讀不回 BookChannel 有鄧小樺為大家介紹《不用怕,自戀》。哈佛心理學專家馬爾肯在著作中詳引大量臨床實例,分析自戀的利弊,並教育大家在日常中如何應對自戀者,以及健康自戀的法門。

【已讀不回 S2 #2】大師兄Roger:是他也是你和我:佛洛依德《自我與本我》

已讀不回 | by  | 2022-02-22

全新一季已讀不回BookChannel第二集,有大師兄Roger為大家介紹佛洛依德的《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佛洛依德將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層面,目的是要解釋各種潛藏於我們心底裏的欲望、意念和意識,以及這三種人格如何無形中支配我們的心靈。

【已讀不回 S2 #1】大師兄Roger:支配自己,超越現實的惡:唐君毅《道德自我的建立》

已讀不回 | by 李敬恒 | 2022-02-22

全新一季「已讀不回BookChannel」,打頭陣的是重量級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這位當代新儒家宗師在著作中強調,人不能僅按照本能和欲望過活,我們應該要運用與生俱來的自覺能力為生活賦予道德價值,從而超越現實的種種限制,達致自主的人生。 鳴謝新亞研究所提供場地。

【排隊小輯】跟大隊專業服務公司

小說 | by 張婉雯 | 2022-02-22

市民每天要排隊等候檢測,彷彿已成某種生活常態,張婉雯由此現象,創作短篇小說,各種由排隊檢測而來的服務應運而生,「跟大隊專業服務公司」亦因此誕生。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激辣中國》校對災難,教你慎用Replace All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21

台灣出版界近日熱議焦點,相信離不開一場猶如篡改歷史的「哥倫布發現新中國」鬧劇。事件源於新書《激辣中國》剛上市不久,出版商麥田卻即時宣布緊急回收,原來書中誤將所有「大陸」都統一修改為「中國」,但作者曹雨澄清,自己於書中寫及的「大陸」根本就不是指代「中國」,而是Continent的意思。New Continent就是哥倫布所發現的「新大陸」,結果出現「新中國」、「歐亞中國」、「南亞次中國」等令人誤解及不倫不類的名詞。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金毛紋身 拒絕被倒模的中國工廠階層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2-02-21

在中國,有些青年把頭髮留長、燙成金色、定型成刺蝟形狀;他們穿戴銀色飾物、打耳釘、滿體紋身,看起來很像很兇。表象背後,卻是脆弱的邊緣青年,從鄉村來到城市,受盡壓榨和凌辱。誇張駭人的裝扮,是他們唯一能夠主宰的事。這是「殺馬特文化」,一種2010年代出現在中國的次文化,名字從英文單詞「smart」音譯,獨立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由導演李一凡製作,剖析「殺馬特文化」如何在壓迫中抬頭,反抗工廠式體制。

【無形・虎中作樂】騎虎難下

小說 | by 黃敏華 | 2022-02-2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黃敏華的小說〈騎虎難下〉,寫孩子們與爸爸走進無人森林。走在不知通往何處的路上,樹林內的爪印清晰可見,大石上那些老虎與幼虎,疑幻疑真。

「排隊」詩輯:打了針就可以自由吃喝

詩歌 | by 淮遠、鄭點、獱獺笑 | 2022-02-20

防疫升級再升級,排隊強檢成為當下香港的常態。偏偏正是天寒地凍冷雨交逼之際,為了「證實」自己健康之軀而令身體受害,其中的荒謬和非人性化,連一向權威的醫療體系都解釋不了。三位詩人淮遠、鄭點和獱獺笑各寫詩句,語帶哀憤,或是嘲諷,觀照今日各地各區的民間之苦。

【文藝Follow me】說故事的人 訪米哈《佈道後的幻象》、趙曉彤《一》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2-19

StoryTeller 故事文庫出版了兩本新書,米哈《佈道後的幻象》及趙曉彤《一》,並以「Sound of Sunrise」為題,為兩本書開設期間限定書店及藝術展覽。「日出的聲音」是怎樣的?大概就是有一個人(或一隻貓、一隻狗)把你擁在懷內,你的耳朵靠在他的心口,聆聽他慢慢升起的心跳,沉實而溫暖。

王晶《倚天屠龍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19

只有王晶可以超越王晶,時隔29年再拍新版《倚天屠龍記》,前後篇《九陽神功》與《聖火雄風》一出,網絡上恥笑聲不絕,不少網民已將兩集電影偏離原著或不合邏輯的地方逐點細列。即使拋開正常邏輯、帶著恥笑預期去看這兩部電影,還是不忍卒睹︰《九陽神功》爛,《聖火雄風》悶。前者劇情去得太快,漏洞處處,未建立好角色就一味打打打;後者想寫感情線,但演出無甚魅力,去掉了恩仇主題,根本串不起高潮。

打高爾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2-02-18

《鏡中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18

姜濤早前推出的新歌〈鏡中鏡〉,在坊間已有不同分析,填詞人小克也親自撰文解畫,分享創作源頭與由來,更自言這首歌是他寫過最難寫的歌詞頭三甲,姚慶萬這篇詞評,亦從歌詞剖析到MV鏡頭的運用,心起則起,心無則無,其實所有的「誰」都是自己。

【虛詞.虎中作樂】虎孩子

散文 | by 陳微 | 2022-02-23

聽說屬虎的人命中帶煞。陳微寫道,虎孩子的出生率,原來是十二生肖中的最低,因為虎帶煞,虎子虎女硬命一條,老虎凶暴,會沖撞至親。虎命帶煞,虎人的本命年更是災難。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與愛的距離——評《我們為什麼被霸淩?》

書評 | by 陳海粟 | 2022-02-17

目光所及之處,霸淩無處不在,身受其害的陳海粟,讀過《我們為什麼被霸淩?》這本書,對那些真實的霸淩與被霸淩故事,以及傷痕累累與鮮血淋漓的痛,感覺尤深,並逐漸學會用紙張與電腦,承載被霸淩後的戰慄、憤怒與恐懼。

【第四十屆金像獎】《智齒》橫掃14項提名 新人王丹妮首爭影后 林家棟兩片爭影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16

受疫情影響,去年停辦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今年復辦,於2月16日揭曉入圍名單。《智齒》橫掃 14 項提名,去年勁收六千萬票房的《梅艷芳》亦有 12 項提名,首登大銀幕的王丹妮一舉力爭新演員及影后殊榮,狀態大勇的林家棟更一人包辦兩項影帝及一項編劇提名。

王晶大挪移:如何將《倚天屠龍記》拍成一部《精裝追女仔》?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2-17

爛片賀歲,是每一個農曆新年的傳統。打開王晶磨劍廿九年,捲土重來的 2022 版《倚天屠龍記》,便見明教群英一字排開,幾乎都是 TVB 的舊人馬。舊酒新瓶的《倚天屠龍記》,在審查門檻拾級而上的今日,就連散播、煽動仇恨的言論都要清洗乾淨。譬如殷素素居然不是當場自刎,還要反過來勸兒子冤冤相報何時了,長大之後別為父母報仇。改寫了媽媽的話,忘記了仇恨,看不見政治紛亂的武林巨星,除了談情說愛,好像就再沒什麼作為。畢竟是王晶,其實都只是一部武俠版的《精裝追女仔》。

【無形.虎中作樂】照貓畫虎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2-02-22

香港位處華南,曾經有過老虎。張婉雯照貓畫虎,由此歷史談及自己先後養過的兩隻虎紋貓。虎紋是否美麗,不過是人類眼中的主觀審美;對老虎來說,那本來是實用的保護色,其實老虎和人一樣,都想自由生活。

【無形.虎中作樂】虎頭蛇尾

散文 | by 沐羽 | 2022-02-15

虎頭蛇尾一般指人做事不夠恆心,前面認真,後面則敷衍了事。但沐羽認為,它有時有是一種work-life balance,它有衝勁,也有舒緩,有緊張也有放鬆。所以,當如果有人再責罵你是個虎頭蛇尾的人時,你就可以說:我正在為下次努力儲備能量,沒有蛇尾哪來的虎頭。而我們沒有必要為蛇尾感到愧疚,反而應該慶幸,我們仍有浪費的餘地。

蛻掉標籤,以小敘事文藝彰顯主體—— 浸大展覽「危機中的蛻變:看(不)見的少數族裔」

藝評 | by 潘逸賢 | 2022-02-15

危機中能照顧好自己,好好生活,已是福氣,未必會想到同一社區內,不同的族裔群體過得如何?浸大人文及創作系上月舉辦名為「危機中的蛻變:看(不)見的少數族裔」的展覽,正是為了展示香港少數族裔社群在疫情下的生活經驗。

蘿蔔的哲學

散文 | by 之行 | 2022-02-14

之行形容,白蘿蔔如果放在演藝界,它應該是一個可塑性甚高的藝人。擔當主角的蘿蔔糕固然出色,當個第二主角或配角時,它也毫不馬虎,往往為作品起了畫龍點睛之妙。作為根菜植物,意思是它的根肥大可作蔬菜食用。

瑪麗蓮.夢露的《尤利西斯》:沒有該不該讀的小說

散文 | by 艾苦 | 2022-02-14

喬伊斯的經典作品《尤利西斯》,以七百多頁的篇幅寫都柏林一天所發生的事情,如今讀來應有不少人吃不消。不過《尤利西斯》有一位著名的帕迷,就是五十年代紅極一時的瑪麗蓮夢露。身為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一直都以「金髮蠢妞」的姿態示人,試問又怎會有人能想像,她會拿起一本被稱為難以閱讀﹑具挑戰性的文學巨著。到底是否只為了裝摸作樣才會手執《尤利西斯》?還是對書中的性愛描寫特別感興趣?

《IT狗》︰拆大台的阿信,有沒有 Better Tomorrow?

影評 | by 查柏朗 | 2022-02-11

早前熱播的 viutv 原創劇《IT狗》,觀眾期待開拍第二季之際,查柏朗從「大台理論」著手,探討這部游走於處境喜劇與正劇的劇集,如何在大台公式以外取得突破的同時,亦對經典港劇致敬,儘管後段落入正邪對決的標準套路, “Better Tomorrow” 式敘述亦略顯無力,《IT狗》劇組能在有限資源下作出大膽新嘗試,或能成為通往港劇「藍海」的第一道入口。

《上水BOYS》攝影作品展:雙重窺探上水角落

藝評 | by 謝愷忻 | 2022-02-10

有別一般展覽於展品旁加入說明牌介紹作品名稱、簡介等內容,《上水BOYS》攝影作品展鼓勵大家先觀展,再到Instagram閱覽相關內容,借深化體驗拼湊全面的上水面貌,讓觀者再次思考上水新舊、人們(和動物)之間的關係與發展。

【無形.虎中作樂】狐假虎威:誰是狐狸誰是虎

散文 | by 袁兆昌 | 2022-02-10

狐狸在寓言世界裡常被認定是奸猾卑鄙的角色,但袁兆昌翻箱倒篋找來成語界的世紀大騙案「狐假虎威」,反問誰是真正狐狸?如《戰國策》所述,就是江乙向楚宣王大膽進言,藉「狐假虎威」的寓言要楚王知道有人獨攬軍權的真相。但誰說有人要攬權?根本就是江乙小人之計,江乙自己何嘗又不是一頭狐狸?

獨立之精神——短評王晶《倚天屠龍記》2022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2-02-10

疫情之下,戲院禁閉,新年沒有賀歲片,王晶新版《倚天屠龍記》也是選擇。有影評人對其批評得體無完膚,江俊豪則與讀者從賀歲片的角度看此戲,全明星陣容、熱熱鬧鬧、皆大歡喜。

【奧斯卡 2022】大熱《犬山記》獲 12 項提名 《Drive My Car》角逐最佳電影 4 獎勢成黑馬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09

第 94 屆奧斯卡金像獎於香港時間 9 日晚公布提名名單,Netflix 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拿下 12 項提名成本屆大熱,科幻大作《沙丘瀚戰》(Dune)亦獲 10 項提名緊隨其後。而《Drive My Car》獲得 4 項提名,成為首部入圍最佳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的日本電影,是繼 2018 年​​《小偷家族》後再有日本片入圍奧斯卡,濱口龍介亦憑此片首次角逐最佳導演。

【無形.虎中作樂】調虎離山

散文 | by 梁莉姿 | 2022-02-09

來到台灣念書的梁莉姿,人在異鄉,最想念香港的貓,剛好台灣室友打算領養一隻貓,貓雖然黏人、乖順,但始終不屬於自己。或者與異鄉人的心情不謀而合,要多做幾次這般的練習,才能活得灑脫一點。

失眠——李希特的舒伯特

散文 | by 鄭展熙 | 2022-02-09

舒伯特的G大調鋼琴奏鳴曲,特別之處在於摒棄了他最擅長的旋律,開首以一系列和弦,山水畫般烘托出一片詳和歡愉的氣氛。鄭展熙更認為,樂曲彈在李希特手裡,更昇華成脆弱而聖潔的天堂之聲。而且G大調奏鳴曲正是李希特本人最愛的一首,難怪他的演繹與別不同。舒伯特與李希特,二人互相契合,像創造出一個世界。

只賣IP,當 marvel 拍的武俠片——談王晶新版《倚天屠龍記》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2-02-10

1993年,由王晶執導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結尾的「大都見」讓觀眾足足等了近三十年。直到今年,王晶終於交出續集《倚天屠龍記之九陽神功》與《倚天屠龍記之聖火雄風》,惟四十出頭的林峯要演張無忌,網絡上恥笑聲不絕,陳廣隆更形容,是只有王晶才能超越王晶,熟讀原著的朋友更應該氣得七竅生煙。

【佬訊專欄】那天她強上了拒載的的士

專欄 | by 佬訊 | 2022-02-08

疫情沒完沒了,病毒侵略每個人的身心。街道明明很多的士,不過一說要去醫院,司機就耍手擰頭,開車走人。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法,正如佬訊這篇專欄的女主角,疫情之下,城內人都沒半點喘息空間。

【潘國靈新書】《總有些時光在路上》自序:旅人,不止一個

其他 | by 潘國靈 | 2022-02-07

疫情改變了當下人們對距離、對旅行的想像。如潘國靈於即將出版的新書《總有些時光在路上》所寫,旅行是身體的流動,是空間的轉移,離開自己所屬或無所屬的棲身地,在離與留之間的暫時過渡。「走遠一點」,是遠方傳來的召喚,其實也是自己的心在作動。但如果歸期無日或歸地不存,那就成了放逐。

【文藝Follow me】南丫島的水、菜及空氣 公共藝術計劃南丫說:重拾「島」的感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2-05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吃來自世界各地的饈饌,喝東江的水,身體裡還有多少「水土」是屬於香港這「一方」?藝術家何遠良在公共藝術計劃「南丫說:」中的作品「索罟社區菜園」便建造了一個菜園,讓南丫島人思考自己有多「南丫島」。

壬寅年初二車公靈籤為什麼這麼難解?

其他 | by 陳煒舜 | 2022-02-04

壬寅大年初二,鄉議局人員在車公廟抽出第38籤,陳煒舜先就籤詩歷史略作介紹,再就車公籤詩之剩義闡發一二,分析車公籤詩的格律與文字訛誤,詳加討論。

仍在潮池

其他 | by 區家麟 | 2022-02-03

明報結束區家麟的專欄,區家麟於臉書發文公告,引來大量網友留言,區氏為文回應,談及這個時代文章與發表園地之關係,感謝每位認識、不認識、只有一面之緣的朋友。寒冬之中,每句問好都是溫暖的星火。

過年信車公讀《IT狗》

其他 | by 梁璇筠 | 2022-02-03

相傳灶君也是明辨善惡之神,車公今年給香港的籤文,梁璇筠覺得依舊神準,並藉此分享最近追看的劇集《IT狗》。與其去奉承他人不如還是做好自己吧,車公提醒我們走正道,但是也要人和應跟從的。

【渡歲迎春虎年小輯】虎海繼續浮沉,各方文友大吐「虎」水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04

踏入虎年,本該虎虎生威,但活在疫情陰霾下的香港人,只得繼續在「虎」海中浮沉。趁著虎年的來臨,「虛詞編輯部」邀請六位文化界友好,包括梁栢堅、潘源良、鄧烱榕、何倩彤、熒惑、余家強,以虎為引子作分享,讓各位吐吐「虎」水之餘,也盼能讓讀者在苦中尋得一點樂趣。

【渡歲迎春虎年小輯】點只「今晚打老虎」!虎年窩居煲劇指南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2-02

新年流流,戲院繼續停業,窩居在家煲劇煲戲,幾乎成為唯一可做之事。「虛詞編輯部」與藝術家黃嘉瀛、影評人Mike Kwan、詩人熒惑提供心水,陪住大家煲劇過新年!

【無形.虎中作樂】歷史之虎

散文 | by 譚家齊 | 2022-02-09

虎的意象,自古都與威猛、兇殘畫上等號,被視為難以馴化的猛獸。譚家齊卻以〈歷史之虎〉入題,從多年前在京都欣賞過的青銅名器「虎卣(音友)」,談到《說文解字》所指的「山獸之君」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點出虎骨的藥用價值,其實「虎卣」背後,是吃人的猛虎比較可怕,還是在宴樂時觀賞猛虎吃人的暴君比較可怕呢?

我所知道的一行禪師

散文 | by 蔡芷筠 | 2022-01-28

詩三首:文滴 X 鄧小樺 X 律銘

詩歌 | by 文滴、鄧小樺、律銘 | 2022-01-31

不知從哪時開始,一直找不到出口,關於痊癒與遺忘的可能,文滴、鄧小樺、律銘以詩,寫相繼消失的美好事物。森嚴的沒藥,飄渺的沒藥,眾生依舊紛擾,原來人是無法重複橫越相同的馬路。

一月的我

散文 | by 麥嘉悅 | 2022-01-31

新年有何新改變?麥嘉悅從潛伏多年終於要冒出頭的智慧齒談起。不得不拔的智慧齒,像神在構造人體時悄悄安排我們演練擁有又失去的過程。人為甚麼要安放祖先的骨灰,怎麼不隨便撒撒?就是想有一個痕跡。而空洞的牙肉是無名碑,紀念存在過的牙齒。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2-12-08

站在外表嶄新的中環街市身前,想像著在十九世紀未的黃昏時刻發生在它身邊的情景。吉士笠街在一百多年前被本地人叫做「紅毛嬌街」,即是紅毛嬌曾居住過的地方。紅毛嬌是「蜑家人」,傳說她做過海盜,又賣過鴉片。後來她結識了美國商人「占士」,成為了他的情婦,搬到岸上居住⋯⋯

【無形・虎中作樂】前置詞:苦到盡頭就是「虎」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1-27

踏入虎年,拜年道賀,總得袋定幾句與虎相關的恭賀語,備用傍身。既為「百獸之王」,自有虎虎生威之氣勢,今期《無形》廣邀作者以「虎」為題,透過與之相關的成語及四字詞作延伸,從不同面向,書寫野性難馴,天生威風的老虎。願我們都能以「虎中作樂」的心態,開個虎頭,迎接苦困。

古蒼梧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27

詩人古蒼梧日前病逝,昔日文友無不婉惜。飲江以詩悼念,受其啓蒙的關夢南憶想與良師相識往事,作為晚輩的何福仁形容他是世代少見的通才。重讀古蒼梧的文集《書想戲夢》,亦令江俊豪百般滋味在心頭。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致酒友詩四首並序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4-26

大多數的酒,廖偉棠都是一個人喝,酒醉時更會寫詩給已經不存在的人,四首致「理想酒友」的詩,帶著期待,卻又暗藏對孤獨的執著。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酒醉與真實

其他 | by 江祈穎 | 2022-01-28

以酒入夢,彷彿懸木求魚,但醉境與夢境,往往難以分清,江祈穎談醉與夢的真實,醉後與夢境中的自己,是否比現實的自我更為真實?

讀古蒼梧的《書想戲夢》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1-27

踏入2022年初,驚聞噩耗,重讀古蒼梧的文集《書想戲夢》,百般滋味在心頭。古蒼梧的仙逝,在媒體裡外的寂靜,或許正說明了工具性的知識跟真善美等永恆價值難以協調。唸著他的無題詩,以為祭文。

【有病自然香】每個紅極一時的作家,背後都有一條受傷的脊骨——梅爾維爾、瓊瑤、冨樫義博

其他 | by 紅眼 | 2022-01-26

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的人,脊椎關節特別容易退化,尤其坐姿不良,更容易久坐成疾,但有哪個創作人不是長年累月低頭伏案呢?日本神級拖稿漫畫家冨樫義博,台灣愛情小說「教母」瓊瑤,美國文學代表《白鯨記》的作者梅爾維爾,都有一條捱壞與磨蝕的脊骨,這可能是換取心血傑作的必須條件。

我們的學習年代──讀董啟章隨筆集《非常讀》

書評 | by 徐竟勛 | 2022-01-25

董啟章最新出版的隨筆集《非常讀》,徐竟勛覺得此書正是一個讓讀者進入董啟章閱讀世界的機會,從《莊子》到宮崎駿電影與《鬼滅之刃》的討論中,我們可以認識總被視為「嚴肅文學之中,最嚴肅、非常嚴肅的」董啟章的另一個面向,並示範了如何將各個文化媒介的經驗,傾注到自己的閱讀體驗之中,從而成為自己專屬的文學養份。

《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鬪》的魅力

影評 | by 蕭雲 | 2022-01-25

在戲院關門之先,蕭雲趕及觀賞《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詳文分析1969年三島由紀夫和全共鬪學生在東大講堂大辯論的攻防壁壘,撇除雙方在意識形態上互不相讓,其惺惺相惜不在政見,而是同懷不可實現的理想主義,儼如「親愛的敵人」。三島向世人展示的是不朽的辯才和風度,更是無數左右翼份子無法身體力行的,一份殉道的意志。

當《流氓皇帝》遇上Forrest Gump: 東西方保守主義對照

影評 | by 易山 | 2022-01-24

《流氓皇帝》於1981首播,比《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上映還早了13年,但易山形容,流氓皇帝朱錦春就是Forrest Gump的分身靈,Forrest Gump就是朱錦春的寄生魂。兩個被城市人俗稱「低低地」的人物,介入了一連串歷史大事件,而傻痴痴地堅守白人保守主義並從一而終等待情人Jenny的阿甘,正好對照了朱錦春所代表的華人保守主義。

《心靈築動》:成爲父親,成爲母親

影評 | by 趙遠 | 2022-01-24

自1950年代開始,不少現代建築大師都在印第安納州的小鎮哥倫布,留下了他們的作品。趙遠分享他看過一部攝於當地的電影《心靈築動》,除了看到事業與家庭、名聲與寧靜,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因身處該地,彷彿一切都變得息息相關。

【字遊行.薩拉熱窩】布雷克包子

散文 | by 艾苦 | 2022-01-22

位於南歐中心的薩拉熱窩,在宗教與文化上卻是歐洲與亞洲之間,戰爭的痕跡一直存活在這個城市,這裡在克羅地亞族的天主教徒,有塞爾維亞族的東正教徒,有波斯尼亞族的穆斯林,他們信仰不同的神,但當他們要說不用客氣或請的時候,他們還是會說:「我祈禱。」這彷彿是語言對人們的譏笑。

【文藝Follow me】來自靈魂的呼喚,寫一本流淚的書——訪董啟章《香港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1-22

董啟章站在香港版畫工作室的鉛鑄字粒櫃前,托著黑框眼鏡,瞇起眼睛吃力地搜索字粒,良久,他才用指尖把小鉛柱挑出來,放在眼前近距離檢視。他挑出的四隻字粒,拼起來是「愛者不懼」,是他去年底推出的新書《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中,黎幸兒自盡前留給戴復生的最後遺言,出自委辦本《新約全書》,英文是「There is no fear in love」,即是「在愛中沒有恐懼」。

一位香港罕見的博學通才逝去了

其他 | by 何福仁 | 2022-01-21

詩人古蒼梧日前離逝,作為晚輩的何福仁撰文悼念,形容他是世代少見的通才,文學藝術無一不精,博學深思,且低調謙厚,跟他交談,往往獲得啓發,至今仍記得彼此認識之初,對方介紹他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

詩三首:鄭點 X 無皮蛇 X 李曼旎

詩歌 | by 鄭點、無皮蛇、李曼旎 | 2022-01-21

新的時代已來,走進誕辰,竊喜新世紀伊始。鄭點、無皮蛇、李曼旎以詩作迎接新的世界,沿著邊緣裁減,裁減出一個更具體的深淵。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回到威士忌之城

小說 | by 紅眼 | 2022-01-28

讀過村上春樹的艾雷島遊記後,「我」受到啟發,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那個南方威士忌小鎮拍紀錄片。開埠初年,小鎮曾經盛產香料,後來商人紛紛轉為釀製威士忌,巔峰時期曾有數十間私人或家族持有的蒸餾廠,但隨著鎮上居民會跟威士忌原酒一樣逐年蒸發的詛咒,風潮不再,鎮上只剩下最後一間威士忌廠。南方小鎮的威士忌,在帶著海風的鹽份與蘋果的清甜之間,還有泥土、煙和血肉的味道。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碎屑人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2-01-20

何謂「碎屑人」?查映嵐形容,比較客氣的稱呼可能是「怪人」、「遊民」;粗鄙而普遍一點的,會是「神經病」、「黐線佬」;有文藝傾向的人較可能稱他們為「零餘者」;近年香港流行的稱謂是「白卡」。現代碎屑人的特徵似乎是整天在來回行走,既不工作,也無消遣,活像由一堆代碼組成用以妝點虛擬世界的無意識NPC。

跨界初配搭,大纜扯埋一枱——訪《搭枱》展覽演談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1-20

今年「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壓軸節目,以《搭枱》之名進行的展覽及演談活動,請來八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創作人,透過分組「搭枱」的過程,將各自所屬範疇的知識互相交流。在疫情無法進行實體展覽及現場演談的情況下,一系列的活動移師線上舉行,嘗試讓更多觀眾,帶著好奇的心態參與其中。

「本土」不復存在,人類主宰自然——評拉圖《著陸何處》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2-01-19

法國哲學家暨科學人類學家拉圖的近作《著陸何處》,主要針對特朗普退出氣候體制的決定,抨擊這種不負責任、只顧躲在牆內幻想自己偉大起來的態度,彭礪青這篇書評認為,比起各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拉圖希望人類打開腦袋的窗口,終止批判。

只要你不覺得無聊,無聊的就是別人——唐偉傑的《Bon Voyage》

專訪 | by 何倩彤 | 2022-01-19

唐偉傑的展覽題目《Bon Voyage》,繼上次的的「天下太平」系列,再次以兒時遊戲飛行棋作為主題,將這兩個充滿戰爭隱喻的遊戲,重現得如此完整,只因再刺激都有種無聊,不玩便無法實踐出來。

【虛詞・酒呀!我叫你酒呀!】廢棄物與影子

散文 | by 言肇生 | 2022-01-28

據說三十而立,身邊善飲的朋友三十歲左右卻紛紛患上痛風。某個酒醒的早晨,大拇趾異常腫痛,卻讓言肇生聯想到,潛藏的困頓置換成喝下的酒,本以為早就排出體外,卻以關節腫痛的形式回歸。酒精將人生的困境捏成另一個樣子擲還給自身。

電影雜談:《第一爐香》、《馬達・蓮娜》、《梅艷芳》

影評 | by 仰山 | 2022-01-17

儘管戲院需要全面防疫停業,但關於近期上映的華語片,仍吸引不少影迷參與討論。仰山便串連《第一爐香》、《馬達・蓮娜》及《梅艷芳》三部電影作短評,以愛情為題,說香港的故事。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酒途閒談

其他 | by 沈意卿 | 2022-01-28

酒和人一樣有各自魅力和能力,和不同地區的風土和文化共鳴。身為長期失眠者的沈意卿,睡前酒已變成睡眠的一部份,看著喝醉照片裡的自己,總像是看著另一個更好的人,彷彿經過酒精的催發,最好的性格才能得以釋放。

【教育侏羅紀】(歌詞學作文)用普通的事物打破普通的情節——〈記憶棉〉

教育侏羅紀 | by 姚慶萬 | 2022-01-17

不時傳來歌詞評論的姚慶萬,這次從教導學生作文的角度,分析MC張天賦的〈記憶棉〉,解構填詞人林寶如何以床、枕頭連結失去的戀情,並運用鋪排讓這些道具蘊含了特別的象徵。

憶吾師古蒼梧

散文 | by 關夢南 | 2022-01-15

古蒼梧病逝,受其啓蒙的關夢南撰文悼念,並憶想與這位良師的相識往事。在1970年的九龍華仁夜中學:當時古蒼梧教理科班中文,關夢南讀文科班中三,無緣受教,卻有緣慕名跟他去了《盤古》幫忙做校對。他形容,古蒼梧既有學院訓練,却具備傳統中國文人的性格,嚮往自由,不受束縛,而且包容性強。但七十年代這樣一位溫柔醇厚的詩人,至九十年代卻對文學好像真的灰心了,以後興趣轉移,成為一個崑曲専家。

蟲洞一一(懷古兆申)

詩歌 | by 飲江 | 2022-01-14

前《明報月刊》總編輯、資深文化人及詩人古兆申日前病逝,昔日文友無不婉惜。古兆申生前曾發表大量文藝創作及評論,筆名包括古蒼梧、傅一石、顧耳、林原、佐持和藍山居等,亦是崑曲研究學者。飲江借兒童繪本《Verry hungry caterpillar》並以〈蟲洞一一〉一詩悼念。

詩兩首:〈活著〉、〈抑鬱〉

詩歌 | by 五口 | 2022-01-15

五口傳來兩首詩作,張眼闔眼,聽見自己心跳,聽見回聲沉默,平靜的時刻毫無預兆地降臨,無論躺著坐著,活著死著,就算跑到無何有之鄉,我們都仍面對著世界。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你永遠不知道那是最後一次酩酊大醉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2-01-28

對酒的經驗,與色無關,於鄧正健而言,不但像延綿多年的成人禮,更想到酒仙劉伶。劉伶最著名的事跡,莫如他發酒癲在家中祼跑,友人見狀嘲笑,他就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家,房屋為內褲,你為何走進我的內褲裡呢?」據《晉書》載,劉伶常常拿一壺酒,就坐上鹿車走入森山,並著隨從把鋤頭帶來,並囑咐:「死便埋我。」這直如一個有自殺傾向的酗酒者自白。但劉伶既要醉生夢死,每天大醉,也不屑估算那是否最後一次他的酩酊大醉。

訪「不加鎖舞踊館」公開研習週——腦洞大開,從理性的角度看舞蹈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1-19

舞蹈的展現,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但感性以外,舞蹈其實也可從更理性的層面去思考、欣賞、創作。「不加鎖舞踊館」連續第二年舉辦公開研習週,捕捉創作過程中一瞬即逝的疑問和好奇,以「腦筋伸展 眼界大開 身體力行」為主軸,繼續延展對當代表演藝術創作方式的討論。

【史上最冷金球獎】歧視醜聞不絕 媒體杯葛明星缺席 「五光十色」金球獎黯然落幕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13

第 79 屆金球獎於香港時間 1 月 10 日揭曉賽果。面對主辦方種族歧視等醜聞不斷,在荷里活影星、片商及媒體抵制下,本屆頒獎禮閉門進行,沒有紅地毯,沒有鎂光燈,沒有嘉賓,沒有觀眾,沒有轉播——號稱「史上最冷」。有分析指今屆評審大打「政治正確」牌,得獎名單可謂「五光十色」,在批評聲中試圖交出一張符合各界期望的影壇成績表。

紅白玫瑰事也虛――「誤讀」舞劇《#1314》

劇評 | by 陳煒舜 | 2022-01-12

綠葉劇團依據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改編的舞劇《#1314》,陳煒舜認為,創作者與演繹者們以獨特的方式為原詩抽絲剝繭,作註解、語譯、詮釋、對話,從而產生多邊的互文關聯,到最後伴舞者們一個個脫下七彩繽紛的外套,以肉色內衣在臺上立臥奔走,儼然隱喻著詩歌形式的終極鬆綁,繁華落盡見真淳。

市井之內有清泉:《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

其他 | by 梁栢堅 | 2022-02-23

梁栢堅形容亦師亦友的潘源良乃是元祖MK仔,自小吸收香港街頭文化,同時又熟悉粵劇、流行口水廣東歌丶歐西流行曲及中外新舊電影,是市井之內有清泉。新著《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由前余家強以訪談形式記錄,配以潘源良撰寫回應文章,爬梳交織出一生傳記,亦可了解到香港文化工業背後的脈絡。

蛭子的前世今生——論董啟章的《香港字》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2-01-11

董啟章的小說《香港字》,以主角賴晨輝書寫遺書尋找失去的記憶為經,透過靈魂經歷 「活字降靈」和重寫祖宗的《復生六記》為緯,書寫城市與個體的靈肉相連。江俊豪形容,字靈,或者說是香港字本身,其實也是香港故事的縮影。字既等於故事,也是世界。

回歸基本  同行尋光

劇評 | by 盧卓倫 | 2022-01-10

曾以《中間人》、《教育有戲》、《時代記錄者》來探討地產經紀、教育工作者及記者的一條褲製作,繼續以紀錄劇場《同行尋光》探討香港的社會工作者。有異於傳統戲劇,再不是單憑編劇的想像創作劇本,而是通過訪問二十多名社工,包括老行專及社工學生,收集他們的故事和對該行業的看法,轉化成劇本,再搬演至舞台。盧卓倫形容劇場手法雖沒喜出望外,但回歸基本,簡單而有力地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

〈鏡中鏡〉、王家衛與卡爾維諾

其他 | by 小克 | 2022-01-10

小克繼續分享姜濤新歌〈鏡中鏡〉的創作源頭與由來,並追溯到跟王家衛工作時,在無數個《2046》的雛形中,特別喜歡而印象極深的故事,再談如何從卡爾維諾的自傳式小說,牽連到寫給一個廿二歲年輕人的一份自傳式歌詞。

傳媒寒冬,真相何價?向新聞工作者致敬的十部電影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為了追求真相,你願意做甚麼樣的犧牲?」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菲律賓獨立媒體《Rappler》記者瑞薩(Maria Ressa)與俄羅斯《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Andreyevich Muratov)共同奪得,頒獎台上的瑞薩向全球問了這道問題,也向在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全球逆流中,為理想挺身甚至犧牲自由、性命的新聞工作者致敬。那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了,《虛詞》編輯部推介十部以記者追尋真相為題的電影,盼望在寒冬之中相擁取暖,在戲院關門的日子買碟或在線觀看,找到走下去的勇氣。

Art School 殺死我的純真——少女攝影師 Lean Lui 視覺小說《珍珠母》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唯美色調,柔和光線,1998 年生的攝影師雷安喬(Lean Lui)將她們的青春定格在一片夢幻溫腥的氛圍,切入花漾少女的青春問題。19 歲就參展香港國際攝影節和海外多個展覽,並出版首部攝影集《19.29》,21 歲之齡獲邀成為首位為Dior拍攝全球廣告的香港攝影師後,她暫別香港赴英深造攝影藝術,這位早慧的「天才少女」藏起了相機,藏不住詞鋒流露的叛逆﹐正當世界期待她下一輯攝影作品之時,她向世界交出的是一篇視覺小說,一齣波譎雲詭的藝術學校浮沉錄,這位 23 歲的認真家對藝術圈生態的赤裸批判。

驀然回首科普之路

散文 | by 陳志宏 | 2022-01-09

繼去年中港台科普節目《真係好科學》結束之後,如今網台Myradio的《科學新知》也劃上句號。陳志宏黯然形容,突然發現自己參與的常規科普平台都消失了。《科學新知》始於2015年12月18日,陳志宏一做就6年,共275集,是堅持了最久的常規節目,亦與聽眾一同見證了近年的科學飛躍。近年社會氣氛急劇衰敗,不光只是社會真相,就連談知識的空間也被擠走。但科學真理永遠都比社會上的糟糕事永恆。只有人在,聲音就在。

把故宮帶進「元宇宙」——黑國強專訪

專訪 | by Jerry | 2022-01-08

作為去年壓軸的香港盛事,莫過於M+開幕,也標誌著發展多年的整個西九藝術園區,距離最終目標跨進了重要一步。身兼西九文化管理局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的Andy(黑國強)形容,M+初步成果令人興奮,今年故宮博物館開幕,情況將會更盛大。而香港故宮的呈現形式有別於北京,方針會貼近年輕一代,結合虛實並行的多媒體和視覺創作,甚至跟近期大熱的「元宇宙」發展息息相關。

【文藝Follow me】百老匯電影中心25周年 在變幻中捉緊時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1-08

1996年11月20日,位於油麻地駿發花園內的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幕,位置偏僻,人影疏落;來到今天,百老匯電影中心已經屹立25個年頭,人流依然算不上多,但到來的人不再迷惘如昔。

性別展演與電影影像中的「身體性」:觀台灣女性影展《忽男忽女》和《迷幻擬音師》後記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2-01-07

去年台灣第二十八屆國際女性影展的兩部影片《忽男忽女》(Gendernauts)和《迷幻擬音師》(Passage),前者紀錄美國跨性別族群的生活樣貌,以及延伸出對酷兒運動以及性別身份認同的反思,後者僅有12分鐘,藍玉雍卻認為相當震撼。影片拍攝一名相貌男女難辨的擬音師,裸露全身,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其他物件,模擬一部無聲影片中,一名少女騎馬時,馬匹行走、吐氣以及馬尾擺動時產生的聲響的紀錄。兩片雖然充滿了詭異的片段,卻改變了人們對性別展演的印象和思考方式。

淺談濱口龍介對於戲劇的理解

影評 | by 失・逃 | 2023-01-01

濱口龍介近年成為了國際影壇的寵兒。若要討論當中的原因,失.逃認為來自其電影的特質。濱口龍介創作的故事,一律為現代男女的關係描寫。可是,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面對戲劇,均有不一樣的理解。其他創作者多數選擇循規蹈矩地設計的成長之路,濱口龍介的處理卻是迂迴的山徑,當中盡是人物推翻自我、否定關係的過程。與其說濱口龍介是鼓勵觀眾以樂觀態度面對生活,倒不如說他忠實呈現了作為一個都市人的成長之路。

【新書序】一種少數文學的逃逸——讀沐羽的《煙街》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2-01-06

沐羽新作《煙街》邀來謝曉虹撰序,在這本關於逃逸的書,逃逸不僅是主題,沐羽非常清楚,寫作本身就是組織逃逸路線。文學的使命是要在主要的語言裡構成少數,脫離疆域。時局急劇變化,不少香港人已成了流亡族群。生活在台灣的沐羽,說自己連廣東話也歪掉的他,對於作為語言的少數,顯然有更複雜的體會。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警告:極致異化

影評 | by 林皓賢 | 2022-07-04

藉著《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第四集上映,林皓賢回顧前三部電影之餘,並帶出「異化」這個電影主題:人類高度發展下,製造出永久使用不用休息的人工智能電腦,但機械的高度發展使人類愈感威脅,於是人類發動攻擊,欲重新操控電腦的核心「母體」(MATRIX),最後卻失敗了,成為「母體」的一部分。整個故事的大綱,本身便是人類被「異化」的圖像。因為電腦,「母體」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產物,是生產出來服務人類的,但最後卻變成受電腦控制、奴役。

《藍宇》修復版再現銀幕 關錦鵬︰二十年後,復刻純粹愛情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憑《女人心》正式出道,拍過《阮玲玉》、《胭脂扣》、《長恨歌》,關錦鵬擅長以鏡頭捕捉女性的堅毅、自主,說他是最擅長拍「女人戲」的香港男性導演也不為過。2001 年上映的《藍宇》是他導演生涯唯一的「男人戲」,描繪高幹子弟陳捍東與貧窮大學生藍宇,在八九前後北京發生的愛情故事,打動無數觀眾,更成為兩岸三地不少同志的啟蒙。二十年過去,《藍宇》修復版將於 1 月 13 日上映,《虛詞》與關錦鵬談電影的時代意義,也談花甲之年回到大學執教的他,對年輕導演和香港電影的寄語。

《Drive My Car》:文本的互文性體現濱口龍介的作者性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2-03-29

電影《Drive My Car》上映以來受到熱議,劉建均提到,村上春樹原著的短篇小說〈Drive My Car〉本來就存在借題發揮意味,因為靈感正是樂隊The Beatles同名歌曲,濱口龍介深諳文學、電影實屬不同創作媒介,「走出自己的路」倒是體現對村上的敬意,而淡化性別觀念、強調心靈交流,更成功透過改編作品體現了濱口龍介自身的作者性。

【教育侏羅紀】那張成績表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2-01-04

學校向來定期舉辦家長晚會和家長日,以便家長和教師在平日電話交談往來以外有溝通交流的平台。游欣妮分享某次派錯成績表的經歷,當日尷尬非常的事,如今回首,畫面依然活潑如昔,歷久常新。

〈鏡中鏡〉其實好難寫

其他 | by 小克 | 2022-01-03

姜濤日前推出新歌〈鏡中鏡〉,填詞的小克分享創作點滴,自言這是他寫過最難寫的歌詞頭三甲,曲尾那十二粒琴音,源自愛沙尼亞作曲家Arvo Pärt的名曲〈spiegel im spiegel〉,也是小克與創作團隊想對前人致敬的方式。

【2021.回顧】掙扎中創造:2021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2

繼「2021文化大事回顧I」之後,第二部分更能看出文化各界在疫情與各種限制下掙扎求存,發光發熱的表現。文化在於創造,讓我們檢視2021的努力,讓2022不會空白。

【2021.回顧】瞬息萬變,改朝換代:2021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1

世界瞬息萬變,未來充滿變數,「虛詞編輯部」回顧2021年度香港文化大事,男團MIRROR年頭紅到年尾,文化界亦迎來本土歷史出版潮。在大時代面前,渺小如我們只能好好裝備自己,正面迎戰。

【2021・回顧】焫焫焫焫焫焫焫焫焫焫著!虛詞年度熱點文章 & 編輯部精選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31

2021 年流行文化成為城中熱話,除了多套港產片在國際影展連環報捷,Mirror 等偶像團體成功佔領城內每個廣告板,追星熱潮席捲全城。除此之外,不少引人共鳴的廣東歌,亦是苦難年代支撐香港人過活的心靈雞湯。2021 走到尾聲,「虛詞」為你揭曉年度好文排行榜!

【2021・回顧】無力時更要看書,2021本土重點出版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6

讀書永遠都有意義,覺得無力時,更加要看書。「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本土重點出版,羅列2021年面世的人文藝術佳作,藉著好書的分享與推介,讓各位在亂世中為自己好好裝備。

詩兩首:〈一場雪〉、〈瘟疫時節慶〉

詩歌 | by 曾金燕 | 2022-01-01

踏入2022年,曾金燕越洋投來兩首詩作,分別是短詩〈一場雪〉以及〈​瘟疫時節慶〉,前者寫異鄉人的觸景傷情,後者則寫橫跨多個節慶的瘟疫,踩雪走路的人臉朝下摔在泥水裡,披軟袍的人臉朝上跌進長夢裡。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前置詞:間中飲醉酒,很喜歡自由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2-06-01

慶祝時喝酒,開心時喝酒,傷心時也要喝酒。對許多作家來說,為了寫作而喝酒也相當常見,尤其酒能給予的,是種高度藝術性的精神文化。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酒」為題,對鄧正健來說,酒像是延綿多年的成人禮,楊天帥則把自己與酒精的關係,當成史料檢視過去的不同階段。廖偉棠寫下四首致「理想酒友」的詩,帶著期待,卻又暗藏對孤獨的執著,謝曉陽則以最爛的野葡萄酒,逃離心靈所受的鞭韃。身為長期失眠者的沈意卿,以酒入夢,但醉境與夢境,往往難以分清,正對照了江祈穎談醉與夢的真實。紅眼的短篇小說則以威士忌為題,自從南方某個小鎮開始釀製,人口就如蒸發的威士忌般逐漸消失。最後收錄「香港三聯」編輯團隊的訪問,分享他們如何推廣閱讀,透過書籍展示香港本土創意,讓文學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無形・鏡無限M(irror)+】破鏡與貓頭鷹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12-30

從本地人氣組合Mirror的〈破鏡〉中,聽至「憤怒一手打破鏡面╱渴望一刻粉碎裡邊」這句,熟悉中西歷史文化的陳煒舜即被觸動,覺得頗有畫面感。《紅樓夢》中出現過西洋鏡和「風月寶鑒」兩類鏡子,北方民族相信銅鏡是太陽的化身,薩滿會使用銅鏡跳神占卜、驅邪治病。而《史記》則記載有位方士謬忌上書漢武帝,聲稱古代祭祀黃帝會用「一梟破鏡」。說起破鏡,原來又關乎自古而來的生殖崇拜或愛情巫術。

比性愛更能讓彼此靠近的──濱口龍介《Drive My Car》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2-03-29

濱口龍介的電影以〈Drive My Car〉為核心,又穿插著同一本書裡的〈雪哈拉莎德〉和〈木野〉,以至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幾個故事看似互不相關,卻在電影角色的層面上起了情感的互文作用。黃柏熹認為,與其說電影是改編〈Drive My Car〉,不如說是這些故事的匯聚,透過虛實故事的交疊、碰撞,那些不能言說的痛苦或未被言說的故事才得以被講述出來。故事或說故事本身,才是電影《Drive My Car》的真正主角。

【虛詞.鏡無限M(irror)+】給鏡子先生的信

散文 | by 盧卓倫 | 2021-12-29

盧卓倫以「鏡子小姐」的身份,寫了一封〈給鏡子先生的信〉。戴上面具,是讓人看到自己的本相,有時脫下面具,是讓人看到真正的自己,但有時候,「我」更會回到荒原,再次看一看鏡中的自己。「真正的孤獨並不是孤身一人,而是在人群中卻沒有一人能了解你。」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編者序、潘源良序、余家強跋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關於創作,潘源良有過很根本不同的態度與做法。資深傳媒人余家強,訪問曾涉足多種媒介的創作人潘源良,寫成十八篇文章;每篇再附一篇「潘記」,成就這本《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光陰作證,讓不懂變懂,也讓我們透過書與記憶來連結。

【無形.鏡無限M(irror)+】眼鏡娘前世今生

散文 | by 余家強 | 2021-12-28

眼鏡娘、日文めがねっ娘,到底出自何處?余家強細數眼鏡娘的前世今生,從金朝古名「靉靆」講起,原來非關改善視力,而是給官老爺戴着審案,令犯人猜不透天威莫測。後來日本漫畫《淚眼煞星》將眼鏡娘發揚光大,甚至成為AV形象道具,女星素顏直播遮醜之用,又是另一段故事。

熱情、尊重與文字的重要——《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

影評 | by 駱頴佳 | 2021-12-28

看完《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駱頴佳形容心情久未平伏。當幾部有關香港社運的紀錄片遭禁之際,或者大家也可看看這部1969年由三島由紀夫與日本左翼學生組成的「全共鬪」在東大就著社運、暴力、時間、自然、命名、他者、語言及天皇進行公開辯論的紀錄片,他們是如何將一場社會運動的討論,在彼此尊重的大前提下,提昇到一場涉及哲學以至美學的高水平思辯。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土沉香港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12-28

查映嵐翻查「香港」這個名字的由來,覺得相比洋紫荊,沉香或許更能象徵香港,一點一滴的結痂,奮力掙扎,但求在世上遺留轟烈而蠻橫的香,任誰都不可或忘。

【無形・鏡無限M(irror)+】橢圓狀的神祕物體——淺評《Memoria》

影評 | by 羅昊培 | 2021-12-29

泰國著名導演阿彼察邦新作《Memoria》來到康城影展,在紅地毯上與Tilda Swinton等幕前幕後一同舉起寫上「SOS」的哥倫比亞國旗。Memoria,究竟是關於什麼的記憶?羅昊培認為從1976年泰國法政大學大屠殺,2020年至今年的泰國示威,又到了現在,一切彷彿只存在於記憶之中。歷史造成的創傷(Trauma),在各種時間裡的生命與靈魂中滲透,彷彿因此造成了「疾病」,也成為阿彼察邦的角色之中心。

從四部科幻名片淺談「自我意識」:自由意志 vs 命運

影評 | by 易山 | 2021-12-29

在小說、電影及動漫史上,科幻巨構無數,但經常都圍繞一個疑問:假如記憶都是被植入的?而電影The Matrix更進一步問:或者我們生來就活在一個虛擬世界?即是說,所有關於閣下的身份及記憶,都是不真實的。這就與Plato的「理念論」一脈相承:我們在現世看到的,都是假象。

《第一爐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4

儘管不少人批評《第一爐香》未夠忠於原著,但任何欣賞者都可以有一己之詮釋權,陳煒舜、江俊豪、葉嘉詠的影評,分享他們各自對電影的想法,鄧小樺跟許鞍華的訪談,則說到電影如何把香港作為主題,保留那種不倫不類的獨有魅力。

聖誕好戲派——編輯部「五光十色」X'Mas戲單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4

今個聖誕新年檔期,不同好戲排隊輪住上畫,任君選擇,梗有一套啱你睇。不過,如果大家唔想出街同人逼,要靜靜安坐家中,又可以感受五光十色的觀影體驗,不妨跟隨「虛詞編輯部」的精選戲單,聖誕長假每日睇一套,啱啱好!

榮念曾創作50年展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 策展人劉小康:是香港文化發展的參考

專訪 | by 蘇菲 | 2021-12-24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辦的「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五十年」展覽,是藝術家榮念曾(Danny)過去五十年創作的一個小結,並由他的長期合作伙伴劉小康、胡恩威及黃裕偉共同策劃,從「過去」思考「未來」,在埋頭做藝術創作之外,我們是否也要對文化政策多多著眼?

忠於原著以外的改編:電影《第一爐香》的司徒協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12-22

儘管不少人批評《第一爐香》未夠忠於原著,但葉嘉詠對許鞍華的電影改編則另有一番解讀,尤其是對出現於梁太太和葛薇龍之間的關鍵人物:司徒協。比對小說和電影的情節安排,司徒協這一角色擔當了更重要的戲份,而他與葛薇龍除了愛情關係,還牽涉更多的利益糾葛。

【紋心雕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22

隨著身體自主成為時代呼聲,以往難登大雅之堂的紋身藝術逐漸成為時尚寵兒,是個人風格的展現,更是銘記回憶的烙印。儘管昔日黑社會和罪惡掛鈎的刻板印象漸被洗脫,例如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已有近半人口擁有紋身,但在韓國等國家,紋身仍未得到官方認可﹐紋身師只能遊走於法律邊緣,不能光明正大營業。在香港,即使紋身合法,紋身友走在街上可能比一般人更易招來查身份證之虞,若生在保守家庭少不免遭到奚落、歧視。【紋心雕龍】小輯追想紋身的文化和風俗想像,探索紋身在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影子,願有朝一日不同國家、種族的紋藝青年不再偷摸,能讓身上的圖騰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

【有病自然香】星夜.吶喊.迷幻貓:那些被關進精神病院的畫家—— 文森梵高、愛德華孟克、路易斯韋恩

專題小輯 | by 紅眼 | 2021-12-22

精神病,如今已普遍被現代社會接受是一種醫學上的病症,但直到百多年之前,都仍然與社會忌諱扯上關係,以病之名,引伸到宗教迷信、巫術與邪異之說。在那個誤診、歧視和社會忌諱仍然普遍的瘋人院年代裡,卻孕育出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神奇畫家。譬如畫出《吶喊》的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抬頭看見不一樣星夜的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以及深深墮進了迷幻貓世界的路易斯韋恩(Louis Wain)。

《停格中的塑像》︰訪編舞家桑吉加 致古希臘的身體頌詩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舞蹈與雕塑,一靜一動,看似不容。城市當代舞蹈團呈獻,由享譽中西的藏族編舞家桑吉加(Sang Jijia)創作,海外十一度巡演的《停格中的塑像》(Pa | Ethos) 將於明年 1 月在港首演,讓具反差感的兩種藝術形式在舞台上合而為一,模糊時間與空間的界線,死物瞬間活了起來,用身體去唱誦一首給古希臘的身體頌詩。

【教育侏羅紀】鍵——寫給中大生物化學系

專欄 | by 熒惑 | 2021-12-21

中六畢業後去了布魯克林讀書,熒惑至今還記得中大教授那一通越洋電話把他從紐約一下子拉回來香港,分割出了平行宇宙這一邊的自己。大學和研究院的生涯提供了寫作的養分,而對生命科學及其本質的好奇,讓他直至今日仍然在書寫和出版。很多人奇怪為甚麼一個讀科學的人會寫文學,其實兩門學問本來就有相通的地方,都是為了追求真理和美學而存在。

訪《再會!山川人》——讓每道微小的藝術,滲透川龍細水長流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2-21

2018年,創不同協作成為「邂逅!山川人」的在地藝術策劃伙伴,團隊與藝術家走進荃灣川龍村,與村民創作活生生的藝術。三年過去,團隊再次重返川龍,與村民回溯共同創作的經驗,並將過程點滴輯錄成新書《再會!山川人》,將川龍村的藝術氛圍,一點一滴延伸下去。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序:那裡缺少的在那裡補上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4-26

香港只有一個,黃金時代也只有一個嗎?廖偉棠為潘源良的新書寫序,今天我們去到世上所有地方繼續自由的追尋,潘源良的方式,除了歌詞,就是這樣一本如他的歌詞一樣坦蕩自剖的回憶錄,剖析他自己,也就是剖析他那一代的香港。

【紋心雕龍.肆】沒有紋身的他,記錄香港紋身眾生相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世上每一具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紋身亦然。即使是相同的圖案,刺進不同人的皮層,線條的粗幼明細,落針的手勢輕重,顏色的深淺重疊,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因此紋身床上誕生的每一個紋身也是獨一無二,承載著不一樣的故事,過程中必然有血,可能還有看不見的淚,還有更多更多。Ivan 年前開設 Instagram 專頁 @inksofhk,收集大時代下的香港紋身故事,捕捉身體上的,定格他們的紋身事、人生事。

如能拉闊感知的維度——評「#非關舞蹈祭」《相對現場》的藝術跨媒體

其他 | by 陳美彤 | 2021-12-29

陳美彤月前欣賞不加鎖舞踊館策展的「#非關舞蹈祭」《相對現場》節目,「現場」本來就是一體多面的複雜處境,深入每個媒介的本身去發問和研習,才能調度媒介拉闊感知,此為「跨媒體」藝術的本義和初衷。

讀莫席左《生之奧義》:人對文明與規矩的揚棄

散文 | by 陳燕遐 | 2021-12-20

陳燕遐讀莫席左的《生之奧義》,發現是一部極入世的書。莫席左自己在教學與著述外,也積極參與各種倡議活動,捍衛環境與自然生態。而一路讀來,更叫她無法不想到最近野豬的遭遇,以及社會上某些有關野豬的言論,香港的集體失語,主要是手握權力的人對文明與規矩的揚棄。

女性主義有穿搭禁忌?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1-12-19

是不是一定要素臉朝天、短髮、牛仔褲平底鞋,才是言行一致的女性主義者?正如喜歡穿迷你裙又是不是為了勾引別人?是不是又跌入了malegaze之中?從反叛的少女時代走到人母階段,洪曉嫻對此深有體會,更明白衣裝不過是極其個人的表達方式,沒有對錯,跟女性主義一樣,也是一種讓人自由表達自我的解放。

《樹心邊.新蒲崗》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17

時至今日,恐怕新蒲崗直接會讓外界想到一幅工廈林立的街景,卻甚少與盤根錯節的樹木串聯在一起。然而樹木從未離開過幾經時代變遷的新蒲崗。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邀請了多位本地作家及新蒲崗街坊參與,既有新舊兩代人,有本身並非居於新蒲崗的作家,亦有素人初次執筆投稿,圍繞「住、做、食、玩」的範疇,共同勾勒新蒲崗的社區日常,正好是一個擴闊印象,讓人重新認識此地的機會。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下)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延續上篇對白先勇《臺北人》的評論,蔡益懷認為這部作品集,沿續了中國文學的感時傷懷抒情傳統,如一曲現代版的「思舊賦」,與文學史上一篇篇弔古傷懷的經典形成古今合鳴。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上)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人生如夢的佛老思想,是白先勇《臺北人》的主題基調,蔡益懷認為這位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文學大家,展現了大時代摺頁下眾生蝨子般的人生本相,讓讀者意識到,生命中有種熱鬧之後的落寞,繁華之後的凋萎,一種無可奈何的萬古悵恨。

【無形・鏡無限M(irror)+】圍爐夜話《單人床》 嘉俊︰白領小說港男,想做大娛樂家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1-12-16

八十後白領港男 #嘉俊 將都市人在歷史夾縫中掙扎求存的一種迷惘人生,書寫成短小精悍的都市小說《單人床》。在亂世中應該如何自處?筆下的頹廢港男如是說︰「最應該便是愉快地做愛,盡情地吃喝,然後再回去做愛。」

我在觸感藝術節中學到太多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22-05-17

黃嘉瀛分享自己擔當「第八屆觸感藝術節」策展人的點滴,視障藝術家們在很有限很困難的狀況下仍然希望滿滿、孜孜不倦地做實驗和敢於表達,第一階段以概念行先的小展,會向觀眾介紹五位視障藝術家,展覽放到12月17日,大家不妨看看。

或在聽風的歌——靜讀電影版《Drive My Car》

影評 | by 化蛤堂的寒露 | 2022-03-29

《Drive My Car》問世以來引起了熱烈討論,尤其是這一齣電影到底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抑或是濱口龍介的電影呢?但聰明的導演會知道,改編的電影和村上春樹的小說本身是兩件事。如果原原本本讓家福在鏡頭前獨白自己對女人駕駛的偏見,即使是西島秀俊恐怕都招架不住。一次無日無夜的北海道公路旅行,一個女學生潛入熟人家中的冒險,一段無稽的化身成八目鰻的夢,在在都能看到同時期村上春樹兩本長篇小說的影子。只有這樣的改編,才能讓本來有如草稿的短篇故事,豐富成一段公路旅程。

【無形.鏡無限M(irror)+】鬥龜

小說 | by 紅眼 | 2021-12-15

「鏡」最近於城中大熱,紅眼的短篇小說〈鬥龜〉則描寫一個完全不容許「鏡」存在的城市。無法照鏡建立自我形象的人們,要知道自己的真實長相和身材,唯有委託畫師繪製肖像畫。結果卻在「金老闆」那顆龜頭的淫威下,演變成一場血腥、荒唐的辦公室閹割政治鬥爭。

從艾許母女到喬琪喬——張愛玲小說與電影中的混血男女們

影評 | by 陳煒舜 | 2021-12-16

在張愛玲筆下,先後觸及兩個早已消失的群體,陳煒舜從《紅玫瑰與白玫瑰》說到最近上映的《第一爐香》。隨著張愛玲及其作品的偶像化、經典化,人人都相信自己的詮釋更趨近原貌,但陳煒舜則始終認為,任何欣賞者都可以有一己之詮釋權,更何況導演?

尋根究柢,種菜無國界?香港文學季《親蔬遠近—本地菜與異地菜》講座記錄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今年度香港文學季帶領我們游走於城市和阡陌之間,親近蔬菜,親近香港農業,親近吾土。 拾起鋤頭深耕細作的農務達人 #周思中、與孩子歸園田居的詩人洪曉嫻,以及穿梭街市的煮飯婆、文字編輯饒雙宜,12月4日在一拳書館舉行《親蔬遠近》講座,深究本地菜及異地菜的源流命脈。

【無形.鏡無限M(irror)+】我在鏡裡看見了新生

散文 | by 趙雲 | 2021-12-15

人氣紅遍全港的Anson Lo,最近衝出香港,在韓國樂壇盛事Mnet亞洲音樂大獎獲得最佳亞洲新人獎,到底Anson Lo有何魅力?從一名「神徒」的自白,可以窺見他舞台上純粹、專注、一往無前的表演精神。

與《樹心邊.新蒲崗》對話:一個跨時空、跨文化和跨文類的閱讀報告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12-17

《樹心邊.新蒲崗》中的創作結合植物與社區,探討植物、社區、人的連結之可能,葉嘉詠以三個「跨」來評價這本書,多種語言的直接入文,既能生動地表現香港語言的混雜和多元,也為香港的文化歷史保留珍貴的一章。

印刷迷看《香港字》

書評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許迪鏘讀畢董啟章《香港字》,稱之為奇書,尤其是〈復生六記〉部分,運用聖經經文,講析基督教義,有理有節,情理兼備,感人至深。另一點是書中提到的「拼合活字」,就是把可以拆解的漢字分為偏旁或部首和本體兩部分,左右或上下拼合起來,省回刻鑄偏旁或部首的工夫。但漢字結體不一定兩邊或上下對稱,所以最終不能流行,取「香港字」而代之。歷史和虛構結合,其實亦是董啟章的小說特色之一。

《方圓》「1984」——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1-12-14

為何身在2021的我們,卻不禁感到1984緊緊抵著我們的腦袋?今期《方圓》陣容包括馬嶽、方可成、張歷君、飲江、朗天等,專題匯聚政治、傳媒、藝術與文學等視角,回顧相關理論與行動,再思「1984」在香港的意義。

雞同鴨講張愛玲——對電影《第一爐香》的一點反思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1-12-15

張愛玲的短、中、長小說超過廿篇,說不多,也不少,在文學史上造就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中、港、台學者對她浮華城市的蒼涼筆觸。但歷來把她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只有六部,最近上映《第一爐香》在國內負面評論鋪天蓋地,江俊豪則有意為許鞍華平反,認為電影正好見證香港這個人欲橫流的城市,多元的雜種,笑罵間留下那餘燼的爐灰。

【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吐露思潮、潘記(就是讀了中大囉)

其他 | by 余家強、潘源良 | 2022-03-31

詞人潘源良一生浪子生涯,前《壹週刊》副總編輯余家強以訪談形式記錄,配以潘源良撰寫回應文章,爬梳交織出一生傳記,新書《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更收錄多張珍貴圖片,以及潘源良未曾發表的詞作,以下文章可讓讀者先睹為快。

推幣機

散文 | by 陳俊熹 | 2021-12-16

回想在文憑試的答卷上寫下兩千餘字後離開試場,讓陳俊熹記起小時候對推幣機的印象。每一次考試都是推幣機在作動,把一批又一批淘汰者放逐到邊界之外,把他們放逐到無路可逃的曠野中自生自滅。「硬幣下墜,散落在下一層台階,意味著離真正的深淵又近了一點。『只要努力就能升上來,高級文憑和副學士本是設計來讓人升上大學的。』他們如是說,我只能相信,反正我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孔子寫詩

詩歌 | by 何福仁 | 2021-12-15

何福仁續以孔子為題材,逾千行的敘事長詩,寫孔子晚年回鄉,那晝夜奔流的,是空間化了的時間,只有已然的過去,以及未然的將來。

馬興文的中國波普風潮

專訪 | by Jerry | 2021-12-14

過去這一年,疫情陰影下的香港陷入困頓,然而藝術界卻吸引了普羅大眾更多目光。M+隆重開幕,與此同時,NFT(Non-fungible token)帶動的虛擬創作風,就連城中名人與演藝界明星都積極參與。當然許多人認為NFT是時令的泡沫,而M+最終亦可能只是一個新鮮潮點,但對輾轉在外國和上海生活多年,最近回到香港這個出生地的Simon Ma(馬興文)來說,他認為死氣沉沉壓抑多時的香港,正正需要這些改變。

被消失的痕跡——讀周漢輝〈無傷〉

其他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香港詩人周漢輝常常在其詩作,以敘事方式讓故事和回憶如影像般不斷流動,慢慢進入書寫對象的生活甚至內心。嚴瀚欽以收錄於《光隱於塵》的詩作〈無傷〉為例,細談該詩作當中的鏡頭運用,以及所產生的新的敘事效果。

藏在樹裡,是你不知道的新蒲崗 —— 《樹心邊.新蒲崗》鄧小樺 X 唐睿 X 盧樂謙

報導 | by 紅眼 | 2021-12-09

時至今日,恐怕新蒲崗直接會讓外界想到一幅工廈林立的街景,卻甚少與盤根錯節的樹木串聯在一起,然而樹木從未離開過幾經時代變遷的新蒲崗。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旨在結集新蒲崗區內樹與人的故事,書中邀請了多位本地作家及新蒲崗街坊參與,共同勾勒社區日常,亦期望透過樹木書寫,重新建立新蒲崗與文學的淵源。

生死榮枯,在斷裂的靈魂中找尋意義——董啟章《香港字》

專訪 | by 葉秋弦 | 2021-12-09

距離上一部長篇小說《後人間喜劇》不過是一年時間。董啟章再度交出新作《香港字》。此書在台灣的預售套裝特別邀請台灣日星鑄字行張介冠先生重鑄「愛者不懼」鉛字組。「愛者不懼」是黎幸兒上吊自盡前留給戴復生的最後遺言,也是貫穿全書裡最悲痛的四個字。香港字的前世與今生,戴氏家族故事,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連成一本悲憫之書。

《快樂第四名》——當興趣變成最討厭的事

影評 | by 黃思朗 | 2021-12-08

曾以《快樂到死》而廣獲好評的導演鄭址宇,2015年所拍的電影《快樂第四名》,探討何謂快樂之餘,也藉此引發觀眾對教育的反思。在我們為勝利選手而歡呼的同時,往往製造了無數在旁襯托的失敗者,正如戲裡的「萬年梗頸四」俊昊。這部將於「新浪潮.新海岸:釜山國際電影節」重新放映的韓國作品,值得各位家長細心一看。

村上春樹的衣物收集:市川準的《東尼瀧谷》

其他 | by 艾苦 | 2021-12-08

濱口龍介新作《Drive My Car》受國際好評,艾苦由此談及村上春樹的《村上T》,以及被市川準改編成同名電影的《東尼瀧谷》,剖析改編自他短篇故事以成的電影。或許,正因這種基於日常的視覺,村上的故事才有這樣著地的感覺。

「親蔬」有「別」: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展覽隨想

報導 | by 劉詠淇 | 2021-12-07

本年度文學季主題「土有香,根有緣」以食物為創作基礎,除了將植物和文學作連結,劉詠淇觀賞展覽後形容,這也可跟今日我城的心理狀況有所呼應,就像根莖植物,醞釀於大地之中,吸取養分,各自發展,然後有一天,你與我蔓延的部分總會相遇。

愈見珍貴的公眾討論——《時代的行動者》分享會

報導 | by Yoyo Chan | 2021-12-06

2021年立冬前夕,見山書店邀得李立峯、劉偉聰、區家麟,還有特別嘉賓譚蕙芸,舉行《時代的行動者》分享會,與眾書友乘著午後秋風對話。有觀眾感概,移民潮不息,加上公民社會組織相繼停運,行動者的流散,似是為一個時代畫上句號。

在亂世中談一場義無反顧的戀愛 雄仔叔叔:所有愛情的開始都有詩

專訪 | by 黃桂桂 | 2021-12-06

今年年初,「講古人」阮志雄(雄仔叔叔)推出第三本個人詩集《Some Kind Of A Mood》。本來打算在2019年出版,剛好碰上社會運動,曾經想過擱置出書計劃。延遲兩年,用集子裡的詩向青春致敬,雄仔叔叔說:「所有愛情嘅開始都有詩。」

【佬訊專欄】講錢傷感情

專欄 | by 佬訊 | 2021-12-06

朋友之間,一牽涉金錢,就有機會有糾紛。佬編分享他的真人經歷,談與相熟朋友常見的錢銀糾紛。數還數,路還路,一切明碼實價,是對雙方的尊重。值不值得為了少少錢影響友情,諸君自己衡量。

在香港土壤中 文學藝術不斷生成:「蔬根蔬——展覽分享」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馮曉彤 | 2021-12-03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親蔬」的主題講座「蔬根蔬——展覽分享」,邀來了藝術家劉學成、蘇詠寶及作家盧卓倫主講,由策展人鄧小樺、石俊言主持。展覽取名「土有香,根有緣」,期望文學與藝術的發展,也能在香港土地上自由生長,也盼港人在暗處更要好好貯存能量,在寧靜的泥土中滋潤生長。

地獄邊緣的蟻群——評《智齒》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1-12-14

鄭保瑞執導的電影《智齒》,英文片名Limbo語帶雙關,其一意思正是靈薄獄。「斬哥」的嗅覺讓他更步步邁進靈薄獄的邊緣,憧憬在地獄門前可保存逝去溫暖的家庭記憶。王桃神經的敏銳讓她良心長期在地獄邊緣受煎熬,故她甘心被「斬哥」利用,甚至成為連環殺人犯的誘餌。可惜螻蟻只能在垃圾堆裡偷生,不配成為救贖的羔羊。任凱則要在血腥味裡一點一點品嚐智慧(齒)帶來的反噬⋯⋯

粵語雅俗與巿佔率——「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三)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延續前兩篇「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的對談紀錄,在這篇學術會議整理稿,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繼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並回應參加者的各個提問,共同討論現在發生的粵語運動。

粵語的多元與歷史——「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二)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早前邀請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此學術會議的第二篇整理稿,李薇婷、鄧小樺、關煜星等發言者,繼續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以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

粵語寫作的各種實驗—— 「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對談整理(一)

報導 | by 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 2021-12-03

為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以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早前邀請幾位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此學術會議之整理稿,將分三篇於《虛詞》發布,第一篇的發言者包括梁栢堅、關煜星、邢影、洛琳。

【字在食.素女經】秋冬炊事小詩三首

詩歌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挑你〉︰秋去冬來,屯馬線已經通車。在租約期滿前,他們到了一家越南餐廳吃最後一餐飯,再見土瓜灣。 〈飲冰室〉︰時間凝滯於重建大洗牌前的油麻地一隅,一間靜謐的老牌冰室,懷念舊香港的情。 〈二手雞〉:「二手雞」的稱謂、致癌的關係,比口中的香煙還毒,借詩奉還對他們的詛咒。

【同體】《DEAR LABIA》互動藝術展︰給自己的陰部禮讚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Lisa、Patricia和 Vera 在上環一隅籌辦實驗藝術展 《DEAR LABIA 親愛的陰唇》,為香港帶來首個以「陰部與女性性歡愉」為主題的藝術活動,上周六(11 月 27 日)舉行的開幕派對率先讀出她/他們的陰道獨白,帶領參加者探索、肯定自我與身體的親密關係。展覽亦舉辦陰部石膏倒模等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感受每一個陰部的獨一無二,細聽每一個陰部的故事。

【有病自然香】永遠在躁與鬱的邊緣︰海明威、吳爾芙、盧凱彤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躁鬱症好比一種天才病,是詩人德雷頓 (Michael Drayton)筆下一種「美妙的瘋狂」。綜合研究顯示,詩人、作家、作曲家、畫家罹患躁鬱症的比例為一般人的 20 倍,是政治家、科學家等人的 3 倍。迅捷的腦袋,敏銳的內心,令藝術家比常人更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坐上鞦韆搖盪於躁與鬱的兩極周期之中。對他們來說,躁鬱症是「迷人但致命的敵人和伙伴」,躁狂時期恰好是創作的最佳時期︰思緒猶如被火觸碰,靈思潮湧如萬馬奔騰,留下更真摯更深刻的創作,迸發出生命最悲壯的變奏。

【虛詞.蔬泥】非典型蔬菜

散文 | by 林銘深 | 2021-11-30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蔬菜已經成為健康的代名詞。只要任何的飲食加上了蔬菜成份,便是健康的食品。只要我們每餐吃的食物都有著些許蔬菜的位置,我們就能夠放膽去吃,不顧一切地去吃。不用理會蔬菜伴隨著的,是怎麼樣的拍檔。也許是新鮮焗製,有著拉絲芝士的、鮮茄豬扒焗飯,底下只有幾朵西蘭花,被濃厚的芝士層蓋著。但轉念一想,剛才那一頓飯,到底是健康在哪兒!糟糕了,恐怕是要再跑幾個公里才能將它們全部消耗清光……

【無形・鏡無限M(irror)+】鏡內鏡外,如幻似真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12-03

城內每個角落滿佈「鏡粉」,人人無鏡不歡。掀起追星熱潮的這面「鏡」,在照見社會的同時,也映照自身的內在。古今中外,鏡子與觀看的關係不難找到,今期《無形》邀請作者以鏡為題,書寫各自對「鏡」的想像,照出既真實又虛幻的鏡像。

從死亡意識中開出鮮花——黎海寧《九歌》觀後隨感

劇評 | by 陳煒舜 | 2021-12-02

黎海寧編舞的《九歌》第四度公演,門票瞬即爆滿,中大中文系教授陳煒舜本身研究楚辭,觀演後相信它掙脫了朗麗綺靡、耀豔深華的傳統羈絆,以瑰詭而傷情的觸感,講述不安穩的現世,同時將現世與洪荒相聯通,展現出人類在衣冠禁錮下那躁鬱真誠、任性任情的「裸猿」本色。

保留不倫不類的香港魅力:訪許鞍華《第一爐香》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1-12-02

許鞍華人生拍了三次張愛玲,這個緣份在任何導演來說都是太深。能夠在香港跟許鞍華談《第一爐香》,到底不同。七竅玲瓏的張愛玲,跟許鞍華個性未必相像;但對於跟自己相異的事物,依然保持熱情、好奇與尊敬,這大概亦是出於一種教養——文學的教養,香港的教養。

【虛詞・蔬泥】未知

散文 | by 黃妍萍 | 2021-11-29

儒家常說要無所為而為,但如果叫耕種的人只要去種,不問收獲,哪有人願意?回看《廣論》手抄稿,才發現他說的是:佛法不會要求人無所為而為。原來為了未知,也無不可。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眾聲複調的《論語》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11-29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的收結篇,重讀《論語》,這位偉人的聲音其實很複雜,後人聽到的,只是他許多許多年前喟然而歎的迴響,而渾忘了我們看到水中孔子的倒映,似幻似真,亦幻亦真,那亦是今與古微妙的相遇。

【文藝Follow me】寄紅菜頭的百般紅——訪「香港文學季」參展人何秀萍、郝立仁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26

11月13日,第七屆「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文學X視藝展覽」開幕,甫走入灣仔集成中心UG10,便看到作家、填詞人、煮持人何秀萍站在一條柱前把紫紅色的紅菜頭汁倒落杯中,那紅菜頭汁由紅菜頭、紅蘿蔔及蘋果鮮榨而成,入口清甜。

詩三首:曹疏影 X 李盲 X 石堯丹

詩歌 | by 曹疏影, 李盲, 石堯丹 | 2021-11-26

《神女觀音》:《農情家園》沒有告訴你的美國夢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1-26

《神女觀音》曾被選入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再次被選入「新浪潮.新海岸︰釜山國際電影節」,最大原因莫過於今年尹汝貞憑著《農情家園》贏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聲名大噪。不過,《神女觀音》幾乎就是《農情家園》所追憶的那段八十年代美國中產夢的反面。或者就是那麼諷刺,《農情家園》裡面,尹汝貞有個美國兒子,為了將母親接到美國生活,不惜屈就自己在養雞場做苦工:檢查雞的性別,一半留下,一半扔掉。尹汝貞卻剛好扮演著雞的兩種命運,夢與夢遺。在《農情家園》她是留下來的那一半;在《神女觀音》就是那些被丟棄的,無依無靠地死去的另一半。

《梅艷芳》:成為閉幕曲的《夕陽之歌》

影評 | by 呂永佳 | 2021-11-25

《梅艷芳》所論述的「香港女兒」傳奇,有人含淚離場,亦有人認為電影拍得刻板。2個多小時的電影值得看嗎?呂永佳認為單單是聽3分鐘的《夕陽之歌》,就值得了:「梅艷芳要穿上婚紗,唱《夕陽之歌》,一個人走上天堂之門。倔強、永不低頭,她即使離開世界,沒有人敢說她輸給任何東西。這是她給香港人的信。」

土有香,根有緣——〈親蔬〉展覽一隅

藝評 | by 江俊豪 | 2021-11-25

香港文學季今年以「土有香,根有緣」為題的〈親蔬〉展覽,配以五種根莖植物: 紅菜頭、蓮藕、山葵、馬蹄和薑。在緣來緣去的盤根交錯下,生命在孕育、成長、結果,亦只有深埋泥土下的根莖,才會真切珍惜、體味大地的香氣與溫情。

【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有緣再見,帶著希望走下去

其他 | by 何潔泓 | 2021-11-24

文學館「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最後一集順利播出,作為一個介紹書的YouTube頻道,一拍就拍了差不多一年半。何潔泓回憶與拍攝團隊的合作,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集數,以及在書稿裡曾被感動過的句子。推廣文學的空間,一切得來不易,有緣再見。

訪「眾聲號」團隊——感動到一些人就可以,繼續做值得做的事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1-24

前《鏗鏘集》監製李賢哲與其他編導離職後,另闢新平台「眾聲號」,以他們的方式繼續紀錄香港人和事,分別製作《眾聲集》與《冒號開引號》,轉移陣地,繼續傳承,幕後團隊分享她們如何延續《鏗鏘集》的精神,在變幻的時局,繼續紀錄香港日常。

《智齒》:回到璀璨不再的南方廢墟 —— 訪鄭保瑞

專訪 | by 紅眼 | 2021-12-06

北上執導了好幾部《西遊記》的鄭保瑞,不再取西經,突然有一股想回香港拍電影的衝動。帶著《智齒》再次回到這個南方的潮濕都市,可能離不開幾個關鍵字:黑暗、暴力、血腥。但鄭保瑞形容,跟當年靠一團火,憑衝動和直覺拍出《狗咬狗》的自己相比,創作心態已有了許多改變。曾經自信,相信黑暗過後會有希望,如今看得世界愈多,明白創傷不是一句原諒可以解決,反而是一個將自己推向地獄的過程。

「我們」的梅艷芳:《梅艷芳》的親情和愛情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11-26

《梅艷芳》自上映以來就備受爭議,風評兩極。作為一部回憶香港的懷舊電影,同時也像一部人物紀錄片,但電影始終無法完全呈現人物的整個人生,葉嘉詠便從電影中「生父的缺席」與「異地的對比」作為切入點,探討導演在傳記電影改編上如何建構梅艷芳與「我們」的關係。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願望的真實,完整的療癒——《淺田家!》的精巧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1-11-22

看攝影師真人真事改編的《淺田家!》,鄧小樺入場前已猜到是溫情向小品,但原來比想像更精緻。「以攝影回應現實」的方式往往指放棄藝術取向,進入新聞寫實取向;電影卻超越了這個層次,由「家」切入,以溫情和殘酷反覆展現了「家」的意義。

如何既優雅又像人話?比較《大亨小傳》的開首譯本

散文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百年孤寂》、《雙城記》的開場白,隨口便可以背出來,但許迪鏘認為,《大亨小傳》的開頭卻不好唸,也沒有合意的中譯。比對歷年來不同譯者、不同出版社的譯本,都覺得彆扭,甚至令人質疑譯者本身都可能參考過眾多譯本,是「你抄我我抄你,只改頭換面幾個字或換個說法,所以缺點都一樣」,到底《大亨小傳》的開場白有何難譯,難在哪一句、哪一個字?

「猶太人在香港」歷史展覽︰流亡民族記憶,在港首度曝光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20

香港歌德學院、德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等機構聯合舉辦「猶太人在德國及來港逃難的生活」展覽,匯整珍貴史料及照片,以及關於舞蹈、流放與記憶的裝置作品《清》,讓公眾首次目睹這段與香港戰前及戰時命運密切相關的歷史。

【文藝Follow me】把泥土裡的植物挖出來——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展覽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19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以「親蔬」為主題,字面意思是親近蔬菜植物,也有透過植物與食物,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親疏關係。最近「土有香,根有緣:文學X視藝展覽」開幕,展出五組作家及藝術家以五種蔬物作為創作養分的作品,帶大家鑽進地底,看看那些深入泥土的植物。

無論你去到幾遠,記得要返屋企——簡評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在人們隨地域不斷流徙,意識躁動不安的時代,平地映社主辦,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於 11 月 18 日至 28 日舉行,影節分為多個單元,包括「三尖八角」、「FF原是永恆」、「過去進行式」、「一夜長大」、「返屋企」、「家的形狀」,放映 20 齣本地及亞洲學生的影片作品。本文將評析劇情片《中轉站》及紀錄片《孩子,我回來了》,兩套均拍於 2019,反映不一樣的離愁別緒。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味蕾的訴求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11-17

人在異國,在一個連唐人街都沒有的城市生活,儘管當地的奶茶和鴛鴦都不太合口味,但也只能將就,查映嵐形容,在想家的時候就將這點甜味當成故鄉的味道。味蕾渴想某些味道卻求而不得,多少令人有點憂鬱。

文學 × 視藝展覽——「土有香,根有緣」策展前言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1-16

香港文學季的「土有香,根有緣」展覽日前開幕,作家及藝術家選取了五種根莖植物,進行創作。展覽題目乃拆字而成,土有香則為香土,含蓄而有情,呼喚著自身土地之愛。文學所渴望的,無非在某種空間中鬆散生成。

革命、刺殺、正義與大愛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1-11-15

最近幾年間,卡繆著作的台灣譯本再版、重譯紛現,或者亦反映了這個政治動盪的「極端年代」。彭礪青認為,一般論者討論卡繆著作的思想軌跡時,會談到荒謬和反抗,但同時卡繆畢生也在思考殺人和被殺背後的合理性,探討透過謀殺實現革命正義的矛盾。卡繆並沒有提供一套教條,他看重的是每個人在這些困境中如何取捨。也許最後陪伴你的只是絞刑架,眾人都嘲笑你,你的革命正義、你的大愛也只能由上帝或者你自己來欣賞,明明希望懸民於水火但這些「民」卻無法明白,歷史也沒有因此而改變。真正的正義必然是矛盾而孤獨的,革命也是矛盾而孤獨的。

無事

其他 | by 跂之 | 2021-11-15

無不是有的反面,也不是否定了有就產生無。是故理性上的有與無,應從限制與可能這條路徑上思考。無事的光譜變成了長尺上的刻度,不同的人像雨點般落在他所屬的刻度裡,為不同火力的地獄之火燃燒。

蔡炎培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14

香港文壇瑰寶蔡爺蔡炎培,於今年九月不幸逝世。蔡爺為人親切,文思靈動創作不輟,遽逝之後,不同詩人作家及生前好友皆發表悼文及悼詩,並且舉辦文學追思會,致詞獻詩,以表對這位文壇老頑童的追悼之情。

【文藝Follow me】中環街市的前世今生 鄭寶鴻記憶與林浩賢轉化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12

午後的陽光灑在中環街市的玻璃窗上,穿進光滑的水磨石樓梯,把經過的人影拉得很長很長,鄭寶鴻的黑影由梯級平台起起伏伏延伸到地下,「這樓梯沒有變!」他迎著光說。180年前,這裏還只是一片荒蕪的小山坡,今天就成了人來人往的山城地標,鄭寶鴻帶我們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市走了一圈,關於中環街市的回憶又在他腦裏走了一遭。

我眼中的好青年荼毒室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1-11-12

好青年荼毒室眾籌六十萬自己開拍「哲學係咁傾」,延續「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半日達標,鄧小樺稱之為一個「文史哲界奇蹟」,說荼毒室是哲學界MIRROR,也許有人會認為是過譽,但說他們是哲學界的「試當真」,應該接近實情。「試當真」以獨特賣飛方式自資開騷大成功,荼毒室也自行眾籌大成功,都是難得在資源方式上的開拓。在政府或財團資助或大型融資都出現陰影的時代,希望這真能帶來結構性的轉變。

救贖靈魂與重生——〈迴光物語〉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11-12

從大海到宇宙,到「物語三部曲」第二首〈迴光物語〉,宇宙究竟在哪裡?姚慶萬便從救贖去討論歌詞。承於文學作品的救贖各有意涵,譬如《懺悔錄》便蘊含基督教原罪與救贖的觀念,但不變的是,懺悔過程包含「罪人」、「救贖」兩個層面。而〈迴光物語〉透過個體的煎熬,透過懺悔,希望為三部曲故事的主角清洗所犯下罪得以重生。

【蔡炎培逝世】那末,再會了(送別蔡教授)、小詩三首

詩歌 | by 飲江、蔡炎培 | 2021-11-12

香港文壇瑰寶蔡炎培九月逝世,編輯部特將蔡爺詩稿,與飲江先生為蔡爺寫的悼詩共同刊發,讓詩人不至寂寞,入土為安,化作春泥。飲江詩亦曾在文學館為蔡爺所辦的文學追思會上朗讀。

【蔡炎培逝世】香港作家的記憶,就是香港的記憶:蔡炎培先生文學追思會紀錄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本地詩人蔡炎培於 9 月 6 日離世,香港文學館聯同友好團體於新蒲崗舉辦文學追思會,蔡爺生前親朋好友、文人雅士出席紀念,致詞獻詩,以表對這位文壇瑰寶的追悼之情。

《沙丘瀚戰》:闖出敍事新宇宙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1-11-08

不少人批評《沙丘瀚戰》是「兩小時的預告片」,完場時只留下一堆未解開的懸念疑雲,馮曉彤這篇影評則認為,導演Denis Villeneuve似乎野心更大,希望重新定義甚麼是「值得看」的鏡頭,那是無畏、教人可敬的一股力量。

【教育侏羅紀】別矣,通識IES

教育侏羅紀 | by 佚名老師 | 2021-11-08

【文藝Follow me】我們與古董的距離 「走近—荷李活道貳」展覽帶你走入古董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06

一件超過一百年歷史的物件稱為「古董」,未夠百年則是「舊物」。一百年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也因此很多人覺得「古董」遙不可及。南豐集團「世界之約」與MUSTHAVEKEYS合辦「走近—荷李活道貳」展覽,以香港「古董街」荷李活道為主題,展出六位香港藝術家及創作單位的作品,包括陳麗同、石家豪等,拉近公眾與古董的距離。

《哲學係咁傾》60 萬眾籌成功 「好青年荼毒室」:唔怕被腰斬,一直傾落去。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06

哲學普及團體「好青年荼毒室」昨日(5日)發起眾籌,在 12 小時內成功籌得港幣 60 萬開拍,由《哲學有偈傾》原班人馬主持的「全新」節目《哲學係咁傾》,他們表示新節目屬於自家製作,「唔怕被腰斬,仲有咩好怕。」

詩三首:洛詩 X 曾繁裕 X 李曼旎

詩歌 | by 洛詩, 曾繁裕, 李曼旎 | 2021-11-05

以食物為題的現代詩從來不少,曾繁裕則不只寫食物,寫的更是劣食之殿堂。〈致親愛的明將〉以「工業芥辣味八爪魚軍艦」、「腥味中華海草」和「廿六件壽司」入詩,文句創新之餘,也見詩興,倒也勾起不少香港時代印記。

散文 | by 陳俊熹 | 2021-11-05

喜歡文學就不應讀中文系?陳俊熹以過來人的身份,回看自己在中大讀書的日子,從圓形廣場、唐君毅先生像,錢穆圖書館走過,形容是「將自己放逐到一切關於生命的哲學之外,在曠野中踽踽獨行」的狀態。

汪曾祺——中國最後的士大夫

其他 | by 萬謙 | 2021-11-04

在40年代啟迪民智、救亡圖存的大文壇浪潮下,汪曾祺卻選擇了崇尚自然的浪漫主義文學,選擇跟隨老師沈從文的腳步,成為一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真正做到了「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在《森之廚房》,來一場靈魂餵飼

影評 | by 林兆軒 | 2021-11-04

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日前正式開幕,南韓導演任順禮獲選為電影節焦點導演,其近作《森之廚房》在當地上映後,被觀眾視為「療癒」之作,四季分明的鄉村風景及地道美食,正好為香港影迷帶來一場餵飼靈魂的盛宴。

訪作家哈金——以敏感的心靈,探尋邊緣寫作的意義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1-04

著名美籍華裔作家哈金,月前應浸大文學院邀請,舉行講座並與學生進行交流,期間接受了「虛詞編輯部」的視像訪問。移居海外,以英語寫作筆耕多年,過程中不斷探尋寫作的意義,哈金說,「繼續將有意義的事情做好,這是最重要的。」

【何藩電影】從攝影走進情色世界 看何藩電影中的「文藝」與「艷色」

報導 | by 黃桂桂 | 2021-11-03

電影保存與修復的非牟利機構 REEL TO REEL INSTITUTE 正在舉行「再現.重構——何藩的文藝艷色」放映會,播出何藩由1970年至1994年執導的七部電影作品。看何藩的電影,也是在理解香港情色電影的歷史與過去。攝影需要光,有光就有影,試試不看光,看光下的影也很美。

婚姻的墳墓:觀香港話劇團《曖昧》

劇評 | by 李向昇 | 2021-11-02

香港話劇團的新作《曖昧》,李向昇形容劇本野心很大,想讓觀眾看的不是男女主角怎麼曖昧,而是你已然知道他們會發展出曖昧的關係,那這段曖昧在各自的生活中泛出怎樣的漣漪,甚或引起怎樣的波濤?所有的曖昧都是以日常為藉口展開的。人類其實是善於自欺的,和別人玩曖昧的同時就是在和自己的道德觀玩曖昧。如有機會人性這種狡獪的一面似乎也可以在戲裡呈現出來。

盜號才是愛!黑客入侵網絡作家賬號,免費代筆二萬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02

有一位中國黑客,在剛過去的萬聖節,成功潛入網上讀者群組,黑入小說家賬號,為連載小說《是我瘋了》批改章節,修補了不合理劇情,更免費留下兩萬字!究竟是讀者的愛,還是他趁機打劫,一圓作家夢?

要為什麼事情按下快門? —— 從《淺田家!》回到《毒水曝光》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1-02

《淺田家!》前半段溫馨胡鬧,後半部分一下子變得相當沉重、安靜,跳出了中野量太過去作品常見的「溫情派」套路。主角眼中,只剩下311災後餘生的細碎日常,跟幾個志同道合的自願者,整理瓦礫中撿拾的幾萬張照片。或者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選擇成為留下來的人。紅眼從《淺田家!》回到美國戰地記者 Eugene Smith 的傳記片《毒水曝光》,攝影師如何令自己在場、參與,要為什麼事情而按下快門?正是兩個故事都在追問的事情。

【文藝Follow Me】詩化與音樂 身體與語言 由莎翁《十四行詩》到劇場《#1314》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02

「當詩的想像和身體結合會是怎樣的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創作起點。」綠葉劇團藝術總監、《#1314》導演黃俊達說。他在劇作《#1314》中以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為創作來源,以詩意的文字結合詩化的身體,帶大家走進一個解構又重構的世界。

凝視廢墟,拾遺海島頹美:《無映之地》觀影筆記

評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古本森(Benson Koo)執導的《無映之地》,以詩化鏡頭細訴這間 1931 年開業,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香江舊戲院,淪為滄海遺珠的鄉城況味。電影在長洲進行社區放映﹐與主流院線相比,呈現出一種「不及格」的脫序、草根、地痞體驗,正正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活力和好玩之處。

【無形・蔬泥】前置詞:蔬泥說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11-01

《無形》每年會有一期,全本承載香港文學季的展覽主題創作,經歷諸多變遷,今年也不例外。就今屆香港文學季「親蔬」的焦點展覽「土有香,根有緣」而創作的五個全新文本,意在提倡親近蔬菜植物,在進食與種植之中尋找我們與土地、植物的深層關係,也談如何發現歸屬,記憶緣份。在地下生長的植物部分,往往蘊含豐富營養;即使未見天日,仍是寶貴的儲存與滋養。願共勉之。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以樹洞為家——石濤的故事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11-01

何福仁早前接受電台節目「開卷樂」訪問,談到《愛在瘟疫時》裡〈樹洞〉一詩,奈何時間匆促,只能說個大概,透過這期專欄,何福仁由此引申,分享該詩的創作緣由,以及自己對石濤這麼一幅畫,所引發的種種感受與聯想。

【虛詞.共赴青山】一個物種的發現

小說 | by 浮海 | 2021-10-31

「人走過的山頭愈多,理應愈能克服對高度的恐懼。但依晴卻是在走了好幾個山頭以後,才逐步發現自己的畏高症。」浮海的短篇小說〈一個物種的發現〉,描寫女主角依晴畢業後發現現實生活並不如意,反而出走到野外,發現自己有能力「辨認一個物種」而重獲喜悅,並重新再一次認識自己。

【已讀不回#70】勞緯洛 X 鄧小樺:吳明益《苦雨之地》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29

今年已讀不回最後一集,青年作家勞緯洛帶來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集《苦雨之地》,一齊開發大腦,感受自然環境的溫柔與生機。作為近年在台灣成為最受注目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吳明益的創作一直關注自然生態保育和台灣原住民等議題,想了解人類面對自然感受的倫理與美學的重要一課,記得收看。

回顧——《再會!山川人》

其他 | by 張慧婷 | 2021-10-29

《邂逅!山川人》在前貫文學校的展覽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統籌,創不同協作負責的是「入村」的部分,過程中發生了無數感人至深小故事,點點滴滴都被記錄下來,收錄在新書《再會!山川人》,帶著邂逅的記憶和學習,走下一段旅程。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9

蘇苑姍以信念、毅力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的六萬多字文稿,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這個小輯收錄律銘與江俊豪的書評,以及劉平專訪蘇苑姍的文章,願我們都不會被絕望逼死,有天能夠為她搣開一個更好的世界。

訪《未來表演實驗室》:高等科技低端人口,日没前的藝術預言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前身為空置校舍的大埔藝術中心,操場上有一隻不動的「牛」。乘電梯上四樓找尋「403 室」,門口張貼了一些甚具地區色彩的海報,也懸掛了一些貌似雪山可見的七彩布旗,上寫有若干詩化文字。隨策展團隊的帶領,《虛詞》記者來到一個看得見夕陽的《未來表演實驗室》,訪問四位核心創作人,大談下月初假牛棚藝術村 12 號單位「實驗中期展演」前,發生在「403 室」的一些預言故事。

思潮流動,遲來的後現代舞蹈——超譯不加鎖舞踊館《相對現場》

劇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每一場發生在黑盒劇場的表演,每一位觀眾的劇場體驗都是獨特的。蘇麗真看「非關舞蹈祭」的《相對現場》,形神之外,銘感五內,寫下一段具玩味和實驗性的文字。

【無形.共赴青山】你醒了沒有?

小說 | by 米哈 | 2021-10-27

山系熱潮愈來愈普及,近年香港也多了一個名為「山系女神」的稱呼,但在米哈的短篇小說〈你醒了沒有?〉裡,男主角千方百計親近對方,以為可以跟「山系女神」共赴「巫山」,結果⋯⋯

忘字

散文 | by 黃戈 | 2021-10-28

快刀手都會切損手,所以忘記一個字怎麼寫,也不要大驚小怪。黃戈說,執筆總會忘字,尤其在習慣了手機和電腦之後,寫作的形式有了改變,而改變早就發生,即使知道打字的手感和寫字有差異,已是一個無法回去的狀態。提防時代,時代卻已得逞,感知變化,卻又甘於接受。

HKIPF衞星展覽《體會》:以身軀走過所有一切

藝評 | by 馮曉彤 | 2021-10-29

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衞星展覽《體會》,由香港體模社策展,展出84張裸體攝影作品,及潘國靈、沈意卿等兩文四語的文學創作和朗讀。相片裡的人像雖然一絲不掛,卻不代表他們真正願意打開自己,只有對話才能讓我們真正看見大家。

當香港電影的跑道只剩下《媽媽的神奇小子》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0-26

改編自殘奧金牌得主蘇樺偉真人真事,由尹志文編劇及執導的勵志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將代表香港角逐第9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彷彿是當年在電視廣告綽號「神奇小子」的蘇樺偉離開運動場之後,再一次(在梁仲恆的演繹下)於電影跑道代表香港,以香港人的身份走上國際舞台。但「神奇小子」再一次跑出,或有許多時勢因素,而它最終說穿了也在讚揚一個聽話的香港小子。不要望終點不要亂跑,金牌之路是要「望阿媽」(On your mark),然後才可以「Go」。電影固然勵志,但勵志訊息各自表述,落在今日香港的政治語境之中,要聽媽媽的話,難免另有一番解讀。

評My Little Airport純愛專輯《SABINA之淚》—— 情感瞬間的刻畫,愛情的各種面貌

其他 | by 鄧皓天 | 2021-10-26

My Little Airport的第十張純愛專輯《SABINA之淚》,早前隨演唱會跟著面世,專輯之名直接引用其中一首歌,歌名源自兩年前朋友S歐遊的失戀經歷。全碟收錄共16首歌,鄧皓天從中挑選較特別的幾首,以作賞析。

【無形・蔬泥】文學 × 視藝展覽——蓮華辭

詩歌 | by 陳煒舜 | 2021-11-22

在地下生長的植物部分,往往蘊含豐富營養,陳煒舜以蓮藕為題的創作,大逞文筆之巧,以多種古典體裁作為探索,與劉學成的混合媒介〈斷絲經〉,透過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典故繁富的蓮藕,呼應今年香港文學季的主題「親蔬」。

【無形・蔬泥】文學 × 視藝展覽——留下來的人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1-11-18

香港文學季的主題「親蔬」,意在提倡親近蔬菜植物,盧卓倫的〈留下來的人〉,更直接與土地的牽繫有關,驅寒多益的薑,原也是一種祝福,配以蘇詠寶的藝術裝置,讓我們在進食與種植之中,尋找與土地、植物的深層關係。

【無形・蔬泥】文學 × 視藝展覽——潔身自愛

小說 | by 張婉雯 | 2021-11-24

今年香港文學季以「親蔬」為主題,談如何發現歸屬,記憶緣份,張婉雯的小說教讀者出人意表,「山葵」的激辛落淚原來有著多重轉折,配以姚俊樺用炻器、泥、山葵蓉製成的藝術創作〈壹板〉,在進食與種植之中,尋找我們與土地、植物的深層關係。

【無形・蔬泥】文學 × 視藝展覽——馬蹄

詩歌 | by 熒惑 | 2021-11-19

香港文學季的主題「親蔬」,所選的五種蔬菜都有相同特性,全是生長於地下,其中詩人熒惑以疏淡的筆觸,寫及每年教馬蹄類植物的生物課,寄託對於學生成長的情意,配上林磊剛的黑白照片打印,記錄師生之間的情誼。

【無形・蔬泥】文學 × 視藝展覽——親愛的__

散文 | by 何秀萍 | 2021-11-17

今年香港文學季的主題「親蔬」,意在提倡親近蔬菜植物,在進食與種植之中尋找我們與土地、植物的深層關係。何秀萍以書信形式與一位朋友談起「紅菜頭」的記憶,記當年的鮮美口舌記憶,也是對友人的探詢關懷。「紅菜頭」吃過留痕,而飲食之中總是隱含親密性,同道中人,共聚一堂,不但分甘同味,也期許相逢之日,互道別來景況。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苦難世界連線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1-10-27

2014年雨傘爆發之前,鄧小樺受邀去了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作家工作坊(IWP)三個月。六年過去,世界變了樣子,一次zoom朗誦會兼聚舊,鄧小樺重遇阿富汗作家Mujib Mehrdad,眉目隱帶嬌嬈的躁動男生已有種乍經大劫後的疲憊與柔和。緬甸的作家San Mon Aung已為人父的發福樣,但眼神的銳利和堅定亦跟當年判若兩人。又HEA、又無組織、經常各自表述而善忘的IWP群體裡,竟也折射了這許多時代的命運。

看見歐美在封城期間的故事——《大疫年代十日談》29篇短篇小說讓我們前往他方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1-05

《大疫年代十日談》啟發自距今七百多年前的意大利故事集《十日談》,找來近三十名作家書寫疫情下的故事,沐羽這篇書評,覺得小說合集所換取的,是在這個年代裡,讓閱讀故事這種娛樂能夠在其中透一線光,領我們進入文學最核心的意義。

恐懼症

散文 | by 跂之 | 2021-10-24

「他解開魚鈎,左手持魚牌,右手拉出魚線。魚鈎在垂降,在它接近水面時,水面顯出了不安。水份子盡力把自己擠壓至地心吸力的方向。」跂之的〈恐懼症〉雖以釣魚為題,但其實釣者的動作、內心狀態,以及對魚群的觀察,都像是一種隱喻,「魚要保命最好還是拒絕信任:拒絕信任身處的地方安全,拒絕信任群游時同類不會把你擠出去。」

【文藝Follow me】帶一本專屬深水埗人的護照逛社區——《深水埗社區手帳》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22

疫情之下無得去旅行,不如在香港來個本地遊。社區組織「深水埗康樂社區」成員Lip、阿醜及KK最近制作了一本《深水埗社區手帳》,內設30條深水埗相關問題,附一份手繪深水埗地圖,為大家提供六個不同面向的「深」度遊。

【已讀不回#69】勞緯洛 X 鄧小樺:川端康成《雪國》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22

川端康成的《雪國》堪稱是跨代的「文青聖典」,內外散發著值得眾人討論的文學價值。今集已讀不回請來青年作家勞緯洛作解說,這本作品也為他帶來非一般的個人啟發。想知《雪國》影響力為何如此強勁,記得留意收睇。

【虛詞・共赴青山】長夏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1-10-21

陳韻紅形容,京都的分明四季使山有了爛漫、青葱、楓紅與雪妝等形態,但最令人深刻的卻是每年八月十六日晚上八時舉行的五山送火,在炎夏夜裏逐一燃起五座山上的篝火,把祈願和亡靈一起送往異界。首先是左京區淨土寺大文字山、然後是松崎妙法山、北區西賀茂船山、左大文字山,最後是右京區嵯峨曼陀羅山。

《午夜天鵝》的天鵝「重像」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10-21

電影名字《午夜天鵝》不但指向的角色是草彅剛飾演的跨性別人士凪沙,葉嘉詠指出,其實也跟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故事有關。這套芭蕾舞劇就是由同一位舞者飾演「白天鵝」奧傑塔和「黑天鵝」奧吉莉亞,令人聯想到《午夜天鵝》的角色設計,巧妙之處便在於兩組「重像」天鵝。

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相信生命與文字的可能

書評 | by 律銘 | 2021-10-28

律銘讀蘇苑姍的新書,起初沒怎樣,愈讀到後來愈扎心,書中有些句子亦特別觸動到他。以為書名的「一個人可以活下去」,會是另一本正能量心靈雞湯,然而卻非如此,書名起得很好,也很差,但生命和文字,本就充滿著不同可能。

訪「現世代的莎士比亞」《李爾王》——無言的時代,想像力最可貴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0-21

致力探索不同劇場表達形式的鄧樹榮,這次選擇以全女班及無言劇的方式,重新演繹莎士比亞名著《李爾王》。當角色變成了單一性別,對白台詞也全被抹去,前語言的運用為戲劇帶來更多想像空間,也嘗試回應社會引發共鳴。

女性電影的愛情成長 —— 濱口龍介《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1-10-20

隨著《偶然與想像》在香港受到擊節讚賞,濱口龍介的舊作亦陸續重新上映。黃柏熹回顧其2018年的作品《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一個女人愛上兩個男人的故事,像重新提醒了我們女性電影的核心所在,並非要在壞男人與好男人之間展示感情兩難,而是顯示在濱口龍介的電影世界裡,女人在愛情中游刃有餘的可能。

看在哀樂無名的晚秋:十至十一月德國電影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在「獅子山」和「圓規」兩場風暴遠走以後,香港地終於迎來秋意。在這哀樂無名的季節,《虛詞》編輯部為你精選德國電影節(KINO/21)以及百老匯院線幾部異國電影,在大銀幕上一一飛越極權社會、科幻末世、異色派對,在密陽和微涼的晚秋倒抽一口「涼戲」,在笑與淚中洗滌心頭的鬱或躁。

【無形・共赴青山】輕量化登山

散文 | by 楊華慶 | 2021-10-19

登山之於大眾,一般是悠閑活動,或挑戰身體極限,克服山岳森林的冒險之旅,但對熱愛輕量化登山文化的楊華慶來說,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當登山者愈益追求在山脈中進行長時間旅行及生活,就代表著在山林生活的吸引力愈大,反過來說是都市生活存在愈多壓迫。讓山林成為理想生活之地,其實就是穩守四份之三的香港。

失敗的、青春的、美好的電影時光 ——《電影之神》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0-19

有成就的電影人,當然可視為得到電影之神眷顧。但《電影之神》回頭撫慰了所有失敗者,無論導演、觀眾,還是戲院小職員,偉人或平凡人,但凡因電影而入神的人,都能夠在電影時光之中遇見神。紅眼認為高齡 90 的山田洋次,用《電影之神》所傳遞著的就是這樣一種無限的愛。 夢想不在大小,只要喜歡電影,都總會找到一個與電影(之神)發生關係的形式。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救火的《少年》——「香港不能公映」的 2019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樂隊《達明一派》曾唱《十個救火的少年》,最終因現實逐一脫隊,無不跟理想遠去。2021 年的香港,「社運」在恍惚之間成為敏感詞,多部反修例電影被撤映或禁播。繼《幻愛》周冠威執導的社運紀錄片《時代革命》登上康城影展,三名 80 後「中佬」影人任俠、林森、陳力行,以港人親身經歷為藍本拍攝劇情片《少年》(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講述社運輕生潮下催生的「民間拯救隊」,關於一段漸被遺忘的集體回憶,關於一代少年人青春殞落的殘酷物語。

【教育侏羅紀】建立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1-10-19

投向新世界的石頭

影評 | by 安娜 | 2021-10-18

物質豐足與科技發達,卻不保證我們會過得快樂,石頭公社最新的影像創作計劃「娛樂至死新世界」,由五位創作者各自擷取經典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意旨和精神,在這個驚魂未定的後疫症時代,以非敍事式的映像反思科技與我們當下的生存處境。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白手成家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10-18

移居加開學,讓查映嵐手忙腳亂,猶幸總是碰上善心的人,得到許多幫助。作為讀三毛長大的一代,每次讀到她和荷西如何將一座沒水沒煤氣的水泥空殻幻化成一個「家」,總覺憧憬。只是,白手成家,目前還是個微渺的想望。

詩四首:〈荷爾德林究竟看見了什麼〉、〈哀歌〉、〈夢〉、〈寫作〉

詩歌 | by 五口 | 2021-10-18

五口投來新詩四首,〈荷爾德林究竟看見了什麼〉、〈哀歌〉、〈夢〉和〈寫作〉,四首作品各具特色,而且不乏佳句,像「靜坐在懸崖上/我們每天目送自己出海/朝著 大海的盡頭出發/總是期望自己在哪天歸來」,引來頗多詩外聯想。

【文藝Follow me】坐困愁城看電影 訪「香港亞洲電影節」談解禁、破格與多元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15

疫情之下,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種被困的感覺,口罩困住了嘴巴、城市困住了身體、隔離政策困住了自由,大家成了《進擊的巨人》裏的帕拉迪島居民,被一重又一重城牆阻隔起來。有見及此,今年的「香港亞洲電影節」以「解禁多元 破隔十八」為主題,透過片單中的電影,讓大家勇於解除一些枷鎖、禁忌,甚至價值觀。

【已讀不回#68】江康泉 X 鄧小樺:智海《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16

江記今次要談的本土製作動漫,是智海的《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據說它是本土文藝漫畫界中的傳奇。不斷重複的敘事風格,畫風罕見地沉重,一切的苦難,都返照我們創作的初心。與智海份屬好友的江記,同代人的解讀飽含感情,記得收睇。

《感官樂園》:男女相愛來自男性感受女性被凝視的苦

影評 | by 黃創筠 | 2021-10-15

自從金基德生前爆出性醜聞後,要評金基德的電影變得極不容易,黃創筠這篇對《感官樂園》的評論,認為電影是導演對自己情慾反思的功課,男女相愛是來自男性感受女性被凝視的苦楚後,男性才能明白愛。諷刺的是,在他生前還沒完成這個功課,就已撒手塵寰。

【無形・蔬泥】《離》與游離,文學與時代的貌合神離 —— 訪潘國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11-11

「離」有很多形式,也不只代表一種離開的選擇。它可以是撤離,同時又是偏離,是一座遠離權力中心的離島、一個已消失的離人,一種游離狀態,甚至是一支卦。翻開潘國靈新作《離》,如他形容,「離」的廣東話剛好就是「嚟」,同樣是個情感悖論。而創作人的自覺,往往是要拒絕單一化的書寫衝動,作為「異見的異見」,有著與主流聲音保持距離的複雜性。

李琴峰「芥川賞」得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15

李琴峰憑《彼岸花盛開之島》成為首位榮獲「芥川賞」的台灣籍作家,早前卻被日本網民翻出曾經批評安倍晉三的言論。對於被指「反日」,對於文學賦予的力量,李琴峰在頒獎典禮發表的演說,震撼不少文壇中人的心靈,楊佳嫻由此深感「語言往往是最鮮明的界線」,蔣曉薇亦撰寫長文表達感想,詳談那道從文學而來的救贖之光。

何處是吾家﹖——看《詩經》知古今亂世,都必須面對的一頁流離

散文 | by 利志華 | 2021-10-22

何處是吾家?這可能是移民潮下許多香港人內心都會湧現的疑問。但數千年來,文學流傳了多少戰歌與哭號,早在吟唱《詩經》的初民時代,便可見人在亂世中的哀歌。人逢困境,該如何面對流離、又當何以自處?利志華便從《詩經》的〈邶風.北風〉、〈王風.葛藟〉和〈檜風.隰有萇楚〉三首詩有所啟悟。

專訪《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作者黃津珏:亞洲 indie 的重點不在「爭取」,而在「爭議」

專訪 | by 忤尚 | 2021-10-13

在新書《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中,資深獨立音樂人黃津珏紀錄了其樂隊remiso的一次巡演之旅,具體呈現了「contestations」(爭議)如何在這片土壤上肆意怒放。一如阿珏對本地獨立音樂場景的態度,誠實才是最大本領,閱讀《迴路》,讓我們看到被邊緣者的弱小和強大。

【無形・共赴青山】那一年,在山上的徒勞

散文 | by 朗天 | 2021-10-13

關於山,以及命運。除了會聯想到薛西弗斯推石上山的那個神話,朗天卻從李維史陀的「盜鳥巢者的詠嘆調」說起,「上山不是凡人所能為,反過來能上山的某意義上便算獲取英雄的認證」。但無論是遠古神話,還是自身念念不忘的經歷,徒勞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終卻回到與初戀女友一同上山的往事。

【教育侏羅紀】古文今讀,危機四伏?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1-10-12

陶潛辭官隱居,展現熱愛田園、厭棄官場的真我本性,今天的中文教師,卻因教授《歸園田居》,潛進了白色恐怖的深淵。古文今讀,真的要小心中伏。

【港史Backspace.2】觀塘工廈書店歎「Last Minute 香城史」,發一場五四的未竟之夢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談李琴峰「芥川獎」得獎感言——文學能是那一絲救贖之光

其他 | by 蔣曉薇 | 2021-10-15

從李琴峰的作品中,蔣曉薇形容特別感受到個人被世界隔絕的孤獨感,也讓人思考到人生種種的荒謬困局。李琴峰說到她的最新的得獎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時,有這樣一段台詞:「我們所出生、成長的〈島〉,本來就是艘隨時都有可能沉沒的船。」當全世界都因著疫情、政局轉變而波濤起伏,蔣曉薇則看見看這個位於日本與台灣之間的虛構島嶼,在一個沒有父權意識的異想世界裡,回歸純真。

體性的體——紀 「#非關舞蹈祭」《I’m Only my Body?》之體現

劇評 | by 陳美彤 | 2021-10-16

「非關舞蹈祭」《I’m Only my Body?》的兩個作品:《張利雄》和《Kerry & Frieda》,應該如何留下一點較能靠近原作精神又不會過度詮釋的「(非關)舞蹈文字」?陳美彤寫下觀後感,認為看藝術作品是會/要把自己放進去的,所以描述的過程一定是有把自己的詮釋放進去的,畢竟寫字和做藝術都是為了身意合一。

詩三首:陳偉亷 X 鄭點 X 驚雷

詩歌 | by 陳偉亷、鄭點、驚雷 | 2021-10-09

陳偉亷、鄭點、驚雷分別投來相當有個性的詩作,陳偉亷的〈麻醉人生〉,既寫烈酒的醉中共舞,也寫濃縮咖啡的麻醉,一種「用清醒麻醉」的生活方式。驚雷在〈你可以殺了我在盧旺達的兒子〉寫的「殺」念,或許跟鄭點的〈擁抱拆毀的永定門〉寫國家的「拆」有異曲同工之感,「把向生的媚態,和死前的無奈,通通都跌得雞零狗碎」。

【已讀不回#67】江康泉 X 鄧小樺:今敏《Opus》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09

今集有幸請到漫畫家江康泉(江記),誠推今敏大導的漫畫作品《Opus》,嘗試解說作品存在大大少少的「漏洞」,成為角色反抗的工具,成功打破作品角色與讀者的第四道牆,為漫畫增添多一個層次和深度。究竟漫畫《Opus》係咪低調高手嘅燒腦神作呢?記得收睇!

《保育黃霑》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08

要認真梳理黃霑,其實並不容易。黃霑出名,又到處留情,他離世時,來自民間的集體留言鋪天蓋地。說得誇張一點,似乎每一個留意香港流行文化的人都認識黃霑,心中可能都有一個自家的霑叔故事。黃霑自己說過,他其實是一個不太透明的透明體。他自幼喜歡大笑,性格開門見山,但思想和感情卻山外有山,由外表到內心,有一段不短的路。想認真認識黃霑,這段路,要再行。同樣道理,香港文化有趣的地方,在它行過的路。

【文藝Follow me】種一棵樹落地生根——訪《樹心邊.新蒲崗》唐睿、鄧小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08

你可曾試過於炎熱的夏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向一棵大樹祈福,或者撿過一片落葉回家當書籤?香港每一個社區總有一些蓊鬱大樹陪你走過一段路,在葉落花開間,你長大了,樹木依然蒼翠如故,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樹心邊.新蒲崗》以植物書寫新蒲崗,書寫人對一個社區的印象與記憶。

《方圓》「Time Folds」——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1-12-14

不論文字聲色,時間旅行、平行時空等等題材大行其道,越是絢爛的狂想越能折射人心慾望——正因現實時間的進程無以挽回,此刻的遺憾驅使我們渴求對過去的補償或由未來開啟的可能。《方圓》每四期根據一個大方向錨定題目,今期開始的「Time Folds」,將為時間大做文章。

【港史Backspace.1】旺角唐樓歎「港識多史」,記一段教科書不會教的性別史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歷史研究專頁「港識多史」最近出版《教科書不會教的 36 個香港歷史人物》,舉辦新書分享會,慢讀歷史課本遺忘的一段段女性與性別史,就像在唐四樓吃一份西多士,奶油配糖膠糖份滿爆:她愈叫你不要食,你就愈想入非非。

【無形・共赴青山】Nothing more to say, No more ace to play——專訪蘇苑姍

專訪 | by 劉平 | 2021-10-06

蘇苑姍在《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裡所寫的,不只血淚與病榻,她最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其實是公義。關於醫療的公義,關於另一個人死亡背後的公義,以及真相。即使在時代面前人變得如何渺小,但公義始終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最珍貴的價值,問蘇苑姍下一步會點走,她的方向很清晰,只是沒有任何具體的事可以做到。「你問我下一步會點走,就係盡力,所有事都盡力,做自己做到嘅事,食飯、飲水、食藥、打針、落藥,醫唔醫到、藥有冇用嗰啲,真係唔太重要。」

《糖魔怪客》:每個庸俗的藝術家,都會變成披著人皮的惡魔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0-06

時隔廿多年,經典恐怖片《糖魔怪客》被Jordan Peele回收再續,紅眼則認為,電影過度鮮明的政治正確光環或掩蓋了它本身對離地商業藝術的批判。像男主角這一類遊手好閒的藝術家,表面上關懷社區,以保育議題進行創作,但再多熱情和抱負,都是一種偽善的狂熱。而偽善所掩飾的是,他們最終只是為了能夠用更廉宜的租金,享受更優閒的上流生活,才會選擇進駐一些長期被剝削、權力不平等的社區。其實他們的真正身份,無異於資本主義社會裡新一批侵略者。望向鏡子,鏡中的猙獰倒影有如理想自我的化身,才發現自己就是城市裡的嚐血殺人魔。

【紋心雕龍.叁】紋身無罪:論一場靈魂的自由交易,皮層上的永久居留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紋心雕龍】系列第三彈!「聽說身上有明顯紋身的人,較易成為街頭上被截查的對象。這是否記載了舊社會的一種刻版印象?犯罪的人可以有紋身,但有紋身的人不等於罪犯。這種帶有系統歧視的反智邏輯常見於小報的標題,往往故意標劃「紋身漢」,作為江湖人物的一種借代。」

李琴峰芥川賞演說震撼文壇 楊佳嫻:「語言往往是最鮮明的界線」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憑《彼岸花盛開之島》成為首位榮獲「芥川賞」的台灣籍作家,李琴峰在八月底舉行的頒獎典禮,發表題為〈賴以生存的奇蹟〉的演說,震撼不少文壇中人的心靈,作家楊佳嫻接受「虛詞編輯部」的文字訪問時,分享了她對李琴峰頒獎演說的想法,以及對其芥川賞新作的期待心情。

數碼時代的光影舞蹈——梅田宏明《密不可分》:「我追求的,是結合舞蹈與自然界」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1-10-27

疫情肆虐多時,大大改變各地藝團的表演生態。身兼舞台美學家、作曲、編舞及舞者的日本跨界藝術家梅田宏明,潛心設計專屬數碼時代和線上觀眾的作品,以其作品《密不可分》呈現舞蹈結合新科技的另類可能,透過「西九文化區」的網頁平台,觀眾亦可欣賞限時播放的線上演出。

【新書《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夜香.鴛鴦.深水埗》:本土年代的世界主義旅程

影評 | by 林瀚光 | 2021-10-05

多年後回顧2020年香港電影,我們會記得甚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近出版的《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收錄多篇影評人研究香港電影的文章,包括林瀚光這篇對《夜香.鴛鴦.深水埗》的評論,談及電影如何締造出香港人獨有的特殊身份。

【佬訊專欄】深宵Gym房

專欄 | by 佬訊 | 2021-10-04

每間gym都有怪人,但在深夜時份的廿四gym,怪人似乎寧舍多。佬編分享他夜晚不願睡,一路做gym,一路望著男男女女、來來去去、離離合合、散散聚聚,在深宵廿四gym見過的怪人,或許這裡就是容許怪人做自己的喘息空間。

村上春樹圖書館10.1開幕!男神的文學、音樂、咖啡和學運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10月1日除了是剛過去的悠長假期的開端,更迎來廣大村上春樹迷的福音!設於村上母校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圖書館已經開幕!日本民眾只要預約,便可免費參觀。不過受疫情影響,在港的迷妹迷仔就可能要多等一會,唯有繼續埋首書山飲啡…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小編表示不想再得個「等」字,不想日日返香港的文學館,很想馬上就飛去東京的國際文學館,還要日日和男神讀愛,哀哉!

42樓

小說 | by 向海嵐 | 2021-10-03

向海嵐的短篇小說〈42樓〉,從按下電梯旁的按鈕開始,像都市怪談一樣描寫一段看似艷遇,又似是驚慄情節的奇情故事。

【已讀不回#66】鄧小樺 X 黃念欣:董啟章《地圖集》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10-02

黃念欣老師最後一回剖白多年沒有公開提過關於董啟章作品的原因,以及開腔解說《地圖集》的三大因素,以其獨特角度帶領我們去理解董啟章,內容目不暇給,記得準時收睇今集已讀不回。

【文藝Follow me】一間書店 七位店長 七個主題 訪「七份一書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0-01

每個人都有一個書店夢,在自己的書店賣自己愛看的書,文學、心理、建築、攝影⋯⋯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擁有一間自己的書店,真的需要很多金。James(莊國棟)於是開了「七份一書店」,讓那些有書店夢的人成為書店七份一的持有人,把自己家裏的書櫃搬出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愛書。

翠袖天寒接地荒――《時代曲紀夢詩》後記

其他 | by 陳煒舜 | 2021-09-30

「時代曲」現在特指1920至1970年代,先後在上海和香港創作、傳播,具有華洋合璧之海派風格的華語流行音樂。時代曲可以上達下達的「中層」性質,知識分子的大力參與,對於城市生活的反映,在民歌以外對於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的吸收,乃至於旋律、歌詞的徵引互文情況,亦成為陳煒舜撰寫《時代曲紀夢詩》的緣由。

時代絮語——論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9-30

述說大時代下的血淚不難,述說大時代的「難以述說性」才是困難。江俊豪形容,蘇苑姍的《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卻是以直面的、自傳性的疾病書寫,把時代、疾病、「時代」的「疾病」中那「難以述說性」展開。即使當中因身體的艱難而難以建構一個完整的故事,誠如作者自述,只能以零碎的文字去憶述,因為「身體的痛,只能一個人去經歷。」

【無形・共赴青山】隱於山林,深耕細作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9-29

在全球疫情肆虐期間,山彷彿成為了很多人的心靈綠洲。與大自然關係密切的作家葉曉文,分享進駐新界東北梅子林村參與藝術活化計劃的體驗,朗天則從「盜鳥巢者的詠嘆調」的神話,憶起山上的不快。米哈的短篇小說,以女神約行山作開始;陳李才與Gigi Fong則分別寫詩繪畫,融入山林。

至道從來不遠人:評《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1-09-29

由陳煒舜(主筆)和方頴聰(蒐集材料及審核文稿)所著的《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最近引起文化界廣泛的關注。到底「女仔館」(Female Diocesan School)是一所怎樣的女校?而1860年至1869年間,香港女性接受教育有何困境?在華洋社會文化衝突中,「女仔館」又何努力推動本地女子教育之發展?

回應當下,超越時間限制的書寫——鄧小樺 X 何雪瑩「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與獨立出版迷你書展主辦「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作者鄧小樺與城巿研究者何雪瑩,在評論人江祈穎的主持下,跟一眾讀者相聚富德樓,漫談在書寫中如何讓昔日與當下對話,亂世之下怎樣面對挫折與療傷。

【無形.全文追星】觀星時間

散文 | by 黃戈 | 2021-09-28

追星有什麼好追?黃戈說自己不理解,不過,字裡行間卻看得出他是乃木坂46的「不稱職粉絲」。乃木坂46有一首《如果地球是圓的》,黃戈形容,歌詞有幾句足可一享胡思亂想的樂趣:「如果地球是圓的話,必然能回到原點吧。自遠方的地平線出發,順著海流,定有一日,能回到被燦爛熱情與愛填滿的每一天。」時間與空間,過去與當下,事實與幻想,虛虛實實,糾察不清。混迷有混迷的好處。

《失落邊境》:食物與救贖

影評 | by 柴子文 | 2021-09-28

越南新生代導演黎豹的首部長片《失落之境》,今年榮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極高榮譽,在苦行解脫和反烏托邦退化之間,構建出一片穩定又不安的張力之地。導演說,人的本性被激發出來,人才能得到安息,才能相識。味道,不過是一種救贖的儀式。

《魷魚遊戲》:莫名著迷的劇種,微觀人性的醜惡

影評 | by 林奕 | 2021-09-28

最近大熱的Netflix原創劇《魷魚遊戲》,林奕認為此劇起首聲勢緊湊,終集節奏卻突然拖慢,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牽絆也偏向鬆散,但若摒除這些主觀感受的沙石,劇集帶出的反思仍值得細味咀嚼。

【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新書《樹心邊.新蒲崗》,收錄作家創作與街坊訪談,也有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文章,藉此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孔子與女子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9-28

孔子是厭女、仇女,以至是今人所謂「仇女主義者」(misogynist)?《論語》裡有一句:「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但何福仁認為無需為尊者諱,也勿對孔子之說大驚小怪,內文自有解說。

詩不只是文學:本地詩人、音樂人、影像創作者攜手製詩歌x電音x影像MV

報導 | by 林詩雅 | 2021-10-27

由《聲韻詩刊》主辦的詩歌活動「詩風電浪」播映會,靈感源自於《聲韻詩刊》旗下的《讀音》。《讀音》於2019年開始,邀請不同詩人到錄音室朗讀他們自選的詩作。池荒懸同時是《讀音》的策劃人,他有感香港經歷過一段寫詩的「黃金時代」,「因為我們不必為誰服務,也不必怕寫了不該寫的東西」,而且,池荒懸指出詩歌不純粹是文字符號的組合,他也愛玩電音,於是生出結合詩和電音的念頭。「詩風電浪」的7首MV中,不少音樂人把詩人親自讀詩的聲軌加入電音。

【文藝Follow me】個人詩集與時代意義 雄仔叔叔《Some Kind Of A Mood》出版人彭倩幗:盼能連接年輕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26

彭倩幗把阮志雄(雄仔叔叔)的詩集《Some Kind Of A Mood》封面的卡式帶拆下來,插進辦公室的卡式帶播放機內,透過播放機的透明窗口,看到卡式帶上的塑膠帶緩緩旋轉,轉了數圈,轉出了一陣悠揚的歌聲,唱著: we have no word means we have one word say, love

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表演式紀錄片,從放映引伸至藝術展覽

其他 | by 蔡倩怡 | 2021-09-24

舞蹈影像作為一種電影的次類型,早已不再只限於記錄舞蹈律動,而是能通過對舞蹈的豐富想像來擴展影像的形態。在港舉辦多年、亞洲最大的舞蹈影像節之一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本屆特設名為「表演與紀錄」(Performative Doc)的單元,從放映引伸至藝術展覽,形塑對舞蹈影像更流動的理解。

【已讀不回#65】鄧小樺 X 黃念欣:黃碧雲《溫柔與暴烈》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9-24

聽說《溫柔與暴烈》在網上炒賣至上萬元,黃念欣老師分享她由看不明這部小說,到見證黃碧雲包容她訪問配備不足,平凡此書被文學標準低估了的種種故事。今集已讀不回,有黃念欣與小樺一起了解現實中的溫柔與暴烈。

【《保育黃霑》序】以另一種方式記住霑叔

書序 | by 吳俊雄 | 2023-04-26

要認真梳理黃霑,其實並不容易。吳俊雄主理的黃霑書房,過去十多年來卻將黃霑的物品,當作歷史文物好好收集、儲存、整理和修復,用黃霑留下的材料,探究黃霑行過的路。一套五冊的《保育黃霑》,講流行不忘歷史,為香港這本難讀的故事書,加添一丁點厚度。

【虛詞・全文追星】喜歡MIRROR嗎?就學做一個有生產力的粉絲

其他 | by 陳海雅 | 2021-09-23

在這苦情的社會中,MIRROR的出現讓人暫且忘掉不快,作為一個中年人的陳海雅,即使早已過了追星的年齡,但她卻想為喜歡的偶像,把熱情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紋心雕龍﹒貳】躺平的藝紋青,你們不能不看的十大好物!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有紋身的你每當在街上遇見紋身友,難免會按捺不住好奇心打量一下對方(的紋身)吧!如果回家躺平,一眾藝紋青又可以看甚麼?【紋心雕龍】系列第二針,小編為你精選十大紋身興趣者可以看看的書刊、專頁、節目,附上不專業小器短評,希望跟各位過一個愉快的中秋節假期。

【紋心雕龍﹒壹】Your tattoo SUCKS!!! 我的紋身哪有這麼可愛!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紋身是甚麼,我今晚不知道喎?」每個階段總會遇過一些人和事,令各位藝紋青考慮刺針落墨,在一剎那痛苦後化作永恆。你有沒有一些令自己後悔的紋身?蘇麗真從Netflix真人show《Tattoo Redo》說起,大談令紋者尷尬,聞者爆笑的奇葩紋身,不單是論盡皮層上的美學災難,亦分享各位遭遇口舌攻擊時可用的自衛術。

《匠人》:「勞動之獸」的教導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1

鄂蘭在《人的條件》中,將人的行動生活分為沒有創造性的勞役、有創造性的技藝和公共參與,然而,曾為鄂蘭學生的社會學家桑內特,在《匠人》一書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如此將「勞動」與「工作」劃分,也許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微妙關係,無視知識往往是由不斷重複的勞動實踐積累而成的,而創見或創造,都必須由上述兩者積累而成,或有兩者作為基礎發生意外的「質變」。《匠人》從大量觀察各種匠人的過程中,看出「勞動之獸」的思考,說明作為勞動者的匠人,與創造性的藝術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交集。

讀黃凱德《豹變》:雖逝猶存的民間社會,將臨未臨的美好新世界

書評 | by 丁珍珍 | 2023-03-06

黃凱德的《豹變》,是一部從逝去年月裏的新聞故事,編織出光怪陸離、但又緊貼新加坡市民社會的短篇小說。作者通過對舊報紙的翻閲,找回那個隨著阿公輩而逝去的鮮活豐富、怪誕粗鄙、雜亂詭譎、但又野性難馴的民間生活。市井小民對當時新加坡種種政治經濟上的巨大變化,雖不甚了了,但卻不是無知無感,反而借用男性對性無能的焦慮,展現了一種集體恐慌的共感。

【無形・全文追星】情感聯盟:偶像文化的議題

其他 | by 洛楓 | 2021-09-20

討論「偶像文化」必然牽涉兩個陣營:被崇拜的明星和追星的迷,洛楓縱觀西方學者的理論,找出對應「後2019」香港偶像文化的關鍵詞。當城內人長期身陷低谷,還要面對無盡的抗疫疲勞,追星變成另類的出路,讓心靈與

《911算命律師》的性別角色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09-20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911算命律師》,葉嘉詠認為電影是很懂得「計算」的野心之作,導演也是場面設計的高手,更有意打破既定論述框架的企圖,在性別層面上展開討論。然而,即使是在文明開放的國度裡,在突破傳統性別角色定型的設計上,看來還是有點為難的。

【文藝Follow me】大陸移民香港 香港移民外國 歌廳《撈鬆》以鄉下話唱港人尋根故事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20

香港人一直以來都以廣東話作母語,1949年後大量中國大陸的人南來香港,由於他們原本說普通話,香港人便以普通話「老兄」稱呼這些北方人,但不擅長說普通話的香港人帶著廣東話口音,就把「老兄」讀成「撈鬆」(Lau Zone)。由「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導演、音樂人盧宜均及劉榮豐聯合創作及表演的港式歌廳節目《撈鬆》,便藉著「撈鬆」這個名字,以鄉下話去討論香港人籍貫及根的問題。

訪不加鎖舞踊館《相對現場》團隊:無根浮萍,放浪形骸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不加鎖舞踊館十年前降生於新蒲崗工廠區,幸得業主信誓,舞團不遷於時。一群風韻各異、名字極具武俠感的創作者,今年在各演出場地上下煉成一劍「#非關舞蹈祭」,五位無拘無束的年輕舞者放浪形骸之外,編成《相對現場》,實行以形體顛覆看官對舞蹈、現場、身體、性別的固有想像。

【字在食.素女經】素食新詩三首

詩歌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你有無食過新豬肉?」在病榻中,草食女蘇麗真寫下新詩,送給一名在醫院外日夜守候的肉食男,希望天天寫信給他,他終有一天會被打動,成為真正的素人……。

讀胡利歐.雅馬薩雷斯《黃雨》:亡靈的敘事與淋濕存在的「混濁感」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9-16

黃色,在今日香港成為某種禁忌的代名詞,但在西班牙作家胡利歐.雅馬薩雷斯的小說《黃雨》,如藍玉雍所形容,黃色是死亡的色調,但不單純是肉體慢慢凋零而緩緩出現的顏色,而是當人的記憶慢慢因為失去而變得混濁、腐爛時,於心裡所呈現的感覺。同時,黃色在書中也有黯淡的意象,出現在主角那些死去的親人發黃的眼神裡。故事以當時西班牙鄉村人口不停流失的社會議題為背景,老人安德烈斯不願離開人們紛紛搬離的農村,最後孤獨一人生活在廢墟裡慢慢死亡的蒼涼故事。雖然整本故事摻雜著城鄉議題的探討,但讀者讀下來,會發現胡利歐真正想描寫的,其實更像是人的孤獨、死亡與回憶的孤寂。

【已讀不回#64】鄧小樺 X 黃念欣:西西《飛氈》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9-16

西西無疑是香港很有份量的前輩作家,長篇著作《飛氈》紀錄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的生命日常,以廣闊心靈俯視香港百年世俗生活圖景。今集已讀不回,請來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氣質女神黃念欣教授,一起登上神奇飛氈體驗不一樣的奇幻旅程,記得收睇!

