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評論"

沒有失去的部分: 第二十八屆ifva 比賽概觀

散文 | by 陳志華 | 2024-01-22

去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二十八屆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有兩部入圍作品因電檢處要求刪減內容,在無法放映完整版本的情況下,導演決定取消放映,亦因而失去競逐獎項的資格。影評人陳志華指出動畫組的《城堡裏的大象》(2021) 曾入選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公開組的《失去的部分》是香港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的委約作品,如今都成了這一屆ifva 失去的部分。

繼《給十九歲的我》後: 紀錄片工作者討論會紀錄(節錄)

報導 | by 黃珍盈、劉坤濤 | 2024-01-04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去年6月一眾紀錄片工作者出席討論會,深入論述拍攝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以及同意與授權的問題,以上由黃珍盈和劉坤濤紀錄及整理,收錄於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一書。有見紀錄片的議題未有更多後續討論,刊登此文不求爭議,只求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望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暴力、性與死亡下,扮演不知悲傷為何物的小孩:讀安西水丸《青之時代》、《東京輓歌》

其他 | by 翁稷安 | 2023-08-25

在這靜謐、甜美的表面下,似乎隱隱潛藏著某種難以言說的陰暗。畫面之下佈滿著近乎與現實斷裂的縫隙,是安西水丸作品給我的一貫感受。這種張力隱匿在安西的插畫乃至文字作品中,多半處於模糊的樣態,在看似恬靜怡人的畫面、表現出大叔趣味的字裡行間,提供著無聲卻深沉的厚度。然而,翻開安西的短篇漫畫集《青之時代》、《東京輓歌》,卻能見到他在早期作品中,卻毫不保留地完全展露。

〈情定唐人街〉:在地下街環迴迷路的武陵人

其他 | by 四葉 | 2023-08-12

〈情定唐人街〉作為林夕在2023年的第二首作品,是為述說港人移居的懷舊小調。四葉配合MV解析,認為曲中先借用〈桃花源記〉典故,聽眾猶如武陵人長居於此桃花源,久而久之卻意識到懷舊的傷痛,舊家已不復得,此地恍如失樂園,但他認為林夕想藉此寄語港人要認清飄落的是落英還是雪,情定方可開始,找到回歸家園的路。

想像的永恆避世島——談林夕〈情定唐人街〉

其他 | by 莫凱傑 | 2023-06-29

近年書寫移民的歌詞甚多,莫凱傑聽過林夕填詞的〈情定唐人街〉,頓覺往事如煙,心感悲涼又安慰。雖然「唐人街」是似樂實悲的虛幻國度,但若失散的人終在高於現實的地方再次連結,它大概已是那個最佳的心靈落腳點了。

回應金像獎風波及機制爭議——訪新晉導演、業界代表、文化評論人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5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可能是歷來賽果最受外界質疑的一屆。新一代電影以過半數提名,撐起了半張提名名單,惟最終得獎比例卻相對少,引來坊間質疑:到底金像獎有否真心希望扶持新人、推動世代交替?再加上《給十九歲的我》獲最佳電影的爭議,更增加了外界對金像獎機制的質疑。網絡狠批者眾,但真正在做電影的人怎麼看,到底新世代電影如何能夠有更多支持和機會、機制能否更開放和公平,這些問題都需要具體而切實地談論,也需要業內人士的真誠回應。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出爐 《給十九歲的我》膺最佳電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7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昨(16日)公布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九部推薦電影,「最佳電影」大獎為張婉婷、郭偉倫聯合導演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而「最佳導演」由《神探大戰》韋家輝和《窄路微塵》林森 雙雙奪得。

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家李怡病逝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0

著名評論人、思想家魯凡之逝世 沈旭暉撰文悼念:「知識浩瀚如海的奇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9-22

曾撰寫多部引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著名評論人、思想家魯凡之(原名周魯逸)早前離世,享壽74歲。對於魯凡之逝世的消息,文化評論人朗天對此表達傷感之情,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以「一代奇人」稱之,認為他「無論能否經得起推敲,能夠以一家之言貫穿古今中外大歷史,絕對是知識浩瀚如海的奇人」。

