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英街一號》評論彙整(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8-16

由趙崇基導演、謝傲霜編劇、游學修、廖子妤及盧鎮業主演的《中英街一號》(下稱《中》),剛在五月三十一日公映。但自四月下旬以來,《中》已引起不少爭議;電影上畫之後,爭議恐怕續有燎原之勢。本文並不意在對《中》提出自身的觀點,僅是可見的論爭整理——基於相信爭議如能在論點及事實的基礎上推進,當對歷史有正面的推動效應。


編輯說明:以下根據數個方向整理論爭脈絡及大概,補上連結供參詳全文;我們整理時是根據論點脈絡,不同作者之間除非點名,否則不一定是直接回應的關係;如有漏失重要文章,或有新的評論湧現,還請各方高手提點,可在文末留言讓我們補上。所收文章截至六月三日;本文將不斷更新,在文末補上連結。


一、並置比較,是否洗白?

《中》在四月開始試映,本來好評不少,如皮亞〈《中英街一號》:黑白凝視黨性與良知〉(明報,四月二十二日),就將《中》定位為「愛情片,是關於兩代年青人命運自決的片,多於政治片」,認為其中的政治不過是良知,年輕人才是主角。他並稱「《中英街一號》是香港進入威權時代後,最重要的電影。」

.《中英街1號》︰黑白凝視黨性與良知/皮亞/明報(四月二十二日)


早期不少觀眾抱著類似看法,包括文學評論人李薇婷,她在「看完《中英街一號》幾句短評/李薇婷」(Medium李薇婷帳戶,四月二十三日)中表示:認為「六七」與「傘運」可以比較;認為《中》對當下保衛村郊土地運動及傘運的青年抱持同情態度;真相是無法完全還原的,我們除了歷史之外也需要藝術去處理社會運動,後者可以超越歷史敍述、記錄的意義。青年文化人陳子雲亦在隨筆〈一支警棍的歷史、記憶、想像〉一文中,將《中》與黃碧雲新作《盧麒之死》、雨傘後家庭撕裂並論,引出克羅齊「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如此種種反映出九十後文藝青年接受《中》的角度。五月二十日李駿碩在星期日明報的〈並列的可能〉一文亦呈現類似狀態(黃碧雲著作在其中出現多次),並常談「創傷」,以「處理傘後創傷」的角度來談論《中》:「假若我們想表達一個關於創傷的狀態,假若我們厭倦了關於控訴和激情的政治電影,假若我們無力。然後你對抑鬱者說,你不可軟弱,你必須振作,你要讓觀眾看見一個勇士。因為人民需要英雄。《中英街》表達的,是一種無力。導演可以站在哪裏講這些故事,不正義有沒被憐憫的可能?」


.看完《中英街1號》幾句短評/李薇婷/Medium李薇婷帳戶(四月二十三日)

.一支警棍的歷史、記憶、想像/陳子雲/《無形》五月號

並列的可能/李駿碩/星期日明報(五月二十日)


五月起對《中》的談論逐漸增多(其中部份評論藝術手法的將於後文處理),各種媒體上出現非文藝評論人的聲音,包括非專業影評人、從事投資界的潘東凱,寫成〈含蓄造作的政治化妝術(不是影評)——談電影《中英街一號》及藝術與真相〉,文中有引述資深傳媒人陳景祥的文章。潘認為編導均有自己的鮮明立場(認為六七是反英反殖民),卻希望別人不持立場地看待其作品,是不合理。他舉出史實如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的資料記載,表示一九六七年七月八日的「沙頭角槍戰事件」乃是三至四百名由大陸越境的中共民兵行動,不是香港本地示威者;當時有人於屋頂架起機關槍,並包圍警崗及擲土製炸彈,警員發木彈及催淚彈驅散人群,警崗就遭槍擊,增援的防暴隊更遭來福槍及機關槍射擊。潘文認為《中》襲用左派論述,隱隱抨擊電影處理歷史不夠公正。

.含蓄造作的政治化妝術(不是影評)——談電影《中英街一號》及藝術與真相/潘東凱(立場新聞,五月八日)


潘文刊出後十日,引來青年影評人賴勇衡撰文回應。賴文反對不看電影內容就先評論,批評潘東凱斷章取義;他為電影製作團隊辯護,肯定他們的製作與用心,認為《中》可以挑戰一些不證自明的既定刻板印象。文章最後引用三段來自不同立場的對六七描述,以說明原來派別和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人,對六七的觀點可有共通之處。「《中英街一號》是灰色的電影,所以一方看就是抹黑了白,在另一方來看,卻是漂白了黑。」

