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電影向來是香港電影的小眾題材,香港導演楊曜愷繼《叔・叔》後,更以少見的女同志題材創作出《從今以後》,此片不但在柏林影展獲得泰迪熊獎,又成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與歐洲多地完成發行協議,引發了文化界的高度期待。此小輯集合了得獎報導,及編輯部整理的五大看點,亦包含楊曜愷與演員梁仲恆的訪問,親談傳統家庭與女同性戀的矛盾,另收評論關於同性戀者在社會中的「隱身」處境,最後為大家推薦過往經典的香港女同志電影,觀看她們如何溫柔地反抗這禁色世界。 (閱讀更多)
《喧嘩的碎片》為香港年輕文學作者周丹楓首部長篇小說,他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目光,遊走於城市的兩極,寫著我們城巿的沉重現實。這位「彷彿天外飛來,而且只是剛剛起步」的作家,引來了各方的專序與書評,朗天從他的片段表達會想起德國哲學家諾華利斯,謝曉虹認為書中的人臉碎片有著巴特勒的「危脆性」,鄧小樺則認為小說的社會關懷是超越現實和存在之上,葉嘉詠從宗教書寫的角度理解其人文精神,而鄧皓天不禁把周丹楓和卡夫卡的樣貌自然聯繫,並想到韓炳哲的《倦怠社會》。「虛詞」編輯部以此結集成輯,並收入周丹楓的訪問文章,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其筆下的碎片社會,以及當中每張面孔背後的空洞心靈。 (閱讀更多)
西方的現代主義小說先驅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轉眼已逝世百年,幸得他的好友布羅德 (Max Brod) 沒有如實遵從他的遺囑,把所有作品全數焚毀,我們才沒有錯過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這位「弱的天才」去世後才受到世人矚目,相信他本人也沒料到自己的頹廢美影響至遙遠的中國,一句「我無法朝著未來前進, 卻能面對未來,裹足不前。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荼毒不少青年,成為「躺平主義」的楷模。 (閱讀更多)
Nexflix最近上映的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在英國爆紅,更在Nexflix十大英語電視節目中排名首位。影集由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演,改編自其同名自傳獨腳劇,講述他年輕時被一位女性「瑪莎」跟蹤和被業界權威人士性侵的真實經歷。除了事件的倫理問題外,臺灣著名律師作家呂秋遠在社交平台發表意見,認為影集的重心,不在於呈現加害人有多可惡,而是提及了很多被害人的內心剖析。一些面臨跟蹤騷擾、性侵案件的被害人,會將不幸事情的發生歸咎於自己能力不足或犯錯所造成,由此自責,內化為自己的責任。香港網絡上亦有不少女性表示曾被跟蹤騷擾,呂秋遠的觀點可以告訴受害者們,抱有那些混亂的思緒和想法「不是你的錯」,也讓我們看完這部影集後,思考更多,成為值得他人信賴的求救對象。 (閱讀更多)
去年電影《年少日記》,借學童自殺問題一再戳中社會的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引起公眾關注學生情緒問題。遺憾的是,學童自殺輕生情況愈趨嚴峻,教育局尚未予以適當的處理,對學童的心理狀況亦未有足夠研究。適逢DSE開考在即,編輯部邀請到陳志堅及曾繁裕兩位教育界作家,讓我們了解問題的普遍性,以至應對考試壓力的經驗和方法。教育界以外,也訪問到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的創辦人林詩詠(細C),從社福界角度透視現時制度的缺口,以較近的距離認識學生的心理面向,藉此說起情緒健康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新一代的成長至為關鍵,讓我們好好裝備自己,以同行者的姿態作陪伴,適時給予他人情緒支援,聆聽更多,讓學生表達自身,而不是說教、隨便拋下一句「加油」 作罷。在這吃人的教育制度下,救救孩子。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