中秋

其他 | by 曹疏影 | 2021-09-16

中秋將至,又是吃月餅的時候,但月亮明明在天上,怎就被包圍到餅皮裡,給困著,被吞落?曹疏影的中秋散文詩,月亮團一個無光的所在,再被撞,引地上的海潮來紀念那撞擊之痛。

【無形・全文追星】追星族的逆襲

其他 | by 查映嵐 | 2021-09-17

但凡有人喜歡,自然有人厭惡,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網路上,都有為數不少的haters不遺餘力地攻擊MIRROR以及其粉絲群,作為鏡粉的查映嵐,卻在近月的追星現象中,反覆看到非理性之愛的力量,也見證粉絲如何將脆弱的心朝向他者張開,在這個特定時空顯示其特殊意義。

《911 算命律師》:不公義的賠償,做狗也不要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9-15

911 事件距今 20 年,紐約之殤仍歷歷在目,但隨著美軍撤離阿富汗,塔利班重新執政,剛過去的 20 年彷如轉了一圈,只留下無以撫平的創傷後遺。由前總統奧巴馬夫婦旗下製片公司投資的《911 算命律師》(Worth)卻無意辯證政治、戰爭或種族衝突,轉而往下探問世貿瓦礫現場最底層的受害者及其家屬,描述另一場從 911 恐襲延伸過來,基於訴訟及賠償問題而引起的政府信用危機。當時政府以為撥一筆應急快錢安撫人心最為實際,卻暴露了背後那套極不人性化,層壓式剝削的機械運算程序。

理論日常的用與無用

其他 | by 江祈穎 | 2022-01-10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回答人生是甚麼的問題,我們很習慣地找一段金句式比喻,然後透過類比其相似部份,連繫喻體與生命。江祈穎形容,這過程往往就是理論建構,即使粗淺亦無損比喻的威力,而運用理論的困難之處,是要找到理論精彩之處而又不被之迷惑,要有離開現實的勇氣,然後用最大勇氣回歸日常。

傳承匠人精神,全心保存霑叔——專訪吳俊雄《保育黃霑》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15

作為「黃霑書房」的主理人,吳俊雄博士花上十六年時間,將霑叔過千萬的文字,提煉成一書五冊的《保育黃霑》,這份做到極致的認真,亦有如霑叔生前展現的「匠人」精神,對每件事情也精益求精。面對世界一切,結果如何,吳俊雄說,「至少曾經盡力過」。

【有病自然香】腦癱的意志:減去身體限制,還剩下自由——德永啓太、克里斯蒂布朗、余秀華

其他 | by 紅眼 | 2021-09-14

腦癱患者常被誤會,他們不是真的大腦癱瘓,而是腦神經受損,導致患者無法控制身體肌肉。所以,癱的往往只是四肢,感官亦可能會喪失,頭腦卻仍然是清晰、健全和自由的。腦癱無疑限制了身體活動能力,但還是有穿過大半生都不認命,用意志活下去的音樂家、作家和詩人。

《爆機自由仁》:自由人在美麗新世界

影評 | by 小黃 | 2021-09-13

《爆機自由仁》的賣點極多,亦有著眾多經典遊戲或英超漫畫的彩蛋。就算不是遊戲玩家,也會看得相當過癮。但過癮之後,餘韻大多來自電影世界的設定。電影裡面的「自由城市」越細想竟越像阿道斯 · 赫胥黎筆下一個遊戲化的「美麗新世界」。

【無形.全文追星】丈夫連環不幸事件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1-09-13

男子組合MIRROR人氣大熱,卻似乎為不少情侶或夫妻帶來爭端,甚至爆發冷戰。盧卓倫的小說〈丈夫連環不幸事件〉便以此取材,寫出時下追星一族的生活日常。

【已讀不回#63】鄧小樺 X 馬傑偉:吉兒‧泰勒《奇蹟》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9-10

人人都怕老,怕自己的腦筋身體不如以往;腦神經科學家泰勒卻因為腦中風,而單靠右腦活了幾年?今集已讀不回,馬傑偉分享泰勒的暢銷著作《奇蹟》(My Stroke of Insight),從「中風」這種人人害怕的疾病講到相信右腦的直覺,老與未老的你,都應該來上這一課。

科幻經典 Matrix 4 完整版預告曝光!再窺紅藍藥丸的永劫輪迴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萬人迷奇諾李維斯終於回信,在今年12月22日迎來第四度復活。華納兄弟和華高斯基姊妹沒讓影迷失望,在香港時間9月9日晚上9時全球首映首條完整版預告,在60年代迷幻搖滾史詩《White Rabbit》的引領下,睽違18年,Neo和Trinity再次在文明的終端重遇——是夢,是病,還是真?

【文藝Follow me】開「半杯寮」以半杯水的態度感受社區 李維怡的「中年危機」:做個開舖的蠢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10

穿過大南街一間間純白色外牆、或灰色石屎牆的Cafe,來到南昌街交界的路口,左邊有一間不太起眼的店舖,門口放著一架零食車,店舖招牌上大大的「半杯寮」三字旁邊,是人手噴上的「休息」、「自修」等字眼。推門內進,左方有一個書櫃,牆上掛著寄賣的飾物;右方有一個木板圍間出來的小角落,角落裏有一張桌子供人自修、工作;門的正前方有一茶几,「半杯寮」店員、社區藝術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就坐在茶几前悠然地泡著茶,抬頭問:「你要喝一杯嗎?」

青春殘像,醉生夢死——豐美股肥「破家立新」8小時直落電影派對後感

評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9月5日星期六,風和日麗。蘇麗真偕同一位為食的肥妹仔參與一個名為「破家立新」的8小時電影直落音樂派對,放映會位於堅尼地城的高先電影院,活動搞手名為《豐美股肥》,食字的洋名「Phone Made Good Film」,令她聯想到莫言的《豐乳肥臀》。

五十年代的文學造象 :樊善標、陳智德講座記錄

報導 | by 黃敏 | 2021-10-27

《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的《新詩卷一》、《新詩卷二》、《歌詞卷》和《粵劇卷》已出版,兩位編者樊善標和陳智德早前在香港書展以「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造像」為題,鈎沉史料分享昔日香港的文學風貌。到底五十六年代的時空塑造出怎樣的香港文學面貌?又是怎樣塑造的?

《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語:生身之地。冥冥之中

其他 | by 陳國慧 | 2021-09-10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早前首度與手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新書《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陳國慧形容林克歡恍如來自未來,有關劇場的觀點與看法,很多時候有如預言般精準,諄諄善誘,但字裡行間卻處處是嚴厲的指出問題所在,亦可見他對香港的喜愛之情。

《無遮鬼》小輯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09

謝曉虹第二本短篇小說集《無遮鬼》,秉持她一向的魔幻寫實風格,而觸發點多與時事新聞有關。但世道荒謬,魔幻何以寫實?紅眼形容,《無遮鬼》交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讓魔幻寫實逐漸走向失實。賴展堂則認為,其魔幻筆法東歪西倒,更見文學與政治、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張力,而文學與人的關係必然在某個當下的交感與頓悟中微弱地顯露。誠如專訪之中,謝曉虹本人所說:「我覺得,我只是用一些方法嘗試去接近我經驗過的那件事。」

〈無可救藥的浪漫〉MV詮釋:若生命是戀人,我當為愛而生

其他 | by 鄧皓天 | 2021-09-09

因《全民造星III》走進大眾視線的張進翹(Manson),早前推出第二首派台作〈無可救藥的浪漫〉,作品陣容大有來頭,由林二汶作曲、周耀輝填詞,搭配麥曦茵執導的燦爛絢麗MV,歌者以個性化的唱腔,為聽眾演繹了一段華美的生命與愛情之旅。

【蔡炎培逝世】痛失文壇瑰寶,文人悲慟緬懷 崑南:對炎培的思念是永久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本地詩人蔡炎培日前離世,文壇中人對此悲慟不已。痛失這位文壇瑰寶,其摯友崑南與多位作家在社交平台各自抒懷,緬懷彼此相處的點滴,回憶他生前豪邁任情的風采。

【無形.全文追星】神在沉默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4-24

「偶像」總會讓人想到時下的潮流巨星,人氣大熱的男神女神,不過,在張欣怡的小說《神在沉默》裡,「偶像」可能是宗教上全能的、無形的神,又或者,是日常生活裡那些有形而微小的血肉之軀。

坂元裕二指名推介:今日文青,必讀今村夏子《紫色裙子的女人》

書評 | by 紅眼 | 2021-09-08

當今日本文青讀什麼小說?村上春樹?太宰治?夏目漱石?但在今年炙手可熱的文青電影《她和他的戀愛花期》裡,以上文豪大名全數落榜,連一個都沒有提及。編劇坂元裕二涉獵甚廣,對近十年來的電影、音樂、漫畫、文學,甚至電玩遊戲,博聞而有獨到眼光,準確捕捉了日本藝文界的潮流。故事裡面,芸芸新生代文壇寫手之中,經常提起的一個名字,就是今村夏子。

【蔡炎培逝世】悼蔡炎培詩輯:你要夠到自己的高度,才知道蔡爺的詩的好

詩歌 | by 飲江、淮遠、熒惑、黃潤宇 | 2021-09-09

痛失蔡爺,文人寫詩悼念。飲江憶起上月探訪教授,風采依舊,談吐風騷;淮遠以〈離譜〉一詩,致敬蔡炎培的長詩〈離騷〉。他沒有話要說了,其詩如燈火照亮銀河路上的永夜,熒惑與黃潤宇以詩,向蔡爺作最後致敬。

【佬訊專欄】蛋撻食酥皮定牛油皮?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9-08

香港蛋撻分為酥皮和牛油皮兩個流派,對於佬編來說,從來都是why not both,除了向讀者推介能將酥皮蛋撻做到啖啖豬油香的餅店外,也提到作為蛋撻始祖的葡撻,澳門傳入演變出來的港式pastry,竟發展出兩種流派,可見香港人對蛋撻的鍾愛。

【蔡炎培逝世】蔡炎培的時代面影

其他 | by 鄭政恆 | 2021-09-09

詩人去了,鄭政恆回憶與蔡炎培的相處,想起八月那天,與蔡爺的最後一次見面。蔡爺出版的著作,鄭政恆大部份都有,包括許為蔡炎培代表之作的《中國時間》,整本就是時代的面影,由此角度來看,其作品往往關涉香港的重要事件,在在可見詩人對時局的關切。

肉體無法進入他人,以創作與世界連繫——李智良 X 黃衍仁「城市的聲音,他者與主體」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於一拳書館舉行的對談講座,請來黃嘉瀛擔任主持,與作家李智良及音樂人黃衍仁,以「城市的聲音,他者與主體」為題,談論聲音以至噪音在城市裡的功能,以及主體如何以藝術再現或觸摸邊緣的他者。

《熱唱吧!》:在狹縫中尋求突破,卻失去對世情的戲謔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1-09-06

在不足七十萬人的城市,拍攝一部澳門人的青春勵志電影,從開始就像命定要有悲情的劇情。江俊豪評勞嘉濠執導的《熱唱吧!》,認為電影拍得四平八穩,主要意涵都可以在電影主題曲〈天高海深〉內找到,但卻失去「飛夢映畫」一貫在製作短片時對世情的戲謔。

【文藝Follow me】看畫「估歌仔」廣東歌展覽 黃曉楓、Goodbye Victoria:廣東歌記錄香港人記憶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07

「如用這歌/可以代表我」點開手提電話裏的音樂播放器,那些自製的播放列表代表了怎樣的你?失戀時聽《分手總約在雨天》,熱戀時唱《小涼伴》,星期一要播《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十多年沒有聽廣東歌的畫家黃曉楓與從小聽廣東歌長大的插畫師及產品設計師Goodbye Victoria辦了一個「估歌仔」畫展,那些歌同樣代表了某一個時期的他們。

【已讀不回#62】鄧小樺 X 馬傑偉:卡爾.榮格《夢》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9-06

有人認為夢是集體潛意識,又有人認為夢有預言的能力,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文集《夢》裡,理論和案例兼備地分析,到底夢是甚麼。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與鄧小樺從榮格的理論,說到馬傑偉嘗試自我解夢。

《殺出個黃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03

題材冷門卻獲得不少好評的《殺出個黃昏》,監製林家棟其實在背後花了許多年的心血,除了邀得謝賢復出,成為一時佳話,戲中與四哥做對手戲的鍾雪瑩,演出亦相當亮眼。電影殺出個怎樣的黃昏?是電影業的「黃昏」,還是香港「黃昏」的隱喻?

魚變

散文 | by 王碧蔚 | 2021-09-03

王碧蔚這篇散文,從自己第一次養魚,講到牠們死後,發霉繼而腐爛溶解,支離破碎的樣子。魚的夢,是成年後的作者,像通過漏斗那樣收縮、延長,極力使自己縮小起來的過程。最後一次撫摸那滑膩的表皮,對一切從不活著的魚物群體,哀悼、懺悔與告別。

詩三首:洛詩 X 曾繁裕 X 熵南

詩歌 | by 洛詩、曾繁裕、熵南 | 2021-09-03

最日常的事情,也可以是最詩意的事情,如曾繁裕投來一詩〈女友的嬲〉,詩人對感情糾紛似乎也別有一番體會。又如洛詩的〈我們的時代〉和熵南的組詩〈南蘇丹〉、〈我想逃,仍在這裡〉和〈羽毛重 給渣古〉,都在抒發生活上的離情別緒,或自身的無力感。

《浪跡天地》:曖昧性與複雜性的補充闡釋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9-03

早前劉建均發表的《浪跡天地》影評,惹來另一位影評人陳廣隆先生迅速撰文回應,劉建均透過這篇文章,再加以闡述個人觀點,以作更進一步的回應,同時相信自己的評論沒有感性壓過理性,也認為《浪跡天地》尚有大量的空間可作討論。

一次柔軟的嘗試:專訪牛棚「後人類敘事——共存之地」展覽 9 位藝術家

藝評 | by 忤尚 | 2021-09-02

《後人類敘事——共存之地》從去年六月開始,先以網上形式進行第一階段,如今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體展覽。在牛棚的磚牆之間,九位藝術家的作品構成一幅後人類圖景。忤尚則形容為一次柔軟的嘗試是,柔軟到幾乎無法承載任何人,卻想像著在炸裂邊緣推倒從來。

【無形・全文追星】前置詞:追星有甚麼好追?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9-16

今期《無形》廣邀作者討論偶像文化,洛楓縱觀西方學者的理論,找出對應「後2019」香港偶像文化的關鍵詞;作為鏡粉的查映嵐,覺得這個群體能讓彼此支取力量;盧卓倫的短篇小說,藉「明星夢」談慾望的真實;黃戈從日本女團乃木坂46的歌曲說起;賴展堂想起曾到戲院欣賞東京事變的演唱會;張欣怡則以神的沉默,比照人性的醜惡。以《保育黃霑》編者吳俊雄的訪問作結,在於展現他如何將本地流行文化的巨匠遺物,提煉成書,傳承後代。

入口們:讀謝曉虹《無遮鬼》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作為謝曉虹2020年出版的第二本書,《無遮鬼》的面世不由自主地披上了危急的意味,賴展堂在這篇書評提到,如果要問文學在亂世有什麼意義,那幾乎是毫無意義,但因為文學是鬼,它與人間的關係必須、也只能在某個當下的交感與頓悟中微弱地顯露。

回顧素葉文學四十年 珍貴手稿、雜誌創刊號罕有展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多年來對推動香港文學發展有積極貢獻的素葉出版社,最近舉行「數頁.我城——素葉文學四十年回顧展」,向公眾重新介紹素葉同人的創作,以及素葉出版社重要的出版物,現場除了展示多位作家的珍貴手稿外,更罕有公開展出頭五期《素葉文學》雜誌,值得書迷到場親自飽覽。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孔子與詩(下)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8-30

上篇何福仁探討過,孔子是否有寫詩,並釐清了他與《詩經》的關係,下篇何福仁續談孔子與詩,在《論語》裡,孔子往往出口成詩,那些可能根本就是詩。

詩三首:披靈 X 李顥謙 X 飲江

詩歌 | by 披靈、李顥謙、飲江 | 2021-08-29

披靈投來一詩〈在言語死去的日子〉,禍哉禍哉,言語曾經有療癒力量,但現在卻是一個失語的時代,連言語都無法治療,連會說話的眼睛,也要逐一爆裂為血洞:「驚慌像隱形眼鏡貼著雙瞳/憤怒像透明口罩捂著嘴巴/人們以每一步的顫抖馴服舌頭/因為它是獸/暗暗記住言語的馥郁/且在夢中輾轉/複疊那千迴百轉/曾經的馥郁」。

【文藝Follow me】收集長者舊時舊物成書:訪《在鐵盒上抹一把塵》編輯胡敏儀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8-29

從一個展覽到集結成一本書,當中包含著許多香港老一輩珍藏的舊物,以及他們寄存在物件的回憶。翻開《在鐵盒上抹一把塵》,是二十四位老人的故事,際此變幻不定的城市景觀,要問留取故物舊憶何用,編輯胡敏儀說,這是她嘗試紀錄香港的第一步,而非一面倒懷舊。本書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圖文書類別)。

【虛詞.一句到尾】給十年後的我們,好嗎?

散文 | by 姚慶萬 | 2021-08-31

Mirror的出現,或作為一個藥引「焫著」香港人,重新令一眾香港人留意香港樂壇。但姚慶萬認為,希望大家不要錯覺因為Mirror或某個誰才令人回流聽廣東歌,香港樂壇並不狹窄,不止Mirror,不止姜濤,其實過去十年每一年都有用心製作的歌曲,不該成為滄海遺珠。

【無形.一句到尾】除了褲,拎走條姨媽巾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1-08-27

夏日熱辣辣,電視機裡的少女在沙灘邊跑邊高呼:「全新0.1cm零感特薄,安心防漏,清爽無感覺,撞正嗰幾日都唔怕啦!」然後跳升半空,彷彿一身輕,離苦得樂。阿麗在公司Pantry喝著熱水,她覺得,這是最超現實的廣告。

以往淒風厲鬼,如今鬼影冇隻——潘國靈小說集《離》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8-26

自八年前的《靜人活物》後,潘國靈再次出版短篇小說結集《離》,文章時代感強烈,儼然以文字觀照香港在這十多年來的事過境遷,潘國靈在序中指出「社會發生許多變化,小說不一定跟隨社會步伐走,但時代的氛圍,以至具體社會事件,也許多或少銘刻其中」。不過,這些銘刻是背離的,是一種離別之姿。我們能看見的,是組合以及空隙之間的聚合與離散。

【已讀不回#61】MK老師 X 鄧小樺:好人一本平安:Simon Blackburn《Being Good》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8-26

到底人的好與壞,是否天生早註定?作為倫理學的入門,哲學家 Simon Blackburn 的《Being Good》歸納了倫理學發展至今,與不同學派和知識系統發生過的辯論。今集已讀不回繼續有好青年荼毒室的MK老師教大家讀哲學,並與小樺對談做好人的可能。

【新書《牛眼和我》】後記

其他 | by 何福仁 | 2021-08-26

西西的《牛眼和我》最近出版,何福仁在這篇後記,提到接到陳鳳珍女士的來郵,說張景熊原來保存了一套剪報,景熊離世後,她整理其遺物,看到「牛眼和我」的剪報,雖沒記下日期,確實年月還待有心人追跡考訂,但共一百四十六篇卻保存得很好,此書的出版也是對他的懷念。

【無形・一句到尾】還不夠絕望,尚可更絕望

散文 | by 雷暐樂 | 2021-08-26

在城市的不可測中,行行重行行。那麼刻意過好每天,那麼刻意選擇那首不得已一再循環播放的《絕》,卻無法馬上記得歌詞,取而代之,留下一個個遺民般的名字。文字未必擊出什麼啟迪哲思,也不一定能安慰任何生靈,但所有遺失的東西,將散落四周,一如既往。

【無形・一句到尾】 一個人在途上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8-26

戈巴卓夫不寫詩,卻具有文藝細胞。聽過他八十歲時演唱的〈漆黑的夜〉以及悼念亡妻萊莎的〈舊信〉,誠摯動人。我們每個人都棲居於一具華麗皮囊,赤條條來去,聚散有時。寶玉、郁達夫、萊蒙托夫、戈巴卓夫如此,唐明皇也如此。

無論如何都想留在電影的世界裡 —— 訪鍾雪瑩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8-25

鍾雪瑩aka鍾雪同埋鍾說,曾經是一位DJ,現在是一位填詞人和,演員。最近,她在多方面的發展都不俗,但在眾多身份中,她始終最想成為一位在電影圈中的人。

真實幾多錢一斤?——並讀巴迪歐與阿甘本兩本討論真實的著作

書評 | by 朗天 | 2021-08-25

當人們選擇相信自己情願相信的東西,「後真相」(post-truth)文化以幾何級數的方式急速發展,朗天並讀兩本討論真實的著作,從巴迪歐的《追尋消失的真實》書末,建議的三個具體舉措緊抓,見證,同時促成真實的「消失」,再讀阿甘本的《什麼是真實》,對此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訪「思緒重生體」設計師Roy Chan:「香港需要更多字體。」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8-25

相信在香港做設計的朋友都有過「無字體用」這個難題,尤其想打廣東話的時候,缺字的情況經常出現。最近思緒俠字體總監Roy Chan就推出了「思緒重生體」,以宋體和黑體作為基礎加上獨特的回勾設計。當中包含了香港常用字、台灣常用字以及部分廣東話口語。

活在偽歌舞昇平的時代,寂靜是一種選擇 —— 卓韻芝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8-25

今日香港社會氣氛低迷,有人承受不住要找個地方重新開始。亦有人找個地方喘息迴避,麻醉自己,例如聲嘶力竭全情追星,一個巨大的社會現象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劫難。但卓韻芝是有點反高潮,比過去的自己更嚴肅和沉實:「我們是否處於一個 escape 的階段,嘗試逃避,見到一些偽歌舞昇平,但問心,如果這一刻我們胡胡鬧鬧笑過去,又是否我想做的事情呢?不如我就認認真真做一場 Sound Of Silence,我是想陪伴大家直視某種情緒,然後你會得到治癒,甚至更加勇敢。」

【教育侏羅紀】勉強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1-08-24

C AllStar的歌,也就是香港的自述

其他 | by 葉瑪 | 2021-09-01

移民潮的報導沒完沒了,但一個城市的命運,卻沒有誰能斷言。這些年來,C AllStar的歌也反覆以離別和被遺下作題,葉瑪聽著他們的作品,就如聽著一場香港人為香港作的自述。

《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給香港的備忘錄

劇評 | by 呂晞頌 | 2021-08-23

疫情下世界看似靜止,但同時加快生活中各種科技的應用,本地劇場也不例外,由Paprika Studio創作的《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結合虛擬實境與戲劇表演,再現卡爾維諾著作《看不見的城市》。虛擬影像與劇本的互文,放諸時下現況,既感嘆記憶中的美好流逝,亦為消失的城市記憶「續命」。

最出色的燒腦科幻片,說穿了都有今敏的殘影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8-22

我們很難將一個關於夢的故事說得精彩,但今敏(Kon Satoshi)是其中一個說得最好,拍得最出色的當代動畫導演。如相信電影是夢在現實世界的投影,只要今敏的電影仍然留在人間,今敏和其他已經離開的人一樣,他們沒有真正死去,只是繼續活在觀眾的記憶,像幽靈一樣醞釀成電影夢,散落四周。

【已讀不回#60】MK老師 X 鄧小樺:講哲學,你死唔死:柏拉圖《蘇格拉底之死》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8-20

柏拉圖為他老師而寫的《蘇格拉底之死》,紀錄了蘇格拉底為哲學而死的故事。面對不義的政治審訊,蘇格拉底非但沒有委曲求存,甚至有多次逃過死劫的機會,他都沒有逃避而選擇堅持提問。今集《蘇格拉底之死》堪稱已讀不回史上最大規模製作,且看MK老師如何與鄧小樺擦出火花!

《千高原》劇場生成機器

劇評 | by 江祈穎 | 2021-08-20

西九自由空間的「表演未來」系列,邀請許雅舒、黃碧琪、黃嘉瀛三位藝術家帶來《千高原》打正旗號,直接用德勒茲x瓜塔利最神秘的一部書來作戲劇創作,由揭幕表演、觀眾離開自由空間、劇評文字生成、閱讀、觀眾再次進入劇場,這生成可能就是劇場文化,亦會是《千高原》其中一個世紀。

致阿富汗詩輯:讓我們在這恐怖的日子裡一起失眠

詩歌 | by 璇筠、呂永佳、熒惑、鄭點 | 2021-08-20

阿富汗局勢急轉直下,大量國民欲逃難出境,更有人在逃亡的軍機外墜下,場面恐怖,亦教人難過。璇筠、呂永佳、熒惑、鄭點以詩作回應,用文字去抵抗,在這恐怖的日子裡一起失眠,贈送這人間一小束白花。

【文藝Follow me】寫一封情信圍爐取暖 訪「女人節」兩位神奇女俠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8-20

「俗語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覺得一個好的世界,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女人節」創辦人、詩人及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Sonia)說,另一「女人節」及Sally Coco創辦人呂穎恒(Vera)則在一旁點頭讚成。2021年的世界,好像翻了一個面,應怎樣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成為了一道難題。今年的「女人節」就以「神奇女俠的新世界準備指南」為主題,與大家一起想像烏托邦。

《千年一問》:鄭問,被商業市場集體謀殺的藝術家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8-18

紀錄片《千年一問》穿梭中港台日,透過大量訪問和整理創作年譜,重塑台灣殿堂級漫畫家鄭問的一生起跌。像鄭問這樣一個藝術成就超凡入聖,千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可惜的是,走遍中港台日只落得被商業世界一再摧殘和消費。即使是神一般的鄭問,遺憾的是,都始終有他無法衝破的限制。其實是整個時代集體謀殺了一位藝術家。

【教育侏羅紀】關於教協超市,我說的其實是……

教育侏羅紀 | by YW | 2021-08-17

教協宣布解散,坊間一片感慨,但其實,說教協給人最深的印象,卻可能是經營超市,近年教協常被揶揄沒大作為,最大的貢獻是提供地方讓師奶教師掃貨。一個教育人員工會,點解要賣餅卡、家電家品賺錢?神奇的是,教協超市總是人頭湧湧,收銀處大排長龍,用上舊式的運作。卻沒見過鼓噪的場面,洋溢的反而是和諧的氛圍。

【無形・一句到尾】訪《噪/詞》周耀輝、hirsk——離散年代,以想像介入城市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8-17

離散對香港人來說,已經變得不再陌生,電子音樂人hirsk與填詞人周耀輝的跨界合作,推出專輯《噪噪噪噪切》與詩集《噪/詞》,以音樂和文字記錄被消失的城市。沒有了旋律的限制,文體也難以定義,一切源於想像,還有我們對這個城市的執著。

《人聲》: 徘徊在徹底消亡前的靈薄獄

影評 | by 謝嘉儀 | 2021-08-16

艾慕杜華的首部英語作品《人聲》,從置景到服裝,色彩極致濃郁到妖冶,佈局是美術門外漢都能感受到的賞心悅目,光是視覺療愈已值回票價。中段十多分鐘的獨角戲期間,女人一邊通電話一邊在房內踱步,展現整座房子的全貌,床頭當眼處和角落墻壁所掛的情慾畫,明明是肉體欲望的象徵,卻因為對象的缺失而被抽空意味,畫下只有一個無力的女人;屋內佈置井井有條,但一個鳥瞰式鏡頭便揭破它全是人工佈景。

【虛詞・一句到尾】遇過璀璨至歸零,或曰〈先哭為敬〉不合時宜的眼淚

其他 | by 言肇生 | 2021-08-16

去年黃偉文在IG公開〈傾城〉原版歌詞手稿,補回當年被刪去的開首兩段,言肇生從這首1997年推出的經典,談到鄭欣宜的〈先哭為敬〉,兩者的分別在於,〈先〉的城市傾覆並不代表故事終結,城中的人並不認命,懷抱着溫暖的記憶,直到此刻成為過去。

單瓣雛菊一朵

散文 | by 曾金燕 | 2021-08-15

白色的雛菊,又名長命菊、延命菊,曾金燕以此為題,寫下移民潮下港人生活的一些觀察。有中產繼續過得豐盛,窗外不遠處可以看見海,陽台上遠望是巨大的山,但亦有困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看遠方而掙扎的人。

風起了:關於幸福、以及「生之希望」

散文 | by wcy | 2021-08-19

「風起了,要好好活下去。」一邊讀著堀辰雄的《風起了》,亦即是宮崎駿《風起了》其中一本原著參考小說,黃頌盈從書中描寫的微風、陽光、草地、樹蔭、主角和節子甜蜜的互動,這些淡淡的描述蘊含了巨大的情感,從而聯想到兒時長大的地方。

【已讀不回#59】盧鎮業:黑夜裡的青春鳥:白先勇《孽子》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8-13

白先勇《孽子》是台灣第一本以同志戀情為主題的經典小說,主角李青被「出櫃」後,受盡家庭、校園的歧視,當他到了同志王國「新公園」落腳後又有甚麼遭遇?父子間對同性戀的認知差異而產生的災難,又會如何發展?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有小野和你共讀白先勇。

【文藝Follow me】從VR體驗「無器官身體」 無演員劇場《千高原》鼓勵打破規範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8-14

在走進獨立電影導演許雅舒、舞蹈家黃碧琪及藝術家黃嘉瀛聯合創作的劇場節目《千高原》之前,你對它一無所知;正如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和加塔利在其著作《千高原》中所說:「在知道身體可以用來幹甚麼之前,我們對它是一無所知。」

建築作為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訪黎雋維《迷失的摩登》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8-12

蜂鳥出版在4月出版《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書本曾登上誠品藝術類十大暢銷書的第一位,作者之一的Charles(黎雋維)希望藉住這本書讓香港人了解本地的現代主義建築和背後的故事,以及連結到這個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

【無形・一句到尾】驀然回首,兜兜轉轉,化作段段塵緣

散文 | by 何秀萍 | 2021-08-12

自舞台劇結緣後,何秀萍為達明一派寫了人生的第一首歌詞,從那以後亦開展了更多兜兜轉轉與塵俗之緣。如今回首,〈石頭記〉這首歌,原來是她文青生涯的一個分水嶺。倏忽來到今天,日子更艱難,心更千瘡百孔,以各自的方法努力生存外,更加需要音樂、廣東歌的麻醉。

《殺出個黃昏》:直面「香港」的黃昏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08-10

要一個人或一個城市直面自己的「黃昏」,直面社會急速變化,直面人老失業沒人關愛,從來都不是輕易的事,《殺出個黃昏》的編導有勇氣探討這些議題,葉嘉詠認為實在難得,更從三位老年人的「黃昏」,聯想到香港的「黃昏」。

許子東 X 宋以朗——「百年張愛玲:香港的傾城之戀」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鄧皓天 | 2021-08-10

去年為張愛玲的百年誕辰,她那華麗的文字和顛簸起伏的人生,又再成為大眾熱論的話題。作為張愛玲作品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宋以朗,與兩岸三地聞名的「張學」研究者許子東教授,上月在書展舉行的講座,大談「張學」的發展與展望,以及如何看待這些年掀起的「張風」。

重撫殘篇說大荒:余英時遺詩談略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8-10

近日得悉余英時駕歸道山,為表追思之意,陳煒舜於感慨之時,亦撰文細說余英時對《紅樓夢》和古體詩詞的研究,「余氏以思想史家之姿關注《紅樓夢》,是否僅因受到中大當年濃郁的紅學研究氛圍感染?抑或這部小說只不過是他思想史研究之大脈絡下芸芸個案文本之一?」

【新書序】《販書追憶》:在行人語

書序 | by 小思 | 2023-04-26

神州舊書店1966年開業,歷經多次搬舖、經營方向轉變,老闆歐陽文利開拓、守業、傳承,至今逾半世紀。新著《販書追憶》回溯神州舊書店歷史,並見證六七十年代新文學著作的重印及流通情況。小思亦為此書寫序,形容書的來去聚散,雖然有定數,有緣份,但在神州舊書店,「我買到極多珍貴的好書刊及有用資料,更神交了無數專業的藏書、讀書、用書人。」

【佬訊專欄】鄭問——漫畫迷都未必知道的漫畫大師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8-09

佬編有個不太有用的技能,是睇漫畫睇得好快。正常追日漫為例,一晚可能都追到六十幾七十話(以週刊的篇幅計)。這麼多年來,自以為睇漫畫不算少,但老實說,未睇《千年一問》之前,真的不識鄭問。在紀錄片中,中港台日各個大師級人馬,無不對鄭問讚不絕口,而片名也像那些「千年一遇美少女」一樣,叫《千年一問》,意思是千年才能出一個鄭問。

詩三首:李嘉穎 X 鄭點 X 驚雷

專題小輯 | by 李嘉穎, 鄭點, 驚雷 | 2021-08-08

李嘉穎、鄭點和驚雷三位詩人,分別以〈邊緣〉、〈禁令下達之前〉和〈「」〉三首作品,寫下對今日香港社會的一些觀察。像〈邊緣〉一詩所寫,「風愈大,味道散了淡了/窗的巨/響驚起了床邊裝睡的她/『醒了嗎?』/迴避是她的姿態/沉默是她的答案」,與〈「」〉暗示的那些不能言說的「禁令」,似有某種呼應。

《東京蒼穹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8-06

《東京蒼穹下》電影片名充滿反諷意味,由役所廣司主演前黑幫成員三上正夫,因謀殺罪成判監十幾年;出獄後重投社會,奈何處處碰壁,歷盡艱辛。出獄原來並非自由,因為社會只是另一座更大的牢獄,生活中處處是無形的鐵欄,框起不准跨越的界線。其實《東京蒼穹下》日本原名為「美好的世界」,當中的許多細節,都讓人聯想起現在的「美麗新香港」。

【文藝Follow me】城中鳥事 筆下雀陸——訪趙曉彤《翔:雀陸香港》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8-13

很多人每天聽見鳥鳴,卻一無所知,作家趙曉彤今年出版的《翔:雀陸香港》,寫盡香港鬧市雀鳥,記錄與各種雀鳥相遇的場面,從中找到觀鳥的樂趣,並將人與鳥之間的距離拉近,用另一種角度觀察我們身處的社區。

【已讀不回#58】盧鎮業:失去存在的價值:卡夫卡《變形記》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8-07

小野上星期講完貓,今個星期同你講卡夫卡《變形記》入面葛雷高變成的怪蟲。作為存在主義的經典作,主角葛雷高為咗幫屋企還債同支持妹妹學小提琴而努力工作,點知當佢變成怪蟲之後,屋企人又討厭佢、份工又無埋,最後連妹妹都嫌棄佢。到底他對妹妹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變形對卡夫卡而言又有著甚麼意義?記得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

拔劍四顧心茫然——敬悼余英時先生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21-08-05

得知余英時先生逝世的消息,周保松撰文悼念,雖然一生中只見過一次面,但對知識的信念、對讀書人的期許、對自由主義、對中國和香港的態度和關切,卻讓彼此一直有著無以名之的精神聯繫。重讀對方的傳真回信,周保松的眼淚不禁掉下來。

隔著透明雨衣,把風景看得更清 —— 訪呂永佳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8-04

風急雨狂,有人感慨文字無力,選擇離開、退避,呂永佳卻顯得不吐不快,剛剛交出第三部散文集《於是送你透明雨衣》。當世界變了樣,他回望自身,原來亦早已少年不再、心念有所動搖。即將走進四十歲的中年人,面對人心徬徨的社會氛圍、僵化的教育制度,迎接生老病死的衝擊,他就以最無力的形式,用文字敲鑿出跟過去多年不一樣的城市風景。

如今重讀《我城》:幾個特殊的場景

書評 | by 黃冠翔 | 2021-08-04

重溫西西經典《我城》,黃冠翔覺得書中描述「我城」種種怪現象,在1970年代是一個隱而未顯的問題,現在看來卻已然成為難以承受的嚴重問題,例如「建設」,又例如「限制」。在將近五十年後的今天看來,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東京蒼穹下》:釋囚困在監獄場景變奏中

影評 | by 黃創筠 | 2021-08-04

有關釋囚的日本電影,數得出的都是經典,觀眾看畢《東京蒼穹下》不難發現,導演西川美和想要表達的是,出獄後的日本社會才是真正的監獄,縱使新舊東京的轉變,核心問題也是不變,令人不禁叩問日本社會這個無形監獄,為何囚禁了一個又一個不公。

【教育侏羅紀】中學生看甚麼書?從校本評核說起(翻譯文學篇)

教育侏羅紀 | by 陳志堅 | 2021-08-03

說中學生不好閱讀,大概不是新鮮事,但不少語文老師以為要讓中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必先閱讀貼近中學生的校園書寫、直白式故事或具備明確價值觀的作品,至於經典,就留待對文學有特殊愛好的學生來讀吧。陳志堅覺得這顯然是種剝削,反而局限了中學生的閱讀視野和眼界。

【歌評】了解風的表狀,源自心的感覺——談岑寧兒〈風的形狀〉

其他 | by 賴泓豪 | 2021-08-03

賴泓豪談岑寧兒新歌〈風的形狀〉,曲、詞、編共同扮演風的形象,歌者聲線帶著離別的情緒,把所有分離的祝福、祈願都化成微風,吹起──再散退。不捨得走,或終將離去,其實都沒關係,最重要是以風的形狀,不斷出發。

【新書】靈光與魅影:後佔領時代的文藝後青年 —— 讀紅眼的《伽藍號角》

書評 | by 謝曉虹 | 2021-08-02

謝曉虹讀罷《伽藍號角》,形容比紅眼過去的作品更為深沉而婉轉,也流露出對書寫更曲折的思考。小說從不同面向切入近年的社會運動,其中最動人的描寫,幾乎總是和文藝青年的理想形象重疊起來。在文藝(後)青年與社運新世代裡,紅眼似乎同樣看到一股不計成敗、不屈從現實邏輯的抵抗力量。如果「伽藍號角」吹響的是一座城市的備戰/求救訊號,誰是這裡最後的守護者?

【文藝Follow me】工作、寫作、創作中找平衡——紅眼與《伽藍號角》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31

紅眼在2010年的明報訪問中說過,「因為心裏有些一定要寫、不然以後會後悔的故事。」十一年後,紅眼已是媒體多面手,專擅影評、流行文化隨筆,更是《藝文青》總編輯。最新出版的小說集《伽藍號角》,一來是他回歸久居的成長地元朗,二來是他近年在困身的文字工作之中,如何找到平衡創作的嘗試。

《手捲煙》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30

手捲煙有種獨特的浪慢,「捲一手,點一口」,一呼一吸,在吞雲吐霧之間,可以放慢自身速度之餘,亦是情感的交流。電影《手捲煙》以此為名,徘徊迷陣,寄霧重生,利用煙作為引旨並貫穿全劇,不但道出退役英兵關超與南亞少年文尼之間的情義,更讓觀眾回望已逝的繁華年代,重採香港電影的美學記憶。

【無形・一句到尾】前置詞:愈是熱鬧,愈有轉機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8-18

男團MIRROR的冒起,讓本地樂壇再次變得熱鬧,今期《無形》廣邀作者以廣東歌為題,一句歌詞寫到尾,陳智德談李炳文原唱的〈昨夜的渡輪上〉,何秀萍說起與〈石頭記〉的結緣,陳煒舜從俄國詩人萊蒙托夫的絕筆詩〈一個人在途上〉說起,張婉雯則以〈黑色午夜〉為題,寫成一個「幽靈小巴」的傳說。世界未夠癲,尚可更絕望,面對眼前的各種陰霾,願我們都仍能浩浩蕩蕩地,迎來這個城市的另一新世紀。

【已讀不回#57】盧鎮業:喵喵喵喵喵:衛斯理《老貓》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7-30

如果有一天,醒來發覺自己變了一隻貓,你會怎樣做?今集再次請來小野貓傾力演出,賣住萌講衛斯理《老貓》。倪匡以衛斯理的身份,面對怪力亂神的老黑貓,還有行蹤詭秘、無間斷在家揼釘的張老頭,他到底如何揭開謎底,最後甚至幫助外星人離開?今晚「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有有小野和你一齊喵喵喵喵喵~

《黑寡婦》:每個女人都需要一個Rick Mason

影評 | by Melody Chan | 2021-07-30

以電影,尤其是前傳電影來說,《黑寡婦》大概不好,但Melody Chan覺得有些感覺,要長期追開才感受到,其中那個替黑寡婦弄來戰機的型男,恐怕全球大多數影評都會忽略,但他對黑寡婦沒有所圖的關心,有別於傳統電影,成為作者本集最喜愛的角色。

台灣兩片入圍威尼斯影展 本地影迷期待「蔡導寫給香港的情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30

台灣導演蔡明亮2019年來港拍下的紀錄短片《良夜不能留》,最近入圍第78屆威尼斯影展的「非競賽單元」,連同另一台灣導演鍾孟宏的新作《瀑布》,本屆威尼斯影展將有兩部來自台灣的電影,同時也令種種關於香港的討論,延續康城影展後的話題性。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藏書二事

散文 | by 佬訊 | 2021-07-29

買書回來不讀,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很浪費的事情,甚至覺得膚淺。但佬編認為只買不讀是出於珍惜舊書,是一種愛的表現。尤其是那些保養得宜,裝訂良好的舊書,就更加不捨得讀。只有無法按下躁動的時候,才會去觸碰它們。讀的時候一手托好那柔滑的書脊,另一手用gentle的手指磨蹭書頁,再慢慢用少於80度角打開,確保不會弄壞了那仍然緊密的縫隙。那純粹是一種物理性的歡愉享受。

訪《身體活》王榮祿、楊怡孜、李偉能:追本溯源,以身體展示當下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8-08

從兩年前上演的序章,到去年因為疫情肆虐,致使演出一再延期,經歷各種變數,呈現方式轉了又轉,作為今年「#非關舞蹈祭」的首項節目,不加鎖舞踊館作品《身體活》,王榮祿和楊怡孜兩位表演者,在完整而縝密的編舞框架之下,追本溯源提出疑問,與觀眾共同建構一個思辯的空間。

【有病自然香】腸穿胃爛的三種人生:飢餓、抑鬱、吃貨——夏目漱石、莫言、朱自清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8-02

懷才不遇的寫作人很多,但即使寂寂無名,都至少不缺胃病相伴,有些自然是因為捱更抵夜持續寫作,飲食不定時,結果捱出嚴重胃疾,即使是有名作家如夏目漱石、莫言、朱自清,也長期遭受胃痛煎熬,而且病因各異,過著他們腸穿胃爛的三種人生。

【新書】《伽藍號角》推薦序:緊緻的慾望——虛擬的文學美容論

書序 | by 董啟章 | 2023-04-26

讀完紅眼最新小說集《伽藍號角》,董啟章寫下推薦序,形容其文字無論關於社會題材,還是個人生活,都有一種欲蓋彌彰的性感,而這種性感不涉賣弄,是天生的,半模糊半清晰地融入文字之中,形成了張力。「初看上去平平無奇,很尋常的一張臉,但看著看著,漸漸就看出趣味,看出魅力,然後開始教人迷醉。可是看到最後,出其不意又露出了些許不協調,或者些許瑕疵,甚至是扭曲。然後瑕疵突然變大,吞噬了整張臉。紅眼的小說幾乎都有這種由尋常變驚奇的效果,但前提是那張緊緻的素顏。緊緻到一個程度,扯破臉皮。」

人類學的滋味:讀《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

書評 | by K.L Pang | 2021-07-26

學院知識走入民間,是出版產業的一大趨勢。在台灣,人類學已成為出版新寵,近來香港亦趕上台灣的潮流,出版了第一本面向大眾的人類學讀物,由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合撰的《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K.L Pang形容,書中涉及的主體廣泛,讀者能感受到人類學作為知識生產的洞見和旨趣。

現實的窒息感,自我超度妄念——〈水刑物語〉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07-26

柳應廷去年推出的「物語三部曲」,其中第一首〈水刑物語〉大獲好評,姚慶萬深入分析小克的歌詞,「刑」字透露歌曲鬱結的基調,其殘酷與水的無常恐怖能夠產生共振,跟Jer當初的創作理念——失戀的感受也相當配合。由受傷害放棄自我,到悟明本源的行動,正是一場自我超脫的過程。

《手捲煙》:真正的江湖,一去不復返

影評 | by 失・逃 | 2021-07-26

在近年的香港電影光譜中,表面看來確是小品電影的聚集地,《手捲煙》標榜的是新導演打造的年輕聲音,從舊有的江湖電影傳統提煉新的養分,是承上而創新的嘗試。面對環境限制與時代變遷,失.逃認為《手捲煙》對於時代產生的效果,是以不言說的方式隱喻該被言說的事情。

《我香港,我街道2》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25

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我香港,我街道2》,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而多位評者如鄭政恆、葉嘉詠、崔舜華等,都從書中篇章回望自身對這一座城市的想像。過去一年,香港社會以至全球或已改變甚多,但作為離散的共同體,各地的華文寫作者都有著某種精神維繫,節同時異,初衷不改。

【已讀不回#56】黃裕邦 X 鄧小樺:世界將我包圍:黃裕邦《Besiege M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7-24

詩已經小眾,寫英文詩更少之又少。黃裕邦最新出版的英文詩作《Besiege Me》,結集了他在2014年至2020年間的作品,主題離不開同志和香港,亦梳理了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更加入了不少廣東話及網絡術語,令詩更有生命力。其實用英文寫詩有甚麼特別之處?外國文學生態又是怎樣?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有詩人黃裕邦與小樺講英文詩,記得睇喇!

【文藝Follow me】華文作家共書香港街巷 香港文學出口轉內銷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24

不以地區,以街道作為單位,邀請不同作家書寫他們親密而熟悉的街道生態,織出香港社區複雜多元的藍圖。香港文學館的《我香港・我街道》今年出版續集,加上副題「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顧名思義,是不單單由本地作家掏出其對街道的雜憶,更具創意地要求作家找出記憶中同名異地的街道,把香港的印象疊印到世界裡去。

十二歲

小說 | by 李楊力 | 2021-07-22

李楊力的短篇小說〈十二歲〉,以大膽細膩的文字描繪了一場禁忌的初戀,「他們總想在你變壞之前把你弄壞,由他們弄壞了你,他們就得以治癒你,修補你。他們說我們是國家的花兒,所以我們總會有腐壞的一天,不是嗎?」

【虛詞.書有價書無價】〈問我價格有幾高?〉——兼記我的老師們

散文 | by 驚雷 | 2021-07-22

不尊重文字的人,也不值得領受文字的尊重。如果書有價,也斷然不是一頓快餐的價錢可以比擬;書無價,因為當中密藏無盡的情感。曾經聽說不少千奇百怪的賣書形式:「一百蚊一袋」有之、「買一送一」有之、「斷斤秤」有之,各種文字被秤來秤去、被貼上各種不匹配的價錢標貼。究竟文字是甚麼?文學又是否只是賣不去的叉燒?

《保育黃霑》與粵語歌歷史/創作

書評 | by 黃志華 | 2021-10-07

期待多年的《保育黃霑》套裝書終於出版。緣起於2004年底黃霑去世,翌年吳俊雄等幾位文化人組成「黃霑書房」,努力搜集黃霑生前的專欄文章、學術論文、手稿、樂譜、傳真、信件等文獻,並公諸於世。《保育黃霑》有三大冊主菜,兩大冊附錄,主菜分別是《黃霑看黃霑》、《黃霑與港式流行》和《流行音樂物語》。黃志華形容,《霑看霑》是黃霑少年至青年時代的傳奇人生紀錄,《港式流行》是黃霑流行曲創作的《九陰真經》,至於《物語》,則是讓讀者從不同角度去了解黃霑的創作思想以及音樂世界。

聽啊!風中飄盪着冥王的哀號—— 2021年重讀浦澤直樹X手塚治虫的《布魯圖》

其他 | by 劉偉成 | 2021-07-21

在2021年重讀浦澤直樹改編、手塚治虫原著的漫畫《冥王‧PLUTO》,從「冥王布魯圖」實穿整套漫畫的哀號中,劉偉成形容,是聽見了人自我膨脹後的「天朝心態」,看到「駝背侏儒」的攫奪,扭曲世道標準,粉飾出所謂的「戰爭美學」,反而機械人注重任務道義,恪守規則的特性更易演化出「愛的親合力」來凝聚記憶的珠光,在內心以謙遜的光芒正確將仇恨演繹為撙節的「斷念」,抵禦攫奪蔓延成「黑暗時代」。還要走多少路,人才能比機械人更像「人」?

石黑一雄《克拉拉與太陽》:文學的職責是陪伴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7-21

《克拉拉與太陽》是諾貝爾得主石黑一雄在2017年獲獎後,第一部發表的小說。承繼著他一貫細膩、深刻的筆調,但藍玉雍認為,《克拉拉與太陽》獨特的地方,是從一個機器人的視角,來描寫這個故事。換言之,他從一個常常被認為不具獨特性,卻一直陪伴著人們的機器人,去反思人的獨特性。而這種感覺和以複製人的角度,探討生命和存在的意義完全不一樣。

台灣籍作家李琴峰奪「芥川獎」 卻因批評安倍晉三而惹來爭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21

台灣籍作家李琴峰憑《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が咲く島)奪得純文學最高榮譽「芥川獎」,固然是值得開心的事。不過,有日本網民翻出李琴峰曾在Twitter上批評安倍晉三的言論,惹起了日台網民的討論。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一個晴朗日子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7-20

尋常的六月天,幾近無雲,陽光毒辣,查映嵐卻一直記住這個過於晴朗的日子,像在遙遙回望已過之事,一種怪異的既視感如濃重霧靄,稀釋了感覺。很多東西早已變樣,但記憶從不曾消散,失掉時序的回憶被分割得細碎,那些碎塊,一片都沒有丟掉,一直靜靜在浮游。

唐藝短片奪康城影展「金棕櫚獎」 香港電影人再成國際焦點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29

香港導演唐藝的短片《天下烏鴉》,以黑色荒謬手法諷刺色慾横流的社會,成功在三千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最佳短片金棕櫚獎」,揚威海外,成為香港首部短片在康城影展獲此獎項,並讓香港電影人再次成為國際焦點。

《手捲煙》:浪漫燒盡後落在肌膚的餘冷

影評 | by 小黃 | 2021-07-19

黑幫電影、重慶大廈、市井追逐、講義氣講信任,坊間對《手捲煙》的觀後感,都離不開「港味」和「浪漫」。煙絲燒出灰燼,浪漫隱含逝去。事物轉瞬即逝的本質使一切在後述中得以美化。然而,關於過去,美好的有如輕煙升騰,殘酷的會隨灰燼落下。

《濁水漂流》:蝸牛與蝸

影評 | by 許朗 | 2021-07-19

Sham Shui Po is the New Brooklyn?之不過深水埗係窮人住嘅地方,由命題到敘事,電影《濁水漂流》都是一針見血。故事以露宿者被差佬欺侮為始,向政府興師問罪為軸,方向明確;雖則故事群戲甚多,但電影剪裁得宜,只消三兩句個細節,已經足夠勾勒出角色的輪廓。片末黃衍仁的鎮魂曲,更是猶在耳畔。

詩三首:鄭點 X 司徒子榆 X 李修慧

詩歌 | by 鄭點, 司徒子榆, 李修慧 | 2021-07-17

來自兩岸三地的詩人:鄭點、司徒子榆和李修慧,分別寫出了各自呼應當下社會氛圍的詩作。對禁令的恐懼,下雨的意象和隱喻,還有應該如何談純文學這些問題,都在詩句中尋覓答案。

【文藝Follow me】時差中跨地域創作 劇場《漂泊居留所》探問何以為家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16

水無形,無情,對人類文明時而賜予,時而剝奪。《漂泊居留所》以大水淹浸某個虛構港口城市作為主線,帶出「家」貌似穩定,實則浮游的概念,主創人員更是跨地域在時差中完成創作。導演陳冠而在香港執導,監製張嘉芸身在柏林、譚玉婷則在香港身兼監製和演員。訪問當日,譚玉婷才剛剛在大埔排練完。

【虛詞.書有價書無價】饅頭與磚頭

散文 | by 黃仲廷 | 2021-07-16

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書本報刊不再是接觸資訊的唯一途徑,相較起來互聯網更加方便快捷,如黃仲廷所指,吃慣快餐的人,會覺得細意品嚐法國大餐很多餘一樣。書籍曾被視為精神食糧,閱讀就如飲水呼吸般的日常。但世界越轉越快,無論新聞、娛樂等各種資訊都追求速食的21世紀,花時間去讀完一本書竟變得奢侈。在不知不覺間人們開始失去專注與耐性,也漸漸不會去欣賞書。

【已讀不回#55】黃裕邦 X 鄧小樺:斷背山背後:安妮.普露《斷背山》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7-16

李安講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安妮.普露創作的同志文學經典《斷背山》,藉兩位西部牛仔的愛慾去講同志的壓抑,描寫當世界轉變的時候,情感滯留於某一個時間點而衍生出的存在與否的問題。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同志詩人黃裕邦Nicholas與小樺,跟大家講書講電影。

一天醒來,台灣人與古巴人全部對調位置——從未來回首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7-16

台灣作家黃崇凱的新作《新寶島》,潛藏著的是近半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角力,沐羽這篇書評形容它是成熟的野心之作,凝視著百年來受壓迫的原住民、白色恐怖時期、以及政黨輪替的歷史,並將之置入虛構的未來,讓人在一個更客觀的遠方思考過往的問題,設定跟概念都是華文小說裡難得一見的題材。

愛上殺手,超過限期後 —— 《殺出個黃昏》林家棟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7-15

江湖傳聞,天底下沒有人可以令四哥謝賢放低太陽眼鏡,《情陷夜中環》不行,即使親生仔謝霆鋒都無面畀,應邀拍旅遊節目,結果四哥都是全程戴著黑超來揈蕉。但誰想到林家棟可以。找到謝賢復出主演《殺出個黃昏》已經難得,更難得在戲中那個落泊失意,老態畢現的過氣殺手田立秋,幾乎將謝賢多年以來都不肯放開的明星妝容全部抹走。田立秋,其實就是原原本本的謝賢。

「我」與「香港」——讀《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書評 | by 淑清 | 2021-07-16

雖說漂泊是港人長久的精神狀態,但「離散」一詞,還是教人很難習慣。以此心情來讀《我香港,我街道2》,淑清認為它不論書名還是輯名,當中的「我」是以「香港人」為自我符號的象徵,熟悉又陌生的情緒,所及之事物都藏著記憶中的香港,港人之根,由此而生。

臨沂、浪吾及其他——關於也斯的幾個(可能)筆名

其他 | by T & H | 2021-07-16

梁秉鈞筆名也斯,其實他早年亦曾用過多個筆名以應對不同範疇,但似乎沒有多少讀者留意。循著王家琪新著《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的線索,這篇文章的作者發掘到不少有趣資料,即使仍有不少未能確定的地方,但這次筆名的「新發現」,已是一場有益又好玩的文字遊歷。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賣舊書那些事兒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1-07-14

書是一種特別的商品,它在某些人心目中會有驚人的價值,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只是廢紙。近年香港舊書炒風熾熱,文學館一年會有幾度舊書傾銷,鄧小樺形容除了是收入來源,但其中也每每展現賣書人與炒家的愛恨交纏。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談香港兩次舊書熱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1-07-14

蘇賡哲談香港兩次舊書熱潮,第一次是文革時期,大陸禁了幾乎所有出版物,書店只有馬恩列斯毛和魯迅著作。台灣當年也禁大陸書,全球想了解中國的漢學界學者和圖書館都擠來香港搶書。而近幾年香港的舊書再次被炒得紅火,但又會否只是塘水滾塘魚式的炒賣?兩個年代,其文化層次的差別顯而易見。

【香港書展2021】無秩序編輯室香港自肥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14

去年書展因為疫情停辦,一年轉眼過去,但我們的口罩還是要繼續戴,可幸今年終於有返書展,「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以下的自肥新書清單,讓大家以好書尋得心靈歸宿。

不是書評──《欽天監》的一些閱讀角度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7-13

西西作品之難,是由她的「創新」開始。想讀好西西的作品,江俊豪認為最好能參考不同的評論,並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跟有心閱讀西西小說的朋友,分享一些切入《欽天監》的角度。當老作家把話說白了,作為讀者,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有更加努力。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書無價?書有價!

其他 | by 鄭明仁  | 2021-07-13

香港出版界流行一句話:出書容易賣書難。有人出書之後無法銷售,幾百本新書當作廢紙賣掉,卻又有不少舊書,曾在拍賣場以「天價」易手。香港舊書的炒賣活動早已有之,鄭明仁分享幾個親歷其境的故事,真人真事,書有時真的很有價。

抵抗現實──一場《午睡》的莫失莫忘

劇評 | by 黃礎瑜 | 2021-07-12

《午睡》由劇作家陳炳釗於80年代寫成,當時沒有正式發表,直至2014年,陳炳釗看到香港年輕人在社會運動中的一團火,於是決定重寫劇本,並在2016年首演,至2020年改寫部分內容,並在2021年1月再次公演(網上直播)。八十年代寫成的劇本,劇本的主題──後社會運動的青年的眾生相觸動了黃礎瑜。因為當下就是後社會運動之中的那種茫然狀態。

《濁水漂流》:在濁水漂流的更像是香港電影人本身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7-12

李駿碩的《濁水漂流》風格較前作《翠絲》沉穩和平實,但作為講憤怒與尊嚴的電影,劉建均則認為李駿碩在駕馭文本方面非常疲弱,出現了「離地部分」勝過「貼地部分」的局面。他試圖用憤怒凝聚劇中群體,可是角色為權益集體行動的場景不多,令主題淪為展示個體日常生活的障礙。

筆訪曾金燕 —— 一個邊緣人的香港八年:自由與恐懼共生

專訪 | by 王月眉 | 2021-07-10

曾金燕從北京來港八年,飛機降落香港時,反國民教育正值新一輪高潮。八年間,她一直自覺是作為內心的流亡者、知識分子和女性所處的邊緣人。面對高度發達的資本和政治高壓,香港今非昔比,離港前夕,曾金燕回顧這段日子的生活經驗和快速變化,像是最後的道別。

【文藝Follow me】從微小處捍衛生活 「物喜」解憂——劉芷韻與她的小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10

「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不會亂」,黃偉文寫的《小團圓》,恰恰代表了詩人劉芷韻從「貘記」走到「物喜」的心境。貘記曾經座落灣仔富德樓、上環永樂街,物喜則藏身於東邊街一隅——都是售賣古董小器物,閒時辦展覽、辦講座。劉芷韻說開了新店後,最近有興趣叫朋友來辦村上春樹的讀書會。

【已讀不回#54】阿泉 X 鄧小樺:命定還是選擇?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7-09

經歷過布拉格之春、蘇聯入侵的米蘭‧昆德拉,以那個時代為背景寫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人生的「輕」或「重」,人有無權自己選擇?還是「非如此不可」?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有小樺同阿泉陪你重回布拉格,記得睇喇!

《蘋果》結束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09

漫步到清朝的荒城——胡清朝詩集《一座城市佈置系統的陷阱來進行殘酷的背叛》序

書序 | by 許通元 | 2023-04-26

胡清朝即將出版的詩集《一座城市佈置系統的陷阱來進行殘酷的背叛》,許通元隨著記憶漫步到詩集裡所謂的荒城。無數的工藝大學生,如清朝慢慢的在混沌中摸索探尋,人生旅程中的重要啟蒙學習過程,尤其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時也往寫詩的志向發展。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書,有價有市?

散文 | by Phyllis Chan | 2021-07-08

一般傳統舊書店會把近代出版的書以書價五折定價,珍本古書就另計。解憂舊書店店主Phyllis Chan沒有收集古書的興趣,最初賣的就是自己的藏書和朋輩饋贈的書,所以都隨心按書本品相以平宜近人的價錢吸引讀者,而近年越來越多人加入獵書行動,運氣好,可能比炒股票還好賺。但她始終認為無形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去衡量。

【新書】蘇苑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編者前言、序、後記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在病情反覆有時惡化的狀況下,蘇苑姍以信念、毅力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的六萬多字文稿,文字平實而精煉,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生命委實不易,出版這本小書,願它可以成為一點「過後」的力量,在困難當下互相支撐,莫失,莫忘。

《東京蒼穹下》:那些我們沒有接住的人

影評 | by 知夏 | 2021-07-07

電影《東京蒼穹下》的日本原名為「美好的世界」,當中的許多細節,都讓人聯想起現在的「美麗新香港」。看完電影,知夏心中久久不能平復,不斷反問自己,為何我們總勸其他人屈服,而沒有挺身而出,改變這個有病的社會?為何不願意屈服的人要以身犯險,甚至用自己的性命來表達控訴?為何我們來不及讓絕望的人相信,我們都有同樣的想法,要一起去找希望?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專訪阮兆輝、黃詠詩《魂遊記》——凝聚三魂七魄,一切都話唔埋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7-07

傳統說唱音樂南音與粵語流行曲,兩者風格截然不同,但在粵劇老倌阮兆輝牽線下,由他與張敬軒合唱的《魂遊記》,卻找到融合它們的演繹方式,配合劇作家黃詠詩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離魂故事,讓我們擁抱生命中的無奈之餘,也在亂世裡尋回游離的三魂七魄。

風雨蘭《#OneInSeven – 性侵幸存者的一物》展覽 以說故事作為療癒的過程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7-09

相信唔少人都有睇過這個1997年的廣告。從小到大,社會都教導我們遇上性侵犯時要大叫唔好,但當這件事確確實實地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又是否能夠反應得來?又或者是否有勇氣將事件告訴他人,尋求協助?風雨蘭(RainLily)旗下的480.0性別x藝術空間最近舉辦《#OneInSeven – 性侵幸存者的一物》展覽,邀請了十一位性暴力受害人以物件透視自己的內心,讓觀眾聽她們說一段自己的故事。

【復刻出版】鄧小樺《斑駁日常》復刻新序:些許斑駁,亦成歷史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4-26

《斑駁日常》最初出版於2008年,此後一直未有重印,如今復刻,如鄧小樺於新序所言,於黑暗的潮水之中,過往的一切都有了無上的價值,些許斑駁,亦竟成為歷史。而被改變的,正是我們的日常。

《她和他的戀愛花期》的敘述時間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07-06

花期有限,她和他的戀愛也有限期,葉嘉詠認為,隱藏在《她和他的戀愛花期》電影情節之間的跳躍時間處理,其手法值得留心。電影告訴我們,打破這種規律的時間模式,目的在於配合主題,體會戀愛的未可預期和難以把握。

蘋果倒下記者仍在 那些蘋果種下的種子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07

在香港做傳媒行業不容易,選擇已經不多,蘋果倒下後又少了一個可自由發聲的地方,再加上紅線處處,想繼續做傳媒又談何容易?一眾蘋果員工又可以有甚麼出路?

豪華的強盗史——曹疏影詩集《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推薦序

書序 | by 唐捐 | 2023-04-26

曹疏影新詩集《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面世,如唐捐撰序所指,其關鍵字是「小」,如瓢蟲群,於微小的深空駛過。並不是宣稱自己正在從事銀河系寫作,開口大國,閉口太平洋,興象就會開闊起來。反之,詩集從細處透露深刻的感思,以刻度精微的「文字度量衡」去感應事物的表裡,更把它發展為一種美學、思路或技術。

第十四朵白菊花——《夢蝶全集》序

書序 | by 陳耀成 | 2023-04-26

《夢蝶全集》於周公百歲冥誕之年出版,陳耀成認為是華語文壇一大盛事。華語文化在過去半個世紀有四座藝術奇峰:張愛玲的小說、侯孝賢的電影、林懷民的現代舞、周夢蝶的詩。其中三峰座落在台灣。而對陳耀成來說,淵源最深遠是周公的詩。

詩兩首〈鏡衢〉、〈選擇〉

詩歌 | by 五口 | 2021-07-08

「到處都印滿著許多語言/若你細看,會看到縫裡都藏著/以鏡為頭的人」,五口的詩作〈鏡衢〉,以鏡和頭顱為喻,書寫死亡和生命,正好跟另一首短詩〈選擇〉所寫的「紅鏡」和「骸骨」呼應,映照當下人們的迷失悲痛。

【文藝Follow me】手揭漫畫的浪漫 人氣FB專頁 「紙本分格」進擊開實體店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03

曾經每個香港年青人書不離手——漫畫,又名「公仔書」,既有漫畫店,屋邨商場或街市紙有幾間租書店,揭開一本漫畫,看完借別人看,是紙本分格裡的青春印記。人氣FB專頁「紙本分格」由線上進擊到線下,今年3月開設實體店。

【已讀不回#53】阿泉 X 鄧小樺:香港的精彩與無奈:馬家輝《龍頭鳳尾》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7-02

馬家輝的《龍頭鳳尾》寫殖民地時期,山頭林立的香港江湖故事,不僅講述黑幫大佬的發圍史,更多是黑道和外藉警官間的愛恨情仇,亂世中做漢奸的無奈。無定向會客室今次找來好青年荼毒室的阿泉作分享,想知佢到底會點講,記得睇喇!

雨衣和它背後你不會知道的事

其他 | by 呂永佳 | 2021-07-02

呂永佳新書《於是送你透明雨衣》,是他個人第三本散文集,成書過程,是一個個與好人相遇的緣分。這種遇見,讓人確信世界真的還有美好的一面,藉著這本小集子,作者希望讓拿起它的人,有一點安慰,有一點共鳴,長路漫漫,從不相識,卻有同行的感覺。

下雨史

小說 | by 跂之 | 2021-07-02

跂之筆下的下雨史家,不斷遺忘與警醒,是否努力去撰寫回憶,雲便可以回來,但雲的再現,與人類的努力卻沒任何關連。作為一個下雨史家,也只能在最後一片雲成為過去後,才把它的過去寫成現在。所謂成功,其實都是向失敗妥協的某種方式。

走近而並非走進現代詩的分岔小徑——讀廖偉棠新書《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6-30

廖偉棠的演講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是一部賞析現代詩的文集,原本是三年前的一個現代詩課程「詩意:關於新詩的三十種註腳」,後來擴寫結集成書。本書的副標題是「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四十篇文章,如四十條現代詩的小徑,沐羽形容「走近」這個詞很精準,它是近而未至的,就像要回答文學是甚麼這個問題時,我們都會選擇圍繞、擦過、走近,讓範圍縮小而非直接判斷。

【無形.書有價書無價】前置詞:書炒熱了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30

港版文學書在古書巿場的價格突然飆升,青文牛津兩大出版社的固然高企,一些巿面還可買到的,都會被炒到三四位數字,是個新奇景象。新亞書店的蘇賡哲老闆為文述說,他是舊書拍賣第一人老行尊,娓娓道來香港兩次舊書熱,都與大陸的禁書和炒書風潮有關,還有新舊之比。鄭明仁先生近年開設老總書房,也是舊書界一名KOL,他的梳理便充滿了臨場感的歡快,沙場爭戰幾人回。余家強談九十年代在大陸雲南舊書攤極低價購入的《林彪同志語錄》,一本書裡有人、有歷史,今昔的對照是多元的。

五夜燒鵝

散文 | by 譚蕙芸 | 2021-06-30

香港電台製作的清談節目《五夜講場》突然被叫停,學術討論節目的生存空間再度惹起憂慮。曾亮相《五夜講場》的譚蕙芸亦撰文表示,節目本身愈做愈出色,不但讓香港電台的錄影廠比高等學府更有學術氣息,彌補商營傳媒未能覆蓋的空隙,而且節目從構思到製作,達到多贏局面,更是香港電視廣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存在。

《孤獨之塔》: 相信自己的信仰,交織孤獨的靈魂

其他 | by 孫樂欣 | 2021-06-29

貫徹《粉碎糖果屋》以來的童話主題,per se的《孤獨之塔》取材自格林兄弟的《長髮公主》,並配合社會現況,集中呈現「孤獨」這個重要元素。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到孤獨,但當無數孤獨的靈魂交織在一起,不就是有人相伴,互相支持嗎?相信自己的信仰,終有一天,能救出心中的公主。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視覺之書——《我香港,我街道2》

書評 | by 鄭政恆 | 2021-06-29

鄭政恆評《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是文字之書,也是一部視覺之書,編輯策劃的痕跡歷歷在目。來到續集,天地更廣闊了,今昔之間、街巷之間,還有無窮故事,只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幸好有書與文學,提醒我們路是怎樣走過來。

【佬訊專欄】令人戰慄的綠袖子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6-29

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佬編卻聽到打尿震,除了因為歌聲令人顱內高潮以外,也是因為聽到曾經令人戰慄的綠袖子音樂。當年的考評局副常秘京力士,應該沒有想到這首英國民謠,會以這種方式烙印在香港學生的腦裡。或許,我們這些年來對綠袖子感覺的轉變,只不過是由創傷後遺症,變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已。

七一之前港台再落刀 皇牌清談節目《五夜講場》被即時叫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29

自三月起,港台已有多個節目被抽起或作調動,昨晚亦傳出港台皇牌清談節目《五夜講場》將要面臨消失的命運,不同主持也確認了節目已停止製作,連同被叫停的《視點31》,以及同日突遭撤換的主持區家麟,在短短一星期內,傳媒業界再逢大變。

孤立躺平,也要免於「惡的浮淺之處」

其他 | by 李達寧 | 2021-06-28

公論的消失,會令是非判斷失去「公共」的洗禮,李達寧分享我們如何在天地閉之時自處。「天地閉,賢人隱」,但沒有消滅「天地變化,草木蕃」的可能。怎樣令天地變化?很可惜,哲學家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說真誠地活,堅持思考是變化的基礎。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甚麼都沒做

小說 | by 梁莉姿 | 2021-06-28

梁莉姿的短篇小說〈甚麼都沒做〉,隱約呼應了回歸前後陳冠中在《香港三部曲》裡的經典之作〈甚麼都沒有發生〉。那年香港人對歷史洪流的巨變,只覺得是「甚麼都沒有發生」,惟今日卻是一片「甚麼都沒做」的荒誕日常。

電箱跳制

散文 | by 詩子 | 2021-06-27

情感麻木,就像大腦的電箱跳制,而這整座城市,是一片昏亂紛雜的迷宮。從此地生長過,每一顆落地生根的心都早已走不出去。無論那些鐵絲網、閘機或囚牢存在與否,所有逃亡,都不在計畫之中,亦無法實行。往後人們是否可以再次拉起電閘拉桿,點亮燈光?

【文藝Follow me】世道不仁 文字定心——訪米哈《昨天喝了河豚湯》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26

米哈最新出版的《昨天喝了河豚湯》,書名讓人好奇是誰喝了河豚湯,而喝了湯之後又如何。原來是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作品,除了他,書中還有五十位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這是米哈閱讀這些作家生平後的閱讀筆記,帶著對殘酷世界的感悟。「其實我讀一直以閱讀的每一本書的作者,在他們的時代,或多或少都面對一個殘酷的世界,可能是戰爭,可能是個人的失敗。但他們都是我喜愛的作者,所以便追尋他們的生活。」

劉學成 x 葉梓誦 x Ren Wan@執嘢 x 鄧小樺——方圓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25

收拾,一個尋常不過的動作,卻總會觸及收拾者內在的部分。一張褪色單據、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時代、一段回憶,在囤積與清空的過程中,總會讓人回看及整理自身。香港文學館第七期文學及文化專刊《方圓》以「收拾」為題,於日前舉辦了讀書會「執.拾.斷捨離(不了)」,邀得劉學成、葉梓誦、Ren Wan及鄧小樺作嘉賓,分享收藏整理的軼事,以及與「收拾」相關的書籍。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 譬如

詩歌 | by 洪曉嫻 | 2021-06-25

緬甸年初發生政變,至今死傷慘重,而香港人對緬甸的關懷,或都出於活在我城所目擊的現況。兩地的社會運動,將兩地人民緊扣在一起,像洪曉嫻在〈譬如〉寫道,「目撃戰鼓與哀嚎/目撃譬如的本體/目撃那些疼痛如同我們自己」。

【已讀不回#52】貳叄書房:香港路牌話你知:邱益彰《香港道路探索》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25

邱益彰的《香港道路探索》從路牌的歷史說起,探討香港街道路牌的設計,以及字型和字體風格的由來。究竟路牌係邊個設計?字型又點解咁特別?今集繼續有貳叄書房,同大家講道路研究社邱益彰嘅《香港道路探索》,記得睇喇!

【最後的蘋果】詩輯(二):哀戚的人嚥下蘋果,吞入這城的憂愁

詩歌 | by 曾金燕、林洛 | 2021-06-25

梅雨遲來了,這個城市這個季節,蘋果的最後一夜,市民雨中道別。最壞時刻,是每天都在洗涮,那原來皎潔寧謐的白杯。雨一直下,坐在燈下,世界還明亮嗎?

我們只得一邊失去一邊生存

散文 | by 紅眼 | 2021-06-24

蘋果落下,總壇熄燈,網頁連根拔起不留底。讓人感慨的最後一夜,許多人都急於backup歷史、尋找自己的照妖鏡。林夕引用海明威〈老人與海〉的警句明志,紅眼則隨手翻開《少女詩篇》,讀到故友的一首詩,回想那個已經失去的香港。

留住這時光,修復舊物舊情舊香港:訪林曉敏《香港遺美——香港老店紀錄》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6-24

懷緬過去常陶醉,林曉敏只是三十出頭,卻陶醉於滿載情懷記憶的舊物。畢業於中文系的她,現從事博物館工作,曾是廢墟攝影的發燒友,常流連於被時間遺棄的歷史場域,幻想內裡的前塵往事,如此的喜好與學養,活像個情深的老派人。過去兩年,社會動盪,我城失序壓抑,促使林曉敏決心創立「香港遺美」專頁,「在充滿批評聲音的社會及移民浪潮下,以溫暖的文字相片、人情故事,安撫人心,重拾人與人的連結。」

【最後的蘋果】詩輯:我們被真話說過,故我們在

詩歌 | by 淮遠、廖偉棠、鄭點、火星 | 2021-06-23

看一天算一天,我們都嚐過它的滋味:苦澀,但有核,像所有的真話。來到最後一份《蘋果日報》的出版日,淮遠、廖偉棠、鄭點、火星以詩,告別這顆被攔腰、被截斷、被拆骨的蘋果。

瘟疫時代詩歌的逃逸線路——讀何福仁先生《愛在瘟疫時》

書評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疫難當頭,寫作的力量似乎微乎其微,何福仁卻嘗試各種寫法,表現「瘟疫」這個主題,嚴瀚欽評何福仁的新詩集《愛在瘟疫時》,認為它讓所書寫的主要對象與更多他者產生聯繫,在詩歌寫作的路上探索更多的逃逸路線。

粵劇開箱:泥印劇本藏品曝光

散文 | by 江駿傑 | 2021-06-23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緬甸詩歌的中文編譯:革命過去與今天

書評 | by 宋子江 | 2021-06-22

近年在台灣出版的《緬甸詩人的故事書》,關於緬甸詩歌的紀錄片和中文評論,都讓讀者對當代緬甸詩歌有一定的了解。但過去其它地區有沒有中譯緬甸詩選的出版呢?宋子江最近進行了相關的蒐集,發現了兩本詩選值得一談,並可從中了解緬甸詩歌過去的左翼面向。

【教育侏羅紀】光

影評 | by 游欣妮 | 2023-02-23

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寫作,也有很多人問過她為什麼喜歡寫作。她不是第一次聽到別人說看到她眼裡有光,她知道小卡片上的這一句話,足夠讓她記住很久,亦足夠成為她日後的寫作道路上的點點亮光。這一刻,因為這句話,她不自禁再次衷心盼望,無論有沒有人看見都好,希望將來有更多人可以為着自己喜歡的物事,默默地、持續地閃閃發光。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緬甸雜憶

散文 | by 文海林 | 2021-06-21

距離上次踏觸緬甸的日子久遠,許多細節像遺落在坑塹裡迷濛,文海林在回溯的過程中,想起在佛塔大金塔內遊晃初遇的友人,想起在修道院遇到的年輕僧侶,想著在如此凝滯的純真世界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會否終如所願,如熬過的多層茶香,回以甘甜。

訪《手捲煙》導演陳健朗:「手捲煙除了是一種態度,亦是一個情義的象徵。」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6-28

「捲一手,點一口」——比起成煙,手捲煙更為浪慢,一捲一黏,一呼一吸,在吞雲吐霧之間,可以放慢自身速度之餘,亦是情感的交流。電影以「徘徊迷陣,寄霧重生」八個大字作為口號,利用煙作為引旨並貫穿全劇,道出關超與文尼之間的情義,並透過同樣身處於裂縫之間的二人,引伸出身份認同的議題。

【文藝Follow me】濁水漂流,何以為家?——專訪李駿碩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21

走入深水埗夜流裡的李駿碩,穿過每檔散落於北河街、大南街、桂林街、海檀街的夜攤,發現通州街公園對出、通往富昌邨方向的天橋竟然拆了,大呼難以置信,跑到以前的橋底位置。「那條橋一直是街友聚居的地方,《東張西望》也報道過,說市民都怕了上這條天橋橫過馬路。」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無題——寫在Khet Thi死後

詩歌 | by 熒惑 | 2021-06-18

緬甸爆發政變,引起全國民眾上街示威及軍方血腥鎮壓。身處香港的我們,不免有著物傷其類之感,今期《無形》就以「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為題,熒惑寫下悼詩〈無題——寫在Khet Thi死後〉,為緬甸而寫,也寫香港。

《濁水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02

以露宿者被不合理逼遷的真人真事為題的《濁水漂流》,自上映以來,引起不少社會迴響。江俊豪以蘇珊.桑塔格1960年代圍繞比亞法拉饑荒所寫的《旁觀他人之痛苦》作為對讀,盧鎮業則以自己曾於深水埗劏房居住的親身經歷,回看深水埗這個城市縮影。而對於《濁水漂流》與《烈佬傳》相似一說,導演李駿碩在專訪中則提到故事當中的「溫柔與暴烈」,以及那清場過後,卻變成名為「數碼龐克號」的展覽場地。

【已讀不回#51】貳叄書房:恐怖漫畫與日本文化:伊藤潤二《富江》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18

怪談史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份,日本人對恐怖故事的喜愛正是源於恐懼,伊藤潤二其中一本經典作《富江》,年輕美少女富江這角色,既描寫了伊藤潤二自己年輕時對女性的恐懼,也是超脫了受害者的悲慘女性形象,變成復仇的象徵。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請來貳叄書房三位腦細,講大家期待已久嘅伊藤潤二《富江》,記得睇喇!

【虛詞・致死難與抗爭,緬甸】詩三首:王治澤 X R. L X 蘇家立

詩歌 | by 王治澤、R. L、蘇家立 | 2021-06-18

在緬甸這個掙扎的時節,歐威爾的小說不只是小說,仰光的和平還在血腥裡。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輪迴的法輪重新轉動起來。身在台灣的三位作者王治澤、R. L、蘇家立,以詩哀嘆、許願、祝福。

拒絕遺忘,立志篤行──淺談粵劇《桃谿雪》

報導 | by 秋盈 | 2021-06-18

新編粵劇《桃谿雪》,改編自清代黃燮清的同名傳奇,製作過程也是個立志篤行、不輕言放棄的故事。發生於三百多年前、千里之外的真人真事,經過不斷書寫,輾轉來到今天的香港,供人演唱及欣賞。且看這個半世紀前開始醞釀的粵劇劇本,來到成立只有兩年的年輕劇團「輝‧鳴藝舍」,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習武與修行:重探銅橋鐵馬劉家良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6-18

除了記得飲水,今日我們還可以做什麼?鮮浪潮焦點影人系列「銅橋鐵馬剛柔逼直 —— 劉家良傑作展」延期多時再度重開,而正正在這一年,香港確實湧現一股武俠風潮再起之勢。不少人重新習武,回頭探尋俠義之道,在當下這個憂困時勢裡,與其守株待兔、萎頓消沉,我們所缺少的,就是渾忘已久的崇武健體、自我修行的情懷。個人即集體,兄弟登山,各自修行,而修行已不再指向苦幹發跡的個人主義,而是作為集體參與的信念,呼應著另外一種香港當代社會價值。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在無能為力的世界,用盡全力去奮鬥

時評 | by 翁婉瑩 | 2021-06-17

對緬甸有深入了解的翁婉瑩,自今年2月便開始不斷發表評論文章,紀錄整個政變經過。儘管軍政府以斷網試圖切斷抗議的串連,關閉新聞媒體,追捕記者嚇阻資訊的傳遞,但無聲抗爭如今正在緬甸民間奔流。她認為,相較於泰國與香港兩地民眾,面對鐵板一塊,難以撼動的極權統治,其實緬甸人民更有推翻軍政府的勝算。

《浪跡天地》:談評論者的「思維陷阱」,對劉建均影評的幾點回應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1-08-11

近讀劉建均早前對《浪跡天地》的評論,陳廣隆認為它是相關影評中,寫得甚為出色的一篇,有些論點更值得仔細討論,並對此作出幾點回應。當我們回憶觀影歷程時,如何明確分辨自己到底在甚麼時候生出怎樣的情感並得出怎樣的結論,陳廣隆借這篇文章嘗試分析。

除了「you」,還可怎麼稱呼「你」?(多國語言情書版)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6-16

閩、粵諸語中沒有「您」字,可是「您」字畢竟是書面文字中不可或缺的用語,到底「你」和「您」該如何區分?陳煒舜提到一個常見謬誤:看到「您」字從心部,誤以為表示親愛,而不知其為敬語,竟在情書中以「您」來稱呼對方,其實弄巧成拙。熱戀時以「你」相稱才是真愛呀。

閱讀《我香港,我街道2》的兩個關鍵詞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06-15

2020年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書中作者都是香港作家,名符其實屬於「香港」的書,不過,一年後《我香港,我街道2》出版,眼界開闊了,不論是香港還是外地的作家,只要熱愛香港,誰都可以寫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發生的事。葉嘉詠從書名的兩個關鍵詞:「街道」和「香港」,細談此書,並了解由「街道」組成的「香港」,再進而了解香港的故事和歷史。

《東京蒼穹下》:我被「社會」逼得走投無路

影評 | by 馮曉彤 | 2021-06-15

人們總是叮囑更生人士:「記得與人保持聯絡,不要脫離社會。」但如果社會並不美好,而人類是不信任的、攻擊性的、敵視的?馮曉彤從《東京蒼穹下》下看出了社會不公義和各種制度對人性的腐蝕。

火,不止憤怒——淺析洪慧《借火》中的「火」

書評 | by 淑清 | 2021-06-13

從詩人洪慧的第二本詩集《借火》裡,淑清看出了「火」的不同意象。詩人「借火」燒「世間所有該燒之人」,「不用改革和火了/我們自己就是」,以「火」傳遞情感及理念。火既是雄性之火,同時也是更高層次的淨化之火、永恆之火。

【文藝Follow me】音樂人黃衍仁跨界拍電影 《半空的笑》突破劇場疫情限制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12

自從去年香港爆發疫情以來,藝文產業屢受重創,面臨演出取消、延期或退票等狀況,向來倚靠門票收入及資助的大小劇團,更是雪上加霜。有劇團嘗試透過網上直播演出,也有劇團邀請導演把劇場演出拍成影像,劇場演員、獨立音樂人黃衍仁則決定把自己寫下的劇本,與導演黃飛鵬合作拍成電影。第一次執導,他不禁問記者:《半空的笑》算不算是港產片呢?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據說是被我們啟發

詩歌 | by 鄧小樺 | 2021-06-11

長期以來,居於安逸的香港人是以旅遊的角度去認識其它地方,但自從緬甸發生政變以來,香港人對緬甸的關懷,或都出於目下所見我城的種種傷感,而社會運動將兩地人民緊扣在一起,如鄧小樺〈據說是被我們啟發〉一詩,「從頭盔、生理鹽水,到訴求的數量」,同一片土地下,是彼此傳承,彼此學習。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致一名受刑的緬甸抗爭者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21-06-11

緬甸爆發政變,引起全國民眾上街示威及軍方血腥鎮壓。身處香港的我們,不免有著物傷其類之感,今期《無形》就以「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為題,其中詩人廖偉棠寫下〈致一名受刑的緬甸抗爭者〉一詩,悼念犧牲的鮮血。

《浪跡天地》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17

雖然《浪跡天地》和導演趙婷已經橫掃多個國際電影獎項,不過,坊間對《浪跡天地》評價不一,有人認同電影中借遊牧生活打破城市迷思,追尋真正人生意義,但同時亦有人認為電影過度美化美國的houseless現況,迴避了真正的社會議題。

【已讀不回#50】貳叄書房:鬼要追尋香港:李碧華《胭脂扣》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11

文青書店貳叄書房的三位少女腦細,將在已讀不回連續說書三星期!頭炮係文青必讀、香港文學之寶,李碧華的《胭脂扣》!作為香港文學經典,《胭脂扣》的癡情女鬼故事令人低迴,更代表了香港人的身份迷離之夢,據聞每間大學都有教《胭脂扣》的課程,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大家要save低喇!

【新書序】呂永佳散文集《於是送你透明雨衣》:隱藏的狐步

書序 | by 朱少璋 | 2023-04-26

在呂永佳的散文中,那優美而富節奏感的狐步和拍子,或液化或霧化或氣化,步履徐徐疾疾,朱少璋覺得在其活像散文的人生路上,步姿從容,踽踽獨行。這篇收錄於呂永佳新書的序,讀者不妨先睹為快。

評舞台劇《時光》——劇場裡的皇帝炒飯

劇評 | by 新八 | 2021-06-11

早前在文化中心劇場上演的戲劇《時光》,原著劇本取自哈洛.品特,但新八卻認為期待並沒變成相應的滿足,正如《食神》中的皇帝炒飯,不論賣相如何金壁輝煌,用料如何上乘,最基本的還是:「要用隔夜飯炒呀。」

《NUDE STUDIES 裸體研究》展覽 以攝影探討身體與自身的關係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6-12

裸體一直都是深受藝術家歡迎的題材,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與裸體相關的藝術品以不同媒介又或者形式出現,Blue Lotus Gallery正舉辦《NUDE STUDIES 裸體研究》展覽,展出三位攝影師:區子朗、Michael Kenna及Ben Felten的作品,以影像透視出他們獨有的美學,並探討身體之於他們的意義。

女性的瑣碎時間——讀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1-06-10

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以「瑣碎時間」(detail-times)作為書寫策略,是當代台灣文學中女性主義的重要面向。而勞緯洛形容,在朱天文筆下,台灣的世紀末,暗許女性意識得以邊緣姿態自居,作為在世紀的終點與開端間擺蕩的海市蜃樓。雖然〈世紀末的華麗〉避談政治,著意描寫細碎、感性的墮落與浮華,但以日常細節抗衡例外狀態(the State of Exception),正正擊中了時代的要害。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東盟領導人會議之後,緬甸的未來

時評 | by 馮嘉誠  | 2021-06-11

緬甸自2月發生政變,暴力鎮壓持續,而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十國的政府首腦,早前在雅加達召開特別領導人會議,就緬甸危機達成五點共識,希望能夠為該國亂況帶來「破局」的曙光。但是,緬甸社會一直都是多元和多面向的,不同族群之間的恩怨情仇素來難以調解,無論是有軍隊撐腰的登盛政府,還是昂山素姬領導的全民盟政府,都嘗試推動民族和解,但緬族、若開族、羅興亞人之間的矛盾心結仍未化解。

旁觀他人之痛——評《濁水漂流》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1-06-09

《濁水漂流》是一群被標籤為社會垃圾的邊緣者故事,電影上映以來,喚起了大眾對社會低下階層的關顧,而江俊豪則以蘇珊.桑塔格1960年代圍繞比亞法拉饑荒所寫的《旁觀他人之痛苦》為對讀,社會對邊緣他者的標籤,是否真的會因為電影帶來的反省隨之而去?

懸在半空的Another Round——有關實驗、顛覆與批判

影評 | by 羅昊培 | 2021-06-08

羅昊培認為,《醉美的一課》(Another Round)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歡迎,或許是因為那種放蕩、真摯而陶醉的感覺在銀幕上很久不見。但他的看法並不一樣,看完後總覺得像最後主角懸在半空,電影所實驗、所稍為顛覆的價值觀,好像都只是一直懸在半空。導演有嘗試作出更深的批判,但在敘事和形式上,或是被過譽了。

《浪跡天地》:各種悖論導致形式成雙面劍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6-08

橫掃獎項的《浪跡天地》,其紀實文學改編、明星主導項目等背景,令人反思評論準則,但虛實夾雜形式在這種製作模式中,卻仿如把清水倒入墨水中,本來沒有問題的場景都變得令人出戲。既然導演踩入這片灰色地帶,劉建均認為我們不應錯過討論的機會。

柄谷行人《近代日本文學的起源》:文學,作為一種人的「風景」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6-08

收錄柄谷行人1975-1977年間在耶魯大學教日本文學時的反思所寫出的批評、隨筆等等文章,於1980年出版的《近代日本文學的起源》,即使是對於本來就經常閱讀、甚至博覽日本文學的讀者來說,也不容易馬上進入。藍玉雍形容,書中不只深度地回顧、解剖日本近代的歷史變革,也深深挖掘了語言對人的意義,而其書評也正是對於此書相當精闢的導讀文章。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讀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6-07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論語》裡孔子其中備受爭議的話,歷來由於不同的文化時空,或攻擊,或回護,至少有五六種句讀,何福仁從楊伯峻的《論語譯注》說到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參透孔子的箇中意思。

小野盧鎮業講《濁水漂流》

影評 | by 盧鎮業 | 2021-06-06

以露宿者被不合理逼遷的真人真事為題的《濁水漂流》,自上映以來,引起不少社會迴響,盧鎮業亦從自己曾於深水埗劏房居住的親身經歷,形容深水埗的來往與混雜是整個城市的縮影。戲內主角們那種悲從中來的落泊,更讓人心酸。

何福仁專訪(三):貓奴與西西

專訪 | by 王家琪 | 2021-06-09

何福仁與西西自七十年代相識,除了兩人都是「貓奴」,何福仁也總是西西作品的第一批讀者,尤其在西西右手不便後,用左手寫稿,何福仁便從旁協助,將稿件發給打字公司,收回來後列印出來給西西校對,定稿後寄給出版社。

【文藝Follow me】香港首間紀錄片概念店「Since Concept Store」 走入社區的導演——訪黃肇邦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6-05

黃肇邦拍紀錄片拍了十年,三部長片《子非魚》、《伴生》、《3cm》走入香港的基層及邊緣群體,紀錄片然後反映出他們面對的困難。2020年香港遭受疫情、國安法夾擊,經濟不景氣,人們情緒都不好過。

【已讀不回#49】黃嘉瀛 X 鄧小樺:維多利亞時代的經典女同志小說:莎拉.華特絲《指匠情挑》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6-04

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的《Fingersmith 指匠情挑》,好睇在於裡面鉅細無遺地描寫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生活,烈女藝術家黃嘉瀛更加覺得,呢本書的女同志奇想世界好吸引。有幾好睇,快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之無定向會客室」啦!

《一個異鄉人再出發》組詩

詩歌 | by 曾金燕 | 2021-06-04

在作品裡寫到「異鄉人還沒有寫一首讚美的詩給香港」的曾金燕,卻寫下《一個異鄉人再出發》組詩,以「祖母回到了青山/帶走了所有的秘密」開首,而收結的一句「誰給我火 我給誰火」,或正是今天許多香港人的寫照。

何福仁專訪(二):從詩到散文的寫作經驗

專訪 | by 王家琪 | 2021-06-08

「散文需要經營,詩較單純,需要靈光一閃。」雖為詩刊編輯,但何福仁除了寫詩,其實也寫散文。他認為詩是難得的,而散文卻是作者的基本功,而這亦關乎他的閱讀經驗,從梁實秋到魯迅及其弟周作人的雜文,好的散文沒有一定的標準,結果都是閱讀與寫作經驗的累積。

專訪《濁水漂流》導演李駿碩:我們不過以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6-07

言及至此,李駿碩亦不忘一次影後談的經歷:當時有觀眾質疑「點解社工 / 陳妹可以咁靚」,李駿碩自言當時呆了五秒,有點不懂回答。在訪問中他直言質疑人們以一種既定的認知批判別人,更強調「瞓街都可以好靚」。戲中本有一幕講述妓女卓玲(余淑培飾)與出身相近的陳妹相認後替陳妹化妝,「當時負責剪接的麥曦茵很喜歡這幕,她認為兩個女人不理會世界發生任何事,不論身處任何環境,只是在這裡化妝,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亦帶有一種文學性。」惟因篇幅所限被迫剪掉,如今反受觀眾質疑,讓李駿碩感到可惜,「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利和興致扮靚。當初我抽走很多角色的生活日常,是希望讓電影有更多解讀的可能,但觀眾卻未必滿足。回想過來,這些被剪掉的日常或能讓人從更多方面理解這部作品,那可以是女性的框架、同性戀的框界,又或是時代的框架。」

打破虛構的「烏托邦」——〈無門〉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06-02

樂隊per se歌曲〈無門〉的取材理念,來自藍鬍子的童話故事,當中的好奇、慾望、血腥皆呈現在歌詞。姚慶萬在這篇歌詞評論,深入分析王樂儀筆下的詞作,大眾渴望的「烏托邦」並非大同世界,而是一個規限自己尋覓於探求的意識。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關於舞蹈這回事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6-01

準備學跳MIRROR團歌的查映嵐,最後一次認真上跳舞班,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關於舞蹈這回事,不為了美也不為了被看,僅僅為了融化在音樂中,和同樣在律動的他人短暫地成為同一,也僅僅是為了,讓身體快樂。

【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前置詞:怎麼說,緬甸,我們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2-06-01

自從二月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以來,香港人對緬甸的關懷,不免些許出於物傷其類——而又難以承受於其血腥,與世界束手的靜默。今期《無形》以「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為題,希望引入我們與世界連結的其它維度,這是六月,飛霜的季節,我們都知道未能盡說的苦、不曾申明的冤、被壓抑的意志與犧牲的鮮血。願我們都不囿於淺窄之地,通過關懷他人而超昇。

何福仁專訪(一):從《詩風》到《羅盤》的編輯往事

專訪 | by 王家琪 | 2021-06-08

何福仁細說自己年輕時的報館工作與寫作經歷,並提到自己早期詩作的發表園地。後來從《詩風》到《羅盤》,既寫作,同時參與編務,組織「讀詩會」,又衍生到更多詩觀與雜誌路向的採問,《羅盤》更與台灣詩壇有著密切關係。

­蒸籠裡的戲景:論張愛玲《桂花蒸.阿小悲秋》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5-31

去年是張愛玲誕生一百週年,學界對祖師奶奶的想念,從未停止。但江俊豪認為,過去對《傳奇》的討論,多集中在〈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等諸篇,〈桂花蒸〉這樣一個低下層求安穩的故事,可說是《傳奇》的一道獨特風景。

這一年沒有飛機的旅行

散文 | by 洪詩韵 | 2021-06-10

香港人愛旅遊,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在香港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長假,亦想不到一轉大澳,距離家不足百里的距離已稱得上是旅行。洪詩韵的散文〈這一年沒有飛機的旅行〉,則以疫情下的香港為題,寫下今日「去酒店幻想度假,去離島買個繁華」的香港都市光景。

【文藝follow me】推廣文學 離苦得樂——訪「週末文學」策展人方太初、項目經理劉平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29

文學在香港,不是沒有人創作、發表,但是「就是很難讓人看見」。出於要讓優秀的作者被更多人看見,作家、策展人方太初與項目經理劉平,一起籌辦「週末文學」。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大藝術〉

詩歌 | by 黃裕邦 | 2021-05-29

「我大藝術説:我要把你看透/藝術:輪候時間為10個10年」,「畫問畫架:你愛我嗎?/畫架説:這問題你要問畫框」,「裝置藝術對空間説:你的存在是為了被人穿插/空間説:你是紋身,我是肉體」,黃裕邦的〈大藝術〉一詩,看似作者與藝術的快問快答,有時又像自問自答。耐人尋味,卻又說不出的殘酷。

小說家的未來簽名式:吳明益訪談錄(下)

專訪 | by 楊君寧 | 2021-05-28

對吳明益來說,寫作以外,於不同院校執教多年,原來教書是人生中很感苦惱之事,而對於文學獎與寫作之路的關係,到底是誘惑還是成為盲目追逐的目標?吳明益對文學獎的改革顯然有著更多反思。

小說家的未來簽名式:吳明益訪談錄(上)

專訪 | by 楊君寧 | 2021-06-01

近期因為《天橋上的魔術師》被影視改編,讓原著作者吳明益的小說作品受到廣泛討論。在訪談之中,吳明益不但討論到類型小說跟純文學之間的關係,亦提到自己當初離職全心寫作的經過,當然,還有自己對「中華商場」念念不忘的自身情感。

【已讀不回#48】黃嘉瀛 X 鄧小樺:激進的藝術:喬治・巴塔耶《愛神之淚》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5-27

法國情色大師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嘅創作曾經被眾人唾棄,但佢冇因此而放棄自己,繼續寫好多驚世駭俗嘅作品,後來仲影響左好多思想大師。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之無定向會客室,既係前衛烈女,又係藝術家嘅黃嘉瀛KY,同小樺為大家介紹巴塔耶嘅《愛神之淚》,睇下藝術可以有幾激進!

《也斯的香港故事》序——一個難說的香港故事

書序 | by 樊善標 | 2023-04-26

樊善標在王家琪的新書《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序言提到,作者選定了也斯反覆談論的幾個重要課題,縷述也斯關注各課題的緣起、經過,以及課題之間的連繫,從中透視他的香港文學史觀點,困難卻也是此書的吸引力所在。

「雙生展2021-體。回」 與你同城共生的少年

報導 | by 東 | 2021-05-27

這一代被命運再度選中的青少年,踏上我城近半世紀以來從未有人經歷的漫長路途。「雙生展2021-體。回」的三名參展創作人,皆於2000年後出生,參展作品均是他們這一、兩年來,對社會、個人和生活的體悟和回顧,並將日常生活的經歷及啟發反思,轉化成作品呈現。

塑造香港視覺文化的大師 訪香港平面設計第一人Henry Steiner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5-27

正所謂,在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社交媒體上不時會看到從事設計行業的人訴苦,甚至有「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設計在香港不算是討喜的職業,人工低工時長,又或者遇上難以理解的客戶的話,更是叫人難受,而被稱「香港設計之父」的Henry Steiner(石漢瑞)又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

《我香港,我街道2》——街盡處

書評 | by 崔舜華 | 2021-05-26

即使是他方,雨針織身之時,也是亂水朦朧瞥不清的。如今普世皆離散之人,崔舜華評《我香港,我街道2》,走過的港街都是電影裡學步而來,在每一條不動之街的日常動靜之中,她看見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具體而微的微縮膠片皮影戲。

兩夫妻的親密──《兩夫妻》對《婚姻場景》之改編

劇評 | by 蘇曉琳 | 2021-05-26

由鄧樹榮執導的舞台劇《兩夫妻》,故事改編自瑞典電影大師英瑪褒曼的名作《婚姻場景》,講述一對模範夫妻,20年間經歷相愛、背叛、分離、復合,在最親密的交融中,剖開二人枯燥無味的日常、激情背後的衝突……最後二人離婚並各自再婚。英瑪褒曼既是大師,鄧樹榮也是大師,蘇曉琳則撰文分析改編與原著之間的異同。

「一時」 x 「周末文學」:文學自救,需要每個人的堅持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5-26

問及策劃初衷,方太初略為沈吟,隨即道出一個核心問題:「香港從不缺乏好的藝術作品,到港島走一圈,展覽花一整天也看不完。偏偏在這個每天生產大量創作的地方,仍有很多人覺得香港沒有文化藝術。而即使是藝術愛好者,涉獵的範疇亦不廣,如一個『文青』能數出十個香港作家的名字,卻未必能數出十個香港設計師的名字。」故近年方太初做任何事,都希望帶入兩大目的:「讓人看見香港的創作有幾正,以及讓不同藝術範疇跨界合作。」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光影殘像,斷裂日常:(後)運動記憶與創傷

影評 | by 陳諾諺 | 2021-12-09

街頭硝煙散去,塗鴉痕跡隱沒,但光影殘像仍像幽靈縈繞城市,成為無可消除之傷。陳諾諺以周敬勤的《天暗亦明》、姚仲匡的《暴動之後,光復之前》和郭臻的《夜更》三部作品為例,從倖存者、物和旁觀者三個角度,看電影如何回應反修例運動的記憶與後遺的集體創傷。

《醉美的一課》:重新活一次

影評 | by 吳騫桐 | 2021-05-25

《醉美的一課》電影丹麥語原名Druk,直接指向暴飲的動作;英文譯作Another Round,既是酒吧內續輪的呼喊,也隱含重新開始的意思。如何承受時間掏空身體的孤獨?0.05% 的血液酒精濃度,是電影提出的解決方案。但酒精的隱喻又是何物?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疫中人

小說 | by 牛油小生 | 2021-05-26

今期《無形》特意邀請幾位優秀的青年作者,於災難時期以不同文體寫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當中,新作家牛油小生寫下短篇小說〈疫中人〉,描寫疫情期間一場因隔離而出現的曖昧關係,或也是一種苦中作樂。

詩三首:邢庭嫝 X 鄭點 X 鄭偉謙

詩歌 | by 邢庭嫝、鄭點、鄭偉謙 | 2021-05-24

關於離開、疫情與死亡,像陰影一樣留在心頭,大概是同代人的共通點。邢庭嫝、鄭點與鄭偉謙分別投來詩作〈永恆的咒語〉、〈在新德里每天都有人唱歌〉和〈直到目光遙遙相望〉,不同的方、不同的選擇,其實每一個都是艱難的決定。

Protobug

小說 | by 尹文羽 | 2021-05-22

「2068年,聯合國安理會各國簽訂了條約,與全球最大搜尋引擎公司出品的『虫語』(Protobug)合作開發遊戲。」尹文羽的短篇科幻小說〈Protobug〉以未來世界的「遊戲」為舞台,遊戲之中,在小孩子的視點裡,有Buff同時亦有Bug,或都藏著對社會的一些隱喻。

【文藝follow me】一個女人的關係、生活與詩——訪Milo《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22

訪問Milo(謝曉陽)新出版的詩集《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本來以為會聽到很多女性主義詞彙、身體自主等的理論,沒想到她這樣的一個女子,其人如其詩直率坦誠。現代香港女子日常,她選擇以詩把潛藏許多日常語言或經歷裡壓迫,或親密關係,或街上偶遇,一一毫不保留地以詩道出。

戴天悼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5-21

詩人戴天於加拿大多倫多離世,享年84歲。作為推動香港文學發展的重要人物,戴天的離世,讓不少香港詩人及作家感到可惜。飲江和淮遠分別寫下〈家常之阿仔唔睇阿爸嘅詩〉與〈炸彈〉兩首悼詩,紀念文友離去,關夢南亦撰文細說與戴天當年的文壇往事。

【已讀不回#47】鄧小樺 X 鹽叔:幻滅吧,美學!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5-20

日本大文豪三島由紀夫寫嘅《金閣寺》,講述一位自慚不善表達嘅少年溝口,發現自己想象中嘅金閣寺同現實中嘅金閣寺有好大嘅差異。面對事與願違,面對理想同幻滅,你會選擇點做呢?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之無定向會客室,有小樺同好青年荼毒室嘅鹽叔,同你睇下另一種嘅日本美學。

訪潘國靈《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失去」是通往寫作的力量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5-20

由抗爭年走進抗疫年,潘國靈重新整理自己有關城市文化研究的文章,編成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當生命不斷面對失去,一切跌到最幽谷的狀態,但在失去的過程,卻又迸發另一股力量,潘國靈說,這正是寫作最弔詭的地方。

求存,抑或求全?專訪《造口人》導演洪榮杰

專訪 | by 陳子雲 | 2021-05-20

從李志超手上接過半自傳式劇本《造口人》,從拍攝到電影面世,洪榮杰一拍就是五年。同志的生死戀,或許已經被主流吸收成為熱門題材,可是同志的老、弱、孤、寡、殘,洪榮杰直指仍需要大家以電影努力開拓。

【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驕傲地流血吧:《以妹妹之名》

影評 | by 姚嘉敏 | 2021-05-20

紅色,總是讓女生又愛又恨,每個月總有幾天,我們總是害怕看見紅色。從小到大,香港都教導女生在月事期間使用衛生巾,到大學才知道這個世界有棉條的存在,當時才得悉在處理月事上其實有更多可能性。紀錄片《以妹妹之名》(For Vagina’s Sake)以橫向的角度展開,講述了數個與月經有關的議題。

【佬訊專欄】佬編柒事紀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5-19

人人都做過柒事,佬編的柒事,則與所謂的networking event有關。「去得越來越多event,對於自己實際知名度的評估,就與現實越來越遠。」當以為自己原來好多人識,笑話亦因此而來。

懷戴天詩兩首:〈家常之阿仔唔睇阿爸嘅詩〉、〈炸彈〉

詩歌 | by 飲江、淮遠 | 2021-05-18

對香港詩壇影響深遠的詩人戴天近日辭世,儘管年輕一代對戴天未必熟悉,上一輩詩人卻無不感嘆。飲江和淮遠分別寫下〈家常之阿仔唔睇阿爸嘅詩〉與〈炸彈〉兩首悼詩,紀念文友離去。

【教育侏羅紀】老師也移民

教育侏羅紀 | by 檸檬 | 2021-05-18

愈來愈多人有移民的打算,教育界的情況也不例外,畢竟要在今天的香港好好教書,確實不易,現在的學校才是陌生的國度。移民本身沒有對錯,為離開的人送上祝福,留下來的則繼續加油,做好眼前的工作,因為要走的路還很長。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阿婆的收音機

散文 | by 洪詩韵 | 2021-05-17

洪詩韵回想與阿婆的記憶,總離不開一台收音機。「那時客廳擺著部灰木色鋼琴,而鋼琴上面放著收音機。外婆喜歡聽南音、閩南語歌、歌仔戲,她說這些才有家的味道,於是那時我的鬧鐘聲便是這些。」而收音機錄下的聲音,時隔多年,仍然健在,尋不回的一切,都留在聲音裡。

家或無家,何地有方?——桑堤艾格曼 Chantal Akerman 回顧展──「眼(有)所見.心(無)所屬」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1-05-17

比利時導演、一代女性主義電影先驅艾格曼離開我們五年了,2014年她的母親逝世,一年後,她也自殺身亡。而今次由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的回顧展,搜羅她不同年代的作品,佳作紛呈,要研究她的風格及主題,無法一言以蔽之。人們或讚譽其作為女性主義先鋒的貢獻,然而她電影的「母題」,離不開自己的家,不同時期的「家」,還有她最深愛的母親。

微縮挫敗

小說 | by 陳偉森 | 2021-05-16

在陳偉森的短篇小說〈微縮挫敗〉裡,夾公仔店與世紀疫情似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夾公仔店風潮的起落,又似乎正見證了這個城市的興衰。「街上陷入更深的沉寂,連以前經營至深宵的酒吧、遊戲機中心此刻都閉上了門。愈是黑的道路,待眼睛適應了後,還是要憑微弱的光線前行。」

【文藝follow me】木棉飄絮 人樹相依——訪南豐紗廠《幸會木棉》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15

每年三到四月是木棉樹開花季節,必伴隨木棉飄絮,白棉內藏種子隨飛而起,積累在地上猶如落雪。可是人們大多數不領情,嫌木棉弄污行人路。從木棉的衣、食、住、行四大功用,以及作家陳慧的《木棉情書》,構成了南豐紗廠的《幸會木棉》展覽,展示荃灣人樹共生社區的可能。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殺狗〉、〈六節詩:末日設想〉

詩歌 | by 韓祺疇 | 2021-05-14

今期《無形》特意邀請幾位優秀的青年作者,於災難時期以不同文體寫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詩人韓祺疇的兩首作品〈殺狗〉和〈六節詩:末日設想〉,彷彿孤獨之中一把上膛的步槍,正在恭候末日的降臨。

【已讀不回#46】鄧小樺 X 鹽叔:荒謬的等待!貝克特《等待果陀》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1-05-14

人生係漫長嘅等待,正如愛爾蘭劇作家貝克特,喺佢寫嘅荒誕劇《等待果陀》首演後十六年,先等到諾貝爾文學獎。喺唔知會唔會等到嘅等待當中,你會選擇點樣去渡過?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之無定向會客室,有小樺同好青年荼毒室嘅鹽叔陪你一齊諗,記得唔好錯過。

《波斯密語》:語言人類學與火星語練習

影評 | by 江祈穎 | 2021-05-14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波斯密語》,猶太主角詐稱自己是波斯人而倖免於難,恰巧伙食軍官極欲學習波斯語,為求生存主角就自創一些偽波斯語的單字和發音,結果,兩人「共同」創作出一套只有他們才懂的語言。江祈穎提到,兩人因溝通建立起一種默契,而這種默契正正是由語言建構而成,只可惜亂世中,他們注定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敵人。

足以抵抗敗壞的文學時刻——專訪王証恒《南歸貨車》

專訪 | by 吳芷寧 | 2021-06-10

年輕作家王証恒近月出版的新書——《南歸貨車:新界西短篇故事集》,由設計到文案,都有一份撲面而來的氣勢。新界西,王証恒成長的地方,正是如此一個立足點,折射出這兩個十年的政經格局。與其說,文學關乎自我表達,王証恒更相信文學是與人溝通,甚至可跨越時空地讓後人追認。

翻過戴天的一頁

散文 | by 關夢南 | 2021-05-16

詩人戴天離世,視其亦師亦友的關夢南,細說與戴天當年的文壇往事,並談到戴天對香港詩壇的影響。然感慨的是,戴天逝世的消息網上傳開,回應的都是他們那一代的老人,年輕一代或根本不知道戴天何許人也。而香港詩也其實有過一段非常燦爛的詩歌年代。

《浪跡天地》:佛學味道的美國電影

影評 | by 左筠 | 2021-05-12

趙婷的《浪跡天地(Nomadland)》成為奧斯卡年度最佳電影,不過坊間評價則好壞參半,有論者認為電影過度浪漫化,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議題,但左筠則認為電影主題後段由體制與人的衝突,擴展到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反而將電影帶到一個有點佛學意味的層次。

寫信稱兄道弟的禮數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現代人不懂寫信,除了抬頭格式經常失禮,陳煒舜提到,另一問題是稱謂運用不當。無可否認,有些人際關係的親疏很難拿捏,而不分長幼「稱兄道弟」可謂通病,有時是謙遜,但有時則可能令對方感到冒犯。

一場「感覺很安全」的網絡緣分,造就「感覺很自由」的唱作組合石山街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5-12

Marstn一針見血地回答,「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們的音樂風格很獨特,但我們又沒有這樣想,主流與否是由觀眾決定,若聽眾覺得我們的歌曲是流行曲,那就是了。」楊彤補充,「外國很多流行音樂都很『獨特』,如Billie Eilish就不會用一些major chord作曲。我不想特別把音樂區分,其實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都可以是大家日常會聽的音樂,我甚至希望大家有天會認為,石山街也是主流音樂。」

看見緬甸:紀錄片的力量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1-05-11

緬甸軍方近月發動政變,引起全國各地民眾上街示威及軍方持續至今的血腥鎮壓。身處香港的我們自緬甸政變以來,靠當地抗爭民眾上傳到互聯網的片段及圖片,得以緊貼當地形勢。百老匯電影中心亦舉辦特備節目《看見緬甸》,為香港觀眾放映五部關於緬甸的電影。如Mike Kwan所言,紀錄片是對抗遺忘的重要力量,代受到壓迫的人民發聲、暴露野心家的大言不慚,更令世人看見緬甸。

【有病自然香】死亡的近義詞肺癌:瑞蒙卡佛、黃霑、也斯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5-11

在經典神劇《Breaking Bad》裡,一直懷才不遇,任職高中化學老師的男主角,突然被診斷出患上末期肺癌。為解決家庭的財政危機,他鋌而走險,利用其化學知識製作及販賣冰毒賺錢,最終由顧家的「好好先生」,變成眾叛親離的駭人罪犯。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後記──寫在瘟疫蔓延時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5-10

何福仁最近出版新詩集《愛在瘟疫時》,以瘟疫為主題,是名副其實的「時宜」。既是詩,也是散文,亦是當下時代的註腳。詩集後記並未發表過,其中提到人類文明與瘟疫其實一直並存,而且「它比人聰明,狡黠,肯學習,會演進」,改寫人類的歷史和發展。

詩人戴天離世享年84歲 曾開辦「創建實驗學院」教授文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5-10

詩人戴天8日(週六)於加拿大多倫多離世,享年84歲。他生前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曾留學美國愛荷華大學,回港後舉辦「創建實驗學院詩作坊」,是推動香港文學發展的重要人物。

年月匆匆要守住,仍舊想寫信的心——《留念》音樂分享會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1-05-11

四月的最後一夜,大館與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舉行以《留念》為主題的音樂分享會,以音樂,以文字,以藝術,藉人與藏品的連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這個歷史留低一點痕跡,也謹記那些我們應當記得的事。

田漢的當代意義

書評 | by 陳國榮 | 2021-05-08

世人眼中,田漢大概只得兩個身份——《義勇軍進行曲》填詞人和文革受害者,但陳國榮引香港學者盧敏芝新作《田漢與大正東京》,重塑一個受日本大正時代文化薰陶的中國留日知識分子,是如何轉譯西方現代性,並呈現中國現代文學的複雜內涵。

【文藝follow me】黑房、監倉、女囚情欲——訪《有你,故我在》導演甄拔濤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08

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古蹟建築群活化成藝術文化園區「大館」後,不少人未必知道「大館」前身除了是前中區警署(俗稱大館)外,還有一部份是域多利監獄。2006年域多利監獄完成歷史任務,當時內部大量物品陳設陸續扔掉,一群藝術家有機會入內視察沒有囚犯的監獄廢墟,甄拔濤是其中一位。

《飲食魔幻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5-07

專欄寫作逾半世紀,杜杜經典文集《飲食魔幻錄》去年再度復刻,以魔幻童話般的文字,從飲食寫到一座城市的記憶。杜杜新書《甜美的悠閒》亦準備出版,筆訪中提到自己的文學啟蒙,以至寫作日常的各種趣事。如杜杜所言,即使時代再壞,快樂仍是很簡單。

【已讀不回#45】盧鎮業:用想像力顛覆世界:寺山修司《扔掉書本上街去》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5-07

寺山修司,一位行前左咗半個世紀Slash,做過詩人、劇場人、導演,主要嘅職責就係顛覆傳統,挑戰禁忌。喺佢呢本隨筆集《扔掉書本上街去》中,處處展現出佢瘋癲嘅人生觀,想知呢位怪才點解會成為咁多大師嘅偶像,記得唔好錯過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啦!

詩四首:曾繁裕 X 驚雷 X 李顥謙

詩歌 | by 曾繁裕、驚雷、李顥謙 | 2021-05-07

管管詩作管窺

其他 | by 鄭政恆 | 2021-05-06

台灣詩人管管日前離世,鄭政恆撰文悼念,在文學歷史和文學教育的體制下,管管的詩是異類,識者愛之,不識者蔑之,從他的詩作,卻往往可見真性情。

《醉美的一課》:人生失意,不如飲多 Round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5-06

丹麥代表《醉美的一課》(Another Round)以四個醉酒廢中的故事,擊敗《少年的你》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癲狂放浪,樂極生悲,背後其實盡是不說出口的哀愁。當青春與人生巔峰已離你而去,喝醉,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人生好難,接受今日那個不完美但是 feel good 的自己,是個漫長的過程。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青春電幻物語》:墮落吧,少年呀!

散文 | by 失・逃 | 2021-05-06

作為九十年代日本新鋭導演之一,岩井俊二的經典作《青春電幻物語》可謂文青電影的代表,但失.逃則提到岩井俊二的電影美學,其實亦受啟發於市川崑、周防正行、黑澤清和鹽田明彥等上一代日本導演。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無限接近實的幻——專訪謝曉虹《無遮鬼》

專訪 | by 忤尚 | 2021-05-06

從去年的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到今年的《無遮鬼》,私密流瀉出街道上,謝曉虹認為已不僅是對自己的交代,而是想聽一下別人怎麼看這件事。像拿起電話說「喂喂」。「其實『喂喂』是沒有意思的,你不是想要表達什麼,你是想知道有那個人還在,他還在你身邊。我其實出這本書其實有頗強烈的感覺是這樣,想表示,我也在這裡。」

書信抬頭怎麼寫?

散文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現代人較少寫信,逐漸變得「唔識規矩」,寫一封信,最難莫過於「抬頭」應該用何措辭,有時弄巧反拙,不夠得體之餘,反面失禮。陳煒舜則對「抬頭」詳細考究,原來「台啟」與「敬啟」,意義差天共地。

《腿》:婚姻中的「聖母」與「渣男」

影評 | by 知夏 | 2021-05-04

《腿》的故事取材自導演張耀升父母的故事,不同的是賦予兩人國際標準舞舞者的身分,讓對腿的執念變得更容易理解。知夏則認為,兩人如「聖母」和「渣男」的兩個典型,缺乏更細緻的心理描寫,但就呈現兩人的婚姻悲劇而言,其實也是很到位。

細雪

小說 | by 程皎暘 | 2021-05-04

生活在香港這個不會下雪的城市,對於雪景總有一種奇異浪漫的聯想。而程皎暘筆下的都市寫實小說〈細雪〉,就以新聞的一句「冬天的第一場雪,中年男子酒醉凍死街頭」為開端。

沒有選擇我們的原子彈——讀峠三吉《原爆詩集》

書評 | by 曾詠聰 | 2021-05-06

死於原爆症和冰冷手術檯上的峠三吉,留下一部《原爆詩集》,「無論是誰直面此事,都會痛哭到無法自拔,陷入自己的情緒裡,卻無法全面性地感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位飽經創傷、描繪創傷的詩人,作品沒有走向正面元素,不會有重生的苗芽,但同樣沒有刻意營造負面情緒。那個時空,那個城鎮就是屍橫遍野,就是沒有任何生的意識,只有痛,和看著別人痛。

眼看他樓塌了——施叔青《約伯的末裔》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5-03

作家早期出道的作品不免青澀,名作家的出品卻總有例外。江俊豪評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把現代性中男女的情愛與性慾,以近乎先知啟示式地進行白描,其現代性的筆觸,也為香港風情留下她獨特的魅影。

【虛詞.Comfort Food】拉麵與獨處

散文 | by 朱嘉榮 | 2021-05-02

一碗拉麵,可能是不少「孤獨的美食家」吃得最安心的選擇。如朱嘉榮所說,拉麵宜獨食,不怕不自在,日本的拉麵店連下單都在自動售票機購買,有些甚至沒有人帶位,不用擔心說「一位」的尷尬,也不怕有些食店沒有一人座位,承受別人目光。

【無形.Comfort Food】 行星午後,我們接吻

小說 | by 陳韻紅 | 2021-05-02

「蕃薯就像個來路不明的完美情人,親密而危險。」在陳韻紅的小說中,蕃薯不但是Comfort food,也是故事主角家中的主糧,甚至是命根。對蕃薯的情感,關乎母親,其實亦與「根」的聯想有關。

【文藝follow me】收藏記憶,連結生命故事——訪《留念》項目策劃人周耀輝、王嘉儀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04

記憶暫時收藏,予以《留念》。最charm詞人周耀輝聯乘最型歌手王嘉儀,一齊創作多層次展演項目《留念》,從著名藝術家夏碧泉嘅收藏品出發,一步一步以藝術、音樂、表演聯繫更多生命,意念延伸,人人留住。

【無形.Comfort Food】夢的暗喻

詩歌 | by 劉芷韻 | 2021-04-30

「煮一碗罐頭粟米湯/有溫熱,化學構成的香氣/有純粹,只存在於罐頭湯裡的味道/有童年/有家」,劉芷韻對comfort food的想像,如詩中所指,與童年、家有關,「屬於家的味道/隨意/但溫熱」,但樹被壓毀,房子倒塌,與熱湯相對,是將要下起的一場暴雪。

奧斯卡2021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30

今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是香港52年來首次沒有電視台轉播,各方揣測背後原因是否與政治有關,例如以「反送中運動」作為主題的《Do Not Split》(不割席)入圍最佳外語片,會否就是禁播的主因?抑或《浪跡天地》連奪三獎,「最佳導演」趙婷成為焦點,過去的言論被翻出,再次引起一輪「辱華」風波?

【已讀不回#44】盧鎮業:少年的成人禮: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4-30

作為「文青」必睇嘅書,你哋有冇睇過村上春樹嘅《海邊的卡夫卡》?而喺呢本非常魔幻,又非常寫實嘅小說入面,我哋最終會見到一個現代日本社會嘅「弒父戀母」寓言?想知呢本「文青必備」嘅書講咩,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野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無形》初登場作家,傳遞這一代記憶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4-30

以為紙本文學雜誌只登資深作者,你就錯了,今期《無形》特意邀請五位從沒在此發表文章的新晉作家,初登《無形》與各位讀者見面,以不同文體寫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小說散文電影札記詩歌等,各擅勝長,請來認識這些優秀的青年作者。

《惡與他們的距離》:思無邪與身後身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1-04-29

拉素羅夫(Rasoulof)拍完《惡與他們的距離》(There Is No Evil)後,隨即被伊朗政府囚禁,即使在柏林奪得金熊獎,本人亦沒能親臨。而電影本身卻站在囚犯的對位——劊子手去思考,為甚麼在伊朗,有些人年年月月,行禮如儀地為死囚行刑?為甚麼有些人不願服從惡法,為信仰拒絕行刑,衝破牢獄一時,卻淪落一生?

【無形.Comfort Food】 懷舊的雞心粥與放縱的菠蘿油

散文 | by 陳廣隆 | 2021-04-29

陳廣隆懷念的童年comfort food,曾經是剛戒奶那幾年媽媽常煮的紅蘿蔔雞心粥。但很多人長大後已不幸地失去comfort的可能,只能靠代替品頂癮。一直有假說認為comfort food多是高卡路里或偏甜的食品,在不自覺間為肉體提供繼續推動薛西佛斯之石的能量。而當中,最能集懷舊、放縱、便利於一體的美食,乃係菠蘿油,

【無形.Comfort Food】 「我的理想是平靜的生活」——筆訪杜杜《飲食魔幻錄》《甜美的悠閒》

專訪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5-25

筆耕逾半世紀,文字輕盈通達的杜杜,在筆訪談及去年再度復刻出版的《飲食魔幻錄》以及新書《甜美的悠閒》。在他的生命過程裡,痛苦和快樂皆有,但最終理想還是過平靜的生活。如杜杜所言,即使時代再壞,快樂仍是很簡單。

從一人雜誌談到新馬文學生態——筆訪《Seal》總編輯牛油小生

專訪 | by 楊喜盈 | 2021-04-28

來自新馬的作家牛油小生,因為眼見馬來西亞的文藝空間被壓縮,才冒出辦文藝雜誌的念頭。他一人製作文藝誌《Seal》,雖然盛載的內容不算多,但也不失為一個新嘗試,令更多讀者接觸文學。

【虛詞.Comfort Food】與自己圍爐取暖

散文 | by 言肇生 | 2021-08-16

牛津英語詞典對comfort food的釋義是「讓人感到安慰或舒適的食物」,言肇生認為,一杯Grog,像一種溫暖的藥。Grog原來也曾是大航海時期一種為解決海軍食水問題需發明的飲品,如他所言,「酒精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喝下的,跟一切療癒食物一樣不健康,甚至可能致命,但有時必須。」

【教育侏羅紀】睇開啲啦!──略談高中中文課程改革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1-04-29

提起高中課程改革,行家們的意見多數都是不屑的批評,或是感慨。但野之反過來覺得,不用太過以洪水猛獸視之,回頭尋索,尋回初心,再重新出發,有何不好?

【2020文學季結集】《旅行是沒有句號》前言:不息的行進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04-27

行走、移動,是人類最日常的行為,是讓我們覺得自己活著的最基本證據。香港文學季2020結集的書名《旅行是沒有句號》,固然是一種對於「沒有旅行的一年」之心靈吶喊,也是體現一種不息的精神:永遠望向理想的他方,永遠在行進的中途。

疫情之下,仍然是大 Show:奧斯卡 2021

其他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1-04-27

雖然奧斯卡近年被指收視漸跌,但仍然製造了不少荷里活話題。「花生」除了獎項結果,致謝辭等等花絮也引起社交媒體的迴響。 即使是在世紀疫情之下,the show must go on。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落幕 趙婷奪獎成焦點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26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時間2021年4月25日於加州洛杉磯舉行,港人十分關注的《Do Not Split》未能獲獎,另一套備受關注的電影《浪跡天地》則連奪三獎,其中獲頒發「最佳導演」的趙婷成為焦點,並再次引起了她辱華的討論。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逆齡秘密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4-26

二十幾歲還懵懂,三十幾歲朝目標拼搏,四十過後,往往就自覺該有點成就、地位、話語權,但查映嵐覺得,那就是最容易被幻象迷惑的危險時刻,自以為權威,認為只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才是正確,自認重要,絮絮叨叨、反反覆覆地自述,天天把曾經的榮譽掛在口邊,無法抑制為自己作傳的衝動。跨不過這些關口,便徹底活成一個肉酸中年人。

詩三首:〈人〉、〈匕首〉、〈孤囚〉

詩歌 | by 五口 | 2021-04-26

繼續書寫,或許沒有回憶,卻不能排除有誰明白的可能。讀五口的三首詩作〈人〉、〈匕首〉、〈孤囚〉,身處自己的孤囚,以一切為鏡,目睹自己。

自己俾自己玩死

散文 | by 王樂儀 | 2021-04-25

常聽人提出要「做自己」,但王樂儀反思,我們在高舉個人價值的時候,究竟在容許甚麼人做自己,同時又在禁止甚麼人做自己。特別是「做自己」這個其實頗符合資本主義的計謀的概念,它所揭示的,難免是階級、文化背景、性別、權力等界線。

告別生活書社

散文 | by 王証恒 | 2021-04-24

位於元朗「雞地」的生活書社,曾經賣文學書、社科書、哲學書,也賣元朗醬油,但最終都守不住了,五月起,生活書社將停業,王証恒引Penelope Fitzgerald的小說《書店》悼念,開書店或注定是個悲劇,但悲劇的意義不在於失敗,而是明知失敗,仍去行動。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23

謝曉虹的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魔幻與現實交錯,環環相扣,既日常而又超越常理,在曖昧的寫實氛圍中,教授Q對發條人偶的情意結,卻藏著「機器造夢人」的反抗意志,魔幻背後,隱約對照了社會運動裡,人們想改變某些從上而下的政策,想超越自己的信念。

【已讀不回#43】盧鎮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秒速5厘米》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4-23

唔知大家有冇諗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係點樣㗎呢?由《星之聲》開始,「距離」一直都係新海誠嘅創作母題。有時可能係分隔異地嘅距離,有時可能係成長帶嚟嘅距離,有時甚至係物種之間嘅距離。喺新海誠嘅愛情哲學觀入面,唔通正正係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距離 ,所以愛情先至特別浪漫?「距離產生美」,新海誠又如何喺《秒速5厘米》入面,展示呢種得不到的悽美?想知,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野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賽馬會藝術行《待渡》 在城市中造一個內省的空間

專訪 | by 吉豆茄 | 2021-05-06

賽馬會藝術行節目《待渡》以也斯作品〈北角汽車渡海碼頭〉作為引入,在北角(東)渡輪碼頭創造出「城市庇護所」。場地中央的長方形擺放了各個裝置,包括由陶瓷碎片組成的風鈴在海風吹拂下,陶片相互碰觸,發出清脆的聲響,觀眾可以坐在韆鞦上搖盪,配上場內空靈的音樂,讓所有城中人在這裡喘一口氣,進入自身的思考空間。

《浪跡天地》:沒有夜歸人

影評 | by 失.逃 | 2021-04-22

失.逃評趙婷新作《浪跡天地》(Nomadland),電影確有受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影響,但《浪》作為一部以邊緣族群為題的電影,當中在角色塑造上卻在不少矛盾之處,當整體的情感表達崩壞之際,所謂「以真實人物提煉戲劇」的方式便會變得更不可信,因此本來誠懇的關懷,則會讓人覺得虛偽。

整餅之道

書評 | by 張婉雯 | 2021-04-22

再讀吳靄儀的《整餅集》,作者曾言,「現時大都會,最好的糕餅美食隨時買得到,何須自己烹製﹖不是無端招惹不必要的麻煩是甚麼﹖深感此為本人一生寫照,以《整餅集》為書名」,似已預知後事。如今讀來,或許都像張婉雯文中的感嘆,整餅雖是小學問,未必救世,但從來也不容易,而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虛幻與現實的多重關係──談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的三個飲食場景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04-21

在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中,魔幻與現實形成環環相扣的關係,葉嘉詠則從三個與飲食相關的日常場景切入,解讀書中奇幻與現實多重交織下的香港。

文學館「度身訂書」計劃 以心理測驗為你尋找「真命天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25

每次行入書店,係咪都有一種想買書而又唔知買咩書的感覺?文學、藝術、行商、雜誌⋯⋯書藉種類如此之多,如何在芸芸書本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實在不容易,不過唔使驚!文學館幫到你。香港文學館新近推出「度身訂書」計劃,通過心理測驗為你選配合適的神秘書籍!

深愛過誰,一天可抵上一歲:並觀《明明無盡》與《浪跡天地》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23-11-09

看完《浪跡天地》(《Nomadland》),我想起黃碧雲在《烈佬傳》中寫的這句:「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可以有幾大分別。我們不過以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書中主角是毒友,是古惑仔,是社會中的邊緣人,但黃碧雲說,他是黑暗中的孩子。意思是,若我們能明白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同樣蒙受苦難、傷痛、孤獨、恐懼,就能理解人生而不同,但眾生卻又如一。若我們能感通他人之苦,就能反過來,對他人所作的不同回應與選擇,少一點批判,多一點理解。

【無形.Comfort Food】 唂咕的苦能量

散文 | by 劉偉成 | 2021-04-20

早已絕跡茶餐廳的非主流飲品「唂咕」,對劉偉成來說,那份質樸的苦澀,卻不但與童年生活有關,甚至連結到其上一代因戰亂而分散各地生活的家族史。

【教育侏羅紀】興趣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1-04-20

小孩子迷上摺紙,步驟再多,都像有無窮精力鑽研。但在媽媽眼中,把這份精力用來讀書學習就更好了,因為摺紙都不過是「興趣」⋯⋯

讀石黑一雄新作《克拉拉與太陽》:談機械人和未來書寫

書評 | by 艾苦 | 2021-04-22

石黑一雄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克拉拉與太陽》,一個太陽能機械人的故事,引起了文壇的廣泛討論。機械人可以成為人類嗎?石黑一雄並沒有回避這些問題,但同時,他亦沒有想要以科學和理性的角度回答這類問題。小說以有人類長相的機械人克拉拉為主體視覺,小說有趣的地方是,它正好提供了「機械人書寫」的實驗。

詩三首:〈泉(一)、(二)、(三)〉、〈鄉〉、〈再一次誕生〉

詩歌 | by 曾金燕 | 2021-04-21

曾金燕投來三組詩作,分別以「泉」、「鄉」和「再一次誕生」為主題,文字雖簡,但如密碼,於意象與音節的碰撞之間,藏著言外之意。

【文藝follow me】《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重回香港二十年——訪潘國靈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20

潘國靈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登場!今次呢本書回顧香港過去二十年,帶大家重新睇返歷史脈絡。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潘國靈 #事到如今 #從千禧年到反送中 #社會 #文化評論 #文化 #作家 #香港 #二十年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進擊的巨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16

連載多時的人氣日漫《進擊的巨人》終於迎來大結局,不過,卻有不少讀者對諫山創的收筆有所不滿,有評者形容是「大跌watt」,認為「神作」值得一個更好的結尾。但亦有讀者認同反高潮,覺得呈現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政治觀,對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影射,正好與現世的紛亂一一對照。

《大衛寶兒:無盡星塵》——有所尋覓的人,不在目的而在過程

影評 | by 林關關 | 2021-04-16

帶著預設進場看《大衛寶兒:無盡星塵》,卻深感一個人在途上經歷的自我摸索,這種不定、未明,讓林關關感到無比真實,更能感覺到個人的存在。有所尋覓的人,大概都能理解這種心情。

【已讀不回#42】盧鎮業:廢青懺悔錄:太宰治《人間失格》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4-16

上年戲院上咗由小栗旬主演嘅《人間失格:太宰治與他的3個女人》,我哋可以睇到一代無賴派作家太宰治如何好型咁寫出遺作《人間失格》。作為當代文青嘅金句王,太宰治寫出咗一句句觸動我哋心弦嘅「負離子」。由「我這一生,盡是可恥的事。」到「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我哋都可以見到佢嗰一份怯懦同哀傷。但到底點解佢咁容易受傷,又咁容易墮落?而呢啲地方又如何喺佢嘅作品中反映出來?想知,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野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Uppercase Print》:對極權殘害未來社會棟樑的銳利回溯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4-15

羅馬尼亞影壇人才輩出,劉建均提到新銳導演Radu Jude,於上屆柏林影展放映的《Uppercase Print》,是一部實驗色彩濃厚的文獻劇,如劇組在廠景內搭建如問答/辯論比賽的多面表演空間,角色對着鏡頭打破第四面牆,以「旁枝末節」拼湊出羅馬尼亞社會面貌,展現了Radu Jude既銳利又富想像力的創作力。

疫下首辦線上工作坊 「藝術管理指南」課程學員:學懂如何作相對應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16

現今藝術及文化發展迅速,今年為了回應業界需求,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HKAAA)再度舉辦「藝術管理指南」系列,同時因應疫情,將課程從實體改以線上工作坊進行,即使課程於網上舉行,報名人數亦有增無減,反應十分熱烈。

《進擊的巨人》:值得一個更好的結尾

其他 | by 咕咕 | 2021-04-14

被漫畫迷視為過去十年最強神作的《進擊的巨人》,故事所牽涉的議題極廣,教不少讀者大開眼界。然而大結局似乎不如預期,作者諫山創的反高潮落幕,是「大跌watt」讓期望落空,還是展露了更現實的收筆?