百般文藝——「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吳偉康 | 2022-08-25

西西的著作至今有四十四本,雖已年過八十,但其卻能在2022年出版四部作品——《動物嘉年華》、《石頭與桃花》、《西西看電影》、《欽天監》,月前在書展舉辦的「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請來講者何福仁,嘉賓黃怡、劉偉成和潘國靈對談,分享個人對西西文學宇宙的看法。

【無形・夠鐘食藥】聲光轉逝,用新眼光看粵語片——訪楊紫燁主編新書《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6-14

曾獲奧斯卡與金像奬的導演楊紫燁,花耗五年心力,策劃主編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粵語片劇照風華半世紀》,透過四百多幅精挑細選的珍貴劇照,帶領讀者進入粵語片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回顧昔日美好的同時,亦希望喚起年輕一代對粵語片的興趣,嘗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經典。

好青年荼毒室、豐美股肥熱議「流行VS藝術」:「流行」的標籤,應是評論的開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8

好青年荼毒室與豐美股肥早前在網上直播節目,就電影相關主題展開熱烈討論,豬文與安娜在直播節目後,亦有分別撰文繼續回應對方,分享彼此對流行文化與藝術關係的思考,吸引不少網友留言追post。最近,好青年荼毒室更邀請安娜與郭梓琪等嘉賓,每集挑選一部文藝經典電影,製作暫定十集的新節目《電影洞穴》,與觀眾一起討論電影。

烏克蘭危機與人類歷史的方向

時評 | by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李敬恒譯 | 2022-03-17

著名歷史學家哈拉瑞早前撰文評論烏克蘭危機,認為其核心是關乎歷史與人類本質的一個基本問題:改變是否可能?儘管有過難以忍受的歷史,烏克蘭人還是建立了一個民主體制,一切都取決於人類的選擇。李敬恒將全篇文章予以翻譯,讓更多華文讀者能更深入了解哈拉瑞的觀點。

《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語:生身之地。冥冥之中

其他 | by 陳國慧 | 2021-09-10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早前首度與手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新書《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陳國慧形容林克歡恍如來自未來,有關劇場的觀點與看法,很多時候有如預言般精準,諄諄善誘,但字裡行間卻處處是嚴厲的指出問題所在,亦可見他對香港的喜愛之情。

〈無可救藥的浪漫〉MV詮釋:若生命是戀人,我當為愛而生

其他 | by 鄧皓天 | 2021-09-09

因《全民造星III》走進大眾視線的張進翹(Manson),早前推出第二首派台作〈無可救藥的浪漫〉,作品陣容大有來頭,由林二汶作曲、周耀輝填詞,搭配麥曦茵執導的燦爛絢麗MV,歌者以個性化的唱腔,為聽眾演繹了一段華美的生命與愛情之旅。

《浪跡天地》:談評論者的「思維陷阱」,對劉建均影評的幾點回應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1-08-11

近讀劉建均早前對《浪跡天地》的評論,陳廣隆認為它是相關影評中,寫得甚為出色的一篇,有些論點更值得仔細討論,並對此作出幾點回應。當我們回憶觀影歷程時,如何明確分辨自己到底在甚麼時候生出怎樣的情感並得出怎樣的結論,陳廣隆借這篇文章嘗試分析。

打破虛構的「烏托邦」——〈無門〉

其他 | by 姚慶萬 | 2021-06-02

樂隊per se歌曲〈無門〉的取材理念,來自藍鬍子的童話故事,當中的好奇、慾望、血腥皆呈現在歌詞。姚慶萬在這篇歌詞評論,深入分析王樂儀筆下的詞作,大眾渴望的「烏托邦」並非大同世界,而是一個規限自己尋覓於探求的意識。

【文藝follow me】《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重回香港二十年——訪潘國靈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20

潘國靈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登場!今次呢本書回顧香港過去二十年,帶大家重新睇返歷史脈絡。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潘國靈 #事到如今 #從千禧年到反送中 #社會 #文化評論 #文化 #作家 #香港 #二十年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人心裡有香港,邊度都係香港——評「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

