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平台】StoryTeller:鮮艷親密,佛系運作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10-26

一間斗室、兩名全職、從未接受過機構資助——甫成立一年的文藝網絡平台「StoryTeller說故事」,只循例每天一則插畫配以短故事,就在Facebook上吸引了85000多名讀者追蹤,Instagram更是每則分享都數以千計的「like」,亦獲得不得少讀者的熱情回應。而能收穫這樣「超額」的成果,也必然有他的道理——


StoryTeller故事種類極多:食物中的溫情、普通人的愛慾與挫折、名人不為人知的小事……有如微型人生;插圖也涵蓋了人物肖像、情節漫畫、甚至抽象線條,水彩、水墨、版畫、素描,各種呈現形式都有,內容豐富足以餵飽不同類型的讀者。箇中魔力,讓網友們快速劃動手機的拇指稍作歇息,也讓泡在大喜大悲的新聞、無厘頭短片裡的大腦,得到些許緩衝和慰藉。



一個念頭:插畫為何不能是正職?


StoryTeller的創辦者Alice李凱儀,還有一個有趣的插畫筆名——慢靈魂。訪問過程中,她慢悠悠地切著面前一盤肉桂卷,細口咀嚼、偶爾講著話就忘了繼續進食的模樣,閑適從容,與這個名字確實很合襯。然而,當我們談起建立平台的動機,她卻道出一段略為沉重的緣由:「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個插畫班,認識了一群非常熱愛繪畫的人,但其中大部份人日間都做著與畫畫無關的職業:有人是飛機維修員,有人組裝冷氣機……但是他們的作品超—級—靚,有天分又有風格,為什麼無法以繪畫為正職呢?」在香港,創作難以維生是人盡皆知的,但鮮有人去反思、甚至為創作者們做些什麼。


於是,幫助雜務纏身的插畫人辭去正職、專心畫畫,成了Alice的一大目標。「當時在插畫班的朋友本身從商,返工時要香港大陸兩邊跑,經常到凌晨三點才開始有時間作畫,很辛苦。所以我很努力幫他們接freelance、籌劃辭工。」當今香港最受歡迎的插畫,多是政治抽水、搞笑爛gag,讀者看一眼笑笑就過了;StoryTeller插畫師們的作品形態則多半不流於通俗,一張畫裡面的內容層次也很豐厚,「但他們將畫作放在自己專頁上,『like數』寥寥,當StoryTeller為畫配上一段完整的敘事,讀者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又會將這段故事連結到自身,於是令到更多人願意分享。」


畫家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除了「粉絲數」大增,freelance的工作也連帶多了起來,有能力以畫畫維持開支,也就多了時間來調整、精進繪畫功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說到這裡,Alice略顯自豪地甜笑著說:「為何StoryTeller沒有龐大資源做宣傳,卻還能吸引到那麼多粉絲?我想是因為我們擁有很好的插畫家。」


17449508618585052

(訪問中要為Alice拍照,她有些許害羞;但當提起紙筆開始畫畫時,卻立刻顯得認真自在。)


大膽出走,佛系營運


成立StoryTeller,也是出身於傳統媒體的Alice的一次大膽出走。一年半以前,她仍在一間老牌媒體公司擔任網站設計師,工作穩定,也可以發揮到繪畫的興趣,實在沒有什麼離開的理由。但敏銳的Alice逐漸發現在大公司做事的顧忌,想寫的題目未必與資方合拍、時不時受到阻撓,「自己用心建立的事物,到最後還是容易變質,所以把心一橫辭了職,去搞StoryTeller。」她語氣輕盈卻帶著幾分無奈。


或正是因此,在StoryTeller的草創時期,Alice十分甘願地如千手觀音般處理各種事項。繪畫、推廣、營銷一人包辦,(據說有時還要扮演幾種不同畫風);由於為了節省成本,不擅於撰文的她,也硬著頭皮寫了不少故事。「一開始,很多貼文要到凌晨一兩點才發佈,大多因為我工作直到夜晚九點,回家坐下才開始寫文章,寫了立刻就刊發。」回憶起這段辛苦時日,她的反應竟然是有些害羞和自責:「這個情況我也會慢慢改進的啦。」