【佬訊專欄】沙翁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4-14

沙翁好不好食,與時間有關。要享受沙翁的極致味道,需要爭分奪秒。出鑊後的短短十幾分鐘內,沙翁那由高溫油脂逼出來的濃郁蛋香和外脆內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食沙翁,如佬訊所形容,是即時行樂的美妙瞬間。

暗礁時代.柔光之愛──讀王証恒《南歸貨車》

書評 | by 謝曉虹 | 2021-04-17

謝曉虹形容,在年輕作家王証恒的新作《南歸貨車》裡,感受到的力量,來自人物被壓扁但仍柔靭的情意,暴虐與瘋狂邊緣那抒情的微光。書中有一股蓄勢待發的自由能量,孕育於對殘酷真實的直觀。在清醒的冷漠與天真的投入之間,作者展現了另外的進路:一種置諸死地而後生的認知,以及對城市牢獄裡被隔絕的人進行的深度觀看。

【無形.Comfort Food】 踎躉壽司の味

散文 | by 鄧烱榕 | 2022-12-08

對鄧烱榕來說,從廉價日本裝飾的港式壽司店買到的「踎躉壽司」,一兩盒幾十蚊,不是劣食,而是「踎躉」時特別想食的Comfort Food。當然,喜歡的不是壽司,而是那些豉油混假Wasabi的味道。「雖然現在已經不會再流淚,但還是會被嗆到的,只要你落Wasabi落得夠重手。」

《我香港,我街道2》推薦序:一片冰心在玉壺

書序 | by 陳慧 | 2023-04-26

《我香港,我街道2》與前作相距一年,而這一年亦正是大疫之年,社會氣氛萎頓,移民潮湧現,然而離散的香港人或對於我城有著一份跨地域的深厚感情。旅居台北的陳慧便為《我香港,我街道2》寫下推薦序,人在台灣,原來點點滴滴,都與香港相連。

《進擊的巨人》:美麗殘酷的世界

其他 | by 王邦華 | 2021-04-12

連載多時的人氣日漫《進擊的巨人》終於迎來大結局,雖無疑是近十年日本漫畫的巔峰之作,不過,卻有不少讀者對諫山創的收筆有所不滿,覺得意猶未盡,甚至希望作者能重寫或續筆。但王邦華認為,收尾雖急卻沒有爛尾,反而觀照了諫山創自身的政治觀,和平是脆弱的,而正因為和平難得,人類才更應珍惜當下的可貴成果。

《2042世界望鄉之旅》:地下藏著的革命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1-04-12

天邊外劇場製作的《2042世界望鄉之旅》,本是由日本資深舞台劇家小池博史編劇,講述一群25歲的嬰兒生活在地下世界,試圖擺脫嚴密的監控,以及在激烈暴力的反抗過程中,各種拉扯和撕裂。故事沒指涉任何地區或政權,但馮曉彤形容,舞台上噴出白煙、高頻率閃動的燈、緊急車輛的警號等,放到陳曙曦手上之後,他將劇本與香港扣連,運用虛幻的劇場情節「寫實」。

香港國際電影節最後召集!「焦點影人」關錦鵬勉勵年青人:最想拍乜嘢你就拍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10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踏入尾聲,其中「焦點影人」導演關錦鵬的回顧展,放映他從影至今的13部作品,包括《阮玲玉》的「修復導演版」,關錦鵬早前也有出席映後座談,更不忘勉勵一眾年青導演。

「蓑笠將安之,徘徊四山暮」——看展讀白沙詩

藝評 | by 梁璇筠 | 2021-04-09

明代「嶺南第一大儒」陳白沙先生三次赴京,因招妒而被害,均被打壓。絕境的孤寂和執著中,悟出另一條路。 白沙先生還鄉,在江門白沙村小廬山麀的南邊閉門讀書十年。明代大興文字獄,不說自明。白沙先生留下的,是近二千首詩。如陳白沙詩中所言,「蓑笠將安之,徘徊四山暮」,梁璇筠形容其中的真誠與謙卑,讓人省思良久。

【文藝follow me】如何了解一條街?陳苑珊、陳芷盈、黃思朗寫軒尼詩道故事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由香港文學館策劃嘅《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相信唔少人已經拎到啦﹗今次文藝follow me 邀請咗結集入面訪問上海三六九的思朗,訪問報紙檔嘅芷盈,同埋作家陳苑珊同大家分享背後故事,唔好錯過呀! #軒尼詩道 #香港文學館 #陳苑珊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街道 #書寫 #訪問 #上海三六九 #報紙檔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已讀不回#41】盧鎮業:愛的方程式: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

已讀不回 | by 盧鎮業 | 2021-04-09

可能你未必聽過《嫌疑犯X的獻身》,但相信你都有睇過「神探伽利略」呢套日本推理劇,今集就係由明星小野COSPLAY福山雅治!而呢套劇嘅原著作者,就係日本「寫實本格派」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所謂「寫實本格派」,除咗有「本格派」著重嘅邏輯推理,仲有「社會派」入面同社會問題連結一齊嘅犯罪動機。而《嫌疑犯X的獻身》唔單止揭示日本嘅社會問題,以及有精彩嘅謎題,仲有可歌可泣嘅悲劇愛情?想聽多啲,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野點樣表演,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盧鎮業​ #小野​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東野圭吾​ #嫌疑犯X的獻身​ #神探伽利略​ #日本文學​ #推理小說​ #寫實本格派​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神奇女俠1984》:缺乏道德掙扎的超級英雄

影評 | by 祝雍華 | 2021-04-08

雖然神奇女俠天生擁有神力,但祝雍華則批評《神奇女俠1984》戲劇張力薄弱,超級英雄缺乏道德掙扎,喪失對正義的探討,結果只淪為偽善的正派。超級英雄電影喪失對正義的探討,英雄也不再具有魅力。

鄧小樺 x 淮遠 x 鄭政恆 x 陳子雲——七嘴八舌軒尼詩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8

每條街道自有其生命,形形色色的街道日常鑄就一個社區的記憶,建構我城獨有的人文風景。由灣仔區議會資助,香港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以十篇訪談和十篇文字創作,拼貼出灣仔區的人情與故事。日前舉行的新書發佈會由鄧小樺主持,並邀得負責此項目的銅鑼灣區區議員邱汶珊,以及本書作者淮遠、鄭政恆、陳子雲等作嘉賓,與我們細說軒尼詩道。

四十年後仍然繪畫——訪楊東龍:「繪畫與我同在」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4-09

楊東龍早前在「刺點畫廊」舉辦展覽「日課」,書店艺鵠亦在今年一月亦為他出版了書藉《就是繪書》。他孜孜不倦地繪畫逾二十年,讓人好奇繪畫之於他到底有甚麼特別意義?

《我香港,我街道2》編者序:他地在地

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3-04-26

香港文學館主編、木馬文化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第一集得到亮麗回響,相隔一年再出版續篇,儘管過去一年全球大疫,香港社會改變甚多,移民潮再度湧現,但離散共同體或都有著某種精神維繫,節同時異,初衷不改。

《五夜講場》驚魂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6

自新任廣播處長李百全上任後,整頓之風趨強,香港電台多個節目都相繼「出事」,不是被臨時抽起,就是加強審查。過去多年集文史哲社科於一身的清談節目《五夜講場》近日亦引發一場腰斬風波,多位台前幕後的文化界人士都表示關注,認為節目不但是學術與公眾之間的橋樑,同時是對社會現況一種不可缺少的深入觀察。

諫山創的創,是創傷的創——從《進擊的巨人》到《鋅皮娃娃兵》

其他 | by 沐羽 | 2021-04-15

連載多年的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堂皇完結, 沐羽認為,作品中描寫得最細緻的角色,就是被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洗腦的娃娃兵賈碧,從而延伸到亞歷塞維奇於報導小說《鋅皮娃娃兵》所寫及,於現實中應召入伍的蘇聯小孩。

訪《耳蝸裡有隻象》導聽演出Alain 真象、假象,那頭象是真實嗎?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4-05

在有圖都無真相的年代,有圖或者有聲音都唔代表有真相。在眼看未為實,耳聽未為真的時代中,就連睇一張圖,聽下聲音,都要諗清諗楚,到底看到的、聽到的是否真實。而「我到底聽到啲咩?」正正是即將在兆基創意書院上演的《耳蝸裡有隻象》(Truth within Earshot?)希望觀眾思考的問題。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它山之石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6-07

中國過去很重視鏡子;鏡,古人叫鑑,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但何福仁以孔子所說的「我叩其兩端」為例,認為鏡子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不一定能夠讓人看到是非、曲直,並延伸到孔子對與自己不同的「異端」的看法。

【董橋新書】《文林回想錄》書摘:〈一段因緣〉

散文 | by 董橋 | 2021-04-07

董橋新作《文林回想錄》共五十五篇散文,寫其回憶中的七八十位文林舊交前輩。〈一段因緣〉一文,則提起當年主編《明報月刊》那段日子的幾位舊友。轉眼三十多年了,正是「交往不多,友情不渝」。

《好好拍電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4

是什麼驅使許鞍華走上漫長的電影路?由合作多年的美術指導文念中所執導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用鏡頭側寫了許鞍華:煙不離手,不停走路,並整理了其四十年的電影人生。紀錄片不但呼應了許鞍華與香港特色、歷史、本土議題的串連,亦以其電影折射出許鞍華的自身經歷。好好拍電影,是電影人的寄語,其實也是許鞍華一生的寫照。

《靈魂奇遇記》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3

Pixar新作《靈魂奇遇記》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評者如洪榮杰和朱嘉榮讚揚電影走出了傳統追尋理想目標的框架,讓觀眾思考該以甚麼態度面對現今社會,吳騫桐則從爵士樂探討文本背後對自由的反思。不過,紅眼卻認為電影看似蘊藏大智慧,實則充滿虛偽正能量,只不過為觀眾提供一種放棄理想、回歸安逸享樂生活的想像。

【已讀不回 #40】鄧小樺:城巿的秘密:謝曉虹《無遮鬼》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4-03

當與現實保持一段藝術距離之後,我哋先至能睇到其中嘅「真實」。謝曉虹喺去年出版嘅短篇小說《無遮鬼》中裡面時代的「暗號」,明嘅人就會明;入面好多嘅情節,都係由現實中嘅新聞所啟發!係咪比呢本神秘嘅小說集所吸引呢?想聽多啲,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樣分析,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等大家一齊睇呢一本香港嘅魔幻寫實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謝曉虹​ #無遮鬼​ #魔幻寫實主義​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狂舞派3》主題曲:填詞在香港——訪問陳心遙、Heyo、阿弗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09

〈歡迎嚟到呢座城市〉係今次《狂舞派3》的主題曲,以鮮明嘅Hiphop風格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仲榮獲第57屆金馬獎提名為「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今集請咗陳心遙、Heyo、阿弗同大家講吓粵語填詞有咩難度,同埋佢地填詞嘅心得! #歡迎嚟到呢座城市 #陳心遙 #Heyo #阿弗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主題曲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顯示較少內容

岸政彥《片斷人間》:無法成為故事的事物,是如何存在在這個世界的?

書評 | by 藍玉雍 | 2021-04-01

現今的社會相當強調「故事」的重要性(尤其是這種力量的商業用途),這或許也是在這時代裡閱讀《片斷人間》的重要性。因為正是這種不停強調故事有多重要的「故事暴力」,正在讓我們忽視各種存在自身、也存在社會中不和諧的片斷性,並且製造大量同一卻自以為獨特的個體與同溫層。

【無形.見字__】見字打牌

散文 | by 黃嘉瀛 | 2021-04-01

現實裡手風差的人永遠要比手風好的人多,而就算你行幾多狗屎運,最上盛的麻雀大師就是懂得如何在運氣離你而去時逆境自強。無論現實環境有多糟糕,一日未打完鋪牌一日還有摸牌的機會;打牌尤如做人,三分摸手七分技術,可能到最後不要說叫糊的機會,甚至連章都未入,你還是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發揮無限,不求勝利,輸少當贏,又上了人生的一課。只要你願意在摸爛牌時不放棄,堅持用心打下去,久而久之其所鍛鍊出來的功力,自不然就在克服迎面而來的、任何未知的處境時淡定表現。

香港52年來首次不播奧斯卡 網民不感可惜:有心人自己會上網睇結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今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無綫自開台以來首次不作轉播,將是香港52年來首次沒有電視台播映這項盛事,令各方揣測背後原因是否與政治有關,事件惹來外國傳媒關注,本地文化界亦憂慮禁播時代似已降臨。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生死印記軒尼詩——記那次與小思同逛灣仔

散文 | by 劉偉成 | 2021-03-31

走過灣仔的軒尼詩道,劉偉成想起與小思的一次灣仔散步。從小思童年逃避戰火的記憶,到劇壇名宿南海十三郎流落灣仔街頭多年的生死傳奇,還有新亞怪魚酒家的奇聞,三段往事,展現了不一樣的軒尼詩道。

悼念扎加耶夫斯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日前病逝,本地詩人對其離世紛表哀悼。熒惑與鄭政恆分享與詩人的一面之緣,李敬恒翻譯了他的三首詩作,飲江則寫詩悼念,致敬這位波蘭「新浪潮詩歌」的代表人物致敬。

扎加耶夫斯基悼詩——〈雪〉

詩歌 | by 飲江 | 2021-04-01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日前病逝,飲江從詩人林江泉得知這個不幸消息,對方著他寫詩悼念,寥寥數句,盡是飲江對扎加耶夫斯基的敬意。

【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幸運是她》 :最愛還是「張國榮」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21-03-31

金初熙的《幸運是她》以殺死洪尚秀作開場: 在平平無奇的餐館裡,一群喝得半醉的男女,言談瑣碎,間中夾雜關於電影的論述。隨著古典樂聲越發高昂,鏡頭急速變焦,觀眾期待著進入洪尚秀的電影世界時,象徵導演洪氏的男子竟猝然死去!此時導演金初熙的名字浮出,場景切換,飾演製片人的女主角燦實茫然登場。

《靈魂奇遇記》:人生每件小事都是「火花」,但你有那麼期待煙花匯演嗎?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3-31

《靈魂奇遇記》問世以來讚多過彈,但紅眼認為,電影看似蘊藏大智慧實則充滿虛偽正能量。用心享受人生每一分鐘的這種脫俗看破,不過空有憚意,卻從未跳出過安逸享樂生活的舒適圈,又跌入色蘊想像。

《好好拍電影》的「參差的對照」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03-30

葉嘉詠借用「參差的對照」概念,分析文念中的《好好拍電影》。許鞍華對香港的理解也是從「對照」的角度出發,從時代歷史對照香港,又以全球化對照香港,發掘香港的特色。

港台皇牌清談節目《五夜講場》一度暫停製作 觀眾驚魂未定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香港電台昨日(29日)傳出清談節目《五夜講場》需暫停製作,直至管理層審批通過。《五夜講場》於2017年開播,是港台頗受歡迎的節目,在YouTube上的收視率亦十分高。五個節目分別為「哲學有偈傾」、「文學放得開」、「 歷史係咁話」、「真係好科學」及「學人串社科」。

【教育侏羅紀】問答

教育侏羅紀 | by 跂之 | 2021-03-30

有些時候,不是你問,就必然會有人給你答案;不是你說,別人就一定會警醒。跂之以個人經驗談教學,老師不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者,更應該是啟導者,啟導學生自行尋找答案。

廖啟智智叔離世 遺下六套作品未面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29

人稱智叔的廖啟智28日晚上因胃癌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病逝,享年67歲。智叔是一位多產的演員,近年較為人熟悉的作品有香港電視的《選戰》、ViuTV的《教束》,以及電影《十年》、《點五步》等等,並遺輪六套作品尚未面世。

婚姻是一場鬧劇 《兩夫妻》於相愛與孤獨中循環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1-03-29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製作的舞台劇《兩夫妻》,由袁富華及關寶慧兩位名演員主演,將夫妻相愛到相恨的整個過程呈現出來。故事中二人有太多分歧,但唯一共通的是,他們都渴望自由、並視離婚為重新生活的契機。二人本質上是相愛的,婚姻悲劇或者源自孩子、雙方父母、或乏味的家務⋯⋯

如何放下?「真我」與本我的慾望衝突——〈在錯誤的宇宙尋找愛〉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04-01

陳健安在〈在錯誤的宇宙尋找愛〉論及愛情矛盾中,人應該如何自處,姚慶萬撰文分析,並指填詞人黃偉文引用了不少宗教詞彙,其中尤以佛學為重,並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何謂「真我」、「超脫」,以及人性的慾望和執著。

扎加耶夫斯基譯詩三首:〈不可能的友誼〉、〈在大教堂腳下〉、〈朋友〉

詩歌 | by 李敬恒 | 2021-03-28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日前病逝,李敬恒翻譯了他的三首詩作,〈不可能的友誼〉、〈在大教堂腳下〉、〈朋友〉,致敬這位波蘭「新浪潮詩歌」的代表人物致敬。

【無形.見字__】見字把瓶蓋扔掉

散文 | by 蘇朗欣 | 2021-03-28

這一年「見字如何」成為風行網絡的句式,來到花蓮讀書的蘇朗欣卻說,比起見字飲水,在對未來不可能有確實掌握的日子,今日唔知聽日事,何苦還要約束自己?既然不想喝,就拋諸腦後。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小白紙

小說 | by 盧樂謙 | 2021-03-26

盧樂謙以軒尼詩道為題,寫下〈小白紙〉的故事。作為道路的功能,這百年來巴士行人熙來攘往,承載了不同的喜怒哀樂,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走過又回來。在忘記之前,寫下這個故事,給那從未出現的四口之家。

【已讀不回 #39】鄧小樺:女人掙扎!黃碧雲《烈女圖》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3-26

女人真命苦,而佢哋嘅命運,可能同時都係香港嘅命運?香港女性作家黃碧雲嘅《烈女圖》,聚焦嘅主角全部都係女人,組織出一種「母系」嘅家族史。而其中極其混亂複雜嘅親屬關係,以及大量嘅黃碧雲風格嘅殘酷描寫,更加將女性嗰一份命硬同命苦,發揮得淋灕盡致!到底黃碧雲點通過瑣碎又粗俗嘅女性語言與視角,展現巨大嘅生命力量?想知,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樣分析,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等大家一齊睇呢一部「另一種香港歷史」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黃碧雲 #烈女圖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新蒲崗地文藝遊祭」:蒲吓新蒲崗! ——訪問羅樂敏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係今個星期六、日開始啦!今年有唔同導賞團同工作坊可以玩,每個都好吸引,仲有藝術家同學者做導遊!去唔到旅行,都可以去吓本地遊呀!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 #新蒲崗 #本地遊 #羅樂敏 #工業區 #文藝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董橋新書】《文林回想錄》書摘:〈我的朋友余英時〉

其他 | by 董橋 | 2021-03-26

董橋2021最新作品《文林回想錄》現已於各大書店有售,其中一篇談及他的朋友余英時,在此讓讀者先睹為快。與余先生結交通信匆匆相見,是機緣的湊泊平生的樂事,在董橋心中,余英時永遠是自己的老師。

《狂舞派3》:對抗霸道可沒結果,但要為經營創作提供出口

影評 | by Moment Hung | 2021-03-25

前音樂記者Moment Hung評《狂舞派3》,借hip hop表達利益與創作之間的矛盾,雖然電影沒有為對抗地產霸權提供結局,但他認為創作者與平衡利益與立場之間,是可以有真正出口的。

神祕主義與日常世界——扎加耶夫斯基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1-03-26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逝世,鄭政恆撰文悼念,並指其著名詩作〈嘗試讚美這殘缺的世界〉,以平實低調的詩風,深深打動了當代許多香港詩人。而扎加耶夫斯基亦曾在2014年訪港,出席本地詩歌朗誦會,惟半年後雨傘運動爆發,香港人也開始面對一個「殘缺的世界」。

《夜香.鴛鴦.深水埗》的「一炮三響」

影評 | by 後浪 | 2021-04-01

《夜香.鴛鴦.深水埗》自上映以來,雖是本地小品製作,卻獲得不少觀眾支持,後浪細評戲中三條短片及一條紀錄片,是如何呼應香港味、對自由與未來的想像。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開巴士送妳去軒尼詩道

專訪 | by 謝傲霜 | 2021-03-26

每天都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的,除了你我,還有從80年代開始,每天來回往返相同路線的巴士司機。路線不變,但街頭已變,巴士司機忙碌半生,正好見證軒尼詩道與香港社會的變遷。

零碎的記憶結集——論游靜《另起爐灶》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5-03

游靜的雜文集《另起爐灶》再度復刻,書中包含短篇小說、文化評論、散文、當代思潮等,江俊豪形容像是「家書」。但家的想像,今日卻比文集所寫的舊日往事更難以想像。雜文是零碎的記憶,但記憶的結集如《另起爐灶》,卻是現在整體歷史的一點憑藉。

【虛詞.見字__】見字,請你哭一場

散文 | by T | 2021-03-24

傷心會流淚,但太傷心太絕望,要好好哭一場都不容易。「或許就是無力到連流淚都無法做到」,是否可以自私一點,擁抱悲傷,展露情感,讓無力和絕望減少一點?

【無形.見字__】見字前行

散文 | by 陳慧 | 2021-03-25

從學習禪修到禪繞畫,從成為刺青學徒到刺青師,但這番離奇的經歷,與過去幾年社會周遭發生的種種相比,陳慧形容,都是不值一哂。直到在街上認識了六個孩子,有男有女,在他們每個人的右手手背,各紋上一個字,彷彿便因而有了意義。

Zmarł——悼阿當扎加耶夫斯基

散文 | by 熒惑 | 2021-03-23

波蘭詩人阿當扎加耶夫斯基因病逝世,享年75歲,熒惑撰文悼念,並指其詩作「在生活的幽微與格言的強悍之間游弋自如」,而扎加耶夫斯基也曾到訪香港,與作者有過一面之緣。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旅行招親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3-23

常言道,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就要跟對方去一趟旅行。查映嵐回想多年前曾在意大利南部一座小島的經歷,「旅行是揭穿人底蘊的速成班」,就算每天努力演出人模人樣,一旦同遊,所有缺點都會無所遁形。

無垠的根:《好好拍電影》與香港身份

影評 | by 藍筠雅 | 2021-03-23

文念中執導的許鞍華紀錄片《好好拍電影》,正好為其四十年的電影人生作一總結。許鞍華的電影從來不易梳理,而在多年好友文念中的鏡頭下,除了關注社會議題與人文精神以外,更挖掘她在香港長大的童年,與祖父、父親、友人在於古詩、武俠電影與文學的淵源。

波蘭「新浪潮詩歌」標誌代表 詩人扎加耶夫斯基病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22

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波蘭著名詩人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因病離世,成名於六十年代的他,曾積極投入「波蘭新浪潮運動」,911恐襲後也創作了不少相關主題的詩作,對於其離世消息,本地詩人紛表哀悼。

《靈魂奇遇記》:夢想非唯一的生命路標

影評 | by 吳騫桐 | 2021-03-23

吳騫桐從《靈魂奇遇記》回視貫穿電影主題的爵士樂,重視即興表演的爵士樂,其核心元素正是「自由」,沒有固定的演奏規律,任由樂手變化音調節奏,強調的正是:主體將一己困苦的生命轉化成藝術性、精神性的涵養,那感受世界的自由心靈。

【文藝follow me】高先電影院:一個電影癡開戲院的故事——訪問曾麗芬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高先電影院係堅尼地城開業,堅尼地城已經無戲院成廿年啦! 負責人曾麗芬(Winnie)無懼疫情同各種打擊,都堅持開戲院,帶好戲畀各位觀眾。今次文藝follow me有Winnie 嘅訪問,唔好錯過啦! #曾麗芬 #高先電影院 #電影院 #堅尼地城 #戲院 #夢想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自序】四十年後重讀馬克思主義

書序 | by 陳冠中 | 2023-04-26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是陳冠中寫作生涯的第一本書,早於1981年完稿,自費少量出版,然而,在香港的公共領域一直鮮被談論。如陳冠中重版自序所感慨,1980年代開始,馬克思主義在香港進入了漫長的死寂期,時機已過,就像最後一班長途車終於來到,但乘客都已散去。反而在台灣,傳據說有大學生在私下傳閱影印本和「翻版」,亦是此書數十年後得以再度出版的契機。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編者序

書序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3-04-26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開始在軒尼詩道落腳,如今終於為此地做了《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一書。書中備有歷史考察,以及街坊、常客的訪談與文學創作,希望呈現生命與動力,行動的可能,被行動引發的故事,同時以此提升社區的文學地位。這條香港的重要大道,值得有一本屬於它的專書。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從哈佛回到軒尼詩道、回到最初 —— 訪吳芷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3-19

哈佛畢業,沒有留在外國闖蕩,卻選擇返港創業,吳芷盈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到軒尼詩道辦學,從事幼兒教育。畢竟軒尼詩道盛載著外公當年帶她搭電車到灣仔補習的童年回憶。然而回到香港這「屋企」,面貌已改,灣仔亦隨著舊區重建,不再是她曾經所熟悉的模樣。遠去消散,但仍然保存在心底裡,是那些與外公一起生活,在補習社作弊,還有在軒尼詩道匍匐而行、想為這裡帶來一點微小改變的日子。

【有病自然香】愈美麗的肺結核愈不可碰:卡夫卡、濟慈……魯迅?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8

肺與生命氣息的傳統想像,以及此病的「消耗」性質,將死亡推向神聖超然的境界。據《牛津英文辭典》,「consumption」(消耗)一詞最早被當作肺結核同義詞使用。結核病是分解性的、發熱性的、流失性的「體液病」,讓身體變成痰、黏液、唾沫,最終變成血。當患者的呼吸愈發薄弱,身體愈發被消耗,便愈發脫離塵世,最終得以消解粗俗肉身,使人格變得空靈,因此亦被稱為「靈魂病」。

隱形操控下的迷失、救贖與反抗——評《狂舞派3》

影評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狂舞派3》上映後迴響非凡,嚴瀚欽認為電影生動地反映了地產霸權的社會現象,還嘗試揭示其中的運作模式,為我城的救贖和反抗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從《狂1》到《狂3》的轉變,亦可視為我城近幾年來許多創作者的貼切寫照。

【佬訊專欄】讀《飲食魔幻錄》——看到開頭,估不到結尾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3-18

讀杜杜的《飲食魔幻錄》,佬編第一層享受是滿足好奇心,吸收各種奇怪的知識,没有關聯的事物都被作者串連起來,這是第二層樂趣。魔幻當中有現實,現實卻又陌生如魔幻,唯有從身邊小事開始,好好守護我們的日常。

【已讀不回#38】鄧小樺:如何成為一個更高級的存在: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3-18

癲!深得小樺同言叔夏鍾情嘅李維史陀,佢係《憂鬱的熱帶》一開頭就寫住:「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然而,現在我準備要講述我自己的探險經驗。」一句就見到佢份人幾咁「憂鬱」。作為「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曾經大力批判沙特,並且提出咗著名嘅二元對立結構,認為「野蠻人」同現代人背後嘅思維結構有共通之處,對之前主張原始思維較低等嘅主流人類學觀點構成莫大衝擊添!想十幾分鐘了解李維史陀同結構主義,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神奇女俠1984》:平庸的超級英雄?

影評 | by 趙遠 | 2021-03-17

幾經延期,《神奇女俠1984》終於上畫,然而評價不似預期,尤其是「1984」之名,總讓人想起對威權世界的聯繫。趙遠提到今日超級英雄電影的進退失據,在討好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下,電影所傳達的意識形態和世界觀已經變得非常固化和單薄,只會在安全的邊界內遊走,沒有辦法帶給人除了娛樂以外的任何反思和衝擊。

【無形・見字__】專訪佘宗明:翻譯《百年孤寂》,無用時代尋用處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3-17

從名車名錶,寫到電影音樂,資深傳媒人佘宗明,過去兩年卻自覺渾渾噩噩,也虧欠了很多人。即使努力未必有成果,仍然執意翻譯馬奎斯的名著《百年孤寂》,是因為想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在這個時代留下一點有用的印記。

【教育侏羅紀】調位

教育侏羅紀 | by 游欣妮 | 2021-03-16

讀書時,每個學生、每次調位都大為緊張,到底「命運」會安排自己跟誰為鄰?但長大之後,如游欣妮所說,當自己的身份變成老師,掌握學生們的「命運」,對於調位曾經有過的熱烈期盼或是誠惶誠恐,反而變成許多人事煩惱。

《靈魂奇遇記》:即興地活著

影評 | by 朱嘉榮 | 2021-03-16

《靈魂奇遇記》的故事圍繞人生的意義而展開,主題其實不算新鮮,卻讓觀眾思考該以甚麼態度面對現今社會。電影由開始已藉著22的角色,把那些名人故事、哲人金句,一一否定。若沒有成為偉人,沒有可流芳後世的經歷,是否便沒有做人的意義?

黑夜與光差:怎麼樣的抗爭?——《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展覽後感

藝評 | by 勞緯洛 | 2021-03-16

由香港國際攝影節籌劃的《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請來九位香港LGBTQ+攝影師分享他們歷時一年半的工作坊成果總結,勞緯洛則認為,「酷兒」在今日不單是性別身份概念,為多元認同所作出的抗爭,同時也潛藏著許多對於時代底下的政治事件與情緒狀態的密切呼應。

【無形.見字__】見字戒戒煙

散文 | by 沐羽 | 2021-03-15

戒不戒煙,可能是很多人畢生最難堅持的事情,但沐羽覺得,叫人戒煙的人,跟共產主義者可能無分別,「人絕不應該叫別人戒煙,這是情緒勒索,全是健身工業和現代醫學的陰影⋯⋯」

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 以AI角度探討人心的反烏托邦小說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01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推出新作《Klara and the Sun》,是他獲獎後第一本小說。新作繼承他以往的作品風格,新書以人工智能Klara作為出發點探討人性,而石黑一雄本人亦形容新書的故事介乎《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之間。

「UA結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2

受疫情影響,經營前景慘淡,連鎖戲院UA一夜之間宣布全線結業,有影迷傷感,懷念那些年的美好時光,同時亦有人從一個戲院品牌的終結,觀照香港時勢的轉變。UA的終結,卻可能只是一場大劫的開始,未來只會更加艱難,但回首這段日子失去的一切,可能已經太多。

【已讀不回 #37】鄧小樺:燒腦!神作!正義!荒木飛呂彦《Jojo奇妙冒險》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3-12

全個已讀不回團隊都係粉絲,荒木飛呂彦嘅漫畫《Jojo奇妙冒險》絕對有媲美嚴肅文學嘅價值!你可以一路欣賞名牌時裝同埋名模級數嘅人體姿態,一路睇燒腦嘅超能力同頭腦戰,進行視覺同腦部嘅雙重享受!附送台前幕後奮不顧身JOJO模仿大賽——想知呢部「神作」講咩,就要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無形.見字__】見字流淚

詩歌 | by 曾詠聰 | 2021-03-11

緬甸詩人抗爭遇害 生前獄中書簡:「倘若流氓無法管治,要政府來做甚麼?」 香港詩人寫詩紀念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1

緬甸的公民抗命行動持續進行,當地軍警的鎮壓亦愈趨強硬。在蒙育瓦被槍擊身亡的詩人作家祈宅榮,生前曾因撰寫批判政府的詩作,以及參與學生運動而被捕,言肇生將其獄中詩作翻譯成中文,本地詩人淮遠、熒惑、廖偉棠亦寫詩悼念。

今天,我是「閣樓上的瘋女人」

其他 | by 曾金燕 | 2021-03-11

用了不少筆名來發表小說、詩歌和評論,曾金燕祈盼著讀者認識文章本身,而不是過去的自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迷戀文字和她一體的唐丹鴻,曾金燕寫下另外三首詩作,直面自己的名字、歷史、帶來的詛咒。

《靈魂奇遇記》:從幽靈身上去學懂深呼吸

影評 | by 洪榮杰 | 2021-03-16

《靈魂奇遇記》自上映以來,就被形容是非一般的動畫電影。從「Finding Spark」(找尋火花)投胎轉世的設定上,電影走出了傳統追尋理想目標的框架,追問當鬥志不斷被磨滅的同時,是甚麼令我們有最根本的生存意欲,繼續生活下去? 原來,在這個亂流之下,要堅持理想目標,先要懂得生活,生活的sparks就是一些如水泡、浮木、救生圈的喘息點。

《命帶追逐》:倒流 20 年的台北時光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3-11

戲院重開,各大電影節及放映活動亦密鑼緊鼓開始宣傳。「亞洲新銳電影的製作生態」實體放映場次將於三月舉行,其中「華語電影國際發行」單元予人莫大驚喜,包括由蕭雅全執導,廿年來被視為千禧年台灣奇片、首度於香港公映的《命帶追逐》。

【教育侏羅紀】疫情 + 國安法,與陸生談香港之難

教育侏羅紀 | by 雲龍 | 2021-03-09

在疫情和《國安法》之下,有教師形容,由於網上授課會留下紀錄,或成為某種限制言論自由的隱憂,誰也不知道有着禁忌語的論文示例複本,最終會流傳至甚麼地方,作為某項顛覆國家的罪證⋯⋯

一個符號召喚的足跡印記,那些年在UA's看過的電影

其他 | by 潘國靈 | 2021-03-10

UA院線全線結業,潘國靈分享年前在《消失物誌》寫及的UA二文。有誰仍記得金鐘太古廣場的AMC,曾幾何時是UA金鐘戲院?UA德福結業,取而代之的是MCL德福?說到UA「關門」,其實UA也「死」過不止一次。

那些年在UA做兼職的日子

散文 | by 李顥謙 | 2021-03-09

那段時間我常倒戲院的米,叫身邊朋友死也不要到UA睇戲。一來因為UA買片買得好爛,生命中的美好缺撼還有謝霆鋒高圓圓的一生一世都會睇壞腦;二來是連一個包汽水的熱狗爆谷餐都要收你98。有時連埋戲飛錢同3D眼鏡,可能要貨300先出到門。

UA戲院全線結業 朗天:「只是一個開始,咬緊牙齦,共度難關」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09

UA電影院今日全線結業,不少人都感到驚訝,而在UA結業背後,又反映出甚麼現象?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和與同之別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3-0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今人讀來,一定感受殊深。何福仁續談孔子,和他同時或稍早的文化人只是老子。孔子老子,可說和而不同,以為儒道不兩立,這是後世的事,是只見互異,而不見互補。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在十字路口給一杯涼水——訪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同工阿傑

專訪 | by 李日朗 | 2021-03-16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你可能不知道在哪裡,但說到坐落軒尼詩道及莊士敦道夾角的「紅磚教會」,則應該有點印象。從灣仔走向金鐘,磚屋的紅可以被視作終點前的一盞紅燈——再走多一步,就是警察總部了。但除此之外,香港堂與社區街坊最重要的連繫,據在教會工作多年的阿傑形容,其實是廁所。

笨蛋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1-03-05

【文藝follow me】輕鬆說文學:「香港文學十三邀2」——訪問梁莉姿、李昭駿、李顥謙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香港文學十三邀2」都播咗好一段時間,大家最鍾意邊一集?今集follow me 邀請到「香港文學十三邀2」三位主持接受訪問,大講對節目既睇法! 係Fans記得睇到最後!

說自己喜歡張國榮的人,也請記住Gary Tong這些名字

其他 | by 林祖瑩 | 2021-03-05

稍微熟悉張國榮或太極的人,一定聽說過他,最起碼也聽過Gary Tong。聽廣東歌,重視歌詞之餘,沒有幕後的製作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經典面世。香港近年常說要牢記歷史,香港的音樂歷史也應該好好被記住。

【已讀不回#36】鄧小樺:魔幻就是現實,孤獨就是共同:加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3-05

點解我哋今時今日,仲要睇小說?或者我哋可以係馬奎斯嘅《百年孤寂》中揾到答案。作為一部魔幻寫實主義嘅作品,《百年孤寂》通過唔合「常理」嘅劇情,去對現實中發生嘅荒誕統治發聲。作為拉美魔幻寫實嘅共同立場,反帝國、反霸權、反殖民成為馬奎斯對當時社會吶喊。今日香港同樣有魔幻寫實主義嘅作品,唔知會唔會有同樣因此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嘅作家呢?想知《百年孤寂》如何成為一代經典,就要睇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影院重開 復仇式睇戲 編輯室電影節推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05

電影院終於可以在農歷新年後重開,不同的電影節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編輯室就為大家精選了幾個電影節!

村上春樹的譯者爭議 忠於日文還是貼近中文?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09

賴明珠、劉子倩、林少華、張致斌⋯⋯村上春樹的作品有不少譯者翻譯過,不過最為人熟悉的相信是賴明珠,《第一人稱單數》改為劉子倩翻譯,二人的翻譯風格有甚麼不同?讀者在閱讀過後又埋不埋單?

達叔已不是我們記憶那個吳孟達了

散文 | by 何兆彬 | 2022-05-18

吳孟達走了,大家談吳孟達時可能都會想起周星馳,但何兆彬提到,在周之前,他的最佳拍檔是《新紥師兄》的梁朝偉。戲中吳孟達教訓梁朝偉:「我們不是要訓練罪惡剋星,也不要辣手神探,我們要的是公僕,維護紀律的公僕!」不過, 一如北上賺大錢的很多港人,今天的達叔已不是我們記憶那個吳孟達。

二二八詩輯:我們打開水的門,吃掉飄過來的火焰

詩歌 | by 廖偉棠、黃潤宇、淮遠 | 2021-03-02

台灣有「228事件」,香港也有「228事件」,廖偉棠、黃潤宇、淮遠寫詩,致審判席上的義人與香港。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灣仔十道風景

散文 | by 盧卓倫 | 2021-03-02

盧卓倫寫下灣仔十道風光,從過去的囍帖街走到太源街,再從修頓球場到富德樓,再沿著軒尼詩道走向高等法院。當電車與「豬籠車」錯身而過,今日讀來或許感觸更深。

不無厘頭、不喜劇的那個吳孟達

其他 | by 紅眼 | 2021-03-02

吳孟達是香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男配角,但今日政治現實黑白分明,我們都已經接受了演員的藝術成就與其人格沒有必然關係。斯人已去,紅眼追憶吳孟達的電影人生,最念念不忘,想來都是《武狀元蘇乞兒》。

【虛詞・忘不鳥】詩三首:嚴瀚欽 X 律銘 X 之城

詩歌 | by 嚴瀚欽, 律銘, 之城 | 2021-03-04

對鳥的聯想,像之城的短詩〈鳥中〉,是指向遠方那傾斜之城,或像嚴瀚欽寫的〈懸掛在天和海之間〉,可能是逆著風勢飛往幅員未明的國度,但律銘在〈寵鳥〉卻說,不是所有的鳥都喜歡飛翔,就如夢想不一定能孵化⋯⋯

基佬派利是:酷兒與農曆新年的薪火相傳

散文 | by 洪榮杰 | 2021-03-02

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在這個農曆新年,對於一直被親戚用異性戀世界價值觀當作笑話而受盡折磨的同志情侶而言,可能是鬆了一口氣。像洪榮杰所形容,儘管十年前已在瑞士結婚,但香港並未承認同性婚姻,要在農曆新年向親戚出櫃,倒不如「留返啖氣暖肚」。但他仍記得出櫃後十五年,第一次與伴侶收到父母利是的感覺。

【文藝follow me】鏡頭下的香港South Bronx——訪問黃修平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狂舞派3》雖然係續集,但係唔似第一集咁青春熱血,比咗唔少驚喜俾觀眾!今次有《狂舞派3》導演黃修平同大家分享吓拍攝背後嘅小故事,觀眾睇完電影唔夠喉,就記得睇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黃修平 #導演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新蒲崗BAND房噪音惹爭議 前音樂記者作調停:改變唔到大,就從鄰里關係做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28

新蒲崗某幢工廈近日被指深夜發出巨響,由此衍生不少延伸討論和罵戰。曾任職音樂記者的Moment,嘗試作為雙方溝通的中間人調解。即使工廈band房與民居之間的衝突,並非一時三刻就能解決,但他希望改變可從身邊每個人的關係做起。

【已讀不回#35】鄧小樺:錢啊!愛啊!——張愛玲 《金鎖記》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2-26

相信婚姻其實係一種買賣嘅張愛玲,以廿三年華之姿,寫出佢第一部短篇小說《金瑣記》。家境窮困,於是成為獎學金獵人,更加考上倫敦大學嘅遠東區第一,但命途多舛,最終要寫小說嚟賺錢養自己。係咪因為咁,所以佢成為自稱嘅「拜金主義者」?但如果係咁,佢又點解要寫出《金瑣記》呢部講女性被金錢摧毀一生嘅作品?到底錢同愛,對於張愛玲嚟講,又象徵啲咩?想知,就要睇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張愛玲​ #金鎖記​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虛詞・忘不鳥】疫症如雀籠,誰亦是羈鳥——唯願鳥不羈

散文 | by 林祖瑩 | 2021-03-02

林祖瑩對鳥的記憶,除了南昌站附近的鳥,還有在台大做交換生時走過的二二八公園,以及身為雀友的父親。有時候做鳥好過做人,「一輩子都在飛,漂泊而自由」,就像這段時間,香港人想「飛」都不能飛了。

《好好拍電影》:最後的信仰

影評 | by 失・逃 | 2021-03-11

幾經延期,隨著戲院復業,文念中執導的許鞍華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終於重新上映。失・逃形容,為許鞍華拍紀錄片,有多年合作經驗的文念中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不但對許導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而且爬梳肌理頗有巧思,亦保留了眾家和當事人對作品的反省。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訪灣仔老店「上海三六九飯店」——忠誠難求,知足常樂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2-24

從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業,後來從盧押道的舊鋪搬到現址,「上海三六九飯店」歷經三代交替,對於經營餐廳的心得,對於灣仔的面貌變遷,對於軒尼詩道的各種變化,承傳著「三六九」這個品牌的戴氏父子,自有說不完的故事。

由夢想到生存,《狂舞派3》中的本土深情——訪導演黃修平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8-25

早前聽到《狂舞派3》將要上映的消息不禁在心中驚嘆,「《狂舞派2》上畫咁大件事無人講?兼且落埋畫我都唔知?」細問之下,才知道《狂舞派2》沒有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上映過,而是穩藏在《狂舞派3》之中。事隔8年,時代轉變了,導演黃修平拍電影時的心境亦有所轉變。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Road to Mandalay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2-23

蒲甘是蠻橫的誘惑,而曼德勒,緬甸最後一座王都,卻是一個謎。最初因為舊都城蒲甘的召喚,查映嵐跟Y說好要到緬甸玩。只是,此刻的曼德勒已儼然是戰區,通往曼德勒與緬甸之路,重開無期。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灣仔的直立藝術村,香港驚奇——訪富德樓 May Fung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3-16

位於軒尼詩道、樓高十四層的「直立藝術村」富德樓,或許就如艺鵠負責人馮美華所言,是一個文化沙漠的奇跡。今日的富德樓,除了樓上書店,還相繼進駐了文學團體、哲學普及團體、民間教育團體等等,已是遠近馳名的藝文地標。但富德樓的故事,得從2003年說起。

金庸能否外於「政治正確」?

其他 | by 蕭雲 | 2021-02-22

外國的平權運動不時招來「政治正確」之譏,故網上出現駁論,指金庸小說裡面也沒有黑人,暗示荷里活務求黑人在電影擔綱是矯枉過正。放下「漢人中心主義」再看金庸小說,蕭雲分享他的見解。

詩四首:飲江X五口

詩歌 | by 飲江、五口 | 2022-10-17

為什麽傷心的人都會喜歡貓?飲江說,因為貓貓傷心,不傷心的貓貓也傷心,但傷心的貓不為人知,連貓自己也不知。

《天堂舞哉足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3-10

崑南經典小說《天堂舞哉足下》復刻,再一次的「回歸」,或意味著相距多年再次與新讀者、新香港文本對話。誠如勞緯洛所指,書中以「回歸」為關注點,所展現的香港命運,如今再讀,或正好產生一種「永劫回歸」的觀感。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三世稀微——與灣仔的三段交錯

散文 | by 周漢輝 | 2021-03-16

周漢輝細數工作與生活點滴,來來回回的軒尼詩道,漫步了多少圈,看似親近但又有時陌生的灣仔社區,像文藝團體林立的富德樓、優哉游哉的日月星街、後巷即將結業的小店,還有街道末處警察總部旁的天橋,一切都與詩人筆下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已讀不回#34】鄧小樺:我愛這樣的香港:《雷聲與蟬鳴》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2-19

也斯同我哋一樣,每日返工都會想唱「邊一個發明了返工?」但也斯同我哋唔同嘅係,人返工我返工,我返工就係繼續頹廢,佢返工返到寫出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問題係邊度你知唔知?唔係因為太有自信,而係「觀照」啊!想知咩嚟,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梁秉鈞​ #也斯​ #雷聲與蟬鳴​ #詩集​ #新詩​ #現代詩​ #香港文學​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在一切消失前記下香港——「請讓我回家」麥海珊實驗紀錄片三部曲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21-02-22

假若我們已無法在城市內自由記錄它的一切,更遑論移動與根著、歌唱與自由,《誠》卻告訴我們記錄香港的可能,那就是拍下香港人在香港存在的痕跡。可能只需要一部有自拍功能的電話,可能只是一個低炒失焦的自拍鏡頭,但如開首所述,我們仍要以倔強和驕傲的神態,訴說一個無人可奪取的事實:此時此刻,我們還在城裡恐懼著,熱愛著,記錄著我們的香港。

畫漫畫得獎之後——訪香港漫畫家東東

專訪 | by 楊喜盈 | 2021-02-19

有時候,並不是因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而是逼於無奈,才到外面發展。

【文藝follow me】《狂舞派3》夢想實現之後?——訪問顏卓靈、BabyJohn、Lokman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狂舞派3》上畫啦,一眾角色都成長咗﹗以往青春熱血嘅狂舞派唔知變成點呢? 想知道就記得入場睇,仲可以睇埋電影演員嘅訪問,有唔少拍攝背後嘅花絮添﹗ #顏卓靈​ #BabyJohn​ #Lokman​ #蔡瀚億​ #狂舞派3​ #HipHop​ #觀塘​ #工廈​ #電影​ #高先​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Golden Scene自家戲院「高先電影院」今日開幕 董事總經理Winnie :希望提供一個做夢的空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8

電影院在農歷新年假期後重開,Golden Scene自家戲院亦在今日(18日)開幕,董事總經理Winnie Tsang今日出席開幕典禮,而她亦曾經在訪問中說道:希望電影院可以為觀眾提供一個做夢的空間,可以沉浸在電影之中。

【無形・忘不鳥】鸚鵡

散文 | by 葉曉文 | 2021-02-17

危險的共通體

散文 | by 查映嵐 | 2021-02-17

Clubhouse這款新興社交媒體突然全球爆紅,席捲香港,用家整天遊走於不同「房間」之間不能自拔,一方面有人覺得「語音房間」的設計可塑性極高,但另一方面,親身體驗其中的查映嵐亦提到,程式本身的安全隱患、隨著Clubhouse大熱而來的追星現象和種族罵戰,同樣不可忽視。

吳煦斌《牛》:四十年前,香港與世界的側面

書評 | by 廖偉棠 | 2021-02-16

吳煦斌似乎天生擁有如此出世的心和文字,但也有跡可尋。她的山野靈氣氤氳,其實來自彼時香港青年(也包括其父親)的朝氣,在其同代作家西西的名作《我城》與也是她的伴侶梁秉鈞(也斯)《雷聲與蟬鳴》《山水人物》等詩文中可得知,他們常常結伴探索香港的郊外與離島;同時,他們關心社會改革與文學嬗遞,致力於建設香港的精神自我。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搵啖食之餘,亦要學識搵啖笑——記灣仔舊報檔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3-09

想當年,燕姐父母既要照顧小孩,又忙著做生意,分身不暇,索性「一揪二楞咁劈曬囝囡喺度」,在檔前用炭爐、火水爐給一家十口煮飯,濟濟一堂,可謂街頭一番奇景。吃過飯後,這些爐具又會借給其他街坊共用,人情就這樣以砂煲罌罉跨越街巷,一班街坊吃出三分情,「你煮完到我煮,大家開餐咁。」那段日子難捱但溫馨,當時報紙才一毫一份,漫畫三元一本,說到這裡,燕姐特別肉緊,「以前賺好微,一毫子張賺三個仙呀,爸爸媽媽咁捱大我哋喇,八個。」

【文藝follow me】理解情緒不是練習,而是體驗。——訪問馬傑偉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馬傑偉出版嘅《七情上面: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入面輯錄咗馬傑偉同唔同有情緒問題嘅人交流。睇呢本書,會理解到每個人生活面對嘅困難,以及發現自己未知嘅領域。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馬傑偉 #七情上面 #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 #情感 #潛意識 #書寫 #榮格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字在食.牛料理】紅燒牛肉麵

散文 | by 陳苑珊 | 2021-02-15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清刷過的一切只能反覆髹上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1-03-16

洪曉嫻對軒尼詩道的記憶,都是關於牽手和失散、行走和告別。「曾經我們走在路上,不逃竄,不驚慌,就那樣子慢慢的走著,更像是散步。」同一條路,來來回回走了多年,以為可以走向終點,卻發現所謂的終點是迴圈。

年獸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1-02-13

最遙遠的葬禮

散文 | by 紅眼 | 2021-02-11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燕制軍與軒鯉詩道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1-03-16

軒尼士道、軒鯉詩道,都是指軒尼詩道,一條連接灣仔和銅鑼灣的大街。鄭政恆從第八任香港總督軒尼詩說起,以軒尼詩道來紀念這位港督,是遲了近半世紀的榮譽。如今,我們在軒尼詩道上行走,這條街道已成為香港人的自由之路。

【已讀不回#33】鄧小樺:戀愛藥箱,拯救你的愛情——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2-11

BBBB,點解失戀最啱睇羅蘭巴特嘅《戀人絮語》嘅?點解戀人成日肉麻地用廢話示愛嘅?點解送禮通常都係送垃圾嘅?點解咁難形容你嘅戀人嘅?點解鹽叔拒絕形容小樺靚溫柔抵得諗又冰雪聰明嘅?點解羅蘭巴特咁勁嘅?點解嘅點解嘅?想知點解,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 #愛情哲學​ #Philosophy​ #哲學​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形.忘不鳥】記憶與和解:從食物到城市的博物志──讀杜杜的《飲食魔幻錄》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1-02-10

最初出版於2005年,去年由香港文學館復刻再版的杜杜經典文集《飲食魔幻錄》,勞緯洛形容,此書不但是一部有關地方飲食的博物志,同時也是一部活化城市記憶的召喚書。故物重現,並體現在日常飲食中,是一份不想記起、卻又未敢忘記的深幽情緒,對於這座城市的一種奇特的愛。

挪威導演作品 反修例紀錄短片入圍「奧斯卡」十強名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公布入圍短名單,挪威導演Anders Hammer執導的紀錄短片,以「反修例運動」作為主題的《Do Not Split》(不割席)入圍最後十強,導演在Twitter發表感言,很高興看到來自香港的各種迴響,並讓各界關注此刻香港的人權狀況。

編輯部新年無所事事Kill Time大法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0

我真係恭喜你呀!新年冇年拜,親戚又傾唔埋,仲要無所事事到入嚟Kill Time?難得遇到好對手,就等Major in耍廢的虛詞編輯部先出招,大家一齊切磋切磋,分享耍廢的大學問!

爆紅平台Clubhouse被中國封鎖 兩岸三地再無「不設防」討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3

在全球掀起熱潮的語音社交平台Clubhouse,過去一周突然在亞洲爆紅,創造了極大規模的兩岸三地民間交流。然而,隨著Clubhouse被中國當局無預警封鎖,亦意味中港台之間的真誠交流,以及平台上的各種言論自由,一瞬即逝。

牛年究極九GAG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0

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終於到牛年,可以瘋狂食牛......字喇!不過,正所謂禍從口出,牛唔可以亂食,嘢都唔可以亂講,要食,就要食最高級嘅牛字。新一年,送給大家牛九GAG,有爛有唔爛,任君選擇!

【無形・忘不鳥】鳥

散文 | by 杜杜 | 2021-02-10

【無形・忘不鳥】專訪馬傑偉:苦難時代,誠實面對自己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2-13

離開廿多年的教授工作,馬傑偉退休後修心修身,即使在學術界備受尊崇,亦要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弱點,出版新書《七情上面: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記載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也嘗試為身處苦難的城內人,提供心靈上的容身之所。

在浴缸閱讀日讀《讀愛》:以閱讀對抗罪惡與羞恥

散文 | by 艾苦 | 2021-02-09

每年的二月九日是在浴缸閱讀日(Read In The Bathtub Day)。在人類文明,沐浴不只是每天的習慣,還昇華成一種文化和享受。可以說,自有浴場和浴缸起,人類就必然建立了在沐浴時閱讀的習慣。在浴缸閱讀總會讓我想到電影《讀愛》(The Reader)裡,少年與女人在浴缸閱讀的一幕。這或許是出於琦.溫斯莉(Kate Winslet)的精湛演出;又或許,是這一幕展現了人性對知識的飢渴。

【無形.忘不鳥】冬鳥

散文 | by 趙曉彤 | 2021-02-08

村上春樹新作《第一人稱單數》正式發售 新譯者劉子倩 賴明珠時代結束?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2

村上春樹新作《第一人稱單數》於2020年7月18日在日本出版,最近中譯版本亦已面世。不少讀者都發現是次中譯本並不是由賴明珠負責,在網上亦有不少討論,是次由新譯者劉子倩做翻譯,不知各位村上迷又是否賣賬?

【文藝follow me】美好的東西需要照顧——訪問大業藝術書店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位於中環嘅大業藝術書店,原來已經有46年歷史,易手之後,擔任店長嘅Tinny 係好細個已經係大業到打書釘。呢位愛書人,成日不惜工本都要搵好書俾讀者,想了解更多,就要睇吓今集文藝follow me嘅訪問啦! #大業藝術書店​ #獨立書店​ #藝術書​ #中環​ #書店​ #藝術​ 大業藝術書店 地址: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34-38號, 金禾大廈3樓2室(陸羽茶室旁) 開放時間:Mon - Sun 11:30 - 19:00 查詢:(+852)25245963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軒尼詩道

詩歌 | by 熒惑 | 2021-03-19

世上沒有一條馬路比這裡更熱鬧,也更冷清了。循道衛理堂外的那個傍晚、官立小學創校時種植的大葉榕、被拆卸的同德大押...熒惑以詩,寫下軒尼詩道的華美與悲哀。

【已讀不回#32】鄧小樺:香港是我們的地方:陳智德《地文誌》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2-05

面對「發展才是硬道理」,「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香港人的執著要透過香港文學來表達!從陳智德嘅《地文誌》裡面種種對香港過去光景嘅敍述,尋回香港人嘅記憶,對抗官方敍事!而更重要嘅係,我哋點樣通過共同記憶,成為「香港人」?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陳智德 #陳滅 #地文誌 #地方 #香港文學 #社區文學 #歷史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扭耳仔》解散 獨立音樂文化仲有邊個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04

《香港01》在2月3日宣佈裁員40多人,佔整體員工約百分之五,及後《扭耳仔》的Moment Hung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團隊將會解散,並以「觀察世間音聲 覺悟有情」句作為結語。在傳媒愈嚟愈難做的時代,獨立音樂文化仲有邊個講?

時代的詩——論崑南《天堂舞哉足下》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1-05-03

崑南經典小說《天堂舞哉足下》復刻,江俊豪除了剖析其複調小說的特質,更提到作為一種裝置式的小說,「是先知已設定一切萬物皆為重像,任君如何重置,是個人、是國家、是世界、是宇宙,最後仍回歸至個人。」歷史與文化最大的衝突,或許正是「遺忘」,而小說的復刻,又是歷史與文化、自我與政治的再次對話。

曖昧的距離:讀顧城的〈遠和近〉

其他 | by 李敬恒 | 2021-02-04

顧城的詩作不單用字淺白、篇幅短小,而且蘊含複雜互動,呈現出飽滿張力,李敬恒則以〈遠和近〉為例,從「我」對「你」、「遠」和「近」、主觀與客觀的感受,細談顧城如何以短短六行文字,引發無盡曖昧不明與模稜兩可的猜想。

Vetements以被水炮車染藍示威者為靈感惹爭議 你又Buy唔Buy?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24

Vetememts早前發佈了2021/2022秋冬季系列,當中有藍色潑盡圖案設計,Guram Gvasalia就指靈感是來自去年夏天,香港警方向示威者所使用的藍色胡椒水劑。這項設計及後惹起不少爭議。

從內面到外部:讀李智良《渡日若渡海》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賴展堂細讀李智良的《渡日若渡海》,並對那種曖昧的「新文體」再三探問,從書中只負責沉默觀看的匿名人物,到「我」的消失,近乎無人稱性的書寫形式,於散文和小說的寫作倫理之間,賴展堂認為當中存在一種虛構性的壓抑。

【教育侏羅紀】禮堂

教育侏羅紀 | by 安十五 | 2021-02-02

全體學生在大禮堂考試的記憶,疫情之下漸漸變得遙遠。安十五將這些畫面及聲音,像學生們同步翻開試題的一瞬間,老師高跟鞋噠喀噠,還有時鐘滴嗒滴嗒在倒數,寫成新詩。

【無形.忘不鳥】前置詞:忘不了的自由飛翔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2-01

當疫情使我們無法行旅,城內自由的空氣又愈變稀薄,周遭社會因各種荒謬而瀰漫的陰霾,自不然令人有種想飛出去的渴求。今期「無形」以雀為題,像善言且具智慧的鸚鵡,越山飛來同步過冬的紅尾伯勞,或是天亮前現身的烏鴉,不同作家都訴說著他們與雀鳥相遇的故事。苦難當前,集氣保命,只為他日拍翼再飛,見證重生。

穿Prada的詩人Amanda Gorman 2021年要出三本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0

Amanda Gorman在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表演廣受好評,令她聲名大噪。在2021年,她幾會推出3本書,當中包括在就職典禮上的作品《The Hill We Climb》。

孟婆湯

小說 | by 野客 | 2021-01-30

何以解憂?唯有死後一碗孟婆湯。野客所寫的一個冥界傳說,內容便圍繞孟婆與轉輪王及他們的孟婆湯業務。然而,陽間不好過,有些事情做鬼也不願忘記,結果連孟婆都生意慘淡。

【已讀不回#31】鄧小樺:香港之寶:林夕〈曾經——林夕90前後》與專欄文化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1-29

呢位填過〈你的名字我的姓氏〉、〈我〉、〈再見二丁目〉嘅傳說填詞人,佚名,到底係邊個?雖然唔知道,但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將會講佢嘅散文合集《曾經——林夕90前後》。係書入面,除咗會由佢親自解釋自己嘅詞作,仲會見到佢嘅撚字心得、拖稿大法,仲有佢嘅青春添!想知更多佚名喺歌詞以外嘅一面,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林夕 #夕爺 #曾經林夕90前後 #散文 #專欄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哇!珍妮佛羅培茲!」成熱潮 手遊廣告梗激發二創靈感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10

「哇!珍妮佛羅培茲!」這句對白,最近大概也經常於閣下的社交網絡平台出現。來自手機遊戲的無厘頭對白,卻意外於台港兩地爆紅,更衍生不少二次創作,愈洗腦,愈多人談論,遊戲大收宣傳效果。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驅影之步

散文 | by 陳苑珊 | 2021-01-27

陳苑珊走過的灣仔街頭,駱克道、軒尼詩道、莊士敦道、皇后大道東,一街一景,都蘊藏著她的回憶與故事,只是沒能吸盡灣仔碼頭上的陽光,燦爛如初。

恰如其分的書寫——孔慧怡《尋找聲音》

書評 | by 陳芷盈 | 2021-01-27

坊間關於「如何寫小說」的公式很多,無論是「用英雄旅途來開頭」還是「劇情發展到死胡同怎麼辦」,由情節、對話、處境、人物、氣氛、伏線、主題到如何尋找靈感,每個環節都無所不包,無遠弗屆。孔慧怡的短篇小說集《尋找聲音》卻反其道而行,她的寫作工具只有一個——聲音。

中大哲學碩士生入獄前想說的話: 只有在放棄爭取目標的時候,運動才真正完結。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12-09

T(化名)被判囚16星期,在判刑之前,他接受了虛詞採訪,訴說了自己的一直以來的經歷,也談論了關於去留的想法。

食人之法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1-01-25

【文藝follow me】 「母體錯誤」:荒謬都市下的時間——訪問程展緯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程展緯個展「母體錯誤」入面有好多精彩作品,佢獨特嘅角度將社會荒謬通通現形,仲會令觀眾思考返「荒謬變做日常」。作品有趣得嚟都好有深度。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程展緯 #母體錯誤 #日常 #荒謬 #時間 #藝術展覽 #概念藝術 程展緯藝術展覽:「母體錯誤」 地點:香港島東區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時間:需要私人預約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電腦城與廢墟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21-03-16

詩人池荒懸散步軒尼詩道,寫下〈電腦城與廢墟〉一詩,遁入無人隧道,從海濱步至灣仔的中央,然後踏出電腦城,往山的方向亂走,突然被一句「Don’t grow up. It’s a trap!」所吸引。城市意象,便隨行走而誕生。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關於一些媚俗風景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1-25

個性不佳的人,向來習慣自命不凡,查映嵐分享自己坐火車橫越北海道的旅途經歷,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心裡藏著濫俗的板塊,大概今後還是會一邊瞧不起人,一邊裝著看不見自己血肉裡的媚俗吧。

【文藝follow me】以喜劇寫科幻《後人間喜劇》——訪問董啟章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登場!董生第一次寫科幻小說,仲要以喜劇形式添呀!董啟章今次以一個有距離感嘅形式書寫,希望俾到自己同大家新角度去理解事物。(偷偷講:佢最喜歡嘅公仔wolfson仲係封面呀)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董啟章 #後人間喜劇 #科幻小說 #喜劇 #文學 #作家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已讀不回#30】四哥:唔好過份解讀作品——安貝托.艾可《悠遊小說林》

已讀不回 | by 李康廷 | 2021-01-22

呢個世界公平咩?安貝托.艾可唔單止係一個非常有名嘅學者,佢嘅第一本小說The Name of the Rose《玫瑰的名字》,全世界加埋賣左成五千萬本,後尾仲拍埋電影!而佢嘅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悠遊小說林》就教大家點樣先至唔會「想得太多」,過份解讀作品!想知,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如何用佢咁有智慧嘅言論同有D反光嘅眼鏡,安撫緊一直遮蔽住一眾讀者嘅前世陰魂啦!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安貝托艾可 #悠遊小說林 #文學理論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五犯離場,不用慌張

詩歌 | by 淮遠 | 2021-01-22

那間最燈火通明的樓上書店,那場修頓球場舉行的系際籃球賽,那夥被稱為頹廢青年的驢頭,是淮遠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的回憶。四首詩作,記錄往事,也記錄時代。

紀念新加坡小說家英培安先生 與遺留的新加坡人文風景——草根書室

散文 | by 許通元 | 2021-01-21

新加坡當代最重要的作家英培安,突逝於華文文學黯然的天空,馬華文學館主任許通元撰文悼念,分享與英培安相聚的時光,以及有關草根書室的點滴。

2021台北書展停辦 讀者積極才能救書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21

原定下周二開始舉行的「2021台北國際書展」,因應當地疫情變化被叫停,文化界和出版界人士,對此反應不一,身於台灣的香港作家廖偉棠則覺得,停辦書展,是長痛不如短痛的做法。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人潮、塗鴉、平靜,那些軒尼詩道的相片與聲音——訪攝影記者陳朗熹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3-16

軒尼詩道是一條嘈雜而又日常的街道,不過每年到了某幾個大日子,軒尼詩道都會變成行人路,沒有了汽車聲和電車聲,只剩下沸騰的人聲。2019年香港經歷大變,攝影記者陳朗熹在軒尼詩道留下了不少回憶。

【虛詞.占緊你卜緊你】從此刻開始,迷信一點——讀亦舒《幸運餅乾》

散文 | by 林祖瑩 | 2021-01-21

閒在家中沒事做,對林祖瑩來說,卻是一個重拾閱讀的好時機。每一天深夜,看一本亦舒,勝在篇幅夠短,卻可以一本接一本的看下去,最近讀的那本就叫《幸運餅乾》。餅乾裡面的籤文是否真有幸運念力?但在這個充滿無力感的時代,迷信一點,不嫌反智,還有點勵志。

四哥:What is Art?——Alva Noë的《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已讀不回 #29

已讀不回 | by 李康廷 | 2021-01-15

藝術睇唔明,一如阿媽係女人——呢個講法已經落後喇!而Alva Noë係《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同大家講,藝術嘅普遍形式係︰see me if you can!我哋細個對藝術嘅第一印象可能就係畢卡索嘅抽象畫,而將藝術同抽象掛鈎,背後嘅預設立場可能就係:藝術就係睇唔明㗎啦,好出奇呀?但咩係藝術?點解藝術咁難明?而難明之後,藝術嘅功能又係咩?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AlvaNoë #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 #藝術 #知覺理論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My life is Pointless 生命無希望——訪問Joan Cornellà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有超過800萬followers嘅黑色幽默大師Joan Cornellà,相信你都會係IG碌到佢又厭世又到肉嘅畫啦﹗ 今次佢嚟咗香港搞第三次個展,想知道背後嘅創作故事,就要睇片啦﹗ #Joan Cornellà #Mylifeispointless #生即是空 #厭世 #黑色幽默 #展覽 My life is pointless 生即是空 By Joan Cornellà 日期:2021年1月4日至29日 星期一至五 10am – 6pm 星期六 11am – 5pm (星期日休息) 地址:蘇富比藝術空間 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一座五樓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把故事說成一座巨大叢林——蔡素芬《藍屋子》再現數百年來台灣殖民史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1-15

台灣作家蔡素芬剛出版新作《藍屋子》,小說內容橫跨數百年時間,為了解謎破案,書中男主角華生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了引出歷史,女主角露西從日本宮崎打工換宿回台。沐羽形容,兩線交纏之下,以一種奇幻與寫實混雜的方法來展開敘事,並延伸到各個台灣殖民主的如今狀況,可以說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

悼念新加坡文人英培安先生

散文 | by 沈旭暉 | 2021-01-15

新加坡文壇前輩英培安日前病逝,沈旭暉回想與故人的數面之緣,以及造訪其創辦的草根書店獵奇搜書之事。原來英培安之所以在新加坡開設獨立書店,是由於旅居香港期間,受本地「二樓書店」文化的啟發,惟書室一直經營艱難,英培安甚至以稿費和出版社兼職收入補貼,才能勉強維持。

【有病自然香】天才在左,梅毒在右——莫泊桑、波特萊爾、尼采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14

奧立佛.薩克斯曾在〈幸得愛神病〉裡紀錄了一位梅毒病患者的病例,九十歲的患者娜塔莎在感染梅毒七十多年後,突然又再發病,有趣的是,她並未感受到梅毒引起的不適,反而陶醉於梅毒造成的大腦知覺改變,並說,「我知道這是一種病,但是它讓我心情愉快……這個病讓我覺得比二十歲時更精力充沛、活力十足。」錢鐘書甚至在《圍城》裡更直接寫道,「梅毒在遺傳上產生白痴、瘋狂和殘疾,但據說也能刺激天才。」

【佬訊專欄】執書櫃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1-13

人人都話買書,唔通人人都有睇書咩?佬編亦坦言自己睇書不勤力,多年下來,書櫃未睇過的書起碼佔七成。執書櫃不但是個沉重的負擔,當中亦有一套「時間管理學」。

【無形.占緊你卜緊你】被安排的天機

散文 | by 黃戈 | 2021-01-11

測字,是以字形為象,窺視天機。雖謂預言天機,但黃戈認為,字象詮釋乃出於我心,相同物象,都可以被詮釋出不同答案,未必是天道,而是作者的建構與安排。天命茫茫不可逃,文本以外,所有天機,都是被安排的結果。

飛蛾撲火終成蝶——讀趙南柱《薩哈公寓》

書評 | by 林兆軒 | 2021-01-11

趙南柱這個名字,華文讀者可能不太熟悉,但若然提及她的成名作《82年生的金智英》,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林兆軒再讀其新作《薩哈公寓》,書中對韓國近十年來發生的社會問題轉化成為一則惡托邦寓言,而薩哈公寓這個特殊場景,靈感卻是源於當年香港的九龍城寨。

時代的文體與書寫困境——李智良、郭詩詠、張歷君談《渡日若渡海》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18

早前九龍城書節夥拍香港文學生活館在網上舉辦了講座「時代的文體與書寫困境」,邀請了李智良、郭詩詠、張歷君就《渡日若渡海》作出了深入的討論,同時也探討了當中的引文、主客體等議題,讀者可以透過講座更了解到作者寫作時的心路歷程。

詩三首:熵南 X 楊新滿 X 滿堂

詩歌 | by 熵南、楊新滿、滿堂 | 2021-01-10

展望未來,卻可能仍有無從釋懷的過去。來自澳門的詩人熵南,以〈給學弟書蛋〉一詩,寫下對生離死別的感慨,楊新滿的〈失城〉則抒發對「流失之土」的鄉愁,滿堂所寫的〈題〉,卻道出了生活上的距離和躁動。

豬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西蒙波娃《第二性》︳已讀不回#28

已讀不回 | by 鄺雋文 | 2021-01-09

西蒙波娃係《第二性》同大家講「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即係點?女人係慢慢變性出嚟?當然唔係啦,而係女人係被社會塑造而成㗎,仲要因此成為咗次於男性嘅「第二性」添!單單係「前戲」、「事後」呢啲性嘅用詞,已經足以反映出原來係呢個社會嘅潛台詞之中,男性體驗先係理解呢個世界嘅標準!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豬文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鄺雋文 #豬文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西蒙波娃 #第二性 #女性主義 #女權主義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2020.回顧】給逝去的人

文藝Follow Me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10

2020年,不少有才華的人離開了,但是他們在世的作品和貢獻,會永遠存在我們心目中。 #高比拜仁 #曹驥雲 #亞里安 #楊牧 #張鐵樑 #蔡文甫 #三浦春馬 #貝爾納斯蒂格勒 #陳木勝 #李惠珍 #大衛格雷伯 #季諾 #HerbertKretzmer #七等生 #辛康納利 #馬勒當拿 #金基德 #約翰勒卡雷 #林奇 #皮爾卡登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精神0》:若初

影評 | by 失・逃 | 2021-01-08

戲院復業無期,久未看過電影的話,或可先看失・逃分析日本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的新作《精神0》。在僅僅七日的拍攝中,想田以極細微的觀察能力捕捉日常生活經驗,讓攝影機不再是「闖入者」般呈現,而是連繫人們的工具,人物與拍攝者近乎沒有距離感,甚至因而建立友好關係。

寫作,在亂世——序盧卓倫《夜海》

書序 | by 陳麗芬 | 2023-04-26

盧卓倫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夜海》,陳麗芬為這位年輕作家的新書寫序,並從他的小説裡,看到一種有別於近年常見的城市寓言書寫或身份主體想像的創作方向,初試身手,已獨具一格。

《寂靜春天來臨前》展覽:反高鐵護菜園運動十年 有人堅持農耕抗爭

其他 | by 馮曉彤 | 2021-12-09

反高鐵護菜園運動後,一群從沒下田的香港青年,在元朗錦上路謝屋村成立了生活館。在香港耕作並不輕鬆,十年過後,生活館創辦人卻信念不變:「呢種生活係可行㗎,就算喺香港呢個咁仆街嘅地方,都可以㗎!」寂靜春天來臨前,我們還有田可耕、有生活可作抗爭。

關於李香琴與我外婆的那些事兒

散文 | by 紅眼 | 2021-01-05

2021年剛開始不久,著名演員李香琴辭世,哀悼之中,卻讓紅眼想起從前跟外婆一起看電視的童年歲月。「總覺得李香琴飾演過我的外婆,於是我的外婆過了身兩次,第一次在我長大之前,第二次在我老去之後。」

昏黃燈光

小說 | by 貓與海 | 2021-01-05

貓與海的短篇小說,寫某種介乎於黃色與棕色之間的昏黃,柔和而詭秘。偶爾發些怪夢,卻在後山發現與夢境一模一樣的洞穴。幻想與現實的強烈碰撞,既陌生而熟悉。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宰我與孔子之辯(二)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1-04

《史記》載孔子為母親守孝,腰間還繫著白麻帶,聽到季氏請客,也想出席,是爭取施展抱負的機會,卻被陽虎擋住了。孔子不是應該守喪麼?為了彌縫,就有論者責史遷「近誣」。大可不必。他那時不過十七歲,學問知識還有待修養,他不是宋儒所說生而知之的。而這,還有一個為了爭取身份而行權的問題。到他兩年後結婚,他是守母喪守了二十五個月。

豬文:人沒有犧牲就什麼都得不到。——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已讀不回#27

已讀不回 | by 鄺雋文 | 2021-01-03

赫胥黎係《美麗新世界》同大家講咗一個探討「文明是種進化,儘管適應,別制止它」嘅故仔。係呢一個大家都開開心心嘅「烏托邦」入面,人類又用咗咩代價,去鍊成呢個「美麗新世界」?「人沒有犧牲就什麼都得不到。」係繁榮安定同自由之間,又存在住咩衝突同矛盾?我哋又要如何抉擇?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豬文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2020・回顧】咁大件事冇人講?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精選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02

咁大件事冇人講?冇人講咪我哋講囉!2020年,要講的大事「水蛇春咁長」,年底做個結算,到底哪些文章最受讀者歡迎?哪些文章冇人講但編輯又好想講呢?虛詞十大,編輯部海底撈月精選,一鍵重溫,即講即㩒即睇!

【叱咤頒獎禮】疫下再辦實體頒獎典禮,RB冧莊最喜愛組合:香港人加油!

其他 | by 黃思朗 | 2021-01-02

「叱咤樂壇頒獎典禮」今年再次舉行實體頒獎禮,姜濤破紀錄連奪兩項大獎是焦點之一,RubberBand冧莊後在台上多謝香港人,林二汶首奪最喜愛女歌手後多謝盧凱彤,林若寧奪填詞人大獎多謝林夕,同樣字字千鈞,一切在心中。

【2020.回顧】壓抑下的聲波:2020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31

2020年疫情肆虐,封場、取消、延期是今年最常聽到的詞,政府防疫基金卻杯水車薪,藝文界台前幕後手停口停。但在絕境之中,香港人的精神卻不滅,去年香港的血與淚譜成一部部紀錄片與電影,當中《佔領立法會》入圍金馬獎,《夜更》更奪得最佳劇情短片。反送中運動過後,本土作品亦更受關注,《幻愛》創出票房奇蹟,《全民造星III》成收視佳話,更鼓舞人心。除此以外,我城城市空間的運用亦引起關注,文青小店進駐深水埗一事引發熱議。香港人在香港地,該如何走下去?回顧今年過後,望能引發未來更多想像。

【2020.回顧】熾熱澟冬:2020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04

2020,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恐怕都不堪回首。在這仿似消失的一年,香港人除了要應付疫情來襲,隨著《港區國安法》的正式生效,也要面對踏入「後NSL時代」的新常態。疫情的沒完沒了,加上國安法的不確定性,令香港的藝文界以至整個城市都蒙上一層陰霾。回首2020年的熾熱澟冬,「虛詞編輯部」將與讀者重溫全年本地文化大事,並分為上、下兩篇作回顧。

最赤裸的展覽《我們的模特兒Our Models》 觀眾與模特兒們最赤裸的對話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1-01

體祭(Body Fest)與細細聲Studio舉辦了《我們的模特兒Our Models》展覽,用了長達2年時間準備,邀請了13名人體模特兒和20名畫家,展出90幅畫作,藝術家們以身體去訴說自身的故事。策展人小丁希望可以借人體模特兒展覽,讓大家可以多討論一下關於身體的事情。

【2020.回顧】書就是信念,2020香港文學十二星宿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7-13

城內局勢本已動盪紛擾,年初降臨的疫情為這城更添愁緒,在此亂世當前,猶幸尚有書能慰藉心靈,「虛詞編輯部」特意精選年度文學出版書單,羅列2020年出版的十二大文學佳作,但願能以好書與每位同路的香港人共勉。

李智良 X 應亮——「何地有方給我:創作的流亡」講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30

今年香港文學季「遊移字得」最後一個講座,以「何地有方給我:創作的流亡」作結,請來主持李薇婷及嘉賓李智良、應亮,探討流亡、創作、身分、家、邊界等關係。 「何地有方給我」取自專輯《剎那的烏托邦》裡的歌曲〈何地有方〉,像是在探問,我們何時才能找到一個方寸角落與空間以棲身,不至於流離浪蕩,苟活殘存。李薇婷於是感慨,眼見身邊不少朋友準備離開,與「何地有方」十分呼應,「香港曾是一個容納人流、海流、思想流動的地方,想不到今天卻會成為流亡的開始點、離開的站立點。」就此,她邀請八年前流亡香港的應亮導演,率先作分享。

樂文誌:似水網界、幻海流年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0-12-30

陳智德自嘲喋喋絮絮,細談《似水流年》,其實《似水流年》本身也是一段似水流年,從張恨水原著小說,到1962年左几導演的同名粵語片,然後是1984年嚴浩的《似水流年》,但念茲在茲,都是梅艷芳所唱的同名主題曲,「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又是否真的「情懷未變」?

【無形.占緊你卜緊你】前置詞:卜卜(書)齋,卜人卜時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12-29

聽說很多人希望2020年從未發生,新年伊始,命運的迷霧與社會的低氣壓,會否令你對命運更多提問?《無形》在去年九月曾做過一期「如果,命運能選擇」,主要聚焦以選擇面對命運的主動性;而今期則以占卜為題,著眼命運不可迴避、人被動迎接的一面;在「不可抗力」愈益強大的今天,也許有更多人從心底共鳴。

【教育侏羅紀】習慣主宰人生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12-30

常言道「性格主宰人生」,卻更可能是「習慣主宰人生」。從小建立什麼面向的生活習慣,長大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因此,對父母來說,育兒關鍵就在於能否判斷孩子的天性,找出其興趣所在,再透過小習慣幫助他們發展天賦。

【文藝follow me】保衛香港,守護我城——訪問WatershedHK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近年不斷有唔同人回顧香港歷史,去令大家思考同探索自己身份問題。今次WatershedHK 舉辦咗一個名為「香港保衛戰」嘅展覽,想了解更多,就唔好錯過今集follow me啦! #香港保衛戰 #WatershedHK #香港 #歷史 #相片 #展覽 Battle of Hong Kong in 18 Pictures 日期:2020年12月12日-12月31日|(25日公休) 時間:14:00-19:00 地址:香港荔枝角永康街55號金百盛中心1109 裸買環保小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已讀不回#26】阿泉: 我們如何面對無意義?——尼采《悲劇的誕生》

已讀不回 | by 關灝泉 | 2020-12-28

如果你而家塞咗喺屯公或者觀塘道,尼采嘅《悲劇的誕生》一定好啱你睇,因為佢解釋咗人生同塞車一樣,都係痛苦同無意義!但原來要解決呢個死局,居然係靠「酒神精神」以及激昂嘅音樂?即係點,係咪要落club?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尼采 #悲劇的誕生 #人生的意義 #酒神 #希臘悲劇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西西:其人其事

其他 | by 何福仁 | 2020-12-28

認識一個作家,除了文本作品值得細讀,其人其事也是有用的參考。何福仁將要講的分為六項,包括名字、年齡、地方、生活、工作、寫作,談談西西這位在特別的時空產生的一個特別的作家。

【文藝follow me】我愛畫扭曲手指——訪問李思汝 Afa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Visual Artist 李思汝首次係香港搞個展,佢獨特嘅畫風,將扭曲同可愛融為一爐。呢個展係思汝2020年嘅重要回顧,入面嘅畫作顏色柔和,想了解佢內心想法,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李思汝 #桌子遊人 #香港藝術 #藝術 #畫畫 #展覽 《桌子遊人》展覽 日期: 11月28日至12月30日 時間: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星期一至六)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正(星期日) 地點:中環置地廣場2樓218-219號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惡之罪》:論新晉導演作品之「人文關懷」

其他 | by 劉建均 | 2020-12-24

劉建均評最近於港台播放的《無惡之罪》,六集整體上不無新意但缺乏銳利視角,結果在形式和內容的取捨上進退失據,然而《無》的拍攝正值艱難時期,仍可見到香港新晉導演的意志和執行能力。

【又到聖誕】流出!編輯部Lonely Christmas Boxset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23

一年容易又聖誕,又係考驗一眾單身人士意志力嘅時候,尤其今年因為疫情,一個人獨自在寒流下支撐,難免更覺空虛寂寞凍。今年疫情下的聖誕,「虛詞編輯部」為讀者嚴選Lonely Christmas Boxset,實在係居家出行,單身聖誕,必備良藥。

銅鑼灣掃桿埔咖啡園墓園庚子七月遊墓遊詩兩則飲江游靜和佢地

詩歌 | by 飲江、游靜 | 2020-12-24

庚子七月,飲江偕游靜女史初七探掃桿埔咖啡園墓園歸來,得詩三首,寫成〈蝦球與亞娣之甲與乙〉;游靜則以〈蝦球與牛仔之丙與丁〉對詩,記偕飲江游咖啡園。

【無形.澳門時間】使徒

詩歌 | by 陸奧雷 | 2020-12-24

【文藝follow me】一年開心又嚟貳叄——訪問貳叄書房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提起貳叄書房,大家會諗起乜?我就會諗起最近佢地養嘅刺蝟姨媽啦!呢三位後生仔未畢業先創業,係呢一年來有咩辛酸回憶呢?等貳叄老闆同大家分享吓開書店咩感覺啦!難得三位同框做訪問,唔係唔睇吓話? #貳叄書房 #JisaamBooks #創業 #文青 #獨立書店 #刺蝟 #香港90後 #書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謝曉虹新書】《無遮鬼》編者前言及後記--抓住、接過並認出那熟悉的事物

其他 | by 謝曉虹 | 2020-12-22

謝曉虹第二本短篇小說集《無遮鬼》,秉持她一向的魔幻寫實風格,而觸發點多與時事新聞有關。拜讀謝曉虹的新書前,不妨先看編者前言與後記,了解這本書出現的緣起。

《黑日》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首獎 韓麗珠:感謝讓這裡長出根的人

其他 | by 韓麗珠 | 2020-12-21

「第14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日前公布結果,香港作家韓麗珠書寫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獲「非小說獎」首獎。韓麗珠撰文發表得獎感受,感恩在書的出版過程中,得到的許多幫助、理解和善意。

【已讀不回#25】阿泉:合格嘅「人」?——漢娜·鄂蘭《人的條件》

已讀不回 | by 關灝泉 | 2020-12-20

作為二十世紀非常重要嘅政治思想家,顎蘭嘅《人的條件》有幾勁?就係去到今時今日,政治哲學界仍然不斷有新嘅書同文章去討論佢嘅思想遺產!望到書名《人的條件》,唔知大家會諗,到底點先至係一個合格嘅「人」?係返工不了,還是要為世界留低一啲貢獻?而到底,我哋又應該點做?想知更多,就要睇白水點樣係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推介呢本好書,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顎蘭 #人的條件 #PoliticalPhilosophy #政治 #哲學 #政治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形.澳門時間】賭城隨談

散文 | by 寂然 | 2020-12-17

我們自幼就聽過一則傳說:「澳門大多數人都知道賭博害人,所以自制能力甚高,我們以賭賺錢,自己卻是不賭的。」這類冠冕堂皇的說話,經常有人公開講,好像很有道理,但又有多少人會真心相信呢?其實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嗜賭的親戚,他們通常是賭光了積蓄再問人借錢,最終輸得傾家蕩產,要靠家人代還賭債,然後大家就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這名失敗的賭徒,只會暗暗慨嘆對方家門不幸。

從棄樹到鐘聲,或一場風暴的來臨——評陳李才詩集《漫長的霧.黝黑的光》

書評 | by 彭礪青 | 2020-12-21

詩人陳李才將他在這兩年寫成的詩,輯錄成第二部詩集《漫長的霧‧黝黑的光》。彭礪青評陳李才的詩集,題材來自對現實的觀察,直截了當地道出他的感覺。如果詩歌在這場拗手瓜的競賽中能夠戰勝速度,那麼詩就是我們延續下去的希望。

【無形.澳門時間】書卷多情似故人——記澳門兩間獨立書店

專訪 | by 李懿 | 2020-12-19

儘管澳門是個以賭業見稱的城市,「書」跟此地似不吉利,然而獨立書店依舊頑強在這麼一個小巧而昂貴的城市存在著。李懿走訪十多年後在連勝街重新開業的「边度有書」,以及位於聖祿杞街、緊挨著「瘋堂斜巷」的「井井三一繪本書屋」,擺脫旅遊景點的頭銜之後,道阻且長,它們仍逐步朝著社區書店的方向繼續前進。

在一個不能接觸的時代,悼「接觸即興」之母Nancy Stark Smith

散文 | by 陳美彤 | 2020-12-18

被譽為「接觸即興之母」的Nancy Stark Smith今年悄然去世,從小學習舞蹈的陳美彤,憶起過去因「接觸即興」這種後現代舞而對空間、力的施或受、身體的動和潛動,都有不一樣的體會。尤其在人與人變得不可接觸的抗疫時代,「接觸即興」更像一種生活哲學。

漂流、實地與開放,香港人未來的攻守策略——羅貴祥 X 沈旭暉「流浮身:今昔港人身份的認同及流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17

香港人近月總被移民、送機、簽證之類的事物圍繞,上月舉行的「香港文學季2020」講座,邀得身兼學者及作家的羅貴祥,與國際關係專家沈旭暉教授,以「流浮身:今昔港人身份的認同及流動」為題,探討在地和海外港人,身處當前的歷史轉折位置,如何能讓身份認同得以保留並延續。

【教育侏羅紀】教理科生讀文學

教育侏羅紀 | by 吳詠彤 | 2020-12-15

對文學感悟力遲鈍的典型理科生,到底有沒有讀文學的必要?與其花時間讀中西文學這些「夕陽」科目,不如專心讀理科、讀醫,不是更有社會地位、光耀門楣嗎?但吳詠彤認為,文學不是純粹分析與寫作技巧訓練,亦是心理質素的培養。

【導演金基德逝世】同情被世界遺棄的底層人,抑或變成有權有勢的施暴者?

其他 | by 何兆彬 | 2022-05-18

韓國名導金基德猝然離世,影迷反應各異,對金基德耿耿於懷的影迷,多少是因為曾「癡心錯付」,誰又會想到,他竟已變成了那個有權力的施暴者?

「到了某一天再遇這個地方」——達明一派〈今天世上所有地方〉

其他 | by W小姐 | 2020-12-14

由達明一派作曲,潘源良填詞,〈今天世上所有地方〉上週二在iTunes香港地區上架,上週四衝上iTunes香港地區熱門歌曲第一位。早前達明一派於《REPLAY意難平 / 神經LIVE》演唱會中,此歌便已作出首唱,當時黃耀明表明〈今天世上所有地方〉是〈今天應該很高興〉的續集,故特意邀請潘源良填詞。我有幸在現場聽到,但更多的人,包括作詞人,卻無緣在場,亦已然不在香港。

【無形.占緊你卜緊你】笑匠的抗爭:《後人間喜劇》與董啟章 2.0 年代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1-14

顛覆董啟章的人,只有董啟章自己,新作《後人間喜劇》意外地是一部搞笑式的科幻小說,與過去動輒數十萬字亦不容易消化的文學巨著相比,他有放下嚴肅學院派,扮演笑匠的自覺,然而,今日香港正是一個沉痛、悲觀,開不起玩笑的時代。但為什麼不笑呢?董啟章 2.0 說,笑才是最顛覆,最頑強的一種抗爭。

【已讀不回#24】阿泉:香港武俠——喬靖夫《武道狂之詩》

已讀不回 | by 關灝泉 | 2020-12-11

香港或者唔再係「國際金融之都」,但點都仲係「國際金庸之都」,因為金庸對武俠精神嘅追求,係喬靖夫嘅《武道狂之詩》中依然體現。係而家嘅香港,撇除門戶之見,集百家之所長,係咪先係最合時宜嘅「武道」?而如果我哋要「為正義,為良知。」我哋要點樣善用自己嘅力量?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白水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clsMExqYTVU #關灝泉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靖夫 #武道狂之詩 #武俠 #武林 #仁義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香港也有職人 郭斯恆:「香港在字型文化中從未缺席過。」

文藝Follow Me | by 姚嘉敏 | 2020-12-11

一直以來,香港都有一班人默默造字,卻未被看見。郭斯恆早前出版的《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就決意要將他們的故事帶上舞台,話比大家知「香港都有職人」!

【無形.澳門時間】戲劇城市現場

散文 | by 莫兆忠 | 2020-12-11

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回家,約會上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置身在文化遺產與當代建築並置的狹小道路上,這裡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奇觀,其實也見證了高度加速與壓縮的發展歷程。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都麻醉在「澳門地少人多」的咒語中,以為土地可以像個蛋糕那樣切成很多塊,一塊賣幾錢?空間的想像總是走在時間的想像前面,就連「借來的時間」這種論述都欠奉。政府每年粉刷外牆、修復、保育的文物建築,就像一帖劇變世情中的精神穩定劑,人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中,只要走進了泛黃街燈照亮的歷史建築群裡,便獲得了一剎的心靈慰藉,以為這裡一切還好好的,沒有改變,穩定而和諧。你問很多澳門人,澳門有甚麼「與別不同」,不忍說「賭場」的人都會講:「世界文化遺產」,然後你問,這個那個建築的歷史故事呢?它們在甚麼時候建成?大部份人都啞口無言。再一次,空間勝過時間。

當下香港的情感行旅──試談「離留之間:文學 × 視藝展覽」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20-12-11

展覽雖因疫情被逼提前結束,但願在離留疲憊之際,我們仍不忘時刻自問,那份渴望自由與完整的心情,是否始終如一?

專訪陳健民:不繫之舟,如浪隨緣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12-10

監獄裡沒有時鐘,久而久之,陳健民也學懂放開時間的概念,放鬆身段,想像自己在大海裡漂浮,化身成「不繫之舟」靜待埋岸。將自己在獄中所寫的書簡結集出版,也是提醒香港人不要被當前的處境摧毀自己。

癲狂過後,仍否有火?—— 訪《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譯者李焯桃

專訪 | by 紅眼 | 2020-12-09

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的李焯桃,今年重新翻譯及增訂David Bordwell所著的《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十九年後重版出來,香港電影或已走過「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黃金年代,然而癲狂過後火未熄,儘管未成氣候,展望未來,一股剛冒起的社運電影正處於萌芽階段。

【無形.澳門時間】澳門雜憶,從此到彼

散文 | by 潘國靈 | 2020-12-08

香港與澳門雖然親近,在潘國靈眼中卻有著一種旅遊的想像,從大伙兒的親戚團,到成雙成對的情侶遊,以至近年以文化藝術、文學與電影為由的見聞。回歸後澳門在「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名片上花過功夫,又能否有效洗去娛樂博彩業這個過於耀目的土豪面貌?

【無形.澳門時間】給我一片黃色的澳門時間

散文 | by 袁紹珊 | 2020-12-08

昔日的澳門是一個被黃色全面接管的城巿。如袁紹珊所憶及,有奶黃色的教堂,賭場的金黃,街巷的琥珀色燈光。還有周末飲茶的燒賣、奶皇包、校門口的咖哩魚蛋、路環葡撻,已經消失的黃色電召的士和黃頁電話簿。然而,澳門近代建築用色大膽,色彩豔度之高,於亞洲首屈一指,虛偽的繽紛,卻主要為討旅客歡心之用。城巿色調的變化,也是時代變遷的明證。

【教育侏羅紀】玩樂是孩子的任務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12-08

將子女的日常生活排滿補習班、興趣班,是香港典型中產家庭父母「適得其反的教養計劃」。但事實上未必真的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而是因為現代父母大都是雙職家庭,没有時間參與孩子的日常,造成一種心理焦慮。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把孩子交到一些能匯報孩子現況的成人手中,方便父母時時刻刻監控孩子。

朝聖者

散文 | by 七面骰 | 2020-12-07

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陳慧與楊沛鏗的歸來故事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2-11

陳慧與楊沛鏗屬以「回來」為題。因為疫情,很多人無法回家。因為香港,很多人無法回家。在目前的情況下,回家又談何容易。二人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太多交集和交流,但兩者的作品卻有著不少連繫,以一種淡然的方式去訴說回來的故事,延續了對方的作品,也飽含著香港人當下的心情。

《新聞小花的告白2:白屋之夏》——反抗地獄般的未來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0-12-07

早前被逼腰斬的《新聞小花的告白2:白屋之夏》,演員張牙舞爪地呈現極權社會跟人性的真實面,政治意味明顯。未來是怎樣,難以說清楚,但劇本以盼望收結,彷彿我們所有人也能幫忙,出一分力,使高牆粉碎。

【字在食. 燒肉】《一燻高下》:燒出個情懷

字在食 | by 楊喜盈 | 2020-12-04

燒肉一向係唔少食肉獸既摯愛,今次同大家睇下一套Netflix既美國燒烤節目《一燻高下》!唔識燒?唔緊要!睇咗當食咗架啦!

【已讀不回#23】鹽叔:極權生活指南——哈維爾《無權力者之權力》

已讀不回 | by 楊俊賢 | 2020-12-04

佢經歷過革命、寫過劇本、坐過監,最終成為咗捷克總統。哈維爾一生跌宕起伏,佢用《無權力者之權力》同大家講咗一個係人都知既大道理:「做人最緊要做自己。」面對極權控制,我哋應當如何自處?今次「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邀同鹽叔以文犯禁,大家記得趁住仲有得睇,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suiV2cP2AGU #楊俊賢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哈維爾 #無權力者之權力 #布拉格之春 #捷克 #77憲章 #極權政府 #Politics #政治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書寫《幻愛》之後——訪問蔣曉薇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人氣小說作家蔣曉薇繼《幻愛》之後再推力作《秋鯨擱淺》!今集文藝follow me 有曉薇同大家分享創作心得,講下自身思考身份既經驗。想睇曉薇既甜美笑容就記住睇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蔣曉薇 #秋鯨擱淺 #幻愛 #小說 #劇本 #家 #新移民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形.澳門時間】前置詞:流年似水的澳門人文風景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0-12-07

香港和澳門兩座城市之間,一直保持著既親近而又迥異的複雜關係,同聲同氣,身世卻不盡相同。今期《無形》以「澳門時間」作為主題,邀請不同作家撰文,以「時間感」對應澳門的人文風景,也嘗試一探澳門「人的真實」。

【教育侏羅紀】不只是消滅通識科,而是想消滅通識科的人

教育侏羅紀 | by 檸檬 | 2020-12-01

近日教育局正式宣佈通識科將進行一系列改革,檸檬認為此舉明顯是要將通識科連根拔起,屬滅頂之災。當課程、教材及教師經高度的政治過濾,日後被煎皮拆骨的通識科,最後還剩下甚麼可教?

人心裡有香港,邊度都係香港——評「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20-12-01

「離」和「留」是相對的,離開同時代表了即將到達,留守也可以代表消耗和流逝,行動和抉擇的重點誠然不在結果,而在出發的意圖和角度。趁著限聚令再被收緊前,把握最後機會親臨展覽,成為共同、成為其中。

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葉雯與黃碧雲之間的「對話」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2-01

葉雯的作品為《名為彼岸的空間》,由六幅顏色豐富的塑膠彩畫作組成。畫作充滿著流動性和想像空間,處於一個介乎於實與虛之間的空間,回應了《媚行者》的矛盾、躁動不安,也抒發出了自身的情感。

【香港話劇團《視外之景》】:視點以外,用心探索「真實」的存在

劇評 | by 黃思朗 | 2020-11-28

當下的生活方式瞬息萬變,香港話劇團帶來富實驗性的劇場《視外之景》,讓觀眾走進這個「實驗室」,共同思考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有多少會是來自真實的影像,又會否有部分只是來自各種複製的現實呢?

【已讀不回#22】鹽叔:他人即地獄!——沙特《無路可逃》

已讀不回 | by 楊俊賢 | 2020-11-28

到底人除咗有眼耳口鼻外,仲有啲咩科學角度以外既「特質」?身兼哲學家、劇作家、作家三個身份,三位一體既沙特,通過書寫《無路可逃》﹙No Exit﹚一眾文學作品,去完成佢既「哲學補完計劃」。如果真係「他人即地獄」,咁係咪代表只要我哋孤身一人,就可以得到救贖?今次「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請來鹽叔,同大家一齊「反抗」。記住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楊俊賢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沙特 #無路可逃 #諾貝爾文學獎 #哲學 #存在主義 #劇作 #卡繆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表格的角度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0-11-29

在城市裡,有一種名為「表格恐懼症」的病。填表,可能是世上最讓人望而生厭的集體活動,朱少璋則妙語連珠,探討了此病的源頭——有「行政」的地方,就有五花八門的表格。

【文藝follow me】書寫時代,文學的回音——訪問李智良(下)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1-02-22

李智良的小說會引用唔少資料,呢樣係關於佢寫作既道德思考。呢種「open source」既精神值得人尊敬。作家如何以文學回應社會、文學在社會扮演甚麼角色呢? 如果大家想知智良點答,就唔好錯過啦﹗ #李智良 #渡日若渡海 #文學 #疫症 #精神危機 #城市 #香港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扶乩、直播、踩單車 ifva Everywhere獨有的影像嘉年華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1-27

ifva今年的影像嘉年華遇上疫情,但反而令展示的藝術品更加有趣,一反傳統的展示方式,結合虛擬與實體,擴闊了影像的可能性,有扶乩、有直播、又有單車⋯⋯無論這個週末你想留在家中抑或出外走走,今年的影像嘉年華都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我拍電影係一個宗旨,就係發揚武術」——「鮮浪潮」 焦點影人系列:劉家良傑作展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6-24

出身名門正宗的劉家良或是最後一位「一代宗師」,有別於一般武師導演,不只是為了電影而打功夫,而是為了功夫才拍電影。這種骨子裡的武者精神,使他的作品有別於任何功夫電影,他在一次訪問中便這樣說道:「我拍電影係一個宗旨,就係發揚武術。」

「離開」與「回來」,甚麼才是我們的信仰?——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26

在彷彿沒有存在過的2020年,迎來香港文學館「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的開幕禮,以文學將無法出行的鬱悶連結起來。離開甚麼?回到哪裡?十二組作家與藝術家,在離留之間的過程裡思考、創作。仍然相信一切的結果未定,相信所有事情仍有改變的可能,或許這就是文學與藝術為我們帶來的希望。

治癒的黑盒小劇《每一件美好的事》

劇評 | by 楊喜盈 | 2020-11-25

疫情之後不少劇場重開。《每一件美好的事》黑盒劇情並不單純是一個故事,而是和觀眾一起面對傷痛的過程。演員和觀眾互動頗有新鮮感,讓我們進入這個療癒的劇場吧! #每一件美好的事 #黑盒劇場 #同流黑盒劇場 #互動 全文:http://p-articles.com/critics/1824.html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榆林書店;(新界)生活書社、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親愛的房客》中的敘事結構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11-24

共同病歷

散文 | by 忤尚 | 2020-11-24

打書釘讀晒黃碧雲《附件三》

其他 | by 吳芷寧 | 2020-11-23

「有禁制就有禁制下的自由」,吳芷寧讀過黃碧雲的《附件三》,望見那二十本手造書,覺得如此私密又粗糙的形式,在一個審查和禁制的年代,是很有趣也概念完整的出版實驗。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宰我與孔子之辯(一)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11-24

何福仁談《論語》中宰我與孔子之辯,其中提到曾有那麼一個仁者,當有人告訴他另一個仁者墜井,他應否跳下去拯救呢?另一段宰我與老師更著名的論辯「三年之喪」,亦同樣值得仔細深思。

【文藝follow me】文學季展覽開幕 :「離留之間」 ——訪問鄧小樺、石俊言、盧樂謙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香港文學季2020 已於早前11月13日開幕,現場仲有讀詩同音樂表演,一同慶祝展覽順利開幕!今次展覽有12位作家同藝術家,佢地一齊合作,藝術家以特別方式回應作家既作品﹗今次訪問有策展人鄧小樺、石俊言同大家分享展覽概念,仲有盧樂謙介紹作品添! 咁多精彩內容唔好錯過呀,要睇片同去展覽啦! #離留之間 #鄧小樺 #石俊言 #盧樂謙 #訪問 #視覺藝術 #對話 #文學 展覽日期:10 月 30 日 至 12 月 6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4、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8 時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在崩塌的簷蓬下圍爐:達明Replay演唱會

其他 | by 洛楓 | 2020-11-21

我們需要達明一派,需要他們的音樂和歌曲鼓動低迷的日子繼續負重前行,但其實達和明也需要我們,需要這樣站在舞台上聚合同路同行者的臉孔和聲音,讓孤獨的創作和抗爭沒有那麼孤軍作戰。

【已讀不回#21】鹽叔:存在主義究竟係乜?——卡繆《異鄉人》

已讀不回 | by 楊俊賢 | 2020-11-20

用一句歌詞去概括諾貝爾文學獎得者卡繆既成名作《異鄉人》,就係「那年十八,母校舞會,站著如嘍囉。」人生在世,我哋往往會有時候覺得自己同世界格格不入,但點解呢?原來歸根究底,就係「真是荒謬,把自己看得那麼高」.jpg?今次「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哲學界唐鳳,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既楊俊賢「鹽叔」,同大家一齊「反抗」。記住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去片:https://youtu.be/53W-3ccLYV0 #楊俊賢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卡繆 #異鄉人 #諾貝爾文學獎 #哲學 #存在主義 #哲學小說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虛詞・離留之間】歸程待啟

散文 | by 蘇朗欣 | 2020-11-19

蘇朗欣寫台灣升學的離和留,想家念家,但這句「我真係好撚鍾意香港」,她卻始終說不出口,只是單純且真誠地想回家。或許,終點根本不存在,又或許,終點不在其他任何地方。

【有病自然香】失明才能看見:荷馬、博爾赫斯、莫奈、白居易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17

在瑞蒙卡佛的〈大教堂〉裡,主角的妻子有一個通訊頻密的盲人知己,主角因而對他十分反感。可是,當這位盲人來家中作客時,卻看出了主角精神的空虛,最終他捉著主角的手,讓主角閉眼畫了一座大教堂,因著「盲目」,主角獲得感受世界的新方式,由此走向更自由廣闊的精神境界。

翠黛紅妝好畫皮――《繼園臺七號》的互文想像

影評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楊凡新作《繼園臺七號》上畫,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陳煒舜則詳文分析電影中的各種互文關聯,從《紅樓夢》的妙玉到衛慧小說《黑夜溫柔》、黃耀明的〈奈何天〉,再拆解片中虞氏母女和范子明的角色原型,為楊凡的電影世界補上豐富的文學註腳。

以理論,捕捉無形的「情感短路」:專訪《情感資本主義》作者駱頴佳

專訪 | by 忤尚 | 2020-11-17

疲倦、自戀、再度疲倦,是駱頴佳在新書《情感資本主義》嘗試以理論處理的命題之一。此書本是駱研究近代情感文化理論及哲學的一次爬梳及反省,卻沒想到經歷浩大的反送中運動。書不易讀,正如過去一年很多情緒,都難以放下,但從訪問中可以明白,駱並不是要否定憤怒,只是不要讓憤怒轉移視線。持續地憤怒是必須的,但長遠的路要怎麼走?

封局的美德:由《后翼棄兵》到《名人》

劇評 | by 烏冬 | 2020-11-17

近來大家都在談Netflix的新劇《后翼棄兵》,本文作者則以此「神劇」為引,尤其故事高潮的那場「封局」之戰,談到川端康成在《名人》寫的日本圍棋界名人本因坊秀哉退役戰。故事既寫一個老人面對生命的消逝,亦同時是一種東方的人文主義在西方文明衝擊下的消亡。

【黃碧雲新作《附件三》】文學與政治,和反抗形式:覆鄧正健

時評 | by 李薇婷 | 2020-11-16

鄧正健早前就黃碧雲的手造書《附件三》撰文,指作品反公共及冷眼政治,李薇婷對此卻有所質疑,在此回應中再談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文藝follow me】潘國靈 x 白雙全:能成為旅友大概總帶著愛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潘國靈同白雙全再次合作做展覽!白雙全以藝術回應潘國靈書寫既《伴離之旅》,兩人之間既文藝對話令作品昇華,仲多咗一個面向閱讀。白雙全一如既往帶俾觀眾特別既藝術體驗!想了解呢個超實驗性既作品?咁就要睇片同去展覽啦! #潘國靈 #白雙全 #離留之間 #伴離之旅 #緬甸 #視覺藝術 #對話 #文學 展覽日期:10 月 30 日 至 12 月 6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4、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8 時

【已讀不回#20】董啟章: 預知人類未來——哈拉瑞《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1-14

睇完〈天能〉,我哋知會發生嘅嘢始終會發生。而原來以色列歷史家哈拉瑞嘅《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都同大家講,人類嘅命運一樣有跡可尋!?今次唔洗求神問卜,唔洗〈天能〉,只要我哋一齊打開呢本「未來簡史」,我哋都可以一探人類嘅未來!唔洗問燒山,唔洗問媽咪麵,只要大家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就有董生同你一齊解話。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哈拉瑞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人類大歷史 #神話 #預言 #Humanity #人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香港話劇團《言說之外》】:就讓世界藏在不沖洗的底片裡

劇評 | by 紅眼 | 2020-11-15

疫情緩和,回到香港話劇團「復業」的黑盒劇場《言說之外》,聆聽男女主角(黃譜誠與郭靜雯)的獨白絮語,觀看那些壓抑、無從宣泄的肢體語言,一場集體文本實驗,將現實日常裡不能言說,無法對當事人宣之於口的心底話,連同自身,都放在一個劇場空間/玻璃盒子裡。這個宛如囚籠的房間,難免有點像疫情下整個城市的隔離生活。

【虛詞・離留之間】文學 × 視藝展覽——父親的背囊

詩歌 | by 西西 | 2020-11-13

今年香港文學季「離留之間」展覽,邀請了十二組作家與藝術家參與創作,西西詩作〈父親的背囊〉,與盧樂謙的混合媒體裝置〈球場〉,訴說那段與爸爸的最寶貴回憶。

《文學單身動物園》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12

從才子卡夫卡到對拒絕婚姻的西蒙.波娃,以及經歷情傷再無法振作的安徒生、周夢蝶,《文學單身動物園》寫及古今中外、千百年間不同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獨身故事,並引介他們的愛情觀。年代替換,但「單身」的無形壓力,或者不曾減少。獨身與否,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誕生——在香港藝術館觀波提切利畫展有感

詩歌 | by 宋子江 | 2020-11-12

詩人宋子江看過香港藝術館的「波提切利畫展」後,有感而發,寫下〈誕生〉一詩,似在描述畫中誕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凌亂玫瑰園,卻又彷彿從波提切利的作品裡,觀照出凌亂血紅的現實世界。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做一日泥工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0-11-09

查映嵐從上周在藝術館看過的波提切利展,談到歐洲旗艦級美術館舉辦的「超級大展」,最誇張的一次,是在倫敦看達文西。百年修來同船渡,一同在凜冽寒風中排隊五小時的緣份又是花了多久修來呢?

中文系廢J的奇幻旅程

小說 | by 黃戈 | 2021-03-15

小說裡的主角讀中文系,卻不以中文人自稱。黃戈以此寫成故事,廢J者,以示其非學有所成,乃系中至弱之輩,所以一切行事,不能以此否認中文系的價值。系中自有能人,捍衛其尊嚴。

【已讀不回#19】董啟章:準備變禁書的描寫極權小說——喬治.歐威爾嘅《一九八四》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1-06

如果要揀一本香港人而家一定要睇嘅小說,一定係喬治.歐威爾嘅《一九八四》。美國大選邁向熾熱巔峰,為咗唔好令個post比facebook del咗,就唔講點解咁講啦!而更加重要嘅係,一係就快啲睇咗條片佢,一係就快啲睇咗條片再買埋本書返屋企。你問點解?唔知啊,但係我可以話比你知,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想知前面嗰句講緊咩,咁就要大家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等董生同你一齊睇啦。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 #共產主義 #二加二等於五 #動物農莊 #極權社會 #政治小說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西九文學大字報」:文字藝術師!——訪問:陳濬人、劉學成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近日西九有一個展覽叫做「文學大字報」,唔同既香港藝術家抽取廖偉棠既詩《放膽去》去做創作!香港本地藝術家將會用個人美學呈現漢字既精粹,結合西九既展場令到意義更上一層樓呀!有興趣既朋友可以入內文了解吓啦!仲可以親身睇展添! #陳濬人 #劉學成 #西九 #文學大字報 #香港北魏真書 #文字設計 #大字報 #文學 訪問請去:https://bit.ly/3eAv2dW 展覽日期:2020年11月6至8日 展覽時間: 11月6日晚上7時至11時 11月7至8日下午1時至6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

儀式

小說 | by 蘇朗欣 | 2020-11-08

愛上有婦之夫,若覺得是無法承受之痛,那只是因為你太年輕。蘇朗欣在短篇小說〈儀式〉,便寫一名中年女教師,閒時親自下廚,邀請男人到家裡吃飯,宴饗她的男人,就像一種情愛的儀式。做飯與準備食材的過程,或者也是儀式的一種。

荒謬當道,愛如何拯救之?——讀蔣曉薇《秋鯨擱淺》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0-11-06

蔣曉薇先有劇作後有書的《秋鯨擱淺》,以卡繆的名句「荒謬當道,愛拯救之」為引子,寫下一個圍繞中學教師游敏兒、新移民學生蘇月秋和上一代社運青年楊帆立三人的當代香港故事。張錦泉形容是一部寫給文學和舊日香港的「情書」,並詳文分析書中的角色關係和情感牽連。

香港話劇團 《言說之外》的沉澱與《視外之景》的探索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1-10

繼《原則》後,香港話劇團今次為大家帶來風格迥異的兩套作品——《言說之外》與《視外之景》。兩套劇都以嶄新且富實驗性的方式呈現,為觀眾帶來一個「多感觀」的劇場體驗,觀眾又可以準備自己去迎接這場感官盛宴?

《我想結束這一切》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05

早前在Netflix上架的燒腦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傳聞是著名編劇兼導演查理荷夫曼的收山之作,卻被觀眾評為艱澀難懂,極度考驗耐性的一部作品。在此送上虛詞編輯部的《我想結束這一切》小輯,從精神分析、中年人的焦慮,以及與原著小說的比對,嘗試拆解這部「難看」的電影實驗。

【鐵金剛逝世】永遠的占士邦——唯一能夠擺脫「007」的辛康納利

其他 | by 何兆彬 | 2022-05-18

首任占士邦辛康納利去世,全球影迷哀悼。「挑戰最好,它能將人最好的一面發掘出來。」辛康納利曾說。真正令他與別不同的,是在邦片勇於嘗試闖出新路,讓他超越占士邦,亦只有他能完全擺脫占士邦。

韓國、朝鮮文學講座:由古到今 從書籍到電影了解韓國

報導 | by 姚嘉敏 | 2020-11-04

2020年香港文學季在9月27日正式開幕,在10月10日,「虛詞.無形」舉辦了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 香港文學季.遊移字得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以及講座:與朝鮮/韓國文學相遇,並請來主持鄭政恆以及嘉賓陳成軍、范永聰,一者從古、一者從今去解構朝鮮/韓國文學。

【教育侏羅紀】論兒童繪本的優良選擇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11-03

市面上的兒童繪本,主題無奇不有,質素卻良莠不齊,雅言以從事幼稚園教育的豐富經驗,從個人接觸上千本的兒童繪本中,分享建立挑選優良繪本的準則。

《神棄之地》:厭父厭男一樣父權

影評 | by 楊喜盈 | 2020-11-03

一個破碎的家庭並不是憑空出現,父母親的角色扭曲才是導致惡夢的關鍵,而往往孩子就是最為受罪的一個。《神》這部電影對於父親的想像是複雜的,一方面有著對父親角色的控訴,另一方面也流露角色的戀父情結。 #神棄之地 #Netflix #Tom Holland #反宗教電影 #父權 #厭男 #戀父 全文:https://bit.ly/35VXbIs ◤ 想閱讀更新更多「虛詞」內容,歡迎先讚好專頁,再將專頁揀選為「搶先看」! ◤ ◤ 《無形》於各獨立書店有售,包括(港島)艺鵠ACO、見山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銅鑼灣Desk-one溫室、glue咕嚕館;(九龍)序言書室、油麻地Kubrick、旺角樂文書店、合舍、貳叄書房、旺角Desk-one溫室;(新界)生活書社、荃灣Desk-one溫室;(澳門)邊度有書,售價港幣20元正。 歡迎訂閱,敬請私訊查詢。 ◤ ◤ ◤ 《無形》及「虛詞」歡迎自由題投稿,稿例:http://www.p-articles.com/contribution

【美國大選2020】重溫特朗普「神演技」,選舉花生片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1-02

美國大選將至,特朗普與拜登的總統寶座之爭,除了影響全球未來局勢,也牽動各國對華政策的取態,亦令香港人對這場美國選舉尤其關注。「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八齣關於選舉的中外電影,且看攞過「金草莓」最爛男配角的特朗普,今屆可否成功「冧莊」。

【佬訊專欄】換季:一年之計在於秋

專欄 | by 佬訊 | 2020-11-02

中國傳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但對於佬編的衣櫃而言,一年之計卻在於秋。在預算許可之下,遇見令你怦然心動的衣服時,儘管買,甚麼襯唔襯到,啱唔啱著,統統只是其次。因為體重會變,尺寸會變,衣櫃的內容也會變。

【文藝follow me】蜂鳥出版開書店:「希望給人一個寧靜的空間」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12-23

香港搞出版從來唔容易,呢一間獨立出版仲可以上樓開書店添﹗今次邀請到蜂鳥負責人Yannes分享下蜂鳥既理想,點解仲要出書呢?提提大家,佢地係今年六月已經開始係PMQ有限定書店,想支持吓既書迷唔好錯過啦! #蜂鳥出版 #香港出版 #書店 #獨立出版 #PMQ #藝術 #創作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31

文青小店進駐深水埗,帶來人流亦令地價飆升,士紳化的討論由此而生。「虛詞編輯部」就此作專題報導,透過城市研究者與文化經濟創業者的對談、跟當區居民的訪問、文青小店聚義的講座,嘗試探究深水埗的多元面貌,也思考我們可以為社區做些甚麼。

【已讀不回#18】董啟章: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後——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車諾比的悲鳴》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0-30

作為極少數憑非虛構類寫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嘅作家,白羅斯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通過書寫《車諾比的悲鳴》,揭示係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後,白羅斯人嘅悲與喜。而係訪問所著重嘅,竟然唔係揭示蘇聯政府嘅腐敗真相,而係被隱藏嘅愛同犠牲?想知呢本點解得獎,咁就要大家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同傾聽無數道來自切爾諾貝爾嘅聲音。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車諾比的悲鳴 #白羅斯 #切爾諾貝爾 #諾貝爾文學獎 #報導文學 #核事故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我更多的在想,人如何超越自己?」──筆訪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0-10-30

李卓謙筆訪謝曉虹,談其新作《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裡「教授Q」一角的身世,有人覺得他是墜落之惡,亦有人感嘆他是可憐人。再談謝曉虹對發條人偶的情意結,以及「機器造夢人」背後所藏著的反抗意志,這都隱約對照了社會運動裡,人們想改變某些從上而下的政策,想超越自己的信念。

潘國靈 X 卓韻芝:香港文學季開幕講座——我們總是迷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8

或許真正的行李只有書,潘國靈又指出,城市或書都講求緣分,「有些書藉,有些地方大概終生都不會到訪;有些即便是到訪了,亦未必會重臨。」有幸重逢的話,舊日的經驗也將變質,「縱使城市沒變,書沒變,旅人卻必會改變。」旅遊與閱讀的本質有如曇花一現,這又讓潘國靈明白到旅遊書寫的重要性,因為「去旅行就如看書一樣,唯有在字裡行間你才真正置身其中,當你完成一本書或旅程,它就會快速褪色,所以必須在路上紀錄,或者在事後重構,其餘的就只能任它消逝。」

【虛詞.張愛玲分重作】茉莉香片

其他 | by 徐軼南 | 2020-10-28

當年經歷過香港淪陷的張愛玲,寫下名篇〈茉莉香片〉。將小說「二創」,放在2020年的香港,如作者徐軼南所說,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丹朱和傳慶的故事,又見證著另一個紛亂時代。

【虛詞.張愛玲分重作】論「張愛玲」,以〈沉香屑.第一爐香〉為例

其他 | by 招文軒 | 2020-10-28

許鞍華改編自張愛玲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的電影即將上映,招文軒以「張迷」身份,寫下對祖師奶奶的愛與恨。

某個讀者對《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的錯讀經驗

書評 | by 陳韻紅 | 2020-10-28

讀過謝曉虹新著《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之後,陳韻紅則以「錯讀」的形式,對書中內容有另一番聯想,並延伸到其他文本脈絡,如描寫電腦程式軟件被實現化的《玲音》,如《少女革命》中著名的學生會宣言。為擺脫曖昧而透明的殼,箱中女孩注定要戰鬥。

玉閣橫金鎖,疏雨滴圓荷——淺談《紅樓夢》的幾個角色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20-10-28

《紅樓夢》裡每個角色的名字都不是亂取的。賈寶玉之名,勞緯洛詳文分析,有缺之「玉」,其實就相通於「慾」,《紅樓夢》作為一部情書,寫的不僅是男女之間的小情小愛,更是對人的情慾作為本性的深刻考掘。賈寶玉則始終都是個為情而活的檻外人,如同異鄉浪子。

黃仁逵談創作——要隨心而行,先要知道心之所在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0-28

黃仁逵(阿鬼)甚少舉辦展覽,早前他在Sin Sine Fine Art展出了以往在內蒙古和法國所拍攝的照片,實屬難得。除了攝影之外,他亦有寫作和繪畫,創作媒介廣泛。在訪問中,阿鬼提到創作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創作對於他而言是一件怎樣的事?

真誠的聲音:「遊移字得」徵文比賽中學組評審紀錄

如是我聞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過去一年,年輕人不論是上學、生活,都處於走走停停的狀態。生活在流動與停息的辯證中,他們要如何導出獨特的感悟,在「中途」的狀態中把握自我與世界的關係?今屆文學季以「遊移字得」徵文比賽的中學組得獎者,就以真誠的聲音寫出好些作品,且看中學組評審對他們的肯定。

一次關於嶺南畫派的口述歷史經驗

歷史 | by 李海燕 | 2020-10-23

理想中的口述歷史的價值,是在反單一敘事的基礎上,借助不同角度的描述來審視大歷史,改變可見和不可見的分配。重視口述歷史與懷疑權威,是信念的一體兩面。在自我表述作為人所共有的權利的前提下,應該如何看待對第一身敘事內容「正確性」的「核實」?核實雖然有助口述內容更容易獲廣泛接納,但是它同時強化大敘事的單一性,作為口述歷史,弔詭地愈「可信」價值可能愈低。我們應如何處理口述者作為歷史的代理人、以及當下說話主體之間的距離?口述歷史的「述」,是描述內容本身,還是受訪者的語話邏輯和譴詞用字被放置在怎樣的脈絡中?

【已讀不回#17】董啟章:日本神預言漫畫——大友克洋《阿基拉》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0-23

邊個估到,董啟章居然會睇漫畫,仲係一個「阿基拉迷」?呢本大友克洋嘅漫畫《阿基拉》(Akira)係1982年成功預言咗2020年有東京奧運,再成功預言埋東奧搞唔成。係呢本「預言漫畫」入面,我哋見到有外國勢力介入、催淚彈橫飛、核爆、反政府地下組織、手足、小朋友齊打交、小朋友齊打大人、拯救世界,仲有愛與友誼?到底呢套「古惑仔」科幻經典,點樣成為董生口中嘅「神漫畫」?大家睇完後記住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齊推你朋友入坑啦! 董啟章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大友克洋 #阿基拉 #Akira #漫畫 #東京奧運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去片: https://youtu.be/BZOHkVNZEJs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在微溫中熟成的詩——劉偉成《果實微溫》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12-23

《果實微溫》是詩人劉偉成第五部作品,書名取自Grocery Run的音譯,是一個以專車接送作家去買生活用品的活動,名字取得確有心思。詩人更形容今次的詩集是「爆炸時期的作品」,受到去年的回憶啟發下,詩如泉湧,寫了一共103首詩,讓讀者大飽眼福!如果想了解詩人既內心世界,就唔好錯過今集Follow Me啦! #果實微溫 #劉偉成 #詩集 #香港 #愛荷華 #藝術 #創作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父子相隱說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10-23

何福仁多年來讀《論語》,嘗試梳理其中若干爭議不息的個案,並透過文字歸納想法。至親互相批鬥的悲劇,過去實在太多,法理與人情,兩端都不能絕對化。

《我想結束這一切》:無奈人生,輾轉反覆也孤伶

影評 | by 失・逃 | 2020-10-26

查理荷夫曼是當代最炙手可熱的荷里活編劇,雖然產量不多,卻每每讓人咋舌。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延續查的瘋狂幻想,即使《我》貌似供出一個較樂觀的結局,卻仍然是重述著一個故事,每個角色均可窺見他作為編劇和(自認失敗的)中年人的焦慮。

「脂脂肪的世界」原畫展:療癒的肥肉,進擊的肉體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20-10-23

脂脂肪,洋名Gigi Fong,於二零二零年二月的香港出生,身型肥胖,喜赤身露體,有一頭紅色頭髮和紅色指甲。這天她在尖沙咀一間性玩具店的沙發上赤條條地躺著,上等威風,顯現一身虎膽——不,是顯現一身米芝蓮式的肥肉,表情輕鬆愜意,這個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狀態,就是她做人的座右銘。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深水埗小店聚義--我們可以為社區做甚麼?」座談紀錄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0-10-22

文青小店進駐深水埗,為當區帶來更多人流,同時也令地租地價飆升,店鋪租金的急劇上升,令人擔心這個舊區會否變得中產化。十二位進駐深水埗的小店店主,與鄧小樺及當區區議員李庭豐上月齊集合舍,以「深水埗小店聚義--我們可以為社區做甚麼?」為主題,嘗試以不同角度作為切入點,藉此尋找一個抗衡大地主的其他出路。

【字在食・巴黎】《艾蜜莉在巴黎》:此艾蜜莉非彼愛美麗,但我嗅到了熟悉巴黎

字在食 | by 安十五 | 2020-10-22

Netflix電視劇集《艾蜜莉在巴黎》近期大熱,坊間評價則好壞參半,有批評指劇情失實,描畫法國人的形象亦太刻板。但對情迷巴黎的觀眾,看見Emily在吃第一口pastry被驚艷的情節,和高富帥Matthieu吃crêpe的那一幕,正正可解相思之苦。此劇雖美化了巴黎,修了圖,但又引領觀眾來到彌漫著麵包香的巴黎街頭。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赤地之戀

小說 | by 王証恒 | 2020-10-21

仲夏夜,屯門,蕉林,小情人,火微溫,稿紙化灰,故事灼痛人心。90後小說作者王証恒,重寫張愛玲經典的《赤地之戀》,以文字為底片,務求讓讀者窺見夏夜微光。

【虛詞.張愛玲分重作】傾城之戀2020

小說 | by 鄭展熙 | 2020-10-21

張愛玲筆下的不朽名著《傾城之戀》,曾借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淒美情事,寫盡了香港上世紀的炮火歲月。來到2020年,另一個動盪時刻,當城市再度傾覆,鄭展熙以重寫小說形式,將原著改寫成《傾城之戀2020》,情節似曾相識,歷史是否一再重演?

單身不可怕,騎呢關係更可怕——從《文學單身動物園》中看單身的多樣性

書評 | by 謝豬 | 2020-10-21

《文學單身動物園》起題取自歐洲科幻愛情片《Lobster》的中文譯名,雖然各章節間缺少連結,既不分時序,也不分古今中外,卻呈現了單身的「多樣性」。單身的定義原來可以很廣闊,界線也可以很模糊:就算真的流落孤島,偉大的文學家們還是會寫一百封寄不出的情信跟心裡的對象聯繫,所以「絕對」單身是不可能的。

《我想結束這一切》:當我夢見我殺死了我

影評 | by 紅眼 | 2020-10-20

傳聞《我想結束這一切》是年屆六旬的查理荷夫曼收山之作,有如豁出去的最後一次精神分析電影實驗。若《無痛失戀》是一個「死而復生」的愛情故事,《我想結束這一切》就是一個「為死而生」的愛情故事。但當然,《我想結束這一切》複雜得多。兩部電影,從浪漫真愛到絕望的灰燼,唯一的共通之處是,這麼多年來,查理荷夫曼始終都依戀著那一片冰天雪地,而他想像的情人,都有一把橘色的頭髮。

《新聞守護者》的饑餓演練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10-19

追求真相和尋求公義,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核心主題,葉嘉詠這篇影評再從「飢餓」作延伸,談到電影中的真相,如何與飢餓缺一不可,甚至相輔相成。

豆芽字、爬格子、賦格與詩篇

散文 | by 牛油小生 | 2020-10-19

如果你說巴哈是穿越時空回到巴洛克時代的AI,我會願意相信,他是那麼不可思議,他在他那孤獨的音樂實驗室裡設計了那麼多那麼奇妙的程序,探索各種排列組合,留給後世一部部「賦格的藝術」般聖經等級的作品。〈螃蟹卡農〉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創意,五線譜子雙軌運行,它們是一對鏡像顛倒的旋律,雙聲部同時演奏,琴師的手為螃蟹,一左一右,琴鍵兩端橫向行進,相逢,交錯,離去。諾蘭在《天能》裡繼續玩時空概念,多拐了幾個彎,基礎仍是鏡像對倒,可惜我們都是視覺動物,輕易就被電影的線性敘事搞得暈頭轉向,在音樂,正反敘事雙軌並行,交織和弦,提供抽象的解答。

【已讀不回#16】董啟章:俄羅斯超長篇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0-23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既《戰爭與和平》一直都係大家嘅「Too Long Didn't Read」書單上,見到成舊磚咁厚都咪話唔怕。但我哋「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又一次成為苦海明燈,請董生再嚟陪大家讀長篇、脫苦海,引導去睇呢本歷史超長篇點回應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嘅大哉問:「人生究竟有咩意義?世界上有冇終極嘅真理?」。想知《戰爭與和平》值唔值得入手?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讓董生係呢個「life is too short to safely remove USB drive」嘅世代為大家娓娓道來。 #董啟章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經典 #長篇 #俄國文學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DQ9JbWe5Q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藝術上的突破:《科學怪人.重生》——訪問舞台設計師王健偉、黃宇恒、盧榮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係世界既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裡面,同我哋講咗一個關於「慾望」既故事。到咗二百年後既今日,「慾望」會否變質?想知中英劇團點將呢套經典搬上舞台,咁就睇片啦! #中英劇團 #科學怪人 #舞台劇 #表演 #設計 #藝術 #燈光 #戲劇 #香港 #劇團 #視覺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為傷痕歲月說一個無比殘酷的笑話 —— 王童電影回顧展

影評 | by 紅眼 | 2020-10-19

過去在香港搞台灣電影經典回顧,通常離不開侯孝賢、楊德昌或蔡明亮的鐵三角組合,王童一直都被冷落。但自從去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王童的鄉土作品再次備受關注,亦在最近舉辦了電影回顧展。如果說侯孝賢電影世界是帶著歲月的傷痕,王童那些帶著「古早味」的電影,就是為歲月而開的一個玩笑,像幽了歷史洪流一默的詼諧段子。

【邁克新書《花債》摘錄】淪落巴黎街頭

其他 | by 邁克 | 2020-10-16

以浪跡天涯為樂的背包客,如果非常年輕而且具備起碼姿色,蓬頭垢面不會有太多人介意,然而一過二十一二歲,此項優惠已經失效,廉航可以照搭青年旅舍可以照住,各類活動豐儉由人,儀容卻不能不打點打點。爛身爛勢的老好日子,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千萬不要苦苦留戀,舊相簿如果有毀壞市容的鐵證,不妨當作茶餘飯後談資,「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未嘗不是好事。

【2019文學季結集】《家,有處可逃》前言:有情的棲居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10-16

「居住」與人類安身立命相關,在香港尤其是個重要而引起情緒反應的題目,其中的苦樂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2019年以「居住」為主題,開展中學的寫作教育課程,以及大型文學節慶「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獲得了可稱豐碩的成果。在這本結集中,收錄了同學、參加者等的創作成品,也是一個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情感結構、多重現實的壓縮性呈現,層次豐富。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後記--樂觀的悲劇.悲觀的喜劇

其他 | by 董啟章 | 2020-10-15

董啟章新書《後人間喜劇》,寫的是新加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心在香港。或者,因為世間正在經歷的悲劇,而更加需要喜劇去相沖。這篇沒有收錄在書內的後記,可讓讀者了解更多關於董啟章的創作理念。

【駱頴佳新書摘錄】自由之夏的良知覺醒:《情感資本主義》後記

其他 | by 駱頴佳 | 2020-10-14

駱頴佳的新書《情感資本主義》,書寫過程經歷兩件巨大的「情感事件」,社會運動與肺炎疫情,都觸動香港人的情緒。未來的路難行,作者透過這本新書,望能刺激更多的人,對情感政治作進一步的思考。

《逃出立法院》:粗殘有趣又有玩

影評 | by 失・逃 | 2020-10-14

「亂」看來是《逃出立法院》導演王逸帆的風格核心。舉凡迷因、電視新聞、硬照拍攝、動漫、電子遊戲,全都成為導演順手拈來的素材。《逃》一路踩盡油門的劇情推進,肆無忌憚的狂噴血漿,各個元素之間大多沒有甚麼關聯,更遑論主題性。反之,迷因化敍事卻是毫無顧忌的解放出來。透過群魔起舞的亂象,反而觸及了普世政治的荒唐。迷因等流行文化符號再一次把政治元素廉價化,從而使嚴肅的議事廳成為真正呈現人民憤怒狀態的染血缸。《逃》可謂近年台片的代表。歷經近二十年的藝術價值和票房低潮後,台灣無疑正面臨一眾新血的衝擊。

喬治.奧威爾與《新聞守護者》

其他 | by 蕭雲 | 2020-10-13

我們需要電影,就是因為電影的FF能彌補人間創傷。既要為死難者申冤,更不忍鍾斯被埋沒。就讓奧威爾當一次小弟跟班,想必他不會介懷這小小杜撰吧。

【教育侏羅紀】不能逾越的紅線:你們也踩在我們的紅線上

教育侏羅紀 | by 檸檬 | 2020-10-13

僅為小五級設計一張名為「不能逾越的紅線」工作紙和兩節課堂,就被教育局重手釘牌,做法不合常情常理,引起社會各界極大公憤。這種做法,是否有意讓所有人知道,若有人觸及此紅線,特區政府可隨時由上至下,置其於死地,永不得翻身,意為國安法立威?

面對現實熱戀很快變長流細水: 16年後再看《無痛失戀》

影評 | by 鄧烱榕 | 2020-10-14

廿四五歲看《無痛失戀》,會覺得電影裡的一切都很是浪漫。可是,來到年近四十,再看《無痛失戀》感覺便完全不一樣了。鄧烱榕形容,人到中年,相愛總是簡單,難的是日復日的相處和經營。CLEMENTINE與JOEL其實都經歷過,他們失敗了,所以才會跑去找醫生刪除記憶,同時埋葬愛與恨,好讓自己一覺醒來可以重新做人。但電影如果再拍下去,過多十年八年,他們會否打回原形?如果他們還結了婚生了仔,最後會否變成了另一個版本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書海尋鯨,斷崖栽花 —— 訪蔣曉薇

專訪 | by 紅眼 | 2020-10-13

愁城坐困,疫境亂世,潛心寫作愈見艱難,要順利出版著作則更不容易。然而,香港作家蔣曉薇身上,卻是另一番崖上開花的景象。皆因蔣曉薇近月接連出版兩書,其一是香港電影同名小說《幻愛》,其二是在台灣出版的長篇小說《秋鯨擱淺》。詳談下來,蔣曉薇可能有種屯門人獨具的不爭和泰然,自言是邊緣人,離群索居不愛熱鬧,市區太遠,生活狹窄,唯有寫作與書海讓她感到寬躺自在,於紛擾日常裡獲得淡靜獨處的小時光。故事之中,她們曾經離開這個城市,流亡尋鯨,然後回來了。人在邊緣,就留在危城的邊緣,在斷崖灌溉,「如果你愛一個地方,你總會找到一些東西。」

【已讀不回#15】董啟章:女性的自我實現——紫式部的《源氏物語》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0-11

香港之母就聽得多,咁小說之母你又有無聽過?點解董生會話紫式部嘅《源氏物語》超越咗古代嘅物語形式,接通咗十九、二十世紀嘅現代小說?而呢本講渣男光源氏玩女嘅小說,最後居然會完成女性自我的實現?想知呢本嚟自一千年前女性手筆嘅個人獨創長篇敍事到底講咩,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齊回到一千年前嘅平安時代啦!

【文藝follow me】一拳書館:深水埗的賣菜書店—— 訪問龐一鳴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有冇聽過賣菜送書既書店呢?仲要係深水埗呀!佢就係一拳書館啦!老細係一個好熱心既香港人,仲同一拳超人既埼玉一樣咁孔武有力!快啲睇吓佢既訪問啦!

李智良就是這麼annoying

書評 | by Melody Chan | 2021-01-21

所有你小心翼翼蓋好不要溢出來的對地球的不滿、對生活的厭惡,所有你努力維持著光潔的門面,他都要翻開放大,他都要叫你看看自家的後巷和灶底:你睇下你? 你睇下你?你聽唔聽到呀?