其他 | by 黃嘉瀛 | 2020-12-01

「離」和「留」是相對的,離開同時代表了即將到達,留守也可以代表消耗和流逝,行動和抉擇的重點誠然不在結果,而在出發的意圖和角度。趁著限聚令再被收緊前,把握最後機會親臨展覽,成為共同、成為其中。

【香港電影2019】《戲棚》:大戲知竹

影評 | by 轉載 | 2020-09-16

《戲棚》「知竹」,竹棚先是空間景致,入台披披掛掛不經意隱身在人事心緒中。

日本文學地獄淺考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0-08-18

在當下這個「黑暗時代」裡,好好凝視我們身處的地獄吧!

《浮城絮語》:開放和誠實兼具的評論態度最為可貴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0-12-24

一直不想寫《浮城絮語》(“Minor Than Nothing”,2020)的評論文章,因為這是很困難的工作,一來6集風格各異,實驗味濃,不易評論,二來有我認識的人,我在東京影展觀摩團認識《流浮》導演鄧朝騰,《浮城之後》攝影指導黎葦林則是我的同學和合作伙伴,然而閱讀《〈浮城絮語〉的沉溺與虛妄》(陳力行)一文,我萌生回應的念頭,近來影評界和大眾出現對《幻愛》(“Beyond the Dream”,周冠威導演,2019)的罵戰,亦令我有感要回應。嚴格來說這篇不是影評,是影評的評論。

【無形.Let it 糕】專訪蔡子強:流淚的文藝男,滿船空載明月歸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24

不寫時事評論文章,只抒發個人的深層感受,蔡子強的新作《百年修得同船渡》,字裡行間流露的盡是感性。時事評論以外,蔡子強以中文和詩詞道出自己的感情。

半個斯洛文尼亞人 ——漢德克的文學矛盾

其他 | by 鄧正健 | 2019-10-19

漢德克在南斯拉夫的政治問題,長期表現出一種「文學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矛盾面貌,尤為令人反胃的,是他一直旗幟鮮明地支持米洛舍維奇在波斯尼亞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並在戰爭結束後寫下兩篇遊記《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的冬日之旅,或給塞爾維亞的正義》(Eine winterliche Reise zu den Flüssen Donau, Save, Morawa und Drina oder Gerechtigkeit für Serbien, 1996)及 《冬日之旅夏日補遺》(Sommerlicher Nachtrag zu einer winterlichen Reise, 1996),試圖為塞爾維亞種族主義「平反」。

關於書的散文或情書——評鄧小樺《恍惚書》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8-26

今年盛夏,小樺新作《恍惚書》在台灣時報出版,封面是鮮豔的鮭紅,加上海軍藍的腰封,很是搶眼,也令人忍不住翻開看一看。事情前我沒有刻意去看介紹,根據我對小樺的瞭解,已知道這是一本散文集,台灣作家胡晴舫在推薦語寫道:這是一本「寫給『書』的情書」。印象中,小樺出版上一本散本集《若無其事》,已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本散文集的內容還算比較個人化,有穿插於學術和生活之間的思考,有關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界限,有成長的回憶,也有一些比較實驗性的散文……

神,與殘酷的成長——《耶穌真係落咗嚟》

影評 | by 區皓棕 | 2019-08-28

切勿因為片長只有76分鐘,或者因為導演只是一名21歲的日本青年,又或者因為片名《耶穌真係落咗黎》這個譯名抽水味濃,就看輕這套電影。它沒有因為片長而限制了故事豐富性;沒有因為導演年紀輕輕而欠缺深度;更不是一部像片名一樣的輕鬆小品。《耶》雖然以小朋友為主角,整部電影的視點也是由他出發,但透過這位主角所看到、所想到的層層問題及思考,意味深長,不論是小朋友或大人、有沒有信仰,相信都有所體會。