要有所改進,資金自然是最大的問題。在老牌企業做一個平台,即便從零做到廿萬「fans」人手也不充沛,但起碼資源是不消愁的;到自己創業時,驚覺傳說中的「Facebook演算法」越來越嚴苛,幾乎成了迫人花錢買廣告的金錢遊戲,在沒有充裕資源的情況下,StoryTeller更偏向以內容致勝。


StoryTeller有另一個堅持,即有人提供好的內容,則平台也必須提供相應的報酬。繪畫和文字創作都是有價的,但這對於一個平台來說可能很燒錢,而直至今日,公司還是要接各類創意案子以維持平台運作。「我們太佛系了……」Alice自嘲道,「當然絕對有想過搵錢的部分,這個產業若沒有賺錢的考量,是無法前進的,同樣也幫不到插畫師和文字人前進。」在平台上落廣告,StoryTeller也有一番堅持——不能直接複製黏貼既有的廣告內容,而要重新繪圖、撰寫故事,用StoryTeller的方式進行包裝,然而並不是所有品牌機構都能接受這樣的條件。


在廣告信息如此氾濫的網路世界,做一個「奄尖」有原則的平台反而更艱難!


8326474103228763
(總是在微笑的Alice,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動平台很好運作、推動創作人得到更好的創作環境。)



故事讓陌生人更親密


「我們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步都在創作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每個故事,無所避免地連繫著,都是我們的故事。」StoryTeller的簡介上這樣寫道。藉由故事的力量,構成人之間的連結,也是最初Alice創建平台設下的理想。


做網絡平台,不少人認為home office就可以搞定,而Alice卻堅持每月交租、維持一間實體辦公室,為的就是在小小房間裡與不同的人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有讀者因工作失利、失去朋友而投來絕望的故事,她就與作者細談、抽絲剝繭找出可以扭轉結局的細節,也讓投稿者也十分感動;常有插畫師來與她見面,聊聊生活日常,而她相信「畫畫、文字可以反映人心,花很多時間來傾偈,慢慢解開他們生活中的問題,對他們的創作也有幫助。」StoryTeller其中一幅最受歡迎的作品,是荷里活男神奇洛李維斯坐在公園凳上啃麵包,簡單一句「It's ok to be sad」,戳中不少人的內心羸弱處。為何簡簡單單一條療愈系post,卻能發出如此大的能量?想必是多被人規避的日常傷感,如今躍然紙上(網上),平日各自為營的都市人也會因這突如其來的共感,而產生微妙的連結,產生一種「集體放負」之後的正面引向。


(StoryTeller其中一幅最受歡迎的作品,是荷里活男神奇洛李維斯坐在公園凳上啃麵包,簡單一句「It‘s ok to be sad」,戳中不少人的內心羸弱處。圖片提供:StoryTeller說故事)


言談間Alice開心地分享道,過幾天她即將飛去德國見Ashbee——一位投稿來StoryTeller的插畫家(我們笑說這真是個令人期待又緊張的網友會面)。原來過去一年,兩人已經常以電話電郵溝通,Ashbee將畫發給Alice,Alice再因循畫作撰寫故事,兩人一拍即合。慢慢地,StoryTeller讓故事成為陌生人之間的粘合劑。「之前我曾讀過一段話:黑膠唱片的不同之處在於,保留了如今被CD唱片拎走的一些人類無法聽到的音頻,因此那些音樂更讓人感動。無形的頻率與情感交流,是電子產品無法做到的,所以即便我們做的是網上內容,仍還是要在網絡之外的現實中存在。」


提及與合作夥伴的無話不談的關係、與陌生人之間用故事構築起來的親密,Alice的慢靈魂卻時刻波動著,這正是她、也是StoryTeller的一種獨特執著:「故事不會消失,畫不會消失,只要我們因應大眾的閱讀習慣作出調整,總能藉由不同形式,讓他們接觸到這些事情。」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潤宇

《無形》編輯。青年寫作者。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