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平台】the culturist文化者:藝術太高冷?俯首拾起審美的權利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16

「邊度寫稿?有時在酒吧,有時在摩天輪,廿蚊玩一次,轉兩轉一篇稿就寫好咗。」「the culturist文化者」的創始董事、報導者鄭天儀輕鬆答道,說罷發現咖啡店的墻邊有個插蘇,便立刻拎出平板電腦來插電,為下一輪工作做準備。

我們聽了連連驚歎,回頭想卻發覺到,這種「移動式工作」確實已成為網絡平台從業者們的慣常狀態,只是「文化者」們的實踐方式更為浪漫。這個甫成立一年的平台,就在兇殘的臉書世界吸收了一萬多名讀者;當文化媒體被「lifestyle」風氣嚴密籠罩時,他們又是如何突破重圍、重新提出文化的魅力與市場價值?


做文化不討好?試過先講!

文化者的兩名全職鄭天儀Tinny與李志敏Arsenic,皆從大媒體《蘋果日報》出身,Tinny寫文、Arsenic拍片,配合緊密。近年主流媒體分工形態有所轉變,最大紙媒《蘋果》也面對資源緊縮問題,不少職位轉外判,被認為不賺錢的文化版也愈縮愈細,從業者們無從落腳。都說情勢壞,究竟有多誇張?Tinny歎道:「有宣傳公司開網上平台,自扮文化傳媒,以便接更多工作;而同時市面上卻有很多書,從擺上架到消失,卻都沒有人去講……」文化傳媒被利用,文化卻被遺忘,這讓Tinny十分心疼。於是她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了臉書專頁(即文化者),成本不高就用自己的稿費支撐,怎知後來愈做愈起勁。

然而單靠一己稿費來維持生計很難,也不太「健康」,於是Tinny和Arsenic開始接一些文化相關的商業工作,而這也觸發了Tinny對文化平台前景的考量:「現在香港每年那麼多大型藝術展:Fine Art Asia、Art basel、Affordable Art Fair……全部都是國際性的,畫廊展館也愈開愈多。那麼多好的展覽好的藝術,難道還容不下一個平台嗎?」不安於靠資助維生的文化者,無論如何都要出來闖蕩一下,「就是要試試看這個方法可不可行。」


點擊率又如何?文化是種緩慢的滲透

有追看的讀者或許知道,「文化者」講述的藝術很「專門」。除了大型展覽的導賞,他們還介紹古董、字畫、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而這些對普通讀者而言顯得遙不可及的事物,經由「文化者」的賞析,卻好像剝去了沉重的階級外衣,呈現出你我都能解讀的美學價值。

這種熱忱與細心,是源於兩人對即將消失事物的珍愛。

2018年底,「文化者」製作了一系列介紹荷里活道古董的影片,十分特別。一般民眾走過古董鋪,又怎會夠膽進去看看?然而曾寫過大量收藏相關文章的Tinny,卻敏感地發現古董背後被人忽視的故事——拍賣短短兩三天,這些精緻物品很快又成了過眼雲煙,與99%的人錯過,很可惜。幸運的是,古董商會見到Tinny的文章,理念一拍即合,於是便由「文化者」充當這些沉默千年的古董的嘴巴,敍述它們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看起來「高冷」的行業也可以十分有趣。

所謂「今天的東西就是明天的歷史」,記錄是非常緊迫的事情。讓Tinny感到安慰的是,年紀更小的Arsenic也對文化遺產有濃厚興趣,最近更是著手於地水南音的記錄:「有次出去工作時,剛好見到介紹南音,是一種緣分。以影片來記錄,也是對他們職業的一份尊重。無奈現在做影片的時間愈來愈長,一個人要拍攝、剪接、寫文,體力和精神的消耗是很大的,所以盡量能拍就拍。」

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多,望著一張長長的名單,兩人之力實在微薄,只好能記錄多少是多少。那麼點擊率怎辦?「如果我緊張於點擊率的話,就不會從蘋果出來了。」Tinny溫柔也很霸氣,「文化是一種滲透,只有時間才能告訴你,你所做的重不重要。譬如南音,以前唱的人可以一心三用,現在沒有了,唱南音的平台也就慢慢消失……這些都沒有辦法去計算,文化就是計不到的。我們做的就是記錄歷史,這些事對於社會有沒有用,則要由社會自己來說。」


從四體不勤,到全方位達人

儘管「文化者」只有兩名全職員工,卻時時緊貼時下文藝動態,做過不少即時又有深度的新聞。例如香港成人展「18+ Central」中的水墨情色山水圖被審查,英國藝術家Banksy自毀畫作「手持汽球的女孩」展出,都有即時的影片資訊。除了少數外地新聞由特邀記者報導,香港的新聞舊事幾乎都是兩人一手包辦,箇中當然靠他們長年累積的傳媒經驗,同時他們也練就了一身新本領。

「現在新款的電話、平板電腦一出,就會立刻去買,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希望影最好的相、最快的傳輸速度……」以往在大傳媒工作時,人人可以「自掃門前雪」,而現在文字人Tinny也要學習剪片(還要用三個apps拼拼湊湊做圖),影像人Arsenic則要學著寫稿、構思稿題。像是四體不勤的書生忽然被放逐野外,要開發出一切本領,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技術固然重要,對於一個平台而言,最核心的還是選題。網絡媒體的特性就是內容不受限,但Tinny卻認為這也是種弊病:「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要篩走一些不真實、不夠好的東西再給讀者看,這比甚麼都放進去更重要。」現在文化者堅持每天一則內容,根據讀者習慣作調整。譬如每逢「藍色星期一」,有和尚釋本有的入世生活與智慧分享,到了星期五則有金融人士寫藝評專欄,讀者則可利用週末慢慢消化理解,一切都安排得十分謹慎:「我不急需要樣樣都有,每個人的時間都好寶貴,不希望他們看到一些沒用的內容。」

Tinny重視讀者,連送電影公關票都要親自在信封上抄寫地址,為的就是讀者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許正是基於對人的熱愛,「文化者」才能款款而來,溫柔地面對、修補網絡時代的文化與歷史裂縫。


059786790889688746

(Tinny手抄地址,再將電影票寄給讀者)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潤宇

《無形》編輯。青年寫作者。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