【2020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女詩人露伊絲.葛綠珂——模糊也是清晰的一種

其他 | by 黃裕邦 | 2020-10-09

對於應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黃裕邦沒太多興趣用trauma角度解讀她橫誇超過四十年的作品,而是著眼技巧和如何創新。自己的故事,自己最清楚怎樣説,有時模糊也是清晰的一種。

是「for the people」,也是「for people」——讀《不離地藝評》有感

藝評 | by 忤尚 | 2020-10-08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繼續批判「離地」現象的需要。因為在最理想的國度裡——而我們應寧願在通往該國度的甬道裡掙扎,也不要在穩紮在起點的平地,等待被運載到彼岸——書寫藝術的目的,最後都是為了更接近人。貼地,就是貼近群眾。書寫,最終都是為了被閱讀、理解。所以其實「離地」所批評的,不是艱澀的藝評,而是不尋求理解、不求接近人的藝術評論。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文青店是否一種美學侵佔?旅舍Wontonmeen:不能閂埋門淨係做自己嘢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2

一句「Sham Shui Po is the new Brooklyn」引起深水埗士紳化的激烈討論,本地旅舍Wontonmeen主理人阿Pat,認為近年在深水埗大南街一帶開設,被指跟士紳化有關的文創小店,其實都是貴租金的受害者。與其指責,她更希望小店能夠連繫社區,有take也有give。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文青小店以外,遊走深水埗的三組對立關鍵詞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2

深水埗是個多元社區,文青小店只是其中一道風景,若想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深水埗,不妨跟隨李庭豐、李維怡以及何潔泓,透過三組看來對立的「關鍵字」帶我們認識更多關於深水埗的點滴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葡萄仙子和其他

書評 | by 邁克 | 2020-10-07

邁克談張愛玲,話題落在馮睎乾整理的張愛玲晚年未完成散文《愛憎表》,「讀者有幸再一次漫遊祖師奶奶的童年和少女歲月,夕陽無限好的unplugged版在手,除了可以對照《私語》和《小團圓》,還能够找到種種夾縫裏的小趣味。」《愛憎表》裏引了兩句《葡萄仙子》歌詞,後者乃是中國流行曲之父黎錦暉一九二二年編寫的兒童音樂劇,原來張氏曾在《金鎖記》寫過,一九七六年寫給鄺文美的信上再提過一次,九十年代初散文又提,想來都與張愛玲念念不忘的童年回憶大有關係。

《浴火的少女畫像》:畫框內外的凝視

影評 | by 左筠 | 2020-10-07

疫情高峰過後,於康城影展獲得最佳劇本的《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仍在上映。在這部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中,左筠詳細分析包括「畫像」、「火」和「凝視」等影像符號及其象徵意義,並探討了十八世紀父權框架下女性所承受的社會規範和性別不對等關係。另一方面,導演Céline Sciamma和女主角Adèle Haenel本為戀人,卻在拍攝《慾火的少女畫像》之前和平分手。分開了的戀人,共同合作一部關於離別的愛情電影,彷彿一場儀式,為10年的感情留一個記錄。

【佬訊專欄】深水埗獵書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3-16

深水埗乜都有,除了鴨記的電器電話卡,或是大南街基隆街的cafe和小店,對佬編來說,深水埗也是個不錯的獵書之地。

《信用欺詐師:公主篇》三浦春馬、竹內結子,騙不過自己的演員

影評 | by 山下茂樹 | 2020-10-06

令人矛盾的是,三浦春馬及竹內結子最後的遺作《信用欺詐師:公主篇》,它是一套笑話喜劇電影,而且完全不帶悲傷,故事以快樂的結局收場。所謂欺詐師,即是有些把戲技倆的高級騙子。「即使是假的,只是演戲,都要盡力做好。」欺詐師的精粹在於,騙人騙到把自己也騙過,正宗是「做戲做全套」。作為演員,可以憑演技實力騙過觀眾,卻沒法把自己也騙過——沒法相信「我很快樂」、「我生活得好」、「這是我想要的生活」。沒有把自己騙到,大概是欺詐師的致命傷。

【郭柏年新書摘錄】《定見之外》:〈原諒我不記得忘記?〉

散文 | by 郭柏年 | 2020-10-06

中大哲學系出身的郭柏年,新書《定見之外:生活日常的哲學短篇》以簡煉活潑之文筆,借生活常見話題談「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作為哲學入門,書中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希望讀者能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的理解。「不論記憶或遺忘,往往都是一種意志。有些回憶, 需要守護;有些往事,最好忘記。人生之難,就在當中的取捨。」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張愛玲與香港的中額文化(Middlebrow Culture)

書評 | by 黃念欣 | 2022-07-21

當我們為張愛玲堂而皇之地慶祝百年冥誕,黃念欣卻在探問張愛玲作品對香港中額(Middlebrow)文化的改變。中額小說文類包容度高,有時會將成長小說、懸疑偵探、浪漫愛情甚至兒童文學混雜,較諸通俗和嚴肅文學更有社會反映力。而據學者研究,讀中額作品的讀者多為女性,亦多為中產。如此一來,讀張愛玲是否成為中產階層的證明?

阿歷塞維奇的後蘇聯時代記憶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0-10-06

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又再贏得」大選,令一直敢怒不敢言的白羅斯人走上街頭,政局動盪,連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阿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也被政府派人騷擾。彭依仁從阿歷塞維奇的作品《二手時代》,談到夾在懷舊文化與物質主義的後蘇聯時期裡,所有俄羅斯人精神面貌的改變。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張愛玲往何處去?——專訪宋以朗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0-10-06

認識宋以朗,或因為他是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卻未必知道他是統計學博士,又搞金融和網絡科技。在家中接受鄧小樺訪問,更是說話卡通,好用潮語,儼然老頑童。今年是張愛玲百年誕辰,新近出版的《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刊出張愛玲與宋氏夫婦六十多萬字書信,其實宋以朗早知會有爭議。回顧這十幾二十年,「張腔」大盛天下,著作必然暢銷,但近年張愛玲的遺作出版操作,他稍顯遺憾地說,一開始不懂做,到懂得做時遺稿已所餘無幾。

【董啟章新書摘錄】《後人間喜劇》第一章〈虛無的理性主義者〉

小說 | by 董啟章 | 2020-10-06

董啟章的寓言式幻想新作《後人間喜劇》,在語言上試圖更加貼近大眾,在寓意上從香港的現況,面向未來,希望往後的人類能過著真正的和平,這篇摘錄讓讀者先睹為快。

【香港話劇團《原則》】:學做一個「人」,先別失去對人的信心

劇評 | by 黃思朗 | 2020-11-30

求學不是求分數,教育理念更應著重的,是如何教導學生做一個「人」。在種種冰冷的制度背後,是要透過罰則來換取學生的絕對服從,抑或在制度裡加入人性化的處理,足以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走向。

【香港話劇團《原則》】:真理在胸筆在手

劇評 | by 紅眼 | 2020-10-05

近日劇院重開,香港話劇團的《原則》載譽重演,雖為舊戲新演,不過,回望過去一年飽歷滄桑的香港社會,語境大有不同,劇中這一場由「撤回」新校規所引起的校園鬥爭,繼而激起教師請辭,學生罷課,再牽動家長、社會輿論及整個教育制度,一切都是那麼似曾相識、歷歷在目。校園是社會的縮影,但劇場亦是現實的橋樑,或者觀眾可以稍為抽離自身,嘗試理解另外一方的想法。如劇中所言,可以討厭,但不要仇視,可以批評,但不要批鬥。時勢再險惡,都不要離棄民主與自由的基礎。

【已讀不回#14】一個食餅的故事——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0-02

《追憶逝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既細佬羅貝爾講笑咁話:「要想讀《追》,一係大病一場,或一係跌斷腿,如果唔係邊有咁多時間?」足以證明呢本書厚到作者細佬都唔比面。但學董生話齋,其實只需要引其中嘅一句:「所有真正的天堂,都是已經失去的天堂。」另外再加多句:「藝術作品是重獲逝去時光的唯一手段。」十五秒就內就足以總結呢本書。但十五秒,真係總結到呢本曠世鉅著咩?如果你唔信,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齊用十五分鐘行過呢百幾萬字啦!

【文藝follow me】《字裡行間》:承載恐懼的創作—— 訪問何倩彤、馬琼珠、文美桃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三位香港藝術家何倩彤、馬琼珠、文美桃首次舉辦聯展--《字裡行間》。今次展覽內容豐富,三位更不約而同咁取材至電影!今集仲有馬琼珠帶領大家講解展覽。唔好錯過精彩內容!

【虛詞.張愛玲分重作】百年還魅張愛玲:餘音不散的《秧歌》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20-10-02

張愛玲冥壽一百週年,勞緯洛從她筆下最為鬼氣森然的作品《秧歌》,試圖從其作品派生更多與時代當下有所對話的異讀可能。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前置詞:張愛玲:一邊朝拜,一邊重作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9-30

張愛玲百歲誕辰,本就是兩岸三地以至全球華文界交功課祭祖廟的時刻,本期作者陣容、擬題望可看出《無形》用心與一貫方向,邀得黃子平、黃念欣、邁克幾位張愛玲長期研究者撰文。 王証恒與梁璇筠分別「重作」〈赤地之戀〉與〈封鎖〉亦有二次創作之意,黃鈺螢的〈問張愛玲〉、蔡炎培的「某一種張學」詩輯各作,鄧小樺專訪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同樣值得一看。

在傘與硝煙的日常裡該如何寫詩?——記「台北詩歌節」廖偉棠、黃衍仁、沐羽對談

報導 | by 沐羽 | 2020-09-30

詩人廖偉棠、音樂人黃衍仁、研究香港的台灣作家顏訥,與沐羽在「台北詩歌節」進行對談,以《傘、硝煙和詩的日常》作為主題,談抗爭詩歌,也談寫字的生命力。

【香港話劇團《原則》】專訪黃雪燁:不是做不到,只是未做到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0-10-03

在《原則》裡,副校長在權力爭鬥下被逼調職,學生會會長傅佩晴因而發動「罷課保恩師」,推使她行動的並不只是憤怒,而是對於副校長的不捨,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於傅佩晴而言,副校長是她的恩師,因著副校長用心教導,她才能學會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若學校失去了副校長,危及的更是學弟妹的福祉。黃雪燁引用這些情節解釋,傅佩晴的魯莽衝動全是情感使然,但有些時候「感情用事」卻絕非壞事。「就如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書裡假想出一個未來世界,那裡絕大部分職位皆由人工智能代理,唯獨法官無法被取替。我想,這就是情感的重要之處,也是我想透過傅佩晴向觀眾傳達的話。」

【虛詞・如果,命運能選擇】薛斯夫

小說 | by 浮海 | 2020-09-29

設計師做好隔天要賣的人形公仔後,太陽距離山巒還有很遠的距離,於是他用剩餘的材料,做了薛斯夫。設計師做薛斯夫純粹為了自娛,由於只剩下零碎的原材料,薛斯夫沒有嘴巴、右手只有左手的一半、沒有穿鞋。

【虛詞・如果,命運能選擇】給我一條臍帶

散文 | by 吳煥燊 | 2021-12-09

如果連選擇在狹縫中掙扎都不被允許,那麼請給我一條臍帶。

【教育侏羅紀】貧與富的遺傳學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9-29

人應該了解「物質」存在的真實意義,將其放在生活中合適的位置。

【虛詞・如果,命運能選擇】擲銀

小說 | by 黃可偉 | 2021-06-24

我們去賭是被迫去賭,可是在被迫的賭局之中,我們還是有決定怎樣下注的自由意志。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到東非打獵去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09-28

到東非,不免讀書人的習氣,出發前讀一些相關的書,何福仁提到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具體細緻地描述自己如何狩獵。如今再看,何福仁仍然不喜歡。

【文藝follow me】《無言以對》:藝術如何記錄情緒?—— 訪問黃嘉瀛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香港人在過往一年歷盡辛酸,精神的狀態徘徊在崩潰邊沿⋯⋯策展人黃嘉瀛為大家帶來一個探討情緒、精神健康的藝術展覽--《無言以對》,六位藝術家將會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和大家講述原始及真實的情緒感受。想了解更多,不妨看看嘉瀛的訪問片段啦!

【字在食・食】永不休止的進食華爾滋

字在食 | by 芒川林 | 2020-09-26

一場進食、被吃、重生的無限循環。不斷重複。

【二十一世紀極權】《暴政史》書摘

其他 | by 轉載 | 2020-09-25

由於缺乏約束,專制政府權力會不可避免地愈來愈自我膨脹,這也一定會在警察權力和秘密行為的擴張上顯示出來。

【檔案的歷史】「『非歷史』- 檔案作為繞途」展覽前言

理論 | by 鄭秀慧 | 2020-09-25

繞途在班雅明的論述中是一種逃生口。真相只能在逃離常規的方法論時才被發現。

新香港電影的悲觀與希望:周冠威 X 黃綺琳 X 楊曜愷 X 卓翔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25

我們如何守住本土文化?當然要撐香港電影,支持本土製作啦!近來新香港電影的誕生,為香港電影帶來新風貌。令人期待的新香港導演究竟對香港電影有何想法呢?虛詞邀請了《幻愛》導演周冠威、《金都》導演黃綺琳、《叔叔》導演楊曜愷及《戲棚》導演卓翔對談,討論新電影取代舊電影之外,仲大膽首度回應影評的厚愛和狠批⋯⋯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怎樣在遊戲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評Disco Elysium

其他 | by Altia  | 2020-09-24

Disco Elysium也是一隻沒有選擇的遊戲。之所以這樣說,源於玩家幾乎無法改變整座城市的現實。

【已讀不回#13】忠忠直直終需乞食?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少爺》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09-24

返日本好似返鄉下既香港人都知道,日本一千円上面印住既就係大文豪夏目漱石啦。但又知唔知,佢為咗舒緩神經衰弱而寫小說,最後又因為寫小說寫到神經衰弱惡化?而係我哋呢個時代,望住《少爺》入面嗰位既「好傻好天真」、「忠忠直直終須乞食」既「少爺」,我哋又有咩得著呢?無論你而家係一殼眼淚,還是滿腔怒火,都記住要笑住咁CLS(Like、comment、share),等董生同大家繼續共讀「笑文學」。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居民談:Shamshuipo is the new 可能

現象 | by 陳芷盈 | 2020-10-22

為了避開城內沒能被消化掉的污穢,在深水埗行走時總難免注視地面。煙頭、垃圾、老鼠、路人手臂上黏糊糊的汗、或是往路邊吐痰的老頭那句中氣十足的「媽叉」:「傾偈行埋一邊啦!」,都彷彿是深水埗給人的印象。 唯獨在你抬頭時,你才會看到這是一個高低起伏的魔幻都市,在欽州街及荔枝角道交界,濃縮著數種不同面貌的樓房建築:弧形唐樓、敞廊式騎樓、私人樓宇、青年共居宿舍。這裡住著不同階層的人、賣著各種古靈精怪的貨品,如也斯在詩作〈鴨寮街〉中寫道,「你在這裡可以買到任何配件 / 隨意組合東方之珠的影像」。深水埗,本來就是一個意義繁雜的隱喻,也是一個可以說很久很久的故事。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你出來後,一定是個更好的人——給鄧建華的書和信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0-09-23

距離鄧建華入獄已經半個月,鄧小樺給他寫了一封公開信,並為獄中的他送來有關東南亞、移工、反殖民的書目。

《致莎瑪:敘利亞家書》:拍攝紀錄片可以訴諸個人情感嗎?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9-22

一般來說,新聞或紀錄片都會盡量減少個人色彩,《致莎瑪》顯然不是這種紀錄片,電影名稱本來就是帶有濃厚個人感情色彩的標示,觀眾更似是在讀一封導演寫給尚未長大的女兒的信,無可避免被溢出的情感捲進去。

有一種「完美主義」叫處女座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9-22

據非正式統計,在現今的社交媒體上,平均每六十秒便會產出一張「攻擊」處女座的迷因,罪狀一般被公認為麻煩、挑剔、強迫症,以及完美主義。 這些指控並非空穴來風,因為處女座的星座符號就如一個手持稻穗的純潔少女(亦有說它像女性的生殖器),換言之,處女座象徵著純粹,他們關切的是如何把麥子和外殼分開,亦即決定甚麼是好的,甚麼是壞的。這種「吹毛求疵」的性格背後,卻反映了他們擅於分析、解構與重組的一面,只因處女座是位於變動宮的土象星座,他們就好比可塑性極高的純淨細砂,既比其餘土象星座輕巧靈活,又能聚沙成塔化虛為實。因此,小心翼翼地從細微處累積,從而形塑出一種純粹而完美的事物,就是處女座畢生的追求,而這種極致的「完美主義」,就是他們令人不安卻又望塵莫及的地方。

《天能》與《闇》:自大狂與強迫症的燒腦對讀

影評 | by 紅眼 | 2020-09-22

同樣圍繞著時間旅行、平行世界、祖父悖論、量子力學、存在主義、宿命論、核能危機、世界末日⋯⋯等等科幻作品的關鍵詞,《天能》與《闇》不僅引用的科學理論相若,兩部作品精湛的時序交錯,皆形成了某個讓觀眾沉溺其中的漩渦,樂此不彼於繪製盤根錯節的時間線和人物關係圖。關鍵的分別是,兩者在說故事的形式上,卻是南轅北轍。

在文壇講真心話就等於一場大冒險——朱宥勳《文壇生態導覽》揭秘潛規則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9-20

朱宥勳提出了一個檢驗寫作者對於文學這回事有沒有好好思索的問題——「怎樣區分純文學與通俗文學?」

關於做一個作家,你準備好了嗎?——朱宥勳《作家生存攻略》作為教戰手冊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9-19

「怎樣才算是文壇的人?甚麼是文壇?」要怎樣才算是進入了這個虛幻無影的場域?

《生命之光》:愛的冒險

影評 | by 失・逃 | 2020-09-18

末世氛圍籠罩一段自我放逐之旅,一對父女苟延殘喘的流浪,誠如片中主角所言,這是一段愛的冒險。

【已讀不回#12】講故事可以抗疫?薄伽丘的《十日談》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09-18

成日都話「笑死」,原來「笑」反而可以對抗「死」?到底薄伽丘係《十日談》入面既開心群組(無感染),點用講故仔大笑嚟抗疫?走入呢部「中產階級嘅史詩」,到底薄伽丘點幫助為情所困嘅女性讀者,令佢地嘅心靈得到慰藉?想知呢套「10日」x「10人」既故事集講緊咩,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等大家可以同董啟章仲有Wolfson一齊做開心群組(睇好書)!

【文藝follow me】書寫城巿:疫症時期的精神危機——訪問李智良(上)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9-18

李智良的文字將城市生活的壓迫焦慮剖開,讓人直視瑣碎重覆的日常中的暴力,它引起共鳴,因為和我們的經驗如此接近。在疫症之下,我們被逼接受一種新日常,智良認為,在新秩序下原有的社群感似乎漸漸萎縮……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專輯前言:新舊交界,文青經濟下的壓力與生機,居民與文化組織眼中的多元色彩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2

如果說這一輪的深水埗議題,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新的認識框架,至少有二:在香港的社區議題中,出現新的社區持份者—「年輕文化經濟創業者」,令本來「居民」VS「重建財團/政府」的角力想像變得更為多元;在舊區重建的時間段方面,可拆解為細緻多樣的時間段去理解,在開始收樓與整體重建成豪宅群或酒店群的終結點之間,只要延長數年時間,還是可以有新的東西、新的價值被創造出來,那並不止是金錢上的意義,我們的城巿也許很需要這樣的喘息與慈悲。深水埗的多元面貌,平面的廣面與縱面的深度,或者你也是時候知道。進來深處看看。

《戲棚》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17

天、海、竹、風、戲台、巴哈,構成了卓翔的《戲棚》。《香港電影2019:時代影像》的影評說竹是物質元素,也是精神元素,宇宙有竹生成,空實自足,竹構成了空間,空間構成了電影。而這套電影是安靜的,鄧小樺說這讓我們得以注視空間的本質,是一種有情的低語,卓翔則在專訪裡解釋,靜是為了不打破空間的能量,因為戲棚這個空間最精彩的,導演最想帶給觀眾的,是一種身在其中的純粹體驗。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林欣傑 X 黃宇軒對談--深水埗就嚟被玩爛?

現象 | by 黃思朗 | 2020-10-22

「Sham Shui Po is the new Brooklyn」的口號,最近在文化圈惹起熱議,深水埗是否逐步走向士紳化,再次成為討論的話題。面對發展商豪言「擺得五年」的命運,深水埗的未來發展,如何能在既定框架以外尋求突破?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在沒有選擇的選擇中,如何「讓自己適應壞世界」

散文 | by 袁兆昌 | 2020-09-16

在「樹枝」上畫了什麼,這些選擇改變了甚麼,結果我們成為了甚麼,誰都不會猜到。

【香港電影2019】《戲棚》:大戲知竹

影評 | by 轉載 | 2020-09-16

《戲棚》「知竹」,竹棚先是空間景致,入台披披掛掛不經意隱身在人事心緒中。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明白,你可以的

散文 | by 米哈 | 2020-09-15

我要跟其他疑似個案同車?其實,我可以自己開車到隔離中心的,就像到警署自首一樣。

【教育侏羅紀】父母是朋友?探討兒童賦權的意義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9-15

「賦權」似乎是從上而下的一個過程,是一個父母賦與子女自主權利、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亦沒有捷徑可走。

藝文界半死不活 要求全面重開表演場地作公眾演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14

表演場地重開,卻不開放予公眾,惹來部分網民批評政策繼續離地,藝文界亦有聲音質疑,當其他有風險的行業都可重新運作時,何以表演場館卻仍未能全面開放,業界此刻的最大訴求,就是盡快全面開放表演場館作公眾演出。

【字在食.街市】童年的三名街市檔販

字在食 | by 伍民傑 | 2020-09-12

豬肉檔的三寶是大紅燈、豬肉刀及掛在豬肉枱邊的白毛巾。無獨有偶,豬肉佬身穿的圍裙也是白色,與那條毛巾一樣佈滿紅色手指印、豬血和污漬。

【一代傳奇杜月笙】杜維善口述歷史--杜氏祠堂已不見,舊事百年傳

其他 | by 董存發 | 2020-09-14

雖然杜月笙與杜家的很多事情,早已經成為過眼煙雲,但一代傳奇杜月笙的故事,卻百年流傳,從當時到現在,人們對此依然津津樂道。

【文藝follow me】鐘樓、高達與八十年代 楊學德畫展的時光倒流術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9-11

楊學德的作品令人會心微笑,除了色彩繽紛,也因為畫中的幻想元素,被巨大化誇張化的高達模型(《我瞓先》)、天星小輪與鯨魚結合(《古渡口》)或是穿著舊武俠片造型的獅頭人(《快樂獅子丸》)。 在他最新畫展「好像在那裡見過你」中,二十多幅畫作在歡樂之餘卻流露陣陣唏噓、孤寂與對舊時代的鄉愁,被植被覆蓋的電話亭、公共屋邨(《你未打比我》、《長相廝守》)、海灘上孤單的馬嬲架、黑暗中兀自發亮的地鐵站口(《下一站係》),以及反覆出現在畫作中的舊巴士舊屋邨。

【已讀不回#11】屎尿屁文學經典 十六世紀拉伯雷《巨人傳》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09-11

弗朗索瓦.拉伯雷《巨人傳》剛出版便成暢銷書,為當時平民和精英階層所熱愛,卻受到教廷和貴族的批評和被禁。書不但被禁,出版商更要被燒死,作者逃走,可以說當時教廷的確「誰大誰惡誰正確」。

鬼魅怪奇託深情———讀張少波《當隔世的繩斷了》

書評 | by 洪慧 | 2020-09-10

1997年,黃燦然編有《從本土出發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他在序文中便指出,張少波多有「回望神州」之作。「張少波很多詩都是遊記,尤其是大陸遊記:對一個龐大而陌生的祖國的好奇,對生活其中的人民(他的陌生的同胞)的感觸,在某些情況下是懷著一種同情──也是少年人的家國情懷。」 黃燦然之說固然妥當,但這裡亦可以稍作補充。張少波也不是一味祖國山河壯闊。譬如〈遊北京大學被拒〉的政治取態已是很好的反証。再如〈吐魯番漢卒乾屍〉亦與一般庸俗左派香港詩人書寫祖國的角度大有不同。

《渡日若渡海》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04

在苦痛的時代裡,「我們竟還活著,不懂安慰」,謝曉虹在序裡形容《渡日若渡海》是對他人痛苦的體察,在與李智良的訪問中,他表達了「向他人傾出」的欲望,在勞緯洛的閱讀札記中,他說寫作成為照見自身及他者的療癒過程。或許在一切關於寫作與時代的焦慮與懷疑中,仍然要信守的,是接近他人的必要。

【古龍捉刀人】想起薛先生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0-09-10

其實薛先生、古龍和陸小鳳,或虛或實,都是到「現代」闖蕩的古人;如今退出江湖,都各自回到屬於自己的時空國度裏喝酒納福了。

《末代皇帝》:雜談西方角度與《火龍》

影評 | by 失・逃 | 2020-09-10

溥儀一直受困於與現實行為和結果不斷違背的意志,電影一直叩問的是這位悲劇人物如何定義自己。

【佬訊專欄】國王的新衣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3-16

WFH已差不多八個星期,生活與工作的界線,早已像三權分立一樣不存在,回歸office的日子,一出門口卻周身唔聚財,佬編才發現自己原來無戴口罩。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有冇得揀,香港的困惑——專訪羅永生《思想香港》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0-09-10

但現在不同了,我們令這些力量產生矛盾,加速它們的碰撞,大家便知道,喂,你唔好以為我地幾百年來都唔出聲啊。

抉心自食,其慰者誰:李智良《渡日若渡海》閱讀手札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9-08

文學本身的產生也是尤關政治的,甚至以更敏感的樣式。從來你所書寫的,便是都市人的自然情緒反應及其壓抑。

【教育侏羅紀】《出師表》點樣讀?

教育侏羅紀 | by 獱獺笑 | 2020-09-08

教科書的註釋,有時唔知變咗乜,有時又應注唔注,令教學者無法理解,此文特別想一提的,是《出師表》遇到的「妄自菲薄」。

【廖偉棠新書】反抗之詩的重複﹕評廖偉棠《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6-24

廖偉棠不斷在詩中書寫香港,但他抗拒成為香港文學的一員。

現場、移民和流亡:故事兩則

散文 | by 雄仔叔叔 | 2021-03-16

即使口號被禁,隨手拿一張白紙,大家都會心心相印。國安法壓下來翌日,雄仔叔叔寫了個古仔,做著一個講古佬所能做的,就算最後只是安慰、鼓勵自己。

《八佰》:四齣戲的沈醉與荒腔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20-09-04

人煙是關鍵詞,有人煙才有晚稻的豐收日,或者說收成才有意義。塵土、炮灰一般的犧牲到底有什麼意義?這是《八佰》嘗試回答的第一重要的問題,但可惜,這個問題得不到紮實的回答,電影反覆出現的一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如此輕飄無實質內涵,像流行歌詞,完全擔不起犧牲的重量。

【字在食】麻甩口味之選,盤點佐敦的家常飯堂

字在食 | by 饒雙宜 | 2020-09-04

饒雙宜整理的佐敦飯堂清單,跟住個list逐間覓食,體驗家常食堂的麻甩口味。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山洞的夢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0-09-04

那時我竟然還沒有想過,那可能是最後一次可以體現自己心意的投票行為。

【文藝follow me】心頭交戰的舊書經濟學——香港文學館「我哋真係好鍾意舊書」

文藝Follow Me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04

香港文學生活館2014年成立而來,每年都會辦幾次賣舊書活動,收入支撐文學館日常運作。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指,賣舊書活動向來反應熱烈,吸引城中不少作家、愛書人參與,每次都有人提早幾個鐘頭排隊。

【已讀不回#10】Serrini:十九世紀經典文學《簡愛》 平凡女孩的怒吼

已讀不回 | by  | 2020-09-04

有得揀先係老闆,而女人有得揀定無得揀,從來都唔係靠彩數。雖然夏綠蒂勃朗特喺《簡愛》序言寫道「並非驚天動地,盡可能謙卑的故事」,但讀到女主角簡既一句「SHUT UP!」,就發現原來呢一個女仔,居然係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憤怒(female rage)既象徵。就連作者都要用中性化名去出版嚟回避歧視既不平等年代,想知女人如何抵抗壓逼既命運?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誠邀親朋戚友,坐定定一齊睇Serrini講《簡愛》啦!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當林鄭「I would prefer not to」的時候

散文 | by 張可森 | 2020-09-03

本於立法會民主派初選新界西出線的區議員張可森,以一個謄寫員的故事,道出選擇的真實和虛假。

在榕果跳舞的季節看「見山」

散文 | by 蔣曉薇 | 2020-09-02

簽書的時間很快便過去,到人流漸少時,我終於有時間看看窗外的風光,然後給老闆娘和實習店長寫幾句留念的話。陽光溫柔的爬進小屋,我右邊有《紅樓夢》研究叢書,腳下有一套三本《葉靈鳳日記》,身後有顏鈍鈎的《血雨華年》,還有美術專書、無形、聯合文學、Breakazine 等雜誌。窗外,其實沒有山,樓下只有豆大的人;但看著玻璃,我隱約看見了自己,如對鏡自省。或看見山,或不見山,或再看便見山,原來尋幽探勝不一定是向外求索,有時也可以向內尋找。只要生活有足夠的藝術氛圍和養分,青山密林,鳥語花香,隨時都在自己心裡。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2020年夏,選擇睡去或醒來

散文 | by 何潔泓 | 2021-10-05

不知你今天過得如何,外面靜了很多,我們還能做什麼?但每次想起,有發生過,就是有發生過。

無法癒合的傷口:從夢幻的鏡頭看《幻愛》,一場因殘破而生的愛

影評 | by 黃美甄 | 2020-09-01

戲院重開,《幻愛》延續強勢,黃美甄的這篇電影評論,探討鏡頭作為電影語言如何配合電影主題,以純愛揭示彼此的殘破。是救贖,抑或幻滅?

【無形・如果,命運能選擇】前置詞:對不起我是否問了太沉重的問題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9-01

文藝人一般不喜歡選舉——但也許消失了的選舉除外,其理就如「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有在窒息時,才察覺到它的存在。」

【教育侏羅紀】我只能給你這麼匆匆的一小時——給正在邊緣掙扎的學生

教育侏羅紀 | by 吳詠彤 | 2020-09-01

我只能給你這麼匆匆的一小時/猜探然後原諒你言詞裡/一切可能的由衷與不由衷

命耕

散文 | by 呀木談 | 2021-06-24

為奴數十載,一生甘為齒輪,只求安定。現在年青人渴望打破困局,一生的信仰被破壞,換來他最強烈的反對。

【文藝follow me】好青年荼毒室:哲學為何不能嬉皮笑臉?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28

2016年11月創立,三年多四年時候,在Facebook已經累積八萬追蹤,YouTube亦有兩萬,以哲學為招徠的團體,成績非常成功。成功背後有什麼因素,鹽叔不無謙虛地說:「可能在這個時代,大家覺得在物質追求以外,仍想追尋更多,而剛巧哲學,尤其在這個時代,對很多人來說有它自身的吸引力,所以如果我們很認真、有質素地講,本身內容已經是最好的marketing。」

【已讀不回#9】Serrini:錢能買到快樂嗎?《大亨小傳》費茲傑羅告訴你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28

「這人生,如煙花一場。愛情的酒精揮發後,逗留舌尖的,是現實的酸苦澀餘味。」這句說話,再加上《大亨小傳》入面紙醉金迷的描述,唔知會為大家帶來什麼聯想?係對燈紅酒綠既崇拜,定係對揮金如土既失望?想走入呢一個美國夢既泡沫故事,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今集,等Serrini同大家一同回到呢個遙遠年代,一同觀看呢部有關身不由己與自由解放既悲劇。

〈香港的吻,和人民〉、〈香港給我的信〉

詩歌 | by 陳滅 | 2020-08-27

香港如石像有淚也是虛幻 伴隨無數勞苦消逝的前人 香港想吻一下熟睡的人民 恍似看電影渴望它成真 我何曾真正懂得了虛幻 更何況香港的吻,和人民

【復刻出版】強悍的虛擬世界──再談崑南《天堂舞哉足下》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8-27

鄭政恆曾評論《天堂》道:「從倒置中,在破壞傳統與擺脫命運的同時,人便得到一個嶄新的境界與視域。」我認為此話是準確的。正如崑南在書裡明示:「我在我思或我思我在,最後應是我變了另一個從未思維過從未存在過的我。」《天堂》裡展現出其強悍的書寫意志,是為了積極地尋求逃亡路線(ligne de fuite),始終以書寫持行流動變向的姿態,而奮力抗衡於現實社會結構與文化常態的惘惘威脅。故此,何游始終否定他是在逃避,而是在尋覓新的可能,猶如尋覓新的武器對抗時間的壓迫。的確,時間的焦慮亦是《天堂》的一大命題。正如德勒茲指出的,存有緊握其生之本能,則非直面時間不可,時間有兩面:一面是現存之活,一面是預定之死。而所謂的活跟死並非作為按線性時間先後發生的獨立事件,而是在活的時間啟動之際,它就共時地包含並揭開了(另一個)死的時間。如此,何游/何戲的精神分裂狀態,似乎就是在對應多個時間流同時並存的(嶄新的)可能性。

【虛詞・偷】詩兩首:偷心、偷光

詩歌 | by 黃婉欣、驚雷 | 2020-08-27

以偷為題,偷看偷望偷心偷光,人近往生 紛紛化為飛灰,空無一物 又那來話說偷?

當人人都懂得荒誕的時候

散文 | by 跂之 | 2020-08-27

在這個荒誕時代,不夠荒誕的人只合做平凡的人,像被擠進同一軸承裏的圓珠,滿身是油,為大軸的轉動而摩擦,卻無法摩擦出一點感受。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那些艱難與珍貴的異質,值得被歷史記住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0-08-26

看著幾位朋友的創作成果,鄧小樺心裡很肯定,他們就是壞時代的好收成。在黯淡的時代裡,有人持續做他們堅持的事,值得被歷史記住,而且我們作為旁觀的讀者與觀眾就已得到力量。

要記住這是我們的選擇——談《天氣之子》角色曲線的發展和影像意義

影評 | by 麥敬暉 | 2020-08-26

帆高最後的告白更是讓人深刻體會到這份愛的重量,願為了深愛的人而放棄晴天,其故事意念尤其浪漫。

【法蘭岑】從愛鳥說起一位小說家的現實關懷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0-08-26

當你深愛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切實地關心甚麼才是對他好,甚麼會毀了他,而愛鳥或愛動物亦應基於同樣原理。

【陳木勝病逝】回到原點:悼陳木勝導演

其他 | by 失・逃 | 2020-08-26

陳木勝雖是動作片大導,卻不拘泥於特定形式,而是回歸根本的場面調度和官感刺激。

【教育侏羅紀】圖書館主任自白——功成不必在我

教育侏羅紀 | by 鄭文傑 | 2020-08-25

讓不讀書的學生讀書,喜歡讀書的讀更深的書,更上一層樓,博學而篤志,也是極有成就感和意義的事。

【虛詞・偷】偷生

小說 | by 灰路 | 2021-12-17

「只要不知道擁有,可以不察覺失去嗎?」

【美國總統大選】我要「真普選」?美國選舉人團制度

時評 | by 山下茂樹 | 2020-08-24

況且「選舉」並不是民主制度的全部——勝出者被賦予行政權力,也會受國會與司法所制衡。

詩三首:宋子江 X 洪慧 X 律銘

詩歌 | by 宋子江、洪慧、律銘 | 2020-08-22

在惶亂的城市梳理我們的家,每天好像都面對著無力。宋子江、洪慧、律銘以詩紀錄。現實,了無意義。所有當代史都只是古代史。

【虛詞・偷】蒙面騎士

小說 | by 林洋 | 2020-08-21

可是後來我又收集到她梳子上的頭髮,還有她與我擦肩後留下的一絲,覺得有分類的必要。我把不同情況取得的髮絲一條條地貼在日記本的不同頁面,統一於右下角標示著日期、時間還有來源。我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不會傷害人的怪習慣。確實,這世上根本沒有人知道這件事,而琬怡更沒有損失分毫。

《看牛集》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1

也斯說,吳煦斌的作品是「少數能給與我們溫暖和希望的東西」,香港文學館此時復刻《看牛集》,恰好為亂世帶來一抹暖光,此次小輯有李孝聰的跋,一語道出吳煦斌對人的深厚感情和尊重,樊善標的書評則道出吳煦斌寫散文藝術的精妙,指出限制其實是創新的助力,最後有賴展堂的書評,為書作加上了魔幻現實及神話的解讀,彷彿是吳煦斌向塵土吹了一口氣,從此萬物便活了過來,有了靈氣。

狂臚文獻,不負中年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20-09-08

朱少璋談寫作,在「狂臚文獻」的歲月中,尤其珍惜每一個寫散文或寫詩的機會,偏愛談掌故,愛引用,愛間接,愛跳躍,愛隱約,起碼作者自己享受。

獅子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8-20

旭日初升,萬獸來朝,一頭獅子獨站山崖傲視群獸,在太陽金光的加冕下,一聲獅哮響徹雲霄,彷彿在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男作家都是愛情寫信師,珍奧斯汀卻說別相信情信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0

讀《文學單身動物園》這本書,看古今中外不同名人如何在情感關係中跌盪或自強,或者不禁輕嘆: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文藝follow me】好青年荼毒室新書《大時代的哲學》:「思考給予我們勇氣」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21

好青年荼毒室又有新搞作,就是豬文直播打fallguys……唔係,係出新書才對,「好青年哲學讀本」系列推出第三冊《大時代的哲學》,上一本講「小日常」(《小日常的哲學》),今次講「大時代」,驟聽和今日我們面對的處境不無關係,人人都說我們活在大時代,但其實這定位早於去年六月已經決定,原定去年七月出版,只是受社會氣氛影響計劃一直延後,到今年七月才面世。

【已讀不回#8】Serrini: 諷刺王王爾德 《不可兒戲》串盡維多利亞時代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20

才華橫溢既鍵盤戰士王爾德,無論面對邊一個階層、性別或者國家,都要妙筆生花,句句串到應一應。用一句說話總結《不可兒戲》,就係「給正經人看的無聊喜劇」?想知佢點樣用一句句punchlines諷刺維多利亞時代上流社會裝模作樣的日常。就要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今集,讓Serrini同我哋一同睇呢套一啲都唔荒唐(?)既荒唐劇。

【新書】物的復活:讀吳煦斌《看牛集》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神話會成為吳煦斌文本的另一個關鍵詞並非偶然,在小說中它埋下超越性的向度,讓魔幻的筆法水到渠成。

【無形・偷】偷竊的禮儀

散文 | by 鄧烱榕  | 2021-03-12

真正的神偷,更能在下流的肉身裡,修練出貴族的靈魂。

日本文學地獄淺考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8-18

在當下這個「黑暗時代」裡,好好凝視我們身處的地獄吧!

【教育侏羅紀】情緒怪獸之馴獸記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8-18

繼上一篇文章探索幼兒情緒的成因後,雅言在這篇進一步討論如何馴服「情緒怪獸」,願大家一起努力成為優異的「馴獸師」。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像角落生物一樣活著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0-08-17

可愛的角落生物卡通主角,連查映嵐也被萌倒成為粉絲,並由此講起在疫症看不到盡頭的日子,每天瑟縮在角落裡留家抗疫的日常。

【無形・偷】偷生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1-06-24

她在班上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不知怎地,大家對這份「消失」感到習以為常。

【虛詞・偷】偷並不是一件對的事

散文 | by 吳煥燊 | 2020-08-14

上課時偷看書是一個很奇妙的體驗。譬如我在桌底下翻了一整個星期,張無忌還在光明頂上。

【虛詞・偷】偷竊的自由

散文 | by 林靖風 | 2020-08-14

或許真正的小偷從來不曾匿藏在黑暗的窮巷內,他們以臉上皺褶所擠弄出來的笑容讓我們鬆懈自己的防備。我們還深怕他們偷得不夠多,噙著眼淚地苦苦央求:「就多拿一點吧!」我們佝僂著身軀感激小偷恣意拿走了我們唯一在乎卻又不曾存在的東西,他們如是說:「那只是沒有價值的自由。」我們拾起地上的血汗錢,走進黑暗的角落裡,把它們牢牢地塞進稀皺的錢包內。我們訕笑卻又哭泣著,失去的也只是不曾擁有的東西。

《幻愛》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31

戲院停業前成為話題電影的《幻愛》,大部分評論都集中在性別意識的批判上,電影另一個核心元素「精神病患」則較少人談及。在此送上虛詞編輯部的《幻愛》小輯,從導演周冠威的專訪、葉嘉詠提出的七問,以及黃柏熹探究的倫理困局,嘗試解讀更多。

【已讀不回#7】Serrini:懸疑驚悚之父 愛倫.坡的短篇小說藝術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14

追尋藝術作品既技巧同純粹美,落實「為藝術而藝術」,我哋可以係《愛倫坡驚悚小說全集》中發現,愛倫坡既作品充滿住歌德風格以及古典美學。與此同時,喜好短篇小說既佢,又創新地寫出史上第一篇偵探推理小說。

【已讀不回#6】Serrini:傷風敗德又如何?!放蕩詩人波特萊爾與他的《惡之華》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20

《惡之華》,好扭曲,像極了愛情。出自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既手,「以最深的謙虛之意,我獻上這些病弱的花朵。」詩集《惡之華》表現出一種毒品、酒同性上既沉溺與頹廢。通過閱讀佢,我哋會發現波特萊爾本身正是《惡之華》既化身,糜爛而頹廢。

有理無理鬼推理——讀推理小說集《偵探冰室.靈》

書評 | by 何嘉俊 | 2020-08-13

我身既成無遮鬼,何不睜開一雙鬼眼,把荒誕的現實看個究竟?

【無形・偷】偷渡之勇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0-08-13

上一代的人偷渡來香港,許多是為了求生存,有人是為了自由,但或者更多人是為了兩餐。

【佬訊專欄】讀報紙的那些年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8-12

在茶記裡見到食客讀報的境況,近日居然又再重現。佬編由此講起在那個大家還會讀報的年代,自己對報紙的講究。

周庭木蘭辭

其他 | by 寸土一山 | 2020-08-12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從小耳熟能詳,無法看迪士尼真人版,但全世界卻見證了活生生的香港真木蘭。

【政治正確?】歐美盛行的封殺文化:但我不敢分對錯

時評 | by 山下茂樹 | 2020-08-10

我們應當警惕,在建立「公義社會」的時候,有否破壞了自由。

【教育侏羅紀】情緒怪獸之怪獸養成記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8-11

提起「情緒教育」,範圍可以很廣泛,雅言嘗試定下兩個題目,探討家庭中的幼兒情緒教育,這篇先談如何找出幼兒情緒的成因。

《幻愛》的倫理困局——未曾去污名,愛情亦何用?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8-10

電影的出發點跟成果之間的巨大鴻溝,很可能是《幻愛》最令人感到可惜的部分。可以說,為了成就李志樂跟葉嵐之間通俗劇式的愛情,電影犧牲了邊緣群體跟社會大眾之間持續爭奪的互動空間,把結局牢牢困在「愛情」那不可能的救贖中。「我不介意」,一句善良的說話,隨時翻轉成保守的態度。

【無形・偷】重返現場

散文 | by 淮遠 | 2020-08-10

就像偵探片的偵探常說的「罪犯總愛回到現場」那樣,第二天我重訪書店,主要是想看看老頭可曾發覺失了一本書。

【文藝follow me】愛香港、讀香港:復刻文學經典《看牛集》、《天堂舞哉足下》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08

經典之為經典,經得起時間洗鍊,然而總有些經典只存在於人們的口耳相傳之間,卻難得擁有。我們翻過多少個舊書攤,逛過多少間二手書店,可能有過偶然遇上的驚喜,但更多時間都和經典擦身而過。為此,香港文學館今夏開展「香港文學經典復刻」計劃,計劃推出四本絕版多時的香港文學經典,首先出版的是吳煦斌《看牛集》與崑南《天堂舞哉足下》。

重組句子2.0——致飲江

詩歌 | by 陳子謙 | 2020-08-07

陳子謙致飲江的詩作,重組句子,先重組忙死的孩子。

【百科全書之父】狄德羅——令人討厭的懷疑論者

歷史 | by 李海燕 | 2020-08-07

可是,蝨子是環境的產物,環境不變的話,蝨子總會在。

辰衝結業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7

百年英文書店辰衝結業,本以為會引來大眾懷緬,誰料一些文化人卻並未留戀,反認為辰衝早應走進歷史。彭依仁指出辰衝營銷策略無法與時並進,難以吸引年輕讀者;茹國烈則記下年輕時「拜訪」辰衝的經驗,講述那時曾經尋獲的好書;虛詞編輯部則在辰衝結業當天,為書店最後一天作紀錄。

《浮城絮語》:開放和誠實兼具的評論態度最為可貴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0-12-24

一直不想寫《浮城絮語》(“Minor Than Nothing”,2020)的評論文章,因為這是很困難的工作,一來6集風格各異,實驗味濃,不易評論,二來有我認識的人,我在東京影展觀摩團認識《流浮》導演鄧朝騰,《浮城之後》攝影指導黎葦林則是我的同學和合作伙伴,然而閱讀《〈浮城絮語〉的沉溺與虛妄》(陳力行)一文,我萌生回應的念頭,近來影評界和大眾出現對《幻愛》(“Beyond the Dream”,周冠威導演,2019)的罵戰,亦令我有感要回應。嚴格來說這篇不是影評,是影評的評論。

【辰衝書店】辰衝最後一天,懷緬的是甚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6

辰衝結業,有人視之「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沒有網絡、中文翻譯匱乏的年代,辰衝就是他們接觸外國文化與藝術的一扇窗;但亦有人強調不必留戀,因為辰衝經營不善,售書質素每況愈下,與時代脫節,早已衰亡。雙方各有執見,究其所以,辰衝值不值得懷緬?

聽一聽,書的聲音——訪「書聲」發起人陳志堅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8-06

疫情讓大眾變得疏離,閱讀是療癒身心的方法之一。讀書以外,跟隨有聲書平台「書聲」的步伐,以聲音感受文字,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之餘,不忘繼續好好生活下去。

【辰衝書店】辰衝不是我的書店,但謝謝它

散文 | by 茹國烈 | 2020-08-06

人生匆匆,買書可以無限,能讀的書其實不多。

《幻愛》七問(或自問自答)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08-05

問題是,這種愛偉大得有點過頭,接近宗教信仰的、外在形式化的愛,甚至有點簡單化了精神病這個嚴肅又現實的議題。

【無形・偷】我們會安好──重讀《看牛集》的時機

書評 | by 樊善標 | 2020-08-05

她常在熟悉中翻揭出陌生的感受,或者乾脆指引我們看一看迢迢遠方的東西。

【教育侏羅紀】君子謀道先謀食——香港社會亟須食育教育

教育侏羅紀 | by 周子恩 | 2020-08-04

香港雖有「美食天堂」之稱,但香港人卻未必真正懂得吃,仿效鄰近地區的成功經驗,向年輕學子推廣食育教育,或可帶來改變。

【無形・偷】寫作即僭越,渡過他者的海洋——專訪李智良《渡日若渡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0-08-05

一晃眼,是十二年。李智良終於要出版他稱之為「第 2.5 本書」的《渡日若渡海》。《渡日若渡海》裡,敘事者像散步一樣走過城市的每天,每個片段積疊成遭遇他人的短促經驗;李智良試著問這樣一個問題:關於那些沉默的他者,該如何寫?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刪去脂批,是刪走了另一半不同的故事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08-04

何福仁續談《石頭記》,這次講到它真正的作者,實為曹雪芹、脂硯齋、畸笏三人。若把脂批刪去,是刪走了至少另一半不同的故事,故不可不知。

【已讀不回#4】Serrni:陷入理想與現實的漩渦 《酒徒》真的是意識流嗎?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03

由「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既酒醉神遊,到「不喝酒,現實會像一百個醜陋的老嫗終日喋喋不休。」既酒醒失神,劉以鬯《酒徒》盡顯現代文青既酗酒同失落。

【已讀不回#3】Serrini與你走過《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世界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03

疫症書單嚟到第三本,今次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走出文學,走入人文學。由Serrini再次講故,同大家分享被《華盛頓郵報書評》評為「每一位大學生必讀之經典」既《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點解今日既世界會係由白人主導?原來小小既病菌係形成今日世界局勢既關鍵?奇怪的知識又要增加了!

【已讀不回#2】Serrini與你《愛在瘟疫蔓延時》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03

戀愛如同發瘟,一個唔小心就會又屙又嘔;一旦感染,愛情隨即成為人生信仰。愛有幾癲?聽下Serrini講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你就知

【已讀不回#1】Serrini同你講卡繆《鼠疫》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03

疫症期間第一暢銷書《鼠疫》,可謂長青的經典,作者卡繆攞過諾貝爾文學獎仲出名靚仔。獨立音樂人Serrini又稱亂世妖姬,抛個身出來帶你13分鐘睇完呢部經典,焗蛋糕都無咁快。

【已讀不回#5】Serrini:飲酒糜爛抑或官場黑暗?莫言《酒國》是倒轉的西遊記?

已讀不回 | by  | 2020-08-03

「雄奇的文字,獨特的時代。」作為第一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通過《酒國》,書寫咗一個人物混亂、制度混亂、甚至歷史混亂既飲酒共和國。點解會咁亂?混亂同權力又有咩千絲萬縷既關係?權力使人飲酒,飲酒使人腐敗;權力使人腐敗,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敗。

【文藝follow me】音樂與漫畫crossover 本地漫畫家柳廣成衝出國際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8-03

《Fantaisie Ordinaire》是柳廣成首部法文作品,他受法國出版社Patayo之邀,與阿姆斯特丹音樂人Victor Butzelaar合作創作。他首先構思了故事大綱,講述一男一女在歐洲城市漫遊最後相遇的故事,再交由Victor Butzelaar譜曲。柳廣成的漫畫以氣氛營造取勝,細節豐富,擅於用鉛筆變化出不同質感,配合Victor Butzelaar柔和的鋼琴純音樂,以音符代替文字,更突顯出歐洲城市的悠閒節奏,格調十足。

冇啖好食詩輯:我們以為我們在吃

詩歌 | by 廖偉棠、陳李才、林希澄 | 2020-08-02

全日禁堂食令的措施推出當天,香港人彷彿連吃飯的尊嚴也被褫奪。廖偉棠、陳李才、林希澄以詩作,感嘆城市裡的這種「冇啖好食」。

【無形・偷】前置詞:這時候,讓我們鑿壁偷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8-01

在絕壁般的現實前,文學就是我們的鑿壁偷光,心領神會。

【辰衝書店】談一間英文書店的結業或轉型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0-07-31

辰衝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就已經萎縮成植物人了,換句話說,辰衝早就應該進入歷史故紙堆裡。

《鴛鴦六七四》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30

人生就是一場賭局,與命運對賭。在歷史洪流之中,爛牌能否變成好牌?還是無論好牌爛牌,誰也逃不了虛無終局?廖偉棠說傳奇已隨《龍頭鳳尾》遠去,道出慘澹便是人生;沐羽以《龍頭鳳尾》與《鴛鴦六七四》作對比,並以辯證分析主角哨牙炳的起落無常;勞緯洛引出古龍所言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只要有命,賭局還在,就沒有徹底的end game。或許如馬家輝的專訪後記裡所言,在壞與更壞的年代,記著此三要素才能堅強,那是「選擇、善良、意志」。

【虛詞.讀】讀

小說 | by 貓與大海 | 2020-07-30

在潛意識裡,我們是否有帶著彼此去走那一趟旅行呢(或者說,是對方讓我們出走得了呢)?如果有的話,兩本書的世界,便通過兩具軀殻相連結,文字走進我們的身體,故事便源源不絕地從我們觸碰著的位置魚貫通過。那個讀著書的情境後來成了一幅畫,那條時光隧道再沒有接通過。

浪子天問,其命何從——馬家輝《鴛鴦六七四》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7-29

命中註定,你哨牙炳拿的就是一把爛牌。可是,爛牌又怎樣呢?

【虛詞.讀】請替我挑選一本書

散文 | by 盧卓倫 | 2020-07-27

「一小時後,我們在收銀處再聚。在再見面時,我們要替對方挑選一本書。」這是故事主角的戀愛習慣,看看對方是否合適的交往對象。然而,讀完一本書是幾天的事,找一個合宜的人卻是一輩子的事。急不著。

《接近無限的白》:潛藏心底的悲憤

影評 | by 伍家明 | 2020-07-24

畫面不斷播放路面狀況,暗示男主一直被車禍事件囚禁着,壓抑的悲傷無法釋懷。

回歸與搖滾:觀前進進《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

劇評 | by 李向昇 | 2020-07-24

有劇評人認為此戲是傘運之後最圓融的社運題材作品,李向昇覺得圓融之處,正在於此戲能很好的安放不同的聲音,不隨意批判,引人深思,尤其遇上這別有意義的時期,更添隱喻意味。

無咗書展,讀得更多——2020年夏季無秩序編輯室推薦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24

疫情高峰,今年書展果然搞唔成,出版社的網絡書展卻仍搞得熱烈,證實人們不須書展才讀書。在看不到疫情何時會終結的當下,《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三本好書,與讀者共同以書抗逆,療癒身心。

【虛詞・讀】一個小四生的讀

詩歌 | by 之城 | 2020-07-27

丙+,與一句用詞 不妥當,的老師評語 成了他睫毛搧動時 所擒住的景象 他佇立讀寫障礙的邊緣 譬如倒轉的字 譬如顛倒的城市 一切在他眼中,讀

【無形・讀L】Liquidizing Iron Man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0-07-23

固態液態的哲學性矛盾,導致「Iron」-「Man」這個命名,本就置於一個難以調和的生命狀態。

【無形・讀L】匱乏之書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0-07-24

他是一個說謊者,一個偽造的人——而他能到達最深的剖白是:「寫作是因為恐懼世上沒有一個人愛我。」

時隔四年的金盆洗撚——馬家輝辯證穩定與混亂的《鴛鴦六七四》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7-30

哨牙炳並無成功真正逃逸,他只是從江湖那端蕩回了家庭那端,把婚姻的親暱、甜蜜,或稱愛情分散出去。

路翎的「落後書寫」: 讀宋玉雯的《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書評 | by 張歷君 | 2020-07-21

研究路翎,縱然是個難度很大的題目,但張歷君的這篇書評,卻認為宋玉雯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研究報告,推進了學界對胡風和路翎的既有研究,並嘗試大膽建立一種另類的現實主義文學觀。

容易受傷的巨蟹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7-21

「外表堅強,內心脆弱」,大概是心理測驗及星座分析中最常見,人人都能自我代入的「廢話」,恐怕卻不適用於巨蟹座——因為他們內外都很脆弱。不要以為巨蟹座的外殼堅硬,其實這個外殼只是裝模作樣,說到底,巨蟹座就是一個巨嬰。受著控制潮漲潮落的守護星——月亮所影響,他們多是脆弱敏感、情緒多變,又因為月亮代表著靈魂、根源及母性,故巨蟹座「戀母」及「戀家」,是一個極需要安全感及關愛的孩子。他們的星座符號,就是一雙以保護姿態圍成一個圓圈的蟹鉗,在外部世界中,他們總是戰戰兢兢地揮動蟹螯,虛張聲勢意圖保護自己,但這種防備一觸就破。至於柔軟濕潤的蟹身,則如水一樣溫柔,反過來像母親一樣,照料及滋養他們所認可的人。

【無形・讀L】黃色經濟圈有多可怕?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教會我的事

書評 | by 李達寧 | 2020-07-20

那麼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要如何走向社會主義?是要打碎、馴服、抵制,還是逃離資本主義?

【教育侏羅紀】教我如何___愛她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0-07-22

愛國的心,最重點在於由心而發,而非由法而立。因法已立,因規條已設,擺出一副僵硬的臉,屈於權威,這國,堪愛嗎?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春雪中奔跑的馬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0-07-20

日本男星三浦春馬突然離世,社交媒體的天空驟然變灰暗。在死亡面前,我們總想理順一些前因後果,為生命的習題尋找答案,但其實大多數問題的答案,根本在哪裡都不存在。

【無形・讀L】Lists & Litanies:閱讀清單

其他 | by 葉梓誦 | 2020-07-27

我們能否從這樣的清單中,讀出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勾勒出一套完備的邏輯,想像清單的其餘?

【文藝follow me】江記展覽「蜃樓水月」:城市裡的死亡不會被掩蓋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兩次。」離騷幻覺動畫導演江康泉(江記)以這句說話開展最新展覽「蜃樓水月」的構思,然而在疫症來襲之後,他卻決定透過動畫短片來記錄過去一年感受。在城市裡死亡意象如影隨形,彷彿離我們愈來愈近,江記希望同樣感受到情感衝擊的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字在食】有緣相聚天香樓,陳酒佳餚解悶愁

字在食 | by 陳廣隆 | 2020-07-19

很多人聽到天香樓之名,只想到富豪飯堂、價錢高昂之類,這無疑是數十年來累積的印象。

《讀胡適》獲香港書獎 董橋得獎感言:「我們都要有所執著」

其他 | by 董橋 | 2020-07-17

《讀胡適》獲得「第十三屆香港書獎」,董橋分享他的得獎感言,談當初寫這本書的原因,也談他眼中的理想世界,值得細讀。

把異色愛情投進極權社會——評謝曉虹最新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7-16

因為在陌根地(香港),虛構與現實是交錯存在的,一如它的邊界,曖昧、模糊、且等待人們偷渡與踰越。

鴛鴦終成六七四,紅花亭上誰行先?——讀馬家輝《鴛鴦六七四》

書評 | by 廖偉棠 | 2020-07-16

從《龍頭鳳尾》的血氣方剛,進入《鴛鴦六七四》的中年困境,是其時也——既是江湖定數,也是作者挽迎時代的投射。後者風格沉鬱低迴,迥異於前者的風流迭宕,呼應的也是香港曾有的起落。

輕鐵如夢,屯門浪漫 專訪《幻愛》導演周冠威

專訪 | by 陳子雲 | 2020-07-15

車門或車身玻璃所分隔開的空間,猶如一個人看不清愛欲的全相,正好與劇情相呼應。

《北京零公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5

甚麼是歷史,甚麼是真相?《北京零公里》以三十萬字開啟出一個虛實交錯的地下城歷史,別開生面。亞然以舌頭吃喝的開放自由為開首,指出千年歷史只是循環;賴展堂則從小說與大說的歷史之間介入,質疑小說過分真實,反而失去想像;最後附上無形編輯部與陳冠中的筆訪,一句「歷史何曾有逗號句號」,彷彿為著作落下更遼闊的註解。

《熱帶雨》:恬靜而動人的華語極佳之作

影評 | by 李嘉瀚 | 2020-07-16

睽違七年,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長片《熱帶雨》,澳門「戀愛.電影館」影評人李嘉瀚,認為本片節奏從容自若,同時活用不同的象徵手法,寓詩意於敘事之中,是近年華語電影中稀缺的上乘佳作。

【新書】《文學單身動物園》編者序

書序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6

我們感覺到單身在今時今日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甚至發展出「超單身社會」的文化,一人燒肉、一人卡拉OK等等不一而足。「單身動物園」的名字甚至來自年前的一齣電影《Lobster》的香港譯名。回到五四以至幾百年前,「單身」可能是為人所詬病或側目的「罪過」;而隨時間過去,「單身」所遭受的外在壓力是否有減少?有沒有更能逃脫他人的目光?「單身動物園」的文章有時不避偏鋒,語帶偏激,因為我們覺得,獨身與否,似乎仍是一個會攪拌起情緒的問題。

【新書序】觀我你妳他她之苦:讀李智良的《渡日若渡海》

書序 | by 謝曉虹 | 2023-04-26

這種不住溢出自己,接近他者的欲望,在《渡日若渡海》成為了一種更確切的文學實踐。在智良筆下,那些近在咫尺卻猶如千里以外的我/你/妳,每一個孤獨如被城市放逐,抽著紙菸的他,或她,如果不是在擁擠的路上,便總是在受盡瑣碎事務與雜音折騰的斗室裡,頸椎受損、疲憊無言,無言卻有著相似的身影,沉默迴環應答如鏡。

【教育侏羅紀】學校圖書館的紅線

教育侏羅紀 | by 冰點 | 2020-07-14

香港公共圖書館日前將陳雲、黃之鋒、陳淑莊的部分或全部書籍下架進行覆檢,觸動全港學校圖書館主任的神經。從事圖書館專業的冰點,坦言自己並不喜歡陳雲,卻從未想過有天竟要將他的書籍囚禁起來,甚至毀屍滅跡。

佚名信:海水與夢的近況

散文 | by 陳美彤 | 2020-07-13

我開始讀懂我早上那個夢境的意象,半真半假的人﹑鐘樓﹑報時﹑半浮半游最後被沖走的音樂家⋯⋯

【佬訊專欄】那些年試過的productivity hack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7-13

持久地寫作並不容易,寫作人總會遇過靈感乾涸、寫極唔出的日子。為了持續寫作,嘗試過不少所謂的「方法」或「系統」,失敗的成功的,在此分享他試過的種種productivity hack。

【文藝follow me】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 訪問盧勁馳與藝術家逗點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虛詞.讀】讀書,讀我

散文 | by 月餅 | 2020-07-10

人大了,懶得對抗四周的浪潮,偶爾想起從前那個沉醉在文字世界的自己。久違與紙本再會,最初的感動與單純的心不再,書也沒因為情懷而變得好看,但它的價值卻遠比內容重。

【虛詞.讀】共讀的經驗:對話與複數性

散文 | by 岑晦之 | 2020-07-10

閱讀,長久以來都有一種孤獨的傳統。一個人孤獨地寫作,另一個人孤獨地閱讀,但人的內在對話,跟與人溝通一樣,都是複數性的,都不只有單一的個體,單一的聲音。閱讀的對象,就是一個他者。

【虛詞.讀】《寫給左翼民粹主義》——回應左翼與自由派的裹足不前

書評 | by 李達寧 | 2020-07-10

在香港運動烽火連天的時候,去討論左翼,難免有點不合時宜,但這從來就是左翼的處境,經常地不合時宜,李達寧推介墨菲的《寫給左翼民粹主義》,正是要回應這種左翼與自由派的裹足不前。

【復刻出版】崑南《天堂舞哉足下》新版序:崑崙懸圃 其尻安在

書序 | by 崑南 | 2023-04-26

時間證實了一切,香港確實變了香港錯體版,回歸後的香港再不是本體的香港。

【文學單身動物園】康德:一個人不必結婚,也可以成為婚姻之神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20-07-16

大哲學家康德終生獨身,並以他的生活規律聞名,始終均衡、理性、高貴。作為金牛座的康德,實是極其懂得享受生活。這位單身者,竟似成為了男女關係與婚姻的導師?

【無形・讀L】偏心女同志小說書單

書評 | by 林三維 | 2020-07-09

以女同志、性別流動為主體的小說,盡量呈現不同的女同志面貌,既有純文學、愛情、也有犯罪、懸疑,脫下標籤、類型後,大抵都是人的故事。

【經典復刻】吳煦斌《看牛集》跋:生物學家的散文

其他 | by 李孝聰 | 2020-07-09

你說,有誰會關心仙人掌的感受?發現仙人掌心中的溫柔?

【無形・讀L】「歷史本身何曾有逗號句號」——筆訪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專訪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1-03-15

總之要填補心虛,對自己說我在北京住了超過二十年了,該可以合格領取書寫北京的入門證了。

【教育侏羅紀】絕對的對與錯——權威主義在課室中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7-06

身為老師,若將權威主義貫徹在課室中,長遠來說,弊大於利。由於老師習慣了在課室當「一言堂」,無意中會散發出「唯我獨尊」的氣勢,將自己放在一個「絕對權威」的位置上,忘記了課堂也屬於學生,他們也有發言和參與決定的權利。所以,課室中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權威」吧!老師的角色應當是適當地介入及協調,而非仲裁者。因為「對與錯」的概念萌生於孩子的心中,而非老師的口中。

國安法來到,如何面對恐懼?

散文 | by 鳥人 | 2020-07-06

中共散播恐懼,那麼我最直接的反抗就是,我不恐懼,我唔驚。就像天神以苦悶不快來懲罰西西弗斯,而西西弗斯對抗的方法是,他不覺得苦悶,他快樂——還記得今年的六四晚會是怎樣完成的嗎?傍晚起,人潮由東角道與天后方向兩邊湧入維園,轂擊肩摩,明明警方早已有佈防,路兩側還有廣播不斷宣讀:「警方已就今晚於維園內的公眾集會活動發出反對通知書,任何人未經許可,進入維園範圍即屬違法。」可是人群是不斷前進,步一步地向前,終究有人推倒鐵馬、走進維園......繼而更多人緊跟接著進入維園。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寶玉:從拒絕混帳到也混帳起來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07-07

何福仁續談《石頭記》,但他卻不喜歡後四十回。石頭中人,從上至下,無不能言擅道,即使你不同意,好歹有個說法。現實人生要變就變,無需向外人解釋,但小說是要說服讀者的。

【虛詞.讀】慢人細讀

散文 | by 麥敬暉 | 2020-07-03

閱讀並非要鬥快,習慣慢讀的人反而更能掌握節奏,更會花時間理解一句句子或一首詩,有利於理解詩這類語言彈性和分解度高的文體。假若覺得閱讀長小說是困難的話,試試去看詩集吧。

《叔.叔》的桑拿空間及其感官隱喻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07-02

在桑拿場景中,阿海和阿柏與眾人一同吃飯,令人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對年齡差距不少的同志的說話。年老的一位說:「都唔知佢鍾意我啲咩!(語帶笑意)」年輕的一位回答:「我鍾意佢又老又巢皮(皺皮),成個巢皮瓜(皺皮瓜)咁!(也是語帶笑意)」原本只是幾句玩笑,不但反襯阿海和阿柏未盡人意的結局,而且蘊含同志命途的意義。以瓜物化人,可能欠缺尊重,皺皮更從外表突顯身體老邁,但懂得欣賞的人自是知己,正如同志都在尋找「識貨」之人,大家掀開外表,正視內心的真正需要。不過能夠知行合一的同志不多,尤似皺皮瓜要剖開來看,才能吃到多汁香甜之味,只看賣相不佳,很容易忽視其優點呢!

自由社運記者,蕭雲的書包

其他 | by 蕭雲 | 2020-07-03

自由社運記者蕭雲,背囊總是揹著漢彌爾頓的傳記,還有許多對他影響深遠的書籍。背負這本超越「磚頭」而達「枕頭」級的傳記,成為自己的包袱走啊走,也許一切終將會變得更好,這就是希望帶給他的救贖。

新書《民現》重探雨傘現場 中大教授彭麗君:最重要是不要講死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在新書《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裡說:「傘運可能是幼稚,但不等於今天香港的選擇只有勝或敗,攬炒或投降,而再沒有討論、靜候和共生共榮。」作為學者,彭麗君希望傘運不只得一種說法,而是有其潛在的能量。這些能量,或許能在六年後的今日,為我們帶來啟發。

【無形・讀L】前置詞:正是小眾才讀書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7-01

壞時代也可以生產好事物,正如戰爭時期可能有很好的葡萄收成,成為酒史上值得記住的一年。

【文藝follow me】《港傷》攝影展 攝影師高仲明難忘傷者呢喃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1-09-24

攝影師高仲明過去一年拍攝反送中運動示威者的照片,眾籌出版《港傷》攝影集,並獲Sony世界攝影獎專業組冠軍,紀錄時代的傷痕,提醒大眾不應遺忘。

【教育侏羅紀】謊城浮靈自白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1-09-24

眷念啊眷念!是仇恨以外另一股強大的能量。

狂歡不能︰從《叔.叔》看中老年同志自我與家庭間的擺盪

影評 | by 陳振翔 | 2020-06-29

當老一輩同性戀者在更嚴苛的社會中錯過了青春,錯過了叛逆的勇氣,錯過了探索自己的時機,那他們要如何自處?

鄧小巧 x 麥曦茵〈與人同行〉:和你同行,我很愉快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9-24

鄧小巧解釋,「一個人跌倒很無助,但假若有朋友在旁取笑,反而化解了尷尬。有人見證、肯定你的痛,大概就是同行的意思。」可惜這是個「blame the victim」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遭受的心靈壓迫只有越來越多,麥曦茵卻強調同行是一個念:「就如兩個人去看鬼片,如果旁邊的人比你害怕,你反而會堅強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泥菩薩過江』,每個人都面對苦痛,分別在於痛苦的重量,若未至於承受不了,都會幫助比自己痛苦的人。如果人要共生共存,同行就是義務和責任。」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抽刀斷水水更流,已讀不回book channel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1-09-24

「讀書」本是個具大眾基礎的題目,多少文學藝術以至廣義文化內部的知識脈絡,都靠它傳遞出去。靠著對文藝與知識的熱情,做到「蔗渣價錢,燒鵝味道」,這是文學館一貫的做風,希望做到一條叫好叫座的youtube book channel。

【虛詞・夏至】最安全的地方

小說 | by 黎衍頌 | 2021-09-24

有些不能言的物,都能在絕對安全的地方一一收起。

《迴響》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粵語文學期刊《迴響》引發不少討論,李薇婷以「風吹皇帝褲」總結個人想法,佬訊則在專欄談論在他眼中,構成香港文學的元素;至於惹起熱議的《明報》和《立場新聞》報導,沐羽和黎國威也節錄其中內容,並各自延伸看法。混雜而遊移,是腳下這片水土的魅力所在,也是香港這個地方神奇而偉大的原因。

《叔.叔》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0

電影《叔.叔》如白開水,情深而細膩,淡然中見暗湧,影評亦開啟出多種面向。王樂儀從關係著眼,在細微之中挖掘傷害的痕跡;陳廣隆以十八場食事為題,述說家庭便飯之下的慾望與遺憾;邱嘉耀則著力研究「同志」在電影裡的呈現及處理手法。小輯的最後,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導演及原著作者專訪,訴說電影背後,真實世界裡年長男同志的愛慾和抉擇。

水流不器任方圓——讀《方圓》札記五則

書評 | by 朱少璋 | 2020-06-24

至今已出版三期的《方圓》,朱少璋認為是創作與研究兼備的專刊,審稿制度嚴謹,稿件水平亦有保證,並寫下札記五則與讀者分享。

【虛詞.夏至】過夏天

散文 | by 張鈺鈴 | 2021-09-24

夏天最適合遺忘,有人這麼說過。那段在馬德里的回憶,那些曾經無從考究的激動,回看才發現從前願望的可笑。夏天果真是個適合遺忘的季節。

《極樂品種》:曖昧的新時代寓言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9-24

作為象喻,Little Joe空洞卻又明確,可以是有毒心靈雞湯或小確幸,可以是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可以是軟性維穩工具,可以是武漢冠狀病毒⋯⋯但本質上就是全球資本主義社會產物,恐怖在害人於無形,人不是被魅惑,就是為了「和諧」若無其事,一旦遺禍全球並且不可收拾,我們就要從此跟它共存下去——21世紀電影對災難或怪物的嶄新觀點,不是說消失就消失,《真・哥斯拉》(“Shin Godzilla”,庵野秀明、樋口真嗣導演,2016)就是一例。

追尋藏匿的香港詩境──《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一》導言選錄

其他 | by 陳智德 | 2020-06-26

一九五○年代是變動、轉折、離散的時代,一方奮進,另一方失落,陳智德這篇導言選錄,從「轉折中的流動」、「藏匿的詩境」、「一九五○年代的時代精神」,為讀者作引介。

虛構的能動力:讀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陳冠中擁有遠超一般小說家的視野,勝任一個大建築師,卻未必是個優秀的工人,而一部小說之完成,不得不仰賴大量工藝兌現腦力。

【教育侏羅紀】我勸天公重抖擻——在疫市中尋找教育大未來

教育侏羅紀 | by 周子恩 | 2020-06-23

面對全球競爭,教育改革絕對有需要進一步深化,惟在互聯網世紀,教育不再是學校專利。

駁雜的傳統:從《叔叔》看老年同志的處境

影評 | by 邱嘉耀 | 2020-06-23

《叔叔》一如電影中屢現的青山的《微風細雨》,以洗盡鉛華的敘事風格、細膩真摯的人情刻劃取勝。

【疫症流行】封城小說解封時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4

出版社以該小說內容「極不現實,極不合理」(extremely unrealistic and unreasonable)為由,拒絕出版該部小說。

再聚——Project Roundabout「不日上演」

劇評 | by 蔣曉薇 | 2021-09-24

信的標題為「給劇場點一盞永明燈」。為劇場點燈,顧名思義,是指劇院重開,觀眾得以進入劇院欣賞演出,有燈,有觀眾,劇場又重新運作;不過標題不止於此,它清楚點明「不日上演」這計劃是要為劇場點一盞「永明燈」,就是「有燈,繼後就有人」的意思。整個計劃,短期目的固然是要幫助業界度過疫情難關,長遠而言更要為香港劇場留住優秀的人才,讓演員不用因為生活困難而被迫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讀戲演出,為年青演員創造實戰機會,讓香港的舞台劇界能夠持續發展。

詩四首:宋子江 X 陳洋 X 跂之 X 嚴瀚欽

詩歌 | by 宋子江、陳洋、跂之、嚴瀚欽 | 2021-09-24

詩人或騙子:我迷失在這場雙子座的語言遊戲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4-05-24

的確,守護雙子座的水星赫爾墨斯,就是在《荷馬史詩》中所形容的,那個「變化多端、圓滑機靈的盜賊」。在赫爾墨斯出生的第一晚,他便偷走了阿波羅的一群牛,被揭發後卻以三寸不爛之舌脫身,由此可見,雙子座既機靈又奸詐,既能言善道又巧言令色,其星座符號內的兩道半弧,便象徵著雙子座這種雙重性,甚或是「精神分裂」的傾向,如一個巨型萬花筒,在雙子座的世界裡,思緒、訊息、語言不斷轉動、組合如同七十二變,如果詩是語言的遊戲,那麼雙子座便是遊戲在語言之間的詩人。

【進擊的平台】香港的晚安詩 大時代的躲藏角落——與「青木原/失眠詩(何青)」筆談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12-09

「我從小便覺得,人類是痛苦的來源,為甚麼人聚在一起就會快樂呢?這讓我覺得很可怕。現在我跟任何組織、公司,都不想結有太深的緣分,任何關係......在彼此傷害前離開就好。」這位拒絕與人建立關係、拒絕露面的年輕詩人,聲線溫柔如一般少女,話語卻像針,彷若她的詩作,短小而直擊要害。 她是何青,是Facebook專頁「青木原/失眠詩(何青)」的作者。

【粵語文學期刊】關於《迴響》,我想講……

時評 | by 黎國威 | 2020-06-18

這幾日關於《迴響》的討論,大部份來自於《立場新聞》報導。黎國威嘗試引進《明報》的另一篇報導去展開討論,並以自己跟也斯學習寫作的小故事,分享對這本粵語文學期刊的看法。

【虛詞.夏至】焚香雜事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0-06-18

六月下旬的夏至,迎來北半球最長的白晝。城巿像難燃的受潮塔香,溫吞地吐出混濁的煙,終究還是燒起來了。陳韻紅談焚香雜事,提示著她有關這個城巿、這個世界、所有靈魂的某種訊息。

【無形.夏至】專訪馬家輝《鴛鴦六七四》:弱男.滾友.命運是對手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1-03-15

香港這些年也算拿了爛牌,不吝是連續三把鴛鴦六七四,更壞的可能還在後頭。馬家輝說,堅強的要素有三:「選擇、善良、意志」

《叔.叔》的十八場食事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0-06-17

《叔.叔》的「食」與「色」到底是編寫精妙,可視為將來新手的參考範本,還是欠缺新意的做法,就留待觀眾評價了。

【粵語文學期刊】雅俗不是要處理的問題,美學才是

時評 | by 沐羽 | 2020-06-16

對於近日鬧得很大的《迴響》報導,沐羽quote了其中五段,說明訪問內容如何論點論據切開,並從這本出師未捷又連續點起火頭的粵語文學期刊,延伸個人看法。

【教育侏羅紀】站在時代邊界的文憑試考生——分岔(下)

教育侏羅紀 | by 陳諾諺 | 2021-12-09

老師說,這年你們不要幹其他了,專心讀書,入不到三大你們便沒前途。同學們乖順服從,沒半點掙扎。

【粵語文學期刊】「風吹皇帝褲」下的官話和香港文學

時評 | by 李薇婷 | 2020-06-16

根本宜家已經去到一開始就用普通話黎教書寫啦,你仲排斥承認自己母語係粵語、書寫粵音中文既香港作家?

【佬訊專欄】什麼是香港文學?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6-26

關於香港文學的話題,最近在文化界惹起熱議,閒來喜歡收藏絕版文學書的佬編,分享在他眼中構成香港文學的因素。

一部關於Dead Body和公義的戲劇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演布萊希特《異例與法則》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9-24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先鋒青年劇場計劃」率先帶來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異例與法則》,內容講述一單殺人事件,法律能否為死者伸冤,是為故事的一道脈絡。布萊希特的戲劇向來以辯證的手法呈現社會問題,導演陳恆輝和陳瑞如說,看布萊希特的戲劇就像一種對照,令我們更清楚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建構自己的立場。

【毛塵份子The Way(s) We Live Now】山 與 道(三)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6-15

毛淳宇延續《山與道》的故事,從一隻鯖魚虎蚊貓,講到80年代從日本來到香港的西田老闆。

廢墟探索者「香港隅地」:探索/保育兩難全?

專訪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8-03

黎寧(Alex)本身只是個跟普通香港人一樣喜歡旅遊的青年,但外遊總有厭倦的時候,三年前參加了一個廢墟探索的活動,始發覺香港原來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自始投身到虛墟探索者的行列,在臉書開創了名為「香港隅地」的專頁,分享探索廢墟時拍的照片,亦會附加這些建築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等資料,意外獲得不少回響。

被控暴動的獨立歌手 莊正:「死唔係咁困難,但亦非容易事」

專訪 | by 藍美施 | 2022-10-14

卸下歌手和官司的包袱,被控「暴動罪」的莊正,不過是個簡單樂天的年輕人,說到喜愛的動漫世界侃侃而談。即使熱血不再,動漫對莊正的影響卻更入血。只要死不去,捱得過就有新能力,這是莊正從中領悟的道理之一。

「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藝評——一枝紅梅兩世情

藝評 | by 余文翰 | 2020-06-13

由鄧小樺、石俊言策劃的文學視藝合作展「木每雙生」不久前落幕,六位本地詩人分別為《再世紅梅記》的六折戲量身訂製,用詩的形式來詮釋、再造這部膾炙人口的粵劇。細讀余文翰這篇藝評,仿如身歷其中。

【無形・夏至】砍鳳

小說 | by 作者 | 2021-09-24

鳳凰木開得正茂,底下傳來陣陣電鋸的引擎聲,「我們這個城市已容不下任何璀璨的美,」她說,「一見到它出現,馬上要派人把它除掉。」

生死愛欲,稀鬆平常:從日常之中遇見《叔·叔》

影評 | by 王樂儀 | 2020-06-10

《叔》打開了很多關係,但並沒有一一解決,反而讓它們平坦地、靜靜地攤開。阿清躺在床上睜開眼,靜靜看著阿柏的背影;阿永輕聲的敲門要阿海把音量收細;阿海微微蜷曲身子,就側躺在床上照著少量的光;以及最後阿柏緩緩步入教堂,坐下來,嘴唇震動,想哭,未哭出來,就這樣完結。作為觀眾,總想責備導演的殘忍,傷害藏在各細微之處,無法處理。

【鮮浪潮】 好人才能拍好電影?——訪「第十四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新銳導演林亞佑、梁秀紅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今年的「第十四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特別放映兩位新銳導演——導演梁秀紅(馬來西亞)、導演林亞佑(台灣)的作品。梁秀紅的風格沉重陰冷,在《盲口》中以被縫合的嘴巴,撕開一個歷史與國族的傷痕;林亞佑的風格則青春溫暖,在《主管再見》中把煙花帶進了少年的監獄。

【無形・夏至】其實,能不能說我害怕?

散文 | by 黃飛鵬 | 2021-09-24

害怕街上傳來氣味。害怕一切揚聲器,害怕每次與人討論未來之後,彼此靜默。

大戲・禁忌・儀式

散文 | by 江駿傑 | 2021-09-24

《祭白虎》,又稱破台,是戲班中最大殺氣的祭鬼儀式,現在很少機會看到。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肺病肆虐《石頭記》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9-24

何福仁續談《石頭記》,還藉著最近肆虐的肺炎疫情,說起書裡眾「丫頭」當中,他覺得寫得最傳神,又最富於反叛精神的角色晴雯。

【字遊行・香港】夜降赤鱲角

字遊行 | by 涂中生 | 2021-09-24

【虛詞・夏至】恐懼、夏天與鱗翅目

散文 | by 林希澄 | 2021-09-24

我是一個脆弱的人,我需要遠離這些生物。

是舊痛,也是新傷—《5月35日》 對香港人的多重意義

劇評 | by 余是說 | 2021-09-24

曾經,64對新一代年青人而言,是久遠的歷史;不過經歷了這360天,當塵封的歷史又再血淋淋地展現眼前時,六四的血債也同時觸動我們這代人心中的傷疤。「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有光之處,就有同路人。

【鮮浪潮】如果「聲音」沒有被隔絕:訪「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導演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社會嚴重撕裂,極權試圖借助惡法滅聲,卻只激起人民更強烈的迴響,「聲音」成為運動裡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與今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作品幾位導演的交流與訪談,探究潛藏在映像背後,聲音和語言所代表的意義。

《無痛斷捨離》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斷捨離很完美,但現實是剪不斷,理還亂。鄧小樺與方嘉欣從個人情感出發,二人不約而同談論到主體與他者的關係,指出「無痛」及「丟棄」的不可能,趙遠與鄧志堅則嘗試以角色性格作分析,探討「斷捨離」這個行為的本質。閱讀《無痛斷捨離》小輯後,願各位也能好好面對過去,了解自己。

【五月三十五】詩輯(二):他們會繼續向你緩慢滴落滾熱的油

詩歌 | by 淮遠、池荒懸、沐淋、蘇朗欣 | 2021-09-24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無痛斷捨離》:作為人的痛苦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1-09-24

所有的「無痛」,其實都是人面對無法承受的痛苦,而選擇了謊言的故事。電影能夠讓不同看法的人都找到認同,乃是因為它選擇了一個說謊者的角度,而又能辯證地揭示出背後的真實。

《火口的二人》:Everybody's gonna die,不如做愛?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6-03

撇除以性愛場面作招徠的行銷手法,日本電影《火口的二人》坐落於「311大地震」後的時空,以一段禁忌之戀和情色的愉悅,試圖從災難詢喚的國族意志中,走出一條「追從身體意願」的路徑。「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最希望做甚麼?」

【五月三十五】詩輯(一):那個我們還沒有死好的死

詩歌 | by 廖偉棠、洪慧、火星 | 2021-09-24

六四31周年,維園首度被禁舉行燭光晚會。我們全部都沒有忘記,我們只是再無法朗誦中國,廖偉棠、洪慧、火星寫詩,紀念1989年發生的事情。

【鮮浪潮】「鮮浪潮」11部港產競賽短片再出發 同場加映真利子哲也日式拳頭天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6-01

旨在推動本地電影及短片創作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今年六月為觀眾帶來十一部本地年輕導演的競賽短片,內容橫跨青年、家庭、愛情、社會邊緣等多種主題,除了認識電影新晉,也是一飽眼福的好機會。

【藝文與社會】浪潮之中凝視火光,你的世界是否依舊如常

藝評 | by 天依 | 2021-12-09

反而在這種隔絕時期,因美術館博物館關門,越發留意到小型藝術空間中藝術家們活躍的身影。

【虛詞・Let it 糕】鏡餅及其他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20-05-29

然而它們過於閒靜,反而欲蓋彌彰,似有過戛然而止的騷動,彷彿一種虛構的幸福。我好奇它們前生的死亡。如果當下的狀態是一種逆向的占筮卦象,對未知的過去而非未來的提示,我會判斷它們曾經嗜吃而擅長蠕動。我想到一種適合的死亡形式,類近於畢飛宇〈生活在天上〉描繪的那些「一天只吃一頓,一頓二十四個小時」的蠶,「無可挽回地吐自己,以吐絲這種形式抽乾自己,埋藏自己,收殮自己。」

【無形・Let it 糕】一口白雲藍天

散文 | by 龔萬輝 | 2020-05-29

似乎剛放學回家,女孩還穿著學校制服,雙手捧著一個瓷碟子,盛裝了一整碟的太太米糕。兩家人本來就沒有甚麼仇怨,都說美食可以化解一切,明明喊甜,家人卻一下就把糕點都吃光了。一口一口都是白雲藍天。這麼多年過去,我總是會想起,那時候的天空似乎比較藍。有許多時間,可以看著白雲一朵一朵棉花那樣緩慢地移動著。馬來女孩的校服也是藍色和白色的。她轉身走回去的時候,風把裙擺吹得亂顫。風也把那株蝶豆花吹拂起來,每一朵藍色的花都在枝枒上,不住地搖晃。

【無形.夏至】前置詞:夏至再出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0-05-29

六月《無形》以「夏至」為題,於此極致之時,倏然展開最高處和擺盪的風景。張婉雯談夏至的陰謀,電影導演黃飛鵬則說,革新取決於日子過去後所產生的意義;詩人廖偉棠以詩來訴說,「再出發」的真正涵義;寫作人作者講述死物無情砍殺生命,我城被摧殘的悲涼;李昭駿當監考員亦猛然醒覺,有些人的夏天,原來永遠停留了在去年的空間。 動盪之中,猶幸尚有亂世愛情故事撫慰心靈,鄧小樺訪馬家輝新書《鴛鴦六七四》,面對大時代,每個人都會被迫檢視自己軟弱的一面,如何超越命運,就是「認定你的命運」。今期還收錄第五屆「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徵文比賽的公開組冠軍作品,並以郝立仁所繪的藝術創作收結,讓讀者暫且忘卻眼前的煩憂,就讓我們咬緊牙關,沉著應對,捱過黎明來臨前的黑暗。

【惡法降臨】五二七詩輯:寬廣的死將迎接你,寬廣的夜將落下

詩歌 | by 淮遠、洪慧、黃潤宇、火星 | 2021-09-24

港版國安法降臨,國歌法同步殺到,在大舉圍捕香港人的夜晚,詩人淮遠、洪慧、黃潤宇與火星,以詩抱緊或許已到盡頭的自由氣息。

流亡導演應亮獲藝發局藝術家年獎 藝評、文學雙從缺 屬歷年稀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為表揚本地傑出藝文界人士的「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5月27日公佈得獎名單,當中包括中國流亡導演應亮獲「藝術家年獎(電影)」,藝評人查映嵐、年青作家梁莉姿以及電影導演陳小娟獲藝術評論、文學藝術以及電影界別的「藝術新秀獎」。

抗爭如何把我們搞得這樣疲憊——《暴力拓樸學》的十段讀書筆記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4

這本捕捉到當代人心理的書,一下子就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越洋過海來到我們這邊也是一樣。

【鮮浪潮】在錯亂的時代用拳頭說話——真利子哲也的暴力哲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第十四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選定真利子哲也為開幕導演,屆時將放映三部長片,《男人真命苦》、《打到甩廢》、《黃色小子》,四部短片,《遠東公寓》、《真利子三十騎》、《而二不二》、《移動遊園地》,踏入真利子哲也的拳頭天地,在充滿暴力和傷痕的世界,你有沒有復仇和反抗的勇氣?

為何有精神病?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讀《精神疾病製造商》

書評 | by 黃柏熹 | 2020-05-27

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為何受精神疾病所困的人卻在不斷增加,甚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精神疾病製造商》的作者伊恩.弗格森答你: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

【教育侏羅紀】女兒去學劍擊的啟示

教育侏羅紀 | by 跂之 | 2021-09-24

你有沒有考慮你子女的感受和成長的需要?孩子要的不是勝利,他們需要的是快樂,或者在得一劍和失一劍之間,希望你們沉默。在他們沒有要求你鼓勵的時候,作為家長,又可否沉默一點,讓他們自己去經歷?有時家長會認為無時無刻的鼓勵對子女好,其實任何事情,都只有適時與適當與否,不論讚賞與責備、獎勵與懲罰皆然。

讀笛卡爾《沉思錄》小感

書評 | by 劉子萱 | 2020-12-02

畢竟笛卡爾本身的思想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懷疑精神。

惑:《無痛斷捨離》舒緩的節奏

影評 | by 趙遠 | 2020-05-25

《無痛斷捨離》展現了一個典型成長類文學作品的套路,電影開首半小時的緩慢節奏,鏡頭給足觀衆時間,去細細品嘗精良的攝影作品。這本身就是一種培訓,一種放鬆下來的自我相處,一次對於追求效率的功能主義生活方式的批判。

【字在食】致:無法和家人順利吃完一餐飯的你

字在食 | by 李林風 | 2021-12-09

然而在疫情面前,香港人擁有的選擇委實已經不多。你問了我幾句「可不可以」:可不可以別再迫你看着 CCTVB 吃飯?可不可以關心一下你在醫院工作的情況?可不可以有一個同聲同氣的家庭?即使未能同聲同氣,可不可以有一些話題大家就絕口不提,不要迫你站在對方的那一邊?

《我們與愛的距離》:每個人都在,為什麼還是感到孤獨

影評 | by 謝嵩 | 2021-09-24

如果將《我們與愛的距離》影片開場鏡頭定格,便會得到如同《一一》里洋洋拍攝的照片。澳門「戀愛.電影館」影評人謝嵩,從這兩部影片談論青少年經由愛情和死亡獲得的成長

專訪米哈:聚散有時,文學是調節心靈的涼茶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24

說起「文學」兩字,總似背負深不可測的形象,令人感覺難以親近。然而,對米哈來說,文學就好比「涼茶」,即使要面對城市的不安和焦慮,仍能讓他的心靈得以靜下來。

【無形・Let it 糕】瓶中又稿——紀念楊牧先生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0-05-21

就是「楊牧」二字及其代表的台灣現代詩,自少年時代拍擊我浪蕩的心,自此飄揚不知何往。

【數碼暴龍】「被選中的細路」長大之後,就成為了時代的吹哨者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9-24

進化的契機,就是行走。任何人,只要一直走下去,總有一天,那些時間和路程,可以換來改變。

【虛詞・Let it 糕】烤箱裡升起的願望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0-05-21

女兒不知前事,在照片裡看到自己一歲的生日蛋糕,喜滋滋地要我烤生日蛋糕。

【上流寄生族】寄食關係

散文 | by 彭依仁 | 2020-05-21

存在的本質就是寄食關係,就是雜訊。

最「俗」的金牛座:一出世,便入世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5-19

在古希臘神話中,金牛座是宙斯為了誘拐歐羅芭公主(Europa)而幻化成的白色公牛,這隻「一出世便入世」的公牛為著「慾望」而生——愛錢、愛美食,愛感官之樂,這些一直是坊間對金牛座的標籤,然而這個「俗氣」的星座偏偏盛產哲學家:康德、維根斯坦、羅素、馬克思、齊克果、弗洛伊德⋯⋯名單簡直驚人。作為土象星座的一員,金牛座關切的是真實的世界,筆下盡是浮世人間,被象徵美與和諧的金星守護的他們,不但熱愛物質世界,也有把它美化的能力,金牛座的三個關鍵詞就是:擁有,控制,生產。

【教育侏羅紀】落草者言:一個「中文人」對香港中文教育的幾點反思(下)

教育侏羅紀 | by 邱嘉耀 | 2020-05-19

當我們認識到教育的公共性的時候,才能從事更好的,真正為學習者設想的教育。

【無形・Let it 糕】餅卡應該用來換甚麼?

散文 | by 楊天帥 | 2020-05-18

吵架是源於餅卡。這是第一次婚後收餅卡。從前,每次收到餅卡,我都是用來換方包和七元一件(以前只要三元八角)的「精選蛋糕」,也就是那些樸實無華的朱古力撻、鮮果撻、椰撻、拿破侖……而不會選體積相同但貴價四五倍的高檔貨。三十元一件的所謂天使餅、撒旦糕,在我看來不過是 Fancy,馬克思主義角度講叫做資產階級玩意。

【佬訊專欄】終於剷了個skinhead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5-18

適逢之前疫情肆虐,心諗有排都不用見人,佬編索性把心一橫剷光。頭頂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清爽,大槪從此就回不去了⋯⋯

【字在食】古早味

字在食 | by 朱少璋 | 2020-05-15

「古早味」相信也不一定等如「美味」,更何況,「古早」容易流逝,容易給淹沒給淘汰,回憶卻是古早味道的招魂幡,品味不進取向前反而往上追溯:一份小吃、一闋老歌、一爿舊房子、一碗麵線、一張發黃的舊照片;都令人嚮往。難怪人年紀愈大對種種逝去的味道就愈執着,粵語中有一句「番尋味」,完全是我等年過半百的「老生」的「常談」。

承認吧,其實你我都自私 -談《無痛斷捨離》

影評 | by 鄧志堅 | 2020-05-21

如片名一樣,導演納華波全片採取「斷捨離」拍攝手法,從畫面色調到配樂都相當簡潔,澳門「戀愛.電影館」影評人鄧志堅尤其欣賞電影結局,將整個故事從頭寫實到尾。

【無形・Let it 糕】有人一生都活在你的陰影裡──念有貓貓的楊牧

其他 | by 崔舜華 | 2020-05-13

說到貓,楊牧確是像極了貓──厚積薄發,候機而動。在他寫及貓的那些詩句裡,能夠明顯看出他放鬆了緊繃的語言的肌肉,交付給身段如水的貓咪們去延展、去舞蹈、去自在跳躍與變形。我不知道楊牧究竟有沒有真的養過貓,但我想他必定曾面對著夏午的日光、蹲下身驅伸掌撫滑一條柔若無骨的貓背,從那渾然的無防備無欲求之中,他允許自己褪開一切必要的示範,以低音呢喃「貓貓」去征服(我私自揣想的)一切禁錮他僵硬他規定他需索他之物。

邵家臻《坐監記》:以一件囚衣「內爆」監獄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9-24

《坐監記》內有〈我的囚衣〉一章,提到監獄如何剝奪人的身外物、身分與尊嚴。囚衣是囚的符號,囚禁著人的身體,讓人從此失去個性。當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衫褲鞋襪、頭髮鬍鬚,只有一套「沒有此身之感」的囚衣,便無法安頓於布料之內,更無法安頓於世界之內。邵家臻憶述,有些囚友的反抗微小而沉重,「很偶爾地,我會在監獄看到一些很姿整的囚友,他們會偷偷把衣服改得貼身,沒有燙斗,就每晚把囚衣摺到起骨。」

【無形.Let it 糕】專訪蔡子強:流淚的文藝男,滿船空載明月歸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24

不寫時事評論文章,只抒發個人的深層感受,蔡子強的新作《百年修得同船渡》,字裡行間流露的盡是感性。時事評論以外,蔡子強以中文和詩詞道出自己的感情。

無盡的酷刑鏡像: 讀劉綺華的《失語》

書評 | by 謝曉虹 | 2021-09-24

在香港這個殖民社會裡,語言不過是被使用(use)的工具,卻從來不曾被擁有(own)。

【無形・Let it 糕】 一年一局

散文 | by 周思中 | 2021-03-15

鍋子下油燒熱煎香就可吃的蘿蔔糕,概念上既是超前了時代的「快餐」。

【無形・Let it 糕】 婆婆買的瑞士卷

散文 | by 梁祖堯 | 2020-05-12

如每次吃到港式瑞士卷,那種情感連結就會浮現,在有意無意之間,總會從味蕾繞過回憶直達心靈深處。

【教育侏羅紀】落草者言:一個「中文人」對香港中文教育的幾點反思(上)

教育侏羅紀 | by 邱嘉耀 | 2021-09-24

我是第一屆文憑試的考生,也是典型的文科生。由於我修讀的科目的考核模式都是以申論、述評或寫作為主,三年下來,使握筆姿態本已不佳的我也練就速寫的技能。

西蒙波娃「私密」小說死後34年面世 緬懷早逝女摯友 曾被沙特厭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5-12

著有經典女權作品《第二性》,法國著名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前一直未有出版的小說《形影不離》(Les inséparables/英譯:The Inseparables)將於今年面世。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石頭闖進了他們的眼睛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05-11

連續兩期專欄,對瘟疫有感而寫詩抒發後,何福仁延續之前《石頭記》的主題,說到全書描述事事物物,都表現嫻熟、內行,因此欲知是否有批評家從當代敘事學的觀點看這部偉大小說。

【毛塵份子 The Way(s) We Live Now】山 與 道(二)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7-06

在外面面對敵人很簡單,越大的痛擊就以越大的回彈力歸還,但在家裡經歷過體罰的人,多半從此難以單純地理解父母這個對象。毛淳宇延續上篇專欄,講起8歲前動輒就因些雞毛蒜皮的事而被打的他。

《追擊黑水真相》:追擊真相,還是追擊揭露真相的人?

影評 | by 陳津明 | 2021-09-24

小人物面對龐大的勢力,想要利用朽壞的制度去爭取公義,注定是徒勞無功。Robert痛切地認識到,正如一位只完成了基本教育的受害工人所說:平民百姓不可能跟大財團鬥爭,我們只能依靠自己、保護自己。

軌外的人

散文 | by 林靖風 | 2020-08-14

娛樂新聞也好,熱播劇集也好,彷彿每隔一陣子,出軌就會成為熱議的話題。世界上所有的感情事都是由懷疑與猜度而我們從來不會知道對方到底怎樣想,而對方歸根結底也從沒有思考過我們想要知道的問題。

《無痛斷捨離》:無物最易惹塵埃

影評 | by 方嘉欣 | 2020-05-10

閉關期間,整理舊物,或會勾起不少回憶,好的苦的痛的,無法割捨,伴隨終生,如何與回憶共存,也是學問。趁著戲院重開,再看這部泰國電影,份外感觸。

隱身的紀錄片藝術——訪《戲棚》導演卓翔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戲曲傳統文化是卓翔至今拍過三套紀錄片的一貫主題,2012年的《乾旦路》講述兩位香港青年以粵劇演員為志業的路,2015年《一個武生》則聚焦於崑曲裡位置邊緣的武生行當,上年交出的《戲棚》既是講酬神祭神的神功戲,亦是講上演神功戲的戲棚,有別於上兩套紀錄片,這次「空間」才是主角。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亂世靜微——卓翔《戲棚》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1-09-24

只有卓翔拍出來的戲棚,才是那麼的靜,靜得彷彿見到了某種本質。戲棚中有巴哈,傳統的喧鬧被濾淨,對於鄧小樺來說,這是亂世難得的靜。

霜雪松栢:在台灣重啟的銅鑼灣書店

報導 | by 謝雪浩 | 2021-09-24

走進店裡,細心看,地板上還有點點滴滴紅漆的痕跡,是當日林老闆遇襲後回到書店時留下的。他此刻在收銀桌旁正應接不暇,頭髮上仍殘留著些許乾透的紅色,在此時此地,也成為另一種隱喻。

《北京零公里》: 一部讀懂中國的北京城歷史

書評 | by 亞然 | 2021-09-24

讀這小說,實際上讀的就是陳冠中對中國的一種判斷。

【虛詞・Let it 糕】自家蒸製蘿蔔糕

散文 | by 馮珍今 | 2020-05-05

那天早上起來,心情鬱悶,也吃膩了麵包。我忽發奇想,竟然想吃蘿蔔糕。

方梓《誰是葛里歐》書寫花蓮風貌——台灣女子收集的夢剪貼簿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5-08

細描也許是一種老套的方法,甚至可以馬上使人聯想到無聊與瑣碎,但在《誰是葛里歐》裡卻能變化出另外一種味道,那是意外之喜。

【教育侏羅紀】與孩子對話的文化:讚賞VS批評外的第三選擇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5-04

各位成年人實在有必要觀察一下自己平時對著孩子到底說了些什麼話,這些話又是怎樣影響了孩子的行為。

提名金像獎,三十而不立:盧鎮業和電影談的那場戀愛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0-05-07

憑電影《叔‧叔》裡飾演年輕父親「永」一角,他首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三十三歲的小野卻說:「面對演員獎,其實我都好困惑……」作為演員,他認為自己不合格。

【無形.疫症迫降】疫情自煮流水帳......

散文 | by 李維怡 | 2020-05-03

閉關在家,一日三餐得想辦法解決。李維怡記錄自己從起床開始,想好未來兩天煮什麼,到吃完晚飯的瑣碎點滴,樸實簡單,卻是你和我的抗疫日常。

【無形:LET IT 糕】前置詞:糕糕GO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04-29

吃糕點減壓悅人,喜歡烹飪的人說做糕點都是減壓的。

【虛詞・疫症迫降】自由落體

小說 | by 譚嘉寶 | 2021-09-24

我大力推開他,抬頭仰望,發現自己困在井底。這裡的空氣很侷促,「死對頭」氣喘喘,滿頭大汗,眼睛睜得大大,有幾條鐵鍊縛著他的手、腳和腰。他時而哭泣,時而狂笑,不停對我咆哮「這世界太荒謬!」

韓麗珠新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比起血的苦難,墨的書寫似乎過於輕易。然而亂世有書,香港作家韓麗珠出版小說集《人皮刺繡》及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那是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即使難以書寫,但我們仍可無限迫近,因著對不可能的承擔而可能。為此,虛詞編輯部特意製作小輯,當中有書評,亦有作者專訪,作為血與墨的時代紀錄。

公民抗命的義務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12-09

「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源自美國作家梭羅在1848年寫的一篇文章〈反抗公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梭羅指出當時的公民政府有屠殺美洲原住民、蓄奴、侵略墨西哥等不義之舉,故號召人們在良心上拒絕(conscientious refusal)向麻省州政府繳納稅款,後人遂以「公民抗命」稱之。到了二十世紀,甘地譴責英國殖民政府強行向印度傾銷棉紗,扼殺印度本地紡紗業,故號召國人響應「不合作」運動。馬丁‧路德‧金基本上參詳了梭羅和甘地的抗命原則。

【虛詞・疫症迫降】如願以「日常」

散文 | by 如願 | 2021-09-24

不經不覺已到梅雨季。聽說日本的櫻花開了,還下雪了,雪櫻美嗎?來年有否機會觀賞?

【虛詞・疫症迫降】霧中島

小說 | by 浮海 | 2021-09-24

人醒覺得太晚了,他說,已經沒有辦法離開了。他來到天台,不過是為了看這城市最後一眼。

香港詩歌的轉折:《市場,去死吧》

書評 | by 洪慧 | 2020-04-27

〈市場,去死吧!〉顯示了憤怒、怨恨、呻吟、通通都可以為詩。詩歌並非一件不痛不癢的事。

愛是不可能,沉默的女性:讀韓麗珠《人皮刺繡》

書評 | by 黃臻而 | 2020-04-27

香港作家韓麗珠新近出版的小說集《人皮刺繡》,是尺寸如日本文庫本、可以藏進口袋裡的輕巧小書。故事所承載的重量卻與之相反,由開篇〈種植上帝〉開始,到同題作〈人皮刺繡〉,關係所換來的傷害始終環繞著角色,如書中所言,「身上被一團灰霧似的影子所籠罩」。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透明人間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9-24

當年曆上的數字從2019跳到2020時,誰也沒想到我們同時從一個恐怖時代切換至另一個恐怖時代。病毒肉眼不能見,殺戮無聲,查映嵐說起薄伽丘於1353年完成的小說《十日談》...

《沈燕謀日記節鈔及其他》--編書始末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20-04-24

從八十年代在農圃道新亞研究所讀書,翻閱材料讀到一些提及「沈燕謀」的筆記及信札,到數十年後尋找出版社合作編著新書《沈燕謀日記節鈔及其他》,朱少璋在這篇前言分享了整理內容的始末。

大時代裡,微小的歌:何韻詩〈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1-09-24

「作為歌手,我們並不一定要一面倒地做一些沉重的歌,作為創作人,我們更應提醒大家,我們其實有權利去專注微細的事情。」所以她的選擇是,「把最無垢的那個自己拉出來,做自己需要做、也是本身被賦予的事」,在逆境之中,推出了這首溫柔的歌。

【無形・疫症迫降】疫症中的一天

散文 | by 馮珍今 | 2021-09-24

對許多日本人而言,311大地震是不可磨滅的傷痕。於我而言,倒聯想到福島核電廠的輻射……還想到1986年的切爾諾具爾核事故。最近一口氣追看了五集的電視片Chernobyl,劇集將真實故事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這場人為的災難,真教人觸目驚心;謊話連篇、濫用權力造成的禍害,亦令人不寒而慄。仍記得,看完最後一集的那個晚上,我老是做惡夢。

消失的風景——記蛇王二

散文 | by 郭詩詠 | 2020-04-21

蛇王二是我的愛店。如果一個人在銅鑼灣,我幾乎都會在那兒吃。三月下旬,網上傳來它結業的消息,心下黯然。疫情如海嘯,捲走了生命,捲走了鬧市的繁華,也捲走了老店的好手藝。

【教育侏羅紀】學問的流星

教育侏羅紀 | by 呂永佳 | 2020-04-21

在這因疫症而停學的日子,當大家都要用軟件「隔岸傳聲」之時,呂永佳還是傾向願意望向沉默但在場的一方,希望像當年的老師教育自己般,讓學生看到學問的流星。

柔弱的角:白羊座的溫柔與暴烈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4-20

我們驚訝於生的悍然,因為生命的誕生是如此暴烈。白羊座作為黃道十二宮的首個星座,象徵的就是這樣一個開端。

【無形・疫症迫降】抗疫天

散文 | by 梁璇筠 | 2021-09-24

現在已經是3月9日,除了確診數字變多以外,領導做show時似吃了興奮劑;香港人的處境似乎沒有甚麼變化。

貓與風鈴——我看《獅子山下2020:裊裊時光》

影評 | by 劉子萱 | 2020-04-20

從事這「行業」的女生恰好像野貓,一次約會。有時會當真,又或者,接受嗟來之食,來去不定。

【虛詞・疫症迫降】初春

散文 | by d | 2021-09-24

在太平盛世我不曾想過,原來,在地圖上找一個回家的跳板,可以如此困難。

【佬訊專欄】奶茶的味道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4-20

港台泰「奶茶包圍網」大戰天朝網軍,是近日城中熱話。佬編自然說起心水陀地奶茶。問佢點解奶茶要飛沙,佢話純粹隨機,隨意度過生活最浪漫的部份。

與自我對視——從高橋睦郎筆下的「晚霞」與「少年」談起

書評 | by 余文翰 | 2021-09-24

高橋的詩雖然「厚重與深沉」,可內裡暗藏利刃,包含悲劇之下冰冷卻清醒的果敢意志

【時代抗疫】永劫隔離 窩居戰線:第N波疫症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4-20

因應疫情,拉長戰線消耗時間,不夠耐看的書盞漇錢;所以「虛詞」編輯部為大家挑選了十本與疫病和醫療有關的深度好書,種類多元,包含文學、歷史、理論等多種選擇。抗疫要贏,最好的辦法還是讀書,身體和心靈都要強壯呀。

【字遊行・美國】大道迢迢別墅悄悄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0-04-21

奧尼爾兩夫婦似乎嚮往異國風情,多於深切了解中國文化,庭院的黑漆木門,鐵鑄的「道大墅別」四個字已經顛倒乾坤,客廳火爐柴架插著「大別」、「道墅」的兩塊標籤,更是秩序大亂。奧尼爾屢獲殊榮,是戲劇界的泰斗,到底是血肉之軀,知識也有極限,成名後也沾染了上流社會的虛榮,既然聖人也會出錯,我們也就心安理得繼續做凡人。

【無形・疫症迫降】木棉

散文 | by 趙曉彤 | 2020-04-16

街坊說,牛可能不相信自己竟然未死,也有人說牛根本不相信自己會死。水牛離開了推土機後,嗅嗅地上的木棉花,吃了幾朵。

【無形.疫症迫降】失意人在繁盛城──《我香港,我街道》裡的香港街道詩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1-09-24

這批詩作裡,對於「變化」的注視與歎惋是一大主題。一方面來自於時間之必然,另一方面,也與中港關係與開發主義有關。開放中國大陸遊客自由行十餘年以來,香港鋪租翻漲數倍,沖刷力極強,擠壓老店小店生存空間,那既是集體記憶,也是人情網絡,港味生活的基礎。加上房產商品邏輯下,縉紳化(Gentrification)範圍越來越廣,城市成了一部成長機器(Growth Machine)。這機器不但無法叫停,還有擴張、加固的傾向。

【無形.疫症迫降】致:失聯中的我們

散文 | by 李林風 | 2021-09-24

是甚麼令我們在這樣的一個非常時期,缺席在對方的生命當中,忍受著斷聯的無奈?圍牆內外的生離,李林風的切膚之痛,或許我們也能身同感受。

【無形.疫症迫降】梁啟智《香港第一課》:香港是中國的一扇窗,保留一個不同的可能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6-24

《香港第一課》緣於十數年前在中大新聞系開設的課堂,全書分為「認同之爭」、「制度之爭」、「往何處去」三個部分,嘗試透過三十六條問答深入香港的社會結構,或說,重新認識香港。

探進表皮下的矛盾與吊詭:讀韓麗珠《人皮刺繡》

書評 | by 劉綺華 | 2021-09-24

進入關係總有被傷害的危險,人卻因難忍孤獨而選擇戰兢前行。

【教育侏羅紀】夢.父權.哲學系

教育侏羅紀 | by 林希澄 | 2020-04-14

畢業之後,我有時就成為了一個到處跟男性朋友「女性說教」的角色。我有時也知道,這是不好的。

《家路》:天涯何處可為家

影評 | by 陳津明 | 2021-09-24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家園被毀,我們又知道如何回家嗎?在日本經歷三一一之後,電影《家路》探討了這個問題。也許災難過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要怎樣孕育新生命,和孕育怎樣的新生命。

《別告訴她》:有種謊言叫「為你好」

影評 | by 伍家明 | 2021-09-24

當得悉親人罹患絕症,你會選擇坦誠相告,還是隱瞞真相?電影《別告訴她》圍繞這道看似簡單卻又複雜的選擇題而開展,「善意的謊言」到底是自私抑或責任?「戀愛電影館」的特約影評人伍家明覺得,係愛呀!

武漢解封了,憤怒解封了嗎?——讀郭晶《武漢封城日記》

書評 | by 沐羽 | 2022-03-30

也許她也是一個吹哨人,哨聲雖弱,然而也是反攻的號角。聯結、憤怒、匱乏——其後是自由。抗爭的自由。

《你看港街招牌》:燈熄了會更發現你存在

報導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1-09-24

招牌是構成街道風景重要一環。近年招牌愈拆愈少,而講招牌的書就愈出愈多。是否「燈熄了才更發現你存在」?密集的霓虹招牌曾經是香港街道的特色,甚至啟發了日本九十年代cyber punk裡各種異色風格美學,著名的《攻殼機動隊》亦可見以香港街道為藍本的空間,時至今日,那種滿街霓虹的輝煌景象可能已經不再,但我們仍能從舊照片與書籍中瞥見那時代的一鱗半爪。暫且撇下懷舊的視角,放眼今天的街道,只要我們細心觀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招牌識得睇,都可以好好睇。

【無形.有人喜歡黃】追憶逝水年華——孔慧怡《不帶感傷的回憶》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除了做翻譯、搞學術之外,孔慧怡的個人著作不算多,二零一七年出版《不帶感傷的回憶》奪得二零一九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娓娓道來那些已然逝去的文化巨人,粒粒巨星,劉殿爵、黃兆傑、也斯、張佩瑤,各種因緣際會下匯聚到香港這彈丸之地的人,楊宗翰、宋淇、鄺文美、高克毅、馬悅然、謝燁,套用她在後記的話:「現在回顧,那可說是香港的黃金時代。」

九十後港台開咪介紹文學團體 「香港文學十三邀」:希望帶來更多想像與認知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9-24

以介紹香港文學團體為主題的香港電台節目「香港文學十三邀」,將於本月8日開播,由三個九十後文學作者梁莉姿(荔枝)、李昭駿(昭仔)和李顥謙(阿餅)擔任主持,每週找來不同團體的嘉賓聊天。

悼念張鐵樑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2020年3月21日,獨立電影策展人、青年學者張鐵樑因胃癌逝世,終年37歲。他是本地獨立電影策展者,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的唯一香港成員,也是雨傘運動紀錄片《亂世備忘》的監製。英年早逝,獨立電影導演陳梓桓與作家鄧小樺懷著悲痛,記下與張鐵樑那些未竟之事。

雪光相問,愛的意思:漫談川端康成與野田洋次郎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21-09-24

這興許是在疫症肆虐的日子裡,我們曾有過的經歷。夜夜失眠,間或有誰相伴天明,情緒低落,間或有誰朝你微笑,艱難之時,間或有誰執手並行……慢慢又墮入「正向L」的邏輯了。事實上,抑鬱來時,甚或死亡每日每夜靠近之時,上面那堆東西究竟有甚麼用?那就是我的生之慾望、我的生之盼望嗎?並沒有,它們就是沒有甚麼用。只是,在這樣的光(即便是幻影也好)的背後,也並非只有一望無涯的虛無,別忘了,那裡有大量的痛苦,以及,我們對痛苦的肯定。此刻,對痛苦的肯定,就是愛的意思。

【香港人在台灣】行行企企蕩失路——記台文館「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報導 | by 沐羽 | 2021-12-09

一種習慣從歷史裡生長出來,纏繞我們讓我們習以為常,到了歷史關口才爆發出來,那時我們驚惶詢問:該去哪裡?

專訪林三維《月相》:原生家庭裡,沒有人能夠理解彼此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9-24

《月相》的故事圍繞著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中產家庭,表面風光和諧,實則暗湧處處,藏著悉數秘密不忍說穿;然而,月亮始終牽引著潮汐,暗暗形塑了隱蔽的性格和生活。讀畢《月相》,漸次看見埋藏已久的爆彈,或不禁輕嘆,但林三維說,暗湧其實是家庭關係的宿命:「當你困在原生家庭裡,相處就是『他人即地獄』,很難理解別人。我覺得,人與人的關係永遠會產生這一部分。」

大流行病撼動全球資本主義了嗎?

散文 | by 彭依仁 | 2021-09-27

馬克思曾經預言,資本最終會因為承受不了自身矛盾而崩潰。很多左翼學者都將這一預言視為充滿彌賽亞式降臨色彩,就像我們說起「支爆」即將降臨的契機。

【教育侏羅紀】你的三歲孩子亦敵亦友

教育侏羅紀 | by 謝傲霜 | 2020-04-07

三歲半的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容易情緒不穩,對於破壞、破碎尤其敏感,所以「修理」玩具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

我的一生

散文 | by 鳥人 | 2021-09-24

人類輕視疫情的態度,讓武漢肺炎的爆發變得不可收拾。鳥人在這篇文章將自己比喻為蝗蟲,當人類只顧拯救可愛的樹熊時,蝗蟲已蔓延到巴基斯坦、印度等的農地,城市裡的人才剛意識到,自己的大米產量可能會受影響。然而,一切已無法再挽回了。

【毛塵份子 The Way(s) We Live Now】山 與 道(一)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5-10

隨著病毒在社區散播開來﹐家和山成為了兩類人重新學習生活的場所。毛淳宇的專欄由此著墨,講述一個他與她的故事。疫爆之前的他本來就靠不住,在無形病毒陰霾下更演變成環境恐慌症。她乾脆離開了這個家。

難民在香港——《再發現.尖沙咀》展覽

報導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9-11

YMCA the DOOOR策劃《再發現.尖沙咀 遊走的人——尋求庇護者與移民在城市中流動的故事》展覽,以尖沙咀社區內的尋求庇護者與移民作為主題,透過在重慶大廈裡的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協助,訪問了幾位尋求庇護者,並將他們的故事以紙雕與聲音地景(soundscape)方式再現,讓這些在城市裡遊走的看不見的人,重新被看見。

《千日千夜》:永恆無盡的眾生相

影評 | by 李嘉瀚 | 2020-05-21

一幕幕看似「毫無關聯」的獨立情節串聯而成,澳門「戀愛.電影館」特約影評人李嘉瀚卻看出電影《千日千夜》裡,兼具豐富的藝術與哲學意味。冥冥之中有所聯繫,我們被觀察著,同時也是觀察世間其他的眾生。

「董粉」之言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1-09-24

也實在難得,董先生多年以來筆下甘於寂寞,始終專治散文,心不旁騖。他的文章,修辭則細密而認真,內容則深邃而實在,結構則跳躍拈連斷續自如,風格則兼具中國傳統之儒雅與西方紳士之高華,表達則吞吐仰揚各得其妙。讀其文章,如讀大痴道人長卷,尺幅千里而無一敗筆。董先生的文章既是才情與美感的表現,也是表達能力的極致表現。

港台劇集《浮城絮語》:也斯的新蒲崗、西西的浮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5

浮城意象不斷被挪用、改編、再創造,今年港台單元劇系列《浮城絮語》,六個故事以一場地震作為原點,描述人們的震後生活,其中有幾個都蘊含香港文學的元素……

關於韓國「N號房事件」 我們推薦你讀的N本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韓國早前爆出「N號房事件」,男犯人涉嫌威逼女性攝製淫穢影像,並以匿名方式在社交媒體軟件 Telegram 招收近26萬會員付費觀看。虛詞編輯部挑選相關書籍,作者來自不同國家,種類橫跨文學、理論,藉書本與知識深化讀者對各地性暴力和女性處境的了解。

悼好友張鐵樑——那年我們開展的紀錄片旅程

其他 | by 陳梓桓 | 2020-03-31

啊鐵會遠道而來我黃竹坑工作室看片,推我玩瀡滑梯一樣,給我很多意見、想像、對紀錄片的思考。

【無形.疫症迫降】前置詞:疫症是「日常」的缺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3-31

「日常」的名目下,人是容易習慣和遺忘的生物。寫是一種記憶的方法,在隔離中以經驗接近彼此。這一期《無形》就以「疫症一天」為主題,邀請不同作家記下防疫生活中的日子,以文字築下路徑。

【教育侏羅紀】疫情下反思移民留學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3-31

人不是植物,不可能栽種在任何地方都茁壯成長,尤其敏感稚嫩的幼小心靈,更需要小心呵護。移民前後,多考量當地的教育環境,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和適應進度,適當地調整方法去支援他們。大人下的人生抉擇要無辜的孩子承受已經不是一件公平的事,那至少也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這些才是移民必要關注的問題。

《對不起,錯過你》寫當下社會的「實」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1-09-27

Ricky 仍然要為生活「頂硬上」:而所謂「生活」其實就是為虛幻願景奔走與承擔不公懲罰。

日子的肉身:讀韓麗珠《黑日》

書評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在這意義上,真正的日記只能是孤絕的——也可能是太孤絕的。

兩周戲院禁令 虛詞編輯部的Last Picture Show係咩?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28

思考禁令生效前,《虛詞》編輯部各人看過的最後一場電影,咩得就咩——覆蓋七張戲票,結束這個回合。

【虛詞・有人喜歡黃】重生之序章

小說 | by 康爾 | 2021-09-27

偶爾飄搖的黃花,降落在他的手中。正等待著勝利的歸來。

【虛詞.有人喜歡黃】黃毛

小說 | by 徐軼南 | 2021-09-27

染完第一次梳頭髮,她看著鏡中的馬尾,似乎真的看見了金黃色的麥穗。

網上教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3-26

靈異的2020年,學界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網上教學,一時間老師與學生無所適從。為此虛詞特意製作網上教學小輯,黎國威冷靜地剖析網上教學及面授課程的差異,野之道盡老師對網上教學工具的陌生、學生無心上課等慘況,梁璇筠則盡力以輕鬆的姿態,營造互動的教學氣氛,務求不要太「甩轆」......

消失的風景:石牆樹的生與死

其他 | by 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 | 2020-03-27

如要談街道上瀕臨絕種的東西,除了那些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石牆樹或許也是其中之一。早兩三年常有關於石牆樹保育的爭議,一方面官方以安全為由砍樹,另一方面亦有專家指砍樹決定缺乏客觀評估,擔心會有更多石牆樹遭殃。香港島上的石牆樹是聞名遐邇的,般咸道石牆樹的生長狀況向來是西營盤居民關注事項,堅尼地城科士街有全港規模最大的石牆樹群,樹齡動輒過百,佐治五世公園圍牆外的石牆樹更被列入《古樹名木冊》。……

【虛詞.有人喜歡黃】有人喜歡黃

小說 | by 黃嘉俊 | 2021-09-27

一次,我們共膳時,她看着電視的畫面,說從來沒喜歡過香港,只是當年她覺得只要嫁給香港人,在名字加上丈夫的姓氏,便能來香港定居。她並不喜歡黃,只想透過黃而得到好處。或許,在她眼中,那些人之所以選擇黃,是因為這顏色如黃金般蘊藏昂貴價值。她沒想過,其實有人單純的喜歡黃。她也沒察覺到,同一屋簷下,有人喜歡黃。

國立臺灣文學館:「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國立臺灣文學館以香港文學為主題,策劃「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展期由一月十七日至五月廿四日。自去年六月以來,香港受到全世界各地關注,也少不了一岸之隔、某程度上也籠罩在中國陰霾下的台灣,這時候回顧香港文學,既是認識香港文學,同時也是循文學路徑認識香港歷史。

專訪《金都》導演黃綺琳:婚姻與中港身份討論 「互相知道對方優缺,而不去改變對方」

專訪 | by 陳子雲 | 2020-05-08

假結婚這個行為,或作為罪行本身,對婚姻而言是相當大的諷刺。明明不喜歡對方,又要和他結婚,算是假嗎?和為了錢而假結婚,兩者相比,哪種更加虛假?

【教育侏羅紀】異靈異靈之學與教戰疫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0-07-22

我上課了,關上房門,加入老師開設的平台,調較靜音,黑了畫面,最多顯示一個卡通人物,代表自己健在。我在ZOOM故我在!老師上課提問,我不回答也不打緊,反正不在課室,其實,我有在聽他的課,但同時手遊在握,正在緊張的「升呢」關頭。這算是「俾面」了吧!行家說他開的課,全班30人只得3份1在線,其他同學都成了失蹤人口,人間蒸發還是有心曠課逃學?要點夠記錄在案,待復課跟進處分?

詩五首:病船、豈曰無衣、搓手戀、遇險、怎麼可以過關?

詩歌 | by 何福仁 | 2021-09-27

瘟疫當前,何福仁寫下五首與疫症相關的詩。賦閒在家,百無聊賴,寫詩讀詩,給予我們抵抗疫症的力量,繼續前行。

《對不起,錯過你》:窮與忙之間錯過的生活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0-03-23

堅盧治他貼地、寫實,怎會是失之偏頗?《對不起,錯過你》的情節是虛構不錯,但是角色的處境,是許多窮忙族的寫照。

【佬訊專欄】眼鏡的抉擇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9-27

未必人人都可以在家工作,出關時如何物色好看的眼罩和眼鏡呢?在疫症蔓延初期,護目鏡是佬編的第一選擇,但要連鏡框四週都防到的話,大槪就只剩下運動用的眼鏡,又或者steampunk款式的眼鏡了,只是配上普通鏡片始終有點怪。原來最後根本無得揀,唉,鬼叫你近視咩。

本地電影策展人、青年學者張鐵樑博士胃癌逝世 終年37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3-22

張鐵樑長年專注研究香港及中國獨立電影、紀實影像,曾協助籌辦大小本地獨立電影影展。

發夢

小說 | by 阿元 | 2021-09-27

森林千萬的夜裡千萬個夢,有動物夢見自己變成催淚彈,有屎蟲夢見自己來世變成了首長。但說到底,夢的盡頭就是迎來毀滅。

【無形・有人喜歡黃】另類抗爭——黃色經濟圈

其他 | by 貳叄書房 | 2021-09-27

與其說抗爭者杯葛藍店,我更相信這是自由市場會發生的常事,一間公司滿足不到大眾的期望,消費者自然拒絕在該店消費,就如TVB沒有根據事實報導新聞,自然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下沒落。

盧鎮業監製港台單元劇《浮城絮語》:地震的六種世界,遇見也斯的文學遺蹟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4-08

地震,在絕大部分的香港人看來,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假如有天,香港地震如同瘟疫般,不再只是天方夜譚,我們將會如何承接它呢?港台電視31即將播出的《浮城絮語》,正是由此角度出發,以六部風格迴異的影像作品,以不同的敍事路徑,探求我城的內在真實與描繪。

【楊牧大去】楊牧傳奇論稿

其他 | by 鄭政恆 | 2020-03-22

值得深思的是,楊牧以一己之身,可以包羅周作人、許地山、豐子愷與徐志摩四人的風格與人格核心,正是因為楊牧擴張的廣大心靈,包攬著文學的輝煌星空。

迷幻雙魚:不是我,不是此地,不是現在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3-26

如墜夢中,迷離浪漫,雙魚座的守護星海王星是海洋之神,浩瀚而深不可測,包容同時消融萬物,雙魚身在海中,一如其星座符號裡那兩條朝著相反方向游走的魚兒一樣,終日迷失而不辯方向。

【無形・有人喜歡黃】談《人皮刺繡》與《黑日》 韓麗珠:傷害使人困惑,但未來仍是一場「空」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作家韓麗珠的兩本新書剛好在這動盪之時出版,一本是小說集《人皮刺繡》,另一本是反修例運動以來的散文結集《黑日》;前者是尺寸如手掌般的小書,後者有不易攜帶的重量。兩本書的關聯是,它們都帶有傷害的痕跡——小說是她的個人困惑,散文集則是遭遇社會運動時的情感出口。面對不同層面的傷害和痛苦,她的方法是,寫作。

【虛詞.有人喜歡黃】黃鳥

詩歌 | by 熒惑 | 2021-09-27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節錄自《國風‧秦風‧黃鳥》的詩歌,控訴人殉制度的罪惡,詩人熒惑將此引申寫成《黃鳥》,批判這個用報喜來殺人的年代。

【創傷與悼亡】抗爭詩輯:對唔住,我差小小就可以光_到香港

詩歌 | by 火、逆彌、滿堂、廖偉棠 | 2021-09-27

看吧 / 共產黨毀了所有 / 毀了生命和青春和其他更多

【悼君比】愛是創作與生活的原動力

其他 | by 何紫薇 | 2020-03-13

君比常說:「愛是我創作與生活的原動力。」與君比相識多時的何紫薇,對她那溫柔和善的個性依舊難忘。擅長以真人真事改編的君比,採訪對象無分好壞,卻總讓年輕人暢所欲言,盡吐心事。這種親和的魅力,觸動每顆青春的心靈,但信君比這份愛的感染力,將隨着作品永遠留在人間。

【念黎堅惠】離開第六年,文字卻從沒過期

其他 | by 林喜兒 | 2020-03-12

六年前的今天,有「時尚女王」之稱的本地文化人黎堅惠離開了。從正式加入傳媒,當上《號外》編輯、《Amoeba》總編到後來散落在本地以至大陸報章雜誌的專欄,在林喜兒眼中,那些五百字,一二千字的專欄文字才是寶庫。她的文字,她的視覺,無論事隔多久,依然不朽。

【教育侏羅紀】我的廣東話學習史

教育侏羅紀 | by 莫昭如 | 2021-12-09

我哋一邊廂見到香港聾人爭取佢哋嘅文化權利(包括對佢哋嘅母語尊重同承認),但另一邊廂我哋就見到中國共產黨點樣將新疆嘅維吾爾族人再教育,漢化,壓制佢哋嘅語言文化宗教,似乎係進行緊一場cultural genocide文化上嘅種族滅絕!

從過去移接一點亮光過來——讀淮遠詩集《特種乘客》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2-09

廖偉棠曾說「淮遠是他那個年代最好的詩人,也是我最喜歡的香港詩人之一」。淮遠的存在,以及新作《特種乘客》的嘗試,除了為未來的讀者紀錄反修例事件以外,正是在逼使我們反思,一直所閱讀的香港文學以及書寫,與淮遠同期的1969至2019年,是否過於乾淨,乾淨得我們忘記了原來當中可以有雜質正在發亮?

【鄧小樺專欄:閃爍其辭】尖銳的愛

專欄 | by 鄧小樺 | 2020-03-09

「認識就是救贖。它與作為他者的認識對象之間有愛的關聯。」如此柔和溫暖,鼓舞著我。簡單來說,是否有可能,存在一種尖銳的愛?

【時代抗疫】醫護詩輯:他們宣佈成功佔領 「醫護專用升降機」

詩歌 | by 袁兆昌、池荒懸、李嘉儀、淮遠 | 2021-09-27

兩訪《雙仙拜月亭》

其他 | by 惟得 | 2020-03-05

尾場兩人到醮場附薦亡靈,拜月亭面對的月亮果真是託夢的一個紅黃的濕暈,然而死而復生到底是戲曲與電影的橋段,真要演繹人生,兩人拜祭過後重回現實,月光不過是情書上遺落的一滴淚珠。

神女有心的藏頭詩,藏頭露尾心照吧

其他 | by 林喜兒 | 2021-09-27

一首「XX死全家」的藏頭詩,引發社會軒然大波。藏頭詩本來就是好玩的文字遊戲,即使自認非文化中人,都會記得塵世中一個迷途小書僮,如何寫出「我為秋香」的藏頭詩,其好玩之處更在於「你吹我唔漲」的精神,笑裡藏刀,隱隱晦晦,就是令你估估下。因果由國,容港治己,當世界容不下嬉笑怒罵,我們更要多作藏頭詩。

方生方死——讀米米〈一個無法抵達的地方〉

其他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一個無法抵達的地方,這個詩題,讓嚴瀚欽想起最初學習創作的時候,總會直截了當地在作品中構建一個烏托邦。我們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長大,但迷茫還是依舊,時日也像迷霧一樣模糊不清。霧是虛無縹緲的,詩人似乎很喜歡運用這一意象,以霧指代不確定的前程。

發現地景與民俗建構——從《我香港,我街道》的地區書寫說起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20-03-04

從策劃的概念開始,《我香港,我街道》的作者群便有意從地區「發現」風景,書內共十六篇小說過半數提及香港的房屋,大量掌故、歷史、風俗的添加,小說的敘事雖然容易受到阻礙,但這種有意為之的資料的充實,卻使這些作品擁有強烈的建立民俗志的意味,將「發現」的風景進一步脈絡化與歷史化。

五大接龍缺一不可 推理小說集《筷》港、台、日作品各顯神通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7

畫一條橫線做比例尺,假如最左方是日常用語,純文學就會拼命往右逃越遠越好,因為純文學就是要做語言實驗,就是要到達遠方,挑戰日常,這就是純文學的使命。但類型的挑戰並非跑得越遠越好,它們的比例是不一樣的,類型會在某個地方停下來,改頭換面,扭轉日常,刺激思考。恐怖小說突出日常的不可知,推理小說帶來細節觀察,愛情小說帶來日常不可能發生的愛情(當然可能只是我沒經歷過)。

一個獨立發行商的告別式:里人文化LAST DAY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20-03-04

「即使清倉,也不等於做特賣場,買賣書籍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或許一間書店就應如此,在最後一天既要帶給讀者一趟有生命力的歷程,也要讓書本有尊嚴地離開 。

崑南帶入行 扮鄧小平寫日記 新亞書店蘇賡哲「被共諜」的專欄奇聞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1-09-27

「王朝日記」是我寫得最興奮的專欄,以鄧小平的身份寫日記,在六四剛過去不久當然很解氣。在加拿大難民聆訊庭上,三位聯席法官一聽有此奇事,忙叫翻譯一兩篇來聽,結果是笑得全趴在桌上。

【教育侏羅紀】隱藏的弱勢社群——內向的孩子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3-31

「內向」這個形容詞一直帶給人負面的印象,似乎與「孤僻」、「自閉」劃上等號,其實只是人格上的一種取向,應當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假設有一把量度性格的尺子,一端是外向,另一端便是內向,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把尺上的某個位置,傾向某一端。

【無形.有人喜歡黃】前置詞:黃了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黃在中國本是帝王之色,陳煒舜為今期《無形》開出宏偉前奏,緊隨其後有藝術家黃嘉瀛與黃店貮叄書房的文章。李日朗寫黃色地圖、謝傲霜以黃姓入題、色情諧謔談「警嫂甜古」,都為「黃」開出多元向度。在抗爭與戲耍之外,本期還有韓麗珠、孔慧怡兩篇寧謐溫婉的作家訪問,在歷史行進時持續寫作。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失去的阿伊努茅希利,悲哀的阿伊努人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0-03-02

二月份跑了一趟北海道的查映嵐,除了被天空飄起若有若無的細雪擄獲心靈,也探究這片曾是阿伊努人世代生活的北方土地。被強制同化的阿伊努人,血統與習俗的繼承者為數甚少,如今奄奄一息之身再被借用來光耀大和民族引以為傲的奧運盛事,這會是阿伊努文化復興的契機嗎?

【虛詞.酒店有落】酒店有落

小說 | by 貓與大海 | 2021-09-27

寶儀一動不動,直直盯著焚化爐上關上了的閘子,直至看到了裡頭的熊熊火焰,火苗還倒映在她死灰的瞳孔上,不斷吐出因為離開火源而瞬間熄滅的火屑。她看到熟悉的丈夫的嘴唇被濃煙蒸乾了水份,變得乾癟癟的;皮膚從每隻手指或腳趾開始向軀干燃燒,她嗅到了濃烈的燒焦的味道;她還想起了惹笑的頭髮著火的卡通人物的影像。

【字遊行・台灣】景美看守所(二)

字遊行 | by 左筠 | 2021-09-27

第二天,郭振純來到放風場,按著丁窈窕的指示,戰戰兢兢地找著了她的香菸盒。一打開,心上炸開了一個洞——輕輕的香菸盒,有一段訣別的話,和一撮細細的、絲絲的,她的頭髮。

《叔‧叔》楊曜愷 X《男男正傳》江紹祺:那些秘密,年長男同志的愛慾和抉擇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0-05-07

台灣去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香港同志或只能羨慕。不過,近來香港也有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就是以一對香港年長男同志的暮年戀為主角,近月屢入圍金馬獎、金像獎提名,兼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的《叔‧叔》。

陶傑父親曹驥雲逝世 顛簸半生的香港左派文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26

家父離世後,陶傑分別在Facebook專頁及商台節目《光明頂》憶述,當年家父隻身來港成為「難民」,雖是出於無奈,但卻改變其一生命運。他希望父親能夠庇佑苦難中的香港,「因為我不但是他兒子,也是香港人的兒子」。

《別告訴她》:孝大於病的醜陋美德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9-27

肺炎圍城,政府無道,中國億元票房大片紛紛擱淺之際,正好換來一部關於中國的小品電影《別告訴她》(The Farewell)。世故之人總能體會,有些謊言是出於善意的,然而,有些善意,湊近看來像一塊裹屍布,包覆著虛偽、畏縮和野蠻的惡臭。紅眼這篇影評以此觀照今日嚴峻疫情,正好反映一個見微知著的中國社會生態。

【教育侏羅紀】抗逆時代之網教實驗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20-02-25

在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之中,梁璇筠從未試過如此悠長的「農曆年假」,也從未如此期待上班。為了抗疫,老師們開始嘗試網上教學,梁璇筠分享她從買自拍神棍拍片,到開始拍攝以至剪片時的準備功夫,務求與學生一起,不要太「甩轆」。無疑網上實時教學只能是權宜之計,不知道何時可以風乎舞雩詠而歸?

