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與社會】浪潮之中凝視火光,你的世界是否依舊如常

藝評 | by  天依 | 2021-12-09

疫情殺到來之後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出去看展覽呢?反而在這種隔絕時期,因美術館博物館關門,越發留意到小型藝術空間中藝術家們活躍的身影,其中陳卓甄(Glo)和張梓祈在PMQ的聯展《世界的模樣依舊如常The Sea Keeps Burning》十分亮眼,展覽既是JCCAC與PMQ合辦的《破繭》香港新藝術家系列展覽之一,又可當作兩位首屆香港版畫工作室年獎(2018)獲得者的版畫對談。因而籍書寫此展,我們可以略窺年輕藝術家在現時香港的語境下如何創作思考,以及可以想像香港版畫的將來。


當我們走入這個昏暗的小房間,展覽細緻的空間佈置和氣氛首先進入觀眾的感官。投影的藍和木凳下的橙黃,兩種光線將房間立刻分出了冷和暖,伴著海浪和獨白的聲音,一種平靜中暗流湧動的氛圍縈繞了上來。牆上的版畫是沉默的,像文字一般靜止,語意卻是模糊和斷裂的。兩人的對話圍繞著「火」和「海」而展開,藍紅色疊加的Gum Print是Glo的「海」,黑色的銅版畫是阿祈的「火」,展覽文字說,這一系列作品是兩人過去大半年對香港現況的思考和回應。


浪潮與日常,年輕藝術家的政治身分


從反修例開始到疫情爆發香港人這大半年可謂是活得艱難,街頭的年輕抗爭者自不用說,文藝工作者除了生計問題,也被「藝術無用」的無力感打沉。其中年輕藝術家更是艱難,從街頭回來,自由職業的工作三餐不繼,做藝術又被自我懷疑,既缺少展覽的機會,又沒有可被報導和注視的光環。但在這種苦況之中,也見他們沒有停止對藝術家之政治身分的思考,並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之中。


【惡法降臨】五二七詩輯:寬廣的死將迎接你,寬廣的夜將落下


Glo從「海的意義」開始講起,《說海》收集了眾人對海的想像,和出現在不同found image中海的碎片,《海潮的抉擇》將漲潮和退潮的video放在相鄰的兩個窗口,窗外的城市空間被這兩片海浪沖洗然後曬乾。海洋存有「混亂死亡」和「重生自由」的雙重意象,在中國古代神話原型中相對於「山、土壤」,但因在內陸文明之下,海在神話中多為配角。然而在香港卻有「盧亭」,從何慶基策的「香港三世書」展覽開始,由這個海洋神話重新建立香港人「混雜」的身分。


「海」的系列既回應當下的運動浪潮,亦承接香港身分建立之脈絡,然而兩位藝術家並沒有止步於此。當凝視阿祈「火」的一系列版畫,不同於新聞中常常閃現的那種,他所看的是煙火在消逝前的一瞬,也是天然氣坑似乎燒不盡的永遠。阿祈讓觀眾直視這些「其他」的火,凝望的卻是我們所熟悉的共同經驗,而Glo問眾人海的意義,說的卻是我們當下經歷的浪潮。藝術家以曖昧、隱晦的方式從稍遠處談論政治似乎是「一貫」的作法,更何況在抗爭未完時,也會怕被扣「消費」之名,然而兩位年輕藝術家輕輕提起,卻有著深刻的反思和自省,帶著一些擔憂迷茫,在創作中自癒也以療人。


物件、影像和空間,版畫作為附件再出發


「一齊做一個space」——據說這是兩人想像這個展覽的出發點,從空間的想像出發,心思落到每一個物件上,阿祈手製的木凳和檯,Glo處理了site specific的窗口,周圍散落著海邊拾回的玻璃和石頭。然後細看影像,抽象且模糊的海面泛著不知是光還是影的紅色,另一邊陰翳的畫面中唯一可辨是忽明忽暗的火光。而最後才到版畫,作為媒介、作為框架,它恰如其分地保持安靜。


在與兩人的交談中,可以理解這種安靜如何產生,阿祈形容他想要的是「一個特定氛圍的空間」,版畫如同凳和石頭都是為構建這個空間而選的「物品」,而Glo也認為影像和其調子(tone)才是她的重點,版畫只是作為呈現的其中一個方法。這種將媒介有意或無意地低調化,其實十分聰明地在打鬆香港版畫的論述框架。


為何有精神病?問題喺個資本主義制度!——讀《精神疾病製造商》


版畫媒介的歷史久,本身的物料性和技巧性很強,在印刷技術的衝擊後轉型和拓展,但在香港當代藝術中還是處於一個有點尷尬的位置,例如《版畫的迷思》中將香港版畫的發展分為「典型類別」與「跨媒介類別」(廖少珍,2012),以媒介間性為出發點,即使把新科技和跨媒體作為考慮版畫的出路,但仍略顯欠缺當代藝術的語境思考。同時藝術院校的版畫教育也是技巧為本(skill based),如何適應當代的問題便唯有學生自己思考。好在版畫工作室兩年前設立獎項鼓勵,用工作室駐留培養年輕藝術家,才將會有更多像阿祈和Glo這樣連結當下、思考創作的版畫工作者出現。


阿祈和Glo的聯展至25號雖已結束,來不及或是去不了的朋友也不必灰心,相信很快便可以在網絡上重溫。在疫情之下的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便是線上展覽大時代的來臨,如何迎接這個挑戰和危機,也將會是一眾藝術家的新課題。


<相片提供:陳卓甄>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