「愛是與生俱來,不愛才是學回來的」——評香港的《尋常心》

劇評 | by 林世彤 | 2019-08-30

《尋常心》是筆者近年看過最好的舞台劇,沒有之一。對風車草劇團的認識自2013年的《屈獄情》,當年梁祖堯、湯駿業飾演同志的精湛演技歷歷在目,數年後二人再次同台演出同性戀者及有關愛滋病議題,同是風車草班底,更有影帝黃秋生實力加持,在數月前看到如此的一個組合立刻二話不說買了最貴的票。

說家談寢——觀「自宅字築」展覽

藝評 | by 劉偉成 | 2019-08-20

由香港文學生活館主辦的「自宅字築」是個令人不無觸動的文字跟裝置藝術對話的展覽。觸動,乃因文字跟裝置之間本易流於自說自話,但今次先不論哪一方處於對話的上把還是下把位置,似乎都在真誠對話,無論是温文含蓄,還是吶喊控訴,都給展覽主題有效統攝成閃亮的溝通脈絡。

差點拍成電影的《窮巷》

評論 | by 曾肇弘 | 2019-07-12

《窮巷》的劇本手稿可說是近年香港文學史的一項重要發現。過去很多人只知道侶倫戰前曾涉足電影界,卻未嘗得知他把《窮巷》編成劇本,而他生前的憶述也沒有提及。

或撤或留?關於自由意志

時評 | by 書生百用 | 2022-01-19

今次反修例運動的特點之一是沒有大台。「沒有大台」的其中一個含義是沒有人或組織能夠號召及領導參與者撤或留,參與者要自行判斷撤或留,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風險和責任。反之,如果有大台,大台就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鄭 -阝= 奠

時評 | by 朱少璋 | 2021-10-05

我只是一介書生,而已。在香港——我的家——讀書教書,都幾十年了。我慚愧沒有給下一代做出些甚麼貢獻,就連上街表達意見的學生、年輕人被誣指為暴徒而給警方追打、槍擊、拘捕……,我都無能為力。看着屏幕上的槍彈、煙霧、血跡,鏡頭一轉,卻看到優雅背景前那一副「慈母」嘴臉——前者真實後者虛偽——試問香港人又怎會不絕望?又怎會不憤怒?

《大象席地而坐》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30

2018年2月16日,中國導演、作家胡波的電影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在德國柏林電影節首映。我們羅列出刊登於「虛詞」的三篇評論,包括羅昊培與陳子雲的影評、以及忤尚寫關於電影原著《大裂》的書評,三位皆是年輕評論人,或也因此呈現出一道獨特的青春殘酷物語。他們細膩的觀察和閱讀中,又找出了甚麼我們未能發現的事物?

無所不X──讀杜家祁《我在/我不在》

書評 | by 洪慧 | 2019-05-17

《我在/我不在》是杜家祁迄今為止唯一一本散文集,於1999年出版。其詩〈女巫之歌〉,風格凌厲,孤高決絕,絕對是香港詩歌裡極為優秀的作品。杜家祁的散文亦非常出色,作品收於《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其散文同樣風格凌厲,對各種不公不平之事,時而橫眉鄙夷,時而怒目瞪視,極具個性,其文章亦時時透露出她對語言文字極為敏感巧妙的理解。《我在/我不在》,恰如《女巫之歌》,亦未見有評論詳加分析。當然,杜家祁可能是不太在乎的。

香港與女體:《三夫》評論彙整(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4

小妹(曾美慧孜飾)連場粗鄙不倫的性愛場面大膽衝擊觀眾道德底線,同時陳果和紀陶合寫的劇本玩盡香港符號,好像向各路影評人挑機:「有種你就給我解讀哩!」當然陳果不會給予任何答案,訪問中只會說「你看到甚麼,那就是甚麼」,是深藏不露留下詮釋空間,抑或故弄玄虛?以下整理電影的各方評論要點以供讀者思考。

在夜海的迷霧裡航向蔡炎培的宇宙——以《初夜》為例

其他 | by 陳諾諺 | 2019-04-17

讀蔡炎培的詩就像在濃霧裡航行;要穿透層層迷人、以私密意象和符號形成的霧氣,才能看到港口和月色,體會詩中底藴與情調。《初夜》一詩以感官的貫通,語言的轉換和私人故事的暗引,營造了私密而「得意」(蔡炎培語)的感覺。