.賴勇衡:「不是影評」?回應潘東凱如何寫《中英街一號》(評台,五月十八日)


四維出世的影評之尖刻批評素來知名;他將矛頭指向《中》的出資者石中英,因為石是六七暴動的少年犯,出資拍片實為可疑(其後有論者補充《消失的檔案》也是石中英出資,又有人補充羅恩惠因為電影觀點與石不同,最終退回石所出資金)。四維其餘論點還包括指出火車上的特技差劣;嘲諷趙崇基本人到大陸拍片、膽量有限等,總結為「《中》片的創作二零一九的處境並不真實,語焉不詳,其心叵測。」文章刊出當日,臉書即掀起一陣對「誅心論」的反應,有人大肆開放誅心,有人反對誅心,有人以誅心去反對誅心。

.論語.電影:負心的,多是讀書人/四維出世(明報,五月十三日)


五月中後起,對《中》的討論基本集中在「是否漂白」這點上。青年影評人江澄在《中英街一號》掀漂白暴動爭議 從六七走到後雨傘/江澄(《01周報》,五月十九日)一文,披露趙崇基認為,大部份年輕觀眾都喜歡《中英街一號》,可能他們對六七暴動沒有前設,比較接受這人性化的處理手法。中生代影評人沒有經歷過六七,但對六七有自己一套看法,看不到自己想看的,就說他「漂白」。趙並說,「我很反感當年參與六七暴動的人,現在做了既得利益者就去罵年輕的抗爭者,電影中永權伯大罵志忠伯是很重要的一場戲。雨傘是甚麼都爭取不到,但我想借電影稍稍緩和年輕人的無力感,所以,最後的訊息是行動。不知道可以做甚麼,不知道何時有成果,但惟有繼續行動,我們才有希望。」江澄表示肯定:「《中英街一號》的美學和立場都很合香港人的口味,絕對是屬於香港人的政治電影。」

《中英街一號》掀漂白暴動爭議 從六七走到後雨傘/江澄(《01周報》,五月十九日)


「《中》有無為六七洗白?」這個問題溫和一點的問法是「六七和傘運是否可以比較?」社運記者及攝影師朝雲支持比較,不過一如既往,他撰文是借電影去分享自己的閱讀和思考,對電影的評價並非重點。朝雲關心的是本土的分裂與團結之問題;他同情電影中一九六七一節中游學修角色體現的人文關懷,認為這是縫合社群分歧的重點;但同時他也指出,這種人文關懷與六七當年的積極份子未必相符,如陳婉嫻近期言論可表現出當年左派團體中存在極端民族主義。

.六七暴動和傘後抗爭如何比較?《中英街一號》的兩難/朝雲(立場新聞,五月二十三日)


「漂白說」看在支持電影的文藝評論人眼中大概非常不是味兒,他們宣稱自己也覺得《中》拍得不好,但堅持《中》十分重要,影評人譚以諾並稱「睇住漂白之說真係驚心動魄,一味的只說六七之黑,正如當下當權者一味的說雨傘和魚蛋的黑。」(以上均見五月二十四日李薇婷臉書)爭論在網上持續,社交網站似乎沒能讓不同意見互相交融辯證對話,反而加大了人群與人群之間的差異。

.李薇婷臉書(五月二十四日)


程翔評論之出現是論爭的新扭轉。他認為電影的左派觀點佔絕大部份,與其相反之觀點的表達,在感染力上完全不對稱,是以觀眾會得出「漂白」的感覺。同時他認為片中六七期間的左派人士形象正面充滿承擔精神,而虛構的二零一九部份中社運青年領袖則被描寫為逃避責任,亦令人覺得《中》是為六七漂白。程翔認為:「不同背景的政治運動當然可以比較,但對這兩個截然不同背景的運動,在作出比較之前,是否也應該先交代一下他們有甚麼不同,而兩代年青人又是怎麼樣站出來的。這些涉及到大時代的是非問題不交代清楚,又略去複雜的政治背景,然後總結出『行動』和『愛這塊土地』是兩代年青人的共同情操,那麼客觀上就是為充滿恐怖主義色彩的『六七暴動』起了美白的作用。」

.中英街一號與平反六七暴動/程翔(眾新聞,五月二十五日)


程翔的論點一度引來部份青年文藝評論人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程翔引入政治立場的判斷導致「非黑即白」,會令電影想尋求的灰色地帶消失,於是評之為「政治立場表演」;有青年評論人提出「常識」與「真相」並不存在,「親身經歷」不代表就是真理,認為人們不能接受六七和傘運之可比,是因為不接受自己也是平庸的暴徒。有人認為此類言論過火,目測臉書討論火藥味加重,有爭論接近不歡而散。