【虛詞.酒店有落】酒店無樂

小說 | by 仃杏 | 2021-09-27

這個男人將自己刺穿,深入,又離開,無聲無息,一覺睡醒就消失無蹤,如一般在酒店夜裡的情事,毫無值得記下的原因。

【時代抗疫】倒霉的愛滋病與得寵的武漢肺炎

時評 | by 梁偉怡 | 2021-09-27

「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人面前,病毒卻不平等。曾經參與預防愛滋病計劃的性教育工作者梁偉怡,將它與近期肆虐的武漢肺炎作比較。愛滋病毒天生倒霉,初登場時已處處被小心提防;武漢肺炎則得天獨厚,先有中國政府保佑俏俏出場,再有WHO和一眾著名醫學專家為它護駕,有此非凡待遇,一切皆因含著「金」鎖匙出世-它的防控與「錢」和其近親「政權」相關。

【虛詞.酒店有落】貝殼

小說 | by 盧真瑜 | 2020-02-21

人類的笑容相較犬類更為虛偽,道別後在酒店大堂呆等,觀察著繁榮盛世裏任何活著而且微笑的生物。盧真瑜的短篇小說〈貝殼〉,記錄著安與貝的微妙感情。妒忌,她無法否認自己對貝的妒忌,但妒忌於她的同義詞便是,愛。

【時代抗疫】瘟疫

其他 | by 跂之 | 2020-02-23

就像這個在瘟疫中不死的人,我還可拿甚麼來描述他。比喻嗎,四周的喻體都已喪失;比較嗎,尚有甚麼可比較的對象。

【字遊行・台灣】 景美看守所(一)

字遊行 | by 左筠 | 2021-09-27

十分鐘——朝夕分隔的政治受難者和家人要在短短時間內把心聲盡訴,加上話筒裡的對話會受到監控,囚犯有時會把要說的話寫在手板上,偷偷給家屬看。

【虛詞.酒店有落】走房

小說 | by 羅貴祥 | 2020-02-21

酒店房間不斷轉換,每打開一道房門,他看到的都是一式一樣的床:被單都攝進了床褥下。沉悶的整齊。這裡是酒店的床,不是你的地方,雙腳不可以亂伸岀來!他愈來愈不確定,哪裡才是自己的地方。……

《上流寄生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查映嵐、凌志誠、麥曦茵 | 2020-02-20

成為今屆奧斯卡大贏家的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導演奉俊昊將商業電影的可能性推到巔峰,那點「像醃菜又像晾不乾的地布」的霉臭味,表現出窮人與富人之間無可踰越的鴻溝。在此送上《上流寄生族》小輯,集合查映嵐的觀後感與凌志誠的影評,麥曦茵更從導演的訪問,講到韓國電影與政策、法例互相牽引的關係。

【時代抗疫】抗疫時代之不學詩,無以言

散文 | by 梁璇筠 | 2021-09-27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我們不能輸掉!

【虛詞.酒店有落】酒店可以是這樣的

散文 | by 潘國靈 | 2020-02-21

酒店可以是青春的,是迷宮的,是宗教的。酒店在潘國靈筆下有無限可能,還讓他想到酒店的房間號碼。經典的2046房間、《末日酒店》內的107號房間、白流蘇在〈傾城之戀〉入住的一百三十號房間...其實,潘國靈也曾寫過以酒店為場景的小說,且暗地裡把一個認識多年的女子的生日日期化作小說中的房間號碼。知道答案的話,且當作一個暗語吧。

水瓶座:這個水瓶不太冷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20-02-18

水瓶座的守護星——天王星,自轉軸傾斜角度為97.77275°,是太陽系中唯一躺著運轉的行星,這個叛逆的行星,就如英文字裡的「un」和「anti」一樣,總是能把字詞的本義扭轉,為各種事物附上相反的面向。

大規模Domestic Violence

散文 | by 白水 | 2021-09-27

「家暴一般的愛。」這是我所能想到最為精準的譬喻。因怯懦而異化成暴力;甘願舍我的慈愛——虐,與被虐。

如果美夢成真有多好?-談《首相失憶了》

影評 | by 鄧志堅 | 2020-05-15

提到政治電影,大多人都會聯想到嚴肅及沉悶,但《首相失憶了》這部政治喜劇(導演說是「狂想曲」),澳門「戀愛.電影館」特約影評人鄧志堅,認為跳脫傳統框框,以一波波笑料顛覆觀眾對政治電影想像,即使觀眾對日本政治不了解,亦能對電影產生共鳴,畢竟混蛋領袖在世上,比比皆是。

【教育侏羅紀】網上教學(不)可以做到甚麼?

教育侏羅紀 | by 黎國威 | 2020-02-21

於停課期間為追回課時,採取網上教學是無奈之舉,但它始終有所局限,至目前為止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面授課程。來自教育界的黎國威分享個人經驗,試圖論證網上教學不可以做到甚麼,並提醒我們不應忘記學校作為實體空間,也是全人教育得以可能的關鍵。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石頭縣衙沒好人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0-02-17

何福仁上次寫過除夕看《石頭記》,殘年急景,寫得匆忙,說寶玉出家,在雪地上披大紅斗篷,太剌眼,情景不協。這次回到老問題,抄家敗落後,寶玉曾否入獄?這關係續篇的發展、收結。脂批庚辰及甲戌本好幾次提到獄神廟。然則獄神廟是什麼東西?何福仁在此試述其之,並分享自己多年前特地到山西洪洞縣所看的古代監獄。

台版《紙牌屋》片尾曲由林夕作詞——《國際橋牌社》敢於觸碰敏感議題

劇評 | by 沐羽 | 2021-09-27

政治如牌局,每個玩家都在競爭利益。剛放映完畢的台灣連續劇《國際橋牌社》,除了使用與《紙牌屋》相同的政治隱喻,亦處理了許多解嚴以來一直難以碰及的問題,包括現在還是極為敏感的中國意識對決台獨意識等等。在國際博奕場上,台灣與香港打著差不多的籌碼差不多的牌,此劇也許能為香港帶來某些啟示也說不定。

《上流寄生族》:壞與更壞,以為「無關」的一切都「有關」

影評 | by 麥曦茵 | 2020-02-14

「在《上流寄生族》中,真正的恐怖與恐懼,並不是現在的處境有多壞,而是它只會繼續變得更壞。」導演奉俊昊曾在訪問裡如此說過。不敢在浴血的殘酷現實中,說希望,麥曦茵在這篇雜談最想傳達的訊息,是人生構成本就「撈埋一齊」的訊息,正如在韓國,電影能影響政策、法例,因為人權運動的歷史和往後的政策,影響了電影,一切都有關。

【無形.酒店有落】下一站,十大經典酒店

其他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0-02-13

酒店,帶著一份莫名的曖昧。在人來人往之間,每個也像過客般在酒店逗留,彼此卻在同一個空間裡交錯,濃縮的情感在此處綻放。或許因此,酒店往往成為不少電影或文學出現的場景。《無形》編輯部精挑細選以下十間經典酒店,搞笑驚悚靈異愛情樣樣有齊,總有一間能牽動閣下心緒。

【時代抗疫】服一口抗疫良藥,世界崩壞還幸有歌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21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本地社區大爆發勢將避無可避,人人自危不敢外出。日夜閉關,百無聊賴,聽歌是其中一個不錯的選擇。與疫情病患有關的歌曲多不勝數,《虛詞》編輯部嚴選以下歌單,藉此與同樣飽受這個無能政府煎熬的大家分享。2020年,每個香港人的最大願望,不過是「我只想,身體健康。」

【時代抗疫】如有雷同,實屬巧合?我們與疫症電影的距離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21

一覺醒來,你望出窗外,對面所有大廈一夜之間人去樓空。你走進廁所,想起上星期才取笑那些搶購廁紙的人有「盲搶炎」,但此時的你卻也鬼上身地,只敢撕下半格來用。你餓了,家裡的米所剩無幾,你很想衝出大街,你不怕駐守門外的童軍,對,是警察的話,用光口罩的你早已衝出去了。忍無可忍之下,你打開垃圾桶蓋,把最後一支通渠水通通倒進垃圾桶裡,直到裡面的隔離手環完全腐爛,那短暫的十多秒,你久違地笑了。你知道你已經走進了電影的場景裡,然而你無法知道,自己是否那個不死的主角。

【無形.酒店有落】上流

小說 | by 紅眼 | 2020-02-11

陳天偉忽然說:「那些勇武的只是經驗太少,最噁心還是那些行行企企了半天就說身體不適要後退,回到家裡寫兩首詩,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的。」蘇志健笑著說:「他們是抗爭詩人嘛,我覺得是社運渣滓。」

【無形.酒店有落】北國酒店的精靈

其他 | by 鄒頌華 | 2020-02-11

但睡意戰勝恐懼,我閉上雙眼,用粵語說了一句:「打擾曬唔好意思,但我真係好想瞓覺,請您畀我瞓啦,唔該。」

【教育侏羅紀】教育現代性與香港人的線性時間觀

教育侏羅紀 | by 黎國威 | 2020-02-18

以學年來計,相信不少教育界同工也心知肚明以下事實:這學年幾乎可說是報廢。在學習過程未有足夠時間保證的狀況下,是否仍然要按既定schedule,讓未有足夠學習時間如期升班、升學?黎國威在這篇文章引出線性時間觀的概念,從而回到最根本的問題:究竟從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教育本身,還是為了滿足教育的程序?

《上流寄生族》:一絲不苟的瘋狂

影評 | by 凌志誠 | 2020-02-13

同時奪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上流寄生族》,導演奉俊昊將商業電影的可能性推到巔峰,凌志誠在這篇影評以劇本、剪接、鏡頭運用等角度,分析這位奧斯卡最佳導演對影片的掌控如何一絲不苟,成就電影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時代抗疫】口罩詩輯:口罩不能救人,只有炸彈能夠

詩歌 | by 劉偉成、陳李才、洪慧、黃潤宇 | 2021-09-23

【虛詞.和你親】詩兩首:〈親愛的恨意〉、〈我土〉

詩歌 | by 梁匡哲、賴泓豪 | 2021-09-23

曾經以為靠在同一戰線,曾幾何時擁抱都是飛行,如今卻只能以遺忘的速度,接近彼此。賴泓豪與梁匡哲這兩首詩,將連繫著最親的愛與恨娓娓道來,讀來隱隱作痛。

詩三首:〈衣櫃〉、〈透視點〉、〈離開〉

詩歌 | by 謝旭昇 | 2020-02-06

這是為什麼 / 我能驅車經過 / 我的皮膚和肢體 / 我的意志反覆延伸 / 草的氣味指向終點 / 我經過自己 / 在空蕩的「美好」/ 注入源泉 / 在無從尋得的「源泉」/ 想像什麼叫流動

折劍

小說 | by 黃戈 | 2021-09-23

不過老闆最近嗅到日子開始有點抖,風聲之中,時聞焦慮與迷茫,沒那麼容易繼續遊戲文章、權充看客。

【時代抗疫】防疫與我們的共同體

時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然而傅柯、阿甘本或埃斯波西托等哲人之所以討論生命政治,並不是要告訴我們生命不過受主權操控的事實,而是要讓我們去想像一種新的可能,傅柯認為古典哲學不乏教導個人重新管轄身體的篇幅,阿甘本從方濟各會苦修士生活思考一種全新的、不受社會或政權操控的生命形式,埃斯波西托則提出一種肯定性的免疫機制。

《婚姻故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05

入圍奧斯卡六項提名的Neflix原創電影《婚姻故事》,上架後瞬即受到不少觀眾讚賞,電影描寫離婚愛侶經歷的真實性,更被大讚「到肉」;然而,幾位影評人卻對此有不同評價。凌志誠認為電影細緻且具張力,體現導演的功力和技藝;區皓棕疑惑赤裸的關係破裂情節是否值得觀眾同情;劉建均則以「好的離婚故事,卻非好的婚姻故事」評之。閱讀《婚姻故事》小輯前,不妨先好好細味電影,再看那篇反映閣下心聲。

【虛詞.和你親】布幕

散文 | by 陳俊熹 | 2021-09-23

回溯過去,曾經有那種日子,那種没有欺騙的日子,一切都可直認不諱,我會帶著狡猾的笑容遁逃,你會讓那種種消彌於佯嗔之中。然而,此時此刻,彼此之間卻始終隔了一道鐵閘。中五學生陳俊熹筆下的《布幕》,以欺騙與沉默為線,一段一段織成,道出背後的痛苦與掙扎。

Todd Haynes 電影中的恐懼感——《追擊黑水真相》

影評 | by 區皓棕 | 2020-02-05

疫情還未受控,前往戲院未必是個好選擇,但若心癢想入場看電影的話,影評人區皓棕推介《追擊黑水真相》,「合家啱睇」之餘,更是「黃藍皆宜」。主角花了整整十七年,才看到丁點成果,同樣地,在我城生存,我們一定要捱過去,才看到曙光。

【虛詞.和你親】頭盔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1-12-09

當我推開睡房的門時,發現裡頭徹底地被人弄得一團糟。東西都給人翻箱倒櫃的,散落一地。地上留下一個掏空了的膠袋。

馬琼珠新展《詩,每天,死亡》:詩不必字,為了放慢時間

專訪 | by 忤尚 | 2020-02-04

「理大圍困第二日的時候,彌敦道很多人,讓我很震撼。那不僅是多人,而是集體。我發現,界定城市空間的不是水泥,是人。但將這層推到極致,又回到無人的想像,但加了一層聲音,一種雜訊。感覺有種殘餘在腦內的廢墟,被扭曲的廢墟。」

【虛詞.和你親】再也不能無所不談

散文 | by 雷米諾 | 2021-09-23

抗爭發展至今,看著從小到大教導自己如何明辨是非的人,今天竟然顛倒黑白,實在讓多少兒女感到心痛。本該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本該深明民主自由、反共反獨裁的她,竟然出奇地黃轉藍,說抗爭者是以民主的幌子行不文之事。她愛哪個國,其實不太重要。只是再也不能跟她無所不談。

《婚姻故事》:好的離婚故事,卻非好的婚姻故事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0-02-03

波拜克試圖塑造兩個既可憐又可恨的立體角色,態度卻是很曖昧和不連貫的,而角色立體的條件乃兼具受害者和加害者身份,因此導演應該避免道德批判。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店鋪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0-02-03

因為工作關係,最近經常在上環活動的查映嵐,在某天電車剛好經過海味街,濃烈的鹹腥味突破文本直達她的潛意識,讓她想起西西那篇有名、自己卻未曾讀過的散文《店舖》,鑽進那個發表於1975年的時空,回到近半世紀前的老上環,細看猶如被按下暫停鍵的每種情。

字裡行間,窺探粵劇「鬼才」唐滌生的內心世界

書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03

數粵劇界的傳奇人物,唐滌生定必佔據當中一席,在他筆下的粵劇作品數以百計,為後世留下不少經典名劇之餘,亦教粵劇迷欲窺探這位「鬼才」的內心世界。《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五本與唐滌生相關的好書,藉著對唐氏劇作的專門研究、歷年來與粵劇相關的唐氏語錄、深入剖析經典劇目的文學造詣、鑑賞對其別具意義的物件及珍貴照片,將這位在中國文學,戲曲及粵劇界屬異數的百年難得奇才,更立體地在字海裡呈現。

【虛詞.和你親】殺人犯的兒子

小說 | by 康爾 | 2021-09-23

我一直想知道,刀刃割在人身上有何感覺?跟屠宰家畜一樣嗎?滿手鮮血的妳,晚上能睡得安好嗎?會浮現被無辜濫殺人類的痛苦樣貌嗎?我確切為你擔憂。

我讀高達《圖像策》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0-01-31

我們需要想像,畫面中被割的、被刺的、被傷害的是和我們一樣的人類,「物傷其類」以至於共感才得以發生。(所以他們叫反抗者作「曱甴」,最終就可以讓他們出棍、下刀、肆暴、棄屍,都不留同情。因為統統「非我族類」。)

【無形.酒店有落】前置詞:迷霧裡有間大酒店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一句「酒店,有落」,蘊含著體面上流的顯示,也是難以啟齒的秘密流出。與酒店遙遙呼應的,還有六月以來的香港抗爭,秘密而親密,表裡不一。余婉蘭以其賽伯格元素、近未來體小說的設置,自與真實的我城呈鏡像。紅眼同樣以抗爭現實為背景,寫出上流人士的可恨之處。 最讓人肯定自己身處現實的,是撞鬼。旅人鄒頌華寫了北國酒店撞鬼的親身經歷。只有撞鬼,最讓人肯定自己身處現實。所以,酒店,或者也有中間與過渡的性質,像陳麗娟〈倉鼠大酒店〉中的流離與晃動,鄧小樺寫的酒店介乎現實與抽象,也有抗爭與情史,無跡可尋而深刻。《無形》編輯部亦呼應文本,組織〈下一站,十大經典酒店〉稿題,總有一間讓你產生共鳴。

【虛詞.和你親】斷絕書

散文 | by 火龍果 | 2021-09-23

既然那麼多年青人死去,你們還說他們是抵死的,到底還需要被名為「孝順、父慈子孝、我們是為你好」的情緒勒索來綁架回家?火龍果這篇給父母的斷絕書,有種即使跟父母斷絕關係也不帶愧疚的覺悟。爸、媽,祝你們身體健康。女兒也希望平平安安哩。

團團圓圓缺缺

其他 | by 何潔泓 | 2021-09-23

開飯前還以為可以談談,對坐後愛恨情仇湧到飯桌上,阿言氣她不理解自己追求的理想,是一個活在舊時代的阿媽,跟這一代年輕人隔了七大洲;阿媽氣他不知感恩,何以會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而她根本就不認同這個新世界。結果誰也沒碰過那幾碟餸。

超越神,做回一個人

散文 | by 袁兆昌 | 2020-01-29

一位影響世界的退役球員,畢生在半空做出各種姿勢,生命卻在佈滿霧霾的山林上,與女兒一同結束生命。NBA傳奇球星高比拜仁的意外離世,震驚也傷透籃球迷的心。終始有時,生命如是,袁兆昌談高比,也談家母藉此建構「親子事業」的二三事。

年花與寂靜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0-01-24

我有自己打開春天的方式。一年將盡便是百花盛放的時候,每年與女兒去賞櫻探梅,大埔的蓬萊閬苑,嘉道理的觀音山,香港的冬日不夠冷,花都開在山上,兩三歲的孩子陪我徒步上山,沿路檢拾樹葉與松果,山櫻花開得不夠燦爛,但一地火紅嫩黃的山茶,山頭人稀,我們在寧靜的山上,遠望山腳的人煙。孩子不計目的,春暖花開,在一起走一段路目睹盛放,我想這大概也是過年的意思。

新春吃到與吃不到的意頭

散文 | by 謝傲霜 | 2020-01-24

因封城被困武漢以至湖北省內多個城市的人,正與生死博奕,賀年食品食之無味食不下咽,用廣東話說,就「真係食龍肉都無味」。

年宵是一首medley

其他 | by 鄭美姿 | 2020-01-24

年廿五到年初一清晨的年宵巿場,在香港的2020年,因為反送中運動而取消。然而,每年的維園年宵,其實都蘊含著很多有趣故事。鄭美姿分享她過往以記者身分採訪年宵新聞的經歷,在維園裡尋尋覓覓,故事的豐富程度就如一首medley,有快有慢有新有舊有高音有低音,有笑也有淚。

新年十大賭片,缺一不可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22

你告訴自己,Einmal ist keinmal,只賭一次不算數,這是資本流動的機會,這是讓社會資源重新洗牌的機會,這是對抗這個吃人體制的唯一機會!

【無形.和你親】蝴蝶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1-12-15

鄧小樺說,她覺得自己中了一種降頭叫家長咒,她與兩個仔經歷過的,大概也比任何正常家庭都要多,如《小偷家族》一樣,他們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最難以理解的親密。從夏天遇見,到冬天結束,蝴蝶卻撲不過天涯,這個「家長」回到作家的身分,重新接近自己本來寡言、偏激與危險易碎的言說世界。

新春街市掃貨錄

散文 | by 饒雙宜 | 2020-01-23

大概只有廣東人會說過個「肥」年吧,帶著財富滿滿的寓意,亦意味著豐衣足食。街市檔販立心發財,顧客亦願意大灑金錢,自用還可以省著花,送禮真得不惜功本。

詩每天超越死亡

藝評 | by 朗天 | 2020-01-23

【我香港,我街道】如果香港不屬於任何人(推薦序)

其他 | by 胡晴舫 | 2020-01-31

當我們記憶一座城市,我們魂牽夢縈的,一直是那些街道。香港文學館在詩人鄧小樺主導及策展下,三年前開始「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大型書寫計劃,號召我城所有寫作者共同書寫香港街道,胡晴舫除了為此書寫推薦序,也以後來者的身份,寫了西營盤的第三街。我街道,我書寫,因為我路過,活過那一刻的美妙。

《浴火的少女畫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22

凝視,是法國女同志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的關鍵詞。它是一部極需要專注的電影,看懂了的人會覺得刻骨銘心,誤入的人會覺得導演處理太過簡單。然而,只有非常專注地留意每個細節,才能把握電影使觀眾動情的地方。影評人魏時煜踏出戲院,立刻買票次日重溫;如也前後看過三遍,感嘆所有凝望化作記憶的回眸都成了詩;或許就如《虛詞》記者黃柏熹所言,觀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凝視」的行為,而這正是電影使人觸動的魔力所在。

【無形.和你親】筆下角色無數,現實的兒子始終出乎意料——訪董啟章《命子》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0-01-22

不過,小說人物跟真人畢竟還是不一樣的。「『作者跟人物的關係』與『父親跟兒子的關係』,很多人會拿來比較,這些比較都有趣的,但事實上我又感覺到有些東西很不同。」

《浴火的少女畫像》:每一個戀人,都在等待回眸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1-22

法國女同志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不是那種依靠快速剪接、誇張情節吸引眼球的電影,不,其實很多出色的電影都不是。它是一部極需要專注的電影,得假想自己正在凝視一幅浮動的畫作,或是戀人那親愛的臉龐,非常專注地留意每一個細節,才能把握電影使觀眾動情的地方。

「高達.電影.歷史」課程:2020年了,還看高達幹甚麼?

專訪 | by 忤尚 | 2020-01-21

究竟,我們為甚麼還要看高達?以晚年高達的作品為重心的「高達.電影.歷史」課程剛圓滿結束,第二部分預計將於今年年尾面世。《虛詞》訪問了負責籌備及執行該次課程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王勛先生以及資深影評人朗天先生,嘗試好好地回答這道重要的問題。放開懷抱感受影像的力量,是欣賞晚期高達的首要條件,而這亦是課程的重點之一。

【2019.回顧】2019香港文化大事回顧(下):抗爭以外,我們該如何守住本地文化?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24

上回「2019香港文化大事回顧」,提到送中惡法如何危及創作自由;而從六月的反修例風波爆發以來,文化界除了面對極權的各種打壓,也要抵受逆權運動衍生的後續影響,例如文藝活動延期或取消、文化人及學子的逃亡潮,都對孕育本地文化藝術帶來傷害。反送中運動固然牽動人心,但文學界關注的年度大事,還包括「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風波,新詩組的爭議賽果更惹起文壇熱議,梁文道辭筆引發的社會討論,同樣值得關注。另外,「三中商」書倉送中與出版業的困境,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誘發寫作媒介想像的討論,都是2019年抗爭以外值得留意的文化大事。

《婚姻故事》:陳腔濫調的反義詞,無懈可擊的劇本

影評 | by 凌志誠 | 2020-01-20

甚至當中有一些細節,幾乎是寫實主義式的,脫離主線劇情,例如女主角將離婚信給男主角時,他們竟然莫名其妙地談起了女主角的姐姐手上的那個與離婚完全無關的薄餅,讓場面瞬間顯得尷尬又好笑,卻又大大豐富了劇本的生活化的質感。

【佬訊專欄】大掃除is overrated

專欄 | by 佬訊 | 2020-01-20

臨近歲晚,又是大掃除的時候。佬編也曾經著迷,幻想自己總有一天能將多餘的東西全部弄棄,把書櫃衣櫃執得整整齊齊,但原來有些衣服,要放久了才會懂它的價值。也許,整齊極簡的衣櫃能讓人心情愉快,卻犧牲了未知所帶來的機遇與活力。

【無形.和你親】飲食戰爭

小說 | by 陳韻紅 | 2020-01-17

有時候,我會在對面的席位上發現一個腹大便便的孕婦,好像一個烤箱,烘焙着未知的糕點,使整個場景變得更奇異費解。我總是無法在離開前鼓足勇氣,向對方索取製作配方,至今仍未揭開當中的秘密。

詩三首:英培安 X 蔡寶賢 X 黃美婷

詩歌 | by 英培安、蔡寶賢、黃美婷 | 2020-01-17

城裡人流過的血和淚,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心繫香港的新加坡華文作家英培安,為爭取自由民主的香港人,送上他的〈城市之光〉;在沒有神話的年代裡,當舊秩序邁向死亡,新世界仍未誕生,蔡寶賢寫下〈鳩嗚哀鳴〉;縱然有些感情,詩不能直白地告訴對方,但黃美婷仍將她的情愫寫成〈女人生〉。

【無形.和你親】反叛

小說 | by 鳥人 | 2021-09-23

屏幕裡,韓國正在下雪,男女主角正在手牽手浪漫地溜冰;媽媽半攤在梳化上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只是氣餒地盯著手上的高跟鞋。

《浴火的少女畫像》:所有凝望化作記憶的回眸都成了詩

散文 | by 如也 | 2020-01-17

《浴火的少女畫像》,如也看了三遍。「當你注視畫中人,我又在注視著誰?」即便不是建立於畫與被畫的凝視,但凡是在某些境況下、來自某個人的注視,即便些許飄忽,如也覺得都是一樣,懷著某種好奇和慾望;只是,觀看者與被觀看者感受到的又會是甚麽?箇中深藏著怎樣的差異?

唐滌生:粵劇傳奇才子,竟是形象百變的時裝迷?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16

唐滌生在藝術傳統裡勇於創新,衣著造型上,他其實也是個時髦的人,養眼度不遜於台上的小生花旦。秉承有圖有真相的規矩,我們特意搜來不同造型的唐滌生生活照片。唐滌生時裝展覽,有請!

企鵝出版時代的終結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0-01-14

這些大集團不會明白到,對讀者來說,這些傳統出版社在電子化年代唯一的優勢,就是努力維持其出版品牌的獨特性,及在出版書藉的編輯、製作及銷售工作方面,與讀者建立最直接、最個人的關係。

朗天 X 盧樂謙 X 三木 X 吳傲雪:末日與奇蹟同在,直面恐懼方得自由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09-23

「虛詞.無形」早前舉辦「所畏何事:恐懼、末日、自由」講座,邀來朗天、盧樂謙、三木與吳傲雪,討論運動中的恐懼,以及面對這些恐懼的方法。講者提到,透過直面和超越恐懼,我們才能直視真實,從而獲得自由。

倫敦的舞,站立在頂點的意志

藝評 | by 肥力 | 2020-01-10

「Craftsmanship」,是Gat在場刊「Ideas」一段提及的核心,他說那是概念與實踐的結合,是對過往回憶與未來想像的總和,來構築起沒限制及澄明的空間與思緒。

Forever 17 推開世界的門 世界原本應該是什麼模樣?

其他 | by 洪榮杰 | 2020-01-10

入圍2019金馬影展的短片作品《Forever 17》,透過敘述同居超過50年的伴侶Ricky和Roger的故事,讓這個世代的同志們有種可以想像得到的將來。導演洪榮杰自我剖白,憶起那天躺在床上收到朋友傳來的死訊。呆了大半個星期,Spotify放起楊乃文的〈推開世界的門〉。世界原本應該是怎樣?然後,洪榮杰打開電腦,三兩小時,就寫成這部短片的首稿。

白雙全《噩夢牆紙》新書發佈專訪:打破輿論世界 找抗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

專訪 | by 忤尚 | 2020-01-09

白雙全的新書《噩夢牆紙》,雜亂和檔案式的呈現相互交錯,秩序若隱若現,就如創作者本身的精神狀態一樣。經過多年掙扎,他現在已非常清楚自己藝術的價值。面對將社運相關的藝術視為「消費」的這種聲音,白雙全並不置可否。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的自信,也是他對整體社會的信心。

寫實還是大書特書?——《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

影評 | by 區皓棕 | 2020-01-09

Netflix電影《婚姻故事》上架後瞬即受到大眾讚賞,特別是關於電影在描寫離婚愛侶經歷的「真實」性,令觀眾產生共鳴,不少更對故事有很深的感受。然而,坊間大讚從電影中看到的好「到肉」、赤祼、真實的關係破裂情節,卻令影評人區皓棕疑惑是否值得觀眾同情。

高牆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2009年,村上春樹獲得耶路撒冷文學奬,發表關於雞蛋與高牆的演說,亦因此讓「高牆」進入政治抗爭者的語言,由具備政治抗爭的特殊意涵,變成一般人都明白的隱喻。彭依仁覺得在隱喻以外,那些實實在在矗立著的高牆,體現出核心家庭作為戶籍獨立存在的狀態,保護我們的同時,也能封閉和窒息我們;幫助我們定義自己是誰,亦強行局限了我們的身份。

電影女書:《浴火的少女畫像》

影評 | by 魏時煜 | 2020-01-22

故事設定在比小說更久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西部,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卻似乎更加直面今天的性別困境。法國女導演Céline Sciamma的電影語言精準,風格卻是極簡主義。看懂了的人會覺得刻骨銘心,誤入的人會覺得導演處理太過簡單。的確,這部電影並非以往康城影展,甚至藝術院線常見的類型,然而,女人看得懂女人。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審查隧道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9-23

那是一條幽暗而具有吸吮能力的隧道,像一個漩渦,能把人拉到不知名的地方,只是,它是固態的,有路可循。韓麗珠從這條「審查隧道」開始講起,自己如何在生命裡曾經委曲地作出妥協。早在被扔進隧道之前,就會因為害怕而迴避和任何人之間的衝突。原來,在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裡,是她本人覺得自己不夠重要。

《亞洲週刊》大讚警隊 董啟章《命子》、顏純鈎先後割席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3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2019 風雲人物:香港警察」為封面主題,刊載由副總編輯江迅撰寫,連番讚揚香港警隊在半年來的「反修例風波」裡「讓香港人尋回免於恐懼的自由」、「是香港市民福祉的『守護天使』」的七千字文章。

【2019.回顧】亂世寫作的癡情人:2019十大香港文學佳作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05

在這個崩壞的年代,唔讀書,又唔做嘢,恐怕就會淪為橫行無道的green objects。讀書固然重要,若能讀到一本好書則更添個人修養,「虛詞編輯部」特此精挑細選十位作家的好書,並以新作為主,當中亦包括選集,以好書滋養每個因荒謬日常而變得脆弱的讀者心靈。

如果普世價值是我們的信仰——慰問我的朋友鄧小樺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12-09

在元旦日衝突中,作家鄧小樺在人行道被胡椒彈擊中,血流披臉。顏純鈎這篇文章,不但是對朋友的慰問,更是為自由、法治和人權的普世價值而發聲。對一個作家來說,沒有什麼比自由更重要。當普世價值成為信仰,那就不是利害的問題,不是榮辱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

【2019・回顧】狂讀書、狂睇文:虛詞年度十大文章 & 編輯部精心推薦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02

2019 年對香港來說,無疑是異常艱辛的一年(至少也有半年吧)。為了秉承「狂讀書、狂做嘢」的抗爭意志,讓來年的自己繼續進化,不妨跟「虛詞」一起回顧 2019 年收視率最高、最受讀者歡迎的十五篇文章,重溫這一年大家都在看的好文、好文、好文!

《真實芳言》:豪華陣容,輕盈故事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12-31

逝者、志向、羈絆、血緣、食物、玩具⋯⋯是枝裕和技法仍在,而且即使這些元素略嫌套路,也未至於了無新意。

王權與主權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12-31

回歸以後,香港一直陷入中港憲政關係的爭論中,深遠地影響政府施政。說到底,還是因為中共主權意志與香港本身作為國際城市的本質有所衝突,也關係到香港人對中共主權的認受性一直有所質疑。說來主權這回事,就像古代的王權,彭依仁以此角度引申,談談現代西方世界的主權概念,跟中世紀的王權有著怎樣的關係。

別矣!中國冰室

其他 | by 王冠豪 | 2019-12-30

中國火車

小說 | by 鳥人 | 2019-12-30

談到香港,我像行走在地雷上,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炸死掉。

《外出偷馬》:並未被偷走的一生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19-12-27

佩爾.派特森原著小說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電影裡得到忠實呈現,少數沒有,上述這一段便是。但這種死亡與再生感,滲透在電影空鏡頭裡的無數自然元素中,天地無情,卻又與人類的悲歡命運似有冥契。電影裡充滿夏天意象與冬天意象的轉化,但少年傳德1948年夏天挪威瑞典邊界森林裡所經歷的生離死別,奔跑的野兔、幽靜的馬匹、粉碎的鳥巢⋯⋯都一一呼應了他,並作為夏日之憶,在五十年後千禧年前夕的那個嚴冬安慰了他。

2019年精選劇集回顧

劇評 | by 方恨小 | 2019-12-27

【虛詞.說好的世界末日呢?】世界末日:外在的消亡還是抽離的覆滅?

散文 | by 胡雅雯 | 2019-12-27

但所謂「末日」或許仍有另外一種,那與其說是人類共同等待的、世界覆滅的結點,不如說是每一個人生命裡萬劫不復的時刻;它不似災難片中那個被超級英雄拯救或無力拯救的外部世界,不似小行星擦肩之後再彈回的星球撞擊——世界此後悲情地消亡,它亦可以是主體自願從世界之中抽離的絕望時刻,如星光在夜空裡暗淡、泯滅之際——世界仍在,但只對於他者而言。

《返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27

當一個個時代的見證人逝去,異議聲音漸漸失去,我們該從何處找回那段被埋葬的歷史?後人從書本、報章、電影,甚至遊戲等媒體裡所「看到」的歷史,能否讓我們理解到歷史的全貌及重量?在此為大家送上《返校》小輯,由查映嵐分析《返校》的電影原型:赤觸遊戲的敘事手法,亦有朗天評論遊戲與電影兩種新舊媒體的優點與不足,以及陳子雲指出《返校》作為歷史電影,導演在改編上的掙扎和權宜的後果。

《林日曦細聲講悲但真》:這個時代還可以

藝評 | by W小姐 | 2019-12-25

大概林日曦是個矛盾的人,性格孤僻,卻活躍幕前,他肯定不曾有強烈的表演慾,卻偏偏搞了一個「細聲講」,一個人站在台上「咦咦吟吟」。如果黃子華的「棟篤笑」是孤獨、自嘲,林海峰的「是但噏」是隨性、親民,那麼林日曦的「細聲講」則是自我縮小,縮小得近乎膽小。

香港絕種——訪葉曉文《隱山之人 In situ》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我開始寫這本小說時,就決定要寫香港已消失的物種。」以本地自然生態為主題出版短篇小說集《隱山之人 In situ》,葉曉文(Human)透過文人角度欣賞大自然,理性之餘亦多了份感性。創作建基於親身經歷的感覺,Human重視的是如何「在地」研究生態,並對大自然懷有恭敬和謙虛之心。

聖誕詩輯:於是你沿街砸節日的燈飾

詩歌 | by 飲江、劉芷韻、熒惑 | 2019-12-24

城市研究者黃宇軒:沒有欄杆的街道或者更好?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2-24

「我自己也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咦,為何街道好像變得好走了那麼多?』,原來是因為沒有了欄杆。」城市研究者黃宇軒(Sampson)說。早前有民間規劃組織建議政府考慮不要重裝圍欄,藉此重新審視路面空間的規劃,Sampson也認同,現在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本來習已為常的「規矩」。

為痛史尋找繼承者:談赤燭遊戲作品《返校》

其他 | by 查映嵐 | 2019-12-23

獨自在恐怖中徘徊,拼命想尋找出路和答案,卻處處碰到上鎖的門,玩家漸漸累積的焦躁與疲累,正好映照主角靈魂的質地。

【虛詞.說好的世界末日呢?】走在世界盡頭的孩子

小說 | by 邱冰瑞 | 2021-06-24

曾經在這裡度過美好的時光,做夢也沒想到有天回來,再也沒有快樂,也沒有了對長高的期待。身處埋土技術學院的主角,被末日士兵重重包圍著,唯有逃亡,才有生機。閉著眼睛一直跑,不知已跑了多久。夢中,我們推翻暴政,重建社會,各得其所。醒來的時候,現世依舊。

香港話劇團《叛侶》專訪:離場後你的選擇是?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20

在整個戲劇觀賞過程中,劇場不會主動告訴觀眾答案,亦從未批判「偷情」,而是在於觀眾當下經歷到些甚麼、作出怎樣的選擇。兩對情侶兩段經歷,同時存在於舞台上,一對有出軌,另一對卻沒有,導演陳敢權於是追問,「你會選擇哪一邊?」

【無形.說好的世界末日呢?】末日記憶與輪迴劫

散文 | by nico tang | 2019-12-20

當我們一日學不懂怎樣與地球,即大自然共生共存,繼續妄想自大地以萬物之靈自居,我們便要一直在這個「末日」輪迴中受苦受難。又或許,只有放下「人類」這一種執著,才能如佛陀般,超脫於這種屬於「地球」的「靈魂」的輪迴之劫。

【虛度年華.三三】寺山修司:我想殺死我母親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19

像是要報復母親一樣,寺山修司的作品裡,母親皆是癲狂醜陋,性與慾赤裸裸地在人前攤展,並總是與兒子曖曖昧昧,顯盡是不倫之味。兒子離家出走、少年被中年女人強姦、母親禁錮兒子、弒母等情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射手座:不羈,放縱,愛自由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19-12-18

或許射手座之所以是色色的,源於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與寬容,明白人生只有一次,唯有不停探索,解放身體,才能讓靈魂通往終極的自由。

學姊,母湯喔——《返校》的兩難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9-12-18

《返校》改編成電影後,編導的方向似乎有意比遊戲更明顯直接地,以台灣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為主題,但陳子雲覺得它始終是商業電影,把白色恐怖收縮成,學姊的心理衝突的結果,對《返校》戒嚴時期的刻劃不滿意,也不滿足。

【教育侏羅紀】第十年的新同事

教育侏羅紀 | by 何肇基 | 2019-12-17

記得以前老師在堂上講解《金剛經》,提醒我們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開度眾生而又實無眾生可度。為甚麼呢?因為最終都要靠同學自己了悟,有人頓悟,有人漸悟,有人執迷不悟,要是我一著相,執著人相、我相、眾生相,就無法開度眾生,教與學就完了。

【無形.說好的世界末日呢?】專訪林超英:生物本該求生,死也要講道德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從16歲瑞典女生Greta Thunberg獲選美國《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足以證明氣候問題備受全球關注。然而,當權者的執迷不悔,與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同步催化著世界末日的降臨。沒有人確實知道最終能做到甚麼,改變甚麼,但林超英保持著的信念,是「生物本該求生」。有些事情,非只想著成功才去做。

《「島物詩游」——也斯進劇場》︰依靠想像力來連結人與物

劇評 | by 肥力 | 2019-12-16

進劇場完全把握了這種溫柔,令也斯的多個文字作品變成視覺、聲音及文字拼湊,再在劇場中聚集。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古怪的衣服,以及對自身的幻想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19-12-16

每一年到氣溫驟降、不得不用毛衣、圍巾、厚大衣嚴嚴包裹自己的時候,衣櫃換季大業也就成為查映嵐的頭號緊急要務。對擁有的死物投放過多感情,以致多年沒穿的衣服也不捨送走。那些莫名其妙買下的離譜衣服,說不定在勇氣和配襯力更上一層樓時,會再有穿上的機會呢?

【虛詞.說好的世界末日呢?】末日夢境——黃綠之靈

小說 | by 徐梓琦 | 2019-12-14

『人們對著自己手造的霓虹神像,虔誠地跪拜禱告,然而警訊已經出現,在逐漸成形的話語裡,警訊中寫著:「先知的話語是寫在地鐵的牆上、以及出租公寓的大廳裡」,在各種沉默之聲中低迴不已。』

亂世俠客行:胡金銓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13

在胡金銓的電影裡,一個客棧便是一個江湖,胡金銓擅於經營封閉空間裡的武打場面調度,在客棧空間裡,最精彩的是試探、圖謀等「暗鬥」,這個江湖雖小,卻絕不單薄,胡金銓在有限的空間裡呈現無限可能,更顯其靈動性。

空氣的學習

時評 | by 游靜 | 2021-06-24

那個時代的流行曲,那個時代的黎小田

藝評 | by 黃志華 | 2019-12-12

比如說,1981年麗的時期的武俠劇《蕩寇誌》的主題曲《你心澈悟時》,黎小田是用兩個短音結尾,甚是奇特,而詞人因應這特點,填了「可有仇人,背後……下手」!配合得妙到毫巔。

Rolling Books 莊國棟 把圖畫書帶給視障人士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文字或載體,閱讀也是都市人不可或缺的習慣,但對視障人士來說,要「看」得清楚一字一句,卻非理所當然的事。「Make reading accessible to all」,是愛書之人莊國棟(James)的最大願望,由他創辦的小型社企Rolling Books,最近與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合作,計劃出版結合圖像、口述影像及觸感設計的共融繪本,希望讓大家留意到不只健視人士,才有閱讀的需要。

【無形.說好的世界末日呢?】候鳥

小說 | by 梁莉姿 | 2019-12-11

午後,明微經過橋間,終於看到了——一隻隻鳥的屍體橫陳在橋上,沒有彈跳,沒有躍動,就這樣,靜靜的,眼目圓渾,像小豆子。

【教育侏羅紀】別帶政治進校園?教中文老師情何以堪……

教育侏羅紀 | by 野之 | 2021-06-24

身為教學者,學生能應用所學,老師實該感到高興;只是,在欣慰的同時,老師也陷入兩難處境。野之分享幾段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真實對答,對於《醉翁亭記》、《魚我所欲也》、《岳陽樓記》,學生們總能舉一反三。別把政治帶進校園?明明課程上的一眾聖賢、古人、烈士、猛將,都在神交古人的過程中,傳授了仁義禮智之思想,如要問責,請別問老師煽動之責,關於課程編修,尋根究源就一清二楚,誰先帶頭把政治帶進校園?

【虛度年華.三三】胡金銓︰我的武俠片革命才剛開始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10

1965年,胡金銓,33歲。這一年,胡金銓告別了他多年的演員生涯,同時,他作為電影導演的武俠片革命,才剛開始。

新舊媒體轉換的尷尬——《返校》

影評 | by 朗天 | 2019-12-09

原來我們從來不是要避免爆炸,恰好相反,我們是要迎接爆炸,而意義炸得四分五裂不重要,情緒與感染力隨爆炸推到最高點才最關鍵。

中環集會聲援被逐印傭作家Yuli 台灣移工文學獎:文字是移工的武器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Yuli 曾於2018年憑小說〈那個傷口依然在我體內〉獲台灣移工文學獎優獎。集會上,本地藝術團體「影行者」轉述移工文學獎主辦單位「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訊息,指對 Yuli 遭受的不當對待深感遺憾且憤怒,並支持移民工透過文字發聲。

意大利作家新書揭露KGB殺害卡繆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12-12

當卡繆被認定是因普通交通意外而死亡,意大利作家焦萬尼.卡泰利(Giovanni Catelli)的新書,卻揭露卡繆是被蘇聯KGB特工暗殺,以報復他自1956年秋公開表態支持匈牙利起義,並強烈批評蘇聯入侵行動等反蘇言辭。卡泰利在全書結尾表示,希望該書能在「過往曾在海沙上留下的脆弱痕跡,被時間之浪徹底沖刷之前」,將更多證據保留下來。

時代的流亡者——談《卷施》中的救贖觀

書評 | by 謝家誠 | 2019-12-06

生於亂世,我們也許都曾質問生存的意義。讀勞緯洛的《卷施》,也在關注人類永恆的命題-救贖。謝家誠在這篇書評寫到,《卷施》包含著詩化的文字、人稱互換、互文、意識流、曲式結構和對印象派繪畫的描摹,當中貫穿並串連整部作品的是救贖的主題,亦是詩小說的形式。正因為先天人性的缺陷,才能產生對世人的憐憫。救贖並不是屬於個人,乃是普世的。

香港斜巷

詩歌 | by 陳滅 | 2019-12-06

【無形.說好的世界末日呢?】潛行

小說 | by 洪昊賢 | 2019-12-06

那時候,啤酒已經發酸。我們決定抽籤,讓運氣不好的那個人去探路。一座災後的空屋,被野豬踐踏過的花圈,泥土很刺鼻。河裡有蝌蚪、染血的棉花、子彈殼和針筒。禿鷹從低空飛過,水從頹圯中湧出。

專訪黃衍仁:天氣冷了 世界尚在運行

專訪 | by 鳥人 | 2021-11-05

前陣子,社會很流行一種叫「覺醒」的論調,於是黃衍仁創作了《裝睡的人》一曲,回憶人們總把這件事形容得太簡單。早於保衛皇后碼頭和反世貿年代已投入社運的他,就著今次運動也寫下《自己人!團結唔會被打沉!》。在這篇專訪裡,黃衍仁提到自己除了社運外,還有很多其他人生上的學習,包括靈性上和身心上的,而它們往往與社運行動有衡突。歷史的巨輪不斷滾動,世界依舊不斷運行,如他所言:「那些轉變是我們無法阻止它發生的。」

專訪貳叄書房:趁青春,結伴開書店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2-05

今年就讀人文學科 final year 的大學生 Sherry 和 Joyce 卻決定不甘平凡,聯同已畢業一年、兼職教結他的阿翹,在油麻地一幢商業大廈的12樓開設以文史哲書籍為主的二手書店——「貳叄書房」。

困難時光中,美好的隱喻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12-04

我們但願,雞蛋的隱喻,有著這樣的可能,樸素而高貴。像小小的祝福,陪你渡過困難的時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近年最常被人引述的名言:「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我們切不可放棄青年。

【教育侏羅紀】一直做下去,靠的便是「堅持」——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教育精神

教育侏羅紀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2-20

正如在最近《3016》的教育劇場演出中,學生扮演企業的實習生,需為公司構思一雙鞋,卻有學生回答用糞便,演教員處變不驚,更一本正經地回答:「那麼你要考慮處理素材的成本,考量身處3016年的環境,再檢視造鞋的物料。」

〈無題三則〉──給K

詩歌 | by 韓祺疇 | 2019-12-02

那是炎症一般的語言 / 傷口長成了肉,但我們知道沒有甚麼真正在痊愈

《放逐》——過去如頑石,擲出後逆風回轉狠狠擊中你的臉

劇評 | by 祝文祺 | 2019-11-29

雨傘之後,兒子退居劏房,時代與街頭,通通都過於龐大又無從掌握,於是他將力氣從運動轉移到經營關係上。他上班、賺錢、渴望與伴侶平靜過活。在沒有英雄的時代,他不過想做一個人。

【無形.說好的世界末日呢?】末日近了?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19-11-29

「世界末日」呼喚人們對時間和生活的想像,因為迫切,所以想像。2019年,香港的動盪之年,《無形》編輯部以至我城香港,都在經歷一段疼痛的時期。今期《無形》邀來本地劇作家陳炳釗,講述一段在我城烽煙四起之際坐飛機到另一個城市,卻有倖存感覺的「末日之旅」;對神秘學有所研究的媒體人鄧烱榕,講述「末日」揭示的可能的文明浩劫。 末日既是想像,當然也有文學涉足的空間。80後詩人陳暉健的〈世界末日〉和90後小說作者洪昊賢的〈潛行〉,各自以不同取徑,以文學創作回應末日的諸種面相。末日大概是人類不能逃過的命運,但林超英在專訪裡斷言拒絕袖手旁觀,只因身為大自然生物的一份子,努力掙扎求存也是我們的責任。在此躁動時代,末日感油然而生,在這漫長黑夜裡,但願我們一起做個守夜的人,守護我城。

《白色恐懼》:極端意識形態之惡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11-29

成人各種醜陋面相(根本就是衣冠禽獸),孩子全都放在眼內,但心知這些束縛和秩序如何牢不可破,遂寄託精神在理型的「神」身上,奉行一套絕對價值,懲罰違反這些信念的人,納粹主義也就逐漸萌芽。

《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他的女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02

漫畫《文豪野犬》重點描寫的自殺癖,書封書背必印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與女子殉情而死等,全是我們耳熟能詳浪漫得殘酷的「太宰賣點」,然而在蜷川実花鏡頭下的太宰治,渣男故事卻不再局限於此,也更令人著意那些女人在太宰治的生命裡,擔當著怎樣的角色和地位。在這個專題小輯裡,結集鄭政恆與梁偉怡的兩篇影評,亦包括沐羽對太宰治的延伸思考,《虛詞》記者黃柏熹也找來電影以外的改編,讓讀者從不同面向去理解和正視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當詩歌「遇上」人工智能,誘發寫作媒介的想像

其他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上周末舉行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其中一個焦點話題是人工智能與詩歌的討論。「以人工智能作為切入點,討論何為人,何為詩人,何為詩歌。」這是執行總監兼策劃人宋子江舉辦講座的想法,而在幾位出席的參與者當中,尤以Ash Koosha與Yona的身份最為特殊。他們並非詩人,一個是生於伊朗的音樂人,一個是由人工智能開發的藝術家。人工智能如何令寫作媒介產生巨變,正好從這對音樂「拍檔」開始講起。

兒子,就是中年維特的煩惱——董啟章《命子》台北新書發佈會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1-28

廖偉棠說,「我們兩人都是古怪的父親」,這是指他們都身為作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軌跡。但他們對於子女的成長,還是像一般人那樣擔心東擔心西,這也許就可以稱為中年維特的煩惱,少年時期的激情與對於世界的浪漫想像,都收束為對於家庭與後代的擔憂。

【亂世俠客行——胡金銓回顧展】專訪導演林靖傑-文如其人,復活武俠片大師神采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文如其人,這是正為首齣胡金銓長篇紀錄片進行最後剪接、台灣導演林靖傑對胡金銓的印象。今屆「鮮浪潮」焦點影人系列(12月6至15日),選來華語電影武俠片大師胡金銓的13部經典作品回顧。透過拍攝追蹤胡金銓足跡的林靖傑,來港出席講座分享拍攝紀錄片的點滴前,訴說自己如何從「完全不熟」胡金銓,到真切感受並體會對方的神級魅力。

來埋班作樂,組成一條可持續的音樂人鏈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19-11-27

於是「埋班作樂」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才培育計劃在音樂狹縫裡撒苗播種,為了提供更多選擇的權利,一群音樂人「行埋一齊」,由資深音樂人帶領新人組成班底,一邊「作樂」,一邊「玩樂」,在艱難的工業中組成一條可持續的音樂人鏈,做新的音樂,自己喜歡的歌。

【太宰治專題】文豪與墮落在生死邊界的花兒們:《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他的女人》

影評 | by 梁偉怡 | 2019-11-29

蜷川実花不止拍太宰治這個渣男,還拍他身邊的三個女人,梁偉怡在這篇影評寫到,這三個女人在蜷川実花的鏡頭下,都在關係中強悍地予取予求,絕非為愛為家庭為男人犠牲的愚蠢小女人。有一點要吐槽的是,明明電影描述的是三個有獨立個性的強悍女人,但中文譯名讓她們都變成了太宰治的女人,失去了三人的主體性。

【教育侏羅紀】「入得中大,就冇諗過走。」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21-06-24

我,以及C,還有許許多多校友和同學,都無法對中大正發生的事坐視不理,警方的行徑無疑是直接侵犯了我們心底裡某個至關重要的部分,而我們必須守護它。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沉迷哲學還是愛慕同性?哲學的同性色慾

散文 | by 胡雅雯 | 2019-11-26

兩人一起時過著狄俄尼索斯式的放縱生活——不是喝得酩酊大醉,就是進行S/M式的交歡,也思索著同樣的問題:倘若人透過在理性的範圍之外探索,遲早會在夢裡,在喝酒時或在共享的性愛銷魂狀態中,發現「存在」與「虛無」、生與死都是「一回事」,那麼,「偉大的尼采式探求」,或任何其他的甚麽探求,究竟目的何在?

生命與麵包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19-11-25

很多人的成長部分,都缺少不了生命麵包。煎隻荷包蛋,加兩塊生命麵包,一杯滾熱好立克,這是張婉雯的四季日常,也是她那代人的四季日常。不因為特別美味或營養豐富而吃,更多時只為一種習慣,而習慣總是讓人安心的。化學海底撈令人虛火上升,麵包卻可日日吃之鞏固身心,二者若只取一,賢者自知何所選也。只懂炫耀自己可以吃海底撈的那群「綠色物體」,顯然不在其中。

【佬訊專欄】分手很難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6-24

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共建「黃色經濟圈」,重新整頓個人消費模式,探索從未光顧過的小店之餘,同時也似為自己的部分習慣來個斷捨離。佬編分享他幫襯了十幾年的理髮師,透過偶爾才有的吹水,得知對方原來是個藍絲。理髮師當時沒有大爆發,不是因為相識多年,只是沒有得失一個熟客的理由。而佬編不剪頭髮,也不是為了錯怪好人,而是擔心重新適應新師傅,會不習慣。

致理大留守者

詩歌 | by 逆彌 | 2019-11-26

我們處身同一個城市 / 你那邊卻成了荒島 / 我不會明白你現在的悲傷與孤獨 / 在外面能做的或許都做了 / 我其實也同樣茫然

【虛詞.同志,跟住去邊度?】地下團體

詩歌 | by 黃君凱 | 2019-11-22

非牟利組織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 / 資料顯示,四成半同意是同志的受訪者曾舉報他人。/ 資料顯示,其中三成不覺得自己是彩虹。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曖昧中角力——香港同志文學一瞥

其他 | by 李薇婷 | 2019-11-21

《台灣同志文學史》的緒論所具有的參考價值是紀大偉著重處理「同志」在台灣文學的一份「現代性的報告」(Tongzhi Modernity),而這種現代性的展現即是權力競技場的展現。紀大偉透過追蹤權力場的運作,發現三種角力痕跡,包括「本土vs國外」、「壓制vs興盛」、「主流vs非主流」。在閱讀香港文學內同志書寫的過程中,我發現紀大偉的視角對香港同志文學研究相當有啟發性。而同樣追蹤著權力的氣味(因為「同志」本來就是被各種權力共同建造出來的),我也得以窺見三種角力的痕跡,成為支撐「香港同志文學」成為範疇的證據。

專訪《寫給左翼民粹主義》譯者楊天帥:政治敵人與民粹之必要

專訪 | by 忤尚 | 2019-11-21

「在立場內部書會,有人諷刺地提及過『現在香港很民粹』,實質是批評很多人被情緒蒙蔽了雙眼、與運動主流不符的意見容易被抹殺等等。這本書就能好好的回應這些問題,解釋為何左翼民粹不會令人民均一化、為甚麼每一個能動者(agent)都能保留自己的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究竟是怎樣把最多人的意見放在一起的同時,又能保存每一個人的獨立性。」

【虛詞.同志,跟住去邊度?】跟住去邊度

小說 | by csfling | 2019-11-21

同志,跟住去邊度,這是今期《無形》探討的主題。將「跟住去邊度」這五個字拆開,又會是怎樣的想像?此文作者透過五篇短文,將同志的細膩情感刻劃。邂逅時、忐忑中、表白前、婚宴裡、抱著你們的孩子,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感觸。只能虛擬親暱擁抱的景象,只能想像不屬於自己的幸福。或許,也說中了你的心聲。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詩的酒徒岑子杰:我以文學的心態寫發言稿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1-19

訪問在岑子杰二度受襲之前。當晚正值特首林鄭月娥首場「社區對話」,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坐在筆者面前,正看得入神;不是新聞直播,而是一本香港同志詩人的詩集。後來他提起自己逛書店的經驗:「當我打開一本好正的詩集,讀到一首好正的詩,我會心跳加速、站不穩、超級興奮的我看到靚仔也沒有這樣的狀態!」

【教育侏羅紀】生於時代的愚昧與悲哀

教育侏羅紀 | by 洛楓 | 2021-06-24

原本應該坐在課室揮發青春的學生,到底是誰迫使他/她們不是守在校園的前線,便是躺在臨時醫療處的體育館地上?每個被誣蔑為暴徒的學生,在洛楓眼中都是那麼的純樸。明明之前還在興高采烈地說要研究誰的詩,轉個頭卻在抵禦警察發射的催淚彈、橡膠子彈、水炮車之中受傷。學生不是暴徒,祗是優秀的人被殘酷的極權者統治,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香港的憂鬱青年──my little airport音樂中的社會意識

藝評 | by S同學 | 2019-11-18

打開my little airport的playlist,總會在他們的音樂中找到那份苦澀的共感,以及,那份在苦中感受逍遙的難得滋味。近月來,mla相繼發佈了三首新歌:〈今夜雪糕〉、〈吳小姐〉、〈K同學〉,每一首依舊充滿了mla獨特的故事性和時代觸覺,從自我的意識和生活空間出發,見證著反送中事件的細節點滴。在圍牆內找出缺口,缺口中播放的音樂,撫慰著我們苦難的人生。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同性婚姻

詩歌 | by 黃裕邦 | 2019-11-15

19. 我們會在床上等待黎明 19.1 平息我們,因為我們的眼睛 19.2 看見所有 19.3 眼睛(除了我倆的)都盯着我倆

自由與詩歌的流轉交換:王榆鈞

藝評 | by 廖偉棠 | 2019-11-21

誰都沒有想到這首詩會如此貼合當下的香港,無論是德國詩人布萊希特還是香港詩人翻譯家黃燦然。台灣詩人鴻鴻把它發佈在自己的臉書上,台灣歌者王榆鈞在香港訪問時,把它譜上曲,配上一支木吉他刷刷,沙啞地吟唱出來,不像輓歌,像戰歌。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專訪黃耀明——如果香港有希望,同志也有希望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問到黃耀明有否想起哪首歌,寄語正在爭取民主平權的香港人。明哥稍稍思量,片刻就說起《光天化日》的歌詞:「愛裡找不到恐懼/只恐怕找不到愛侶」。人生而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縱然活在荒誕日常,有愛未必能驅散城內的恐懼,也無法抵抗同志遊行十年首被禁的命運,但信我們對著青空許願,能在恐懼裡找到值得留低的希望。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散文 | by 李屏瑤 | 2019-11-13

無論光明黑暗、雨日晴朗,同志運動一路走來,總是濕氣濃重的。關於這一路的同志運動,從同婚通過首日為朋友當證人說起,沿途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然而,最好的時代來臨,最壞的也來了。同婚之後,還有很多場硬仗要打,人權也非形單影隻,每個議題互相扣連,而在人權的這面網之下,我們都是共同前行的同志。

《82年生的金智英》:請帶上母親一起看的韓國電影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19-11-13

近期正在上映的《金智英》,揭示韓國女性如何在生活裡受壓迫,尤其是30歲年齡層育有兒女的母親們。當然,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面對的性別不公問題,並非韓國獨有的現象,面對的艱苦不只沒有誇大,甚至存在跨文化的共通特質,仍待我們好好面對。或許正如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裡提到,如果莎士比亞有一個才華相當的妹妹,她最後也只會因為社會對女性的抑壓,無法發揮所長,最後自盡而死。

【太宰治專題】太宰治的女人們,及愛情失格

其他 | by 沐羽 | 2019-11-29

殉情除了表面的浪漫榮光,它背面的悲劇性是如此濃厚,就在殉情前一年,太宰為何在〈二十世紀旗手〉寫下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那是因為,當他在這部小說裡寫下自己的理想愛情模樣時,在現實中,他的妻子一笑也不笑地說:「那根本不是我。」這就是太宰治私小說的核心,那些女人誰都不是,只是太宰治失格的憶想。

悼亡者詩輯:生者與死者的眼淚匯聚

詩歌 | by 劉芷韻、熒惑、陳麗娟、洪曉嫻、陳暉健 | 2021-10-05

小國詩的自然生命力

散文 | by 鄧阿藍 | 2019-11-08

尼加拉瓜詩作,含蘊濃厚的人道主義,其悠久的文學傳統,融合獨特的地理環境,再調入混血文化。這樣在長遠歷史的政治苦難下,激發通過風土味的想像,創作出有拉丁浪漫氣質兼現實批判精神的詩篇。

【太宰治專題】《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他的女人》――唯美派與無賴派

影評 | by 鄭政恆 | 2019-11-29

蜷川實花拍太宰治,在鄭政恆看來,是唯美派眼中的無賴派。雖然太宰治與山崎富榮的感情世界,似乎與文學創作並無直接關係,但導演卻突出了身體狀況這點,呼應了太宰治殉情其中一個原委:將生命燃燒殆盡。群體與個人總有張力,那些所謂突破的出路,不論是愛情與文學,只是生命的燃料,原來最後擺在面前的,終究亦只有死路一條。

【虛詞.同志,跟住去邊度?】牽手

詩歌 | by 劉家睿 | 2019-11-08

與你並肩走在人滿的街,我妒忌櫥窗中無神的情侶。面對著世俗的禁制和目光,我們在陽光下,保持沒人懷疑的關係。手背互相碰上,卻伸不出尾指去勾起思緒。生命苦短,心願其實很簡單,只想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願愛裡找不到恐懼。你停下捉緊我說,不用怕,今夜的月色會很美。

大國與小國

小說 | by 並明 | 2019-11-07

佢哋大國嘅人,完全冇一種侵略者嘅殺戮慾,冇想過血腥殺人舐舐脷嘅變態,反而係一種「而家有嘢益你」,你好我好大家好嘅氛圍。

天蠍座:像死亡那麼強大,像禁忌那麼吸引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19-11-07

永遠與生命絕緣(Distance),承受著冥界的無盡幽黑(Shades),天蠍座觸及的就是我們所丟棄的(Discharge),最渴望的就是擺脫(Dismiss)。

【虛詞.同志,跟住去邊度?】向日葵來我房間避雨

詩歌 | by 陸穎魚 | 2019-11-05

當你挺著憂鬱的向日葵來我房間避雨,你說你只能這樣秘密地愛。陸穎魚的這首詩作,說出她和她之間不能言明的愛。一切也是寂靜的,但亦只能這樣低調地作回應。有種愛必須懷孕在房間但不能出生,有種愛必須用那個人離開之後的漆黑告白。

香港浮沉

詩歌 | by 陳滅 | 2019-11-04

風吹香港 / 夢寐間幻變 / 煙塵裡不滅

暗黑體物

小說 | by 謝曉虹 | 2019-11-08

而這些警察的頭顱還遠遠不只是不夠體面——處長忽然覺得,這麼多頭顱匯聚在一起,就像一個暗黑的、適合置放於集中營裡的波波池。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業的循環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6-24

這五個月以來,香港人每天都承受著無窮無盡的劇痛。以往,依靠各個崗位努力地持守的制度是身體的皮膚。可是它在崩壞,被某種惡的意志,從執法的部門內部,搗毀了建立多年的守則。韓麗珠透過這篇專欄文章,分享她在法蘭克福參觀猶太人小巷博物館時,身處陰暗如地底的館內,看到以極簡文字配上圖畫的故事。在業的循環裡,救贖究竟在哪裡?

暗途夜雪

小說 | by 黃戈 | 2021-06-24

「不好意思,那件事之後,你和其他人一樣,都成粉了。還好你死剩一個頭顱,意識大致完整,只是記憶倒散了絕大部分。我們當時慌忙掘開附近墓地,把各種手手腳腳,胸骨肋骨拼成一副新架,再安上你的頭骨,讓你暫時有個歸宿。」兩人一人一句,聽得還以為出自一人之口。「所以我只是一部拼裝車?」某君凝視水中是自己但又不是自己的倒影,揮著長短不一的雙手說。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前置詞:思索,詰問,前進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11-07

十一月本是同志遊行的月份,縱使今年遊行很難獲批,《無形》還是決定以同志為題,探究香港的同志運動之想像和方向。為了更與當下形勢互動,本期採取新的結構,將岑子杰與黃耀明的訪問置前,並請來李薇婷寫香港同志文學評論,台灣青年作家李屏瑤寫台灣爭取同婚合法化的運動記憶,黃裕邦詩的備忘錄文體見規條對欲望之中介。在香港搖搖欲墜的時期,《無形》繼續迎難而上,與香港人一起反抗,加油。

【字遊行.倫敦】倫敦要你發夢?

字遊行 | by 茹國烈 | 2019-11-01

在倫敦地鐵站看到大字寫著「Dreams」的海報,茹國烈以為是鼓勵年輕人創新和夢想,查找後得知是市政府防治持刀罪案的宣傳。發夢和帶刀,哪個更危險?城市本來就是極大量陌生人聚集的地方,互相碰撞,可爆發出新想法,也可產生衝突。與其相信著城市頌歌,茹國烈更感城市是正邪交戰的所在。倫敦也好,香港也好,何嘗不是一座座的葛咸城?

《萬千痛愛在一身》:艾慕杜華跟一切和解⋯⋯但海洛英除外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11-29

艾慕杜華新作《萬千痛愛在一身》,劉建均在這篇影評以「和解之旅」來形容。雖然風格平實,花招不多,但艾慕杜華就旨在直抒胸臆,自我回顧,洗盡鉛華,劇作結構始終有驚喜,既柔情又深情地反思自我,把自己的情感和記憶娓娓道來,刻畫觀看和創作電影的欲望,戲中戲外有戲,向觀眾打開自己的心扉,拼砌著和解的拼圖,述說着痛苦與榮耀。

【太宰治專題】廢青、暖男、八二分界,誰比小栗旬更像太宰治?

其他 | by 黃柏熹 | 2019-11-06

今年是太宰治 110 週年誕辰,日本導演蜷川實花以太宰治與三位女性的的生平故事改編成傳記電影《人間失格》,由演員小栗旬飾演這位富有異性緣的帥男作家。太宰治多年來一直是熱門的改編對象,尤以名作《人間失格》最受歡迎,屢被改編成漫畫、動畫和電影作品;除了陰鬱照片以及小栗旬的帥男臉,還有廢青、暖男偵探等不同形象,日本媒介「再現」太宰治的熱衷程度,也可算是一種文化現象。

【虛度年華.三三】沙林傑︰成名讓人困擾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有說至今《麥田捕手》已經在全球售出超過六千五百萬冊,有二十七國的譯本,讀者人數可能破億。《麥田捕手》裡的霍爾頓.考爾菲德是永遠的少年,他脆弱、敏感、憤世,對所有事情都看不順眼,他是比「垮掉的一代」更早垮掉的一個,是詹士甸出現之前的詹士甸,他的身影注定長存於每一代的年輕人心中。

金庸武俠世界的大象(下)

其他 | by 馬國明 | 2019-11-04

文化評論人馬國明撰寫的深度金庸評論,上回講到金庸武俠世界的父權主義,後篇圍繞這個主題再作延伸,而他更在《鹿鼎記》裡的韋小寶身上,找到後父權主義社會裡的處身之道-非政治化的政治。將此連繫到香港的時局形勢,金庸武俠世界中的大象,其實就是香港,即使現在金庸已經離開,活在那個世界裡的大象仍然活躍,而且值得我們去關心。

金庸武俠世界的大象(上)

其他 | by 馬國明 | 2019-11-04

【無形.黑】那不存在的光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19-10-29

甚麼也看不見,甚麼也不被看見,把苦難丟進荒蕪。但社會總是沒錯的,錯的總是我們自己,總是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人。弱勢,權力,罪惡,正義,被拉,被鎖,要你有罪,你就有罪。被制度默認,縱容,乃至鼓勵,撐到最後一刻,為甚麼會連憂患亦無處容身,終被迫向自戕一途。問題困在腦袋裡,四周的物件會繞著打轉,如同浮木失去平衡。不停問,不停問。又如同一個懸空的人,一直懸在不敢看向的窗邊。

【無形.黑】活著,來組一道明亮的人鏈

詩歌 | by 劉偉成 | 2021-06-24

活著為求甚麼?為了活著,我們又要做些甚麼?那夜,山人沿山線組發亮的人鏈,讓劉偉成醒悟自己並非苟且活著。也許,我們會對前路感到迷茫,也許,我們在黑暗裡找不到光明,但當感到無力失望時,想想那夜在獅子山上組成的人鏈,想想因它而結聚的每點渺小力量,那點照耀著的光芒,全世界都在注視著,而它,也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平反關淑怡,一切也願意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19-10-29

另類、前衛、超前,那時的香港竟容得下這樣的關淑怡。當然,初從日本回流寶麗金的她與所有歌手一樣,都以K歌起家,憑〈難得有情人〉一曲贏得「勁歌金榜冠軍」,上台演唱時留著一把長曲髮,一抹朱唇,一襲露腰緊身裙,演唱時生澀地扭動腰肢,既青春可人,又不失性感,站在負責頒獎的周慧敏旁邊,即使初踏頒獎台板卻不失風采。

【無形.黑】黑桃

小說 | by 沐羽 | 2019-10-24

他走進地鐵站,連舉高雙手或拿出身分證的時間都沒有。他被眾多武器淹沒,那些制服看起來就似火山、海嘯、地震與龍捲風。原來人可以同時像那麼多種天災,他想著,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寫進課本裡,同學們會如何理解呢。

蒙面詩輯:戴著面罩繼續行走

詩歌 | by 陸穎魚、逆彌、淮遠 | 2021-12-09

六四完結了嗎?——「六四:小說與大說,香港與中國」座談會紀錄

報導 | by 賴展堂 | 2021-06-24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早前舉辦「六四:小說與大說,香港與中國」座談會,請來黃念欣與何曉清作嘉賓,從文學和歷史、香港和中國出發,分享她們對六四的研究。即使文學作品未必像歷史寫作般,負擔起事實與真相的責任,但正是其含混複雜,能夠引領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天安門事件的記憶與情感。於當下多角度地回顧六四,不僅是對事件本身的分析,更有助我們思考香港的局勢。

【無形.黑】當黑

散文 | by 陳偉霖 | 2021-06-24

當黑,聽起來是個很負面的詞語。然而,對自幼患上罕見皮膚癌,天生一身斑點的陳偉霖來說,當黑不過是他的根本。「哇,點解你會咁㗎?你啲嘢會唔會傳染㗎?」聽過種種難堪的說話,陳偉霖漸漸明白到「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何在。與白無緣,今天的他,衣櫃裡99.9%的衣服都是黑色,之所以穿黑,是要讓人更專注於他的黑。

【無形.黑】The Black Sheep

時評 | by 石磊 | 2021-12-09

黑色藏污納垢,黑社會古惑仔、舞場高官達人、後巷清潔工、送外賣送速遞,大家都愛穿黑衣。只有心裡有鬼的人,才會將黑衣看為邪惡,將穿黑衣的人,看為害群之馬。

與藍絲母親睇《Joker》

影評 | by 楊建邦 | 2019-10-22

我覺得母親看過後,說出「班人痴線㗎,搞破壞」相當合理,因為電影的確沒有提供任何稍為深入的理據去訴說抗爭,甚至只簡化為仇富。

良心難安,所以反抗

時評 | by 蘇苑姍 | 2019-10-22

地上本無路。要不斷提及歷史,正因為它並不這樣廉價。而回到每個個體,使人真正得以成為人的,是更根本的東西,我們的良心。你又憑什麼認定這個世界,係咁㗎啦。

半個斯洛文尼亞人 ——漢德克的文學矛盾

其他 | by 鄧正健 | 2019-10-19

漢德克在南斯拉夫的政治問題,長期表現出一種「文學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矛盾面貌,尤為令人反胃的,是他一直旗幟鮮明地支持米洛舍維奇在波斯尼亞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並在戰爭結束後寫下兩篇遊記《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的冬日之旅,或給塞爾維亞的正義》(Eine winterliche Reise zu den Flüssen Donau, Save, Morawa und Drina oder Gerechtigkeit für Serbien, 1996)及 《冬日之旅夏日補遺》(Sommerlicher Nachtrag zu einer winterlichen Reise, 1996),試圖為塞爾維亞種族主義「平反」。

細識業界生態,考驗選民智慧——藝發局選舉論壇之戲劇、藝術教育、電影、音樂組別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相比文學與視藝兩個範疇明顯出現本土VS大陸的政治性對壘,戲劇、藝術教育、電影與音樂情況顯得沒那麼惡劣,多談及資源分配機制,及如何為業界「造大個餅」。不過戲劇組火藥味較濃,藝術教育與電影組亦呈現出世代之爭,最終會出現新舊交替,抑或薑是老的辣?需要各個界別的選民擦亮眼睛,投下智慧一票。

【虛詞.黑】黑鏡子

詩歌 | by 周漢輝 | 2019-10-17

太多黑鏡子給清洗 / 只遺漏它照出巷口 / 早上走過的身影匆忙 / 上班,像它與手足

《花椒之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麥曦茵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烈日當空》時只有23歲,那時她拿著200萬港元經費,並要在24日內把電影拍完。事隔10年,由麥曦茵執導及編劇的中港台電影《花椒之味》(Fagara),台前幕後陣容鼎盛,然而探討的命題,卻從未離開《烈日當空》,說的是自我發現、自我療癒的過程。《花椒之味》小輯包括劉建均與高琳達的精彩影評,同是以《海街日記》作比對,前者麻辣、後者芬香,也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麥曦茵專訪,揭開了電影對導演的特殊意義。

藝發局選舉論壇——文學、視藝:本土決戰大灣區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近年發生過多種政治審查事件,藝術自由、表達自由於是成為是次選舉的重要關鍵詞,不少候選人都提到「藝術自由約章」,如何落實約章,保障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或與不同機構合作時,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面對壓力,捍衛香港表達自由;此外,亦有不少聲音關注藝術平權、藝術通達服務。而在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兩組,則鮮明出現本土藝術與中方統戰兩派之間的爭持。

專訪麥曦茵:成年人缺席了,電影是自我療癒與成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0-18

香港電影導演麥曦茵的新作《花椒之味》,就是一部面對家庭創傷的電影。「我跟我的學生去看這部電影,他們看完都哭得停不下來。」麥曦茵說。流淚是因為心裡受傷,《花椒之味》的角色都走過一段家庭關係的療癒過程,不禁想問,現實中也有療癒的可能嗎?

發明「火車便當」的男人其實不是他! 是AV導演也是思想家:《全裸導演 村西透傳》

劇評 | by 沐羽 | 2019-10-15

與法國哲學家巴塔耶的情色哲學類近,在狂喜與高潮的那一剎那,是沒有語言可以觸及的,頭腦的完全空白與失去意識,如同一場小小的死亡。一切意義都得從事後追溯。村西透的色情哲學,正是事後以加工與潤飾去補足,去捕捉那人類對於禁忌與反差的渴求。讓影像與語言伸出手去觸碰那不可觸摸之物,嘗試先發制人,預判出大眾的愛好,讓熒幕前的觀眾參與犯禁的過程。

【無形.黑】黑色,我多麽愛你黑色

散文 | by 廖偉棠 | 2019-10-15

而且我始終相信快樂抗爭(這個概念跟無政府主義是緊密結合的)的必要性,即使現在已經到了革命前夕生死存亡的關頭,但我們仍然可以向意圖製造恐怖的權力展示:政治抗爭不只意味著你們所信奉的殘酷、暴力、血腥,快樂抗爭的方式本身就昭示了我們的選擇、我們與恐怖權力是兩個世界的人。我們這樣也是告訴那些不去抗爭的人,讓他們明白,喔,做一個反對派原來可以這麼快樂。反對派不一定就是被迫害、生活在黑暗與痛恨裡,他可以捍衛自由的同義詞:幸福。

《萬千痛愛在一身》:電影無法拯救世界,卻能安撫人生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19-10-29

「愛或許能移山倒海,卻不足以拯救一個你愛的人。」 「拯救我的是電影。」

悼亡者詩輯:哀悼這萬家孤墳

詩歌 | by 周漢輝、陳子謙、勞緯洛 | 2021-10-05

輪椅上的聖母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0-07-27

共同的距離

散文 | by 陳子雲 | 2021-06-24

諾貝爾雙響:朵卡萩的宇宙.漢德克的創傷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2019諾貝爾文學獎開獎,同時補頒因「me too」風波而停辦的2018年度獎項,於是今年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8年度得獎者奧麗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是波蘭小說家;2019年度得獎者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是出生於奧地利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導演——兩位得獎者都來自歐洲。在「me too」風波之後,把諾獎頒給女性主義作家朵卡萩,以及經常毒舌諾獎的漢德克,是表示虛心的姿態嗎?

香港未睡

詩歌 | by 陳滅 | 2019-10-10

香港急升,香港急跌 / 香港預測今年下調百分之十 / 香港的人民追隨外圍波動 / 香港吶喊,香港失聲 / 香港到底翻騰出一種生命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天秤座的美學革命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19-11-07

作為十二星座裡唯一的無機物,天秤座象徵公義之判斷,因此常被說成和平主義者,但其實天秤座不是喜愛和平,而是喜愛世界呈現平衡的狀態;天秤座也不是愛美,對美的執著也源於對平衡的執著。對平衡性的永恆執著,令不少天秤座成為了看世界不順眼的人。醜陋的世界需要糾正,革命就由天秤座做起。

「我喜歡敗壞中的璀璨」— 楊佳嫻來港側記

專訪 | by 余文翰 | 2019-10-09

台灣作家、學者楊佳嫻日前到訪香港,當她走出藝術中心,自然而然就匯入遊行隊伍中。在楊佳嫻看來,一個人在其所處的地域、族群之中總有身份、歷史密密勾連, 因而不可能擺脫得了政治。對於前路,楊佳嫻感到悲觀,可令她感動的是,人們可以戰勝悲觀和恐懼, 堅持一步一步地把前路走出來。「一個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文學只是其中之一,真正進入政治衝突內部,文學又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套語言的煉金術並非完全失效,只是拒絕淪為時代的某一種目的或手段而已。

【無形・黑】黑

散文 | by 沈旭暉 | 2019-10-08

於是,我發現,黑色於我,已經代表自由。 近來不少人用政治的眼光,問我為甚麼穿黑衣服。 事實上,從小到大年來,我的衣櫃,幾乎只有黑色衣服。 也許因為白天的身份、角色、崗位、責任太壓抑。 到了黑夜,才像回家。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惡魔牌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6-24

太宰治的小說,讓韓麗珠想到塔羅牌裡的「惡魔」,從正位去看,墮落、惡意、頽廢,被物質、權力和色慾駕馭了精神和理性,但把牌倒過來,則是透徹地看清並容納所有的黑暗面後,重新選擇一條自由的出路。那天,城市裡的提款機和街道、被催淚彈污染過的空氣,讓她再次想起「惡魔」牌。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說不定,空蕩蕩的櫃員機暗藏祝福。

觸碰難以觸碰的星空

散文 | by 何潔泓 | 2021-12-09

政權不仁的躁音,在這一百多天化進日常,生長在無數人的腦袋細胞。那些曾經有過無憂無慮的時光,彷似已是老遠以前的事。「到了2046年,你們幾多歲?」同一個問題,何潔泓如此向幾名青年問道。縱然青春有限,但好些人的上半生,已決定了在這無可救藥的城市,要做一個自由人。無人知道要走多遠的路,卻都不顧一切與之共赴。

《花椒之味》:主流華語片的倫理問題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10-04

《花》片的設定令角色行為符合道德規範,於是觀眾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們。不少華語片也存在這個問題,我也可以拿近年港產片作例——《翠絲》(“Tracey”,李駿碩導演,2018)中的政治宣言、《淪落人》(“Still Human”,陳小娟導演,2018)毫無逾距的主僕情深。外國的月亮不是特別圓,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作品,但《海》片的人性缺陷、《人魚沉睡之家》(“The House Where the Mermaid Sleeps”,堤幸彥導演,2018)中的道德爭議(雖然結局太爛),在主流華語片始終太罕見了。

夜裡,獨自一人步過的靜

散文 | by 黑色膠布 | 2021-06-24

濕衣

詩歌 | by 鄧阿藍 | 2020-01-31

父親久穿的工服還沒有洗淨 / 熱氣濕透灰色 / 衣袖中瘦手伸出甘芳 / 工房空氣混濁窄窗外曙光欲明

發夢詩輯:子彈不在這裡,埋在我的胸口

詩歌 | by 呂永佳、淮遠、熒惑 | 2021-10-05

近距離槍擊中學生,是他,也是我們胸口的痛,詩人呂永佳、淮遠、熒惑為此寫詩,刻劃這種義憤填膺。

詩、軍錶與警棍——淮遠在臺北詩歌節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0-02

談及在警棍陰影下的香港,淮遠問廖偉棠:你現在寫政治詩,寫完後可以解決心裡的沉重感嗎?淮遠坦言,有時重讀自己的政治詩,還會忍不住落淚,完全沒有言說過後的療癒效果。廖偉棠沉思一會,才回答:「其實沒有寫作可以承載到療癒效果,但我們可以讓心裡的難過通過寫作,讓它變得更清楚,就如魯迅的〈藥〉,最後仍要留一朵花,給世界留點希望。」詩人沒有警棍,只有詩歌作為武器。

國非我的國,愛又何從愛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09-23

國既不是我們的國,這個國又顯然沒有值得我們付出愛的條件,那麼我們宣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愛,那是出乎本心,天公地道,更可以理直氣壯,不必遮遮掩掩,欲說還休。

【無形・黑】前置詞:生命陰影,愛與恐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黑色是一種有代表性的顏色,意思是說,它常常遭到標籤。有光就有暗,黑色時常代表著對現狀況的反撥,哀悼,現實的影子,致命的補充。我有時覺得黑色根本的意思就是「相反」。黑色也醞釀恐懼,隱藏著不明的危險。

【教育侏羅紀】 教《倩女幽魂》的那一課

教育侏羅紀 | by 鄧小樺 | 2021-09-23

在「小說改編電影」課上,我死都要教徐克版的《倩女幽魂》。1987 年的電影,比同學都要老。而且很多人都已看過,興趣自然不是很大;今年又兼遇上舊生被控暴動,不少同學去了法庭聲援,課室學生又少了點。但我還是,覺得非要講《倩女幽魂》不可。

【字遊行・俄羅斯】走出地下室手記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19-09-26

寓所在三樓,走出地下室需要攀登蟠龍似的樓梯蜿蜒而上,讓我想起杜氏命途多舛,他的前半生本來風平浪靜,因為結交朋黨,閱讀被禁文書,突被官兵拘捕,判處槍斃,子彈橫飛的一剎那,沙皇改變主意,判處充軍西伯利亞,五分鐘的轉折,生命彷彿從有限到無限,應該怎樣善用「永恆的時光」,成為杜氏後半生不斷思索的課題。

寫世代,寫時代,方祺端《放逐》:其實真係溝通唔到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放逐》是方祺端自編自導的作品,本來是為前進進「新文本工作室2.0」而寫,沒想過會真做,更沒想過要自己導,諗住寫完就算,所以寫得比較肆無忌憚,因為沒考慮過演出問題。結果,排練的時候,屢屢出現「呢啲對白唔係人講架喎」的聲音,但其實,方導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因為我讀文學出身,而現在講文學,好多時都係講詩、小說,劇本作為一個大範疇,好像被割開了,所以我想寫一個比較有文學性的劇本,但如何將有風格的文字,放落一個演員身上,而又要做到,係幾困難的。」

在街市裡思考生死——專訪王良和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王良和早年寫詩,後來又在葉輝的慫恿下開始寫小說,出過兩本小說集,準備出第三本,寫過〈魚咒〉、〈降身〉、〈和你一起走過華富邨的日子〉,關於他的童年、父母、家族史,亦側寫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風景,王良和說自己的小說大多基於真實事件,不喜歡虛構,嫌虛構的事不夠質感,不過卻會在技法上運用他所謂的「仿夢筆法」,出入真實與虛幻,製造疑幻疑真的效果,他說:「我諗我無意識寫什麼題材,我只是挖掘我的記憶,記憶裡有這些元素,就寫了這些元素。」

非法追月

詩歌 | by 洛楓 | 2021-09-23

暴雨擊碎路面的石磚 / 飛濺的水花帶血 / 歷史是一個東歪西倒的回收箱 / 被錯誤投放雜物 / 我們將以青春嘔吐 / 並且拒絕痊癒

尊子出版歷年作品合集:「董建華不難畫,梁振英最難畫」

專訪 | by 忤尚 | 2021-09-27

對他來說,「董建華那個年代並不難畫,因為都是『懵懵哋』,可以拿來搞笑。曾蔭權時代較平穩,因此畫得比較少。到了梁振英,中港衝突便特別明顯。因為(政治問題)已經不是他自己一個的問題,而是反映了整個中港形勢的轉變。」他特別指出,梁甫上場,他已知道要小心。因為梁與前面兩任特首都不同,「很會包裝,很會轉移視線,(處事手法)比較現代一點,懂得心戰、操控宣傳,高級很多。要怎樣去破解他的說話,然後很快將它表達出來,對新人來講則較難。」

誰大誰惡誰正確?「以人類學角度看『暴力』」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日前(九月六日)舉辦講座,邀來鄭詩靈教授、譚萬基博士、周豁然女士、鍾浩浲先生,以人類學角度解釋「暴力」的不同面貌。講者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充斥著無形的暴力,法律、經濟、生活價值等看似和平的秩序,無不是通過看不見的暴力來維繫。最後,講者亦討論了邁向非暴力的可能。

【教育侏羅紀・罷課】等,一個人罷課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乘著九月大、中學生陸續開學,罷課的新聞幾乎佔據半個月來的關注,尤其是中學生穿著整齊校服參與罷課、集會、組人鏈的影像,頻繁地在社交媒體上出現。說到中學罷課,筆者倒是曾有過一次特別的「罷課」經驗。準確一點的說,是一次「失敗」的罷課經驗。

藍絲是怎樣煉成的?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12-09

愛國有充分的正當性,有榮譽感沒有罪惡感,有衝動沒有壓力;自我感覺良好,又可以理直氣壯批判別人;既對黨和國家盡了一份力,又可陶醉於自己未改「初心」——這是最安全而又最能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情。至於批判現實,反省制度,保護香港,反抗壓迫,那要冒被標籤為反革命的危險——最慳水慳力的選擇,當然是愛國愛黨,更別提有現金津貼那種事了。

單腎馬與壞駱駝的對目

小說 | by 曾繁裕 | 2019-09-23

駱駝原計劃的台詞,是問她喜不喜歡,她若說喜歡,他便說:「我問的不是花,而是……」此刻,他艱難地以蹄和牙齒拉拉扯扯、舌頭吞吞吐吐,把幾朵小花別在白馬的鬃毛上,希望讓她知道他的意思。

【查映嵐專欄】命中注定的小田切線(上)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19-09-24

現在想來,我可能對五線譜有種本能的厭惡。音符樣子像蝌蚪(望著五線譜打瞌睡時尤其覺得像,簡直是一大堆蝌蚪在眼前歡樂游弋),那種冰凍滑膩的異物感,跟音符一樣叫我害怕。

尼姑庵都不收,法號妙玉的金錢龜

小說 | by Oychir | 2021-09-23

接過在綠色玉石小盆中的妙玉,脖子有斑點,四肢的皮有點爛爛,急急將有點俗的盆中水,換上瑞士泉水來用藥,還多多帶她到園中曬曬太陽。自己有皮膚病,還什麼醫病靈龜,真是的。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水文與生態物種

散文 | by 葉曉文 | 2021-09-2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並非一成不變,它在冰點以下化作堅硬的冰,遇熱時氣化於空中;看不見但不代表它消失了,時刻存在於我們一呼一吸之間。

幻彩

詩歌 | by 霧臨 | 2021-10-05

以亂世為由,燃放煙花 / 天空辛辣如港口瀰漫的濃霧⋯⋯

《臉》:羅浮宮的鏡花水月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09-22

創作《臉》時的蔡明亮無疑在重施故技,卻為羅浮宮注入了新的意義。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夏曼・藍波安:海洋基因,文學就在身體髮膚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9-19

生於邊緣而遠觀萬化的夏曼,或許一早就清醒地感受到身體中的道之所在:「你不能跟我說,儒家思想是全世界的中心思想;對我而言,我的身體早已在履行莊子思想了,這就是我海洋文學的本質。」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流水武魂,赤軀隨遇——李小龍的武術精神

散文 | by 江祈穎 | 2021-09-23

止戈為武,正是李小龍截拳道的精髓:攔截的拳術,靜待對方靠近進攻,以己之長攻彼之最近處,後發而先至,截擊來勢,對方每每出手即愈打愈傷,漸漸失勢而放棄打鬥,以此達到止戈之目的。這種消解自身的武,不單是以技術及運動為主的武術,亦超越打仗實戰,武鬥打擊的武功,截拳道是一種武藝,是哲學,是拳術,是道。作為香港人,我們都渴望和平,但面對失治之城的濫權暴力,我們只能以武制暴,而在新時代除了相信群眾外,我們亦能從截拳道中學會,我們亦能相信自己。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Be Water

小說 | by 雄仔叔叔 | 2021-09-23

雄仔叔叔講故事。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我們仍然未得勝,頑強爭取太平——專訪何韻詩

專訪 | by 劉平 | 2021-12-09

「咦?佢又喺度。」每次在live或臉書見到何韻詩夢遊的身影都暗自一驚,她總是企得這麼前,而且,幾乎是每一次,點解可以連眼罩都冇?從雨傘運動走到今天以「反修例」拉開序幕的抗爭主場,五年來香港人經歷了多少,何韻詩也就經歷了多少。近日的文宣講得好,「黃藍是政見,黑白是良知」,連大家都開始有「核彈都唔割」的覺悟,就知大家有幾想贏,不只要完勝林鄭、摑她一巴,更加要贏回香港人的良知。大家堅持不割席,問何韻詩點先會割,她答得堅定,除了強權,其他點都唔割。

馬列主義的壓迫:評《壓迫與自由》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以《壓迫與自由》(Oppression et Liberté)所輯錄文章寫成的年代(上世紀三十年代)而言,竟比大多數左翼思想家更早體察到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真實本質,如此充滿洞見不禁令人配服。

京都白川通上的舊書店

字遊行 | by 陳韻紅 | 2019-09-13

銀林堂是位於白川通上的一家舊書店,它沒有文青書店惠文社那種精緻的裝潢和典雅的格調,它的氣質更接近道上的雜貨店與庶民食店。

回家

散文 | by 跂之 | 2019-09-13

從前我很疑惑,在毀滅的城市裏,新塌的房、新死的人旁邊,第二天是如何生活的。現在我漸漸明白,就只有繼續生活。

土丘:藏於香港的隱世美學空間

字在食 | by 張欣怡 | 2019-09-19

就像反送中運動前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催淚彈的處理方法,到達「土丘」之前,你很難想像在香港仍有一群人用最謙卑的態度跟這片土地相處。

黃飛鵬 X 黃衍仁 X 楊慧儀:抗爭備忘,情緒急救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09-23

早前「虛詞.無形」和香港文學館舉辦夜話活動,邀來黃飛鵬、楊慧儀和黃衍仁跟大家分享,除了思索走下去的力量以及談到新疆的經驗,還有實用的情緒急救教學。前路怎樣艱辛,我們也要一起走下去。

與唐滌生井邊重會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9-09-11

《井邊重會——唐滌生《白兔會》賞析》內容分為兩卷。上卷主要通過文本對讀,整理出唐先生改編南戲《白兔記》的種種取捨考慮與承傳心思,並兼論《白兔會》與《三娘汲水》(「寶華粵劇團」版本)的關係。下卷則主要為讀者展示《白兔會》劇本開山首演時的原貌,並對唱詞對白作基本、必要的校訂整理,再略加注釋。

弛滯,重組碎散——記拔萃男書院罷課

散文 | by 陳諾諺 | 2021-09-23

我們知道,我們要重新開始——不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繼續溫習;而是當一切無法在「正常」下去,我們必須弛滯,讓記憶鑲嵌在歷史的一方,傷口慢慢癒合。我們知道,無法再讓齒輪撕扯橫放在地面的血肉,拋開一切歷史,重新運轉,建構抽空的敍述。

我的恥辱

小說 | by 蘇朗欣 | 2019-09-09

後來趁學校假期,我獨遊威尼斯,黃昏時分在街角咖啡店呷著一杯雲呢嗱咖啡。

我和行屍有個約會

小說 | by 阿元 | 2021-09-23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我是一隻和氣的雞蛋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21-09-23

對雞公平些,對雞蛋,要愛惜,要有同理心。撥水的時候,你不會把嬰孩也撥出門外。

【教育侏羅紀】開歷史倒車、礙未來發展——為何我反對刪減中文科口試考卷

教育侏羅紀 | by 周子恩 | 2019-09-10

懂得與人互動溝通、多元協作及處理複雜人際關係明顯是 21 世紀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應用技能」/軟技能(soft skills),而適當的口語溝通訓練,絕對是當中的關鍵要務。

催淚彈後,深水埗市民的地攤日常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09-23

若果警察肆意往這些街道發射催淚彈是一種「暴力」,在深水埗擺地攤的基層市民每天面對被檢控的壓力,早已是暴力滲透日常的體現了。基層市民賣物維生,卻屢屢需在食環職員來到前收拾離去;稍一不慎遭到票控,不只賠上高額罰款,載滿財物的手推車都有機會被充公。

發夢詩輯:我們沒有最後的避難所

詩歌 | by 朵漁、鳥人、雲樹、之城 | 2021-10-05

中國詩人朵漁、年輕詩人鳥人、雲樹、之城等,為香港人的發夢式抗爭寫下詩篇。

現實持續發夢.方圓共同出神——記《方圓》創刊號發佈會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資源人力稿件空間四面楚歌、漏夜開會埋馬不停蹄……版在紙本蕭條的年代,要創建一本全新的實體雜誌,聽起來是「膽大妄為」。何況今年六月飄搖動蕩,《方圓》書誌立足於香港而創刊,可謂逆勢而行。更可貴的是,這本書誌有一特點——專門收錄四千至二萬字的長篇創作、評論,還在論文部分設下匿名評審機制,力圖填補民間與學院的間隙、達成真正的自由書寫,要達成以上種種,著實不易。

【教育侏羅紀・罷課】持菲林相機的罷課中六生:香港的未來,比DSE成績更重要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九月二日,中學生各自在不同的校園裡響應罷課,有的在校內默站,有的在校外手牽手組成人鏈,今年的開學日肯定最難忘。就讀中六的 Teddy(化名)回校參與罷課後,來到中大的百萬大道繼續參與集會,手持菲林相機記錄現場。問到他會否擔心未來的公開試成績,他說:「既然我的未來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為何我還要為一個這樣的未來,爭取自己那麼小的東西。」

說仇恨

時評 | by 鄧烱榕 | 2021-09-23

最後,仇恨從何而來,或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愛可以從何而去。因為我們都見到,前線的朋友,他們沒有一個是為了私利,他們犧牲著自己,就是為了想讓我們大家,有機會得到,這份神聖的愛。為了他們,你又願意付出嗎?

【虛詞.Be Water My Friend】水

散文 | by 陳諾諺 | 2021-09-23

生命是怎樣的一回事。光圈在透明晶體裡浸泡自身。細碎的。溫婉的。絲絮在幾近虛無的液輕柔掠過你的四肢。然後蜷伏,像個球體,混沌中載浮載沉。溫柔靜謐。貼近膜壁,你聽見黯紅的河流在竄動。那麼炙熱。忽然有一隻手在膜壁外畫圓,一圈又一圈,在肚皮上運轉。你開始意識到,膜壁就是水湄——兩顆生命交接之處,水面閃著一層淡光,你濾攝水面的空氣,游向那一片虛柔的光波。一個留長髮的女子輕撫你的肌膚,向你微笑,微暖的白光瀉在你身上——

就算世界標籤你是曱甴——專訪阮民安

專訪 | by 紅眼 | 2021-10-05

像阮民安(Tommy)這樣出色的男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鮮明、出眾。當然,是說他的髮型。網民戲稱,Tommy的招牌MK髮型,十幾年來深入民心,就算戴口罩出街,都可以一眼被認到,「灰都不用篤」。認不出他,不要說自己是香港人。

【教育侏羅紀・罷課】學生與學校,看得見的距離

教育侏羅紀 | by 豆昊 | 2021-12-09

今個暑假,全港市民不論黃藍都置身於反修例運動的漩渦裡。街頭的戰線以年輕面孔為主,不乏中學生。當整個香港都回不去了;「開學」卻像真理一樣在前頭。學校體制規律高壓,與拼死渴求自由的學生的身心狀態,明顯斷裂。我們該如何迎接這個斷裂呢?

【佬訊專欄】新的秩序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9-27

這種新的秩序,是漠視龐大民意、是警X勾結、是中聯辦插手香港事務、是政府再容不下異見的新秩序、是一種唯權力是尚的新秩序。這種新秩序如同瘟疫,散佈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我們的搭的飛機、吃的食物、買的東西開始,一步一步蠶食我們的意志和熟悉的事物。

「比阿媽叫唔好同人烚氣個啲全部同我入嚟」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1-10-05

是咁的,我阿媽知道我在茶餐廳同人烚氣之後,苦口婆心地勸我要小心為上。在規勸我之前,阿媽自己就非常激動地提到示威者被如何對待:打至骨折、非禮、唔俾見律師……「佢哋有啲得十六七歲咋,我睇見真係好心痛。」阿媽如是說。

《天氣之子》:他們背負世界,誰來背負他們?

影評 | by 陳李才 | 2019-08-30

遊行與集會之間,憤怒與哀痛之間,騰出一晚暫時回復「正常」生活去看《天氣之子》,結果感受甚深,又忍不住把戲裡人物情節聯想至反修例運動,尤其當中對世界沮喪但仍然率真勇敢的年輕人——帆高和陽菜。他們為信念、為彼此而奮不顧身,期望世界可以因著他們而變得更美好,往往換來成人社會的冷漠對待、不理解,甚至打擊。所以他們只有流離失所,互相守護,即使頭破血流。

同路人詩輯:我們會一輩子遺憾/如果我們沉默

詩歌 | by 英培安、劉偉成、璇筠 | 2021-10-05

香港社會運動演進中,很多人從麻木中醒來,為自由作最後一戰。詩人英培安、劉偉成、璇筠也用詩歌為香港鼓氣:「全世界都知道 / 他們奪走我們 / 本來擁有的自由呼吸 / 他們違背承諾……」

【無形・Be Water My Friend】前置詞:文人Be Water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Be water, my friend」,其實不像是口號或標語,它往往更像是一個眼色,甚至連微笑都不到,只是嘴角輕輕的牽動,身體與身體之間在陌生和親密緊急轉換錯位的一下,跑吧,手足,齊上齊落,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和樣子。

【虛詞・逃】不逃

小說 | by 張綺霞 | 2021-09-23

她站在電車軌上,踮起腳向前方遠眺,都是密匝匝的黑衣人群,天氣悶熱得很,人很多,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她用鞋底反覆擦著油亮的金屬路軌,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人群安靜地推擠,大家都在濃重的疲憊中,在等待些什麼,默言不語。

Burn like a sugar woman! 《夾軟糖》女人節藝術展覽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08-28

今年香港女人節(Women’s Festival HK)再次舉辦一系列由女性出發的活動與節目,《夾軟糖》藝術展覽就是其中之一。問到軟糖與女性之間的關係,策展人黃嘉瀛說:「大家都認為軟糖是沒有殺傷力的小食,當血糖低的時候,糖果卻可以救人。」「歷史對於女性的書寫都是陰柔和弱勢的。表面『軟』,底層卻蘊藏力量,其實是一種充權。」她認為,雖然「夾軟糖」不是一個常見的性別比喻,然而在人們對性別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空間。

【教育侏羅紀】追求良善的路:回應教育局的「不知道」

教育侏羅紀 | by 余是說 | 2021-09-23

奧斯卡經典電影 Good Will Hunting 本有追求良善的意思,面對當前的困局,同行善良之路或許就是教育的真義。

專訪智海:關於那個一間房一張檯就能做的夢

專訪 | by 忤尚 | 2019-08-27

看智海的漫畫,像看一面藍鯨在太平洋中心掠過。因為在他的書裡,鯨魚大概是一面面的,而大海不會爭論。

關於書的散文或情書——評鄧小樺《恍惚書》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8-26

今年盛夏,小樺新作《恍惚書》在台灣時報出版,封面是鮮豔的鮭紅,加上海軍藍的腰封,很是搶眼,也令人忍不住翻開看一看。事情前我沒有刻意去看介紹,根據我對小樺的瞭解,已知道這是一本散文集,台灣作家胡晴舫在推薦語寫道:這是一本「寫給『書』的情書」。印象中,小樺出版上一本散本集《若無其事》,已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本散文集的內容還算比較個人化,有穿插於學術和生活之間的思考,有關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有成長的回憶,也有一些比較實驗性的散文……

【教育侏羅紀】中文科聽說考試,一個近四十年的問題

教育侏羅紀 | by 王証恒 | 2019-09-03

學校課程專責小組委員會6月公布諮詢文件,建議檢討聆聽和說話評核的作用。有網民認為此舉是為推動普教中鋪路,也有人認為改革是走回頭路。其實,在討論中文科公開試應否設聆聽、說話考核之先,還需理清其發展脈絡。本文旨在為課改爭論提供一些背景資料。

神,與殘酷的成長——《耶穌真係落咗嚟》

影評 | by 區皓棕 | 2019-08-28

切勿因為片長只有76分鐘,或者因為導演只是一名21歲的日本青年,又或者因為片名《耶穌真係落咗黎》這個譯名抽水味濃,就看輕這套電影。它沒有因為片長而限制了故事豐富性;沒有因為導演年紀輕輕而欠缺深度;更不是一部像片名一樣的輕鬆小品。《耶》雖然以小朋友為主角,整部電影的視點也是由他出發,但透過這位主角所看到、所想到的層層問題及思考,意味深長,不論是小朋友或大人、有沒有信仰,相信都有所體會。

「愛是與生俱來,不愛才是學回來的」——評香港的《尋常心》

劇評 | by 林世彤 | 2019-08-30

《尋常心》是筆者近年看過最好的舞台劇,沒有之一。對風車草劇團的認識自2013年的《屈獄情》,當年梁祖堯、湯駿業飾演同志的精湛演技歷歷在目,數年後二人再次同台演出同性戀者及有關愛滋病議題,同是風車草班底,更有影帝黃秋生實力加持,在數月前看到如此的一個組合立刻二話不說買了最貴的票。

回家——記2019年6月16日

小說 | by 蔡海濤 | 2021-09-23

凌晨兩點,在旺角快富街等候通宵小巴返沙田的人龍,從車站延伸至四五十米以外的街尾轉角,不見盡頭。排隊的人差不多盡是身穿黑色上衣的年輕人。他們或孤身一人,或聯羣結隊,有的在低頭快速地掃著手機,有的在吞雲吐霧抽著悶煙,有的捋著衣服納涼……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每個人心中都需要一座寧靜村落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19-08-26

今年八月的香港,好像特別炎熱、躁動。和許多人一樣,我渴望安寧重臨,卻明知不可能向現實尋索,可倚傍的唯有記憶和想像——在那裡我們尋找一個場所,安全而寧靜,像冬夜棉被一樣溫柔包覆我們的,可以歸去,可以安躺,可以讓心暫時歇息。

性警暴,源自權力的濫瀆

時評 | by 阿離 | 2021-12-09

自反修例運動以來,警暴凶悍,性暴力是其一面相︰810,一名沒有任何裝備的女途人被多個防暴警圍攻並騎壓地上;805,女示威者在天水圍被男警員扯下裙子致內褲外露;703,有「畫家」之稱的男示威者在旺角被捕後於警署內遭警員兩度撥弄下體;612,反修例女性示威者在金鐘被多名男性警員拖行致上衣被掀起;609,已被制服的男示威者被警察抓住下體……凡此種種,罄竹難書。

言叔夏X鄧小樺:「孤獨 —— 空間/性格」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8-26

香港文學館舉辦的「孤獨 —— 空間/性格」文學季講座,成功邀得言叔夏來港,與作家鄧小樺討論孤獨,並在詩人池荒懸的主持下,嘗試在這個風雨飄搖,獨處與思考都愈形艱難的城市,重新去認識空間與自我、生命、社會與寫作的微妙關係。

【字遊行・西藏】藏民

字遊行 | by 洪詩韵 | 2019-08-24

兩米多寬的翅膀,飛在比高原更高的天空,牠們從天上聞到食物的香氣,來,履行上天給予的義務。兩顆凸出的眼睛帶著貪婪,看到地上的幾個金點,他們來了,而牠們也該降落了。看!那穿著衣服的東西是有味道的,就是牠了!從金點慢慢放大直到金色的三角與白色的圓柱下,高僧大德念起靈肉分割的咒語,天葬師拿起刀解開身上最後一層衣服,然後用大錘剁碎最後的骨頭……

專訪陳浩基:人其實喜歡被騙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陳浩基很忙,剛做完講座,簽完書,又要接受訪問,一個接一個,連飯局都推卻了,說想要早點回家休息。不過,那一場集合五位本地推理、科幻作家的圓桌會議,是他再忙也要做的講座,「希望介紹些後生的類型小說作家給大家認識。」一個書展四場講座,雖然忙,但臉上依然掛住笑容,今年書展以科幻及推理小說為主題,談到推理小說,畢竟他是主角。

流離的家,曲折對話:「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

專訪 | by 李日朗 | 2019-08-23

時值盛夏,香港人經歴了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對話(或對話失敗)。對話一詞精妙於「對」字,成雙成對,理應是兩人一來一往,有機交流,多元發聲,才算對話,切忌錄音機式的單向灌輸。而同樣時值盛夏的八月,香港文學館舉辦「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邀請了九對香港文學人和藝術家,以「宀」為引,進行了九場有關「家」的「對話性創作」。是次有幸找「㝯」字組合的李智良及羅玉梅,與在「寐」字之下與吳煦斌作品對話的何幸兒,各談創作意念及合作。

《暴政》:耶魯大學教授話be water同be friendly先有自由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9-23

一個口號,甚至一抹微笑,一次握手,一個問候都是在極權暴政下至關重要的個體行為,這是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在《暴政》(On Tyranny)一書提出的論點。另一個人的希望,可能就在你日常對他所釋出的善意之中;另一個人的絕望,可能就在善意的缺乏當中越積越厚無法收拾。

掀起了你的寶蓋頭來︰「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對話展

報導 | by Nathaneal | 2019-08-23

有人離家出走,有人以街為家,一場「反送中」逆權運動,令人進一步思考「家」的意義。「家」「宅」雙生,有「家」必須成「宅」,有「宅」未必是「家」,土地空間與居住環境如何扣連,方能促成我們對「家」的想像,乃至凝聚出精神層面的歸屬感?香港文學館便以「自宅字築」為題,利用文學與視藝創作而成的對話作品,為大家開啟出更為豐富繁複的思考維度,「土地問題」持續,惟想像無限,願大家繼續捍衛。

愛比恨更深,認識社運中的情緒︰《情動於中》新書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剛出版以情緒哲學為題的新書《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在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任職助理教授的黃沐恩,早前舉辦新書會,討論到反修例運動發展至今,「黃絲」、「藍絲」和警察的不同情緒。黃認為,認識情緒,追問它的意義和價值,有助解釋、理解人們的行為,尤其在社會運動的浪尖上。他又說,情緒愈極端,當中能夠包含的理智就愈低,反思爆發開來的情緒,是當下所需。

同路人詩輯:香港的孩子不要怕

詩歌 | by 須文蔚、劉芷韻、蘇苑姍、勞緯洛 | 2021-10-05

機場和你飛、818大集會、每晚十點嘶吼⋯⋯香港的抗爭運動正在光速演化,而其中我們也遭遇了太多揪心的事:將軍澳連儂牆斬人、老人在醫院被警察虐待⋯⋯須文蔚、劉芷韻、蘇苑姍、勞緯洛寫詩為記,同時也撫慰我們:不要怕,前面還有路。

【何福仁專欄︰時宜篇】傘子的道德

專欄 | by 何福仁 | 2019-08-20

邀我寫專欄的人說,那怕我滿肚子不合時宜,也想聽聽,很好。但我打死也不承認自己不合時宜,因為我根本沒有時宜的浮念。甚麼是時宜呢?時間,不是一直流動、變化麼?更不要說相對於不同的空間了。至於適宜與否,真是見仁見智。對我來說,沒有時宜,於是也沒有不時宜。我平日翻閱的,往往不是時宜也未必不時宜的書……

說家談寢——觀「自宅字築」展覽

藝評 | by 劉偉成 | 2019-08-20

由香港文學生活館主辦的「自宅字築」是個令人不無觸動的文字跟裝置藝術對話的展覽。觸動,乃因文字跟裝置之間本易流於自說自話,但今次先不論哪一方處於對話的上把還是下把位置,似乎都在真誠對話,無論是温文含蓄,還是吶喊控訴,都給展覽主題有效統攝成閃亮的溝通脈絡。

「終極行動守則」值得參考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10-05

任何群眾運動都有激進﹑中間和保守之分,或許有一些年輕人未必遵從這個守則,但只要大多數人都警愓自己,不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暴力升級不會去到大規模失控的地步,中共也就找不到派兵入城的理由。有人過界,有人規勸,有人失手,有人道歉,那樣也能維持平衡,得以實現長期抗爭的目標。  

【教育侏羅紀】DSE取消中文聆聽和說話卷,=/=「消滅廣東話」

教育侏羅紀 | by 葉一知 | 2021-09-23

取消兩份卷,係咪等於消滅廣東話,係另一個值得探討嘅問題。我當然係好撐廣東話,愛好中文的都知道,普通話即北方話係一種退化嘅語言,聲調少,剩係冇咗貼近古音嘅入聲已係最大問題。之但係話分兩頭,一份本來係考本族語(native speaker)嘅卷,我就唔係好明有幾大需要去考聆聽和說話。根本新高中嘅中文課程,係當中文係second language咁考,我一直覺得好戇居。

既然你吸引到一些斷枝的梅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19-08-16

既然是虛空來臨 / 既然你無法再歌唱人類 / 既然在這無光無色裡 / 你甚至無法呼吸 / 既然你的同道都隱匿 / 而既然你無法再找到一個可以面對的「自己」……

給前線警方人員的公開信

現象 | by 顏純鈎 | 2021-10-05

林鄭月娥和香港警方在處理這次事件中,有一整套預定的方針。6.12當天,面對和平示威的市民,警方不由分說出動幾乎所有的暴力手段;7.1立法會衝擊,警方放空城設陷阱;元朗恐怖之夜,警方縱容黑社會暴打市民等等,你們作為一個有普通常識的警察,會不會覺得此中事有蹊蹺?警方高層的指揮,是不是與傳統的警察倫理相違背?到近日,你們隊伍中混入大陸武警,你們派人假冒示威者作臥底,你們近距離向示威者發射橡膠子彈,暴打沒有抵抗力的青年男女等等,這都遠遠超過香港警察應有的行為準則。這些事情的是非曲直,相信你們各自心中有數。

宇宙輪迴,善惡有報——「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22-03-01

身為香港的科幻小說名家,倪匡到底是怎樣憑著超凡的想像力,寫出一部部以虛喻實,跨越年代限制,膾灸人口的作品?月前在書展舉辦的「無限時空中追尋無限未來──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就請得倪匡本人現身,談笑風生,讓他幽默而睿智地,表達對創作、科幻小說、社會甚至人生的看法。

閰連科 X 蔣方舟︰我在困境與虛無繼續寫作

報導 | by 李日朗 | 2019-08-14

在困境中如何活著是人類永久的課題。在這個夏天,香港人就像西西弗斯般,在困境中不斷掙扎。而在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中,正好以「在無盡的困境中活著與寫作」為題,邀請到閻連科及蔣方舟,大談「困境」、「活著」和「寫作」。

聲音的洋蔥︰電話留言連儂牆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這個電話亭名為「聲音連儂牆」。相比在memo紙上寫字的連儂牆,「聲音連儂牆」承載的是留言信箱的聲線和情感,拿起聽筒,真的好像跟另一個人聊天。設計電話亭的臉書專頁「電Guide」的一位成員說,希望透過留言讓大家表達情緒,也讓別人聽見,藉此促成溝通。

香港「推輩圖」——九龍灣連儂牆衝突的擴散思考

散文 | by 劉偉成 | 2021-12-09

現在每次看到年輕人如浪般一層層向前湧,以簡陋的裝備抵禦警察的棒打,胡椒噴霧和催淚氣,之後可能還有足以殺人的水炮車,我便深深感受到他們「肉體布施」的力量,雖然因着政府的麻木不仁,我確實對香港前景感到茫然惶惑,但看見年輕人懷着突破「身體化」價值枷鎖的「肉體布施」,心裏便重新閃出一線希望,故頌曰:「還看後浪推輩跑」,這篇文章亦因而名為〈香港推輩圖〉,並以此祝願香港核心價值不潰,並向世界層層推遠。

八一一詩輯:所有光明射進我眼球

詩歌 | by 廖偉棠、曹疏影、淮遠、關天林 | 2021-10-05

8月11日,香港經歷了一個硝煙彌漫的星期日:示威者右眼中彈致盲,警察冒充示威者在人群內肆意毆打、抓捕,葵芳地鐵站裡無法散去的催淚眼,與太古地鐵站裡那一連串近距離掃射,讓每個仍抱有良知的人內心既痛苦又憤怒。詩人廖偉棠、曹疏影、淮遠、關天林紛紛用詩歌記錄這一切:「時間到了/ 所有光明射進我眼球 / 然後熄滅……」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小丑踩球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21-09-23

今天我們依舊站立著,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每每在將倒未倒的邊緣掙扎,搖擺中前行,不知道目的地。終於,來到了一片無名的的墓園,舉目是骨牌般整齊排列的無字石碑,它們也許屬於我們的先烈、也許屬於我們的夥伴,也許屬於我們曾經的敵人,也許是為我們預留的。

電影,只是工具?

時評 | by 應亮 | 2021-09-23

中國電影局通過《中國電影報》,在其微信公號發的新聞非常短小,只說「暫停」中國的片和人參加今年的金馬影展,並沒說理由,沒說「暫停」的有效期,沒對「大陸影片和人員」做任何界定。相當於出了一道填空題:2019年,中國國家電影局出於_____的原因,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金馬。

二木頭小春

散文 | by Oychir | 2019-08-10

來了狗場,不知是害羞還是怕嘈,還是被其他狗欺負過,柯基本性應是活潑愛動兼頑皮,但小春偏偏木頭一般,常避開一切,自己在一旁呆呆悶悶的,溫柔沉默得看上去像有一點憂鬱。幸好她不怕我,當日就帶回家去。

一起踏上治癒之旅——《踩板故我在》

影評 | by 伍家明 | 2020-05-21

《踩板故我在》與介紹滑板的運動紀錄片不同,滑板的確貫穿了整套紀錄片,但只是作為切入點,讓人震撼的是電影本身的主題。除了記錄三位滑板少年的成長歷程,電影實際上也探討了不少關於貧窮、種族、階級的議題,特別是家庭暴力對下一代成長的影響。

王梅香X徐啟軒X黃淑嫻X梁淑雯︰在地因緣「香港・文革・冷戰」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21-09-23

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七場的主講議程「香港・文革・冷戰」,請得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樊善標作主持,並由幾位來自港台的學者:王梅香、徐啟軒、黃淑嫻、梁淑雯(依發言次序排列),就戰後的文化冷戰課題,分享研究成果。從張愛玲的日譯源由、五十年代左翼政治、六六與六七的文學作品談到青年雜誌的「文革」話語,冷戰與文革時期的香港文化狀態,可以帶給當下的我們甚麼啟示?

專訪黎特:愈艱難愈要笑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今年書展推出的《我的生活好膠》,是黎特的第四本書。黎特的漫畫大部分以搞笑為主,畫搞笑漫畫,也是想逗人笑,希望幽默的力量可以幫助人面對荒謬的事,但今時今日原來要笑也不容易。「睇《銀魂》、《我的英雄學院》都有講,愈艱難的時候愈應該笑。面對這種壓逼、愈來愈差的環境,更加應該笑住面對……這是我直至昨天為止的想法。」他說:「但經過昨晚的事,真的笑不出也很正常。我都笑唔出。」

激光中——論7/8太空館激光狂歡夜

時評 | by 查映嵐 | 2021-10-05

今晚我在想,如果是藝術家帶頭搞這種娛樂活動,恐怕小則反應冷淡,大則引來大眾反感。這不一定是因為大家懷著「藝術=左膠」的偏見。我的看法是,藝術家往往跟群眾/世界保有一點距離(有距離才有觀察和思考;而作品就是這種距離的產物),但在運動之中,這點距離意味著他們難以真正貼近群眾和集體情緒的流動,因此藝術家/知識份子主導的活動特別有脫離群眾的風險。

黑與警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6

7月21日,大批來自元朗圍村的白衫人聚集在元朗西鐵站,無差別打人的行徑震驚香港。次日,黑社會幫派於大西北吹雞群鬥的消息傳遍社交媒體,人心惶惶。沒人會想到,在2019年的香港,竟然要集體發出這樣的叩問︰「而家係咪黑社會治港?」其實各式幫會在香港早已發展成重要的次文化,江湖與政治的勾結也是歷來小說與電影的主題,以下的書單或者可以幫你認識幫會文化與歷史,理解現象背後的成因,至少找回一點浪漫,療癒當下的憤怒與痛苦。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不帶期望的理解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9-23

沒有人知道看似無盡頭的抗爭,最後會出現甚麼結果,也有人說,希望是渺茫的。正如歷史上的抗爭,多半以失敗告終,而歷史,又總是比每個人的生命都漫長。可是其中深具意義的其實並非結果,而是在過程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為了爭取比個人更大的價值,而把自己儲蓄在後備區域的潛能突然爆發的瞬間。

黑暗時代與黃金風景——周保松《我們的黃金時代》與漢娜.鄂蘭《黑暗時代群像》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自古以來,關於人類社會的變化,有以不同質素的時代劃分的。比如古希臘神話,將其劃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和黑鐵時代,當中以黃金時代諸神素質為最高,黑鐵時代凡人素質為最低。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再相信這種劃分時代的觀念,而通常以人的價值素質或以公共領域的素質來審視時代本質。城市理論家珍‧雅各認為,高級文明之所以墮入黑暗時代,是源於自身的潰爛,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們對文化和技術的集體遺忘。

韓松 X 伊格言 X 譚劍︰科幻小說作為預言書?

報導 | by 李日朗 | 2019-08-07

科幻是人們對未來的想像。既然是想像,就必然是虛構,需要和現實對立。但歷史的走勢卻不似預期,踏入今年七月,虛構和現實的界線變得模糊,時局變得「科幻」。而時值香港貿發局主辦第三十屆書展,正好以「科幻及推理文學」為年度主題,並定「從香港閱讀世界—疑真疑幻.幻夢成真」為題,舉辦不同文化活動。透過重量級講座「虛實之間與想像未來——華語科幻的不同面相」,邀請三地科幻小說作家,韓松、伊格言及譚劍,為讀者一講各自的創作靈感、方法,以及人類科技發展的可能性。

【虛詞・逃】大魚游出公海

小說 | by 夕拾 | 2019-08-01

魯先生唯一記得清楚,是自懂事以來,村裡的喜氣早已經消散掉了——母親臉上經常罩滿愁容,囑咐他和其他兄弟游泳,沒日沒夜的操練游泳。在魯先生的童年裡,泳技是一項遠比學習要重要的技能,魯先生曾經問母親,可是國家裡缺游泳好手呢?母親臉色一沈,只把他摁到水裡去,道:「管那麼多!學好再說!」

因為災難,所以樂觀——評《核爆後的快樂生活》

劇評 | by 林雪平 | 2019-08-01

人類自毀能力在當下迎來高峰,毋庸質疑。當日常生活籠罩在滅絕的陰影下,那麼在災難過後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或者,這是在甄拔濤新作《核爆後的快樂生活》環繞不散的問題。核爆是一場災難,揭示人類的脆弱。在最近HBO短劇Chernobyl中,無形的恐懼猶如核塵埃一樣覆蓋城市每個角落。所有關於核災的描述,主旋律是悲劇。

回到歷史現場,細看作家與政治搏鬥的痕跡

報導 | by 謝天燊 | 2021-09-23

近月來政治打壓令人發寒,政府傲慢依舊,警察肆意襲擊市民且無任何代價,香港文學的未來並不樂觀。然而今天香港文學的面貌,亦有過去先行者所積累的貢獻,當時他們面對政治氣候的變化,例如文革,又如何面對?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與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的香港研究課程合辦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陳智德和林姵吟兩位學者研究的主題正好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在政治動盪時記錄下來,希望有助我們參照自身處境。

【自宅字築】水

散文 | by 吳煦斌 | 2019-08-01

前幾天下雨,窗子邊緣的磚牆上有淡淡的雨漬,像一塊豎立的雲,但水並沒有進來。我幼年住的屋子,水會在豪雨時候從牆上滲進屋裡。它通常聚在牆腳,一潭一潭像突然的苔,天晴它就退去了,那時我們的傢具都不貼牆,床和牆壁之間有拳頭大的縫隙,彷彿留下空間讓事物生長。但有一次它不聚在牆角。

【自宅字築】重畫地圖

詩歌 | by 也斯 | 2019-08-01

我們是在哪裡?/下面是藍色的海洋/還是天空?/遠處是雪山的尖頂/還是某人腦袋裡的神經末梢?

世俗趣味的意義︰讀陳麗芬《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

書評 | by 日月 | 2019-08-02

《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於2016年由天地圖書出版,作者陳麗芬退休前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是一個比較文學的學者。這本書分開了兩部分,集結了十篇寫於2001-2011年間有關中港台及海外不同創作者的文字和影像作品,以及有關華文世界裏文學現象的學術論文。第一部分名為「作家與書寫」,由七篇文章組成,主要探討七位創作者的書寫/創作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作家分別為台灣的黃國竣、廖鴻基及白先勇主、海外的張愛玲、香港的黃碧雲及導演許鞍華,還有中國的姜戎。第二部分名為「理論與文化政治」,有三篇文章,焦點則從分析文學創作轉移到探討文學批評的學者如何利用文學理論,改寫政治、社會,及文化生態和觀念。

【無形.字宅】密居誌

詩歌 | by 周漢輝 | 2019-07-31

電視新聞報導他獲派最偏遠的公屋/報導另一個他年輕三十年再為生活打拼/還報導還有一個他一覺醒來康復了/他們都不認識的他拒絕任何報導

【無形.字宅】只有自由的時候明天才會到來——專訪言叔夏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雖然在言叔夏的散文裡,常常會讀到一個深居簡出的她,但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旅行,而且都不會想家(只會想貓)。「我上次來才知道,香港的緯度 比台北還要低,今天來特別看一下飛機的衛星圖,好像跟高雄差不多。」香港跟言夏叔出生的高雄遙遙相對,一樣炎熱,潮濕,多雨。八九十年代成長 的言叔夏,經歷過所謂的港片時代,張國榮的戲,王菲的歌,林夕的詞,然而直到2016年,言叔夏才首次來港,「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今年出席香港文學季講座,是她第二次來香港,「那次來很多人都告訴我,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我常常聽好多老師背後的香港朋友說一些老香港的風華,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時,那種斷裂感還滿明顯。」

【無形.字宅】中老年大廈

詩歌 | by 陳滅 | 2019-08-09

中老年大廈你何必傾斜/油漆剝落,記憶的聲音空寂/曾有一種新建的美麗/曾有嬰兒似的笑/為這都市給吹一口氣/吹一口氣給下一代/中老年大廈,你何必傾斜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字宅的遠颺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8-01

幾乎所有作家都寫過關於居住的作品,在香港這更是太核心的問題,可稱痛中之痛。二零一九年香港文學季展覽「自宅字築」的概念是以俗稱寶蓋頭的「宀」字部的九個字,串連作家及藝術家的組合。本期刊載的是展覽中五份全新創作的小說與詩,他們也是書寫香港居住空間的重要作者。

【無形.字宅】宇

小說 | by 董啟章 | 2019-07-31

我們被告知,因為我們是宇人,所以我們的名字都以宀為部首。以宀為部首的文字只有四十九個,扣除保留作公職名號和制度稱謂的用字,作為個人名字的選擇十分有限。聽說很久以前,情況不是這樣的,不過自從某個詞被刪除後,我們對於從前的事便愈來愈模糊了。我知道的最久以前的事,是我的祖父母叫寬和容。這是我父母告訴我的。關於祖父母和他們的時代的其他,我一概都不知道了。至於我對父母的記憶,也開始漸漸淡忘,但我記得母親叫做安,父親叫做定。

冷戰從樓盤改名開始:曼哈頓從此曼哈屯

其他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如果你存了十年首期、背上厚重的房貸,終於買下了「曼哈頓國際公寓」,樓盤卻一夜之間更名為「曼哈屯公寓」,你會不會感到崩潰?去年年底,中國民政部公告表示將要整治各地「大、洋、怪、重」的不規範地名,不少樓盤街道接連中招。今年七月,整頓之風更是吹到了大都市——即便是由三家大開發商在南京聯手打造的新樓盤「應天府」,也成為當地公開報導的第一起樓盤名整頓案例,面臨相同困局。

【無形.逃】蜜桃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19-07-29

「嫁他那天我就有不好的預感。」帶喜嫁他那天突然提早來潮,男家慌亂了,結婚來潮是大忌,他們唯有從船頭至船尾鋪上紅布,帶喜上他家的船時,和一眾女眷唱嘆歌,咒詛自己家︰「你紅我重紅,你騎馬我 騎龍,我富貴你外家窮!」帶喜自此兩條小辮挽成髮髻,心事重重。有次出海,颱風要來,帆給霍霍亂吹,鶴佬人的大哥給飛揚的帆繩割掉後腦,就在帶喜面前,頭就飛掉落海,自此帶喜甚麼也不怕。後來她沒處可逃,在起霧的夜跳海,髮絲紛亂像她小時聽過的水鬼,起霧船就不敢航行,鶴佬人當她死了最好,一家都說帶喜入門後帶來厄運,早死早著。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怒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1-09-23

已經超過一星期沒法正常地睡了。不是睡得淺、翻來覆去醒醒睡睡,就是完全沒法入睡,清晨第一道熹微日光從窗簾縫隙遛進來的時刻,我幾乎沒有一天錯過。

許寶強 X 李維怡 X 黃飛鵬︰「卑躬屈室」,有乜可能?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7-29

不妨想一想,怎樣的居住環境,能讓我們住得舒適,活得快樂。是居所的大小?是一起居住的人,例如家人、伴侶、朋友,或是貓?抑或,是一扇可以看到風景的窗?現在嘗試把這個理想的居所放在香港裡,你和這個居所的距離有多遠? 在香港這個搵樓難、租價貴的城市,理想居所似乎並不容易。香港文學館早前舉辦的「卑躬屈室」文學季講座,邀來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嶺大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獨立電影導演黃飛鵬,由何潔泓主持,談到不少有關香港居住問題的看法,且看怎樣抵抗卑躬屈室。

幽默的淒涼——漫談卡爾維諾小說情節的推動力,以〈糕點店的盜竊案〉、〈黑羊〉為例

書評 | by 余龍傑 | 2019-07-27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1923-1985)的短篇小說〈糕點店的盜竊案〉寫了一個故事,故事發生於戰爭中的意大利,德里托、傑蘇班比諾和沃拉沃拉三位賊人結夥盜竊。

對「人生如戲」的初階體悟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1-10-05

都說「人生如戲」,畢竟口講容易,箇中道理,不易參悟。總有貌似道行高深的人,既不隱世,也不面壁,卻偏愛攘臂而前,搶先發表對大事件大風波的高見,而尤其喜歡以「戲」作為「高見」的萬能視點。無他,以「戲」論人生論時事,所需的智力成本極低,但給人的感覺卻是高深莫測。

《睡王子的快樂傳說》:過去是幻象,現實是更大牢籠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0-01-31

《聖經》中的拉撒路(Lazarus)因為耶穌神蹟而復活。拉扎羅,是拉撒路之名的意大利化。《睡王子的快樂傳說》(Happy As Lazzaro)同樣是一個死而復生的故事,主角拉扎羅與村莊中其他村民備受地主公爵夫人剝削,直至拉扎羅助公爵夫人之子但桂迪反抗,偽裝被綁架,引起連串事件,顛覆了舊的剝削世界。

【無形.逃】香港︰歷史裡的「逃犯天堂」?

散文 | by 安徒 | 2021-09-23

香港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本是一個人口稀疏的小漁村,令這地方後來迅猛發展的是隨英治開始而來的外來人口。他們移居來港的原因眾多,有的謀求更好的經濟發展機會,有的因為這裡能夠提供一個讓他們可以安全棲息的地方。按當年一位港英官員的描述,「英國艦隊抵埠之後,大批船民聞風而至,他們向艦隊供應軍需及生活用品……艦隊提供的庇護很快就把我們的海岸變成了盜匪和鴉片走私販的天堂,實際上,這個天堂適合於所有為中國法律所不容、並且有辦法逃離中國的人。」

舞台表演與政治話術——評朱凱廸、何君堯港台《視點31》訪談

時評 | by 吳凡 | 2021-10-05

千萬別覺得掌握真理就天下無敵,怎麼掌握,怎麼表達是一個技術活。也不要以為這都是小人的雕蟲小技,是伎倆還是技術,要看怎麼用。避免被技術擊倒,只能是技術相當,迫得雙方赤裸相見,真理與歪理,正義與邪惡,方能對照現形。

【反思警權.四】警察有可能政治中立嗎?拆解「依法辦事維持公共秩序」的迷思

理論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為甚麼公務員必須恪守「政治中立」?這有甚麼價值和必要?這問題甚少人深究。在英國,公務員同樣需要恪守政治中立原則;事實上,現今香港的政治中立原則正是源自於英殖時代的規範(雖然主權移交後有所修訂),我們可以從中借鑒。

【食不相瞞】沒胃口也要吃得好!托爾斯泰與周夢蝶的極簡主義美食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1-25

炎夏撲面而來,面對五十三度的體感溫度和同樣火速深溫的政治事件,很多人都表示食不下嚥,看到熱乎乎的食品有時還會反胃。但泰戈爾又說過:「當你沒胃口時,不要抱怨食物。」如何在這火燒心的日子裡,重拾對食物的信心呢?就讓我們來請教兩位飲食出名清減的作家,看看他們如何在最簡單的飲食中獲得美味,在最無聊的食物中自得其樂的?

「人話」溯源及其他

時評 | by 朱少璋 | 2021-10-05

語言,主要是用來表達思想的。一個人「不懂人話,不會說人話」,極有可能是思想有問題甚或沒有思想,如此一來,與「人」的定義就有很大差距。因此朱先生說「不懂人話,不會說人話,乾脆就是畜生」——先請愛護動物人士體諒——這句話表面上看似極端,我們不穿鑿不附會,直接以中國儒家傳統講的「人禽之辨」為思考起點,朱先生這句話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七月抗爭詩輯︰我們仍然會激動

詩歌 | by 劉芷韻、洪慧、逆彌 | 2021-10-05

詩人劉芷韻、洪慧、逆彌為七月發生連串衝突所寫的詩作。

燈滅背後是有光——讀李維菁《人魚紀》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7-22

「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假如不寫,是否會活不下去?」讀《人魚紀》之前腦中自動響起里爾克這句話,我想知道,一個寫作者在生命最後階段傾盡心力想要完成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李維菁選擇了再造人魚公主的寓言。這本最後遺作在她身後才出版,帶著這樣的背景去讀,會實感到一種艱難。

因和果

時評 | by 韓麗珠 | 2021-10-05

我相信因果。只是並非完全明白,因果的運作方式。所謂因果業報,並非今天給了行乞者十元,明天便中了六合彩之類的快速簡單模式。每天都發生那麼多的事情,業在身語意之間迅速運轉,寄生在每個人身上的因果,就有更複雜的醞釀、成熟和誕生的路徑。

譚蕙芸的《文字欲》:沒有比逼近人性真實更重要的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07-23

「你明唔明啊?」譚蕙芸在訪問期間,屢次向筆者問到這個問題。她會在一句說話後面,把眼睛盯在你身上,問你是否明白她的意思。有時,說著說著就把上半身靠前,我們之間的桌子很小,她快靠到一半。經筆者數算,在兩小時的訪談中,她說了約十四次意思相若的問句。

洋紫荊不討好,像我們的命運

散文 | by 鳥人 | 2021-09-23

如果茉莉幽清高雅所以象徵巴基斯坦;大紅花有勇氣和生命所以等同馬拉;櫻花凋零美麗所以代象日本;那麼你或者不會明白,洋紫荊有甚麼氣息可言。

致青春的遺書——談《無聊戲》

理論 | by 鄧志堅 | 2020-05-15

《無聊戲》是部想要觀眾感受多於理解的電影。導演歐陽永鋒透過攝影與燈光,營造頹廢氛圍技術上乘。從喝酒後飛車、爬樹、被送急診室、躺在馬路上到隔天宿醉等行為,電影(尤其前段)利用頗多手持鏡頭帶來搖晃感,強化主角們「今朝有酒今晚醉」的寫實感。

向邱騰華默站抗議 出版界:抵抗無形恐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頒獎禮,已於前天(7月17日)首日的香港書展舉行。典禮嘉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致辭期間,有出席人士默站抗議,身穿黑衣,舉起「撤回惡法」、「抗議警暴」、「反對監控」、「出版自由」及「推雙普選」等白底黑字的紙牌,向政府表達不滿;邱騰華沒有因示威中斷發言,典禮之後,僅以一句回應傳媒:「香港是擁有出版自由,表達意見的社會,社會大眾可用和平方式表達訴求。」「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頒獎禮,已於前天(7月17日)首日的香港書展舉行,不少獨立出版社亦有幸獲獎。典禮嘉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致辭期間,有出席人士默站抗議,身穿黑衣,舉起「撤回惡法」、「抗議警暴」、「反對監控」、「出版自由」及「推雙普選」等白底黑字的紙牌,向政府表達不滿。邱騰華沒有因示威中斷發言,典禮之後,僅以一句回應傳媒:「香港是擁有出版自由,表達意見的社會,社會大眾可用和平方式表達訴求。」

【無形.逃】重探九七,生於沒有《逃犯條例》的賊王亂世

影評 | by 紅眼 | 2021-12-09

王晶親自編導監製,旗下星王朝出品的《賊王》,全名《追龍II︰賊王》,特邀香港四大影星梁家輝、古天樂、任達華及林家棟聯合主演。故事情節雖屬簡單大路的警匪動作片,但警世意味完全超越(毫無關係的)前作《追龍》,甚至勝過在2016年同樣以香港賊王張子強為角色藍本的《樹大招風》。

【反思警權.三】警務制度亮紅燈 「街頭司法」如何形成警察國家?