《許鞍華電影四十》:懺情、磨煉、遺憾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8

從初步計劃到成書,時間約有兩年之久,編者卓男、吳月華也是半途接手,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完成編寫。全書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由十四位影評人從不同角度分析許鞍華各時期的作品;其二是十四篇訪問,其中包括一篇許鞍華專訪,還有與她合作過的監製、編劇、攝影師、美術指導與演員訪問,看得出編者已試圖還原許鞍華的創作狀態與工作全貌。

愈拐愈遠:讀張景熊《几上茶冷》

書評 | by 洪慧 | 2019-04-08

張景熊( ~2016 ) ,另有筆名小克,《70年代雙周刊》編委會成員,於1979年出版《几上茶冷》。這本詩集所收的詩,大致上有兩類的份量比較多,一類是訴說愛情的美好,另一類是書寫香港地景的作品,當中又以前者的數量更多。雖則如此,這兩類作品,都難以稱得上建立了張景熊一己的風格。

日本之美︰川端康成的美麗與哀愁

其他 | by 沐羽 | 2019-04-03

從川端的成名作,1927年出版的《伊豆的舞孃》到1972年逝世為止,他為世人留下了「如何閱讀日本之美」的一道窗口,瑞典學院頒發諾貝爾文學獎時的評語也圍繞著文學中的日本性,從血緣關係至古典日本美學等等,並認為川端「以敏銳觸覺、高超敍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這一切都可以從《伊豆的舞孃》開始追溯,這部作品後來無數次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等,第一次翻拍早在1933年已由五所平之助導演,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材料。而電影節發燒友(HK Cine Fan)舉辦的「虛無之愛.幽玄之美——川端康成文學映畫」活動,將於今年四、五月放映這部珍貴的電影。

論思想及個性之難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9-02-19

我留意到,現在網路媒體很流行一些思想速成節目,聲稱消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金錢和時間,就可以輕鬆擁有上下數千年的學問和思想。我明白這類節目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知識普及上起到很多作用。不過,如果有人希望通過這類文化消費,便能輕輕鬆鬆地成為有思想有見地的人,我認為不大可能,甚至適得其反。

千年一瞬來相遇——李商隱與李斯特的創作美學

其他 | by 勞緯洛 | 2019-01-19

李商隱和李斯特素來都是我的深夜良伴,其奇妙處是每次分別抄寫或傾聽時,都能感受到一種全新的心靈相契以至人生領悟。而在同時傾聽與抄寫間,二者觸碰於相近的美學空間,進而充分表述各自的深邃以至融合,竟展現了一種幾像環迴立體聲般強烈的曖昧迷離與躁動哀切,實使人動容。以下粗談兩位在美學思想上的相類處以至相融之境,僅作拋磚引玉。

我翻著余秀華的兩本詩集如籤詩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8-11-26

讀詩,對我來說,是將當下在讀的詩行放進自身經驗檔案庫,尋找,對照,沉澱,存檔。這樣,一首詩的閱讀大扺完成。但讀余秀華的詩,彷彿是從一個專屬於她的宇宙,藉著字詞把自己推向外部,再轉向未知敞開,像將生命從牢籠畫出一條條逃逸線。

暴烈雨林,暴烈歷史︰張貴興《野豬渡河》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10-19

長居城市的我們鮮有關顧香港的山林,然而對張貴興而言,雨林卻刻有砂拉越的思考方式。我並不是為了東拉西扯騙字數才寫的這種煞有介事的「香港—砂拉越」對比的,從歷史上而言這兩個地方實在是非常相似的,這使我對張貴興的雨林書寫一直有著無比的興趣。在《野豬渡河》之前,張貴興的雨林已有著沉重的歷史幽靈在背後遊蕩。《群象》試著勾出隱匿於砂拉越雨林的地下馬共足跡,《猴杯》細緻地處理殖民者與本地人的混雜關係,在《野豬渡河》之前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沙龍祖母》已經嘗試處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史。可以說,張貴興的長篇小說無一不指向重構砂拉越歷史的企圖。