程翔大概沒讀到網絡上對他的這些反應;六月一日BBC中文網再刊出他的一篇文章,其中增補了近年香港左派意圖為六七平反正名的舉措,並指這種訴求已經去到中央層面,同時程翔也把這種「重新詮釋歷史」的政治行為與中共在近日開始修改教科書中對文革的詮釋連結在一起,作為他感到警惕的理由。

.觀點:港片《中英街1號》為何引發「漂白暴動」爭論(程翔/BBC中文網,六月一日)


BBC新聞網同一專輯中也刊出趙崇基導演之訪問,再度提出他對六七和傘運的評價:六七是基於狂熱的信仰和政治煽動所造成的,當中的人們是愚昧的;而現在他覺得傘運的確是因為制度有問題才有那麼多人走出來,人們的動機是改變不公平的制度。

.BBC《中英街一號》爭議小輯


青年影評人楊焯灃亦發表〈評影習寫:理解之必要.批判之必要——亂聲中論《中英街一號》〉(《星期日明報》,六月三日)。大致來說,楊文的論點是《中》藝術性不過關,但沒有淪為政治宣傳(即灰色地帶論),而對《中》的「灰色」表示肯定。文中並直接把《中》視為後雨傘電影來評價,認為「編導力圖顯示他們對六七的批判、本土保育的同情,錯過了真正梳理傘後失落、焦躁、無以安身的那些情緒」,以及香港社會在「自由民主」核心價值及社運青年追求社會公義的各種真相(隱然回應早期趙崇基的說法),文章情緒濃重,有虛無創傷之語調,批判他人同時自我消解,似乎作者更重視表達此類氣質。

評影習寫:理解之必要.批判之必要——亂聲中論《中英街1號》


經過以上簡述,這裡小結一下目前的問題與分歧:


以政治、歷史、現實的角度看,對《中》持批判態度的是因為一九六七部份拍得不好、不符現實;支持的是因為受到二零一九部份感動而產生認同,覺得電影饒有價值。而以藝術角度評《中》者,則有另一類型態,如下。《中》的六七暴動描述引來比較廣泛的批評,不少評論借此提出史實及社會政治形勢來作出批判《中》淡化了六七的暴力恐怖色彩,是謂「洗白」的。大抵涉及歷史、政治、社會事件,不免推斷作品背後的意圖,因而引來誅心論,但大部份正式的評論都儘量避免過度的誅心色彩。而對於部份年輕一輩的評論人來說,《中》是一部雨傘電影,是拍給年輕人看的,他們因而肯定電影的用心是善良的,包括將六七與雨傘並置的相似性比較(比較效果如何,可再見下面關於電影藝術水平的評論);而對於他們來說,《中》對六七遭煽動的部份處理是有足夠批判性的。這一點與一般對六七有親身經歷或較多閱歷的年長一輩似乎存在巨大分歧,他們或者認為不應比較,或者提出比較應表現出「異」而非「同」。由此引申的問題或者是,處理重大歷史政治社會事件時,是否可以純粹由一己的主觀之心出發,不必考慮社群中其他人的看法?假設我們處於同一社群中,未經歷過者與有經歷過的人,觀點差異能否縫合、至少是互相理解?



152656874293841


二、呈現歷史與社運的藝術要求

以藝術角度切入之評論不走誅心論,與政治相距稍遠,多以藝術水平及電影語言分析去做評價。這些評論也有涉及政治判斷,但論據與評論標準主要與藝術相關,多得出「編導好心做壞事」、「眼高手低」的結論。整體來說這類評論顯得較為溫和,數量也較少。有趣的是,這一類從藝術水平去作評價的,往往對《中》二零一九部份的批評較為苛刻。略述如下:


石琪的影評也是早期《中》受到的肯定之一。石琪肯定《中》拍六十年代有實感、演員演得好、也認為題材踩了禁區。另外石則認為二零一九年的護村部份拍得不如一九六七,比較單薄,可能是太想表明立場,欠缺距離之故。

.《中英街一號》禁區闖險之作/石琪(立場新聞,四月二十四日)