理論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在7.7、7.13和7.14的示威遊行中,警察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濫權舉動。警方的舉動彷彿告訴香港市民,他們有權管制香港市民的人身自由、出入自由,對於不合作的市民,他們有權進行即時制裁。這現象在警務倫理討論中稱為「街頭司法」(street justice),它泛指警方自以為有權實現「街頭正義」,故使用各種高壓、強硬、侵犯人身自由的手段去懲罰部份示威者,以保持街頭「乾淨」安全。

藍絲=頭腦簡單?媒體與時代之爭

時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與上一代人撕裂,是每個同情政治行動的人都會有的類似經歷。其中一項因素是:媒體決定人的政治屬性,媒體渠道決定一個人對社會和政治的見解立場。當我認定電視機是古董,大台節目是垃圾,喜歡看YouTube歷史頻道和NatGeo節目並甚少扭開電視的時候,CCTVB每日正在綿密地控制著包括我父母在內大多數上一代人的思維。

【香港書展2019】無秩序編輯室香港書展高汁書單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7-18

繼寵物展被強行取消之後,一度擔心香港書展也會遭逢相同命運。慶幸沒有,也因為沒有,更突顯知識與文學在流離亂世裡的價值,我們何妨把握機會多讀書、多準備,利用知識改變命運,亦利用知識堵塞歪理,同時以文學撫摸受傷、憂慮、悲憤、失望的心靈?綜觀今年書展,大書、一線書闕如,正好讓路給其他好書上位,「虛詞」便為大家搜羅了多本好書,本本高汁、本本精彩,不信?睇過你就知!

【無形.逃】針對逃兵基因的考察

散文 | by 查映嵐 | 2021-09-23

原本已著手安排逃走路線的人,得殖民宗主國恩賜,面前多了一道敞開的閘門。 我們一家四口受惠於居英權計劃,獲得英國國籍,最終卻沒有選擇落戶英國。1993年底,我們展開了超過二萬五千公里的長征︰從啟德機場出發,經洛杉磯、三藩市、夏威夷,再去溫哥華。我父系一支多半在美國,所以我們一家也申請了綠卡;母親有親朋在加拿大;但我們又從溫哥華飛越半個地球來到南半球,取道新西蘭,最終在澳洲悉尼落腳。其後爸爸回港繼續工作和學業,像那年代很多已婚男人一樣,展開「太空人」生涯;我們姐弟二人則換上新的校服,在一月的炎夏開展新的校園生活。

【進擊的平台】熱血漫畫設計宅——專訪本地漫畫團體「紙本分格」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專門分享漫畫資訊的網上平台「紙本分格」,兩位創辦人Karman和ET都是井上雄彥的fans。其實早在2004年,《Slam Dunk》就已經登過報紙,不過是在日本,但當年資訊不流動,Karman到後來才集齊六張報紙,他指了指身後那張裝裱起來的「三井壽」,說:「唔好問我幾錢。」因為喜歡井上雄彥,Karman在facebook開了井上雄彥的fans page,舉辦「井上雄彥——非官方浪客行展」,期間認識了ET。後來二人拍檔開設專頁「紙本分格」。那是2015年。

【反思警權.二】警察使用武力的權利範圍 法律兩大準則和倫理五大準則

理論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前文提到,警察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委託,其權力自然受到公共意志的約束。然而,這不表示民意決定了的一切,它是其中一種標準去劃定警察的權力範圍,另一些標準包括結果論和義務論(或權利理論)。在本文裡,我會先探討和批判「國際標準」的評估準則,然後從倫理角度劃定警方武力的恰當範圍,並用此評估反修例運動裡警察的若干濫權。

【教育侏羅紀】公開試只是分流與成長,不是人格評核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19-07-16

是的。一如以往,「狀元」(還有「超級狀元」,到底是誰發明的用語)會成為新聞報道的焦點。譬如幾個名校考生坐在一眾新聞機構的名牌旁邊,像一個小型的記者會,從容地回答各種問題。或許他們也沒有想過,不過是考了一場公開試,忽然就變成代表,回答各種與考試無關的問題。如果說「反對修例」,會獲得掌聲,如果說「不認同暴力抗爭」,就立即挑動了人們的神經。傳媒顯然是有意為之的,促令讀者以輿論的標準來量度學生的說話,沒有人記得他們不過是剛剛從一整套陳舊的應試教育裡走出來的年輕人,沒有人問過為什麼考獲優異成績就代表他們的發言有代表性,沒有人提出這種媒體操作的不堪與傷害。沒有,每年如是。

人活一天值幾錢?——談《淡藍琥珀》

影評 | by 鄧志堅 | 2020-05-15

「第二屆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於7月4至17日擧行,有見影展委展視角之宏大,澳門「戀愛・電影館」的五位特約影評人以影評形式介紹十部選映作品。中國導演周劼新作《淡藍琥珀》及澳門導演歐陽永鋒的《無聊戲》,就邀請到特約影評人鄧志堅,為這兩齣特色作品評論。「虛詞」蒙幸轉載,現先刊出有關《淡藍琥珀》的評論文章。

【佬訊專欄】漫長的夏季

專欄 | by 佬訊 | 2021-12-09

這些年來,能將時間放慢的日子屈指可數,其中一次是2014年的秋天。還記得那時候,金鐘一帶空氣清新,艷陽高照,散發著一種澎湃的生命力。那時候在附近上班,午飯時總喜歡到周邊散步,看著各有各忙的人,心情特別舒暢,連帶工作效率也好像提高了。沒有記錯的話,佬訊本身好像也是那個時候萌生出來的想法。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時評 | by 譚蕙芸 | 2021-09-23

大學年代在沙田區住過四年,我對新城市廣場懷有感情。昨晚從白天遊行、傍晚十字路口攻防,到晚上趕到新城市廣場。從狹窄的通道進入中庭,我目定口呆,第一個感覺是:「這是新城市『戰場』」。

國王的玻璃鞋

小說 | by 安十五 | 2021-09-23

半個月前,愛美的國王因為宮內設計師所造的袍子設計不合時宜,命人找來坊間最受歡迎的裁縫為他做新衣服。他顧來的兩個裁縫受歡迎,只因他們是出色的騙子,能言擅道騙到大家的信任。他們胡謅國王穿上的是獨一無二的衣服,愚笨或不稱職的人看不到,不但美觀,還可以幫助國王辨別賢能之士云云。國王自己看不見,但他對他們的謊言深信不疑,把所有看不見新衣服的大臣都重重處罰。他頒佈了新法例,看不見新衣服的人沒罪,但誣陷國王不穿衣服的人則重罪,可判死刑,最輕的刑罰也要發配邊疆。

【字遊行.莫斯科】莫斯科那夜

字遊行 | by 張紫敏 | 2019-07-12

深不見底的扶手電梯,宮殿式的建築和裝飾佈滿整個莫斯科的鐵路網絡,那地鐵一進來時如颱風來襲,多次嘗試在車廂內和友人交談,卻是被那地鐵轆過車軌的聲音掩蓋。在地鐵中每個乘客都極奇安靜,不少人拿上書本品讀,而且裡頭基本上無法接收訊號,乘客甚少沉迷電話,車廂寧靜得聽到當下的心跳。那時旅客少,只有我不斷在研究俄語發音的車站名和轉換路線的程序,分辦顏色、字形、讀音成了我解讀鐵路站的法門,避免過了站和坐了調頭車的失誤。

代你發夢—— 一篇七一的敍事

報導 | by 明 | 2022-05-25

過於清醒是無法目擊這一切,如果在金鐘道選擇了左轉,那麼一切都結束了;要是轉右的話,就會在立法會外看到搏浪般的黑衣,鼓動著的憤怒,一片又一片的口罩被傳遞上,以防識別,一個又一個的頭盔在傳送,載人抵達夢土。在一片肅殺的呼聲中,人群通往那現實當中法規與宰制的起源,透過門外的玻璃門看,它像一個黑洞,把一個空瓶拋進去,它默然;把磚頭扔進去,它無恙;那怕你把一條屍體投進去,它都沒半點回應。

【反思警權.一】洛克的社會契約論:警察的權力來自於人民同意與借予,應受公共意志約束

理論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對於一些人來說,社會必須有警察維持治安,這是無容置疑;但其實如今我們認識的現代警務制度和工作只是不過二百年前的產物,最早可追溯到1829年倫敦警察廳的成立 [1] 。現代警察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包括街上攔截搜身、搜查、拘捕、竊聽、進入民居住所、使用致命武器等,這些權力都會直接影響到人民的人身及生活自由。因此,警察機構的權力構成了以下的政治道德難題︰警察的權力究竟怎樣才算是正當的(道德上可被允許的)?警察作為香港(幾乎)唯一能合法使用武力的執法機關,其道德基礎是甚麼,又該受到甚麼限制和監管?

【無形.逃】碧波押404︰抵抗與重生,人人皆是藝術家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7-11

六月午後,不時有烏雲蓄勢湧起,蟲豸在低氣壓中提早出沒;今年六月,很可能是碧波押——這塊在油麻地佇足三年多的社區藝術空間——最後運作的時光。去年年底,香港藝術發展局因「場地未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為由,不再予碧波押續約。現今就如黃碧雲所寫的︰「甚麼條例,愈收愈緊,地方都關了。碧波押要關了,賴死到六月底。」「賴死」二字,使盡全力。

《教束》:可以是獄卒,更可以是學生的引路人

劇評 | by 李顥謙 | 2019-07-11

社會如此紛亂不安,要編寫一齣關於教育的香港電視劇,的確是一件毫不容易的事。剛剛播畢的ViuTV電視劇《教束》,卻在一片動盪疲憊的時勢中,廣獲網民支持。無論是劇情前半部,邊緣學生勇戰尖子精英,逆轉勝選學生會的過程;還是後半部故事中,師生挑戰校長,反對將平民學校「馬修書院」轉為直資學店的壓軸主線,《教束》這齣電視劇,都能保持張力,一邊嬉笑怒罵,一邊揭露社會現實,引起觀眾共鳴,激勵人心。

【教育侏羅紀】與蘇美智睇展︰舊課本明事理,國家原來是「孩子」!

教育侏羅紀 | by 石磊 | 2021-09-23

「六九大遊行」至今剛好一個月,這一個月來,我們見證了不少匪夷所思、聞所未聞的場面或說話,當中,特首林鄭月娥的「母親論」更是「神助攻」,令人為之反感,一眾媽媽更走出來高呼︰「人民不是特首的孩子!」獨立記者兼作家蘇美智,先後著有《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及《我們的同志孩子》等書,幾年前她曾撰文分享,在國民時代出版的舊課本《開明國語課本》上,有篇題為〈國慶日演說〉的課文,所謂「演說」其實就是一篇畢業同學的發言,發言中把為國家慶生比喻為替孩子做壽,人民以家長自比,期許孩子學得更好、做得更好;跟今天特首的「母親論」相比,高下立見之餘,今昔課本與青少年教育之轉變,亦值得大家多多思考與關注。

像醃菜又像晾不乾的地布︰《上流寄生族》與氣味印記

影評 | by 查映嵐 | 2019-07-09

《上流寄生族》不是甚麼5D電影,卻從頭到尾散發著濃烈氣味。主角一家四口無業,擠在一個半地下室裡,屋外天天有醉漢撒尿,晚上全屋的蟑螂都跑出來開派對。氣窗邊一直晾著幾隻襪子,久久沒有收起,可以想見那潮濕滯悶的房子每分鐘都在釀著霉臭味。

《張岪與木心》自序

書序 | by 陳丹青 | 2023-04-26

此後每近他的忌日,我便為當時發行的紀念專號寫篇回憶的稿子。其間學會引他的詩,那些詩,竟使我若干段落變得稍微好起來。待老頭子先後有了紀念館、美術館,又得年年為了與他相關的展事,寫點文字,倏忽八年過去,便有了這本集子。

大業藝術書店︰文藝復興,光復心靈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7-08

整個六月像坐過山車,情緒如窗外的天氣一樣時晴時雨,有時自夢中醒來,臉上更已濕了一片。鬱悶,整個城市的人,大概都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在中環上班的人尤甚,每天衝鋒陷陣似的,難得午飯時間小休,有人選擇走上金禾大廈三樓「蛇一蛇」,有時候見到鄭天儀坐鎮就聊上幾句,見不到就逕自埋首書中,從三星堆考古、敦煌壁畫、景德鎮瓷器一路睇到法國畫家米勒、德加、莫奈,古往今來的藝術世界如宇宙大爆炸一樣在眼前展開,震撼人心,也撫慰失落的靈魂。這個中環「蛇竇」,它的名字叫「大業」。

不要阻住自己睡覺——《設計日常2:睡眠設計》放談會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7-08

《設計日常2》每集從不同從生活範疇著手,上月中探討睡眠設計,有人設計出可收納的床,有人研究改善籠屋,亦有人開發近年愈見普及的睡眠膠囊。六月三十日,《設計日常2》舉辦睡眠設計放談會,邀請了睡眠艙旅舍SLEEEP的創辦人Jun Rivers與參加者交流,彼此分享睡覺經驗,如何能睡個好覺。

給特首的十項備忘

時評 | by 朱少璋 | 2021-10-05

六月是多事之秋,七月看來也不會太平靜。月來港事,瞬息萬變,特首位高事忙,日理萬機,恐怕百忙中忘記了重要事情,茲具列要事十項如下,藉供備忘,事關香港前途,懇請特首抽空細讀。

彭秀慧 X 韓麗珠:「居心何在.隨寓而安」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7-17

過去的六月,有人不回家的日子比回家的日子多,十幾二十小時不眠不休,換來通紅的眼睛,疲乏的身軀,汗、血和淚,有人離家為了爭取,有人離家為了守護,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地方、這個城市視為家,其實我們一步都沒離開過。本年度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衣食住行」中的「住」為主題,六月二十九日舉辦的開幕講座——「居心何在.隨寓而安」,邀請小說家韓麗珠,劇場編導彭秀慧出席分享,由作家袁兆昌主持,談的就是家。

差點拍成電影的《窮巷》

評論 | by 曾肇弘 | 2019-07-12

《窮巷》的劇本手稿可說是近年香港文學史的一項重要發現。過去很多人只知道侶倫戰前曾涉足電影界,卻未嘗得知他把《窮巷》編成劇本,而他生前的憶述也沒有提及。

【無形・逃】無路可逃

散文 | by 羅冠聰 | 2021-12-09

繼一百萬人走上街頭,又有二百萬人懷著更悲憤的心情遊行,似乎整個城市都無路可逃了。這是一個必須要立即處理的政治問題,否則這將會變成整個城市秩序、政府管治的不穩炸彈。但對所有人而言,又何嘗不是一件難以逃避的事——中立不是一種選項,任何靠市民「搵食」的人,都會有發聲的期望。

家,不必說教,不要堆砌︰「字立門戶」徵文比賽中學組評審紀錄

如是我聞 | by 黃柏熹 | 2019-07-03

家庭是成長中無可避免的部份,從成長到自立,都得經歷過家庭的境況,及至與家人的互動,當中可能是悲喜交集的。有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一個家境自是一些故事,也在少年身上留下痕跡。第五屆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家境」為主題舉辦中學組徵文比賽,以散文為文體,藉創作安放處身家境的感情和狀況,從中窺探與書寫自身。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逃,四方八面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今期稿擠是常識吧;而我們早前做了一次讀者問卷調查,說每期《無形》焦點集中會更傾向購買,於是今期也就全力開展。反對《逃犯條例》修訂之聲鋪天蓋地,都說損害香港特殊地位,卻少有文章指出香港的「逃犯歷史」,我們很感激安徒寫來鴻文。羅冠聰、余家強、曹疏影都是對於反修例抗爭的直接反應,羅文分析性較重,余家強的詩也還是策略分析,疏影則以意象切入。崑南、余婉蘭的情色書寫,當然是從主流的規限與框架中逃逸,牽動私密,坦率而狂放,讓我們知道「逃」欲望何在。

【教育侏羅紀】關於「毅進仔」,我的「失敗」公開試經驗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21-09-23

我的說辭,不是為警隊辯護,思考警隊的問題需要更廣泛的理解和討論。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在意黑警的感受(不包括其親屬)。我在意的,始終在意的,是「毅進仔」這一說辭,不能只是一個用以貶損警隊的喻體。「毅進仔」可能是任何一個正參與抗爭的民眾,其邏輯所隱含的「學歷=社會地位」的想像,根本是不必要的偏見。而這偏見所傷害的,可能是你你我我。傷害是不必要的,如果我們相信更好的所指。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輕生,讓我們繼續同行

現象 | by 董啟章 | 2021-10-05

請記著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希望是情緒,絕望也是情緒。絕望不是堅固不摧的東西,它並不真實存在。《源氏物語》裡有一句詩很有意味:「哀情亦是無常物」。對於悲哀,也不要執著。唯有破除絕望、破除悲哀,我們才能重獲希望和快樂。

抗爭者書單:公民抗爭與蒙面時代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30

要問今次反送中抗爭裡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話是甚麼?想必十個有九個會脫口而出:「不分化,不割蓆,不篤灰」。社會運動找到了「無大台」的新路向,也全賴參與者們即時而清晰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無論是衝擊、後援還是唱聖經、整文宣,目標明確,各司其職。唯當局忽視民意,抗爭仍在繼續,「虛詞」為此整理了一張抗爭者書單,涵蓋抗爭中攻守一體兩面——每一主題都有兩本推薦書,一本是蒙面者衝擊指南,一本是給和理非公民的抗爭讀物,但願能給前線、後線、網線上的你,提供些許「精神彈藥」。

斷捨離先扔舊課本?你扔掉的,可能是一段重要歷史……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30

日本收納女王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多少人將其奉為人生真諦;從衣服到傢俱,清減裝備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相關的潮文也是日日湧現。一篇名為〈斷捨離你首先要扔掉的一百件物品〉的文章,就強有力地告誡大家——速速扔掉舊課本、不再翻看的書,因為「你要承認自己已經長大了」,也因為「那些東西留著真的沒任何用處」。

自述(其四)——答L.T.

散文 | by 跂之 | 2019-06-28

消除背景和時間,只剩下關係。這關係變得十分詭異。剩下的是一種沒有原因的關係,這關係就只有動與被動,在沒有地平的狀態下旋轉。

或撤或留?關於自由意志

時評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今次反修例運動的特點之一是沒有大台。「沒有大台」的其中一個含義是沒有人或組織能夠號召及領導參與者撤或留,參與者要自行判斷撤或留,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風險和責任。反之,如果有大台,大台就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徒然集.第二卷:置身冰河年代如此漫長的荒廢

詩歌 | by 浪子 | 2019-06-29

詩人浪子近作組成的〈徒然集〉數篇,由事件而生,從布拉格之春五十年到人權捍衛者甄江華案、再到自己被解除取保候審的經驗,每一行詩都滲出著國家機器的荒誕。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烏鴉白鷺鳳凰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6-27

比起其他陸上動物,鳥因著會飛行而較能躲避人類的騷擾,附著每個地方如同它獨特的陰影。從香港到日本,便是從斑鳩與麻雀的世界,進入烏鴉的天地。每次看到漫天飛舞的黑鳥,就像找到掀開偽裝的線索,發現富想像力的影視作品中虛擬世界的原型。

【字遊行.烏克蘭】利維夫的大眾音樂

字遊行 | by 艾苦 | 2019-06-29

利維夫是一個音樂之都。在我逗留的那段時間,剛好又遇上了莫札特音樂節(LvivMozArt),因而有幸聽了幾場音樂演奏會。利維夫之所以會定期舉辦音樂節(或特別是跟莫札特有關的音樂節),主要是因為莫札特的兒子弗朗茲.克薩韋爾.莫札特(Franz Xaver Mozart)。在莫札特的六個孩子中,只有兩個男孩沒有夭折,而當中就只有弗朗茲跟父親一樣,是音樂家。

催淚彈下,傷的是心──心理學家教你撫平隱形傷痕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21-11-19

抗爭之路很漫長,期間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低落、憤怒、恐懼或懷疑;而這次行動更有不少社運新血加入,很多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就要直面暴力,因此如何調試心理、如何安慰自己的同時也撫慰他人,也成了眼下很重要的課題。現在的你或許還很慌忙、手足無措,不如看看心理學家葉劍青與鄧亮瀅提供的元氣妙方,嘗試平心靜氣、重拾力量。

【無形.三十】新編粵劇無頭公案之馬克思與馬克白

詩歌 | by 飲江 | 2019-06-28

馬克思一思索/馬克白夫人就發笑

【虛度年華.三三】長毛︰讀完《資本論》,八九民運就開始了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26

1989年,距離香港主權移交尚餘8年。這一年,後來的人稱為「春夏之交」的時間點,八九民運在歷史裡刻上未敢忘記的創痛,間雜著偶爾發光的記憶片段,黑夜漫長,至今30年仍未平反。這一年,香港的百萬人大遊行、馬場集會,殖民地的人們湧上街頭支援遠處的一場愛國民主運動,一切無可想像的都一一發生了。包括六四清場的一刻。

【教育侏羅紀】校服︰我們都是這樣著過來的

教育侏羅紀 | by Nathanael | 2019-06-25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盡快成為大人,每天「變身」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後來長大了,換過一季又一季、一櫃又一櫃衣服,校服的樣子卻是愈來愈清晰——「校服怎麼可以這樣便宜?」「袖子的設計原來這麼實用」「穿在身上好舒服啊」。「有些家長隔了一段日子後回來問我們,為甚麼校服縮水了呢?量了一下尺寸我就說,衣服沒有縮水,是小朋友長高了。」維多利校服公司在荃灣屹立超過20年,店長丁小姐的人情味,也是不少學生校園記憶的一部份。

名著隨時變禁書!資中筠著作成「政治敏感」,林榮基:「稍為開明都要被禁」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2019年6月17日,有中國網友表示,因在網店「微商」購買了兩本著名自由派學者資中筠先生所寫的書《老生常談》和《美國十講》,而被當局約談三小時。當局稱這兩本書是「政治敏感書」,不僅收繳了讀物、更取出了讀者與賣家的全部聊天記錄,並跨省追查拘捕了書商。

亂世文人的內心OS——葉靈鳳三冊《讀書隨筆》書介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6-24

羅孚編訂的「葉靈鳳香港史系列」--《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和《香島滄桑錄》,迄今仍是研究香港掌故、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讀物;那麼保留了羅孚編輯特色,輯錄的繁體版《讀書隨筆》,又有甚麼值得我們細讀的地方?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六月仍在下雨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21-09-23

六月下了一場辛辣的雨/灼傷了人們的睡眠

讓我們學習易地而處

散文 | by 王樂儀 | 2021-10-05

在場運動承載了很多聲音、很多思考,跨越世代、階層,是趨近民主的一種實踐。同時,最重要的是,當我們要將和理非與勇武連結,甚至乎與更多,包括牧者、教徒、母親前所未有地連結,我們每個人也開始仔細地學習如何穿過他人的位置,聆聽不同的聲音。而最重要的是,不為自己,或他人帶來傷害。每次都是艱難的選擇。

【字在食.鹹肉糉】

字在食 | by 安十五 | 2019-09-26

經過尷尬的買材料過程,把材料拿回家算輕鬆,材料的洗、醃、切、泡也很簡單,最可怕的是處理糉葉。我看著媽媽細心修剪、挑選卻幫不上忙,因為我實在不會,剪太短包不到,太長的話又很難綁,接著還要清洗,刷走泥塵,把它們煮軟才能包。

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不再——專訪「鮮浪潮」導演楊婕

專訪 | by 石磊 | 2019-06-28

跟楊婕約在咖啡店見面,剛完成映後談的她,看起來有點疲倦,但對於我的提問,她依然認真地逐一回答,鉅細靡遺,而且,語速很快——這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或者說,這是她的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鏡頭切換與場景調度幾近無水花,乾淨利落、節奏明快,故事濃縮得來不忘起承轉合,短片所需的元素與條件,楊婕都一一掌握了,能夠躋身今年鮮浪潮「新銳導演搜映」系列,毫不令人意外,而觀賞她的作品,更是驚喜處處、嗒落有味。

沉重,寫就香港的歷史——記「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6-21

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第十二屆香港書獎」頒獎禮今天(6月20日)於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辦,十一本獲獎書籍包括《西西研究資料》(一至四冊)、黃碧雲《盧麒之死》、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等。 綜觀獲獎書籍,大部分都與不同範疇的香港歷史有關,包括文學、政治、足球、霓虹燈等。著書立說,除了說明香港有著豐富的歷史,也是為當下建造更厚實的基礎。因為歷史仍在發生,我們都活在歷史裡。

黃子平 X 許子東 X 沈雙 X 黃念欣︰在地因緣研討會之「小說香港」紀錄

報導 | by 嚴瀚欽 | 2019-06-25

當我們談論香港文學,我們在談甚麼?2019年5月29日至6月1日,為期三日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大學展開。研討會從香港的文學歷史、文化、創作特質、時空想像、視覺元素等角度出發,舉行了兩場主題演講(分別由周蕾與李歐梵教授主講)、一場圓桌討論及十場分組研討。與會者除了有香港各大高校的學者,還有來自台灣、美國、中國、瑞士、星加坡等多國院校的文學研究者,可謂是香港文學研究界難得的盛事。

《根著我城:戰後至二千年代的香港文學》自序

其他 | by 陳智德 | 2019-06-20

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正如本書在〈導論一:本土及其背面〉提出:「本土不等於與他者割離,亦不等於對自身的完全肯定」;〈導論二:流動與根著〉一再提出對「無根」的認清以及「根著」的無力,然而,「在種種負面因素以外,流動,某程度也作為根著不可能之時的出路,或流動本身也是根著所創造出的新可能:我們何妨自停留的一點上出發,承接香港文化既有的前衛、多元,自由往復,也許終可接近『根著』的真正可能」,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回顧、論述戰後至二千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無形.三十】詠嘆調,或空氣——仿飲江

詩歌 | by 游靜 | 2021-09-23

每年,這個時候,主啊/這個,地方,好小好小/呀,是不是好,只是小/又不。好。我呢你知啦,/只是它七百萬份之一才……

【無形.三十】病態城市,慎密寫實——專訪張婉雯

專訪 | by 劉平 | 2021-09-27

訪問張婉雯那天,我們選在理大校園見面,在露天茶座坐下之後,直昇機偶爾飛過頭頂,卻無損我們談話的興致。想不到訪問過後不久,她就傳來稿子,由直昇機連結世界,一篇談及戰爭與和平的散文。原來她早在默默觀察,難怪張婉雯筆下的故事,平凡得來卻又驚喜處處,因為現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從來都諗唔到會起人工島咁誇張,痴線㗎。」現實呀嘛,係咁癡線㗎啦。

【虛詞.逃】逃

小說 | by 呂宋桓 | 2021-06-24

天色漸暗,警方在沒有預示的情況下,攻擊了我們,每個人都痛之入骨,只是我們並沒有選擇逃離現場,大家都做了約定,要把我們的家園,要帶著整個香港,逃離腐敗的未來,我沒有名字,我只是示威遊行的一份子。

【虛詞.逃】螞蟻在大象身上爬過

散文 | by 洪詩韵 | 2021-12-09

自從戴卓爾夫人摔了一跤,然後一夜間獅子和獨角獸變成了一朵本土的白花,紅色成了香港的大背景。這面區旗是紅色的,這次又是用哪裡的鮮血提醒香港人怎樣的歷史?是雨傘運動,還是6.12暴動,不,我弄錯了歷史。

瞓街不可以嗎?——《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6-20

早於2013年,現為建築設計師的黃思琪(Louise)便開始研究無家社群,當時仍是園境建築設計學生的她,對於露宿者如何利用公共空間,以及與周遭社區之關係很感興趣。直到2015年,她將這套研究帶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工作室,在李欣琪(Yanki)和Sara的指導下,親身走進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不從政策角度分析無家者,而是針對他們的設計技能進行研究,並統稱他們為「自建社群」(Self-build) 。研究在2018年結集成《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歸根結底也是在叩問一個家的定義,「住在街上是否可能?(is it possible to live on the street?)」

【教育侏羅紀】劉智聰X南豐紗廠:「舊課本──那些美好的時光」展覽

教育侏羅紀 | by 李顥謙 | 2019-06-19

劉智聰與南豐紗廠合作舉辦「舊課本——那些美好的風景」展覽,再次展出自己的舊課本珍藏,希望讓大眾懷緬往昔學習回憶的同時,反思舊課本內容價值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寫教科書的人,要照顧所有學生的程度、需要,難免會在解釋事情時顯得狹窄,有所局限。以前老師說課文正確,論調就正確;今日我們重翻舊課本,又能否突破這種思維?」

能照亮我們的唯有自己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1-10-05

總有些人在幹些我不明白也不認同的事;我無從也無須改變他們;我唯一能做的,是不要成為他們。

六一二詩輯(三):明天我老母也行出來

詩歌 | by 淮遠、蘇苑姍、葉梓誦、陳諾諺 | 2021-10-05

詩人淮遠、蘇苑珊、葉梓誦、陳諾諺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而寫下的詩作。

六一二詩輯(二):再過去是海,還有地方可逃嗎?

詩歌 | by 鴻鴻、蔡琳森、池荒懸 | 2021-12-09

台灣詩人鴻鴻、蔡琳森,香港詩人池荒懸,紛紛為「反修例」的一系列行動寫詩。

面對謊言治港年代 呆滯粗糙的公關訊息

時評 | by Wesley Tang | 2021-12-09

為響應罷課,又有見班上同學經常都對媒體及社科研究中常用的入門分析方法「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感到困惑,以下特以2019年6月12日晚上林鄭月娥透過政府新聞網發佈的短片作例子簡單說明(該片連結見文末)。本文寫得比較淺白,高中學生應該也可明白,歡迎自由傳閱討論。

文學人在現場:「毀掉我們的年輕人的是誰?是我們的政權和它的鎮壓機器!」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05

2019年6月9日,一百多萬香港人為反對惡法「逃犯條例」修訂,齊齊走上街頭,唯政府漠視不理,依舊試圖強推惡法。6月12日,全港大罷工、大罷課,人們繼續上街,試圖用佔領的方式進行抗爭,對面而來的,卻是警察機器的暴力清場:催淚彈、胡椒噴霧、警棍,甚至子彈。不少文學人參與此過程,也對惡法、惡權表示強烈抗議,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他們觀點與經歷。

六一二詩輯(一):就連擰開一瓶清水也會傾倒出刀刃的時代已來臨

詩歌 | by 廖偉棠、逆彌 | 2022-01-30

6月12日,為了不讓會令香港失去自由的《逃犯條例》修訂通過,數以萬計的香港人走上街頭,表達意願,收到的回應竟是警方用催淚彈和槍支暴力清場。詩人廖偉棠、熒惑、逆彌撰詩,是對惡法和惡權的控訴,也是對

鄭 -阝= 奠

時評 | by 朱少璋 | 2021-10-05

我只是一介書生,而已。在香港——我的家——讀書教書,都幾十年了。我慚愧沒有給下一代做出些甚麼貢獻,就連上街表達意見的學生、年輕人被誣指為暴徒而給警方追打、槍擊、拘捕……,我都無能為力。看着屏幕上的槍彈、煙霧、血跡,鏡頭一轉,卻看到優雅背景前那一副「慈母」嘴臉——前者真實後者虛偽——試問香港人又怎會不絕望?又怎會不憤怒?

【教育侏羅紀】詩人老師跂之:下一代需要有希望的未來

教育侏羅紀 | by 李顥謙 | 2019-06-11

「寫詩與教書的身分,必須分得好開。」跂之聲線低沉,話卻說得篤定,散發溫柔的光芒。在現實急躁的香港,做一個詩人已經不容易;要做一個寫詩的老師,就更加是一件艱難的事。到底跂之是怎樣在生活的吊索上,平衡好這兩個身分,肩負起寫作、教育的責任?

【食不相瞞】蛀牙血糖小case!民國文人的甜味狂歡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11

甜,一個叫人又渴望、又害怕的字。澳大利亞斯威本大學人類精神藥理學中心的研究員帕塞(Matthew Pase)曾以實驗證明:喝汽水和果汁頻率更高的人,平均腦容量更小,記憶力更差,因此甜也總是與蠢笨、呆萌、肥胖自然掛鉤了。然而在文學史上,甜又是那麼不可或缺,甚至不少作家都嗜甜如命,寫甜味也寫得入木三分。

不是撲火,是借火——讀洪慧〈借火〉

評論 | by 余文翰 | 2021-12-09

恰恰是這種革命的純粹性及其由「自由」而迸發出的詩意,使我在讀罷洪慧〈借火〉一詩時當即想起了哲古華拉。飛蛾撲火真的是自取滅亡嗎?我想在洪慧看來飛蛾不是撲火,而是借火,燃燒生命是它天然的職責。

今天與往後,讓我們靠在一起

散文 | by 查映嵐 | 2021-12-09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法國大革命高舉的「自由、平等、友愛」,我們的社會沒有平等,也快將失去自由,所以請大家一定一定要更加珍視友愛,那真的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武器。

【佬訊專欄】不如一起去宵夜

專欄 | by 佬訊 | 2021-09-23

自由的食宵人民,要呼吸自由的空氣。自由的空氣不在家裡,在街上,在巷中,在我們切切實實踏著的土地上。而我們知道自由的空氣是要自己爭取的,freedom is never free,如果你感覺到你做的事好像很免費,那就代表以後你就要付上代價。

不如試試互相理解

時評 | by 葉一知 | 2021-10-05

或者,大家以為,真的有一百萬人上街了,引起國際關注了,政府就會撤回修訂了。其實,在2003年七一遊行後,董建華說了幾天早晨後,高調出來宣布,會如期立法23條,當時大部分市民已經準備在7月9日包圍立法會。但因為田北俊的自由黨臨陣倒戈,拒絕支持,董建華才急急出來宣布:尊重民意,暫緩立法。但誰都知道,他尊重民意個屁,只是不夠票而已。

good dog,做得好!

時評 | by 張里輝 | 2021-12-09

經歷破紀錄103萬人的反修例遊行,今日在親共報章流傳最勁的相片,不是遊行隊伍,而是晚上示威者衝突時,警察爆缸,他們配以大大隻字「譴責暴力抗爭」、斥示威者「暴民」。這樣的解讀,是不是有甚麼誤會?因為據有線新聞的片段,那位頭破血流的警察是被同儕所打中的,還有一句「你做咩自己人打自己人呀!」,鐵證如山。

自白00後

散文 | by 鳥人 | 2021-09-23

我不是那種「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主義者,不會整天在發be yourself的語錄。事實上,我很渴望同大家一樣,我很想做一個正常的年輕人——睇YouTube、Netflix、煲韓劇。

【無形.三十】公轉,太陽照常升起

詩歌 | by 曾淦賢 | 2021-09-23

有一群先知不斷把手按在聖典宣誓/信誓旦旦,像領導人

【無形.三十】專訪攝影師黃勤帶:精神清晰,照見真實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21-11-23

如果說攝影有一種宿命,那應該是與時間相互籠罩、無法割離的特質。艱難地爬上坡,前往與攝影師黃勤帶的訪問地點——外國記者協會——時,腦中一直盤旋著「宿命」一詞。去年多次爆發言論自由受威脅事件的外國記者協會,其在雪廠街的選址是由港督麥理浩提出的;而黃勤帶的最新攝影集《Secret香港樞密1842-1997》中,也剛好錄入了一張飯局座位表,顯示著麥理浩曾與習近平父親習仲勛同台並坐。透過相片再看眼下、甚至未來的中港拉扯,不免有歷史輪迴之感。

【五月三十五】〈回憶有罪〉的世代轉接

散文 | by 洛楓 | 2021-09-23

〈回憶有罪〉還進一步將1989年北京的「六四事件」,聯繫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時空幾度轉接,但彼此面對同一個極權,當年的真相一日被隱藏和噤聲,極權的魔爪將繼續無限擴展,如果回憶有罪、如果事不關己,有一天消失的不是檔案,而是香港!

蒼井優閃婚震撼!美女與野獸的終極真理?

其他 | by S. Marion | 2019-06-06

有「魔女」之稱的日本女星蒼井優,六月五日與殿堂級諧星山里亮太宣佈婚訊,引起(宅男)群眾大面積崩潰,「還我女神」的口號不絕於耳。加上兩人顏值相差甚遠(女星長得靚麗諧星長得幽默),拍拖兩個月即閃婚,又實行無婚戒婚姻免去冗習,因此也有不少觀眾表達出艷羨之情:「這是真愛啊」。

【虛度年華.三三】福克納︰我不是廢青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05

1930年,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33歲。

【無形・三十】說卅道四及其他

詩歌 | by 淮遠 | 2021-09-23

外交部發言人澄清說,我國尊重創作自由,只不過無法坐視勞動人民被剝削;據了解,該廠成年工人每磨一個口子,只有工資六毛,童工四毛。可是,靈通消息透露,發言人用字違禁,已遭罷免。

我地球、我話事——專訪《清醒做夢時間》導演陳冠而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6-04

清醒做夢,就是指我們在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利用這清醒意識去控制夢境、創造夢境。驟聽之下,很多人都覺得清醒夢不可思議,但上世紀七十年代由英國超心理學家奇斯.賀恩(Keith Hearne)進行的實驗,卻證明了清醒夢在現實中的可行性。

【五月三十五】詩輯:無數人躲在黑暗中提起筆

詩歌 | by 鍾國強、三木、熒惑、鄧小樺 | 2021-09-23

鍾國強、阮文略、三木撰寫六四詩歌,「很多人都這樣問/答案還是莫須有/而我們的廣場早已老去/你的遺囑還年輕……」

阻止這個世界崩解的人──評莊梅岩《5月35日》

劇評 | by 蔣曉薇 | 2021-09-23

5月31日,由莊梅岩編寫的《5月35日》正式上演,我看的是晚上的一場,全院座無虛席,同場的觀眾還有朱耀明牧師伉儷、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和梁家傑。離場時人很多,擠得很,我沒有急著離開,有機會看到憑欄俯視的莊梅岩。買了劇本後,硬著頭皮上前問她可否留影,她二話不說就跟拍了這張合照,笑起來真像個孩子,眼裡有份難得的真。

【無形・三十】六四終三十

散文 | by 余家強 | 2021-09-23

三十年是甚麼概念呢?無三不成幾,三十年就是幾十年。六四是幾十年前的事,南京大屠殺也是幾十年前的事。你會為南京大屠殺揪心嗎?你可能還剛剛為平成最後、令和改元而歡呼。

【五月三十五】詩輯:白魚蠟燭倒下燃燒了一卷雅歌

詩歌 | by 淮遠、廖偉棠、李顥謙 | 2021-09-23

為六四事件撰詩,不僅是紀念,更是藉以觀之今日香港,提出反思:「晚安,香港!/飛站的列車,我們都是乘客/不再抓穩扶手,因為雙手都拎滿炸藥。/昨天沒有骨灰,留給明天的飢餓。」

【五月三十五】茶座旁邊的戰爭與和平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21-12-09

我這一代香港人,沒經歷過真正的戰爭;我最感受到武力張狂的時候,應是二零一四年雨傘期間。當時我每星期有一門夜課,課室窗外是尖沙嘴警署附近的大馬路,授課中途,常有警車出動,「嗚嗚」笛鳴與刺眼紅光闖進課堂中,我和同學都沉默下來,望出窗,想像警車要往何處去,將要發生甚麼。那些日子的課堂,與現實生活是平行時空。

星體與光像蜂巢盤繞生命——黃裕邦x俠女卜卜嬋「藝術家的星相解密」紀錄

書評 | by 陳諾諺 | 2019-06-03

占星學其實就像文學,不單是一套龐大知識系統,涉獵本命(Natal)、時事(Mundane)、擇日(Electional)、流年(Forecast)等分支技術,更關乎人倫關係與生命本質。

《時間之書》: 在倥傯與永恆之間,人類何為?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6-02

為哲學家尼采和海德格作傳的德國哲學家薩弗蘭斯基,最近寫成了《時間之書》,似乎不單要用婦嫗可解的文字解說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概念,也要爬梳德國哲學、文學、史學和社會學中的時間 概念。

《三K黑煞星》影評對寫:黑色,同樣可以光芒萬丈

影評 | by 謝嵩、木太藍 | 2020-05-21

如果說一個導演一生只拍攝「一部影片」,那麼毫無疑問史派克.李算得上其中最硬核最執著的一位。種族議題永遠是其創作的核心,他也從不避諱通過激進的方式在電影中表達政治訴求。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 一個數字,生存之痛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6-01

三十而立。三十紀念。到了某個年紀,慶祝生日開始變得尷尬——每個人的生辰歲數,到最後是否只有自己紀念?家中高齡長輩逝去,常是連家人都說不上長輩究竟幾歲,就像《百年孤寂》裡的易家蘭。今年是太多紀念日的一年,紀念反而映照出我們的茫然。

【字遊行.古巴】夏灣拿日常

字遊行 | by 柴子文 | 2019-05-31

我們從墨西哥坎昆做落地簽再飛往夏灣拿,但託運的行李箱卻不幸被滯留在了出發的三藩市,需要等待數日才能運到夏灣拿。心中忐忑,必須做好最壞打算,找不回一整箱的行李,要做減法,從零開始「生活」。

《大象席地而坐》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30

2018年2月16日,中國導演、作家胡波的電影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在德國柏林電影節首映。我們羅列出刊登於「虛詞」的三篇評論,包括羅昊培與陳子雲的影評、以及忤尚寫關於電影原著《大裂》的書評,三位皆是年輕評論人,或也因此呈現出一道獨特的青春殘酷物語。他們細膩的觀察和閱讀中,又找出了甚麼我們未能發現的事物?

【單身動物園】屠格涅夫︰你倆一雙,我原來是一個

單身動物園 | by Nathanael | 2019-05-29

「安心事件」雖已告一段落,但「唔熟唔食」或者「扮friend食老死」的事,其實三不五時都在身邊上演。跟托爾斯泰和杜斯托也夫斯基齊名俄國文學「三巨頭」的伊凡.屠格涅夫,自從25歲戀上有夫之婦以來,為了她一直單身至死;期間甚至多年都跟夫婦二人住在一起,或是在他們的房子旁為自己另蓋一幢。

語言的外在與視差的反思:香港文學和香港文學批評的外邊思維

理論 | by 張歷君 | 2019-05-30

是次「書寫城市的虛實軌跡」研討會請來唐睿博士、張詠梅博士和關詩珮教授等三位學者,分別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葉靈鳳和李察梅遜(Richard Mason)的作品和翻譯入手,帶領我們探討三種不同的書寫和想像城市的方法。

殺戮七式.捕風捉影評《殺神John Wick 3》

影評 | by 跂之 | 2019-05-30

電影也早已鄙棄把動物定型為失智、瘋狂。可以把動物的報復歸因最基本的天性,例如母性、家性。即使是怪獸片中的一切怪獸,都可應用此橋段。

【虛詞無形一週年】青春冷冽,老派善意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5-29

流水一般無聲而不止,文學館的媒體虛詞無形就做了一週年。草創改名字的時候,有勸諫說名字裡有「無」字的媒體不大吉利,我當時笑笑便算,始終傾向保留「虛無」的頭聯。

大陸網絡小說新禁令!寫及性相關是高風險!網民:中國特色柏拉圖網絡小說更誘惑

其他 | by 李元巢 | 2019-05-29

柏拉圖式網絡小說,說的不僅是不能有性愛場面,是連「嘴唇」兩字都成為敏感詞,那還讀甚麼、寫甚麼?還有網友一針見血充滿內涵地回覆道:「在BL同志漫畫小說都被命令禁止的中國,你跟我談柏拉圖?」哦對,最近連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共產黨員莫言最近都遭習近平點名批評,紅高粱影視基地遭到強拆,這樣看來網絡小說可真如螻蟻,一捏就爆。

【教育侏羅紀】聽老師的話──記小思老師

教育侏羅紀 | by 李紹基 | 2019-05-28

人喜歡說閒話,而我讀大學時,聽過的閒話也最多。同學「吹水」時當然也會說起老師的閒話,但我從沒聽過有人會說小思老師的閒話。

後浪不斷:「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單元園遊導覽

報導 | by 紅眼 | 2019-05-28

由鮮浪潮電影節有限公司主辦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籌辦至今,本年已是第十三屆。歷年以來,其本地競賽單元一直為本地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提供初試啼聲的機會,同時資助並培育了不少優秀的香港導演人才,例如《一念無明》的黃進、《翠絲》的李駿碩及《淪落人》的陳小娟等,對新一代香港電影有重大貢獻。「第十三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將於本年6月6日至22日,假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MOViE MOViE Cityplaza及MY CINEMA YOHO MALL舉行,共放映五十五部短片作品,其中十九部為本地競賽作品,並設映後談,由本地導演現身說法,分享創作點滴。

《無主之作》:問過去,誰主好與不好?

影評 | by 倪文青 | 2019-05-28

《無主之作》以德國當代最重要在世藝術家李希特(Gerard Richter)的生平為藍本,探討一個命題,三位主角阿姨、畫家、外父同屬人世中的「好」(一美麗),同得上天恩賜(一藝術),同能人所不能(一醫術),卻在同一時間點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做了犧牲品/繆斯,一個當了藝術家/倖存者,一個成了專業權威/殺人者。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持劍者的浪遊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5-27

猶記得從前亞視購入臺灣電視布袋戲《大儒俠史豔文》,當時年幼,又受了《娃鬼回魂》一類恐怖電影影響,瞥過幾眼,只覺人偶世界鬼氣森森,未及深究。然而這個被錯過的世界,十多年後卻因日本知名編劇虛淵玄與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共同製作的奇幻武俠布袋戲《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以破格的形貌回歸,使我欲罷不能。

韓志勳︰個人宗教,先鋒永存──崑南、蔡仞姿、何建宗三人談

報導 | by 鄧小樺 | 2019-05-27

今年三月,韓志勳的畫展《光的故事》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這次的畫展展出韓氏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具有相當可觀性;而韓志勳本人,於二月底逝世,僅差半個月未能目睹展覽面世,實是令人非常惋惜。在3月14日,我受託在崑南、蔡仞姿、何建宗三位主講的「60年代的前衛藝術:韓志勳與他的當代藝術家」活動中,忝居末席擔任主持。在準備講座的短促期間,儘量研讀有關韓志勳的文章,深感韓志勳作品仍然等待著更深刻的穿越。而當日的講者尤其蔡仞姿準備了重要的內容,於是在此為文紀錄講座,為香港藝術史略盡綿力,也是向韓志勳先生本人作微小的致意。

【字遊行.巴黎】悄悄走進Belle Époque

字遊行 | by 左筠 | 2019-05-24

巴黎就是這樣浪漫的城市,在這裡發生過的事情太有趣,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令你不禁想像,法國以至一整個歐洲是怎樣走來,直到今天。

一些招致拒絕的句式

如是我聞 | by 素黑 | 2019-05-24

你說我甚麼都好,我還是需要對你有這丁點的基本要求︰請別讓自己忽略、失去或無視最基本的禮貌,尤其是當你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甚麼時。

《我們與惡的距離》:讓「精神病患」說話

劇評 | by 黃柏熹 | 2019-05-24

早前讀了一篇評論文章,提到劇集第十話應思聰病發繼而闖進精神科社工宋喬平的辦公室,被宋安撫下來的情節。這段情節我也非常喜歡,不是因為思聰問「為甚麼是我?」的無奈,也不是那句不屬於劇本的「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而是,我在其中看到一位外套上掛著小玩偶的精神科社工,如何以平等的姿態,讓病發的思聰言說其經驗──他要拍怎樣的電影,是甚麼使他受苦──在喬平面前的不是一個胡言亂語、幻聽幻覺的精神病患者,而是一個在特定環境與心理狀態下受苦的人,以及他正遭遇的人生處境。

【無形.金牛座】沒有金的金牛

散文 | by 陳麗娟 | 2019-11-07

我是連十二星座的次序都數不出來的那種人,但出生必有時辰,那麼就十二個之一總會中一個,而我抽中的是金牛一隻。自己沒有甚麼研究,卻常會和朋友談及我到底哪裡金牛了,而被說中了的部份老是令我很驚奇。

【無形.金牛座】金牛化的虛幻紀錄片

散文 | by 張鐵樑 | 2019-11-07

對真實定義得愈實在,這種東西就愈是虛浮和不存在。反過來,真實不是要去定義,而是要去「接近」,這也是我現在辦「香港真實影像協會」的初衷。

《權力遊戲》︰「是但啦,算數啦,唔煩你喇!」

劇評 | by nico tang | 2019-05-23

結局雖然爛,但作為觀眾,我個人還是覺得有結局比無結局好,你看另一部「神劇」《SENSE 8》,拍到第二季就腰斬了。而且《權力遊戲》都還可以再等GRRM的小說寫完,在文字世界裡彌補劇集的不足,比永遠有一個吻未嘗的《SENSE 8》好多了。

《過春天》:不寫實的寫實,不香港的新香港

影評 | by 紅眼 | 2019-05-23

無人認同大灣區,但大家都認同,我也認同,《過春天》拍得好看。看似寫實的糖衣包著某種政權的童話,那才是恐怖。

【食不相瞞】巴爾札克與咖啡︰日飲五十杯,一生五萬杯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23

高速,高壓,自律,二十年來能夠每天十多小時專注在同一件事上,巴爾札克除了需要足夠的精力,他還需要興奮劑來提神,幫助他對抗重複冗長的寫作。咖啡,不只是他的精神食糧,也是他身體亟需的補給品。

【《如此,攝影筆》個展】專訪麥海珊──掌握消失,探出時間的關節

專訪 | by 忤尚 | 2019-05-23

藝術家麥海珊舉辦個展《如此,攝影筆》,展出呈現觀塘重建前後變遷的《一地.兩制.十年》展覽和散文電影《一河不二渡》,建構肉眼看得見的思考過程,說更迭、說消失與被消失,也說我們與現實的距離。

新傳記揭秘聞︰蘇珊.桑塔格為前夫著作代筆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21

關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最新傳記《桑塔格﹕她的生活》即將面世,其作者班傑明.莫澤(Benjamin Moser)更是在書中爆出驚人內幕:原來桑塔格才是她第一任丈夫菲利普.里夫的開創性著作《佛洛伊德﹕道德家的思想》的真正作者!究竟其中有多少不為讀者所知的來龍去脈、文學秘辛呢?

【無形.金牛座】專訪馮美華︰紀律、責任與悲哀,皆從幼年始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11-07

在一個創作夏令營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所有最古怪的、難搞的同學都會被分配到 May Fung 導師的小組裡,接受「 特別訓練 」;而他們最後提交的共同創作,卻又總是出人意料得好。 所謂「特訓」,包括六點起床,晨跑,早操⋯⋯這些動作跟創作又有何關係?然而在May 的眼中,創作的自由與成長也源於紀律,這也是一名金牛座藝術家的執念。

【虛詞無形一週年】多圖慎入:編輯部捱夜OT大暴走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6

捱夜傷身,人人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今晚要早點睡」就跟「食完呢啖聽日唔食」一樣,是個天大的笑話。那為甚麼還要熬夜呢?

難道現代主義及不上現實主義嗎?──評李陀小說《無名指》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9-05-19

《無名指》是一次對上述現代主義文學狀況的逆向實驗,李陀三番四次表示過,要繞過以普魯斯特、喬伊斯和吳爾芙等現代主義文學名家為代表的心理描寫套路,回歸以「對白」呈現人物為小說手段的偉大傳統。李陀列出來的標竿是曹雪芹和托爾斯泰,我們也輕易感受到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復古態度。

【字遊行︰緬甸】以守塔者之名

字遊行 | by 文海林 | 2019-05-17

第二天清晨,天未光我嘗試抵著冷風騎機車去爬佛塔。因為2016年大地震後佛塔群嚴重受損,政府勒令把通往塔頂梯子前的塔門鎖上,現在可以爬的塔便愈來愈少,進出的門前都有鏽跡斑駁的鐵閘。那個清晨找到的,是一些遊人已經爬上卻無名的塔,他們大多都有嚮導伴著前來爬塔。

【國際不再恐同日】蘭波與魏爾倫:文學史上最苦澀激烈的同志戀人

其他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這一槍把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正如《蘭波傳》的作者斯坦美茲(Jean-Luc Steinmetz)所說:「從他們決裂之日起,蘭波就徹底擺脫了魏爾倫,對他來說,魏爾倫就代表著詩歌,但這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無形.金牛座】一隻典型金牛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19-11-07

知道事物的名稱與理解它的運作方式,完全是兩件事情。金牛,我想到偽鈔。

臨終之前,汪曾祺終於有了自己的書房

歷史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關於貧窮與侷促,汪曾祺體會得太多了,以至於直到人生末年,他才真正住進了一個像樣的居所。1996年二月,汪老舉家搬入虎坊橋福州館前街一幢嶄新的大樓,內裡寬敞舒適,而一直伏在雜物堆、飯桌上寫作的大作家,終於在人生的最後一年裡,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書房。

八年之旅:看黎海寧由《冬之旅》走到《春之祭》

藝評 | by 李海燕 | 2019-05-16

城市當代舞蹈團今年五月的大型製作《冬之旅‧春之祭》,重演兩個黎海寧作品,分別是上半場的《冬之旅》和下半場的《春之祭》。演出開始,鋼琴伴奏李嘉齡和男低中音黃日珩進場,舒伯特《Winterreise》組曲響起,沉厚的德文歌聲在凋零的枯樹佈景前迴盪。資產階級(bourgeoise)品味的氛圍,在重視本土、平權的今天,欣賞它可能不很追得上時代,但是對在殖民時代長大的我來說,它是多麼的熟悉。從此兩作品起到千禧後十年,黎海寧的舞蹈代表了一種特定的時代品位;《冬之旅》和《春之祭》的重演,尤其突顯香港文化之轉變,當中流行文化對藝術深度的衝擊,是香港、以致全球藝術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狀況。

【虛度年華.三三】王爾德:女性時尚雜誌的毒舌編輯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15

王爾德的名聲在當時好壞參半,他雖靠著出版《詩集》打響了名堂,但花枝招展的他亦是不少人的攻擊目標。雜誌Punch刊登過一系列漫畫和文章諷刺這位唯美主義信徒,他們的編輯柏南德(F.C. Burnand)更以王爾德為原型創作諷刺劇作《上校》(The Colonel)。 結了婚,生了孩子,花花公子王爾德,也不得不為生活躊躇。靠著在《蓓爾美街報》(Pall Mall Gazette)與《戲劇評論》寫書評和劇評的微薄稿費,似乎不足以支撐他一家開銷,幸好這時有人邀請他當雜誌編輯。

「彌賽亞力量」爆發──評《三里塚:伊卡洛斯的殞落》

影評 | by MAD House | 2019-05-15

香港進入抗爭年代,日本六十年代末的三里塚抗爭與香港的守護菜園村運動相似,於是小川紳介由1968年至1977年期間紀錄三里塚抗爭的七部電影開始走進香港人的視角;大津幸四郎、代島治彥在2014年導演《抵抗的代價:活在三里塚》在抗爭五十年後重訪參與者,就是要探索歷史的現代進行式;到2017年,代島治彥再導演《三里塚:伊卡洛斯的殞落》,在這探索之上再走前一步。

記「黑書眾」2019──出版之必要

報導 | by 忤尚 | 2019-05-15

「黑書眾」的氛圍親密,前來的人彷彿在交流以前已就各類社會議題早有共識。繼2017年首次舉辦後,「黑書眾」於今年勞動節前夕進入第二屆,仍以「紛雜眾色」、無所不納的黑色為主題,志在成為為所有階級、種族、性別人士──所有人而設的書展,以擺賣小誌、小書(chapbook)等形式的獨立出版物為主,參展者來自香港、廣州、武漢、峇里島、首爾、倫敦等地,足見小誌相關的活動節早已不是英美各大城市的專利,近年於東南亞地區更是愈趨盛行。

命運、悲劇和善的脆弱性——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評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紅爆一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月播出大結局,其中應思聰因拒絕吃藥而發病,哭著問宋喬平︰「為甚麼是我?」宋喬平眼泛淚光答︰「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這段情節逼哭了許多觀眾。飾演宋喬平的林予晞更在臉書透露,這段對話原來不在劇本之內,是兩人臨場反應,令原本感人的畫面更增添幾分真實的人情味。然而,喬平這句暖回,細想後會發現有些情理不通,畢竟為何思聰比較勇敢就需要承受疾病折磨?這是他活該的嗎?又,為何我們會為這句話而感動?在本文裡,我將從美學和哲學角度拆解這些問題背後關於命運、悲劇和善(Goodness)的脆弱性。

【教育侏羅紀・大專教育】搖搖欲墜的成長基礎

教育侏羅紀 | by 吳詠彤 | 2019-05-16

初入行的時候,我還以為,任教大專比教授中小學可以更專注於知識的傳授,因為學生們已經成年,照道理已懂自律,會專心上課,追求更高層次的知識;但真正接觸過學生後,你會發現他們仍是一群苦惱的少年。

【佬訊專欄】淡然而溫暖的鉛筆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5-13

平心而論,電話寫文的確方便,然而鉛筆的美好卻一直在潛意識徘徊。用鉛筆洋洋灑灑在紙上傾瀉思潮,快感不是在電腦一字一句敲出來能夠比擬。在消耗中留低的字跡、握在手中的粗糙感、筆尖與紙張的磨擦,加起來是一場滿足視覺、觸覺、聽覺的感官盛宴。難怪有人說,鉛筆寫出來的字雖然筆跡淺,但印象卻特別深刻。不要說打字,就連墨水筆、原子筆也難有這般豐富的體驗。

聲有飛沉,響有雙疊──評戴望舒〈望舒詩論〉

其他 | by 嚴瀚欽 | 2023-05-19

對於戴先生,我還是十分尊敬的,原因就在於他曾翻譯了我最喜愛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的作品,且譯得不錯。因此我在翻讀全集的時候也特別留意他對於詩歌的見解,其中〈望舒詩論〉就清晰地記下了他對詩的見解。這篇詩論以點列的方式書寫,應是創作雜感,篇幅不長僅有17句話,但這短短的17句話中矛盾重重⋯⋯

獲「阿拉伯布克獎」,黎巴嫩女作家Hoda Barakat︰我感到痛苦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19-09-05

4月23日,有「阿拉伯布克獎」之稱的「國際阿拉伯小說獎」(IPAF)公佈得獎名單,現年六十七歲的黎巴嫩作家Hoda Barakat憑作品The Night Mail獲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從2007年開始,IPAF至今已舉辦了十三屆,得獎作家的性別比例卻嚴重失衡。距上一位來自沙地阿拉伯的女性作家Raja Alem得獎,已經過了八年。究竟何以形成這樣的現象?

西環的後山——「感知自然.就是龍虎山」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19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多年伙拍香港大學的學者、生態專家,帶市民走進龍虎山,認識動植物,適逢去年中心成立十周年,這次腦筋一轉,他們請來作家藝術家,以西半山為界進行創作,以各自獨特的視野探索龍虎山與山下一帶,策劃「感知自然.就是龍虎山」展覽。

《山洞記》:穴居人林東鵬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5-10

林東鵬以「長篇小說」來形容他這次個展《山洞記》。記得上年在油街看過他的《好奇匣》,那時他說那是一本日記。無論日記還是小說,本應都是以文字作為媒介,但他卻將它化成視覺的鋪陳和編排,讓「小說」以非線性的方式在展場空間裡發生,「寫小說需要編排,線性的、點與點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個狀態跟我創作時思考空間與影像的關係很相似。」讀者跟據文字排列去理解小說的內容,這跟理解視覺藝術的方式不同,但也有參照,「視覺藝術好似一本打散了的書,我覺得中文字本身是形象,視覺藝術作品就是很多個形象的點連起來,兩者有種類近的關係。」

當論述為國家機器服務時——南韓紀錄片《金君是誰》

影評 | by 伍麒匡 | 2019-05-10

我很同意紀錄片存在一種與史實改編的電影存在不同形式的政治性。以光州事件為題材的《逆權司機》、《逆權大狀》、《華麗的假期》等固然深入民心,但這些電影呈現的不止是歷史背景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還有富娛樂性的故事,政治性固然存在,但相比起紀錄片,政治的多元性則更豐富,抹去娛樂的追求,就呈現了更真實、更全面的影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社會。《金君是誰》聚焦於一個身份不明的金姓市民軍,以不同人對其身份的一個論述,去窺視他們對一場轟動全國的歷史事件的看法。

【無形.金牛座】斗牛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19-11-07

「我只能隨時撞死任何一個遇見的人/然後嘗試不同的坐姿、聽琴」

【字遊行.埃塞俄比亞】記絕崖教堂之行

字遊行 | by Pazu薯伯伯 | 2019-05-09

這座未抵步先敬畏的教堂,本身建築不是金壁輝煌,但其所在的環境已經夠震懾人心。我在找埃塞俄比亞的資料,看到YouTube上一段BBC的影片,提到朝拜者如何爬上教堂,上教堂所在的聖山前要脫鞋,在幾近垂直的切面上,用腳趾插在石縫之間攀爬而行。最心驚的路徑,是通往教堂正殿的最後一段,只能容納單人而行的峽路。峽路旁邊是甚麼呢?是垂直四百米的深淵!風聲颯颯,單看影片已覺手心冒汗,完全不能相信在公元五世紀,有人居然會想到崖頂建教堂。

瀟湘妃子,園中黛玉

小說 | by Oychir | 2019-08-10

她原先的家中已經無人,就只剩下病歴。醫生説她發育不良,骨頭又脆,走路自然就這個樣子,吃藥也沒用,多看顧就是。所以自然就留她在房間,不讓出去活動,因為特別喜歡鳥類,就把一隻鸚哥養在房裡陪,鸚哥還漸漸學會喵叫。

《大象席地而坐》:不得不如此/去看看吧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9-05-08

大象並沒有代表什麼,牠或它很可能只是一種虛假希望。他們一行人來到中途站,老伯說,撐不下去了,他想帶孫女回去。不得不如此,要出走,不得不如此,要歸去。那一場韋布和老伯的討論,我總想起黃碧雲《失城》的陳路遠。

【無形.金牛座】十二點要你成為金牛座

散文 | by 陳栢青 | 2019-11-07

十二點始終驅使著金牛座。工作早八晚六。逢五休二。 日子像照抄火車時刻表。白線後排隊上車,禮貌的距離,不快不慢的應對。白襯衫用熨斗犛出線條,鼻子讓日子牽著,那樣勤勤懇懇,孜孜矻矻,還不是為了十二點一到,刷張機票。為了某一個十二點,醒在異國床上。狂歡個幾日夜以為自己避開十二點。其實是滿足了十二點。

【虛詞.金牛座】莎士比亞與占星術

散文 | by 艾苦 | 2019-05-08

莎士比亞年代的占星術,分自然占星術(astrologia naturalis)和法司占星術(astrologia judicialis)兩種──前者是對大自然、天體等物理事物的觀察和預測;而後者著眼於星象對一個人的影響,靠近我們現代人對「占星術」的理解。

無所不X──讀杜家祁《我在/我不在》

書評 | by 洪慧 | 2019-05-17

《我在/我不在》是杜家祁迄今為止唯一一本散文集,於1999年出版。其詩〈女巫之歌〉,風格凌厲,孤高決絕,絕對是香港詩歌裡極為優秀的作品。杜家祁的散文亦非常出色,作品收於《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其散文同樣風格凌厲,對各種不公不平之事,時而橫眉鄙夷,時而怒目瞪視,極具個性,其文章亦時時透露出她對語言文字極為敏感巧妙的理解。《我在/我不在》,恰如《女巫之歌》,亦未見有評論詳加分析。當然,杜家祁可能是不太在乎的。

五四女子:獨身,與獨身失敗(下)

現象 | by 凝蹄玉 | 2019-05-11

女子獨身,似乎從來都受人關注。更值五四時期,個人就是政治,戀愛結婚亦寄託著民族革新與守舊的衝突。究竟獨身欲望有何理論底蘊?又那些曾經清堅決絕的獨身女子,卻是如何失敗的呢?以五四切入,本文是獨身路上的女英雄塚。

五四女子:獨身,與獨身失敗(上)

現象 | by 凝蹄玉 | 2019-05-08

女子獨身,似乎從來都受人關注。更值五四時期,個人就是政治,戀愛結婚亦寄託著民族革新與守舊的衝突。究竟獨身欲望有何理論底蘊?又那些曾經清堅決絕的獨身女子,卻是如何失敗的呢?以五四切入,本文是獨身路上的女英雄塚。

【無形.金牛座】前置詞︰珍重.金牛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5-12

我一直認為文學與星座有許多相通之處——都包含對於不可解之物的詮釋。我常覺星座命理等等不在占卜預測之準與否,而在詮釋過程中,對於自身、命運、他者、過去與未來的詮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肯定與否定撞擊如星塵,不置可否轉瞬又成為水落石出,又在命運的沙塵暴後把一切抹掉從頭寫來。算命是一個認命的過程嗎?算命應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無形.金牛座】哲學家和金牛座有何關係?

其他 | by 朗天 | 2019-11-07

「四月是最殘忍月份,荒原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摻合著,又讓春雨催促遲鈍的根芽。」艾略特的〈荒原〉定時敲擊心窗。一個年輕人走上前,劈頭問道:「你是讀哲學的吧?」我吃了一驚,下意識怯了一怯,低聲道:「請問有甚麼指教?」他盯著我的眼,繼續大剌剌地道:「我看網上是這樣介紹你的。所以我有一些問題,想你回答。」我還未來得及問是甚麼問題,他已把問題拋了過來:「怎樣才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首先要看甚麼書?」

想當初那顆薄荷糖

影評 | by 查映嵐 | 2019-05-06

薄荷糖潔白、清新,就像金英浩的初戀女友尹秀林,也像初遇尹秀林的金英浩。電影靠近尾聲,我們看到1980年他的部隊出動那一夜:五秒內收好行李出發,五!四!三!二!一!狹小營房內軍官咆哮轟炸,士兵們暴衝出軍營,他手腳笨拙,慌張打翻了女友送他那盒薄荷糖。微硬的糖果碎裂在軍靴下,沒有人聽見那微小聲響。

【教育侏羅紀・學生成長】失群的雛鳥

教育侏羅紀 | by 陳諾諺 | 2019-05-20

「(本報訊)今早十時正,大學一年級生於沙田火車站跳軌身亡⋯⋯」我一面讀著瑤的死訊,一面哼流行曲。車窗外是幾幢外牆剝落的唐樓。一群雛鳥在空調上棲息,只有一隻麻雀不斷繞著附近的樹飛。

【教育侏羅紀】棋如人生──小思老師的風範

教育侏羅紀 | by 單單 | 2019-05-07

前晚讀完川端康成的《名人》一書,不知為何竟想起了小思老師。這事不止發生了一次,在斷續讀《名人》的幾個夜晚裡,我都想起了小思老師。要究其原因,大概在於川端把端坐在棋盤面前的本因坊名人寫得威風凜然,而當小思老師面對香港文學的課題時,她在姿態上也都顯露出了相同的風範。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城南舊事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5-03

回憶是一連串的解鎖,推開一扇門走進一間房間,然後在衣櫥後發然一個地道,隨著每一次的逃脫更深陷其中,如同都巿傳說《無盡屋》一樣。「房間」包羅各式形相。有時候,被遺忘的故事生長成一個陌生的城巿,橫在面前,默默地注視著旅人不經意的穿行,通過緬懷觀照內在。

浮游太空:評香港話劇團《驕傲》

劇評 | by 李向昇 | 2020-07-24

從《爆.蛹》到《森林海中的紅樓》,再到近日的《驕傲》,編劇王昊然的作品中總有一抹揮不去的冷峻色調,這固然是他的審美取向,但我相信更是他的人生信仰: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因此在他的作品裡,現代都市中糾纏不清的男女情感、飄浮不定的身份認同、看似認真又帶幾分玩笑的論辯乃至詭辯,最終指向的都是那永遠無法解決而又永遠需要解決的孤獨感。

【五四百年小輯】鄭振鐸︰風雷中的新探索

現象 | by 書摘 | 2019-05-04

像許多親歷過「五四」的人一樣,從一個學工科的普通學生,到一名優秀的學者和文化活動家,對於鄭振鐸而言,這迥然不同的人生選擇的轉折點,正是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不但完全改變了自己生活的方向,還為以後的事業開闢了全新的天地。

【五四百年小輯】五四書單:一百年之後,還有甚麼可以說?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6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內部複雜紛紜,一方面,它被視為新思想萌芽的時刻——批判儒家傳統,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提倡白話文、自由戀愛;另一方面,又被視為一場愛國運動——抵制日貨、「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一百年過去了,這股曾經在中國造成文化與思想衝擊的浪潮,時至今日仍然是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今年,不少大型老牌出版社紛紛出版五四相關書籍,作為展示實力的機會,雖然新論述貴精不貴多,但在今天重溫五四精神亦未嘗不可。虛詞編輯部將這些書大致分為四類。

【五四百年小輯】文人學生入獄:穿梭監獄與研究所,才是最高尚的生活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07

因傘運入罪而坐監的,不少是學生學者;而細數在五四前後入獄之學生學者,也著實不少。百年已過,兩者的待遇與命運相照,又有何異同?

《淪落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04

《淪落人》係由陳果監製、新導演陳小娟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作品,自去年成為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片已口碑載道。陳小娟先後勇奪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大獎及金像獎新晉導演獎,而男主角黃秋生更憑飾演半身不遂的中年漢昌榮,眾望所歸第三度奪得金像獎影帝殊榮。電影以低成本溫馨小品格局衝破千五萬票房,絕對是近年不容忽視的香港電影。《淪落人》小輯包括出爐影帝黃秋生深度專訪〈黃秋生,黐乸線〉和幕後製作訪問〈黃秋生評陳小娟,李璨琛講黃秋生〉、兼有由廖偉棠、盧勁池和李顥謙撰寫的三篇角度取態各異的影評。

【無形.愚】專訪陳文敏:鐵肩擔公義,香港一愚公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5-02

2015年10月6日,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至中山廣場的路上,由兩千多件學袍與黑衣組成的隊伍靜默行過,氣場凝肅。校園裡的遊行並不多見,這次行動由四位港大教授發起,為的是抗議校務委員會無理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影響學術與言論自由。當日,遊行發起人、時任法律學系主任何錦璇的一句發言還令人記憶猶新:「(陳文敏)做了多年院長及系主任,如果只是一個nice guy,也不會得到這麼多同事尊重。」

【五四百年小輯】李歐梵X張歷君:曹聚仁與魯迅「內面」研究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5-06

五四一百周年,香港卻少見討論之聲。月前,由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與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五四文學遺產在香港」講座,就以李歐梵、曹聚仁與香港魯迅閱讀史為主題。主持張歷君請得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與談,如此陣容,引來網上多人關注,反應之熱烈,宛如魯迅筆下「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詩句。

【《淪落人》小輯】無性的越軌──電影《淪落人》的港式健全主義

影評 | by 盧勁池 | 2023-12-20

最近廣受關注的香港電影《淪落人》,跟早前同獲政府劇情片資助的《一念無名》一樣,似乎背負著一種宣揚殘疾人權利的政治正確目標。在盡力迴避對弱勢社群的悲情消費之餘,同時更力圖展現一種香港人認可的共融精神。當然《一念無明》的敘事風格文藝氣質較強,為達成政治正確的目標,就得更遷就復康組織的復元模式立場。《淪落人》則打正愛情電影的名號,劇本只要依據新聞、社會政策的現實基礎去寫,本該沒太大包伏,可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結果,其愛情觀卻出奇地來得過份保守。

《發條橙》續集手稿意外出土——《發條境況》講甚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01

安東尼.伯吉斯的《發條橙》這部小說,隨着斯坦利‧寇比力克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已引爆人們的道德恐慌。但原來這部小說有一部遺失的續集,被發現於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住過的羅馬寓所中……

【教育侏羅紀・公開試】沒事了,考完了

教育侏羅紀 | by 鳥人 | 2019-04-30

最後一日考試,相熟的朋友即興去吃飯,我居然拒絕了。沒有原因,也沒有人陪我吃飯,我就自己一個買了大家樂外賣回家,一個人吃。考試完結,本來是普世歡騰的事,我卻提不起勁,仍然活在那個頹喪的世界。

那句不能承受的「香港人加油」

散文 | by +文 | 2021-12-09

平日下雨天都撐蘋果雨傘,黃絲帶太沉重太著跡,雨傘有實際功能,剛剛好。昨天路上一路有人從後敲傘,問我雨傘的來歷,是不是非賣品,建議不如儲報頭送雨傘,或者登入10次可以特價換取,有幾次甚至一群人討論起來,大家都覺得這傘很有意思,有人豎起姆指,最後就是一句「蘋果你哋要撐住呀!」

【單身動物園】齊克果:結婚或不結婚,你都會後悔

單身動物園 | by 鄧小樺 | 2019-05-06

2017年香港獨立樂隊My Little Airport的演唱會上,林阿p讀出了齊克果在《非此即彼》(Either / Or)的名言:「結婚,你將為之後悔。不結婚,你也將為之後悔。結婚或者不結婚,你還是將為之後悔。無論你結婚與否,你都將為之後悔。」這段話如其預料地引來滿堂笑聲;如果被完整引述(見本文末),它對笑與淚的雙重煽動力將更為強大清晰。

專訪「鮮浪潮」導演曾慶宏:木已成舟,浪子回頭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4-30

訪問到了尾聲,紙頁上只剩下一條問題,幾經猶豫,還是用原子筆刪去了。眼前這位「慈眉善目」、講每句話都夾著兩聲笑的曾慶宏,實在讓人難以開口問他:「人人都話你好chok,你覺得甚麼才是chok?」

藏匿在山洞的獸——向社運人士致敬

詩歌 | by 陳諾諺 | 2021-12-09

佔中九子判刑、社運人士入監,大家敬佩、欷歔、無奈。中學生作者陳諾諺寫詩,以跳躍的想像與有力的語言,回應今日香港。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背叛者之傷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9-04-29

背叛者等待被審判。背叛者在被旁觀者審判之前,早已在暗中審判了自己,一遍又一遍。罪疚必須以得到嚴懲來達到療癒。「責罰我,來責罰我。」他們內在的某個分裂的自我,呼喊了一遍又一遍。

新一輯《五夜講場》講甚麼?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4-28

港台節目《五夜講場》不知不覺經已是第三輯,新一輯集數增至四十集,至今已開播差不多一個月。兩季過去,既成香港學術清談節目的雛形,吸引更多學人帶著不同的主題來到觀眾面前,如新一季由經濟升級到社科的「學人串社科」;也有繼續作出新嘗試的,如「哲學有偈傾」增設的「哲學二打六」環節。新一輯《五夜講場》有甚麼要講?記者訪問監製及不同節目的主持,一探來季新動向。

隧道盡頭的唯美與虛渺——川端康成《雪國》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04-26

《雪國》的鏡頭不是倒帶,但在我看來乃是另一種駛入,以實為虛,走進了淒美和虛渺。然而,縱使川端康成的文字富有電影感,以景入情,一些人物心境的意象始終無法影像化,只可想像,更不用說川端康成已入化境,深諳日本美學的物哀和幽玄,拍成電影的確不易。

【現身說法】調解保你面,又幫你慳錢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5

甚麼是調解(mediation)?「審判是很複雜的,有輸有贏,輸了的一方總覺得自己失去了一些東西;即使是法官的裁判,也不是人人信服,總會有人質疑。我們很難用訴訟審判去迎合每一個人的需要、討好每一個人。」

【字遊行.巴黎】命運與巴黎聖母院

字遊行 | by Sabrina Yeung | 2019-04-26

幾年前,本書作者去聖母院參觀,更確切地說是追蹤覓跡,在兩座鐘樓之間的暗角牆壁上,發現這樣一個手刻的詞︰ANARKIA。這幾個大寫的希臘文字母,由歲月侵蝕而發黑,深深嵌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筆勢,不知如何借鑑了歌德字體的特徵,彷彿是為了昭示這是中世紀人寫下的,其中所包含的難逃定數的命運,尤令作者凜然心驚。

讓動物帶我們重獲希望——讀吳明益《苦雨之地》

書評 | by 沐羽 | 2019-04-25

繼承著過往的自然書寫脈絡,吳明益的新書在這段楔子裡已經預示了他將進行的工作:自然—文學—夢。如果說這三項元素在過往作品裡都反覆出現過了,《苦雨之地》的自然書寫讓讀者更明確感受到動物的在場,牠們佔據了極其重要的敍事位置。

道德之舞︰作為姿態的超越——阿甘本《Karman》中的超卓洞見

書評 | by 朗天 | 2019-04-24

《Karman》直譯就是《業》。書中阿甘本把karman和crimen(crime)並置,這對東方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罪業或罪孽並稱,我們一向耳熟能詳。有婦之夫偷情,是種下惡業,這業,既指行動本身,也指行動的後果。種惡業便是會帶來不好的後果,產生壞的影響。世界由業的法則組成,這法則就是因果法則,善業就是善因業果,反之,惡業則為惡因惡果,統稱業報。

織巢,飛起來——評西西《織巢》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生命歷程向著一個方向流逝,彷彿縮成直線:過去,現在,未來。但《織巢》虛實交錯,包含多個時間進程。而鳥,將不同的時間維度一下概括起來,像一種意象的力量,把難以言傳的存在之謎變得可感可見。即便如此,我們任誰都不能叫停一隻鳥,叫停時間。

【虛度年華.三三】沙特︰存在,虛無,《嘔吐》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4

《嘔吐》雖然是沙特早期發表的小說,但沙特作為哲學家而存在的本質,卻可謂自《嘔吐》開始。1964年,沙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但他卻選擇貫徹他的信仰,拒絕被一切制度、權力以至傳統所奴役。

香港與女體:《三夫》評論彙整(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4

小妹(曾美慧孜飾)連場粗鄙不倫的性愛場面大膽衝擊觀眾道德底線,同時陳果和紀陶合寫的劇本玩盡香港符號,好像向各路影評人挑機:「有種你就給我解讀哩!」當然陳果不會給予任何答案,訪問中只會說「你看到甚麼,那就是甚麼」,是深藏不露留下詮釋空間,抑或故弄玄虛?以下整理電影的各方評論要點以供讀者思考。

【《淪落人》小輯】刀仔鋸大樹——談《淪落人》的淡定與凝練

影評 | by 李顥謙 | 2019-04-28

《淪落人》毫不淪落。戲內,癱瘓獨居的中年男梁昌榮與年輕外傭Evelyn建立起一段相知相交的關係,成就對方夢想,淡然中見深情,善心滿如童話,溫暖而動人;戲外,男主角黃秋生、女主角Crisel Consunji與編導陳小娟均獲得多個獎項肯定,還在多齣超級英雄電影的檔期夾擊下,累積超過一千萬的票房進賬。電影既成逆市奇蹟,也算是在「多事之秋」的當下,給身於惡劣處境的港人,一道微小舒氣的安慰。

痛並快樂著一一九十後世代故事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4-26

由九十後記者,蔡寶賢編寫的訪談集《海浪裏的鹽——香港90後世代訪談故事》(下稱:海浪裏的鹽),沒有將這一世代的焦點放在政治名人、運動員或明星身上;她關注的,是最細微的普通人,那些「沒有光環」的素人,如何在社會的夾縫裡,反覆糾結地生活。

【世界閱讀日】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自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此能夠推廣閱讀與寫作,並推廣版權意識。但關於世界閱讀日,還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呢?今個世界閱讀日,你又是否趁著假期在家好好讀書了呢?

【《淪落人》小輯】好在,這是花生雞腳湯,不是雞湯——評《淪落人》

影評 | by 廖偉棠 | 2019-04-24

雖然阿輝(李燦琛)帶來的湯壺打開,那雙撐出來的鳳爪頗有「死雞撐飯蓋」的既視感——相信不少人是這樣看香港和香港電影的——但是熟悉香港飲食文化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一煲濃滑的花生雞腳湯,既可以給男人補腳骨力,又可以給女人補膠原蛋白,「好嘢嚟㗎」。

【世界閱讀日專題】流動書攤「我不閱讀」:不容許自己做一個無知的人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4-23

賣藝、賣手作,在尖沙咀隧道應該不少見,賣書可能罕有一點,但「我不閱讀」不止賣書,更邀請你一齊坐低睇書。「我不閱讀」是流動二手書攤,可以買,可以揭,可以讀,還可以跟攤主討論。攤主叫ET,她不是外星人,只是個愛書人,半年前從柬埔寨回港,開始在尖沙咀隧道擺檔「讀」書。

【世界閱讀日專題】版權之難:還記得馬奎斯對中國的怒吼嗎?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5

1990年,在中國就發生了一起舉世矚目的版權公案。當年拉美魔幻寫實代表人物馬奎斯到訪中國,發現書店到處都陳列著各出版社擅自出版的《百年孤寂》、《霍亂時期的愛情》等作品,深感憤怒,並決絕地留下一句:「有生之年到死後一百五十年,不會將自己作品的任何版權授予中國的任何一家出版社,尤其是《百年孤寂》。」

【教育侏羅紀・大學教育】與教授席草而坐,或幻想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19-04-23

還記得,大學的一堂寫作課上,老師問大家喜歡以怎樣的姿勢上課,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板上。一位同學回答說,她比較喜歡坐椅子的姿勢,因為可以把整個身體放進桌子下,就像把每個同學與老師都放進一個格子,不容易碰到身邊的人。老實說,我本來正期待著一起坐在地板上課的情境,畢竟,那樣看起來比較親密。而坐椅子的姿勢,總是有種在身體外多穿一層皮囊的感覺。

【世界閱讀日專題】你還有閱讀的決心嗎?還是當年單挑風車的那個少年嗎?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在1995年,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將每4月23日訂為世界閱讀日,因為在1616年,莎士比亞與塞萬提斯都在這天與世長辭。後來,在時間長河中的不同4月23日,都有不同作家在此日降生或離世,像是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等。於是後來,4月23日就成為世界各國所認可的,推動閱讀氣氛及記念重要作家的節日。

《淪落人》製作背後︰黃秋生評陳小娟,李璨琛講黃秋生

專訪 | by 凝蹄玉 | 2019-04-21

世界變。以前出名狼戾的黃秋生,出演《淪落人》,得到導演陳小娟一句評語:「秋生好善良好可愛」。這部電影有個悲情的名字,但卻原來來自一個正能量的製作團隊?且來看黃秋生、李璨琛細說背後內情。

【虛詞・愚】愚人手記

散文 | by 謝旭昇 | 2019-04-24

和那永遠深居在幽暗的地下室、不斷自問慾望和意志的表和裏之關係的盲人的處境不同,以知識妝點、宣揚去昧的這類場所,常是一副陽光高垂的臉孔,孔外綠蔭濃密,周圍屋價惠揚;內部堆疊著文件、列排著電腦,若翻識其內容,多數可隨刻廢棄,無所傷害;在流晃的空氣中,無蹤的沈默再次無蹤,是一座巨大顱腔內無止境地傳授和交談佔據了每個人的顱腔。

【無形.愚】劍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19-04-20

他狠心削平十年山脈/她決意割啟大河源頭/雙塔間互相傳遞著尖叫/如是,一條窄巷的山水/長夜間枯榮有時

【無形.愚】愚人讀書雜憶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19-04-20

談到「愚」,魯迅該是這方面的專家或權威。在創作上,他筆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華老栓,無一不愚,而且愚得非常經典;此外,他出資印行過一部影響深遠的小書,此書絕對夠得上是「以愚攻愚」的經典。

【無形.愚】時代失格 愚樂無窮

散文 | by nico tang | 2019-04-19

我經常也會和自己玩這個「猜反義詞」遊戲,重新思考一些本來相反的字詞,看看會不會找到其他合理的新想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生」與「死」,作為生命的「開始」和「終結」,「生」、「死」二字很自然是相反字;但如果相信生命有輪迴,那麼「生」與「死」便只是一種互相交替的延續;而在哲學上,因為有「死」,才顯出「生」的價值;有「生」,才賦予了「死」的意義,兩者又更像是互為因果,並非相反關係。用這種方法玩下去,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想法,都可以被顛覆或轉換成新的意象。例如將「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成「夕陽無限好,好在近黃昏」,在完全相反的意境裡,你覺得哪一種「夕陽」更美?又例如「love at first sight」和「love at last sight」,哪一種愛更動人?

「安心事件」解密︰港人心態大扭曲

時評 | by 鳥人 | 2019-04-18

年輕一代,很可能沒聽過鄭秀文、許志安的歌,但是「安心事件」一爆發,大家都紛紛關切。再者,別人的婚姻、別人的家事,是別人的,與我何干?偏偏「安心事件」成為2019上半年香港最hit話題,甚至很有可能獲選入十大新聞了。港人之所以有這麼大反應,很可能源自典型的gossip心態,用香港述語,就是「八卦」。

如何相信劇場?——評《真實的謊言(自我審查版)》

劇評 | by 黃安政 | 2019-04-18

而《真實的謊言(自我審查版)》 的編劇嘗試處理的故事,除了「三年前」於南寧發生的傳銷事件外,還包括在劇場當下發生的戲劇表演本身。除了Ivan外,劇中其他演員亦同樣在第一個敍述層次中擔任「表演者」,「演繹」著於第二個敍述層次中傳銷故事入面的角色,穿梭於兩個敍述層次之間,一再提醒觀眾他們正在觀看戲劇表演 。

和幽靈一起漫遊——「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4-19

談起油麻地,你最先會想起甚麼?果欄?廟街?文青戲院?今年1月,媒體「一条」報導了一個名為「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的導賞團。兩位召集人陳可樂與陳玉峰(Melody)制定了一條1.5公里長的路線,沿途經過15歲私影女棄屍案、碧街便利店凶案、床褥捲裸女棄屍街頭案等命案現場,透過離奇命案,讓參加者思考這個城市的殘虐淒涼。相關影片瀏覽人數達12萬人,吸引到300多人報名參加。即使在年初五辦導賞團,都能見到十多個參加者的身影。

切切倒有一大盤——嚼著乳頭片讀《異色世界史大全》

書評 | by 陳韻紅 | 2019-04-18

以獵奇、情色、誇張、超現實風格著稱的奇想漫畫家駕籠真太郎,熱衷於各式瘋狂的大尺度人體改造,在他的世界中,人與物幾乎沒有區分界線,任由其豐富想像力將之扭曲、折疊、黏合、切割、縮小、放大成新奇的形態,肢體橫陳帶來的視覺刺激,配以黑色幽默敍事風格,對於大腦疲憊麻木的都巿人來說,實為一道相當可口的提振小吃。

【現身說法】為何讀法律也要讀文學?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9

十年前,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開設了法律與文學課程,任教這門課的Marco Wan教授,正是希望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從語言和人性層面引導學生重新理解法律。「在法庭審訊中,我們當然需要著重理據、邏輯、案例,但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每件案子中牽涉到的人性與經驗,也是需要我們去理解的。」

【虛度年華.三三】吳爾芙︰就是要出門,就是要遠行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7

1915年,維珍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33歲。自1905年投入職業寫作生涯以來,吳爾芙慢慢地累積了點想法。1908年,她著手寫作第一部小說,小說於五年後寫成,但並未即時公開發表;耽擱了一段時日後,這部小說終於在1915年以《遠航》(The Voyage Out)之名出版。

讀書、讀戲、讀人——重讀黃愛玲《戲緣》

書評 | by 羅展鳳 | 2019-04-19

2000年春季,我在中文大學上愛玲的「認識電影」課,是她的學生之一。同年,相若時分,她的《戲緣》出版。課餘捧著她的書讀,如斯珍貴,小心翼翼,當時鮮見如此精緻格調的白色小書,書名與作者名字燙上啞色銀字,低調雅氣,有著宋朝極簡美學的古樸素質。今天小書已添時間歷練,素白封套漸變淡黃,暴露空氣最多的書脊,更形成深深黃銅色,抹上一份不由人的蒼蒼——像愛玲,突然不動聲色離開。

【教育侏羅紀.畢業】Last Day 速寫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19-04-16

可是我們仍然繼續,/夜半或者午睡之後醒來,/準備好那未完成的考試/後來才知道那將是/畢生的夢境/誰是第一個, 踏出夢境的人?

【佬訊專欄】《粵劇特朗普》可以一戰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4-16

認真做鳩嘢很值得欣賞,但有時候認真做認真事,出來效果卻讓人覺得鳩的,也可以算是目標達成。《粵劇特朗普》就是一個例子。

專訪:黃秋生,黐乸線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19-04-25

三十八屆金像獎,黃秋生以《淪落人》力壓周潤發、吳鎮宇、姜皓文、郭富城,三度稱帝。這張名單競爭激烈,黃秋生卻一路過關斬將,先摘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香港電影導演會、最港電影、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四獎,大家試足水溫,可謂天下歸心。《淪落人》這個名聰明在激勵人心:香港總有人,讓黃秋生不至淪落。

《粵劇特朗普》的倒置

劇評 | by 黎國威 | 2019-04-16

個人閱讀經驗,「爛」和「cult」的主要分別,在於前者無辦法用任何線索串連,後者耗費心力便有可能找到那條隱約而難見的虛線。我認為,《粵劇特朗普》是後者。

【丁穎茵專欄︰繆思思妙】為甚麼不見天日的博物館也來一場沙漠的瘋狂火人祭?

專欄 | by 丁穎茵 | 2019-04-15

每年盛夏八月,成千上萬人擺脫冷氣房、手機與電子日用品,湧入內華達州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以音樂、舞蹈、手工製作與奇思異想,支撐一座崇尚展現自我的「黑石城」。在漫漫黃沙與數不盡帳蓬之間,千姿萬態的巨型雕塑重繪了沙漠之城的地貌景觀,林林總總的營舍活動連結不同年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而各式各樣的手藝工作坊更著力協助參與者將構想奇想幻想付諸實現。

38屆金像獎:悶場多,睇演員

報導 | by 何如 | 2019-04-15

第38屆金像獎頒獎禮昨晚結束,有份看直播的朋友卻異口同聲說尷尬兼悶。首先是典禮時間比往年縮短半小時,以致得獎者分享、新人主持與表演環節都零零碎碎,到喉唔到肺,難煲熱話。另一原因,在於《無雙》這個抄橋的「非常嫌疑犯」橫掃了最佳電影、導、編等8個獎項,成為全晚大贏家。

金像獎明燈亂入貼士

影評 | by 鄧小樺、紅眼、歐陽生、游大東 | 2019-04-13

第38屆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2019年4月14日舉行,在紛呈的入圍名單中,最終大獎花落誰家?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名單。「虛詞」有幸邀請鄧小樺、紅眼、歐陽生及游大東給出他們心目中的預測,你又覺得邊個機會大啲呢?

結構暴力,各自論述——評「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

藝評 | by Kobe Ko | 2019-04-14

大館當代美術館目前正在展出《表演社會:性別的暴力》,題目對香港人來說聽起來十分聳動,策展人Susanne Pfeffer在概述裡表明這個展覽要探討的,是結構的暴力。談性別的暴力好像離不開女性主義思潮,籠統地說,女性主義至少經歷了三波轉折,同志運動和酷兒理論亦不斷發展,故此,即便是性別論述也能有多種立場和切入點,慶幸的是,從藝術品中不難看出藝術家各自的定位和觀點。

【無形.虛擬關係】讀《大裂》:讓導演胡波相形失色的小說家胡遷

書評 | by 忤尚 | 2019-04-14

我和多數人一樣,因胡波的死亡而認識他;但在認識其作品以後,卻從此忌諱提起他的死亡,因為如果讓死訊壓壞死者優秀的作品,是大不敬。我先讀其中短篇小說集《大裂》,後才去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於我而言,以胡遷之名寫的這本書,比電影更高一籌。

白羊座梵高 —— 一隻任性的左耳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荷蘭著名畫家梵高,就恰恰夾雜兩者的特質—— 白羊座的他,憑著無窮的活力、熱情、鬥志,十年間繪下〈星夜〉(De sterrennacht)、〈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系列等超過二千幅傳世名作;同時,也因為精神情緒的反覆倒置,變得急躁、好鬥、暴力,切下左耳、舉槍自盡,為自身與他人帶來毀滅性的後果。白羊座圖案上兩隻彎曲了的犄角,不就是其兩種人格面向,耗盡了熱情,與命運搏鬥而折損纍纍的寫照嗎?

在夜海的迷霧裡航向蔡炎培的宇宙——以《初夜》為例

其他 | by 陳諾諺 | 2019-04-17

讀蔡炎培的詩就像在濃霧裡航行;要穿透層層迷人、以私密意象和符號形成的霧氣,才能看到港口和月色,體會詩中底藴與情調。《初夜》一詩以感官的貫通,語言的轉換和私人故事的暗引,營造了私密而「得意」(蔡炎培語)的感覺。

【現身說法】法律界你不知道的蠢人蠢事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2

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入得到法學院,不是最聰明的,就是最蠢的。聰明的人知道,選擇法律即是選擇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幸運的話還能在法庭舞台上一展辯術;愚蠢的人則一早下定決心——學習和從事法律,為的從不是自己。在香港法律界,這樣的蠢人蠢事並不少見。

王榮祿去火星,我們是他的燃料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19-04-12

王榮祿要「跳著舞去火星」了,誰知道火星是怎樣?舞者不擅說明——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觀摩之後,我逐漸掌握了王榮祿的方向,也許,靠近了他的靈魂。

《G殺》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11

《G殺》由新導演李卓斌執導,屬「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得獎作品。電影備受工業和評論界關注,榮獲金像獎六項提名,也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推薦電影」。它有港片少見的風格,如非線性敍事、細碎的蒙太奇,撕破社會虛偽的道德假面。《G殺》小輯包括台前幕後專訪:編導拍檔李卓斌、蔣仲宇、演員林善、李任燊、美指梁子賢。還有蘇苑姍和陳子雲風格各異的影評。

【單身動物園】施濟美︰東吳莫愁,終身不嫁

單身動物園 | by Nathanael | 2019-04-10

誰是施濟美?從上海培明女子中學升讀東吳大學經濟系,施濟美不但是「東吳系女作家」的領軍人物,四十年代更與張愛玲及蘇青齊名,並稱「三大才女」。1946年,東吳大學某女學生參加《上海文化》月刊舉辦的「你最欽佩的一位作家」活動,「施濟美」三字躍然紙上(當年施濟美只有二十六歲而已!);在後來的「我最愛的一位作家」讀者調查統計中,她更名列第四,緊隨巴金、鄭振鐸及茅盾之後,可見當年她在上海文壇上的地位與名氣。

余香凝 X 蘇苑姍︰你的初衷是甚麼?

其他 | by 余香凝、蘇苑姍 | 2019-04-10

余香凝憑著《非同凡響》入圍「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項,年輕作者蘇苑姍跟她通信,分享余香凝與電影的緣份,以及她對電影和演員的一些看法。

我們的黃金時代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21-12-09

上星期,在《我們有雨靴》的映後座談,戴耀廷說,香港真正的黃金時代尚未到來。我不確定他的真實所指。但在當下,因為不同香港人的努力,我們在這樣一場歷史性的審判中,確實見到最美麗最高尚的香港風景。這樣的風景,由我們創造。如果我們見到,如果我們珍惜,這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G殺》小輯】G殺:製造與殺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9-04-09

與其說《G殺》有意模仿日本電影,不如說它更像是新一代的《香港製造》。兩者都有一個核心命題——痛陳成年人的偽善。

【教育侏羅紀・伯裘書院】好老師,需要好校長

教育侏羅紀 | by 陳燕遐 | 2019-04-09

大專畢業後,我在元朗著名的私校伯裘書院教書,一教就是五年。   說伯裘「著名」,自然因為它是新界少數的私校之一,而且頗具規模,全盛時期分校多達五所,甚至擴展至九龍美孚新邨。在義務教育還只到初中的時代,它是中三評核試成績夠不上升高中又想(或家長想)繼續升學的同學僅有的出路,也是小學放牛班學生的「收容所」。因此這也是它出名的另一個原因:這些無法適應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來這裡還是要接受一式一樣的教學內容,與無法做太大改變的教學方法,於是各種各樣課室秩序問題、行為問題層出不窮出現。

《許鞍華電影四十》:懺情、磨煉、遺憾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8

從初步計劃到成書,時間約有兩年之久,編者卓男、吳月華也是半途接手,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完成編寫。全書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由十四位影評人從不同角度分析許鞍華各時期的作品;其二是十四篇訪問,其中包括一篇許鞍華專訪,還有與她合作過的監製、編劇、攝影師、美術指導與演員訪問,看得出編者已試圖還原許鞍華的創作狀態與工作全貌。

古巴花旦十年圓夢記

如是我聞 | by 魏時煜 | 2019-04-08

從斷壁殘垣的古巴來到香港,經過一整天的旅行,克服了十二小時時差,古巴花旦何秋蘭、小生黃美玉,在香港藝術節題爲「名伶花旦展演話當年」的演出中,盛妝登台演出三個王寶釧折子戲︰《拋繡球》、《西蓬擊掌》、《平貴別窑》。時隔六十年,八十七歲的秋蘭和八十九歲的美玉重新回到後台的梳妝鏡前,享受化妝、衣箱的協助。

【無形.虛擬關係】相忘於江湖

散文 | by 戚振宇 | 2019-04-07

前段時間和朋友錄播客,談的話題是互聯網考古,從上世紀末的撥號上網談到了近年有事沒事刷手機的生活,末了,有朋友提問:如果今天的互聯網讓你那麼焦慮,你最懷念以前的甚麼?

【無形.愚】前置詞︰愚人飲水,冷暖自知

無秩序編輯室 | by 劉平 | 2019-04-07

談愚說癡,朱少璋老師從魯迅鉤沉印行的小書《百喻經》講起,《百喻經》由南齊天竺法師求那毗地翻譯成漢文,魯迅在佛教經藏中覓得此經,僅印行一百冊,像〈磨大石喻〉的故事一樣,可以是「鐵杵磨針」之意,也可以是「用功既重,所期甚輕」的教訓,文人對書對文字的癡,說不定也是一種愚?

【字遊行︰緬甸】在曼德勒遇上緬甸華僑

字遊行 | by 文海林 | 2019-04-06

在曼德勒的街上,要碰到華人並不困難。曼德勒的華僑沒像仰光的經歷過大規模排華事件,或許正是如此,感覺他們較不怕炫富,外貌上也較易分辨出來。也有一些華人,到中年或退休以後才由中國內地或台灣到緬甸來,經營各類型的生意……

李小良、譚穎倫、黃鈺螢:「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戲曲中的性/別」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5

香港文學館主辦「文學大龍鳳」講座〔「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戲曲中的性/別〕,邀請戲曲及文化研究學者李小良、粵劇新秀演員譚穎倫(Alan),由黃鈺螢(Sonia)主持,以《夜奔》、《思凡》作引子,談戲曲的性別與情慾。

【現身說法】盧麒死後 法治萌芽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8

每個人的小歷史,其實都是一部大歷史,而在大時代之前,任何一步行動、一個決定、一下靈光閃現,都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盧麒死後,John Rear妻子被示威者截停座駕,原來六七暴動正式爆發,John Rear萬萬想不到,那就是成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的契機。

【進擊的平台】tbc…story︰誓做「故事界Netflix」!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4-05

Netflix大家就睇得多,「故事界Netflix」你又知不知道是甚麼?他們一個是知名填詞人林若寧、一個是前商台創作總監袁子才(Mike Yuen),二人大可以靠創意繼續食老本唔使憂,但去年卻突然拍檔推出手機app「tbc…story」,不但向著種種未知數進發,更許下成為「故事界Netflix」的目標,背後原因,到底是因為愛還是責任?「沒有故事,我們甚麼也不是」,望著半完成網站上這句豪言壯語,不禁想起周星馳的話,「做人如果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一人有一個夢想,自然一人有一個故事,故事不死——至少他們是這樣相信的。

愈拐愈遠:讀張景熊《几上茶冷》

書評 | by 洪慧 | 2019-04-08

張景熊( ~2016 ) ,另有筆名小克,《70年代雙周刊》編委會成員,於1979年出版《几上茶冷》。這本詩集所收的詩,大致上有兩類的份量比較多,一類是訴說愛情的美好,另一類是書寫香港地景的作品,當中又以前者的數量更多。雖則如此,這兩類作品,都難以稱得上建立了張景熊一己的風格。

日本之美︰川端康成的美麗與哀愁

其他 | by 沐羽 | 2019-04-03

從川端的成名作,1927年出版的《伊豆的舞孃》到1972年逝世為止,他為世人留下了「如何閱讀日本之美」的一道窗口,瑞典學院頒發諾貝爾文學獎時的評語也圍繞著文學中的日本性,從血緣關係至古典日本美學等等,並認為川端「以敏銳觸覺、高超敍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這一切都可以從《伊豆的舞孃》開始追溯,這部作品後來無數次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等,第一次翻拍早在1933年已由五所平之助導演,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材料。而電影節發燒友(HK Cine Fan)舉辦的「虛無之愛.幽玄之美——川端康成文學映畫」活動,將於今年四、五月放映這部珍貴的電影。

空間化的歷史詩學——再談《盧麒之死》

書評 | by 楊焯灃 | 2019-04-03

這次想談的是黃碧雲《盧麒之死》的、我姑且稱之為「空間化的歷史詩學」。如何不以時間而以空間為主軸去思考歷史書寫?

【《G殺》小輯】如何設計一份乖張?——專訪《G殺》美指梁子賢

專訪 | by 忤尚 | 2019-04-17

銳利是因為梁子賢的edge——許些年後,他仍覺得自己「新」、經得起「撞」、還願意當一張白紙,「想玩、想試」。以前拍戲,「像真」是首要考慮,梁形容就像「如果有個碗,就要喺個碗裡面放啲飯,旁邊一雙筷,咁先夠『真』」。可是面對小本製作的《G殺》,他意念一轉,覺得「連買飯嘅錢都冇,不如索性打爛個碗啦」。

【教育侏羅紀・教育制度】香港學校點解搞成咁?

教育侏羅紀 | by 獱獺笑 | 2019-04-02

有些事情並不好說。香港學校搞到今日咁,校本條例並不是主因,大家都對錯了焦點。傳媒報錯了焦點,因教師團體或許有意無意轉移了焦點。是甚麼年代了?現今的機構全以分散權力、自我監察為管理模式,難道我們還希望見到「教育局」演變成獨裁的龐然怪物嗎?校本條例只是一連串更深層的結構問題下的助因。但這種深層結構無人敢說,也無人敢改變,因為迫害者和受害者都在同一系統中受惠。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白金雨生花

散文 | by 陳韻紅 | 2019-04-01

​慾望會生花,而我從小就欠缺對甜飲的慾望,所以炎夏裏為解暑而調配的各種艷麗液態之花鮮有開到我舌尖上。曾經一度對便利店裏販售的那款名為「思樂冰」的碳酸飲料沙冰有過美好的想像,比起味覺更多是視覺上的迷戀。

五夜講場監製羅志華、陳彩霞:「知識應該要enjoy。」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2

由四月一日開始,「哲學有偈傾」、「歷史係咁話」、「學人串社科」、「文學放得開」到「真係好科學」,一班熟悉的主持,搭上新臉孔又會在熒幕出現,最大變動是上年的「學人講經濟」升級為「學人串社科」,而「哲學有偈傾」也會加入全新「二打六」環節,邀請六位對哲學有興趣的素人與二位主持挑機切磋。

【現身說法】踏上這無盡旅途:居港權抗爭廿年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5

還記得談雅然嗎?2001年7月20日,這位生於大陸而遭遺棄、最後被港人領養的孩子,得到終審法院一紙敗訴,面臨遭遣返內地、與家人分離的絕望處境。當時談雅然不僅面對入境處的遣返警告,更受媒體與公眾輿論的猛烈追擊,連自己是養女的事實,她都是從《明報》記者口中才得知的。成年人尚且未必能承受這樣的壓力,何況當年談雅然只是個十二三歲的中學少女,箇中滋味是難以想象。

【無形.虛擬關係】相忘於江湖

散文 | by 戚振宇 | 2019-03-29

前段時間和朋友錄播客,談的話題是互聯網考古,從上世紀末的撥號上網談到了近年有事沒事刷手機的生活,末了,有朋友提問:如果今天的互聯網讓你那麼焦慮,你最懷念以前的甚麼?

【無形.虛擬關係】木瓜

小說 | by 洪嘉 | 2019-03-30

「Hi, Daddy... It's my last night at Bangkok.」迪宏猶豫了好久,終於把訊息發送出去。從木樓梯那邊轉出來的穿著圍裙的侍應,捧著精緻的木餐盤,繞過兩個正在樓梯旁拍照的少女,朝迪宏這一桌走過來。

【無形.虛擬關係】虛擬人——模擬市民一生大事回顧

詩歌 | by 熒惑 | 2019-03-29

首先設定人物樣貌和膚色/能力和性格,還有家庭關係/這創造全都按照著自己的形像/或者稍加修飾,反正只有自己知道

閱讀作為抗體?——潘國靈與白雙全的「圖書館療養院」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潘國靈與白雙全合作的項目「閱讀感染:圖書館療養院」是「疫症都市」計劃一部分,「疫症都市」於大館設展,以藝術探討香港的疫症歷史,離開大館,潘國靈與白雙全則在油街建了一個異象圖書館,以秘密結社的形式進行活動。除了生理上的疾症,都市人的精神和心靈上還面對多少疾病,閱讀又能否為他們提供抗體?

【無形.虛擬關係】黃麗群︰我喜歡走路,但不喜歡出門——奇觀香港及靜止台北

專訪 | by 沐羽 | 2019-03-27

我記得黃麗群寫過不喜歡出門,但沒想過到香港接受訪問時,還是會把場地拉到自己的房間。她說她今天應該不會離開旅館,如此堅決,我完全被這股不出門的決心所打動。出版了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的她,曾任媒體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

如何浪漫地離「家」出走?——段義孚《浪漫主義地理學︰探索崇高卓越的景觀》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3-27

德國思想家暨尼采及海德格傳記作者薩弗蘭斯基,在其著作《榮耀與醜聞︰思考德國浪漫主義》中,發現浪漫可以是對一個新開端的激情,如盧梭去萬塞納途中,在路邊樹下經歷靈感迸發的時刻;也可以是重建精神的盼望,如浪漫主義思想家赫爾德;它可以對於瞬間、恐懼和決斷的崇拜,如海德格、齊克果,甚至曾批判浪漫派的卡爾.施米特,都強調決斷的重要;它也強調超越,如十九世紀德國畫家弗利德里希一幅最著名的畫作,就是一人登上山頂觀看雲海的景色。

【單身動物園】珍.奧斯汀:婚姻圈套,我不入局

單身動物園 | by Gasol | 2019-04-01

當你尋找珍.奧斯汀的作品時,很容易會見到一本「神書」,叫作《男人皆如此——珍.奧斯汀教你戀愛秘訣》。這本書暢銷多年、成為不少渴愛女性的法寶,其作者洛琳.韓德森(Lauren Henderson)大學時期就曾以珍.奧斯汀作品中的求愛儀式撰寫論文;而她的作者簡介這樣寫道:「目前定居紐約,同時與一位像亨利.蒂爾尼(Henry Tilney,《諾桑覺寺》男主人公)一般的男士有著幸福的戀情。」

【無形.虛擬關係】虛擬皮囊

散文 | by 李薇婷 | 2019-03-26

我一度無法適應近年的電競世界。那種由Warcraft III發展出來的五對五即時團隊作戰,甚至有同好組成團體在網吧日夜真人「團練」的競技遊戲。不適應並非因為系統改變所衍生的技術問題。

【教育侏羅紀・學校風氣】敢言文化才是必由之路

教育侏羅紀 | by 施安娜 | 2019-03-26

李東海小學老師輕生事件中,最讓我震撼是這兩句話:「我當時唔出聲,好似幫兇!」、「是我們的懦弱,助長某人氣焰」。這是該校老師指自己當時因懦弱不敢仗義執言,自責助紂為虐,令對方走上絕路,因此感到愧疚和自責。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遇上不理想的上司,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你會怎樣﹖或曰:槌仔揼釘釘揼木,校長和老師都有來自上頭的壓力。仿佛大家都是身不由己,只期望碰上好上司。這與古時期望一個好皇帝一樣,這不過是如金耀基在《中國傳統社會》裡講的賢人政治,這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理想管治模式,這種文化,在中國人的社會裡可謂根深柢固。

「健勝」——黃飛鵬訪《燒失樂圍》導演李滄東、編劇吳政美

專訪 | by 黃飛鵬 | 2019-03-25

這次導演李滄東來港,一是因為得到亞洲電影大獎的終身成就獎,亦因為香港國際電影節以《韓國電影一百週年》專題,播放他二十年前的作品《薄荷糖》高清復修版而訪港。圍訪他的過程, 彷如回到大學時候苦寫關於他電影的論文,對他的印象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與獸共生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9-03-25

青春期的人身上都有一股獸的羶氣,他們還沒有學會加以掩飾,而成人則已慣熟地披上人皮,遮蔽獸的面目。在那裡,每一個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而旁觀者則同時是施虐者和受虐者,沒有任何人能獨善其身。

技術文!普通話異讀字音修訂,古詩變淫詩?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26

早前中國網上平台「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了一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的文章,消息一出立刻廣為傳播,引起大量(曾經的)學生哥與專業人士的口水戰。究竟審音委(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對讀音作出什麼修訂,才會引起網民如此大的反應?這些改動又會否對香港考生造成影響?

不談隱喻,只談香港——專訪陳果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3-24

有人話《三夫》勁過龍、盡得滯,有人話政治隱喻複雜睇唔透,有人就話好正未夠喉,大家議論紛紛;加上《三夫》一舉拿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女演員」三個大獎,令人對電影更加想入非非。好彩陳果是玩得之人,離經叛道自成一格,歡迎大家繼續自行「腦補」……

【字遊行.克羅地亞】尋找感情樹洞

字遊行 | by wcy | 2021-08-19

薩格勒布(Zagreb,克羅地亞首都)到處都是博物館,我喜歡在旅行時晃逛博物館汲取精神食糧,每行兩步就是美術館或博物館的薩格勒布,正是一個會讓旅者們覺得飽足的地方。

【虛詞.虛擬關係】有關係嗎

詩歌 | by 梁匡哲 | 2019-03-22

對於看不見的地方/我常常沒有靈感/例如水蒸氣/不知不覺包圍了我們

【現身說法】布萊希特style︰港大法律診所

現身說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22

文學與法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西西的著作《肥土鎮灰闌記》,卻承襲布萊希特《高加索灰闌記》、元代李行道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甚至是《聖經》所羅門王判案的精神,探究公義與人性之餘,西西的創作更進一步回應時代,投射出香港對未來的探問。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成立的法律診所,也許就是當世的灰闌,在公義之前,法律診所更著重人人享有正確與專業法律意見的權利,尤其是基層市民,認罪可以,但若因為經濟及資源問題而扼殺了他們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就這樣認命,卻是絕不容許。

【無形.虛擬關係】談紙媒文學副刊之死

現象 | by 關夢南 | 2019-03-22

紙媒文學副刊之死,一半是客觀大環境,包括網絡世界版圖無限擴張;另一半是文學人應負上責任。不買書不看文學雜誌是其一 ; 自殘是其二。

羅貴祥X董啟章X韓麗珠X徐世琪X曾繁裕——「科幻文學作為香港的少數論述?」講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主辦文學節「科幻的多維世界」壓軸講座——「科幻作為香港的少數論述?」,邀請四位香港作家及藝術家,包括董啟章、徐世琪、韓麗珠及曾繁裕,由羅貴祥主持,討論科幻文學對香港文學的衝擊,科幻作為題材/手法能否令香港文學有另一層次的發展,並提供新路向?

人間難得好身段——「是誰個扶飛柳絮 — 粵劇傳承與文學修養」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3-23

粵劇是精良悠長的民間藝術——不僅具備優雅秀麗的曲式,也常見秀麗精緻的文辭對白。早期的齊言民歌、詩詞歌賦,亦總需要戲曲樂調的配合,方能誦唱。粵劇與文學,可謂同理連枝,系出一源。香港文學館主辦的「文學大龍鳳」,便連結粵劇與文學兩大藝術媒介,讓大眾體會到粵劇的文學趣味,也可引起在保育戲曲議題上的討論。而活動的開幕講座更以「是誰個扶飛柳絮 — 粵劇傳承與文學修養」為題,請來大老倌阮兆輝、藝評人秋盈分享,並在粵曲研究者、大學語文導師朱少璋的主持下,談笑風生,細訴戲台內外的苦樂。

傷害:細節的織布——讀梁莉姿《明媚如是》

書評 | by 沐羽 | 2019-03-19

這部作品所探討的議題其實香港人早已經麻木習慣:學童自殺、家庭暴力、基層困苦、意識形態分歧……甚至可以說是,看到生厭,誰會願意空暇時候還去分擔他人的痛苦?我們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明媚如是》如何拆解、重組、上色、佈置這些「他人之痛苦」與「個人之體驗」,敲出外殼,擰緊每顆螺絲,讓香港的悲哀面目以小說呈現?

春分書單︰從情困到養生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19

春天來了,你有無「春困」的感覺?懨懨欲睡的慵懶,似乎若有啟示,好像帶著甚麼訊息。這時,正好讀點書,解情困,啟動力,也養生,陪你渡過春分以至整個春天。

【教育侏羅紀・學生成長】阿綠的一天

教育侏羅紀 | by 陳諾諺 | 2019-04-17

阿綠中三那年轉到這所傳統男校讀書,現為一名中五學生。他在精英班裡排名十五,尚算安全,可以在大海裡浮游而不被大魚吞噬。阿綠其實只喜歡看課外書。他最喜歡讀韓麗珠的《離心帶》;他覺得這裡的學生都患有飄蕩症,如風箏般在混濁的天空中飄浮。(你呢啲低層淨係識睇垃圾書!)但阿綠不説。他沉默寡言。(唔到你呢d低層講嘢。)

〈微物〉:由一顆灰塵合成的瑣碎共鳴

其他 | by 林雪平 | 2019-03-18

無疑,〈微物〉是關於回憶。但是這句的意思,不單是說詞人王樂儀寫了一首關於回憶的歌詞,名為〈微物〉。歌詞訴說何謂逝去,而同樣深刻地思考同一主題的,還有編曲。編曲沒有側重於Hook Line的旋律,反而是那些曇花乍現、無以名狀、無法說明的人工合成電子聲音。〈微歌〉這首歌作為一個整體,是關於回憶。

【佬訊專欄】矛盾的Cardigan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3-18

有鈕扣的開胸冷衫,可能是最適合在這種乍暖還寒的冬春之交裡穿著的item。既有pullover冷衫的保暖,又兼有開胸領口和隨意調節的鈕扣,隨時適應變化多端的溫度。

《G殺》,一個張開口的人頭

影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首先是看到一個滾入唐樓的人頭,然後是問為什麼。若劇情要歸納成一句話,它是關於一個死人頭的懸疑故事。提出的問題是:社會為什麼把我們逼上絕路。

【無形.虛擬關係】第94號交響曲

小說 | by 譚劍 | 2019-03-15

「妳可以救救我嗎?」她在上課時接到這個奇怪的WeChat短訊,從名字判斷,發訊的應該是男人。她這戶口是新開的,很乾淨,和過去的她一刀兩斷。

【《G殺》小輯】香港崩壞G大調——專訪李卓斌、蔣仲宇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9-03-16

一個從窗外滾進屋內的人頭,一曲悠長的巴哈〈G大調第一無伴奏組曲〉,奏響了繁華城市的哀歌。資優女學生、孤僻大提琴手、亞氏保加症患者、內地來港妓女、偽善老師與黑警⋯⋯因著懸疑命案而串連起來,並順勢捲入師生戀、世代衝突、中港融合等敏感的社會議題。港產片《G殺》,成功憑著大膽主題與偏鋒風格,引起關注,更得到金像獎的六項提名。導演李卓斌與編劇蔣仲宇不禁笑嘆︰「be yourself,幾時都咁困難。能夠做到一部這樣任性的電影,得到肯定,真係冇乜幾可。」

【字在食.主題餐廳】歷史穿梭之旅︰利維夫的兵工廠餐廳

字在食 | by 艾苦 | 2019-03-15

到了利維夫,為了寫一篇探討波蘭翼騎兵的軍事美學文章,我專程去了有名的兵工廠博物館。不過,它的名氣其實並不在於博物館本身,而是它的底層部份。底層原先是鑄造兵器的地方,現在它保存了兵工廠的架構和模樣,改建成一家主題餐廳。

想像的馳騁與變奏:再說「木每雙生」

藝評 | by 張煒森 | 2019-03-14

記得當日出席展覽「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的開幕後,到了附近的餐廳晚飯,在旁的一枱客應該是戲迷,剛聽過阮兆輝、秋孟的開幕講座,然後你一言我一句,語氣帶點權威,除了討論誰與誰的唱法外,還提到文化博物館中的粵劇照片出錯,又說戲曲中心的導賞只作建築上的解說,而不講解劇目等,當然,我無法考證當中的真偽,因他們所熱衷的唱唸範疇,正是我所陌生的。

看書也是很有型——訪Book B胡卓斌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13

13年搞出版,15年搞書店,由深水埗Book B到灣仔Mosses,Book B先後經歷三次搬遷,今年三月正式進駐荃灣南豐紗廠。書店創辦人之一胡卓斌說,他們的本質無變,仍然是做alternative books,「所謂小眾,我覺得一點都不小,大眾反而只是大餅裡的一小塊,另外有五六成是你看不見的。」

《寫我華麗緣》:天真有邪,愛慾本色

影評 | by Yao Lin | 2019-03-13

改編自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生平的《寫我華麗緣》(Colette)去年於美國上映。電影呈現了她在1893年到1910年間,為出版商丈夫威利(Willy)代寫小說《克羅蒂娜》(Claudine)系列,與其情慾、自主意識覺醒的過程。這位活躍於上世紀初的作者,曾是一時無兩的奇女子——1900年,她為丈夫代筆的《克羅蒂娜在學校》(Claudine à l'école)得到巨大的成功,當時巴黎的時裝、香水、煙酒產品甚至女性都以「克羅蒂娜」為形象指標;1907年,柯蕾特更在出演舞台劇時與同性伴侶馬蒂爾德・德・莫尼接吻,引起全場嘩然。

悼陶然——老總,我交稿了

其他 | by 馬家輝 | 2019-03-13

陶然先生去後,近兩日讀了一些年輕文友的貼文悼念,都感恩於他曾約稿鼓勵。對於初出道的創作者來說,編輯不止於編輯,更是引路者,如同在漆黑隧道裡遇見的人,對年輕人說,往前走吧,堅持下去,前面會有光。引路者不一定身影巨大,但他曾經伸手帶領,或拉你前行,或推你一把,那種厚實的感覺——除非你是涼薄的人——否則不會輕易忘記。

《香港文學》前總編陶然辭世 文化界惋惜追念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12

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前總編輯陶然,本月9日因肺部感染,於東區醫院逝世,享年76歲。猝然辭世,不少認識陶然的文學界朋友都真情相悼。

【教育侏羅紀】悼林老師——圖書館主任之死

教育侏羅紀 | by 謝傲霜 | 2019-03-13

其實這不一定關乎她是否一位圖書館主任,而應更關乎尊重、體諒,和權力,不過碰巧,她確實是一位圖書館主任,而因為這個職位,她更容易不被尊重,也更不被體諒,尤其在盲目的當權者面前。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緣起無緣處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3-11

翻檢舊物,找到一箱京都居住時期的小物,整理下發現大部份並非購自店舖,而是來自寺廟或神社在特定時期舉辦的巿集。香港近年亦作興舉辦各式巿集,參加者暫時放下平日的身份成為檔主,販售手工藝品或二手舊物,我亦曾兩度參與,地點多數為人來人往的商場平台或接近民居的廣場,難以想像在清靜的宗教聖域也會頻繁舉行大規模的世俗化商業活動。然而,如果稍稍了解到日本中世的貨幣與商業發展史,就會明白兩者自有其淵緣。

【單身動物園】佩索亞:高貴的秘訣是不要靠得太近

單身動物園 | by stoudemire | 2019-03-11

對後人而言,披著七十五個「分身」度過短暫一生的作家佩索亞是神奇的,甚至有人懷疑他在神秘學研究中獲得了超能力。但他仍在世的時候,卻是成日挫敗、自覺多餘的「魯蛇」(Loser)——從里斯本大學退學、辦印刷廠失敗、應徵圖書館工作都被拒……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展覽

報導 | by Nathanael Liu | 2019-03-10

西九戲曲中心今年初正式開幕,作為開幕演出的唐滌生《再世紅梅記》,乃於1959年9月14日在利舞台首演,兜兜轉轉一甲子,60年來依然魅力不減。除了文辭優美、意境邈遠,人鬼戀的故事更沿襲中國文學傳統,透過無拘無束的幽玄事物,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或憤懣,其來有自。無巧不成書,香港文學館策劃以《再世紅梅記》為藍本的「木每雙生︰文學視藝的再世紅梅」展覽,邀請六位藝術家搭配六位詩人就《再世紅梅記》的六個分場進行詮釋與創作,「六六六」的巧合對比政府「七七七」的定數,就相當有意思了。

【字遊行.緬甸】被褫奪歲月的緬甸人

字遊行 | by 文海林 | 2019-03-08

緬甸,予人的印象是,翡翠柚木黃金毒品,被挖掘的挖掘開採的開採。「要來的人來,要走的人都走了。」「都是流轉的投機者。」幾年前到仰光定居至今、投資科技產業的港人跟我說,緬甸近年的經濟沒有變好,甚至開始轉差,正如在曼德勒開民宿的華僑大哥談到現時情況:「這幾年昂山的政黨上台後有好了嗎?牽著政府走的可是三個巨頭啊,要誰聽誰的。」

「愛慕之對寫」——觀艾慕杜華電影中的怪誕與亂調

影評 | by 安娜 | 2019-03-08

澳門戀愛.電影館在二至三月籌備了「焦點導演:『愛』慕杜華」影展,重映了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近四十年來的十三部長片作品。艾慕杜華自1980年拍出處女作《烈女傳》之後,在影壇一直活躍;單是八零年代就交出了八部作品(其中包括令他在國際聲名鵲起的《慾望之規條》、《女為悅己者狂》),即使到了最近,他仍以三年左右的間距繼續交出新作。艾慕杜華對上一部作品《胡莉糊濤》頗有好評,算是挽回了一點近年在創作上的頹勢;他的新作《Pain and Glory》今個月底亦會在西班牙上映。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虛擬關係,隻眼開隻眼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劉平 | 2019-03-08

Oculus是美國一家研發VR科技的公司,據說入職該公司的新人,都會收到小說《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公司創辦人Palmer Luckey曾說過,「科幻小說的存在是件好事,因為科幻小說作者真的很有創造力,他們能設想出任何技術的終極用途,又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想法。」

【《G殺》小輯】香港慢性自殺,有種玩法叫《G殺》——專訪林善、李任燊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3-12

喜歡玩桌遊「三國殺」,裡面有個角色叫「內奸」,先要扮成忠臣撲殺反賊,再除掉忠臣直搗主公,取得最後勝利。不擇手段、傷人利己,內奸不易做,但大人的世界,偏偏就是個內奸世界,年輕人不懂遊戲規則,往往輸得慘,輸得一敗塗地。Don仔徘徊邊緣人善被人欺、傅以泰一心追夢義無反顧,飾演他們的年輕演員,一個叫李任燊、一個叫林善,二人都演活了今天青年人的典型,睇到人眼濕濕、毛管戙。《G殺》獲得金像獎六項提名,代表了甚麼?內奸的世界,或者,有種新玩法叫《G殺》。

【虛詞.紅】I watched the apples falling one by one……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19-03-08

一隻蛭鑽進身體,體節開始微微漲縮,對血渴求。如果無力制止,它就張牙舞爪,背後靈一樣纏縛附體,變成吸血鬼,把聲音連景象轟隆地扭曲起來。有時,先是聽見耳骨中的顫音,慢慢,眼前世界就像一張過度曝光的相片:人影,建築物,成像四周都有白晃晃的光暈圍住,糊掉層次,無法看穿,無處著力,一種非常實在的空。

【教育侏羅紀・大學風波】烽火飄搖蔡元培

教育侏羅紀 | by 何如 | 2019-03-05

去年發生的理大民主牆風波,涉事的四位學生近日被處以停學、退學等懲罰。判決引起社會嘩然,亦再讓人陷入怎樣才是「好校長」、「好校董」的迷思。而當大家訴諸歷史,通常都會想起一個熟悉的名字:蔡元培。

不遇與懷才的夢囈——論《新喜劇之王》

影評 | by 黃戈 | 2020-03-05

既名為新,很自然就想起二十年前的《喜劇之王》。文本有新舊,因有互文的樂趣。如夢等於尹天仇?這麼想當然矣地比較,顯然很有問題。或許,這不一定是只換了演員的新版《喜劇之王》,而是《新喜劇之王》。其名為新,故嘗試論其與舊之別。以下為了避免誤會,如非特別指明,多指戲中角色,而不是演員本身。論的是如夢,不是鄂靖文;是尹天仇,不是周星馳;是馬可,不是王寶強。(張全蛋是例外,這名字太魔性,遠比查理有特色。)

逆反詩人陳家坪:用紀錄片撿拾「孤兒」語言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3-04

201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有71.2萬孤兒,其中62.2萬散居社會,狀況不明;而如今可能因太過驚人,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數字,甚至漸漸遺忘了他們的存在,這或許比兩千年前的狀況還要糟……棄嬰年代,詩人何為?重慶詩人陳家坪選擇擔起攝影機,用五年時間觀察及還原河北省一間天主教孤兒院的生活,從而鑄成紀錄電影《孤兒》。上個月他把電影帶來香港,看完後,我眼前只浮現四個字:觸目驚心。

「愛慕之對寫」——艾慕杜華的花樣年華

影評 | by 談晉霖 | 2019-03-07

今年二月戀愛.電影館舉辦了影展活動《焦點導演:「愛」慕杜華》,將西班牙鬼才瑰寶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由早期到近期的作品逐一回顧,其中揀選放映的作品皆為難得,有《修女愛瘋狂》、《前世唔修》及《慾望之規條》,都是現在較少人提及的艾慕杜華電影,往往被忽略。他絕對不只有一部《浮花》或者《我的華麗皮囊》,他對創作和愛所追求的熱情與激情,於早期的作品更能清楚看見。

【丁穎茵專欄︰繆思思妙】如何看得清過去的闇影、摸得著正義的模樣?——Sally Mann回顧展

專欄 | by 丁穎茵 | 2019-03-04

或許一人之力無足輕重,大家也厭倦種族隔閡這道沉重課題,Sally Mann相信藝術足以面對歷史的闇影,提供跨越異己的觀點,試圖鬆開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結。2018年,她的回顧展「路千重」(A Thousand Crossings)檢視其創作與家鄉土地的牽繫,邀請觀眾一同正視無法改變的過去,進而勾劃過去無法想像的未來。

【字遊行.巴黎】現實世界中的魔衣櫥

字遊行 | by Leumas To | 2019-03-01

在巴黎清真寺(Grande Mosquée de Paris)喝過一杯清涼的薄荷茶,乘坐地鐵前往藝術殿堂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拜訪由公元前七世紀跨越到十九世紀的珍貴藝術品。除了那幅尺寸僅大於A2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名畫《蒙羅麗莎》展區擠滿了遊客外,其他展區的人流相對比較疏落,由於地方實在太大,讓人有足夠空間細心欣賞每幅名畫和雕像。

自然與德國人的土地情意結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3-01

大衛.布拉克伯恩的《征服自然》中,就將德國在這二百五十多年間,政府人民以開闢自然為名與河川、地表進行的鬥爭,還有當中所付出的代價,極為生動地描繪出來。這並非單純從科技史、自然開發史及自然變化(如水文、地貌、氣候)去剖析問題的專題著作,而是更像一部德國政府與大自然搏鬥,或試圖改變自然的集體傳記。

心靈就是外在——台北書展董啟章講座「心身如何融合」

報導 | by 沐羽 | 2019-03-01

多年沒有出席台北書展的董啟章,今年終於帶同《愛妻》現身台北世貿,事緣此書榮獲2019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小說首獎,同獲此獎的有張貴興《野豬渡河》及駱以軍《匡超人》。書展舉辦連串講座宣傳得獎書本,其中《愛妻》一書亦為重點推薦,於2月16日就由聯經出版總編輯胡金倫主持,董啟章主講《愛妻》。

我的觀塘A—P

散文 | by 茹國烈 | 2019-03-01

2006年,政府宣布觀塘重建,作為在觀塘長大的孩子,我寫了這文放在blog 上。十三年後的今天,聽說說裕民坊要拆卸了。翻出來大家分享一下。

我唱得不夠動人你別皺眉︰村校校歌美麗驚人

報導 | by 劉平 | 2019-03-01

Busking近年大行其道,英文歌可以唱,閩南話可以唱,兒歌可以唱,聖詩可以唱,連詩詞都可以勉強唱出,偏偏校歌,就未有人唱。校歌恍如秘密組織的暗號,唯我獨享。曾幾何時,新界各地共有過百所村校,每一所村校都生長在村落裡或街道上陽光正好、花草正艷之處,而每一所村校的校歌都有如現代版《詩經》、《樂府》,文辭優美、意境幽遠,句句都有畫面,句句令人動容,比起今天不少流行曲,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太誇張了吧?看過正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行的「有你有我有田有山有水有意」村校校歌展,你會發現所言非虛,即使我唱得不夠動人,至少還有歌詞打動到你。

寂寞大西北——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結業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3-01

書業氣氛不景,連鎖書店如Page one、突破書廊、還有專營教科書的齡記都相繼結業;最近,坐落於元朗青山公路的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下稱「生活薈」)亦在Facebook專頁上宣佈租約期滿,將在3月4日終止店務營運的消息。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離島師生,村校街坊

教育侏羅紀 | by 石磊 | 2019-02-26

小學六年,讀的是小島上的村校。說是村校,當年島上六間小學(國民、聖心、錦江、順德、漁會、公立),其中兩間雖然各有天主教及基督教辦學團體背景,但廣義來說,都算村校。劉克襄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中提到,香港郊野佔全港面積百分之七十五,村校的存在,早就是一種特別而特定的存在——它與鄉村或郊野同生共滅,要是你無法忘記成長的地方或家鄉,你也必然無法忘記學校的樣子。

【無形.紅】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專訪白先勇及校園版《牡丹亭》

專訪 | by 劉平、黃潤宇 | 2019-03-02

「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中國傳統文化就像廢園春色,兀自開放,如此安份守己,也如此空虛寂寥,知音難求。十四年前,白先勇將《牡丹亭》起死回生,掃清了園前落葉,在園外徘徊的人,慢慢被園內春光吸引,到得園中,才道一直錯過了如許風景,捶胸頓足,委實太遲。春光乍洩,也有人像白先勇,在園內驚鴻一瞥,卻注定為它痴迷一生,留園一輩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白先勇與《牡丹亭》,可能是另一個柳夢梅與杜麗娘的故事。

【虛詞.紅】紅腮

小說 | by csfling | 2019-02-26

那一夜,又可能是那一日。不能準確說明時間是因為當時張開眼的一刻,身處的地方是一個不見陽光,放滿紙品的倉庫。卡其色油紙包裹著一疊又一疊書本似的東西。有個叫梅姨的女人搬來幾疊這樣的箱型東西砌成桌子椅子叫我坐上去。

《還願》玩甚麼?遊戲中的敍事與諷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2-25

2019年初,曾以《返校》一炮而紅的赤燭遊戲公司又推出了新作品《還願》,新作不僅在台灣、日本爆紅,這次更增加了內地發行、一度引起好評,「新浪新聞」還曾登出文章評論,認為《還願》佐以台灣腔和閩南風俗,不輸於國產的《寂靜嶺》等國風恐怖遊戲。(是的,國產不能贏,充其量只能不輸。)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不要善良

散文 | by 韓麗珠 | 2019-02-25

我一直以為,善良是支持著我的身子的某一根肋骨。不過,一個徹底地良善的人,並不會有「善良」的概念。正如,當夏娃仍然在伊甸園裡的時候,並沒有善或惡、羞恥或純潔、對和錯等所有二元對立的觀念,直至她吃了樹上的果子,放眼所見,一切都變了樣子,痛苦自此展開。

「藝術勞動・買定離手」:讓被挑選的小朋友玩一下藝術版大富翁

藝評 | by 張煒森 | 2019-02-22

跟據網上的資料,遊戲「大富翁」的設計原意為抗議地主壟斷土地,玩家在遊戲的過程中,必定經過人生高低起跌,甚至破產入獄,但我相信絕少人會因此而害怕玩「大富翁」,說到底,它始終都只是一個遊戲,甚至,我有懷疑過壟斷、爭勝可能是人性本有的慾望,實際上我們透過遊戲取得便捷的快感,然後,我們只能從網上的資料,才得悉「大富翁」的設計原意⋯⋯

【無形.紅】紅包

小說 | by 袁兆昌 | 2019-02-22

阿木與妻阿茹分離已有年餘,決定分手當天,街上不知何故封起路來,警察在管制人潮,人潮中舉起的是些口號,擋住他們去路。他和她婚後各有所愛,卻因著身體還在互相吸引,所謂床頭打交,才到床中間的動作未完就已經和好,不如初,卻在最原始的森林嗅著熟悉又喜愛的氣味。

《城巿行者日記》與狄雪圖的步行理論

藝評 | by 鄧小樺 | 2019-03-02

因為黃志恒策劃的「火花!城巿行者日記」展覽前言引述《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這句話,讓我又回去重讀理論家Michael de Certeau(狄雪圖,又譯塞杜/塞托)。他是在研究院時其中一個受到教授重點推薦的名字,當時我記下的重點是生活每個細節都可以是讓主體變化違規的機緣,然而那些結構主義符號學方法、一再對於意義的塗抹消弭,總是在記憶中難以捕捉。在香港,我們幾乎無法相信,可以有一整個視覺藝術展覽是根據一套理論而策劃出來,這個城巿實在是太反對抽象了。但重溫狄雪圖的理論後,我則傾向認定,黃志恒對狄雪圖的引用絕不止於斷章取義或只作為一個起點,而是將其思想貫穿在展覽的編排中。

風起雲湧,冷眼觀世——像金宇澄那樣回望

書評 | by 黃潤宇 | 2019-02-21

每次返鄉,見電視機裡播放的無非是抗日、間諜、地道戰(還有著名鏡頭——手榴彈打飛機),狗血淋漓的偽歷史劇讓人看了不僅雞皮大作,更懷疑起自己的歷史認知來。究竟看慣了這些自瀆式的「歷史」片段,到底大家還有多少勇氣,可以有意識地、莊重地做出這個動作——回望?