邱剛健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電影編劇、導演、詩人邱剛健小輯,集合羅卡、廖偉棠、楊殿安三位評論人的不同視角深度剖析,再度進入邱剛健作品中的愛慾與死亡。

心身如何融合︰談《愛妻》的愛

書評 | by 林雪平 | 2019-01-03

評論《愛妻》,甚至「精神三部曲」,我覺得頗為沉重。循著「精神史三部曲」閱讀的人,可能想看董啟章如何評論文化研究式的文學評論。該方面的研究相當有意義,尤其在於處理由「必要的沉默」引伸的事件與變化。

無間回轉,孤寂流離——讀韓麗珠《回家》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8-09-12

韓麗珠的散文集《回家》,源於去年在油街實現舉辦的「火花!只是看書」--一個以「家」為主題的展覽計劃。展覽中,書本是展物的一部分,不可隨意被帶走。讀者須在現場靜心安坐,方可閱畢本書。 一本關於「家」的書,卻不能帶「回」自己的「家」慢慢閱讀。第一次閱讀《回家》,我便努力地在字裡行間記認那艘船的航行路線;待《回家》正式出版,我把書帶回家、再仔細重讀的時候,才隱然地組織出,對《回家》/「回家」的全新看法。

最繽紛的屋邨遊樂過:讀 《邨越時光── 一種屋邨情懷》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9-01-03

每一個在屋邨成長的少年,都會對屋邨擁有一份獨一無二的感情。在沙田成長的80後梁瑋鑫也是當中的一份子。自幼在新市鎮的屋邨群成長,自然地培養出公屋的情意結。慢慢地,梁瑋鑫不滿足於單純的屋邨觀察。2002年,他開始屋邨拍攝的生涯,建立了「香港屋邨圖片集」網誌。《邨越時光── 一種屋邨情懷》(下稱《邨越時光》),就是收錄他二百多張心血結晶的攝影集。

【無形.劉以鬯的陌生人】或者消失了,會更發現愛存在——董啟章《愛妻》的黑暗探戈

書評 | by 李顥謙 | 2018-08-23

在讀完董啟章的新作《愛妻》之後,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不是鍾曉陽的同名舊作,而是Her(港譯:《觸不到的她》 )這齣講述人與人工智能戀愛的電影。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被評不雅事件彙編(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今年七月被本港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為第二類不雅物品,早前更在書展禁售,惹來文化界炮轟。此懶人包嘗試彙整淫審事件的相關報導與後續評論,並分為四部分:一、回顧淫審處公佈評級的相關報導;二、選錄文化界人士的回應;三、整合香港文學館與其他團體發起的聯署及記者會的報導;四、補上長篇的文化評論文章。

鍾曉陽《遺恨》評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30

事隔二十多年,香港作家鍾曉陽改寫舊作《遺恨傳奇》,重新出版《遺恨》闊別傳奇。李卓謙訪問過鍾曉陽,談到小說家續寫長篇的心路歷程和她平日生活的「省電模式」。陳進權由新書「讀者見面會」說起,憶述當年《大拇指》出版《春在綠蕪中》的舊事。朗天從新舊作的細節比較入手,詮釋「傳奇」退場本身的意義。

親手再念一次:鍾玲玲重寫《玫瑰念珠》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07-23

今年悄然出版的鍾玲玲新書,說是《玫瑰念珠》的新版。迫不及待讀完後,我再一次被鍾玲玲所言之情震懾。如果「言情」就是「說愛」,本年度「言情」之最,非鍾玲玲莫屬了。

在歷史的傷口上沒有安全地方——評《給我一個道歉》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18-07-09

畢竟萍水相逢的人不可能有這麼大仇恨,但是種族可以令我們有諸多「良好又合適」的理由憎恨一個陌生人。來到法庭戲主導之後,法庭上有兩個主角、他們的家人與朋友、雙方律師原來是父女對陣、加上法庭最外緣的軍人與記者,層層疊合成一宗已經不再純粹、也不應純粹的審訊。