傳媒人何兆彬曾訪問《中》導演趙崇基,亦曾在「文化按摩師」網站專欄上發表〈趙崇基《中英街一號》︰漂白六七暴動?〉(五月六日)及其臉書言論中表示,他認為「漂白」一詞指責味道太重,可用「淡化」;但認為批評並非無的放矢,電影的藝術處理存在問題,「以一九六七對照二零一九,固然不是不可能,但對照的用意本來是突顯當中差異,而非模糊化。」他認為趙談到傘運的年輕人,參與運動的動機多出於獨立思考,明顯地要比六七那一代受指揮有別,但電影表達不及導演親身解畫有力。他特別指出電影對運動青年的刻劃存在太多刻板印象。「電影中對六七不是沒有批評,但卻只能透過角色口頭上痛罵幾句,這難免使對六七歷史不認識的影迷失望。」何表示不會懷疑趙崇基的用心,「世界上壞人不是那麼多。」

.趙崇基《中英街一號》︰漂白六七暴動?/何兆彬(二)(五月六日)


就算支持《中》的評論人亦談及電影呈現上存在缺失。而談論《中》電影技藝的最長文章是談晉霖的〈論《中英街一號》的電影技藝〉(立場新聞,五月三十一日),文章詳細分析電影語言,包括場面調度、鏡頭運用、聲音配合等,評為沒有想法、缺乏美感等,批評相當尖銳。

.論《中英街一號》的電影技藝/談晉霖(立場新聞,五月三十一日)


自稱最早在網台提出「漂白」一說的影評人葉七城,除〈《中英街一號》一廂情願〉(五月七日刊於《AM730》),後亦再補出一篇網絡影評,以電影技法評論入手,批評《中》並非《十年》一類的「敏感題材」電影,因《中》在六七部分不曾觸及當權者痛處,而是用愛情線、浪漫唯美鏡頭、青春片處理,令電影軟化。「關於六七暴動,在趙崇基的『開放持平』態度下,歷史的痛都變得很輕,如泥牛入海,趙不願意正視歷史的態度,令他覺得採取一種像和稀泥的態度,軟綿綿地將六七暴動,拍成一齣有你有我有情有生有死有義的melodrama,便能避開一切爭議」。葉文認為,取態含糊、各打五十大板,是《中》的致命傷。

影評人朗天在與談晉霖的臉書討論中有類似看法,在批評電影迴避歷史現實、敍事散亂、黑白運用不符電影語言法規之外,更重要的問題是處理重大歷史事件的虛無,因此傷害了某些人對六七的慘痛記憶故而被評「漂白」與「犬儒」,這是即使不作誅心論亦仍然存在的,考慮電影如何被大眾接收的問題。

.《中英街一號》:1967軟綿綿,2019淋滋滋/葉七城(SPILL,五月三十一日)


本文未嘗意圖對於整個論爭或電影本身作出完整評價,不過盡可能在四、五月間的爭論對論點和批評脈絡作出梳理。電影是大眾藝術,《中》涉及重要的具爭議歷史事件,更不免要面對大眾評價——而爭論本身亦折射出我們社會的狀態。而整理一場錯綜複雜的論爭,不過是因為相信,人類的理性可以透過討論及討論的明晰化得以進展——至少我們儘量這樣做。


-------------------------------我是後續更新分隔線--------------------------------
六月五日更新兩則:

陶傑加入戰團!情仇歌哭「中英街」/ 陶傑 / CUP/ 六月五日
大時代下的蒼涼與再動/臉書專頁「港唔斷戲」/六月一日

六月八日更新一則:

王陽翎:不正常人類?談談黃子華大膽「正評」電影《中英街1號》/王陽翎/關鍵評論網/六月七日


六月十日更新三則:
程翔:六七暴動始末/程翔/蘋果日報/六月十日

四維出世:五個受傷的警察,以至死亡/四維出世/星期日明報/六月十日
(四維出世指游學修所飾演的振民在沙頭角中槍但沒有拍到警察受傷(史實是指有五人中槍),是為電影處理歷史不公,擺理事實,篡改歷史。青年評論人陳子雲在自己臉書中回應,指振民中槍一場指槍戰之後,六七暴徒在港督府示威的場景。)

陳子雲臉書/六月十一日


六月二十九日更新五則:

洗什麽人的白——回應《中英街一號》的洗白論/何其美/香港獨立媒體網/六月四日

《中英街1號》:利用青年的人才會以為青年只能被人利用/賴勇衡/評台/六月十一日

愛情電影《中英街1號》/方俊傑/am730/六月十五日

向年青人推介《中英街一號》/民間國民教育研討會/香港獨立媒體網/六月二十日

【中英街一號影評】談政治就不應談愛情?/李偉民/香港01/六月二十七日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0-26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25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0-21

2024諾貝爾文學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