【無形.紅】紅的錯誤(我的名字叫紅)

散文 | by 洛楓 | 2019-02-21

問老媽當初為甚麼要這樣命名一個無辜的嬰孩?她竟然說是因為易寫、易記!「 易寫 」或許是,「 易記 」卻不見得,整個中小學的歲月,沒有一個老師或同學讀對了我的名字,總是「 小紅、小紅 」地喊叫,益發在叫喚「 妹仔 」,彷彿注定的勞碌命!

變速.散手.文人畫——樊善標談散文寫作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6

中大中文系教授樊善標近日出版散文集《發射火箭》——與他的首本著作《力學》一樣,都可能會被錯歸入科學類書籍。樊善標本來就有錯綜而跨越的歷史:他原為理科生,在大學卻入讀中文系;碩博左論文主題都以語言文字、古籍研究為專業,後來卻在大學中教授不少現代文學的課;研究及師承都與余光中相涉,卻不走新古典主義的路子,昔有「中港台散文試驗」一科甚受學生歡迎。九十年代加入呼吸詩社,並與凌鈍、杜家祁合編《後青年散文集合》——同樣地,樊氏第一本著作《力學/[]》也以書名點出了作者對於散文美學的個人看法:理性,在形式上追求對敘述的控制,強調散文的「骨架」而非血肉,提出一種幾何之美。

【虛詞・紅】描紅

小說 | by Frank | 2019-02-20

「為什麼你沒叫過她媽媽呢?」我問。父親開著車,我坐在後座,那年我小學。他和副座的母親對視了一眼,沒有作聲。事過多年後回想起來,早春的風仍有些冷。那是我離父親最近的一次。

【無形・紅】形而上之紅

散文 | by 魏時煜 | 2019-02-22

世間七彩,本沒有固定的意義,卻被分成冷暖調子、 演繹出五十層灰度。 美國文化中,黑白之爭寫滿兩 百年的歷史;而中國文化,則世世代代都少不了紅。 新年伊始,紅色揮春在店鋪懸掛,紅色春聯又貼滿 門楣,我應邀搜索成長記憶中的「 紅 」,驚覺原來我所有關乎紅色的記憶,竟無一可以脫開意識形態。

論思想及個性之難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9-02-19

我留意到,現在網路媒體很流行一些思想速成節目,聲稱消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金錢和時間,就可以輕鬆擁有上下數千年的學問和思想。我明白這類節目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知識普及上起到很多作用。不過,如果有人希望通過這類文化消費,便能輕輕鬆鬆地成為有思想有見地的人,我認為不大可能,甚至適得其反。

【野豬的迴響】詩三首

詩歌 | by 洪慧、衡之、陳諾諺 | 2019-02-22

洪慧、衡之、陳諾諺寫詩回應野豬事件:黑夜是我的/早晨/就一頭堆中堆進垃圾/用牙/翻撿人類吃剩的殘渣……

【單身動物園】多麗絲・萊辛:結了兩次不算數的婚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 | 2019-02-18

以《金色筆記》名噪一時、於2007年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萊辛,一生結婚兩次,卻極力否認這兩次婚姻的實效性,到底其中經歷了些甚麽?

【佬訊專欄】跑步能化解中年危機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2-18

所謂「優雅地佬去」,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在踏入中年後仍然能夠肆無忌憚地溝女。但人到中年,往往會遇到三大危機:脫髮、中年發福、不舉。而跑步正好能一併解決三大難題。

【教育侏羅紀・文理分科】:生化醫理皆可詩

教育侏羅紀 | by 阮文略 | 2019-02-19

我在中學教的是生物科,課外也兼顧一些文學推廣工作,而認識我的朋友大概知道我會寫作,寫了甚麼就沒多少人理會了。間中有人問起「你不是讀理科的嗎?為甚麼會參與文學活動的呢」,我著實不懂怎樣回應。

筆食人間煙火:「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徵文比賽頒獎典禮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2-20

五味雜陳,既指食物之味,也可引喻人生中,百轉千迴、哀樂交集的豐厚況味。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徵文比賽便以此為題,透過食物聚焦日常,扣連寫者的記憶情感。經過徵稿和評審程序,文學館最終於2月2日,假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氣味相投」文學X藝術展覽的藝術家分享會暨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並有幸邀請到作家韓麗珠、郭詩詠、謝曉虹與及多間中學的校長師生出席,分享得獎者的喜悅。

斑斕與變體——讀潘力《浮世繪的故事》

書評 | by 陳韻紅 | 2019-02-15

佔據潘力《浮世繪的故事》封面左上角的素淡裙裾,宛如復疊著各式紋樣的粗壯老樹基底,把立體的情境扭結成連綴的平面色塊:左邊的袖子上滿園白櫻下散佈遊人;右面的腰帶上有暗銅色的飛禽降於黑夜;透亮的天被束成垂帶流著雲朵。是多個時空混雜共生的有機體,就如江戶大眾文化的豐富多樣。掀開斑斕的皺摺,便會發現通往浮世繪藝術世界的幽微小徑。

與誌訣別書——離職《號外》主編感言

如是我聞 | by nico tang | 2019-02-15

也致仍在《號外》的戰友們,很抱歉這次我要捨你們先去,請你們再一次包容我的任性,這應該是最後一次了。也請你們繼續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盡力去成為你自己所嚮往的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哪怕將來雜誌的路會愈來愈艱難,哪怕那個自己並不是太完美。

金像獎好寡︰爭議性唔得,紀錄片無運行

影評 | by 白田白 | 2019-02-15

第38屆金像獎提名新鮮出爐,第一眼就覺得今年入圍名單好寡。最霸道當屬狂掃十七項提名的《無雙》,所謂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均會出錯,凡是可能被提名的獎項,《無雙》都獲提名了。

來吧,療傷!——記「莊梅岩×謝傲霜:情感堆填日」

報導 | by 胡馬 | 2020-02-13

2月13日,情人節前夕,季節性「情人節症候群」即將爆發。在這個神經非常敏感的夜晚,舞台劇創作人莊梅岩與主持、小說家謝傲霜在深水埗合舍分享她們的情感記憶與經驗,把今天扭轉成為情感堆填日,陪住一眾讀者抓住「情人節屍變」前的最後理智,重新審視那些挑釁、折騰、撫慰我們的愛情。

可以唱的話,不會縮——專訪潘源良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2-13

潘源良雙手沒有紋身,倒是左手卡地亞、右手萬事發,一手見證他如何賺取生活,一手讓他繼續追尋夢寐以求的趣味,事業興趣雙線發展,恍似青龍白虎一樣與他同在。他笑指自己今年「登陸」,六十年一甲子,多得政府,一甲子歸來還是「中年」,誰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既然如此,乾脆連新瓶裡的舊酒都換掉,二次創作要麼不玩,要玩就要玩得徹底,抒情諷刺、針砭時弊,二創直如《詩經》,興、觀、群、怨,有何不可?兜兜轉轉六十年,潘源良貪玩成性,於是有了這次「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二次唱作川流音樂騷」,相當正路。

【失眠書單】有位醫師,叫博爾赫斯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2-13

聽說失眠症也分幾種類型,有人因為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而失眠;有人因為負面情緒太多而失眠;亦有人因為正面情緒太少而失眠。太深奧的精神醫學理論我也不懂,無論如何,我們對失眠總不會太過陌生,半夜裡的煎熬大概也沒人想經歷多次,但有時就是會陷入泥淖中不能自拔。那時候什麼能拉你一把?如果吃藥太傷,喝熱鮮奶不奏效,數綿羊嫌太單調,不妨看書。

《瘋狂的外星人》:請美國人嘗大便,很爽嗎?

影評 | by 楊不歡 | 2019-02-13

今年國產賀歲片市場上演神仙大戰,吳京、周星馳、韓寒各自亮出絕招,截至成稿,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以25億人民幣爬上賀歲片票房寶座。《流浪地球》的主演之一吳京,因為炮製了宣揚民族主義的電影系列《戰狼》而成為國家主義代言人,因而該片是否「太空戰狼」、有沒有民族主義、是不是在講「共產黨救地球」的爭議,使網民吵得不可開交。

【教育侏羅紀】逆流循道——中學生爭設文學科

教育侏羅紀 | by 李顥謙 | 2019-02-14

不少中學裡,中國文學科都面對被「殺科」的命運。課文繁複、考核冗長、配套匱乏,在講技巧與碎片化的新高中學制下,全港只有不足4成的學校開設文學科;報考公開試人數上,更從首屆的3000多人下跌到去年的1700多人。在這種風氣下,循道中學卻逆流而立,開辦新高中文學科。自2013-14學年起,同學都能在公開試考獲5**等佳績;今屆中六預科,也有15位同學準備應考文學。文學教育的種子得以發芽,實源於6年前,一班學生成功爭設文學科的的故事。

初生滋味在小菜:「五味雜陳」徵文比賽中學組評審紀錄

其他 | by 黃柏熹 | 2019-02-12

評審過程中,作品先經第一輪初審,然後由郭詩詠博士、作家何福仁、唐睿博士擔任評審,經商議後在十七篇複選作品中決定冠、亞、季軍及優異獎三名。以下為評審討論過程之紀錄。

己亥豬年新年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2-12

踏入己亥豬年,虛詞編輯部仝人祝讀者新年快樂,家肥屋潤!過肥年少不了吃喝,張婉雯寫下味蕾記憶,最令她記掛的年菜是蛋餃。拜年遇上長輩問候的尷尬時刻,千邦自有「醍醐味變法」應對。適逢年假,文藝發燒友也可到深水埗地攤尋寶,由歐陽生帶你一窺地攤戰利品。港產賀歲片有人唾棄也總有捧場客,凝蹄玉不惜臥薪嘗膽,點評今年賀歲片特色。最後,吳易叡一文遊走於豬的不同文化時事聯想,思考豬在香港的文化意義。

自發作創意DIY書展:DIY 的不止是書,還有自己

報導 | by 張煒森 | 2019-02-09

凡事總有始有終,十年也彷佛成為一個年代與階段的代名詞,2005 年由 Sandy山地於 YMCArts 創辦「自發作書展」也不例外,一晃十年,「自發作創意DIY書展2019」也將會是自發作的最後一屆。二十位年輕的參與者真正自主發聲,集作者、編輯、設計、出版於一身,由去年9月開始透過大聚會與Tutorials,在短短幾個月便從無到有,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作。在第二站的尖沙咀商務展出過後,便要等到四月在灣仔艺鵠展出歷屆實體書創作,然後便會將所有書交給「香港迷你書協會」存檔接力,會寫上句號還是遍地開花?還是拭目以待。

一旦視覺崩解,願回憶與氣味同在

藝評 | by 查映嵐 | 2019-02-08

香港文學館展覽「氣味相投」,以飲食切入文藝,取中醫藥理中的「五味四氣」——「辛、酸、甘、苦、鹹;寒、熱、溫、涼」——為起點,邀請九組作家和視覺藝術家通過創作對話,每一種屬性配對一位作家和一位藝術家(唯獨「寒」的黃仁逵例外,一人包辦文字與視覺創作),結構沿襲自文學館過去策劃的展覽如「島敍可能」和「無何有之香」。創作者各各自由發揮,不過藝術家須閱讀文本,部份作品呼應、轉化文本,另一些組合的操作則更為鬆散,各自發揮特定屬性誘發的想像。

【野豬保平安】無秩序編輯部詩輯

詩歌 | by 無秩序編輯部 | 2019-02-08

大埔野豬遭警盾牌陣圍捕、劉業強倡引入天敵治野豬、王國興倡無人島流放野豬……在香港,野豬命運多舛,「虛詞」無秩序編輯部寫詩守護。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暖冬觀劇記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2-08

新年伊始,在偶然機會下獲得門票,往香港大學莊月明文化中心月明劇院觀賞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主辦的「寶生流X山本家:能樂.狂言.京劇」表演。這次演出結合了日本傳統舞台藝術「能」與「狂言」,以及中國的京劇,新鮮罕見。在短短兩小時內先後欣賞狂言《墨塗》、能劇《土蜘蛛》,中場休息後再迎來能劇與京劇同台演出的《清涼山》,實屬難得的觀賞經驗。

【字在食・中古劣食】食唔死都嚇死:《大英暗黑料理大全》

字在食 | by Yao Lin | 2019-02-08

專責管理歷史食譜的倫敦市政圖書館館長彼得・羅斯(Peter Ross),特意蒐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荒誕菜單,勾沉出一些教人意外、天馬行空的料理風格,寫成這本實事寶實錄、又有點嘩眾取寵的奇書——《大英暗黑料理大全》。

【新年小輯】東方之豬,整夜未眠

現象 | by 吳易叡 | 2019-02-10

然後豬年來了。 滄海桑田,曾經許下的諾言不斷變換。唯有東方之豬,是香江永遠不變的愛恨。 而甚麼都具備,就是缺乏精神分析的香港,永遠仍然無法理解為何自己對豬的愛憎依然如此強烈,只好不斷藉著豬投射自己的好惡,任憑都市傳說在這座燈火輝煌的昇平港裡無盡蔓延。

【新年小輯】深水埗過年地攤尋寶

現象 | by 歐陽生 | 2019-02-06

好多人都知,但唔好太大聲:深水埗有好多地攤檔由年三十晚到初四擺賣,亦係一班電影、音樂發燒友尋寶嘅好時機。你會睇到好多檔口有客人深蹲膝蓋,好投入咁去翻閱每張DVD、VCD、藍光、Game、CD、黑膠、LD、書刊。新年期間,深水埗鴨寮街成為大割價嘅影音產品散貨集中地 ,但最吸引地方係檔主並非賣市面上一般新貨品——好多檔主都會搜羅到來自唔同年代嘅產品,趁新年幾日紅假供大家尋寶——尤其係,你完全預計唔到你會搵到幾咁千奇百怪嘅電影。

【新年小輯】肥佬.八婆.茄喱啡——2019豬年港產賀歲片

影評 | by 凝蹄玉 | 2019-02-06

論正能量,敬老很好,也關心青年,只是出於口味會分流,年長觀眾還是去看《你咪理》及《如珠如寶》,青年則多取《恭喜八婆》及《反轉全家福》——周星馳通殺。政治抑壓當然存在,諷刺時弊是少了,難道只看劉玉翠批判商場女廁等好耐?賀歲片在這裡希望摸索出一條路,不要斷自己半臂。支持本土電影,也要高質才順氣。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一年容易又見紅

無秩序編輯室 | by 劉平 | 2019-02-04

《無形》二月號出版之時,適逢農曆新年及情人節,難免令人想到以「紅」為主題。紅,最直接的聯想,非紅色莫屬。但紅又不只顏色這麼簡單,魏時煜眼中的紅,開宗明義形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而鬥爭就是政治的本相,於是我們一生下來,就跟意識形態脫不了關係,連白毛女的白髮,也沾上了意識形態的顏色。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返校・一代宗師

教育侏羅紀 | by 袁耀坤 | 2019-02-04

放榜的匆匆一別後,我們終於在休假裡找到時間與老師小聚。雖然只是匆匆一別的半年,但他頭上的白髮和那深深刻在眼角的魚尾紋已讓他顯得格外的憔悴,令人不禁感慨歲月催人,再年輕的,亦始終敵不過時間。還記得在中學的時候,他授予我們知識,但,更多的是畢生受用的道理、眾醉獨醒的見解與知識分子的風骨;在我們面對人生決擇時,他依舊給我們樂觀的寄語和期盼。

【單身動物園】Joseph Cornell:聽說太理想的一切都不可接觸——錯失草間彌生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 | 2019-02-03

新年流流,大批親戚正在湧來。除了「拍拖未」、「結婚未」這類常規問題,還有一種更惡劣的,一上來就試圖擾亂大家的感情生活,劈頭蓋臉拋出一句:「做乜同佢一齊呀?」聽到這類滿懷惡意的「關心」,你會怎樣答呢?

【新年小輯】失傳的蛋餃

散文 | by 張婉雯 | 2019-02-04

外祖父母家曾是我每年農曆年初一必到之處。外祖父母是寧波人,過年菜色沿本幫菜口味,所謂旳「濃油赤醬」,冰糖元蹄、東坡肉、炸過的烤夫炆花生雲耳金針;孩子的下飯菜也是皮蛋叉燒炒雞蛋,擱上芫茜冷吃。清淡的海鮮不是他們所長;但為了遷就來自潮洲與珠海的女婿們,也會蒸魚或白灼蝦。老火湯是在香港落腳後才學起來的,用的還是大砂煲。那砂煲像古井,大伙兒飯後拿著湯勺往裡掏,掏來掏去掏不完,往裡望,湯料與湯水交融,深不見底。 這都不是我最記掛的。五湖四海的年菜中,沒甚麼能取代蛋餃的地位。

文藝媒體,末路英雄——王聰威 X 鄧小樺 X 紅眼.總編三人談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31

以「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自居的《100毛》,早兩年玩轉紙媒及網媒世界,成為不少媒體爭相模仿的對象。隨著《100毛》紙本停刊,《藝文青》總編輯紅眼先撰文評述,《無形》總編輯鄧小樺亦隨即回應。適逢台灣作家兼《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來港出席「香港文學季」活動,「虛詞」趁機邀請三位相聚,深入討論在網絡時代之下,港台文藝雜誌所面對的挑戰、機遇以至出路,經驗值與知識量兼備,值得收藏!

《綠簿旅友》:食色性也

影評 | by Yao Lin | 2019-02-01

旅館裡,一臉疲憊的Tony Lip 攤在床上,一邊吃薄餅,一邊翻看那本綠色的黑人旅行指南。當他打算細閱書中內容「給特別的人的晚餐」時,門外卻傳來同團樂手的求救:Don Shirley 在酒吧被圍毆,需要身為司機同保鑣的他出手迎救。

《日日是好日》:過於喧囂的頓悟

影評 | by 何如 | 2019-03-04

日本國寶級演員樹木希林在去年9月離逝。是故當大森立嗣執導的《日日是好日》在港上映時,不少人都因住「樹木希林遺作」的包裝而進場。在這部電影中,樹木希林不再飾演《比海還深》、《小偷家族》那些平凡溫吞卻看透世事的母親長輩——她的新角色叫武田,一位在鎮裡頗負盛名的茶道大師,亦是主角森田典子成為茶道教授前的老師。

【新年小輯】過年的醍醐味變法

詩歌 | by 千邦 | 2019-02-04

身旁的親戚乘機抓住了我分散了的注意力 問大個仔了沒

Booska古本屋:前方高能!書癡狂歡私竇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30

週末下午,沿北角五洲大廈通道走到底,Booska古本屋就在眼前——你未必會特別留意,但絕不會錯過它。彼時書店還沒開門,透過老商鋪暗沉的光線,隱隱見到《小流氓》和《Persona》的海報,昭示了書店主打電影、漫畫類書籍。店鋪空間不大,密密匝匝的書籍在暗中依偎,卻絲毫不覺混亂。

識飲食,知方寸——「窮尊嚴富優雅」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2-17

記得張愛玲在淪陷時還跑去吃貴價雪糕的瀟灑嗎?無論在動盪亂世還是鬱悶年代,食得有尊嚴與優雅,都是一門高深講究的學問。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4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最後一場主題講座「窮尊嚴.富優雅」,邀來了鄧小宇、于逸堯,還有從台灣遠道而來的黃麗群作講座主講。三位都是精緻而率性、嘗遍雅俗美食的作家,加上有《號外》主編鄧炯榕主持,豐富的食事體驗,就在詞語音節間縈繞迴盪,令人動容。

【教育侏羅紀・創意寫作】「規則」的必要

教育侏羅紀 | by 袁兆昌 | 2019-01-29

游走各校授寫作課十餘年,短至兩節,長則十八節,昔日學生都投身社會,從「愛看《哈利波特》」、「在看《暮光之城》」到「誰是蘿琳?」「老師你說的是幾多年前?」見證幾代中學生在潮流起伏的狀態。課程當隨之變化。不覺,思想日漸激進,繼而引進韓劇談「引用」、新海誠《你的名字》。談「意象」、林若寧《百年樹木》談「張愛玲」、宮廷劇談「政治」……就是不得不提冰心都會兼提清潔龍阿德(違例放紙船會被罰款千五)、不得不提巴金都會兼提「經典作品不會告訴你的那些怪叔叔」(鄰家阿伯欲娶鳴鳳)、不得不提金庸都會兼提「武俠小說懸崖的幾種功能」。這些「讀物」與主題漸漸成為我演繹的重要素材,學生似乎各有得著?我不知道。

散步與探尋——冷戰後香港作家的兩種步伐

報導 | by 謝天燊 | 2019-01-29

香港作家當時怎樣看待上述政治環境的變化,又如何以文學實踐作回應,都是重要但不易回答的題目。由香港恒生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及中文系合辦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中,鄒芷茵和陳子謙討論了兩位香港作家的文學實踐和七、八十年代的中港關係之間的影響,故作紀錄。

【丁穎茵專欄︰繆思思妙】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如何書寫歷史的創痛?

專欄 | by 丁穎茵 | 2019-01-28

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Japanese American National Museum)其常設展「同一陣地︰社群之心」(Common Ground: The Heart of Community)串連尋常舊物、口述歷史訪談與政府檔案,描述困乏與白眼煎熬之下,個人如何安整頓起居作息、一針一線重頭編織出守望相助的社區網絡。

家仍在遠方——專訪韓麗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1-29

2010年,韓麗珠開設facebook帳戶,開始在facebook寫作。本來只是遊戲,是伸展運動,正如坐得太久也要舒展一下筋骨,好讓自己從高密度、緊繃的小說寫作狀態中抽離、歇息,她說寫散文用的是另一組肌肉。直到後來新界東北、反國教、雨傘,一浪接一浪,她一邊在facebook上寫,開始覺得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許可以以觀察者的角色參與社會,參與生活。

年輕作者自發作 寫下消失事物誌

其他 | by 夏利絲 | 2019-01-25

當一個百年城市,幾代人的生活文化都將被消失被抹去,回憶在現今社會變得沒有意義和價值,三位年輕作者透過詩集、畫作和文字,以及各自親手製作的紙本書,記錄一些被遺忘或消失中的事物。

【字在食.懷舊美食】豉油撈飯

字在食 | by 宋子江 | 2019-01-25

一方豬油幾碗熱飯/溫暖戰後難民的腸胃/而在營養過剩的如今/不過是有害健康的油脂/浪漫成懷舊中餐主食

新晉作家勞緯洛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26

18歲還不到、DSE還未考,勞緯洛已經交出了亮麗的成績表,長篇小說《卷施》不但令大家對他投以注目禮,他投給「虛詞」的五千字長文,更以新鮮的角度深入分析李商隱與李斯特的異同及浪漫精神。此輯更收有勞緯洛的詩歌創作,成熟細膩,比同代人走得更遠更前,難怪他在接受訪問時說,「榮格就在十歲發現被權力排斥,從而感到強烈的孤獨。於是他叩問自我,流露反抗體制與師長的獨立意識。比起榮格,我可能更早就進入這階段。」

2018回顧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25

港珠澳大橋啟用、高鐵通車、蓮塘口岸落成、中史獨立成科……2018年,香港社會、經濟以至民生,每一天都在經歷重大轉變,文學和藝術作為一個地方的軟實力,過去一年的發展,又反映了甚麼樣的社會面貌?《刺殺騎士團長》被禁、馬建被拒絕、西洋菜南街被殺,正面衝擊創作自由之餘,一位又一位作家、導演、演員、藝術家甚至是科學家和廚師的逝世,彷彿都在暗示著一個時代的沒落。「虛詞」作為後起的文藝媒體,有責任記錄歷史和事實,一方面盤點過去一年重要之出版,另一方面也捕撈了滄海遺珠,將好文再呈讀者眼前!

大學的人分兩類

其他 | by 忤尚 | 2019-01-24

大學四年,我遇見的人大概分兩種。第一種以John為表率。John從第一天入學開始已日理萬機,到了year 3,偶遇他是你看到他的唯一機會。在提早回校的某天,你會碰到身穿黑色呢毛企領大衣的他,手中挽著公事包(裡面不是Mac機而是dell,還有另外配置的滑鼠),頂著含蓄的飛機頭在校園中奔走……

人類世界的可能性——讀《如果這是一個人》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1-24

另一部不被出版社接受的集中營文學,就是與《夜》以及《安妮.法蘭克日記》並列為猶太大屠殺三大經典,意大利作家普里摩.李維(Primo Levi)的《如果這是一個人》。與《夜》和《安妮.法蘭克日記》相比,《如果這是一個人》中譯本甚至姍姍來遲,然而它比羅塞特或維瑟爾的著名作品更早出版(1947年),當時意大利左翼作家帕韋澤(Cesare Pavese)和娜塔莉亞.金斯堡(Natalia Ginzburg)曾經建議作者延後出版這本書,但本書出版後,立即獲另一位左翼作家卡爾維諾為作者撰寫書介。

如果城市是圖紙,雙腳就是畫筆——訪「火花!城市行者日記」策展人黃志恆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20

以城市空間和步行作為策展方向的油街展覽「火花!城市行者日記」,意念源自保羅.奧斯特的小說〈玻璃之城〉,小說主人公昆恩隨著調查對象史堤曼走進錯縱複雜的紐約街頭,昆恩慢慢發現史堤曼的步行路徑中隱藏了一個秘密訊息。城市、步行、觀察,三者構成了這次展覽,策展人黃志恆(Sara Wong)既是藝術家,亦是園境設計師,創作大多圍繞空間與步行概念的她,這次更感興趣的是——人在甚麼狀態之下才會對身邊事物產生好奇?

地球最後的夜晚?信不信由你!

影評 | by 倪文青 | 2019-01-23

電影完場,但生活未完,我們還要問地球最後怎樣了,天有沒有亮。1999年羅絃武(黃覺飾)遇到了亮綠裙的女人,活在一個時間,此謂「回憶」;12年過後,他重返廢墟現場,等待所愛的人出現,活在另一個時間,即為「夢境」。

無法成為野獸,又怎樣呢?

劇評 | by 梁璇筠 | 2019-01-23

反正是陌生人,松田龍平飾的恒星倒是輕描淡寫的就把深海晶微笑的假面說出來……「想為別人做點甚麼?有時也不過是自我的滿足感罷了」,樂於助人的深海晶在工作中備受上司和同事的依賴,只是藉此證明自己的存在嗎?

【單身動物園】蘇曼殊︰民初情僧,無情不似多情苦

單身動物園 | by Nathaneal | 2019-01-21

本名子谷,法號曼殊,在詩僧、畫僧以外,蘇曼殊更是浪漫至極的情僧,可惜他的浪漫無法為他「修成正果」,終其短促一生,這個「短命情種」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受盡女人與單思的煎熬,遺筆「一切有情,都無掛礙」,既寫生時、也寫死後,是遺憾,也是他是畢生故事提煉出來的哲思。

「人生客路永沒平」:許鞍華的旅程電影與香港意識

影評 | by 李展鵬 | 2019-01-22

在港片裏,香港故事常常是一段段的旅程。尤其在港片鼎盛期,整個年代的香港導演都在處理相似的議題:關錦鵬的《人在紐約》(1990)中,來自中港台的三個女人漂泊紐約,各有心事;嚴浩的《似水流年》(1984)中,一個煩倦的香港女人回鄉重訪兒時好友,心情複雜;王家衛的《阿飛正傳》(1990)中,「無腳嘅雀仔」旭仔拋下香港的一切遠走菲律賓尋親,客死異鄉。

詩兩首︰〈嘅嘢相當〉、〈幽人應未眠〉

詩歌 | by 飲江 | 2019-01-21

詩兩首︰〈嘅嘢相當〉、〈幽人應未眠〉

【佬訊專欄】手錶的沉默、暗啞、微小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1-21

Dress watch的暗啞與微小,來自於它的功能,不是要自信地展現無可挑惕的工匠技藝,而是為了服膺西裝對於流麗線條的追求。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芒果樹——我教過的那間私校

教育侏羅紀 | by 李紹基 | 2019-01-22

剛來到這所跟喧囂的元朗商場只隔一街之遙的私校工作時,我不覺它有甚麼特別之處,要數印象較深的,是這裡的每一個地方都比一般中學小。可是,這裡麻雀雖小,五臟卻是齊全,三層高的白色校舍,有十多間大小不一的教室。地下一層是雨天操場和教員室,雨天操場和教員室門口相連,穿過操場,盡處有一小舞台,後台旁邊有條只容得下兩人並行的小通道,每次上周會前,師生都走這條小通道通往和幼稚園共用的禮堂。從禮堂的側門走出來,會看見一個籃球場,球場鋪上藍紅相襯的保護層,醒目得刺眼,因此師生們都很難留意到球場旁邊,還種了數棵木棉和一棵芒果樹。

【字遊行.新加坡】人文獅城閒蕩日記

字遊行 | by 王千瑞 | 2019-01-18

珍貴的事情宜於筆端記下,似珠子穿起來掛一掛,有心時拿出來賞玩。古岡州,今新會,無意中走到其會館,漫行數小時。四層樓,有議事大廳,亦有講武堂,戲舞台,拜神拜佛處。橫批來自張之洞筆書,也曾出如名人梁思成,梁思禮,陳垣等我亦知之者。而其會館曾大力作為互助庇護處,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薪也令人讚歎。

青春的失落與衰敗——《孔雀》如何閹割男性

影評 | by 黃彥瑄 | 2019-01-18

顧長衛在談及其作品《孔雀》時也說,他之所以會選擇以那段歲月作為表述,原因在於觸動了內在的感受、經驗。在故事中的人物、社會環境被靜置在70年代的遙遠記憶中,但對這一代從該時期長成的人(第五代導演)來說,卻是相當熟悉的。像是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侯詠的《茉莉花開》、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等,都不約而同地回望了相同的歷史記憶。

詞之聲︰「誕生」

散文 | by 謝旭昇 | 2019-04-24

理解到「誕生」和「存在」同等意義,就能不斷蛻變,但同時也就不斷丟棄自我;所謂像是不曾活過,正是這個意思。

詩五首︰給N三首、〈給同代人的詩歌〉、〈在遙遠的外太空〉

詩歌 | by 勞緯洛 | 2019-01-17

詩五首︰〈知身是客——給N〉、〈十七忘言——給N〉、〈夢的謠——給N〉、〈給同代人的詩歌〉、〈在遙遠的外太空〉

千年一瞬來相遇——李商隱與李斯特的創作美學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19-01-19

李商隱和李斯特素來都是我的深夜良伴,其奇妙處是每次分別抄寫或傾聽時,都能感受到一種全新的心靈相契以至人生領悟。而在同時傾聽與抄寫間,二者觸碰於相近的美學空間,進而充分表述各自的深邃以至融合,竟展現了一種幾像環迴立體聲般強烈的曖昧迷離與躁動哀切,實使人動容。以下粗談兩位在美學思想上的相類處以至相融之境,僅作拋磚引玉。

【無形.意味】鹹的三味線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19-01-17

腸子湧腮,弟弟扁桃體發炎/北方的姐姐燙羊肉/給南方的弟弟看/弟弟縮回臭腳/昔日的夢想醃了他/未來的結局嘲弄他/鹹魚被放回冰箱/夢見黃粱飯

離時代遠遠,沒人間煙火——專訪勞緯洛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9-01-19

他是這樣一個17歲少年︰最喜歡的小說是高行健《靈山》,去年還勇悍地以自資的方式,出版長篇小說《卷施》——他的名字是勞緯洛。這位即將應付公開考試的中六生,輕鬆地談起那獲諾貝爾獎肯定的大書:「《靈山》是難以理清順序的書。我總是隨意打開一頁來讀。就像日本動畫《魔法小神童》,主角加旋唸魔法書咒語那樣。」

【進擊的平台】the culturist文化者:藝術太高冷?俯首拾起審美的權利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16

「邊度寫稿?有時在酒吧,有時在摩天輪,廿蚊玩一次,轉兩轉一篇稿就寫好咗。」「the culturist文化者」的創始董事、報導者鄭天儀輕鬆答道,說罷發現咖啡店的墻邊有個插蘇,便立刻拎出平板電腦來插電,為下一輪工作做準備。

【無形.意味】雞二章

散文 | by 淮遠 | 2019-01-16

那些日子,我們有時要幫忙捉雞,讓爸用燒紅了的鐵器,烙掉二分一的上喙、三分一的下喙,防止牠們在黃土操場上互啄屁股。

跑野馬——從《暗飛》到《發射火箭》

書評 | by 朱少璋 | 2019-01-15

《發射火箭》,重燃了當年讀《暗飛》的好些感覺,理性與感性上都得到無限支援,感覺上一點都不孤單。畢竟,我和樊兄共同關注的人和事特別多,讀他的文章,處處都起共鳴。

《燒失樂園》:黃昏時刻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9-01-14

吸食大麻後精神陷入恍惚的海美、鍾秀和Ben,面對夕陽而坐。海美脫去上衣,鏡頭此時模糊了背景,黃昏模糊了漸退的日光,與漸昇的夜空;一名女子雙臂仰天,而後跳舞。令我在意的還有鏡頭遠景一綴散開的白光,它應該是海美背後的電燈柱,然而,說它是掛在天空的白晝月也未為不可。

等待景至:策展前中後的九項線索

藝評 | by Ivy Ma | 2019-01-14

我一直對一幅畫的生成非常感興趣。十多年前,培根(Francis Bacon) 的工作室被「移植重組」成陳列品,在都柏林美術館展出,我看過後印象深刻。之後我便認為工作室的種種硬件,以及畫家如何使用這空間,其日常性、勞動的模式及由此衍生的心理狀態等,這都跟畫家最後完成的畫作,有著微妙的密切關係。

【教育侏羅紀・精神健康】你為何話這純屬少年煩惱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怡 | 2019-01-18

我在倫敦修讀英語文學碩士課程時,剛好遇上2016年3月的香港學生「自殺潮」,常常在網上讀到年輕人自殺的新聞,以及網民對學生的批判。網上也有許多人試著反駁這些人對學生的批評,但當每篇網上新聞底下總有這類指責,身在外地的我便開始擔心在港的朋友們。

【無形.意味】荒涼之味: 從「四氣歌」到「涼風有信」

散文 | by 葉輝 | 2019-01-14

「四氣歌」云:「四氣寒熱與溫涼,寒涼屬陰溫熱陽, 溫熱補火助陽氣,溫里散寒功效彰,寒涼清熱並瀉火,解毒助陰又抑陽,寒者熱之熱者寒,治療大法此 為綱。」溫里為穴位,按摩則有助驅除脾胃虛寒、腎 陽虛衰,大可緩解胃脹、消化不良、四肢不溫等癥狀;《靈樞經》論述食入五味,涉及五臟,諸如酸味入肝、 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五穀、 五果、五畜、五菜俱各有五味,遂以五行規律解說五味與五臟之關聯。

憑什麼自我審查?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報導 | by 凝蹄玉 | 2019-01-14

梁文道日前在蘋果日報專欄「普通讀者」中撰文述及,他自台灣寄書回港,受到順豐快遞審查而有三本書遞送不果。此事馬上引起關注,令人憂慮香港的物流及出版業是否存在不知名的審查而自由受限。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盧西安.弗洛伊德的人體繪畫——匈牙利國家美術館(下)

散文 | by 艾苦 | 2019-01-11

初接觸盧西安.弗洛伊德的畫作,是年少學繪畫的時候。那時,畫室有一本他後期作品的畫集,裡面收錄的主要是裸體畫,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肥胖裸女的油彩畫。但在一眾肉海裡,卻有一幅是英女皇的肖像畫。那時我彷彿意識到,這個叫弗洛伊德的畫家一定是個有名氣的人,不然英女皇怎會要他的畫作呢?

冇得輸藝術公式,enter!——看「藝術勞動.買定離手」

散文 | by 石磊 | 2019-01-11

「男人呀嘛,老公呀嘛,梗係鹹㗎啦!」近日報讀了中式糕點課程,第二堂老師教我們做老公餅,大家都好奇老公餅的由來,一人一句向老師連珠發問,看上去五十來歲的老師彷彿有備而來,妙絕的回答逗得大家捧腹,滿頭白髮的男同學更開始跟她「打牙骹」,笑得大家幾乎忘了製作步驟。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夏末訪天神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9-01-14

當地人說的「天神大人」,指的是平安時代的公卿菅原道真,當年被貶九洲鬱鬱而終,身後化為怨靈作祟,經歷著名的清涼殿落雷事件後,天皇為平息其怨恨遂興建北野天滿宮,奉菅原氏為雷神及學問之神,天神信仰後得以普及,天滿宮亦在日本遍地開花。

希望自由成為你的國度——《自由行》觀後感

影評 | by 陳津明 | 2020-05-08

「自由行」的片名帶有一點嘲諷意味,相較之下,英文片名A Family Tour更直接地點明了電影的主題。因為拍了關於楊佳母親的電影《孤僻者的母親》,觸動了政府的敏感神經,主角楊樞不能回到故鄉四川,流亡香港多年。為了見母親陳曉林,楊樞只能用最迂迴的方式——媽媽報團到台灣旅遊,她帶著丈夫家銘和孩子悦悦「自由行」,跟著母親的行程跑。

生之獄

小說 | by 忤尚 | 2019-01-11

小全常想,如果世界是一個以恆速轉動的輪盤,郵差就是上面的一口釘。他們總在固定的時刻穿過傳說中包圍著萊史鎮的迷霧,從木瓜林進來,踩著銀輪在主要村落的黃土路上「硌勒硌勒」地風馳,把信件準確無誤地丟到屋前的泥地上,「嗖」一聲沒入萊史鎮邊界另一邊的防風林。

【字在食.臘味】曬臘肉

字在食 | by 李民樂 | 2019-01-11

兒時的冬天也是媽媽曬臘肉的好時節,媽騎著單車去街市買一千多元的豬肉回來,部份是梅肉、部份是五花腩。回來之後就放在我們家浴室的洗澡盤(也是洗衣服、幫貓洗澡和拉大便時踏腳的基石)裡面,燙一下熱水,把表面的塵埃、毛髮、髒的血水都沖走。豬肉很多,有時盤的空間不夠,就要分兩盤。洗完一盤到另一盤,洗完後沒有位置,就先把洗淨的豬肉擱在馬桶的廁板上。

《沒有大路》就走小徑︰壞畫者馬尼尼為

書評 | by 子凡 | 2019-01-11

馬尼尼為的筆尖將傷口掰開來不斷地戳。那被劃破的原生傷口愈張愈大。她用「離經叛道」的句子,說母親壞話、批評父親、怨恨母職、仇視孩子的爸、專事無意義的事情、表揚廢物……一筆筆畫壞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戳破世俗偽裝和平的假象。

詩兩首︰〈旅台〉、〈最近的生活〉

詩歌 | by 梁匡哲 | 2019-01-10

無名的行星徘徊/雨季要準備結束了嗎/我換上乾淨衣物成為乘客

艱難時,飲食讓我們彼此緊靠——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

報導 | by Ksiem、Nathanael | 2019-01-10

告別2018年,在經歷了一整年生活災難、集體陷入哀嚎時,香港文學館「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開幕了,或許正是文學在冥冥中連結大家、重注能量。今年文學季主題「五味雜陳」,是著手於日常,以食物扣連記憶與情感;「氣味相投」展覽則巧妙安排文學與視藝跨界合作,讓「親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確實,做文學並非站在高地排拒他人,而是醞釀一種親密的、恰到好處的距離。

灣仔好行,故事說不盡——《「道」賞灣仔》展覽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1-10

《「道」賞灣仔》展覽由灣仔區議會與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合作策劃,挑選灣仔區的六條街道,包括譚臣道、克街、愛群道、渣甸坊、羅素街、銀幕街,由西至東覆蓋灣仔、銅鑼灣與天后,採訪每條街的街坊、商戶,透過收集他們的故事與生活記憶,側寫灣仔的歷史與變遷,最後由導演林森拍攝成六條短片,於一月七至十三日在時代廣場展出。

2019藝文界關鍵詞

其他 | by 王天仁 | 2019-01-09

一年伊始,不同界別都喜歡找來專家對新一年作預測,小弟不是專家,但去年初嘗試以五個「關鍵詞」的形式,為藝文界新一年穿鑿附會一番,竟有點雖不中亦不遠,故今年再來胡說八道過過口癮。

讀不懂的,大概關於感受——《放風》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8

洞察、尖銳、好奇,難怪黃仁逵是懂得讀人的。他的文字有種「塑像」特質,只敷以淡淡幾筆,文字就在剎那間有了顏色、形狀、氣味、與表情。他寫的不是生活片斷,不是以小見大,而是結實地自成一體;篇幅很小,卻有厚實的內在。

寂寞的煙——訪麥浚龍

專訪 | by 紅眼 | 2019-01-08

創作是孤單的。頒獎禮的熱烈掌聲過後,麥浚龍公開感嘆,面對外界吹灰不費的冷親切、壞說話,他不生氣了,他會嘴角上牽,會笑。「人多的地方就有很多問題。」訪問之中,這一句說得輕鬆,印象最深。他喜歡用「大世界」這個詞彙,相對小我的大他者,社會倫理、價值觀、官僚制度和習俗的「大世界」,都太過沒趣。而他選擇以一張有趣的音樂專輯來回應。

冰山宜觀不宜劈——析胡晴舫的散文風格

書評 | by 劉偉成 | 2019-01-08

胡晴舫以散文為主要創作文體,又能否發揮慣用於小說創作的「冰山風格」 的特質?她創作散文時,又會為「冰山風格」創造出甚麼新特質?這種風格又是 否可以成「體」?本文之後會以胡晴舫的散文作品為例,逐一解答這三個問題, 期望可以給胡晴舫的作品綜合出至今或缺的整體風格論述。

【單身動物園】冼玉清:不結婚,又如何?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9-01-07

「嶺南第一女博學家」、「千百年來嶺南巾幗無人能出其右」……廣州嶺南大學(後被合併成為中山大學)的中文教授冼玉清,如今已被冠上這許多正面名號。然在世時,這位一生不婚的女性,不論在教學生涯、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常被流言蜚語包圍著,經歷諸多風波與阻礙……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敍事漩渦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9-01-08

當人的生命裡開展了經歷,經歷成為了回憶,回憶成了一種敍事的模式,執念生成了重複的軌道,皮膚上才會開始爬了頑固的皺紋,皺紋很像後天的掌紋。「習慣成為性格,性格形成命運。」有一本書這樣說,我迷信了這樣的句子。

從互文性到「邊緣」文學的自主性——劉吶鷗引用穆杭的三個例子

理論 | by Sabrina Yeung | 2019-01-05

如果我們用互文性的理論來看上海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對法國作家穆杭的接受,特別是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對穆杭字句的引用,或者可以看出劉吶鷗如何利用這些由接受所帶來的編碼,來進行表意實踐或創造性轉化,然後再進一步思考所謂「邊緣」的文學區域,如亞洲文學、非洲文學,如何可以加強自己的著作者(authorship)身份,以及建立自主性。

【無形.平安】量詞

詩歌 | by 鄭單衣 | 2019-01-04

我們總是透過彼此胸襟/那個隱形扣眼/看見馬,看見/一個量詞退下的皮/於驚恐中,看見

開書店,唔識死?——柴灣義守書社

如是我聞 | by 李顥謙 | 2019-01-05

開業不足四個月的義守書社(Stay within Bookspace),座落在人流不多的樂翠臺商場。書社設計以簡約素白為主。走進通明遼闊的長廊,便會看到「終有一死」與「身不由己」兩個書區。四位店主都是90後,來自中文大學的不同學系,是書店業初哥。就讀統計四年級的Ken形容書店的理念:「從議題出發,希望令讀者從死看生,以閱讀思考活下去的意義。」

【字遊行.保加利亞】索菲亞︰低頭之城

字遊行 | by d | 2019-01-04

地車轉眼從荒原駛入隧道,而從80年代風格的車站走到大街,卻發現索菲亞甚或比我居住的鹿城熱鬧,步行街上盡是食店,眼見當中十之八九都是本地人,遊客店舖只零丁數間,而包裝尚是樸實得幾近拙劣,至於平常西歐各大城市一式一樣的連鎖店一律欠奉,心中不禁暗喜,大概這年在西歐,早被那些倒模的街道悶壞,飛過大半歐洲大陸,終於有望擺脫街道風景的霸權。

失眠者情詩

詩歌 | by 黃鈺螢 | 2019-01-03

兩個失眠的人/瘋狂偷窺/對方以上相關的活動/在等待著我們 各自/睡了/還是期望 繼續一起失眠/風吹哪邊 我們就往哪邊倒……

發射火箭(代序)

其他 | by 樊善標 | 2019-01-04

火箭的構造很簡單,只是把火藥塞進一根圓管裡,尾部伸出一條引線。不過發射需要一定的技巧,我們分兩階段點燃引線,第一次點燃後,讓火箭飛一段距離,接著第二次點燃,才能成功發射。關鍵是怎樣確保第一次點燃後,火箭飛到特定的位置,在不容許偏差的時機第二次點燃。

2018,逝者對我們的啟示——訪梁款、朗天、羅貴祥

2018.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03

2018,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實在太多。悼念文與特輯都做到無停手,每一個死亡都好像向我們揭示了重大的意義,彷彿令我們存在的世界粉碎了一角。面對一地碎片,虛詞就此,向學者梁款、文化評論人朗天及作家羅貴祥查詢,請他們言說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對我們的意義。

懷念黃小姐,也談《戲緣》再版重印

書評 | by 致寧 | 2019-01-03

2018年1月3日,電影文化圈人人敬重的黃愛玲小姐在睡夢中遠去。黃愛玲生前是電影節目策劃、電影史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而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影評著作不多,僅留下《戲緣》和《夢餘說夢》(兩卷)。正當黃小姐逝世一周年,她的第一本影評結集《戲緣》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再版,以表紀念……

悼念奧茲:黑暗中的愛與絕望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01-02

2018年12月28日晚上11點,以色列著名作家及以巴和平鬥士阿摩斯‧奧茲,在與癌症短暫搏鬥後,與世長辭。消息是由他的女兒,作家暨歷史學家芬妮亞‧奧茲—薩爾茨貝格(Fania Oz-Salzburger)在推特公佈的,芬妮亞在推特上坦言,父親由於病情「迅速惡化後,於睡夢中去世。」

【2018・回顧】2018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2018.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01

彷佛真的不堪回首——2018事多,也死得人多,真係無病無痛是不能入選年度文化大事的……有逝去,有崩壞,有消失,有重建,有創造。回顧是為了甚麼?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裡吸收。

【教育侏羅紀.大學語文】巴金,與my little airport(下次可能是其他)

教育侏羅紀 | by 張婉雯 | 2018-12-31

經歷了六年肉搏、好不容易擠進大學門檻的精英們,又怎會輕易放棄自己一身的(也是惟一的)招式。我的標準與林鄭口中的紅線一樣,一年比一年低;一個學期後,但求他們發現「中文原來有別的讀法」,也就算階段性勝利了⋯⋯

【教育侏羅紀.補習】療癒的可能

教育侏羅紀 | by 李嘉儀 | 2019-01-08

他們每每在第一天考試的早晨肚瀉,一做習作就伸手拔掉前額頭髮,他們習慣抓破永遠在同一位置,那久久不癒的結痂,彷彿那裡總是有蟲在啃,有火在燒,一緊張便痕癢。他們的額頭佈滿細小傷口,指甲縫邊塞滿血跡,有時他們記得我今天要來,便在課前衝到浴室洗刷,更多時候,他們忘卻了⋯⋯

【無形.平安】留一扇窗

詩歌 | by 劉芷韻 | 2018-12-31

不管黑夜的黑/與零散的光亮/打開窗/打開世界的另一面/用最溫柔的聲音降落/不驚動任何人/沒有風/沒有震動

【丁穎茵專欄︰繆思思妙】911紀念及博物館︰如何討論國仇家恨?

專欄 | by 丁穎茵 | 2018-12-31

2014年5月,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於世貿雙塔遺址開幕,旨在向三千名遇難者及一眾拯救人員致意,藉此申明尊重生命、維護生命尊嚴與價值的決心。透過911爆炸案,博物館探討恐怖主義對於個人、國家以至全球的遺害,期望仇恨、無知與偏狹將有了斷之時。然而,公眾為何需要博物館記念這段鮮血與驚懼、灰燼與悲痛扭結糾纏的當代史?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意在味外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1-04

今期《無形》,結構上相當大刀闊斧:當中四分之三的內容,乃是香港文學季「氣味相投」展覽中的文學文本,另外就是重頭特稿,黃碧雲的〈 發霉的,被珍愛著——我的終度年華,五十六 〉。

【2018・回顧】好文招魂幡:虛詞年度十大 & 編輯部私推薦

2018.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2-19

2018年5月起運行迄今,「虛詞」已刊登近500篇文章喇!其中作家專稿,也有新晉作者素人投稿,當然編輯部也炒稿車衣訪問評論做到出晒煙。那麼「虛詞」上最能點中人心的文章是哪些?以下就為大家呈獻2018年度點擊率TOP 10——這十篇文章的hit rate加起來就已超過20萬,是帶動人們來到文學平台的重頭馬車!快看看它們吸like秘技!

【字遊行.日本】日本「全國こけし祭」︰東北木公仔癲狂之旅

字遊行 | by 陳麗娟 | 2018-12-29

在〈日本東北木人偶之旅〉一文中,介紹過日本民藝木人偶こけし(kokeshi,雖偶有寫作「木形字」、「小芥子」等同音漢字,其字源並非來自漢字,公式寫法是平假名「こけし」),如果第一次去宮城縣鳴子溫泉泡湯加看(買)kokeshi是淺酌,那麼特地在九月第一個星期跑到鳴子去看「全國kokeshi祭」(http://kokeshimatsuri.com/about/),就是中毒漸深的徵狀。那兩天兩夜進入了連自己也要變成kokeshi的瘋癲狀態。

白粥

詩歌 | by 也斯 | 2018-12-30

互為異質,說彼平生——看Rachel Howard展

散文 | by 孟紫芝 | 2018-12-28

周日我們出來看展,展覽的藝術家叫Rachel Howard。展覽一開始是一件尺寸不大的畫,大概高不過一米,寬不過八十厘米。畫面裡一個黑影,像安吉拉.卡特的故事裡跳出來的巫師或者樹精之類,似乎穿著帶兜帽的斗篷,手底下有一個小生物。L說這是一頭牛吧,你看這是牛的雞巴。

慷慨一歌淚如瀉——《艤舟集.周棄子渡海前詩文百篇》讀後

書評 | by 陳煒舜 | 2021-05-17

如果詩人並未將作品自行編集,對研究者當然會造成不小障礙。由是觀之,香港浸會大學朱少璋博士新輯《艤舟集.周棄子渡海前詩文百篇》,便是一件嘉惠讀者的美事。

荼蘼花季,欲望永生——專訪李昂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2-27

剛好又是聖誕節,半個世紀前的聖誕節前夕,女孩想將聖誕樹帶回家。挑個平常日子,逃學,她來到市場,原本要買聖誕樹,卻被花匠帶到不知何處,一顆心也不知飄到何處,只覺得在不知何處,一雙黑眼睛不住窺視自己,窺探到她心底的慾望來——她被花匠侵犯了——所謂慾望,不過純屬幻想。以上是〈花季〉的故事,李昂首篇發表的小說,從16歲寫到66歲,開到荼蘼,花季易盡,但李昂的欲望,卻永不枯謝。

德勒茲眼裡的法蘭西斯.培根——匈牙利國家美術館(中)

散文 | by 艾苦 | 2019-01-03

走到三幅並列的巨作《1972三聯幅》(1972 Triptych),便想起德勒茲對培根三聯幅的描述。他說,培根的三聯幅理應與敍事性對立;然而,它們互相分離、區隔,卻又湊合出一種具符號意義的關聯。甚至,當三幅畫並列在一起時,便從原先各自的平靜中產生了韻律。因此,韻律就像畫作的「恐懼感」本身,它既在畫作之中,但卻又不在其中。韻律自身也成了一件事物──架空了一層的抽象之物。

城巿浪蕩,單純遊戲——〈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

藝評 | by 凝蹄玉 | 2019-01-11

來到十多年後,科技看來開發了世間的更多維度,人們又是否真的更多地由室內走到了室外?《放浪城巿》的第二部分「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下稱「靜漫」),針對著其所屬的「動漫美學雙年展」而提出一種「靜漫」——大概是靜靜漫步的意思——之可能。此計劃背後由黎蘊賢團隊主推,牌頭參展藝術家是作家周耀煇及黃照達,挾2015年「房子尾尾」的聯乘成功而再續前緣,確是從室內走到了室外。

《夢女芭蕾》︰跨出舞步,跨出性別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8-12-27

《夢女芭蕾》的英文片名簡潔有力︰Girl。想成為一個女生,想成為一名舞者,Girl不再是主流社會定義的女性形像,Girl只是Lara心中想成為的那個自己。這電影因痛極而動人,在於導演成功結合追求藝術與追求跨性的勇氣,如此無悔。

搏擊的勇氣——《燒失樂園》中的肉身對高牆

影評 | by 韓麗珠 | 2018-12-27

巿川隼的《東尼瀧谷》透過影像把村上春樹世界的孤獨換了一個形狀,李滄東的《燒失樂園》則把村上的社會性變得更濃稠,濃稠得令人非常難過,這種難過和讀了村上小說所產生的難過不同,電影所予人的難過是一次正面的迎擊,而小說,則是讀來似乎淡然,然而在慢慢地洞悉了所有隱喻和伏線後,才會感到錐心的痛和慄然。

【虛詞.意味】母後

詩歌 | by 游靜 | 2018-12-30

「我從不相信女人天生母愛等等/自小見到小孩/總是想伸出腳/不踢死也至少勾/跌一百次或/個仍然/能夠爬起來的/可能值得長大/等等/直至認得/我母/沒有/等等。」

【虛詞.意味】「寒」是身外物

散文 | by 黃仁逵 | 2019-01-15

故事是這樣的。那年師父說,他有朋友隱居去了,夫婦倆帶同幾歲大的女娃住進了深山裡。「有沒有興趣跟我去看看?」我是師父的酒友,沒跟她修習太極拳,但也跟著他的門生叫他師父。

【2018・回顧】少量星辰也成星座——2018香港文化出版現象概述

2018.回顧 | by 鄧小樺 | 2018-12-29

有人覺得2018年的出版有點乏善可陳,但年終不妨寫一寫提一提組一組,組成星座式的板塊,可供鳥瞰;儘管肯定掛一漏萬,也希望給有心的出版社打打氣,推動一些書籍。本文立足點由文學出發,旁及一些語言、歷史及文藝書籍,主要談香港而也涉及一點台灣,不免貪多務得而定有遺漏,歡迎識者補充,大家多交流。

《翠絲》:只剩下姿態的政治正確宣言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8-12-24

李駿碩的《翠絲》(“Tracey”,2018)作為首部跨性別題材華語電影的確不容易,不像TVB劇集等香港主流影視作品醜化LGBT群體更加不容易,但在我看來根本沒有比《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Tom Hooper導演,2015)進步,就是一篇只剩下姿態的政治正確宣言,更印證香港電影多麼「不健康」,創作者和觀眾皆以「議題」為先。「同理心」一詞被濫用,「關注甚麼」和「如何關注」應是一樣重要的。

【單身動物園】叔本華:厭女哲學家

單身動物園 | by Arthur | 2018-12-24

叔本華在〈論女人〉一文中幾乎把女人踩得一文不值,文章若是發表在今天,大概一堆「厭女」、「性別歧視」、「政治不正確」的標籤就要往他頭上貼,更會惹一眾女權份子的大力撻伐。相信人生只有痛苦的「悲觀哲學家」叔本華,在他七十二年的人生中,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才讓他對女性怨恨滿滿?

【教育侏羅紀.英華二百】誰消費了英華

教育侏羅紀 | by 黃顯鈞 | 2018-12-26

隨著Morrison Concert的完結,英華書院創校200年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式宣告結束,我也趁這個機會在這裡發表一下個人意見。我不認為英華是一間不好的學校,然而這次皕載慶祝活動卻實在有多項荒謬之處。

香.港.新.盤.命.名.學(2013-2018)

其他 | by 張一村 | 2018-12-30

2013年4月起實施的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規定,所有新盤資料皆要公開,筆者根據一手住宅物業銷售監管局的資料庫,收集統計條例實施後一共228個新盤的命名,歸納分析出一些特徵。

【無形.平安】平安

散文 | by 何潔泓 | 2018-12-24

不用虛想明天沒有痛苦,我們沒有得到誰的保障。如果平安一生在殘酷淌血的社會已成了一份奢侈的盼望,那本應如此的安穩景象已成虛無機率不必自作多情。我們只能在藏有善意的靈魂裡,與美好赴一場約。不怕窮得就僅剩這塊斑斑駁駁的內心,因為那處歲月靜好。

詩三首︰〈釋《基因改造法》第四百零四條〉、〈刮鱗〉、〈敬意義——給由疆〉

詩歌 | by 余文翰 | 2018-12-31

余文翰詩三首︰〈釋《基因改造法》第四百零四條〉、〈刮鱗〉、〈敬意義——給由疆〉。

當一切始於核爆,終於愛情——The Album: Part One

其他 | by 王樂儀 | 2018-12-24

《The Album: Part One》完全異於平常專輯,賣的不單是音樂,或者宣傳概念。當中以歌曲為劇本,歌者化身董折和浦銘心兩個角色,還有更多角色情節陸續出現,交出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借用Ulrich Beck 和Elisabeth Beck這對學者夫婦的說法,更是新時代的混亂關係。

悼念這位頂撞文字獄的現代詩人——寫給逝去的孟浪兄

其他 | by 馬建 | 2018-12-22

當代流亡詩人孟浪去世了,他留下了大量的詩歌隨筆,也就是他人生的所有腳印了。好了,孟浪兄,我們詩行裡見,而且會讓更多的人讀,因為你留下的詩歌會因為流動而活著。早晚我們的血都會流在一起。

【虛度年華.四六】卡繆:第一人,最後一本書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3

1959年,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46歲。

趕去未來,打撈我們︰悼念孟浪詩輯(二)

詩歌 | by 楊小濱、劉振周、淮遠 | 2018-12-22

著有《連朝霞也是陳腐的》、《一個孩子在天上》等詩集的中國詩人孟浪,於2018年12月12日在香港病逝,詩人楊小濱、劉振周、淮遠寫詩以作紀念。

【虛度年華.四六】王爾德︰人生有兩種悲劇,我兩種都有了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1

1900年,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46歲。

【無形.平安】平安幼辭考

散文 | by 李維怡 | 2018-12-21

「平安」,原是一生的難,也是個好深的詞。當然,當時的我,沒有認真想像過,若他日決定做一個不介意離開主流而行之人,其實須準備承受甚麼事情?又如何能在世界中安頓、接納自己繼續前行?感謝今次邀稿,讓我稍為整理了一下,在明確地投身社會運動之前,我是怎樣學習這個詞彙 。

階級世界遮蔽了光明縫隙——我看My Little Princess

影評 | by 徐梓琦 | 2018-12-21

看畢電影My Little Princess(2011),剎那間勾起一些模糊的童年記憶。回想自己,長大後沒有很常去思量構起現在心身模樣的主要原因,導致現在的鬱結剪不斷、理還亂。

【虛度年華.四六】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及其後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1

1867年,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46歲。

魔幻寫實中的芙烈達.卡蘿——匈牙利國家美術館(上)

散文 | by 艾苦 | 2019-01-03

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當人們提起芙烈達.卡蘿,很自然地就以「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的漂亮妻子」指稱她。沒錯,在卡蘿22歲的時候,跟比她年長20歲的里維拉結了婚。那時,里維拉早已是墨西哥其中一位最享負盛名的畫家,是畢加索的朋友。因此,在兩人的結婚證明書上,里維拉的身份是一名畫家,而卡蘿則是家庭主婦。卡蘿彷彿就是里維拉的一個註腳。她出現在他的畫作中,她的照片成為了《時尚》﹑《浮華世界》﹑《時代雜誌》的封面。

悼念孟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2

2018年12月12日,詩人孟浪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壽57歲。廖偉棠、關天林、熒惑、淮遠、劉振周等一眾詩人以詩歌追悼孟浪。馬建的悼文則書寫孟浪的流亡詩歌的道德力量。楊小濱從生活細節訴說詩人的高尚情操。最後,黃潤宇的筆訪紀錄讓我們了解孟浪對離散身份的思考。

奶粉如鉛,紅豆冰浪蕩——「五味雜陳.字裡識香味」講座

報導 | by Nathanael | 2019-03-01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第三場講座「字裡識香味」早前於誠品銅鑼灣店圓滿結束,在主持唐睿的引導下,台灣《聯合文學》主編王聰威和香港作家張婉雯,都大方地擺上他們人生中最豐盛的飲食故事。所謂「豐盛」,大概如海明威「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這句名言,香氣與味道一直在記憶中流竄,無時無刻挑撥著心底最幽微細膩的感情,箇中「豐盛」與滋味,自然不必與金錢或價值掛鉤。

【無形.平安】「?」與「NO」的叛逆基因,中年的bitter taste——讀淮遠《獨行莫戴帽》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獨行莫戴帽》所收文章從未結集,全書分三輯,輯錄了從70年代(第一輯)至2010年後(第二、 三輯)的文章:寫中學時代、親朋戚友、吃飯穿衣、看電影看醫生、旅行移民、潔癖罵人等種種日常。從青年跳接到中年,如讀著一個本色之人依舊如昔的骨架,淮遠的過去到現在。只是人在中年,或人過中年,必然會點染上一份中年情懷。

詩意能帶領藝術品走多遠?——看《監獄建築師》

藝評 | by 忤尚 | 2018-12-19

《監獄建築師》是一部長達一小時的影片,內容圍繞一名監獄建築師和英殖時期詩人囚犯的跨時空對話。其特別之處在於,它像是另一個平行世界裡大館的「對倒」:片中建築師的要務是將美術館改建成監獄。而從建築師的內心獨白可見,她的願景是設計出一座能將囚犯泅渡到自由去的監獄。

【虛度年華.四六】凱魯亞克︰死亡一直很近,我們永遠年輕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0

凱魯亞克的名作《在路上》,使他成為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國王」(雖然他自己不是很喜歡這個稱謂),與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等,影響了數代文藝青年。他們挑戰美國知識階層裡的權威和主流文化,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亞文化,實踐各種極端的生活方式,性交與安非他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一切都與死亡如此接近。

【教育侏羅紀.畢業】那些年,我聽過最殘忍的話

教育侏羅紀 | by 何如 | 2019-02-16

2015、2016年,我發現不少同學、同齡朋友參加由學校推薦的內地基金會、交流團。著西裝,飲紅酒,去晚宴,上電視。如此很好。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各有前因。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選擇目前道路的原因。比起他們,我仍然時刻質疑自己當下的價值。

穿越時空向孟浪敬禮

其他 | by 楊小濱 | 2018-12-18

最後一次見孟浪,是今年二月份的臺北書展。孟浪組織的《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詩集》朗誦會之後,六七個朋友在宵夜時分去吳興街找晚飯吃。臺北的美食街卻如此蕭條。孟浪要把我們帶去紅燈籠快炒店,不料九點多那裡就已經早早關門了。我們隨意找了一家還有燈光的麵店,繼續著剛才的討論。這大概是唯一一次分別時我沒有跟孟浪道別(他去給誰指路走遠了)——心想反正隨時都會再見——不料竟成永訣……

《你好,之華》:我不好,精緻的平庸,造作的浪漫

影評 | by 紅眼 | 2018-12-18

我們都喜歡過岩井俊二。承認吧,那些年的《情書》、《燕尾蝶》、《青春電幻物語》,甚至是許多人的初戀。20年後,如果你在同學會上再遇到那個牽動過你少年情感的初戀對象,屈指一算,彼此都年紀不輕了,對方已經移居別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將回憶中的畫面與眼前人比對,原來微小的落差都會破相,與其再見,不如不見。

【無形.平安】天眼之下,何以平安?

散文 | by 楊秀卓 | 2018-12-19

中國在各省一線城市安裝了逾二千萬個攝錄鏡頭,散佈在街頭、火車站、機場、球場、商場和大大小小公共場所等地方,覆蓋率達100%,而且全部都已聯網,並能做到人臉識別,即是說每個人都在被監視。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是白天或黑夜、在行街吃飯或拍拖公幹……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明石浮游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12-16

明石海峽大橋是現時世上最長的懸索吊橋,建造期間經歷阪神大地震仍佇立不倒,只是地層移動使本州與淡路之間增加了一米的距離,大橋也由原定的3910米延長為3911米,有「珍珠橋」的別號。

【虛度年華.四六】也斯︰游離與對話,是否可能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20

1995年,也斯,46歲。

【虛度年華.四六】聶魯達︰來擁抱著我,政治漩渦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15

1950年,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46歲。

路途遇上那女子——懷許曉暉

詩歌 | by 飲江 | 2018-12-15

飲江以詩悼念許曉暉:早上回家路途 / 美麗女子微笑 / 遞我一傳單 / 去睇睇吖,先生 ……

筆訪孟浪:共同面對我們無法避讓的命運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12-15

在這幾個小問題間,孟浪闡釋了作為永遠的異鄉人,如何在故土情結、國族問題、身份矛盾與認同中自在遊走——正是不間斷的、形而上的思考與寫作使他自由。身兼作家與編輯兩個身份,孟浪曾略帶自嘲地說,在創作中自己是命定的「探險者」與偶然的「受難者」;而做編輯時,卻又充滿了包容與同情。

【虛度年華.四六】梁啟超:恰逢五四,荒涼歐遊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14

談起這年,不會不提五四運動;提起五四運動,大家卻未必會想起梁啟超。1918年12月,梁啟超以中國代表團會外顧問及記者的身份,率領六人團隊赴歐。1919年3月中旬,他致電回國,揭發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私訂出讓山東主權的密約。「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決心。」,由此激起全國不滿,觸發北京大學學生示威。可以說,身在巴黎的梁啟超,有份間接促成五四運動。

【無形.平安】人間摩西,歌聲引路——專訪甘浩望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2-21

《聖經》上有這麼幾句︰「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甘浩望神父的故事沒有《聖經》那麼厚,但要細細說來,也非易事,尤其當他的故事隨著香港發展行進,每一頁都擠滿黑壓壓的人影,你說甘浩望是漆黑中的螢火蟲?「發光發亮」說來俗套,他又不是落入煩塵的聖哥,況且他亦承認,自己也有驕傲與發脾氣的時候——甘浩望好真實——於是他將每一次挑戰看成是操練智慧的機會,在歌聲與結他聲中,繼續數算恩典與平安。

【字遊行.法國昂熱】世界末日到了麼問我終結會如何

字遊行 | by 李挽靈 | 2018-12-15

昂熱很小,徒步一天可走完市中心。昂熱城堡位處火車站附近的曼恩河畔(La Maine),收留我的主人家Eddie住在相反方向的東北邊,我從他家裡出來,徐徐穿過市中心高低起伏、保留了中世紀格局和少量木骨架建築的窄小密集街巷,來到城的另一邊山岩頂上的昂熱城堡,也不過30分鐘光景。跟其他大部份如文藝復興風格的盧瓦爾河谷城堡(Châteaux de la Loire)不同的是,昂熱城堡屬中世紀風格且兼具軍事功能,這從其高居臨下的位置以及仍然聳立的城牆和高塔可看出來。

【虛度年華.四六】昆德拉:生活在他方,他方在法國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13

在捷克布拉格之春運動爆發後的七年裡,昆德拉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1968年昆德拉作為這次運動的改革重要人物之一,當持續半年的運動宣告失敗後,他的教授職務被剝奪,自由化改革也在面對蘇聯的50萬軍隊下無疾而終。面對極權政府的管治,昆德拉的教學與創作生涯都被嚴密管制。那是捷克歷史上壓抑的一頁,後來昆德拉的《笑忘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作品,都會回歸這段歷史,向世人揭露政治的黑暗面。

悼念孟浪詩輯

詩歌 | by 廖偉棠、鄧小樺、熒惑、關天林 | 2018-12-14

著有《連朝霞也是陳腐的》、《一個孩子在天上》等詩集的中國詩人孟浪,於2018年12月12日在香港病逝,詩人廖偉棠、鄧小樺、熒惑、關天林寫詩以作紀念。

【無形.荷爾蒙】Martyr

散文 | by 陳飛 | 2018-12-13

一向不喜歡跑步。跑短的沒有爆發力,中距離還可以,至於長跑,若不是高中時期為了應付「職務」,是絕對不會碰的。那時候同學總說「你這身形應該很適合練長跑」,自己是做運動員的,自然知道這些話不太合理。適合一項運動與否,跟身形沒絕對關係,尤其跑步,如果沒有必定要跑的理由,無論100米還是43公里,都跑不過去。

專訪淮遠︰今夕何夕,反叛青年記憶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9-02-15

黃燦然說:淮遠是香港最好的散文家。在淮遠的散文裡,他一方面以詩化語言經營跳躍的節奏;一方面則用小說化的長句,精簡幽默地書寫人性善惡。「散文這種文類不用定義。你可以用散文寫詩、寫小說。界線全由自己決定。」

詩兩首︰〈鐘錶師〉、〈其後〉

詩歌 | by 陳李才 | 2018-12-19

陳李才詩兩首︰〈鐘錶師〉、〈其後〉

我們岌岌可危的沉默權利——也談朱凱廸與《沉默發條》

時評 | by 陳諾諺 | 2019-04-17

由朱凱廸聲援劉小麗與眾志宣傳港獨,政府便設法使他沒法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是次朱凱廸參選村長,卻遭拒絕。選舉主任表示,雖然朱凱廸堅持不主張港獨,但資料顯示他不接受中國擁有香港的主權,是為港獨的選項,因此違反了《鄕郊代表選舉條例》第24條。「政治審查搬龍門」誠然恐怖,更使人愕然的是,選舉主任指村長不但不能主張港獨,更要反對別人支持港獨。

《艤舟集》與《剩山圖》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8-12-11

我把新出版的《艤舟集》放在《未埋庵短書》和《周棄子先生集》之前——由渡海前到渡海後——三本書的詩情文意牽繫得起黃公望筆下富春山水的連綿氣韻與聚散傳奇,神往之餘,一廂情願,總覺得《艤舟集》收錄的渡海前作品,與《剩山圖》一樣:可以傳世,而且會得到讀者的重視。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 X!係咁㗎啦。」

教育侏羅紀 | by 陳諾笙 | 2018-12-11

作為漂流教師快十年,我流浪在各大專院校之間;每個學期服務的客仔皆不同,有考上第一志願學系的勝利組,也有僅達「毅進」水平的制度失敗者。我不敢說他們日後的前途如何,目下惟一可以總結的,是兩批學生都是同一種臉孔:懨懨欲睡、愛理不理,天下再大都沒勾起半點好奇,世情再屈機都沒燃起一點星火。

【無形.荷爾蒙】三十六宮總是春

散文 | by 宋雨喆 | 2018-12-11

這段文字耐琢磨,有時也會發給比我疲累憂慮的朋友看,發時多刪掉第一句,因為不分時機對象的談佛論道讓人更累,知道「偷閒」要緊就行了。這個閒千金難換,感受上該是交融通泰,而不是窮極無聊,無事腦子飛轉更不算,體現在音樂上是某種留白、超離或有生趣的遊戲感。

【單身動物園】梭羅: 隱青鼻祖的不婚反抗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12-10

據說如今每個文青都有一本《瓦爾登湖》。偏愛歸隱、嚮往獨居,現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消費趨勢?)然而寫下這本巨著的梭羅,當年是形單影隻,拿一柄斧頭,就跑入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山林裡,自此開始長達兩年的「野人生活」。

【佬訊專欄】白裇衫死忠的自白

專欄 | by 佬訊 | 2018-12-10

所謂完美的白裇衫並不存在,就像完美的文章不存在一樣。

【虛度年華.四六】左拉:藝術至上,朋友……算吧!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10

四月四日,左拉剛過46歲生日的第二天,他收到來自幼時好友畫家保羅.塞尚(Paul Cezanne)的一封短信【……】這封充滿祝福與柔情的信件,沒想到,卻是塞尚給左拉的「分手信」。一段超過三十年的友誼,在這刻劃下句點。

【虛度年華.四六】楊絳:反右風潮,真假緘默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充滿欺騙與撕裂的1957,是中國現代史上無法淡化的年份。從「大鳴大放」到「反右運動」,這一年中共政策變化之劇,令知識分子們陷入了兩難選擇——發聲,抑或沉默。作為時下重要學者,楊絳與錢鍾書夫婦雖然倖免於難,但也無法免於風波。

【字在食.病人餐】霧霾炸兩與身份危機

字在食 | by 林知陽 | 2018-12-19

雖然成年後從未在北京長居,但我自認是不怕霧霾的。我生在北京南城,在工廠大院附近長到七八歲。也許兒時習慣了空氣裡的某些元素,我至今分辨不出空氣質量的優劣——在瑞士不覺得空氣多鮮甜,在北京也不覺得空氣多凝滯。再者說了,如今定居在紐約,那裡的空氣也不見得有多好。

算命師的預言陷阱

小說 | by 洛楓 | 2018-12-07

命運的預言是一種魔障,支配和驅逐沒有自由意志的人,預測的系統是火山爆發的氣孔,噴射一堆隨機的泡沫,讓人在迷亂的泥濘裡自我戕害;預言的惡魔必須由預言擊退,驅除凶靈的方法就是招魂,既是毒藥又是解毒劑,循環的治療中不斷復發。

【虛度年華.四六】胡適︰沒有低調的自由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07

說胡適是一個力求低調的人,相信會引起不少人爭議--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而觸發新文學運動;多次與梁啟超、李大釗等知識分子論戰;出任過駐美大使,被提名諾貝爾獎,還差點在蔣介石的協調下,成為國民政府遷台後的首位中華民國總統。在其張揚注目的事跡背後,專心學術,才是他最大的心願。1917年成為北大教授時,他已經拋下豪語:「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 1937年,正是他「二十年不談政治」定位的終點。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把生命綑縛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8-12-06

那時候,我的頭髮跟G的一樣,野性難馴,髮量濃密像許多匹焦躁的馬同時要跑往不同的方向,我從不想拔掉它們,只是想要編一根整齊的辮子,可是我的年紀還不足以理解梳理和編辮子的邏輯,指頭也不夠靈活。

【虛度年華.四六】章太炎:一代狂士,毒舌禁不住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04

「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魯迅在文中如是紀念章太炎,認為他的留在革命史上的業績比學術還更大,「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這位錢玄同、陳寅恪、魯迅的導師,教書治學當然不在話下,而其敢怒敢言、針砭時弊的「狂氣」反而讓人印象更深。標桿性事件,就是章太炎與袁世凱極權之間的角力。

讀韓志勳畫忽憶司空圖詩品得九絕句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18-12-05

靈感來自韓志勳畫作《丹雲,冷雨,熾風,速雷》、《宇頌》、《凝章》、《凝語》以及其他圓形主題作品。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無處寄平安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8-12-05

那次討論專題題目時,編輯部一致投票支持「平安」——90後編輯沐羽直道:實在不知道甚麼是「平安」,就要做這個。是的,在動盪時代,美好昔日逝去、核心價值崩壞、本來被認為是基本尊嚴(如民主投票)的事物遭踐踏,善良的人們遇劫難,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都在在呼喚我們重新想像何謂平安。

【教育侏羅紀・英華二百】「甚麼我們欣賞?」

教育侏羅紀 | by 王天仁 | 2018-12-26

12月2日,星期天晚上,英華書院在會展筵開超過二百席。這是香港開埠以來難得一見的校慶盛會。書院由馬禮遜牧師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創辦,後遷到香港營運。擁有如此悠久的歷史,而眾師長和師兄弟能夠聚首一堂,成就此等盛事,實在可喜可賀。小弟因事未能參與,甚為遺憾;然而當看到特首和教育局長作為上賓之時,即使明白屬於既定遊戲規則,仍然不禁心中有氣,不吐不快。

自傳式身體真假懸案

藝評 | by 李海燕 | 2018-12-04

當代舞的主題空間,讓藝術家以他/她選擇的方式,描述大歷史以外的個人史,尋找書寫平權的可能性。但基於媒介差異,自傳式舞蹈的成立可能比自傳寫作或自畫像困難得多。

仿石——致曾淦賢

詩歌 | by 曾繁裕 | 2019-09-23

世界結成巨石 / 妳們都不能不愛我了 / 而世界又未曾結成巨石 / 牠因失眠而高飛……

甜美女孩以酸掉作抵抗——記「女性凝視與肉體繪寫」講座

報導 | by 黃鈺螢 | 2018-12-07

作家Jenny Zhang和Intan Paramaditha對「性」和「身體」的描寫——不論聲音、氣味和質感——均有深刻見解 。在這講座,二人會與主持人Emily Ridge分享她們如何在文學處理「性」的話題、讀者不同甚至強烈的反應,以及女性作家書寫女性身體涉及的性別政治。

【虛度年華.四六】魯迅︰亡命鴛鴦,真愛是真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2-02

1927年,魯迅,46歲。

一個博物館規模的攝影展——訪策展人劉清平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2-04

《PROVOKE》1968年創刊,來到今年剛好五十年。它就像中平卓馬與多木浩二聯手向日本攝影界投下的一顆響亮的震撼彈,卻又瞬間沉寂,一如曇花只一現。《PROVOKE》一共只出了三期,1970年便宣告解散,但它的後遺卻一直延續至今。以《PROVOKE》為主題策展的「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策展人長澤章生,挑選十二位攝影師作品,包括啟發了中平卓馬與森山大道的東松照明與細江英公,亦有受《PROVOKE》影響的攝影師野村佐紀子與SPEW。

犯禁與溝通:貝托魯奇追尋的真正革命

其他 | by 朗天 | 2018-11-30

很多年之後,《月亮》(La luna,1979)的兩幕影像仍在我腦內揮之不去。第一幕:母親日間在陽台跟剛開始走路的兒子玩耍,父親拿著捕獲的魚回來,母親注意力轉到他身上,開啟留聲機,扭動身子與之起舞;失去了母親的兒子看在眼裡,哭喪著臉,晃著纏繞毛線的赤軀投向外祖母;下一個鏡頭已是晚上,母親推著嬰兒車在山路上獨行,抬頭望天,一輪明月高懸。

Anacostia Community Museum︰服務社區,人人都是策展人

藝評 | by 丁穎茵 | 2018-12-02

如何建設理想社區?答案或許人言人殊︰有人相信社區少不了街坊交流的聚腳點,有人認為社區必須提供顧及長者與孩童需要的服務,也有人提議成立流動市集支持本地自家製產品。大抵沒有人想到一所鄰里博物館也可以對社區有所貢獻。平情而論,誰需要一座博物館收藏家裡藏不少了的陳年舊物?街頭巷尾的舊故事又何以改變社區?

【字在食.蒟蒻】了不起的蒟蒻

字在食 | by 金其琪 | 2018-12-21

最近迷上了吃蒟蒻,像吃安慰劑一般,每晚都吃。吃的時候告訴自己,沒錯,這是甜食,這是多巴胺和血清素,是快樂的食物。同樣快樂的食物當然還有朱古力,可是吃完必須刷牙,不適合睡前突然來一口。我吃的蒟蒻是袋裝的日本小零食,撕破一角吸著吃,像是吃嬰兒輔食。口感上,可以簡單理解為剁碎了的果凍,但比果凍軟,又比愛玉甜。我的朋友說這是少女的食物,「你真是小女孩」。

【虛詞.荷爾蒙】牢

小說 | by 馮凱霞 | 2018-11-30

他並不認得夏的模樣,因為他們素未謀面,但當他看見夏帶著微笑同時流著兩行淚水的臉龐,他便知道對方是夏了。長期的治療並未磨蝕他的嗅覺,他在二人之間的空氣中聞到明顯的酸澀味,那正是憂傷的味道。

【虛度年華.四六】聶華苓:從白色恐怖到溫暖紅樓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30

國共戰爭紛擾,聶華苓於1949年來台避亂,隨後經引介進入剛創刊不久的《自由中國》,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這份承載著台灣民主進程的傳奇刊物,創辦時得到蔣政府的支持,但因其堅持主張自由主義思想,並從50年代開始發表社論、指出台灣社會專政極權等諸多問題,逐漸受到當權者的打壓……

《沉默發條》書評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2014年董啟章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他發表題為「必要的沉默」的文章,引起連串討論。事隔數年,《沉默發條》一書輯錄各方論述,再思沉默的可能。小輯收錄Edith So的書序、沐羽和彭依仁對《沉默》的回響。

香港人未驚過!「勁揪體」正式登場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2-07

「勁揪」,廣東話俗語,原指某人功夫了得、能打會踢,引伸為「厲害」;以一套字體來比喻一個社會、一個群體,「勁揪體」除了體現設計師獨特的美學觀,還隱藏著支持、使用這套字體的群體,對理想社會的投射。

【虛度年華.四六】吳爾芙︰女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房間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30

1928年,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46歲。這年的吳爾芙並不憂鬱。不悲傷,不追悔,亦不痛恨。事實上,一般對於吳爾芙的認知在這年幾乎都並不適用,她在此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奧蘭朵》(Orlando : A Biography),被公認為吳爾芙一生寫得最易懂的小說,也是她處於好心情時寫下來的難得之作。

自我對抗,文學起航——讀《沉默發條》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8-11-29

2014年,董啟章被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該年香港社會對於佔中抗爭的討論正白熱化,及後發生了雙學佔領金鐘的行動,此時此刻年度作家成為敏感的名稱。議者認為作家既然支持社會抗爭,就應拒絕與建制有關的一切,而董啟章的回應是在書展作家感言裡,大談「沉默」的意義如何被扭曲。根據董的說法,近幾年來社會有個錯覺,認為「沉默」就是負面的,而「發聲」就是正面的……

喜歡《入樽》,其實是因為挫折

現象 | by 鄧小樺 | 2018-11-29

我買下《入樽》最後五集珍藏,20至24卷湘北戰山王一役,那五集數不清看了多少次,至今仍然流淚。湘北山王一役,固然戰術情節佈局精彩,畫功上也把動靜快慢的辯證對比表達到淋漓盡致,但我覺得最好看還是心理上的經營。聖女貞德的名言:「所有的勝負,都在於一心。」

馬克思都入屋

書評 | by 李達寧 | 2018-11-28

打開萬毓澤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就有些耳目一新了。馬克思是甚麼?就是經典!經典就是,法國人類學泰斗李維史陀每次構想新研究定必要重讀的書。作者也直指說本書不是入門、導論,而是要讀出《資本論》的「廣博、深刻與歷久彌新」。這種開門見山,就不怕你不讀的氣概,實在讓我汗顏。

當我們談戀愛,其實是在談孤獨

報導 | by 鳥人 | 2018-11-28

由「虛詞.無形」舉辦、名為「愛情中的孤獨因子」分享會就在11月11日,銅鑼灣駱克道了了舉行,電影導演麥曦茵及詩人劉芷韻擔任嘉賓,及著名文化評論人鄧小樺擔任主持人。三人均在情場打滾多年,愛情亦經常是創作的靈感來源,單是分享自身經歷和感受,已讓人產生無數想像及思考。

【教育侏羅紀:寫作教育】何福仁訪談(下):應該要有「失敗者的文學」

教育侏羅紀 | by 致寧 | 2018-11-27

何福仁:文學最忌簡化。我覺得諾獎詩人辛波絲卡說得好:「我不知道」(I don’t know)。你問有甚麽問題可以解決,我不知道。文學家,甚麼家都好,尤其是教育家,最難得的是肯承認自己不知道。W.H. 奥登在〈悼念葉慈〉一詩說道:poetry makes nothing happen (詩無濟於事)。文學作品不斷寫出來,你以為這個世界變好了嗎?

遊玩間,鬆動邊界——「像是動物園(二)」

藝評 | by 陳怡 | 2018-11-27

《像是動物園(二)》(《像》)的點題讓我想起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之著作《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他揭露醫療制度如何將人放進「正常/異常」的二元對立框架,把「正常人」與「異常人」區隔開來,以維繫社會秩序及正常運作……

【虛詞.荷爾蒙】白玉觀音

小說 | by 余遁 | 2018-11-30

人類害怕忘記又怕記起,想忘記時才學習忘記,當忘記時已忘掉忘記,念念不忘是顆廢紙球,一層一層包裹叠成千層下的秘密,當內核離你愈遠,錯覺會愈加堅實。她曾說過,荷爾蒙隨血液循環全身,一生在粘膜之間消亡。血漿九成都是水,當中還有各式血蛋白、電解質、廢棄物,荷爾蒙從來不是故事的主角。

【單身動物園】宮澤賢治:幸福究竟是甚麼?

單身動物園 | by Giovanni | 2018-11-28

「當全世界的人都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個人的幸福。」宮澤賢治說。這位出生於日本東北部岩手縣花卷市的國民級作家,以森林、田野和鐵道構築起一個獨特奇趣的世界觀,他所寫下的詩句,彷彿醞藏著撫慰人心的魔力,每當風雨飄搖的時刻,都會有人把它拿出來重讀一遍。童話詩人宮澤賢治終年三十七歲,他的一生都在追尋真正的幸福。

我翻著余秀華的兩本詩集如籤詩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8-11-26

讀詩,對我來說,是將當下在讀的詩行放進自身經驗檔案庫,尋找,對照,沉澱,存檔。這樣,一首詩的閱讀大扺完成。但讀余秀華的詩,彷彿是從一個專屬於她的宇宙,藉著字詞把自己推向外部,再轉向未知敞開,像將生命從牢籠畫出一條條逃逸線。

【虛度年華.四六】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走進黑暗面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10

對於絕大多數的日本人來說,1995 年絕對是滿載痛苦的一年——1月17日,關西發生神戶大地震;到了3月20日早上,五名奧姆真理教的教徒,各自在東京地鐵五條行車線上的列車施放沙林毒氣。事件共導致13人死亡,超過6,300人受傷。那年的村上春樹,還在埋首長篇《發條鳥年代記》的最後撰寫工作。12月,他決定走訪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者家庭。歷經一年時間,採訪了62名受害者,就在事件的兩周年之際,他出版《地下鐵事件》;一年後,他再發表《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Ⅱ》。

【虛度年華.四六】西蒙波娃︰失戀?大把路數!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24

1954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46歲。

【字在食.鄉愁】來,我們擁抱粥粉麵飯

字在食 | by 林喜兒 | 2018-11-25

有一回在法國親友家中作客,幾乎每天都被法國媽媽的親手做餵飽,又美味又夠溫暖,可是心裡還是感到不自在和不踏實。回到家裡,第一時間煮了一碗出前一丁,吃過一碗熱騰騰的麵,很滿足很舒暢。其實那一刻想吃的是魚旦粉,當然最好是能有碗白飯加碟小菜,不過手到拿來,一解相思的,自然是出前一丁。

《江湖兒女》:無情有義,刺而不痛

影評 | by 紅眼 | 2018-11-23

金庸辭世,江湖人殞落,我們無不追憶著那些植根於童年翻書爬讀的江湖逸事,一再重述飛雪連天的光景。而那邊廂,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剛好上映。但金庸筆下的江湖,是一個令人沉醉其中的武俠世界,賈樟柯的江湖,在他的電影語言裡,卻有一條真正的江河……

【虛度年華.四六】杜拉斯:「我遺憾出版《廣島之戀》。」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23

1960年,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46歲。這年,她將《廣島之戀》的劇本出版了。然而,這卻是一個迫於無奈的決定。本來,《廣島之戀》的編劇不是杜拉斯,她可能是西蒙.波娃,也可能是佛蘭西絲.莎崗(Francoise Sagan)……

詩兩首︰〈錨〉、〈烏木二胡〉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18-11-23

池荒懸詩兩首︰〈錨〉、〈烏木二胡〉

【字遊行.石垣】遇上福島女孩

字遊行 | by 石磊 | 2018-11-22

航空公司前年開設了香港直航石垣的航線,剛巧那時廉航爭相劈價,冷手執個熱煎埋,三百多元就搶到了到石垣的連稅機票。在石垣,我認識了日本女孩Tomoe。

【虛度年華.四六】陀思妥耶夫斯基:逃債賭徒,偉大白癡

四六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22

19世紀60年代,俄國正面臨著日益加劇的社會問題:勞動者貧困、高利貸猖獗、犯罪率劇烈上升……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發表了長篇小說《罪與罰》,就引起了俄國文壇的廣泛關注。小說裡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因貧困纏身,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之後,產生的一連串精神擾攘也使得時人、後人為之震撼。

行走於雪上:記《大象席地而坐》

影評 | by 羅昊培 | 2021-06-10

《大象席地而坐》拍攝完成後,導演胡波以自己的方式離開世界,令在世的人不得不從電影中看見他的種種絕望,和希望。當我從電影院走出來,我感到電影中的一切都難以用回家的路程來消化,彷彿是永遠也無法徹底消化的,就如死亡。

男人,老狗——專訪黃裕邦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11-21

黃裕邦是近年曝光率很高的香港詩人。有留意他社交媒體的話你可能會發現,他的寵物小狗Bradley曝光率也很高。簡介裡他使用的是「Poet with Pets」,至於2014年至今沒有換過的頭像,是他與Bradley的合照。黃裕邦身上有某些標籤,標籤之下,與寵物的羁絆似乎顯得太過輕鬆平常,看似與詩無關,或許不值一提。小狗今年14歲——應該算是「老狗」了,快接近40歲的黃裕邦說:「一直想帶他去領獎。」

【教育侏羅紀・寫作教育】何福仁訪談(上):文學不做救世主

教育侏羅紀 | by 致寧 | 2018-12-07

按: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何福仁先生撥冗參與訪談,分享對文學寫作教育的看法。虛詞現轉載稍經刪整的版本,題目為編輯所擬。

【無形.荷爾蒙】幸福.巧克力.無頭黑馬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18-11-21

多巴胺是知名的荷爾蒙,因為許多科學研究都把愛情的感覺,理解為多巴胺在腦中的大量分泌。多巴胺實驗中,經常動用「愛情」話語的代表物。當一些資訊,比如照片上的愛人模樣,來到神經細胞上名為「突觸」(synapse)的小山崖,突觸就會釋放出能越過間隙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而多巴胺就是一種傳遞愛情、 慾望、興奮、快樂等情緒的神經遞質。於是,傳說中多巴胺就有個別名:「快樂物質」。

【無形.荷爾蒙】胰島戰役

小說 | by 穆琳 | 2018-11-20

自家胰臟罷工,外來的胰島素總是不夠貼心,有時食量或運動量不定,血糖便飄忽起來。護士教我和父母預估食量和運動,自行調節該打多少度胰島素。一開始我拿來紙跟筆做算數,老是算錯,後來我算著算著就悟了:所謂預估,重點不在猜測事物如何發展,而是找個法子使事物朝著自己預估的方向發展。

答謝她給予的滋養——《西西研究資料》編者六人談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8-12-12

幾十年來,世界各地有不少肯定西西價值的文學評論者;而何福仁、甘玉貞、樊善標、陳燕遐、王家琪和趙曉彤這六位編者,亦不計付出收獲,編修出這部《西西研究資料》(下稱《研究資料》)。月前,幾位編者就一同出席在尖沙咀商務圖書中心舉行的座談會,分享研究資料的編輯緣起、過程與體會。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失語動物群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11-19

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在調查不同日本方言裡對蝸牛的稱呼後,於1930年出版的《蝸牛考》中,提出方言周圈論。

【虛度年華.廿八】黃碧雲:也有幻滅,也有和解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18

1989年,黃碧雲,28歲。香港小說家黃碧雲,1961年生於香港,著有小說及散文近二十種,包括《溫柔與暴烈》、《我們如此很好》、《烈女圖》、《無愛紀》、《烈佬傳》、《微喜重行》、《盧麒之死》等,擁有相當堅固的讀者群,並被稱為「香港最後一個偶像級作家」……

【字在食.酒樓】素食者

字在食 | by 李梓榮 | 2018-11-16

自從被朋友騙走了所有積蓄後,我父就更加著迷於經營食店這件事情。可是,有時候,運氣就像過於精明的獵物,讓人不禁起疑,最終會被緊緊咬著的,只會是執迷不悟的自己。酒樓倒閉後,他們嘗試開茶樓,再到後來的茶餐廳。可能是偷渡者的賭徒性格吧,輸得愈多,押上的賭注愈大……

【虛度年華.廿八】珍・奧斯汀︰無愛婚姻,不能忍受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16

1803年,珍・奧斯汀(Jane Austen),28歲。

【虛度年華.廿八】廢名︰螳螂教師,很狂很天真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16

1929年,廢名,28歲。「額如螳螂,聲音蒼啞,初見者每不知其云何。」是周作人回憶中第一次見到廢名的樣子。當時廢名還是二十剛出頭的小子,離家來到北平讀書,偶爾在《小說月報》、《努力週報》上發表作品。誰能想到四五年之後,28歲的廢名已從北大英文系畢業,不僅留校任教當了老師,還當上了父親……

鄰家那棵老樹

詩歌 | by 賀綾聲 | 2018-11-16

我甚麼也沒有 / 只剩下詩句 / 整個下午以詞語對決這個城市……

【字遊行.英國】在英國名著裡發現賈寶玉

字遊行 | by Oychir | 2018-11-15

說到英國名著,隨機抽問任何一個人,可能普遍只會立即想到莎士比亞、珍.奧斯汀和哈利波特?就算沒有看過原著,也一定看過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然後當我再問到 Eyelyn Waugh(伊夫林.沃)於 1945年發表的小說《Brideshead Revisited》(《故園風雨後》),身邊所有人皆搖頭皺眉說沒有聽過。

詞之聲︰「等待」

創作 | by 謝旭昇 | 2019-04-24

耶茨喜歡書,也喜歡玩手機,所以他擁有好幾顆行動電源,但手頭上,總是只會有那一兩顆,所以他的手機總是沒電。這令我去想「擁有」是甚麼意思。我曾經給過他一顆行動電源,在星辰起降不明的夜晚,藍色的電流在暗雲後方流動。那一顆行動電源對於我來說,已不再是我的,但同時又是我的;對他來說,已是他的,但又是我的。

哲學藝術,獨沽兩味——石硤尾Toast書店

如是我聞 | by 洪昊賢 | 2018-11-14

Toast的舖位本身是做冷氣工程的,旁邊的店舖是髮型屋和車房,附近社區很安靜,生活氣息也很重。Jerry本身做設計,兼職在藝術學院教書,對藝術和哲學都有一定的鑽研。Toast書店的名字則來自他多年前關掉的工作室:「其實是想選個不難讀的字。而且書店賣二手書為主,舊書就像多士一樣,經過一些處理,toast也可以解作敬酒,都很夾。」

【無形.荷爾蒙】妖姬支配世界——Serrini歌姬進化論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1-13

「睇下你班微塵/愈自大愈無能/傷春悲秋 babies/睇我嘥心機 I'm fallen」,從〈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油尖旺金毛玲〉、Don't Text Him,到即將推出的全新大碟《邪童謠》,挾帶著港大文化研究研究生身份的Serrini,一邊逆流而上、一邊生成女人,如此圓熟,且美好。

【虛度年華.廿八】達利︰我愛畢加索,更愛卡拉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15

軟趴的時鐘、乾枯的枝椏、平靜的海港、垂死的怪物……即使你叫不出畫作的名字,《記憶的永恆》(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依然是超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作之一。1931年,達利完成了《記憶的永恆》,同年在巴黎個展上展出;一年之後,達利攜同畫作初次參加於紐約舉辦的超現實主義群展,讓他成功於美國嶄露頭角,開啟歐洲以外的藝術市場。

【教育侏羅紀・弱勢】在亞洲教育前放一面鏡——我看《我的破嗝Miss》(Hichki)

教育侏羅紀 | by 鳥人 | 2018-11-15

《我的破嗝Miss》(Hichki)的女主角Naina Mathur就是個廿歲出頭、名牌大學first hon畢業、渴望找到份教育工作的年輕人,她最大的缺點也許是「打嗝」。對於這種神經系統疾病、自小被同儕欺凌、面試時又被校長奚落的遭遇,戲院在場觀眾予以最大的同情。

【虛度年華・廿八】保羅・策蘭:語言之痛,花冠重生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12

原名保羅·安切爾(Paul Antschel)的保羅・策蘭(Paul Celan),生於1920年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42年,他集中營裡的父親因傷寒病逝;而同樣陷於地獄的母親,更給子彈打穿頸項。1944年,他把自己的舊筆名(Ancel)改為策蘭(Celan)——生命的苦難、沉鬱與流離,都被他放在這個置換音節的名字中;而對於一個與猶太、與死亡對等的詩人來說,1948年,正是他的重生之年。

【無形.荷爾蒙】航向崖邊的我

散文 | by 游靜 | 2018-11-12

在台北T吧聽著各種絲連藕斷的情歌,65歲、帥得無懈可擊、後更年期的一身紳士輕輕靠過來說,現在許多年輕T朋友在打荷爾蒙針來更換性別,但我們對荷爾蒙究竟是啥東東卻幾近一無所知。各種荷爾蒙治療,創造各種新人類,據說創造各種新性別。我低頭無語,對於今天已然成為政治不正確,對於同志社群的走向,對於人世的關懷……

【單身動物園】周夢蝶︰獨身也可是情僧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11-11

「他是詩僧,也是情僧。他的詩裡面充滿了女性的影子……他一生愛過很多女性,非常高潔,柏拉圖式的戀愛。有些女性是感知到的,有些卻假裝不知道,這也是美事。」詩人瘂弦曾經如此評說周夢蝶,「我們對待周夢蝶,要把他當作一個詩人來看,宗教裡的異像,宗教裡的境界,都擴大他的詩境。」

馬建重返大館 作家與文化界捍衛自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9

今晚約八時左右,原本決定取消場地提供的大館發出聲明,表示願意重新提供場地,而其原因是馬建將作為小說家身份出席、無意借大館作為促進個人政治利益的平台。

【虛度年華.廿八】林徽因:搶救建築,理解死亡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9

講起林徽因,不少人首先先想起詩人徐志摩的意外死亡: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清晨八點的飛機由南京北上,飛機在大霧中觸山後墜落,不幸罹難。林徽因與徐志摩有非常深厚的交情……

馬建:不可控制文學與藝術,碧波押閉館抗議政治審查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9

剛剛出版新書《中國夢》、以小說諷刺中共當局的流亡作家馬建,11月7日在個人社交媒體發佈消息:指由於「不可知的原因」,兩場國際文學節講座將不能在「大館」舉行,需更換新場地再另行通知,為文友帶來不便致歉……

【字在食.田雞】田雞與雞

字在食 | by 李民樂 | 2018-11-09

高考那年的讀書報告,選了讀芭芭拉.德米克的《我們最幸福》,裡面提及北韓有超過十年的時候,因為面臨嚴重飢荒,人們過度捕捉蛙類生物,使蛙完全絕跡於北韓,北韓的蚊患也因此非常嚴重。在那之前,我在讀書報告上還寫著,人要餓到甚麼程度,才願意吃蛙來充飢呢?

【虛度年華.廿八】馬奎斯︰枯枝敗葉,魔幻青春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8

28歲的馬奎斯,表面上是屬於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觀察家報》的明星記者,另一方面,他的短篇小說也已經聲名大噪。1955年5月,四易其稿的《枯枝敗葉》終於得到出版,是他的第一本個人著作;同年7月,他被《觀察家報》派駐歐洲羅馬,這是一份優差,他得以大量參加歐洲的電影節,是一場各種意義上的朝聖之旅。這一年的馬奎斯,總體心情應該不錯。這一年的12月底,他到達巴黎,則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窮困的歲月。

【字遊行.俄羅斯】人生最少要現場睇一次世界盃

字遊行 | by Leumas To | 2018-11-08

每趟旅行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近年因參展而到過巴黎、柏林、溫哥華等地,算是較熱門的旅遊城市,容易在出發前編排行程,知道哪裡有展覽,哪裡有自己喜歡的時裝店,哪裡有朋友推薦的餐廳。但在剛剛過去的炎夏,我即興走訪了一個以往從未踏足過的國家——俄羅斯。原因只有一個:我覺得人生最少要現場睇一次世界盃!

洩密者

小說 | by 洛楓 | 2019-01-03

人際關係是一種無法根治的傳染病,任何人都會患上而不能痊癒,例如我不認識他,但他認識她,而她又認識妳,妳剛好跟我是朋友,便會無由來捲入洩密的網結中,像蜘蛛巢城,危機四伏,沒有人知道消息原本是甚麼模樣,除了假裝老練而世故的聆聽,沒有人能夠拒絕參與。

詩兩首︰〈死石〉、〈堤壩〉

詩歌 | by 曾淦賢 | 2018-12-12

曾淦賢詩兩首︰〈死石〉、〈堤壩〉。

【佬訊專欄】襪戀

專欄 | by 佬訊 | 2019-01-03

佬編的一位朋友,一直對襪子有著莫名的偏好。這位朋友會注意所有人腳上的襪子,在最常見的全棉淨色運動襪以外,對波點間條羊毛fluffy等等物料花紋,都不能抗拒。私底下就算居家,這位朋友也襪不離腳,就連睡覺都會穿著襪子。據稱,全身赤裸只穿一雙襪子,是這位朋友最喜歡伴侶在床笫上的打扮。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荷爾蒙

無秩序編輯室 | by 劉平 | 2018-11-08

「虛詞.無形」誕生半年有多,半年來稿源不斷,承蒙各位厚愛。上月中旬,我們終於舉辦了首個作者見面會,二十多位作者賞面光臨,當中有文學館理事何建宗、文友張煒森、林雪平、蔣曉薇、關天林、陳子雲及張一村等,亦不乏初試啼聲的年輕作者,包括譚兆峰及鳥人,他們的作品在「虛詞」上反應不俗,後者更只是中六學生,慧根早熟,令人驚喜。

作為小說家的基礎零件——讀駱以軍《純真的擔憂》

書評 | by 沐羽 | 2018-11-07

關於小說家駱以軍,他的敍事彷彿來來回回,都會回到這些書寫零件上。最近在新的散文集《純真的擔憂》面世時,我又重臨一種好像以前讀過的感覺——déjà vu,既視感。

不安於室,逃出生天?——葉文希的《之/between/間》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1-07

Project Keep Pushing放映會亮燈之際,以為這個project就這樣完結了,誰知導演黃進走出來說,稍後還有一系列相關紀錄片要發佈——Project Keep Pushing真的「很keep pushing」,push出導演潛能之餘,也將觀眾push向更多想像與可能。

【教育侏羅紀・寫作教育】寫作治療,可以嗎?

教育侏羅紀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許迪鏘先生賜文,分享對寫作治療的看法。文章經虛詞轉載,題目為編輯所擬。

極地慢慢之景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三個口,一座山,病部。像在吞噬,在擠壓。恍若日子寫照。 被時間磨過以後,日子更碎更裂。復發,轉移,滲透骨髓,但我卻還在。因為我的身體總是先於我,存在。每當我吞下五角形的藥,便對苦味更加敏感,但它們只是在口裡,再溶進身體裡——已經發生了,已經吞下了,如此而已。

話說金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6

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明報》創辦人之一金庸先生逝世。金庸小說長踞圖書館借閱榜首,且多被改編為電影、遊戲、影視劇,是不同年代人共同回憶。虛詞編輯部邀請了鄧小樺、洛楓、nico tang、鄭明仁、霍驚覺等作家撰文話說他們的金庸記憶……

【淮遠專欄︰話碗集】檸蜜和奇異果的算術題

專欄 | by 淮遠 | 2019-01-03

不知道洗一個墊杯小碟的工資,和一湯匙蜂蜜的成本,何者較高。但當我想到昨天與妻共進午餐的餐廳一名女侍說午市套餐檸茶改為檸蜜要多付十塊錢的時候,就不期然憶起某家不收加一服務費的茶樓某位女服務生來了。

【字在食.秋季旅行】瘦骨仙

字在食 | by 米哈 | 2018-11-03

「空氣中仍有些東西,陌生而捉摸不定的東西,一種難以忍受的奇特氣氛。彷彿逸散開來的氣味,有股外物入侵的氣味充塞於住家和公共場所,改變了食物的味道,讓人覺得好像在旅行,好像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進入了野蠻而危險的部落裡。」莫泊桑在《脂肪球》裡寫道。

【虛度年華.廿八】 戴望舒:留學里昂,雨巷怨男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3

1933年,戴望舒,28歲。28歲的戴望舒,遠赴里昂中法大學留學。同時,這位剛剛出版第二本詩集《望舒草》的詩人,正在鬱鬱寡歡,掛念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虛度年華.廿八】蘇珊.桑塔格︰早熟早婚,青春期latecome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4

1961年之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直以女性知識份子的形象衝擊西方當代文藝界與思想界,作為後起之秀,桑塔格雖然成名較遲,但她慧根早熟,15歲中學畢業,三年後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在芝大讀書期間,她認識了社會學家菲利浦.瑞夫(Philip Rieff),二人十天後閃婚,兩年後,1952年,兒子大衛出生,桑塔格從人妻一躍成為人母。

如何對抗「末世飲食學」?——「飲食男女」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安東尼 | 2019-03-01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第二場講座「飲食男女」,邀請了李昂和葉輝主講,在藝穗會樓上劇場分享他們作品中對吃和性的處理。主持羅貴祥開場就把講座定義為十八禁和重口味,不過兩位作家沒有時間談太多男女之事,帶觀眾由頭吃到尾,在紫薯與拉絲以外,談談末世與鄉愁。

早年《明報》的查良鏞

其他 | by 鄭明仁  | 2018-11-05

查良鏞深不可測,他最親的朋友也只能了解他的一二,何況是局外人呢?因此,要研究政治上的查良鏞或武俠的金庸,只能從他的作品或公開的資料去還原查良鏞的過去,始終隔了幾層。研究報業上的查良鏞,比較貼身小小,因為和他同事過的人不少,而且《明報》留下他大量的墨跡;另外,張圭陽寫過《金庸與報業》,對後來的研究也提供了不少珍貴資料。

【虛度年華.廿八】杜魯福:《四百擊》之後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2

拍過向巴贊寫實理論致意的生命之歌《四百擊》,28歲的杜魯福出乎意料地轉向類型電影,拍出最具玩味和創意的《射殺鋼琴師》(Shoot the Piano Player)。

其如龍乎!——論金庸武俠小說版本之多變

現象 | by 霍驚覺 | 2018-11-02

金庸(查良鏞)逝世,友人在臉書上貼文四個大字:「晚節不保。」隨即有留言謂:「前期中期又何嘗保過?」誠哉斯言。唯死者已矣,此際全城悼念金庸,若再為文討論其文格人格,實屬不當。我們不宜重提他在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期間的種種言行,不宜重讀他對行政長官產生方法的各各建議,不必記起當年學生為何要火燒《明報》;至於其如何從反共走上親共之路,在政治正確的標準下,即使檢顧回溯,結論也自該歸結為:大大的一個「好」字。

【《焦尾傳奇》楔子】焦尾傳奇

其他 | by 朱少璋 | 2019-01-03

《焦尾傳奇》算是個人散文創作上的「階段總結」,這趟總結展示了「我寫過這樣的文章」,而並非展示「我寫過這樣好的文章」。

黯然魂欲罷不能

其他 | by nico tang | 2018-11-01

還記得那些搖搖欲墜的午後黃昏,我總是在大腿上擱著一本金庸小說,神遊在那個武俠異世界裡,以刀劍功夫闖盪江湖,簫湘夜雨任我獨行,早就懶理堂上的老師在講什麼課……

愛恨金庸的分裂閱讀

其他 | by 洛楓 | 2019-01-03

我是金庸的讀者,但不算書迷,因為我也看古龍和梁羽生的作品;我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專題課,但不是專家,因為有比我寫得透徹的學者,例如馬國明先生的碩士論文給我許多詮釋的啟發;我見過金庸,但沒有找他簽名或合照,因為書比人好得太多了!對於金庸的理解,是碎片的分裂,無法縫補許多解釋不清的事理!

【虛詞.寒】雞

小說 | by 黎衍頌 | 2018-10-31

十月的某個清晨,全國便頒佈將於下月執行新法令,下令禁止人們吃雞肉。他們都說雞有與人相同的權力,為了保障牠們,必需關閉全國所有雞舍,在新法例生效之前,市民都必須處理私藏的雞肉……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的性感金庸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19-11-01

課上教武俠小說,發現讀過金庸小說的同學,其實不比讀過張愛玲的多……閱讀習慣變化,昔日的大眾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大眾了,於是也要用力推廣……

【虛詞.寒】瑟瑟與猩紅

散文 | by 洪詩韵 | 2019-01-03

熾熱病毒地震海嘯,亡魂開始復仇,鹽田結冰,最後一片冰川融化,你就站在繁華燈火中倒數氧氣的耗盡。渴望用文明在枯土上種花,在漠化的草原中栽出新的靈魂,但寒冬襲來,烏黑的天空下起了滿是毒素的雨水,腐化城市的萬家燈火。驕傲的自大的病態的殘暴的,蠶食珍惜。人,塵埃落定,末世中塵封希望,天堂和地獄在召喚了,地球……沒有生命。

【《大海之眼》第一章】驅除魔鬼的靈魂

小說 | by 夏曼.藍波安 | 2018-11-01

在我進入華語學校的前一年,也是我民族年曆飢餓季節的開始,也稱之等待飛魚來臨的季節(Amyan[1])。這季節裡的首月稱之Kapituwan[2],而,這個月的第一夜過後的清晨就是我們的Pazos日(祭拜祖靈日),在海邊的灘頭祭祖儀式舉行之後,也就是我們民族的鬼月了……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西多士:刺痺的最後一課

教育侏羅紀 | by 鳥人 | 2018-11-19

比賽結束了,我們一行人跟著他的腳步離去,一言不發。

【《大海之眼》自序】尋找生產尊嚴的島嶼——我在現場

小說 | by 夏曼.藍波安 | 2018-10-29

從1967年到1973年,我們認識了356「登陸艇」(軍艦)。356真的是勇猛的鐵殼船,它讓我們大開眼界。它的到來,我們的島嶼變成「國家」的土地、我們民族變成山地山胞,我念大學的身份後來變成邊疆民族。它的到來,帶來了漢族歷史上對少數民族不滅的暴力,阻斷我們海洋民族的對他者的友善……

【單身動物園】安徒生:單戀基因與悲傷童話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10-27

日前看到一則租屋信息:北京朝陽區安徒生花園,南北向,兩居現代化裝修,僅售2800萬。看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檔小區,不知道童話作家安徒生會做何感想?實際上,安徒生常年在德國、意大利、馬耳他、希臘等各國漂泊、旅居,租屋是常態,而那個溫暖堅固的家、家中等候他歸來的妻孩,對他而言可能只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因過於寒冷而產生的幻象。

【虛度年華.廿八】契訶夫:慢寫,告別通俗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7

這一年,契訶夫的產量急遽下降。1883至1886年間,契訶夫每年狂飆文章百篇以上,26歲的他已經在俄國各大小報章雜誌發表過超過四百篇短篇小說及散文,也為他攢得少許名氣,契訶夫的筆像是永不枯竭,傳聞他寫了一篇墨水未乾便開展下一篇,然而,1888年情況卻有所改變,這一年他只寫了十篇;這一年,他由「安東夏.契康堤」蛻變成「安東.契訶夫」。

【虛度年華.廿八】 蕭紅:最後一次獨行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6

大多數人28歲時,正要迎接豐茂的生活;但對蕭紅而言,28歲,生命的倒計時已悄然加速。她曾感慨過:「我總是一個人走路,以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後去日本,現在到重慶,都是自己一個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個人走路似的。」……

【虛度年華.廿八】費茲傑羅︰大亨小傳,情陷巴黎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9

1924年, 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28歲。

【虛度年華.廿八】布勒東︰一個獨裁者的誕生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6

地點是藝術之都,法國巴黎,在兩次大戰之間,不少文學藝術思潮百花怒放,當中名堂最響當數達達主義(Dadaism)。1919年,布勒東與蘇波、阿拉貢創辦《文學》雜誌,隨著布勒東與達達思想愈走愈近,《文學》也成為達達主義的刊物,然而,這位曾經慷慨激昂地朗讀《1918年達達宣言》的詩人,卻在1922年與達達主義創始人查拉發生分歧,最終令他決定另起爐灶。

Whitney Museum︰何謂「政治正確」的主題式策展?

藝評 | by 丁穎茵 | 2019-01-03

不同類別的博物館各自各精彩,但不同的論述框架、不同的藝術觀點如何交流互通,以至社會大眾也從中理解、欣賞、尊重多元文化所衍生的差異?為甚麼歐洲藝術家挪用非洲藝術元素被視為前衛創新,但非裔藝術家引用傳統方式創作卻鮮有得到迴響?為甚麼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被撥入人類學,而非藝術史研究?藝術館如何將原住民、非裔、拉丁裔以至亞裔的藝術理念與創作手法融入主流的藝術書寫,建構出代表美國多元文化的藝術史觀?

【進擊的平台】StoryTeller:鮮艷親密,佛系運作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10-26

一間斗室、兩名全職、從未接受過機構資助——甫成立一年的文藝網絡平台「StoryTeller說故事」,只循例每天一則插畫配以短故事,就在Facebook上吸引了84000多名讀者追蹤,Instagram更是每則分享都數以千計的「like」,亦獲得不得少讀者的熱情回應……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刺在心上的繡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9-01-03

戒除對一個已然離開的人,心生思念,是K在我生命最初的幾年,要我嚴格地遵從的第一道守則,遠比保持誠實良善,不要和陌生人交談以及多吃蔬菜來得重要。我猜,我曾經是個順從的孩子,而且善於計算,以為可以通過順從,順利地交換到認同和愛。

從Chaekura傳說看IZ*ONE出道

現象 | by 甘甘 | 2019-01-03

若不是和友人合教了一科創意產業,加上自己正在學韓語,對甚麼K-pop、韓劇,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更別說一天到黑開著韓語電視。今年夏天,我的韓語電視台開始播放Produce 48(PD48),一個南韓Mnet製作的大型選秀節目。

「我唔係要話俾人聽我有幾威」——專訪莊文強

專訪 | by 李顥謙、鄧小樺 | 2019-02-16

「《無間道》後,很久沒有人站在街上討論我的電影。這是十多年來的首次。」莊文強非常在意《無雙》於香港引起的反應。從數字上看,他完全可以漠視本地觀眾的評價——開畫至今,電影已在中國內地狂收十一億的票房,遠超《寒戰II》的六億記錄;若以單日的三千萬票房計算,《無雙》在中國內地的一日收益,已經超過香港市場的預期總成績。然而,《無雙》始終是一齣香港意味濃厚、訊息豐富的電影——挪用周潤發的英雄形象符號、起用大量本地二線演員、連周家怡的戲份也比張靜初的還要多,莊文強對電影、對香港的心意,需要更耐心地解讀。

公共討論唔係唔得 周保松分享幾點心得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8-10-25

我在網絡上多年,經歷過不少大辯論,承受過各種各樣的攻擊,更目睹過不少朋友三言兩語便惡言相向反目成仇,常覺得可惜。我和大家分享幾點公共討論的心得。

【字在食.車仔麵】選擇困難者的選擇︰雜錦麵

字在食 | by 韓曉華 | 2018-10-27

他總在剔選車仔麵餸時猶豫不決,尤其是現在每款餸都動輒要八至十元一份,稍稍奢侈點選個四餸車仔麵,索價差不多要五十多元了,小時候品嚐的那種價廉物美,好像已經蕩然無存,是城市變得對各樣食物都充滿要求,還是車仔麵已經晉升為香港本土特色的高檔次美食呢?他並不知道。

時空中轉站︰船容與而不進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9-01-03

馬賽城內有很大的陽光,日子明亮,愈明亮就愈見城內男女的受困和哀愁。在那個港口城市,外邊有一片藍海,北面想像中有大批納粹德軍推進,城市陷落的消息從巴黎到里昂,從里昂到阿維尼翁,無一倖免。逃跑到這裡的男子不知如何是好,而一名女子搭上他的肩膊——啊,認錯了……

【字遊行.高雄】火與木頭

字遊行 | by 李顯華 | 2018-10-24

自高雄市區出發,經過旗山、甲仙等城鎮,公車便駛進了截然不同的維度,平地減少,兩旁的岩壁、叢林漸漸向公路靠攏,方才遙遠的山巒赫然出現,緊緊地貼在車旁,平坦河道成了險要溪流,圍繞著山腳的弧線,在這天然障壁下,人類不能恣意拉直道路,只好藉橋樑跨越峽谷,穿插在楠梓仙溪的迂迴曲流。

張照堂︰黑白沖積流金歲月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24

張照堂,台灣國寶級攝影家,金鐘獎、金馬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得主,專注攝影逾一甲子,將分秒積累成故事,顯影在相紙之上,勾勒出來的,盡是歲月的痕跡。「我的歲月就是一張一張照片,我要回去整理我的歲月。」流金歲月,在張照堂心中倒是由一張張被沖曬成黑白的照片所組成,黑白有致,同時愛恨分明。

我手畫我身 裸得大膽潘玉良

藝評 | by 黃嘉瀛 | 2019-01-03

這年頭描個裸體大概只會傷害到明光社,沒甚麼好大驚小怪,但潘氏身處名為性別解放、實仍封建迂腐的華人社會中大剌剌以「肉」入畫,理所當然就被視作「傷風敗德」了。上海美專當時的人體素描課起用女體模特兒招來誹議,潘氏乾脆畫自己的裸體,並大膽作為於學校首次公開展出的作品。

【教育侏羅紀・為師之道】既不多言也不妄語

教育侏羅紀 | by 梁璇筠 | 2019-01-03

那時已經在讀中大的教育學院了,去問中學時非常尊敬的老先生,「老師,以後我也打算做教師呢,請問您有什麼忠告給我呢?」老先生頂著地中海髮型,托一托唐君毅式的茶色眼鏡,對我說︰「做老師的話,緊記不多言。」當老師的話,最緊要「不多言」—此話果然睿智!

【無形.寒】時勢崩壞,幻海招魂——專訪陳智德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8-11-19

「時間向後,時間又奔前。」 陳智德沉默的時候,列車在他的頭上倏地掠過。就像詩作〈早班列車〉描述的一樣:時間只會如列車一樣前行,卻總在引誘我們回望,過去那些消隕渺散的破滅靈光。身處這個價值崩壞的時代,陳智德卻對我們說:「招魂」,可以提供超越現實的正能量。《這時代的文學》與《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就是陳智德鈎沉碎物,以筆觸招魂到當下的重要新作。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銀杏魚尾塚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10-22

若新生必始於滅絕,想像一切的起始可能是這樣的故事:有一種名為「半魚」的物種,它們像被攔腰切割般,只有上半或下半截身體,它們的繁殖方式是當一條上半與一條下半的「半魚」結合,便偽裝成另一品種的魚類,融入到其他族群裡去。

【虛度年華.廿八】尼采:悲劇的誕生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4

28歲是尼采在德國古典文字學界身敗名裂的一年,卻又是哲學家事業啟始的一年。如果要理解尼采的28歲在做甚麼,必須先從他所感興趣的學科說起。

頑抗政治低氣壓——《定風波》創作後感

如是我聞 | by 陳上城 | 2018-10-21

林榮基告訴我有些外國人想拍他的故事,日本電視台也在拍攝他。但暫時沒有香港人提案的計劃。我說我想改編他的經歷,他欣然答應。

「視乎」展覽籌款︰災難來臨時讓我們更友愛

如是我聞 | by 鄧小樺 | 2018-10-26

話說深水埗的藝術空間「合舍」正舉辦由四位藝術家黃進曦、李香蘭、劉學成、區德誠的聯展「視乎」,收入的80%,將捐予劉學成作醫治眼疾之用。展期雖短,但反應也很熱烈,可見劉學成有人緣,合舍有人氣。視覺藝術家失去視力,應該是不幸的災難;「視乎」展覽則能在災難中保持尊嚴與步調,保持思考,同時展現了親密互助的友情,感到旁人都想幫一把忙。

【虛度年華.廿八】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9

這是他第四次自殺了,春天他攜著結識十多年的藝妓小山初代到群馬縣的水上溫泉,與她一同吃安眠藥自殺,自然是不成功,雙雙獲救。這是太宰最後一次自殺不遂,多年以後的第五次,他終究是成功溺斃在河水之中……

【虛度年華.廿八】海明威:愛的冰山理論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0

28歲的海明威出版了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同時,他與《時尚》雜誌編輯寶琳展開第二段婚姻,正式終結與寶琳、首任妻子哈德莉的三角同居關係。到底這位硬漢子的愛,是否如冰山般浮離脆弱,轉眼就能被激情、新歡融化?

愛麗絲,夢遊消費盛宴仙境

藝評 | by 李海燕 | 2018-10-19

雖然芭蕾舞在香港已經不像以往般高不可攀,但仍然有可供仰慕的形式之美,加上學習芭蕾舞孩子人數眾多,所以每年暑假及聖誕檔期上演的芭蕾舞劇,捧場者甚眾。有聞剛過去的八月,香港芭蕾舞團(港芭)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跑票的速度,即使以傳統旺季情況來看,也算特別快……

【虛度年華.廿八】胡適︰半本書震動中國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22

一位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在刊物《新青年》發表了一篇影響歷史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就此,「白話文運動」如浪似的捲起整個中國;半年後,這位年青人還以26歲之齡,成為北京大學的教授。他是胡適--一個在歷史洪流裡耀眼奪目的名字。

在人工島來臨前,讓我們再理解自然——記「台北詩歌節」羅貴祥 X 劉克襄講座

報導 | by 沐羽 | 2018-10-19

羅貴祥教授長久以來關注香港經驗,尤其是現代化及亞洲論述等,都有在浸會大學裡開課講授;劉克襄則常於香港踏青,對香港郊野極為熟悉,於是寫成《四分之三的香港》,指出香港除了城市化外,仍有四分之三的面積是郊野。這次講座在紀州庵裡舉辦別有風味——紀州庵作為鬧市裡一座森林般的庭院,其實與講者們提及的香港鄉土概念,有不少可比對之處。那就是,在香港裡,城市與鄉土並非對立的,而是彷彿混為一體。

【無形.寒】超越光速的衰敗

小說 | by 李奕樵 | 2018-10-19

父親身為最後一個尼安德塔人,與母親過的婚姻生活並不長久,期間充滿認知差異帶來的困擾,像是肉食最佳熟度是幾分熟一類的意見分歧。但在母親心中,這樣的時光大概還是有美滿難得之處。畢竟父親二十六歲因為重感冒(他體內的免疫資訊過時了三萬年)過世的時候,崩潰的母親,才終於無法繼續招架探索頻道拍攝小組的採訪要求。在那之前的母親,如冰河般排拒一切,無視各種穿鑿或熱情。

暴烈雨林,暴烈歷史︰張貴興《野豬渡河》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10-19

長居城市的我們鮮有關顧香港的山林,然而對張貴興而言,雨林卻刻有砂拉越的思考方式。我並不是為了東拉西扯騙字數才寫的這種煞有介事的「香港—砂拉越」對比的,從歷史上而言這兩個地方實在是非常相似的,這使我對張貴興的雨林書寫一直有著無比的興趣。在《野豬渡河》之前,張貴興的雨林已有著沉重的歷史幽靈在背後遊蕩。《群象》試著勾出隱匿於砂拉越雨林的地下馬共足跡,《猴杯》細緻地處理殖民者與本地人的混雜關係,在《野豬渡河》之前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沙龍祖母》已經嘗試處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史。可以說,張貴興的長篇小說無一不指向重構砂拉越歷史的企圖。

【虛度年華.廿八】瑞蒙.卡佛:再給我一瓶酒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9

1966年,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28歲。瑞蒙.卡佛的一生跟他的小說一樣短。28歲的他已經走了人生一半路程,有一個九歲和一個八歲的兒子,從愛荷華市回到加州沙加緬度後,在仁慈醫院做著夜間打掃的工作,一做三年……

【字在食.生果】果核

字在食 | by 謝傲霜 | 2018-10-19

日前,我帶快兩歲的兒子到餐廳用膳,他卻對一大盤沙律菜中的幾夥紅寶石深感興趣,在翠綠中那麼幾點粉紅,撿來吃甜甜的,於是乎,他將整盤沙律中的石榴挑來吃淨盡。隔天,我在街市水果檔偶遇當造的石榴,便二話不說買了兩顆回家。這回,輪到我小心地將石榴剝開,取出顆顆晶瑩的紅寶石。

【虛度年華.廿八】里爾克︰後青年的孤獨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8

1902年深秋,維也納新城陸軍學校的一棵古老栗樹下,尚未成為軍官的青年學生卡卜斯(Franz Xaver Kappus)正入迷地捧讀一本詩集;書中令他著迷的詩行,全都出自於時僅27歲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之手……

【字遊行.葡萄牙】甘疏,小心易碎

字遊行 | by d | 2018-10-18

甘疏堡壘是座淡黃的建築,方方正正像個沙堡,中庭放了一些沙發和植物,孤獨的鸚鵡在籠子間中哼叫兩聲。我們隨穿著整齊的侍者走一圈,翻新過的牆壁,幾件古典裝飾,讓人無法分辨年代,只是酒吧和餐廳還有殘留的殖民味道,妻說,那些沉重的木椅,跟舊時澳門古堡酒店一樣,而又或者,殖民是我們的記憶。

嚴肅活潑,舉重若輕——談《文學放得開》2018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19-04-01

五夜講場節目中,目測網絡擁躉最多的,是《哲學有偈傾》,在普及知識上應是最為重要;《歷史係咁話》固定班底默默耕耘,主持曾卓然連網絡推廣都不多做,卻原來成績最亮麗;今年新增的《學人講經濟》和《真係好科學》,前者經常大膽切入公共話題,嘉賓針鋒相對,勇猛刺激;後者則極能傳達科學的趣味之深奧,朱凱廸與我談起暗物質、暗能量時會心而笑,文藝青年看到許如藝教授深情介紹「Mona Aeroplane」,都覺萌到不行。以下主要集中談談《文學放得開》,希望分享筆者所見與節目想法,進一步推動這類節目的製作,香港的文化領域將有更多選擇。

【無形.寒】工程師也應該讀文學——專訪許寶強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19

讀政治經濟學出身的許寶強,將政治經濟學結合文化研究,以文化經濟學的進路分析近年香港的政治社會亂象,嘗試為香港把脈。《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結集許寶強近十年的文章,從一國兩制的消亡,威權管治,民粹政治與情感政治,談到民間如何自救,內容龐雜,但關懷的核心不變,那就是我們在這個極權臨近的時代,該如何自處?

【無形.寒】如果我沉默,就是當權者的共謀嗎?——讀《沉默發條》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2-09

那是發聲的時代,是嘲笑與大規模攻擊的時代,如果你還記得「試問誰還未發聲」、還記得後來對於「今天我」的鄙棄,那也可視為一首歌壓倒另一首歌的時期。那也是網絡力量對於「左膠」的壓制,也是對於「沉默的多數」的一次輾壓,在雨傘以後,好像很少看見這兩組詞彙了。我不太理解,好像一切政治口號在事件淡出後都煙消雲散了,可能因為那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吧。

88

小說 | by 麒麟七代目火影 | 2019-05-23

二〇〇三年四月廿二日,十三歲嘅我拎住半人高,半人寬嘅紙皮箱,一路從喺深水埗拎返去喺上水新田嘅屋企⋯⋯

Project Keep Pushing:絕望中迎難創造

藝評 | by 安娜 | 2018-10-17

想用一個詞語去蓋括Project Keep Pushing,想了很久,卻找不到一個比廣東話「曬馬」更貼切生動的形容—原諒我的粗俗,而我在這裏也沒有貶意。Project Keep Pushing是本地樂隊tfvsjs鼓手Anton Fung聯同導演黃進策動的影音企劃,將六首tfvsjs的作品重新編排,配上六段全新攝製的影像……

【教育侏羅紀・普教中】忘了他是誰--教育局長楊潤雄眼中的廣東話學中文

教育侏羅紀 | by 施安娜 | 2018-10-16

2018年10月7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電台節目中提出全世界學中文都是以普通話為主的觀點。他質疑香港人繼續以廣東話學中文,長遠而言會否失去優勢,又認為日常生活中,應該多點學普通話,以及多用普通話表達。楊潤雄的說法立刻引來許多批評的聲音,於是其新聞秘書下午澄清,他本人傍晚在facebook再撰文澄清,指出他「全無『質疑』用廣東話學中文,只是認為長遠來說,中文教學應如何發展,可交由專家進一步硏究,以鞏固本港兩文三語的獨特優勢」。

【虛度年華.廿八】 卡夫卡:每天都想離開地球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7

不是所有作家都以文學作自己的志業——28歲的弗蘭茲・卡夫卡,還未寫就第一本出版《沉思集》,而是與妹夫卡爾·赫爾曼(Karl Hermann)合伙,營辦在布拉格的第一家石棉工廠。那年的他,已因為枯燥的工作與無法寫作的焦慮,每個星期天都無所事事地在公園散步,大叫:「我每天都想離開地球。」

【字在食.荖葉】嚼一片荖葉

字在食 | by 金其琪 | 2018-10-13

在剛結束的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上,我吃到了人生第一片荖葉。嗆辣,脆生生的,入口有泰國香葉的口感,但味道則完全不同。壓倒性的味道讓人想象嘴裡那片葉子該是長滿了短刺,像是植物界的刺猬或穿山甲正透過喉嚨爬進鼻腔,但仔細再看盤裡的,卻是外表非常平實的綠葉。荖葉不可貌相……

【虛度年華.廿八】 夏宇︰遠走高飛,目中無人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4

15歲那年,一古怪孤僻的女孩黃慶綺,替自己取了「夏宇」這個筆名,為了在《國語日報》投稿賺稿費。那時她以自己的古怪自得其樂,總是最晚到達派對又最早離開;直至現在,夏宇依然是個神秘的詩人,她拒絕拍照,不想成為公眾人物,不想在路上被認出,關於她的私生活少有人知……

【虛度年華.廿八】余華︰二十八歲出門遠行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2

「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的開頭,曾經勾起太多讀者對於搖蕩不定的青春的回憶。1987年坐在案臺前寫這小說的余華是否也預見到,兩年後他將踏上離開家鄉浙江海鹽、去往北京的長途……

【虛詞.癢】恆.癢

小說 | by 張嶢 | 2018-10-12

張愛玲十九歲時,寫出散文《天才夢》,不知贏得了多少讀者的喜愛。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是結尾一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

【淮遠專欄︰話碗集】大官,飲茶

專欄 | by 淮遠 | 2018-11-19

我為甚麼總喜歡往茶樓跑?第一個原因該是遺傳吧。小學時代常跟阿爸上茶樓,其實只上一家,就是恒香。那時恒香也在元朗大馬路,但比現在大得多,還有二樓,飲茶要拾級而上。

【虛度年華.廿八】三島由紀夫︰從禁色啟航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5

川端也許只會覺得,這個28歲的青年前途無可限量,當安部公房、大岡昇平等成名作家都尚未出版作品集時,三島已捷足先登,在文壇享負盛名……

梅開二度靠食腦——寫在《文學放得開》第二季之後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18-10-11

最近臉書有朋友標註我於帖文內,原來是坊間評論港台31新一季的《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下稱《文》)。我本不是文學圈人,有幸受邀於年初擔當了其中四集的嘉賓和主持,在籌備和拍攝期間認識了很多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著名文學「網友」,文學知識迅速增長,首先感謝各位賞識。在網上搭訕留言後,其中提及幕後製作花絮,想不到引起很多朋友興趣,與節目編導、監製商討後,遂撰此文講講節目製作(只限我參與過的《文》)的二三事,假如能有助推廣節目,消弭些紛爭誤會,也是好事。

鄧國騫《懶腰》:「我希望所有事情out of control。」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14

鄧國騫作品《懶腰》屬於天台塾策劃的展覽《日常邊界》的一部分(另外還有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的作品),他以各式家具佈置出家居格局,觸目所及均是衣櫥、床褥、鞋櫃、廚櫃,杯盤碗碟和衣物等尋常物品,另有三部投映機放映參與者每天起床及臨瞓前三十分鐘的片段,然而《懶腰》並不是純然裝置藝術,而是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y art),在大館設展之前,鄧國騫已經辦了八次飯局,公開招募參與者到他家吃飯,然後他再到參與者家中吃飯,由本來二三十人的群組,漸漸發展成百幾人。

【字遊行.長沙】就讓長沙一把大火把我融化在太平街

字遊行 | by 楊不歡 | 2018-10-11

在去長沙之前,我讀了一篇背景設在長沙的中篇偵探小說,故事中有著酷熱而遲緩的天氣,頹喪的地下青年,權錢與財色糾葛,和少女在夏夜腐爛的屍體……

【虛度年華.廿八】卡繆︰自由之始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2

如果將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的一生分成幾個階段,28歲的他,剛好踏在「荒謬期」與「反抗期」的界線之上。這位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他的「荒謬」哲學最廣為人知,荒謬之後又導向「反抗」與「自由」等等超脫的概念,然而,在文學家的身份下,卡繆首先是一名記者……

呃版稅,有罪!眾作者入稟提告「出一點」

報導 | by 蕭雲 | 2018-10-11

「出一點文創」成立之初,標榜眾籌出書,打破出版集團的壟斷,以免利潤遭鳩佔。宣傳 likes 數過萬,蔚成一時佳話(2016年「出一點文創」發佈《你買書,係為左交租畀地產商》)。不少年輕人感念其誠,遂向「文創」叩門。然而潮退石露,真相沒有宣傳的美好……

斷章.取義——聞楊潤雄論普教中後的幾點聯想

現象 | by 朱少璋 | 2019-01-03

「成個世界嘅中文發展呢,係以普通話為主,噉香港一個七百萬人嘅社會,我哋用廣東話學中文,將來會唔會……長遠啦,我講好長遠啦……會唔會有一個分別喺度,令我哋失去優勢呢?」真是高瞻遠矚,難得教育部門的高層連長遠、以及很長遠的事都關顧得到,但焦點卻不免有偏差。

愛人屍變列車

小說 | by 洛楓 | 2018-10-12

不因肉身的亡故而能夠阻止離逝者相愛下去……虛脫的她突然使出超乎常人的力氣跳下月台,高速的列車將她猛烈的撞飛半空,轟隆的響雷,一道閃光擊中了蝴蝶釦,軀殼落在路軌上,魂魄卻浮在電線桿,空氣隱約有燒焦的氣味。

親密味道、情懷與創傷——「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8-10-22

味覺記憶時常是關於親密的。親人家常便飯、友人偶爾聚餐,都是情事,在作家身上尤其烙下深刻印記。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主題講座「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邀來了詹宏志與馬家輝作講座主講。二人均是見多識廣的多面手作家,且是好友,他們分享自身的食事經驗、文字下的味覺記憶,已讓人滿懷感動。

【教育侏羅紀・師生關係】胡適 x 顧頡剛︰願歷史痴迷如初

教育侏羅紀 | by Zhu Shih | 2018-10-10

五十年代的中國如今天一樣。風暴山雨欲來,一種肅殺的煙硝味開始在天空中瀰漫開去。在1955年的「胡適思想批判歷史組會」上,顧頡剛也不得不表態,公開否認老師胡適與自己的學術關係:「在未遇胡適之前,我已走到懷疑古史的道路上... ... 其後我走向漢代今古文學的問題上,又整理文籍。這些俱與胡適無干」。到底在批判思想、劃清界線之前,胡適與顧頡剛之間,存在過一段怎樣的師生情誼?

