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幾乎每年都指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導致寫作題材單一,而本年DSE中文卷的作文題目為「一次百感交集的聚餐」,此題落在既是中學老師,也是詩人的梁璇筠手上,寫成一次成年人的聚餐。中學一別過後,各自經歷了無數新鮮而艱難的日子,走到了無人不「社恐」的中年,這場聚餐又會是個怎樣的光景? (閱讀更多)
2023年7月11日,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因長期患病,在巴黎離世,享壽94歲。他一生以作品揭示命運的現實和時代的荒誕,卻因諷刺共產政權而全面被禁,被開除黨籍和革職,但依然無阻他的寫作。 2021年上映的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是他的首部紀錄片,也是他的最後寫照。故此《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朗天、鄧正健、李敬恒的悼文,以及飲江的悼亡詩,讓我們繼續追悼這位當代文學大師。 (閱讀更多)
面對這些年的風雨,我們都有一言難盡的感慨,要如何下筆,才能寄託現實的種種感慨,投射未來憧憬的有無?羅貴祥作為香港知名學者,也是極優秀的作家。他的詩歌和敘事創作受現代、後現代主義啟發,對文字形式的實驗每有神來之筆。但學者王德威認為《夜行記錄》顯現此前作品中少見的內斂和自覺。小說不僅意在記錄作家曾關心、參與的社會經驗,也反省書寫是否或如何能承載一代香港人的心聲。《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王德威撰寫的推薦序、勞緯洛和Sabrina Yeung的書評、言不的專訪和紫翹的分享會紀錄,讓我們以不同角度切入這本幽闇之書。 (閱讀更多)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史詩級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日前重磅上映。改編自一千多頁的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劇情圍繞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擔任曼哈頓計劃總監,在「三位一體」核試驗後引發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卻遭受政客打壓。如此具爭議的議題,路蘭如何呈現處理?電影引申的影評眾多,《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由電影敘述手法、聲畫展示、角色造型、當中的道德議題、電影與文學的關係,甚至連主演員在《浴血黑幫》裡的演出也一一展示。 (閱讀更多)
我知道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終歸會在新學年開始前化成一欄「2022-2023」,靜待有心人打開。九月自是新開始,有新的活動,新的物事,新的想像。習慣既成,代表新的文字會繼續進駐。我相信,有了過去的基礎,往後的記憶,會更有溫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