從右腦到左眼的鬼世界——看韋家輝虛構史中的「群鬼」

影評 | by 何應權 | 2019-01-03

思念,除了是心理學上關於幻覺的解釋,更多了一層情感的作動,這是好聽一點的講法,說穿了,就是放不下,是一種執念。執念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信念:你相信一種事物,你自然會有所執念;可能是瘋癲:人在非理性時,最容易揦住唔放;可能是不捨,現在流行講「斷、捨、離」,但到底背後是如何壓抑人性,而令其掙扎的就是執念。韋家輝寫「鬼」,總是與執念有關,而此文將會從《我左眼見到鬼》進入,路經《神探》,再坐《再生號》離開,嘗試看看韋家輝腦中的「鬼」,又是如何?

電影《中英街一號》評論彙整(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08-16

由趙崇基導演、謝傲霜編劇、游學修、廖子妤及盧鎮業主演的《中英街一號》(下稱《中》),剛在五月三十一日公映。但自四月下旬以來,《中》已引起不少爭議;電影上畫之後,爭議恐怕續有燎原之勢。本文並不意在對《中》提出自身的觀點,僅是可見的論爭整理——基於相信爭議如能在論點及事實的基礎上推進,當對歷史有正面的推動效應。

再談《盧麒之死》的情感底色——回應譚以諾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9-01-03

近日,譚以諾回應我刊載在「虛詞」的《盧麒之死》評論,六項意見引起我許多反思。在回應前,實在要講句多謝,因為他的回覆,令我的評論沒有成為單聲道。我亦期待有更多《盧麒之死》的讀者回應我拙劣且尚待斧正的分析,借此衍生更多與小說相關的討論。這才是評論者最感高興的事。

#MeToo︰我們其實共同承受著甚麼?

小說 | by 黃鈺螢 | 2019-01-03

某個夜晚,我和一個幾近陌生的人在一間酒店房的雙人床上並肩而坐,她問我有沒有試過在做愛的時候哭。有。有時候我只是默默的流淚,或者一次一次沉默地在床上死去。但因為陌生人的眼淚太難以承受,痛難以名狀,幾近無法分享,我沒有回答,也不為甚麼。她滿有興致的分享。是嗎?我想,你在期望我告訴你甚麼。也記不起是誰告訴我說我看上去快樂,但內裡充滿憂鬱。

【無形.鬼】為靈魂栽種尊嚴——評韓江《少年來了》

書評 | by 江祈穎 | 2019-01-03

人的尊嚴何在?珍貴的肉身,高貴的靈魂,還是那崇高的理想?電影《華麗的假期》以英雄歷程為視覺,呈現人們面對極權壯烈犧牲,在時代巨輪中從容就義。《少年來了》並不從大敍述中出發,故意刪去背景,以微觀視覺,直面少年們目視的一切,反映出他們最殘酷的體驗,不論在抗爭現場,牢獄中或死後遊魂,韓江都以溫婉而抽離的筆觸描繪,但當肉身在受難,抽離反而更撕心裂肺。

香.夭︰死亡不是香港的終結

藝評 | by 黃潤宇 | 2019-01-03

死亡是一段靈動的時間?死後世界是停止運作的世界?人們莫不留意一個城市瀕死的狀態:受創、掙扎、重擊、垂死……新聞事件直觀地將其呈現。香港,惶然無措且憤怒地接收著這些信息,如同被處以極刑的囚徒站在刑具前,全部思維都濃縮於死亡節點以前的時間,無一日不在死生的結界處擺盪。煎熬難耐。

檔案、情感與群眾︰《盧麒之死》的文字與色彩鑲嵌術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9-01-03

《盧麒》的書寫方式不易為人接受,引述的檔案也往往偏離讀者期望。你以為翻開這部檔案組成的小說就有歷史真相,那注定是一次錯許。就連選擇書寫六六動亂的青年盧麒,也是一次錯位——六六之後,六七之前,街上風平浪靜。他的死沒有引來甚麼香港大變化,相對開首引述的新聞而言平平無奇,相較四月五日香港大洪水、九龍暴動而言何其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