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聽,書的聲音——訪「書聲」發起人陳志堅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8-06

肺炎疫情持續爆發,文藝活動紛紛延期或取消,就連外出返工買餸都步步驚心,日常生活習慣被顛覆整頓。在這個人心被隔離的抗疫時代,閱讀是療癒身心的方法之一。讀書以外,亦可選擇跟隨有聲書平台「書聲」的步伐,以聲音感受文字,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之餘,也不忘繼續好好生活下去。


以推廣文學作為最終目的


疫情讓大眾變得疏離,同時也令很多本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多創新嘗試的機會。有聲書平台「書聲」的出現,也是發起人陳志堅在疫情期間,被重新激發而生的念頭。「認識文學或切入文學,有很多不同角度,文字固然最重要,但文字以外,聽也可以是進入文學的方式,有聲書雖然無法取代視覺上的文字,卻能帶來一種舒服的快感,以聲音的方式將文學再現。」


有聲書在很多歐美國家都很流行,當地小朋友自細就有這種習慣。然而,香港沒有這種文化之餘,就連有聲書的平台亦不多,「知書」算是較為大眾認識的其中之一。談到「書聲」在市場的定位,陳志堅笑言「要自己畀錢買有聲書嘅機會都唔大」,所以目的並非為錢,也非要將平台變得流行,最大的初衷始終是要推廣文學。「『知書』的內容比較多元化,『書聲』想從另一角度讓大眾走進文學世界。我們的定位是推廣文學,透過出入學校與文壇之間,希望能讓有聲書慢慢做起來,能讓大家選擇以甚麼方式了解文學。」


從決定要搞有聲書平台,到逐一聯絡作者與出版社洽談版權,繼而落手落腳選書錄音剪輯,最後將內容發佈在新建立的「書聲」網站,陳志堅說前後不過才花了個多月的時間,最大原因是作家們對此都義不容辭,毫不吝嗇。「雖然在香港要推文學相當困難,但說到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大家都想為文學做啲野,也感謝出版社免費提供聲檔版權,目前成功率仍為百份百,對我來說是很大激勵。」


尚在起步階段的「書聲」,目前為止收錄的作家約有五十位,並由團隊選取每本作品的幾篇精華錄製,陳志堅希望能透過另一種方法,將本地作家的好作品帶到更遠。「實體書有它的限制和成本,例如出書後所需的存倉費和上架費,有聲書則提供了成本不高的方式,將作品帶到不同地方。」以推廣文學作為最終目的,「書聲」平台收錄的作品分成三大類別,分別是現代文學的新詩散文小說、青少年文學作品,以及傳統經典文學著作。雖然部分文學作家的名字,此刻仍未在「書聲」平台裡出現,但陳志堅說其實很多作家都已答允提供版權,像胡晴舫就曾對他說「所有作品隨便用,隨便錄」,不過礙於人手所限才未錄製。「混聲、配音、剪接的工作,都是由我們七位中文老師,用教學以外的閒暇負責進行,實在需時,所以很多作品純粹未錄而已。」


相片03


【虛詞.讀】請替我挑選一本書




最緊要用粵語讀


在建立有聲書的平台過程裡,讓陳志堅得到激勵的,除了在於作家的義不容辭外,還有來自他們對這個平台的認可。「聽到鍾怡雯教授說,她寫作幾十年來,第一次有作品錄製成有聲書,很驚喜。原來我們有快樂,作家也有快樂,聽到她說驚喜,我也很驚喜。」正如陳志堅所說,香港只有極少數的有聲書平台,所以很多作家都沒有屬於自己的有聲書,而這亦成為「書聲」的其中一個長遠目標。「我們希望將來能為所有作家錄製有聲書,雖然並非全本錄製,但選取我們覺得故事最好的部分,希望能吸引聽者最後回到文字本身,找書來看。」


以不同語言翻譯和錄製香港文學作品,並將它們推向世界,是「書聲」團隊的最大宏願,然而在跨出這個門檻之前,首先還需有個讓大眾容易進入文學的切入點,陳志堅覺得以廣東話錄製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像胡晴舫在〈那片我稱之為家的燈火〉裡,提到自己在香港的生活,促使她覺得香港有家的印象,用廣東話來錄製就很切合,而這也是我們『書聲』的網址,採用了粵語拼音(Syu Sing)的原因。」


決定了採用甚麼語言錄製,但該用書面語抑或口語來呈現文章,陳志堅說在正式錄製前也有很多討論。「雖然以口語錄製會比較動聽,但如果有些書採用口語,作家本身的文字可能會有所轉換,也因為要刪減遷就口語而偏離原本的意思。我們最後選擇書面語,是因為相信文字本身有它呈現的特質,也尊重作家透過每個字去呈現他們的想法。」除對話之外全部使用書面語錄製,陳志堅說曾經有讀者留言問及,「點解唔用口語嚟錄書」,其中一本是黎紫書的作品。「事實上我們並非電台節目,所做的是希望讓人感受文字。對此黎紫書也很支持,覺得閱讀文字可以各取所需,用書面語就可以看到作家自己本身想呈現的型態。」

相片01


無咗書展,讀得更多——2020年夏季無秩序編輯室推薦書



理解文學,先好好生活


正如做文學雜誌,對口語或書面語也有很多論爭。如何理解文學,也是近來文壇的其中一個熱話。正職為中文教師的陳志堅,講起自己與學生的分享,也說到作家鍾怡雯曾經說過的一席話。「她說人生是要好好生活,我覺得並非只講生活過得好與壞,而是涉及對事情的認真,對世界的敏銳觀察。我也常跟學生分享,你可以多年來都行同一條路,但如果沒有產生任何觀察,最後一點效果也沒有。所謂『好好』,就是透過我們的細緻和敏銳,找到自己的視覺,從而產生個人看法。」


設立有聲書的平台,是為了推廣文學,推動閱讀。談及自己開始閱讀的契機,中文系畢業的陳志堅自言細個已喜歡看書,更與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何紫有所淵源。「我家以前是做植字的,會打很多山邊社的書籍,有個斯文有禮,戴眼鏡穿恤衫的叔叔,經常會到訪我的家,還送書給我閱讀。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叔叔,原來就是兒童文學大師何紫,所以小學已看過很多何紫的書。長大以後,則比較多看女性作家如三毛和張愛玲,再到後來自己教書,就開始閱讀更多西方文學作品。」


如何提升年輕人對閱讀的興趣,是身兼教師和「書聲」發起人的陳志堅,經常思考的問題。二十年來的教書生涯,一切看似重重覆覆,陳志堅偶爾也不禁質疑自己,到底所做的事情是否有用。「在希臘神話裡,每天將石頭推上山的西西弗斯,如何理解他落山這段路程是最有價值的。有時我們會想,是否真要這樣做,但最後又會繼續做,人生根本就是走進這個西西弗斯的困惑裡。我們假設所做的是有意義,但當落堂後步回教員室時,感覺就如經歷西西弗斯落山的路程。」


在反思自己教學本質的同時,陳志堅希望無論在「書聲」的平台,抑或在個人教學的範疇裡,都能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重要性,並透過有聲書讓更多人可以立體地理解這個世界。「我們是否考慮過有些人難以閱讀呢?例如有些視力很差的老人家,或者理解文字不太好的學生,透過聆聽,可以幫助他們進入文字,進入文學。」對他來說,閱讀是對整個人生世界的觀照,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抽離一點進入文學世界,去看作家如何觀察世界,就是閱讀帶來的最大吸引力。


相片02

(訪問場地:見山書店)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思朗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