異境迴盪的雜音——評羅貴祥〈土地可有聲〉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8-10-08

九月,西九自由約挾著「我們的空間」這個主題回歸。與此同時,西九文化區落成「藝術公園」,自由約得以從苗圃公園搬到永久設施。從「借來的地方」轉到「我們的地方」,羅貴祥就以圖像詩〈土地可有聲〉叩問實在的土地——事物紮根於土地的那一刻,土地又會有甚麼回應?

英國導演邁克李︰電影是地上之鹽

影評 | by 忤尚 | 2018-10-09

試幻想和苦悶喝酒,它必然會先挑眉問,怎麼,你以為喝這個就能稀釋我?真真切切地打開話閘子以後,它才會開始神情恍惚,道起它的身世來,像所有曾裝作毫不渴望被理解的勞動者。年少時,它曾是敏感而脆弱的新感覺派,隨日月磨損,也有了後現代主義那種毫無表情與悔意的扮相……

【佬訊專欄】留鬚記

專欄 | by 佬訊 | 2018-10-08

不知從何時開始,鬍鬚成為了佬味的重要成分。似乎要配得上一個「佬」字,必先要有一臉鬍鬚;自此之後,留不了鬚就一直成為了佬編的夢魘。

出版界海盜出沒注意!巧立名目壓榨作者

現象 | by Nathanael Liu | 2018-10-08

近年是人人可以搞出版,門檻降低難免良莠不齊。以本地眾籌出版平台作招徠的出版社「出一點」,自書展期間爆出拖欠多位作者的稿費及版稅,被指「乞兒兜中拿飯食」,至今餘波未了。繼《香港夜雪》作者熒惑牽頭於上個月(9月5日)發出「最後通諜」,以《致出一點文創有限公司的一封公開信》力求對方回應之後,事隔一個月,「出一點」還未有任何回應,一眾被拖欠稿費與版稅的作者,只能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電視廣告都有賣:「騙徒手法層出不窮」,無論是作者還是出版界業者,都應對類似現象有所警惕,多注意合約細則,杜絕下一個「出一點」誕生。

【單身動物園】林逋:仙氣宅男無愛書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9-01-03

獨身,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對於長期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控制的古人而言,終身不嫁不娶,已經構成了一宗嚴重的罪名。《禮記》道:「夫昏禮,萬世之始也」,天地萬物陰陽相合,理所當然……

【字在食.文化】手食、熱食、刀叉切

字在食 | by 李民樂 | 2018-10-16

所謂「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是因爲,如果沒有盛載食物的器具、或者進食的餐具,人類的飲食只能限於最原初的手食文化。飲食的選擇不可能是熱湯或者雪糕等可以用手拿起的食物。沒有器具,我們可以吃的食物種類,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虛詞.癢】癢

小說 | by 馮凱霞 | 2018-10-05

她在洗澡時,突然察覺左小腿上長了一處痕癢的地方。痕癢的範圍不算大,像是蚊蟲叮咬的傷口一般,中間有一紅點,周圍輕微腫痛。最近並無到過郊野地區,也沒有出國去任何地方旅遊,應該絕無接觸蚊蟲的機會……

Michael Haneke 2.0︰評《快樂終結》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0-06-23

《愛》(Amour, 2012)面世後,奧地利大導演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沉寂數年,直到康城影展70週年,才推出《快樂終結》(Happy End, 2017),當中女孩毒害母親的情節是由流產的項目Flashmob移植過來,令不少影迷引頸期盼。可惜成品像是以鬧劇、社交媒體和難民為亮點的舊酒新瓶,而且劇作有點鬆散,這不像是以嚴謹見稱的漢尼卡犯的錯誤,再者劇力好像隨著艾曼妞麗華(Emmanuelle Riva)「告別」後減弱了,但他仍然相當緊貼時代脈搏,本片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歌詞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歌詞小輯集合不同世代的詞人專訪,包括鄭國江老師、創作組合王嘉儀x王樂儀、說唱歌手Heyo,還有周耀輝及其浸大歌詞班學生。

董啟章《愛妻》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作家董啟章今年發表長篇小說《愛妻》,既成「精神史三部曲」壓軸一部,又是鍾曉陽同名經典的重寫。專題小輯包括作家本人的專訪,以及兩位年輕評論人的書評。

邱剛健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電影編劇、導演、詩人邱剛健小輯,集合羅卡、廖偉棠、楊殿安三位評論人的不同視角深度剖析,再度進入邱剛健作品中的愛慾與死亡。

劉德華與「民間特首」的錯認

時評 | by 洛楓 | 2018-10-04

【字遊行.布拉格】廣場的靈魂︰布拉格浪漫再定義

字遊行 | by 蔣曉薇 | 2018-10-04

這年暑假,遊了捷克幾個地方,其中一處是布拉格。在布拉格逗留了五天,住在老城區的公寓裡,因此每次出入定必經過老城廣場(又名布拉格廣場或胡斯廣場)。老城廣場是布拉格老城區的心臟,始建於10世紀,廣場中央有一座胡斯紀念碑,圍繞廣場四周有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物,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等建築風格都包羅其中,而舊市政廳、天文鐘、提恩教堂、聖尼古拉教堂、火藥塔等著名建築物都在附近,因此站在廣場中間,單看建築藝術也足以令人流連忘返。

詩兩首︰〈紅翅膀〉、〈近處好像有槍聲〉

詩歌 | by 劉偉成 | 2018-10-03

紅翅膀 紅翅膀/我沒有親眼看過/你飛翔的姿態/現在我坐在候機室/卻如實感到你高飛的意志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寒

無秩序編輯室 | by 劉平 | 2018-10-03

處暑過了,還在納悶今年怎麼沒風,突然就來了「山竹」,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說是「幾十年難得一遇」,「山竹」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遺下的問題和影響卻像「短根樹」的根,都曝光了,一地醜陋真相——像瓶中信一樣,海浪漂送二十年前的膠瓶,卻毫不浪漫;打工仔返工如叢林冒險,一小時從侏羅紀走到無愛紀,穿越效果勁過大台;都說「風打出頭鳥」,豪宅名寓各自較勁,看看誰才是真材實料——但醜陋不如心寒,當高官誤認颱風為「天竺」,距離誤認與否認這個城市的人,其實不遠。

【歌詞小輯.鄭國江】用歌詞慰藉一個時代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02

鄭國江的名字跟他填的詞一樣家傳戶曉,但「填詞人鄭國江」這身份卻得來不易。他記得第一首填詞的唱片歌曲,是劉鳳屏的《一串淚珠》,想不到歌曲錄好後,《一串淚珠》不只成為大碟的名字,鄭國江更憑著「鄭一川」的名字,開始踏上專業填詞之路。

鄰屋的女人

小說 | by 張欣怡 | 2023-04-24

老鼠記得,那個女人好像也是在這個時節消失的。

心身如何融合︰談《愛妻》的愛

書評 | by 林雪平 | 2019-01-03

評論《愛妻》,甚至「精神三部曲」,我覺得頗為沉重。循著「精神史三部曲」閱讀的人,可能想看董啟章如何評論文化研究式的文學評論。該方面的研究相當有意義,尤其在於處理由「必要的沉默」引伸的事件與變化。

曾幾何時社運tee

如是我聞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我以為社運衫本來比較像制服,除了給社運團體表明自己的理念,讓社會大眾記得他們這樣一個團體,也是為了容易從遠處或混亂的場面中認得彼此,所以穿一樣的衣衫。我衣櫃裡有幾件配橙色的衣衫,都是與學民思潮有關。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虛空迷宮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09-28

下鴨神社螢火茶會上,觀賞舞殿上演的王朝舞以及十二單衣著裝表演,看著身姿纖巧的舞者在兩名著付師的協助下,裹上層層艷麗的霓裳,漸漸肥厚成虹色的蛹。在那極漫長而繁複的著裝過程裡,被包裹在核心的女子不是主角,她退居成一個支撐衣服的透明骨架,殿前的圍觀者屏息靜氣,虔敬地見證這場儀式般的包裝之完成。

【教育侏羅紀.中學】校本評核,自尋煩惱

教育侏羅紀 | by 跂之 | 2019-01-03

我開始教書的時候,中文已由兩卷增加至五卷,現在又從五卷縮減至四卷,卷三卷五結合為一卷。學習中文,若沒有游刃和沉澱的時間,貪多務得,又怎會學得好,何況還有其他科目不斷補課,與你搶奪時間。而說穿了,聆聽說話和綜合的設置,大概九成只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可立即進入商業社會服務,做個文員,最好像個一出生便會游泳的鴨子。我常想,這種對中文科無止境的「增值」,是一種不道德的僭建。

維希留:向「速度利維坦主義」說不的思想家

評論 | by 駱頴佳 | 2018-09-28

剛過世的法國思想家维希留(Paul Virilio),生於1932年的法國。他的爸爸是意大利人兼共產主義者,而媽媽則是法國人及天主教徒。他早年在 Ecole des Metiers d'Art接受教育,後來成為玻璃畫的藝術家,與重要畫家馬蒂斯(Henri Matisse)合作。在上世紀50年代,他於索邦大學跟從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研究現象學。

【字遊行.巴黎】真正的國王住宅

字遊行 | by Nathanael Liu | 2018-09-27

凡爾賽宮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傑作,他將全國的主要貴族都集中於此居住,他這樣做,無非是君主專制、政治集權的手段之一。裡裡外外,凡爾賽宮都展現出令人不敢迫視的金碧輝煌。遊巴黎固然不能錯過凡爾賽宮,但要認識真正的法國,我想說的,其實是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歌詞小輯︰周耀輝】學填詞就是學做人——周耀輝的歌詞班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9-28

周耀輝的歌詞班早已是浸大傳說級課程,就連鄰校城市大學都曾有學生過來sit堂,由2011年開辦至今已經七個年頭,7x30就是210個學生,然而,桃李滿門的周耀輝卻說:「我唔知點教架。」

【字在食.女工合作社】小食救贖

字在食 | by 陸明敏 | 2018-09-28

回歸到那時仍在中大學生報的日子。女工姐姐見我們這班學生會及學生報的同學經常工作至通宵達旦,便好心交給我們鎖匙,在小店關門後,讓我們能一解肚皮之苦。我們絕不混水摸魚,享用美食之餘亦乖乖付上相應的金錢。在大伙兒為刊物文章爭論得面紅耳赤,拒絕理解與不被理解的人拿着文章攤軟在梳化堆砌了一幅無力挽回的悶局,就由一聲:「我落女工,誰要食物?」劃破。

【歌詞小輯︰王嘉儀 X 王樂儀】音樂是欲望的深淵

專訪 | by 李顯華 | 2018-09-27

王嘉儀Sophy,在2009年參加《超級巨聲》後,沒有像其他「巨聲幫」在流行音樂的路上發展。畢業後以半獨立歌手開展音樂之路,需要一位填詞人,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王樂儀Yvette,自第一張專輯Sophrology開始,兩人便走在主流音樂以外,忠於自己的內心,以靈魂創作,譜不一樣的樂曲。

【歌詞小輯︰Heyo】創作沒有comfort zone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8-09-26

Heyo是一個思路跳脫的人——至少他自己也這樣形容自己。上一秒,他還在批評坐巴士時那難以適應的節奏;下一秒,卻反問我的年紀。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飢餓洞穴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8-09-25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教人戒掉進食的習慣,起碼,戒除一天必須吃三餐的迷思。那本書的作者說,每天進餐三次只是人類長久承傳下來的一個並不能切合每個獨特身體的無用習慣。每天吃一餐,甚至完全不吃,並不會如我們所想引致嚴重的營養不良問題,只要改變吸收營養的方法,不是從食物,而是從非常清新的空氣、水、足夠的陽光和平靜的心。

浸大「爛grade展」:我們如何面對「失敗」?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05

浸會大學有一班視覺藝術系學生就不怕爛grade,更大膽將他們的爛grade(取得C+或以下成績)作品放進展場,公諸同好,策展人是四年級的Alysa Chan,「離開評分機制、學院制度之後,一份artwork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是Alysa決定辦爛grade展的第一個想法,她指出平常學系辦展覽,參展作品都是老師挑選的,只有他們認為好的才能入選,但她卻覺得即使不成熟或不好的作品,其實都能忠實反映創作者當時的狀態,「反映他們的創作困境都可以是一件artwork。」

真正的教者——側記高錕校長

現象 | by 周保松 | 2019-01-03

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成為有個性有創造力同時懂得對生命負責的人,而不是用形形色色的戒條將學生變得唯唯諾諾服服貼貼。高校長明白,要培養這種人,就要給予學生最多的自由和最大的信任,容許學生嘗試和犯錯,並在眾聲喧嘩和不和諧中看到大學之大。

【祭樹】無秩序編輯部詩輯

詩歌 | by 無秩序編輯部 | 2018-09-24

【祭樹】無秩序編輯部詩輯

山竹節考

詩歌 | by 崑南 | 2018-09-24

但我知道/我們的城/一天老去一天/行人在路上搖搖擺擺/路面滿是冥鏹紛飛

【教育侏羅紀】焦慮研究生︰讀書是負累

教育侏羅紀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自從教資會今年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後,兩個研究院的朋友不約而同告訴我:「樂觀地想,每個月可以少給四千元學費,但其實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而且學額並沒有增加。」

老校長與壞學生

現象 | by 梁文道 | 2018-09-24

星期日(9月23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本編輯部有幸蒙梁文道授權轉載文章,記述高錕任校長期間,關懷照顧學生的溫暖點滴,以及懷念高錕校長,與中大一代開放包容、容許挑戰權威的學風。

【邱剛健小輯】「愛比恨更毒辣」:邱剛健電影的性與死亡

評論 | by 楊殿安 | 2018-10-03

「愛比恨更毒辣」。這是1972年邱剛健電影《愛奴》當中的描寫:四季春老鴇春姨(貝蒂飾)綁走愛奴(何莉莉飾)並施以凌虐,愛奴被鞭打得皮開肉綻,她恨透了春姨。只見春姨笑看愛奴,用舌頭舔了一下傷口。愛奴越恨春姨,春姨越愛她。

【邱剛健小輯】他在影劇詩之間徘徊蕩漾

評論 | by 羅卡 | 2018-09-22

邱剛健最早發表的劇作是《我父之家》(《現代文學》第15期,1962 )。山林邊緣一所鄉村別墅內,躺著病成植物人的父親,虔誠孝順的女兒每天來為他洗滌潔淨,屋中還有個怕事又愛理人閒事的女僕,一個瞎眼的無所事事的老僕人。山上不時傳來工人伐木聲。

【單身動物園】福婁拜:愛一個人就該避而不見

單身動物園 | by Perroquet Lulu | 2018-09-22

1880年5月8日,古斯塔夫.福婁拜(Gustave Flaubert)在他克羅瓦塞的居所中孤單離世。左拉在他的訃聞裡寫道:「盧昂有五分之四的市民不熟悉福婁拜,剩下的五分之一則不喜歡他。」這位臃腫肥胖梳八字鬍的禿頭大叔,外形的確不討喜,而他寫的書也在一段時間被認為傷風敗德,但他的獨身卻非因他的外在條件,事實上,這位性情古怪的作家,終其一生都不乏伴侶。

搖滾教父的玫瑰花蕾——讀史普林斯汀自傳《生來奔跑》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8-09-21

聽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Live,比聽他的MV好——其實我是從未聽過他的Live,我聽的都是YouTube上的錄像,但其音樂的爆破力已足夠打穿電腦屏幕。

【字遊行.台北】糕渣夢屑

字遊行 | by 鄧小樺 | 2018-09-21

已經到了這種狀態:以一種利落到自己都吃驚的效率,下飛機從酒店出來,到達永康街呂桑食堂,在入口處先點吃的,一開口就說,糕渣。

【字在食・桂花魚】清蒸桂花魚

字在食 | by 鳥人 | 2018-11-13

外婆帶我到旁邊的冰鮮檔區,她的眼珠忙著搜刮用紅藍色麥克筆在發泡膠上的價錢,又不忙比對一下貨品的質素。她伸手翻開了其中一條魚的鰓蓋,叫我瞧瞧。「看,裡面紅色就是好的。」我只顧睨著冰粒上排列有序的魚,全部都是黑灰色、帶少許藍靛或棕色,魚,都是一樣的樣子,真的沒有太大分別。

夏日對話

詩歌 | by 謝旭昇 | 2019-04-24

我費盡了力氣,在玻璃杯前/看水輕輕搖晃。我想起/早些在超商裡坐著的我/還能不能是同一個我。/他就坐著,剝開發黑的茶葉蛋,/光滑而破裂,好好的

【邱剛健小輯】東西南北人、生死愛慾雪

評論 | by 廖偉棠 | 2019-01-03

邱剛健生於福建,長於台灣,作為編劇成名於香港,中年移居紐約,晚年卒於北京,身份的歸屬並不分明──也許他只屬於他所鍾情的豪放盛唐和縱慾晚明。

命運抉擇,疑是故人——小評舞蹈劇場X簡約粵劇《紫玉成煙》

評論 | by 鄧小樺 | 2019-01-03

「自決」這個詞,或被以為是「自己決定」,但其實,它的本義是「自殺」。不難預計,這樣悲壯的行動理應迎來悲劇的結局——原作《紫釵記》因戲曲傳統及照顧觀眾之考慮的大團圓結局,在《紫玉成煙》中被揚棄。

維希留的恐懼:時間的獨裁

其他 | by 劉況 | 2018-09-20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維希留(Paul Virilio)影響深遠,其學術研究不斷比對昔日的戰爭和當前時代的相似之處,批判這個不斷加速的時代。

大圍的神諭

創作 | by 張婉雯 | 2018-09-19

然而這畢竟是不尋常的一天;k發現自己站在原始叢林中。面前是茂密的、依然翠綠的榕樹冠,倒豎在馬路中心;樹幹如森森白骨直插天空。K深深吸一口氣,開始這趟跋涉的旅程。

【無形.癢】濕疹之隱喻

創作 | by 梁璇筠 | 2018-09-19

很多人以為濕疹小孩是會被欺凌的,的確有時候是會的,但是別人也只是實話實說,也不知道歧視。我記得在玩「狐狸小姐幾多點」的時候因為皮膚是紅紅的,於是總是被要求充當「狐狸」的角色。

「對倒」眼光看我城——淺評《對倒.時光》

劇評 | by 姜麗明 | 2019-01-03

「對倒」是集郵術語,指兩個相連而上下顛倒的郵票,劉以鬯先生以「對倒」作為小說形式,以雙線結構,交錯地敍述中年男子淳于白和少女亞杏的故事,呈現出七十年代香港的城市景觀;於九十年代,董啟章先生寫出〈對倒《對倒》〉,以一男一女的故事與《對倒》進行對話,二十年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創作的《對倒.時光》,結合了多個劉以鬯的小說文本與董啟章〈對倒《對倒》〉,與劉以鬯及董啟章的文本產生多重對話的關係。

【教育侏羅紀】專訪唐睿︰學習是拒絕安穩的人生

教育侏羅紀 | by 洪昊賢 | 2018-10-13

訪問是六月尾做的,地點是畢業生早已離去的大學校園。專程回去探訪作家唐睿,本來要談的是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前景之類的問題,最後談到的是生命中不斷疊加而無法處理好的焦慮,寫著寫著,稿件不斷延宕,竟然已經是開學的九月⋯⋯

《邪不壓正》真俠女與Hidden Man

影評 | by 盧燕珊 | 2019-01-03

雲南搭建四萬平方米屋頂跑酷Spectacle,踩在仿真京城老爺子頭上亂蹦亂跳,順手挾帶破風單車,姜文團伙如其公司名字,玩得「不亦樂乎」。光天化日不鬼鬼祟祟可以,但電影開首已揭底牌的滅門一場,驚嚇如陳凱歌把徐皓峰《道士下山》拍得旁門左道邪里妖氣,叫作者筆下師父顧劍霜的太行派掌門如何收科?

【無形.癢】情色救世——專訪崑南

專訪 | by 劉平 | 2018-09-17

「依家呢個世界就係咁,既無性,亦無愛。」八十三歲,崑南對性、對愛、對寫作的意志,從來未減分毫,他是文學界的能量守恆定律,堅信情色是生命,以致我們希冀,情色能救世。

【字遊行.花蓮】經過十個夏天才趕到此

字遊行 | by 黃潤宇 | 2018-09-17

第二次來花蓮時,天氣仍然是陰沉沉的,人心中不禁暗疑:這是受到中央山脈永恆的庇蔭嗎?然而彼時狀況連連,一下子切斷了感動的思緒:我與大熊剛從一家八字不合的旅舍落荒而逃,拖著大包小包站在馬路口,「累累若喪家之狗」,望著工作日下午空曠異常的馬路,才知什麼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無形.癢】癢

創作 | by 余遁 | 2018-09-17

【淮遠專欄︰話碗集】杜杜的雞蛋和老媽的雞

專欄 | by 淮遠 | 2018-09-14

兒時家裡開養雞場的歲月,我們常常吃自己的雞和牠們下的蛋,有時連害了「新城病」——站著轉個不停的瀕死雞也烹來吃掉。那時只有一個禁忌,就是不吃雞脖子,因為只有原子筆筆尖那麼大的圓筒形催胖丸(那時大家管它叫肥丸),是用粗嘴鋼針打到後脖子的皮下去的,而且往往到屠宰時也沒有完全溶解。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現象 | by Edith So | 2019-01-03

把自殺歸因並等同成「病」,就好像編織物背面的錯雜線頭,明明牽扯龐大社會因素,卻刻意被視而不見——固執地閱讀所有反證,建立一套混淆不清的觀念,轉換成提倡精神健康,從而掩蓋種種生命真相。

香港中產謀殺自己的母語

如是我聞 | by 黃國鉅 | 2018-09-14

很多香港中產家長,明明自己是本地人,母語是廣東話,卻硬要對子女只講英文。這已經不是新聞,但每次看到,心裡都有一大堆疑問。

【進擊的平台】真心話大冒險——專訪「佬訊」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26

一包煙、一支啤酒、一煲魚香茄子,佬編要的東西很簡單,一如他們的穿衣態度,強調Polo不反領、襟花插啱窿、pants boner有救,不是要mean你,他們真心相信,最好的穿著就是less is more。讀佬訊文章,之所以喜歡,除了有圖有真相,遣詞用字也是火藥引,引爆時尚大笑話、醜人多八怪,令人喪笑,或會心微笑。跟佬編談時尚,其實也是談寫作,less is more處處適用。

【虛詞.癢】心蛆

小說 | by 黎衍頌 | 2018-09-18

癢是從心底顫抖著爬到耳窩的。像蟲子。咔咔聲,緩緩的。

【字在食・奇想】車仔麵四辭格

字在食 | by 關天林 | 2018-09-20

輪到我了,突然不知道該選甚麼。面前,婦人等著煮麵,男人等著把材料盛進一碗麵裡,另一個男人等著沖調飲品,一個老婆婆等著把我引到位子,再把冒煙的麵捧來。那是碗怎樣的麵呢?湖水綠塑料碗,湯淺麵稠,故顯得碗深,複疊其上的是蘿蔔、水魷魚、魚蛋、豬皮、咖喱汁,反光的醬汁稍稍鋪開,碧綠筷子夾起來,是甚麼麵呢?幼麵。

沒有劇本的教育討論——「富德樓民間共學年度研討會」紀錄

如是我聞 | by 伍嘉琪 | 2018-09-12

有沒有試過在麵包店裡吃了麵包才付錢?有沒有試過在商場內圍圈坐下?此次富德樓民間共學年度研討會,邀請了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黃國鉅及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鄭波為嘉賓,「流動共學」執委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以及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則為主持,帶領我們打破現有的思想框框,在原有脈絡下,一同思考民間教育和文藝在體制內外如何自處及發展。

無間回轉,孤寂流離——讀韓麗珠《回家》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8-09-12

韓麗珠的散文集《回家》,源於去年在油街實現舉辦的「火花!只是看書」--一個以「家」為主題的展覽計劃。展覽中,書本是展物的一部分,不可隨意被帶走。讀者須在現場靜心安坐,方可閱畢本書。 一本關於「家」的書,卻不能帶「回」自己的「家」慢慢閱讀。第一次閱讀《回家》,我便努力地在字裡行間記認那艘船的航行路線;待《回家》正式出版,我把書帶回家、再仔細重讀的時候,才隱然地組織出,對《回家》/「回家」的全新看法。

臨牀幻覺

詩歌 | by 曾淦賢 | 2018-09-11

很多鼴鼠體積的黑影 / 時常在我目前閃過 / 隨人類頭顱的擺動高飛低墜 / 在屋簷、在燈槽 / 脫離經緯座標的對位 / 遲緩地創造另一個世界 / 萬物跌盪,像平流層的熱氣球 / 藏在黑暗裡繁殖不息

【佬訊專欄】香氣法則

專欄 | by 佬訊 | 2018-09-10

香氣從古至今,都是art of seduction的最高體現。因為氣味若即若離,忽遠又近,與曖昧挑逗的法則完全相同。記得有次在地鐵上與一位新相識的朋友談得興起,對方無意識地低頭撥弄了一下頭髮,那散發出來的香氣,足令最堅定的意志崩塌、最清晰的思路大亂方寸。哪怕我們下一秒就是不相往來的陌路人,那一刻,我們就像認識了一輩子。

【單身動物園】呂碧城: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9-01-25

龍榆生稱她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英斂之讚其「能闢新理想,思破舊錮蔽,欲拯二萬萬女同胞出之幽閉羈絆黑暗地獄」,如今人們卻只為她冠上「民國剩女」的名號。倘若對呂碧城的了解再多一點,恐怕要覺得羞愧不已——這位二十歲就籌設「北洋女子公學」,三十五歲開始遊歷歐美各國,四十餘歲皈依佛門、完成不少佛學著作的神奇女性,又怎可能是被「剩下」的呢?

別有洞天:歷史、當下與想像的空間

書評 | by 黃潤宇 | 2018-09-10

小時候蹲於廁格之中,也想像一番天地出來:這是住屋、那是籃球場、垃圾桶就是主題公園的巨型滑梯……而如今每天都在各種空間裡穿梭,小到房間、家宅,大至樓宇、社區、都市,不自覺間,卻把觀察空間的好奇心擱在一旁,因而錯失了不少有趣的發現。

【字遊行.越南】越南人為乜戴口罩?

字遊行 | by 石磊 | 2018-09-14

過往到越南旅行,申請簽證是一大挑戰,雖然近年簽證費下調了,但要額外準備簽證的功夫,還是令人卻步。除非很想到越南品嘗正宗道地的越南咖啡,否則為了享受陽光與海灘、甚或異國情調的話,除了峴港,其實布吉、芭堤雅及聖陶沙等地,已經是很不錯的選擇。

【字在食・夜市】庶民的狂歡——台灣小吃與我的鄉愁

字在食 | by 顏純鈎 | 2018-09-07

 乍從台灣回,嘴上都是小吃,欲作台灣遊,心裡都是小吃。對我來說,這句話也可以說成:剛自故鄉來,嘴上都是小吃,欲回故鄉去,心裡都是小吃——我故鄉和台灣,就有這麼一層密切的關係。   故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有很多和台灣一樣的小吃。我們去台灣,逛夜市,就會惹鄉愁,回故鄉去,吃傳統小吃,又要想念台灣夜市。

《危樓春曉》的庶民滋味

影評 | by 曾肇弘 | 2018-09-13

戰後粵語片有不少寫實主義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一部,首推1953年李鐵導演的《危樓春曉》。即使未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相信都會聽過片中的金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強調草根階層互助友愛,背後正好體現了那一代電影人「文以載道」的苦心。

【虛詞.癢】背後遂有了張皇的影子

詩歌 | by 崔舜華 | 2018-09-13

八月,一滴無名的藤籽落上我赤裸的後頸 / 我無能拂去它,因我恰好 / 心懷煩憂:搬家,收拾,分離 / 無能為力地畫著 / 我心中所見證的一切事物 / 動用我所有的身體

最繽紛的屋邨遊樂過:讀 《邨越時光── 一種屋邨情懷》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1-03

每一個在屋邨成長的少年,都會對屋邨擁有一份獨一無二的感情。在沙田成長的80後梁瑋鑫也是當中的一份子。自幼在新市鎮的屋邨群成長,自然地培養出公屋的情意結。慢慢地,梁瑋鑫不滿足於單純的屋邨觀察。2002年,他開始屋邨拍攝的生涯,建立了「香港屋邨圖片集」網誌。《邨越時光── 一種屋邨情懷》(下稱《邨越時光》),就是收錄他二百多張心血結晶的攝影集。

專訪董啟章︰我可能會被「董啟章2.0」取代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9-04

與董啟章見面的地方是中大的Cafe330,他看上去身體好像還不錯——至少不像傳言說的那樣差。《愛妻》(又名《浮生》)未出版前已經頗受關注,既是鍾曉陽經典《愛妻》的重寫,又是「精神史」三部曲的壓軸一部,不少讀者都攜著對《心》和《神》的疑問,寄望透過《愛妻》了解一下董啟章近年發生的改變。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浮玉眼珠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09-02

如果你也曾在初中的生物課上解剖過牛眼,就會認同最具備條件背叛的是眼睛。首先,要獲取一顆牛眼,必須向菜巿場的牛肉販子預訂,在指定的時候與同組的小友一起把它鄭重地領回來,好像接回一隻共同的寵物。

情感.快感.革命構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致寧 | 2018-09-27

「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八月上旬舉行的香港馬克思節,六號一晚請來駱頴佳在序言書室主講「情感政治與左翼」,趁著馬克思誕辰二百週年的當下,探討左翼如何看待社會中的情感經驗。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癢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8-09-01

《無形》要做「癢」的專題,乃偏重「癢」的不明確性——它是鮮明的感官觸覺反應,但指向不明,往往引發想像。

【字遊行.伊斯坦堡】如果你知道「___對出海面」的名字

字遊行 | by 劉平 | 2018-08-31

在土耳其語中,「博斯普魯斯」跟「咽喉」是同一個字,這道長長的咽喉默默地貫穿伊斯坦堡,一左一右地將其切開,令伊斯坦堡成為世界上惟一跨越歐亞兩洲的城市。小時候的帕慕克,有年冬天跟哥哥同時患上百日咳,母親閒時就帶他們到博斯普魯斯來趟海上遊,呼吸新鮮空氣;自此之後,博斯普魯斯進入了帕慕克的生命,後來,他還視博斯普魯斯為伊斯坦堡生命與力量之源。

深河

詩歌 | by 飲江 | 2018-08-31

【字在食・扒房】加勒比餐廳之死:六十萬人,見證扒房年代的沒落

字在食 | by 李顥謙 | 2018-09-01

紅雨那天,新界淪為了戶外水舞間。而洶湧的激流,也淹沒了一間老牌扒房——一向客源穩定的元朗加納比餐廳,突然傳出翌日結業的消息。 看著父親傳來的訊息,我震驚得停下手上的工作,急著查證噩耗是否屬實。「食在元朗」、「元居民」等群組專頁,至少千人哀嚎,簡直是一片愁雲慘霧⋯⋯ 為甚麼一間老牌扒房的死,會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如此大的惋嘆?

反旅遊

其他 | by 何福仁 | 2019-01-03

不知哪一位哲學家說過,人類的一切煩惱,源於不肯乖乖地呆在家裡。對了,哲學家大多不喜歡旅行,也不會旅行,他們的旅行,用的是腦袋,而不是雙腿,他們像植物,用腦袋在地上倒樹葱地偷偷移動,他們關心的是時間遠多於空間,那是思考月圓月缺對人類的意義、研究日照的善意來自甚麼的根源、生呢還是死。

沉默的可能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3

沉默,及作為其相反觀念的發聲、行動,均是文學中長久深遠的話題,其延展面廣闊,涉及不同層次與範疇。沉默,並不只代表無言;它指涉多重層次的思考,反可能凝聚成一股定力,甚至一種反向力量,一種逆反姿態,去制約盲從,令我們不至被社會浪潮推湧失向。沉澱、醞釀、發酵,文學正以其沉思本質,給予我們開闊的視野——於是我們仍可透徹觀察,而又不失行動能量。而當我們在文學中談論沉默,其實是在談論沉默與發聲之間的種種可能。在某些時候,沉默更可能成為焦點,引發諸種不同的聲音與討論。

灣仔艺鵠 ACO:卡夫卡也要新包裝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8-09-02

艺鵠書店的名字,是從英文ACO(全寫是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音譯過來,至於為何選用這個「艺」字而非繁體「藝」字,創辦人May Fung 馮美華笑說:「沒甚麼原因,純粹想表現書店的與別不同。」

你的名字,我們的故事——記城皇街與「卅間」

其他 | by 羅雅寧 | 2018-08-29

這條陪伴我多年的城皇街,我已數不清走過多少遍,卻從來沒有想過它名字的由來。直至2005年某一天,當時我們一班街坊正在爭取保留荷李活道警察宿舍,有人找到一份資料,指出警察宿舍的位置百多年前曾經有一座城隍廟,後來政府為興建中央書院而收地把它清拆,甚至刋登憲報拍賣城隍廟的物料。

除了有禮貌和守秩序之外,你還記得日本民族的甚麼美德?

書評 | by 沐羽 | 2018-09-26

古來敬神貴禮的國民,正是大變革到了忘卻一切舊禮數的程度才做到了明治維新,但我以為禮儀上應多少確立一些秩序。國民不該忘記與我國體有著很大關係的禮節。

【單身動物園】卡夫卡:孤獨是對我巨大的誘惑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卡夫卡,捷克語中「寒鴉」的意思。在世四十一年,弗蘭茲·卡夫卡三次訂婚、三次悔婚,最終因肺病在療養院中離去,更在遺書裡要求摯友將其大部分創作、日記、信件都銷毀。「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或許可作他一生寫照:本有可停棲之處,「書寫」卻總將其推離安全線外,把他拋入徹徹底底的孤獨中去。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戒肉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8-09-04

成為素食者,並不是我的決定,而是身體給我的訊息,或,設定的界限,但,也有可能,那只是遵從另類療法,給長了腫瘤的人的建議——腫瘤擅於汲取蛋白質,戒掉肉類是遏抑腫瘤生長的必然方法。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字要走了

小說 | by 卓韻芝 | 2018-08-24

月亮從東方升起,夢裡,兩道身影在月色的塵柱間交換一個字,然後,我出生了。呱呱呱呱,他倆卻聽到「爸爸媽媽」,認了我,立即由泥土成人,無聲張口,驚訝於身份被造好,自此成為父母。父母凝視我的雙眸說 「媽媽。爸爸。」

【字在食.腸粉】腸粉的一千種模樣

字在食 | by 楊不歡 | 2018-08-24

汕頭的腸粉是既滑又皺的。滑,是因為粉皮極薄,吹彈可破:米漿一定要細細地流,平鋪滿整格抽屜,不可多出一滴;而皺,是因為蒸熟後用鐵板將腸粉從兩端輕輕聚攏,如同折扇,鋪排均勻。肉、蝦、蛋這些餡料,是在蒸到一半時開屜加入的,其中蛋最為特別,一個生蛋打進去,開屜時變成另一層皮附著在腸粉上,會有不同的層次感。

【字遊行.威尼斯】美得讓人斷魂的威尼斯

字遊行 | by Tadzio | 2018-08-24

一九……年,德國小說家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被發現死於威尼斯麗都,一個浴場大飯店住客專用海灘的一張躺椅上,死因被認為是被政府當局刻意隱瞞、為免影響旅遊事業和各種商機的一場霍亂疫症,然而,如果要窮究他為何會死(或為何而死),那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位受人景仰、從來過著嚴謹、規律的寫作生活的德國作家,為甚麼會去了威尼斯。

【毛塵份子 The Way(s) We Live Now】阿伯︰無色無味無聲,無人無物

專欄 | by 毛淳宇 | 2020-05-10

無名的阿伯,到了無色無味無聲,不知何故仍然無人無物的年齡,只配有姓氏而沒有名字,被配給「老梁」這個比號碼更沒記憶點的稱謂。當有人說起「一個女人」,你會追問是甚麼類型的女人,從頭髮,身材,高度,甚至對某部位的意見,除了呎吋、目測質感、與地心吸力的張力關係拉扯出的衡量狀態也能被一一揭發;可愛,鄰家,性感,商務,胖也有貼近吸引抑或貼近厭惡的光譜的經緯指標,務求點出最精準最獨到的形容去達至一個所謂真實的女人。「梁伯」就只是一個阿伯,大家心目中那個「阿伯」。觀看、臆想,關注的輕重有差別,但都是充斥歧視。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女神不動搖——專訪吳靄儀

專訪 | by 劉平 | 2018-08-23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成書,吳靄儀的自傳,既是立此存照,也記錄了同業所代表的信仰與價值。九七過渡、 捍衛居港權、反「23條」立法、力拒高鐵撥款……風雨飄搖幾世代,泰美斯女神的蒙眼布愈來愈鬆,但吳靄儀在旁監察,沒有放鬆一刻。

【字遊行.日本】在「日本人最不想去城市」裡仰望櫻花與文學

字遊行 | by 沐羽 | 2022-09-23

但其實賞花成為國民活動並不是源遠流長的,賞花最初只是貴族之間流行的高雅活動,直到江戶時期德川吉宗將軍在位期間(1716-1745)鼓勵平民賞花,才開始了這個風潮。

美孚橋底漂書空間:居民自發很重要

報導 | by 洪昊賢 | 2018-08-22

美孚萬事達廣場對出橋底一處有上蓋的空間,每日達幾千人次的人流。半年前由中大建築系教授及研究生開始籌辦,在深水埗區議員張永森的協辦下,共用漂書空間終於在近日啟用。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或者消失了,會更發現愛存在——董啟章《愛妻》的黑暗探戈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8-08-23

在讀完董啟章的新作《愛妻》之後,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不是鍾曉陽的同名舊作,而是Her(港譯:《觸不到的她》 )這齣講述人與人工智能戀愛的電影。

【好想藝術】陶藝烏托邦——尹麗娟在信樂與京都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8-21

日本陶藝名縣信樂的陶藝之森,尹麗娟曾在那裡駐場兩次,與一群陶藝藝術家共同生活、創作數月。重返此處,她如數家珍:大門門把都是陶瓷,常人看不出來,尹麗娟淡淡地說「上了粙」。

【好想藝術】黃詠詩遊走銅鑼灣,穿越生死善惡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8-28

劇場編劇黃詠詩,代表作品有《賈寶玉》、《香港式離婚》、《破地獄與白菊花》等。關於婚姻、死亡的主題,黃詠詩一向被人覺得絕、「去得幾盡」、鬼才。今次「好想藝術.自作業」,黃設計了一條路線,由銅鑼灣這個創作的起步點出發,看城巿的不同風景,同時思考藝術與人生。

【跟住詩人去睇展】麥快樂——馬玉江個展「夜未央」

詩歌 | by 黃鈺螢 | 2018-08-20

黃鈺螢寫詩回應馬玉江個展「夜未央」:就這樣闖進別人的家 / 我們興高采烈 / 用白色封條 / 把空間細細密密的圍起來 / 決定把剩下的 / 也留給自己……

【淮遠專欄︰話碗集】將軍,添飯

專欄 | by 淮遠 | 2018-11-19

在農場長大的小弟,自小不至食無肉,最艱難的時候也起碼有病鷄可吃。但為甚麼幾十年來無飯不歡而且少飯不歡呢?讀小學時,我每年暑假都會和六姑母的兒子結伴到四姑母的製衣廠小住,某夜比試飯量,我一口氣吃掉六碗,舀光了飯鍋,四姑母只好差人上茶樓買飯。

溫柔霸氣獅子座——姆明作者托弗.揚松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8-09-14

十三歲時,揚松已經發表第一本作品《Sara and Pelle and the Octopuses of the Water Sprite》。兩年後,揚松更開始為芬蘭的《Garm》雜誌畫諷刺畫。她喜歡在畫中醜化法西斯主義者,揭示當權者的真面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揚松就把希特拉描繪成哭著討蛋糕吃的嬰兒樣子。可以說,揚松在少年時代已經透現出早熟獨立與反叛不忿的獅子座靈光。

【字在食.香料】把芫荽放回人間

字在食 | by 洪曉嫻 | 2018-08-19

最近幾次到台灣麵館吃牛肉麵,湯裡有一大把芫荽,那幼梗和羽毛樣的葉子浮在湯上,我沒有夾走也沒有放在碟邊,和著麵條與湯吃下肚子。 我居然吃下了芫荽。而且吃過後有點想念芫荽的味道和幼梗的口感。

劍的訴說

詩歌 | by 胡赳赳 | 2018-08-17

晉國改姓趙國。智伯的人頭變成襄子的酒杯。這是亂臣賊子懼怕的春秋。義人行不義之事,必得以義待之。

披掛著優雅的永恆少女:柯德莉夏萍

影評 | by 鄧正健 | 2019-01-03

該怎樣說她的美,才夠貼切?譬如說「優雅」吧?說法似乎有些俗套。我多年來分辨歐陸和荷里活經典女星的方式:歐陸(尤其法國)是文青女神的搖籃,荷里活則製造令人明知虛幻的浪漫情懷。

【字遊行.蒙馬特】尋找天使愛美麗

字遊行 | by 李挽靈 | 2018-08-19

巴黎第二天,花都五月天天氣晴,還未想把自己關進不見天日的博物館裡,來回看著谷高地圖,心血來潮,想不如去蒙馬特(Montmartre)找愛美麗。乘地鐵二號線,過了法比安上校站(Colonel Fabien)後,眼前忽地豁然開朗:原來在不覺間,地下列車已爬上了地面,騎在二十世紀初風格的架空鋼橋上了。

老人兩種死去的方式:《爸爸》和《生命無限好》

劇評 | by 賴勇衡 | 2019-01-03

創作者對生老病死的態度是輕盈的,呈現於形體的設計上,最後讓本來不良於行的男主角超現實地表演輪椅倒立和後空翻。雜耍和遊戲的元素都表達出不願受限於衰老肉體的生命意志。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被評不雅事件彙編(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今年七月被本港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為第二類不雅物品,早前更在書展禁售,惹來文化界炮轟。此懶人包嘗試彙整淫審事件的相關報導與後續評論,並分為四部分:一、回顧淫審處公佈評級的相關報導;二、選錄文化界人士的回應;三、整合香港文學館與其他團體發起的聯署及記者會的報導;四、補上長篇的文化評論文章。

【字遊行.北京】在消磁的北平滑過

字遊行 | by 黃潤宇 | 2018-08-15

到北京時已入深夜,寒冷迫人提起精神。尾隨一對對曲折的雙腿進了末班車,車行至天通苑北站,剎停了,才意識到眼前是北京人口最稠密的景點——這裡每天早上都有螻蟻般人群,擠在鐵馬圍成的隊伍裡,蔚為大觀。而此時所有人都已下班,那些擠兌著彼此的騰騰殺氣,現在都歸回到一扇扇窗戶裡,臨時化解了。

挾著驕傲的音騎過無愛的世紀——讀崔舜華《婀薄神》

書評 | by 關天林 | 2019-01-03

「婀薄神」這個名字來自英文“Absent”,音譯在這裡就像驕傲的使者,攜帶著在卷軸火蠟內緊閉的秘密,更像狂妄的造神者:sent化身成神。業已傳達,已然通神。一次加倍值得驕傲的叛變,或曰乘時而起,挾著神的名字,馳來某種反神諭。「反」在於,神說有光就有光,如今卻是,一開口作聲,就是空缺,比如說,愛,就沒有愛。這種速度只能迎接——sent,有業已證無。

你讓我讀懂一首詩

詩歌 | by 卓韻芝 | 2018-08-14

編按︰歌手盧凱彤八月十三日設靈,十四日出殯。友人卓韻芝無法出席喪禮,在家中傷懷,靠讀默溫的〈夜曲〉渡日;她覺得盧凱彤是要她明白一些甚麼,感悟於是成詩一首,與同感者分享。

【好想藝術】帶走甚麼——白雙全的泰國「裸旅」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8-15

還未找到下一份工就辭工叫「裸辭」,未儲夠錢買樓就結婚叫「裸婚」,像藝術家白雙全這樣兩袖清風完全不帶行李、包裡只有一點泰幣、隨身是手提電話及兒子照片,叫「裸旅」。這是白雙全一直想做的一個實驗,看能否甚麼都不帶,而去一次旅行。

青年詩人的兩種面向——專訪羅樂敏、曾淦賢

專訪 | by 李顯華 | 2018-08-13

曾淦賢和羅樂敏的詩歌風格迥然不同,或重或輕、一張一弛;或沉鬱濃烈、或輕鬆平和,但都滲透著對自然、人世、生命狀態等等的思考。

青春回頭百年身:專訪羅冠聰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8-14

上個月剛度過廿五歲生日的羅冠聰,出版了自傳《青春無悔過書》,以平實的文字記錄了他那被壓縮了的四年。過去尚未理清,青春已經逐漸離去,羅冠聰仍在等待尚未抵達的自己。

【單身動物園】荷爾德林:讓我熄滅對你的愛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Umnachtung:大腦沉入夜色之中,也是精神疾病的意思。荷爾德林生命最後的三十六年就是在此黑夜中度過的,在塔樓中,隱遁、孤獨、瘋狂,構成了他的詞群。「我們卻被註定 / 得不到休憩的地方 / 忍受煩惱的世人 / 時時刻刻 / 盲目地 / 消逝、沉淪……一年年墜入渺茫。」在進入黑夜以前,荷爾德林也曾有過幾段顛沛的戀情;然而種種徵兆,也揭示著詩人孤獨的宿命。

【佬訊專欄】白飯魚之死

專欄 | by 佬訊 | 2018-08-13

常說糟糠之妻不可棄,但對於陪著港人多年的白飯魚,我們卻棄之如敝履。隨著白飯魚沒落,港人也失去了踏實的根據。

圍爐以外,一「網」打盡

其他 | by 黃柏熹 | 2018-09-13

文化網媒面對的最大挑戰,其實來自網絡本身。網絡的所謂民主化,背後自有一套演算法,作為用家其實並不自由。譚以諾指出,讀網站的不是人,而是搜尋引擎,網媒要懂得配合搜尋引擎在文章裡加入相應的關鍵字,才能通過演算法被用家搜尋得到。

【字在食・肉慾】過去十年,應該有超過一百個素食者吃過我炸的雞

字在食 | by 楊天帥 | 2018-08-10

我很喜歡污辱素食的人。這可能和我婆婆有關。她信道教的,但不是真心信,只是人老了,想為家庭做點甚麼卻又無事可做,只能寄望以食素交換闔家平安。也沒甚麼,就由得她,畢竟人有權為自己所愛的人做傻事。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憤怒的賣文者劉以鬯

其他 | by 陳滅 | 2018-08-10

除了道盡賣文者的處境,《酒徒》也是一篇力求創新的小說,那醉醒循環,夢幻、現實與回憶交錯的意識流敍事結構、 開篇首句即為「生鏽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這樣的詩化語言,在六十年代報刊大量公式化的言情、軟性文藝之間,顯得格外矚目。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百年樹蔭:劉以鬯的文學地景

其他 | by 洛楓 | 2018-08-10

《對倒》寫道:「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是的,劉以鬯那個文學副刊的年代、動輒連載十數萬字小說的黃金歲月,早已一去不返,我們在感慨追思之餘,仍必須相信時代總踏著前人腳步滾動。

盧凱彤讓我們相信:世界有更多可能

其他 | by Leumas To | 2018-08-09

有一日,我們如常到阿貓地攤,碰上一場小型音樂會,眼前有兩名少女拿着木結他,感覺年紀跟我相若。那次,算是第一次見過妳,儘管記憶已很模糊。不久之後,《始終一天》在叱咤903熱播,大家開始認識at17,我也記起了,妳們就是當日「沒那些標準的美貌」的少女組合。

再見旺角西洋菜街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9-01-01

二零零零年,香港政府宣布永久實施「旺角行人專用區計劃」,禁止車輛於特定時段進入西洋菜南街部分路段。十八載過去,油尖旺區議會以滋擾民生為由,於五月通過「殺街」動議。七月二十九日,行人專用區開放的最後一天,有逾千名市民和遊客聚集到菜街,見證曲終人散的歷史時刻。殺街不只關乎民生問題,也是空間政治的角力:街頭表演的權力與自由,正牽涉到我們對文藝生態與民主社會的想像。

刑與法八仙果:《小偷家族》的案例集

影評 | by 陳錦輝 | 2018-08-08

有時,作品的「主題」會誤導讀者,令讀者急於尋找和援引該主題在其他作品裡呈現的歷史脈絡,造成脈絡的誤用。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即為一例……《小偷家族》並沒有特別關注一般意義下的現代家庭,觀眾毋須按小津以降日本電影中家庭主題的系譜和脈絡來評斷它。當評論的話語過於集中在家庭主題的時候,觀眾倒應該先回到作品的敘事形式,尋找思想的缺口。

如果還有時間變老

其他 | by Sara | 2019-03-27

有些人,你對她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偶像崇拜,他們的言行與創作已經一一替自己說話,也讓自己的生命痕跡與欣賞她的人互相交叠,給予力量與養份。盧凱彤於我,是這樣的存在。

【字遊行.日本】燒起來

字遊行 | by 梁莉姿 | 2018-08-08

富士山每年只有七月至九月開放,山上的民宿只於此兩月接待客人,其餘時間除了預先向日本政府提交計劃書之許可人士外,一律禁止登山。

DQ西洋菜街

詩歌 | by 崑南 | 2018-08-06

他們早就選擇了/末日的繁華/伴和陸沉的掌擊

【好想藝術】香港人在越後妻有大地祭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8-07

為甚麼感覺好像現在所有人都去了日本?也許他們都去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這是全球最大型的三年一度國際戶外藝術節,在七至九月的盛夏期間舉行,倡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之理念,也著重傳達地方獨有的特色和故事,建立人與社區的連繫。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宵山之月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08-06

巡行畢竟是神明趕路的呈現,來去匆匆,走馬看花,還是巡向前夕的宵山之夜,眾神轎停泊在四條烏丸一帶,風輕雲淡,披一襲浴衣穿梭在光影之間,更能感受神明的臨在。

「久不久也要寫一個正經的戲」——專訪潘惠森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7

事隔兩年,《親愛的,胡雪巖》今年八月再由香港話劇團重演,此劇於二零一六年公演時一票難求,今次在港演出後,更會巡迴內地五個城市。故事以晚清時期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主角,講述他由一貧如洗至富可敵國,最後「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的高潮迭起一生。擅寫市井小人物,風格滑稽又無厘頭的鬼才編劇潘惠森,這次認認真真地處理一個歷史題材,他就是要告訴別人:「潘惠森也能寫認真的戲。」

菜街亡如明朝

其他 | by 劉平 | 2018-08-05

關於限期,我們都希望所有限期是「此日期前最佳」,難堪或不堪,事實卻是「此日期或之前食用」,所謂的限期永遠比真實的限期要短。「五十年不變」如是,菜街亦如是。

模型裡的香港與不再流動的河——陳炳釗、董啟章談《對倒.時光》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二十周年劇季,改編劉以鬯《對倒》和董啟章〈對倒《對倒》〉的劇作《對倒.時光》便嘗試將今昔香港作對倒呈現,在光影流轉之間,觀眾穿梭於六七十年代與近未來之時空,《對倒》裡一對經典角色又再活現眼前。

樓上書店:不覺得只有殺街和維持現狀兩種可能

空間 | by 黃柏熹 | 2018-08-03

7月29日晚上十時,當街頭表演者陸續拆卸音響裝置,街上的人群緩緩走上兩側的行人通道,位於西洋菜南街的旺角行人專用區隨著聲音消散,漸漸進入「殺街」的命運裡。而且,周遭並沒有太大的反對聲音。自2000年設立以來曾容讓不同種類的活動發生­­的行人專用區,將會回到僅僅讓車輛行駛的功能上。

商場與公共空間的前世今生

空間 | by 拓展公共空間 | 2018-08-06

炎炎夏日,香港人總愛躲進商場裏「嘆冷氣」,商場對於我們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商場從何而來?它與城市的公共空間又有甚麽關係?

殺街的方法︰旺角公共空間管治術

空間 | by 陳劍青 | 2019-01-03

「借刀」的空間政治,就是由一種原本「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的空間壓制手段,脫變為透過散播「廣場厭倦症」氛圍而湊效。似乎在傘後開始透過傳媒、區議會,當然還有政府管理部門的刻意退場,使旺角行人專用區鎖定為下一個清除目標。

【字在食・五味親情】XO醬與炸腰果

字在食 | by 饒雙宜 | 2018-08-03

爸爸有力的筆法在重覆使用的玻璃罐上,以蒼勁的字跡寫道:「微辣」,「中辣」等標示。每隔一兩個月我便收到一堆,那是他的自家實驗。樽內滿滿是瑤柱、蝦米,材料和油完全不成正比。由於份量太多,隨便下個麵我都添一些,至為奢侈,可是仍舊用不完。

【字遊行.西藏】轉經、轉山、轉寺,為何西藏人熱愛走路?(下)

字遊行 | by 薯伯伯 | 2018-08-02

那年初夏至深冬,不論年輕老少,圍著孜廓而走的信眾,看來是歷年之最。當時政府想不出對策,只好眼巴巴看著一班人去磕長頭。

【字遊行.西藏】轉經、轉山、轉寺,為何西藏人熱愛走路?(上)

字遊行 | by Pazu薯伯伯 | 2018-08-02

我在拉薩生活十年有多,有外地朋友問我西藏人的特點,這些問題很難答,說到外貌或性格,又容易給人單一的錯覺。倒是有一個西藏人常見的行為,不論是城市人或農村民,都特別偏愛一種活動,就是走路,即轉經、轉山、轉寺,而且總會加上一些宗教原由。

面斥「不雅」——香港文學館促淫審處撤回裁決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8-08-01

香港文學館聯同Dirty Press、Kubrick、大愛同盟、文化工房、文化者、文藝復興基金會、水煮魚文化、字花、次文化堂、序言書室、艺鵠ACO、里人文化出版、性神學社、流動共學課室、格子盒工作室、虛詞.無形、微批、樣本、聲韻詩刊及關鍵評論網(香港)共同發起網上聯署,由21日至昨日(31日)下午1時,共有逾2,500名公眾、19個團體聯署,當中不乏立法會議員、文學藝術界及學術界等不同界別人士之餘,亦有台灣作家參與是次聯署。

【無形.噪音】畫音串擾

散文 | by 李智良 | 2022-12-08

熱水壺沸騰、鑰匙被拿起、門鉸尖叫,木板櫃枱開合碰撞的響聲,追著蟑螂拍打,身體撞在家具床鋪的各種音色,刀具,砧板,杯碟必然會摔破,電扇葉與雪櫃變壓器嗡嗡隆隆,洗衣機轟動,牧童笛練習曲重重複複,辰時戊時哭鬧與笑,如連續劇的戲碼套路早已決定,門窗關緊還是會聽見,要把內臟一併吐出的咳嗽,對著怨偶或電話吐出的獨白,可是沒有殺人沒有爭產沒有橫刀奪愛沒有同父異母的男子突然出現也沒有那麼多醫生律師,厭煩沒有配樂沒有剪接。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不笑防空洞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8-07-30

踏入青春期之前的一年,我遇到了一種狀況,然後作出了一個決定。那時候,我決定,以後都不再笑。

寫給下一輪粗俗盛世的備忘錄——由《100毛》紙本停刊談起

時評 | by 鄧小樺 | 2019-01-03

《100毛》登場大賣時我已老了,不大看消閒性的雜誌;整個《100毛》以至毛記,我可能都不在其射程範圍內,所謂愛憎不關於情。以前有說「100毛是我們這時代的號外」,我當時心想,一本雜誌要守到變成傳奇,必須要守好多年,不知《100毛》守不守得下去。

奇人佈道,紙媒雜毛

時評 | by 紅眼 | 2019-01-08

又感慨的是,想儲書的話,除了《100毛》和那些不知名基金贊助的耆英養生書,其他的選擇都不多了。

【單身動物園】惠特曼︰我愛自己的肉體多於他人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華特·惠特曼的歷史名號數不勝數:「國民詩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評論家瑪麗‧貝倫森也曾說過:「沒有惠特曼,沒有草葉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美國。」其詩歌中的自然、民主、勞動精神影響過無數人。另一邊廂,其作品也以多性愛、肉體描述見稱,《草葉集》更曾因為「有一些詩的言語過於露骨」而被起訴、短暫地成為禁書。上述種種,都使得我們對這位矛盾重重的大詩人產生更多層次的好奇。

【字在食.櫛瓜粉絲】便飯不再家常

字在食 | by 石磊 | 2018-09-14

滿桌的餸,總來不及細嘗,大家吃飽了就跑開繼續工作,沒了家常,彷彿連便飯也失去意義。

【好想藝術】自己與自由——黃碧琪與毛維在巴塞隆拿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30

人為甚麼要到外國去?在藝術上,多數是為了吸收新的元素,故而許多藝術家都會尋找駐場(residence)的機會。黃碧琪和毛維兩位獨立舞蹈家,受到西九文化區邀請,參加「Creative Meeting Point」的海外藝術家駐留計劃,將在三年之內訪問西班牙巴塞隆拿三次。今年是第一年,兩位舞蹈家將有兩星期,去自由探索和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只有足夠成熟的靈魂,才能讀懂坦白描述的身體

評論 | by 韓麗珠 | 2019-01-03

韓麗珠從十五歲開始成為了村上春樹的讀者,第一次讀到《挪威的森林》就無法輕易放下。村上的小說,無論是長篇、短篇或中篇,都不乏性的描寫。

列斐伏爾與香港空間革命

空間 | by 張一村 | 2019-01-03

在三十五度炎夏的中環,只有十秒橫過馬路的綠燈時間,四周密密麻麻全是西裝筆挺呼喘過路的行人——控訴中環節奏已經是十分老套的事,然而如今,這種逼迫感正像癌細胞般大肆蔓延,在沙田、大埔、上水、屯門、元朗發病。以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在《後現代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時空壓縮」(compression of time and space)觀之,一代人的青春快要窒息死亡。我們的香港強調快,彼端的石澳高爾夫球場卻強調慢,士紳父老在傭人簇擁中緩步遊走於數十萬呎青蔥綠地之中、徜徉於藍天碧海之間——在港境之南絲毫感受不到土地和空間問題,但從元朗到石澳,是遙不可及的距離。塑造我們困境的,是時間、空間、社會權力之間相互支配的關係。

好想Meet橙.好想Meet藝術

報導 | by 伍嘉琪 | 2018-07-28

麵包和光,都是我們習以為常、隨手可及的東西,今年「好想藝術」繼續從日常出發,以「橙」為主題舉辦夏日祭「Meet橙」。不同的是,活動以往在藝術空間油街實現舉辦,這次為配合主題,「Meet橙」選址於橙黃色設計的啟業邨籃球場舉行,既可以遮陽又可以避雨,正合適不過,務求為大家的生活帶來更多變化。

【字遊行.德國】德國黑森林

字遊行 | by 陳暉健 | 2018-08-07

還是我披著社畜皮的日子,在一個下雨的晚上,邀約了一個有成癮問題的朋友做訪問。那是我第一次直面一種真實的「癮」,不斷被拷問著,因著這種癮而從根部開始腐爛的內心。記得他說,當「癮」發作的時候,他會不斷買一切關於網球的東西,如球拍、雜誌、諸如此類的網球裝備,並因此欠下百多萬卡數。

【好想藝術】垃圾就是我們的歷史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26

藝術家丹尼爾.克諾(Daniel Knorr)生於羅馬尼亞,九十年代於慕尼黑美術學院畢業後,他移往柏林居住、開始創作;至今作品已被世界各地藝術館收藏。他的持續性計劃「藝術家的書」(Artist Book)於2007年開展,至今已為世界十一個不同地方,包括新西蘭、愛爾蘭、瑞士、洛杉磯等地,製作出獨有的書籍。今年他應油街實現邀請來到香港,為「藝術家的書」製作第十二號作品。

淫審處,你未見過大蛇痾尿!

時評 | by 黃嘉瀛 | 2018-07-30

「未見過大蛇痾尿」是句粵語方言,形容人們沒見識過大場面,動輒大驚小怪。讀到村上春樹去年推出的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日前被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為第II物品(不雅物品)的新聞,腦袋馬上浮現這句子。

煩膠.才子.戀母狂——那些永遠長不大的巨蟹男孩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9-11-07

傳說中的巨蟹男,幾乎是無可挑剔的物種。專一、溫順、顧家,長踞暖男榜的三甲位置,卻沒有多少人認清巨蟹男的真身:長不大的男孩,永遠想著媽媽。趁著巨蟹週期剛剛完結,我們回顧了幾位巨蟹才子的代表(其實巨蟹才子真心多,但我們只精選幾個)。看看這班獨領風騷的蟹男,如何活在不解的戀母情意結中。

【跟住詩人去睇展】暗在微冷——「微暗行星:廖偉棠攝影展」

詩歌 | by 關天林 | 2018-07-27

寫在「微暗行星——廖偉棠攝影展」之後:「暗在哪裡?暗在微冷雪原 / 一萬個敵人分飲一杯酒,一顆星……」

在麥難民的墓前,再思自由抗爭的可能——「阿甘本與變向裸命」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致寧 | 2018-07-25

某個無眠的晚上,馬玉江到灣仔麥當勞買漢堡包,自幼長於中國農村的他偶然發現,「與無家可歸的人在一起,有種熟悉感、安全感。」於是他用了一年時間收集麥難民的餐飲單據,做成個展《夜未央》。七月八日的講座「阿甘本與變向裸命」,由策展人朗天主講,他笑言雖名為講座,實則是他小小的個人分享報告。展覽揭示的麥難民現象,觸發朗天思考自由抗爭的可能,他更指出麥難民的生存狀況與我們相距不遠。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在走向becoming-bare-life的絕望境地。」

鍾曉陽《遺恨》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30

事隔二十多年,香港作家鍾曉陽改寫舊作《遺恨傳奇》,重新出版《遺恨》闊別傳奇。李卓謙訪問過鍾曉陽,談到小說家續寫長篇的心路歷程和她平日生活的「省電模式」。陳進權由新書「讀者見面會」說起,憶述當年《大拇指》出版《春在綠蕪中》的舊事。朗天從新舊作的細節比較入手,詮釋「傳奇」退場本身的意義。

【好想藝術】舊課本新想像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23

幾年前開始掀起一輪舊課本熱潮,從大陸開始重出民國時期的舊課本,到香港劉智聰建立舊課本展覽館,都引起文化界以至一般大眾的注意。究其原因,一來舊課本是集體回憶,在變幻人世大潮中,能給人一種安心立命的熟悉感。課本既是關於教育,也是關於未來的;在過去與未來、實與虛的界線上,好想藝術與「(Don't) Make a Change」團隊帶我們再看「舊課本」。

親手再念一次:鍾玲玲重寫《玫瑰念珠》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07-23

今年悄然出版的鍾玲玲新書,說是《玫瑰念珠》的新版。迫不及待讀完後,我再一次被鍾玲玲所言之情震懾。如果「言情」就是「說愛」,本年度「言情」之最,非鍾玲玲莫屬了。

書香人情——記書展裡的舊書店

其他 | by 梁璇筠 | 2018-12-28

書展現場,坐落一小而別緻的神州書店攤位,在一片新書的海洋中,散發古舊而優雅的味道。神州書店的歐陽文利老闆,祥和自若地坐於正中。年前有幸在「九龍城書節」訪問過歐陽老闆,今年神州書店又在書展擺攤了。經營舊書店近五十載的歐陽老闆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大陸解放之初,有一位上海老伯輾轉來到香港,在他的書店中找到一本書,目不轉睛的,不是要買書,又要問及書之來歷?他覺得奇怪,但是還是約了買賣雙方見面——果然老伯和這個賣書的女士就是舊情人,當年因為戰火離散了。

【淮遠專欄︰話碗集】向大洋洲的奇蜜致敬

專欄 | by 淮遠 | 2018-07-25

要不是單眼妹得了蠅蛆病,我們也不會知道麥盧卡蜂蜜對傷口癒合的奇效。上月初啓程赴京都前,應獸醫診所的要求,花了六百多塊買了一瓶二百五十克的麥盧卡蜜,讓他們替單眼妹塗抹幾乎深及腹壁的傷口,每天兩次,到了上月中因為診所休業旅遊而不得不接牠回家的時候,那個血紅大口子的四周已被新肉圍攏了大半。而那瓶蜂蜜,在我們再給單眼妹用了十三天直至牠恢復自由為止,還剩下一小半呢。

於是,我們翻起第一片土——董啟章、甄拔濤、袁兆昌談《自由如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香港文學是城市的文學。」這種印象或許太過根深柢固,以至當我們想數出一兩本香港書寫自然的作品時,幾乎都會為之語塞,糾纏半天或許只能道出吳煦斌的名字。訪問幾位參與撰寫《自由如綠》的作家,幾乎都不約而同說到,在香港寫植物/自然的作品,不是沒有,但實在少。如此,由廿四位香港作家寫廿四種植物的《自由如綠》就成為了異數,更是史無前例。相較在台灣已經發展得頗蓬勃的自然書寫,香港或許只是剛剛起步,董啟章說這是一本播種插秧的書,而不是收割的書……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8-10-04

日前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被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判定暫列為第二類不雅物品,在書展要「包膠」方可出售,惹來全城嘩然。淫審處判決的先例一開,恐怕對日後的出版業和文化界造成極負面的影響。虛詞編輯部將繼續關注事態發展,同時邀請大家參與聯署聲明,要求淫審處撤回令香港蒙羞的裁決。

書展遊園︰「愛情文學」糖衣,認真你就輸了

報導 | by 李顯華 | 2018-07-22

整體而言,「文間有情」專題展覽看看就好,認真就輸了。不要期望看展後加深對「愛情文學」的認識,十個作家中,只有張愛玲談的是嚴肅文學,流行文學數量多而雜蕪,很難疏理出「愛情文學」的脈絡。

地方的騎士團長需要包膠——淫審和文學的矛盾對決

其他 | by 沐羽 | 2018-07-30

我們成功報考了淫審處的審裁員,成立一個「淫褻文學」小組,讓村上春樹以外的漏網之魚全部繩之於法,看看會怎樣——絕對嚴格的淫審,對決,絕對自由的文學創作,現在開始。

認識淫審過程!鹹濕可以,核突唔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7-30

對於「鹹濕」、「核突」有限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學閱讀能力,也讓金佩瑋一針見血地提出:「就是這些事件,令香港從一個大都會倒退成回一條小漁村了。

理性失語的荒澤時代——「魚的可能︰羅永生、羅貴祥談《荒澤之魚》」座談紀錄

其他 | by 李顥謙 | 2018-09-02

《荒澤之魚》是屬於這個年代的文學小說,呼召現時公共性缺乏的歷史碎片。它填補了當下本土主義中缺席的,一塊關於過去的版塊,提供一種資源予新的本土青年思考吸收。

《刺殺騎士團長》遭淫審處刺殺,「不雅」書籍誰說了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7-30

在甚麼情況下你會將村上春樹和《龍虎豹》聯想在一起?7月12日,香港淫褻物品審裁處(下稱:淫審處)發佈公告,宣佈的第二類物品(不雅物品)名單中,赫然見到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下稱《刺》)第一部〈意念顯現篇〉及第二部〈隱喻遷移篇〉。這事件對於文學的發展事關重大,文學創作的自由、對於人性與慾望的探問、甚至是日本文學一直以來對於性關係與現代化進程的探討,彷彿通通都可能被淫審處的這個判決打為「不雅物品」。就此「虛詞」訪問香港著名小說家、詩人等,希望得到多方面的觀點,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就說:「按照這個(淫審處的)標準,我的書也應無法進入書展,而我當年的年度作家資格也應該被褫奪了。」

【字在食・滷味鹹香】食你滷味

字在食 | by 張婉雯 | 2018-07-21

某個冬夜晚上,走在荔枝角道,但見燈光在頭頂一盞一盞亮起來,是晚市的時候了。燈,有些大而昏黃,渲染如仁慈的月亮;有些藏在紅膠罩下,顯得喜慶些。燈掛在簷下,照著背後以港楷書成的食店名字,路人便如鳥倦知還,紛紛飛進溫暖的店面。這樣的夜晚總是飄溢滷味的香味,熱騰騰的,小時候總吃過,也總被遺忘過。

【好想藝術】植物的智慧與安慰——勞麗麗在田間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20

藝術創作者常說要改變環境、尋找創作靈感,但勞麗麗說,她在田間,本不是持藝術家身份,本來沒有打算把生活經驗變成創作。只是在田間,工作生活久了,「自然而然想紀錄耕田時放空的狀態,以及勞動的狀態」,於是她把一些手攜式攝錄裝置,放置在田間,積而久之就有了大量的毛片(footage),這可算巨大的資料庫,記錄了土地的變化。

書展有感:我們的自由與文化在枯竭中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8-07-19

2014年的雨傘運動,肯定是香港書展的分水嶺。變化是如此明顯。教人詫異的,是我見不到有多少媒體和評論人留意這個變化,並作出深入報導。

【無形.噪音】傳奇不再,復仇進場

書評 | by 朗天 | 2018-08-10

鍾曉陽重寫《遺恨傳奇》的消息傳來,難免令人暇想連連。一來因為《遺恨傳奇》是鍾曉陽封筆近二十年前最後一部作品,一度標誌著她無法走出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字陰霾,不得不暫別文壇;如今重寫,對作者本人和一直期待她有新作的讀者來說,都該是一件大事;二來年前她重出江湖續寫《哀歌》(成品《哀傷紀》),被視為延續了某種傳奇(故事裡的,更有故事外,關於作者本人的),這次她擺明車馬,從原作斬去「傳奇」二字,可會有甚麼微言大義?尤其是對於一度被歸類為「張(愛玲)派」的「才女書寫」來說,傳奇退場本身,大抵就有一定程度的詮釋意義。

球場野貓 · 龐克少女 · 異議詩人

其他 | by 黃潤宇 | 2018-08-15

2018年世界杯決賽下半場十餘分鐘,四名身著警察制服的怪客神速衝入球場,她們閃避保安的追逐,先向觀眾席大力揮手,又與法國球員麥巴比(Mbappe)擊掌,但很快還是被保安人員抬走。事發突然,不少球迷在旁看呆了,而裁判的叫停使克羅地亞損失了一個絕好進攻機會,也令克隊球迷怒斥闖入者。不過另一邊廂也有觀眾高呼:呢件事好龐克!數小時後,果然就出現了俄羅斯龐克樂隊——暴動小貓(Pussy Riot)在網上認責的消息,一眾步入中年人士激動道:原來是消失已久的Pussy Riot!

噪音

散文 | by 余遁 | 2018-07-21

人類總愛緬懷過去,嘗鮮時也念念不忘那口「古早味」。從前鳥鳴山更幽,詩人墨客以蟬噪洗心更是養氣之道,英文有palaeolatry一字來形容對遠古的膜拜,可見心同此理。我們未出娘胎前已在母體內聽盡音聲,一生長在哭鬧中與世界共鳴共震,除非天生耳聾或是避世遁居斬斷六親,否則現代人談死生孤獨,只是胡扯。人不想看東西時可以闔上雙眼,不想說話吃喝時可以閉嘴,聞到異味時更可以絕息閉氣,唯獨一雙耳朵沒有門窗,廿四小時迎賓,中國人說話大聲,掩耳亦難防迅雷,中氣十足乃健康的標誌,安靜又如健康的身體,失去時才會知道是何等重要。

【好想藝術】朱栢謙與黃俊達的身體旅程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7

「身體」,是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舞台劇演員朱栢謙,本於演藝學院修讀戲劇學院導演碩士課程,在他並不算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已經開始害怕重複自己、想讓自己和觀眾都看到新的事物。近年他開始著迷「身體」這個議題,以至暫時放下香港的生活,到巴黎找另一位香港表演藝術家黃俊達,在「身體」上進修。一般認為身體是關於感官的,而朱栢謙則相信,文化與知識可以透過身體展現,可以透過身體來呈現抽象的思維。

【佬訊專欄】阿伯底衫裡的老香港

專欄 | by 佬訊 | 2018-11-09

這些阿伯為甚麼還要固執地穿著那件阿伯底衫,大概是因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大約是在5、60年代,一件well made的線衫,是需要儲起五份一人工才負擔得起的奢侈品。

【單身動物園】西蒙娜·薇依:黑斗篷裡的少女「老學究」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二十四歲的薇依辭去了相對舒適的學院教職,為了親身面對世界的苦難與不平等,薇依在艾士頓的五金廠工作開始了她的「女工生涯」,此後勞動、參戰,從未停歇。如此直到三十四歲,薇依羸弱的身體終是抵不了過度節食與結核病,在英國一家偏僻的療養院中黯然離世。

小思專訪(下)︰漂泊、反抗、青春

專訪 | by 虛詞.無形」編輯部 | 2021-12-09

小︰雨傘之後,我最掛心的是那群參與過運動、但卻沒人知道他們名字的學生。他們穿著校服在金鐘佔領區讀書溫習,他們很乖,都很純。年輕人單純地以為甚麼事一做就有結果。有許多人為了「佔中」跟父母鬧翻了,運動過後,如何面對這種撕裂?他們不被重視,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對於自己做過的,他們會怎樣想?他們會否對突然結束的運動感到疑惑?有人能為他們解惑嗎?好像沒有。我惦念這群人今天的心理狀態。

《小偷家族》影評小輯

影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22

是枝裕和憑自編自導新作《小偷家族》摘下第71屆康城金棕櫚獎,故事圍繞住在東京舊區傳統平房的一家六口,延續導演舊作的家庭、倫理和成長等主題。鄧小樺感傷於這個無血緣烏托邦家庭的破碎,直指電影最尖銳的社會性反思。王樂儀談到微弱者之愛,以及是枝裕和釋出的溫暖善意。Edith So則從食物的微觀角度切入,闡述看似隨意的餐桌如何蘊藏家庭關係的深思。

【字在食・食事】至少還有廚房

字在食 | by 何秀萍 | 2018-07-16

一個自小愛吃的人終於覺悟要吃就要煮,也因為愛吃於是不討厭煮,反正新生活一切新鮮,很多東西都由零開始學習,包括開車。到底還是學做菜最熱心,因為天天都要吃,而且由上菜市場買菜到做好上桌的過程都是好玩的,大手買入食譜當閒書看,彷如回到小時候扮家家酒,對一個喜新鮮愛食物的人來説既有娛樂性亦有滿足感,玩過中、西、日式便當、甜點、野餐,足可以自欺欺人自稱主婦。

無關血緣——炸薯餅、麵筋、海邊的柑……《小偷家族》一些吃的印記

影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餐桌上沒有擺滿考究的日式小碗碟,不需分食不需跪坐tatami,甚至沒有雙手合十說一聲itadakimasu。 看是枝裕和,我總是無法從食物移開。當初枝婆婆(樹木希林)把麵筋夾到被撿回來的小女孩尤里(佐佐木光結)碗中,這個關於柴田一家六口的故事,便隨即展開。 這張餐桌,沒有束縛,沒有家規,卻凝聚了「家」的感覺。狹小空間之中,是飯廳也是睡房,輕淺地勾勒出柴田家的關係:親和密。

【字遊行.斐濟】那種快樂,突然被我需要

字遊行 | by 劉平 | 2018-07-13

所謂「斐濟時間」,不是具體的時區或時間觀念,而是斐濟人獨有的一套生活態度。下大雨了,車子被困在泥濘之中,「Fiji Time!」;航班誤點了,不知要delay到甚麼時候,「Fiji Time!」;晨早要趕行程?「Fiji Time!」不慌不忙,不急不趕,所謂「活在當下」,聽就聽得多,但真正明白的香港人,應該很少。

騎一架單車抵達叢林——閱讀《單車失竊記》的方法

書評 | by 沐羽 | 2018-08-10

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自2015年出版以來,多次再版,在香港不同書店都長期擺放在當眼位置,上架三年,為我們香港讀者拓闊了台灣當代小說的新視野。不是說過往台灣小說沒有拓闊過我們的眼界,往昔白先勇《台北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至於更晚近的李昂、邱妙津、駱以軍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台灣文學風景。而最近三年,吳明益的風潮吹來了。以《單車失竊記》作為一個切入台灣文學近況的例子,我覺得其實是個滿不錯的選擇。

微弱之愛:《小偷家族》

影評 | by 王樂儀 | 2018-07-16

近幾年看是枝裕和的作品,感受特別深。並不是他的電影變了調,而是作為觀者如我,在成長之中愈見家的離散。在家以外,將所有支離破碎的心連在一起,以微弱但又似斷還續的力量讓被遺者互相靠近,是是枝裕和在作品中所釋出的善意。而《小偷家族》,比起以往的、我所看過的《橫山家之味》、《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比海還深》等,更多了一種義憤。我們所堅信不疑的愛,往往透過犧牲他人的選擇、他人微弱之愛以及命運,才得以堅固得牢不可破一樣。而《小偷家族》裡面的柴田一家,便是是枝裕和挑選的犧牲者。

天山詩篇

詩歌 | by 胡赳赳 | 2018-08-17

胡赳赳詩歌〈天山詩篇〉:「時常凝視冰川的人/冰川因他的凝視而融化」

從邪惡到同「病」相憐/連收容所——馬玉江之「麥療法」

藝評 | by 盧燕珊 | 2019-01-03

的確,沒多少人會在意那些隨手掉的單據,竟有如斯份量,甚或如斯重要。除非,你曾經是其中一份子,游離於某個看似與「外邊」互不相干或互不打擾的角落。那麼,2016至2017的七一前後,歷經三百六十五日幾乎年中無休的「介入」,藝術家會否由outsider變insider?從旁觀到交心?當馬玉江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因為不會廣東話所以不敢開口,我就明白了——Empathy出自心底Calling。2014年移居香港,遊魂野鬼半夜三更遇上在自家城市「流放」的人,因「同病相憐」而凝聚,孤絕個體因心靈無處安放而結連。有病的,自是導致孤絕的源頭,這座城市的管治者/操縱空間權力之人。年中有休,因馬玉江當時仍得每三個月回山東老家辦一次簽證。四季如常的等待,從他/她們手上拿取單據的行為,亦逐漸變得有點公式化。藝術,也不是醒來送上三文治的NGO。單據上幾隻手寫字慰藉,讓來自北方的人感動不已。

豬肚雞、白米及其他︰《地下情》的先鋒目光

影評 | by 曾肇弘 | 2019-01-03

很多年後,《地下情》有次在大銀幕重映,我把握機會重看了一遍,彷彿明白多一點。身邊的朋友嫌此片矯情,我倒認為是關錦鵬被忽略的佳作。不過,關錦鵬說電影大致是跟著邱剛健的劇本去拍,而邱剛健生前接受訪問,也自言《地下情》是他最滿意的編劇作品。最近《異色經典——邱剛健電影劇本選集》出版,當中收入了《地下情》的分場、初稿與完整劇本。按片頭編劇一欄,此片是由黎傑與邱戴安平(邱剛健化名)合編。關錦鵬憶述當年他們三人討論完劇情後,由黎傑負責撰寫初稿,拍攝時則靠邱剛健前一天「飛紙仔」給他。現在將初稿與電影劇本比較,兩者確實有頗多出入,好像不少有關飲食的精彩橋段,並不見於劇本初稿,卻出現在電影裡,值得細談。

遺恨,及小說家的省電模式——專訪鍾曉陽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7-18

極少現身公眾場合的鍾曉陽,她的名字首先出現在中學教科書,《停車暫借問》,十八歲的首作恍如傳說。2014年,《哀傷紀》出版,她的名字又再出現,透過訪問文章又知道一點她的事,不多,而鍾曉陽始終包覆在一團謎霧中,直到今天,她坐在我面前。

反正搶不到門票我們來看棟篤笑小說吧——讀《一匹馬走進酒吧》

書評 | by 沐羽 | 2018-07-30

如果把棟篤笑和文學結合在一起會生產出甚麼?先別下「棟篤笑就是文學」這類結論,這樣會使我很頭痛,因為這涉及要定義甚麼是文學或文學是甚麼,就好比要解釋一個笑話的意思是甚麼一樣,解釋過後笑話就涼掉了,不好笑了。所以請試想像看看:一個棟篤笑表演者走進第三世界的俱樂部,他五短身材,模樣滑稽,一上表演臺就仆倒了,然後驚惶地說自己搞錯場次了:我居然沒穿防彈衣就來到這裡——觀眾們被他連珠爆發般的笑話和肢體表演逗樂了,他接著開台下觀眾的玩笑:「你的髮型設計師以前是不是專門設計核子反應爐的?」、「他們有說明你們只是暖場觀眾,待會兒正牌的觀眾才要進場嗎?」觀眾大笑、吹口哨和發出噓聲,不知不覺就被吸進去他的表演裡,全神貫注。

編輯的存在與文學的自由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19-01-03

關於圖書館擅改得獎文章事件,雖然圖書館已經接觸相關得獎者表示歉意,好像已經塵埃落定,但難得編輯工作原則有人關心,我就在之前的臉書發言基礎上再講幾句,以讓更多有志出版業的朋友可以參考討論,在我們現有的基礎上再求進步。

被遺棄者烏托邦——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18-07-16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下稱《小》)拿下康城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日本開畫票房驚人,文學館全館同事撲去睇。是枝說本片結合了他近十年的思考;的確,《小》中有《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以來的關於血緣(及階級)的質問辯證,置入更極端更具想像力的語境。片中窩藏一家的日本舊式小屋的狹小空間,其曲折幽深一步百景,也更勝《比海還深》(樹木希林的位置也更接近神了)。《小》的挑戰法理遠勝《第三度殺人》,連犯人室對話的拍攝取鏡都好多了。信代的精明潑辣,還有咖喱的神聖與冷麵的性感,也比《海街女孩日記》更不著斧鑿痕跡。

小思專訪(中)︰拾荒拾芳香港情

專訪 | by 「虛詞.無形」編輯部 | 2019-01-03

小:愛一樣東西是很難用幾句說話來交代的。我今年已經七十九歲了,我生於斯、長於斯,在這裡沒受過甚麼不必要的苦楚,反而得到很多好處。我在這裡接受教育,懂得獨立思考,可以自由地讀很多書,生活得很安穩,這些我都是感恩的。對於一個長我育我的地方,我覺得我應該回饋她,而回饋她的方法就是去愛她。當然她還有很多缺點,但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容忍其缺點,或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她洗去這些污點。我不知道是否做得到,但我愈來愈覺得,如果有能力的話,盡力而為,想辦法做些幫助她的事。

悼念朗茲曼:面對死亡,我們無從說起

其他 | by 致寧 | 2018-08-10

克勞朗茲曼的故事,借用他在回憶錄《巴塔哥尼亞野兔》(The Patagonian Hare: A Memoir)開篇的話來說,是個「豐富多姿而且獨一無二的故事」。朗茲曼固然喜愛自吹自擂,但他這句評語實在難以反駁——他是法國知識份子圈的重量級人物,鉤沉二十世紀創傷歷史的巨人,最廣為人知的是曾執導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紀錄片」《浩劫》(Shoah)。七月五日,傲慢的朗茲曼在巴黎家中與世長辭,享年92歲。

林懷

小說 | by 梁莉姿 | 2018-07-07

林懷說,不要打開那衣櫥。他們進了那家渡假式民宿,剛拿了房匙,幾個人正歡天喜地左看右看,有一兩個人已一把跳上那軟彈的床褥以某種不太好看的姿勢搖晃,猛說在這床上做愛一定棒呆了,另一個人開了電視,看看泰國有何節目。直到林微剛把手伸向衣櫥,想看看內裡有否即棄拖鞋,林懷忽然冒出一句,不要打開那衣櫥。林微手一下子縮了回去,怔怔聽著他這麼很輕的一句,卻不知應否開聲問「吓,點解」,大概因爲不想聽到不中聽的答案。

交歡,與美好的事物——聽羅思容音樂會

藝評 | by 黃潤宇 | 2018-07-06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土地的地方就有歌。」六月十七日下午四點,音樂人羅思容赤足坐在舞台上,用其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唱著土地的故事;此時我們坐在四十九樓高的地方,離地那麼遠,心神卻竟被引領開去、鋪展於陌生的台灣鄉野土地上。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複眼心像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07-06

事物在通過被命名為「萬華鏡」的光隧道後,因著不同的鏡體構造形成球狀、旋渦狀或如花綻放的映像,每次變動都更遠離原初,幾乎沒有重複的風景。萬華鏡的樂趣在於製造並窺看幻象,不滿足於單純的凝望。

【字在食.仁稔】初識人面

字在食 | by 鄧小樺 | 2018-07-16

回來查,原來是仁稔。內藏的黃色果核上有五個卵形凹点,如人面五官,故又稱人面或人面子。《嶺南採藥錄》中記載,「人面子性平,味甘酸,醒酒,解毒,治偏身風痛癢,去喉痛等症。」那天吃上人面子,果然夜裡蕁蔴疹不曾發作。

【水底行走的人】神又係佢,鬼又係佢——專訪陳安琪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7-06

黃仁逵最終沒有入戲院看《水底行走的人》。「甚麼才算紀錄片」,又或「甚麼才是創作」的討論,陳安琪並沒有與他達成共識。電影由對「妥協」不同的標準開始,以對「追求」的不同理解結束。這樣一套看似「不合作」又「不信任」的紀錄片,有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角力,也有兩個老藝術靈魂互相了解的過程:因爭辯而圓滿,因意外而顯得與別不同。

【字遊行.巴黎】日落巴黎

字遊行 | by Sabrina Yeung | 2018-08-03

左拉筆下的日落是印象主義式的日落,納博科夫的則是一個死亡視野下的日落。而我的呢?我看了六年巴黎的日落,它象徵著我的青蔥歲月,我們沒有錢,就這樣在日落前聚在一起,大笑大叫,就像海明威的句子所說的那樣:「那時候我們很窮,卻很快樂。」

書展可以高檔啲?——回應香港書展之惡俗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關於今屆書展的一筆,也真是說來話長。那惡俗的海報並不令人意外,香港官方的設計從來都是話柄或笑柄。十元紙幣、飛龍圖案、特區廿周年標誌,無一不成設計的反面教材。香港文學書刊設計何嘗不是或過或不及,強差人意而已。

在歷史的傷口上沒有安全地方——評《給我一個道歉》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8-07-09

畢竟萍水相逢的人不可能有這麼大仇恨,但是種族可以令我們有諸多「良好又合適」的理由憎恨一個陌生人。來到法庭戲主導之後,法庭上有兩個主角、他們的家人與朋友、雙方律師原來是父女對陣、加上法庭最外緣的軍人與記者,層層疊合成一宗已經不再純粹、也不應純粹的審訊。

邏輯訓練手冊

詩歌 | by 鄭單衣 | 2018-07-06

鄭單衣詩歌:〈邏輯訓練手冊〉「所以出神時/拒絕萬有引力的雨再也找不到/剛好只下一半的藉口/所以,雨繼續下著/下著紛紛二字」

句子重組

詩歌 | by 劉芷韻 | 2018-07-05

劉芷韻詩歌:〈句子重組〉「句子重組/拆解的多義/掩飾與改寫/愛與不愛都需要時間」

讓美好的藝術與設計進場——期間限定店「靜月.空」

其他 | by 李卓謙 | 2018-07-11

靜月由Calvin的月島屋「進化」而成,由2016年年底開始,舉辦每季一次、每次為期兩日的期間限定店,分別以「春、夏、秋、冬」命名,集合港日台不同品牌,以市集形式進行。後來Calvin在銅鑼灣覓得舖位,便有了現在為期四個月的「靜月.空」,空(sora)是日本傳統藍色色系之一,他說今後活動也會以這色系命名。

【好想藝術】從百年紙紮到數碼動畫︰張徐展的創意傳承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1

處理傳統文化,一般有兩個維度:傳統與現代,傳統與個人。以此二項對立來處理,則可讓看來遙遠又古老的傳統文化,得到新的活力。《亞洲種子》計劃藝術工作坊,邀得台灣多媒體藝術家張徐展,到香港與一群學員一起製作定格動畫,共同展開種種將傳統文化帶回現代生活的嘗試。

小思專訪(上)︰與文學最恰切的距離

專訪 | by 「虛詞.無形」編輯部 | 2019-01-03

小思老師誨人不倦,退休之後,對教育的關懷更是有增無減。縴夫將一個地方的人事物運送到第二個地方去,小思自比縴夫,多年來藉著教育將對文學與香港的愛傳承下來。小思接受訪問,最早談的就是推廣閱讀,她的大絕地圖炮。別人看小思老師是嚴師,但她卻「發明」了一些怪招,讓閱讀與學習變得輕易而有趣。

沒有救贖:淺評《快樂終結》

影評 | by 羅昊培 | 2021-06-10

而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在整齣電影中似乎更想道出的,是人類在氾濫的網絡和愈趨龐大的社交媒體中,自以為可以得救,而沉淪在自私的資訊中;屏幕上虛擬的一切,帶著人類自以為快樂地走向終結。

從《春在綠蕪中》到《遺恨》——今昔鍾曉陽

書評 | by 陳進權 | 2019-01-03

自2014年出版《哀傷紀》後,鍾曉陽再推出新作《遺恨》。 說是新作,但又非全新創作,如《哀傷紀》内分別收錄的〈哀傷書〉及〈哀歌〉,〈哀傷書〉是重寫〈哀歌〉;這次推出的《遺恨》則是重寫1996年的《遺恨傳奇》。

生之熱烈與悲哀是一個永恆辯證——從英瑪褒曼的《第七封印》到(我的)執迷

影評 | by Edith So | 2019-01-03

褒曼今年誕生一百年,經典中的經典《第七封印》再被搬上銀幕。就像卡爾維諾說,經典的定義是你只能說「我正在重看」,而不會說「我正在看」,《第七封印》就是這種重看的作品。

【單身動物園】海子:請別拿我的情詩去表白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1989年3月26日,北京的學生運動爆發以前,山海關的火車鐵軌上,靜靜躺著一位25歲的青年。他的胃裡只有幾瓣橘子——後來人們說那象徵著太陽;而他隨身攜帶的只有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也成為一代文青的標桿讀物。

上環見山書店Mount Zero:願能養起一個海明威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8-24

營業不足一個月的見山書店(Mount Zero),坐落於人流不少的太平山街。店主Sharon沒有做書店的經驗,本著對實體書和對文學藝術的愛好,把原本荒廢的花店買下來,期望能在中西區經營一個有長遠目標的文藝書店。Sharon笑說︰「我只求收支平衡,每日有人來讀書——能夠養起一個海明威就再好不過。」

中文文學創作獎風波——編輯的權力有多大?

其他 | by 許迪鏘 | 2022-12-08

一天之內,文學世界彷彿一下子翻轉了。敗象的形成自然不在一日,是社會長久以來文化、文學根基薄弱,美感教育失敗的惡果。

清潔劑上的「洗滌文學」?不如聽聽讀者看法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8-06-30

近日,商務印書館­在網上發佈會獨家發售SWIPE的「作家限定版」廚房及廁所清潔劑,以「洗滌文學」為主題,邀請「十大香港作家」分別為清潔劑的包裝寫下十段文字,當中包括林日曦、王貽興、藍橘子、向西村上春樹等人。令人好奇的是,廣大讀者會如何看待「作家限定版」清潔劑?本網記者特意在書店門外「捕捉」剛從書店出來的讀者們,訪問他們有關作家限定版清潔劑的想法。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水母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8-07-02

那時候,急不及待闖進你的影子乘涼,宛如投進黑暗之海,在可以想像的種種令人無法承受的後果之中,我從沒想過,即使肉身離開了一個人,影子還是會互相牽絆,在一切結束之後,影子成了一隻水母,黏附在皮膚最幼嫩脆弱的部分,再也無法輕易拔下來。

城市在烈日下消融︰文美桃與消失症候群

藝評 | by 查映嵐 | 2019-01-03

Eva Hesse常使用不穩定的物料創作雕塑,大型作品如Contingent、Expanded Expansion用上膠乳(latex)製作,物料隨時間變黃、變脆薄,或許終有一天整幅瓦解、粉碎,多年來一直使美術館頭痛。而Hesse本人卻說:「生命不會永存,藝術不會永存,其實都沒所謂。」選擇使用可腐易變的物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針對藝術品以至藝術體制的挑釁。香港年輕藝術家文美桃的創作也時常使用這類物料,像蠟與髮,水和鹽;不見得是一種挑釁的態度,但也反照出將自身與創造物看得無比尋常的低姿態。

【無形.噪音】敗壞之前,擁抱詩歌:專訪郭達年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8-10

在我們尚未理解、無力明白之前,那些抗爭早已發生並且完結。而我們所經歷過的喜怒哀樂,郭達年早已經歷過了。睽違多年,既是黑鳥解散後的新專輯,亦是首張個人專輯:《抱靈賦》的誕生如此輕盈並且意外,所負載的卻是抵抗了近半個世紀的靈魂。專輯英文名The Big Hug,意味簡單不過:在殘障的年代,郭達年給自己,給所有青年一個擁抱,抵抗敗壞,拒絕支配。

拱心石之為零——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編後記

其他 | by 劉偉成 | 2018-06-30

《拱心石下》是吳靄儀1995年至2012年18年間,任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組別議員的心路歷程全紀錄。書中另有詹德隆和陳文敏的序,既熱血又專業,基本上已是水銀瀉地,很難再找到闡述的空間了,所以我曾打退堂鼓,建議取消這一篇編者序,怎料吳大狀如此敲下定音鎚︰「你以編輯角度切入,未嘗不可寫出較當局者更新鮮的觀點和更宏觀的視野。」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噪音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8-06-28

雖然「網絡」的多元理想、小眾發聲已被證明過無數次是泡沫夢幻影,但我還是如此記得對之的期待。由網絡的效應帶起,傳媒業中受過劉氏恩澤的各路埋伏一湧而上,小眾的香港文學得以在大眾領域登堂入室。看到有在書店工作的人說「終於可以大賣劉以鬯的書了!」這自然有點心酸,但我又想起更可怕的是,年前格拉斯過世,有間大書店組個格拉斯專題闢位陳列,結果只賣了一本……文學的事,在這個時代都不能視作必然,須要把握每個機會做推廣,否則再好的文學作品也會沒入沉默的海底。

【德國出局失落詩輯】:對我微笑過的大地面目全非

其他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德國世界盃分組出局,無緣十六強。英國明星球員、著名評論員萊因克爾(Gary Lineker)曾說過:「足球很簡單,二十二個人在場上追逐一顆球,九十分鐘後,贏的總是德國人。」德國足球歷史淵源深厚,因其鐵血、嚴謹、紀律著稱,曾經是讓其他球隊望而生畏的名字,也在世界盃舞台上不斷創造出驚奇成績。而2018年德國竟然分組賽出局!

【好想藝術】情書湧動南生圍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1

南生圍是香港重要美景,近月多度發生無名火災,美景受到破壞,全城急痛攻心。保護一個地方,是否有憤怒咒罵以外的方法?「Make A Change HK」小組,結合港台「好想藝術」的支援,在臉書組織「寫一封情書給南生圍」活動,呼籲曾經在南生圍拍過情侶照或婚紗照的人一同回到南生圍,以「情書」的方式守護南生圍。寫情書,原來也可以用地景藝術創作的方法。地景藝術家翁志偉、何柏基、兼任「導想員」的藝術家程展緯(「Make A Change HK」成員),帶領參加者,一邊重溫他們昔日在南生圍的記憶,一邊嘗試新的創意表達方式。

【好想藝術】李天倫︰在紐約放空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09

紐約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世界頂峰城巿,許多藝術家在紐約掙扎求存、浮游向上;而香港的新媒體藝術家李天倫(Otto Li),在紐約駐留六個月,則有不一樣的體驗。日本當代藝術教母草間彌生,在自傳中曾記述過她在紐約的慘綠青春:窮到幾乎沒錢吃飯(紐約食、住都貴),日日窩在狹小的住處瘋狂創作,要活下去就非要成名不可——這是紐約著名的殘酷。而李天倫駐留紐約六個月,則是因為得到亞洲文化協會的資助,於是得到一段幾乎是放假、休息的時光。「紐約和香港的生活節奏其實相似,但始終紐約有著美國東岸那種包容和多元性,相反香港選擇的空間愈來愈小。」

【好想藝術】詮釋者與沒甚麼要說——郭瑛的策展與創作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7

「策展」這幾年變成熱詞,一方面策展人也成為入場看藝術展的理由,另一方面也出現「人人都是策展人」的現象。策展人需要為展覽作概念策劃,鋪陳說法,找合適的藝術家參與,也須考慮場地的佈局處理。在英國曼徹斯特和倫敦都有策展經驗的郭瑛,今次在「好想藝術」的專輯中,展現了策展的方方面面。

關尚智「宇宙飄流記」:現實與虛幻的交疊

藝評 | by 張煒森 | 2019-01-03

嘗言道,香港是個移民城市,不論是想當年還是今時今日,也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發生。從歷史的向度中,不少人只將這個地方當作暫居之處,南來的文化人如是,英殖的管治如是,就算大敍事中1970年代始香港人的身份漸漸成形,或是在港土生土長的一代自有他們對於香港這個地方的獨特情愫,我們亦不能否定當中的身份建構某程度建基於拒絕接受或否認之上。要在此時此刻談鄉愁,甚至暗暗觸及到的歸屬感,實在談何容易?

【字遊行.倫敦】Red Tomb

字遊行 | by 陳暉健 | 2018-06-29

在倫敦的每條街道,總會看到一個紅色的電話亭。就像在香港看到的電話亭一樣,無用,冷清,或僅僅作為一個WI-FI熱點,事實是,除了旅客,應該也沒多少人使用。只是電話亭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某件重要但無甚作用的紀念物,只有一直存在,才讓人們覺得這個城市是完整的。

【跟住詩人去睇展】逃逸路線——「逃逸路線:Nilima Sheikh檔案庫」

詩歌 | by 陳暉健 | 2018-06-27

詩人陳暉健看「逃逸路線:Nilima Sheikh檔案庫」展覽後寫詩回應——「所以我們像擁有了喀什米爾高原的底氣 / 並跟隨魚群往下流,在那裏認識供養著野生人魚的捕魚人 / 每一條魚像未進化的孩子,伴隨著代代相傳的哭聲 / 一頓徒手的餐膳與招待客人時吟誦最快樂的詩歌」

《狂迷驚魂》:真實好危險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19-01-03

波蘭斯基的新作《狂迷驚魂》,其實關鍵在它的原名「based on a true story」,在我看來乃是關於當下時代的寫作,多於驚慄片。好了這代表以下可能會有劇透。女作家黛芬Delphine(艾曼妞薛納飾)擁有相當多書迷,同時寫作走到瓶頸,一再面對「為何你不寫你真實的故事,而孜孜於虛構呢?」的他人要求。

詩兩首:〈夢〉、〈走路的人〉

詩歌 | by 曾淦賢 | 2018-07-03

曾淦賢詩兩首︰〈夢〉、〈走路的人〉。

汗蒸幕——記遊首爾一景

詩歌 | by 周漢輝 | 2018-07-04

周漢輝詩歌︰〈汗蒸幕〉——記遊首爾一景「所有年輕男女都作夢/把肉身聚擱在中央大堂/像六十年代末的電影/美國荒谷中席地交媾/憑青春隔絕革命與文明……」

徘徊在旺角黑夜的鬼魂

小說 | by 姜麗明 | 2018-06-25

從某一刻起,當那些腐蝕性液體,炙熱地在離的臉上煎出了白煙,讓她的輪廓,隨著白煙飄散在空氣中後,火灼般的刺痛便成了她的永久烙印,那些對生命的熱情也隨之燒成了灰燼,而她,覺悟到自己只能如幽靈一般,在城市的黑夜中遊走。

【淮遠專欄︰話碗集】京都之飯

專欄 | by 淮遠 | 2018-06-25

不要和我結伴旅行。我不但懶得遊山玩水,甚至懶得在重遊一個城市時盡量嘗嘗陌生的食肆。一連兩個夏天跑來京都,星期二傍晚辦好住房手續後,本想走去旅館附近一家蕎麥麵老舖,補償一下沒吃下午茶的肚子。

保羅.穆杭與劉吶鷗︰短篇小說與快的美學

書評 | by Sabrina Yeung | 2019-01-03

無論短篇小說的發展如何,它都指向一種快的美學。快的美學是甚麼?或者我們可以從法國作家保羅.穆杭(Paul Morand, 1888-1976)的作品略窺一二。

【單身動物園】普魯斯特:讓我留在回憶的放映室

單身動物園 | by Bergotte Ma | 2018-06-24

去年情人節,一條短片引起了文壇哄動。在那條長一分十一秒的黑白影片中,可看到衣香鬢影的一對對男女絡繹不絕步下樓階,為首是一對穿婚紗和禮服的新人,樓階兩旁聚滿圍觀群眾,直至三十五秒左右,一位穿灰色長外套,戴圓頂禮帽,臉上留著八字鬍的纖弱男子形單隻影匆匆走過。雖然只在畫面逗留了三秒,但一位眼利的加拿大電影教授希華特翰(Jean-Pierre Sirois-Trahan)卻認出那人正是法國文學界王子——普魯斯特。

專訪王安憶(下):生死皆有週期,遙想文學運動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06-23

在香港,作家難以成為正職,多數寫作者要靠其他工作維生;而在中國,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自毛澤東以來,文學都被視為政治的工具),寫作者進入作家協會體系、成為專職作家的情況屢見不鮮,王安憶亦是其中之一。1987年,王安憶進入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工作,之後陸續於上海作協、中國作協擔任要職。作家進入體制,是否會改變其創作的立意?我們無法輕易判斷。但肯定的是,長期置身於社會語境的王安憶,對文學與人的境況自有一番觀察。

專訪王安憶(上):生活太爛了,小說如何寫下去?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06-23

辦公桌前王安憶坐得端正,頭上紮著髮髻而顯得幹練。敲門入室時,她昂起頭看著我們,閃現出一種獨特的警覺。王安憶的辦公桌擺設質樸,檯面上有些許文件,電腦長期關著,還有一部老式到非常耀目的非智能手機。被問起是否刻意與這個時代保持距離,她輕輕回答:「要讀的書那麼多,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對新技術便不是很有興趣。」王安憶是這樣的一位創作者,樸素而直接,利落且敏銳。

劉以鬯紀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香港小說家、編輯劉以鬯先生於2018年6月8日逝世。劉以鬯先生創作超過八十年,著有《酒徒》、《對倒》等現代主義作品,亦是勇於求新和試驗的副刊編輯,提拔過不少作家,如西西、董橋、也斯等。對他來說,寫小說的原則是四個字:「與眾不同」。

【字遊行.冰島】為甚麼你不應該去冰島旅行

字遊行 | by Melody Chan | 2018-06-22

如果你要假裝離開地球、來一趟便宜的旅行,香港來回冰島的機票,淡季六千五元就辦得到了。但冰島畢竟不是一個適合香港人旅行的地方,當地全年氣溫徘徊在十度之間,不時下著微微細雨,永遠充滿清明節氣氛,老是覺得「沾寒沾凍」的香港人,或是只喜歡泰國天氣的鬼佬,絕不適宜前往。我遇過住在雷克雅未克的冰島人,要求我幫忙從外地寄到冰島的,是Uniqlo的薄羽絨外套;她說自己曾有一件,但拉鏈壞了想替換,「夏天戶外穿最好」,可想而知冰島是甚麼天氣。

2018法國高考哲學題︰文化能否讓我們更具人性?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8-02

一八○八年由拿破崙設立的高中哲學科一直是法國教育系統裡重要的一環,這科必修科在每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都會率先開考。法國高考哲學科(Baccalauréat philosophie)分為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及科技組。今年共有超過七十萬人參加,題目三選一,學生共有四小時可以作答。

劉以鬯關鍵詞(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8-16

文學家劉以鬯逝世,相關報導及緬懷文章中,「意識流」、「現代主義」等關鍵詞老是常出現;如果你本身對文學認識不甚了了,有沒有一頭霧水而又恥於向人發問的尷尬感?本文正打算為你解決以上問題,讓你可以初步把握這些關鍵詞——戴個頭盔先:眾所周知,每個關鍵詞背後都有汗牛充楝的研究書籍和論文,希望讀者看後可自己走向這些領域尋幽探秘!如有錯漏,歡迎補充及指證!~~~

「第十一屆香港書獎」:以書寫關懷社會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4-23

由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第十一屆香港書獎」頒獎禮已於今天(6月20日)於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辦,十一本獲獎書籍包括董啟章的《神》、潘國靈《消失物誌》、張婉雯《微塵記》等文學作品。

緬懷林燕妮小輯

專題小輯 | by  | 2018-10-04

著名專欄作家、電台主持、廣告業人物林燕妮於2018年5月31日逝世,蔡炎培、梁璇筠、方太初於「虛詞」平台撰文,緬懷作家林燕妮。

從某些資料讀香港詩歌

其他 | by 關夢南 | 2019-01-03

時間過得很快,眨下眼,幾十年的光陰便過去了。香港文學的三個板塊:詩、散文和小說,秋後評說,散文和小說,大概爭論都不大,惟獨是詩,卻是眾說紛云,落差非常。後人的標準,或普遍的標準,大多以「詩選」為討論的基礎。這也難怪,因為資料零散,「詩選」最為就手。但殊不知「選集」很講流派及編者喜好,某些懷有統戰意識的「選集」,就更加沒有藝術標準可言。

才女為何需要淒涼短命

其他 | by 李默 | 2018-07-11

近兩三年,死去的朋友、名人太多,有幸亦有不幸,像更早前張愛玲、近期邵氏影后李菁,屍臭才知,俗稱不幸;算屬親好的井莉、林燕妮,我挺傷感,思維挺受刺激;約兩個月就去一次喪禮,那些年逾八十的(例如費明儀、于粦、方逸華、雷震就不在唏噓之列了)。大家都在說:「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到底終結到幾時呀?

專訪吳念真:我又開始重讀長篇小說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6-18

「我第一次出國離開台灣,來的地方就是香港。」吳念真不記得是1983,或者1984年了。當時,台灣新電影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香港也處於電影的黃金年代。吳念真回憶說當時有幾部台灣電影和大陸電影在香港放,一眾台灣導演和演員們一起來到香港,他對香港的地鐵印象尤其深刻。在瞬息萬變、真誠溝通變得罕有的資訊年代,聽吳念真講故事,總能感覺到舊時代的溫度。

【陳韻紅專欄︰青海波文香】水無月懷蜘蛛

專欄 | by 陳韻紅 | 2018-06-17

一年走到一半,便進入「水無月」。「水無月」本為日本舊曆六月的別稱,明治維新後改用新曆,有關別名也改由新曆月份承繼。若不深究語源,單以漢字直解,把「水無月」看作無水的月份,則難以對應古都梅雨連連的六月印象。其實「水無月」中的「無」是連體助詞,「水無月」乃「水之月」的意思。

佬編談藏書 恰似J的溫柔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1-03

J for Jonathan,大家都叫他「佬編J」,卻不知道「J」字背後的文學淵源。「Jonathan這名字源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這本書。」舅父以Jonathan為他命名,也許寄寓他飛得又高又遠,多年之後,Jonathan固然成了時尚界特立獨行的佬編,藏書這業餘嗜好,更讓他像沒有腳的海鷗一樣,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停頓下來,注定撞上香港文學這片好風景。

意識流與《酒徒》

散文 | by 張虎銘 | 2018-07-11

《酒徒》是一部意識流小說嗎?有點文學認知的人,務信答案是不!現代文學百年,要是我們追溯到海派「洋場惡少」(魯迅語)施蟄存的《現代》雜誌,以鬯先生不無影響。

諾獎作家的足球評述︰卡繆無錢買球鞋 莫言踢過門將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7-11

2018世界盃開鑼,我們找來四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作家:卡繆、略薩、大江健三郎和莫言作文字直播,談談他們的足球經驗與對足球的看法……

【字遊行.日本】和菓子的底蘊

字遊行 | by 梁偉怡 | 2018-08-07

現在富豪娶媳婦,大可省掉煮鮑魚的功夫。我建議向東洋取經,只向候選媳婦(或女婿)端上一碗抹茶、一碟和菓子,便能探其底蘊。

夢裏不知身是客——也談《酒徒》的意識流

書評 | by 梁璇筠 | 2019-01-03

在公路上飛馳的小巴,傳來那一首歌,把你拋進哪年哪月?偶然,瞥見坐在身邊的男人,不知為什麼嘴角牽動了一下,他在看我嗎?從上司的房間走出來,禁不住內心的騷動。這時候,誰的內心在上演什麼劇場?讀意識流小說,就像一個偷窺者,在冷漠又看似互不相干的城市,讓我只愛陌生人。

旅人卓韻芝——明星的背面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6-14

看著眼前卓韻芝一頭捲髮漂亮,唇色艷麗,大概沒人料想到她曾在加拿大被喻為最危險的海洋步道上,冒著有可能被黑熊襲擊的風險,過了六天餐風露宿的生活,亦曾在格魯吉亞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山上,忍受嚴酷的低溫。但這的確是她的親身經歷,收錄在她最新出版的遊記《峰迴路轉》之中。事實上,這已經是卓韻芝第五本遊記,距離出版第一本遊記《卓韻芝奇遇記——最冷的冬天》已經八年,這八年裡她又到過多少地方,可能連她自己也沒全部記住,不過她總喜歡將一些對她有情感牽繫的旅程寫下來。

從右腦到左眼的鬼世界——看韋家輝虛構史中的「群鬼」

影評 | by 何應權 | 2019-01-03

思念,除了是心理學上關於幻覺的解釋,更多了一層情感的作動,這是好聽一點的講法,說穿了,就是放不下,是一種執念。執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信念:你相信一種事物,你自然會有所執念;可能是瘋癲:人在非理性時,最容易揦住唔放;可能是不捨,現在流行講「斷、捨、離」,但到底背後是如何壓抑人性,而令其掙扎的就是執念。韋家輝寫「鬼」,總是與執念有關,而此文將會從《我左眼見到鬼》進入,路經《神探》,再坐《再生號》離開,嘗試看看韋家輝腦中的「鬼」,又是如何?

你還有沒有二十年?

散文 | by 方太初 | 2018-07-11

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之時,我不想籠統全部稱為抑鬱,當然Kate Spade確實是深 受抑鬱症困擾。但若果你也有想殺死自己的時刻,不如找一個身邊比你年長的 人,想想他跟你距離有多少年,就是你還有多少年去扭轉局面。

【單身動物園】西蒙波娃︰我不會為你而死

單身動物園 | by Nathanael Liu | 2018-06-13

朗茲曼這個「第一個摯愛」最終也未能與波娃長相廝守——或者說,波娃選擇獨身一生不為甚麼,也許只為她說過︰「我們將享受再次見面的快樂。」「期待」總是令人興奮,就像旅人在途上尋找下一次旅程,或是作家期待未來的作品會更出色一樣,愛情的快感源於想像,而這種快感,幾近書寫的喜悅。

王家衛:「特別鳴謝劉以鬯」

報導 | by 洪昊賢 | 2018-07-11

「特別鳴謝 劉以鬯」——《花樣年華》和《2046》片尾率先出現的七個紅底白字,不足以說明王家衛對劉以鬯的尊敬。儘管《酒徒》和《對倒》早已是經典作品,但的確還有不少人因為王家衛的電影重新認識這位舉足輕重的大作家,王家衛亦曾言:「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劉以鬯這樣的作家,是最讓我開心的事。」

大樹劉以鬯:創造的象徵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18-07-11

與劉以鬯的親近是內在的與外在的,而文學閱讀與創作是必經的中介。《酒徒》號稱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將「意識流」這種現代主義技法與香港彈丸小地的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記下了在物慾欲橫流的社會中文人的痛苦掙扎,成為香港永不褪色的社會寓言。本擁有高尚理想和傑出文學才華的酒徒們,只能賣文維生,寫武俠小說和色情小說這類大眾商品,理想與現實傾軋不止:「不喝酒,現實會好似一百個醜陋的老嫗終日喋喋不休。」無論是文學青年還是一般大眾,紅顏還是老人,都不能了解他、撫慰他。但我認為,《酒徒》的訊息雖是沉溺的,酒徒們或者被現實打敗、靠酒精渡度日——但酒的世界褪去世俗常規,一如意識流的世界打破日常溝通語言之常規,如此便在現實維度以外,闢出內心與意識的真實維度。此為藝術創造的勝利,內心超越現實的勝利,語言與意象的勝利。

那些考題告訴我們的事——中國考試作文題目演進/退化史

其他 | by 黃潤宇 | 2018-06-22

華人看重考試,幾乎視之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紅樓夢》中賈政厭惡寶玉荒疏學業,加以其他種種原因,將寶玉打到「聲噎氣絕」,說教訓兒子為的是「光宗耀祖」,這樣的例子今日也屢見不鮮。考試制度在中國由來已久:隋朝以前「入世」多看世襲、門第;隋朝時期增設「進士」和「明經」兩項名目,「科舉制」有了端倪;唐宋以來,「科舉制」逐日完善,自此成為了「踏入仕途」的關鍵。

歧視的導彈終將射向自身——評陳克華厭女言論事件

時評 | by 黃嘉瀛 | 2018-06-09

書寫此文時,子宮因月經來潮搐痛,詰問自己,今時今刻身為生理女性莫非仍是原罪?有些東西很多人心裡都這樣想,但在第三波女性主義也快謝幕時,就不好說出來,譬如認同展示自我和擁抱情慾的女生,就算落得悲慘下場,都是咎由自取;如同貧窮、年老、殘疾,放諸無論是同性戀或者異性戀社群,一樣受人賤視。我疑惑,弱勢的人厭惡同樣弱勢的另一群人,是種什麼樣的狀態?

《自由如綠》︰初夏,啜一支鳳仙雪條

書評 | by 劉平 | 2019-01-03

要為《自由如綠》寫一篇書評,著實不容易。全書共二十四篇作品,每位作者就一款植物展開創作,二十四篇作品恍如二十四個大觀園一樣,歷史觀照、內在抒情、記憶重塑、社會輿論等等無所不包,獨立分析還好,如今結集成書,那是「大象無形」,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故夢重逢

詩歌 | by 蔡炎培 | 2019-01-03

六四後一天,《明報》副刊時代版「寂寂燕子樓」還見林燕妮的文章〈故夢重逢〉,讀後不禁有點不祥的預感;近半個月來,燕妮談生死的篇章特別多,想來作者也自覺來日無多。先兩日,伊重提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許為隔世知己;無他,伊人是把愛情放在人生第一位的。

【字遊行.莫斯科】指認

字遊行 | by 沐羽 | 2019-01-03

我本來並不預期有Albert的出現。在莫斯科碰過軍人氣質的Nicolai、高傲冷峻的Vladimir、艷美婀娜的Natasha,忽然跑出來一個Albert,就似在毒草蔓藤的紫黑沼澤泥濘不堪的邊旁長出了一株卡通化的鮮綠四葉草。

小思老師 X「虛詞」訪談︰網絡文化與文學推廣

專訪 | by 「虛詞.無形」編輯部 | 2018-06-07

社交媒體盛行,網絡文化無遠弗屆,小思老師是如何看待以網絡來推廣文學的呢?對於我們「虛詞」,她又有何期許?「虛詞」很榮幸邀得小思老師進行訪談,一起來聽聽小思老師怎麼說吧!

時間曾經打一個摺——寫在展覽側面

藝評 | by 查映嵐 | 2019-01-03

Krauss寫Hesse,說她總是自由借鑒其他藝術家的想法,不羞於承認,也不為「影響」的焦慮所阻礙;我看Ivy,也是如此。

高潮以後——那些林燕妮教會我的事

散文 | by 梁璇筠 | 2019-01-03

林燕妮的作品不是看很多,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小說是《雪似故人人似雪》,異國風情給讀者浪漫聯想,男女情路迂迴,後來女主角已經不愛男主角了,已經絕望了,但是男主角找她的時候,竟然還可以有性。林燕妮寫高潮以後,女主角就驀地站起來,趕走男主角!讀到這一段,給那時的我開了很大的眼界,這樣寫真的很厲害,到底女主角是餘情未了嗎?還是簡單也需要性快感?那時我還想了很久。後來讀到一篇評論說,這個女作家(林燕妮)心地不好,怎麼筆下的人就沒有一個好的結局?非常感謝這個評論者,他的反智讓我明白好小說要模仿世事的複雜,探索人性的差異,而非大團圓結局就可以讓讀者輕易放過的。

壓抑的慾望:六十年代的若松孝二

影評 | by 鄭政恆 | 2019-01-03

對於比較年輕的香港影迷,初識若松孝二(1936-2012)已是200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激越情色:若松孝二的無秩序世界」放映環節,當年放映了他長達190分鐘的最新作品《赤軍殘酷內鬥暗黑史》(2007),還有代表作《隔牆有秘》(1965)、《二度處女Go Go Go》(1969)、《赤軍:PFLP世界戰爭宣言》(1971)和《天使之恍惚》(1972)。

電影《中英街一號》評論彙整(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8-16

由趙崇基導演、謝傲霜編劇、游學修、廖子妤及盧鎮業主演的《中英街一號》(下稱《中》),剛在五月三十一日公映。但自四月下旬以來,《中》已引起不少爭議;電影上畫之後,爭議恐怕續有燎原之勢。本文並不意在對《中》提出自身的觀點,僅是可見的論爭整理——基於相信爭議如能在論點及事實的基礎上推進,當對歷史有正面的推動效應。

閑話「書局街」

其他 | by 關夢南 | 2018-08-08

現在我說的「書局街」位西洋菜南街,現在旺角行人專用區所在地。原因是近五、六十年來,這裡文藝二樓書屋林立,先後有過二十多間。

再談《盧麒之死》的情感底色——回應譚以諾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9-01-03

近日,譚以諾回應我刊載在「虛詞」的《盧麒之死》評論,六項意見引起我許多反思。在回應前,實在要講句多謝,因為他的回覆,令我的評論沒有成為單聲道。我亦期待有更多《盧麒之死》的讀者回應我拙劣且尚待斧正的分析,借此衍生更多與小說相關的討論。這才是評論者最感高興的事。

流亡作家馬建︰六四擱在那裡,怎麼就變成了歷史?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8-06-04

酒店的玻璃茶几上放著一張紙,上面是劉霞寫給劉曉波的《無題》——馬建應該剛讀完不久。曾在天安門廣場目睹一切發生,當時的馬建帶著相機,採訪過劉曉波、學生領袖與當時的參與者等人。一九八六年移居香港,後來陸續出版過《拉麵者》與《北京植物人》等以六四為題的小說。六四發生後的第二十九年,遠居英國的流亡作家馬建仍然無法相信︰當年活生生的現實,現在竟然成為了歷史。

【單身動物園】艾蜜莉.狄金森:我不能和你一起生活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8-08-27

2017年,美國交友網站「OkCupid」出現一則與眾不同的交友信息,征友者自述為擅長「打破規則,特別是大寫與標點符號」、在週五晚上「會在臥室裡,一個人」,而她不能沒有的六件事,則是「白色洋裝、園藝、墳墓、給老年人寫封信、與父母閒聊、痛苦」。回到照片頁面才赫然發現,征友者竟是十九世紀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字遊行.日本】日本東北木人偶之旅

字遊行 | by 陳麗娟 | 2019-01-03

如果你同時有收集癖、購物癖、分類癖、尋根問柢癖(以上與火車迷巴士迷異曲同工),若果同時具備些許童真和幽默感(當然也需要若干銀根),那麼日本民藝木人偶こけし(kokeshi)就和你相當匹配。

【不慶祝世界無煙日】老舍︰先上吊,後戒煙!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8-02

老舍二十二歲開始吸煙,四十多歲因為戰亂和清貧第一次戒煙。由《貓城記》到《駱駝祥子》,再到《四世同堂》,經歷過戰亂和文革,香煙始終伴隨著老舍。老舍一生都在戒煙和破戒的無間輪迴之中,也因此將這種矛盾與掙扎刻劃得非常深刻。在世界無煙日的今天,我們一起讀讀這位作家的文章,感受一下抽與不抽的永劫回歸。

【不慶祝世界無煙日】無秩序編輯部詩輯

詩歌 | by 無秩序編輯部 | 2018-06-01

「不慶祝世界無煙日」無秩序編輯部詩輯 劉平、鄧小樺、黃潤宇、洪昊賢

Philip Roth逝世:我與寫作的搏鬥已經結束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甚麼時候才到他?」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禮,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都是呼聲最高的美國作家之一。由1959年出版第一本書《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到2012年正式表示退休,他在長達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了超過三十本小說。羅斯被認為是美國戰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地位等同於二十年代的海明威和三十年代的福克納。

【無形.鬼】清明夢書——鬼者,歸也

詩歌 | by 廖偉棠 | 2018-06-05

總是在活人都睡去的時候開始寫詩,以為 這就能和死者唱和。 或者,至少驚動一朵花, 在夜露中一顫。

【無形.鬼】Archive of the future

散文 | by 李繼忠 | 2018-05-27

記憶無形,歷史卻有圖為證。我在檔案處閱覽室坐下,等待文件送來。那個空間,像是被一層厚重的靜謐包圍,稠密的程度,比我曾經聽過的聲音還要震耳欲聾。與其說這是一種壓迫感,不如說,是我腦海內重複的幻聽。

#MeToo︰我們其實共同承受著甚麼?

小說 | by 黃鈺螢 | 2019-01-03

某個夜晚,我和一個幾近陌生的人在一間酒店房的雙人床上並肩而坐,她問我有沒有試過在做愛的時候哭。有。有時候我只是默默的流淚,或者一次一次沉默地在床上死去。但因為陌生人的眼淚太難以承受,痛難以名狀,幾近無法分享,我沒有回答,也不為甚麼。她滿有興致的分享。是嗎?我想,你在期望我告訴你甚麼。也記不起是誰告訴我說我看上去快樂,但內裡充滿憂鬱。

阿肋路亞的嘆息

散文 | by Oychir | 2019-01-03

我絕不會放過任何和教堂約會的機會,教堂作為建築物尤其是巴洛克教堂,本身就是藝術,一個模擬的天國,單是這點已經夠浪漫,而且展示的模式還如此地完整無瑕對稱,完璧得像一齣芭蕾舞劇。自然光由藝術的天花灑落,能看到光線中塵埃以天使羽毛的速度在空中徘徊,如果是歌德式教堂的話,那個光線指出的則是往天國之路。

【無形.鬼】六月物語

小說 | by 黃仁逵 | 2019-01-03

金龍樁臺上那三幾百尺地,四叔公每分每寸都躺遍了,雲石地台板,風涼水冷,硬是硬了點,鋪一塊紙皮就好,朝跑馬場那邊固然清幽,靠近灣仔這一頭亦不算吵雜,一個晚上躺兩個方位也是近便的。早十天半月,那金澄澄的龍還沒裝上,樁臺上空聊聊一隻大棚架就吊著幾幅油布,白天工地裡的人在油布下幹活煮茶打斜釘,日日磨到四時三刻就起來收拾架生,準五時,一個一個就扶著鐵梯下來了,末尾一個,還會得把梯給卸了扔到後頭。要上那十尺八尺的牆還用得著梯子麼?四叔公在對街遠遠看著就覺得好笑。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8-06-28

紙刊《無形》,網站「虛詞」。合起來就是虛無,我們該叫「虛無編輯部」。再尋找細微的東西:現在這個欄位「前置詞」,是類似編者前言的意思。「卷首語」之類的慣用詞,對我們來說都好像太重了一點—「前置詞」,一個會改變後面詞義的,小小輕微的東西,且不是中文裡的東西,一個外來語詞。一個熟悉到忘了出處的句子:我是我自己的陌生人。

水煮魚——給於愛荷華相識的台灣作家顏忠賢

詩歌 | by 劉偉成 | 2018-06-06

從來不嗜辛辣的語言 單看菜單標示的辣度 頭皮已開始發麻、冒汗

鬼怪的能見度

詩歌 | by 蘇朗欣 | 2018-06-08

我總是思考 一個不著邊際的問題: 「鬼怪的能見度有多少?」

【無形.鬼】為靈魂栽種尊嚴——評韓江《少年來了》

書評 | by 江祈穎 | 2019-01-03

人的尊嚴何在?珍貴的肉身,高貴的靈魂,還是那崇高的理想?電影《華麗的假期》以英雄歷程為視覺,呈現人們面對極權壯烈犧牲,在時代巨輪中從容就義。《少年來了》並不從大敍述中出發,故意刪去背景,以微觀視覺,直面少年們目視的一切,反映出他們最殘酷的體驗,不論在抗爭現場,牢獄中或死後遊魂,韓江都以溫婉而抽離的筆觸描繪,但當肉身在受難,抽離反而更撕心裂肺。

那個早已發生過的世界末日

小說 | by 蔡俊傑 | 2019-01-03

他老是提起那個世界末日的場景,然後一如往常的被大家忽略,只是做夢、不要幻想了、你再繼續扯爛啊⋯⋯真的,到後來他也不太相信自己了,一直不斷地重複描述,講得太熟了,最後有太多細節被磨亮,失去了隨時都可能因記憶而斑駁的真實感,反倒像是事先準備好的大量製造的器物,每一個都色澤飽滿,形狀大小相符合,沒有差異。

香.夭︰死亡不是香港的終結

藝評 | by 黃潤宇 | 2019-01-03

死亡是一段靈動的時間?死後世界是停止運作的世界?人們莫不留意一個城市瀕死的狀態:受創、掙扎、重擊、垂死……新聞事件直觀地將其呈現。香港,惶然無措且憤怒地接收著這些信息,如同被處以極刑的囚徒站在刑具前,全部思維都濃縮於死亡節點以前的時間,無一日不在死生的結界處擺盪。煎熬難耐。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評《虛構的幸福》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虛構,意味不曾存在。通常指背離現實,憑空編造;但文學中的虛構,卻植根,並超越現實;而幸福,則意味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兩個詞語結合,大概生出一個模糊概念,及一種混沌能量。

談鬼

散文 | by 余遁 | 2018-05-30

鬼魂無形無體卻又好像有跡可尋,除非抹上牛眼淚,否則大部份人只如隨從佩斯,一生與鬼無緣。朋友天生一雙鬼眼,淺褐色瞳仁在日照下會反射出灰藍色的光暈。她說鬼怪全身透明,白天鬧市到處多有,衣著與常人一般無異。有些野鬼會揮手示好,同住唐樓的「舊房客」更會與你一起坐在梳化上看電視。陳雲在《香港大靈異》一書中說起筲箕灣山妖,那位見義勇為的「洪聖爺」穿紅色有帽外套和牛仔褲,服飾與現代人並無二致,可見神鬼也與時並進。

【無形.無形】一支警棍的歷史、記憶、想像

歷史 | by 陳子雲 | 2019-01-03

父親愛講舊時,每次我只有聽的份,畢竟他的回憶我並不在場。當他說起曾經在新蒲崗下班,暴動時被警察打傷。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六七暴動」,以父親的回憶。而我無法想像那種痛楚,警棍是甚麼?藤牌是甚麼?直到雨傘運動以後,才找到些許連結。

【跟住詩人去睇展】給馬克給我——在蘇富比2018年春拍預展看Mark Rothko的《無題》兩幅

詩歌 | by 黃鈺螢 | 2018-05-27

4月1日,復活節。經過前一晚的受難日彌撒,復活節的早晨我因為陪伴親人而出現在台北某天主教堂,參與復活節彌撒。我坐在最靠近牆的位置,拒絕互祝平安。在一句一句關於犧牲、勝利和救贖的禱文和歌聲中,我趕緊低頭寫下關於宗教和救贖、市場與藝術、矛盾與虛偽的詩。

【無秩序編輯室】鬼.前言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18-05-27

如果你去看「百度百科」,它會說,鬼是不存在之物,只存在於人的大腦裡,是迷信的人提出的修辭。一個無神論國家這樣認定。

合十,祈禱,兩手之間有道裂縫——讀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加起來,剛好一千零一夜。談起《一千零一夜》,重點當然是說故事。跟名作《午夜之子》一樣,魯西迪(Salman Rushdie)再次取其敍事結構,從故事裡生出故事。讀著《兩》,我如在俄羅斯套娃裡,層層旋開後,像一種重現現象似的,將世界的不同影像重現,自己則一層一層縮至極小。

【無形.無形】我地

散文 | by 羅貴祥 | 2019-01-03

我們住得逼壓、我們活得困窘……一開始我是想談土地的,卻不由自主的轉到生活空間去,兩者也許是二而一的,但地為甚麼那樣難說?

西洋菜慢火滾八樓與我

散文 | by 黃衍仁 | 2019-01-03

這是寫於十一年前,一篇有關西洋菜街、自治八樓與我的文章。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是我的啟蒙之地。公共空間、對話、協商、自我管理……當時八樓的朋友帶著這些概念走進這個「區」,以近乎怪胎的姿態在裡面滾動了幾年。那是未有Youtube、Facebook的年代,我們在「區」內討論社會議題、播獨立影片以至紀念六四。沒覺得要鬥大聲,因為這是我們從根本討厭的事情。希望和街坊用家直接溝通,因為不想將這權力交給管理者……

花塔餅

詩歌 | by 飲江 | 2018-12-30

沿荷李活道四方街太平山街過舊區夢迴大笪地花園仔普興坊磅巷而又彷彿見新書發佈口占一首呈小思老師

【韓麗珠專欄︰越界的誡】戒母

專欄 | by 韓麗珠 | 2019-01-03

戒除的相反,是沉溺。當人們發現自己不得不戒掉的是,另一個人,一種依附已久的習慣,或某種心愛的食物時,往往已經泥足深陷,但同時又知道,長久以來立足之處,原來是早已四分五裂的地基。戒除其實是一種逃逸。

【進擊的平台】「隱形香港」毛淳宇 X 何潔泓︰像我們這樣的記者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去年二月,一條討論香港青年食用大麻的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當時,「隱形香港」仍然只是毛淳宇的個人錄像報導計劃,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有六萬多個讚好,每條片也有過萬的瀏覽量。「隱形香港」以錄像和文字的形式呈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狀態與邊緣族群的聲音。採訪當日,我自己也幾乎成為了被訪對象,如他們所說:「邊緣有時未必認識到自己是邊緣。」

新蒲崗Bleak House 清明堂經營細節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7-11

清明堂書店是英文書店,英文名Bleak House取材於狄更斯的《荒涼山莊》(Bleak House)。《荒涼山莊》講的是一宗由訴訟案而起,拖延了二十年的故事,正好與店主Albert本來的職業互相呼應。略顯古風的中文名「清明堂」也與法律有關:「問過一些歷史教授說中國朝代裡,有哪些朝代的法律系統最特別,他的回答是『明』和『清』。

檔案、情感與群眾︰《盧麒之死》的文字與色彩鑲嵌術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9-01-03

《盧麒》的書寫方式不易為人接受,引述的檔案也往往偏離讀者期望。你以為翻開這部檔案組成的小說就有歷史真相,那注定是一次錯許。就連選擇書寫六六動亂的青年盧麒,也是一次錯位——六六之後,六七之前,街上風平浪靜。他的死沒有引來甚麼香港大變化,相對開首引述的新聞而言平平無奇,相較四月五日香港大洪水、九龍暴動而言何其輕巧。

離騷幻覺:死亡迫我們想像另一個世界

專訪 | by 洪昊賢 | 2019-01-03

在那個世界,屈原是搖滾巨星,卡式帶預先錄製了每個人的命運。那是一個模糊而妖異的世界,無法區分白晝與夜晚、生與死的界線,而開始即是結束。江記形容《離騷幻覺》的世界本就是一場夢,但在不少人的信念加持下,逐漸變成一個可以追求的真實。

長毛.盧麒.黃碧雲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1-29

一九六六年五月一日,盧麒十九歲;二零一八年五月一日,盧麒七十一歲——如果他還活著。二零一七年「生果金」港幣一千三百二十五元,二零一八年調整至港幣一千三百四十五元,金額增加了港幣二十元,如果盧麒仍然活著,他會為這二十元再次上街抗爭嗎?還是如長毛所言,六七暴動所催生的「青年政策」,早已將他馴養成千人一面的順民?

【無形.無形】小黑蟻行走著——八粒糖派中產兩粒派基層的預算案

詩歌 | by 鄧阿藍 | 2018-05-27

財政司長正在宣讀 橫街巷尾黑壓壓的一片 低空邊緣的烏雲層 浮浮濃色下去

【無形.無形】睡美人

詩歌 | by 言叔夏 | 2019-02-08

越過了三十歲,老家的屋子在夢境裡逐軌道般地遠去了。像一列淡出的火車。我不知道那車廂上屬於我的房間是否亦被搖搖晃晃地一路晃進無邊的黑裡。三十歲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會在這列車上,一起被駛進無有重力的黑洞中,和另一個車廂的母親與妹妹一起。她們都戴上了狐狸般的面具。即使母親不說,我也知道她的害怕。母親常很可憐地看著我說,婚姻是歧路,總有一天你會落車,和我們行不同的路。

【淮遠專欄︰話碗集】下火三寶

專欄 | by 淮遠 | 2018-06-04

因為說某復出歌手酷肖年輕時的夏蕙姨而被某前友人辱駡「文痞」,然後不知因為甚麼被有「被逼害妄想症」的鄰居誣衊天天用膠水勺澆濕他屋後的鐵水管,而且還當上了警察的線人。這讓我很火大。該吃或者該喝甚麼勞什子降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